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33: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陶瓷藝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民族藝術在陶瓷藝術品設計中的應用
我國民間藝術的形式多種多樣。其對陶瓷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很大影響和促進作用。比如:剪紙、漆器工藝、編制、繡花、彩繪等等都是我國五千年燦爛文化遺留下來的瑰寶,我們必須加以傳承和發展。民間藝術中有非常多的圖案,每種紋樣,每一幅畫都不是單單存在著的,其能夠流傳至今,不僅僅是因為其美麗的色彩圖案,而是蘊含在其中很厚的文化氣息,在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中,其不斷被傳承和發展,一路上記錄了中華文化發展的坎坷經歷,與外部民族交流的成果。就像一本歷史劇值得人們細細品味,其所負載的各種信息和文化內涵還需要廣大的科學工作者挖掘。在陶瓷藝術品的創作過程中,設計人員通常將剪紙、年畫等民間藝術圖案植入其中加以利用,以提高其文化內涵和藝術韻味,通過刻、劃、剔、釉色等傳統工藝程序,讓陶瓷藝術品呈現出更為豐富的藝術感召力。這種將民族美術語言與價值實踐統一起來的活動是一種裝飾藝術,是民族藝術圖案的傳承和創造應用,充分體現了本民族對自身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精神。所謂剪紙藝術,其包含的領域非常廣泛,有著很多的表現手法,比如:陽剪法、陰剪法、剪影法等,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一些美妙的神話傳說。剪紙藝術中多樣的題材包羅萬象,其中很多不單單是對生活現象的再現和描繪,而是具有很多特定的含義,有著很豐富的文化內涵。將剪紙藝術運用到陶瓷設計中,最早是出現在晚唐時期。通過兩次釉色而燒制成的陶瓷制品,呈現出有層次感的花紋,具有剪紙的效果,其畫面有層次感,視覺效果很好。現代藝術家們通過一些新的方法將剪紙和陶瓷結合到一起,然后融入現代時尚元素,創造出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巧妙結合了時代特色和傳統文化,為民間藝術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很好的思維途徑。民間藝術是生活的語言更是藝術的語言,人們可以將感情寄托其中,將生活中感情物化。成為勞動者和造物者通透的橋梁和紐帶,把人類的創造通過各種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民間藝術是一種和人們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創造方式,可以豐富和充實我們的社會生活。民族藝術的創作和思維方式、語言風格、情感表達方式也獨具特色。一般來說陶瓷藝術和民間藝術史同根的,在原始社會中陶片上的各種圖案、符號,具有標記某種意義的作用。由于民間藝術所涉及的范疇十分廣泛,其可以為陶瓷藝術品的設計提供極其豐富的養分和經驗借鑒。
三、吉祥圖案的寓意
羅伯特·奇美爾曼在《美學》中說過:“具有審美精神的人與非審美精神的人的區別在于想象、概括、思維(的形式)如何,而不是在于它們(的內容)是什么。”日用瓷的獨特造型的形式美正是反映了人們的生活,反映了人們對美的追求。
一、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法則
(一)統一與變化這里所說的統一,就是日用瓷各組成部分的關系能夠和諧統一,形成視覺美感。達到調和統一,也就是外形中必須有共同的因素存在。統一使人感到整潔,而變化給人帶來刺激。如果只注意整體統一,日用瓷的造型就會顯得呆板、單調、乏味、枯燥。所以,在整體和諧一致的情況下必須要有適度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對細節的處理。
(二)對比與調和
對比又稱對照,對比關系是通過視覺形象色調的明暗、冷暖,色彩的飽和與不飽和,色相的迥異;形狀的大小、粗細、長短、曲直、高低、遠近;形態的虛實、黑白、輕重、動靜、隱現、軟硬、深淺、銳鈍、方圓、冷暖、強弱、光滑與粗糙......多方面的對立因素來達到的,以及通過重心、空間、有與無、虛與實的關系元素的對比,給人以強烈、鮮明的感覺。它體現了哲學上矛盾統一的世界觀。對比法則用在增強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上有實用效果。對比強調了個性,調和則強調了事物間的共同因素,它與統一的概念有相似之處,只是它的表現更加的委婉、寧靜。
1.對稱與均衡
對稱是完美形態,對稱的視覺感受是莊嚴、秩序、安靜、平和。對稱是有機生命的完美的形式體現,如:人,各種動物大多都是對稱的形態,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當中,所以在設計時間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日用瓷的造型的形式美感大多延續了古瓷的風格,對稱的原則體現殆盡。
均衡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它來源于自然事物在力的狀態下穩定存在的視覺感受,所以均衡是力與量的視覺平衡。在日用瓷的設計中是日用瓷要素在總體配比中的平衡統一,是利用設計要素的虛實、氣勢、量感等相互呼應和協調的整體效果。在日用瓷設計中的整體形狀構想方面均衡是首先思考的設計要素,因為它具有構成的完整趨向,也是日用瓷的形式美感的完美體現。
2.節奏與韻律
正如歌德所言:“美麗屬于韻律”,“韻律”的“韻”是變化,“律”是節律,造型要素有規律的重復為節奏,節奏的變化才有韻律之美。如圖日用瓷壺的流暢的外形線條產生了節奏和韻律感,使壺身有運動感,并有變化豐富的效果。
