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規劃與建筑設計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11 16:48: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景觀規劃與建筑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文章對建筑生態環境設計的意義和景觀設計做了詳細的介紹,并指出了現代建筑生態環境設計存在的問題,同時對未來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做了探討。

二、建筑生態環境設計的意義

建筑生態環境設計是一種全方位的立體環保工程,對自然而言,它以不觸動生態平衡為目的,達到了節能環保的要求,住宅建筑生態環境設計的提出,發展以及推廣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住宅建筑生態環境設計在運作過程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對經濟而言,起到推動作用"住宅建筑生態環境設計是在全球實行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提出來的,它是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需的,而可持續發展又是人類在理解人地關系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從根本上說,是人類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管理制度、決策體系、政策法規等諸方面綜合作用的產物。所以,它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人文意義、經濟意義、自然意義。

三、景觀設計概述

景觀設計:景觀設計又叫做景觀建筑學,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是指在建筑設計或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對周圍環境要素的整體考慮和設計,使得建筑(群)與自然環境產生呼應關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適,提高其整體的藝術價值。

1.廣義的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主要包含規劃和具體空間設計兩個環節,廣義的景觀設計指的是大規模、大尺度的景觀設計,具有內容有:場地規劃、控制性規劃和環境規劃等。場地規劃是為了達到某種要求,人們對土地進行長時間、刻意的人工改造與利用,特別是對建筑、交通、景觀、地形、水體、植被等諸多因素的組織和精確規劃;控制規劃主要是處理土地保護、使用與發展的關系,包括景觀地質、開放空間系統、公共游憩系統、給排水系統、交通系統等諸多單元之間關系的控制;環境規劃指某一區域內自然系統的規劃設計和環境保護,目的在于維持自然系統的承載力和可持續性發展。

2.狹義的景觀設計

具體空間設計環節就構成了景觀設計的狹義概念。景觀設計以生態思維為核心,是客觀現實的需要。狹義景觀設計中的主要要素包括地形、水體、植被、建筑及構筑物以及公共藝術品等;主要設計對象是城市開放空間,包括廣場、步行街、居住區環境、城市街頭綠地以及城市濱湖濱河地帶等,其目的不但要滿足人類生活功能上、生理健康上的要求,還要不斷的提高人類生活的品質、豐富人的心理體驗和精神追求。

景觀生態設計是將生態理念應用與景觀設計之中的一種設計形式。城市的建設需以自然的和諧、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態的可持續為基礎,居住區的景觀規劃設計必須要遵循生態原則,追求宜居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環境,此時,景觀生態設計在居住區生態建設中就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現代建筑生態環境設計存在的問題

1.高技術大量應用存在弊端

完全依靠高技術勢必使得人的主體性受到限制與異化,而且帶有極高的經濟負擔,所以高技術應該轉向“適當的技術”。轉向中間技術、適宜技術和軟技術。

2.偽生態設計

如果在現代住宅建筑生態環境設計方面時只顧及了作為應用對象的地球方面,而沒有考慮到人本身方面的變革,因此它只是對傳統工業思想的修正,而不是徹底的變革,那么只能是偽生態的治與生態哲學的思想;如果僅從保護環境.出發或僅從應當做什么而忽略其可行性,就極易陷入理性超越論,那么必然導致偽生態;

3.片面的強調生態技術

住宅建筑生態環境設計強調的是與自然!文化!美學的多維融合,因而不是一個生態技術所能涵蓋的"現在的很多做法是只注重生態環境而忽略其中的文化、美學等多種藝術因素,從而違背了初衷,沒有整體性質。

4.片面重視藝術性和美學特征

住宅建筑生態環境設計是一門綜合藝術,它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心理環境、城市環境休戚相關,單純追求藝術性與美學特征不符合實用目的,所以它不應該片面重視藝術和美學體現。住宅建筑生態環境設計應該在研究人文科學的同時,加強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在探討藝術的同時,注重技術的運用;學會從生態角度探索建筑的可持續性發展,將生態學、文化學、哲學、藝術學、建筑學/環境學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五、未來世界建筑景觀設計發展的前景和方向

1.“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得到進一步深入貫徹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這個時代的特點一是人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了;二是人越來越獨立了;三是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稀少;四是人與自然環境越來越疏遠。因此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面對面的接觸和交流,更渴望向自然的回歸,懷念過去帶有人情味的鄰里生活。請注意,我們這里所提到的“以人為本”之“人”的范圍是廣泛的,他包括了不同時代的人、不同階級的人以及不同地域的人等。由此可知我們的設計只有在尊重自然環境、歷史人文以及不同階層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的前提下,才能體現出住宅區景觀設計“以人為本”理念的真諦。

2.對分享性的重視

我們設計的首要目的就是讓生活在居住區中的每一個住戶都可以欣賞到舒適漂亮的景觀。首先,在規劃時要盡量利用原始自然風貌造景,盡量減少人工修飾,讓居民們都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親切,共同分享住宅區的環境資源;其次,強調區域性、領域性,這樣可以豐富我們小區的層次,為居民們提供良好的交流場地,創造休閑、安逸、環境幽美的居住區環境。

3.注重歷史文脈及其延續性

現今人們主要的活動空間就是住宅區,住宅區也成為歷史文化的凝聚地與承載點。設計師們已經認識到歷史文化的延續性在住宅區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營造這種文化氛圍,在設計中的具體體現應是對地域環境及地方建筑風格和當地傳統文化的再現、提煉和發揚,使居民的居住環境既有品位又有特色。

4.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

隨著居民們的審美品位不斷升高,住宅區景觀設計開始向多元化趨勢發展。同時在設計中對居民生活的便利性、環保性以及舒適性都更加關注,力求其設施實用的同時又要美觀,盡可能創造天然、舒服、親切、宜人的住宅區環境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如在設計中創造親地空間、親水空間、兒童游樂空間、健身娛樂空間等。

5.堅持綠色環保的生態設計理念

我們設計質量的好壞不僅僅體現在藝術層面上,還要看是否環保及可持續發展。微觀上我們可以理解為為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通風、降低噪音、吸附有害氣體等方面的改造,同時加強了對地域自然景觀、自然生態的保護。對于建筑環境景觀設計來說,共存性和可再生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則。我們在設計中要更加重視人與自然的融合;要更好地因地制宜,利用所有有利于居民們生活環境改善的因素,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資源,開發出綠色環保的住宅區環境景觀。

結束語

建筑規劃生態環境設計現在應用的很多,但是大多都是偽生態,一味的使用高科技去營造生態環境或者僅從保護環境出發或僅從應當做什么出發而忽略其可行性,這樣的設計都不是生態環境設計,我們需要改正這些措施的觀點。

參考文獻:

