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7:19: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傳統文化的根基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平面設計 傳統文化 運用
一、引言
傳統文化是社會的靈魂,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國現代設計的發展應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繼承基礎上,必須找到賴以生存的根基,這個根基就是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韻味使創作的自由空間拓展開來。中國平面設計應對傳統文化作深人而系統的研究,重視對傳統文化的開發,創造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作品。本文著手于傳統文化,整合傳統文化與平面設計的關系,探討傳統文化與平面設計的應用問題。
二、傳統文化是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進程影響了當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劇、滑稽動畫片、麥當勞等進人到人們的生活,成為一種充滿洋味的社會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人們有了新的價值觀與審美觀,設計中沒有了傳統文化,失去了發展的根基,作為中國的平面設計,這種沒有意味的作品不會被世界所認同。因此,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在平面設計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必要的。
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營養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挖掘,它的意義是深遠的。平面設計的發展必然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基礎之上,必須找到賴以生存的根基,這個根基就是傳統文化。中國雖沒經歷西方的工業革命與現代設計運動,并不等同于失去發展本國設計的能力。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韻味,較西方文化表現的直觀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國平面設計應對傳統文化作深入而系統的研究,重視對傳統文化的開發,運用有意味的元素,創造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平面設計作品。
三、文化與現代平面設計的整合與應用
現代平面設計有必要以發展傳統文化為己任,經濟發展,現代技術的提高,把探討當代設計的著眼點放在傳統的文化中進行分析尤為必要。平面設計中具有諸多影響因素,諸如文化等,在西方藝術思潮融人中國平面設計的時候,我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重新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國的現代平面設計離不開傳統文化,也離不開當前的設計觀念更新,現代平面設計理念必須植根于傳統文化基礎之上,建立在中國人審美情趣基礎之上,現代平面設計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現代設計觀念和設計思維,也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創造符合當今時代特征的社會主義新作品。
在當今的現代平面設計中融人傳統文化的一些特征、符號,也成為現代平面設計探索中國傳統文化潛質的一種趨勢。比如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中國香山飯店就是運用江南水鄉青磚灰瓦色調,使現代建筑加上中國傳統文化情懷,形成了一種文化上的共鳴。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平面設計的融合的過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華的過程,借鑒傳統特征和符號,有目的地選擇作為文化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中精華融進現代平面設計中去。此,我們應該倡導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在現代設計中得以延伸發展,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粹,以現代化國際化語言來表達,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現代平面設計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設計語言,共同融匯成現代設計藝術的主流,必定會使現代平面設計更具文化性與社會性,使傳統文化得到再生,并煥發新的生機。
一、引言
傳統文化是社會的靈魂,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國現代設計的發展應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繼承基礎上,必須找到賴以生存的根基,這個根基就是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韻味使創作的自由空間拓展開來。中國平面設計應對傳統文化作深人而系統的研究,重視對傳統文化的開發,創造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作品。本文著手于傳統文化,整合傳統文化與平面設計的關系,探討傳統文化與平面設計的應用問題。
二、傳統文化是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進程影響了當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劇、滑稽動畫片、麥當勞等進人到人們的生活,成為一種充滿洋味的社會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人們有了新的價值觀與審美觀,設計中沒有了傳統文化,失去了發展的根基,作為中國的平面設計,這種沒有意味的作品不會被世界所認同。因此,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在平面設計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必要的。
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營養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挖掘,它的意義是深遠的。平面設計的發展必然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基礎之上,必須找到賴以生存的根基,這個根基就是傳統文化。中國雖沒經歷西方的工業革命與現代設計運動,并不等同于失去發展本國設計的能力。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韻味,較西方文化表現的直觀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國平面設計應對傳統文化作深入而系統的研究,重視對傳統文化的開發,運用有意味的元素,創造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平面設計作品。
三、文化與現代平面設計的整合與應用
現代平面設計有必要以發展傳統文化為己任,經濟發展,現代技術的提高,把探討當代設計的著眼點放在傳統的文化中進行分析尤為必要。平面設計中具有諸多影響因素,諸如文化等,在西方藝術思潮融人中國平面設計的時候,我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重新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國的現代平面設計離不開傳統文化,也離不開當前的設計觀念更新,現代平面設計理念必須植根于傳統文化基礎之上,建立在中國人審美情趣基礎之上,現代平面設計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現代設計觀念和設計思維,也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創造符合當今時代特征的社會主義新作品。
