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5 14:43: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低碳化設計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 引言
城市公園成為了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載體。城市公園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城市旅游業的發展。然而如今在城市公園中,優美的環境已經不再是整個園區的重點,文化景觀逐步成為了整個園區的核心亮點。文化作為城市建設的靈魂,作為城市的形象,打造特色城市公園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 地域特色文化在城市公園中的綜合研究
2.1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園中的設計手法
(1)利用相關要素結合象征與隱喻手法
象征是景觀設計手法中最常見的一種,抽象的內涵常常以具體的形象體現,這樣不同層次、范圍的意義被充分表現。象征這樣的體現手法,可以將抽象的文化變得簡單,讓游客一目了然,它延續了文化的內涵,創造了別樣的藝術效果。
(2)對地域文化的繼承與借鑒手法
傳統設計方法流傳至今主要通過后人的借鑒和繼承,因此,它們可以作為古典園林中最普遍和常見的方法。將傳統園林中的傳統手法繼承和借鑒,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注重城市中蘊含的不可磨滅的文化,傳統的藝術手法應在新時代的發展過程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形式。
(3)挖掘地域文化直接表達的手法
直接表達實際上就是,一種從來都沒有處理過的直觀的為游客展現文化的手法。這樣的手法往往體現在民俗節日、歷史事件闡述等文化元素上,可以強化人們對生活中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2.2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園中的體現形式
(1)民俗活動
56個民族和各個城市地區經過漫長歷史的洗滌,出現了形態各異的、特有的傳統民俗文化,這些民族文化的活動很大意義上體現了民族的特色性,同時也成為十分有意義的地域人文特征。比如西安大雁塔的雕塑展現了陜西的日常生活狀態,大唐芙蓉園更多以演藝來體現。
(2)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對城市公園設計來說,是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的特征,它不僅承載了城市的發展歷史,同時也記載了人類的文明進步和城市的歷史痕跡。在設計中,把這些具有歷史文化含義的物質保護和繼承下來,才能把城市的地域特色維持下來,維護城市的個性。
(3)地方材料
在現代設計作品中,地方材料、廢棄材料常常被設計師應用,不管是景觀小品的塑造,還是欄桿、座椅等輔助設施,都盡量選取地方材料,地方材料的融入可以給有課帶來親切、自然、特殊的情感。
三、 實例分析――寶雞市扶風縣城市公園
3.1地理區位
扶風縣位于陜西省中西部,寶雞市境東部河流域。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地勢北高南低,以黃土臺塬為主。扶風地處關天經濟區核心城市西安與副中心城市寶雞的中點,是寶雞市的東大門,因“扶助京師、以行風化”而得名。
3.2文化背景
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扶風是西周文化的發祥地、佛教名剎法門寺的所在地,素有“周禮之鄉”、“青銅器之鄉”和“佛骨圣地”的美譽,是中外聞名的周原文化寶庫、萬眾朝拜的佛教圣地。境內有各類文物保護點747處,其中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古周原遺址被列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新發現之一。1987年舉世僅存的佛指舍利從法門寺地宮出土,被譽為繼秦兵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跡,2010年,法門寺文化景區入選“中國之美”十大自駕游目的地和最佳佛教文化景區。
3.3平面設計
(1)從功能分區上分析:從動靜、商業經濟、人群分類、歷史文化等方面將功能分為入口廣場區、商業餐飲區、主題廣場區、文化展示區、兒童活動區、濕地景觀區、植物園區、體育健身區、管理服務區、老年活動區八個片區。
(2)從規劃結構上分析:在規劃結構上采用主軸線和環形軸線,使每個片區能相互聯系。同時在節點上分為主節點、次節點和三級節點,使整個公園有主有次,圍繞一個文化主題中心展開,產生開端-過渡--過度-結尾這樣一種效果。
3.4地域文化在設計中的實際應用及體現
扶風縣城市公園中對地域文化的利用遵循設計原則,以寶雞市和扶風縣的地域文化為內涵,依托寶雞市扶風縣的地域特征和自然景觀風貌,使該地成為扶風縣新區的城市生活商業功能區和生活休閑區,展現出扶風縣歷史文化特色的城市中央公園、華夏文明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旅游區,帶動生態新區城市建設的發展,推動城市文化進程,使之成為扶風縣乃至寶雞市的城市中心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1) 利用自然因素突出文化主題
深入挖掘運城的文化,將其文化和自然要素相結合,突出文化,營造一個具有獨特性、時代性的綜合性公園,并對園區內的景點通過地形營造空間層次。在設計的時候,充分利用長期形成的自然環境,才能更好的體現地域文化,將自然和文化更好的融入到設計中。
在植物的選取上,結合歷史上的記載,采用適宜該地邊生長的鄉土植物。扶風縣當地有一個杏林鎮,相傳宋代醫家石泰住此為人醫病,痊愈者栽杏樹為報,久之杏樹成林而得名。如主題廣場周邊的銀杏片區,利用了當地的景觀植物,既能展示氣公園的高貴,又能給主題廣場和入口一個無形的限定。
(2) 利用歷史典故再現歷史
利用傳統的設計手法,借鑒流傳至今的歷史典故、傳說,并借助歷史再現的體現手法等,營造具有藝術感染力、特色歷史文化的景觀風貌。如園區內歷史文化區的浮雕墻和四個展館,展示了扶風縣特有的歷史文化、歷史典故與歷史人物,體現了寶雞市的周禮文化之鄉,如馬援、班超等人的歷史故事。
(3) 利用景觀小品展現地域文化
景觀小品的營造過程其實是對地域文化內涵挖掘、剖析、表現、提純的過程,反之地域風情常常也是通過景觀小品的外在形象所反映。建筑物可以因為周圍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的不同而呈現出多樣的建筑風格;景觀小品的設計亦應如此,與本地區的人文風情達到一個文化融合的層次。如在本方案的設計中,中心的主題廣場和鳳凰雕塑展現了青銅器文化和寶雞鳳凰這一城市形象。
四、 結語
通過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我們可以對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園中的體現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
(1)從人類的角度研究,城市公園不單單是一個城市的綠色空間,更是一個滿足人類需求的綠色場所。城市公園設計,應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對地域文化深入挖掘,自然空間和城市空間相互協調,創建具有創新性的地域特色公園。
(2)從生態的角度研究,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對城市環境的污染越來越嚴重,現代城市中的人們逐漸開始遺忘前人多留下的文化,人們開始認識到生態的重要性,在認識生態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化,營造人和自然、文化相融合的綠色空間。城市公園的設計不僅要體現地域文化的特征,也要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創建一個真正可以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公共綠色空間。
參考文獻
[1]王今琪. 利用地域特色創造景觀個性[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5.
