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15:33: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字教育的理解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數字化實驗技術(又稱手持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實驗技術手段,由于其可以借助眾多類型的傳感器(如溫度、壓強、電導率等)進行實時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將實驗結果直觀、動態地展示出來,其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將數字化實驗技術應用于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有效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內容,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魯科版《化學反應原理》[1]選修模塊第3章第2節“弱電解質的電離、鹽類的水解”的第1課時《弱電解質的電離》一節中,“影響電離平衡的外界因素”是本節的教學重難點之一。傳統的教學注重對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學生往往感覺內容較難理解且較為枯燥。本研究應用數字化實驗技術探究影響電離平衡的外界因素,將理論與實驗相結合,激發學生好奇心,讓學生在探究實驗中獲得直觀、動態的數據,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總結,進而自主完成該知識體系的建構。
一、教學片段及評析
“影響電離平衡的外界因素”片段的教學設計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基于數字化實驗技術設置多個實驗探究活動,充分運用問題教學法,教師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數據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建構相關知識體系。
1.溫度的影響
教學設計思路:
探究實驗一:(1)連接計算機、數據采集器及pH傳感器(含電極)、溫度傳感器。打開計算機
(2)用蒸餾水淋洗pH傳感器電極,并用濾紙吸干附著在電極上的水。向100ml燒杯中加入約0.1mol?L的醋酸溶液20ml。
(3)將pH傳感器和溫度傳感器電極放入燒杯中,使玻璃環完全浸入液面以下。待pH和溫度傳感器穩定后,系統將自動顯示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和溫度。
(4)打開磁力攪拌器,開啟加熱功能,記錄隨著溫度的升高,每隔3攝氏度,溶液的pH變化。
實驗數據:
圖1 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隨溫度的變化
問題探究:(1)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隨溫度的變化呈現怎樣的趨勢?
(2)運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溫度對電離平衡的影響。
問題解決: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相關結論。
醋酸溶液的pH值隨著溫度的升高呈現減小的趨勢,其酸性增強。醋酸的電離平衡受溫度的影響,溫度升高促進了醋酸的電離,由此可知醋酸的電離過程為吸熱過程。
總結提升:教師引導學生由個體到一般得出溫度對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影響。
評析:通過數字化實驗技術將溫度對醋酸pH的影響,直觀、動態的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緊接著通過兩個問題探究,讓學生在互相討論中自然得出溫度對醋酸電離的影響,進而拓展到一般弱電解質。過程之中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鍛煉學生圖像分析及解釋說理能力等。
2.濃度的影響
教學設計思路:
探究實驗二:(1)向250ml燒杯中用酸式滴定管加入約0.1mol?的醋酸溶液10ml,將pH傳感器電極放入燒杯中,使玻璃環完全浸入液面以下。待pH傳感器穩定后,系統將自動顯示0.1mol?L的醋酸溶液的pH值。
(2)打開“組合圖線”,添加“t-pH”圖線,向燒杯中迅速加入90ml蒸餾水,系統將自動記錄混合溶液的pH隨時間變化的曲線。
(3)用酸式滴定管移取0.1mol?L的醋酸溶液10.00ml,轉移到1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釋至刻度線。向100ml燒杯中加入上述稀釋后的醋酸溶液20ml,測定pH值。
實驗數據:
圖2 0.1mol?L的醋酸溶液加水稀釋過程pH隨時間的變化
表1 相關溶液的pH數據
問題探究:
(1)0.1mol?L的醋酸溶液加水稀釋過程中pH呈現怎樣的趨勢?
(2)結合表1數據分析濃度對醋酸電離平衡的影響。
問題解決: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相關結論。
0.1mol?L的醋酸溶液隨著蒸餾水的不斷加入,其pH越來越大,酸性變弱。通過鹽酸和醋酸溶液稀釋10倍其pH的變化異同可以知道,若醋酸的電離平衡不發生移動,則0.01mol?L的醋酸的pH應為3.86,而事實是3.28,pH的變化相比鹽酸較小,可以推出在此過程中醋酸的電離被促進了。
總結提升:推而廣之,弱電解質的濃度越小,其電離程度越大。
評析:濃度對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影響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傳統的理論分析學生很難接受的是:為什么濃度越小,醋酸的pH越大,酸性減弱,其電離程度卻是增大的。本研究中通過數字化實驗技術實時得出圖像和客觀數據,引導學生通過鹽酸和醋酸稀釋過程中pH數據的分析,讓學生逐步構建濃度對醋酸電離平衡的影響,從而有效突破該難點。
3.同離子效應的影響
教學設計思路:
探究實驗三:取上述0.1mol?L的醋酸溶液20ml,按實驗二操作測定其pH值;再向其中加入約1g的醋酸銨固體,充分攪拌后,按實驗二操作測定其pH值。
實驗數據:
表2 相關溶液的pH數據
問題探究:已知醋酸銨固體在水溶液中為中性,結合表中數據分析醋酸銨的加入對醋酸電離平衡的影響?
問題解決: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相關結論:
由于醋酸銨溶液顯中性,排除了自身pH對醋酸溶液pH的影響,由此可以推出應該是醋酸根的引入,使得溶液中醋酸根離子的濃度增大,從而抑制醋酸的電離平衡,使溶液中氫離子濃度下降,從而引起pH的升高。
總結提升:同離子效應抑制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評析:此處巧妙引入醋酸銨這種在水溶液中顯中性的物質,測其加入前后醋酸溶液的pH,討論其加入對醋酸電離平衡的影響。學生結合醋酸銨的特點及實驗數據,很容易從化學平衡原理的角度分析其對弱電解質電離的影響。
二、教學小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搖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8-0176-03
教具是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課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學器材。《機加工實訓》和《鉗工實訓》是高職院校模具專業學生必不可少的實訓課程。裝配鉗工的拆裝實訓課程需要一些實用的教具。機加工實訓的過程通常是用車床、銑床等機械加工零件。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可把兩個實訓課程的教學內容適當結合,即《機加工實訓》課程中加工的零件用來制作教具,用于裝配《鉗工實訓》課程中拆裝項目的零件測繪和裝配調試等教學內容,也可用于沖壓模具設計課程中沖裁力的檢驗。這樣實現了在真實生產環境進行實訓教學,同時,實訓課程中材料也得到更多的有效利用。為此,我們在這方面嘗試制作了數字顯示手動壓力機,希望在《機加工實訓》課程中加工的零件制作成數字顯示手動壓力機,該壓力機又可用于鉗工實訓教學和沖壓模具設計的課程教學中。
一、數字顯示手動壓力機的制作
在《機加工實訓》課程中,學生了解并掌握了車床、銑床、鉆床等機床的結構和基本操作方法,能夠根據零件圖紙的加工要求編制加工工藝。為了達到實操的技能,實現《機加工實訓》課程的教學目標,我們要求學生在機加工實訓期間制作了數字顯示手動壓力機。因為實訓課程的重點在于機加工,所以數字顯示手動壓力機的結構設計部分由任課教師在備課階段完成,數字顯示裝置也是由教師提前準備制作好,機械加工需要的鋼材材料和加工工具也提前準備充分。實訓期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機械加工部分,并按設計要求將加工的零件安裝完整,并調試合格即可成功制作數字顯示手動壓力機。學生制作的數字顯示手動壓力機的結構如圖1所示。
在制作數字顯示手動壓力機過程中,學生主要加工了機架、工作臺、墊板、手輪等部件,這些都是在校內的現代制造中心機加工實訓室加工的。指導教師主要采取邊講邊練、現場教學、任務驅動等授課方式,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訓操作,掌握了不同機械設備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了零件加工工藝,學會使用多種不同量具,能夠較熟練選擇夾具和刀具。這樣學生加工的零件不僅僅是單個的零件,而是可以用各個零件裝配成的一個完整的機械,學生在整個實訓學習中有很強的學習興趣和高度的責任心。他們很清楚自己加工的零件有特定的用途,所以在整個加工制作過程中非常細心和認真。學生制作的數字顯示手動壓力機實物如圖2所示。
二、數字顯示手動壓力機在模具專業《鉗工實訓》課程中的應用
把模具安裝到壓力機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裝配工作,教師應指導學生正確安裝模具。模具安裝是否正確,會直接影響產品質量、生產安全、模具壽命和勞動效率。學生在學習安裝模具時要注意以下幾點基本要求:①凸模和凹模應該互相對準,間隙要均勻;②凸模和凹模的壓力中心要重合;③有適當的閉合高度;④安裝要緊固可靠,模具在沖壓過程中無任何松動;⑤沖裁結束后能夠順利卸料、頂出制件。沖壓模的調整工作是模具制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模具裝配好以后,需要通過試生產對制品的質量和模具的性能進行檢測。我們在實訓過程中,應分析試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針對原因對沖壓模進行適當的調整和維修,以期望獲得合格的制品。我們制作的數字顯示手動壓力機就可以用來試生產以及檢驗模具的裝配質量、檢驗模具的維修效果。模具裝配好以后就要進行試生產,教師需引導學生檢測制品的質量和模具制造與安裝的性能。首先檢查沖裁件的外觀質量,包括沖裁件的斷面質量、表面毛刺、翹曲等情況。根據上述外觀質量檢查的結果,一是查看凸、凹模之間的間隙值及模具刃口,再根據間隙值分析沖裁件斷面質量、表面毛刺、翹曲對沖裁件外觀質量的影響;二是檢查凸、凹模的表面加工質量,主要是凹模刃口的側表面加工質量,因為它直接影響沖裁件的外觀質量;三是檢測沖裁件的尺寸是否符合圖紙規定的要求。如果沖裁件的檢測尺寸與圖紙規定的要求不相符,分析如下幾種可能:①模具刃口尺寸在制造時就已經超出誤差;②由于模具的定位裝置不可靠,在沖裁過程中,毛坯發生了竄動,引起沖裁件尺寸的變化;③沖裁后產生回彈,造成沖裁件尺寸超出誤差;④壓邊力過小。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沖裁件尺寸不符,就要引導學生結合模具的結構、定位裝置的可靠性、壓邊力大小以及凸、凹模刃口尺寸等來分析判斷。
三、數字顯示手動壓力機在《沖壓模具設計》課程中的應用
在《沖壓模具設計》課程中,沖裁力的計算是一個重點內容。沖裁力是指沖裁過程中的最大剪切抗力,計算沖裁力是為了合理選擇壓力機和設計模具,避免因超載而損壞壓力機。在講授“壓力中心確定”及“沖裁力計算”這節內容時,應該讓學生掌握沖裁模壓力中心的確定方法和降低沖裁力的方法。如果壓力中心不在模柄直線上,壓力機滑塊和上模將發生歪斜;凸凹模之間的間隙不均勻,滑塊就要承受偏心載荷。這將導致滑塊導軌和模具不正常的磨損,模具刃口就會迅速變鈍,模具壽命降低甚至損壞,嚴重時會因為凸凹模間隙不均導致產品產生很大毛刺。幾何形狀對稱的沖裁件,壓力中心位于其圖形輪廓的幾何中心;幾何形狀不對稱的沖裁件,其壓力中心的確定采用解析法和圖解法。授課時我們以《機加工實訓》課中自制沖裁模的沖裁力計算為工作任務,同時還要計算卸料力、推件力和頂件力,并通過我們前面自己制作的數字顯示手動壓力機進行檢驗。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將計算結果與測試結果進行對照分析。
數字顯示手動壓力機的制作豐富了我們實訓教學的內容,學生在實訓課程中加工的零件,由學生自己動手裝配為成品,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產過程中的責任心,同時也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壓力機模型裝配上模具后,可以模擬沖裁的整個工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掌握了模具的結構、模具裝配、模具調整等方面的內容,深化鞏固了理論課的知識。裝配后的壓力機的機械結構與實物基本相同,可以作為模具拆裝實訓課程的教具、機械基礎課程的零件測繪內容等,使得實訓材料及加工的零件進一步發揮了作用。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在實踐教學中自主開發實物教具,既鍛煉了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又能結合自己學校的實訓課程開設情況,開發實用的教具,能夠做到物盡其用。在實訓課程中開發制作的成果還可用來支撐課程改革的實施。同時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學素養也得到有效鍛煉,而不再停留在靠復制和改造前面已有的產品零件來完成任務的水平。在加工制作的過程當中,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壓力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以及模具的結構和安裝過程,能夠將以前僅是在理論課中學習的知識加以升華和領悟。這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此次壓力機的制作僅僅是我們模具專業實訓教學的一次嘗試,效果比較理想。在以后的模具專業實訓教學中我們將更多地制作與專業課相關的實物教具,不斷提高和完善教學水平,更好地教育學生,服務學院,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楊柏青.高職院校實物教具自主開發及應用的探索[J].職教研究,2009,(6):40-42.