在當今的現代平面設計中融人傳統文化的一些特征、符號,也成為現代平面設計探索中國傳統文化潛質的一種趨勢。比如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中國香山飯店就是運用江南水鄉青磚灰瓦色調,使現代建筑加上中國傳統文化情懷,形成了一種文化上的共鳴。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平面設計的融合的過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華的過程,借鑒傳統特征和符號,有目的地選擇作為文化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中精華融進現代平面設計中去。此,我們應該倡導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在現代設計中得以延伸發展,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粹,以現代化國際化語言來表達,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現代平面設計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設計語言,共同融匯成現代設計藝術的主流,必定會使現代平面設計更具文化性與社會性,使傳統文化得到再生,并煥發新的生機。
著名平面設計師靳埭強先生為日本“自在”紙坊創作的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海報設計,在紙紋上運用了傳統手造紙的毛邊,宣紙竹紋變化,構成中國山水自然繪畫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現了中國人文性情無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整幅海報制作結合中國傳統圖案藝術表現手法,把作品風格淋漓盡致突顯。
奧運會標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環,象形的“中國結”傳統圖案,以及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太極拳結合,使得標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動和諧。作品在體現現代設計觀念的同時,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審美價值取向和歷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傳統文化理念與現代標志設計緊密結合的藝術魅力。該標志整體結構也是取自傳統吉祥裝飾圖案“盤長”,但可貴的是它沒有對這一傳統造型直接借用,而是運用了中國書法中所特有的筆不到而意到的寫意手法,恰到好處地傳遞出“中國結”和“運動員”兩個動勢與意象,并借以表達標志主題和傳達人民的祝愿。
香港鳳凰衛視的臺徽,借鑒了中國傳統藝術中“喜相逢”圖案,反映出一種厚實的帶有民族文化底蘊的特征,而且鳳烏兩兩相對,旋轉的翅膀極富動感,體現了圓滿、吉祥、欣欣向榮的美好寓意,這種對未來的美好希冀與向往的裝飾圖案展示了中國傳統藝術表現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裝的創意設計就采用了傳統紋樣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將傳統圖案和地域特征結合當代人的欣賞習慣,表現了老上海的傳統文化,給人以古樸、回歸的感覺,設計出了喜聞樂見的現代酒包裝。
《迎接新世紀》海報趙萌在設計中運用了中國龍作為主題圖案,把中國人民龍的情結與現代設計藝術結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傳統表現形式上強調新的創意、賦于新的內容,表現新的理念。其視覺語言簡潔明快,一目了然。
中國定向運動協會的標志設計以體現人們回歸自然、體驗健康的愉悅精神內核作為創意原點。標志借用司南橢圓的外觀造型與國際通用的定向運動標志相結合,取意天圓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個標志給人以寧靜、悠遠又不失動感,體現了中國定向運動協會“回歸自然,體驗健康,珍愛生命”的運動宗旨和“在休閑中鍛煉,在鍛煉中休閑”的理念。司南作為中國最早的指南針,四大發明之一,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司南的運用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升華,讓人聯想到定向運動的特點,更寓意著這項運動與中國的歷史淵源。
一、引言
傳統文化是社會的靈魂,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國現代設計的發展應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繼承基礎上,必須找到賴以生存的根基,這個根基就是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韻味使創作的自由空間拓展開來。中國平面設計應對傳統文化作深人而系統的研究,重視對傳統文化的開發,創造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作品。本文著手于傳統文化,整合傳統文化與平面設計的關系,探討傳統文化與平面設計的應用問題。
二、傳統文化是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進程影響了當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劇、滑稽動畫片、麥當勞等進人到人們的生活,成為一種充滿洋味的社會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人們有了新的價值觀與審美觀,設計中沒有了傳統文化,失去了發展的根基,作為中國的平面設計,這種沒有意味的作品不會被世界所認同。因此,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在平面設計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必要的。
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營養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挖掘,它的意義是深遠的。平面設計的發展必然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基礎之上,必須找到賴以生存的根基,這個根基就是傳統文化。中國雖沒經歷西方的工業革命與現代設計運動,并不等同于失去發展本國設計的能力。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韻味,較西方文化表現的直觀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國平面設計應對傳統文化作深入而系統的研究,重視對傳統文化的開發,運用有意味的元素,創造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平面設計作品。
三、文化與現代平面設計的整合與應用
現代平面設計有必要以發展傳統文化為己任,經濟發展,現代技術的提高,把探討當代設計的著眼點放在傳統的文化中進行分析尤為必要。平面設計中具有諸多影響因素,諸如文化等,在西方藝術思潮融人中國平面設計的時候,我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重新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國的現代平面設計離不開傳統文化,也離不開當前的設計觀念更新,現代平面設計理念必須植根于傳統文化基礎之上,建立在中國人審美情趣基礎之上,現代平面設計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現代設計觀念和設計思維,也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創造符合當今時代特征的社會主義新作品。
在當今的現代平面設計中融人傳統文化的一些特征、符號,也成為現代平面設計探索中國傳統文化潛質的一種趨勢。比如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中國香山飯店就是運用江南水鄉青磚灰瓦色調,使現代建筑加上中國傳統文化情懷,形成了一種文化上的共鳴。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平面設計的融合的過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華的過程,借鑒傳統特征和符號,有目的地選擇作為文化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中精華融進現代平面設計中去。此,我們應該倡導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在現代設計中得以延伸發展,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粹,以現代化國際化語言來表達,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現代平面設計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設計語言,共同融匯成現代設計藝術的主流,必定會使現代平面設計更具文化性與社會性,使傳統文化得到再生,并煥發新的生機。
著名平面設計師靳埭強先生為日本“自在”紙坊創作的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海報設計,在紙紋上運用了傳統手造紙的毛邊,宣紙竹紋變化,構成中國山水自然繪畫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現了中國人文性情無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整幅海報制作結合中國傳統圖案藝術表現手法,把作品風格淋漓盡致突顯。