二、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的概括元素
(一)概念元素
所謂的概念元素是那些實際不存在的,不可見的,但人們的意識又能感覺到的東西。概念元素包括了點、線、面和其他的視覺元素,例如日中瓷壺造型的輪廓,感覺上是有邊緣線的存在,這個看不見的邊緣線決定了日用瓷壺的外形特征,它的形式美是日用瓷壺造型形式美的直接體現。
(二)視覺元素
視覺元素包括產品的大小、形狀、色彩等。對于大小而言,一般情況下,尺度大的東西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但是從日用瓷方面考慮,精致則是最吸引人的;對于形狀而言,從古至今日用瓷的形狀并沒有多大的改變,所以全新的奇特的形狀是從視覺方面要考慮的;對于色彩,暖色比冷色更引人注意,現代時尚的生活人們把視線多轉移到了有色彩的瓷中壺,這是時尚色彩形式美的表現。
(三)關系元素
關系元素指的是視覺元素在產品上如何組織、排列。包括方向、位置、空間、重心等。例如圖案在日用瓷上的表現,圖案是日用瓷造型的一部分也是體現日用瓷形式美不可或缺的,它的方向是要與日用瓷的形狀相呼應的,跟著瓷中壺的外形走;它的位置不一定非要是在日用瓷顯眼的位置,但一定要是恰當的位置;它的空間感是與日用瓷默契的融合的;它的中心也一定要是根據日用瓷的外形而定奪。
(四)實用元素
實用元素指產品設計所表達的含義、內容及設計的目的和功能。顧名思義日用瓷的造型體現著我們的民族精神,也表達著人們在時代中的精神,它的形式美也同時被體現了。它造型的目的和功能不僅要滿足人們對日用瓷的使用,而且要滿足人們對它的在審美上的欣賞。:
三、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的體現
由于日用瓷是一種機械化的大生產,受到工藝技術上的制約,因而在造型上不可能有太過怪異或夸張的設計出現,在裝飾上不能太過繁瑣復雜。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目前市場上所售產品造型特點不鮮明,趨于雷同。工藝技藝上的客觀條件是阻礙日用瓷創新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設計的任務其中也包括了對于工藝技藝與造型法則的調節。在可實現的工藝技藝條件下,盡可能地對造型做一些突破性的創新,以達到豐富效果。另外,在一種造型、材質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嘗試通過幾種不同的裝飾手法以產生不同的變化。這一點說明了形式美感對于造型設計的輔助作用。
結語:
美國認知科學與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雖然率先提出產品的可用性,但同時也提出不能因為追求產品的易用性而犧牲產品的藝術形式美感。這樣人們對產品產生的情感就與審美對象融為一體。形式美的基礎不僅培養知性美,也培養形式的愉悅感。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本著給人愉悅感的態度緊隨著時代的步伐穩健的前進。
2明清陶瓷繪畫中的民間藝術精神
2.1明清陶瓷人物繪畫中的民間藝術精神
明清陶瓷可以分為官窯和民窯,不管是官窯還是民窯,其陶瓷繪畫中均體現著民間藝術精神。在明清時期,青花非常受歡迎,在陶瓷紋飾中以人物為主進行繪畫的陶瓷工藝品非常少見,但是也有一些例如高士圖、仕女圖、嬰戲圖等。我們以嬰戲圖為主進行分析,嬰戲圖中的主要內容是對嬰幼兒的嬉戲玩耍進行描述,將嬰幼兒的天真爛漫體現呈現出來,嬰戲圖具有深刻的意義。明清時期,民窯陶瓷繪畫中的人物簡單而有神,表情生動,民窯陶瓷人物繪畫,富有民間意趣,將百姓淳樸的生活真實的反映出來,同時又呈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積極力量,這種民間自然和諧的藝術精神、思想精神,在官窯陶瓷繪畫中非常少見。
2.2明清陶瓷花鳥繪畫中的民間藝術精神
花鳥繪畫類型的陶瓷在明清時期非常的常見,在陶瓷花鳥繪畫中,不僅有靈動的花蟲鳥獸,還有代表地位、貴族氣質的龍鳳獸等。在明清時期官窯陶瓷繪畫中,生產最多的是帶有龍紋飾的陶瓷,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將龍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死后人們對民族圖騰的崇尚,也體現著民族精神。官窯陶瓷繪畫中的龍紋來源于民間藝術,是百姓對生命需求的寄托,在官窯陶瓷中龍紋繪畫,體現著富有創造性民間藝術精神。明清民窯陶瓷繪畫中,花鳥的繪畫,多體現在靈動、自由、活潑等方面,在民窯陶瓷花鳥繪畫中,體現出來的是狂野的生命力,將最淳樸的民間藝術精神體現出來。在民窯中,動物題材的陶瓷非常多,龍鳳是百姓最喜歡的動物,龍、風是生命力的象征,百姓的對龍鳳的喜愛,也是百姓對生活美好、幸福的向往。在民窯陶瓷花鳥繪畫中,體現著積極向上的民間藝術精神。
2.3明清陶瓷山水繪畫中的民間藝術精神
從明清兩代陶瓷繪畫的發展進行分析,人物繪畫、花鳥繪畫的發展相對較早,而山水繪畫的發展起步較晚,所以明清時期的陶瓷山水繪畫工藝品較少。在明清時期官窯中的山水陶瓷繪畫主要在永樂和康熙時期,在康熙時期的發展,有較高的成就。明朝永樂時期產生的官窯陶瓷山水繪畫代表作品有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該件官窯中的山水繪畫呈現出來的是翻滾洶涌的海浪,結合三足爐自身的特點,呈現出一種雄偉氣魄的景象,具有雄視天下江山的寓意,將當時皇室的盛世、審美、精神需求等進行充分的體現。在康熙時期的官窯山水繪畫,富有文人氣息,山水景物的取景具有廣闊的視覺,在皇室使用的陶瓷中,山水繪畫圖案,具有吉祥如意的意思,例如山石、海浪等,其代表著長壽多福,在官窯山水繪畫中這些意象來自民間,體現了富有創造力的民間藝術精神。在民窯山水繪畫中,山水風景是一種繪畫裝飾,是百姓對休閑、安逸生活的一種向往。民窯陶瓷上的山水繪畫,是百姓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映射,是百姓對自由生活的憧憬。民窯山水繪畫發展較晚,而且大部分山水繪畫是文人對自己情感的抒發,將其心聲向往的自由世界呈現出來,也將民間藝術精神進行了體現。
