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30 10:35: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國法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國法學論文

篇(1)

    由于中國法制史這門學科是以中國法制發生、發展為基本線索,以大量史料為理論來源,具有時間跨度長、涵蓋內容廣泛且零散、文字艱深晦澀、專有名詞難以理解等特點,因此教師在采用講授教學法時,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

篇(2)

是中華文化的起始點。制定天文歷法,是中華文化的落腳點。這是《周易》與《周髀算經》的共同記載。觀測太陽,制定出了太陽歷;觀測月亮,制定出了太陰歷;觀測北斗,制定出了北斗歷。最終三歷合一,中華先賢制定出了世界范圍內獨一無二的陰陽合歷。太陽歷確定了寒暑,確定了春夏秋冬四時,確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節,確定了十二月,確定了二十四節氣。太陽歷的節令決定著小草小花何時發芽何時開花,決定著小魚小蝦何時何時產卵,決定著小蚯蚓小青蛙何時冬眠何時出土。———萬物在地球上,但萬物生息的決定因素在太陽。太陰歷確定了朔望月,初一月缺為朔,十五月圓為望。朔望,決定著江河大潮。《黃帝內經•靈樞•歲露論》:“故月滿則海水西盛”,“月郭空則海水東盛”。月滿海水西盛,月缺海水東盛。月滿月缺與潮漲潮落之間,具有嚴格的對應性與規定性。———大江大海在地球上,但大潮的決定因素在月亮,月亮背后的決定因素仍然是太陽。北斗歷確定了風向的正邪。北斗歷,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與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鹖冠子》中有記載?!尔i冠子•環流》:“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鹖冠子》有“斗柄定四時”之論,《黃帝內經•靈樞•九宮八風》篇有“斗柄定八節,八節定八風”之論。風有正邪之分。正風養人養萬物,邪風傷人傷萬物。———風在地球上,但是判斷風的標準在天上。“仰觀天文”說明了什么?說明此時的中華先賢已經認識到了一個根本性問題:地球上發生的一切與天文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制定歷法說明了什么?說明此時中華先賢已經解答了一個根本性問題:天文變化與地球上氣候物候的變化有著嚴格的對應性。研究地球上的一切不能忘記天文,這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立場。這一立場,對研究地震有沒有啟示意義?天與地是一分為二、合二而一的關系,認識地球上一切,不能忘記天文,不能忘記太陽月亮與北斗。如此思路與方法,對研究地震有沒有啟示意義?

2.天文歷法嚴格定量的啟示

天文歷法,本身是一個嚴密的數理體系。嚴格的定量與周期性循環,是天文歷法的兩大基本特征。請看以下五大例證。

(1)寒暑的定量與周期性循環。寒暑的嚴格定量,是由冬至夏至決定的?!吨荀滤憬?#8226;日月歷法》:“故冬至”,“見日光少,故曰寒。夏至”,“見日光多,故曰暑”。冬至夏至的嚴格定量是由日影長短兩極決定的?!吨荀滤憬?#8226;天體測量》指出,冬至的日影長度為1丈3尺5寸;夏至的日影長度為1尺6寸。用今天的眼光看,寒暑的定量定在兩條天文線上。冬至之寒定量于太陽相交南回歸線,夏至之暑定量于太陽相交北回歸線。寒暑有無限循環性,《周易•系辭下》對此的描述是:“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⑧寒暑的無限循環,放在測影的日晷下看,是日影循環在長短兩極決定的;放在天文學中看,寒暑的無限循環,是由地球公轉過程中兩個極限決定的。寒暑,決定著萬物生死,決定著“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里值得謹記的是:地球上小草枯榮的變化,決定的因素在太陽。

(2)四時的定量與周期性循環。日影長短兩極的定量,定出了冬至夏至;日影的兩個平均點的定量,定出了春分秋分。《周髀算經•天體測量》指出,春分秋分的日影長度均為7尺5寸5分。放在空間中看,春分秋分是太陽兩次相交于赤道線所決定的。放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看,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是地球公轉過程中的四個極限。地球公轉的周期性,決定了四時的無限循環性。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定出了四時,四時決定了溫熱涼寒四種氣候,四時決定了生長收藏四種物候。這里值得謹記的是:地球上萬物的變化,決定的因素在太陽。

(3)晝夜的定量與周期性循環?!吨荀滤憬?#8226;日月歷法》:“日主晝,月主夜,晝夜為一日。”晝夜在地球上,但是決定晝夜的因素在天上,在天上的日月。晝夜有無限循環性,《周易•系辭下》對此的描述是:“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爆仮灛嬤@里值得謹記的是:地球上晝夜的變化,決定的因素在日月。

(4)朔望的定量與周期性循環。月缺初一,月圓十五;初一為朔,十五為望。太陰歷的朔望,定量于太陽、月亮、地球的對應關系。太陽—月球—地球,如此三點一線的定量,是朔望月的初一。太陽—地球—月球,如此三點一線的定量,是朔望月的十五。朔望的定量,嚴密而精確。朔望的循環,精確而嚴密。天文大潮,形成于如此三點一線的關系之下。這里值得謹記的是:地球上潮汐的變化,決定的因素在月亮,月亮背后的因素仍然是太陽

。(5)風向的定量與周期性循環。風向,隨著斗柄指向的循環做圓周運動。斗柄東指,有春天之東風;斗柄南指,有夏天之南風;斗柄西指,有秋天之西風;斗柄北指,有冬天之北風。希伯來先賢也發現了風的循環性,《圣經•傳道書》中有“風往南刮,又向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瑏瑢的論述,但是希伯來先賢沒有風向旋轉與北斗斗柄旋轉的對應關系。這里值得謹記的是:風旋轉在大地上,但是決定風向的因素在旋轉的斗柄。地球上氣候、物候、江河大潮變化的規定性、周期性與循環性均與天文相關,地震的規定性與周期性會獨立于天文之外嗎?

二、天文規律與天氣預報談地震預報

先談天氣預報。沒有氣象衛星與其他先進儀器,中華先賢是靠什么進行天氣預報的呢?靠什么進行規律性的天氣預報?又靠什么進行精確性的天氣預報?答案:靠天文!靠歷法!中華先賢進行天氣預報有兩個特點:第一,首先揭示的是規律,其次才是當下的精確預報;第二,方法極易掌握,農民、士兵、兒童、婦女,朝野各個層次的人士都能夠掌握這種方法。

1.揭示規律的方法幾部古代經典之中均記載有這種方法。簡要介紹如下。

(1)《尚書》揭示的規律?!渡袝?#8226;洪范》:“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月之從星,則以風雨”?,仮灛崱靶怯泻蔑L”之星,被漢代馬融注釋為二十八宿中的箕星?;?,二十八宿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七宿?!靶怯泻糜辍敝?,被漢馬融注釋為二十八宿中的畢星。畢星,二十八宿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五宿?;?、畢星為恒星,月為衛星。以地球上觀測點為中心,一旦發現月球與二十八宿的箕星、畢星發生近距離關系時,地球上觀測者所處的區域內就會出現刮風、下雨的天氣。馬融說:“箕星好風,畢星好雨?!钡厍颉虑颉怂拗械哪骋凰?,三者之間構成三點成一線關系時,地球上的觀測區內就會發生或風或雨的氣象?!渡袝分械姆椒?,首先揭示的是規律,然后是當下的天氣預報。

(2)《黃帝內經》揭示的規律?!饵S帝內經•靈樞•九宮八風》篇記載了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北斗歷。北斗歷以斗柄的八個指向,確定了八節。節令點,恰恰是風雨發生點?!疤灰迫?,天必應之以風雨?!爆伂帰炋唬傅氖潜倍沸嵌繁6繁赶蛩姆剑ǔ隽舜悍智锓侄料闹了墓?斗柄指向四隅,定出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節。四方+四隅=八方,兩分兩至+四立=八節。八方,屬于空間;八節,屬于時間;時間與空間在此仍然是一體關系。風雨既有時間性上的規定性,又有空間上的規定性。放在太陽歷中看,八節就是地球公轉過程中與太陽的八個對應點。八節的當天,會發生時令之風雨。如果風雨發生在節之當天,當年風調雨順。如果風雨發生在節前,預示著當年多雨;如果風雨發生在節后,預示著當年多旱。———《黃帝內經》中的方法,首先揭示的是規律,然后是當下的天氣預報。

(3)《詩經》揭示的規律?!对娊?#8226;國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爆伂彚灹骰鹬穑喾Q大火,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心星。從地球上看,心星一年四季有四個位置:春天在東,夏天在南,秋天在西,冬天在北。鄉村農夫,一旦發現心星西移,就知道該準備御寒的衣服了?!对娊洝分械姆椒?,首先揭示的是規律,然后是當下的天氣預報。

(4)《周禮》揭示的規律。《周禮•地官》:“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風雨之所會也”。瑏瑦日影一尺五寸(比《周髀算經》少一寸),即日影最短點。日影最短點,《周禮》界定為地中點。地中點,即夏至點。地中夏至點有多重意義,其中一重意義為“風雨之所會”,指的是風雨交加。太陽決定著夏至,夏至決定著風雨。夏至點,實際上是北回歸線附近的臺風暴雨點?!吨芏Y》中的方法,首先揭示的是規律,然后是當下的天氣預報。