奧運會標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環,象形的“中國結”傳統圖案,以及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太極拳結合,使得標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動和諧。作品在體現現代設計觀念的同時,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審美價值取向和歷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傳統文化理念與現代標志設計緊密結合的藝術魅力。該標志整體結構也是取自傳統吉祥裝飾圖案“盤長”,但可貴的是它沒有對這一傳統造型直接借用,而是運用了中國書法中所特有的筆不到而意到的寫意手法,恰到好處地傳遞出“中國結”和“運動員”兩個動勢與意象,并借以表達標志主題和傳達人民的祝愿。
香港鳳凰衛視的臺徽,借鑒了中國傳統藝術中“喜相逢”圖案,反映出一種厚實的帶有民族文化底蘊的特征,而且鳳烏兩兩相對,旋轉的翅膀極富動感,體現了圓滿、吉祥、欣欣向榮的美好寓意,這種對未來的美好希冀與向往的裝飾圖案展示了中國傳統藝術表現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裝的創意設計就采用了傳統紋樣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將傳統圖案和地域特征結合當代人的欣賞習慣,表現了老上海的傳統文化,給人以古樸、回歸的感覺,設計出了喜聞樂見的現代酒包裝。
《迎接新世紀》海報趙萌在設計中運用了中國龍作為主題圖案,把中國人民龍的情結與現代設計藝術結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傳統表現形式上強調新的創意、賦于新的內容,表現新的理念。其視覺語言簡潔明快,一目了然。
中國定向運動協會的標志設計以體現人們回歸自然、體驗健康的愉悅精神內核作為創意原點。標志借用司南橢圓的外觀造型與國際通用的定向運動標志相結合,取意天圓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個標志給人以寧靜、悠遠又不失動感,體現了中國定向運動協會“回歸自然,體驗健康,珍愛生命”的運動宗旨和“在休閑中鍛煉,在鍛煉中休閑”的理念。司南作為中國最早的指南針,四大發明之一,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司南的運用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升華,讓人聯想到定向運動的特點,更寓意著這項運動與中國的歷史淵源。
一、引言
傳統文化是社會的靈魂,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國現代設計的發展應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繼承基礎上,必須找到賴以生存的根基,這個根基就是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韻味使創作的自由空間拓展開來。中國平面設計應對傳統文化作深人而系統的研究,重視對傳統文化的開發,創造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作品。本文著手于傳統文化,整合傳統文化與平面設計的關系,探討傳統文化與平面設計的應用問題。
二、傳統文化是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進程影響了當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劇、滑稽動畫片、麥當勞等進人到人們的生活,成為一種充滿洋味的社會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人們有了新的價值觀與審美觀,設計中沒有了傳統文化,失去了發展的根基,作為中國的平面設計,這種沒有意味的作品不會被世界所認同。因此,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在平面設計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必要的。
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營養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挖掘,它的意義是深遠的。平面設計的發展必然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基礎之上,必須找到賴以生存的根基,這個根基就是傳統文化。中國雖沒經歷西方的工業革命與現代設計運動,并不等同于失去發展本國設計的能力。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韻味,較西方文化表現的直觀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國平面設計應對傳統文化作深入而系統的研究,重視對傳統文化的開發,運用有意味的元素,創造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平面設計作品。
三、文化與現代平面設計的整合與應用
現代平面設計有必要以發展傳統文化為己任,經濟發展,現代技術的提高,把探討當代設計的著眼點放在傳統的文化中進行分析尤為必要。平面設計中具有諸多影響因素,諸如文化等,在西方藝術思潮融人中國平面設計的時候,我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重新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國的現代平面設計離不開傳統文化,也離不開當前的設計觀念更新,現代平面設計理念必須植根于傳統文化基礎之上,建立在中國人審美情趣基礎之上,現代平面設計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現代設計觀念和設計思維,也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創造符合當今時代特征的社會主義新作品。
在當今的現代平面設計中融人傳統文化的一些特征、符號,也成為現代平面設計探索中國傳統文化潛質的一種趨勢。比如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中國香山飯店就是運用江南水鄉青磚灰瓦色調,使現代建筑加上中國傳統文化情懷,形成了一種文化上的共鳴。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平面設計的融合的過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華的過程,借鑒傳統特征和符號,有目的地選擇作為文化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中精華融進現代平面設計中去。此,我們應該倡導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在現代設計中得以延伸發展,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粹,以現代化國際化語言來表達,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現代平面設計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設計語言,共同融匯成現代設計藝術的主流,必定會使現代平面設計更具文化性與社會性,使傳統文化得到再生,并煥發新的生機。
著名平面設計師靳埭強先生為日本“自在”紙坊創作的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海報設計,在紙紋上運用了傳統手造紙的毛邊,宣紙竹紋變化,構成中國山水自然繪畫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現了中國人文性情無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整幅海報制作結合中國傳統圖案藝術表現手法,把作品風格淋漓盡致突顯。
奧運會標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環,象形的“中國結”傳統圖案,以及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太極拳結合,使得標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動和諧。作品在體現現代設計觀念的同時,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審美價值取向和歷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傳統文化理念與現代標志設計緊密結合的藝術魅力。該標志整體結構也是取自傳統吉祥裝飾圖案“盤長”,但可貴的是它沒有對這一傳統造型直接借用,而是運用了中國書法中所特有的筆不到而意到的寫意手法,恰到好處地傳遞出“中國結”和“運動員”兩個動勢與意象,并借以表達標志主題和傳達人民的祝愿。
