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10 16:33: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校意識形態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校意識形態教育

篇(1)

信息化時代,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已經不能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利用網絡平臺推行意識形態教育已成為高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我院在推行意識形態教育網絡平臺建設方面,近年來先后建設了“形勢與政策”網絡平臺和“中國夢”精品視頻課程網絡平臺。兩個平臺的運行為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們再運行的過程中也汲取了一些寶貴的經驗教訓,同時在平臺建設和運行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可以進一步改進優化的地方:

1.突出主題和多樣化結合。我院意識形態教育網絡平臺網站依附于校園網站之下,優點是方便學生快捷登錄瀏覽,缺點是網頁設計呆板,缺乏個性化色彩,不易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內容上以文字為主,視頻等其他內容不足且文字內容更新較慢,如我院“形勢與政策”網絡平臺內容基本是一學期一更新,一學期一考核。半年的長周期難以應對突發性、敏感性問題的及時報道解析。半年的更新周期也使平時登錄的學生人數寥寥,學生登錄學習多集中在考試時段,形成了為了考試才會登錄學習的景象。建議意識形態網絡平臺在突出主題的前提下考慮多主題的結合,將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等主題也納入其中,進行多板塊嵌套,豐富內容亮麗網頁界面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生活、娛樂等主題表面與政治主題無關,其實家事國事天下事都可因勢利導,將政治教育的目的潛移默化其中。切實處理好思想一元性和傳播多樣性,網站主題內容的嚴肅性和網站形式的活潑性之間的矛盾。取使網站內容“實”起來,形式“活”起來。

2.完善網站運行評估機制。我院意識形態網絡平臺有專職教師進行網絡建設,同時有教務、學工人員在網絡技術層面提供支持。但評估人員目前空缺。如我院“形勢與政策”網絡平臺在內容上基本上就是一位專職老師獨立決定內容的主題和考核的內容,我院其他老師未能有效參與、審核。一人負責制雖然有利于提高平臺運行的效率,但內容上缺乏審核把關,易出現內容不精等缺陷。只有加強評估、管理工作才能以評促建、以評促改,才能優化高等教育的過程,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意識形態網絡平臺的功能。

3.建設意識形態網絡輔助平臺,助力思政教育。信息化時代,高校應該積極更新教學手段,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探索建立電子刊物、電子版校報、手機報等形式擴大宣傳的實效性。探索在QQ空間、微信公眾號建立新的意識形態教育平臺,豐富內容,唱響主旋律。利用新的輔助網絡平臺,把單向的宣傳教育轉化為互動交流,以增強教學效果的實效。

4.發動學生團體,充實運營隊伍。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樣網絡平臺教育運行過程中,也要使有熱情,有責任的同學積極參與到網站建設中,這樣不僅有效解決網站運行人手不足的情況,也可以群策群力更好的辦好平臺建設。學生本身是網站平臺服務的對象,選取優秀的學生參與也有利于在實踐中增強他們的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獲得實踐鍛煉的平臺。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握好“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師要切實把好“審核關”、“引導關”。

5.加強教師培訓、提供政策支持。我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平時承擔了較為沉重的一線教學任務,交流學習的時間和機會與公辦院校相比相對較少。學校應定期組織培訓給教師以成長的機會。對教師的培訓首先是幫助教師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建構主義認為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角色,從知識體系的傳授者變成思想的傳播者。其次,應該在技術上加大培訓,使老師熟練掌握平臺的各項功能,盡量減少中間環節,以利于時效性很強的事件的分析報道。最后應增強網絡平臺信念的培訓,學校應組織教師參觀、交流、學習意識形態平臺建設突出的學校,在培訓中增強教師運用平臺的整體素質,激發他們使用平臺的積極性。

在政策上學校要加大對教學的重視。從高校考核來看,高校基本上是越來越重視科研,教學則相對不受重視。科研有具體的評價標準和激勵措施,關系到職稱評定和收入的提高。而教研的評價和激勵則相對滯后。學院意識形態教育網絡平臺的建設和維護、評估需要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教師為了生存在完成沉重的教學任務的同時,不得不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要把平臺建設好、維護好也需要學院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鼓勵。

篇(2)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一個與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息息相關的特殊場域。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3月,中國網民數量約為9.04億,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了64.5%。龐大在中國的網民群體中,大學生已經成為主力軍,成為網絡空間環境中的最主要群體。數據顯示,在9億多網民中,按照年齡結構來看,20-29歲的人群占了21.5%;按職業結構來看,學生群體所占比例達到了26.9%。上述數據突顯以下兩個重要問題:一是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安全已經成為國家安全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二是大學生作為網絡空間中的主體,一方面其價值觀念的形成深受網絡空間信息、觀念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的言行舉止,又對網絡空間環境進行著重構。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一方面是加強國家安全教育的必然舉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塑造一個有利于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網絡空間環境。本文在分析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內涵的基礎上,針對當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內涵

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科學研究的前提和基礎,要厘清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內涵,首先必須理解和把握“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安全”的本質。意識形態,從其本質來看,可以概括為是一種觀念的集合。每一個社會群體由于其特定的歷史文化特征以及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會形成一套完整的對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群體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種種認識觀念和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就可以看作是這種觀念的集合。在政治領域和社會文化領域,意識形態有其特定的功能。具體而言,意識形態主要為一個國家的社會政治制度、秩序提供思想觀念層面的合法性闡釋和支持。正是意識形態所具有的這一重要作用和功能,使其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稟賦、制度體系以及文化觀念,是構成現代民族國家的三要素。文化觀念從國家構成的角度來看,就是指意識形態。自然稟賦是國家的物質基礎,制度體系為國家的正常運轉提供了規則和秩序,而意識形態則是將一個國家不同群體粘合起來,形成關于統一國家認同的“黏合劑”。因此,意識形態安全,從宏觀上來講就是一個國家的社會群體對于國家、民族能夠形成穩定的文化價值認同;從中觀角度來講就是對政黨制度、發展道路等等制度、文化、法律等等具體觀念、制度能夠形成相對統一的認同;從微觀角度來看,就是在面對具體境遇和觀念沖擊時,有相對穩定的立場和清醒的判斷。意識形態因其往往涉及思想觀念、價值的特性,其安全往往有著自身的脆弱性,極易受到外界輿論場域、觀念和具體事件的沖擊和威脅。隨著互聯網在社會各領域的延伸,人們客觀上已經進入了一個虛擬網絡空間和現實社會空間疊加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現實社會中的事件、觀點和價值觀念往往能夠借助網絡空間迅速傳播、發酵,從而在網絡空間形成一定的輿論場;同樣的,網絡空間當中形成的輿論場,因其所引起的巨大傳播效應,又反過來對現實社會形成客觀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如上所述,特定價值觀念通過網絡,對現實社會生活中人們意識形態的形成和發展發揮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力。這就揭示了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內涵,即網絡空間價值觀念等構成的網絡空間環境,不會對網絡空間中和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主體的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的形成和培養構成威脅;反之,則可以說網絡意識形態處于不安全狀態。