引言
隨著“低碳經濟”概念的興起,發展“低碳經濟”已開始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一種新經濟模式的興起必然引發了社會生產與消費方式的變革。然而對于“低碳消費”,消費者普遍認為將會犧牲和降低現有生活質量并造成個人生活不便,因而不愿意改變現有生活方式和習慣。面對與環境有關的消費中,這種類似于社會規范的消費模式限制了個人選擇余地(張浩,2012),并且成為阻礙低碳社會構建的重要原因。
加拿大環境心理學家Mohr提出了基于社區的社會營銷理論(community-based social marketing,簡稱CBSM),它是指出通過基于社區的團隊力量,加強個體之間的合作與監督,改變舊的行為方式與習慣,從而能夠有效促進個體踐行可持續性的生活方式。歐美國家一直領導著世界的低碳運動,而在web2.0時代下隨著網絡新媒體等技術的發展,虛擬低碳社區逐漸形成,并且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加入其中。相關的實踐證明,這種方式比大眾營銷(mass marketing)更為有效。本文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分析影響消費者參與虛擬低碳社區的因素,以便能夠深入了解消費者心理,為日后制定引導路徑提供思路。
虛擬低碳社區
(一)虛擬低碳社區定義
一直以來在促進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都是從改變個體行為的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近幾年許多歐洲國家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構建一個社區,將消費者聯合起來視為一個“組織”,運用營銷的思路來改變消費者行為。Moloney(2010)指出建立新的社會組織來形成新的社會規范,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以社區的形式來促進行為的改變更有效且可持續性強。低碳社區(low carbon community)提供了一種新的情景環境來解決促進低碳消費行為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從實踐來看,有四類典型的低碳社區:基于地理空間的低碳社區(urban community);基于企業、行業內部的低碳社區(sector community);基于共同興趣的低碳社區(interest community);以及利用網絡技術的虛擬的低碳社區(virtual community)。
虛擬社區是隨著Web2.0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互聯網上開始大量出現,并改變了社會的方方面面。Preece(2000)指出虛擬社區是由一群具有共同興趣、相同目的的人組成的,他們彼此默認一定形式的規則、方案、儀式和法律,他們的互動遵循這種規則,成員借助計算機系統支持他們之間的互動,從而促進歸屬感的形成。針對參與者對虛擬社區需求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以下五類社區:興趣型社區,如各類論壇;關系型社區,如人人網;幻想型社區,如網絡游戲平臺;交易型社區,如淘寶網;創作型社區,如新浪博客。而虛擬低碳社區(virtual low carbon community)正是基于虛擬社區平臺上的,一種具備相同興趣、相同社會經濟特征的團體或組織,個人通過參與團隊的方式彼此合作,旨在減少成員的生活方式的碳強度,最終目的是逐步形成整個社會可接受的一種低碳消費模式。
(二)虛擬低碳社區的發展
國外虛擬低碳社區中一個較為典型的案例是Carrotmob,一個虛擬性的組織,致力于通過聯合消費者個體的力量以促進二氧化碳減排,利用借助新媒體宣傳的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的方式,聯合個體消費者開展社區活動,以減輕個體在實現低碳消費過程中的無助感。這些多變的交流傳播方式的意義主要在于觀點的分享、成員招新、活動協調組織、經歷報道,以及各個活動間的互相鼓勵。目前國內虛擬低碳社區主要形式為豆瓣小組、認證微博、人人網公共主頁以及個別環保組織獨立運營的網站及論壇,其中濟溪環境交流網絡由一群年輕的中國環境保護志愿者于2004年12月創立,目前已經成為中國最活躍的青年環境組織交流平臺,組織主要結合在線平臺建設,與其他機構開展交流合作,打造有針對性和專業性的線下活動。通過與國內虛擬低碳社區管理者深入訪談發現,參與者對于該類社區參與度尚處于較低水平,參與者較多扮演瀏覽者和潛水者角色。大部分參與者主要進行信息瀏覽,較少進行回復與互動,信息分享與傳播不足。線上互動有限直接導致眾多線下活動無法有效開展,因而使得虛擬低碳社區無法有效將個體集中起來,無法從本質上起到改變行為的作用。而有必要分析影響消費者參與虛擬低碳社區的因素,以尋找激發消費者參與的策略,從而更好地開展虛擬社區運作。
影響消費者參與虛擬低碳社區的因素
Ajzen(1991)提出的“計劃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是基于“理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之上延伸拓展而提出的,被認為是行為領域研究的經典理論模型,廣泛用于分析和預測親環境行為、健康飲食、體育鍛煉等。
計劃行為理論TPB理論認為決定行為的最直接因素是執行行為的意向,而意向又由三個因素決定。首先是態度(attitude),指個人對某個行為贊成或反對的評價,包括認知評價以及情感評價。其次是主觀規范(subjective norms),指個人考慮是否執行某個行為過程中對他人及社會態度的感知。而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個人對執行某一行為難易程度的認識以及對自我行為控制能力的判斷,Ajzen發現人的行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處在控制之下。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便利條件(facility),反映了行為中需要的客觀資源的便利性,比如時間、金錢、基本設施等;另一個是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個人對執行某一行為對自我能力的自信程度。該理論同樣可用于分析消費者參與虛擬低碳社區的行為,將影響行為的因素納入到TPB綜合模型中(見圖1),從而更系統的認識和分析參與行為。
(一)態度
整體來說消費者對“低碳”的態度將影響是否會參與虛擬低碳社區,態度越積極越有可能參與其中。而影響態度的因素可以概括為兩個,分別是個人利益于社會利益(劉宇偉,2008)。根據已有文獻研究,個人利益可體現在參與虛擬低碳社區能夠帶來實際利益,包括消費者可獲取的信息、經濟利益、解決問題方法等;以及情感上利益,包括在虛擬社區中得到的分享與幫助的樂趣、社會價值感滿足等。而社會利益則是通過參與者自身相關知識水平范圍內感知到的低碳消費能夠為社會帶來的直接利益。認為利益越大,越能夠產生積極態度。
(二)主觀規范
影響參與虛擬低碳社區的規范可以分為社區外的社會規范以及社區內的組織規范。社會規范是通過社會成員的交互演變而來,并通過技術、營銷和媒體等商業體系來強化的,最終形成一個社會的消費模式,可以稱之為“社會消費習慣”。因而目前社會普遍的消費習慣以及信息宣傳將影響消費者參與虛擬低碳社區的決策。而虛擬低碳社區是一個相對的組織,其內部成員之間也有內部規范,有效的內部規范能夠促進社區內成員的認可感,加強成員凝聚力,提高參與意愿。當成員具有歸屬感時,會愿意遵守社區內規范(徐小龍,2012)。
(二)知覺行為控制
在消費者參與虛擬低碳社區的行為中,對參與難易程度的判斷直接影響了消費者是否參與社區活動以及參與的程度。一方面體現在對虛擬低碳社區便利條件的感知上,Internet設備是否便利可及,虛擬低碳社區運行是否正常,界面是否友好,社區分享內容及資源是否容易理解且可靠都會影響消費者的參與。而便利條件作為外部因素并不必然引發行為,自我效能是對自我完成某種特定行為能力的判斷。當消費者關心環境問題,同時認為通過加入虛擬低碳社區能夠將自己與其他成員共同促進改變行為,將會更加積極投入社區貢獻自己的力量。此外,針對參與虛擬低碳社區的消費者,還涉及到與社區成員間的線上線下合作,因而對社區成員和管理者的信任感也將影響消費者的參與,同時將有助于社區內的互動。
(四)個人習慣
此外,社會心理學家發現個人日常習慣在親環境行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隨著研究的發展與深入,發現習慣具有無意識的、自動的特點,同時是在特定情境-反應連接中建立的。實證研究發現把過去行為加入到計劃行為理論模型中時,過去行為加強了解釋度。因而消費者過去參與虛擬低碳社區的行為習慣強度越強,參與程度越高,在行為意向到行為過程中起到調節作用。
結論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視角,影響消費者參與虛擬低碳社區的因素分別由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以及個人習慣。其中態度又受到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影響,主觀規范受社區外的社會規范影響以及社區內的組織規范影響,知覺行為控制受社區便利條件、自我效能以及信任感影響,最后個人習慣具有調節作用。由于虛擬低碳社區概念出現不久,本文分別根據已有對虛擬社區以及環境行為兩個領域的文獻進行梳理,構建了理論模型,相關的實證研究還有待于下一步進行。虛擬低碳社區是全面構建低碳社會的一個有益嘗試,從個體消費者角度轉向“組織”的角度,深入分析影響參與行為的因素能夠為制定干預行為的引導路徑提供思路(段文婷等,2008),希望能夠引起更多學者的興趣和關注。
參考文獻:
1.張浩.基于社區的低碳消費模式:國外的理論與實踐[J].消費經濟,2012.2
2.Moloney,Susie,Ralph E. Horne,and John Fien. "Transitioning to low carbon communities-from behaviour change to systemic change: Lessons from Australia."Energy Policy 38.12 (2010)
3.Heiskanen,Eva,et al. “Low-carbon communities as a context for individual behavioural change.”Energy Policy 38.12 (2010)
4.Preece, Jenny, Diane Maloney-Krichmar, and Chadia Abras. "History of emergence of online communities."Encyclopedia of Community. Berkshire Publishing Group, Sage(2003)
5.Jackson, Tim. "Motivating sustainable consumption."A review of evidence on consumer behaviour and behavioural change. A report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Network, Surrey: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2005)
6.劉宇偉.計劃行為理論和中國消費者綠色消費行為[J].中國流通經濟,2008.8
本次大會旨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顛覆式創新”、可持續發展設計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推動設計產品升級、服務設計人才交流、加強中英文化交流、通過創意合作建立中英發展的“黃金關系”。
人和車的情感
在此次論壇上,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北京汽車產品是如何跟隨著社會的潮流,設計出更智能的汽車的他們如何實現這些技術?北京汽車正在實現無人駕駛和多媒體屏幕,未來汽車會成為什么樣子呢?