香港鳳凰衛視的臺徽,借鑒了中國傳統藝術中“喜相逢”圖案,反映出一種厚實的帶有民族文化底蘊的特征,而且鳳烏兩兩相對,旋轉的翅膀極富動感,體現了圓滿、吉祥、欣欣向榮的美好寓意,這種對未來的美好希冀與向往的裝飾圖案展示了中國傳統藝術表現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裝的創意設計就采用了傳統紋樣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將傳統圖案和地域特征結合當代人的欣賞習慣,表現了老上海的傳統文化,給人以古樸、回歸的感覺,設計出了喜聞樂見的現代酒包裝。
《迎接新世紀》海報趙萌在設計中運用了中國龍作為主題圖案,把中國人民龍的情結與現代設計藝術結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傳統表現形式上強調新的創意、賦于新的內容,表現新的理念。其視覺語言簡潔明快,一目了然。
中國定向運動協會的標志設計以體現人們回歸自然、體驗健康的愉悅精神內核作為創意原點。標志借用司南橢圓的外觀造型與國際通用的定向運動標志相結合,取意天圓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個標志給人以寧靜、悠遠又不失動感,體現了中國定向運動協會“回歸自然,體驗健康,珍愛生命”的運動宗旨和“在休閑中鍛煉,在鍛煉中休閑”的理念。司南作為中國最早的指南針,四大發明之一,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司南的運用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升華,讓人聯想到定向運動的特點,更寓意著這項運動與中國的歷史淵源。
關鍵詞:平面設計 傳統文化 運用
一、引言
傳統文化是社會的靈魂,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國現代設計的發展應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繼承基礎上,必須找到賴以生存的根基,這個根基就是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韻味使創作的自由空間拓展開來。中國平面設計應對傳統文化作深人而系統的研究,重視對傳統文化的開發,創造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作品。本文著手于傳統文化,整合傳統文化與平面設計的關系,探討傳統文化與平面設計的應用問題。
二、傳統文化是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進程影響了當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劇、滑稽動畫片、麥當勞等進人到人們的生活,成為一種充滿洋味的社會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人們有了新的價值觀與審美觀,設計中沒有了傳統文化,失去了發展的根基,作為中國的平面設計,這種沒有意味的作品不會被世界所認同。因此,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在平面設計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必要的。
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營養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挖掘,它的意義是深遠的。平面設計的發展必然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基礎之上,必須找到賴以生存的根基,這個根基就是傳統文化。中國雖沒經歷西方的工業革命與現代設計運動,并不等同于失去發展本國設計的能力。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韻味,較西方文化表現的直觀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國平面設計應對傳統文化作深入而系統的研究,重視對傳統文化的開發,運用有意味的元素,創造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平面設計作品。
三、文化與現代平面設計的整合與應用
現代平面設計有必要以發展傳統文化為己任,經濟發展,現代技術的提高,把探討當代設計的著眼點放在傳統的文化中進行分析尤為必要。平面設計中具有諸多影響因素,諸如文化等,在西方藝術思潮融人中國平面設計的時候,我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重新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國的現代平面設計離不開傳統文化,也離不開當前的設計觀念更新,現代平面設計理念必須植根于傳統文化基礎之上,建立在中國人審美情趣基礎之上,現代平面設計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現代設計觀念和設計思維,也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創造符合當今時代特征的社會主義新作品。
在當今的現代平面設計中融人傳統文化的一些特征、符號,也成為現代平面設計探索中國傳統文化潛質的一種趨勢。比如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中國香山飯店就是運用江南水鄉青磚灰瓦色調,使現代建筑加上中國傳統文化情懷,形成了一種文化上的共鳴。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平面設計的融合的過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華的過程,借鑒傳統特征和符號,有目的地選擇作為文化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中精華融進現代平面設計中去。此,我們應該倡導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在現代設計中得以延伸發展,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粹,以現代化國際化語言來表達,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現代平面設計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設計語言,共同融匯成現代設計藝術的主流,必定會使現代平面設計更具文化性與社會性,使傳統文化得到再生,并煥發新的生機。
著名平面設計師靳埭強先生為日本“自在”紙坊創作的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海報設計,在紙紋上運用了傳統手造紙的毛邊,宣紙竹紋變化,構成中國山水自然繪畫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現了中國人文性情無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整幅海報制作結合中國傳統圖案藝術表現手法,把作品風格淋漓盡致突顯。
奧運會標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環,象形的“中國結”傳統圖案,以及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太極拳結合,使得標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動和諧。作品在體現現代設計觀念的同時,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審美價值取向和歷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傳統文化理念與現代標志設計緊密結合的藝術魅力。該標志整體結構也是取自傳統吉祥裝飾圖案“盤長”,但可貴的是它沒有對這一傳統造型直接借用,而是運用了中國書法中所特有的筆不到而意到的寫意手法,恰到好處地傳遞出“中國結”和“運動員”兩個動勢與意象,并借以表達標志主題和傳達人民的祝愿。
香港鳳凰衛視的臺徽,借鑒了中國傳統藝術中“喜相逢”圖案,反映出一種厚實的帶有民族文化底蘊的特征,而且鳳烏兩兩相對,旋轉的翅膀極富動感,體現了圓滿、吉祥、欣欣向榮的美好寓意,這種對未來的美好希冀與向往的裝飾圖案展示了中國傳統藝術表現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裝的創意設計就采用了傳統紋樣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將傳統圖案和地域特征結合當代人的欣賞習慣,表現了老上海的傳統文化,給人以古樸、回歸的感覺,設計出了喜聞樂見的現代酒包裝。
《迎接新世紀》海報趙萌在設計中運用了中國龍作為主題圖案,把中國人民龍的情結與現代設計藝術結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傳統表現形式上強調新的創意、賦于新的內容,表現新的理念。其視覺語言簡潔明快,一目了然。
中國定向運動協會的標志設計以體現人們回歸自然、體驗健康的愉悅精神內核作為創意原點。標志借用司南橢圓的外觀造型與國際通用的定向運動標志相結合,取意天圓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個標志給人以寧靜、悠遠又不失動感,體現了中國定向運動協會“回歸自然,體驗健康,珍愛生命”的運動宗旨和“在休閑中鍛煉,在鍛煉中休閑”的理念。司南作為中國最早的指南針,四大發明之一,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司南的運用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升華,讓人聯想到定向運動的特點,更寓意著這項運動與中國的歷史淵源。
