時間:2023-02-27 11:08: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臨床醫學畢業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6.023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nrollment Re-examination
ZHANG Haoxuan[1], ZHAO Yuanqin[1], LU Dongbing[2], YAN Faping[3]
([1] Bengbu Medic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fice, Bengbu, Anhui 233030;
[2] Bengbu Medical College Graduate School, Bengbu, Anhui 233030;
[3] Bengbu Medical Colle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enter, Bengbu, Anhui 23303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master's degree graduate enrollment re-examination of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Methods 2012-2013 apply for my school master's degree in clinical medicine and graduate survey by the re-examination of the present times, questionnaire,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and graduate professional degree in undergraduate clinical ability. Results graduates in the subject was more than time graduates, students of different ability for clin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management of beds and served as chief resident time. Conclusion graduate enrollment in medical work, but also to the greater proportion of re-examination. Re-examination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selection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assessment of candidat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erms of ability of clinical practice, the use of scientifically correct way to test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ndidate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medicine specialty degree; graduate; re-examination; clinical skills
在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對于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研究生的教育以及學位等有重要意義。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是指在通過一系列的培養后,使得該類學生成為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①②我國在2009年開始招收應屆本科生為醫學專業的學位碩士研究生,對于我國的醫學研究教育結構有很大的調整優化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以及生源結構均發生了變化。一個合格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臨床技能非常重要,不管在復試中還是之后的研究生培養中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本次對于我校兩個年級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復試情況中進行問卷調查,了解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復試臨床技能的情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調查對象:選取2012-2013年報考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并通過復試的研究生為本次的調查對象。
(2)調查方法:針對所選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學生隨機發放180份問卷,平均每個年級發放90份。問卷內容主要是針對一些會影響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其中包括臨床能力培養、生源、臨床實習安排和科研能力等內容設計。總共收回問卷156份,其中有效問卷有12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82.05%。
(3)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以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檢驗,若P<0.05,則表明差異顯著。
2 結果
(1)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一般情況:對于收回的128份有效問卷中,女生為60人(46.88%),男生為68人(53.12%);其中歷屆本科生為24人(18.75%),應屆本科生為104人(81.25%)。
(2)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本科階段的科研能力培養情況:由于在2009年我國開始招收應屆本科生為醫學專業的學位研究生,使得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以及生源結構均發生了變化。對于回收的128份有效問卷中,在本科階段便進行基礎研究的為3人(2.34%),進行研究與臨床相結合的學位為17人(13.28%),有27位(21.09%)學生主要從事臨床應用的研究,進行臨床實踐總結的學生為8人,占6.25%,有18位學生,即占14.06%的學生在本科期間主要攻讀的是臨床病例的分析研究,多數學生即55人(42.97%)主要在本科期間是對文獻進行歸納總結。并且對于應屆畢業生以及往屆畢業生在本科期間對于所做研究的時間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明顯看出應屆畢業生從事課題的時間明顯多于歷屆畢業生。占33.65%應屆畢業生從事課題研究占8~12個月,而對于24個月以上長時間的課題研究不管是應屆畢業生還是歷屆畢業生均無,這可能與本科生的課程以及學年的設置有關,這使得臨床醫學專業的本科生沒有大量的時間(≥24個月)來專門從事相關課題的研究。
(3)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本科階段的臨床能力培養情況:由于一個合格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臨床技能非常重要,故在研究生復試中對于學生的臨床能力的考核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128份有效問卷反饋的數據的調查分析,發現不同的生源對于臨床能力在管理床位和擔任住院總時間等方面存在顯著性差別,即P<0.05,而在工作時間,管理床位數以及獨立操作等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別,即P>0.05。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從表2中可得,對于報考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并且通過復試的學生中,每天的工作時間小于6h的占16.41%,而每天的工作時間≥6h的則占83.59%??梢元毩⒐芾泶参坏膶W生達55人,占42.96%,而不能獨立管理床位的占57.04%,共73人。在128名學生中占75.78%的學生能都獨立管理床位大于4張,而僅有24.22%的受訪者獨立管理床位的數量小于4。有66.4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時常或者經常自己獨立進行醫療操作,而僅有43名受訪者表示他們偶爾或者很少進行獨立的醫療操作。有48.44%的學生表示在醫院的總時間小于3個月,而又51.56%的受訪者在醫院的總時間均大于等于3個月。
3 討論
至2009年起,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生源主要由應屆畢業生本科以及歷屆本科生組成,主要來自應屆本科畢業生,在本研究中受訪應屆本科畢業生為104人(81.25%),歷屆本科畢業生為24人(18.75%)。學校從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出發,即為國家培養高水平臨床實踐技能的應用型醫療人才,必須嚴把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成績關,另一方面也更應強調在復試中對學生臨床能力的考察、考核。③但是由于不同的學生的畢業院校、考生的個人經歷、理論功底以及臨床實踐經驗等的不同均會造成他們的臨床實踐能力參差不齊,在加上現行社會上就業壓力大,許多學生以考研來躲避就業的壓力便會花大量的時間在考研上,從而忽視了本科的臨床實踐能力的鍛煉,在正式成為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以前他們的主要臨床實踐的鍛煉基本來自本科教育的臨床實習。故在復試中考核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非常有必要。因此本校從2012年開始,在復試中對報考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考生統一要求進行臨床技能考核。根據實際情況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要求,組織各學科專家組,確定各學科臨床技能考核內容,編制統一的考核評分標準和詳細的考核用表,制定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臨床技能標準化考核辦法。通過在復試階段進行臨床技能考核,不斷完善與生源特點和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評價體系,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選拔質量。
在本研究中發現不同的生源對于臨床能力在管理床位和擔任住院總時間等方面存在顯著性差別,而在工作時間,管理床位數以及獨立操作等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別。一般來講,如果學生能夠在取得國家執業醫師資格后再攻讀相關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生源質量,其原因就在于歷屆本科生對于臨床有較為扎實和透徹的了解,對于自己的薄弱方面以及感興趣的方面更加明白。在某一方面也說明歷屆本科生源在某些臨床技能方面優于應屆本科生源。
許多醫學院在培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時往往認為科研比臨床更為重要,這也使得許多同學在研究生階段花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埋頭于科研事業中,而無法從事相應的臨床實踐技能的鍛煉,這對于研究生將來從事相(下轉第58頁)(上接第47頁)關工作帶來很大的影響。不管在本科階段還是研究生階段學校都應該注重學生臨床技能的培養,強調臨床技能的培訓以及考核,聘請專業的教授以及醫師專門指導學生的臨床實踐操作。實行科室的輪轉責任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臨床實踐機會,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技能。本研究中受訪者每天的工作時間小于6h的占16.41%,而每天的工作時間≥6h的則占83.59%。不能獨立管理床位的占57.04%,共73人。在128名學生中占75.78%的學生能都獨立管理床位大于4張。有43名受訪者表示他們偶爾或者很少進行獨立的醫療操作。
總之, 在醫學專業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復試所占比重也越來越大。復試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考核手段,應強化考生在臨床實踐能力方面的考核,采用科學正確的考查方式,針對考生的特點,確保生源質量。在復試中增加臨床技能考核,可以推動我校本科臨床實踐教學及臨床技能考核改革,強化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發現培養過程中的問題,提高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和規范臨床教師帶教培訓;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的臨床技能學習起到促進作用,對我校臨床實踐教學、臨床技能培養和臨床技能考核能起到推動作用。