2.預報之實例以星象論氣象,《詩經》《孫子兵法》中均記載有這樣的實例。簡介如下。

(1)《詩經》中的實例?!对娊?#8226;小雅•漸漸之石》云:“月離于畢,俾滂沱矣?!爆仮灛懺拢虑?畢,畢星;離,通麗,指靠近;當月球靠近畢星時,地球上觀測區內就會出現大雨滂沱的天氣。預報大雨的詩出于一位戍卒之口,天文氣象學的普及程度,由此可見一斑。月亮、畢星在天上,滂沱大雨在地球上。天文與天氣,影形對應,緊密相連?!对娊洝分械姆椒?,預報的是當下天氣,同時也揭示出了規律。

(2)《孫子兵法》中的實例?!秾O子•火攻》:“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爆伂挗灡?,二十八宿北方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翼,二十八宿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第六宿。軫,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第七宿?;鸸?,是戰爭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有風,氣候干燥。氣候干燥,易于放火。何時氣候干燥?月近箕、壁、翼、軫四宿時。天文四宿,決定著地球上干燥的天氣。———《孫子兵法》中的方法,預報的是當下天氣,同時也揭示出了規律。3.先賢基礎上的繼續追問正常,是天氣;異常,是天災。正常的天氣與正常的天文相關,異常的天災與異常的天文相關。這是中華先賢對天氣與天災的基本認識。在此基礎上,是不是可以繼續追問:地震會不會與異常的天文相關?

三、回顧歷史,是為了現實回顧遠古、中古時期的天氣預報

是為了今天的地震預報。效天法地的中華文化,天人合一、天地合一而論的中國哲學,對今天的地震的研究與預報,起碼在九個方面有著啟示意義。

1.系統論從“仰觀天文

俯察地理”的那一刻起,中華先賢就在天與地之間建立起一分為二、合二而一的關系,天與地絕對不能分割而論。站在現代科學立場上看,地球是天體中的一員,論地球上的異常絕對不能離開其與天體的聯系。

2.相“交”點天地生萬物這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立場

《周易•泰•彖傳》:“天地交而萬物通也?!爆伂摙灐吨芤?#8226;否•彖傳》:“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爆偄灛娙f物的生與不生、通與不通,與天地的“交”與“不交”有著直接的對應性的關系。在這一思路與方法上,稍微跨前一步,是不是就可以引申出這樣一句話:“天地交而地震發生也;天地不交,而地震不發生也?!眴栴}的關鍵,在于找出這個“相交點”。

3.太陽歷的嚴密性與對應性三條天文線(南北回歸線加赤道線)

四個時令點(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是太陽歷(實際是地球公轉)所構建出的框架。三線是太陽與地球的三條對應線,四個時令點是太陽與地球的四個對應點。這里可以視為是“天地交”的相交點。太陽的回歸循環變化,永遠不會繞越天文三線,永遠不會改變時令四點。萬物的生長收藏變化,永遠也不會超越三線四點這個框架。這個永恒而長青的框架,適用于地震研究嗎?萬物生長靠太陽!地震的發生靠不靠太陽?可以把有史以來的大地震資料統計一下,檢查歷次地震時太陽在什么位置,檢查其中有沒有規律可循。

4.太陰歷的嚴密性與對應性一個朔望月

日月地三者之間兩次構成三點一線關系,這是太陰歷所建立的框架。兩次三點一線,兩次天文大潮,這是規律。這一規律適不適用于研究地震?

5.行星運動的規律性與周期性五大行星分地內地外

金星、水星為地內行星,木星、火星、土星為地外行星。按照五大行星運動的規律性與周期性,它們肯定會出現在日月地三點一線的這條直線上,或單個出現,或多個出現,或五個一齊出現。用現代的技術手段,還原四點一線關系,還原五點一線關系,還原N點一線關系,在此基礎上梳理歷次大地震,檢查奇異的天文現象與地震發生在時間與空間上有沒有對應關系。

6.二十八宿的長青性與坐標性

二十八宿是恒星,中華先賢以二十八宿與月球的對應關系為坐標預報地球上的風雨。同樣的道理,能否利用這一坐標預報地震?

7.陰陽合歷的綜合性

綜合太陽、月亮、北斗三者的作用,是陰陽合歷最大的優秀之處。能否將多種天文因素綜合在一起研究地震?

8.時間空間的一體性地球公轉的軌跡

是一個橢圓;地球公轉的時間,是一個太陽回歸年。軌跡,在天成度;時間,在歷成日。中華先賢在太陽歷里建立起了時空兩位一體的時空觀。一個太陽回歸年,萬物完成一次生長收藏的過程,中華先賢在太陽歷里建立起了時空物三位一體的時空觀?!妒印?“上下四方為宇,往古來今為宙?!爆偄灛嬁臻g為宇,時間為宙。時空即宇宙,宇宙即時空。萬事萬物在宇宙之中都有嚴格的規定性,地震會例外嗎?

9.道與物、事與理的關系

“日中立竿測影,此一者,天道之數?!爆偓將灐吨荀滤憬?#8226;陳子模型》指出,日影中可以論道。“道之在天,日也?!爆偄灛崱豆茏?#8226;樞言》指出,太陽可以論道?!耙魂幰魂栔^道?!薄瓣庩栔x配日月?!爆偓帰灐吨芤?#8226;系辭上》指出,日月聯合可以論道。道,在中華文化中是論證問題的終極標準。老子以道論德,孔子以道論禮,孫子以道論兵,劉徽以道論數,茶道、劍道、同,但論證問題皆以道為依據,論證方式皆為“以道論之”。自然界中的道為生天生地生萬物的生生之源,人文中的道為論證問題的終極標準。道可以論證一切問題,可不可以論證地震呢?有此物必有此道,有此事必有此理,有此果必有此因,這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常識。以此論之,有地震必有地震之道,有地震必有地震之理,有地震之果必有地震之因。預測不了地震,解釋不了地震的規律,關鍵就在于沒有認識地震之道,沒有弄清地震之理,沒有明白地震之因。

四、揭示地震規律性規定性

地震,現實中已經成了一道世界性難題。面對這道難題,中華文化是否有所貢獻?

1.認識的局限性東西方對地震認識

體現在了以下幾個的概念性的界定之中。其一,“一般說是引起地表動蕩的地球內部的突然震動”瑐瑥。這是《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對地震的界定。其二,“地面的震動”瑐瑦。這是《辭海》對地震的界定。其三,“地內700公里以上突發的震動傳播至地面”瑐瑧。這是《大辭典》對地震的界定。關于地震,地質學教材中還有“地應力集中與釋放的過程”的界定。稍加留意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以上幾個關于地震的界定存在著嚴重的局限性。這個局限性就是:論地震僅僅局限于地球本身,完全忘記了天文。

2.永恒的思路

常青的方法“以天文論之”,這是中華先賢創造中華文化的基本思路;“以太陽論之,以月亮論之,以北斗論之”,這是中華先賢創造中華文化的基本方法。天文具有永恒性,所以中華先賢的思路也具有永恒性。太陽長青,月亮長青,北斗長青,所以中華先賢的思路也具有長青性。下面以中華先賢的思路與方法,探討地震的規律性與規定性。

(1)以天文為坐標認識地震的規律性與規定性。天文,本文僅取四大要素:第一要素是太陽,第二要素是月亮,第三要素是五大行星,第四要素是二十八宿。以太陽的規定性論地震。太陽的規定性,首先體現在兩線兩點上。太陽相交于南回歸線,冬至;太陽相交于北回歸線,夏至。將現有的地震資料加以整理分析,看看冬至點有無地震發生,如果有,有多少次?看看夏至點有無地震發生,如果有,有多少次?然后再統計一下,冬至點對應何處的地震,夏至點對應何處的地震?太陽兩次相交于赤道,有春分與秋分。這兩時令點上有無地震發生,如果有,有多少次,發生在何地?以同樣的方法,研究八節、二十四節氣。以月亮的規定性論地震。與太陽與地球,一個月兩次構成三點一線關系,這是月亮的規定性。將現有的地震資料加以整理,看看月亮朔望之際有無地震發生?如果有,有多少次?發生在何地?以行星的規定性論地震。五大行星,無論是單個還是多個,肯定會出現在日月地三點一線的直線上,形成“糖葫蘆”狀。分析現有的地震資料,看看這種天文現象下有無地震的發生,如果有,有多少次,發生在何地?以月球與二十八宿的對應關系論地震。月球與二十八宿的畢星對應,地球的對應區有滂沱大雨。月球與二十八宿的哪一顆星對應,會有地震的發生?彗星的出現與地震的發生有沒有關系,也值得研究。如果有,有多少次,發生在何地?