我國理工科高校由于歷史的原因,其教育模式的“唯專業論”很普遍,藝術素質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校園文化生態單薄,教育理念中的“工具化”特征明顯。可喜的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藝術的繁榮,教育觀念的更新,近十幾年來,理工科高校的藝術素質教育得到了普遍提高,而且一些理工科高校為了能進一步提高藝術素質教育的水平,還成立了藝術專業,讓藝術專業教育帶動和提升藝術素質教育,使藝術素質教育具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在藝術教育繁榮的背后,也存在著教育“功利性”的引誘。藝術專業屬于應用型學科,生源多、收費高,能迎合辦學主體的功利性追求。如果是這種緣于經濟利益驅動而掀起的藝術教育浪潮,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辦學盲目、特色模糊、競爭力缺乏等弊病。雖然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專業大都為藝術素質教育的延伸產物,其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欲望相對較弱。但分析其客觀現狀,辦學仍存在盲目趨近藝術專業院校辦學模式的“硬傷”,如果再有硬件設施不配套、管理方式不兼容、師資隊伍構成不合理等諸多問題的出現,就會使藝術專業教育的發展受挫。同時,也削弱了藝術素質教育。因此,分析理工科高校藝術教育的特殊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理工科高校藝術專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理工科高校藝術專業一般很難跳出專業藝術高校的辦學“窠臼”,其辦學目標不明確,學科建設相對傳統,缺乏有實戰意義的藝術實踐。尤其在音樂、美術和表演類專業中十分突出,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大都與專業藝術院校雷同,唯恐不夠“專業”,這種“拿來主義”的辦學惰性是有悖于理工科高校藝術專業的特殊性的。
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專業有其自身的優勢。藝術專業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和研習不同學科、不同領域,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知識,參加不同學科的學術活動,在自己的專業學習中滲透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科技色彩。所以,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專業教育應發揮這一優勢,讓學生在多元文化的砥礪下,培養全面的素質,激發多方面的創造力,成為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并舉、文理兼容、一專多能的“通才型”藝術人才。
藝術教育是一種倡導教育藝術化、注重個性發展的、培養創造力、反對標準整齊劃一的教育。①藝術教育所強調的是百花競秀,突出個性和特色的教育。而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學科就能“近水樓臺”地與其他專業進行學科交融,將藝術與科技相結合,從而創立具有個性化色彩的“特色性藝術學科”。比如,與管理專業結合,培養藝術管理人才;與計算機專業結合,培養動漫設計、視覺傳達、音樂制作人才;與土木專業結合,培養環境藝術設計人才;與機械專業結合,培養工業設計人才;與經濟、法律專業結合,培養藝術市場經紀人;與心理學專業結合,培養音樂治療師等,或許就能成為一個新的特色藝術專業領域中的“領軍者”。這便是理工科高校藝術專業的發展方向。如果離開了這個優勢辦專業,與專業藝術高校比拼“純藝術”專業,那就是“舍近求遠”。為此,藝術專業必須更好地融入理工科大學的教育格局中,正所謂理工搭臺,藝術唱戲。借理工科大學的優勢,創藝術專業教育的特色。這樣不僅形成了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而且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學科借理工之勢也具有了與一流專業藝術院校進行藝術交流和學術對話的資格和特色優勢。
二、藝術專業教育不能等同于藝術素質教育
藝術素質教育與藝術專業教育雖同屬藝術教育范疇,但兩者具有不同的教育側重點。藝術素質教育不僅是一般性藝術知識、藝術技能的傳授,更是一種具有廣泛性、開放性的藝術審美、藝術情感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普及教育,在培養對象和教學內容上強調的是“面”,是美育;而藝術專業教育是培養藝術的專門人才,側重培養藝術專業技能,是關系到藝術專業學生的擇業方向和生存技能的問題,強調的是“點”,屬于智育。
有些理工科高校把藝術素質教育和藝術專業教育混為一談,甚至認為辦了藝術專業就不必再花大力氣進行藝術素質教育了。此種做法,筆者認為弊大于利。因為,藝術專業教育的工作重心是針對藝術專業學生的專業化教育,是培養藝術家或職業藝術工作者。如果理工科高校只重視藝術專業教育,而忽視了藝術素質教育,那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使藝術的受益者僅僅是少數的藝術專業學生,而其他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只能在藝術的大門外徘徊、觀望。如此一來,就背離了理工科高校進行藝術教育的目的。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專業教育與藝術素質教育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統一體,這是一種不同于專業藝術院校的特色。
三、藝術專業教育與藝術素質教育的良性互動
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專業教育與藝術素質教育應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們應該相互滲透、彼此支撐,共同打造理工科高校藝術教育的特色。其一,藝術專業教育是學校藝術素質教育的一個“制高點”,是提升藝術素質教育水平的核心力量。藝術專業師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投身于學校的藝術素質教育活動中,使藝術素質教育能夠獲得穩定的藝術能量。
其二,藝術專業除了向全校學生開設豐富多彩的藝術素質課以外,還要組織各種藝術社團和藝術活動,將藝術滲透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在藝術專業教師與不同學科的學生一起探討藝術規律,交流藝術心得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們的藝術素質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也提升了教師針對不同專業學生進行藝術教學的能力。
其三,藝術專業學生在完成專業學習的同時,廣泛地活躍在學校的各種藝術社團中,并在其中擔當藝術骨干,發揮指導和引領校園藝術活動的作用。這種氛圍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自我整合、更高的效率以及客觀的自我評價,并使刺激、檢測和評估新的認知成為了核心。②因此,藝術專業學生在積極參與校園文藝活動的藝術實踐中更直接地檢驗自己的藝術水平,查找不足,從而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
其四,藝術專業的各類藝術成果展示,如畫展、藝術設計作品展覽、音樂會等都能讓理工科專業的學生最直接地觸摸到鮮活的藝術,學生們在觀賞與聆聽中激發想象、提升審美、陶冶情操……這便是藝術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的一種直接延伸。
總之,在藝術專業教育與藝術素質教育的良性互動中,不僅提升了藝術專業在理工科高校開辦的專業價值,而且藝術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與各類藝術活動也為藝術專業的師生提供了更廣闊、更豐富的藝術實踐平臺,從而達到了共贏的效果。
四、建立高水平大學生藝術團隊的重要性
由于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專業不是以“純藝術”為主,不能直接為學校提供純藝術的作品或演出,同時,也為了能更好地發揮藝術專業的專業優勢,吸引優秀的藝術專業師生真正融入到理工科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大局之中,學校就必須搭建一個純藝術的高端平臺,將全校的“藝術精英”匯聚到一起,在這個平臺上所展示的是學校最精華的藝術作品和藝術節目。這個平臺就是在高校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藝術團隊。它如同一個“藝術特區”,持續地釋放出巨大的藝術能量,輻射到整個校園。藝術團的人員構成應以優秀的藝術專業學生、藝術特長生為骨干,并吸收有文藝專長的在校各類專業學生共同組成,聘請高水平的藝術專業教師擔任藝術指導。藝術團應是服務于學校和廣大師生,把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提升大學文化品位作為首要任務,不斷傳播高品位的文化藝術,推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并代表學校參加國內外的藝術交流和藝術賽事。它是學校的藝術形象使者和大學文化的傳播者。藝術專業教師可以在這里指導優秀的藝術學生,共同研究更高境界的藝術奧秘;藝術專業學生可以將這里作為藝術實踐的基地,為將來從事藝術工作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藝術特長生有了釋放藝術激情的舞臺,全校師生有了心靈休憩的“藝術氧吧”。
五、理工科高校藝術教育的“金字塔結構”
理工科高校藝術專業教育的目的除了具有藝術專業本身的培養目標外,還要兼顧非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所以,理應被賦予更多的教育內涵和使命擔當。筆者是一位在理工科高校任教多年的藝術專業教師,不僅擔任藝術專業教學,而且長期從事學校的藝術素質教育,尤其在大學生藝術團擔任藝術指導10余年。在實際的教學和管理實踐中,根據理工科高校的辦學特點,歸納總結出一套理工科高校藝術專業教育與藝術素質教育的“金字塔結構”模式:
“金字塔結構”共分為塔基、塔腰與塔頂三個等級。
塔基:藝術普及教育,是針對理工科學生的藝術素質教育。主要為藝術專業教育和藝術精英教育提供各類藝術實踐的平臺和各種藝術傳播的途徑。包含以音樂、舞蹈、美術、文學和綜合藝術五大序列為主的藝術審美教育課程體系的課堂教學,供不同基礎、不同興趣和不同專業的學生選擇;開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藝術講座和藝術培訓班;各類大學生藝術協會、沙龍、興趣小組,以及廣泛開展的藝術審美體驗活動等。藝術普及教育是理工科高校藝術教育的基礎,其特點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為理工科專業學生普及藝術,滿足不同藝術層次的學生對藝術的需求,讓每位大學生都能體驗到藝術的美和快樂,從而實現藝術教育價值的最大化。
塔腰:藝術專業教育,是以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為特色的理工科特色藝術專業教育。藝術專業教育具有多重任務,除了以培養專業藝術人才為標志的藝術專業教育以外,還要擔當學校藝術素質教育的中堅力量。不僅為大學生藝術團(藝術精英教育)輸送藝術尖子生,提供不同藝術類別的藝術指導,還要為藝術普及教育提供各類藝術選修課,舉辦各類藝術講座和組織藝術培訓班等。藝術專業教育處在“金字塔”的塔腰,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藝術精英教育的“人才庫”,是藝術普及教育的“正規軍”。
塔頂:藝術精英教育,是以“純藝術”為特色的藝術實踐教育。主要為藝術專業教育提供高端的專業藝術實踐平臺,為藝術普及教育提供高品質的藝術作品,即校級大學生藝術團。它集中了學校中最優秀的藝術教師和藝術學生。根據理工科高校的實際情況,大學生藝術團可下設合唱、舞蹈、器樂、戲劇、書畫、工藝等藝術分團隊,創作出學校最優秀的藝術作品,排演出學校最精彩的藝術節目,定期舉辦藝術作品展覽、音樂會等,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展示學校的大學文化以及豐厚的藝術教育成果,不斷向“塔腰”“塔基”輻射出藝術的能量,是高雅藝術傳播的主陣地。
通過塔基、塔腰與塔頂三個層面的彼此協作,相互影響,理工科高校必然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藝術教育模式,引領著理工科高校的校園文化步入更高的藝術境界。
結語
藝術與科學本來就是人類文明的兩股偉大洪流,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持續發展的兩個支點。藝術是以豐富的形象和情感來表達人類的美好心愿與精神追求;科學是以深邃的思想和探索的精神來研究宇宙的永恒秩序,以及人在其中的定位。藝術絕不是科學的附庸或補充,而是人類社會得以和諧發展和獲得身心幸福的源泉。英國科學家赫胥黎曾經說過:如果這個世界只有科學而沒有藝術,那么人性就已經喪失了!因此,大學絕不能將藝術當成是游離于人本的一種附加技藝,或等同于吹拉彈唱、藝文諧趣、雕蟲小技之傳授,而應作為大學生“精神成人”的重要一環,將藝術傳播的真善美作為做人的根基,③把藝術教育的存在意義真正作為大學生全面成長的必要條件和構筑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相對薄弱的理工科大學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要求,將藝術教育有機地融入到理工科大學教育的整體規劃之中,讓理工科大學插上藝術的翅膀,讓理工科的藝術專業教育與藝術素質教育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對科技人才與藝術人才的全面培養。筆者認為,在藝術與科學的相互激蕩、融會貫通的過程中,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既能產生如達?芬奇一樣的具有科學精神的藝術大師,也能產生如愛因斯坦一般的具有藝術修養的科學大師。到那時,“錢學森之問”便會迎刃而解了。