明代先哲王守仁說:“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學校要重視德育就必須為學生“培根”“養心”。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倡德育為先,立德樹人。國學教育逐步升溫,成為重中之重,而小學語文教育被推到了最前沿。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就要為學生“培根”“養心”,就要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文化根基。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在小學階段,學生尚未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和審美能力,至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處于萌芽狀態,因此此階段學生非常單純,雖不是一張白紙,但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這個階段讓學生初步接觸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涵養心性,顯著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更為關鍵的是,學生在了解了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后,會自然而然地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認同自己是優秀文化的傳承人身份,通過自覺追求和不懈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中國文化根基的人。
如何做好奠定文化根基的教育呢?下面就本人多年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營造國學教育氛圍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語文教育是廣泛的,小學語文教育要在生活化中對學生施加影響。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設計和布置中國文化,發揮育人環境這種隱性教育資源的作用,有助于強化對學生的文化教育,奠定學生文化根基。例如,在教室內外包括樓道設計布置國學手抄報、文化名人名言展板、古代經典勵志故事板報、節日手抄報、中國味的剪紙圖畫展板等,讓學生一進入教室就沾染“中國味道”,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二、開辟課堂教育陣地
課堂教學是奠定學生文化根基的主陣地,但依靠現成的語文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從根本上看,語文教育就是民族文化性格的培植。小學語文課上指導學生閱讀古典文化經典片段,讓學生能初步理解和感悟傳統文化。在低年級,可以從誦讀《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作品入手,高年級從誦讀《詩經》、唐詩、宋詞、名片入手,逐步培養學生形成“天下為公”的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法則,逐步提高他們的人生境界和內在的精神動力,初步培養他們的民族文化性格。通過語言的成長追求精神的成長、文化的成長。
三、開設國學校本課程
在創造了良好育人環境的基礎上,我校組織語文教師陸續編寫了《傳統文化教育》《國學通俗讀本》《古詩詞賞析》等校本教材作為小學語文課的輔助教學資源。通過開設國學課,組織國學講座、經典誦讀、讀書節活動等,把學生帶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讓他們領略文化瑰寶之美,通過點點滴滴地傳播教育,讓國學逐步滲入學生心靈。
語文課講究的是“聽說讀寫”,在“聽說讀”的基礎上去“寫”。“寫”是要講究書法的。書法,與語文課緊密相連,是中國文化的表征之一。書法集科學、思想、文化、藝術、審美、社會等于一體。開設書法課練習書法,使學生在諸多文化素養上有整體性的提升,在墨香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四、加強國學素養教育
依據教育部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5~6年級學習階段目標中的綜合性學習要求,小學語文課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開展國學素養教育。例如,在具體教學中,本人創設了《誦讀國學經典,提高語文素養》的新課例,旨在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經典的博大精深,在學習積累的過程中培養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本案例設計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激發學生對文言文探索研究的興趣。通過對以前學習內容的回顧,老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師生共同確定研究的方向;同時學生在交流平臺上相互交流自己對文言文的認識。第二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學習、誦讀、講解、交流、辯論等方式加深對文言文的了解。第三步,學生在積累的基礎上,經過教師指導,在文言文和現代文的對比中了解到文言文的特點,學習并嘗試進行文言文創作,在全班進行交流展示,品嘗成功的喜悅,激發濃厚的學習國學經典的興趣。
綜合性學習課不論在形式或內容上都不同于普通課程的設計,它可以移植其他學科的內容或形式進行跨領域的結合,它可以不拘泥于課本的體例進行重新組合與創新,它可以將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達到全新的課堂效果。
通過這類課教學實踐,培養了學生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和審美情趣,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和實踐創新等自主發展的能力。
總之,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的人文底蘊、道德情操、科學精神、審美情趣、社會責任感、自主發展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我們語文教師所做的一切,都必須“為之計深遠”,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文化根基。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中蘊含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探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之處對于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意義重大而現實,本文將在此方面做出努力。
一、具體含義: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世界
從具體含義上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個人、社會、國家與自然等概念及其相互之間的社會關系狀態都納入到了它自身的范疇之內。換言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是自身的身心和諧,接著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此基礎上是社會各系統、階層之間的和諧,最終達到人類社會與自然以及國際社會國與國之間的和諧狀態。這一具體含義所包含的邏輯思維、思想觀點和價值取向正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家大同思想的鮮明體現。《禮記•大學》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禮記》也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堅持由小及大、由里到外的人才培養模式與道德修養方式,即首先從自我個人的點滴實踐做起,在加強自身德行的基礎上逐步惠及家庭鄰里,再進一步拓展到社會、國家乃至天下,當人類社會實現了以個人身心和諧為基礎的社會、國家、民族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時,就是步入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世界。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概念的提出正是遵循了儒家思想文化中大同世界建立的基本思路方法,深刻體現了儒家大同思想的思想原則與價值追求。
二、原則特征:古代中國對道德和禮儀的價值追求