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汽車設計師黃將對《中國信息化周報》記者表示:“北京汽車未來會實現兩個方向發展。第一個是無人駕駛方向,另一個是多媒體智能化方向。在無人駕駛方面,會把一部分汽車零件去掉,比如后視鏡等部位將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內部車廂的多媒體屏幕。 當駕駛者需要看外面的時候,就會通過多媒體屏顯示,在不需要的時候,可以關掉,車內就是一個封閉的空間。這就是未來駕駛的樂趣。”
無人駕駛技術已經有些歷史了,但始終未能真正進入我們的生活,但是汽車行業依然在做著自己的努力。未來實現無人駕駛技術,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個企業的事,而是關系到整個國家的決策。因此北京汽車在默默地做著關于無人駕駛的一切,為實現無人駕駛技術在做著努力。
無人駕駛汽車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人―車―路”閉環控制方式,將不可控的駕駛員從該閉環系統中請出去,從而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統的效率和安全性。現代無人駕駛汽車以汽車工業為基礎,以高科技為依托,遵循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單方面到多方面、螺旋上升的規律發展。其橫向發展離不開各種用途的實際需要,而其縱向發展的生命力在于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無人駕駛汽車在北京汽車已經進入了研究成熟階段,將會在2016年的車展上呈現概念車。
對于車和大數據的緊密結合度,黃將透露說:“與大數據貼得比較緊密的是GPS。在大數據的依托下,將會通過汽車座椅、空調、靠枕等安裝相應的系統。比如空調的溫度、喜歡的音樂都會被記錄下來。當你上車時,座椅會自動調整至你舒適的位置,空調會自動打開、方向盤會自動打開等,這些將來都會在多媒體的功能下實現?!?/p>
黃將最后強調說:“大數據的出現也是基于用戶的需求,當大數據逐漸成熟,會催生很多產品實現的跟進,這樣才是一個良性的發展,歸根結底就是用戶需求 ?!?/p>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羅民表示,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促進全球產業形態呈現新的特征與發展態勢,設計創新得以在更廣闊的空間充分發揮,工信部將積極尋求各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的方法與機制,為政府部門、企業、高校搭建產學研合作互動平臺,做好資源的整合與促進各產業間的融合,推進大數據、“互聯網+智能化”技術與創新設計的研究與成果轉化,促進我國工業的轉型升級。
大數據是一種手段
此次論壇上的另一個亮點是聯想的創新設計,聯想創新設計中心高級總監李鳳朗從做奧運火炬項目時說起了在創新設計上面的要領。奧運火炬從一張紙的靈感來源,再加上“紙包不住火”的原理,實現了奧運火炬,從全球388個競標方案中脫穎而出,“祥云”火炬一出場就獲得了喝彩和掌聲,其設計者聯想也隨之成為了矚目的焦點。
在大數據和“互聯網+”的催化下,工業設計又會實現怎樣的不同效果呢?在李鳳朗看來,一切都要回到人的角度。大數據是一種手段,只是多了一種工具而已。
為此李鳳朗認為,在大數據和智能化的時代,設計就像把牛車換成了汽車一樣,速度變快了,當然目的地不變,愛和生活方式依然存在,在沒有大數據與智能化的實現時,是坐在“牛車”上前進,而當大數據與智能化出現以后,就坐上了“汽車”。
李鳳朗對大數據的認識是:今天的大數據是將更多的信息匯聚在一起,從大數據那里會得知曾經發生的規律是什么。因此,在李鳳朗看來大數據是一種手段,解決了工業化傳播的一種手段。將來的世界一定是要多元、多文化發展的。
在工業設計領域,李鳳朗認為,百分之八十的產業常規需要用數據來幫助設計判斷、導出等決策。百分之二十的創造要很小心,也許很多人被同一個數據所吸引,如果不去實現創新性的東西,那是可怕的。
三、低碳化體育旅游產品特點
(一)低碳體育旅游可帶動經濟效益
低碳體育旅游可帶動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開發體育旅游項目只需要的前期投入較少的資金,就會收獲更多的經濟效益。其次,體育旅游業的開發會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這不僅體現在直接為交通運輸、賓館餐飲、商品貿易、景區景點帶來客源和市場,而且間接地帶動和影響農業、工業、城建、文化等行業的發展,進而還能促進金融、保險、信息等現代服務業發展。
(二)低碳體育旅游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低碳體育旅游著重點在“低碳”上,將節能和生態放在體育旅游的第一位,在旅游開發前進行詳盡的評估和認真的市場調查,建立規范的規章制度,使得達不到“低碳”標準的體育旅游項目和產品不允許開發和上市。重節能,重保護,輕開發,這樣就避免了許多不可再生的寶貴體育旅游資源人為的破壞與浪費。由于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寶貴體育旅游資源人為的破壞與浪費。由于缺乏市場調查研究和詳盡嚴謹的評估與規劃制度,使得體育旅游產品的品質很多達不到低碳要求,積極培養和培訓低碳體育旅游方面的專業管理人才,重視對游客環保意識和低碳生態意識的宣傳和教育,為經濟轉型中低碳體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排除障礙,并提供有利條件。
在頒發《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將旅游行業定性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產業和新興產業,這是在減排的大背景下,國家為配合低碳經濟發展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積極信號。在中國“十二五”規劃中,將“發展綠色和低碳經濟”作為重點內容,怎樣應對全球環境惡化趨勢,如何在全社會提倡節能減排,并保持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是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因此,中國大力發展“低碳旅游”的趨勢已不可阻擋,那么作為“低碳旅游”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低碳體育旅游”也必將迎來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機,成為旅游產業中的新生力量。
四、低碳化旅游產品未來發展趨勢
(一)大力提高低碳體育旅游服務質量
大力提高低碳體育旅游服務質量不僅包括低碳、便捷的交通、節能、溫馨的住宿、可口的膳食、賓至如歸的接待等方面的服務,還包括安全、完備的體育設施、豐富的體育用品、特色化的環保旅游紀念品和人性化的體育活動設計,這些共同構成了高質量的低碳體育旅游服務,以滿足游客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前者為低碳旅游的共性所在,后者則是突出體育旅游特色之處,是打造高品質低碳體育旅游產品必不可少的條件,只有做到這些才有可能提高產品的吸引力,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使其產生歸屬感,從而提高低碳體育旅游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科學發展,有效開發體育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開發是通過適當的方式把旅游資源及其所在地改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環境,從而使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得以發揮、改善和提高的技術經濟過程。而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建立在對旅游資源本身的深層次認識和對其內涵的準確把握之上。中國有豐富旅游資源條件,只有反復論證,精心策劃,突出地方特色,才能將旅游資源變為旅游產品。開發低碳體育旅游首先要保證它的科學性和可持續發展性,使旅游產品既具有地方色彩,又具有科學性,才能提升低碳體育旅游資源的含金量,提高低碳體育旅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樹立科學發展觀,給予低碳體育旅游以政策支持
隨著近幾年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旅游業在旅游業中已極具活力和發展潛力,而低碳體育旅游的發展還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面臨很大的阻力。游客低碳理念弱、發展資金短缺、人才匱乏、政策缺乏等問題,目前我們應抓住全國產業結構調整和旅游消費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在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旅游局兩個政府部門的共同指導下制定加快發展低碳體育旅游的相關政策,通過政策的導向和杠桿作用,推動低碳體育旅游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盡快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和組織起草“加快發展低碳體育旅游業的實施意見”。
(四)建立科學的低碳體育旅游的綠色運營模式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5-0078-01
一、低碳包裝設計概述
在低碳發展的背景下,低碳包裝設計的概念也被設計界提出,并逐漸得到了推廣。具體來說,低碳設計指的是:設計師將產品包裝的各個設計環節中的碳排放量,例如設計理念、材料選擇、加工過程、物流回收等控制在最低水準的一種設計方式?;诘吞祭砟畹漠a品包裝設計,將資源的最優化利用、能量的低損耗及碳排放量的控制作為產品包裝設計的前提,以產品包裝在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最優作為根本目標,完成產品包裝設計的所有流程。
目前,國際上對低碳產品包裝設計的衡量原則以5R作為標準,其主要內容為:
(1)在產品包裝設計中降低材料的用量:要求在保證產品功能和美觀程度的設計基礎上,盡量降低產品設計中的材料損耗。
(2)提倡產品包裝材料的二次使用效率:提倡對使用過的產品包裝進行二次回收,對其中能夠再次使用的包裝材料進行處理并繼續使用,進一步減少資源的浪費。
(3)獲取產品包裝廢料中的剩余價值:對不能二次利用的產品包裝廢料進行焚燒和降解處理,并從中獲取材料新的價值。
(4)進行產品包裝材料的再循環處理:回收并處理使用過的產品包裝,對其進行加工提煉,制作成新的產品用于社會生產的其他領域。
(5)在產品包裝設計中降低能源損耗:要求設計師在整個產品包裝的設計流程中,將能源節約擺在第一位,盡力避免由于資源損耗所造成的能源浪費。
二、低碳背景下進行產品包裝設計的主要模式
(一)在產品包裝材料中進行低碳化處理
1.選擇多功能的包裝材料完成產品的包裝設計。例如,巴西Bobs快餐品牌店在2011年新推出的漢堡包食品包裝設計圖,與眾不同的是,他們決定使用一種“可食用材料”來包裝漢堡,從此人們可以不用打開包裝,直接涂上番茄醬一口咬下去,同時此舉也產生更少的垃圾。這種針對食品的多功能材料包裝設計,可謂低碳包裝設計的經典范例。