(2)以時間為坐標認識地震的規律性與規定性。四時的循環與間隔,年歲的循環與間隔,在時間均有著嚴格的規律性與規定性,地震在時間中會雜亂無章嗎?天文現象的循環與間隔,決定著地球上四時的循環與間隔,決定著地球上年歲的循環與間隔。地震的發生與間隔,在時間也應該有嚴格的規定性與規律性。要發現這個規定性與規律性并不困難,將現有的地震資料排查一下,很快就可以解答這一問題。

(3)以空間為坐標認識地震的規律性與規定性。地震,在空間中是有規定性的,地質學中稱之為“地震帶”。地震帶,《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解釋如下:“多數地震活動集中發生的狹長地帶。巖石圈由幾大板塊構成,板塊相對移動的邊緣是世界的地震帶。以島弧、山帶、火山作用、深海槽及地震活動為特征。環太平洋帶和阿爾卑斯帶是兩大地震帶,前者環繞太平洋,后者從亞速爾群島穿過地中海和中東到印度北部、蘇門答臘和印度尼西亞,與環太平洋帶連接?!爆偓挗灐掇o?!返慕忉屖?“地震震中分布較集中的地帶。一般是活動很強的地質構造帶。規模最大的地震帶有:

(1)環太平洋地震帶;

(2)歐亞橫貫地震帶?!爆偓摙灨鞔笱蟮暮X區也是地震頻發的地帶,但地震帶上的地震強度較弱。此外,各地區的地震密集地帶也叫地震帶。地震帶,確定了地震在空間中的規定性。研究地震帶上的地震,但也絕對不能忽略地震帶之外的地震,例如唐山大地震。《中國古代重大自然災害和異常年表總集》記錄了公元前780年到公元1911年,兩千多年間的180多次6級與7級以上的大地震。云南大地震次數排第一,有30多次;臺灣與甘肅大地震均超過20次,排位第二第三;四川排第四,有17次;超過10次大地震的省區有山西、河北、寧夏、新疆;發生過5次大地震的省區有北京、河南、山東、廣東、陜西;發生過3次大地震的省區有、福建、安徽;發生過大地震的省區有湖南、青海、江西、江蘇、遼寧。地震空間發生范圍很廣,但是空間密集區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儸姠?/p>

3.汲取歷史經驗

認識前人的局限《詩經•小雅•十月之交》記載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大地震,還記載了“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的天文異常,但是這里并沒有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月離于畢,俾滂沱矣”那樣的天文對應?,儸嫝灐秶Z•周語上》記載了西周三川的地震,也探討了“天地之氣失序”的地震之因,這里有天地合一而論的原則,卻沒有像地中點即風雨交會點那樣的精細?,儸將灐逗鬂h書•張衡傳》記載了張衡“候風地動儀”,這是中華大地上第一臺測報地震的儀器。瑑瑣張衡解答的問題是:近期“有沒有”地震?地震之因以及地震的規律性與規定性,張衡并沒有涉及。中華先賢以天文論天氣,解答了天氣變化的規律性與規定性,這是中華先賢的歷史貢獻。沒有解答地震的的規律性與規定性,這是先賢的局限。在先賢的基礎上繼續探索,以天文的循環周期性找出地震在時間空間上的循環周期性,這是后人的基本責任。

篇(3)

值得反思的是,“師帶徒”的教學方法局限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效法前人和教師的同時而有了依賴性,并且由于教師的風格以及觀點等先入為主而使學生受其左右,自主學習的能力被大大限制。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常常認為學生的創作和思考缺乏創造力,但我們沒有深入思考正是我們的傳統教學方式出現了問題,所以我們要改良傳統教學方法,使中國畫教育也能跟上時展和現代教育的步伐。中國畫的教學應積極探討和研究更有利于學生長期發展和提高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傳統的“師帶徒”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有利的應該保留,但對于其存在的不足與弊端,不能視而不見,我們的中國畫教學同樣也需要不斷創新。筆者認為,解決“師帶徒”式教學方法的不足,可以嘗試在中國畫教學中更多地運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在現今的教學中運用已經較為廣泛,尤其是在中小學教育領域及醫學教育方面成效顯著。這種教學方法,以探尋和解決問題為主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學習,加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運用以問題為基礎的中國畫教學方法將旨在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使教師從重視技法技能的傳授轉變成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上來;同時也使學生從被動繼承轉變成主動鉆研。也就是說這種中國畫教學方法是把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及中心,教師的教學將始終圍繞這一教學目的展開,讓學生在帶著問題的學習中激發興趣與潛能,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并在學習中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思考方式,改變從教師和教材獲取信息的單一途徑為合理運用書籍網絡等多渠道獲取學習信息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是把短期教學效果的展現變為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中構建自己好的學習方式,為自己的知識與技能的積累找到更長效的方法,筆者認為,這才是有效的教學。

運用以問題為基礎的中國畫教學方法,最為核心的部分是在教學實踐中,把“問題”作為課程開展的主線,并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要求教師與學生都要把“問題”落到實處。教學開展之前,教師要在備課期間結合教學計劃設計問題,設計的問題要符合課程內容及學生已有的水平,設計的問題要表述明晰、難易得當,針對學生對設計的問題可能遇到的難點要有提前的預判,以便給出較具參考意義的答案;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提出問題,這一階段可運用分組研討及獨立回答等多種形式進行,并根據課程相關性及進度,安排課上要提出的問題和課下思考的問題,以及教師提出的問題和學生給自己提出的問題等;課程進行過程中對問題的研究是整個教學的重點,這一階段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也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最為顯露成效的部分,無論是團隊合作的分組研究還是獨立思考完成研究,學生多在這一階段獲取大量信息,并提高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將為今后的自主學習積累經驗,學生在研究的同時又會衍生出許多問題,以向教師提出問題、向同學提出問題、向自己提出問題等方式帶來更為豐富和多樣的問題及答案,這也將使學生的學習收獲成倍增長;每一階段的教學都以解決問題來完成,當然這種完成并不應以唯一的答案或者教師的所謂權威答案為終結,教學的過程或者說是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才是教學所需要的完結,當然,這種問題的完結也是另一問題的開始,始終有問題的存在也將是終身學習的動力。

在以問題為基礎的中國畫教學方法的運用過程中學生是整個教學的中心,教師作為輔助力量貫穿整個教學,幫助引導鼓勵學生完成問題的各個環節。在傳統的中國畫教學中引入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無論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是對以往傳統方式的變革。在這個變革過程中,運用提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臨摹、寫生、創作及學習理論知識,找出學習的問題所在,并積極地去想辦法解決,又在過程中生成新的問題,而后再解決問題,這正是一個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積極思考的良性發展過程。大量的交流互動和團隊合作也將為較單一的教學形式帶來生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學習方式。

作者:姜英俊

篇(4)

一、自然法思想的淵源及涵義

自然法思想發端于古代社會,有長達幾千年的歷史。自然法學的一個基本觀點認為,人類社會的現存法律為實在法,而超越于實在法之上的還有自然。自然法代表了大自然的和諧和完美,實在法由于人類的認識局限和私利屏蔽則是有缺陷的,必須服從自然法。

它提供了人類對既存現有制度進行自我反省的一塊試金石,是判斷保守與革命的正當理由。也是組織人們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的觀念模式,是人們觀察,分析和評價法律的參照系。

所謂“自然法”,按《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說法“是指全人類所共同維護的一系列權利和義務,而就其作為普遍承認的正當原則而言,它通常是‘實在法’即經國家正式頒布并強制執行的法規的對稱?!币簿褪钦f,自然法并非實在的,具體的法律,它毋寧說是一種正義和權利的體系,一種形而上的法哲學觀念。

二、新自然法學對古典自然法學的改造

(一)不再尋求先驗和永恒的絕對基礎。

古典自然法學自信理性能為自然法尋求某種永恒不變的先驗價值基礎,從某些絕對原則出發可以演繹出所有的法律制度。新的自然法學不再相信絕對的先驗價值基礎,認為正義、平等、自由、效率等等都可以成為自然法的基礎,自然法的內容可變。

(二)不再具有顛覆性和革命性。

自然古典法學是啟蒙思想家反對黑暗的專制制度和不合時宜的法律制度的武器,具有重估和顛覆一切現有法律制度的愿望和能力。新自然法學不具有這樣的愿望和能力,只是探求現已比較成熟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傳統的價值基礎,以及改良一些具體的法律制度的原則。

(三)具有融合和綜合的傾向。

新自然法學與社會法學、實證主義法學之間,不再處于嚴重的對立狀態,而出現了向另一方靠近、愿意接受另一方提出的某些學說的修正形式的現象。

三、新自然法學為中國民法典的制定提供了法哲學基礎

眾所周知,中國正在進行民法典的編纂工作。我認為,中國民法典的制定應以自然法的思想為其法哲學基礎。自然法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法律制度代表了這樣一套規則體系,它旨在使人們不受命運的盲目擺布,能安全地走在從事意義的創造性活動的道路上。

中國民法典的制定應以自然法的思想為其法哲學基礎,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筆者要否認功利,利益等思想在中國民法典的制定中的作用。應該承認,功利,利益是法律的基點和目的的一部分。因為人的天性就是趨利避害,利益永遠都是人們行為的動因。作為調整人們行為的法律,自然應該以實在的利益為基點。但是,隨著人們交往日益頻繁,利害關系日趨復雜,沖突增多并更見激烈,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得到保護,人們迫切呼喚產生更為公平,合理的法律規范來實現人們的利益。而產生這樣的法律規范,僅靠功利的計算是不夠的,它必須有個標準,這就是自然法。在制定民法典時,立法者應如新自然法學法學家羅爾斯所言,是處于“無知之幕”背后的人。他們應假設自己有一天也會處于最不利的地位,制定出的民法應有利于處于不利地位的人。因此,整個民法典的具體的規則設計都應體現公平,正義的自然法理念。