3民間藝術精神對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啟示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民間藝術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包含著中國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蘊。民間藝術它是一個多概念的詞語,可以將其理解為勞動人們的美術,還可以將其理解為大眾美術,民間藝術是有普通老百姓自己創造的一種美術。隨著歷史的發展,民間藝術在創作的過程中,不再是簡單的審美,民間藝術的創作開始融入功利實用的動機,所以民間藝術作品大多為工藝品,而且這些工藝品在生活中,具有自己獨特的不可缺少的實用性。民間藝術的實用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精神實用,一個是物質實用。在民間藝術精神中,最為突出的有三點,第一,祈子延壽;第二、驅魔辟邪;第三,招財納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精神是勞動者智慧的結晶,是其精神追求和期望,在長期的發展和時間中,逐漸地形成民間傳統藝術思想,民間藝術精神是中華人們智慧的本質,是中國文化發展中,無法替代的一種文化精神,是勞動審美、藝術創作的內涵。明清時期的陶瓷繪畫藝術,充分地展現了民間藝術精神,在陶瓷繪畫中,不僅講究繪畫的工藝技巧,材料的表現性,還需要強調陶瓷繪畫藝術的形式美、表達性,民間藝術精神在陶瓷繪畫中的融入,呈現出了陶瓷繪畫的不同藝術風格。中國擁有優秀的傳統藝術文化和歷史,明清時期的陶瓷繪畫藝術中的民間藝術精神,不僅對中國傳統藝術魅力的欣賞和學習,也是為了更好的宣傳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的過程中,民間藝術精神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民間藝術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支撐,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多樣的重要影響,也是傳統文化藝術形成的靈感源泉,發展傳統文化藝術,研究民間藝術精神,在傳統藝術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明清時期陶瓷繪畫藝術中民間藝術精神的作用、體現進行研究,也讓我們認識到中國陶瓷藝術發展的民間藝術精神的重要性,讓我們知道民間傳統藝術在陶瓷護繪畫中精神之美,知道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存在價值和意義,讓我們不斷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發揚民間藝術精神,保護民間傳統文化藝術。保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一、傳統陶瓷裝飾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裝飾藝術就像一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這樣一個漫長的時空中我們也只能是藝海擷貝。
宋瓷的發展,深受宋文化審美的影響,在其裝飾風格上,和宋畫一樣追求一種細節的真實和詩意的“靈氣”,畫面多為飄逸瀟灑,一氣呵成。在宋的五大名窯中,以磁州窯、耀州窯的裝飾為上品,折枝蓮花、花葉、卷草、纏枝、牡丹、蓮瓣飛鳥銜草、鳳穿牡丹等等,題材內容廣泛,造型飽滿,構圖生動,尤其稱道“刻劃法”的裝飾手段,它集裝飾、工具材料的美為一體,在瓷土上行刀自如,腕力頓挫抑揚,最后的一層青釉把裝飾美與工藝美完美無瑕地結合體現了出來。瓶、碗、盆邊腳在連續紋樣裝飾上,此時也達到了一個頂峰,它既襯托了主紋飾又豐滿了器皿的整個造型。此外,民窯在裝飾風格上的較為隨意,從而坯體刻劃裝飾形式,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它不但追求質地之美,還體現材料間交合之美,釉與坯體、坯體與裝飾的劃痕跡美。它們都體現了這一時期的美學特征,對這一時期裝飾藝術的推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如龍泉窯綠而晶潤的梅子青,耀州窯的蔥綠,磁州窯的黑白化妝土等,都是坯體裝飾與表釉結合的經典代表。
傳統裝飾藝術雖歷經千年的衍變,確未在變遷中暗然失色,反而愈加有東方民族的特色,歷經時間長河的沖刷,更顯出其獨有的魅力。科技革命已經把人類帶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空間中,生活的多元化、意識的寬泛化,使藝術的傳承薪火相傳。
陶瓷藝術發展過程中的繼承性,是一個歷史的揚棄與發展的過程,從裝飾題材到內容和形式,從創造方法到技巧,我們今天無一不是在繼承了前人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優秀的裝飾紋樣如“牡丹紋”、“蓮花紋”、“卷草紋”等等在繼承和改良的基礎上,仍然被今人認為是極具民族特色的裝飾紋樣而廣泛地運用,正是這種歷史的積淀使這些“紋飾”大受歡迎。具有民族性,也就是具有世界性,傳統的陶瓷裝飾藝術在經歷了千年之后,仍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藝術在時代的變革中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容納百川,囊括經典,匯成了變異多彩的藝術長河,在流淌過程中,產生了繼承性和統一性。