課題名稱:校級課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臨床技能考核的探討”,課題編號:jyxm1157
注釋
一、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研究生專業學位教育與我國的《執業醫師法》有沖突
1995年5月,我國正式頒布并實施了《執業醫師法》,該法律規定,具有醫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者,必須由執業醫師進行指導,并在醫療機構、防疫機構、保健機構實習一年以后,才可以參加資格考試,獲得醫師資格后方可擁有臨床處方權。在這種規定下,臨床醫學應屆本科畢業生考取專業研究生以后,就沒有進行獨立醫學診斷、醫學處方以及開具醫學證明的權利,缺乏臨床實踐機會,會直接影響學生臨床能力的提高,導致研究生的臨床能力難以在醫院進行培養。
2.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培訓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
當前,高校醫學教育屬于教育部管轄,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則歸衛生部主管,由于兩個部門在政策上缺乏統一性,導致學校教育與醫師培訓之間存在互不認可的現象,研究生步入工作崗位后仍要參加醫師培訓,從而造成了培訓資源的巨大浪費。
3.過分重視實踐性,導致臨床科研訓練不足
臨床醫學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要想具有較強的臨床水平,就必須在臨床醫學實踐上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一些高校為了提高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保證研究生畢業后具有較強的臨床能力,于是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進行壓縮,縮短了教學時間和課程內容,導致一些課程的學時不足,難以滿足研究生進行科研的需要。此外,一些學校降低了專業研究生的學術要求,甚至取消了畢業論文,導致一些學生認為自己只要掌握應用技能即可,從而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導致專業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相對較弱,長期以往,會使專業研究生教育淪為單純的職業技能培訓。
二、專業研究生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案
1.對《執業醫師法》進行修訂
國家在《執業醫師法》中規定,必須實習一年以后,才能參加職業考試就是本著對病人負責,對生命負責的態度,防止應屆畢業生由于經驗不足,造成誤診,給病人的生命安全帶來威脅。但是這一規定,卻阻礙了專業研究生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有關部門應當權衡利弊,對《執業醫師法》的有關內容進行重新修訂,如專業研究生可以給予部分的臨床處方權。
2.將專業研究生教育與醫師培訓進行并軌
當前,我國有關部門已經認識到,培養高層次醫學人才臨床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以及進行系統化、規范化的臨床能力培訓的重要性。雖然兩者在報考條件、培養方式、培養要求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但是兩者都希望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培訓來提高學員的臨床實踐能力,從而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為國家培養更加優秀的醫療人才。所以,應當以提高臨床實踐能力為結合點,將兩者結合到一起。
2013年,教育部開始在全國64所開設臨床醫學碩士教育的學校進行教學改革,一些學校就開始進行了專業研究生教育與醫師培訓并軌的大膽嘗試。比如,一些學校在招收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同時,并聘為本校的住院醫師,使學生同時具有研究生和醫師兩種身份,從而實現研究生招錄與醫師培訓招錄的完美結合。一些學校將學位授予標準和醫師準入標準結合到一起,即研究生在畢業時必須達到醫師培訓的標準。研究生在畢業時除了獲得學位證、畢業證以外,還將獲得醫師培訓合格證與醫師執業資格,達到“四證合一”。
3.實踐性與學術性相結合
當今社會,臨床醫師不但要會看病,還要具有相應的研究能力。所以,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要以實際的醫療實踐為基礎,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與臨床關系緊密的科研工作。此外,學校還要組織相應的學術報告,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相應的科研方法,提高專業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此外,學校還應當做出要求,督促學生進行科研工作。
三、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高層次醫療人才的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人們對醫療人才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這就要求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應當不斷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加優秀的醫療人才。所以,高校臨床醫學教育應當不斷反思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改進,促進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的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技能性很強的學科,這 一特性決定了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必須以臨床技能訓 練為核心。但長期以來,我國臨床醫學人才的院校 培養,尤其是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培養均以學術型為 主,即著重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而學生 的臨床診療能力培養主要靠衛生部門的在職培養。 2009年,教育部對研究生培養進行重大政策調整, 在統招的碩士生中嘗試以專業學位模式培養,即由 以培養學術型研究生為主轉向培養學術型研究生和 專業學位研究生并重。但目前臨床醫學人才培養, 尤其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中,存在 著“重科研、輕臨床”的傾向,出現培養與使用脫節、 專業學位層次與臨床工作能力不符等問題。我國醫 學碩士、博士學位分為醫學科學學位和醫學專業學 位二類,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目的是“提高臨床醫療 隊伍的素質和臨床醫療工作水平,適應社會對高層 次臨床醫師的需要[3]”。但由于高??冃гu估與考核 偏重于科研指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具體培養過 程中,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 養標準向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標準靠攏,背離了專 業學位設置的初衷,使得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畢業生 的臨床工作能力難以勝任臨床工作崗位的實際需 要,其工作后仍然需要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存 在著重復培養的問題,延長了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 周期。
改革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適應我國當 前醫學教育現狀和需求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卓越醫生,是提供優質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和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需要。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 訓是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兩種主要模式,同處于醫 學終身教育體系中畢業后醫學教育階段,二者有著 緊密的聯系。從培養目標看,二者均以提高醫師的臨 床醫療工作能力、培養合格的臨床醫師為目標[3,4]。從 培養方式看,二者均采用臨床技能訓練為主、理論學 習和科研訓練為輔的培養方式[34]。既然二者培養目 標和培養方式是一致的,為有效解決培養與使用脫 節、學位與能力不符等問題,避免重復培養,縮短臨 床醫學人才培養周期,就有必要將二者有機銜接,以 提高培養對象的積極性,提高臨床教育資源使用的 效益和效率。
二、改革思路
在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 師普通??婆嘤柦榆墝嵺`的基礎上,構建以臨床技 能訓練為核心的“5 +3+X”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 將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培訓招錄有機結 合,建立嚴格的選拔機制,把好“入口關”,保證生源 的質量;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培 訓過程有機結合,建立高效的督査機制,把好“過程 關”,提高培養的質量;將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 醫師準入標準有機結合,建立競爭和淘汰機制,把好 “出口關”,保證培養的權威性。二者的有機結合,既 有利于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工作能力,又有利 于提高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質量,培養合格的臨床 醫師。
三、培養目標
“5+3+X”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培養目標是 以臨床技能訓練為核心,持續提高醫師的臨床工作 能力,培養合格的臨床醫師,為提高臨床醫師隊伍的 整體素質、持續改進醫療服務質量、保證病人醫療安 全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培養方案
5, 即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分為4個學習階 段:通識教育1學期,基礎醫學教育2學期,臨床醫 學教育3學期,臨床醫學通科實習4學期。在臨床醫12學通科實習階段,醫學生可根據自身發展需求,選擇 臨床檢驗學、病理學、影像學、麻醉學等專業。完成教 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和臨床實習,成績合格,達到學士 學位授予標準者,可以獲得“臨床醫學本科畢業證 書”和“醫學學士學位證書”。
3,即3年住院醫師普通專科培訓,并與臨床醫 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有機銜接。 培養對象進 入住院醫師普通??婆嘤柣剡M行為期3年的普通 專科培訓,培養合格后,可實現“四證合一”,即經歷 一個培養過程可以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住院 醫師規范化培訓普通??坪细褡C書”、“臨床醫學碩 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證 書”四個證書。培養醫院組織培養對象在培養期間參 加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合格者獲“執業醫師資格 證書”,這樣能有效解決培養對象在進行臨床技能訓 練時所面臨的違法和違規行醫風險。由于“專業學位 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培訓過程有機結合”,培 養對象的臨床技能訓練達到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相關要求,考核合格后可以獲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 訓普通專科合格證書”,畢業后不再重復進行住院醫 師規范化培訓。培養對象完成碩士學位論文并通過 論文答辯,達到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標準,可 以獲得“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臨床醫 學碩士專業學位證書”。
