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25: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休閑農業發展方向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都市農業作為一種全新的農業發展形態,率先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出現。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都市農業逐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為了推動我國都市農業的發展,文章對都市農業的基本概念進行了簡單的闡釋,為文章探討我國都市農業發展方向提供了理論基礎。
一、都市農業的基本概念
都市農業的概念產生于20世紀中期,出現的歐洲發達國家,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從目前都市農業的基本框架結構來看,都市農業主要包括“觀光休閑型”、“產品消費型”等多種消費功能,基本形成了現代都市農業的基本理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農業已經轉變的傳統的使用功能,都市農業逐漸向現代化方向靠攏。在新時期,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改變都市農業的發展結構與發展模式,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成為都市農業發展的必然發展方向。
二、都市農業發展的方向
(一)堅持以人文本的發展理念
都市農業的產生,本身就是基于人們生活的需要。人們在城鎮生活時間久了,心情會格外煩躁,人們通過體驗農業生活,可以舒緩人們的心情,緩解人們的情操,對我國農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未來都市農業的發展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都市農業產品的消費者,開展活動,為都市農業的發展提供空間。都市農業的發展要關注其消費者,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可以為都市農業的發展創造重要的契機。
(二)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經濟發展中,都市農業發展需要堅持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沒有那種農業可以超脫其所處的生態環境,要推動都市農業的發展,我們需要結合城市的發展需要,以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為方向,增強城市的生態功能,為城市農業的發展提供助力。同時,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可以在城市形成一種新形式的“綠色生產力”,從而推動我國都市農業的發展,符合我國都市農業發展的基本要求。
(三)加強都市農業的發展創新
在都市農業的發展中,我們要樹立創新的發展理念,推動都市農業的制度創新、技術創新,促進都市農業的技術改革,從而不斷推動農業技術的深化改革,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都市農業的發展定位與傳統的農業發展具有很大的不同,為了推動我國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們應當通過創新發展模式,調整和改革都市農業的種植結構,以消費者為導向,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參與到都市農業的發展中,從而全面提高我國都市農業的發展規劃。
三、都市農業發展的建議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成為我國都市農業發展的依據。在都市農業發展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城市居民的發展,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市場結構形式,改變都市農業的發展模式。在以觀光為主體的農業園建設時,我們需要根據季節等因素的變化,適當采取大棚種植的辦法,豐富農產品種類,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觀光、休閑的地方。如果都市農業以補給城市糧食需要為主體,則可以依據地理位置的優勢,種植蔬菜,為城市提供新鮮的農產品,帶動城郊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建立可持續發展型農業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推動都市農業的發展,我們需要加大各類農業補貼,支持農村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的發展,鼓勵都市農業建立可持續發展型農業生態園。在建立可持續發展型都市農業園時,我們需要根據城市土地的發展,建立和推動我國都市農業的發展,逐步以農業經濟建設為主體,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從而促進我國都市農業的發展。
(三)增加都市農業產品的附加值
在現代市場經濟發展中,產品推動的重要渠道是增加產品文化,樹立品牌意識。因此,在都市農業建設中,我們可以強化市場營銷模式,加強其與國際社會的接軌,通過研究適合國情的營銷手段,提高都市農業產品的知名度,增加都市農產品的文化價值,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同時,在都市農產品生產時,我們應當提前制定好營銷渠道,有針對性的進行生產種植,對農產品有個固定的生產銷售渠道,從而推動我國都市農業的發展。
結語:
都市農業在我國的發展歷程較短,但是在其發展速度卻非常迅速。都市農業既可以為城市人們觀光、休閑提供去處,又可以為城市提供糧食補給,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都市農業的發展,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Whole Industry Chain
Shan Fubin, Li Xi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Trade,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13,China)
Abstract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is decided by the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and it is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development model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spatial location and economic level, supporting resources and related industries, tourist market and demand structure, policy system and related system, etc. Considering the compositions of different regio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and was divided into five plates. The scope of space, customer market,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main format of the five plates were determin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Creative agriculture;Whole industry chain; Constituent elements;Spatial distribution
創意農業是創意產業的思維邏輯和發展理念在農業中的應用和實現。通過創新性思維,將科技、人文、生態等要素有效地融入到農業生產中,使農業生產過程、方法、工具和產品形式發生改變,讓傳統農業發展成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創意農業實現了農業與二、三產業的對接,不僅拓展了農業的傳統功能、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更創造了新的產業效益來源、提高了產業的附加值、帶動了關聯產業的發展[1-3]。
空間布局是區域創意農業規劃建設中的一項重要?熱蕁?蒲А⒑俠淼目占洳季幟芄淮俳?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實現區域內各類創意農業形式的協調發展,更好滿足不同市場主體的消費需求。創意農業空間布局模式主要以農業區位理論、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增長極理論、點軸理論、游憩帶理論等為支撐[4,5]。這些理論對創意農業空間布局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創意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為基礎而形成的多種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其空間布局除受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基礎設施、政策制度等因素影響外,還要考慮農業發展基礎、客源市場、集聚效應等。基于全產業鏈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模式正是對各種要素的統籌考慮。
1創意農業全產業鏈化發展的構成要素及其對空間布局的影響
創意農業全產業鏈包括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和延伸產業等相互關聯的一、二、三產業。全產業鏈化發展用創新性的思想和理念,將農耕活動、農產品加工、先進技術、文化活動、鄉村生活、田園景觀進行對接和融合,使產業的績效不僅有特色、優質的農副產品和美食,還包括了豐富多彩的休閑旅游產品,讓消費者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獲得一定深度的文化與精神享受。全產業鏈化發展突破了傳統發展模式的結構限制,帶來產業融合而成的乘數效益。創意農業全產業鏈化發展的主要構成要素如下。
1.1農業生產現狀與趨勢
區域內農業生產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是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基礎。農業生產作為創意農業全產業鏈條的第一環節,對產業發展起到基礎性的保障作用[6]。氣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條件是農業生產的基礎,科技、設施、政策制度、配套服務、發展規劃等因素則影響著區域農業發展的未來。因此,在區域創意農業空間布局上要充分考慮區域內各地農業的產業結構、主導農業的發展水平、特色農業的發展規模、農業科技發展水平、農業結構優化方向等,以保證創意農業符合當地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具備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1.2空間區位與經濟水平