(注:本文為西南交通大學文化建設研究基金項目研究成果)
注釋:
①謝嘉幸,楊燕宜,孫海.德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7.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培養 理解 自信
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人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充分認識和評價。對自己充滿信心的人,容易形成積極樂觀的情緒和百折不撓的意志,敢于面對新的問題和挑戰,不輕易言?。欢狈ψ孕判牡娜?,容易沮喪、灰心,在困難面前猶豫不決,畏縮不前,甚至逃避。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自信心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從小培養少年兒童的自信心應成為每位小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就數學的學科特點而言,學生的理解能力對于學生接受新知識、新技能的過程尤為重要。如何讓學生在數學課上把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化、簡單化,讓學生不再為難以理解的新知識而苦惱?
當一個學生覺得新的知識很難理解,特別是當他看到別人都已經能夠靈活運用了,自己卻還沒明白“是什么”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常此以往,漸漸地對此學科失去了興趣,也就失去了學好此學科的自信。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做的是恢復學生對學科的興趣,運用新知識讓學生對數學課的教學具有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只有感興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
愛因斯坦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僅僅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人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產生的。”教學的理論和實際昭示:培養興趣是教師的一大重任。那么,在教學中教師怎樣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激發其參與意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延伸舊知識,滲入新知識
知識的學習過程與技能的形成過程,都是循序漸進的,一個學生理解能力的差異,大部分是其在基礎的積累和對以前學習過的相關知識的把握上形成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得新的知識是教師的最高技巧所在?!?/p>
從知識形成的體系來說,所有的新知識都是在舊有知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人的成長過程也是如此。
對于教師而言,就是要善于從知識的形成過程來設計教學過程,通過“引用”舊知識,從而啟發學生對舊知識進行演繹、歸納、分析而獲得新知識。
小學生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邏輯推理,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使他們在課堂不知不覺地進入角色。比如:在講解銳角、直角與鈍角大小比較時,教師先出示一個自己用卡紙做好的能轉動的角,再發給每生一個,這是同學們喜歡的玩具。把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做出銳角的形狀,第二組做出直角的形狀,第三組做出鈍角的形狀,讓每組派一個代表帶著做好的角上臺比一比哪個角的開口大。這樣很形象地讓學生理解了三個角的大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小主人,有主動參與意識。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完成后,教師再歸納總結,這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事實證明,只要一提這些舊知識,學生就一觸即發,然后再加上教師的引導,他們就會覺得驚奇。這興奮、驚奇,足以激發他們對學習的參與興趣。
二、探索新知識,培養參與勇氣
每個孩子都有著強烈的自我展示的欲望和受別人重視的心理,如果這種心理能夠得到滿足,對學生來說就會形成良性的循環;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兩種情況:一是沒有機會,二是自身知識的問題),就會變得缺乏自信,失去或者轉變自己對此的興趣,課堂上變現為:只要老師一提問,就像霜打的茄子――無精打采,生怕老師點到自己,或者是做一些搞怪、另類的事情引起教師和同學的注意。要解決孩子的這種缺乏自信的心理,就要培養其勇于試一試的勇氣。
作為教師必須創設一個寬松的氣氛,使學生無所顧忌、大膽參與。不要打擊學生的表現欲望,特別是當其變現得錯誤的時候,應當多鼓勵、引導,不可用簡單粗暴的語言來傷害學生。
要想創設一個寬松的氛圍,使學生能大膽參與,教師首先要以自身的勇敢精神熏陶和感染學生,喚起學生的參與勇氣。如教師在講授小數點的移動變化時可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孩子們放松。喜馬拉雅山脈海拔8848米,有一天小數點到喜馬拉雅山去游玩,走著走著累了,便在山上睡著了。等它醒來時,發現山變矮了,變成了884.8米。讓學生發揮想象發表自己的意見,尤其是讓那些平時缺乏自信的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他們的主動參與意識、敢于回答問題的勇氣。最后老師歸納總結: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原來的數就縮小十倍。孩子們輕松掌握了新知識,不會再為學新知識而畏懼,從此敢于探索、樂于學新知。
自適應課程創建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教師需要分析自適應課程如何才能在不同學生的學習特征中起作用。因此,設計專門用于支持自適應系統開發和評估的方法及工具對于教師來說有很大的幫助。一些國外研究者提出了一種自適應課程的生命周期螺旋開發模型。在這一模型中,首先,教師(或教育內容設計者)使用創作工具開發課程,并將其加載到課程交付系統中;然后,將課程交付給學生,并搜集學生與系統(日志文件)的交互;接下來,教師借助數據挖掘工具檢查日志文件,檢測課程可能失敗的地方或弱點,并提出改進課程的建議;最后,教師按照這些建議,利用創作工具對課程進行相應的修改,并再次在交付系統中加載課程。
用上述方法,教師可以改進每個周期的課程。然而,方法雖然可行,但對于非專業用戶來說,使用數據挖掘工具分析交互數據并解釋結果可能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幫助教師和課程設計者掌握分析數據的方法。本文將展示一些海外案例,介紹如何采用關鍵節點法、使用決策樹來協助開發AEH課程。
使用關鍵節點法發現學習者的自適應問題
AEHS的學生模型屬性或維度與不同的AEH系統,甚至同一系統的不同課程都是不同的,它們包括先前的知識、語言、年齡和學習風格等,且學生模型的維度就是學生的特征。學生可以在自適應課程中遵循不同的活動路徑,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活動路徑中了解學生選擇的某些路徑是不是正確的學習方式,以及這些路徑是否與學生的特征相關。因此,在自適應規則中尋找問題的一種方法是,在用戶與AEHS的交互中尋找不良適應的潛在癥狀。通過這些癥狀就能夠檢測到相關的自適應問題,而發現這些癥狀的方法則是數據挖掘技術(Web挖掘)。
關鍵節點法就是使用數據挖掘技術(決策樹)尋找潛在的癥狀,以表明系統中存在適應不良。該方法利用可讀輸出的C4.5算法,具體步驟如下:
①清理階段。選擇活動類型為實際活動或測試的記錄,所有條目必須包含每個活動成功或失敗的指標。
②應用C4.5算法,具體參數如下:
屬性,學生模型的維度和活動變量的名稱。
分類變量,成功變量指標。此指標表示學生是否通過了一個給定的實際活動或測試。該變量有Yes和No兩個值,Yes表示學生成績高于教師指定的最低要求,否則其值為No。
③u估結果。生成決策樹,該樹包含每個屬性的節點。換句話說,該樹由與學生基本特征維度相關的節點組成,并且節點與活動變量的名稱相關。樹的葉子是分類變量的值也即成功指標。然后根據指標找出癥狀:選擇成功指標的值為No的葉子,這些葉子表示學生在給定的某個活動中失?。环治鰪南惹斑x擇的葉子到樹根的每個路徑。對于每個路徑,需要兩個步驟:①在路徑中查找具有活動名稱的節點并存儲。自適應問題應該與此活動密切相關。②在路徑中找到學生基本特征的值。
關鍵節點法的兩個應用案例
下面為海外研究中關鍵節點法應用的兩個案例。這兩個案例使用了Simulog和Weka兩個工具。Simulog用于生成日志文件,Weka用于分析這些數據。Simulog是能夠模擬幾個學生基本特征的日志文件工具,其中包含不良適應癥狀。Weka提供學習算法的實現,如分類技術、關聯規則和聚類。此外,Weka包含的各種工具可用于預處理數據和數據可視化。在下面的案例中,日志文件是由一門有關交通規則的記錄良好的課程生成的。
第一個案例的數據是來自240個模擬學生的互動,第二個案例的數據是來自480名學生。
TANGOW教育系統中日志文件的條目由以下幾個屬性組成:戶名、基本特征、活動、完成、等級、訪問次數、行動、活動類型、合成時間、成功。如下表所示。
用戶名為s100的學生的條目示例為:
“s100,年輕,西班牙語,新手,S_Ag_Exer,0.0,0.0,1,初次訪問,實踐活動,否”
“s100,年輕,西班牙語,新手,S_Ag_Exer,0.0,0.0,1,離開原子活動,實踐活動,否”
第一個條目顯示,具有“西班牙語,新手,年輕”基本特征的學生s100參加了“交通警察標志練習”活動(S_Ag_Exer),完成0.0,等級0.0,是這次活動的第一次訪問。第二個條目表明,學生離開這個活動,沒有完成活動(完成=0.0),并且在練習中得分不足,為此,成功設定為否。
案例一:
研究者首先對Simulog生成的240名學生的數據進行研究。交互數據包含的不良適應的癥狀為70%具有“西班牙語、新手、年輕”基本特征的學生在“交通警察標志練習”活動中失敗。
接著,根據關鍵節點法分析數據。第一步(清理階段)是清理數據。它包括清除日志文件中不同于“LEAVE-ATOMIC”和“P”的活動,最后記錄集包含960條。第二步(應用C4.5算法)是生成決策樹(如下頁圖1)。最后一步(評估結果)是找到節點活動和學生基本特征,具體描述為:在樹中,只有一個葉子的值為No。這個葉子有77%的良好分類的例子,節點活動的值是“S_Ag_Exer”,學生基本特征是“年輕”“新手”“西班牙語”。
決策樹表明很多學習西班牙語版本的課程,具有新手經驗且年輕的學生在S_Ag_Exer活動中多次失敗,但需注意的是,該樹的良好分類例子的百分比很高。這一結果是由于當學生與不良適應癥狀無關時,可變等級中缺乏隨機效應,因而學生總是能完成這一活動。
案例二:
研究者首先對480名學生的數據進行研究,由Simulog生成了兩個不良適應的癥狀,并在可變等級中增加了隨機效應。因此,在該案例中有兩個噪音來源,它們分別是癥狀的數量和隨機效應。這些癥狀有60%具有“西班牙語、新手、年輕”基本特征的學生未能通過S_Ag_Exer(交通警察標志練習)活動,60%具有“英語、新手、年輕”基本特征的學生不能通過S_Circ_Exer(循環標志練習)活動。
本案例中,關鍵節點法的第一步與案例一相同,都要實現清理數據(清理階段)。第二個步是應用決策樹算法處理清理階段最后產生的1920個記錄(如圖2)。最后一步得到以下結果:
①在樹中找到值為No的兩個葉子。兩個活動與兩個葉子相關,因此可以找到兩個可能很強的不良適應癥狀。
②第一個葉子的No與節點“活動=S_Ag_Exer”相關,學生的基本特征是變量“經驗=新手”“年齡=年輕”和“語言=西班牙語”。
③第二個葉子的No與節點“活動=S_Circ_Exer”有關,學生的基本特征是變量“經驗=新手”“語言=英語”和“年齡=年輕”。
z測到兩個不良適應的癥狀,由于兩個為No的葉子的良好分類例子的百分比(超過70%)相當高,因此,學習西班牙語課程和英語課程的新手經驗的年輕學生分別在S_Ag_Exe、S_Circ_Exer活動中都有很多困難。
在先進性教育征求意見環節中,為抓住找準糧食局領導班子存在的突出問題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我們通過召開2個座談會,發放征求意見信50余封,公布熱線電話、設置意見箱,走訪和個別座談等形式,向機關全體、老干部、基層干部職工、社會糧食經營企業、種糧戶及有關部門廣泛征求了意見和建議,經過認真梳理,現匯總如下:
一、意見:
1、糧食局領導班子是一個團結、務實、拼搏創新的好班子。能夠擔當糧食系統工作的重任,促進了我市糧改工作的順利進行,但在糧改細節上要認真研究。
2、與干部職工交心談心不夠。工作上見面多,思想上見面少,需進一步加強與干部職工的思想交流。
3、 學習不夠。應進一步處理好工學矛盾,有針對性地開展政治學習和業務技能培訓。
4、組織活動不夠。應進一步妥善安排日常事務,多組織團體活動,增強機關活力和凝聚力。
5、搞好購銷企業經營管理方面應進一步完善有關制度、經營分配機制,促進企業發展。
6、附營企業改制應進一步加快步伐。
二、建議:
1、搞好市場監控與指導,協調社會糧食經營企業,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搞活全市糧食流通。