二、當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

篇(3)

[作者簡介]周素勤(1977- ),女,河南漯河人,重慶三峽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慶 4041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新形勢下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研究”(項目批準號:12YJC710087)、重慶三峽學院2011年度第一批教授(博士)科研資助計劃項目“中美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1ZZ-0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0-05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4)17-0116-02

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即通過教化或教育把占社會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轉化為人們所接受的思想觀念,從而喚起人們強烈的聚合心理,并將這種聚合心理上升為共同信念和奮斗目標。①對國民尤其是青少年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是當今世界各國整合社會各方力量、提高國民向心力的重要手段。雖然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存在根本差異,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本質也大相徑庭,但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一些具體做法對于優化新形勢下我國高校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特點

1.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與時俱進。以人文主義思想為基礎、以確保個性發展和個體利益為核心價值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是美國人普遍認同并內化為價值判斷和為人處世的標準,這也正是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內容。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內容豐富,并能夠根據美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不斷進行調整和更新。獨立戰爭到南北戰爭期間,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主要致力于培養大學生的“美國意識”以及進行廣泛的廢奴宣傳工作。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則主要是激起大學生對美國參戰的支持以及鼓舞士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至冷戰期間,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主要是進行教育和宣傳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冷戰結束后,隨著國內外局勢的不斷演變,美國繼續適時地調整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以最大限度地為國家、社會服務。

2.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方法靈活多樣。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倡導并遵循個性化原則,在尊重個性、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的基礎上進行集體主義精神的引導。這樣的教育理念貫穿于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全過程,同時也決定了其教育方法的靈活多樣。一方面,美國始終堅持使用公開的、直接的教育方法,通過公民教育、歷史教育、政治法律教育等課程向學生灌輸資產階級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另一方面,美國開始側重采用隱蔽性、滲透性極強的感染啟發法、心理咨詢法、參觀考察法等,引導學生自我感知、自我意識、自我教育。此外,美國高校從“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理念出發,針對學生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思想、道德問題設置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進行情感體驗、獲得經驗認知,并在生動的情景與平等的交流中獲得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增強分析和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

3.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載體多元化。第一,利用總統競選等政治活動對大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第二,借助宗教活動對大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美國政府十分注重實現宗教與政治的結合、宗教與教育的結合,其密布全國的宗教組織通過開展各類宗教活動進行國家意識與民族精神的教育,巧妙而隱蔽地把國民的轉化為對國家的熱愛和對政府的順從。在美國,有的大學還設有教士、牧師辦公室,隨時接待學生,還有專職牧師負責向外國留學生傳教。②第三,通過參加唱國歌、向國旗和紀念碑敬禮等日常公民教育活動灌輸愛國主義思想。第四,通過參觀各種各樣的紀念館、博物館、國家公園、展覽館、歷史遺跡、名人故居等場所,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情與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第五,通過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慈善工作等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4.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陣地網絡化。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非常注重整體性和系統性,不僅著力抓好學校這一主陣地的建設工作,還努力調動政府、家庭、社會、大眾傳媒以及各種政黨、宗教團體積極參與,已經形成了一個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的教育網絡。政府著力將報紙、書籍、電影、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傳媒打造為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有力工具,通過它們宣傳官方的政治道德信息以影響公民的政治傾向、價值取向與生活方式等,從而強化了受教育者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與內化。

二、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1.突出政治性,理直氣壯地開展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全面發展的建設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然而,目前仍有一些人對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頗有微詞,認為這是無聊的、無用的、無需學習的課程。之所以如此,除了受社會轉型期大環境的影響以及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看作純粹的政治課而否認其科學性外,經常被人掛在嘴邊的理由就是認為美國大學沒有思想政治課,但美國卻是當今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美國雖然標榜和鼓吹思想多元化,事實上卻固守資產階級思想一元化且意識形態化趨勢日益凸顯。因此,我國高校也必須理直氣壯地開展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旗幟鮮明地反對“意識形態終結論”“意識形態淡化論”等思想。

2.與時俱進,不斷優化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豐富且不斷根據形勢變化和社會需要進行調整和更新,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也應在掌握意識形態發展、傳播規律的前提下,與時俱進,不斷優化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這是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對高校學生吸引力的關鍵所在。這既需要我們堅持理論的一元指導地位,提高其同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較量的能力,也需要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立足于當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積極借鑒其他意識形態中的合理因素,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保持足夠的開放性和時代性。

3.以學生為本,加強受教育者的參與性。與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肯定個性、尊重個性發展,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相比,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更偏重于教育的系統性和知識的傳播性,教學方法仍以灌輸為主。其結果是,課堂教學往往淪為教師單方發送信息的“獨角戲”,學生則只是信息的“接收器”而已。因此,應當在不斷優化教學內容的前提下,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接受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和校內外實踐活動并為其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更好地了解國情、社情,感受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魅力并提高認同度。

4.加強滲透性,注重運用隱性教育方法。相比較而言,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偏重于隱性教育手段,我國則主要采用顯性教育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多采用直白式的灌輸,媒體上也是鋪天蓋地的宣傳說教,而讓大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去體驗、提高的隱性教育卻非常薄弱,教育效果自然是難如人意。這就需要我們花大力氣改進教育方法,加強滲透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繼續采用灌輸式理論教育方法的同時,積極采用心理暗示、感染啟發、參觀調研等隱性教育方法;要將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目標滲透到專業課教學、教學管理和日常服務中,滲透到媒體宣傳和社會環境中。

5.堅持系統性,打造“五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引導大學生認同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并成為其行動向導是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任務。這一目標的實現,單靠高校自身的努力根本無法完成,還需要政府、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就當前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來說,家庭、社區和大眾傳媒等社會力量還未發揮應該發揮的作用。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陣地網絡化的經驗啟示我們,黨和政府必須加強領導,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構建包括政府、家庭、學校、社會和大學生個人在內的綜合性立體化教育網絡,形成合力,提高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注釋]

篇(4)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6.19

中圖分類號:C936;F243;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7)06-0086-05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coinnovation,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Emiss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of Thermal Power Industry

LIU Ziyang, CHEN Jin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Using the data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of Thermal Power Industry from 2009 to 2014,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rmal power firms ecoinnovation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Through the data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net profit of the company, it develops the measurement index of ecoinno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innovation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hortterm economic performance, while on the longterm is positive; Besides function heterogeneity, TMT age and tenure heterogeneity are all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innovation and shortterm economic performance; TMT heterogeneity has no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innovation and longterm economic performance.