空間區位與經濟水平是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外部條件。空間區位和經濟發展水平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交通狀況、資源狀況、基礎設施、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國民收入、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速度等[7],即是一個地區創意農業開發和生產的支撐條件,也對區域創意農業的空間布局提供了外部約束條件,直接影響著創意農業發展的水平和效應。因此,在創意農業空間布局時,必須深刻認識各地區空間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充分發揮各地區的優勢來確定如何布置創意農業產業鏈的各環節。
1.3配套資源與關聯產業
配套資源與關聯產業是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外部支撐。創意農業是在傳統農業生產基礎上,利用創新性的思維和發展理念,植入科技、文化、生態、娛樂、歷史、村落等要素[8,9],對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進行創新,從而拓展農業功能、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同時,創意農業全產業鏈化發展需要設計、文化、演藝、包裝、金融、旅游、飯店、賓館、交通等第二、三產業提供配套。因此,區域內各種配套資源要素和關聯產業狀況,也就成為創意農業空間布局所必須考慮的外部因素。
1.4客源市場與需求結構
客源市場與需求結構是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導向。創意農業是第一、二、三相互融合的產業,具有農業生產、創意創新、休閑旅游等多種功能。消費者對創意農業的需求不僅包括各種農副產品、加工品,還有觀光體驗等各類休閑旅游產品,這就要求在空間布局上要統籌考慮客源市場范圍和各類消費群體的需求。客源市場的人口總數、人口密度、城鎮人口數、城鎮化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水平,以及客源市場的需求層級、需求結構等[10,11],都直接影響著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規模、結構和業態選擇。
1.5政策體系與相關制度
政策體系與相關制度是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保障。創意農業持續發展離不開相關政策,這在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尤為重要。地區的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技術政策和產業布局政策,以及其它對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政策和法規,是對創意農業發展的計劃性干預,可以起到規劃、引導、促進、調整、保護、扶持、限制等作用[12]。因此,在創意農業空間布局中,要充分考慮區域內相關政策和制度,使布局更好地符合當地創意農業的發展規劃和宏觀調控方向。
2基于全產業鏈的遼寧省創意農業整體空間布局創意農業的空間布局既要考慮當地農業結構轉型升級需求,又要注重當地條件和各類資源的利用;既要考慮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又要注重客源市場內各類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既要考慮創意農業核心產業的發展,又要注重配套和關聯產業的發展[13,14]。從全產業鏈視角出發對區域創意農業進行空間布局,可有效兼顧各類主體的需求,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發展。
結合遼寧省農業區域布局情況[14-16],將遼寧省創意農業區域布局劃分為遼河平原農業區、濱海農業帶、東部山地農業區、西部丘陵農業區和遼西北農牧結合區等幾個板塊。結合各板塊的農業現狀、相關資源、地理特征、交通區位和客源市場等全產業化發展構成要素的實際情況,確定各板塊內創意農業的客源市場、發展方向和業態形式[17-19]。
遼河平原農業區內創意農業的客源市場以區域內城鎮居民為主,發展方向為優質農產品生產、特色農業觀光、娛樂運動和健康養生,業態形式為體驗園區、休閑農莊、特色村鎮、特色農業觀光區等。濱海農業帶區分為遼南和遼西兩部分,客源市場以省內城鎮居民和省外旅游者為主,發展方向為高端精品農業生產、特色農業觀光、鄉村休閑度假、漁業文化體驗,業態形式為精品果蔬采摘園、農業科普園、花卉觀賞園、海洋漁家樂、海島生態休閑農莊等。東部山地農業區內創意農業的客源市場以省內高端消費者為主,發展方向為優質林產品生產、生態養生、休閑度假、民族文化體驗,業態形式為休閑農莊、特色農業生產基地、高端農產品創意加工廠、休閑莊園、民族村落等。西部丘陵農業區內創意農業的客源市場為省內外對鄉村文化和農業文化感興趣的消費人群,?l展方向為民族文化體驗、鄉村民俗體驗、農業文化體驗、高新農業技術教育等,業態形式為農業遺產體驗園、民族村鎮、農業技術科普園、農業觀光園區等。遼西北農牧結合區內創意農業的客源市場為省內及周邊省市對沙漠農業感興趣的消費者,發展方向為特色農產品加工、特色農業生產體驗、特色農業運動、科普等,業態形式為沙漠農業觀光和體驗園區、沙漠運動基地、農業科普園、生態林休閑基地等。
3遼寧省各農業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3.1遼河平原農業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該地區主要包括沈陽市的新民縣東部、康平縣南部、法庫縣大部、遼中縣和市郊區平原,鐵嶺市的西部平原,鞍山市、營口市、遼陽市西部平原,以及盤錦市所轄各縣區和錦州東南部平原。該地區耕地多、土質肥沃、水利條件較好,素有“糧倉”之稱;城鎮密集、人口眾多,交通、通訊、科技條件突出,是遼寧省經濟發展重要地區之一。
基于該地區自然條件、農業基礎、經濟發展水平和各類資源要素狀況,適宜圍繞以養生、娛樂、科普為主導功能的科技型、娛樂型創意農業全產鏈發展。該地區創意農業的空間布局如下:沈陽市以城區為中心,構建“三帶四線”的格局,即蒲河生態經濟帶、沈康現代農業示范帶、環城都市農業產業帶和沈陽周邊一小時經濟圈內的東部生態觀光、南部休閑采摘、西部科普展示、北部創意體驗為主導的格局;在盤錦、鞍山、 營口、遼陽的平原地區,以當地特色農業、生態資源和地域文化為依托,設置以休閑、體驗、娛樂為主要功能的創意農業園區、莊園、村落,并形成差異化的創意農業體驗帶;鞍山市、營口市適宜依托林果種植業,設置林果產品生產、副產品創意加工和農業景觀觀光園區;鐵嶺平原地區適宜以沈陽、鐵嶺市民休閑旅游目的地為定位,依托當地油菜花田、葵花田、荷花池等各類花卉種植基地,布局以農業景觀為主導的觀光休閑型創意農業基地。
3.2濱海農業帶地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濱海農業帶在空間劃分為遼南濱海農業帶和遼西濱海農業帶兩部分,遼南包括丹東東港市、大連市、營口鲅魚圈和蓋州市,遼西包括錦州凌海市、葫蘆島興城市和綏中縣。濱海農業帶的陸域農業、海域農業均較發達,是遼寧省水產、水果、花卉、特色蔬菜的主要產區。
遼南濱海農業帶的設施農業、精品農業和創匯農業等現代農業模式成效顯著,主要以水產養殖、優質水果、特色蔬菜、花卉等為主,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旅游業發達,客源市場除省內居民外,還有來自其它地區和國外的游客,適宜建設高端創意農業莊園、特色海洋文化體驗基地等。該地區創意農業空間布局如下:在大連市現代農業發展聚集區內建設高端科技型創意農業示范基地,推進創意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研發和推廣;以莊河、旅順、金州等地區為主,依托區域內高端水果和花卉生產基地,充分挖掘當地文史資源、民俗藝術,構建以特色文化創意為核心的高端創意農業休閑園區;在大連長海縣、丹東東港市、營口鲅魚圈等沿海地區,推動漁業資源、漁業設施、漁業生產基地、漁村人文資源以及漁民生產生活方式等漁業要素與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等休閑活動的有機結合,構建遼寧省南部海洋漁業休閑帶。
遼西濱海農業帶地處遼西地區,是東北和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的聯結點,經濟發展水平低于遼南濱海農業帶。該區域干旱少雨、水資源匱乏、土壤肥力低;陸地農業以玉米種植為主,海域農業以海洋捕撈為主。該地區創意農業的布局,適宜以京津冀和內蒙古地區的客源市場為主,依托當地海岸旅游業,發展以娛樂和休閑為主的北方特色漁家樂集聚區。
3.3東部山地農業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該地區主要包括撫順市和本溪市所屬縣區,丹東市的鳳城、岫巖、寬甸三縣,以及鐵嶺市的西豐縣。這一地區北靠吉林省、西臨遼寧省中部平原、西南接遼東半島丘陵地區。該地區森林茂密、水資源豐富,是遼寧省主要林區。東部山地農業區主要以中草藥、食用菌、山野菜、鹿茸等山區特色農業為主。豐富的森林資源為該地區創意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旅游業則為該地區創意農業發展提供了基礎設施和關聯產業支撐。
基于東部山地農業區的生態環境、林業產業和關聯產業發展狀況,適宜發展以休閑、度假、養生為主要功能的生態型創意農業度假區。該地區創意農業空間布局如下:以本溪的本溪縣、桓仁縣和鐵嶺西豐縣為核心,利用地區內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優勢,將特色林產業與生態資源、人文資源、紅色旅游資源、自然景觀進行融合,高標準打造融林業生產體驗與生態養生為一體的生態型農業休閑養生基地;在丹東市的寬甸、鳳城等沿鴨綠江地區,依托江水景觀、農作物生產、朝鮮族文化、民居村落等特色資源,重點建設民族文化體驗和特色田園為主的主題型休閑村鎮聚集區。
3.4西部丘陵農業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該地區主要包括朝陽市所轄各縣區、阜新市的阜新縣和清河門區、葫蘆島的建昌縣、錦州市的義縣和北鎮與凌海的西北部。該地區北與內蒙古接壤、西與河北相鄰,日照充足、日溫差較大、降水偏少,屬半干旱氣候;農業主要以旱作物種植、設施蔬菜、畜禽養殖、林果種植為主。該地區距離大中城市較遠、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經濟發展水平也相對較低,本地居民消費能力有限。此外,該地區擁有傳統農業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鄉村文化等各類特色資源。
西部丘陵農業區適宜以省內和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大中城市居民為主要客源市場,建設特色農業文化和鄉村文化體驗為主的創意村落聚集區、高新技術型創意農業生產和加工聚集區。該地區空間布局如下:在朝陽縣、喀左縣、綏中縣等傳統村落,以創意鄉村生活為核心,發展以傳統鄉村文化、蒙古族文化和傳統農業文化體驗為主要功能的文化體驗村鎮;在朝陽市、阜新市和葫蘆島市的設施農業集中區,重點發展高端農業觀光、農業技術科普、農業生產體驗為核心功能的現代農業觀光園區。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5-0022-01