[1]李俊玲,崔淑欽. 我國生態住宅發展途徑探索[J].住宅科技,2002,(8)

篇(2)

1 前言

一個人的居住環境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初期人們對他的要求僅僅局限與基本功能的滿足,現在對于視覺、心理的感受有著更高的要求。對于生活和審美的要求能夠更好的滿足,并且創造出更高品質的居住小區,采取相應的規劃。一般小區的規劃都是要小區做好一個平面功能的布局,并且要求專業的建筑團隊來進行戶型的設計,然而景觀的設計也只是對規劃起到一個補充和完善的作用。但是這種綠化并不能從實質上提高景區的建筑質量,最近一些年很多人對于景觀的設計理解有很大的改變,對于景觀的整合并不是僅僅在花草樹木上做些文章。而是要有一個整體的布局,從空間的層次、建筑的形態等方面實現綜合一體化。將多種專業整合的方法結合在一起,進行環境優美居住小區的設計與規劃,

2 規劃設計的原則和思路

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對于基礎地基的自然情況進行研究和利用,對于景觀中一些關系的處理情況和發揮,對于小區整體的風格要進行規劃。很多方面,道路的流水線設計,水景的布置情況,地面的鋪設。照明的設計等,這些情況若是能夠處理的很好,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視覺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具體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2.1 多元化的融合原則

經濟水平在不斷的提高與發展,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所以對于居住環境中一些整體上的規劃都是對于景觀的一種結合,一種延伸和過渡,使人們走出狹小的居室,走到戶外享受生活,置身在優美的環境中。在居民小區的內部要有一個合理的安排,將其植物、建筑有序的結合在一起,能夠充分體現有氛圍的生活。

2.2 以人為本作為設計的思想

對環境重視一些,重視身邊的每一個景色,注重自然與人產生的摩擦與共鳴、人們都是自然的一個附屬品,而自然也是依托著人們才發展起來的。他們都是互相依托發展的,設計與環境之間也存在這一定的互動的空間,使其生活在狹小、固定、網絡化的人們找回一種自由和暢快。在居民居住的小區中,設計必須要重視社會化和人性化的一些要求。并且小區中的居住景觀要滿足人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人情味。可以在景觀整合設計中對居民經常活動的范圍進行仔細的設計,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人和不同身份的人進行設計和整合。保證小區的居民放松身心。

2.3 設計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對于人們生活小區的設計必須要滿足可持續發展這一基本原則,盡可能的減少混凝土的建筑物對人們視覺的沖擊。保證給人們一種天人合一的淳樸的感覺,讓人們回歸到自然當中。

3 景觀整合設計存在的一些問題

3.1 在設計中出現綠化率降低,建筑群出現,品質下降

居民小區在規劃和整合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小區內部空間的一種打造,這樣的設計很容易造成綠化率的幾千年各地,并且也很容易出現建筑群,建筑的質量下降。對于每一個建筑商來講,最重要的容積率,也就是所謂的建筑面積,銷售收入和利潤。很多開發商都是追求高利潤忽視了對景觀整合的一些具體內容。土地資源是不可能再生的寶貴資源,對于土地資源的保護也是比較重要的,對土地資源的保護也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建設的過程中很多商家都忽視了居住小區內部環境的打造并且并不是很重視小區的規劃。建筑群出現,建筑密度很大,建筑品質下降。

3.2 居民小區對于住宅重視,對于規劃不夠重視

居民小區在建筑規劃中,很多都是大面積投入到規劃住宅,配套的設施被壓縮到很小的范圍,這就是一般建設的過程中常常出現的問題。在審批的過程中很多審批下來的景觀整合的面積都變成住宅樓的面積。這樣的情況給居民的小區的住戶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所以只有解決了存在的根本性問題才能夠對使其小區成為一個真正高品質的住宅小區。

3.3 居民小區的景觀整合設計過于簡單,缺少空間感和層次感

居民小區在景觀設計和整合上存在一個很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問題,就是景觀的設計比較簡單,在空間和視覺上都給人比較空洞,過于簡單的感覺。在小區中沒有草地,沒有樹木,也沒有給居民一個休憩的空間和位置。

3.4 小區設計在建筑風格上過于城市化

很多居民小區的設計是城市設計中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比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很多小區景觀整合設計的設計師往往重視的城市整體的風格,這樣的設計就造成居民小區更加趨近與城市化,與隨追求的自然、清新的環境都嚴重的脫節,這樣對于城市景觀也有一定的破壞。

3.5 居民小區的規劃華而不實

居民小區在景觀規劃的過程中很多設計都是華而不實的,并且設計的面積過大,不能夠準確的體現出我國現有的情況。小區規劃的最后階段就是戶型設計比較重要的問題,并且也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對戶型的設計看似簡單的問題,也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細節的問題容易造成華而不實,面積偏大,不能準確的表現出我國的基本情況。

4 對小區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的解決措施

4.1 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居民小區在設計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并且對于建筑中出現加大層數的現象要嚴格的禁止,減少建筑的密度。對住宅的布置和環境的布置要保證在充足的陽光下,有清新的空氣,并且要通風良好。提高小區的綠化率。首先對于建筑的層數減少建筑的密度。使得有更大的空間來維持小區的綠化,保證有充足的日照,有清新的空氣,具有良好的通風效果。根據地形選擇一個合適的建筑方向。對于小區內的交通規劃,要更加的合理,更加的人性化。有一個良好的交通環境,更加方便居民的進入,使得生活更加有秩序。

4.2 明確側重點,住宅與景觀比例相當

景觀的規劃過程中配套設施也占有一定比例,在配套設施的建設過程中要明確居民生活的需求,使配套設施能夠放在比較有用的位置上,方便居民的生活。小區景觀規劃中需要注意的還有就是垃圾箱的處理問題。往住宅的垃圾處理通常是將垃圾道附設在住宅的樓梯平臺處,因而經常發生堵塞而造成臭氣四散、影響居住環境。在住宅小區規劃中可以放棄垃圾道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轉站來處理。

4.3 重視小區景觀整合的設計思想

建筑的造型能夠充分的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和文化水平,地區的風貌。有的城市景觀的風格是代表現代、明朗、生機勃勃,有的景觀的風格則是以祥和為側重點。有的住宅則是采用立體的模式,以橫線條為主,局部紅色勒線,香檳色窗框,弧形窗,顯得飄逸活潑。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設計的一些特點圍繞不同的側重點來進行。

5 結語

社會的發展進步,使得人們在社會中分工更為細化,合作也是比較廣泛,很多人都是靠著舒適的環境來緩解各方面的壓力。所以更多的人喜歡回歸自然,喜歡自己生活的環境更加的和諧、舒適。這樣對景觀設計整合的要求就更高,景觀的設計者只有充分的理解自然、歷史、文化的含義,結合不同的人的不同想法,整合出更為完美的計劃。

參考文獻:

[1]丁亞亞 歐陽明暉. 緊張用地下的建筑規劃――泰州市人民警察培訓學校規劃設計方案 [J].《科技信息》 2011年 第30期

篇(3)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J0;TU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5)05-0060-03

Literacy Culti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odelling In Painting Langua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Aspects of Thinking

QIN Hong-wei(City College of Art,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 :Digital age; What kinds of value is existed about manual painting art in people’s aesthetic cultivation of mind and practical design thinking until today?. It is the article first to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tercolor painting aesthetic mental training to promote the design of the British and people first entered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Secondly, Western modern painting art’s influence on the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end, it is focused on about it be directed by Chinese painting art in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inking and function research.