X,即X年住院醫師亞專科培訓,并與臨床醫學 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有機銜接。 培養對象進入 住院醫師亞??婆嘤柣剡M行為期X年的亞???培訓。由于不同的亞專科醫師執業難易程度的不同, 使得各亞??圃谂嘤杻热?、培訓要求和培訓標準上 有所不同,導致培訓時間不一致,我們稱之為“X” 年,一般為2至4年,例如普通外科是2年,骨科是 3年,神經外科則是4年。培養合格后,可實現“二證 合一”,即經歷一個培養過程可以獲得“住院醫師規 范化培訓亞??坪细褡C書”和“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 位證書”兩個證書。由于目前我校僅在非學歷教育中 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博士,所以學生不能獲得博 士研究生畢業證書。
“5+3+X”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各階段課程設 置、主要考試及獲得證書詳見表1。
五、培養過程
1.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培訓 招錄有機結合按照“培訓基地培養能力和社會需求相結合”的 原則,制訂學校臨床醫學本科和碩士、博士專業學位 研究生招生計劃,并由學校和各附屬醫院住院醫師 培訓基地共同組織招生工作。根據各附屬醫院住院 醫師培訓基地臨床教學資源,測算每年所能接納住 院醫師普通??婆嘤柡蛠唽?婆嘤柕娜藬?,同時結 合社會對不同??婆R床醫生的需求,合理確定臨床 醫學本科和臨床醫學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分 專業招生計劃數,專業按衛生部《??漆t師培訓標 準》中普通??坪蛠唽?苼碓O置。這樣可在滿足社會 需求、提高就業率的同時,保證培養對象進入“3+X” 培養階段時,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衛生部《??漆t師 培訓標準》(總則和細則所規定的病種病例數、技 能操作數和手術數。
2.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培訓過 程有機結合實踐教學是保證和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重 要環節和必要手段[5],本培養體系,特別是在“3+X” 階段,充分體現“以臨床技能訓練為核心的臨床實踐 教學為主”的培養模式。
臨床技能訓練執行衛生部《??漆t師培訓標準》。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 辦法》中規定“在導師指導下從事不少于六個月的臨 床工作”[3],在具體執行時,存在專業學位研究生臨 床技能訓練時間嚴重不足且具體執行情況不理想等 問題。而本培養體系將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技能訓 練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結合,要求專業學位 研究生必須嚴格按照衛生部《??漆t師培訓標準》 (總則和細則)所規定的輪轉時間、輪轉學科以及相 應學科的病種病例數、技能操作數和手術數進行培 養和考核,這樣有效地強化了臨床技能訓練,提高了 研究生臨床醫療工作能力。
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由公共必修課程、公共選 修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組成,以我校統一組織的周 末集中授課和網絡課程學習為主。公共必修課程、公 共選修課程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公共科目理論學 習相結合,主要有循證醫學、臨床思維與醫患溝通、 重點傳染病防治和有關法律法規等;專業必修課程 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業理論課相結合,根據衛 生部《??漆t師培訓標準》(總則和細則)要求,學習 和掌握各輪轉科室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專業學位論文為臨床病例分析報告或臨床文獻 資料分析報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臨床醫學 專業學位試行辦法》中規定“學位論文可以是病例分 析報告或文獻綜述,學位論文應緊密結合臨床實際, 以總結臨床實踐經驗為主[3]”,但在具體執行時,許多導師常常安排自己帶教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 生去完成實驗室研究課題,并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 和科學學位研究生一樣發表實驗室研究論文。而本 培養體系要求專業學位論文為臨床病例分析報告或 臨床文獻資料分析報告,如專業學位研究生提交單 純實驗室研究方面的論文,將不同意其進行論文答 辯,這樣從根本上解決了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論文 標準向科學學位論文標準靠攏的問題。
3.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標準有機=口 口3年住院醫師普通??婆嘤栯A段,培養對象通 過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 書”;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所規定的臨床科室輪 轉,通過培訓過程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和 年度考核)和階段考核,獲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普通??坪细褡C書”;完成課程學習,成績合格,完成 學位論文并通過論文答辯,經過學位委員會評定,達 到授予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者可以獲得 “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臨床醫學碩士 專業學位證書”。培養期間,如果培養對象未能通過 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未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 書”,則不能獲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普通??坪?格證書”,更不能獲得“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證 書”和“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證書”。X年住院醫師 亞??婆嘤栯A段也經歷上述類似過程。
六、改革實踐
2009年,我校開始探索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 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普通??婆嘤柦榆壒ぷ?。 2009級臨床(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共119 人,4人直博,114人按期畢業,其中112人順利獲 得了學位。在自愿報名的基礎上,78人參加了 2012 年江蘇省住院醫師普通專科培訓階段考核,考核分 理論考試和臨床技能考核二部分。理論考試69人 合格,合格率為88.5%。理論考試合格者中,68人參 加技能考核,45人合格,合格率為66.2%。階段考核 合格的45人中,有20人符合江蘇省住院醫師普通 ??婆嘤柡细褓Y格認定條件,取得培訓合格證書。 即2009級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2012年畢業時, 有20人實現了 “執業醫師資格證書”、“碩士研究14生畢業證書”、“碩士專業學位證書”和“住院醫師規 范化培訓普通專科合格證書”“四證合一 ”。
2010年,我校修訂了 “臨床(口腔)醫學專業學 位研究生培養實施細則”,正式開展臨床醫學碩士專 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普通??婆嘤柦榆壒?作。此次修訂的顯著特點是,依據衛生部《??漆t師 培訓標準》,增加了臨床技能訓練時間,特別是增加 了輪轉科室和輪轉時間,如內科臨床技能訓練時間 增加到27個月,輪轉科室由3~6個增加到12個,輪 轉時間由9個月增加到15個月;外科臨床技能訓練 時間增加到28個月,輪轉科室由3~6個增加到9 個,輪轉時間由9個月增加到16個月。2010級臨床 (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221人,2011級碩 士專業學位研究生201人,2012級碩士專業學位研 究生279人,全部按照新修訂的“培養實施細則”進 行培養,強化了臨床技能訓練,必將有更多的碩士專 業學位研究生在畢業時實現“四證合一”。
七、保障措施
1.強化臨床技能訓練與考核在臨床技能訓練與考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各 附屬醫院住院醫師培訓基地的積極性和主導作用。 各培養基地根據衛生部《??漆t師培訓標準》(總則 和細則)中臨床技能訓練與考核的標準和要求,采用 床邊實踐、模擬訓練和標準化病人等多種訓練方式, 對培養對象臨床技能進行了系統化、規范化的訓練; 采用工作場所評估(WPBA)、迷你臨床演練評估(Mi- ni-CEX)和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等多種考 核方式,對培養對象臨床技能水平進行了客觀、有效 的評估。逐步建立了科學嚴謹的臨床技能訓練與考 核體系,持續提高培養對象的臨床技能水平,促進培 養合格臨床醫師目標的實現。
一、以問題為導向,構建“5+3”臨床醫師培養模式
“5+3”模式以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改革為突破口,實現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實質性結合,促進了我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建立健全。
1.探索我國研究生臨床實踐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徑
1998年起,我國開始試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1999年5月我國正式施行《執業醫師法》,規定“未經醫師注冊取得執業證書,不得從事醫師執業活動”。醫學生在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后,必須臨床工作一年才能夠參加國家統一舉行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獲執業醫師資格后才有臨床處方權。一方面,所有醫學本科生或尚未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由于沒有處方權,不可獨立處置病人和進行手術,導致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臨床能力訓練難以進行;另一方面,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教育系統)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衛生行業)各自為政、自成體系,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接受的有限臨床技能培訓也得不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部門的認可,研究生畢業后仍然需要按照衛生行業要求重新開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這導致全國醫學院校不同程度沿用科學學位方式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即“重科研輕臨床、重論文輕技能”,畢業研究生臨床技能難以勝任崗位實際需求。
在臨床技能方面,“5+3”臨床碩士能夠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標準化實踐環境下,逐步達到獨立行醫所必備的醫德醫風、專業知識、臨床技能等基本要求,勝任常見病、多發病及部分疑難病癥的診療工作,成為“會看病”的醫生。在學位論文方面,明確規定“學位論文類型為病例分析報告或文獻綜述等,選題應緊密結合臨床實際,以總結臨床實踐經驗為主”,扭轉了“重科研輕臨床、重論文輕技能”的傾向,保證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所需臨床輪轉時間。在執業資格方面,由培訓醫院組織“5+3”臨床碩士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臨床技能培訓不再面臨違法行醫的困境,并且由于“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研究生畢業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復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2.促進我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建立健全
臨床醫師培養包含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三個階段。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屬于畢業后醫學教育,是醫學生成長為合格臨床醫師的必由之路,對保證臨床醫師專業水準和醫療服務質量具有重要作用。美英等世界主要國家均已建立政府主導的、較為成熟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我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尚不健全,目前,我國臨床醫學本科生年招生規模13.4萬人,而全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數量只有4.48萬人。臨床醫學教育只是培養了合格的醫學畢業生,沒有培養出經過規范化培訓的合格醫生。