2.選擇低損耗、輕量化的材料完成產品的包裝設計。在產品的包裝設計中盡量采用低損耗和輕型材料,并通過科學改進及合理的結構設計,實現產品包裝質量的高可靠性和高強度性。如可口可樂公司旗下著名飲用水品牌——“冰露”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來臨之際,的低碳飲用水包裝設計實物圖,該包裝由可口可樂中國公司自主研發設計,采用了高科技環保輕量材料構成,瓶身重量僅為9.8克,重量降低了35%,相應降低了35%的碳排放量,此外,瓶中的飲用水被喝完后,瓶身還能夠輕松扭擠,節省70%以上的回收空間。
(二)在產品包裝結構中進行低碳化處理
1.采用減量化的產品包裝結構設計理念。通過對產品包裝外形結構的合理設計,實現產品內容與包裝外形結構的合理配比,從而實現低碳化設計的效果。例如披薩餅的外包裝,如采用八角形的包裝盒則比采用傳統方形包裝盒要節省15%的包裝原材料,即減少了15%的碳排放。如此減量化的包裝設計處理,使得碳排放得到了合理地控制。
2.采用多功能的思想設計產品包裝。設計師在設計產品包裝時,應通過合理的包裝結構配比,使產品包裝在發揮基本功能之余還能產生其他作用,使得包裝材料得到二次利用,避免丟棄造成的碳排放。例如Yves Behar公司設計的兒童飲料包裝外殼,兒童喝完瓶中飲料后,瓶子還能成為全新的智力玩具。
三、結論
【關鍵詞】“少即是多的綠色設計”;“低碳”藝術設計;現代藝術設計;影響
引言
“低碳”一詞自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以來,已經成為全球最熱門的話題,各行各業都刮起了一股“低碳”之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低碳設計理念更是滲透到了人們的生活中,特別是在現代藝術設計上的表現最為突出?!暗吞肌钡囊饬x無非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其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在本質上也是如此,但就表現形式而言卻又有所不同。低碳理念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其實最終形成的是一種新的藝術設計形態——低碳的現代藝術設計,具體說是指在節能環保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材料和技術的同時運用一定的設計理念,巧妙地從現有材料中來提煉設計元素,并以精練、純粹的設計語言,來創造一個具有當代藝術內涵和精神的綠色設計?!吧偌词嵌嗟木G色設計”作為現今藝術設計發展的主潮流,其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現代藝術設計與科技的結合
低碳設計理念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最為突出的就是科技的運用??萍嫉陌l展也帶動了設計的發展,其在現代藝術設計里是低碳設計中最主要的表現手段之一。
(一)運用科技手段合理利用現有資源
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科技的運用是必然的,而在低碳風潮掀起的現今,科技更是不可或缺的。如:在建筑領域,其產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55%,所以科技的使用在這就顯得尤為重要。就低碳理念而言,在建筑行業要想實現低碳化,首先就應該解決建筑設備對電力和燃氣等化石能源的消耗,而解決的手段就是科技對現有資源的利用。如最近世博會上英國的零碳館,其設計和建造主題就是零二氧化碳排放,向人們展示的就是一個零碳的未來。這個展館集中體現了世博會的“低碳”主題,可以說科技對能源的利用發揮到了極致。在這個場館中,空調使用的是太陽能、風能和地源熱能的聯動能源,通過安置在屋頂上的22個色彩鮮艷的三角形風帽,將室外風動力轉化為室內建筑通風的動力,從而免去了傳統空調通風系統的能耗,并在外界風力不足時,通過來自光電板收集的能量進行通風。這種通風方式使能耗降低為常規系統的1/5。而在零碳館的地下埋著一根細小狹長的管道,可把源源不斷的黃浦江水通過館內的水源熱泵裝置,為游客送來徐徐涼風;在零碳館最北面,有一套生物質鍋爐,可把剩飯剩菜即時降解,轉化成電能和熱能,而被系統處理后的產品還能夠用于田間生物肥。而這個展館的外觀造型并沒有因為要體現低碳而忽略了設計元素,從外形來看,零碳館更像是兩棟造型別致的“小別墅”,而不是展覽館。它的外墻主要為黑白兩色,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屋頂22個色彩鮮艷的三角形風帽和屋頂充滿綠意的空中花園。這在各國的特色場館中顯得十分低調,但更為人性化更為低碳化,給人一種舒適愜意的感覺。當然,科技對現有資源的運用在其它現代藝術設計中也是都有著突出的表現的。
(二)運用科技手段推動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
在如今低碳潮流的引領下,人們追求低碳的生活方式,這對于各行各業來說是一個挑戰,當然現代藝術設計領域也不例外。如在工業設計上,人們對于當代低碳理念以及時尚的追求,促使工業設計在體現功能性的同時還必須具備時尚元素和低碳元素。就以手機設計來說,手機的基本功能定位在初期就是打電話發短信,隨著人們不斷的需求,手機功能也不斷完善,到目前低碳風的出現,我們的一些高端手機已經如電腦一樣可以進行軟件的運用,這對我們來說手機設計的發展其實就是運用科技手段進行低碳設計的一個過程,把多種功能融合為一個物體,不僅在制作上節約了成本,降低了能耗,而且在環境保護上也起到了低污染,低排放的作用。從中可以看出科技帶動了手機功能的發展,實現了低碳化設計。但反觀,低碳化設計也促使手機外觀設計發生了變化,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變動手機外觀設計也發生了變化,同時還帶動了手機界面設計的發展,而手機界面設計在一定時間的發展演變后,已然成為了現今一種新的現代藝術設計形式。所以科技手段的運用對于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二、現代藝術設計與資源再利用的結合
低碳理念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還可表現在對資源循環利用上。如在室內設計中對一些老舊家具,可在其表面刷上特定的顏色,再配以一些相應風格的織物和其它軟裝,打造一個富有情調的懷舊復古風格,也可打造一個時下最為流行的混搭風格,這樣既可以節約成本又可以營造一個環保的綠色空間,充分體現了“少即是多的綠色設計”原則;又如在陳設品設計中,東京的藝術家河地貢士就利用舊的、厚厚的漫畫書作為介質,開辟了低碳環保的“漫畫農場”之“種植技術”,獨具匠心地使植物種子以漫畫書為營養源,發芽并茁壯成長,以這樣的方法讓泛黃的舊書再次重新充滿生機,使之成為了一尊具有獨特韻味的藝術品;所以,資源再利用的低碳設計理念不僅節省了一定程度的能源消耗,同時在現代藝術設計上打開了人們更為廣闊的創意之路。
三、現代藝術設計與常用材料的結合
在現代低碳藝術設計中,要善于尋找和研發最常見材料的美,即利用身邊最常用的材料,用合理的設計方法來進行現代藝術設計的創作。如在家裝設計中,常用的純棉、棉麻制品,對皮膚沒有任何傷害,而棉、麻、木等非人工合成的化學材質,又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至于余下的碎布頭也可制成布藝裝飾、靠包、首飾袋等。這樣,不但節省了購買和運輸成本,還將材料的用途發揮到了極致;又如在服裝設計中,可運用羊毛保暖的特性,在秋冬多選用羊毛做材料,亦可運用絲麻柔滑涼爽的特性,在春夏多選用絲麻做材料,并用現今流行的設計方式來帶動人們的審美,讓人們接受這些純天然的綠色面料。這樣不僅能夠節約工序成本的消耗還起到了綠色環保的功效。由上述可看出低碳的藝術設計不光是要有低碳的理念還必須要有藝術設計的思想,只有這兩者兼備才能真正成為“少即是多的綠色設計”。但是就目前來說,社會上出現了一股借低碳之名行炒作之事實的風氣,這對低碳藝術設計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某書法愛好者在博客中這樣寫到:“我在90分鐘內寫了83幅書法作品,創下了用紙、用墨的最大節能,單位時間作品產量最多的紀錄,我稱這種節能為低碳藝術。”在90分鐘內完成了如此多的書法作品的設計,對于紙和墨確實是做到了節能環保,但這83幅書法作品確實具有藝術價值嗎?其實不然,我們所說的低碳藝術設計除了具有低碳理念外還必須具有藝術的內涵和價值,并不是隨便一個作品就可以被稱為是低碳藝術設計下的藝術作品的。在《藝術概論》一書中就這樣闡述過,藝術作品的價值判斷標準是多元化的,藝術品所蘊含的價值是一種以審美價值為中心的多種社會文化價值構成的多層次的有機統一體——審美價值整體,其包含了審美價值、社會價值、認識價值、情感價值和歷史價值等。因此從中可以看出,藝術作品除了具有藝術價值外,收藏價值也決定了藝術作品的成敗,其與藝術品的創作者、材料、技術、稀缺程度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這83幅作品與低碳藝術設計下的藝術品意義相去甚遠,其充其量只不過是個人書法愛好練習下的產物,并不具備一定的藝術內涵和價值。如果反過來看的話,這種不具有藝術價值的書法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稱之為是浪費,并沒有起到話中所說的節能環保的功效。要想使之成為真正低碳藝術設計的藝術品,貴不在多,而在于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少即是多的綠色設計”的含義。由此可見,這83幅的書法作品并不是低碳藝術,只不過是一種被冠以“低碳風”之名的莫須有的炒作。所以我們在做低碳的藝術設計時要正確認識其含義,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精彩的“少即是多的綠色設計”。綜上所述,“低碳”理念對于現代藝術設計是具有一定影響的。隨著人們對于低碳這一詞的深入認識,“少即是多的綠色設計”方式將會是現代藝術設計的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過程,其在現代藝術設計領域也將會成為可持續發展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李硯祖.藝術設計概論[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
【Abstract】Developing low carbon building is one of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the targe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in 2020. By discuss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application value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of the new material of energy conservation――structural insulated panel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rural house in our country,then it points out the structural insulated panels’ pro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motion strategy in rural house of our country .At las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lated problem which we must solve in future.