Key words :digital age; painting modelling language;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thinking; application

Internet :.cn

當下,在數字技術增益人類生活的同時,也給人類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和行知模式帶來挑戰。技術的高速進步往往超越了人類心理的進化速度,使人類對技術的接受方式、程度和技術與人關系的良性互動產生了差異和分離。在城市生產、生活、設計和教育領域中,電腦在其各環節中幾乎得到全面的應用,致使徒手訓練與繪畫藝術的重要性受到一定忽視。作為技術工具的繪畫,在其發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人類的多種智慧。也啟發、表達了人類的技術能力和行為的界限,同樣作為技術手段的電腦數字程序出現,也是人類智慧進步的腳印,這兩者在人類的行為關系上各起到怎樣的作用,而相互之間又是怎樣的關系,這是個學術問題,又是一個在藝術與設計教育領域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它關系到人類的認知方式、審美的本質特征和技術的終極使命等重大學術命題。

數字技術的當下,繪畫對設計還有哪些存在價值?帶著這個疑問,文章是先從促進歷史上最早進入工業文明的英國設計與民眾素養的水彩畫造型語言審美心智培養視角切入進行分析;進而擴展到西方現代各流派繪畫造型語言及藝術觀對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思維與形式風格的直接影響;最后落腳到中國古典繪畫藝術對古今中西建筑與景園規劃設計思維、功能形式表達的指導作用。闡述了繪畫的藝術特色、造型語言素養及其對藝術與設計主體的景觀建筑規劃設計思維培養方面的內在應用機制與過程。

篇(4)

一、從1997年1月1日起,新建住宅的設計圖紙必須明確標出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積和使用面積。

二、住宅套內使用面積的概念是每套住宅戶門內除墻體厚度外全部凈面積的總和。其中包括臥室、起居室、過廳、過道、廚房、衛生間、儲藏室、壁柜(不包括吊柜)、戶內樓梯(按投影面積)。利用坡屋頂內空間作房間時,其一半的面積凈高不低于2.1米,其余部分最小凈高不低于1.5米,符合以上要求的可計入使用面積;否則不算使用面積。

每戶陽臺(無論凹、凸陽臺)面積在6平方米以下的,不計算使用面積;超過6平方米的,超過部分按陽臺凈面積的1/2折算計入使用面積。

三、住宅建筑施工總承包單位要認真做好施工過程中的洽商變更記錄,對建筑面積和使用面積的變動要準確地反映在竣工圖上。

篇(5)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城市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依托,創建優美、和諧的城市建筑環境也成為現代人所追求的新目標。加強城市建筑景觀設計規劃,為人們創造更舒適的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是城市建筑景觀設計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城市建筑景觀設計的功能與作用

1.城市建筑景觀設計的功能

建筑景觀設計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將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調節,實現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并且使人們能從建筑景觀設計中獲得一定的認識和啟發。從一定意義上說,建筑景觀設計非常強調建筑個體與整體環境之間的關系。景觀設計理念核心是人文主義,即在建筑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實現人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建筑景觀設計不能脫離人而獨立存在,它必須同時滿足建筑物的空間結構和人們對建筑環境的精神需求這兩方面的要求。

2.城市建筑景觀設計的作用

城市建筑景觀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價值,同時它作為城市文明以及民族文化的表現符號而存在著,除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外,更多地是作為滿足人們視覺感觀上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存在的一種文化符號或載體。例如北京天安門、蘇州園林等,作為城市最優代表性的建筑景觀,他們承擔著非常重要的城市精神文明意義。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也在不斷增多,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日益加強,城市作為最重要的平臺,它必須作為承擔多元文明相互交織、碰撞、發展的舞臺而存在,現代城市文明的發展需要更多更新的城市建筑景觀來承載多元文化的發展。

我國城市建筑景觀設計發展現狀

1.建筑景觀設計規劃與實踐操作脫節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在建筑設計規劃與具體實施之間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許多好的建筑景觀設計往往不能轉化成具體的現實景觀。它主要表現在:一.建筑景觀的設計規劃布局不完善,在城市綠化、特色文化區域、建筑景觀細節要素配置等方面還有待完善。規劃設計得不到具體的落實。二.建筑景觀的設計規劃不夠科學,部分建筑景觀規劃對區位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地區資源條件等要素考慮不夠周全,建筑規劃與國家在相關方面的宏觀調控措施不相符,區域性的建筑景觀設計缺乏對社會全局性考慮,最終造成建筑景觀的重復建設。

2.城市建筑景觀缺乏獨創性,雷同現象嚴重

城市建筑景觀的精髓在其人文意義的展示方面,失去了人文思考,建筑景觀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義。而許多設計師由于對建筑景觀、人文景觀、社會環境等綜合方面的知識缺乏系統、清晰的了解和認識,在進行建筑規劃設計時,缺乏足夠的人文思考,最后導致建筑景觀設計出現各種問題。例如建筑與植物的安排問題、植物的選取、建筑物與植物的色彩搭配、植物的生長習性等。設計師缺乏這方面的思考,最終導致建筑風格的雷同現象嚴重,缺乏獨創性。

3.城市建筑景觀設計對土地、植被等資源的浪費嚴重

城市建筑景觀規劃設計必須要考慮城市區位、土地及自然植被資源等多方面的資源條件。而目前,我國許多地區都加快了對城市建筑景觀的建設力度和速度,但是,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費尤其嚴重,建筑景觀設計規劃中的材料與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發展原則相背離。一些建筑材料的使用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而一些如太陽能、自然采光等可再生資源并沒有在建筑景觀設計中得到有效的使用。

加強城市建筑景觀設計的對策

1.確立以人為本的建筑設計理念

加強建筑景觀設計,首先要確立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樹立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服務意識。設計單位和設計師對建筑設計的創新必須以能夠滿足建筑的基本需求為重點。要滿足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需求。同時,建筑景觀設計還必須兼顧周圍的環境,建筑物要與城市環境相融合,從整體上體現和諧、統一的建筑設計理念。此外,確立以人為本的建筑設計理念,還應該體現在設計方案的各個細節處,例如園林的綠化設計、路燈、公園的桌椅的設計與設置等。要力爭在現有的環境下為人們創造一個舒適、和諧的居住環境。而以人為本的建筑設計理念還應該體現在加強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方面,在場地的選址、布局等方面,必須將自然環境因素充分考慮進去。