整體來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就是現代性與傳統性的相結合,現代性主要體現為諸如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等特征,傳統性則主要表現為誠信友愛、和平正義、穩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特征。而這些基本特征又需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才能加以實現,這些原則既有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等指導性原則,也有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這些根本性原則。《資治通鑒•周紀》載:“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可以看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體現了古代中國社會以德為本、為先的價值取向,即便是現代性特征也是在充分借鑒以道德禮儀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而其基本原則既是黨革命與建設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優秀傳統文化中道德禮儀內涵在新時期黨治國理政之中的深刻體現。主席曾指出:“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也是無窮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就更離不開以道德原則為核心根基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而反過來,正如中國傳統價值觀所堅持的那樣,這又使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理念深刻體現出對道德和禮儀的一貫追求。
三、踐行措施: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實踐觀
十六大以來,同志針對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要把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加強調查研究和理論研究,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實現安全發展,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大力建設和諧文化,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由此可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踐行措施正是著眼于中國社會最現實的民生問題以及最迫切的經濟、文化等問題,立足當前中國的基本國情,通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個方面的發展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尤其是其對建設和諧文化和堅持公平正義原則的做法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實踐觀十分契合。荀子云:“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這一說法從根本上體現出古代中國社會以道德為本、著眼生活實際的實踐思想,即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還是平日工作學子中的言語思想,都應該在立足實際的基礎上,堅持文明禮儀、落實道德原則,從而在不斷提高自身德行修養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社會與國家的幸福和諧。而黨和國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措施的提出也正是遵循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實踐觀的基本理念與思路方法。
四、結論與行動: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和諧社會的精神根基所在總而言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離不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支撐,無論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思想,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踐行措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都是重要的理論來源、精神支撐與思想智慧的源泉。從具體含義的角度來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體含義的提出不僅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儒家大同思想的延伸拓展,更是其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背景下的新應用。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原則特征的形成則是古代中國史傳統思想價值體系在當下中國社會的新體現,意味著其以道德禮儀為根本的思想追求與價值觀傾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被著重參考借鑒。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貫徹落實的具體實踐措施也深刻蘊含著中國社會傳統的“著眼現實、以德行修養為根本”的實踐觀。由此可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借鑒參考,也是其得以真正實現的內在精神根基。由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基礎作用。黨和國家要在堅持以為根本指導的前提下,立足中國現實,大力弘揚和踐行優秀傳統文化,推動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著重借鑒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最終,為實現“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基礎。
參考文獻:
[1]線裝國學館編委會編著.四書五經第一卷[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2頁
[2]張文治編:國學治要(經部史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76頁
[3](北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一冊),卷第一周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月1日第2版
[4]: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158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和中國道路選擇以及中國夢實現息息相關。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更是決定中國道路、中國價值觀的重要文化根基。“中國夢”是當今中國人的愿景追求,也是傳統文化的理想和夢。中國夢實現與民族凝聚相關,民族凝聚不僅表現在對地域和生活共同體的認同與依賴上,更表現為傳統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中。在現代社會“碎片化”和多元價值觀影響下,如何構建文化歸屬和文化心理共同體,是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
以仁義禮智信及其群體和諧為理念取向,以家國情懷、仁愛責任、人格取向為核心特點的價值系統,是中國文化特有的傳統底色,也成為中國人“身份認定”的文化基因。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培育,對于引導中國大眾尤其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和國情,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十分必要。