四、新自然法學思想可為中國民法典本位的確立提供參考

考察民法制度發展史,民法有著義務本位、權利本位和社會本位三個時期和本位類型。自然法學家正是在不同的經濟文化倫理人性環境中苦苦探尋法價值的真理。這就啟示我們在制定民法典的法實踐中必須考量立法環境中的各類影響因素,作出適合當前和發展要求的本位期盼。我認為以自然法為民法“量身定做”的權利神圣、身份平等和私法自治的理念來看,我國民法典應以私主體權利為本位。

五、新自然法學思想可成為民法方法論之一

有學者指出:一個完整的民法方必須包括自然法學,社會法學和分析法學三個方面。但我認為,法律還應有一重性質,即法律作為一種價值的存在。而這正是自然法學的研究對象。

新自然法法學家拉德勃魯赫指出:人們對價值有四種態度:1.價值盲,即不問價值,這是自然科學家研究自然科學的態度;2.評價,這是價值哲學及其分支等的態度;3與價值有關的,這是文化科學(包括人文學,史學,社會科學等)的態度;4.克服價值,這是宗教的態度。

自然法的本義在于強調實在法之上的監督者,強調法律的價值即法律應當是什么的命題,它在于追求法律永遠不可能達到而又必須追求的完善,在于強調對現實的批判。對民法的研究,除了采取社會法學和分析法學的方法外,必須采取自然法學的方法,以確定合理的人性觀點,規制人的行為,體現對人的關懷。

六、自然法思想也是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源泉

雖然,民法典是人類理性的體現,但是人類的理性是有局限性的。民法典不可能包羅萬有,預見一切可以預見的東西。首先,“立法者不是可預見一切可能發生的情況并據此為人們設定行為方案的超人,盡管他竭盡全力,仍會在法律中留下星羅棋布的缺漏和盲區,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法律都是千瘡百孔的。”借用一句名言來說,就是:法律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為了填補法律漏洞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變化,應該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使法官在手握民法典這一“實在法”的同時,還能高舉“自然法”的大旗,以“公平,正義”的理念達致個案的公平。

自然法不僅是法官應有自由裁量權的理由,而且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方法之一。當然,這時的自然法應是施塔姆勒所主張的“內容可變的自然法,日新月異的自然法”,而不是古典意義的永恒不變,到處相同的自然法。法官在審理民事案件時,在法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應根據自然法的基本精神,裁判時兼顧法律,天理,人情,根據衡平的基本原則去裁判案件,裁判案件時,法官必須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公平正義為唯一準則,以理性的方法在當事人之間合理地分配正義,法官應以人工理性與自然理性完善結合的方式不因情枉法,不因權屈法,不因言廢法。

七、新自然法學思想的運用可增強我國民法典的社會適應性

自然法思想的精神實質具有終極目標的指向,往往比較抽象且留出了巨大的彈性空間。雖然不能說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它總能在不同的文化環境和價值體系中生存、發展并不斷地去指導各個社會的法的實踐活動。因此,我國民法典的創制應當把自然法思想作為重要參照,大膽地趨利避害,用深邃的目光和精致的理念去實現自然法精髓的民法發散。通過自然法思想的貫穿,民法典必定也可以在更為公平合理地實現市民要求作出制度性設計。通過自然法理念的民法化為更深層次的改革推進提供重要的武器。民法典也正可以在這樣的社會適應中實現自己的目標,把民法的精神深深積淀在民眾的意識和行為中。在這樣的法文化環境中,民法典恰恰可以實現自己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二、數學過程教學的重要性及具體現狀分析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明確規定了過程性目標:“經歷(感受):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初步的經驗;體驗(體會):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經驗;探索:主動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對象的某些特征或與其他對象的區別與聯系.”

《標準》從“經歷”、“體驗”、“探索”三方面對過程性目標做了具體的規定,體現了數學過程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總的來說,關注數學過程,是數學學科的本質使然,是數學教學的現實所需.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簡單地說,數學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和應用的過程.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人們說:“數學是一個過程.”

1.重要性

(1)動手實踐,印象深刻

心理學研究表明,親身經歷動手操作、思考與交流,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例如,正方體的展開與折疊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的良好素材.如果學生能經歷正方體的剪切與折疊,體驗“空間”與“平面”的相互轉化,并認真觀察思考,然后探索歸納出共11種不同的展開圖情況,既豐富了數學思想方法,又印象深刻.

(2)設置情境,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一定的情感體驗.積極高漲的情緒,有助于激發和強化學生的數學認知興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數學學習興趣.由此看來,在中學數學的過程性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實際,設計出特定的數學活動情境來增強數學知識的趣味性,調動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是十分必要的.在內驅力的促使下,學生就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主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知識的規律等.可以說,這個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就是實現《標準》提出的過程性目標的教學過程.

(3)注重過程,培養能力

《標準》明確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充分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應用數學;有利于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案例1 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多邊形內角和”的教學,不是簡單地拋給學生公式,而是注重內角和的探索發現過程,滲透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其過程設計如下:

①如何把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轉化為三角形,化未知為已知,利用“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的結論呢?

②試分別從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引對角線,將多邊形分成若干個三角形.

(答案如圖1所示).

③觀察、發現:分成的三角形的個數與多邊形的邊數有什么關系?

④探索、歸納:從n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引對角線,可構成多少個三角形?內角和怎樣求?

⑤結論: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是什么?

⑥反思:你有別的方法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嗎?與同伴交流.

⑦拓廣:從多邊形的邊上任意一點出發,與各頂點相連接行嗎?從多邊形的內部或外部的任意一點出發,與各頂點相連接呢?

2.具體現狀分析

(1)知識與技能方面

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是能力的基礎,占中考較大的比例.在平時,許多教師沒有足夠重視“三基”教學,反而片面提高教學難度,進行大量的綜合訓練,導致學生“三基”薄弱,影響后續學習.如“三角形內角和”的教學,只讓學生記住結論,不要求掌握它的來龍去脈.其實,這里的許多證明方法,揭示了“三角形內角和”與“平行線性質”的內在聯系,不僅有助于鞏固“三線八角”、軸對稱等有關知識,而且通過一題多解、發散思維,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盡管中、高考不斷提醒人們獲取過程分,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考試,普遍存在“會而不對,對而不全”的現象,失分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點.

第一,重結果輕過程.教師批改作業、試卷只看答案,答案對了就畫對鉤,不看過程,不給過程分;相反,答案錯了,即使過程對,也不得分.長期下來,抹殺了學生的思維,大大打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導致學生解題格式不規范、解題步驟不完整.

第二,重形式輕反思.學生做題不求甚解,不進行反思總結,不懂得舉一反三.長此以往,就會暴露出思維不全面、推理過程不嚴密、丟三落四等問題.殊不知,思維的培養、能力的提高是靠日積月累形成的,是無形的.

(3)情感與態度方面

過程性目標的實現是通過讓學生經歷“特定的數學活動”來完成的.讓學生在這些特定的活動中,在情感和態度上達到經歷、體驗和探索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經歷、體驗和探索這三種數學活動只能由學生自己進行,教師不應該也不能代替學生去體驗.可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省去學生經歷、體驗和探索的時間,重成績輕素質,重講解輕探索,“節省”大量的時間去訓練習題,拔高要求,致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三、數學過程教學應遵循的原則及采取的策略

數學過程教學的重要性,決定了數學過程教學應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留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公式和定理的推導過程、能力的培養過程以及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過程,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

1.應遵循的原則

(1)因材施教原則

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可以是一課時的,甚至是某一個知識點,選擇關注過程的教學,不求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過程教學的內容.

(2)“以學定教”原則

變“以教定學”為“以學定教”,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有利于學生數學素質的培養.如例、習題“一題多解”的教學,探究性內容的教學等.

(3)量變質變原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數學素質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只有真正落實過程教學,堅持不懈,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產生“質”的飛躍.如北師大版課標教材七~九年級關于“統計與概率”的知識,教材的安排呈螺旋式上升,目的在于逐步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

(4)全員參與原則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是《標準》的綱領性理念.關注過程的數學教學,離不開學生的全員參與、合作交流,只有全員參與與個別輔導相結合,才能營造濃厚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數學素質的提高,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5)循序漸進原則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系統性很強的學科.落實過程教學,師生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教好、學好,切忌急于求成.

2.采取的策略

(1)加強概念形成的過程教學

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讓學生經歷、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具體可按以下步驟進行概念教學:

①觀察一組實例,從中抽象出共同的屬性.

②給出新概念的定義,通過分析其邏輯意義,初步領會新概念的本質屬性.