Key words:carbon emission; ecoinnovation;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rmal power firm

生態創新由于兼具環保、經濟的雙重優勢而備受關注[1]。國內外有關生態創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波特假說的驗證,即恰當的環境管制能刺激企業實施生態創新(弱波特假說),進而提高競爭力(強波特假說)[2]。弱波特假說已得到支持,而強波特假說卻存在爭議[3],焦點在于生態創新在環保的同時能否真正帶來盈利。

相關研究表明,生態創新與經濟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4~6]、負相關[7]、U型或倒U型的關系[8]。

學者們得出不一致結論的可能原因在于生態創新在不同時期內產生的經濟影響不同。因此,在對時期進行劃分的基礎上,本文認為生態創新與經濟績效存在三個相互作用的階段,表現為復雜的N型曲線關系。

高管對環保持支持態度能促進企業的環保實踐[9],高管文化水平也與生態創新正相關[10]。可見,高管認知將作用于企業生態創新。高階理論認為,高管的背景、經歷、價值觀等會對組織決策及績效產生重大影響[11],而高管在這些維度上的不同也必將導致其認知存在差異。因此,相對于同質性的高管團隊而言,異質性高管團隊的決策過程及其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也必將因其認知多樣化而表現得更為復雜。那么,這種復雜的認知會如何影響生態創新與經濟績效之間的關系?

基于以上問題,本文探討了生態創新對經濟績效的影響及高管團隊異質性對二者關系的調節作用。目前,以煤炭為主要燃料的火力發電行業環境成本最高,如何降低火電行業的碳排放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因此,本文實證研究的數據全部源于國內火力發電行業上市公司,以期能對火電行業的環保實踐起到指導作用。

1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11生態創新與經濟績效

關于生態創新與經濟績效的關系,存在兩派觀點:傳統派和修正派。傳統派指出,實施生態創新使資源從原生產領域轉移到了相對陌生的環保領域,既增加了投資風險,也改變了資源配置方式,導致效率下降[12],不利于經濟績效的提升。修正派認為,生態創新能滿足環保要求,進而幫助企業獲得合法性這類杠桿資源[13],撬動諸如政治(稅收優惠)、商業(顧客偏好)、社會(公眾擁護)等資源[6]。這類資源通常難以模仿,因而具備競爭力[14],能促進經濟績效。

可見,傳統派側重資源配置方式被破壞,修正派側重異質性資源的獲取。楊靜認為組織惰性(破壞資源配置)、柔性(獲取異質性資源)同時存在于生態創新的實施過程,并隨實施的深入,兩者的作用程度也在發生改變,最終導致生態創新、經濟效之間呈現兩階段、倒U型曲線關系[8]。本文認為,在兩種機制的作用下,生態創新、經濟績效之間呈現的是更復雜的三階段、N型曲線關系(如圖1):(1)初期,因生態創新的實施還不深入,資源配置被破壞引致的成本小于合法性帶來的收益,經濟績效得到提升,但持續時間很短;(2)短期,隨生態創新實施的深入,資源配置的破壞引起的效率下降越發明顯,合法性帶來的收益難以補償成本,造成經濟績效下降;(3)長期,經過學習和調整,組織適應了生態創新,其優勢得以發揮,投資逐漸產生回報,最終提高經濟績效。本文將重點分析(2)、(3)階段。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1a:生態創新與短期經濟績效顯著負相關;

H1b:生態創新與長期經濟績效顯著正相關。

12高管團隊異質性的調節作用

有關高管團隊異質性的研究主要基于信息決策理論和社會類化理論。前者認為異質性高管團隊具備多元的視角和知識,有助于深刻、全面地理解問題,能提高決策效率,促進績效[15]。而后者認為異質性易導致團隊成員根據人口統計特征對其他成員作內、外的區分,既不利于合作也阻礙了信息交流[16],降低了決策效率,對績效存在負面影響[17]。

兩種理論均能解釋高管團隊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18]。然而,盡管國內也有研究認為異質性高管團隊有助于建立廣泛的內外聯系,能獲取更多的資源和信息[19],支持了信息決策效應,但在國內背景下社會類化理論的解釋力卻更強[20]。可能的原因在于,國內背景下信息決策效應的發揮受到時限。團隊成員的類化并非短期內就能形成,短期由于類化程度不高,社會類化效應的負面作用尚不明顯,信息決策效應能夠得到發揮;但隨時間的推移,社會類化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顯現,導致溝通產生障礙,信息決策效應被抑制。因此,異質性的優勢可能更多表現在短期。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2a:高管團隊異質性對生態創新與短期經濟績效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H2b:高管團隊異質性對生態創新與長期經濟績效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具有負向調節作用。

本文的概念模型如圖2所示。

2研究方法

21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

選取火力發電行業全部29家A股上市公司2009~2014年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相關數據來源于東方財富數據庫和CSMAR數據庫。

剔除在考察期內上市的公司(1家)及數據不全的數據(4組),最終得到164組有效數據。采用面板數據的處理方法進行回歸分析,以同時控制截面和時變兩種效應。

22變量的定義和測量

221自變量

生態創新。過度的碳排放是形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如某項行為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時也能帶來盈利,那么該行為屬于生態創新的范疇。基于以上思路對生態創新進行測量。

國內火電企業用于發電的原料主要是煤炭,其燃燒產物是企業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依據IPCC《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指南》提供的公式計算碳排放:

E=∑ni=1ECi×Si×EFi(1)

式(1)中,E為碳排放量,ECi為能源i的消耗量,Si為能源i的標準煤折算系數,EFi為能源i的碳排放系數。

通過手工整理企業年報中供電量及供電煤耗的數據計算煤炭消耗量:

C=K×R(2)

式(2)中,C為煤炭消耗量,K為供電量,R為供電煤耗。供電煤耗指提供單位電量消耗的標準煤量,因此按式(2)計算即得折算成標準煤后的煤炭消耗量。那么,火電企業碳排放量的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E=K×R×EFC(3)

式(3)中,EFC為煤炭的碳排放系數。相關機構測得的碳排放系數如表1所示,本文取平均值來計算碳排放量。

為直觀反映生態創新環保、經濟的雙重內涵,本文將其測量指標構造如下:

EIDn=En-1NPn-1-EnNPn(4)

式(4)中,EIDn表示第n年的生態創新度,En為第n年企業碳排放量,NPn為第n年剔除了物價變化后的企業凈利潤。式(4)表明,如企業該年度的單位凈利潤碳排放量與上一年度同比減少,那么減少的程度可反映該年度生態創新的程度。

222因變量

經濟績效。ROE、ROA等會計指標主要衡量了企業的短期盈利能力,難以反映長期績效。已有學者采用Tobins Q值來測量長期績效[16,20,23],即公司市場價值(股權、負債的市值之和)與資本重置成本之比。本文沿用薛有志等學者的方法,分別以流通股股價78%和86%的折扣來計算限售股股價[23],并據此計算Tobins Q值:

TobinsQ1=TS×TSP+RS×TSP×(1-78%)+DPTAP(5)