根據我國人事制度,研究生學歷學位者在職稱晉升和工資待遇上優勢顯著。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結合的“5+3”模式,大大增強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對本科畢業生的吸引力,對于建立健全國家層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起到了促進作用。今年2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等7部門在上海召開“建立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工作會議。會議明確,2015年我國全面啟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全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數量將從2014年的4.48萬人增加到11.2萬人,所有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臨床醫師均接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二、以能力為重點,創新臨床醫師培養體系
上海市醫學院校在“5+3”項目實施過程中,著力于醫學教育發展與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緊密結合,著力于人才培養模式和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突破,著力于醫學生職業道德和臨床實踐能力的顯著提升,著力于醫學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明顯加強,創新臨床醫師培養體系。在“5+3”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中,醫學生完成5年的醫學院校教育后,一部分畢業生選擇考研攻讀臨床醫學科學學位,但絕大部分將進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進行為期3年的培訓,考核通過后,取得醫師執業資格,其中一部分醫師直接進入社區或者二級醫院工作。此外,還有一部分醫師希望在大醫院做“分工更細”的??漆t生,比如神經內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束后,進入??漆t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繼續學習,這被稱為“5+3+X”(X為??漆t師培訓)。
1.教育制度創新
“5+3”模式不僅有機結合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而且有效銜接了院校教育和畢業后教育。通過明確臨床碩士“雙重身份”,打破了本科畢業生在“就業(住院醫師)”和“在讀(研究生)”之間“非此即彼”的束縛;實現了“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招錄、研究生培養和住院醫師培訓、學位授予標準與醫師準入制度”的“三個結合”,以“四證合一”解決了醫學教育與執業醫師制度之間的矛盾。臨床醫學在讀碩士經住院醫師規培1年以后,可以本科學歷報名參加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獲得醫師資格證書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經學位論文答辯可獲得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四證合一”包括《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碩士研究生學歷證書和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證書。通過“四證合一”的制度創新,實現了在醫師培養過程中的醫學教育和衛生行業培訓兩者的緊密結合,有利于切實提高醫學生的臨床專業素質和臨床技能,以滿足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醫學人才的需求。通過“四證合一”的制度創新,培訓醫院組織本項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在培養期間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有效地解決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臨床能力訓練和培養所面臨的違法行醫風險;由于“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技能培訓完全達到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獲得培訓合格證書),研究生畢業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復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2.協同機制創新
“5+3”模式以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改革為突破口,立足教育和衛生兩大民生工程,既是貫徹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的具體實踐,又服務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需要。
“5+3”模式在上海的探索和實踐充分體現了醫教結合,協同創新。上海市成立專門工作機構負責實施“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合的改革試驗”,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政府、行業、高校、醫院形成合力”,確保改革試驗深入推進,形成了教育衛生部門的良好合作機制,出現了“教改推醫改、醫改促教改”的生動局面。機構人員組成也充分體現了上海市教委、衛生局、各相關高校、培訓醫院共同參與的臨床醫學教育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的“協同創新”。由上海市教委和衛生局分管領導、各大學分管校長組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銜接改革領導小組,負責該項工作的全面實施;由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專家共同組成專家小組,負責指導相關工作的實施;由上海市學位辦、衛生局科教處、大學研究生院、醫管處和培訓醫院相關負責人組成工作小組,具體實施此項工作。在項目試點過程中,工作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具體制訂各項規章制度,研究解決項目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協調各高校執行上海市的統一規定。
3.實踐教學創新
“5+3”模式突出了能力培養,以培養合格醫師為目標,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以職業素養和臨床能力培養為重點,加強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在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培養方案充分體現住院醫師“不能脫離臨床規范化培訓”的特征。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由政治、英語、專業基礎和專業理論等課程組成,所有課程均以上海市統一組織的網絡課程學習為主。其中,基礎理論課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公共科目完全一致;專業理論課由上海市統一組織各培訓醫院根據住院醫師培訓標準細則要求,學習有關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本學科基本理論,了解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2010-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通過以上“網絡化課程”的學習,共同的體會是本項目網絡課件和教學方式既滿足了“住院醫師”特殊群體在規范化培訓期間個體學習時間的自主特點,也體現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質量的高水平和現代化。
在臨床技能訓練方面,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沒有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結合,對于臨床能力沒有強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時間完成課程學習(脫離臨床培訓6個月以上),有些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和科學學位課程設置和教學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技能訓練時間嚴重不足。而“5+3”模式下,專業學位碩士必須嚴格按照《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要求進行臨床技能訓練,完成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科、神經內科、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兒外科、康復醫學科、麻醉科、醫學影像科、醫學檢驗科、臨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醫學科等18個學科的臨床培訓輪轉。為保證臨床培訓質量,上海市制定了統一的培訓大綱和考核標準,開展了帶教師資培訓,建立了培訓質控體系。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考核分為培訓過程考核和培訓結業考核,以培訓過程考核為重點,培訓過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執業醫師資格是參加培訓結業考核的必備條件。
在專業學位論文方面,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并沒有涉及專業學位論文基本要求和評價指標體系,許多醫學院校的導師常常安排自己帶教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礎醫學研究課題,并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和科學學位研究生一樣發表SCI論文。而目前的專業學位碩士培養方案明確“學位論文類型為病例分析報告或文獻綜述等,學位論文應緊密結合臨床實際,以總結臨床實踐經驗為主?!边@樣就從根本上杜絕了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學位論文要求等同于科學學位碩士,改變了“重科研、輕臨床”的傾向。
三、以需求為目標,深化臨床醫學教育改革
醫學教育改革聚焦社會和人民關注的重大問題,立足教育和衛生兩大民生工程,因此,我國醫學院校應當不斷深化臨床醫學教育改革,以適應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需求。
【中圖分類號】R3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6019(2016)14-0013-02
醫學類專業中合格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臨床實踐操作學習是很關鍵的。臨床實踐是為了通過臨床思維和技能的學習、提升達到向高水平高層次的臨床醫師的跨越。增強醫學生的實踐能力需要提升醫學教師的培訓、矯正醫學生對實際操作過程的輕視、合理安排考研、實習與就業的矛盾、使用進步的臨床教學方法,進而滿足人類醫學需求和推進國家醫學教育、事業的全面進步。
1.臨床醫學生預防醫學的實踐教學問題
1.1缺乏對臨床實踐重要性的認識
作為醫學專業的學生不注重對醫生職業道德、醫生職責、臨床實踐工作關心,這是很多醫學院學生的問題。這些醫學生往往更專注于醫學書本的學習和對資格考試的準備,思想中并沒有以病人、救治工作為主要關注點。在醫學生學習過程中會認為等到未來進入醫院參加工作接觸患者再學習、總結經驗,學習過程中的目標僅僅是拿到資格證書和畢業證。這種對醫學實踐過程的消極看法容易讓學生產生散漫自由的心態。
1.2醫學生實踐階段壓力較大
我國是在過去醫學界工作者在研究和實踐中總結規律安排預防醫學生在畢業前進行實習鍛煉,在這個階段醫學生往往還面對考研或者就業的選擇。準備考入更高等學府的醫學生在考研過程中把大量的實踐花費在專業知識的復習上而準備就業的醫學生在聯系醫院等工作單位。這樣,學生對學校安排的醫學生的實習喪失了積極性[1]。
1.3醫學生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常,醫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更多地是在教師的安排下對醫學理論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對病人體質、癥狀的分析和解決往往不知所措。在實踐過程中脫離了老師的指點后缺乏思考或者在老師的指點下有盲目聽從、過分依賴,不能獨立地在遇到棘手問題時候自主地思考、解決問題。