③深入挖掘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抓住其本質,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以“直角三角函數”為例進行剖析.正弦涉及比的定義、角的大小、點的坐標、距離公式、相似三角形、函數概念等知識.正弦的值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比值”,為了突出這個比值,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正弦是直角三角形中對邊與斜邊的比,這個比值隨角的大小的確定而確定,與邊的長短無關,并且它的絕對值不會超過1.

④幫助學生建立新概念與已有認知結構中適當內容的聯系,并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概念.

⑤闡明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概念系統,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⑥概念建立后,針對學生的疑點和難點,設計恰當的練習,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從不同角度進行訓練.

⑦當學生從正面接觸概念后,教師可再從概念的反面有針對性地創設一種錯誤的情境,并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分析錯誤、嘗試矯正,讓學生在反思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2)加強定理發現的過程教學

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經歷定理的探索、發現過程,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猜想、驗證等一系列思維獲得定理.

例如,對于“勾股定理”的教學,這個定理本身非常簡潔,而且容易記憶,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幾分鐘就可以解決問題,但這樣的教學留給學生的只是一個數學公式,學生甚至不知道為什么要研究勾股定理,失去了一次探究性學習的好機會.事實上,勾股定理是初中數學中幾個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將數與形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只有讓學生經歷這樣的探究過程,學生才會有所體會,才能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案例2 探索“勾股定理”.

①觀察下頁圖2:

? 正方形A中含有________個小方格,即A的面積是________個單位面積;

正方形B中含有________個小方格,即B的面積是________個單位面積;

正方形C中含有________個小方格,即C的面積是________個單位面積;

你是怎樣得到上面的結果的?與同伴交流.

(圖中每個小方格代表1個單位面積).

②在圖3中,正方形A、B、C中分別含有多少個小方格?它們的面積分別為多少?

③你能發現圖2中三個正方形A、B、C的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嗎?圖3中的呢?

……

(3)加強公式、法則推導的過程教學

經歷對公式、法則的探索過程,以及對算理的理解,進一步發展觀察、歸納、類比、概括等能力,發展有條理的思考及語言表達能力.如對于“多項式乘法運算法則”的學習,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對同一面積的不同表達和乘法分配律的運用兩個方面,探索多項式相乘的運算法則,并體會乘法分配律的重要作用以及轉化的思想.又如,經歷代數運算或者同一面積的不同表達,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過程,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理解公式,包括公式的推導過程、結構特點、語言表達、幾何解釋、運用技巧、字母含義等,并進行靈活變式,培養能力.

(4)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數學思想方法是潛藏在數學知識深層的隱性知識,僅由教師直接揭示這種隱性知識是不夠的,學生要經歷解答數學問題的過程,親自體驗和具體操作,才能領悟它的內核,掌握數學思想方法促進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主要靠數學習題,因為數學習題能從不同的角度訓練學生的收斂思維或發散思維.

案例3(2009年浙江·義烏卷)如圖4,在矩形ABCD中,AB=3,AD=1,點P在線段AB上運動,設AP=x,現將紙片折疊,使點D與點P重合,得折痕EF(點E、F為折痕與矩形邊的交點),再將紙片還原.

①當x=0時,折痕EF的長為________;當點E與點A重合時,折痕EF的長為________;

②試寫出使四邊形EPFD為菱形的x的取值范圍,并求出當x=2時菱形的邊長;

溫馨提示:用草稿紙折折看,或許對你有所幫助哦!

此題非常重視學生動手實驗、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真正讓學生經歷在操作過程中獲取“解決問題的經驗”,滲透分類、數形結合、函數等多種數學思想方法.

(5)注重代數學習中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標準》要求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并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也就是數學教學應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可是,人們往往認為幾何是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的主要載體,而忽視了代數對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的作用.事實上,代數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鼓勵學生通過合情推理進行大膽推測,利用符號間的運算驗證、猜測或解決問題,同時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案例4探索:

①計算下列各組算式,并觀察其共同特點.

②從以上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③試用字母表示這一規律,你能說明它的正確性嗎?

教師應鼓勵學生經歷根據特例進行歸納、建立猜想、用符號表示、并給出證明這一重要的數學結論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問題的符號表示和依據法則進行符號運算兩個方面,運算結果(a+1)·(a-1)=-1構成了對所得猜想的證明.

(6)反思勝過做題

篇(6)

語言的學習始終脫離不了文化的學習,在外語教學中逐步滲透文化教育早已在外語教學界達成共識。然而,很長時間以來,外語教學工作者們都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對目的語文化的輸入上,而對本國文化的輸出重視程度不夠,文化教學偏離了有效運行的軌道,從而導致了大部分學生語言功底與文化素養不成正比,不能很好地用外語表達我們本民族的文化。中國文化教育缺失現象在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也普遍存在。中國文化知識的嚴重匱乏直接導致了我們的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低下,進而大大降低了法語教學效率,因此,在推進法語教學的同時加強中國文化教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針對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存在的中國文化教育缺失現象進行全方位的探討與剖析: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現狀及成因,在法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

一、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現狀

“文化教育”這一概念在外語教學者眼中并不陌生,外語教學不僅是語言教學同時還是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文化教學早已在外語教學界達成共識。早在1997年,賈玉新便在他的作品《跨文化交際學》中提出“語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是文化教育”〔1〕,隨后,胡文仲也在其1999年出版的《跨文化交際概論》中指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文化的載體,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密不可分”〔2〕。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起,隨著交際外語教學法的不斷推廣,我國外語教學也開始逐步重視“目的語文化”導入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外語教學開始大量引入國外原版教材,課堂上大量介紹國外的文化習俗,這種將語言教學與目的語文化教學有效融合在一起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學生在學習外語的同時還能夠了解對方的文化,這不僅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也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然而,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大多都存在一個通?。河捎谀刚Z文化教育的長期缺失,直接導致了他們對母語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從而大大削弱了用外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清華大學的張為民等學者曾經針對這一現象做過相關調查,他們召集了一批英語專業本科生及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分別對他們進行了用英語轉述中國文化特色話題的測試,內容囊括了中國獨有的事物、名勝古跡、民俗等,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試者都不能很好地用外語表達我國固有的傳統文化。這一現象在法語學生身上同樣普遍存在,很多學生甚至都不能用法語很好地翻譯諸如“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更別說翻譯中國原汁原味的詩詞歌賦了。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我國高校法語教學確實存在中國文化教育缺失的現象,并且已經開始嚴重影響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的提升。

談到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是寥寥幾句便可解釋清楚的,可以說它是多方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總結起來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教師自身中國文化素養亟待提高;其次,教師教學觀念與跨文化交際理念脫軌,長期忽視中國文化教育;最后,學校并未開設中國文化相關課程以及教材中中國元素的缺乏。但究其根本原因,還要歸咎于我國高校法語教學界對文化教育中“文化”的概念理解片面,過度重視目的語文化輸入而忽略本國文化輸出,模糊了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 “文化教學”不僅包括法國文化教學還包括本國文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時刻秉承兩者并重的原則,才能夠培養出各方面都合格的高水平法語人才。 “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必須把該文化放在與本民族文化的對比中進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切入包含著對目標語及母語的再認識?!薄?〕美國語言學家Claire Kramsch如是說到。

二、加強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經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教育對法語教學成效的作用不容小覷,因此,將法語教學與中國文化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勢在必行,本文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闡述加強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加強中國文化教育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人類學家、社會語言學家Hymnes將人類在恰當的場合得體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定義為“交際能力”,而隨著全球化的趨勢愈演愈烈,跨文化交際也成了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題。然而,“跨文化交際是雙方的交流,而不是單方面向一方面學習。”〔4〕任何一門外語的學習的最終目的都在于文化的吸收與傳播,學習者在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間建立一個橋梁,能讓兩國人民順暢地進行文化交流,這才是法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所在,即通過教師的不斷引導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跨文化交際意識,從而培養出能夠促進中法友誼高效持久發展的跨文化交際人才。然而,在教學過程中長期忽視中國文化教育勢必將會大大阻礙這一目的的達成,因此,彌補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的缺失刻不容緩。

第二,中國文化在法語學習中具有正遷移作用。“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會無意識地將母語的語音、詞匯、語法結構、思維方式、文化內涵等移植到外語的學習中去,這個過程就叫做語言遷移。”〔5〕總體來說,語言遷移分為兩種:正遷移與負遷移。很長時間以來,外語教學界都將過多的目光轉向了中國文化對外語學習的負遷移作用,而忽略了它的正遷移作用。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中國文化在外語學習中所起的正遷移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如果能夠將中國文化與法語教學有效結合起來,將大大提升法語教學效率,正如劉潤清所指出的:“學習外語時,完全脫離母語是不可能的。語言之間有些普遍現象,不參考母語,不與母語對比,會造成莫大損失?!薄?〕從邏輯角度上來講,兩門語言相似度越高,正遷移作用也會越大。雖然漢語與法語分屬于不同語系,從表面上看有很多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世界上任何語言在結構上都是相通的,就比如法語中的???Aide-toi, le ciel t`aidera.??與中文里“自助者天助”便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只要將中文及中國文化與法語及法國文化的共性之處好好加以利用,便能夠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加快他們學習法語的速度,從而大大提升教學效率。