一、引言
休閑農業也就是利用自然生態資源、農村田園景觀、農村文化、農家生活、農業生產等將農業與農村休閑結合起來,為游客提供觀光、度假、娛樂、健身等多項休閑服務的一種農業經營形態。從其內涵來說,休閑農業以農業為基礎,以休閑為目的,以服務為手段,以城市游客為目標,將農業與旅游業有機集合起來,形成一種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結合的新型產業。我國國土資源遼闊,多民族聚集,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休閑農業的基礎堅實,休閑農業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二、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
從休閑農業的發展歷史來說,我國的休閑農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自發式、自主式和開發式。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部分農村開始將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開發出來,形成各種形式的休閑農業活動,這成為當地人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屬于自發式發展模式,是最早時期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如:河北淶水縣野山坡依托當地的自然旅游資源推出休閑旅游活動,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在短短的3年時間里,野山坡總共接待了將近90萬人,從事旅游服務的農民高達3000人,當地建立起大量的家庭旅館。
在20世紀90年代后,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旅游行業的發展,大眾旅游興起,人們的旅游需求逐漸多元化、層次化,人們更加喜歡體驗性旅游,于是,體驗旅游項目融入到農業旅游中,豐富了農業旅游產品,這一時期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為自主式,形成了農園采摘游、垂釣游、民俗風情游等休閑農業項目。
進入21世紀后,環保理念深入人心,休閑農業中融入綠色、健康、環保、科技等元素,越來越多企業主動開展農村休閑示范區項目,如北京的錦繡大地、蘇州西山現代農業示范園等,休閑農業成為一種新型旅游消費方式,成為旅游局工作重點,休閑農業走向開發式發展模式。
三、休閑農業的特點
從前文中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可以看出,休閑農業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與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費水平密切相關。休閑旅游作為一種旅游產品,是一種文化活動,在今天已經成為人們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提高,其對休閑旅游的需求也就越大,也有較強的旅游消費能力,這樣就推動了旅游行業的發展。當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居民對精神生活需求提高時,其會自動自發的開展休閑農業。到今天,我國已建立100多個休閑農業旅游縣,1000多個休閑農業旅游鄉。
從休閑農業這一產業定位角度來說,其定位具有明顯的可變性特點。產業定位有助于找準發展方向,深化產業內涵。而休閑農業是新興產業,其內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和豐富,其功能也不斷變化,故而其定位也具有多變性的特點。休閑農業展示的農業生產過程,游客可以體驗田園鄉村生活,這屬于農田范疇。而都市農業展示的是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以回歸自然生態、懷舊休閑、認知教育、鄉土風情飲食等為主題,將交通、住宿、土特產、旅游工藝品等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系統的農業生態旅游休閑產業,應歸入到旅游業范疇。
休閑農業具有繼承性特點,它是在觀光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不斷尋求新的發展契機,它繼承和發揚了觀光農業的內容,是觀光農業的高級形式,游客在體驗農家田園生活的過程中對農業文化、農村環境、風土人情等產生濃厚興趣,觀光農業的內涵逐漸豐富,于是催生了休閑農業。在未來休閑農業的發展中,其必將出現產生新的產品、內容、形式等,催生新的產業。
四、休閑農業發展策略
雖然說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休閑農業得到集大成發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過度競爭、缺乏統一規劃、接待設施城市化等,對此,必須制定適合本地的發展策略,推動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科學規劃,系統開發,突出本地特色。發展休閑農業必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根據本地的區位條件進行區域休閑農業的定位、功能定位、形態定位等,調查本地的資源優勢、市場客源、自然環境等,進行SWOT分析,找準本地發展休閑農業的方向和目標,突出本地的特色主導產業,建立休閑農業品牌。當然,休閑農業的發展還必須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發展休閑農業的同時推動新農村建設。
第二,重視生態保護,發展生態休閑農業。生態休閑農業是休閑農業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它從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角度出發,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農業養旅游,以旅游促農業。重視農村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在考慮當地休閑農業的環境承載力基礎上嚴禁大肆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維護農村環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突出當地農村經濟的特點,做到自然景觀與休閑農業的協調配合,在開發的過程中重視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緊密結合,將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
第三,加強休閑農業景區與旅行社的合作。為滿足游客的需求,旅行社積極開發出多條精品休閑農業路線,出現大集團以及名牌產品,有效推動了休閑農業以及旅行社的發展。休閑農業的經營者應積極加強與旅行社的合作,擴大生產規模,開展主動宣傳活動,將休閑農業資源推向廣闊的市場,推動休閑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除此之外,相關部門和企業還應積極從旅游協會、提升休閑農業產業開發深度、提高服務水平、建設品牌、加強管理等角度發展休閑農業,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結束語
在休閑農業快速發展的今天,農村地區應抓住這一商機,積極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休閑農業,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增加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濱海新區;現代農業;優勢;制約因素;對策措施
Key words: Binhai New Area;modern agriculture;advantages;restricting factors;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1-0155-01
0引言
天津濱海新區位于天津市東部沿海,面積2270Km2,農村行政區域轄塘沽、漢沽、大港3個區的10個鄉鎮,東麗區6個鄉鎮,津南區1個鎮。農業總產值18億元,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9%。
1天津濱海新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濱海新區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積極探索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三位一體、聯動推進的新路子,緊緊圍繞建設沿海都市型農業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為代表的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提升設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1 漢沽濱海茶淀葡萄科技園區漢沽茶淀葡萄久負盛名,在大力發展沿海都市型農業的趨勢下,注重自身特色。該區大力扶持休閑觀光農業,現已發展成為集民俗文化旅游、農事體驗等綜合休閑旅游區。水產作為漢沽另一特色農業,也正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1.2 大港崔莊冬棗科技示范園崔莊冬棗科技示范園是大港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一個典型。位于大港南部太平鎮,有“皇家貢棗”之稱,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此外,大港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初步形成了現代農業發展框架。
1.3 塘沽濱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天津濱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塘沽開工建設,包括現代新農村社區、海河休閑觀光區、高效設施農業區、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園、農事活動體驗園、休閑生態垂釣園、果樹采摘園、農產品加工物流區、生活辦公以及其他配套設施區9個功能區。
2濱海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優勢
2.1 區位優勢突出、資源優勢顯著濱海新區位于天津東部臨海地區,依托環渤海,面向東北亞,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通道。農業資源優勢顯著,利于農作物生長。除現有耕地外,自然景觀齊全,農漁、觀光資源豐富,生態型、外向型、休閑觀光型農業有著獨特的資源條件。