TobinsQ2=TS×TSP+RS×TSP×(1-86%)+DPTAP(6)

上式中,TS、RS分別為流通股股本、限售股股本,TSP為流通股股價,TAP為總資產賬面價值,DP為負債賬面價值。用ROE、ROA測量短期經濟績效,用Tobins Q測量長期經濟績效。

223調節變量

高管團隊異質性。主要考察年齡、職位任期、職能背景三方面的異質性。用標準差系數來反映年齡、職位任期這類連續變量的異質性。系數越大,異質性程度越高。根據上市公司年報中披露的高管簡歷,以高管進入團隊之前從事時間最長的職業為標準進行分類,分別計算各種職業的高管占團隊總人數的比例,使用赫芬達爾指數來計算職能背景異質性:

H=1-∑ni=1p2i(7)

式(7)中,pi為第i類職業的高管人數占團隊總人數的比例,n為職業的種類。H值介于0和1之間,值越大表明異質性程度越高。

224控制變量

選取企業年齡、企業規模、高管團隊規模和高管團隊平均年齡作為控制變量。以企業成立時間到觀察年度所經歷的年限來計算企業年齡,用觀察年度內企業總資產的自然對數、高管團隊總人數及其平均年齡來反映該觀察年度的企業規模、高管團隊規模和高管團隊平均年齡。

3數據分析與結果

31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

表2為描述性統計結果,包括變量均值、標準差及相關系數矩陣。從相關關系來看,初步顯示生態創新與短期經濟績效顯著負相關。更準確的結論有待進一步檢驗。

32回歸分析

表3、表4分別報告了生態創新對短期、長期經濟績效的回歸結果及高管團隊異質性在短期、長期內的調節作用。回歸前進行了VIF檢驗,結果表明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模型M11、M21檢驗了生態創新對短期經濟績效的影響。結果顯示,生態創新與短期經濟績效顯著負相關(ROE,β=-0027,p

模型M12和M22、M13和M23、M14和M24分別檢驗了高管團隊年齡、職位任期、職能背景異質性對生態創新與短期經濟績效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模型M12和M22顯示,高管團隊年齡異質性對二者關系存在顯著的正向調

節作用(ROE,β=0760,p

p01)。假設H2a只得到部分支持。

模型M31、M41檢驗了生態創新對長期經濟績效的影響。生態創新對長期經濟績效的回歸系數為正,與假設H1b的預測一致,但不顯著(Tobins Q1,β=00002,p>01;Tobins Q2,β=00002,p>01)。而模型M34、M44顯示,在新增了高管團隊異質性的相關變量之后,生態創新對長期經濟績效的解釋力增強,二者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Tobins Q1,β=0001,p

模型M32和M42、M33和M43、M34和M44分別檢驗了高管團隊年齡、職位任期、職能背景異質性對生態創新和長期經濟績效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模型M32和M42顯示,高管團隊年齡異質性對二者關系的調節作用不顯著(Tobins Q1,β=0001,p>01;Tobins Q2,β=0001,p>01);模型M33和M43顯示,職位任期異質性對二者關系的調節作用不顯著(Tobins Q1,β=-00003,p>01;Tobins Q2,β=-00002,p>01);模型M34和M44顯示,職能背景異質性的調節作用也不顯著(Tobins Q1,β=-0001,p>01;Tobins Q2,β=-0002,p>01)。假設H2b整體上未得到支持。

4結論與討論

本文運用我國火力發電行業全部29家A股上市公司2009~2014年的數據,實證分析了火電企業的生態創新行為對經濟績效的影響及高管團隊異質性對二者關系的調節作用。結果發現:(1)火電企業實施生態創新對短期經濟績效存在負面影響,但有利于長期經濟績效的提升;(2)高管團隊年齡、職位任期異質性對生態創新與短期經濟績效的負相關關系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但職能背景異質性對二者關系的調節作用不明顯;(3)高管團隊異質性對生態創新與長期經濟績效之間的關系不存在調節作用。

從結論上看,通過適當調整團隊成員來提高年齡、職位任期異質性可緩解生態創新對短期經濟績效的負面效應。但高管的變更往往是為了適應公司戰略的發展要求,如僅為追求降低生態創新的短期負面作用而變更團隊成員,未免效率低下。因此,本文結論的指導意義在于,如高管團隊已在年齡或職位任期上具備異質性,那么這將成為企業實施生態創新的優勢。

本文的理論貢獻有:(1)從人力資源的角度揭示了高管團隊存在適當程度的異質性將有利于火電企業生態效率的提高;(2)從生態創新的內涵出發,運用企業碳排放量和凈利潤的數據,構造了生態創新的測量指標――生態創新度;(3)在以時期為標準對經濟績效進行劃分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態創新與經濟績效之間的三階段N型曲線。

本文的局限在于:一方面,實證研究的數據僅來源于火電行業,因此結論可能并不能完全遷移到其他高污染行業;另一方面,生態創新度的構建依賴于碳排放量,而目前有關企業碳排放的精確計量研究還不成熟,且行業間由于碳排放源的不同也將導致其計量方式存在差異。所以,生態創新度的普適性還有賴企業碳排放的計量研究領域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James P.The Sustainability Circle:A New Tool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J].Journal of Sustainable Product Design,1997,2(5):52-57.

[2]Porter M E.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264(4):193-246.

[3]董f,石磊.“波特假說”――生態創新與環境管制的關系研究述評[J].生態學報,2013,33(3):809-824.

[4]Irene Eleonora Lisi.Translating Environmental Motivations into Performance: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5,29:27-44.

[5]黃蝶君,賴作卿,李樺.政府規制、生態創新與農業企業生態及經濟績效[J].軟科學,2016(9):28-31

[6]彭雪蓉,魏江.生態創新、資源獲取與組織績效――來自浙江省中小企業的實證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5):60-65.

[7]Stanwick P A,Stanwick S 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and Organizational Size,Financial Performance,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8,17(2):195-204(10).

[8]楊靜,施建軍.企業生態創新與經濟績效曲線關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3):95-99.

[9]李怡娜,葉飛.高層管理支持?環保創新實踐與企業績效――資源承諾的調節作用[J].管理評論,2013,25(1):120-127.

[10]彭雪蓉,劉洋.行業可見性、創新能力與高管認知對企業生態創新行為的影響[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5,27(5):68-77.

[11]Hambrick D C,Mason P 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12]Walley N,Whitehead B.Its Not Easy Being Gree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72(3):46-51.

[13]Zimmerman M A,Zeitz G J.Beyond Survival: 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3):414-431.

[14]Baum J A C,Dobbin F.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15]Simons T,Smith K A.Making Use of Difference:Diversity,Debate,and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 in Top Management Tea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2(6):662-673.