【Key words】rural house;low carbon building; building of structureal insulated panels
引 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我國在新時期的發展目標,涵蓋了農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農村住房建設無疑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內容[1]。近10年來,每年新建的農村住宅為6億~7億m2,占全國新建住宅總量的一半以上。農村居民采暖能源消耗量占到其建筑總能源消耗的52%左右,成為能源消費的主要負擔,因此應將探求農村住宅的節能技術放在節能戰略的重要位置[2]。
1、我國實施農村建筑低碳化的必要性
1.1 是實現建筑節能目標的需要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使“低碳經濟”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在會上,我國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中國在2005年碳排放總量的基礎上再下降40%~50%。而2010年我國農村居住面積約為250億m2,占全國居住總面積的78.1%,農村建筑能耗占了全國建筑總能耗的37%(本文未注明出處的數據均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的住宅建設將會不斷擴大,因此重視農村的住房建設,利用政策、經濟、科技等途徑,推動農村建筑向低碳建筑轉型,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我國減排目標,推動低碳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1.2 是解決農村建筑存在問題的需要
近年來,農村居民房屋翻新和新建以每年5%~12%的速度快速進行著,主要出現了以下問題:
1.2.1 資源浪費嚴重
住房建設需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如:水泥、鋼筋、木材、磚瓦、沙石及其他裝飾材料等。在技術不夠發達的農村,為了滿足住房的安全功能,許多人一味地增加結構的承載力,以提高其安全度。農村住宅85%以上是磚混結構,房屋保溫性能差,且分散供暖,利用率低、熱能損失大、能源浪費及環境污染嚴重,詳見表1。
表1 單位墻體材料在生產階段的環境影響情況[3-5]
1.2.2 不安全因素多,耐久性差
據部分凋查,農村住房未經正規、有資質人員進行結構設計的占97%以上,未經有資質的施工隊施工的占99%以上。所建房屋很難滿足使用功能、安全可靠性等質量要求,施工人員人員憑社會責任感自我約束來進行住房建筑,其質量及耐久性等各方面的要求很難得到保證。
1.2.3 人們“低碳”意識薄弱,經濟條件限制
在思想認識上有很多人還不能夠正確和充分的理解低碳建筑的概念及其宗旨,其次是經濟條件所限,還不能夠去真正地考慮低碳。對于絕大多數普通農民來說,“低碳”離他們的距離似乎還很遠,并不富裕的農村老百姓只能把錢放在解決眼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
1.3 是發揮農村住宅低碳節能建筑作用的需要
中圖分類號:F250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trend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low carb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build a low-carbon rural logistics system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rural logistics has made many achievements, including all aspects of the perspective relates to macroscopic to microscopic,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rural log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economy is very rare, only a few studies are mostly in the analysis of shallow theory,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lack of quantitative. Therefore, we should carry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the rural log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economy, from the micro level, combined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and metho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ogistic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ow-carbon economy.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rural logistics; literature review
0 引 言
作為目前最大的碳排放國家,中國必須發展符合自己國情的低碳經濟,在某些行業率先實現低碳化就顯得非常重要。將低碳經濟延伸到農村物流領域,著力發展綠色物流、低碳物流,是新時代現代農村物流體系構建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本文在對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物流相關研究進行綜述的基礎上,總結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物流發展的規律,以期為農村物流的發展提供借鑒和思路。
1 農村物流研究現狀
農村物流最早起源于國外,于20世紀中期展開研究,但基于國外物流的發展基礎而側重于農產品流通領域,并向產業化和供應鏈領域延伸。而國內方面則起步較晚,20世紀70年代末農村物流的概念在國內萌芽,并由王新利于2003年正式提出并對農村物流的概念、內涵、特點等方面進行了界定和闡述。隨后的10年中,農村物流的研究進入初步階段,學者們開始從農村物流發展的影響因素、經營模式、市場條件和地理環境等方面進行研究。隨著近年來,“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逐年上升,有關農村物流的文獻呈爆發式增長,研究也隨之深入,對農村物流各個環節進行微觀的研究,包括物流節點的規劃、運輸方式和載具的設計、倉儲環節的防腐措施以及冷鏈技術的應用等(見圖1)。除了按研究的時間分類,國內外研究文獻也可以從以下3個角度展開。
1.1 宏觀視角下農村物流現狀、問題及政策研究
國外農業物流發展的水平較高,基礎設施、運輸載具和農業生產等各方面與工業物流相差不大,因此沒有將農村物流提出進行專門的研究。而國內方面,結合我國農村物流的實際發展現狀,學者們一般認為農村物流主要涵蓋:農產品物流、日用消費品物流、農用物資物流以及廢棄物回收物流。分析農村物流的發展現狀,不難發現農村的物流基礎設施落后、信息化普及程度低、農產品生產分散、專業物流人才短缺、銷售渠道不暢、規?;蛯I化的水平較低等問題制約著農村物流的發展(李宏宇,2006)[1]。針對這些制約因素及問題,學者們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如樹立正確的農村物流概念,提高農村物流人才的數量和素質,加大對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為農產品物流設立標準化(De-Liang C,2008)[2],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降低物流成本,完善農產品銷售渠道,農村物流企業的優待政策等(陳秀麗,2006)[3]。此外也有學者從模式和技術角度提出了宏觀政策:如通過產業集群的方式鼓勵企業發展農村物流等(Xu,2013)[4];提高城鄉一體化對農村物流的影響,普及冷鏈技術在農產品物流上應用等(丁俊發,2010)[5]。
1.2 中觀層面的農村物流體系模式、平臺構建和系統優化
國外發達國家對農業物流的相關研究較早,且側重于農產品物流的研究,如Zhang Y(2008)[6]在NET和WAP等技術的基礎上,研究了農產品物流體系的構建和物流信息的傳遞;Zhang X Z(2007)[7]在傳統的農產品物流信息鏈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以信息門戶為核心構建新型的信息平臺。也有學者提出了一種用于農業信息通知的基礎設施,其作用在于及時共享農業信息,為促進農產品達到動態的供需均衡(Medjahed B,2009)[8]。其次,也有學者從農產品供應鏈的角度進行了研究,主要是對供應鏈中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銷售商和農戶的合作、信息傳遞和多式聯運等方面(Frewer L,2013;Lee E S,2015)[9-10]。國內中觀層面的研究主要包括:①體系模式,目前我國農村物流模式大體可以分為:農戶主導型、加工企業主導型、銷售企業主導型、物流企業主導型(向林峰,2012)[11]、連鎖商貿企業主導型、政府主導型等多種農村物流l展的模式,其中以物流企業主導型的農村物流發展模式更符合我國國情(艾江,2010)[12]。②平臺構建,建設農村物流平臺是促進農村物流發展的關鍵所在(武玉生,2009)[13]。完善的物流平臺有助于提高農村物流網絡的通達性、物流整合、提高物流信息化以及提升網絡運行的效率(肖黎,2008)[14]。③系統優化,一些學者從系統角度對農村物流進行優化,如上官緒明(2012)[15]在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對農村物流系統進行了優化。提出利用網絡技術把農產品物流和農用物資物流進行有機整合,實現信息渠道的通暢和供需的動態均衡。
1.3 微觀層面的農村物流選址、配送和產品倉儲等的聚焦研究