2.2 產業基礎優勢雄厚近年來,濱海新區發揮農業比較優勢,結構不斷優化,效益顯著提高。水產養殖業形成規模,初步形成了一批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有利于形成對農業的反哺。加之新區農民較高的收入水平,為新區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2.3 科技優勢良好天津市科研院所集中,具有較強的科技實力和較高的科研水平,擁有較為完善的貿易、加工、物流企業和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業科技開發、成果轉讓、農產品加工貿易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為建設新區現代化農業創造了良好有利的發展環境。
2.4 政策環境優越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新區農業在現有政策優先扶持下,還將利用更為特殊的扶持政策,增強發展活力,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為建設新區現代化農業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
3制約濱海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因素
3.1 農業生產條件和資源環境條件約束濱海新區農業用地質量不高,由于自然降雨量偏少等因素,防災減災能力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業發展空間進一步壓縮,受農業面源污染和工業“三廢”污染影響,區域水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給沿海漁業生產帶來較大影響。
3.2 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濱海新區農業生產仍以小規模農戶經營為主,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結構不盡合理,主導產業特點不突出。雖然有36家龍頭企業,但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品牌較少,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農產品綜合利用深度不夠,關聯產業不發達。
3.3 城鄉居民收入和文化差距的約束目前,濱海新區農業對農民的收入貢獻率比較低,農民收入水平不高,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2:1,致使農民缺乏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高新技術應用能力不強,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3.4 現代農業發展及農村、農業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工業反哺農業”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業投入不足。農村、農業管理制度和體制改革滯后。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農業社會其他體系建設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現代農業發展。
4濱海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對策與措施
4.1 堅持生態和諧建設節約農業,實現各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重視農業經濟、社會、生態功能協調發展,構建適宜城鄉人居的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統一的新環境,促進新區人與自然的協調。
4.2 堅持高效特色突出優質高效特色,發展主導產業,優化產業布局,實現重點產業和各生產要素的有效聚集。以出口加工型龍頭企業為重點,延伸產業鏈條,建設關聯產業,形成新區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優質特色、體現沿海都市特點的高效農業新格局。
4.3 堅持科技領先樹立“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建立科技創新機制,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運用現代手段,加速農業高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搶占全國現代化農業科技制高點。
4.4 堅持城鄉統籌、開發開放、服務區域、制度創新發揮濱海新區政治經濟優勢,率先實施城鄉統籌,從根本上改變新區城鄉二元結構格局。加大農業招商力度,加快新區農業市場化進程和外向型發展,深化新區農業市場取向改革,激發新區農業創新和發展的活力。
參考文獻:
二、湖南創意休閑農業發展的方向
(一)產業集聚化
從關聯的角度分析創意休閑農業產業,主要有產業縱向關聯與產業橫向關聯等模式。其中產業縱向關聯形成的創意休閑農業產業集聚,即創意休閑農業產業上游產業(如研究開發、設計等)、中游產業(如生產加工等)、下游產業(如包裝、銷售、物流、服務等)等互相關聯、互相協作、互相依存的產業鏈聚集網絡;產業橫向關聯形成的創意休閑農業產業集聚,主要分為核心層次(如創意休閑農產品生產企業)、輔產業(如創意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所需的設施設備加工業)、中介服務產業(如科技咨詢機構等)、新延伸產業(如農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等四個層次。近年來湖南創意休閑農業產業集群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全省基本形成了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依托的以城市居民假日休閑娛樂、購物、農業教育等為主的多功能創意休閑農業區;以湘中南山水文化為依托的以休閑健身、體驗農耕文化等為主的山水創意休閑農業區;以環洞庭湖區水鄉為依托的以“漁家樂”、“花家樂”為主的湖鄉觀光特色休閑農業區;以湘西地區民族文化和奇異地貌為依托、以原生態、民俗風情、山林景觀為主的創意休閑農業區[3]。
(二)滲透融合化
產業滲透融合不是產業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滲透融合形成新的產業形態,從根本上改變了產業的原始形態。文化與科技的發展是創意產業的主要推動力,20世紀70年代,信息處理技術與通信技術推動了傳媒間的相互融合;而20世紀90年代由于互聯網、數學、通信網絡等技術的應用,推進了音樂、影視、出版等文化產業的融合。借助創意產業的融合模式,本研究認為創意休閑農業產業的融合從主體上看有兩種基本模式:一種模式是傳統休閑農業產業與農業產業(包括創意農業、養殖業、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的滲透融合,而科技與文化元素及創意手段的巧妙運用,使滲透融合具有可行性;另一種模式是創意休閑農業產業內部產業的滲透融合,這種滲透融合是產業內部的一種重新整合的狀態[4]。
(三)平臺化
會展經濟是創意休閑農業產業的重要表現形式,它是以主題參與為基礎,以現代高新技術與產品、文化交流與文化產品展示交易、人文歷史與社會經濟信息交流為主要內容,體現全球一體化、產業化與市場化經營理念的市場經濟模式;同時也具有高“溢出效應”、高附加值、生態環保的特征。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推進,與創意休閑農業相關的各種會展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機,會展帶來的產值占整個創意休閑農業產業產值的比例不斷提升,會展經濟將逐步成為創意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目前,與創意休閑農業相關的會展經濟已成為現代社會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直接推動旅游、餐飲與住宿、包裝與設施設備加工業、建筑業、商業等眾多產業的發展與繁榮。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法國巴黎大型國際會展的年直接收入達30多億歐元,而德國會展經濟的年收益都在200億歐元以上,同時提供了23萬個就業崗位[3]。
(四)體驗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消費者在追求物質消費數量和質量的同時,更多地希望獲得參與體驗,需要在有限的時空內獲得更多的愉悅身心的享受;消費的目的是為了追求附在消費產品之上的快樂和文化,有形的物質產品只是一個平臺。體驗因素廣泛地涉及創意休閑農業產業的各個領域,如從生態餐廳到生態農業莊園、從創意休閑農業莊園的產業特色品種試驗示范到消費者參與農事勞作、從農耕文化的展示到農具的簡單制作、從特色開心農場到創意休閑農業產品購物中心。體驗因素融入創意休閑農業產業的趨勢不可改變,消費者對一般化的參與體驗逐漸喪失興趣,只有新、奇、特、時尚化且經常地變化花樣并保持新鮮的參與體驗才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創意休閑農業企業為了適應消費者的消費趨勢和實現消費者的多次消費,必須對參與體驗的內容、形式等經常進行創新。
(五)信息化
信息與交通的發達是全球化的重要支撐,而全球化的本質是精神產品、物質產品在全球范圍內能自由地流動。根據創意休閑農業的產品形態,本研究認為創意休閑農業的產品可分為“在地產品”、“在場產品”、“在線產品”三種基本形態。“在線產品”是利用數字和電子模擬技術通過互聯網,把創意休閑農產品和相關內容以文字、圖片等形式上傳,進而流傳世界各地的產品形態。“在地產品”與“在場產品”的知名度取決于信息傳播的最大化,“在線產品”以現代信息技術平臺作為載體,能為創意休閑農業的產品或服務提供更廣泛、更快捷的傳播,從而具備“溢出效應”和全球化的特征。可以預見,“在線產品”將逐步發展成為創意休閑農業產業的主角之一。
(六)生態化
創意產業商品的核心是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是知識和文化,是一種無形的產品,其本身是不需要消耗任何原材料和能源的,更不會產生環境污染,只是需要一些有形載體作為傳播手段;同時創意休閑農業又能創造巨大的社會財富。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大量轉移其國內的傳統產業,而大力發展城市創意產業、無煙工業。生態化已成為創意產業發展的一種趨勢,這種生態化不僅是指有形的生態,也指無形的生態。在農業領域,或以自然景觀為載體,通過作物品種改良、科技運用、地方文史、民俗等多元素的組合,引發人們對創意農業的感悟,體驗原鄉生活的鮮奇成果,實現農業增收、“觀”者休閑雙贏的目的。或者運用園藝、園林手法對農場、農莊、林場、牧場進行創意設計,場景“公園式”、建筑“山莊式”或“別墅式”、休閑娛樂式,體現人居生活的理念。用生態的理念貫穿并指導創意休閑農業的各個環節,已成為其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3]。
(七)農業文化化