[16]Ndofor H A,Sirmon D G,He X.Utilizing the Firms Resources:How TMT Heterogeneity and Resulting Faultlines Affect TMT Tas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4,36(11):1656-1674.

[17]Haleblian J,Finkelstein S.Top Management Team Size,CEO Dominance,and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s of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and Discre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4):844-863.

[18]賀遠瓊,楊文,陳昀.基于Meta分析的高管團隊特征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J].軟科學,2009,23(1):12-16.

[19]任兵,魏立群,周思賢.高層管理團隊多樣性與組織創新:外部社會網絡與內部決策模式的作用[J].管理學報,2011,8(11):1630-1637.

[20]王雪莉,馬琳,王艷麗.高管團隊職能背景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以中國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槔[J].南開管理評論,2013,16(4):80-93.

篇(5)

高校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高校意識形態安全不僅是鞏固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根基,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得到長足發展,但是,隨著中國社會的急劇轉型,社會階層不斷分化,貧富懸殊日益擴大、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文化全球化與各種社會思潮不斷對我國實施“和平演變”的戰略,對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安全帶來消極影響。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的中心,逐漸成為各種思潮的集散地,呈現出文化多元多樣多變、信息流主客體活躍、傳播渠道高效泛化等特點,從而對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帶來沖擊。

一、社會轉型期經濟利益的多元化挑戰主流意識形態權威

1、社會轉型期導致社會思潮多元化趨勢。隨著中國參與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深,當前中國社會處于急劇的社會轉型期,一是經濟體制正處于由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二是中國社會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1]。這種急劇的社會轉型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經濟領域的急劇轉變必然引起政治生活領域、文化領域的急劇社會轉型。隨著中國向現代社會的發展,實現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促使社會公眾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急劇變化,使社會公眾的思想意識傾向于開放性;中國社會的急劇轉型,出現了道德失范、規章制度失靈等社會現象,從而促使市場經濟的負面因素在社會上流行,特別是市場經濟的逐利因素給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規范和價值理念帶來消極影響。中國的社會轉型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必然導致政治上層建筑的變化,必然導致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后現代主義、普世價值等社會思潮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不斷蔓延,必然導致意識形態領域的多元化趨勢,必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來沖擊。在各種社會思潮紛至沓來的時代,部分高校師生的價值觀必然產生信仰淡漠、理想信念混亂、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腐朽享樂思想等問題,我國高校的主流意識形態受到瓦解,高校的主流意識形態安全受到威脅[2]。

2、社會思潮對高校師生核心價值觀產生影響。高校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急劇的社會轉型必然對高校師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沖擊。市場經濟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同時市場經濟過于注重競爭、效益、效率的片面追求,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導致社會公眾在追求經濟效益的時候,注重金錢至上的競爭理念,而忽視了注重社會公正、公平正義的理念,容易導致腐朽墮落、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容易導致高校師生產生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不良社會風氣,從而導致高校師生理想信念缺乏,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享樂、追求金錢等不良風氣。一方面,中國社會的急劇轉型必然導致家庭教育的轉型。當前高校的大學生是90后出生的,許多90后大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所經歷的家庭教育只注重對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對90后大學生獨立意識、感恩意識、平等意識、勤儉意識、奮斗意識的教育。同時,中國社會的急劇轉型也導致高等教育的深刻變革。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等學校的畢業生日益增多,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日益加大。許多高校為實現生存,必然導致高校片面追求教學質量,而忽視了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責任意識教育。同時,現行的高等教育模式與教育理念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需求,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受到大學生的忽視,大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受到沖擊。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的急劇轉型必然對高校教師的理想信念產生侵蝕。高校教師對確保人才培養質量負有重要的責任,社會轉型必然對高校教師的理想信念產生沖擊。等價交換與競爭是市場經濟發生作用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師必然受到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的影響,高校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必然受到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盧梭曾經這樣說過:“有些職業是這樣高尚,以至一個人如果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就不能不說他是不配這些職業的……教師所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3]”這正是對教師無私奉獻、教書育人的真實寫照。但是,高校教師是生長在社會中的人,必然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從而喚醒了高校教師的主體意識、平等意識、競爭意識,也必然導致高校教師的價值取向由一元模式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使高校教師的價值選擇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陷入兩難的境界。

二、網絡技術的大眾化挑戰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

隨著網絡技術時代的到來,以移動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媒體比傳統媒體的技術優勢更加明顯,現代網絡技術媒體的便捷性、快捷性、普及性使其影響力更強大,現代傳媒技術的技術優勢可以為社會公眾提供隨時交流、傳播信息的條件,任何人都可以建立自媒體平臺,對社會公眾的學習、生活帶來便利性的同時也對傳統主流意識形態的控制權帶來挑戰。但是,部分現代媒體受到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傳播西方的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從而對高校師生的思想信仰帶來沖擊。當前,高校青年師生是現代媒體技術的主要受眾,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意識形態在高校面臨嚴重的挑戰。

1、對輿論監督的嚴重沖擊。網絡技術平臺的大眾化打破了傳統輿論監督的控制權和主導權。與傳統的社會輿論相比,網絡輿論因其迅捷性、快速性、便捷性特點,不受任何地域與時間的限制,從而對傳統的輿論監督造成嚴重的挑戰。現代網絡媒體的技術性特征可以使世界各地連接在一起,網絡的虛擬性特征可以促使不同地區、不同出身、不同年齡、不同信仰的社會公眾自由,不受任何限制地隨時利用新媒體技術表達自己的言論,對同一事件發表不同的看法。網絡技術的虛擬性、隱匿性、便捷性可以促使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對某一共同感興趣的事件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同時,網絡技術的超時空性可以引導更多的社會公眾參與,并不斷促使這種網絡輿論聲勢更加壯大,使其社會公眾參與的效果更加明顯,從而引起其他社會公眾的注意,形成強大的網絡輿論壓力。這種造成網絡輿論壓力的輿論內容,其形式與內容已經實現多樣化,既有健康向上的,也有消極頹廢的。但對傳統媒體的輿論監控不能夠約束現代傳媒的輿論,從而對輿論監督造成困難,導致各種網絡社會思潮的大肆傳播。

2、對黨意識形態控制能力的挑戰。當前的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掌握著網絡技術全球化的主導權,其網絡信息技術處于世界最發達的水平,由此可知,西方發達國家利用網絡技術霸權掌握著輿論控制權。“哪里有新聞,哪里就有CNN”表達出西方發達國家掌握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主導權與控制權,并壟斷了網絡技術的信息優勢與信息控制權,主導著網絡信息的話語權、控制權,從而掌握著世界輿論導向的控制權與話語權。同時,我國新聞媒體由于受到技術、實力、空間等條件的限制,不能夠掌握網絡空間的話語權與主導權,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西方媒體的“傳話筒”。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的新聞媒體雖然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技術水平,但仍然沒有掌握網絡信息的話語權。同時,網絡技術的虛擬性、超時空性、便捷性等特征,使社會公眾能夠隨時、隨地借助網絡發表信息,從而增加了政府對網絡輿論控制的難度,從而削弱了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對社會公眾的號召力,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空間也受到擠壓,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意識形態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受到挑戰。