我們今天的陶瓷裝飾藝術行為,無不是站在古人的肩上,在先人已奠定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在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乖涼”的基礎上繼承與借鑒其有益的東西上發展起來的。
二、傳統陶瓷裝飾在現代陶瓷中的運用
在現代陶瓷裝飾上,追求藝術上的獨創性和鮮明的個性風格,是中國陶瓷藝術家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各個地區的不同窯場,甚至各個窯場不同作坊,在保持傳統形式、民族風格的基礎上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努力創造和發展自己藝術個性,使得現代陶瓷藝術百花齊放。
1.民族風格在現代陶瓷裝飾上的反映
在陶瓷裝飾方面,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藝術寶庫。現代的陶瓷藝術家在繼承民族優秀的陶瓷裝飾經驗的同時,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先進工藝創造出許多裝飾上具鮮明時代特征,意蘊美好的陶瓷藝術作品。
既有傳統特色,又有時代新意。現代陶瓷藝術家在注重傳統的同時,力求作品完美的藝術效果,永恒的藝術魅力。例如,景德鎮巴德偉設計制作的“楚樂”臺燈,就是作者運用了多年積累的有關歷史、文學、書畫等方面的知識及各種專業技能,在造型上借助了青銅編鐘古樸、深厚、氣度恢宏的民族風格,在裝飾上主體畫面采用三面漢磚刻畫像:收獲、弋射、導車,畫面填上青花色科,用刻刀剔去空白部分,任其自然斑駁的痕跡,刻刀留下的凹凸不平的澀胎與青花形成色調與光澤的對比,畫面之間豎直凹起部分,采用陽文篆刻書:“致廣大,盡精微,融古今”,圍繞房篆刻陰文書“讀書破萬卷,落筆超群英”,并填上瓏釉,畫面的上下綠邊飾以乳釘,其它部分帽粘上一層細碎的泥顆粒,從而增強了整個裝飾的粗獷、質樸風格,通體施青釉,使青花色料在青綠釉下顯得格外沉著、莊重,達到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又例如瓷板畫“冬”,它是以景德鎮傳統刷花工藝來表現的,裝飾內容以表現自然界冬天雪景的氣氛,展現出的是一幅寧靜舒展和秀美的鄉村雪景圖畫。作者在表現形式上,把現代人們的審美趣味與愛好通過色彩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僅使傳統刷花技術得到充分的發揮,也使傳統刷花藝術重新展示了新的精神風貌。
2.傳統藝術在現代陶瓷裝飾上的具體體現
一般來說,民間藝術最富有傳統色彩,各民族藝術家往往都是從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就好像孩子吸取乳汁一樣。我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剪紙、年畫、泥塑、木雕、蠟染等等。我國當今陶瓷裝飾巧妙的吸收和借鑒了流行了兩千多年的民間剪紙藝術。傳統的剪紙其表現內容極為豐富,花鳥蟲魚,山水樹石,人物走獸等應有盡有。題材也相當廣泛,有寓意吉祥的,有借喻長命、富貴的,有企盼招財進寶等等。民間剪紙在裝飾上的簡煉、流暢、連續、概括性和表現形式上的多樣性等特點,也形成了剪紙作品從創作構思到制作成品之速度快、時間短的特色。因此,它應用起來很靈活,適應性強。出于上述的種種因素,剪紙被陶瓷裝飾吸收與借鑒,并得到廣泛應用,這不僅增添了器物的美,同是也表達了現代陶藝術家們的崇尚美、向往美的純真、善良的情感。色釉綜合裝飾“京劇臉譜”就是作者采用民間剪紙的形式在瓷瓶上表現京劇臉譜的上乘之作,作者運用剪紙的形式,使臉譜的面塊和線條用色塊根據藝術構思加以組合,并輔之以名貴的色釉裝飾,更加突出了臉譜的色彩感和立體感,這種集剪紙藝術、臉譜藝術和現代陶瓷藝術于一體的藝術作品,進一步表現了濃郁的傳統審美情趣。
三、小結
現代陶瓷裝飾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要立足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成就,另一方面要善于融匯吸收外來文化中的有益營養,發展自身的現代陶瓷裝飾。吸收外來文化,不是照搬,更不是消失自己的藝術特征,相反是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和優秀傳統。
只有認真研究傳統裝飾藝術、總結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這一份珍貴遺產,應用并吸收、融匯現代科技技術的新成就、新工藝,充分發揮現代陶瓷裝飾善于表現傳統審美情趣之特長,才能使中國現代陶瓷藝術在世界藝術中重放異彩,在世界市場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楊永善.說陶藝論.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1)當代陶瓷藝術是傳統陶瓷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當代陶瓷藝術創作早已突破傳統陶瓷藝術的界限,在藝術創新的基礎上,以實用為設計目的,用來反映現今時代與社會現實。正是由于當今現實文化的發展,使得一些文化藝術的觀念慢慢滲透,這些都與陶瓷藝術創作的發展息息相關。當代陶瓷藝術突破傳統陶瓷框架的束縛,將之前較為單一的陶瓷藝術手段和藝術模式進行了相應的改變,超越傳統,融合了這個時代所特有的創新手法。例如,創新的工藝技法、意象派圖畫、抽象派視覺語言,并且重視不同的配色和選料,這些手段的契合促進了一種潛意識形態的陶瓷藝術潮流的誕生。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同時,當代陶瓷藝術創作不僅大膽吸收外來文化。例如,一些現代西方文化對其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再加上東方文化的底蘊不斷滋養,使得當代陶瓷藝術家有了不斷試驗、不斷完善、不斷改進,從而完成一件特別的藝術品的底氣。這種通過不斷努力來達成特別藝術效果的過程也體現出了當代陶瓷藝術家的全新創作理念和審美情緒。