湖南農業文化歷史悠久,底蘊也非常深厚,但由于湖南創意休閑農業產業缺乏對農業文化的開發,其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同時由于農業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依托農業而發展起來的農業文化自然也是人類文明的基礎,而農業文化是人類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農業有關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的總和,因此農業文化是創意休閑農業產業進行創意的主要元素。創意休閑農業的發展,要深度挖掘農業文化的內涵,尋求農業文化與創意休閑農業產業各個環節的最佳結合點,尋求農業文化與當地區域農業資源的完美結合點,通過文化創意,賦予農莊獨特的具有地方鄉土文化特色的文化內涵。農業文化創意是發展創意休閑農業的重要途徑,湖南不同區域舉辦的柑橘節、葡萄節、桃花節等都融入了農業文化的元素;體現不同農業文化的創意休閑產品如桃木工藝品、玻璃西瓜、水果南瓜、蝶翅畫等,都有濃濃的文化韻味[4]。
三、湖南創意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根據湖南創意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的現狀,通過整合資源并改造提升發展模式使之更科學、更完善、更符合實際,同時結合創意休閑農業的屬與特征及發展方向,本研究把多元創意引領型發展模式、文化傳承型發展模式、資源導向品牌型發展模式、市場引導型發展模式、產業融合鏈條型發展模式、主題公園型發展模式、產業集聚型發展模式七大模式作為湖南創意休閑農業今后發展的主導模式。
(一)多元創意引領型發展模式
該模式是指利用區域農業資源優勢,結合農業產業發展要求,依托創意理念并運用科技、文化、生產、生活、經營、生態、服務、品牌等多種創意手段與途徑,貫穿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進一步突出傳統創意休閑農業的主題和品牌效應,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核心理念,既能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又具有區域示范作用[5-6]。
(二)文化傳承型發展模式
該模式是在依托農業資源,結合市場發展趨勢和需求,深度挖掘當地文化(農業文化、非農業文化)資源,尋求文化與農業產業或農業資源的結合點的基礎上,達到以文化引領農業產業的發展,使其農村繁榮、農業增產與增效、農民增收,拓展農業產業發展層次的目的,創造出以文化內涵引領創意休閑農業發展的典范[5]。
(三)資源導向品牌型發展模式
該模式是圍繞區域優勢農業資源和品牌資源,運用創意技巧促進農業產業與休閑農業、旅游業、創意農業、文化業、商業等產業的高度融合并達到產業升級,以此來推動區域內主導產業的發展和龍頭企業的培育,提升區域農業的整體形象,形成新的農業發展模式,產生更大的綜合效益,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大發展。該模式不僅要求資源是特色農林牧漁、特殊民俗風情和農業文化等,而且還需要具備區域品牌優勢、規模優勢和先發優勢[5]。
(四)市場引導型發展模式
營銷學認為根據市場需求而創新出的具有新穎性、唯一性、獨特性的創意休閑農產品,更容易被市場認可,生命力更長久。為此必須在最初的創意休閑農業項目規劃設計時,就應注重市場的調研,以市場需求來定創意休閑農業項目和相關產品,并且所有的項目在建設與生產中都應始終貫徹市場的需求,并根據市場需求適當地調整相關項目與產品,達到與市場的完美結合,才能使項目永葆生命力[5]。
(五)產業融合鏈條型發展模式
該模式是資源充分循環利用和產業融合拓展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發展模式,即以第一產業(農產品生產)為基礎,以第二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為延展,以第三產業(休閑度假)為龍頭,形成一條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休閑娛樂、科普教育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產業發展模式,通過農業產業的融合發展與開發,逐步挖掘創意休閑農產品的附加值升值潛力,達到提高創意休閑農業產業利潤空間的目的,從而獲得一、二、三次產業相互融合在一起后產生的綜合高額效益。
(六)主題公園型發展模式
農業公園或農業某一主題公園(如葡萄公園、南瓜公園等),不僅具有農業的內涵,還兼有公園與園林的特征,而主題公園就是創意休閑農業重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該模式是把城市公園的經營理念融入農業生產中,巧妙地利用科技、文化、生產、生活、生態、服務、品牌等創意元素,將農業生產過程與場所、農產品銷售與消費場所、農業休閑與鄉村旅游場所融為一體,依托區域特色農業資源、農村景觀與民俗風情、農業生態環境等開發農業生產的生態與服務創意,確立農業公園化的創新理念,打造主題農業公園,從而使農業具有休閑觀光、科技示范、科普教育與培訓、參與體驗等多種功能。
(七)產業集聚型發展模式
農業發展是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社會有關部門的主要工作內容,而休閑農業作為新型的農業類型,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要想加快休閑農業的發展,就需要農民及相關人員對休閑農業的理論進行透徹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發展休閑農業,促進農業和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1]。
1休閑農業發展的理論
作為開展休閑農業的載體,農村的環境、農業的生產以及農民的生活對于休閑農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休閑農業的發展又以農業有的資源作為發展基礎,依托于傳統文化,以增進人們對于農村生活以及農業生產的體驗和感觸為最終目的。因此,在發達國家,具有將服務性和生產性融為一體的休閑農業已經逐漸普及,并且被人們所接受。在我國,休閑農業雖然尚且處于起步階段,但是隨著政府的扶持和推動,也成為了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熱點。由于休閑農業具有馬克思休閑思想、城鄉一體化、產業融合以及外部性理論作為依托和支持,因此在具有悠久農業歷史的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的前景必然是極其廣闊的[2]。
2休閑農業發展的策略
2.1以農為本
農業作為休閑農業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只有做到以農為本,對休閑農業的發展方向和進程進行科學的規劃,才能夠實現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休閑農業發展的主體是農民,載體是農村所獨有的自然環境,因此,政府應當在重點強調休閑農業的發展絕對不可占用農民耕地的同時,鼓勵開展休閑農業相關產業的負責人對荒山、荒灘以及村內的廢棄空地進行合理的利用。
2.2因地制宜,創新開發模式
休閑農業的發展應當通過對所處地區的歷史、交通、資源以及區域特色等具有差異性的因素進行巧妙的結合,開展與之相對應的休閑農業模式,例如農業主題公園等。而在城市的郊區以及景區的周邊地區進行休閑農業的開發和發展時,應當做到因地制宜,突出所依托環境的特色,進行適度的發展。只有做到結合實際情況,對休閑農業發展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才能加強農業與生態的融合,由此提高農產品所具有的附加價值[3]。
2.3進行規范化管理,促進生態保護進程
休閑農業正是依托于農業環境所產生的,因此,企業負責人應當通過對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以及加大對休閑農業進行規范化管理重要性的宣傳力度,逐步對管理的規范化以及服務的高效化進行推進。與此同時,要想使管理呈現規范化的狀態,完善的規范標準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可以為生態保護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企業負責人還應當針對休閑農業的特點,將負責休閑農業的講解員和引導員納入培訓的范圍之內,并且執行持證上崗的工作制度,從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休閑農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大量引進人才也是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企業負責人可以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加快對經營休閑農業的場所在水電、安全防護等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并且通過對衛生間、停車場等輔助設施進行完善,達到提高游客滿意度的效果[4]。
2.4政府進行引導,創建示范區
政府在休閑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應該肩負起引導的職責,在進行規范化管理、宏觀調控和指導等方面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調動起有關部門進行休閑農業發展和建設的積極性,將市場配置在休閑農業生產過程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進行最大化發揮。政府還應當充分利用宏觀調控的特性,通過對“最美休閑村”的稱號以及休閑農業的等級等進行評定,從而帶動全國的休閑農業進行高效的創新和發展。另一方面,政府應當對經營休閑農業的主體進行鼓勵,使其通過對資本、流動要素以及品牌的高效結合,達到創造知名休閑農業品牌的目的。而誠信作為企業經營之本,政府在休閑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將誠信經營的理念灌輸到每一個企業經營者的心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以提升企業的信譽度,達到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效果[5]。
2.5保護環境
作為休閑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遵循的核心價值理念,“開發和保護同行、生態和生產并重”對于休閑農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在發展休閑農業的過程中,應當對環境的承載力以及資源的可再生能力進行合理的統籌規劃,將保護環境作為首要目標,以此實現社會經濟、效益以及生態環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綜上所述,休閑農業作為依托于社會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深而產生的全新農業產業,其特點在于融合了傳統農業生產以及新興的旅游兩個功能,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煥發出了奪目的光彩以及強大的生命力,因此,休閑農業無可爭議地成為了農業生產的熱點所在,并且對于推進農業以及經濟的發展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春旭,劉德法.科學發展現的經濟學思考[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15,11(04):43-46.