2.加強城市建筑景觀設計的生態優化

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現代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須予以足夠重視的一環。而城市建筑景觀設計也應該生態環境要素進行優先考慮。設計師要對現有的場地條件、土地植被資源等進行充分的評估,在確立節約資源,優化設計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建設更加和諧、美好的城市居住環境。建筑景觀設計的一個重點是要加強對土地、植被資源的保護,不能在加強城市建筑景觀建設的同時破壞人類的生態環境。對土地的使用也必須得當,建筑用地與城市綠化用地的比例要分配好,建設用地也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努力節約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3.努力提升設計師的綜合素質能力

加強對城市建筑景觀設計師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名優秀的建筑景觀設計師,不僅需要具有扎實的建筑專業理論功底,同時,還必須對城市、園林、社會學、美學等各個學科的知識進行系統的了解。只有加強綜合知識的學習,不斷提升設計師的綜合素質能力,使其能夠將各學科的知識融合、滲透到建筑景觀設計之中。設計師必須從滿足人的需求的角度來進行思考,將人本思想深入貫徹到其設計方案之中。因此,可以說建筑景觀設計師的素質能力對提升城市建筑景觀設計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篇(6)

引 言:現代城市園林的功能不僅要滿足人們觀賞的需要,還要創造合理的適合現代城市人的生態環境,現代園林的建設對于現代城市的建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 城市建設中建筑景觀設計的重要性

就當前我國的城市大體規劃方向而言,建筑景觀設計的統一是城市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在符合大眾需求的同時也是和國家提倡的環保建筑理念相統一的。隨著現代化城市建設進行的不斷加快以及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我國的城市建設實際上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城市化建設中,由于建筑的不斷修建、土地的不斷占用,人們的生活空間也變得日益狹小,城市的快節奏生活、工作的繁重等都會給城市居住者帶來身心上的疲憊和壓力。面對這一現象,城市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將會是城市化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將自然生態的理念融入到現代化城市的建設中,能夠從心理上滿足居住者的需求,舒適的生活環境能夠緩解城市壓力和身心的疲憊,從而促進城市健康發展。

一座賦予美感的城市,是相關的城市規劃者、建筑設計師以及園林景觀設計師共同努力創造的結果。只有達到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的完美結合,才能使城市建設呈現出真正的美感,賦予城市藝術性,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質。

2 建筑景觀設計原則

2.1 生態性原則

當前,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綠色建筑景觀規劃已經成為建筑發展的方向,因此,在進行建筑景觀設計時,就要充分遵循生態性的原則,力圖把建筑景觀設計為綠色低碳生態的居住區,這樣就可以保證建筑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從而把建筑打造成園林化居住園區,提高人們的滿意度和舒適度,使建筑使用群體可以充分與自然和平共處,享受自然和生態環境帶來的樂趣。因此,在建筑景觀規劃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圖使用建筑周圍原有環境要素,使建設與原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2.2以人為本原則

建筑景觀設計是構建建筑實體周圍環境的重要環節,因此建筑景觀設計就應該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從而保證建筑景觀設計的有效性,發揮建筑景觀的功用性。在建筑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把建筑使用群體的需求作為首要出發點,從而增加建筑的滿意度,發揮建筑建設的效益水平。所以,建筑景觀設計要充分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切實把建筑使用群體的需求作為出發點,要發揮以人為建筑核心的根本,要充分了解建筑使用群體的心理,并針對不同年齡的居住人群對建筑景觀進行合理規劃設計,從而使各個年齡階層人的需求得以兼顧,只有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原則,才能切實提高建筑的效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使人們在居住環境中得以放松。

2.3 地域性原則

建筑景觀設計不能毫無依據,盲目推陳出新,要根據建筑坐落地點的整體風格進行景觀的構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觀整體色彩風格可以體現地域化的特點,這樣可以增強建筑景觀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觀與周圍大環境和諧統一,防止由于過于個性化的設計帶來的不協調,使建筑景觀、建筑與建筑依托的大環境能夠形式一致。

2.4 功用性原則

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不僅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人們需求的滿足,同時還要保證建筑景觀功用性的發揮,要保證建筑景觀規劃能夠滿足人們對居住日常的需求,比如說休閑以及運動和娛樂。這就需要在建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考慮相關設施的建立。比如一些運動器材和場所的規劃,同時還要設置一些休息的區域,使人們能夠有合理的交流場所,增加建筑使用群體的溝通,使建筑居住人員之間能夠增加親密程度。有很多居住區設計美輪美奐,但轉來轉去沒有一處可供坐下休息的地方,讓人覺得只可遠觀而不可親近,因此要強調休息設施的合理配置。建筑景觀規劃設計要充分考慮不同階層和年齡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區域,發揮建筑景觀的功用性,同時要塑造景觀的藝術效果,使建筑景觀集功用和形式美感于一體。

3 城市建筑景觀中可持續發展的探討

3.1城市建筑景觀現狀與問題

目前我國城市建筑景觀開發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城市建筑景觀設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進行景觀設計時,片面地考慮城市建筑主體設計、景觀手法與生態規劃,而對環境治理與公共安全缺少同步考慮。二是在用地緊張污染頗重及商業利益的驅動下,使得城市建筑景觀設計與開發過于盲目,生態化建設的不足,使生態調節能力弱化,造成掠奪性生態破壞。三是建筑景觀設計的人本意識不強,過度挖掘商業價值,而往往會忽略人的真正需要。四是我國絕大多數城市建筑開發方式單一,缺乏人文內涵、生命力與觀賞價值。五是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區域管理力度不夠,經驗不足,多由臨時施工管理組織,且缺少房地產、交通、園林、公用設施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參與建設全程。

3.2 我國城市建筑景觀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分析

基于當前我國城市建筑景觀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我們所設計的建筑景觀方案除了要兼顧經濟、社會、生態與人文效益之外,還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以順應現代城市發展需要,具有可操作性與可持續性,并為以后的發展留有空間。我國城市景觀建筑設計應在保證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以促進自然的良性循環為前提,以適度開發為原則,以城市長期的可持續展為準繩,政府控制與市民監督相結合,把我們生活的中心區域建設成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空間。