在物流選址、配送和產品倉儲等微觀層面上,國外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研究脈絡。對于選址和配送的規劃來說,可以按照假設條件和因素的不同把模型分為4類:連續型、離散型、隨機型、動態型。其中比較經典的包括Francis(1983)[16]提出的連續模型,認為設施的地點可在平面曲線上任意點,通常用重心法解決歐式距離選址問題;Tombak基于隨時間變化的動態選址模型;Canel提出的不同發展階段中多種設施的選址―分配問題等。Yasmine(2014)[17]運用多Agent建模方法對供應鏈中的農產品的庫存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此外,國外對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在農產品追溯方面的應用也有所涉及(Costa C,2013)[18]。和國外類似,國內在微觀層面的研究也很豐富,如鄭斌(2011)[19]以物流總費用最小化為目標函數,改進了K―means聚類算法,很好地解決縣域農村物流配送中心選址的優化問題。和工業品相比,農產品對倉儲的要求更高,如冷庫在保障易腐農產品的質量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但是目前國內的冷庫存在數量較少、地址分散、利用率低、政策法規不完善等多種問題,張喜才(2012)[20]從政府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韓俊德(2015)[21]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生鮮農產品配送,提出新的配送方案,可實現生鮮農產品配送各環節在時間上的無縫對接,能夠縮短時間,降低成本,顯著提高了配送的效率。
2 低碳物流研究現狀
隨著低碳經濟理念的興起,“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模式已經成為未來的經濟發展主流,而傳統的物流發展理念無法被低碳經濟所接納。因此低碳物流的概念被提出,學術界圍繞著低碳物流的探討也逐步增多??偨Y國內外研究成果發現,低碳物流的研究可以大致分為2個方面:
2.1 低碳物流環節中碳排放的計量
對物流環節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進行監督和測量是低碳物流定量化研究的關鍵。其計量方法可分為大體3種:①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的碳排放系數法,如韓岳峰[22]運用IPCC的碳排放系數法測算了我國倉儲運輸業的碳排放量,并指出該行業的碳排放量和比重一直處于上升趨勢。②碳足跡或碳追蹤的測量方法,如Balan Sundarakani(2010)[23]等研究了整個供應鏈中的碳足跡,并建立了分析模型,通過實例驗證了模型的有效性,該研究為企業實施節能減排提供參考,并促進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史馨[24]探究了PAS2050規范下物流服務碳足跡模型的構建;Ali[25]基于碳追蹤角度在企業產品等級方面運用ECP產品獲取碳足跡數據來檢測碳排放,并提供技術支持。③學者們提出的分析模型、生命周期等模型測量法。如鄒安全[26]運用生命周期評價模型,測量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直接、間接碳排放及碳排放抵扣量;紀建悅[27]借鑒IPAT模型的思想構建了STIRFDT模型,并以測量了海運的碳排放量;吳振信[28]利用LMDI法分析了北京地區各要素對碳排放的影響程度,認為倉儲運輸業在所有要素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趨勢。
2.2 低碳物流發展策略和模式
圍繞著低碳物流發展策略問題,國內外學者進行了一系列探討和研究,主要包括分為理論和技術兩個層面。在理論層面,學者認為低碳物流對環境保護有促進作用、增加企業利潤、影響生產和消費理念等作用,是現在發展的方向(溫蕾,2012)[29]?;蚴翘岢鲐涍\物流應融入集成理念、一體化服務體系、多方協調運作、尋求共性基礎等物流集成化的思想是低碳物流的必要前提(董千里,2010)[30];或是提出三大重視要點,即從宏觀上注重生產結構和產業布局,從企業層面上著眼于運輸效率和能源強度,從微觀上重視新技術的應用(范璐,2011)[31]。而在技術層面,學者們也作出了很多貢獻:如碳匯作為新技術應制定合理的標準(Li Y,2011)[32],朱莉(2016)[33]構建了以物流企業利潤和碳排放量最優為目的的優化模型,運用變分不等式理論推導出在均衡條件下車輛配置的方案。ZJ Li(2012)[34]從物流包裝環節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發展環保性的包裝可以促進低碳物流的實現。其重點在于綠色環保的設計與應用以及減少包裝材料和研發綠色材料。為了明確供應鏈中各環節的碳排放量,McKinnon(2010)[35]提出將碳標簽技術應用在供應鏈中的產品上。
關于低碳物流的模式,國內學者梁歌(2011)[36]等基于QFD基本原理將低碳物流發展模式劃分為源頭低碳型、過程低碳型、產出低碳型、消費低碳型和全面低碳型五大類。源頭低碳型主要是認為減少不必要的或多余的貨物運輸,即從源頭上調整產品的供需,如交通需求管理(TDM)在低碳物流上的應用(姚冠新,2016)[37]。產出低碳型、消費低碳型的相關發展模式主要是供給和需求方對低碳經濟理念的追求或是對物流服務低碳化的偏好程度。過程低碳型則是指物流各環節的低碳化,如徐旭(2011)[38]研究了物流活動中各個環節的低碳化,從運輸、倉儲、流通加工、包裝等主要環節的低碳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全面低碳型則側重于整個供應鏈的低碳化,如楊東紅(2012)[39]對閉環供應鏈主體的低碳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尚婭(2010)[40]提出將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應用到海南熱帶特色農產品流通中,以突破目前低碳物流所面對的桎梏。
3 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物流研究現狀
在農村物流研究領域中引入低碳經濟,既是低碳經濟的新應用,也是農村物流的新方向。目前相關文獻側重于將低碳經濟與農產品物流、農村回收物流和農業生產資料物流等相結合,而鮮有研究低碳經濟與農村物流的。因此按照具體內容從以下3個方面展開:
3.1 低碳經濟視角下農產品物流研究現狀
李偉、韋恒(2011)[41]提出了發展低碳農產品物流所必須面對的5個問題:政策規劃和措施不到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廢棄物污染物嚴重、能源開發的技術水平落后、人力資源素質較低。羅長翼(2013)[42]、孫琪恒(2014)[43]、朱芳陽(2014)[44]等人分別對四川、遼寧、廣西這些省份低碳物流發展的策略或模式發展進行了探析,均認為轉變現有農產品生a方式、農產品交易方式、發展以第三方物流為主的物流模式等方法可以為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物流的構建提供幫助。在運輸配送技術上,孫曦(2014)[45]分析了不同運輸模式的碳排放量問題,總結出我國低碳農產品運輸因過多依賴公路運輸而導致的一系列的配送問題,并提出了我國農產品運輸配送低碳減排發展的合理化建議。此外,低碳經濟應用于農產品冷鏈物流流程再造,具有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規模效益和降低滯后等優勢,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過程中的減排、高效、環保起到了促進作用(郭紅霞,2012)[46]。
[8] Medjahed B, Grosky W. A Notific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Semantic Agricultural Web Services[M]. Metadata and Semantics, Springer US, 2009:455-461.
[9] Frewer L J, Lans I A V D, Fischer A R H, et al. Public perceptions of agri-food applications of genetic modific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30(2):142-152.
[10] Lee E S. Spatial analysis for an intermodal terminal to support agricultural logistics[J]. 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 2015,38(3):299-319.
[11] 向林峰. 新形勢下我國農村物流模式淺析[J]. 中國商貿,2012(1):190-191.
[12] 艾江. 我國農村物流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J]. 物流技術,2010,29(23):42-44.
[13] 武玉生,湯齊. 淺談農村物流系統的發展策略[J]. 現代經濟信息,2009,11(6):28.
[14] 肖黎,譚忠真,皮修平. 衡陽農村物流運作平臺構建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1):13867-13869.
[15] 上官緒明. 基于城鄉雙向流通視角的農村物流系統優化模式及對策[J]. 江蘇商論,2012(1):68-70.
[16] Francis R L, Mcginnis L F, White J A. Locational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83,12(3):220
-252.
[17] Yasmine A S L E, Ghani B A, Trentesaux D, et 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sing Multi-Agent Systems in the Agri
-Food Industry[C] // Service Orientation in Holonic and Multi-Agent Manufacturing and Robotic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4:145-155.
[18] Costa C, Antonucci F, Pallottino F, et al. A Review on Agri-food Supply Chain Traceability by Means of RFID Technology[J]. Food & Bioprocess Technology, 2013,6(2):353-366.
[19] 鄭斌,楊華龍,唐法浙. 縣域農村物流配送中心選址優化模型及算法[J].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7(1):95
-98.
[20] 張喜才,楊謙. 鮮活農產品流通鏈條中冷庫節點及政府支持[J]. 中國流通經濟,2012,26(4):46-52.