[2]許玉乾.科學發展現與人本經濟學[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16(3):38-41.
[3]陳惠雄.人本經濟學的重要理論現點[J].財經論叢,2014,09(3):68-72.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共和國的奠基石、“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首批“國家5A級風景旅游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2011年被農業部、國家旅游局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市。2012年,井岡山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人數達132萬人次,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拓展旅游發展的空間,而且進一步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成為井岡山市農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了農村致富的多元化,對于加快井岡山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繁榮農村經濟具有強大的推動力。
1 井岡山市休閑觀光農業現狀
1.1 政府高度重視 井岡山市出臺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優惠政策,成立了以市主要領導為首的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領導小組,制定了發展休閑觀光農業5年規劃,確定了年接待游客總數達200萬人次以上,年增長25%以上,重點建設了旅游農業5個觀光采摘園,6個主題休閑農莊,8個特色景觀性農業觀光園,60個鄉村農家樂,實現了休閑農業產業年總收入3億元以上的發展目標 。
1.2 有扎實的基礎 從2001年開始,井岡山市的旅游開始向農村外延擴張,逐步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旅游以及鄉村旅游,到2006年,已初具規模,現在有休閑觀光旅游農業企業15家,260多家“農家樂”餐飲,種養基地85家,旅游產品加工基地23家。投入巨資,開展了“三清六改”,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行了“吃農家飯、住農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活動,將泰井高速公路及連接線打造成集采摘、觀光、寓教、品嘗一體的特色旅游線路。如井岡山市金葡萄園休閑農業園,以采摘葡萄為主;新盛種養觀光農業園,以畜禽養殖為主。
1.3 游客資源豐富 井岡山具有輝煌的歷史,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還有綺麗的自然風光,革命人文景觀與優美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是一個集綠色風光旅游、傳統教育于一身的理想旅游避暑勝地,依托豐富的“紅、綠”特色旅游資源,每年來井岡山的旅客達450多萬人次,開發休閑觀光旅游農業潛力無限。
2 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建議
2.1 加強組織領導 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是農業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生態休閑觀光農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納入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使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要切實加強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把政策、規劃、措施和扶持政策落到實處。
2.2 科學規劃,協調發展 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規劃要與農業發展規劃、旅游業發展規劃、城鎮發展規劃以及新農村發展規劃等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緊緊把握市場需求,結合井岡山市農業發展實際和區域特點,依托井岡山旅游資源優勢、文化特色和發展基礎,明確發展方向和重點,合理布局產業結構,走出一條經濟快速發展與資源永續利用有機結合、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持續、協調發展之路。
2.3 以農為本,強農興旅 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既不是純粹的農業開發,也不是傳統的旅游開發,它是生態農業建設的新模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亮點,是旅游業拓展的新領域。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必須堅持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農村為特色”,把發展特色農業主導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放在首位,堅持“以農為本、強農興旅”的發展思路,重視耕地的保護,鼓勵通過科學合理開發低洼地、沉降地和廢棄魚塘,通過美化沿河沿路環境和挖掘農耕文化、民俗民風等來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
2.4 制定完善扶持政策 把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作為支農工作的重點,一是資金扶持。制定井岡山“農家樂”、“觀光園”示范點扶持標準,達到驗收標準,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為了鼓勵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快速健康發展,還要從財政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扶持休閑農業企業及鄉村旅游的發展。二是技術扶持。邀請旅游專家老師,為“農家樂”、“觀光園”授課,加強服務禮儀禮節、餐飲客房服務、井岡風情等知識培訓,提高旅游的實際操作技能。三是宣傳扶持。將井岡山優秀的“農家樂”、“觀光園”向社會推介,力爭把井岡山市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的示范。另外,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大力宣傳井岡山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促使更多的社會力量來關心、關注和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創優發展環境,提高我井岡山市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的知名度。
休閑農業于19世紀30-40年代在意大利、奧地利等國家產生,是隨著旅游的發展而興盛起來的。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城市人口急劇增多,綠地減少,環境惡化以及生活節奏緊張等因素使得人們身心疲憊。為緩解都市生活壓力,人們渴望到鄉村享受暫時的悠閑與寧靜,觀賞田園風光,體驗鄉村生活。休閑農業最初以小規模的觀光果園形式出現,后來發展到集觀光、休閑、娛樂、教育為一體的有組織休閑觀光農業園區、觀光農業帶。而現如今,各趨于多元化、多層次規模經營,休閑農業已成為農業發展的一個新領域和旅游業發展的新方向。
一、理論分析
1.定義
休閑農業是以充分開發具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產品為前提,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游客參與融為一體的農業旅游活動。從生產糧食、蔬菜、水果等農產品角度看,休閑農業屬于第一產業,但把它作為旅游資源來開發,則屬于第三產業。因此,休閑農業是一種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為一體的產業。休閑農業使農業融進了農村和農事文化景觀,在提高了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時,帶領農村經濟的發展走進了更廣闊的領域。
2.市場基礎
第一,城市化的發展。近幾年來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了我國城市規模迅速擴大,新增城市不斷增加,城市的這種生活方式將變成社會的主導性方式,城市化的發展將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而城市生活的長處就是其集聚優勢,方便程度較高。但另外一方面,城市生活也有其弱勢,如生活的質量滿意度不夠,水泥森林、高樓峽谷給人們造成的壓迫感使得人們更加向往新的生活方式,尋求異于這種生活的休閑方式。
第二,自駕車旅游的興起。國家對于汽車制造業發展的支持以及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汽車消費成為當前消費熱點,自駕車旅游也開始風行。自駕車旅游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使得游客活動范圍擴大了,從而使一個市場的輻射力和延伸性的影響就一步擴大。同時,自駕車旅游還有助于市場的分流,讓整個旅游市場形成互動,從而有利于休閑農業的發展。