3.3 城市建筑景觀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規劃要點

現階段我國正在大力倡導建設生態友好型的社會。在城市建筑開發過程中重視環境因素,堅持生態設計的理念,盡量減少原生態破壞,盡量利用原有生態條件,減少人工干預,提高生態環境的自給率;規劃時確保共享性,堅持以人為本原則,進行科學合理的搭配與組合改造;設計時堅持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共同維護原則,增加景觀的生態復雜度,實現城市建筑景觀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3.4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建筑景觀的規劃設計方法

在規劃設計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建筑景觀時,應立足于建筑范疇的大環境, 這里可分為宏觀(城市)、 中觀(群體或單幢建筑)、 微觀(建筑內部環境)三個層次。

在宏觀方面要通過對整個城市的基本狀況的相關文獻與統計資料進行收集、整理與分析,并采取現場勘查、觀察記錄等手段掌握有效信息,在充分了解本區域的歷史文脈情況、自然特征與資源狀況的基礎上,提出規劃策略,分析區域功能特征及整個城市功能間關系。在中觀層面,要明確規劃對象,立足現實情況進行方案的構思和起步,整合與選擇;初步設計階段要注意城市功能布局結構規劃,空間與景觀結構規劃,道路交通系統規劃與綠化規劃,強調主次分明、整體協調性、經濟性充分考慮到景點的屬性、特征、重點和元素的相互關系。微觀層面也即深入設計階段,主要包括總平面布局與定位、豎向設計、綠化設計,地面鋪裝設計、管網綜合設計與環境景觀設計。

4 結束語

總之,在當前的社會發展環境下,人們對于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良好的建筑質量,還需要追求建筑的美感,充分迎合人們的審美觀點,實現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的融合和統一,推動建筑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1 城市景觀規劃中存在的問題與差距

1.1 我國城市景觀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1.1.1未能建立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針對于我國的城市景觀規劃來說,目前,其管理仍然未能建立一個真實有效的管理體制以及運行機制。作為一個政府職能來看,城市景觀規劃中管理的地位還是不夠強大、比較脆弱,有很大一部分地區的城市景觀規劃管理都沒有對行政執法這一主體地位加以明確,在一定程度上,在城市景觀的調控方面,政府都沒有形成一個應該有的綜合主導、調控能力機制。可以說,我國的城市景觀規劃在專業的設計、管理工作尚沒有引起大家真正、廣范圍的重視,致使在其中的一系列設計理念、規劃的程序與方法以及設計的水平上,整體都呈現出水準不夠成熟的現象,差不多等同于國外20世紀70、80 年代的水平。

1.1.2 法規制度不夠健全。目前,我國還未能針對城市景觀的規劃以及管理確立一個明確的法律地位,致使其嚴重缺乏切實可行并有效的法律依據,從而使城市景觀規劃工作無所適從。具體而言,城市景觀規劃還未能被納入正常程序的法定管理之下,缺乏有效易操作的法律依據條文。在現在施行的城市景觀規劃當中,一旦規劃的大體要素被確定之后,也就是做建筑設計的時候,建筑師就只把紅線范圍之內的主體建筑設計放到考慮的范圍之內,而對所用地點的周邊景觀、要實現的功能以及所做用途都不夠重視、缺乏科學、系統的研究,致使在城市空間以及建筑體量兩者之間缺乏一定的整體協調性。若想要有效支撐以及規劃景觀設計的要素,就必須要求城市設計的導則具備一定的法定效力,否則,城市景觀規劃就會變得軟弱無力。

1.1.3缺乏專業人才、經驗不足。在城市景觀規劃這個行業之中,要說其最缺乏的,無外乎就是設計相對應的教育體系、管理體系以及認證體系,間接的就是相對應的景觀設計的專業技術、管理人才供應不足。我國的城市景觀規劃長時間以來,因為城市景觀規劃這一市場管理太過寬松,存在有待整治的市場分割以及壟斷問題,在現今的計劃市場經濟條件之下,均是以實用、經濟,有時在可能的情況之下會注重美觀這一原則為指導思想,可以說城市規劃太過遵循傳統、固有的模式,其理論以及方法研究都嚴重滯后,直接導致打入國際市場領域的經驗嚴重缺乏。

1.1.4規劃不夠整體化、系統化及科學化。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在美學、科學和人性化、與自然環境和諧方面欠缺考慮,存在視覺上追求宏觀、尊貴氣派及堂皇的形式美等現象,景觀規劃的內容需要補充和完善。景觀規劃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程度較低,專家參與規劃決策和公眾參與的機制尚未建立,景觀規劃實施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對城市景觀規劃的可持續發展缺乏統籌考慮,比如,景觀的總體規劃、區域規劃、特定區域規劃等。

2 完善城市景觀規劃相應的對策

2.1 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為了起到引導、主導城市景觀規劃能夠正確、易操作的進行作用,政府相關的部門要制定出各具體方面的城市規劃法規以及其設計依據,并加以確定。若想要城市的景觀規劃能夠具備一定的科學性以及嚴密性,就必須對實踐中的設計提出必須遵循的具體要求,絕不能投機取巧,不能僅僅顧著自己眼前的那么一點利益,不重視大局。作為政府主管、調控部門,不管是出于職業道德的考慮,還是對城市景觀規劃質量水準的負責,政府在操作中,都必須對法律條文的地位以及控制指導起到自覺維護的作用。

2.2 健全法律制度、強化規劃理論研究

目前,基于我國城市中,景觀規劃設計管理的現實情況,徹底的變革長時間以來都是以行政命令為主要指導的管理方法是城市景觀設計管理的主要改革前進方向。應該以建立健全法律機制建設以及整體的完善市場經濟機制作為出發點,合理的運用科學發展觀,根據公開透明、公正以及公平的原則,改革市場機制的審批制度,規范景觀規劃設計的實施管理,與此同時,構建民主嚴謹、科學具體的景觀規劃體系,重視景觀設計構思,比如多樣與統一、主從與重點、對比與和諧、節奏與韻律、比例與尺度等,重視人和自然、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創造人人滿意的城市文化景觀,從而徹底實現城市永遠的可持續發展。

2.3 培養人才,轉變觀念、適應時代要求

首先,我們應該加快對城市建設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培育以及引進的步伐,從各大高校的招生、教育入手,圍繞建筑、園林、景觀、美學、自然人文、動畫設計各個相關學科開展,根本上創造市場人才供應機制。其次,針對于設計規范以及標準來說,必須密切的結合我國國情,廣泛有效的借鑒國內以及國外城市景觀規劃的成功經驗,就景觀規劃的要素和守則,組織全國相關專家做出規定,以此作為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的依據。再次,對于景觀規劃市場來說,要嚴格的對城市景觀規劃的單位資質加以強化管理、整治,全方位的引進市場競爭制度,建立一個完善、可靠的市場準入機制,以便更好的形成規范有秩序的城市景觀規劃大市場。為了營造優良的城市空間氛圍,在設計的大環境概念指導之下,要把城市景觀的整體要求作為首要考慮點,設計出要與景觀規劃的場所、底蘊文化相協調的建筑,徹底改變只是唯建筑主導的傳統陳舊觀念。