(2)當代陶瓷藝術與傳統陶瓷藝術的差異
當代陶瓷藝術的創作是一個完整藝術形態的創造性審美活動,其創作觀念的差異與表達方式的區別是當代陶瓷藝術與傳統陶瓷藝術最大的差異。正因為在藝術界,無論何種藝術品的誕生都需要其體現整個時代的精神。因此,當代陶瓷藝術通過體現當代這個時代現實的開放性思維和綜合交叉的多向思維方式,從而賦予了自身更加強烈的個性追求與現實迫切需要。從這一點上來說,當代陶瓷藝術相較于傳統陶瓷藝術對于藝術表現力方面顯得更為重視,尤其是注重當代藝術的現實表現力、對現實心靈的揭示能力以及當今現實社會精神的感染力和思維創造力。
1.2科技與當代陶瓷藝術創作
在陶瓷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工藝是十分重要的。既然陶瓷藝術是取之自然造福人類的藝術,而在陶瓷藝術成品成型的過程中需要人類的手工實踐活動進行磨合,這種手段稱為“工藝”。只有技術水平有保障的、運用高新科學技術的、能夠運用理性判斷得到大家認可的工藝,才是真正能夠符合當代審美、合乎目的性、具有實用價值的合理有效的科技工藝。從工藝方面來說,當代陶瓷藝術使用大自然所給予人類的泥和火進行鍛造和揉捻。原本形態各異的、柔軟的泥土,在藝術家的巧手惠心之下進行精心的雕琢之后,放入爐火之中進行燒制,才能夠變成滿含陶瓷藝術家心血的藝術品。這種藝術品不僅富有情感,而且能夠給人們帶來視覺的沖擊和愉悅的享受。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學理論和數字技術在陶瓷的制造過程中被大量的使用。這種高科技手法的使用加速了當代陶瓷藝術創作的發展,也開拓了當代陶瓷藝術的新視野。
(1)數學理論在當代陶瓷藝術創作中的應用
一些陶瓷藝術品創作者通過運用數學理念對陶瓷藝術進行了完美的詮釋。例如,日本京瓷公司所開發出來的高科技陶瓷刀,完美地運用了陶瓷的耐腐蝕度高、化學穩定性好等特點,使得這種產品的性能遠超一般的金屬刀片。而在藝術作品方面,將陶瓷這種原料做成三角錐或者圓錐等幾何拼接的圖案進行鏤空的加工和雕琢,讓這種材料的材質得以完美地展現。或者只是將陶瓷做成立方體,之后再進行加減法的切割工藝,顯得十分整潔和干練。或者是加工成圓形和弧形之后再進行相應的組合,使之曲線分明,簡單明快,充滿欣喜的律動感。再或者使用更加高科技的工藝讓陶瓷的表面產生扭曲的質感,采用數學曲線的理論,充滿趣味性的將陶瓷延展成為一個曲面,讓陶瓷那種脆生生的質感與數學曲線的柔美進行完美的結合,并且在燒制的過程中注意高科技的時間控制,讓陶瓷工藝品的性能更加良好和完善。
(2)數字技術在陶瓷圖案制作中的應用
除去其他的光環,陶瓷藝術還可以稱為是繪畫和雕塑相加的藝術。在這種藝術形式之中,繪畫是指陶瓷的圖案制作方面。既然是二者相加的藝術,那么圖案所能夠展現出的陶瓷藝術魅力自然也不必多言。在傳統意義上來說,陶瓷藝術品的誕生可以分為兩半。第一半人為因素的控制,另一半是指陶瓷工藝品在進窯燒制過程中是無法預測的,因為燒制高溫的緣故而脫離了人類的束縛范圍,導致燒制結果無法控制。為了減少在燒制過程中的損失,以及工藝品圖案經過高溫之后變色的不可抑制性,數字技術就應運而生,被應用于陶瓷的圖案之作過程中。傳統釉料需要高溫窯變形成最終的顏色。因此,難以直接地進行圖案設計,尤其是當代一些科技圖案或者一些抽象的圖案印到瓷器上就有很大的難度。可以通過借助現代數字技術的方法,利用數字技術輔助設計陶瓷圖案。最常用的方法是熱轉印技術,即在計算機里設計圖案,這種圖案是由一些十分精密的數學圖案構成的,其細膩程度遠非人工繪畫所能達到的。然后再使用噴墨打印機進行處理,最終采取熱傳因技術印制到陶瓷工藝品表面。這樣有利于保持圖案的色澤和光鮮度。
陶瓷展覽四處開花,各種陶瓷藝術的群展和個展、教育年會的不斷舉辦,各種媒體、媒介在不斷涉足報道傳播,國際性的展覽和交流也日益增多,已具備了開放性和兼容性的良好基礎環境。進入這個世紀以來,許多學術的陶瓷藝術展覽得到舉辦。1998年杭州舉辦了首屆《中國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2000年舉辦第二屆,到如今雙年展已經成功舉辦了八屆。2001年北京舉辦了《首屆中國美協陶藝展》,2001年,江蘇省舉辦了《2001中國宜興國際陶藝研討暨陶藝展》,2004年《中法文化陶藝交流展》,2005年陜西西安舉辦首屆《國家陶藝教育年會》,2006年舉辦《第八屆全國陶瓷藝術與設計展》,2007年中國美術館舉辦了《景德鎮陶瓷學院師生陶藝作品展》2008年成都舉辦了《隱藏的和諧———成都2008當代陶藝家邀請展》,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開幕,當代陶藝第一次進入全國美展的展區。
而當時景德鎮以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的白度和透光度高的陶瓷聞名于宋朝時期的陶瓷界。宋朝時期由于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文化藝術崇尚素雅和簡潔的色彩裝飾,讓宋朝時期的陶瓷色調優雅并以單色釉著稱。由于宗教文化得到當時統治者的重視以及民間的廣泛利用。宋朝時期的陶瓷藝術相對帶有宗教文化色彩。譬如釉里紅的出現能很好說明這一點,這是受到中國喜紅傳統習慣的影響,陶瓷顏色顯紅而且穩定醇厚,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悅。
元朝是一個結合草原文化、黃河文化以及長江文化碰撞的多民族文化的朝代。文化藝術上激起燦爛繽紛的火花,繪畫藝術也不再局限于人物花鳥,也為各民族文化交流發展制造了有力的環境條件,使得當時陶瓷藝術更加多民族性。元朝時期出產的青花瓷著名中外。當時的青花瓷體型厚重,裝飾花紋由于構圖嚴謹,線條工整,描繪精細而得到人們廣大的喜愛。
二、現代藝術設計的研究
1.藝術設計的發展