第三,國家政策的影響。早在1990年的時候,國家旅游局就開始研究如何從單一的觀光旅游模式轉向一個多元化,綜合性的發展模式,當時選取了一些重點的休閑旅游度假區進行培育,隨著這些休閑旅游區的發展,一些大中型城市也開始致力于發展環城市休閑帶,比較成熟的有,京郊休閑農業發展帶,成都重慶市郊的農家樂等。另外一方面,是07年以來,我國假日結構的調整以及帶薪休假制度的全面落實。07年取消黃金周后,假日結構呈現出,假期短,次數多的小長假特征,帶薪休假解除了游客的后顧之憂,這都有利于游客在近郊進行短線旅游。
二、現狀及發展分析
基于以上理論分析,現以石家莊為例,對石家莊的休閑農業現狀與發展進行介紹
1.開發條件分析
石家莊作為河北省省會,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地處華北平原腹地。石家莊具備開發休閑農業的良好條件,現闡述如下:首先,農業資源基礎較好,它地跨太行山地和華北平原,自西向東所依次呈現出山區,丘陵,盆地,平原的地貌特征,這是休閑農業多元化發展的重要前提;其次,石家莊周邊縣區旅游資源和已開發的鄉村旅游景點較多,既有4A級旅游風景區又有一些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和科普示范基地。再者,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4,000億元,增長12%,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607元,已具備了發展休閑農業的經濟條件。最后,交通通訊和接待能力上也再逐步提高。例如,城鄉公交一體化工程的推進,新的客運站的建設,以及大西柏坡高速公路的運行,這些都使得交通更加便捷。從而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2.發展模式
結合石家莊市自身的發展基礎和條件,現存在如下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
(1)田園農業旅游模式
此種模式作為石家莊市休閑農業發展的重點,其發展相對成熟,適合發展田園農業游、園林觀光游、農業科技游和務農體驗游四種類型。目前,石家莊市以園林觀光游發展最好,主要以采摘梨、草莓和大棗為主體。如趙縣雪梨采摘,欒城草莓采摘等。需要進一步科學規劃布局,并且突出特色品牌。而在田園農業游與務農體驗游上接近空白。針對這兩種類型,應該開展諸如欣賞田園風光,觀看體驗農業生產活動,品嘗購置綠色食品和學習農業技術知識等活動,重點的發展區域應該在市區周邊一小時車程范圍內。民俗風情及村落鄉鎮旅游模式
(2)民俗風情及村落鄉鎮旅游模式
石家莊市適合發展民俗風情中的農耕文化游和民俗文化游。如利用飲食服飾以及民間技藝,民間戲劇等開展民俗文化旅游,例如于家石頭村,耿村等都是具有特色的民居。在村落鄉鎮游中有兩種類型,一類是以古城正定為代表的古鎮建筑群游還有一類是以鹿泉曲寨為代表的新村風貌游。古鎮要突出古香古樸的特色,新村要強調新農村的現代化,整齊劃一的特色,而且都要注重整體的規劃布局。
(3)農家樂和休閑度假旅游模式
兩種在規模上有所不同,針對不同的消費能力的消費群體,農家樂主要消費群體是工薪階層以及學生,而度假莊園等則主要針對機關企事業單位,都要突出農村的特色,因地制宜,目前,石家莊市的這兩種發展模式主要是依托旅游風景區建立的,應該注意與景區的互補。
(4)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是指利用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博覽園或者博物館等,為游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旅游活動。石家莊市目前的科普教育旅游模式接近空白,可以適當發展特色突出主題鮮明的農業科技教育基地,少兒教育農業基地等。客源主要針對中小學生,同時適當考慮車程距離。
3.存在問題
石家莊的休閑農業發展仍處于休閑農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因而存在著當前中國中小城市休閑農業旅游景區開發的共性問題。具體說來,第一,管理體制不順暢,相關規章制度不規范。休閑農業的開發管理,涉及林業,農業,環保,國土,工商,稅務等多個部門,這就使得旅游部門缺乏強有力的調控能力,無法對休閑農業旅游進行配套設施完善建設,并且對于景點的餐飲,住宿以及娛樂設施的安全衛生等方面也沒有制定統一的標準要求。第二,科學規劃重視不夠。目前,石家莊市的休閑農業基本上以鄉鎮企業,私人投資與農民自主開發為主,由于知識水平和經驗有限,開發項目往往缺乏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結果使得經營主體認知與消費者需求錯位,從而導致項目設計雷同,布局不盡合理,大多是簡單仿效,粗放經營。第三,檔次不夠,品味偏低,旅游產品無特色。這是石市休閑農業發展的普遍存在問題,目前石家莊市休閑農業發展多為規模小,檔次低,品牌單一的旅游產品。副產品向旅游商品的開發開發轉變落后,開發深度不夠,主要是未經加工或簡單加工的初級農產品,包裝粗糙簡單,對游客缺乏吸引力。第四,基礎設施不完善,相關服務(下轉第198頁)(上接第195頁)人員素質不夠高。由于休閑農業旅游一般位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村,因而配套的娛樂設施簡單,旅游購物設施少,供游客休息方便的場所設施簡陋衛生條件差,使游客不能享受到相應服務。另一方面,休閑景區的工作人員大多數是當地村民和外來農民工,對其培訓的缺乏,使其普遍的缺乏服務意識,導致了接待水平低,服務落后等,影響了旅游地的形象。第五,宣傳促銷力度欠缺,,石家莊的許多休閑農業景點多是依托于附近觀光旅游,作為生產功能延伸而發展的,處于次要地位,人們的市場競爭意識與宣傳營銷觀念不足。這些都是不利于石市休閑農業發展,需要改進的地方。
4.發展對策
第一,政府應當提高認識,加強對休閑農業的扶持引導。政府應認識到發展休閑農業是推動農業轉型,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建設新農村的有效途徑。政府的各個部門應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推進休閑農業產業化進程。政府應該積極引導統籌規劃,進行必要的政策與資金支持。
第二,制定休閑農業發展的標準,建立各種規章制度。從資源,環境,市場,服務,交通等多方面進行規范管理,使得項目審批,人員上崗,衛生安全保障,價格制定以及接待服務等各方面都有章可尋。
第三,相關經營主體要認真調查和分析本地的區位條件,資源優勢,市場客源以及周圍環境條件,明確區域的功能定位,制定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構建主導產業,樹立旅游品牌。
第四,豐富休閑農產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當前游客對于休閑農業的旅游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休閑農業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適應旅游者多樣化需求,豐富自身產品。具體說來,一是要注重游客親身體驗參與,將體驗旅游,生態旅游融入農業旅游之中,二是,注重游客綠色消費,將農業旅游項目與綠色環保,健康科技等緊密結合。
一、休閑農業的涵義
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休閑農業的主體在于對該地區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對農業環境進行整體改善,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和農業收入。休閑農業是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緊密連結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在進行休閑農業的過程中,休閑農業區為一種高度綜合的場所,在該地區游客不僅可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樂,具有非常好的農業發展前景。
二、休閑農業資源分析
(一)經濟資源分析
休閑農業作為一種常見的休閑產業,對社會經濟具有非常高的要求。經濟資源是休閑農業建設和發展的關鍵,直接決定著河南休閑農業發展的好壞,對當前的休閑農業發展具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經濟資源充足在很大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休閑農業的發展速度,提高了休閑農業的整體效益。
自2011年以來,河南全省上下堅持“四個重在”的實踐要領,搶抓中原經濟區建設重大戰略機遇,齊心協力、克難攻堅,開拓進取,各項社會事業持續進步,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27232.04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5.6%,年末從業人員6090萬人。全年全省地方財政總收入2851.22億元,比上年增長24.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21.56億元,增長24.6%。全省108個縣(市)中,有9個縣(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15億元,有18個縣(市)超10億元。
(二)農業資源分析
農業資源作為休閑農業的基本組成部分,已經成為當前休閑農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休閑農業的發展具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農業資源的多樣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當前的休閑農業發展效益,建立多樣化休閑農業形勢,增強休閑農業的吸引力。