2、繼續搞活購銷企業經營,建立信息收集,系統,加強業務指導,為企業經營服務。加強對外協調,幫助企業協調銀行貸款,統一協調有關部門工作,經常研究解決企業改革中的難點、主要問題,全面促進企業經營效益的提高。
3、 完善購銷企業資產管理、財務管理及分配機制,為基層企業提供有益的指導和服務。定期開展專項審計,清查工作,查找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漏洞,及時整改完善,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4、做好糧食企業改革的后續工作,實現改革的平穩過渡;給困難企業制定優惠政策,指導開展多種經營,帶領大家走出困境,增加職工收入。
5、附營企業應加快改革,降低改革成本,積極征求企業意見,創造條件,成熟一個改制一個,積極穩妥運作。
6、 班子領導要多深入基層,準確把握各時期、各階段的工作中需重點解決的問題,有的放矢, 科學決策,搶抓機遇,促進發展。
7、利用各種形式活躍機關文化生活,多找職工談心,傾聽職工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使機關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8、設立老干部活動室,經常與老干部保持聯系,多組織老干部、老黨員開展黨性教育活動。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156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influence by 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applied in permanent colostomy patients on postoperative early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68 patients receiving permanent colostomy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ostoperative therapy and nursing,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Postoperative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and self-care abil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3-month nursing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higher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 (ESCA) scores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research group had better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ll P
【Key words】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Colostomy; 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低位直腸腫瘤患者在實施根治術后, 由于全部直腸以及部分結腸被切除, 需要進行永久性結腸造口術。雖然該術式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但由于患者的排泄方式以及功能均受到嚴重的破壞, 勢必影響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狀況[1]。同時, 術后長期佩戴結腸造口袋對于患者的自護能力要求較高, 不僅要求患者克服自身心理及生理障礙, 還要掌握科學合理的自我管理技術, 以最大限度地緩解造口術后不適感, 改善術后生活質量[2]。因此, 如何增強永久性結腸造口術后患者的社會心理適應能力, 促進患者早期實現家庭與社會的全面回歸是一項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本院對永久性結腸造口術后患者實施延續性自我管理教育, 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現將研究內容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5月~2015年9月期間本院接受永久性結腸造口手術治療患者68例, 均符合臨床直腸癌診斷標準, 且無其他器官轉移, 均在本院胃腸外科第1次實施永久性結腸造口術, 排除合并精神神經疾病、語言及認知能障礙、其他身體傷殘或嚴重疾病(如腦卒中、臟器功能衰竭等)?;颊呒捌浼覍倬栽竻⑴c本次研究, 且研究獲得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颊卟捎秒S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34例。研究組男21例, 女13例, 年齡32~82歲, 平均年齡(56.79±8.41)歲;文化程度:7例小學, 18例中學, 4例中專, 5例大專及以上。對照組男25例, 女9例, 年齡34~77歲, 平均年齡(57.02±6.67)歲;文化程度:9例小學, 16例中學, 2例中專, 7例大專及以上。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參照《外科護理學》[3]中大腸癌圍手術期護理常規執行。研究組則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延續性自我管理教育, 患者在入院初期確定將行永久性結腸造口手術時, 即由科室護士長、護理骨干若干組成的自我管理教育小組, 小組成員均經過系統的??谱o理知識培訓, 實施全程規范化造口護理管理。教育前均對患者的健康知識狀況、自護能力與健康教育需求進行評估, 制定科學的自我管理教育方案, 具體內容及實施方法如下。
1. 2. 1 住院階段
1. 2. 1. 1 術前自我管理教育 ①入院確定造口手術時: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交流, 評估其心理狀態, 并針對性予以幫助、安慰、支持及鼓勵等心理干預, 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信心, 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②術前3 d:向患者及其家屬展示造口袋及其造口護理附屬產品, 并介紹其名稱、性能、用法、安全性及價格等。通過實物、圖片、文字等配合口頭講解, 結合術后造口的目的、功能、部位及護理等相關知識, 以提高患者對造口術的正確認識。③術前第2天:講解標準的造口護理流程(ARC流程)宣教, 術后造口的護理問題, 使其初步掌握造口袋的使用及日常健康知識, 落實更換造口袋物品準備。④術前1 d:講解心理因素與術后康復及生活質量的關系, 介紹常見心理問題、癥狀、危害及其干預方式, 并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正確掌握心理調試方法, 開展術前定位。⑤術日:手術當天讓患者及其家屬觀察或觸摸患者的結腸造口, 并鼓勵患者主動表述其內心感受, 針對性予以心理疏導和安慰。
1. 2. 1. 2 術后自我管理教育 根據科室的造口手術平均住院時間制定造口護理宣教及造口用品更換制度, 確?;颊咴谧≡浩陂g得到4~5次的護理宣教。①術后第1~2天:仔細觀察并評估患者結腸造口部位以及周圍皮膚情況, 鼓勵患者主動觸摸造口。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掌握標準的ARC造口護理流程(佩戴-揭除-檢查), 使用造口袋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在更換造口袋時, 應以溫水或溫鹽水清洗造口周圍皮膚, 柔軟紙巾抹干, 適當涂抹皮膚保護粉、3M液體敷料, 以保護局部皮膚。②術后3~4 d: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掌握造口袋清潔與粘貼方法、造口周圍皮膚情況觀察與評價(有無粘膠殘留、紅腫、破潰等)、掌握術后衣著及飲食注意事項, 并針對性予以心理干預, 使其逐漸參與更換造口袋。③術后5~6 d:強化造口袋使用技巧與注意事項指導, 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細致的心理護理, 并鼓勵患者家屬主動幫助患者, 與患者及其家屬共同討論并制定個性化的自我管理方案, 如造口袋更換、造口及周圍皮膚并發癥觀察及預防、日常飲食、活動、心理調節以及自我保健等方案。④術后7 d直至出院: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標準的ARC流程, 獨立完成造口袋的更換, 護理人員判斷其自護能力, 評估其對造口的認識, 同時以書面和口頭形式對患者做好細致的出院指導, 告知出院后造口門診定期復診, 做好電話回訪等后續工作。
1. 2. 2 院外康復期階段 患者出院后1周, 1、1.5、2、3個月各1次??谱o理門診復診、電話回訪、微信或郵件訪視等, 了解患者的造口護理能力、術后排便習慣及能力重建情況等, 詳細記錄和分析患者的情況, 并耐心解答其自我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指導其掌握正確的處理方法。定期組織患者參與每個月1次的造口人陽光之家健康知識講座和造口聯誼會等, 增強其對疾病自我監測、并發癥預防、情緒調節、活動以及飲食等方面的健康知識, 使其不斷鞏固和更新相應的知識, 提高自我護理能力。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于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 參照ESCA量表[4]評價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主要包括自我護理技能、認識、概念及健康知識水平四個方面, 得分越高則表示自我護理能力越好。參照Kingsley社會心理適應能力評價量表[5]進行評價, 分為社會適應能力(0~30分)、負性情緒(0~20分)及正性情緒(0~30)分三方面, 總分0~80分, 得分越高表示社會生活適應能力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ESC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均得以顯著性提高, 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
2. 2 兩組干預前后社會心理適應能力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負性情緒、正性情緒及社會適應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均獲得顯著提高, 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永久性結腸造口術患者由于對造口處于陌生、恐懼狀態, 幾十年的排便習慣突然改變心理往往難以接受和適應, 嚴重影響術后康復及生活質量。傳統對于結腸造口術患者的臨床護理主要集中于造口圍手術期護理, 但臨床實踐表明, 患者及其家屬的自護能力與臨床護士護理具有相當甚至更重要的作用[6], 本院胃腸外科實施階段式目標健康教育和圍手術期護理, 住院期間增加造口袋更換次數有利于患者及家屬掌握造口自我護理技能。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 自我管理能力是影響疾病康復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于結腸造口術患者術后康復效果與生活質量具有重要影響[4]。心理社會適應是維持結腸造口術患者術后康復、生活質量與自我管理的關鍵, 也是患者主動接受、調整和掌控術后生理狀況、維持最佳身心狀態的重要歷程。因此, 完善護理健康教育指導, 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接受和適應有造口的生活, 促進患者回歸家庭、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持續性自我管理教育是一種計劃性、針對性、目的性和組織性健康教育過程, 能夠提高健康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從而增強患者的自護能力。文獻研究認為, 通過將自我管理理念納入健康教育中, 并將教育由手術前、手術后階段延伸至出院后康復期階段, 通過階段性、循序漸進性和計劃性的健康教育, 能夠增強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與自我管理能力, 激發和強化其自我管理意識與能力, 主動接受和執行康復治療與訓練, 實現“知”、“信”、“行”水平的提高, 進而促進患者的身心康復[5]。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在實施延續性自我管理教育后, 社會心理適應能力評分(負性情緒、正性情緒、社會適應能力)、ESCA評分(自我護理技能、認識、概念及健康知識水平)均較干預前及對照組顯著改善(P
綜上所述, 在永久性結腸造口術患者中開展延續性自我管理教育有利于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改善其社會心理適應能力, 促進術后康復并改善其生活質量,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細平. 延續護理對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依從性的影響. 中國醫藥指南, 2013(18):471-473.