三、彌補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缺失的途徑

在國際交流中,我們要實現的是雙邊交流,我們雖然使用的是法語,但代表的是中國文化,而非法國文化,因此在法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是培養學生辯證的文化意識的需要,使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更加深刻地領悟絢麗多彩的、優秀的中國文化?!?〕”而要扭轉這一局勢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也不是只靠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而是要在多方的長期努力下才能夠逐漸消除的。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三方參與者便是教師、學生、教材。筆者認為要彌補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缺失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教??的正確引導。作為教學的主力軍,教師能夠提供正確的引導自然是促成局勢扭轉的關鍵。當然,這里所說的“正確的引導”必須建立在以下兩個前提基礎上:首先,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中國文化素養;同時,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使其與跨文化交際需要緊密接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各個方面努力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既要使他們了解法國文化,又不能忽略到我們本民族的文化,使他們能夠順暢地用法語將我們的文化輸出出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交流。要做到這一點,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多下點功夫,筆者認為主要可以用到以下兩種方法:

1.比較法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去發現兩種文化的異同,逐步引導他們養成從一種文化引申到另一種文化的學習習慣。比如,從詞匯角度上來講,詞匯是構成一門語言最基本的單位,但也是一國文化最基本的載體,同一個詞匯在兩種文化里所代表的內涵可能會大相徑庭,這里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從一個詞引申到它在兩種語言中所代表的相似的或不同的文化內涵。以顏色為例,中國人偏愛紅色,自古以來,紅色在中國文化里象征著吉祥、喜慶,同時由于歷史原因的影響,紅色還能夠使我們聯想到革命,“紅心”可以指“對黨的忠誠”,而在法語中 le coeur rouge 也有這一層含義。再舉個例子,在講到動物的詞匯時,比較法便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了,因為在中法兩種文化中某些動物所代表的文化內涵是截然不同的,如 chien(狗) ,在漢語里“狗”經常會跟很多貶義的成語聯系在一起,如“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而在法國狗與人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在法語中很少能找到諸如此類的表達。再比如,俗語諺語是最能夠體現兩種文化的異同的,漢語里有“滄海一粟”,法語里也有 C`est une goutte d`eau dans la mer. ,但是在中國我們經常會說“茶余飯后”,而法國人則會說 entre le poire et le fromage (在梨與奶酪之間),因為法國人沒有喝茶的習慣,他們一般在下午茶時間都會吃點水果點心之類的食物,這就跟中國很不一樣了。

2.聯想法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能碰到一些課文,里面的內容或背景會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些東西,這個時候教師就要積極發揮自身的作用引導學生從一種文化聯想到另一種文化。比如北外馬曉宏編寫的《法語1(修訂本)》第15課談到法國人的飲食習慣,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聯想到中國的飲食,如“四大菜系”以及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甚至可以在下節課讓學生分組做演講用法語介紹我們中國人的飲食。再比如《法語3》第二課里面講到了上帝第六天創造了人,這里就可以聯想到我們中國的女媧造人、盤古變人的故事,同樣的也可以組織學生用法語去講述這些故事。通過這種方法,就能使學生在學習法國文化的同時還能夠加深對我們母語文化的了解,同時還能夠很好地提高他們用法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二)調整教材內容,注重融入中國文化,使目的語文化輸入與母語文化輸出達到平衡。大部分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教材展開的,因此教材在教學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言而喻。綜觀我國高校法語專業學生現階段所使用的教材,都過度傾斜法國文化的輸入,涉及到中國文化的內容少之又少,這不僅給學生傳達了錯誤的訊息,誤導他們認為學習外語就不需要學習中國文化,而且也讓學生學不到如何用法語表達中國文化,導致他們這方面能力低下。這就提醒我們,要彌補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的缺失,就必須進行教材改革,在教材中注重融入中國文化,增加介紹中國文化的法語文章,使學生在課文中就能學到表示中國特色事物、風俗等的法語詞匯、表達等,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當然,在現階段教材體系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自行選用一些替代教材,比如可以開設中國文化的相關課程,選用一些介紹中國文化的中文書籍作為教材,在課堂上積極組織學生展開如何用法語將我們自己的文化表達出來的討論,這樣也是可以的。

篇(7)

文學研究的主要依據是文獻,包括經史子集四部以及佛道文獻,重點是集部。掌握第一手的文獻是研究得以展開的基礎,沒有文獻的積累,研究是無從談起的。只有在文獻掌握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才能采用適當的方法得出恰當的結論,由此可見在文學研究中文獻的重要性。考辨是文獻搜集之后更重要的工作。由于年代久遠或作偽等原因,一手文獻資料并不都可靠,其中存在虛假的材料,這時首先就應該將其剔除出去,然后在真實可靠的文獻基礎上開始研究,否則難以得到客觀合理的結論。比如,《周禮》雖然是儒家經典之一,但其最終成書是在漢代,其中的很多內容并不是周代的,假如有學者不經考辨完全以此為據來研究周代禮制,就存在很大問題。再如《尚書》有古今之分,但都被作為經典而為學者尊崇,宋代朱熹雖明確對《古文尚書》表示懷疑,但沒有定案,直至明清之際,學者閻若璩著《尚書古文疏證》才最終認定東晉梅賾所獻《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尚書傳》是偽作。在現代學術史上,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抖脑娖贰肥侵袊糯膶W批評史、詩歌史、美學史上的經典文獻,盡管相關研究著作非常多,但人們對其作者和產生時代其實是有疑問的。1994年陳尚君、汪涌豪在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七屆年會上提交《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辨偽》一文,認為《二十四詩品》并非司空圖所作,此文一出,引起了熱烈討論,因為一旦證實此書是偽書,它的產生時代就會從唐代變成元明時期,那么以往的研究結論有很多將被推翻,相關的研究史也將改寫?!抖脑娖贰返恼鎮螁栴}提出后,既有贊同者也有反對者,到現在已經20多年的時間,還不時有文章探討這一問題,就雙方所持證據來說,都難以使對方完全信服,所以目前只能是存疑。但是,這一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有重要的意義,即它再次強調了文獻的重要性。文獻首先要注重真實可靠,但并不是說凡是偽書就毫無價值。陳寅恪說:以中國今日之考據學,已足辨別古書之真偽。然真偽者,不過相對問題,而最要在能審定偽材料之時代及作者,而利用之。蓋偽材料亦有時與真材料同一可貴。如某種偽材料,若徑認為其所依托之時代及作者之真產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偽時代及作者,即據以說明此時代及作者之思想,則變為一真材料矣。中國古代史之材料,如儒家及諸子等經典,皆非一時代一作者之產物。昔人籠統認為一人一時之作,其誤固不俟論。今人能知其非一人一時之所作,而不知以縱貫之眼光,視為一種學術之叢書,或一宗傳燈之語錄,而龂龂致辯于其橫切方面。此亦缺乏史學之通識所致。280因此,我們對文獻之真偽不能不顧,但也不要執著于真而對假的材料全部棄之不用。辨別偽書是有一套方法的,明代胡應麟在《四部正訛》中提到辨偽八法,梁啟超在此基礎上總結出辨偽十二法:一、其書前代從未著錄或絕無人征引而忽然出現者,十有九皆偽;二、其書雖前代有著錄,然久經散逸,乃忽有一異本突出,篇數及內容等與舊本完全不同者,十有九皆偽;三、其書不問有無舊本,但是今本來歷不明者,即不可輕信;四、其書流傳之緒從他方面可以考見,而因以證明今本題某人舊撰為不確者;五、真書原本經過前人稱引,確有左證,而今本與之歧異者,則今本必偽;六、其書題某人撰而書中所載事跡在本人后者,則其書或者全偽或一部分偽;七、其書雖真,然一部分經后人竄亂之跡既確鑿有據,則對于其書之全體須慎加鑒別;八、書中所言確與事實相反者,則其書必偽;九、兩書同載一事絕對矛盾者,則必有一偽或兩俱偽;十、各時代之文體蓋有天然界畫,多讀書者自能知之,故后人偽作之書有不必從字句求枝葉之反證,但一望文體即能斷其偽者;十一、各時代之社會狀態,吾儕據各方面之資料總可以推見崖略,若某書中所言其時代之狀態與情理相去懸絕者,即可斷為偽;十二、各時代之思想,其進化階段,自有一定。若某書中所表現之思想與其時代不相銜接者,即可斷為偽。前人總結的方法對當今的學術研究很有借鑒意義,除了研究方法的啟示,他們嚴謹治學的精神也時刻提醒著當今的學者。

文獻實證的另一個具體表現是年譜編纂,其學理依據則是孟子的知人論世說。通過年譜來顯示一個人一生的經歷和他所處的時代,并把文學作品按照時間編年,就能了解具體作品的創作背景,為作品的解讀建立歷史的根據。但在實際操作中,或者由于材料有限人物的事跡不能完全落實,或者由于考訂有誤造成人物事跡錯誤,作品編年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所以有時候運用年譜―作品的方法做研究,容易導致穿鑿附會。面對如此問題,學者就應該多聞闕疑,不要強作解人??蛇@樣說,并不是不追求史實的準確性,而是為了更符合真實。就實際的研究成果來說,采用知人論世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產生了一批優秀的著作,如張采田《玉溪生年譜會箋》、鄧廣銘《辛稼軒年譜》、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等。與年譜密切相關的作品編年也是文學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很多作品集的整理都有編年的部分,在實際的研究中,更會處處用到。