河南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聽取省政府關于林業生態建設情況的專項工作報告,2012年,河南省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2.98%,到2017年,河南省計劃將森林覆蓋率提升到24.5%,綠化面積進一步擴大。河南省森林覆蓋率從1980年的9.97%提高到2012年的22.98%。截至去年,全省森林面積達到了5756.5萬畝,森林蓄積量14227萬立方米。全省經濟林總面積達到1521.6萬畝,全省林業總產值達到1088億元,全年糧食種植面積9860.00千公頃。
(三)交通旅游資源
當前河南省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995.81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年末鐵路通車里程4203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5196公里。全年各種運輸方式貨物運輸量比上年增長19.0%,旅客運輸量增長15.5%,旅客周轉量增長10.4%。全年共接待海內外游客3.07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9.0%。其中入境游客168.29萬人次,增長14.6%。旅游總收入2802.06億元,增長22.1%。年末共有A級旅游景區253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84處;星級酒店503個,出境游組團社和國內旅行社1101家。
(四)工業資源
在休閑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工業資源已經成為當前的新亮點。通過高科技工業資源實現休閑農業的發展,實現休閑農業的多元化,確保新型農業符合當前的工業發展潮流,增強高科技技術在休閑農業中的作用與價值。
河南省目前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4401.70億元,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輕工、建材六大高成長性產業比上年增長25.3%,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69.6%。高技術產業增長53.3%,整體高科技技術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提高和改進。
三、休閑農業對策
在進行休閑農業建設的過程中,我省建設人員必須要加強對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休閑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地位、生態效益等,對整體的建設進行全面分析和管理,從本質上提高休閑農業的發展效益。
(一)完善農家體驗型
要制定科學的整體發展規劃,堅持科學的發展觀,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結合當前的河南農家體驗型特點,制定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河南農業特色。在進行農家體驗的過程中,要重視鄉村文化資源的開發,突出鄉村特色,增強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
在進行河南地區休閑農業的建設過程中,相關人員可以根據河南當地農業資源特點和農業資源優勢,對農家體驗進行完善,將農家體驗落實到休閑農業的方方面面。要側重游客的親身體驗參與,對整體農家體驗形式進行完善,將整體農家體驗形式多樣化。在進行農家體驗的過程中,相關人員可以豐富整體的農家菜、農家房、農家景觀等,將農家體驗形式由單純的農家拓展到景區、農場等,從而豐富農業體驗和農業休閑形式。
(二)堅持農業有序發展
在進行河南發展休閑農業的過程中,要對整體的休閑農業進行管理,實現農業有序發展。相關人員要堅持《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貫徹河南地區的休閑農業發展。相關人員要結合河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形式對休閑農業進行規劃,實現對休閑農業的基礎狀況管理。
要對整體的休閑農業進行層次化管理,對農業區域、經濟區域等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確保休閑農業整體管理和建設的有序化。在堅持有序發展的過程中,要確保形成結構更加合理、建設特點更加鮮明、服務水平更加高級,從本質上實現對河南省休閑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
(三)合理分配資源
在進行休閑農業的建設過程中,相關人員要加強對河南省休閑農業資源的合理分配。發展休閑農業,政府首先要加大投資力度,要對當地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增強休閑農業的經濟效益。通過對本地區農業資源、交通旅游資源、經濟資源等進行合理分配,保證休閑農業結構。
政府要加大休閑農業建設的專項資金投入,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從本質上提高該地區的資本投資發展休閑農業的積極性。在本省休閑農業的建設過程中,相關人員要加強高科技資金投入,加強休閑農業的科技建設,提高本地區的休閑農業建設特點。
(四)加強體系管理
為引導休閑農業的規范化健康發展,該省建設人員要加強對休閑農業的體系管理。要根據當前《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制定整體管理方針,對休閑農業企業管理中的規劃建設、產業培訓、安全生產等進行整體規定,建立統一的管理方針。
要完善對自身管理體系的建設,對內部管理制定嚴格的標準,確保當前的休閑農業建設標準化、規范化發展。政府加緊制定資源、環境、服務、市場等方面規范管理條例,建立各種規章制度,增強體系的整體管理效益。從項目審批、人員上崗、價格制定到經營管理各方面督促企業加強管理,提高服務水平,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休閑農業服務意識、業務能力、服務水平。政府必須充分認識到休閑農業是在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加強對休閑農業的重視程度,將其效益進行拓展,確保休閑農業帶動本省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對本省農村經濟建設規劃和落實。
四、總結
休閑農業已經成為當前我國農村建設的一種趨勢,對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要完善農家體驗型、堅持農業有序發展、合理分配資源、加強體系管理,從多方面實現對休閑農業的強化建設。要堅持休閑農業特色化建設,將休閑農業向多元化發展,對河南省資源進行充分利用,確保本省休閑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鄧慶文,邱先強.廣西玉林市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資源與前景[J]. 中國熱帶農業,2012(8):6—7
1 新田縣驥村鎮休閑農業的現狀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縣驥村鎮位于縣城西北部,距縣城8公里,東南與本縣龍泉鎮相鄰,西北與本縣冷水井鄉、寧遠縣、祁陽縣交界,地勢北高南低,三面環山,全鎮總面積87.7平方公里,181個村民小組,人口21000人。地勢北高南低,山地、水利資源十分豐富,有山林9600畝,水田7047畝,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3座,地下水資料豐富,溶巖3處。全鎮森林覆蓋率達69%,古樹木林立。
驥村鎮休閑農業起步較晚,目前處于初期。特別是近年來,深入貫徹落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業精神,立足縣委、政府“打造硒鍶品牌、走高端之路、建養生之地”的目標。90年代以來,立足實際,著力培育農村支柱產業,走休閑農業發展之路,境內長達4公里的由溶巖形成的秀麗多姿多彩的“黃公洞”;全縣面積最大,遼闊壯觀、一馬平川,面積達4000多畝的“桐木洞”;碧波蕩漾、清凌凌綠油油的“肥源水庫”;桃花、梨花、李花盛開時令人刻骨銘心、如詩如畫的“花海”,使驥村鎮成為了理想的避暑、度假、休閑圣地。
正在建設中的胡家小游園、園林式的集中供水工程,都將為驥村鎮的休閑農業開發帶來新的亮點。2012年驥村鎮休閑農業以優質水果基地、蔬菜基地為主,接待的游客基本上是本市內居民,約占全縣休閑農業收入的三分之一;為農民增收10000余元,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2 新田縣驥村鎮休閑農業的發展優勢
2.1 形成了十大支柱產業
全鎮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線,重點突出煙果林開發、生豬品改、特色養殖等工作,已培育了十大支柱產業,即以肥源、林家源、肥溪源村為龍頭的林地基地;以楊家、黃公塘、李家山、黃栗山村為龍頭的蔬菜基地;以烏下村、李家山、麻子塘為龍頭的果業基地;以桐木洞、?^坪為龍頭的優質水稻基地;以萬家鵝業為龍頭的家鵝養殖基地;以上槎、星子坪、下槎村為龍頭的特色養殖基地;以流芳橋村為龍頭的牲豬養殖基地;以陸家、胡家、楊家、小嶺、黃公塘、上槎為龍頭的烤煙基地;以星子坪、桐木洞為龍頭的育苗基地;以上槎、李家山、楊家、陸家為龍頭的優質油茶基地等。
2.2 花的海洋
驥村鎮共有水果10000余畝,以桃、李、梨、枇杷、柑桔、板栗為主。油菜面積1500余畝,春暖花開時節,油菜黃花滿地,粉紅桃花,純白梨花遍山,已成為了市內外較有名氣的花海,是永州市乃至周邊城市最大的水果基地。
2.3 煙稻的基地
全鎮共有烤煙1500畝,煙稻輪作,7月前種植烤煙,7~10月種植水稻。集中連片種植在桐木洞,春天,烤煙郁郁蔥蔥,秋天,隨風飄拂的稻浪金黃惹人愛。
2.4 垂釣的圣地
全鎮共有中型水庫一座,大小山塘300余口。野生魚肉質鮮嫩,夏天清涼的水讓人忘卻夏的炎熱。
3未來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