[2] 程芳, 許勤, 戴曉冬, 等. 內行患者計劃的實施對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的影響.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0, 26(2):45-47.
[3] 李樂之, 路潛. 外科護理學. 第5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463-477.
[4] 皋文君, 袁長蓉. 中文版造口患者適應量表的信效度測評. 中華護理雜志, 2011, 46(8):811-813.
1引言
漢代焦贛在《易林小畜之無妄》寫道:“道里夷易,安全無恙?!北娝苤鞍踩赜谔┥健?。安全教育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復雜的社會治安形勢的需要,是提高全國公民安全意識的需要。隨著科技的不斷革新與發展,布魯姆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體系被不斷修訂,數字布魯姆應運而生。將安全教育科普信息化是新時期科普工作的指引方向,不僅體現在科普的技術手段和傳播渠道的新變化,還是科普理念和模式的一次洗禮。而當今社會形勢下,人身安全遭遇損害甚至消亡的例子不斷涌現,因此基于數字布魯姆加強安全教育的科普力度勢在必行。
2概念及內涵
2.1數字布魯姆
布魯姆(Bloom)在1956年將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為了6個層次,在世界各國教育領域的理論與實踐工作有極大的指導作用。L.W.安德森(Anderson)等人在2001年將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1]。美國教育專家MichaelFisher在2009年首次提出了“數字布魯姆”。國內學者祝智庭教授團隊在2011年研究并構建了中國版數字布魯姆,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可視化可視化,為國內教育領域工作者和所有學習者提供一些技術支持[2]。數字布魯姆的提出,不僅為教師和學生選擇數字化工具提出了依據,更為信息化時代的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方式。從數字布魯姆的發展歷程來看,其仍然將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類分成6個層次,但是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其能力內涵更為豐富,這6個層次賦予信息化時代新的關鍵行為和可能進行的學習活動及其使用的軟件,分別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建”。數字布魯姆不僅僅只包含用來實現教育目標的信息技術工具,還包括數字時代關鍵行為與動作,以及使這些行為與動作產生的教學活動。中國版“數字布魯姆”體現的核心思想是讓學習者選擇利用適合自己的數字化工具來促進學習提高學習效果。同時,數字布魯姆作為一種理念出現在教學活動中,進一步來說就是教師沒有掌握數字布魯姆的概念與特點,但其理解并運用這一理念:選用恰當的信息技術工具促使學習者實現教育目標,貫穿教學始終[3]。以這個角度出發,數字布魯姆就是一種理念,數字布魯姆的教學活動即意味著用到了信息技術工具來實現學生的六個層次教育目標的教學活動。直至今天,多樣化的數字化布魯姆樣式和數字化學習模式層出不窮,關于其內涵闡釋亦不斷涌現,這一創新思維模式仍備受學界關注。本文認為,數字布魯姆是一種學習支持方式:為實現數字布魯姆目標,不同目標層次選擇運用恰當的信息技術工具,發生目標層次對應的數字化關鍵行為,進行數字化學習活動。
2.2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指采用一種和緩的說服、誘導的方式,授人以改造、改善和控制危險的手段和指明通往安全穩定境界的途徑[4]。通過安全教育,可以達到控制、預防、排除及避免意外傷害事件,以維護身體生命安全的目的;達到提高警覺心態,以確保生活的安全,及工作的順利的目的;達到由個人身體、生命,與生活之安全,進而達到團體活動、社會運作、國家生存之安全的目的。因此,安全教育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復雜的社會治安形勢的需要、是提高我國公民安全意識的需要。本文認為安全教育包括安全技能教育、安全知識教育和安全思想教育三個方面。第一,安全知識指在遇到安全事故的處理方法、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安全隱患的預防措施等情況時,為了將人員傷害或財產損失的風險降到最低,以文字、圖片、漫畫和視頻等形式存在的關于事實、信息的描述。安全知識教育旨在使人學會從安全的角度觀察和理解要從事的活動和面臨的形勢,用安全的觀點解釋和處理自己遇到的新問題。第二,安全技能指為保障安全而實踐預防危險、應急措施、事故處理等一系列活動的系統實踐知識,并激勵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實踐練習而形成的一定的動作方式或智力活動方式,使其掌握在觸及人身安全的環境下能正確并安全地做出反應,以期保障人身安全。安全技能教育旨在使人學會從安全的角度觀察和理解已發生的活動和面臨的形勢,用安全的行動處理自己遇到的狀況。第三,安全思想指人對待安全知識與安全技能的理解、認識及態度,要求人們正確樹立安全是相對的、危險是永恒的理念,了解各種安全知識技能的優缺點,揚長避短,進而促進人們重構原有的知識與技能體系,做到積極預防、冷靜應對。安全思想教育旨在提高人們的安全意識,為安全筑起一道思想防線,從根本上控制和預防安全事故發生。
3基于數字布魯姆的安全教育科普路徑
根據數字布魯姆內涵,可以將其結構分為目標、行為、工具這3個層面來認知,目標層面分別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建6個層次;行為層面具體體現在為了達到6個層次的目標使用具有信息化時代典型特征的行為;工具層面主要表現為可以用來實現6個層次目標的數字工具[5]。將數字布魯姆作為一種學習支持方式,映射到安全教育的科普過程中,可以為安全教育的科普過程提供新思路。根據安全教育的特點,其科普過程的活動不是所有都必須到達6個層次的目標,當然也并非所有的科普內容都需使用數字布魯姆才可以達到科普目標,有些科普內容只需通過一部分數字化的方式來達成目標,因此只需按照科普對象對科普內容的不同目標層次需求,設置相應的學習行為,開展與科普目標層次相對應的科普活動。安全教育是一項理論化、系統化的工程,不同內容的安全教育科普需要采用不同的數字布魯姆目標層次的行為和工具來實現。安全技能教育通過應用、理解、識記層面的行為和工具來科普,而安全知識教育則需要通過6個層次具體行為和工具的不斷提高,才可以達到安全知識這方面的目標。安全思想是在整個科普過程逐漸內隱形成的,因此,安全教育貫穿整個科普過程。
3.1安全技能教育
安全技能教育是安全教育的關鍵一環,實現安全技能教育的科普需要數字布魯姆的識記、理解、應用層次的行為與工具,并使科普對象對安全技能的掌握能達到識記、理解、應用的層次。基于數字布魯姆的安全技能教育科普目標需達到3個層次:識記、理解、應用。1)識記層次是布魯姆能力目標分類中最底層的能力目標,要求科普對象通過簡單的學習能回憶并區分所學技能即可習得相關技能。如:紅燈停綠燈行;工具安全用前查,用后存放要規范,切忌使用不合格;崗前穿戴防護品,損壞失效勿使用,切忌違規錯使用等;2)理解層次要求科普對象能理解不同形式呈現的安全技能及其涉及的原理、規定、步驟等內容,科普對象只有理解安全技能的要求、步驟及規定,才能掌握安全技能。如:火災逃生的四要點(用濕毛巾捂住鼻子,防煙熏;避開火勢,果斷迅速逃離火場;有效地尋找逃生的出路;趴在地上等待救援)中為什么不用干毛巾?為何要趴在地上救援而不是站著?等;3)應用層次要求科普對象利用已有模式進行操作或實踐,安全技能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與實踐才能達到應用層次,做到習得技能。如:地震應急演練,只有通過演練才能確保在地震來臨時,地震應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進行,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命安全,特別是減少不必要的非震傷害等。安全技能教育的科普路徑的關鍵行為有:認出、描述、找到、指出、列出要點、添加書簽、搜索、百度一下;闡述、總結、推斷、分類、解釋、舉例、高級搜索、發表博客日志、批注、注釋;實施、實行、使用、執行、運行、玩游戲、操作、上傳、分享??破諏ο罄冒俣鹊葯z索方式,檢索所需習得的安全技能的相關內容,運用高亮或是添加書簽,保存當前的頁面,加以記憶與區分,從而獲得技能;科普對象通過總結、分類與安全技能相關的知識,學習后再通過博客等網絡平臺來表達自己對所需習得技能的見解,舉例表述解釋其在不同情景中的運用,進一步牢固掌握技能;科普對象通過具體的技能操作、演練以及實踐,在新浪博客上傳安全技能實踐相關的信息,與其他對象操作與實踐過程的心得與體會,能進一步促進安全技能的習得。安全技能教育的科普路徑應用的技術工具有:安全教育平臺、IE瀏覽器、火狐瀏覽器、MSoffice、QQ日志、微信收藏夾、優酷、土豆、騰訊QQ、新浪博客等。
3.2安全知識教育
相較于安全技能教育,安全知識教育在范圍與層次結構方面更加繁雜。安全知識教育在安全教育的系統科普過程既起到基礎作用,又發揮關鍵作用。在安全知識教育中,科普對象不僅要通過識記、理解和應用來掌握安全知識,還要通過分析、評價和創建來發展、擴充安全知識的內涵?;跀底植剪斈返陌踩R教育科普目標需達到6個層次,前3個層次與安全技能教育相同,就不再贅述。1)分析層次要求科普對象把科普材料或相關分割成幾個小部分,分析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每一部分與已掌握知識的聯系。如:如何最大限度發揮安全知識的優勢?不同內容的安全知識應該以何種方式呈現給哪些大眾?等;2)評價層次要求科普對象以既定的關于安全的準則和標準做出判斷。如:學生對校園消防通道的設施配備是否完善做出評價等;3)創建層次要求科普對象利用已有的知識或技能將各種要素整合創建成果,或者對已有的知識或技能進行重新架構產生新的認知結構。如:將亂丟未滅的煙頭納入已有認知結構中(可能引發火災的安全事故案例)等。安全知識教育的科普路徑的關鍵行為有:對比、組織、找出要點、建構、整合、建立超鏈接、繪制思維導圖;假設、批判、檢驗、判斷、評論、發表、合作、建立網絡關系、反饋;設計、建構、制作、發明、創作、編動畫、發表博客、發表視頻、視頻編輯、發表作品。科普對象對比以各種形式呈現的安全知識,找出其特征,確定應用范圍,整合后內化;利用信息化工具進行知識檢索,并能進行評論、批判等行為;通過設計、制作、發表等行為使信息化工具豐富安全知識網絡資源庫,進一步為安全教育科普過程服務支持。安全知識教育的科普路徑應用的技術工具有:安全教育平臺、XMind、幕布、騰訊QQ、微信、新浪博客、新浪微博等。
3.3安全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趙慧臣(1982―),男,河南永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知識可視化與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
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享受著信息化帶來的實惠時,學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設也邁開了大步伐。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學前教育中,構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支持幼兒自主、合作、創造等多種方式的學習活動,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拓寬幼兒的視野,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1]數字化學習資源給幼兒帶來趣味、快捷和方便的同時,也給幼兒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沖擊。如何針對性設計數字化學習資源,以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已經成為學前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問題。
一、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現狀分析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應用于學前教育,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不斷豐富,如何設計數字化學習資源引起人們的關注。反思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能夠為優化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提供參考。