3、對高校師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帶來沖擊。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維護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和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不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夠保證人才培養的社會主義方向。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產生重大的推動作用[4]。現代網絡技術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范圍,彌補了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限制,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網絡技術的快捷性、便捷性、生動性特征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術含量,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但是網絡技術的虛擬性特征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消極影響,同時,西方社會思潮也借助網絡技術不斷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滲透,從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帶來巨大沖擊,也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

三、高校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環境變得更加復雜

1、現代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多元化與復雜化。網絡技術的普及性給高校師生提供了有利于自身成長的教育內容,同時,網絡空間的腐朽、庸俗內容和西方社會思潮也必然對高校師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意識形態教育帶來嚴重影響,從而對高校師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造成混亂,對高校師生的健康成長帶來沖擊。當前經濟的全球化與文化的全球化交織在一起,網絡技術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網絡信息技術的迅捷性、普及性和便捷性使高校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環境日益復雜。

2、各類思潮在網絡環境下尖銳交鋒,精華與糟粕共舞,對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工作和大學生“三觀”教育帶來挑戰。當前的網絡信息魚目混雜,各種封建腐朽文化、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充斥其中,如果不對高校師生加以引導教育,必然對高校師生的思想健康成長帶來嚴重沖擊。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借助網絡技術對高校師生不斷實施文化入侵,企圖讓高校師生接受西方社會的價值理念與社會生活方式。西方各種社會思潮的網絡傳播必然對高校師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帶來消極影響,動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意識形態在高校校園的主導性地位。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急劇的社會轉型期,由于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差距日益擴大、社會階層不斷分化,必然導致各種社會矛盾處于多發的時期。西方新聞媒體必然借助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報道虛假新聞,散布各種社會謠言,從而對高校師生的價值理念與價值判斷產生消極影響,甚至部分高校師生因缺少判斷能力從而成為部分虛假新聞的傳播者與追隨者。同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畢業生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局面,部分大學生無法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對自身的前途感到迷茫,對當前社會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感到不滿,特別是部分黨員干部的腐敗現象,對高校大學生思想健康成長帶來巨大的震撼,往往導致高校師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懷疑,特別是西方媒體借助網絡技術擴大這種社會負面新聞時,造成的網絡沖擊更加明顯。因此,高校必須加強宣傳思想工作,凈化網絡空間,不斷加強對高校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抵制網絡技術對高校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

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個縮影。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要積極探索適應當前社會思想傳播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增強社會主義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的實效性[5],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當前的網絡民族主義思潮,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校園軟環境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和途徑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宣傳教育[6],鞏固師生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基礎。改革與創新教學方式與方法,實施本科教學質量建設體系,由于教學質量體系建設在學校整個建設與發展全局中占有主線地位和主導地位,教育為本、質量立校、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要落實在教學質量建設的各個環節中[7]。同時,加強對網絡技術的控制,全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復雜性和主動權,不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科學性。

[注釋]

[1]莫岳云,周云,張青紅.西方的滲透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建設[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6).

[2]卜建華.社會思潮的傳播特點與當代青年教育的信仰問題[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5).

[3][法]盧梭.愛彌兒―論教育(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27.

[4]楊麗莎.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網絡滲透背景下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研究.燕山大學碩士論文.2013:36.

篇(6)

近年來,在我國的個別高校教師中出現了“呲必中國”的現象。2014年 11月14日遼寧日報發表了題為《大學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的公開信,2015年01月24日求是網評刊發了徐嵐的文章《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難在哪里?》。這表明我們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問題,意識形態在我們的個別高校教師中存在著認識偏差,個別高校教師未能向大學生傳遞正確的意識形態,這應引起我們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警覺與思考。

一、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負面言論的特點

高校教師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其負面言論有著一定的特點。

1、高校教師負面言論從鮮有發生到時有發生

在改革開放前,對黨和國家的批判是少有的,教師的負面言論更是鳳毛麟角。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發展持續繁榮,文化、政治也同步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經濟社會的向前發展,中國社會步入社會轉型期,西方多元價值觀念的滲透,種種原因使得個別高校教師價值觀扭曲。高校教師的負面言論從原來的鮮有發生到現在的偶有發生,從偶有發生到時有發生。近日廣東省紀檢通報了一起高校教師發表有損黨和國家的負面言論被撤消行政職務的消息。通過百度搜索關鍵詞“高校教師負面言論”的相關的新聞報道達227000條。這一現象的頻繁發生引起了國家社會的廣泛關注。以往高校教師偶爾為之的對黨和國家不足之處的批判發展到今天個別高校教師以批判黨和國家為教學常規。

2、高校教師批判對象從學校社會到黨和國家

高校教師負面言論話題呈現出從家庭、學校到國家、社會,從教育現象、社會現象到意識形態等不斷加深的局面。高校教師可能由于家庭生活不幸福、學校管理的不完善,從而在課堂不時發泄對家庭、對學校的不滿,這種不滿發展對國家、對黨的不滿。把由于主客觀原因造成的自身的不幸歸咎于黨和國家的無能,學生便成為教師負面言論的對象。另一方面,高校教師由開始不斷批判、嘲諷教育制度、社會現象的不公發展到對國家根本制度、國家指導思想、國家意識形態的不滿,從而否定意識形態,認為意識形態僅僅在于控制民眾、美化政權的錯誤言論,這是我們應該及時警醒的。

3、高校教師負面言論的影響從學生學校到國家社會

由于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對他們而言,沒有正確的是非判斷標準,因此他們對于教師的言論基本上是接受和認可的。如果教師的言論是錯誤的、消極的,那么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是相當有害的。不僅僅如此,我國每年有七、八百萬大學畢業生,當他們畢業走上社會崗位后,他們由于教師的負面言論而形成的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會對自己從事的工作,對國家社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二、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負面言論的意識形態分析

(一)意識形態理論概述

“意識形態”這一概念首先是由法國感覺論哲學家特拉西1796年提出來的。他將意識形態“界定為‘關于觀念的科學’。”[1](P184)后來這一概念被拿破侖時代所追捧,并成為革命信仰的代名詞。“但是意識形態概念的現代語境最終是由馬克思確立的,意識形態完成由古典意義向現代意義的轉變,應該歸功于馬克思。”[2](P77-78)

馬克思為了全人類的解放,為了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解放創立了偉大的理論武器――理論。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通過批判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費爾巴哈、布?鮑威爾、施蒂納等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一步步澄清了“意識形態”的概念內涵。馬克思認為“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人間升到天國。~~~~~~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3](P152)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對來自思辨精神的德國意識形態進行了全面的批判,確立了建立在現實的個人前提下、建立在社會物質生產上的意識形態理論。