弘揚和培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守望中華民族精神家園,邏輯上并不意味著傳統文化的復古與不變。時代在變革,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內容也要接受時代的選擇,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時代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培育,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代精神和革命傳統、與學習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相結合,重在做好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弘揚和培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注重對其內容和形式的一體化傳承。傳統文化有載體,所以注重留傳承載傳統文化的形式十分必要,事實上許多傳統文化及其形式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生活之中,如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文藝形式、日常禮俗、飲食服飾,等等。目前許多人很重視傳統文化形式的普及,如青少年學生的讀經誦經熱,古禮仿習熱,等等,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起了積極推動作用。但傳統文化的培育不能僅此為足,我們不要求青少年都成為古典文化行家,但也不能止于“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的讀經思路。
二、傳承中國傳統裝飾的現實意義
流行元素總在不斷循環往復,昔日的傳統在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又將成為今日的時尚。傳統裝飾不單單是一種裝飾符號,更多的是其內在的象征意韻。在今天,它己被廣泛的應用在服裝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平面設計等諸多領域,傳統裝飾藝術運用于陶瓷設計也成為現代陶瓷藝術探索、創新的課題。現代陶瓷設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它是集現代設計、裝飾藝術、陶瓷文化于一體的新的文化現象,裝飾對陶瓷藝術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傳統裝飾幾千年的藝術沉淀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遺產,要拓展和創新現代陶瓷裝飾設計就必須要動用這筆寶貴的“財富”。雖然中國傳統裝飾在各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藝術特色,但其一直沿襲下來的中國傳統審美觀是不變的,并影響著現代的裝飾設計審美取向。傳統的回歸是現代設計的需要,更是現代陶瓷裝飾設計的需要。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學習西方現代陶瓷設計的藝術精華,另一方面我們更應注重對中國傳統裝飾藝術進行不斷的研究、探索,只有在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創新,才能設計出具有東方藝術底蘊和人文特色的優秀陶瓷作品。
三、傳承傳統文化的需求
文化交流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全球化時代,文化構成了各個國家國際競爭的核心要素之一,且競爭之勢愈演愈烈。一些文化持續擴張,咄咄逼人,而另一些文化則在衰落,甚至消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區別的根本標志。一個國家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傳統本土文化,這個國家也將不復存在。國家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基所在,根基牢固房屋才不會倒塌,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一個國家保護好自己的本土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傳統裝飾藝術是富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和根基文化,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它經歷千年的衍變,卻未在變遷中黯然失色,反而以其東方神韻之美顯示出恒久的藝術魅力。優秀的裝飾紋樣如“牡丹紋”、“蓮花紋”、“卷草紋”等等在繼承和改良的基礎上,仍然被今人認為是極其民族特色的裝飾紋樣而廣泛的使用。今天這種傳統性,在世界裝飾領域也顯得極具東方性和民族性,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極具生命力和競爭力,值得我們不斷繼承和發展。
中圖分類號:J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7-0015-02
一、意象與意象油畫
在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意象”一直都被認為是一個既古老而又新穎的課題,是中國幾千年文化底蘊的一個重要結晶,是主觀思想意識與外部客觀物質世界相互對抗后又契合的思想主義,是在尊重客觀物象后經過主觀思想意識再加工后的具有了個人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藝術家本人的思想情感的客觀物象而已。
意象油畫與其說是中國當代油畫新生的繪畫派系,不如說是在中國藝術家開始接受和學習西方繪畫的時候就已經萌生的最早的具有中國文化性質的油畫。是中國油畫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包含最多中國元素的油畫派系。意象油畫的特點就是意象性,而意象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也是衡量具有中國文化特征和美學價值的中國油畫的重要標準之一。而經過深厚中國文化熏陶的藝術家在學習和研究西方繪畫的時候,怎么可能會與祖國的幾千年的文學藝術的根基脫得了干系。所以,意象油畫是與藝術家的中國文化修養密切相關的。
意象油畫區別于西方傳統油畫就是在語言表現上具有中國繪畫的寫意精神和內涵,把握大的視覺感受,心靈感悟,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不求形似”,但取其“意氣所到”,而不是追求西方繪畫中的三維的、立體的、寫實的、具體的、客觀的空間結構。意象油畫的繪畫語言特征,是在中國繪畫中的筆墨精神及若干技法語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中國繪畫中的筆墨精神、技法語言、形式語言等都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對藝術家的思想和精神境界滋養和熏陶,沒有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深刻領會,就不會畫出意象油畫中的“精神”。意象油畫的形式語言是意象精神賴以存在的實體。而意象精神是意象油畫的靈魂,意象油畫的形式語言因為有了意象精神有了生命,意象油畫是具有意象油畫特有的形式語言與意象精神共同建構的繪畫形式。
二、意象油畫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我們已經認識了意象油畫是油畫本土化,民族化的產物,所以,不難推斷意象油畫除了具備西方油畫的特色之外,更重要的融入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應用在意象油畫中的包括繪畫語言的表現、中國文化藝術的認知、中國文化藝術精神參悟等。
意象油畫的形式語言表現離不開運筆、造型、色彩、意境等,在筆法應用中,意象油畫除了應用著西方傳統油畫的筆法之外還承襲了中國畫的勾、皴、擦、點、染等用筆方法,結合油畫顏料的特征來作畫,在運筆過程中,結合油畫顏料的特質而產生的或輕或淡或重或快或慢或頓或折都會給人或沉著或飄逸或溫婉等就是所謂的意象之美.在造型中,把客觀的物象與畫家的心靈感受相結合,遵照主觀的意識,在頭腦中形成“意象”,而這個意象就是個人的感情與真實世界的關系。在意象繪畫中講究“得意忘象”就是取其精神和神韻,減少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和照抄。在意象油畫的色彩運用中,相對西方油畫的寫實的、印象的色彩而言,意象油畫更多地凝結了畫家心理意志的色彩,用自身的體悟和情感通過畫面對客觀物象進行超越現實的美的闡釋。體現出具有中國美學精神的“隨意賦彩”的特征,意象油畫的色彩運用,不再單純的照搬全收的描繪客觀的物質世界,而是更多的為藝術家個人的精神世界、心理意愿、認知和修養、畫面的需要等主觀因素服務。在意象油畫中,造境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眾所周知,造境是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方式,不管是題材內容還是精神思想境界還是形式結構等等都追求詩意的表達,更深層次的追求還可以說是禪意。畫中有詩,畫中有意,畫中有個人的境界,畫中有世界的起起伏伏,隱隱約約。
通過以上的一些粗略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意象油畫的產生于發展離不開中國繪畫,與中國美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這在另一方面就說明了意象油畫的未來不是照貓畫虎,不是照著中國畫的樣子,用油畫顏料畫幾張所謂的當代油畫就可以了,要想意象油畫能夠在繪畫藝術領域走的更高更遠,離不開藝術家的中國文化修養。就像是一棵參天大樹,離不開堅若磐石的根!