[21] 韓俊德,杜其光,等. 物聯網技術在生鮮農產品配送中的應用[J]. 中國流通經濟,2015,29(12):54-60.
[22] 韓岳峰,張龍,胡慧欣. 我國倉儲運輸業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間的脫鉤分析[J]. 江漢論壇,2013(4):29-34.
[23] Balan Sundarakani, Robert de Scuza, M Goh, et al. Modeling Carbon Footprints across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0,128(1):43-50.
[24] 史馨. PAS2050范下物流服務碳足跡研究[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0(5):105-106.
[25] Ali Dada, Elgar Fleisch. The Potential of the EPC Network to Monitor and Manage the Carbon Fooprint of Products[J]. Auto-ID labs white paper, 2009(3):1933-1940.
[26] 鄒安全,羅杏玲,全春光. 基于EIO―LCA的鋼鐵產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J]. 管理世界,2013(12):178-179.
[27] 紀建悅,孔膠膠. 基于STIRFDT模型的海洋交通運輸業碳排放預測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6):79-81.
[28] 吳振信,石佳,王書平. 基于LMDI分解方法的北京地區碳排放驅動因素分析[J]. 中國科技論壇,2014(2):85-91.
[29] 溫蕾. 基于低碳經濟下的低碳物流發展研究[J]. 經濟問題,2012(10):72-74.
[30] 董千里,董展,關高. 低碳物流運作的理論與策略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22):100-102.
[31] 范璐. 低碳物流發展路徑研究[J]. 中國流通經濟,2011,25(8):46-51.
[32] Li Y. The Study on Low-Carbon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243-249:6714-6717.
[33] 朱莉,馬錚,丁家蘭,等. 低碳理念下基于超網絡的物流企業車輛資源合作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6(24):260-266.
[34] Li Z J.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Packaging on Low-Carbon Logistics[J]. Applied Mechanics & Materials, 2012,200:42
-47.
[35] Alan C McKinncn. Product-level carbon auditing of supply chains: Environmental imperative or wasteful distr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al Management, 2010,40(1):42-60.
[36] 梁歌,張永,鮑香臺. 基于QFD的南京市道路貨運低碳物流發展模式選擇研究[J]. 物流技術,2011,30(11):35-37.
[37] 姚冠新,邊曉雨,何勇,等. 交通需求管理視角下我國低碳農村物流系統優化[J]. 物流科技,2016,39(5):66-69.
[38] 徐旭. 低碳物流的內涵、特征及發展模式[J]. 商業研究,2011(4):183-187.
[39] 楊東紅,王偉,孫彥彬,等. 閉環供應鏈主體低碳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 資源科學,2012,34(4):711-717.
[40] 尚婭,曹瓊英. 基于RFID的熱帶特色農產品低碳物流發展模式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9):16660-16661.
[41] 李楊,韋恒. 我國農產品低碳物流的問題與對策[J]. 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9-23.
[42] 羅長翼,徐菱. 低碳經濟下的四川省農產品物流模式發展探析[J]. 湖北農業科學,2013(4):974-977.
[43] 孫琪恒,杜文龍. 遼寧果蔬類農產品低碳物流發展策略研究[J]. 物流技術,2014(5):221-223.
[44] 朱芳陽. 低碳經濟視角下廣西農產品物流優化策略探討[J]. 物流技術,2014(2):27-30.
[45] 孫曦,楊為民. 低碳經濟環境下農產品運輸與配送問題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392-395.
[46] 郭紅霞,邵銘. 基于低碳經濟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流程再造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2(8):4984-4985.
[47] 姚洋. 低碳農村之路:城市化與新農村社會文化運動[J]. 綠葉,2009(11):74-78.
[48] 鄧鐵乾. 基于RFID的農資物流分銷體系與技術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9] R立新. 基于循環經濟的農林剩余物物流網絡構建與利益分配研究[D]. 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50] 邢曙東. 石家莊市農村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 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4,7(1):22-25.
[51] 劉學鵬. 赤峰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J]. 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0(6):147-149.
[52] 上官緒明. 基于循環經濟的新農村現代物流模式研究[J]. 生態經濟,2010(9):111-114.
[53] 徐世玉. 基于循環經濟的新農村現代物流模式研究[J]. 中國外資月刊,2012(8):126.
[54] 余波. 農村循環物流系統的機理和發展模式研究[J]. 特區經濟,2006(6):148-149.
0前言
我國每年排放大量的富含硅、鋁、鈣、鎂等元素工業廢渣,如煤矸石、電石渣、鋼渣、礦渣等,其中只有礦渣得到了較好的利用,鋼渣的利用率約20%[1]。這些廢渣富含CaO和MgO的廢渣對CO2具有良好的吸收固定作用,是制備新型低碳建筑制品良好的原材料[2-5]。因CO2和工業廢渣的排放量巨大,所以任何一項減排技術首先要具備規?;臏p排潛力[6-7]。與這些排放量相匹配的領域,惟有建筑材料,即只有建筑材料領域可以有效地消納它們。我國建筑業規模十分巨大,2015年水泥和混凝土用量分別達到約25億t和45億m3。因此,若可在建筑材料制備過程中實現固碳,同時得到一種新型建筑材料以替代部分硅酸鹽水泥基制品,則將具有非常巨大的減排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也將為水泥工業、混凝土和土木工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CO2和廢渣的有效利用與資源化開創一條新的技術途徑。本論文的基本研究構思就是利用鋼渣和CO2來制備一種新型的低碳建筑材料,同時實現化學固碳。
1試驗方案
1.1原材料
(1)鋼渣:寶鋼不銹鋼滾筒尾渣,經干態初級磁選除鐵處理,其密度為3081kg/m3,(2)砂:為河砂,經過烘干、過2.5mm圓孔篩制得,其細度模數為2.3。(3)CO2:高純度二氧化碳,裝在高壓鋼瓶中。(4)改性劑:鈣質材料與表面活性劑的復合粉。
1.2配合比
低碳建筑材料是由鋼渣粉、砂和水配制而成,其中鋼渣粉為膠結材,改性劑摻量為1%,集料為河砂。材料配合比設計時,固定水膠比為0.5;砂膠比為2.0。
1.3試件的成型與養護
(1)試件成型。普通試件和輕質試件的成型制備方法按照GB/T17671―1999《水泥膠砂強度試驗方法》的要求。對于普通試件,經常規攪拌后就可直接澆注成型;對輕質試件,經常規攪拌后,加入制備好的泡沫,并慢攪至均勻后澆注成型。試件的尺寸為40mm×40mm×160mm。(2)養護條件。普通試件在濕度相對(60±5)%,溫度相對(20±5)℃的環境中自然養護3d后脫模。每個配比試件分為兩組,一組放入碳化設備中進行碳化養護,經完全碳化后得到低碳建筑材料試樣(LBM);另一批放入濕度相對(95±5)%,溫度相對(20±2)℃的標準養護室中養護,其養護時間與碳化養護時間相同,作為對比試樣。
1.4試驗方法
(1)粉體制備方法。鋼渣粉采用實驗室標準小球磨機ɸ500mm×500mm進行粉磨制備,其研磨體的平均球徑為44.2mm,球鍛比例1.4,裝載量101kg。原始鋼渣每次加料5kg,粉磨時間為10~40min,每隔10min測定一次比表面積,其值控制在450m2/kg之內。(2)材料性能指標測試方法。原始鋼渣的粒徑分布按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砂篩析試驗方法進行測定;鋼渣粉體的比表面積按GB/T8074―2008《水泥比表面積測定方法》進行測定。砂漿的流動度按照GB/T2419―2005《水膠砂流動度測定方法》規定的方法測定;按照JGJ/T70―2009《砂漿試驗方法》規定的方法測定新拌砂漿的密度;按照GB/T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長期性和面抗性能試驗方法標準》規定的方法測定試樣的碳化深度;按照GB/T17671―1999規定的方法測定試樣的強度。
2試驗結果與討論
2.1鋼渣的理化特性
(1)化學組成。由表1可知,鋼渣的堿性系數和質量系數分別為2.07和2.30,為堿性渣。更重要的是鋼渣中CaO與MgO的含量較高,表明它們對CO2具有較大的、潛在的吸收固定作用,是制備LBM良好的原材料。(2)顆粒級配。對未經粉磨加工的鋼渣,須通過篩分析試驗測試其顆粒級配與分布,結果見表2。結果表明,原始鋼渣中細粉含量較多,<0.16mm細粉比例高達74.5%,細度模數為1.90。
2.2鋼渣的粉磨特性
鋼渣的比表面積與活性密切相關。其比表面積越大,化學反應活性越高,但粉磨能耗越高。本試驗利用球磨機對鋼渣進行粉磨處理,粉磨前把>5mm粗顆粒篩除。粉磨時間對鋼渣比表面積的影響見圖1和表3,其中粉磨時間0是指未經粉磨處理,但過0.16mm篩的細粉。圖1和表3的結果表明,隨著粉磨時間的延長,鋼渣的比表面積逐漸增大,但比表面積的增長速率或者說其粉磨效率逐漸降低。這是因為采用球磨機進行粉磨時,粉磨產生的細粉會干擾研磨體對更粗顆粒的粉磨,起到緩沖的作用。此外,當粉體細度超過一定值后,還會產生團聚現象。因此,為了提高粉磨效率和降低粉磨能耗,建議采用立磨制備鋼渣微粉。
2.3流動度
鋼渣比表面積對砂漿流動性的影響見表3和圖2,結果表明,隨著鋼渣比表面積的提高,砂漿的流動度逐漸增大。該結果與水泥基材料不同,其原因可能與砂漿體系的顆粒級配有關,有待進一步分析.