伯恩施坦說,無疑是一種意識形態。今天,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仍然需要運用科學的意識形態鞏固國家政權、促進社會發展。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在當今社會上,在我們高校教師中,還存在一些對意識形態的科學性認識不夠,甚至作出錯誤理解與負面宣傳的現象。

(二)原因分析

前文我們分析了當今我國高校教師負面言論的一些特點,那么這一個現象的出現,在意識形態視角看來,有著一定的深層次原因。我們將從意識形態主體、客體、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分析。

1.意識形態主體――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時期

灌輸理論是意識形態得到確立和實現的重要原則和路徑。“‘灌輸’就是無產階級政黨通過教育、宣傳、指導實踐等各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對黨員、干部和群眾進行理論和社會主義思想的教育、宣傳。”[4](P366)因此我們可以說黨和國家是意識形態的主體,而廣大人民群眾是意識形態的客體。

篇(7)

[2]程文忠.手機文化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和對策[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3]朱源源,聶立清.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新媒體作用機制[J].河南高教,2015(9).

[4]張震環.“微時代”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新境遇及路徑探索.當代繼續教育,2015(10).

[5]郭志欽.網絡時代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研究[J].學術交流,2013(11).

[6]王玲.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7]王爽.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和創新[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

[8]張一,羅理章.新媒體境遇下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學術探索,2012(12).

[9]曾麗.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路徑創新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6).

[10]姚望.新媒體環境下增強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路徑選擇[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科學社會版),2015(2).

篇(8)

近幾年,中國的網民數量高速增長,而其中占比重較大的是學生群體,尤其是高校的大學生,他們是網民中最活躍的群體。隨著大量自媒體的出現,很多大學生已經習慣了在網絡上發表一些個人主張、利益訴求等,這些行為給目前的網絡輿情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一些西方意識形態內容也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慢慢滲透進來,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和誤導。新時代的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安全教育,并利用好網絡輿情引導的特殊性,讓網絡輿情在對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中起到正面、積極的作用,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和認同,堅決抵制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和蔓延,才能把大學生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意識形態安全是保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條件。各大高校都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積極開展高校網絡輿情的監控以及大學生思想方面的引導和培養,使得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慢慢暴露出一些弊端和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西方意識形態的長期滲透

“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政治主張的傳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同時也使得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斗爭更趨于‘短兵相接’,各種思想文化的交鋒愈加頻繁激烈。”〔1〕隨著網絡信息資源的泛濫,新時代的大學生越來越容易在網絡上瀏覽到各種類型的信息。而西方國家憑借其網絡技術優勢在全世界網絡范圍內傳播其所謂的價值觀,并在網絡上大肆宣傳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用這樣的方式來扭曲我國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滲透來達到其目的。西方國家不僅從未放棄對中國的意識形態滲透,而且變得更加隱蔽、極具欺騙性。國內也不乏一些網絡名人為了自身利益甘愿做西方國家的“幫手”,吹捧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并抹黑中國。更有甚者抓住一些個別的小事件進行惡意傳播,通過扭曲事實、煽風點火等方式把簡單問題復雜化、政治化,這些網絡內容都會給新時代的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工作帶來負面的影響。這樣的網絡小事件時有發生,如果一旦快速傳播,達到一定規模,就會給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帶來一定難度。

(二)大學生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認識不足

近年來網紅和網絡名人數量暴增,不僅帶來了大量的經濟利益,也充斥著各種功利主義思想,這樣的網絡環境很容易讓當代大學生對信仰逐漸淡化,并投入到追逐功利的網絡環境當中,形成錯誤的思想認識和價值判斷。長此以往,大學生容易形成錯誤的思想觀念,也缺乏參與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積極性,容易形成抵觸情緒。大學生如果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認識不足,就容易受到西方敵對勢力的思想滲透和侵蝕,被西方錯誤的價值觀影響,并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變得疏離和抵觸,不利于國家的穩定和社會主義的發展。

(三)大學生容易被社會負面因素影響

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生態環境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轉型調整的時候必然會出現社會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情況,這種發展可能會帶來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同時這種變化也會帶來一定的社會階層矛盾,這些都是社會發展、格局轉型的必然結果。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就會抓住這些事件開始興風作浪,為了個人的權益傳播一些不利于社會穩定的負面消息。而在大學生所接觸的網絡環境和網絡資源中,信息傳播的方式多種多樣,當大學生遇到這些在網絡上傳播真真假假的社會負面消息時,他們同情弱者、嫉惡如仇的心理很容易就被調動起來,被一些惡意編排、夸大、曲解的簡單事件激發出負面情緒,最后造成不當的言論和行為,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這樣負面的網絡輿情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部分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不利于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的。

二、加強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方法途徑

從上面提到的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所面臨的問題不難看出,目前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已經十分激烈,尤其是西方各國敵對勢力,憑借其網絡優勢和科技優勢一直在對我國大學生群體進行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滲透。高校是直接面對這種網絡意識形態沖擊的第一陣地,必須提前做好準備,找出能夠提高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途徑方法,來提高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一)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概括,只有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才能避免由于大學生思想不成熟帶來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大學生只有加強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才能夠提高認知度,避免西方意識形態的侵襲,提高自身抵抗力。高校是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重要陣地,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首要場所,對大學生形成主流意識形態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尤其是高校開設的思政課程,是培養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主要渠道。目前各高校也正在推進所有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舉措,可以讓大學生在所有課程學習的同時加強思政教育,充分了解西方意識形態,剖析其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危害,這將對加強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二)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要采取網上、網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

以往的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都是采用線下教學的方式,利用傳統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隨著網絡的發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采用網上教學的方式慢慢變成主流。但網上進行安全教育工作時,不能只流于表面,不能只把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內容掛在網站的顯著位置就可以了,還要充分利用網絡上的各種媒體資源,結合視頻、圖像、聲音和各種動畫效果,讓學生更直觀生動地理解和吸收,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要提醒學生上網的注意事項和風險,并對大學生進行文明上網的安全教育,讓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三)加強和完善高校網絡輿情的監管

要做好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就一定要“加強輿情引導,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打造良性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傳統教育和網絡教育相結合;加強道德教育,強化自律機制”。〔2〕要做好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就一定要完善高校網絡輿情的監管。及時了解大學生上網時的思想動態,對學生的整體思想動態情況進行判斷,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對大學生錯誤的網絡行為和言論進行指引并疏導大學生的負面情緒,盡可能地降低負面網絡輿情信息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消除網絡輿情危機,避免不良后果的產生。而且“高校需要主動把握網絡輿情的發展規律和發展特征,積極開展網絡輿情治理。適應輿情事件的多元動態演變特點,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直面事件和問題的新型媒體發言人制度”。〔3〕學校方面還要有明確的應急處理方案,在產生不良后果的情況下可以有效地對熱點輿情信息進行處理。比如:通過官方通告的方式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避免被有心人利用;設置應急處理方法數據庫,通過借鑒和參考數據庫中的案例和處理方法來開展應急處置工作,及時做好大學生的情緒疏導工作。

參考文獻

〔1〕呂薇洲.網絡信息時代維護意識形態和文化安全的思路和對策[J].中國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3(4):48.