從原始社會人類開始使用生產工具起,設計就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隨著人類思維能力的不斷發展,審美意識也越來越強,設計更具有了象征性。如,從遠古陶器的紋樣中可以看出人類對當時所見所聞的記錄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設計也具有抽象性,這些紋樣都是人們從現實生活中創造出來再對其進行抽象化而得到的。設計首要的是功能性,其次強調美感與裝飾性。這時的藝術設計還只是單一的存在。在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運動層出不窮,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跨越式的進步,各種藝術流派不斷發展,這時的藝術設計就更具有了多元化的氣息。
2.現代藝術設計的多元化
藝術設計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設計是伴隨著生活而來的,由于地域性差異,世界各地形成了生活、文化、設計的多元化格局。藝術設計多元化的內涵既是靜態的,又是動態的。而現在的藝術設計大都側重動態多元,是對靜態多元的繼承、發展和再創造。藝術設計的多元化發展是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不僅符合這個時代多元化發展的規律,而且符合人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更符合藝術設計發展的進程。
3.現代藝術設計的價值內涵
現代藝術設計還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設計的目的不僅是讓商家適應當今的市場需求,謀得利潤,而且是要完善人們自身的審美,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人們的思想影響著設計的方向,而藝術設計作為一種文化積累,也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自身生活的質量,這兩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可以說,藝術設計衍生于生活、反映生活、服務生活、超越生活,最終回歸生活。
三、現代藝術設計中融入陶瓷繪畫的價值
人們當前面對的是不斷創新的世界,國外的各種藝術思潮也在不斷沖擊中國傳統藝術,全新的思想和觀念的涌現,使中國傳統藝術受到影響。陶瓷繪畫也逐漸被認為是一種單純的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而如何在現代藝術設計中融入陶瓷繪畫,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陶瓷繪畫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意義重大,它是陶瓷藝術面向現代化、緊跟時代步伐的重要體現。其價值體現為:第一,文化價值。就陶瓷繪畫而言,其發展體現出來的藝術特點和文化內涵都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既繼承了傳統繪畫藝術,又使現代藝術設計有了更寬廣的發展空間。第二,審美價值。隨著藝術設計的發展,陶瓷繪畫藝術在藝術市場的份額也越來越大,而陶瓷繪畫融入現代藝術設計,會使更多的陶瓷收藏愛好者、藝術領域的經營機構關注陶瓷繪畫。所以,人們對陶瓷繪畫的審美與價值判斷也應該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而有所更新,將陶瓷繪畫融入現代藝術設計,更能體現其價值。第三,經濟價值。隨著近年來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消費者的審美觀念也隨之不斷更新。彼得•德魯克在《管理實踐》中提到了“顧客至上”這一理念,而現代藝術設計融入陶瓷繪畫,更貼合消費者的心理,從而帶動經濟的發展。
作為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我們是聽著瓷都的美名長大的,可能就是由于我們生在這樣文化底蘊濃厚的城市,從小對景德鎮的瓷器有著非常深的感情,所以在考上大學選擇專業的時候我們義無反顧選擇了最深愛的陶藝專業,從此,開始了我們的藝術生涯。回想當年,為我們的選擇感到慶幸,現在身處這個古韻悠揚的藝術殿堂,感覺自身的靈魂也得到了升華。
景德鎮的陶瓷發展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他的存在不僅僅是藝術史上輝煌的一筆,更加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傳承下來的最濃墨重彩的文化積淀之一,藝術陶瓷的歷史意義甚至在中國自古以來的外交史上都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說到景德鎮制陶業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漢年間,但那時的陶器制品只能稱之為“質甚粗,體甚厚,釉色淡而糙”,只能自產自用,并不遠銷,所以那時陶瓷的影響非常有限,幾乎并不為外人所知。然后經過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不斷發展與創新,景德鎮的陶瓷燒制技術漸漸凸顯出來。
到了五代時期,景德鎮成為了當時南方最早燒造白瓷之地,并且憑其在白瓷高超燒制技術而奠定了自己在制瓷界的地位,從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壟斷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為以后景德鎮陶瓷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時光荏苒輾轉到了宋代,隨著那時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陶瓷業的生產銷售也出現一派蓬勃景象。那時,宋代全國有宮、哥、汝、定、鈞五大名窯,而景德鎮窯獨創青白瓷的燒造,并以景德鎮窯為中心,形成了并列于定窯、磁州窯、耀州窯、鈞窯、龍泉窯等窯系的青白瓷窯系。當年青白瓷窯系影響面之大,在宋代六大窯系中居于首位。景德鎮在宋代因創燒青白瓷器而獨樹一幟,而就是這時,得以用皇帝宋真宗的“景德”年號為鎮名,從此“景德鎮”稱號享譽全球,也由此開始逐步走向全國的制瓷中心。