三、藝術家的油畫作品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修養
意象油畫是在中國文化藝術背景下發展的種具有中國本土性質的油畫,它離不開油畫的特質,也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大背景,更離不開藝術家的傳統文化藝術水平,一幅好的意象油畫作品,除了對油畫本質的材料運用嫻熟之外,還要應該具備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修養。撇開中國文化藝術作為意象油畫的思想和意境的原動力,只單純的運用油畫的性能,很難將意象油畫作品推到一定的高度。
意象油畫的產生離不開第一代接觸油畫并將油畫與中國文化藝術兼容的藝術家們,而他們恰恰是具備了相當深厚的中國文化藝術能力,才將中國性質的油畫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從民族文化的視角所認知的西方藝術,幾乎都指涉了中國意象油畫的學術課題。
能夠說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水平與中和國意象油畫的高低之關系的藝術家舉不勝舉,比如中國藝術家劉海粟先生,之所以能夠達到藝術大師的位置,與他深厚的中國文化藝術水平分不開的,他的中國畫傳統功底深、對文人畫傳統有所鉆研,有很強的書法入畫的能力,能自由地用筆墨抒發自己的情感;他的油畫作品自成一體,有強烈的個性,作品既有整體的大效果,又有局部和細節的美,經得起遠觀,也耐得住近賞;他的鮮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意象油畫不但深受國人的喜愛,同時也得到西方藝術界的認可。他深厚的文化修養豐富了中國美術理論。而這一切的成就都離不開藝術家的中國文化藝術的研修和應用。所以說,在某種含義上,劉海粟是第一代油畫家最為冒尖的意象油畫代表。
中國意象油畫的大師林風眠,在20年代的法國,他一面在課內畫著所謂西洋畫,一同在課外地畫著他心目中的中國畫。他首創的彩墨畫和彩墨畫式的油畫擁有很強的意象性,畫面顏色受到宋瓷特別是官窯、龍泉窯那種透亮色澤的波及。尤其是它后期的油畫,對水墨式黑色的利用,已使畫面高度的純粹化,具備意形、意色、意境的模式意味與文化意味。吳大羽的創作是更進一步的意象油畫,他的作品中方法的根基是中國文化的意韻與審美構造。
因為具備了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水平而在意象油畫取得卓越建樹的還有很多,比如《浦江夜航》的作者顏文梁、認為認得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表象其實正是意象油畫的理論的認得的藝術家關良,他在畫著油畫的一同,也在畫著中國畫,并把中國畫的樸實、純粹和委婉反芻到他的油畫中;在中國意象油畫領域中有深遠影響力并且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根基的的還有李叔同、徐悲鴻、潘玉良、吳冠中、吳作人等人。
當我們從歷史的角度梳理和尋覓意象油畫的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時候,不難發現,一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淵源,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是形成意象油畫的天然溫床,二是西方油畫的融入,與傳統文化藝術的碰撞與牽制年。三是藝術家們站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根基上吸收西方繪畫以及創新具有中國本土化油畫特性的能力。所以,中國的意象油畫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也離不開藝術家們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修養。
結語:意象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意象油畫承襲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神核心,在當代全球化語境中,任何一種文化血脈與模式都要面臨著時代的挑戰與更新、面臨著新的科技文明之下的文化沖突與整合。但是,不論怎樣,意象油畫這個開始被歷史重新認知和審視的油畫本土化之路,在藝術家的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加強的基礎上,一定會更加穩健和深入,會在世界藝術領域贏得更多的掌聲!
參考文獻:
[1]潘公凱.寫意性——未來中國油畫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 個接點 中國油畫[J]北京2005-1.
[2]施旭升.藝術即意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
[3]王魯湘.《中國名畫家全集》黃賓虹[G].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