(一)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不斷豐富
在1996年―2000年,音像教材、投影和教育電視成為兒童學習重要資源。課堂教學使用幼兒音像教材為幼兒教學提供了可視可聽、直觀形象的教學資料。投影教材作為在幼兒園應用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根據幼兒的學習興趣,表現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幼兒電視教材作為用電視傳遞信息的教材形式,可以提高幼兒的思維及創造能力。對于教育電視的效果,王淑君(1998)通過實驗研究得出:它使幼兒在對社會行為的觀察學習過程中與榜樣模式發生共鳴,自身行為也不自覺地與榜樣行為相接近。[2]
20世紀末以來,電腦成為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重要載體,幼兒計算機輔助教學出現。例如,南海師范學校附屬幼兒園堅持以計算機為認知工具,開展“講故事、認事物、做游戲、玩電腦”“四結合”的教改試驗,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期間,美國1999年的《兒童媒體與新千年》報告指出兒童花在計算機上的時間與在校上課時間基本持平。
2005年后,網絡教學平臺和教育主題網站成為幼兒數字化學習的重要資源。幼兒網絡教學平臺能夠推動師幼學習方式的變革,實現教師與幼兒的共同發展。其中,上海學前教育網作為匯集國內外學前教育專業信息的資源庫和集聚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的資源庫,通過共建共享數字化學習資源,服務學前教育信息化。
2007年后,互動學習軟件和教育游戲等教育軟件應用到學前教育中,尤是其數學、英語等學科類教學軟件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另外,電腦游戲與幼兒園的日常教育有機整合,可以給幼兒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多快樂。英國某教育機構的研究人員曾對700多名幼兒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電腦游戲能夠顯著地幫助幼兒提高邏輯思維技巧,開發潛在的智力。
2010年后,隨著人機交互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郁曉華(2011)認為多觸控虛擬學具相比于實體學具,在感知維度、擴展重用、狀態保存方面都更具競爭優勢,將打開技術支持下新型幼兒動手操作學習的新局面。[3]另外,平板電腦、電子書包在幼兒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流行,但在實踐中卻由于存在誤區可能會對幼兒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在形式上更加多樣(從投影、錄音、音像教材和電視拓展到網絡平臺、教學軟件、教育游戲和虛擬學具等)、共享更加方便(投影、錄音、音像教材和電視等共享性差些,而網絡平臺、教學軟件、教育游戲等則具備較高的共享性)、更加注重集成(投影、錄音、音像教材和電視只是單個的學習資源類型,而網絡平臺、教學軟件、平板電腦、電子書包等能夠集成多樣的數字化學習資源)。
不斷豐富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幼兒數字化學習的需求,但幼兒游戲沉迷、近視率提高等問題也不斷出現。例如,“兒童因癡迷于觀看電視中播放的動畫片和電視劇,或者長期觀看卡通漫畫書籍,不知不覺地對圖像產生依賴心理,而逐漸降低乃至失去文字深度閱讀的興趣”,[4]導致思維的簡單化和平面化。
(二)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方法的梳理
在電化教育應用于幼兒的較早時期,相關學者已經提出需要認真分析幼兒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其中,李平毅(1996)提出要想充分發揮電化教育對幼兒教育活動的促進作用,就必須針對幼兒的機體發展特征、情感因素、注意特征等,開展幼兒園的電化教育。[5]但在不同類型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設計中,所提的設計方法也有所側重。
在投影教材、教育電視等方面,對于幼兒園投影教材的編制,宋明責(1996)提出要熟悉幼兒的生活,了解幼兒的心理,根據幼兒的情趣,表現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塑造好投影教材中的形象。[6]對于幼兒教育電視選題,陳靜宜(1997)提出要切合幼兒早期教育的需要,內容選擇要考慮幼兒的可接受性,表現方式要符合幼兒的興趣,攝制中著力營造適宜幼兒學習的氛圍。[7]對于幼教電視教材的編導,凌巍(1997)認為需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提出:強化宜真宜趣,突出娛樂性;遵循幼兒實際,突出教學性;力求音律和諧,富有審美性;力求現場抓拍,突出真實性;力求生動活潑,注宜多融性。[8]
在網絡學習平臺方面,崔琦(2007)提出建設符合幼兒知識結構、認知特點、審美情趣的學前教育主題網站,為幼兒營造綠色的網上家園。[9]朱玉華(2008)認為需要應用圖形化的可視界面,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方便舒適的互動空間,滿足幼兒的情感需求;優質豐富的教育資源,滿足幼兒對知識的渴求。[10]
在幼兒軟件設計方面,楊珊珊(2009)介紹了幼兒參與軟件設計的情境式設計、參與式設計、信息提供式設計以及合作詢問式設計等四種方法。[11]李清(2011)以游戲活動課程為基礎,采用幼兒所熟悉的廣告與動畫節目內容,設計幼兒的媒介素養游戲,以培養幼兒的媒介素養能力。[12]
在教學工具設計方面,郁曉華(2011)認為觸控虛擬學具的設計包括:操作平臺需要借助隱喻的思想建立幼兒操作學習的虛擬工作區域;建立學習材料庫要很好地考慮標準的定義、表現的形式以及所支持的操作行為;組裝關系必須在操作邏輯中隱含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13]王濟軍(2012)針對平板電腦在幼兒數學教育中應用的誤區,提出精心設計符合幼兒認知特征教學策略,提高軟件的易用性、人性化和交互性等促進策略。[14]
(三)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方法的反思
首先,應用辨證觀點反思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利弊,但如何趨利避害尚缺乏有效手段,仍然需要針對性的設計理論加以指導。例如,北京師范大學馮曉霞教授以辯證的思維,提出是否應該讓幼兒使用電腦,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壞的軟件不利于幼兒的社會交往和相互教學,好的軟件能夠增進幼兒的社會交往和相互教學。
其次,提出面向兒童需要、針對幼兒的特點,但如何有效設計還停留在理念層面。例如,在設計幼兒數學類教學軟件時,“應充分考慮及認可兒童的這些特點,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軟件的教學輔助功能,更好地促進幼兒數學思維的發展和進步。”[15]諸如此類觀點多體現在理念引導層面,尚待提出有效的設計方法,并且經過幼兒數字化學習效果的驗證。
再次,提出面向幼兒生活習慣設計資源的觀點,但分析幼兒生活特征的方法有待探索。例如,對于幼兒媒介素養游戲的設計,李清提出基于幼兒園的日常教育,以游戲活動課程為基礎,采用幼兒所熟悉的廣告與動畫節目內容。[16]如何把握幼兒生活中的特征,尤其是游戲學習中的特征以及游戲學習資源的需求,仍然需求科學有效的方法。
最后,提出了兒童參與的觀點,但如何引導仍未明晰。兒童有可能直接參與軟件設計的任何一個階段,參與的方式多樣,但都受到成人設計人員的限制。[17]盡管兒童參與到軟件設計過程中,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但與成人如何以平等關系展開合作等問題尚待有效解決。
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已經從以設計人員為中心的設計轉入以幼兒為中心的設計,強調了對幼兒認知特點、生理特征的尊重,甚至幼兒的參與,以根據幼兒數字化學習的特征,提升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設計質量。但設計人員仍然保持了幼兒數字化學習局外人的身份,對幼兒數字化學習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設計人員的設想層面。為了獲取充分依據來判斷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方向,理解幼兒數字化學習的想法變得非常重要。
二、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移情式設計的提出
移情是心理學中感知對方的重要方式,有利于設計中理解用戶。移情設計首先應用于工業產品的設計中,后來拓展到教育領域,被認為可以作為理解學生、基于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方法。開展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移情式設計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形成滿足幼兒個性特點的數字化學習資源。
(一)移情以及移情式設計的辨析
作為心理學上的術語,移情(Empathy)的意思為“一個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覺和思想的心理現象,又稱感情移入?!盵18]根據韋氏詞典,移情是“不需要以客觀明確的方法完全傳達感覺、想法和體驗的情況下,理解、意識到、敏感于并間接地體驗他人在過去和現在和未來對這感覺、想法和體驗”的一種行為或者能力。移情要求個人參與,與其說是一組嚴格的方法或者工具,倒不如說是一種態度和意愿。另外,在《劍橋哲學辭典》中,“移情”具有三種基本含義:對表情的自動模范或對情緒的表現度、注意力的模仿和角色扮演。
對于Empathic Design,孫遠波等人將其翻譯為移情設計,張廣兵、高麗云等人將其翻譯為移情式設計。兩者的內涵是相同的,但后者更適合我國的漢語語境和表述習慣。因此,除了所引用的文獻內容之外,筆者將Empathic Design統一稱為移情式設計。其中的移情指采用想象的方式,對優化所處的環境進行重新建構,以理解用戶是如何在使用過程中看待、體驗和感受產品、環境和服務的。[19]
移情式設計能夠幫助設計師理解用戶如何感知周圍的物質環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在移情式設計中,“設計師必須針對用戶進行一定程度的‘角色沉浸’,并且在實驗數據的框架內充分發揮想象,發生對用戶產品使用的‘移情理解’,并且在感性直覺和理性概念之間做出權衡,得出產品設計的最佳方案?!盵20]
(二)移情式設計不斷應用:從工業產品設計到教學設計
“移情作為設計中的重要方法,能夠為決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值得企業為之投入時間、資源和必要的技術?!盵21]1997年,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Dorothy Leonard等研究工業產品設計中采用的移情式設計情況,描述了移情式設計在創新性公司的成功實踐。2011年(芬蘭)Ilpo Koskinen等認為:設計師不僅要考慮產品的功能,還應該考慮與之相聯系的主觀因素;設計師需要系統的方法才能體現主觀因素,而且這些方法一定要能移情地了解用戶。
在教育領域,2002 年,Maish Nichani首次提出移情式教學設計的概念。張廣兵(2009)認為移情式教學設計彌補了傳統教學設計的模式化、機械化、教學情感匱乏等不足,真正實現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位置上設計教學活動。[22]周賢善(2009)應用移情式教學設計優化網絡教育,認為可體現在網絡教育的主要環節中。[23]高麗云(2010)探討了拋錨式教學策略與移情式教學設計如何結合,分析了應用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具體策略和注意事項。[24]柳銘瑞(2011)認為移情式網絡課程設計中,設計人員、教師、學生等需要共同參與設計活動。[25]