這時的景德鎮制瓷也以近乎鼎盛時期,到了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間,元朝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對景德鎮瓷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此時景德鎮在制瓷原料上已從原有的瓷土配方加以改進,提高了瓷器的燒成溫度,降低了瓷器燒成中的變形率,并為日后大型器物的燒制創造了條件。元代景德鎮瓷業發展的突出成就表現在青花瓷、釉里紅瓷、卵白釉瓷以及紅釉、藍釉、孔雀綠釉等新品種的燒制成功。在景德鎮瓷業的發展史上,元代是一個承前啟后、技術創新的重要時期,到了元代后期,全國很多瓷窯已經漸漸消失,而景德鎮窯真正成為陶瓷制造業的代表。
歷經元代至明代時期,景德鎮已幾乎成為中國陶瓷制造業的一支獨秀。到明代中期以后,景德鎮的瓷器占據了全國的主要市場,甚至外銷瓷的數量也是巨大的,近年來東南亞地區,尤其像印度尼西亞等地,經常有大批明代瓷器的發現,數量驚人,中東地區同樣十分可觀。
明代晚期,中國瓷器遠銷歐美各地,墨西哥在修筑地鐵時還發現了明代五彩瓷的碎片。而高質量瓷器的代表便是宮廷所用的瓷制品,那時的宮廷御用瓷幾乎全部由景德鎮供應。真正代表了時代特征的正是景德鎮瓷器。明代洪武年間設置了御器廠以后,為了滿足宮廷用瓷需要,為追求最高水準的陶瓷制品,景德鎮的制瓷業不斷生產新品種,不惜代價提高產品質量,因而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而民窯在此基礎上,同樣精益求精,到嘉靖以后,宮廷所需的御器——欽限瓷器,實際上是由民窯中“官古器”戶燒造的。那時民間的中、上階層居民,幾乎都使用景德鎮民窯所產的瓷器,特別是青花瓷。
到了清代,景德鎮的瓷都地位比明代更為突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稱盛世,景德鎮不僅始終保持瓷都地位,而且瓷業生產在工藝技術和產量上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晚清六朝時期,陶瓷當數光緒御窯器最為精良。那時無論官窯還是民窯,仿古風頗盛行,成為這一時期的特點。從清末到民國,仿古瓷、美術瓷均有很高成就。仿古器沿襲舊制,繼承中亦有創新。清末民初興起的以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為代表的文人派淺絳彩瓷,一改前朝華縟濃艷的面貌,追求一種簡約淡雅的清新風格,令人耳目一新,從此開創了陶瓷彩繪文人畫派的先河。至民國二十年(公元1930年)前后,文人派的新粉彩瓷便成為景德鎮美術陶瓷的主流。
說到景德鎮陶瓷的發展歷程,就有必要舉例一些代表陶瓷種類。景德鎮的陶瓷至宋起發展壯大,其中宋朝以青白瓷為代表,這青白瓷晚清后又稱之為“影青”、“隱青”等,其特點是釉色如玉,白中泛青。青白瓷的制作水平已超出當年其他南北名窯的制作水準。據現代測試,宋景德鎮湖田、湘湖青白瓷標本瓷胎的白度達到76.5%,釉面透光度達到1.19%。為此專家評價:“宋代青白瓷不僅遠遠超過了越窯,使釉的質感達到了如玉的要求,而且也幾乎具備了與玉器無別的質地”。
而提起精品陶瓷就不得不提青花瓷了,青花瓷不僅料色青翠艷麗,釉質瑩徹透亮,而且筆觸之間極富層次。青花瓷的發展至元代才趨于成熟,目前真正的元青花存世量極少,有著極其高的收藏價值。永樂和宣德時期是明代瓷器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永樂瓷以青花、鮮紅釉和甜白釉最為著名,并新創了低溫黃、綠釉彩瓷的新品種。宣德器更為成熟,品種大大增加,其發色濃艷深沉的青花瓷成為明代青花瓷之冠。這時新創的品種有斗彩、青花填黃、青花填紅、灑藍、天青釉等。成化瓷器是明代瓷器發展的又一高峰,其瓷質細潤晶瑩,薄如蛋殼,品種以青花和斗彩著稱,此時青花呈色淡雅,別具一格,而斗彩在宣德基礎上達到了明代的頂峰,其代表的器物有雞缸杯、天字罐等。
中國的傳統裝飾藝術就像一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這樣一個漫長的時空中我們也只能是藝海擷貝。
宋瓷的發展,深受宋文化審美的影響,在其裝飾風格上,和宋畫一樣追求一種細節的真實和詩意的“靈氣”,畫面多為飄逸瀟灑,一氣呵成。在宋的五大名窯中,以磁州窯、耀州窯的裝飾為上品,折枝蓮花、花葉、卷草、纏枝、牡丹、蓮瓣飛鳥銜草、鳳穿牡丹等等,題材內容廣泛,造型飽滿,構圖生動,尤其稱道“刻劃法”的裝飾手段,它集裝飾、工具材料的美為一體,在瓷土上行刀自如,腕力頓挫抑揚,最后的一層青釉把裝飾美與工藝美完美無瑕地結合體現了出來。瓶、碗、盆邊腳在連續紋樣裝飾上,此時也達到了一個頂峰,它既襯托了主紋飾又豐滿了器皿的整個造型。此外,民窯在裝飾風格上的較為隨意,從而坯體刻劃裝飾形式,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它不但追求質地之美,還體現材料間交合之美,釉與坯體、坯體與裝飾的劃痕跡美。它們都體現了這一時期的美學特征,對這一時期裝飾藝術的推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如龍泉窯綠而晶潤的梅子青,耀州窯的蔥綠,磁州窯的黑白化妝土等,都是坯體裝飾與表釉結合的經典代表。
傳統裝飾藝術雖歷經千年的衍變,確未在變遷中暗然失色,反而愈加有東方民族的特色,歷經時間長河的沖刷,更顯出其獨有的魅力。科技革命已經把人類帶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空間中,生活的多元化、意識的寬泛化,使藝術的傳承薪火相傳。