2.4 重視藝術、文化的表達

城市景觀的規劃囊括了人類物質和精神這兩大方面的演變經驗,也即是說,其是一種人類的文化行為表現形式。城市的設計者要做的和在做的職責其實就是能夠把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正確的繼承與發揚出來,這就需要城市景觀來體現,城市景觀不僅是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還需要自然風貌的保持、人工工藝的融合、意境的展現,從而塑造成一個鮮明的具備協調文化語境、環境、人類的建筑有機結合體。過去的城市景觀都有著一套屬于自己的文化意義上的專用含義或是說代名詞,比如北京城。優秀的文化傳統示人就是通過城市的景觀規劃表達出來,人們必須明白人類得以生存的基礎是自然的綠色,而民族精神得以延續的基因就莫過于文化的綠色。

3 結論

從文中可知,不論是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還是人們生活水準的日漸提高都對城市景觀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要求。基于我國城市景觀規劃的現實情況,一方面就是需要政府加快腳步研究制定、出臺以及對專門用途的法規、技術標準機制加以完善;另一方面需要相關的專家學者廣泛的借鑒、吸收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城市規劃成功經驗,在符合我國實際情況之下,建立一個城市景觀規劃可操作的理論體系,從而更好的促進我國城市景觀規劃質量的不斷提升,克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創造出一個真正具備中國特色主義的城市景觀。

參考文獻

1 朱駿,游俊霞,黃衛東.城市景觀規劃中的文化脈絡與地域特征——以杭州市余杭創新基地生態核心區景觀規劃為例[J].中外建筑,2010(7)

2 張水英.淺論城市園林綠化景觀的規劃設計[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14)

3 阮立陽.論當代城市景觀規劃設計[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9(18)

4 張艷梅.淺談城市景觀規劃[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8(12)

篇(8)

無論是市場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還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都對城市景觀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要求。基于我國城市景觀規劃的現實情況,一方面就是需要政府加快腳步研究制定、出臺以及對專門用途的法規、技術標準機制加以完善;另一方面需要相關的專家學者廣泛的借鑒、吸收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城市規劃成功經驗,在符合我國實際情況之下,建立一個城市景觀規劃可操作的理論體系,從而更好的促進我國城市景觀規劃質量的不斷提升,克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創造出一個真正具備中國特色主義的城市景觀。

一、城市景觀規劃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缺乏專業人才、經驗不足。在城市景觀規劃這個行業之中,要說其最缺乏的,無外乎就是設計相對應的教育體系、管理體系以及認證體系,間接的就是相對應的景觀設計的專業技術、管理人才供應不足。我國的城市景觀規劃長時間以來,因為城市景觀規劃這一市場管理太過寬松,存在有待整治的市場分割以及壟斷問題,在現今的計劃市場經濟條件之下,均是以實用、經濟,有時在可能的情況之下會注重美觀這一原則為指導思想,可以說城市規劃太過遵循傳統、固有的模式,其理論以及方法研究都嚴重滯后,直接導致打入國際市場領域的經驗嚴重缺乏。

2. 未能建立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針對于我國的城市景觀規劃來說,目前,其管理仍然未能建立一個真實有效的管理體制以及運行機制。作為一個政府職能來看,城市景觀規劃中管理的地位還是不夠強大、比較脆弱,有很大一部分地區的城市景觀規劃管理都沒有對行政執法這一主體地位加以明確,在一定程度上,在城市景觀的調控方面,政府都沒有形成一個應該有的綜合主導、調控能力機制。可以說,我國的城市景觀規劃在專業的設計、管理工作尚沒有引起大家真正、廣范圍的重視,致使在其中的一系列設計理念、規劃的程序與方法以及設計的水平上,整體都呈現出水準不夠成熟的現象,差不多等同于國外20世紀70、80 年代的水平。

3. 法規制度不夠健全。目前,我國還未能針對城市景觀的規劃以及管理確立一個明確的法律地位,致使其嚴重缺乏切實可行并有效的法律依據,從而使城市景觀規劃工作無所適從。具體而言,城市景觀規劃還未能被納入正常程序的法定管理之下,缺乏有效易操作的法律依據條文。在現在施行的城市景觀規劃當中,一旦規劃的大體要素被確定之后,也就是做建筑設計的時候,建筑師就只把紅線范圍之內的主體建筑設計放到考慮的范圍之內,而對所用地點的周邊景觀、要實現的功能以及所做用途都不夠重視、缺乏科學、系統的研究,致使在城市空間以及建筑體量兩者之間缺乏一定的整體協調性。若想要有效支撐以及規劃景觀設計的要素,就必須要求城市設計的導則具備一定的法定效力,否則,城市景觀規劃就會變得軟弱無力。

4. 規劃不夠整體化、系統化及科學化。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在美學、科學和人性化、與自然環境和諧方面欠缺考慮,存在視覺上追求宏觀、尊貴氣派及堂皇的形式美等現象,景觀規劃的內容需要補充和完善。景觀規劃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程度較低,專家參與規劃決策和公眾參與的機制尚未建立,景觀規劃實施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對城市景觀規劃的可持續發展缺乏統籌考慮,比如,景觀的總體規劃、區域規劃、特定區域規劃等。

二、改善城市景觀規劃的措施

1. 培養人才,轉變觀念、適應時代要求。首先,我們應該加快對城市建設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培育以及引進的步伐,從各大高校的招生、教育入手,圍繞建筑、園林、景觀、美學、自然人文、動畫設計各個相關學科開展,根本上創造市場人才供應機制。其次,針對于設計規范以及標準來說,必須密切的結合我國國情,廣泛有效的借鑒國內以及國外城市景觀規劃的成功經驗,就景觀規劃的要素和守則,組織全國相關專家做出規定,以此作為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的依據。再次,對于景觀規劃市場來說,要嚴格的對城市景觀規劃的單位資質加以強化管理、整治,全方位的引進市場競爭制度,建立一個完善、可靠的市場準入機制,以便更好的形成規范有秩序的城市景觀規劃大市場。為了營造優良的城市空間氛圍,在設計的大環境概念指導之下,要把城市景觀的整體要求作為首要考慮點,設計出要與景觀規劃的場所、底蘊文化相協調的建筑,徹底改變只是唯建筑主導的傳統陳舊觀念。