實證研究的文獻主要是傳世文獻,但隨著考古成果的涌現,地下出土文獻也受到學者的高度重視。20世紀,王國維運用二重證據法進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針對敦煌文獻的新發現,陳寅恪指出: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266在唐代文史研究領域,出土墓志成了近年文史研究的熱點,這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大量的出土墓志拓展了可利用的文獻范圍,學者可借此彌補傳世文獻之不足;第二,出土墓志埋藏于地下,未經后人篡改,其真實性相對較高,可以和傳世文獻對照,對于歷史真實的認識有很大的助益。但若反思這一研究,其實隱含著危險。這是因為如果過分強調出土的新材料,人人以新材料為秘籍,則有可能導致對舊材料的忽視,所做的研究流于新材料的展覽而很難有深度。

二、鑒賞批評

文學不同于歷史,文學需要靈心賞悟。文學研究者必須具備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和鑒賞力,這和文獻實證的研究方法不同,可稱之為鑒賞批評。古代中國很少有系統嚴密的文學理論作品(《文心雕龍》除外),更多的是對文學作品感悟性的短評,如極具中國特色的詩話詞話等。鐘嶸的《詩品》被譽為百代詩話之祖,其書以三品論人,詩人之間多有源流關系,整體具有系統性,但就其中具體作家的評價來看依然是感悟鑒賞式的,往往通過描述給人一種印象,如流風回雪落花依草等。后世的文論家亦大致如此,王國維《人間詞話》雖引入了西方的哲學、美學觀念,但其形式還是傳統的樣式。在現代學者中,將鑒賞批評這一研究方法運用得最充分的要數錢鐘書的《談藝錄》?!墩勊囦洝芬埠蛡鹘y詩話一樣,分為若干篇,篇與篇之間基本相互獨立,具體內容是對一些文藝問題的論析,雖然也涉及文獻考證,但數量較少,而且明顯不是重點。此外,將鑒賞批評這一方法表現得最明顯的是鑒賞辭典,如《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等,此類書對普通讀者而言是很好的詩詞讀本,但此風盛行也產生了大量低劣作品。除了這種集體成果,一些學者也有詩詞賞析之作,如沈祖棻《宋詞賞析》因感受細膩、分析到位,受到學者的一致好評,霍松林《唐宋詩文鑒賞舉隅》也是高質量的著作。

鑒賞批評是文學研究的基礎之一,對學者的要求其實是很高的。鑒賞批評不是完全的主觀臆斷,它不僅需要讀者具有深厚的審美積累和審美經驗,而且需要讀者有靈心善感,能夠穿越文字的阻隔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此外,讀者還應該具備一定的創作經驗,能夠感知創作的甘苦,知道創作的關鍵所在,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評判作品的優劣,即劉勰《文心雕龍·知音》所言: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古代學者的很多感悟性論斷,即使在今天看來也非常準確,這與他們既是文論家也是優秀作家有關。可在現代,由于文體、語體的差異,很多學者已經不具備豐富的創作經驗,以至在古代文學研究中,藝術審美研究一直是比較欠缺的,當然這已經受到學者的重視。

文獻實證與鑒賞批評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廢。優秀的學者都能把兩者結合在一起,從而為學術研究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聞一多是唐詩研究的大家,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績,一方面是因為他本身是詩人,對詩歌有很好的感悟;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在唐詩文獻考訂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朱自清說:他在‘故紙堆內討生活’,第一步還得走正統的道路,就是語史學的和歷史學的道路,也就是還得從訓詁和史料的考據下手。在青島大學任教的時候,他已經開始研究唐詩。他本是個詩人,從詩到詩是很近便的路。那時工作的重心在歷史的考據。聞一多的唐詩研究成果主要有《唐詩雜論》《唐詩大系》,其中《唐詩大系》對所選詩人生卒年的考證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為研究者所信奉。當然,聞一多的代表作首推《唐詩雜論》,從該書內的文章題目就能看出聞一多是把文獻考證和鑒賞批評綜合運用的,如《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岑嘉州系年考證》是偏向考證的,《宮體詩的自贖》《孟浩然》等則偏于文藝研究,但也是以文獻考證為基礎的。明確提出把文獻學和文藝學結合起來研究古代文學的是程千帆。1954年,沈祖棻在她與程千帆合著的《古典詩歌論叢》后記里提到:我們就嘗試著一種將批評建立在考據基礎上的方法。程千帆在《桑榆憶往》中明確說:文藝學在理論上解決問題,文獻學在史料上、背景上解決問題,我所追求的是文藝學與文獻學的高度結合。這一方法有著豐富的內涵:首先它意味著應當把版本??薄⑽淖钟栐b以及名物考訂等一般屬于考據學方法的研究,與批評即與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對文學家心靈的感知很好地結合起來……把考據與批評結合起來的另一層含義,又意味著應當把對作者生平與思想的探索,對作品寫作的時間、地點,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等史實和材料的考辨,與文學的批評結合起來……同時還包含著把考據之外的其它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盡可能地運用到文學批評中來的意思,如果這種知識和方法有助于說明和解決我們所研究的問題。程先生還提到了文學研究的另一方面,即理論分析。鑒賞批評雖然強調審美和感悟,但也離不開理論分析,否則只能停留在感性的層面,難以有更高的提升。所以,在鑒賞批評時既要善于借鑒理論,又不能被理論左右,要從作品研究中總結提煉理論,而不是用理論來套作品。因此在具體的研究中,如何將文獻與文藝完美結合沒有一定的規定,需要學者靈活應用,其根本目的是解決學術問題。

三、文史互證

篇(8)

“窮則變、變則通”,這是我們平時常說的話,在語文教學中也一樣。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變“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為通過學生的先學,然后教師對學生先學的內容進行調查研究,通過信息反饋,及時掌握學生對各知識的認知水平,了解他們的思想活動、學習方法的掌握等實際情況,這樣教師才會明白當前教學的起點在哪里,有了這個起點,教師便可遵照“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規律來組織教學活動;變單純的知識傳授為綜合能力的培養,老師的教,總是言簡意賅,給學生留點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給學生一點自己動手的機會,引而不發,激勵學生的首創精神。能夠較合理地運用現代網絡教育技術,注意創設教學情景,運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究精神,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方法也不只是講題,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尋找規律,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

二、要切實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

我們實施語文新課程教學不能只在口頭上,一定要切實得到落實。在實踐中如何去落實“在語文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一新理念。語感是通過學生反復不斷的感覺實踐而產生的。作為教師必須創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感受,在此基礎上,再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語感能力。創設情景可以很好地提高語教學效率,在教學中創設出濃郁的語感情景,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為進行語感訓練創設最佳條件。如:《草原》一課的教學,教師在課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麗景色,再配上音樂,簡述課文內容,為學生創設了濃厚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很快進入了情景,奠定了課堂的基調。教師還要善于引導想象,想象是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畫面,或是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歷和實際認知水平在思維上發散延伸,使其對語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豐碑》中有這樣一段話:“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豐碑”是什么?為何說雪覆蓋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這里的“豐碑”是指什么?通過想象更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升華學生的情感,感悟到軍需處長的偉大。

三、注重教學互動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我們的教學就是圍繞學生開展的。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師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它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是機械地執行預設方案,而是注重學生的發展,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獨立人格。在課堂特定的生態環境中,根據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況,順著學生的思路,因勢利導地組織適合學生參與的、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那么,如何建構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的動態生成的課程教學呢?方法就是要實施教學新方法,生成與預設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普通的棋手能夠預想招后幾步棋,專業的棋手能夠預想招后幾十步棋,大師級的棋手從一開局就能看透整個棋局。只有充分的預設,才能臨危不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教師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必須進行充分的教學預設。但這個教學預設不是單維的、嚴密的、封閉的、主觀的線性教學設計,而應該是多維的、靈活的、開放的、動態的板塊式設計。教學設計時,我們在每個重要的教學環節旁邊另外開辟一欄,可能出現的問題與應對策略,根據自己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特征等的預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預想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每一個問題,然后將解決每個問題的應對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設計了幾個不同的板塊,這幾個活動的板塊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隨時穿插、變化。

篇(9)

(一)教學目標的定位。一般來講,雙語教學是指通過引進國外最新的專業教學內容,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利用英語語言、文化,掌握專業知識,熟悉英語思維、求知、交流的習慣,即達到學會“用英語表達”和“用英語學習”,的教學模式。但國際法的雙語教學目標不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要達到“用英語進行法律實踐”的目的,其實踐性要求更強。在國際法的雙語教學實踐中,要特別注意其與“法律英語”教學、“專業外語”教學的區別。雙語教學不是強化語言能力的外語教學,也不是中外語言翻譯教學,更非犧牲母語的外語教學,是在系統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讓學生接觸英語,是從聽說讀寫四方面培養國際交流人才而努力,是偏重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而不是研究能力。