陶瓷藝術發展過程中的繼承性,是一個歷史的揚棄與發展的過程,從裝飾題材到內容和形式,從創造方法到技巧,我們今天無一不是在繼承了前人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優秀的裝飾紋樣如“牡丹紋”、“蓮花紋”、“卷草紋”等等在繼承和改良的基礎上,仍然被今人認為是極具民族特色的裝飾紋樣而廣泛地運用,正是這種歷史的積淀使這些“紋飾”大受歡迎。具有民族性,也就是具有世界性,傳統的陶瓷裝飾藝術在經歷了千年之后,仍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藝術在時代的變革中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容納百川,囊括經典,匯成了變異多彩的藝術長河,在流淌過程中,產生了繼承性和統一性。
我們今天的陶瓷裝飾藝術行為,無不是站在古人的肩上,在先人已奠定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在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乖涼”的基礎上繼承與借鑒其有益的東西上發展起來的。
二、傳統陶瓷裝飾在現代陶瓷中的運用
在現代陶瓷裝飾上,追求藝術上的獨創性和鮮明的個性風格,是中國陶瓷藝術家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各個地區的不同窯場,甚至各個窯場不同作坊,在保持傳統形式、民族風格的基礎上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努力創造和發展自己藝術個性,使得現代陶瓷藝術百花齊放。
1.民族風格在現代陶瓷裝飾上的反映
在陶瓷裝飾方面,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藝術寶庫。現代的陶瓷藝術家在繼承民族優秀的陶瓷裝飾經驗的同時,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先進工藝創造出許多裝飾上具鮮明時代特征,意蘊美好的陶瓷藝術作品。
既有傳統特色,又有時代新意。現代陶瓷藝術家在注重傳統的同時,力求作品完美的藝術效果,永恒的藝術魅力。例如,景德鎮巴德偉設計制作的“楚樂”臺燈,就是作者運用了多年積累的有關歷史、文學、書畫等方面的知識及各種專業技能,在造型上借助了青銅編鐘古樸、深厚、氣度恢宏的民族風格,在裝飾上主體畫面采用三面漢磚刻畫像:收獲、弋射、導車,畫面填上青花色科,用刻刀剔去空白部分,任其自然斑駁的痕跡,刻刀留下的凹凸不平的澀胎與青花形成色調與光澤的對比,畫面之間豎直凹起部分,采用陽文篆刻書:“致廣大,盡精微,融古今”,圍繞房篆刻陰文書“讀書破萬卷,落筆超群英”,并填上瓏釉,畫面的上下綠邊飾以乳釘,其它部分帽粘上一層細碎的泥顆粒,從而增強了整個裝飾的粗獷、質樸風格,通體施青釉,使青花色料在青綠釉下顯得格外沉著、莊重,達到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又例如瓷板畫“冬”,它是以景德鎮傳統刷花工藝來表現的,裝飾內容以表現自然界冬天雪景的氣氛,展現出的是一幅寧靜舒展和秀美的鄉村雪景圖畫。作者在表現形式上,把現代人們的審美趣味與愛好通過色彩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僅使傳統刷花技術得到充分的發揮,也使傳統刷花藝術重新展示了新的精神風貌。2.傳統藝術在現代陶瓷裝飾上的具體體現
一般來說,民間藝術最富有傳統色彩,各民族藝術家往往都是從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就好像孩子吸取乳汁一樣。我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剪紙、年畫、泥塑、木雕、蠟染等等。我國當今陶瓷裝飾巧妙的吸收和借鑒了流行了兩千多年的民間剪紙藝術。傳統的剪紙其表現內容極為豐富,花鳥蟲魚,山水樹石,人物走獸等應有盡有。題材也相當廣泛,有寓意吉祥的,有借喻長命、富貴的,有企盼招財進寶等等。民間剪紙在裝飾上的簡煉、流暢、連續、概括性和表現形式上的多樣性等特點,也形成了剪紙作品從創作構思到制作成品之速度快、時間短的特色。因此,它應用起來很靈活,適應性強。出于上述的種種因素,剪紙被陶瓷裝飾吸收與借鑒,并得到廣泛應用,這不僅增添了器物的美,同是也表達了現代陶藝術家們的崇尚美、向往美的純真、善良的情感。色釉綜合裝飾“京劇臉譜”就是作者采用民間剪紙的形式在瓷瓶上表現京劇臉譜的上乘之作,作者運用剪紙的形式,使臉譜的面塊和線條用色塊根據藝術構思加以組合,并輔之以名貴的色釉裝飾,更加突出了臉譜的色彩感和立體感,這種集剪紙藝術、臉譜藝術和現代陶瓷藝術于一體的藝術作品,進一步表現了濃郁的傳統審美情趣。
三、小結
現代陶瓷裝飾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要立足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成就,另一方面要善于融匯吸收外來文化中的有益營養,發展自身的現代陶瓷裝飾。吸收外來文化,不是照搬,更不是消失自己的藝術特征,相反是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和優秀傳統。
只有認真研究傳統裝飾藝術、總結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這一份珍貴遺產,應用并吸收、融匯現代科技技術的新成就、新工藝,充分發揮現代陶瓷裝飾善于表現傳統審美情趣之特長,才能使中國現代陶瓷藝術在世界藝術中重放異彩,在世界市場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楊永善.說陶藝論.黑龍江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