篇(9)

意識形態(英文:Ideology,也寫作“意識型態”)是指一種觀念的集合。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領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好的、向上的、正能量的意識形態。歷史的經驗與教訓表明,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成效影響高校的發展與穩定,影響社會的發展與穩定,影響政權的安危。

(二)重視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

筆者認為,高職院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要加強對高職院校黨的建設工作的領導和指導,牢牢把握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三)眾所周知,忽視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必然產生嚴重后果

上世紀80年代末,由于我們黨在意識形態工作上的失誤,思想輿論領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混亂,給高院校校師生帶來消極影響,造成高校迭起,不僅影響高校的穩定與發展,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都帶來沖擊。

二、高職院校的特殊地位與作用決定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極其重要

(一)高職院校是傳承和創新知識與思想的重要園地

高職院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園地。人才培養是高院校校的根本任務和核心功能,決定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高校就需要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堅持立德樹人,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高職院校是學習、研究和宣傳的重要陣地

高校是理論研究創新的主陣地,在為黨和國家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理論隊伍、推進黨的理論研究宣傳武裝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發揮高校理論學科和人才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影響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成效。

(三)高職院校青年教師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對象

近年來,高職院校教師群體逐步年輕化,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已占高職院校專任教師的60%以上。迫切需要加強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特別是把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來。

三、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的現實狀況反映意識形態問題顯著

(一)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復雜挑戰

從國內看,人們思想觀念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多樣性、多變性日益增強,各種熱點問題相互疊加,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相互交織,帶來了社會思潮的紛紜激蕩。從互聯網的發展看,傳媒領域、輿論生態發生深刻變化,互聯網已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高校師生是網絡上最活躍最有影響力的群體,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課題新挑戰。

(二)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亟待加強

1.有的對意識形態工作不重視,沒有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工團齊抓共管、黨委宣傳部門牽頭協調、有關部門和院系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宣傳思想工作缺乏合力。

2.有的對課堂、講座、論壇、出版、社團等陣地管理不嚴,意識形態領域噪音雜音時有出現。

3.有的對網絡宣傳思想工作應對不力,主動發聲不夠,沒有掌握網上輿論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4.有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力量不足,能力不強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并對整個社會的宣傳思想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四、加強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方法

(一)堅定理想信念

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高校思想理論建設,不斷激發廣大師生投身改革開放事業的巨大熱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國夢。

(二)鞏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弘揚中國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道德教育和實踐,提升師生思想道德素質,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全體師生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

(三)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做大做強正面宣傳

切實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引導管理,加強國家安全教育,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話語權,不斷鞏固指導地位。

(四)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要求的大學文化

培育和弘揚大學精神,把高校建設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示范區和輻射源,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篇(10)

關鍵詞 :網絡背景 高校意識形態 安全建設

一、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極端重要性

1.關乎黨的執政安全。通過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可以使我國大學生對域外國家的思想滲透與攻擊進行有效的防御,不受域外國家某些不良思想的干擾,逐漸提高高校教師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使高校師生堅定信念,與我黨保持同樣的思想方向,從而為執政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鞏固基層基礎。

2.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然需要。某些高校沒有正確認識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重要性與作用,沒有將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與和諧校園的構建相聯系,從而導致思想建設遠遠達不到黨建工作的要求。有些干部對工作持敷衍態度,甚至對自己的意識形態也放松要求,影響了高校的穩定發展。因此,高校教師以及黨員干部都應對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提起足夠的重視,將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工作與和諧校園的構建工作相聯系。

3.促進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高校大學生是我國發展的后備力量,決定了我國的命運與發展前途。一些有著不良居心的域外國家也對這一點有著深刻的認識,導致我國某些大學生出現了較為極端的思想意識。因此,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必須得到持續加強,以此來保障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不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促進我國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網絡背景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面臨的新挑戰

隨著我國信息建設的不斷完備,現代化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對我國國民的生活、學習、工作產生的影響也逐漸變大。高校是我國互聯網發展的前沿,在網絡背景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主要面臨著三個方面的挑戰。

第一,網絡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權,以及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工作環境帶來了強烈的沖擊。每種意識形態都是與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階段相適應的,在我國現階段,正確的意識形態是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文化不斷積淀的重要保障,不適應現階段經濟社會的意識形態會破環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延緩發展進程。

第二,由于網絡傳播對傳統媒體傳播的強力沖擊,意識形態的管控方式面臨著新的挑戰。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和移動終端的廣泛應用,其便利性和普及性不斷提高,大量的網民加入到這個群體中,大學生作為新觀念、新思想的傳導者,是新型媒體的主力使用群體。而新型網絡的自由性又給意識形態的管理和建設帶來了諸多挑戰。

第三,在網絡環境下,域外國家的思想滲透變得更加直接,意識形態的防御能力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網絡環境的自由性與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但是這套體系并不一定適合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一些域外國家的思想利用了網絡思想的自由性,將其思想和觀念強加給我國的大學生,這對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還沒有成熟的大學生群體來說,是有巨大風險的,因而給防御體系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網絡背景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途徑

1.強化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組織保障。網絡背景下的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應注意強化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組織保障。對此,應從三個方面進行:第一,我黨應注意加強對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問題的科學決策能力、洞察預測能力以及調查分析能力;第二,加強高校黨建工作隊伍建設;第三,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

2.強化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載體保障。網絡背景下的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應注意強化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載體保障。對此,應從三個方面進行:第一,借助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進行意識形態教育;第二,增加網絡意識形態信息資源,加大“紅色”網絡資源論壇、網站的建設力度;第三,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應注意加大網絡監管力度,盡量排除不良信息。

3.加強思想建設。網絡背景下的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應注意加強思想建設。對此,應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參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第二,堅持意識形態中排他性與兼容性的統一,繼承性與批判性的統一,以及實踐性與理論性的統一。

4.注意制定完整的規章制度。網絡背景下的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應注意制定完整的規章制度。對此,應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構建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運行機制,確保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有序進行;第二,建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制度體系,確保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總而言之,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大學生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性,不斷適應新型媒體的發展,在網絡背景下強化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組織保障、載體保障,加強思想建設,制定完整的規章制度,為大學生意識形態建設和價值觀形成提供制度保障和環境基礎。

上一篇: 財務安全信息 下一篇: 基本醫療保險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浪潮久久久AV | 日本一区二区三不卡精品区免费 | 曰本高清色影视频日本高 |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免费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2021 | 日韩精品专区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