因此,國際法的雙語教學要達到以下教學目標:通過內容國際化的雙語課程教學,使學生能較全面地掌握先進的國際法理論體系,了解當今國際法實踐的最新動態,突出國際法所涉及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實務,為學生今后從事相關工作奠定堅實的專業基礎和英文功底。

(二)教學內容的定位。國際法是“動態法”,它隨著國際關系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和發展。國際關系的發展使得傳統國際法中許多規則發生了變化,因此,在教學中要力求做到:首先,密切關注國際法與國際關系的新發展,授課內容充分反映現代國際社會中國際法規則的最新變化,充分吸收國際法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與觀點,如:國際刑法、國際環境法、國際人道法以及國家豁免等問題。其次,講授內容和范圍方面有重點、有要點,不追求面面俱到,不局限于某一本固定教材。國際法的法律問題往往因各自的目的和立場的差異而變得紛繁復雜,授課中不必詳細講授國際法的所有問題,要有所側重,在內容和范圍上有所取舍方,重點選取那些對于理解當代國際法的基本規則起重要作用的事件。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定位。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運用啟發式、參與式教學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增強雙語教學效果。一方面,主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量使用英語課堂用語,通過一些承上啟下的標志性話語,將講課的各個部分串連起來,提醒學生各內容之間的銜接和過渡。另一方面,充分注重通過案例來解析國際法原理和規則。法學的學習,需要現實生活實踐的支撐。畢竟作為規則體系,只有與實際生活需要相聯系,落實到法律規制對象的具體行為中,才能達到對公平、正義和秩序目標的追求,國際法學也不例外。

二、雙語教學的組織實施

(一)課程設置。在雙語教學資源不足的背景下,國際法學科的3門課程中,應當優先考慮國際經濟法的雙語教學。原因有二:其一,是我國國際經濟活動日益活躍與深入開展的現實需要;其二,國際經濟法具有很強的國際共通性,構成其法律淵源的國際條約、國際慣例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認可,且多以英文文本,提供了豐富的雙語教學素材,這是國際經濟法開展雙語教學的優勢條件。鑒于學生的意愿關涉國際法學科雙語教學的效果,應當賦予學生選擇是否參加雙語課程的權利,國際法學科雙語課程可設置為專業選修課。至于課時,應依國際法學科3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而定,但在同等教學量的情況下,較之純中文授課,應適當增加雙語教學課程的課時。

(二)教學環節。在語言使用上,國際法雙語課程授課應當盡量多地使用英語,當然也要考慮授課對象的英語水平,在各個教學環節靈活運用授課語言:在解釋概念時,如果多數學生領會不透,要適當地用中文講解,以確保學生正確完整地理解授課內容;上課持續時間較長,學生呈現疲態,反應速度變慢時,也可用中文講解。但是,從總量來看,英語授課至少應達50%以上。在講授環節上,除了傳統的案例研究、模擬法庭等實踐教學方式,在國際法雙語課程案例教學中,應探索形式更為多樣的實踐教學環節。

(三)考核評價。國際法雙語課程考核評價仍然以閉卷考核為主。既可以采用全英文試卷,也可以采用一半中文、一半英文的雙語試卷,要側重于對同一概念的雙語理解能力考核,加強對規范性法律文書的雙語考核。還要突破傳統的期末閉卷考試方式,探索形式多樣的、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雙語教學效果的考核方式,包括開卷考試、加大對學生平時課堂表現和課后學習的評價比重等。

三、雙語教學常態化的探索

篇(10)

1遞進式嘗試教學法的現實背景及在國際貿易專業教學中實踐應用嘗試教學方法所遇到的現實問題。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貿進出口業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從事國際貿易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就業背景看好,因而在中職學校招生時,國際貿易專業受到了眾多初中畢業生青睞。中職國際貿易專業的專業課程,是屬于理論知識性和操作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性應用科學?;谄渖嫱庑?、應用性和國際化的特點,培養能夠應戰經濟全球化,為紹興、浙江乃至全國的對外開放戰略服務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便毋容置疑地成為這一專業的教育目標。近年來,作為學校國際貿易專業課的一線教師,遵循《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所提出的“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和“根據市場和社會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筆者也慢慢從傳統教學的桎梏中得以逾越,開始探索、實踐新的教學方法。

“以教師為中心、向學生以灌輸方式傳授知識”的傳統教學方法不但不能適應教育現代化的新要求,而且也與中等職業學校的實際格格不入。目前,我們學校已經展開使用一種嘗試教學法,應用后解決了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大難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及自學能力,許多專業采用后教學效果頗佳,我們國際貿易專業采用后教學效果也較好,總之全校教師普遍樂于運用,現在業已推廣至全校各個專業。但筆者發現,國際貿易專業的部分教師在應用嘗試教學法時,過于浮躁,流于形式,不管什么內容,學生是否熟悉,能否理解,先讓學生花大量的時間自學,自己盲目理解練習,在犯了許多錯誤之后,逐步糾正錯誤,希望學生從中學會知識和技能。這種嘗試過程,多少帶有一點盲目性,有可能讓錯誤先入為主。作為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師應當考慮到中職學生在初中學習階段基礎差,成績不理想,經常受到班主任的指責和任課教師的埋怨,很多學生都懷疑自己的智力和學習能力欠佳,對學習產生了自卑和恐懼心理,如果本專業的學生在對理論知識一點也不熟悉不理解的情況下,在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直接進行嘗試,那就未免顯得過于急進。嘗試教學法有一個固定的教學程序,它只是為教師合理組織教學過程指示了應遵循的科學程序。但是,這個程序并不是凝固不變的,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情況的不同以及教學條件的變化而靈活運用。

2中職國際貿易專業教學中實施“遞進式嘗試法”的意義和具體實施步驟。

遞進式嘗試教學法在以前實踐應用嘗試教學法已經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礎上,針對嘗試教學開始就要求學生進行嘗試練習,相信學生如果在嘗試練習中遇到困難,便會主動地自學課本或要求教師的幫助的可能性,看到中職學生會遇到的實際問題。

學生的素質導致他們在嘗試過程中,缺少“遇到困難,主動學習,解決困難”的熱情。

而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又是學生比較陌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沒有接觸過的,所以,在老師引入有一定難度的嘗試題時,部分學生干脆放棄學習,更有甚者,在課堂上扯一些與課程無關的內容,使課程無法按照教師預想的程序順利進行。最終導致無論是傳統教學方法,還是采用科學的嘗試教學法,主動參與學習思考嘗試的始終是一小部分基礎較好,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并不能真正地把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應對以上現狀,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始終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有可能有興趣有成功感地投入嘗試、解決問題,遞進式教學法設計了如下實施過程。

2.1引入準備題(架橋),為出現嘗試題作準備,在新舊知識間架起橋梁。

以一個企業的進出易過程為實例,貫穿進出口業務的全過程,使學生在了解整個背景的情況下強化各環節的學習,突出內容的連貫性和可操作性,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幫助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來分析現實中的貿易糾紛案件,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并掌握理論知識點在貿易實踐中的應用方法,授之以漁。為解決嘗試題做好準備。

2.2出示嘗試題(探索),與例題基本相似,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

一堂數學課上得成功與否同練習的設計關系極大。教師備課,很大一部分精力要花在練習設計上。學生運用掌握的理論知識分析處理嘗試題,由于已經有準備題的練習和熟悉,對于嘗試題的處理,應該能應用正確的方法,以較高的效率和正確率解決問題,理想的情況下,應該有80%的學生能夠順利解答嘗試題,一方面進一步鞏固了知識點和應用能力;另一方面,也為學生學習和應用國際貿易知識增強了信心。同時,有準備的嘗試,也可以防止在課堂上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糾正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錯誤,以及錯誤的方法在學生頭腦中先入為主。

2.3實際操作。

開設國際貿易專業的職業學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能與當地外貿公司掛勾,學生在學習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能階段性地到外貿公司進行專業實習。無論是案例分析還是嘗試題解答,畢竟都是從書本到書本的模擬。讓學生親歷親為地參與外貿實際工作,才是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真正的嘗試和實用化。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能充分應用所學的知識,把知識直觀化,為以后和工作做好準備。并且在現實中,外貿公司具體的操作程序和書本上的理論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有利于學生靈活運用書本知識,不死記硬背、生搬硬套。

2.4教學中網絡的應用。

利用國際貿易實訓軟件在網上進行。超級秘書網

學生實訓可以通過兩個方式進行,一是在試驗室,安排固定的時間,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一是學生可以在校園網內隨時隨地上網進行。實訓軟件主要是模擬現代外貿業務網上操作的各個環節,讓學生通過實際的國際貿易業務操作,理解課堂所學知識,提高實際經驗和能力。

2.5聯系外貿公司實際業務,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職業環境中的動手機會。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除了將一些外貿公司的實際業務操作放到課堂上,模擬外貿公司的運作,讓學生熟悉國際貿易實務各個環節的實際操作過程,親自做一回“單證員”、“報關員”、“電子商務師”以外,課題組還將盡可能聯系當地外貿公司,創造讓學生深入現場,親手操作的機會。

參考文獻:

上一篇: 陶藝教育論文 下一篇: 新會計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乱码高清视频 | 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性色 | 日本亚洲欧洲中文字幕 | 日本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亚洲h视频 |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