2.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生培養實踐能力的必要性
2.1是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
2001年中國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指出臨床醫學生要多見識各種普通病種,對其原因和影響熟悉,而且應該熟練掌握醫療技能和熟記醫學教育疾病等知識,把預防、治療疾病做為最終的目的。愛丁堡宜認為“病人理當指望把醫生培養成為一個專心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和有效的臨床醫生,而不再滿足僅僅治療某些疾病”[2]。
2.2符合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需求
隨著醫療教育和衛生事業的進步,我們國家醫學事業的方向就是提升社區醫療條件和服務水平。預防醫學生未來的方向是從事醫療服務事業,是集疾病的預防、診療為一體,同時肩負著傳播醫療教育保健知識的傳播重任。預防醫學生是醫療教育事業實施的關鍵執行者也代表著國家的醫療事業水平,可以推動國家醫療衛生進步的速度。預防醫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將來的醫療工作態度、工作質量有很緊密的聯系。
2.3拉近預防醫學教育與臨床醫學教育
曾經非典病的傳染證實了我們國家的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的脫離。大批的預防醫學生沒有前期預防和后期診療的水平,在治療過程中顯現出很多不足。而且,預防醫學教育和臨床醫學教育多年來是脫離的,預防醫學生通常在需要臨床實踐時表現出很多不足。對預防醫學生實踐能力的培育可與拉近這兩者之間的鴻溝,也有助于培育可靠地預防醫學生。預防醫學生只有在了預防醫學中加強臨床實習,才能夠在未來的醫療工作者為社區醫療、為人類醫療事業做貢獻。
3.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生提高實踐能力的對策
3.1端正預防醫學生的學習觀念
醫學教育過程需要預防醫學生積累、學習和實踐醫學基礎知識。預防醫學生參加工作之后的工作態度、職責和水平的質量與醫學生的實踐過程有緊密聯系。要從基礎培養、端正預防醫學生的觀念和態度,讓其對自己的專業和職業有清晰明確的認識和強烈的職業使命感。
3.2要樹立崇高的醫德
作為醫療工作者自身有對人類生命要有高尚的的救死扶傷的道德意識,要對病人、病情持有認真負責的態度。醫德水準是每一位預防醫學生應有的基本職業準則。在預防醫學生實踐開始到走入工作崗位,崇高的原則性醫德應該在其思想中樹立。預防醫學生從接觸醫療專業的第一天起就應該意識到這是一種艱巨的任務,其本質就是要拯救生命于危難之間。
3.3合理安排考研、就業和實踐
預防醫學生畢業之際的考研、就業和實踐都需要豐富的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和較強的醫療水平,從本質上來講是不充裕的。醫學生可以在實踐過程中利用相關的專業知識運用所學的實際操作技能,這樣既滿足了考研需要復習的醫學專業知識也為未來的就業做充分的準備。實踐出真知,實踐過程可以幫助醫學生復習醫學理論知識,并且促進醫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的使用,可以發現自身技能水平的不足。
3.4培養預防醫學生的臨床思維
預防醫學生的臨床思維直接關系著醫學生的臨床實踐水平和表現。預防醫學生的臨床思維是指學生通過自身的理論知識,根據對病人病情的了解、診斷,對病人進行分析下定論的思維方法,其需要多種臨床思維因素的綜合。醫療工作者的診療水準可以通過對病房病人的接觸、對特殊病例的研究、對醫療書籍的閱讀、向高級的有經驗醫師的學習等方式提升[3]。
3.5注重臨床操作技能經驗
一位預防醫學生能將課本專業理論和臨床實際操作聯系起來,并且成功地解決病人問題,相信其在日后醫療工作中是一位優秀的專業醫師。預防醫學的學科專業特點要求醫學生把醫學理論知識帶入醫療工作中,讓臨床實踐發揮診療和教育的作用。預防醫學生要善于發現自身的操作弱點,多參加臨床實踐總結經驗提升自身的醫療水平和技能。在實踐性很強的醫學教育中培育綜合實力較高的合格的醫師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艱難的一個環節。當前的醫學教育過程中對醫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還存在很多問題,伴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職業醫師制度的全面推進,預防醫學生在臨床教學中的臨床實踐教育亟待完善、改革。
參考文獻
[1]張曉方.臨床醫學生預防醫學實踐能力培養的思考[J].時代教育,2014,9(1):77-79.
1醫教協同背景下創新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意義
2014年11月27日,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明確了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方向是構建以“5+3”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體系,2015年5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印發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和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通知》[1],為“5+3”模式在全國范圍內推進指明了方向。通過“5+3”構建的以臨床實踐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模式創新,構建將醫學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有機銜接的能勝任臨床醫生職責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醫教協同背景下創新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目標
1)加強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加快構建碩士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緊密銜接的教育制度,改革入學制度和培養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確保合格的畢業生可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研究生畢業證和學位證“四證合一”的培養模式。2)通過構建“三個平臺”+“兩個不間斷”的培養模式,使培養的醫學人才既能勝任臨床工作,又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真正完成在醫教協同背景下“魚漁兼得”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2]。
3醫教協同背景下創新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條件
1)社會急需。醫療資源短缺、解決“看病難”根本出路在于深化醫學教育改革[3]。多年來,由于我國臨床醫學培養的研究生大多重于學術能力培養,輕臨床技能培養。我國醫學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推進醫教協同,構建中國特色的標準化、規范化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可以培養既要有一定學術能力,又能勝任臨床醫生職責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4]。2)國家政策支持。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多部門明確了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方向是構建以“5+3”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體系,合格畢業生即可得到“四證合一”。3)學校與學科層面。我校貫徹“改革、創新、提高、發展”的工作方針,加強教學制度、教師隊伍、教學支撐條件建設,努力構建研究性教學模式、培育研究團隊,為我校開展創新性研究生培養新模式創造了有利的環境,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專業目前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研究領域,并與相應臨床科室建立了密切的的學術交流機制,為實施醫教協同“魚漁兼得”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的實踐與探索提供一個良好的科學探究平臺。
4醫教協同背景下創新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模式
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掌握本專業臨床技能,能獨立地處理本學科(指二級學科,內科與外科分別不少于3個三級學科)領域的常見病、多發病;能對下級醫師進行業務指導,達到衛生部頒發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中規定第一階段培訓結束時要求的臨床工作水平的高級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目標規定著研究生的培養方向和規格要求,是整個培養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1]。因此,我們在長期的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中,緊緊圍繞這一主題,從培養方案、管理體制、師資隊伍、實踐基地等多方面為培養高層次醫學專業人才搭建立體交叉平臺。
2以臨床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培養方案,強化臨床能力和實踐操作訓練
現行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博士)培養方案貫徹“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臨床能力培養為核心,構筑扎實的臨床理論基礎,注重臨床操作技能和臨床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課程教學方面,以實際應用為導向,合理壓縮理論課程時間,優化課程設置,強調理論性和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在保持臨床知識系統性的基礎上,整合臨床醫學基礎課,增設與公共衛生、人文、法律相關的交叉學科課程,以加強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變滿堂灌式教學,重視引導啟發性教學、研討式教學和應用型實踐環節教學的應用[2];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員課堂傳授式教學,增加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如臨床病例研討會、研究生論壇、國內外知名臨床專家專題報告、講座等,提高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臨床思維能力[3]。培養環節以臨床訓練為重點。充分的、高質量的臨床實踐訓練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的重要保證。我們的培養方案嚴格規定學生第二學期起跟隨導師組及上級醫師進行臨床實踐,保證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集中實踐教學時間。在二級學科內,強調解決臨床實際問題,重視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細化臨床培養要求,建立出科考核制,確保培養質量。注重過程管理,建立多重考核機制,保障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在培養方案中固化程序,對研究生臨床實踐實行全過程的監控管理,具體規定各專業學生應輪轉的臨床科室、時間和應掌握的病種及相關技能,并在每個專業輪訓結束后進行輪轉考試。考核不合格者適當延長轉科時間,并進行補考。輪轉考試成績不合格者不能參加畢業臨床能力考核。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能反映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基礎理論、專業知識,更能看出其科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4]?,F行的臨床專業學位培養方案對學位論文的規定充分體現了專業學位的特點。在選題上,既不搞純粹的學術研究,也不降格為實際工作的簡單總結,而是更注重緊密結合臨床實際,使學生在完成高水平論文的過程中,同時獲得獨立承擔本學科領域的臨床實際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成為優秀的高層次醫學專業人才。
3主客觀考核相輔佐、平時考查與畢業前考核相結合的多重評價體系的建立
臨床能力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核心,臨床能力考核標準和辦法是保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質量的關鍵[5]。我院根據臨床實際情況,結合各專業的特點,組織專家建立題庫,制定平時臨床輪轉出科考試與畢業前臨床技能考核相結合的臨床能力評價體系,采用更為客觀的人機對話答題和臨床實踐操作相結合進行考核,并在考核中充分引入臨床病例,確??己说目陀^、有效、公正、嚴格實施。