移情式設計的應用已經從工業產品設計拓展到教學設計中。在教育領域,移情式設計不斷應用,形成了移情式教學設計等話題,被認為可以作為理解學生、基于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方法;應用到網絡教育、網絡課程設計、e-Learning等領域,體現在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內容的設計、學習策略的優化和教學評價的完善等方面。
(三)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幼兒的數字化學習需求、數字化學習資源使用方式與成人有較大差別,設計人員需要站在在幼兒角度,思考他們在數字化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以及需要什么數字化學習資源予以支持。“因為設計的需要而研究人類行為的時候,用戶數據往往是由設計師的個人體驗和解釋來處理得出的。當我們從理性實際的主題轉入更加主觀、更加注重體驗的領域,在設計時考慮移情設計就非常有必要了?!盵26]
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移情式設計指設計人員對幼兒的數字化學習進行移情性體驗,從幼兒的角度去理解、感受、體驗幼兒的情感,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幼兒及其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需求,以設計滿足幼兒個性特點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有助于辨明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隱性需求,有益于設計出合適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有利于提升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適切性,提高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效果。
首先,移情式設計有助于設計人員擺脫自身的局限。設計人員設計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不是為自己的孩子或者熟悉的幼兒,而是為了也許從未謀面的幼兒。他們無法觀察幼兒數字化的想法和感受:學習動機、情感態度、心智模式、判斷標準、學習偏好以及心理沖突。設計人員必須超越自身文化傳統、心智模式和認知結構的局限,在真實的場景中通過移情體驗,準確預料幼兒數字化學習的行為,以便資源設計中做出針對性反饋。
其次,移情式設計有益于設計人員把握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需求。不同幼兒有著不同的數字化學習經驗,具有不同的數字化學習能力,關注不同的數字化學習資源,還有著不同的數字化學習期待和偏好?!耙魄樵O計就是應用我們的自身的洞察力去指導和啟發,為那些我們從未謀面的人設計更加有用和愉悅的產品?!盵27]采用移情式設計方法有助于設計人員通過觀察幼兒數字化學習的外在行為來識別他們的內心狀態,預知幼兒在數字化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挖掘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深層次需求,為針對性設計開發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提供支持。
最后,移情式設計有利于拓展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設計方法。傳統的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缺乏教師和幼兒的有效參與,僅是設計人員和教學專家之間相互交流。從移情設計的基本步驟(觀察用戶、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用頭腦風暴解決問題和規劃解決方案)可以看出它既強調了對用戶行為的移情分析,也突出了運用集體智慧來創造性解決問題。移情設計幫助設計人員通過建構幼兒、教師、設計人員等組成的設計團體,以群策群力的方式應用更加完善的方法,進行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設計活動。
三、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的開展
“盡管設計師在產品開發的整個過程中都在思考用戶,移情是無處不在的,但移情設計只是產品開發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并不是對所有設計問題的通用解決方法。”[28]在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中,為了保證人力、物力和材料等投入能夠發揮充分的作用,采用移情設計的階段應該被詳細確定。在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中可以采用下列步驟(如圖1所示)。
(一)選擇幼兒群體,把握幼兒數字化學習的特征
在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中,幼兒用戶對象研究中需要更加關注目的性,而非機械地參考統計抽樣。首先,主要幼兒群體,指經常使用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幼兒群體。其次,即將開展數字化學習的幼兒群體,以設計面向未來幼兒用戶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最后,非正常的特殊幼兒用戶,他們通常會對數字化學習資源有某些特殊的需求。例如,語言表達能力超常的幼兒可能對語言學習類軟件具有詞匯量大、語句復雜和增強應用等方面的要求。
在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移情式設計中,設計人員既選取一部分幼兒用戶代表經常使用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幼兒,又需要一部分未來應用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幼兒群體和某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幼兒群體。后兩類幼兒群體不但能夠為設計師提供有效的設計靈感,而且可以測試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主要結論。
(二)采用移情觀察,分析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隱性需求
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中的觀察并非一種遠距離和客觀的方式,而是設計人員融入幼兒真實情景下的體驗。區別于傳統設計中的觀察,移情式設計的觀察是在幼兒日常數字化學習中、在自己的環境(日常生活的)中進行的非干預性觀察。
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移情式設計不是簡單地把幼兒看作訪談、調查和測試的主體,而是作為有感情的人,站在幼兒自己的角度去觀察其數字化學習的狀況。設計人員觀察幼兒日常的數字化學習行為,理解他們不同于成人的數字化學習方式,從而獲得其他純客觀性觀察方法所無法獲得的信息,有效發掘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隱性需求。
(三)進行角色扮演,理解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體驗
角色扮演中,設計人員以幼兒用戶的身份進入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環境中,親身參與到幼兒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中,不僅要關注幼兒數字化學習行為的過程,更要關注幼兒數字化學習的資源使用,以推測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適用狀況。有三種方式可以用于設計人員的角色扮演。[29]
1. 觀察幼兒的實際應用,或者在現實數字化學習資源使用的自然情境中,或者在為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原型中。一旦設計人員理解了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情境,則針對性開展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就會變得輕松許多。
2. 尋找幼兒的參與,記錄他們數字化學習行為狀況,描述他們對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想法和感受,引導幼兒創造性表達數字化學習的效果,以深入探索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體驗。
3. 自己嘗試使用設計原型,以內省的方式獲得幼兒也可能擁有的使用體驗。設計人員當然無法實際擁有任何幼兒的體驗,但是為了改善使用情境,卻可以從自身數字化學習的經驗中,預測幼兒數字化學習的反應。
(四)應用頭腦風暴,突破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思想束縛
在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過程中,采用頭腦風暴法有利于幼兒通過與資源設計人員、同學交流合作,充分表達各自對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意見和想法,可以突破以往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束縛,更大程度上創造性地設計數字化學習資源。
對于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不應看作只是設計人員的工作,而應把幼兒、教師等納入進來;不應僅僅看作一個資源優化設計的過程,而且是幼兒、教師和設計人員等不同觀點交流融合的過程。例如,在設計幼兒視頻資源時,可以采用頭腦風暴法展開討論:幼兒需要視頻資源嗎?學習過程中的那些階段需要視頻資源?在多種格式的視頻資源中,哪一種最合適?在眾多的開發技術中,哪一種最適用?
(五)形成設計共同體,構建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設計模型
移情式設計要求設計人員與幼兒、教師等形成設計共同體,將資源的設計者、使用者(幼兒)以及資源使用的引導者(教師)等以有效的方式組織起來,共同面對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中的問題,一起探討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方案。唯有如此,幼兒、教師才能與設計人員成為平等的參與者,共同為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做出各自的努力。
根據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一系列的方案,設計人員建立較小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模型并提供給幼兒使用,根據反饋信息對模型進行修改完善。由于幼兒的知識基礎、學習需求等不同,可以針對不同幼兒的學習需求,設計不同層次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既可以彌補傳統課堂資源同一性的不足,又能夠支持幼兒多元化的數字化學習。
(六)聯系現實狀況,開展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的驗證
移情式設計“建立在富有情感的想象之上――即超越現實的想象能力。通過想象,我們能夠提前思考未來的使用體驗將何去何從,并且產生一些想法去支持這種體驗。但是想象也可能成為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盵30]那么,設計人員如何準確把握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需求,如何知道他們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體驗,怎樣判斷設計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是否符合呢?