2. 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為了起到引導、主導城市景觀規劃能夠正確、易操作的進行作用,政府相關的部門要制定出各具體方面的城市規劃法規以及其設計依據,并加以確定。若想要城市的景觀規劃能夠具備一定的科學性以及嚴密性,就必須對實踐中的設計提出必須遵循的具體要求,絕不能投機取巧,不能僅僅顧著自己眼前的那么一點利益,不重視大局。作為政府主管、調控部門,不管是出于職業道德的考慮,還是對城市景觀規劃質量水準的負責,政府在操作中,都必須對法律條文的地位以及控制指導起到自覺維護的作用。

3. 健全法律制度、強化規劃理論研究。目前,基于我國城市中,景觀規劃設計管理的現實情況,徹底的變革長時間以來都是以行政命令為主要指導的管理方法是城市景觀設計管理的主要改革前進方向。應該以建立健全法律機制建設以及整體的完善市場經濟機制作為出發點,合理的運用科學發展觀,根據公開透明、公正以及公平的原則,改革市場機制的審批制度,規范景觀規劃設計的實施管理,與此同時,構建民主嚴謹、科學具體的景觀規劃體系,重視景觀設計構思,比如多樣與統一、主從與重點、對比與和諧、節奏與韻律、比例與尺度等,重視人和自然、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創造人人滿意的城市文化景觀,從而徹底實現城市永遠的可持續發展。

4. 重視藝術、文化的表達。城市景觀的規劃囊括了人類物質和精神這兩大方面的演變經驗,也就是說,其是一種人類的文化行為表現形式。城市的設計者要做的和在做的職責其實就是能夠把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正確的繼承與發揚出來,這就需要城市景觀來體現,城市景觀不僅是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還需要自然風貌的保持、人工工藝的融合、意境的展現,從而塑造成一個鮮明的具備協調文化語境、環境、人類的建筑有機結合體。過去的城市景觀都有著一套屬于自己的文化意義上的專用含義或是說代名詞,比如北京城。優秀的文化傳統示人就是通過城市的景觀規劃表達出來,人們必須明白人類得以生存的基礎是自然的綠色,而民族精神得以延續的基因就莫過于文化的綠色。

三、結束語

城市景觀的規劃必須合理的關注、重視人類文化中蘊含的特征并含蓄的表現出來,之后,把其融入城市景觀規劃的整體構架中,構建一個新的城市景觀規劃理念。

參考文獻:

[1] 朱駿,游俊霞,黃衛東.城市景觀規劃中的文化脈絡與地域特征――以杭州市余杭創新基地生態核心區景觀規劃為例[J].中外建筑,2010,(7)

篇(9)

所謂生態景觀設計,即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并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景觀設計。設計應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破壞,維持植物生長環境和動物棲息地的環境質量,以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摘自—生態學家西蒙·范·迪·瑞恩( Sim Van der Ryn)和斯圖亞特·考思( Stuart Cows)在1966年提出的生態景觀設計定義】。

生態景觀設計應尊重場地的自然形態,并將場地與周邊環境密切聯系,形成整體的設計理念。最好的設計看上去就像沒有經過設計一樣。它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場地原有機理的一種延續。例如,薩爾布呂肯港口島公園的設計師彼得·拉茨用生態學思想,從生態學的角度考慮。對廢棄的材料進行再利用,處理這塊遭到重創而衰退的地區,使他們與各種植物交融在一起。生態景觀設計的意義也是為了達到人與自然的景觀共生與和諧,設計最終目標就是建立一種和諧的生態觀和自然觀。例如,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圣芭芭拉市郊橡樹草原的葡萄園和位于懷俄明州的杰克遜洞峽谷度假區內杰克遜洞的兩河家庭休養寓所等。

生態建筑

德國著名的生態建筑師托馬斯·赫爾佐格說:生態建筑并不是簡單的綠化加陽光,其真正的目標是為了節省資源、能源和保護環境。具體說是為人們創造一個舒適的小環境(即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好的光環境、聲環境及具有長效多適的靈活開敞的空間等);同時又要保護好周圍的大環境——自然環境 (即對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要小)。

以建筑設計為著眼點,生態建筑主要表現為: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風,自然采光與遮陰,為改善小氣候采用多種綠化方式,為增強空間適應性采用大跨度輕型結構,水的循環利用,垃圾分類、處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廢棄物等。

“生態建筑”是呼吁建筑與環境共呼吸的建筑設計觀,一種是將建筑融入自然,另一種是將自然引入建筑,使建筑和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現實中的案例有:德國的“三升房”、奧爾良的“諾亞”、加里·內維爾的私人別墅等。

生態園林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才能生存。植物是綠色世界的主體和基礎,它為我們提供生活壞境和生存的物質條件。現如今,人工雕琢的痕跡已經滲透進我們所能到達的任何角落,使原本平靜的心開始浮躁,自然平衡的綠色成了我們釋放心理壓抑的港灣。

生態園林主要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所建設的園林綠地系統,它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最高層次的體現,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個人認為:在遵循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采用人為的手段來改善周邊環境,為生物創造一個“最適區間”。(例:北京亞北農業生態園)

生態園林設計最大程度地遵循生態環境。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域環境的特點和人們的要求,建植不同的植物群落類型。如:在污染嚴重的工廠應選擇抗性強、對污染物吸收強的植物種類(重陽木、合歡等)。選擇“鄉土樹種”作為我們綠化種植的骨干樹種,灌、藤、草相結合(種類的多樣性導致群落的穩定性);尊重“適地適樹”的原則。科學地引入外來樹種,豐富當地的景觀效果,使之能夠達到春花爛漫、夏陰濃郁、秋景絢麗、冬景蒼翠的效果。

它對自然資源的一種“循環”和“再生”,從而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例如北京低碳經濟循環農業示范園)

成功案例

在如今這喧鬧的城市生活之中,找尋一處綠色的靜土是人們心中的渴望。越來越多的人把對大自然的敬畏拋在了腦后,有意無意地將其破壞、毀滅。對于從事景觀設計行業的同仁們,保護自然、從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出發進行規劃設計,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找回大自然賦予人們心中的那片美麗的‘桃源’!”是山東意匠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景觀市政所所長李睿提出的針對他們近期完成的平陰桃花峪休閑度假農業生態園區景觀規劃項目的首要觀點。

在“綠色”和“生態”概念日漸普及、農業和旅游業產業地位不斷提升的今天,走觀光農業發展的道路已經成為“綠色經濟”大背景下的一種自然選擇。李睿認為,農業生態觀光園應具備1. 規劃用地必須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元素;2. 得到相關政策的扶持;3. 具備生態科技農業養殖的先進技術;4. 規劃和創意具有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5. 市民的認可度;6. 有可持續發展空間,六點前提條件。搞農業生態觀光園,首先還是遵循生態景觀設計原則,只有使景觀自然生長,才能迎合人們的需求,才能讓生態農業回歸自然,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此參觀。