4建立臨床醫院與臨床技能培訓中心相結合的臨床培訓基地,加強高水平導師隊伍建設
目前山東大學具有5所綜合型附屬醫院和3所??茖嵙曖t院,開放床位7000余張,建有3個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和標準化病人(SP)教學隊伍。此外,還和多所省內外醫療機構合作,建立了20余個臨床實踐基地,為開展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技能培訓提供了豐富的臨床教學資源。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的重要硬件保證。我校現有610位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教師,同時,各醫院的832位臨床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參與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和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12人次,為開展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技能培訓提供了豐富的臨床教學資源和教學能力。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頒布實施,按醫學門類授予學位,分設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1997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將醫學碩士、博士學位分為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我國臨床醫學學位體系的改革與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提出問題階段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學位制度剛剛建立,醫學學位就遇到兩個突出問題:一是我國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側重于實驗研究和科研能力訓練,而對臨床能力的培養比較薄弱,出現了已畢業的臨床醫學博士和碩士不能勝任相應的臨床醫療工作的問題;二是醫學門類學位類型單一,科研型和應用型均授予醫學博士、醫學碩士學位,這就出現了科研型醫學博士不會看病的現象。針對這種狀況,許多臨床醫學專家呼吁改革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建立專業學位制度。由于當時我國學位制度建立不久,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尚未建立,醫學界內部對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認識也不盡一致,因此,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時機尚不成熟。
(二)培養應用型臨床醫學研究生階段
針對上述問題,從1984年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原衛生部對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和學位設置進行了反復的調查研究,對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方法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適當增加了臨床能力的培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原衛生部于1986年11月聯合頒發了《培養醫學博士(臨床醫學)研究生試行辦法》(學位[1986]22號),決定把醫學門類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規格分成兩類:一類以培養科學研究能力為主,達到博士水平授予醫學博士學位;一類以培養臨床實際工作能力為主,達到博士水平授予醫學博士(臨床醫學)學位。經過幾年的實踐,普遍認為此《試行辦法》是培養應用型臨床醫學高層次人才的—條有效途徑,為我國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提供了寶貴經驗。但由于此《試行辦法》受到招生人數的限制,培養數量太少,遠遠滿足不了社會需求,而且在培養過程中難以把握科研能力與臨床能力的培養,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兩個突出問題。
之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原衛生部多次組織有關專家就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分級、學位授予對象、專業學位與醫學學制的關系以及臨床醫學與醫學門類其他學科授予學位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反復調研和論證。在此期間,為了加速高層次臨床醫師的培養,1993年原衛生部頒發了《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衛教發[1993]〕1號),這是一項全面培養和提高臨床住院醫師素質和臨床醫療工作水平的培訓制度,為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提供了有利條件。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發了《關于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為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提供了重要依據。至此,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已趨成熟。
(三)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階段
1996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提出要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設置方案進行研究。會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與原衛生部科教司組織專家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和論證工作,草擬了《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方案》,1997年4月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
該《意見》明確了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及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基本思路、框架和基本內容:醫學門類仍設置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學士學位不設專業學位,仍按先行辦法授予醫學學士學位。碩士、博士這兩級學位針對不同學科和不同職業背景對人才的不同要求,分為“醫學科學學位”和“醫學專業學位”兩種類型;該《意見》界定了“醫學科學學位”和“醫學專業學位”的授予標準和學科范圍:“醫學科學學位”要求側重學術理論水平和實驗研究能力,以培養從事基礎理論或應用基礎理論研究人員為目標,涉及基礎醫學以及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口腔醫學和藥學等有關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的學科,屬于這類學科,其合格者均授予“醫學科學學位”?!搬t學專業學位”要求側重于從事某一特定職業實際工作的能力,以培養高級臨床醫師、口腔醫師、衛生防疫和新藥研制與開發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合格者授予“醫學專業學位”,根據不同學科及其職業特點分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等;該《意見》確定了開展工作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原衛生部科教司再次廣泛聽取意見,并通過“全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全國臨床醫學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等文件進行了認真修改和完善,報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批準。1998年2月4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頒發《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學位[1998]5號、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學位[1998]6號),標志著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點工作進入實施階段。
綜上所述,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是為了有效地改變在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臨床能力訓練不足及臨床能力較差的狀況,更好地培養能勝任臨床醫療工作、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高級臨床醫師,滿足社會對臨床醫學高層次應用人才的需求,也是為了完善我國醫學學位制度,有利于與歐美等國家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對等交流。
二、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與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比較
(一)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指通過培養過程,使研究生在知識、能力、素質上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和規格標準。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面向高等醫學院校和醫療科研機構培養醫學師資和從事基礎或臨床基礎研究的研究人員,要求掌握本學科堅實系統的醫學理論知識,具有進行創造性學術活動和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力,培養的側重點在于學術理論、實驗研究和科研能力訓練;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主要是面向醫療衛生機構培養高層次臨床醫師,要求具有堅實系統的臨床醫學專業知識,較強的臨床工作能力,熟悉臨床科學研究過程,培養的側重點在于臨床能力的訓練和提高。
(二)指導方式
設置專業學位之前,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主要采用“學徒式”指導方式,其特點是研究生充當導師的科研助手,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開展研究活動。這種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及其學術理論水平,適用于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要求導師具有較高的理論學術水平和較多的科研項目與經費。根據《試行辦法》要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一般需要18個月時間到本專業以外的相關科室輪轉,以全面培養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而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從事本專業臨床工作和撰寫學位論文的時間通常為12個月,所以“協作式”指導方式更適用于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有利于充分發揮導師與相關科室帶教醫師的協作指導作用。這種培養方式,要求導師不但要具有較高的臨床工作能力水平,還應當具有豐富的臨床教學經驗。
(三)課程學習
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發展知識能力的學習,通過傳授系統和完整的學科知識,實現研究生對學科知識的創新與發展。因此要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框架設置學位課程,多采用“啟發式”、“學術交流互動式”等教學方式來組織課程教學。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課程體系設計和教學內容選擇上,注重基礎性、實踐性的同時,更要突出臨床醫學的新理論、臨床醫療新技術和新方法,教學方式多采用案例教學、模擬訓練或現場教學等,注重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臨床分析能力以及對臨床診療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能力。