移情應該作為一種需要在現實中進行檢驗的特殊想象,設計人員需要在主觀移情和客觀觀察之間做出平衡。具體說來,設計人員需要通過與幼兒的不斷接觸來激發對幼兒數字化學習的移情,需要根據幼兒數字化學習行為的狀況來判斷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是否合理,需要根據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效果來調整移情式設計。
如果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可以滿足幼兒的數字化學習需要,下一步就可以開發推廣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更大范圍上支持幼兒的數字化學習。如果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尚未滿足幼兒的數字化學習需要,則需要重新開展幼兒數字化資源的移情式設計,進一步優化、完善幼兒的數字化學習資源。
四、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的優化
“研究移情設計的目的并不是解決公認問題,而是找出設計切入點,也是為了達到對用戶的整體全面的認識?!盵31]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移情式設計面臨著設計人員對幼兒數字化的移情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兒數字化學習信息的表達等問題,需要采用相應的措施予以優化。
(一)提高設計人員對幼兒數字化學習的移情能力
為了充分理解用戶的體驗,至少有三種數據可以被應用:語言數據(“說”,表達人們所知道的和講述的)、行為數據(“做”,觀察人們是怎么做的)以及想象的數據(“想”,描述當前群體非語言化的結構性方法)。[32]三者的關系可以通過圖2進行說明。其中,語言數據的內容比較明確,行為數據可以通過觀察直接獲得,而想象的數據則是潛在的,不容易被發現。
傳統的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較多關注幼兒在數字學習中是如何說、如何做的,而忽略了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使用中更深一層的體驗:直覺、感受和夢想,尚未真正地了解幼兒數字化學習的狀況和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體驗。為此,設計人員需要轉變關注對象:從關注幼兒數字化學習中的語言數據和觀察數據,轉變為更多關注幼兒數字化學習中的想象數據;從關注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使用中的語言表達和行為方式,轉變為更多關注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使用中的直覺、感受和夢想。
為了獲得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使用中的想象數據,設計人員可以借助某些可視化工具,將幼兒數字化學習中的想象可視化,以促進其想象數據的傳播、理解和加工。例如,“情感工具箱”作為可視的、有趣的、基于故事建構的技術,能夠幫助設計者關注幼兒數字化學習的夢想、憂慮以及愿景。此外,“認知工具箱”包括心理地圖、三維模型、關系圖表以及流程圖等,能夠幫助設計人員將幼兒數字化學習中的想象數據可視化,進而開展幼兒數字化學習的移情體驗,準確把握其數字化學習的特征及其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需求。
(二)幼兒應用可視化方式表達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體驗
幼兒表達自己數字化學習的觀點和意見,那些非語言表達的信息可以借助可視化形式來描述。如果幼兒認為清楚地表達、反饋態度和思考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那么制作拼貼畫、繪畫、攝影拍照、敘事或者寫日記等方法能夠幫助幼兒探索自己數字化學習的行為特征,表達他們對于數字化學習的需求,為設計人員提供幼兒數字化學習的豐富語境。
首先,可視化的記錄元素(通常為相機)可用于記錄幼兒數字化學習的情況,描述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體驗。其次,視覺日記可以幫助設計人員理解幼兒數字化學習的情緒和想法,把握其數字化學習資源使用的行為習慣。最后,說明性的問題卡片、任務書等可用來研究闡釋幼兒數字化學習的特點,包括對于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意見、態度等開放性問題。
(三)基于生態網絡構建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共生關系
為什么某些數字化學習資源能夠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對幼兒的學習發揮持久性的影響力,而某些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剛一出現就消聲匿跡?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也是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研究的切入點。數字化學習資源不僅作為信息產品使幼兒能夠寓教于樂,支持了幼兒多樣的數字化學習活動,而且應該成為幼兒學習生活的固定組成部分,不斷影響幼兒日常的學習生活方式。
對于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人員需要超越僅僅看作支持數字化學習的信息產品,而應在生態網絡中探討它們之間如何相互關聯;不僅僅探討不同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之間的生態關系,而且分析他們怎么融合后融入幼兒的學習生活;不僅僅討論數字化學習資源對幼兒學習生活的影響,更應闡釋如何應用數字化學習資源優化幼兒的學習生活,從而通過構建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共生關系,更大程度上發揮數字化學習資源在幼兒學習生活中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包紅英.電化教學如何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J].中國電化教育,1997,(4):39~40.
[2] 王淑君.從實驗研究看教育電視在幼兒社會行為教育中的影響[J].電化教育研究,1998,(2):89~95.
[3] [13] 郁曉華.幼兒多觸控虛擬學具的研究與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1,(1):133~137.
[4] 李昱.試論兒童媒介素養及其培養[J].學前教育研究,2008,(5):27~31.
[5] 李平毅.結合幼兒生理心理特征 搞好幼兒電化教育[J].中國電化教育,1996,(4):32 ~33.
[6] 宋明責.淺析幼兒投影教材中的美術特征及意義[J].中國電化教育,1996,(1):48~49.
[7] 陳靜宜.幼兒電視教育片創作之探索[J].電化教育研究,1997,(1):61~64.
[8] 凌巍.談幼兒電視教材的編制[J].中國電化教育,1997,(2):46~49.
[9] 崔琦.學前教育主題網站的研究與設計[D].曲阜:山東師范大學,2007.
[10] 朱玉華,高薇.構建幼兒教學管理平臺推進師幼學習方式的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08,(10):41~43.
[11] 楊珊珊,郭力平.論幼兒教育軟件設計中兒童的參與[J].中國電化教育,2009,(6):61~65.
[12] [16] 李清.幼兒媒介素養游戲的設計及實效性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1,(7):114~117.
[14] 王濟軍,王赫男等.平板電腦在幼兒數學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12):107~110.
[15] 張立龍.學前兒童數學互動教學軟件設計與開發[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12.
[17] M.Scaife,Y.Rogers. Kids as Informants: Telling Us What We didn’t Know or Confirming What We Knew Already[A] .A.Druin.The Design of Children’s Technology[C].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1999,27~50.
[18] What Kind of Research Model is Empathic Design[EB/OL].[2012-12-26].http://cc.ntut.edu.tw/~wwwdtl/93DTL_02/class/93_05_Wang/930323.pdf.
[19] [20] [21] [26] [27] [28] [29] [30] [31] [32] [芬] Ilpo Koskinen,等.移情設計:產品設計中的用戶體驗[M].孫遠波,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20,22,34,30,25,22~23,26,28,30,30.
[22] 張廣兵,全.移情式教學設計:內涵、方法與實施[J].電化教育研究,2009,(1):86~88.
近些年在各種數學考試中閱讀理解題成為新的亮點,這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很多學生由于讀題、審題能力不強,在解答閱讀理解題時往往不明白其意思,導致在閱讀理解題上丟分嚴重.所以,我認為要整體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就必須從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開始.新課改教育教學理念是重視個人發展和深挖智慧潛能的教育理念,數字化的時代引領著我們教育一線工作者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我們可以從數字化資源中找到利于教學和適合學生的方法,下面我針對整合城鄉數字化資源提升學生數學閱讀能力來進行說明.
一、數學能力提高的基礎是學會閱讀
科技信息化和數字化時代已經完全地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考慮到閱讀能力是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的一種基礎能力,我們教師對數字化資源更加關注和思考,關注數字化資源的分類和特點,思考數字化資源所能夠給教育教學帶來的幫助和效用.想讓學生聰明,可以通過閱讀來實現.“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對任何一個科目都是適用的.為什么說數學能力提高的基礎是學會閱讀呢?因為,所有的教材內容和考試中的題目都是需要通過閱讀來理解,而后再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答問題,所以,閱讀是數學學習的必經之路!那么,如何整合城鄉數字化資源,來提升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我是這樣做的.
(一)關注度的引導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而我們使用的教材中并沒有特別突出的部分來引發學生的關注.但是我們可以利用數字化資源來引發學生的關注,首先,找出所講內容的電子課件,如,“統計”中的隨機抽樣,先利用視頻講解的形式代替教師的口頭教學,引導學生關注今天所講內容,再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中的內容和問題的思考.
(二)求知欲的激發
如果發現我們所使用的教案內容上不夠新穎、構思上不具備特點,我們可以參照數字化資源中較好的教案和單篇課程教學思路.學生都有求知的欲望,ξ粗和感興趣的內容總是充滿好奇和關心,我們在講解新課時不妨把這節課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再去反問學生是怎么做到的?如,在我們生活中要檢查數量巨大的產品時,做不到對每一個產品都檢查,要如何才能檢查該產品呢?這里我們就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內容先了解什么是抽樣以及抽樣對我們的幫助和作用,再來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數學成績和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對其內容的閱讀和理解,通過閱讀來理解數學知識,通過閱讀來解答數學問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時刻記著引導學生多閱讀課本內容.
二、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先從興趣引導開始
數字化資源的特點是充分利用電子信息設備等來體現并讓學生感受視聽效果.如果學生對閱讀的內容不感興趣也就無法引導學生閱讀,所以,我們先做的就是利用數字化資源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閱讀.
(一)數字化資源教學
學生的興趣從何而來?我認為數字化資源不是替代我們教師授課的“可怕”工具,而是輔助我們教學提供便捷的工具,所以,我們要在數字化資源中找尋所講內容的課件和視頻等素材,我們可以運用名師講解視頻、名師錄制的教學視頻讓學生進行輔學習.利用數字化資源給我們數學教學提供幫助,利用各種多媒體設備和數字化資源,把枯燥的教學內容立體化地呈現在學生眼前.
興趣的引導關鍵是我們在使用數字化資源時,能夠把握一個度,不至于“活而無序,鬧而無度”.很多教師在利用數字化資源的時候沒有控制一個度,導致既沒有按照課本的知識引導學生學習反而耽誤了重要的教學安排和設計.所以,我們在使用數字化資源的時候應該注意一個度的控制和把握,適可而止,觀察到學生興趣逐漸暴露出來,就引導學生走上正軌閱讀課本內容.
三、利用數字化資源中的電子、網絡教材
數字化資源內容豐富,我們要善于發現、善于利用優質的教學資源.我們教學中要學會運用數字化資源整合一本電子、網絡教材,我們需要利用的就是動態的網絡教材,可以學習達人的方法找尋我們所使用的教材中每一個單元和章節的內容,將具有難度和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規整,有利于我們的多媒體教學.網絡教材內容都是我們重點搜集的內容,學生學習完課本上的內容就可以引導其通過網絡教材進行閱讀和問題的思考,網絡教材充分利用并延伸了有范圍的紙質教材的內容,是一個教學的良方.
數字化資源不是替代我們教師的工具,而是輔助教學的工具.我們在有具體目標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各種資源來作為我們的工具,更好地提供給學生,以至于其在學習上不再那么費力.
教育工作的本質是把知識完整地傳授給學生,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和思考的問題.信息化時代的迅速發展直接影響我們教育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為學生合理、正確地規劃和整理這些資源并利用到教學中來,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信息化時代的產物.
【參考文獻】
[1]王曉光.談新課程高中數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東方教育,2013(8):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