平陰桃花峪休閑度假農業生態園區景觀規劃項目是集接待、度假、休閑、娛樂、觀光、綠色糧菜花卉種植及畜牧等為一體的高品質的具有現代慢生活情調的農業觀光生態風景園區規劃設計。

園區具有獨特的景觀特色,山明水秀、湖光山色、觀濤攬秀、鄉野情調、現代時尚,是我們在遵循景觀生態設計原則的前提下,提出此次規劃的設計理念。

根據景觀規劃的功能分區及對現狀地貌的分析,我們設計了九個景觀節點,分別是:1、紫氣東來2、長堤臥波 3、桃源遺夢 4、竹林求賢5、松下悟禪6、亂石問道7、琴臺品茗8、杏壇講學 9、豐收樂園 。九個節點的設計形成都建立在不破壞自然生態的基礎之上,借景抒情,并賦予文化定位。其中,長堤臥波和桃源遺夢的搭配是設計的亮點:長堤臥于碧波蕩漾之中,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卷飄忽,置身堤上,流連忘返。這里山明水秀、湖光山色、郁郁蔥蔥,成為讓人夢魂牽繞的世外桃源。

篇(10)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環境惡化、特色缺失等一系城市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城市景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在我國,城市景觀規劃管理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城市景觀”從全新的意義上闡釋著城市物質形態空間,應該怎樣建設我們的“城市家園”,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

一、城市景觀的內涵

景觀是人們通過視覺、知覺,對景物產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反映,可分為自然景觀、人工景觀和人文歷史景觀。由此可見,景觀是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城市景觀指在城市范圍內的視覺總體,是實體環境所反映出來的城市形象,是人工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結合體,其構成要素有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以及人文要素。其中自然要素包括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典型氣候、植被、水體等;人工要素包括建筑、廣場、街道、公園綠地等,其中建筑應當是它構成的主體;人文要素包括不同城市人們獨特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社會生活等。由此可見,城市景觀的形成是城市規劃師、建筑師和風景園林師共同塑造的結果,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歷史的積累和文化的積淀。城市景觀是人們歷史生活場景的印記,又是人們的精神寄托所在,更是現代生活的空間和系統。不同的社會生活對環境的不同需求導致了景觀的多元化:從形式層面上到意義層面上隱藏在形象結構中的內在文化含義,都呈現出多彩繽紛的多元景象。

二、我國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目前的發展現狀

我國城市景觀規劃管理現狀城市景觀規劃管理是城市規劃管理的一部分,是指政府通過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管理措施等手段,對城市建成環境的公共干預,主要是針對城市形態的建立和發展及城市景觀形成的公共價值領域。但是目前城市的景觀管理還存在著不同的問題。

1 落后的景觀規劃設計制約了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管理的發展。西方的城市景觀設計思潮大體經歷了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和正在討論的新現代主義的過程,呈現出一種紛紜復雜的現象。而在我國,景觀設計明顯落后于西方國家。過去長期停滯不前,從事景觀設計的所謂景觀設計師也僅限于風景園林、環境藝術、建筑學等半路出家的人員,符合專業要求的設計、施工力量遠遠不足,城市的景觀環境管理遲緩滯后。

2 控制措施的不明確抑制了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管理的發展

控制性詳細規劃管理是城市景觀控制的指標體系。控制內容主要是建筑密度、高度以及容積率,還包括建筑形式、色彩、風格等城市景觀方面的要求。有了控制性詳規,對城市景觀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些控制性詳規只注重指令性指標忽略了指導性指標,一些規劃管理者的素質水平和喜好往往制約了設計方案的發展,單憑幾個數字指標的控制遠遠不能滿足我們對城市景觀的要求。景觀規劃大多處于被動管理,他們對景觀實施的主體追求是經濟利益。以城市景觀構成為目的的控制規劃還沒有普及實施,急需我們從景觀的角度來制定我們的城市規劃,創造一個良好的城市景觀環境。

3 城市化妝式的景觀規劃設計造成了大量的污染。目前中國大地上的"城市美化"風起云涌。建大廣場,修寬馬路,做雕塑,搞噴泉,席卷大江南北,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這種城市"化妝"浪費了大量的寶貴的資金,喪失了城市的特色,造成了空氣污濁,水體污染,生態平衡破壞。

三、完善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的措施

1 以控制性詳細規劃為控制依據

(1)以城市設計為控制依據

城市設計對城市景觀規劃的控制作用非常明顯,它將很多元素元素綜合在一起并取其優勢,對城市的地塊街道有重點的整體綜合設計。城市設計要考慮城市形態的結構組織、城市的自然與人工環境、城市整體特色、歷史文物的保護、城市中心區、商業區、工業區等重要區段劃分,加入了形體對人的感應、社會環境意識行為對人的感應等人的感受因素,還有地塊內道路的結構關系、時空結構、文脈聯系,形象符號系統、微觀運動體系等對人的影響和作用。

(2)實現城市景觀規劃控制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合理定位

城市景觀規劃設計不能只做綠化和美化的表面文章,要保證城市規劃建設的整個過程必須貫入景觀設計的思想,具體體現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等都要有城市景觀規劃與設計思想,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城市景觀規劃與設計的作用,取得最佳效果。

2 城市景觀規劃設計要遵循的原則。

(1)民眾參與的原則。民眾對環境質量的高度認識和強烈參與意識,是發展城市設計控制工作的強大動力滿足人的活動要求。

(2)滿足個性化的人的需求。城市景觀規劃目的是為了不斷滿足人的活動要求,創造舒適宜人的空間環境和建設各項設施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設施和設備,并考慮外觀美,以增加環境視覺美的趣味。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要反映人類的夢想,一種新的美學觀和價值觀必須符合人與自然的友愛關系。遵循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把人視為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真正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友愛的我們的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要遵循生態原則。

3 制定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管理機制

(1)制定城市景觀規劃設計法規,強化城市景觀規劃控制的法律地位,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考慮自然環境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對城市空間環境作出統一規劃,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生活質量和城市景觀的藝術水平。

(2) 建立景觀規劃設計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成立適合于城市景觀發展的規劃設計機構,不斷壯大景觀規劃設計隊伍。政府一方面要提供更加寬松的條件,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景觀規劃設計機構的管理,切實提高我們的景觀規劃設計水平。

城市景觀規劃管理作為城市規劃管理的一部分,要靠一系列的運行機制來實施,其中法律與行政機制是根本保證,通過我們的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利用行政手段落實到建設項目中去。

參考文獻

上一篇: 股權交易的稅務處理 下一篇: 歐姆定律基本概念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制服丝袜欧美精选在线 | 亚洲无AV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国产高潮视频 | 亚洲国产青草衣衣一二三区 | 六月婷婷最新中文字幕网站 | 正在播放国产厕所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