2.4碳化養護時間
鋼渣比表面積對砂漿碳化性能的影響見表3。結果表明,隨著鋼渣比表面積的增大,砂漿的碳化養護時間(完全碳化所需時間)增加。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比表面積的增大,鋼渣的活性提高,水化反應生成的Ca(OH)2等堿性物質增多,并且流動度增大有利于砂漿密實度的提高,都會導致碳化養護時間的延長。
2.5強度
鋼渣比表面積對砂漿強度的影響見表3和圖3。結果表明,對比試樣的強度基本在1MPa以下,因其值太低,就不做特別的分析討論。隨著鋼渣比表面積的增加,LBM試樣的抗折強度和抗壓強度均明顯增加,但是當鋼渣比表面積超過350m2/kg后,其強度增長速率明顯變?。籐BM試樣的強度比對比試樣有了顯著的提升。例如,在160~350m2/kg范圍內,鋼渣比表面積每增加50m2/kg后,LBM試樣的抗壓強度就可增加4.51MPa,但比表面積>350m2/kg后,鋼渣比表面積每增加50m2/kg僅可使LBM試樣的抗壓強度增加0.58MPa;當鋼渣比表面積為352m2/kg時,LBM試樣的抗壓強度和抗折強度可分別達約26MPa和6.3MPa,較對比試樣強度分別增加約35倍和30倍。這主要是因為鋼渣中Ca(OH)2、Mg(OH)2、CSH等水化產物在碳化養護過程中,將與CO2充分反應生成碳酸鹽礦物,使砂漿結構更加致密,強度得以提升;當鋼渣比表面積剛開始增大時,其活性越大,與水反應生成的堿性水化產物越多,但當比表面積超過一定值后,其水化產物增加量就很小了。綜上所述,當比表面積<350m2/kg時,鋼渣的粉磨效率和其制備的LBM試樣強度增加速率明顯高于比表面積>350m2/kg的鋼渣。由于鋼渣比表面積越大,其粉磨能耗越高,因此應選擇比表面積約350m2/kg的鋼渣作為制備LBM的主要膠結材。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在此白皮書中,英國政府為低碳經濟發展設立了一個明確的目標:2010年CO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減少20%。2006年《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的GDP投入,可避免將來每年5%~20%的GDP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1]。
面對氣候變化的壓力和國際低碳發展趨勢,我國也在積極地實施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2008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吳曉青明確將“低碳經濟”提到議題上來。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09年的《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途徑研究》最終把“低碳經濟”界定為“一個新的經濟、技術和社會體系,與傳統經濟體系相比在生產和消費中能夠節省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還能保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勢頭[2]?!?/p>
本文認為: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發展低碳技術、產品和服務,確保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消減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
二、榆林市低碳經濟發展的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榆林市經濟發展速度很快,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榆林市屬于典型的成長期資源型城市,建設低碳城市具有顯著的優勢。
(一)能源優勢
榆林發展低碳經濟存在潛在優勢,如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具有構建低碳經濟清潔能源的基礎。榆林年太陽能總輻射量5000~5200MJ/m3,為太陽能資源較豐富區;風功率密度可達150W/m3,具備開發大型風電場的條件。資源能源富集的自然稟賦是榆林建設國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先天條件,這大大緩解了榆林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
(二)政策優勢
2007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準榆林市成為第二批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市,2008年12月,《榆林市循環經濟試點市實施方案》通過國家發改委評審,全市循環經全面啟動,成為陜西省第一個被列入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的地級城市[3]。這進一步推動榆林低碳經濟的發展。
三、榆林市低碳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能源結構轉換難度大
能源結構轉換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但榆林市沒有全面完成能源結構轉換。目前普遍使用的化石燃料中,煤是碳排放最高的燃料。而榆林市能源的生產和消耗都以煤炭為主。雖然天然氣資源較豐富,但幾乎全部外輸??稍偕茉从捎谫Y金、技術等因素,也不可能短期大規??焖僭黾?,且總量有限。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減排壓力巨大。
(二)能源化工基地建設項目快速實施,能耗總量快速增加,減排壓力加大
隨著該市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設跨越式的邁進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大批工業項目和城市基礎建設項目的開發,對能源需求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這必然使得能源消耗總量和碳排放總量加大,同時也加大了減排的壓力。
(三)“黑色”煤炭“綠色”開發是發展低碳經濟必須解決的難題
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少煤炭企業在地方小礦過度開采,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影響安全;大礦雖有先進的設備技術和管理,也普遍超設計能力生產,進行掠奪式開采,大面積采空區導致地面塌陷、山體崩塌、河流干涸。可見,把“黑色開采”變為“綠色開發”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中之重。
四、榆林市低碳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著力推進煤炭資源的深度轉化
煤炭產業是該市經濟的主體,低碳經濟不是“無碳經濟”,煤炭產業只要采用先進技術,走度轉化之路,形成循環綜合利用的產業鏈,就符合低碳經濟發展要求。以煤炭熱解為基礎,通過物質集成、技術集成、能量集成、產品集成,對副產物和廢棄物進行再融合利用,拓展產品領域,形成初級、中級和精細加工密切結合,產品鏈有效融合的三級產業體系,最大限度體現節能、低排和循環經濟。
(二)著力推進經濟結構優化
榆林市正處于工業快速增長時期,但服務業在全市經濟結構中的比重過低。對當前的低碳時代,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應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步伐,促使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變。努力推進環保節能、裝備制造產業等低碳經濟產業的發展。針對本市高能耗產業在工業結構中占有較大比重的情況,要加大對高耗能行業和重點耗能企業的技術改造力度,依靠科技創新,大力推廣使用先進的技術和工藝,實現低碳經濟。
(三)著力推進風能太陽能產業發展
榆林市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由東到西和內蒙古的南緣接壤,處于中國風能分布區劃圖中的三北南部區和中部區兩條風帶區內,正是這種地理優勢使得榆林的風能資源豐富。廣袤的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賜予榆林豐富的光照資源,光照時數及輻射量均在全省之首,沙漠地廣人稀耕地少,光照資源豐富,正是發展太陽能發電的理想場所。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加強新能源基地建設的力度,加快工業園區向資源高效利用生態園區轉型的步伐,促進低碳產業體系的建設。
(四)注重煤炭的綠色開發
煤炭產業的低碳化發展,首先要從源頭抓起,就是要用“綠色”的理念開采黑色煤炭。要從廣度資源的角度,對煤炭、煤塵、伴生礦產、地下水、瓦斯等進行綜合開發,核心內容是精彩細采、適度開發、最大回收、最少排放。要通過加大煤炭資源整合力度和清潔生產條例的貫徹,伴之以嚴格的管理措施,在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堅決遏制掠奪式瘋狂開采,從源頭上把好關口,逐步實現我市煤炭產業走“綠色”開采、低碳化發展的路子[4]。
(五)注重對低碳生活的宣傳引導
當前榆林正處在工業化發展的關鍵時期,依靠資源實現跨越式發展,不能走傳統的“三高一低”之路,要認識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增強全低碳裝修變化的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加強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的宣傳教育,研究制定和免費發放低碳生活方式指南,吸引市民關注,倡導綠色消費,打造低碳生活,鼓勵市民低碳旅、低碳購物。以發展低碳經濟,強化低碳管理,倡導低碳生活為切入點,堅持政府推動、示范帶動、公眾參與、循序漸進、重點突破的原則,建設低碳社會,打造低碳城市。
參考文獻
[1]鄧中,李銳,趙方.低碳經濟理論研究文獻綜述及評述[D].中國論文下載中心,2011-04-27.
[2]劉露,李杰.陜西省發展低碳經濟的現狀及對策淺析[J].中國證券貨,2012(1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