(四)臨床實踐
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側重科研能力的培養,所以通常只安排6個月時間在本學科進行臨床實踐,如跟隨導師查房、看門診,熟悉了解臨床醫療工作的—般過程和基本要求。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側重臨床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一般安排12個月時間跟隨導師在本學科專業臨床工作實踐,安排18個月時間到與本專業相關的臨床科室、輔助科室輪轉。因此,與科學學位研究生相比,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實踐時間較長,輪轉科室較多,使得他們臨床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得到有力的保障。
(五)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培養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通過論文選題、研究材料整理與歸納、數據處理與分析以及學位論文撰寫等方面的訓練,掌握課題研究的方法與手段,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論文的選題—般是導師科研基金項目的子課題,是對本學科領域新知識、新理論或新技術的實驗研究,要求做出具有理論學術價值的創新性成果。論文質量標準體現為學術性和創新性。而“專業學位論文與科學學位論文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其應用價值。沒有應用性,只是理論探討或機理研究就不能稱其為專業學位論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形式可以是病歷分析報告或文獻綜述。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選題,一般結合臨床工作實踐,以臨床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其創新性主要表現在通過分析過去及現在的臨床工作實際問題,歸納總結出的新理論、新方法或新技術,對以后的臨床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具有新的應用價值。
(六)質量評價
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評價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學位論文答辯”的辦法,比如:嚴格的開題報告審查制度,學位論文所解決的學術問題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先進性、創新性。而臨床能力考核和答辯則是評價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主要方式。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完成每一個臨床科室輪轉培訓時要進行出科考核;在完成所規定的臨床科室輪轉時要進行階段考核;在完成臨床專科培訓時要進行臨床能力畢業考核答辯。只有通過臨床能力畢業考核的研究生,方可申請學位論文答辯。按照《試行辦法》的要求,把考核和答辯貫穿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保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三、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的特色和創新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醫學教育觀念逐漸被終身醫學教育觀念所替代。醫學教育連續統一體是由三個性質不同而又互相連接的培養階段組成,即醫學院?;窘逃厴I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醫學院?;窘逃ū究粕┮葬t學院為主要培養基地,定位在臨床醫學一級學科。畢業后醫學教育(研究生)以醫學院校的附屬/教學醫院為主要培養基地,包括住院醫師培訓和??漆t師培養兩個階段(美國統稱住院醫師培訓),醫學院校畢業生在住院醫師培訓階段接受最基本的臨床技能和各種專科臨床技能訓練,定位在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如內科和外科等,考核合格后獲得醫師執照并具有行醫資格;只有經住院醫師培訓考核合格者方可申請繼續參加??漆t師培養,專科醫師培養定位在臨床醫學的三級學科/???,也可根據技術難度和培訓條件分為初級(三級學科/???,如胸心血管外科學)、中級(亞???,如手外科)和高級(專病,如脊柱損傷)專科培養。經專科醫師培養考核合格后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專科醫師。繼續醫學教育是執業醫師/專科醫師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醫學教育階段,以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為重點。
在美、日、韓等國,醫學生院校教育和住院醫師培訓的銜接是非常緊密的。美國的醫學博士學位(MD)是住院醫師培訓的準入條件,醫師資格考試的前兩部分在醫學院學習階段完成,第三部分測驗在畢業后的1-3年內進行,通過者才能獲得行醫資格。在法國和新加坡等地,醫學生院校教育和住院醫師培訓是融為一體的。法國的醫學院學生在完成了6年的學習后,凡進入全科醫師培訓(3年)通過博士論文答辯者,就可獲得國家醫學博士學位(全科醫師);凡進入其他??婆嘤枺?-6年)通過博士論文答辯者,就可獲得國家醫學博士學位(??漆t師)。在中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屬于畢業后醫學教育,其授予對象為臨床醫學研究生、七年制醫學生和同等學力在職申請學位的住院醫師。
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制度的特色是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研究生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開辟了一條培養高學歷臨床醫師的重要途徑。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對象是臨床醫學研究生、七年制學生和經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優秀在職臨床醫師,分為臨床醫學碩士和臨床醫學博士二個級別。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突出特點是強調臨床能力的培養。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要求具有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能獨立處理本學科領域內的常見病,能對下級醫師進行業務指導,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第一階段培訓結束時所要求的臨床工作水平;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要求具有較嚴密的邏輯思維和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地掌握本學科的臨床技能,能獨立處理本學科常見病及某些疑難病癥,能對下級醫師進行業務指導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束時所要求的臨床工作水平。
高素質的臨床醫生,不但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較高的醫學人文素質、嫻熟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有創新思維的科研攻關能力,才能夠滿足臨床醫學“精品教育(精英教育)”的時代要求。探索新型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成為培養高素質醫務工作者的有效途徑。臨床醫學學術型研究生教育是醫學教育結構中較高層次的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素質醫師和發展科學技術的雙重任務[1]。
何謂學術型研究生?學術型研究生是以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為主的普通碩士教育所培養的研究生。學術型研究生實行全日制學習,按國家規定享受免學費待遇。臨床醫學除了學術型研究生外,還有專業型研究生。但由于臨床醫生工作體面、收入較高,我國臨床醫學學術型研究生畢業后多數選擇從事臨床工作。然而和專業型研究生相比,學術型研究生由于在臨床培訓時間短,存在臨床技能低、臨床經驗少,表現為學位高能力低,有時容易發生醫療糾紛或醫療事故。因此,改進臨床醫學學術型研究生的臨床技能的教學方法具有重要意義。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起源于美國McMaster大學,在美國已有60%以上的醫學課程使用PBL。國內學者研究發現[2],PBL在臨床技能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臨床思維和人際交流等臨床技能,但非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本身,而且這種效果具有顯著的短期和長期價值。文章介紹了臨床醫學學術型研究生的特點,及運用PBL方法在有限的臨床培訓時間里較快地提高這類研究生臨床技能的方法和流程。
一、臨床醫學學術型研究生的特點、培養方向、招生條件、學習方式、學習費用、社會認可度不同于專業型研究生
1,和專業型研究生相比,學術型研究生的專業背景或臨床經驗較為欠缺。專業型研究生要求報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經歷,而學術型研究生則不需要。在本科學習的實習階段,多數考生忙于準備入學考試而放棄在臨床寶貴的實習時間。因此,許多學術型研究生在進入臨床培訓時的臨床技能幾乎是空白,有些連基本的無菌技術、體格檢查等技能都不會。醫院在招聘時就會考慮到學術型研究生的弱點:光有理論,經驗不足,臨床技能不如專業型研究生。學術型研究生倘若打算在畢業后從事臨床工作,在這三個月的臨床培訓時間里如何提高自身的臨床技能就顯得相當重要。為了能獲得和專業型研究生同等的就業機會,學術型研究生通常也會參加考醫師資格職業證書來加強自身的競爭力。這項考試同樣也要求考生要有很好的臨床技能水平。
2,經過了1年系統的理論學習,學術型研究生通常有較強的臨床思辨能力和科研基礎,如較扎實的專業英語和醫學統計學知識。這些科研能力的培養有助于研究生提升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科學實踐培養后的科研能力也有助于研究生提升臨床思辨能力[3]。
3,學術型研究生規定的臨床技能實踐時間短,通常只有3-6個月。安排時間參差不齊,大多數學生在理論課一結束就進入臨床,一些學生則安排在科研實驗期間或科研結束后,一些是臨時抓差頂崗。這種不規范造成學生之間接受臨床實踐培訓時不同步和不協調。
4,學術型研究生科研任務重而且枯燥。除了完成臨床技能培訓外,學生還要完成導師課題組的科研實驗,畢業前要求發表科研論文。如果遇到實驗失敗,有些學生可能要延期畢業。然而,毫無疑問,規范的科研活動能促進研究生的“優化發展”,即有助于結構層次的形成,把研究生帶到學科發展的前沿區[4]。因此,科研活動具有創造性、艱苦性、個體能動性、連續性和競爭性等特點,可以培養學術型研究生的優良品格、養成優良的心理素質,這正是一個優秀臨床醫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5,學術型研究生的就業期望值高,希望畢業后從事臨床工作。經過三年的學習,這類學生已經獲得了臨床醫學“研究生”身份,多數同學都有和專業型研究生同等就業機會的愿望和要求。
二、利用PBL提高學術型研究生臨床技能
1、PBL的特征
(1)通常圍繞一個真實病例的相關問題展開討論,這些問題由該病例相關的基礎醫學知識和臨床知識組成。(2)研究生學習時需要綜合既往所學的所有基礎知識對照該病例的特點,發現哪些問題已經理解,哪些問題需要再查文獻或教科書。(3)要求研究生合理地、最大限度地使用時間自學。自學方法多種多樣,如教科書、文獻資料、網絡、觀摩實驗室、病房體檢問病史、同學間交流等。(4)指導教師要擺脫傳統的主導地位,但應該像一個旁觀者適時地引導。(5)要求研究生要有很強的集體團隊精神,要求組內的每個成員共同學習、工作和討論,并分享大家工作的成果。
2、PBL的流程
(1)教師可以提出該病例有關的所有問題,這些問題也僅限于和該病例相關的基礎或臨床問題。通過問題的界定,讓學生將渙散的臨床思維集中在這個重點掌握的內容上。通過這種途徑來引導學生,優點在于它能強烈地刺激學生養成好習慣,這種習慣是他未來一生的職業生涯中每當處理新病人時所采用的很好的工作方法。就這個病例,所提的問題可以很多[6]。(2)問題提出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大聲朗讀問題,這是促使各位學生團結合作的基礎[2,6]。朗讀問題后,教師馬上詢問學生對這些問題中的詞匯、定義、專業用語是否熟悉或了解。在這個過程中,所有工作都由學生自己完成,教師只能充當保姆角色提供幫助,跑前跑后拿字典、調網絡,或提供其他需要的相關材料,如專業期刊等。(3)通過問題的提出和朗讀,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所有的相關知識和這個活生生的病例間存在多大的差距,學生的急迫感油然而生。這時,教師馬上回歸到主導者的角色。對上述問題最可能的解釋,甚至聯系患者其他親屬和同事獲取其他重要的信息。(4)小組成員通過上述的過程可以達成共識,和這個病例有關的所有問題集中在哪幾大塊,如血液的生理學內容、貧血的病理生理、造血的調控、貧血的診斷與鑒別診斷等等。指導學生將這幾塊內容提要列在黑板上,并指定分工每個學生負責的內容,這些內容要求學生討論會結束后要自學有關補充材料,在第二次討論會上要宣讀學習的結果。這些補充材料可以是教科書、論文、網絡知識、實驗室結果、或病房現場觀摩操作,也可以請教高年資醫師(其實都可稱之為老師)。(5)在第一次討論會結束前,教師要簡單總結前面提到的問題和要自學的問題,起到再次強化的作用。學生之間也花幾分鐘時間簡單交流自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明確回答問題的困難所在。最后結束討論會,并約定次日再次集體討論。(6)研究生經過自學,帶回自己所做的工作筆記,參加第二次的討論會。學生分別報告前日布置的問題答案,逐項回答每個問題的解釋。通過這樣的解釋,再次強化學生的知識點,也能促使學生間互相學習。但要避免學生的發言像做小講座,要提出互動,也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筆記來討論,以免跑題。(7)當然也可以在每個學生所獲得的補充材料中繼續尋找問題。在授課結束時,鼓勵學生總結已學到的基礎、社會和臨床科學的知識,羅列項目、圖表加以鞏固。這些措施不僅有助于總結、組織所學到的知識和技巧,而且能學到正確的學習方法。
3、PBL學習要達到的目的
(1)研究生在跨專業、跨學科中吸收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容易較快地記憶和應用所學的知識。當然前提是有足夠的自由支配時間和學習資源。(2)研究生在指定的知識點能自行制定學習目標,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就能反應靈敏、處理果斷。(3)學習的責任轉移到研究生自己身上,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4)培養研究生的團隊精神和集體觀念,使得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有很好的團隊合作精神。(5)讓研究生明確學習過程與吸取知識同樣重要,養成終身學習的觀念。
4、PBL的不足之處
(1)指導教師對別的專業不熟悉,使得研究生無法掌握較全面的臨床知識。(2)PBL對臨床技能操作的實戰演練要求不高,這就要求研究生們在業余時間里多深入病房,在上級醫師指導下練習各種技能操作。(3)PBL學習需要多種不同的學習資源,對信息、管理和設備要求高,教學費用可能增加。
總之,臨床醫學學術型研究生有其自身不同的特點,運用PBL方法在有限的臨床培訓時間里能較快地提高這類研究生的臨床知識和臨床技能,但其方式和流程的不足之處還有待改善和克服。
[參考文獻]
[1]王昭。臨床技能與科研能力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在醫學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10):152-152。
[2]曾靜,左川,王一平,夏天,趙蓉。PBL在臨床操作技能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11(6):647-650。
[3]梁世雄。科研型醫學研究生臨床能力培養的心得和體會[J]。內科。2012,7(1):69-70。
為了提高我國臨床醫師隊伍素質和臨床醫療工作水平,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14次會議提出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制度。此后于1998年在全國43所高等醫學院校開展臨床博士、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工作。自此,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收培養工作正式啟動[1]。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設置,極大地促進了臨床專業水平的提高。但由于實施時間較短,各試點單位在如何掌握標準、保證培養、學位授予質量等方面仍有在一些問題。本文結合我們的工作經驗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作一淺談。
1領會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核心思想
199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的《全國臨床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章程》中明確指出: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宗旨是為了不斷提高我國臨床醫師隊伍素質和臨床醫療工作水平,促進我國衛生事科學學位有本質的區別。專業學位的任務是培養從事實際工作的社會急需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臨床專業學位教育以培養高層次臨床醫師為目標,注重臨床能力的培養,要求研究生在系統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掌握本學科的臨床技能,能獨立處理本學科領域的常見病及疑難病癥,提高臨床工作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各試點單位研究生管理部門及各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應以此目標去培養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而不要與科學學位的培養相混淆,這一點對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尤為重要。事實證明,不充分理解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的及具體要求,將會對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能力培養及提高產生消極影響。
2嚴格報考資格是培養合格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前提
發展['從設置臨床專業學位的本意來看,其與從研宄生培養的實踐中可以看出,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考核臨床能力的高低與他們入學前的臨床能力明顯相關[2]。近幾年一些試點單位招收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生源不一,有相當多的是應屆本科畢業生,這些學生在大本最后一年期間不安心臨床實習,多數時間都用到了考研的準備上。有些往屆生畢業后幾年不找工作,他們也把全部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考研的幾門理論課學習中,臨床能力非常匱乏。這部分學生通過全國統考被錄取后,按培養規定在臨床訓練約2.5年時間,但有1年的時間在相關科室輪轉,最后半年還要忙于考博、寫畢業論文、找工作,真正能用于本學科臨床能力培養的時間也就只有1年,況且多數專業學位研究生沒有執業醫師資格,在醫療機制逐漸走向法制化、規范化的潮流下,各臨床醫療單位又不可能真正放手讓他們管理病人。因此專業能力的培訓不足,且這些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后12年就可評上主治醫師,成為臨床一線的所謂骨干,這意味著專業學位的培養是一句空話。因此,我們認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應嚴格資格認定,招生單位應規定:應屆本科畢業生及沒有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考生不能報考專業學位研究生。這樣做有以下好處:①使應屆本科生能安心實習去鍛煉臨床基本功,熟悉常見的病種,為以后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再教育打下了一定的臨床基礎。②有利于醫療資源的分配。從某種意義而言,執業醫師資格認定,會使得相當多報考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人必須先找單位工作,這樣有利于扭轉“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這個問題之所以現在己凸現出來,是因為研究生的工作也開始不好找,我們必須走出這個惡性循環的怪圈。③執業醫師資格要求應屆本科生畢業一年以后才可報考,這樣他們必須得去從事一定的臨床工作,從而使得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深度得以延續更有彈性。④擁有執業醫師資格是順應醫學法制化、規范化的潮流,無證行醫,只能使得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更加困難,而且常會導致醫療糾紛的發生。
3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課程應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課程的必修課占用的時間較多,而適合各專業的選修課較少,我們認為,學位課程的設置應以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等代表生命科學前沿的學科為重點并開設專題講座進行教學,使學生了解最新動態,為以后臨床病學等的教學應以實際應用能力為標準,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主線,不要過分強調這些學科的理論知識的學習。例如,計算機課不應化大量時間去讓聽理論,而是應在計算機房就如何應用一些有用的軟件進行機上實踐教學。信息檢索課不要過多講解歷史沿革等乏味的內容。應以某一科研項目為例,就所要檢索的內容、檢索技巧進行機上學習。統計及流行病學也應以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為導向,因為面對21世紀,我們不僅應是一個獵涉信息的能手,亦應是一個應用型的臨床人才。
4創造良好的學術氛風提高研究生臨床思維能力
4.1重視臨床專業研究生的基本功及臨床思維培養入科的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有許多人曾干過本專業,因此,對他們的專業基本功、臨床思維的培養非常重要。各科室最好能派一位臨床及理論都扎實的醫師,具體主管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例如,內科專業研究生入科后,首先應注重他的臨床問診及臨床查體的規范化注意培養他的臨床定位定性思路及鑒別診斷能力,培養他對患者癥狀、體征結合解剖、病理、生理及電生理等分析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逐步應用神經科特有的思維去分析、去處理病人。
4.2急診、門診及病房的輪轉與分階段地測試評估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急診的搶救有助于増強處理危重、急癥病人的應急能力,可以逐漸學會處理與患者及家屬非醫療關系的能力;門診的病種雜,可以豐富病種,鍛煉臨床的分析能力;病房收治的常見病、疑難病例,可以使專業學位研究生有充足的時間去反復體會患者的癥狀、體征等方面的改變,對強化其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力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且,分階段地對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評估,可以促進其學習工作的緊迫感、能動性。例如,可在第一個月評估其采集病史及查體的能力,第二個月評估其分析病史的能力,等等,這對他們業務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4.3資深專家查房及定期病例討論這是提高研究生臨床思維的重要途徑。一些科室對研究生的帶教形同虛設,導師忙于科研、手術等工作,自己的研究生安排給本科室或本組的醫師帶教。而且,研究生臨床水平也不一樣,有的是有一定經驗的醫生,有的是應屆本科生.因此我們認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一開始就應由資深的教授去點撥、去帶教。否科研選題打下基礎。計算機、信息檢索'統計及流行則,專業學位的培養很難使人滿意。例如,我院神經內科每天教學查房都有一位資深教授主持,每周五下午的病例討論會上,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發言,分析病例。每位研究生對病人的病史、體征等盡可能地去采集并進行分析總結,然后準備發言,最后與專家的意見及其它醫師的意見進行對比,以比較自己的缺陷。這是一個發揮能動性的過程,它可以提高該科臨床研究生分析病例的能力。短短幾個月的實踐各位研究生的臨床能力就有明顯的提高,階段考核也全部合格。這種由臨床及教學經驗豐富的資深教授帶教的方法是促進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
4.4定期的外語查房可以強化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外交流的能力。醫學的發展需要更多地與內國外交流,需要我們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有許多優秀的醫生,就是因為外文表達能力差而失去了和國外更多交流的機會,制約了他們進一步發展.所以必須注重研究生的專業外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我們認為,各學科應派一位臨床及專業外語非常好的醫師,帶領這些專業學位研究生定期進行外語查房,并進行病例分析,這樣將潛移默化地鍛煉研究生專業外語的表達能力,減少其以后與國外學界交流的陌生感,對于其在涉獵外文信息、對外交流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礎。
5科研與臨床相結合培養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