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 17:29: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自然災害作為破壞文化遺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文化遺產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人類文明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針對文化遺產所面臨的自然災害威脅,應及早進行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為文化遺產預防性保護提供決策框架[1],從而降低災害對文化遺產影響的范圍和程度,最終達到保護文化遺產的目的。自然災害風險是由自然災害系統自身演化而來,因此其導致的損失具有不確定性[2]。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領域,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就是利用一些管理手段為文化遺產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對自然災害風險進行管理能夠有效控制和預防災害的發生并減少自然災害的損失程度[3]。目前,普遍接受的風險管理過程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估(評價)、風險管理(處理)等[4]。隨著社會實踐和人類認識的發展變化,風險管理理念亦在不斷更新。
2.伊朗巴姆(Bam)古城自然災害風險管理
2.1巴姆(Bam)古城概況
伊朗巴姆古城作為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是現存最古老的土坯結構建筑群,其獨特的建筑材料、形式與整體的建筑風格協調統一,再加上工匠們獨特的建筑技藝,使巴姆古城成為沙漠中一塊精美的翡翠(圖1)。
2.2巴姆(Bam)古城的遺產價值
巴姆古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藝術及技術價值。其歷史價值體現在2000多年里為人們展示的持續性歷史文明;文化價值體現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使之成為重要的交通中心和商業中心;藝術價值體現在巴姆古城典型的伊斯蘭建筑風格;技術價值體現在其建筑都是由伊朗大沙漠特有的紅土建造而成,彰顯了獨特的建筑技藝。巴姆古城作為地域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依托其豐富的遺產價值成為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
2.3應對地震災害的風險管理策略
2003年12月26日,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發生里氏6.3級地震,這不但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巨大的損害,同時也摧毀了巴姆一半以上的歷史建筑,古城受到嚴重破壞。2.3.1地震災情評估通過航拍和利用GIS等技術手段對巴姆的建筑、道路等受災圖像與震前的圖像進行對比,對災后受損情況進行分類,12063座建筑的受災情況大致可以分為4個等級:有1597座屬于輕度受損;3815座屬于廢墟旁的建筑;700座部分倒塌;還有4951座完全倒塌[5]。2.3.2地震災后規劃在巴姆地震發生后,當地政府在危機期間立即采取行動進行響應,并制定短期計劃,同時也有許多國際組織與國家進行援助。具體措施如:在地震后建立傳統建筑材料的實驗室;清除城內的廢墟、瓦礫和垃圾等;用鋼筋支撐搖搖欲墜的建、構筑物;為游客建立參觀通道,實現游客與文化遺產之間的互動等等[6](圖2)。2.3.3災后重建災后重建需要一個長期的、綜合的規劃,在重建過程中最重要的決策之一是指派建筑師對巴姆城城市綜合規劃和設計做出評估和分析。在重建過程中,伊朗政府決定在原址上重建古城風貌,保留地方建筑風格。政府認為,在原址上重建巴姆歷史景觀可以得到國際上的認同感和支持;其次,也會增加當地居民的文化歸屬感,留下深刻的記憶,增強人與文化遺產的認同聯系。同時,伊朗政府積極加強與社區的合作,鼓勵公眾參與到重建的規劃和工程實施過程中,以此增強公眾對于巴姆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加強公眾對于文化遺產的了解和在災后的響應意識,同時充分利用人民群眾的知識和技能。2.3.4巴姆古城災害風險管理在恢復重建的過程中,伊朗政府將地震減緩措施納入到發展規劃中,制定了新的《伊朗地震風險削弱戰略》[7],戰略包括公共政策和公眾意識,公共政策旨在改進地震災害管理質量,使用先進的防震減災技術及方法;公眾意識旨在讓公眾了解地震知識,文化遺產相關知識,提高知識儲備水平,增加公眾對地震和文化遺產的敏感性和認知程度,從而采取積極的行動[8]。
3.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策略
3.1文化遺產風險識別
對于文化遺產的評估,應對當地的文化遺產進行統計分類和價值評估,比如文化遺產普查,弄清楚文化遺產的類別、數量等基礎信息,明確文化遺產所處的地質地貌、氣候等自然地理環境,明確對文化遺產存在威脅的主要自然災害,并利用信息技術獲取遺產具體坐標及相關圖紙信息,做好完整的資料備份,進而對文化遺產的價值進行評估、分級,這樣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文化遺產受到的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以及在災害發生后優先搶救的最重要的文化遺產。另外,文化遺產普查的結果應該及時更新,以保證數據的準確以及搶救工作的實施。
3.2自然災害風險評估
對于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首先要了解到文化遺產之前受到自然災害損害的歷史資料,自然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范圍、等級、頻率以及易受到損害的文化遺產類別等,這樣就可以對易受到損壞的文化遺產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以應對之后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的威脅。根據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對自然災害進行有效預測以及對文化遺產易受到損害的部分采取技術措施進行重點的防御,也許是對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
3.3自然災害防災對策
應對自然災害的預防主要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公眾的意識方面,對公眾進行防災教育,加強公眾的防災意識;二是日常管理方面,完善文化遺產的防范監督工作和日常管理,加強基礎性保護;三是完善自然災害預警機制。
3.4災后應急響
應災后響應是一個短期的過程,它包括災后立即對文化遺產的受災情況進行統計;對受災不嚴重的文化遺產進行緊急的搶救措施和支持保護;清理場地的廢墟;借助國際救援和國際經驗等。
3.5災后修復重建
災后修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制定一個綜合的、長期的規劃。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要將自然災害的風險管理納入到城市整體的發展規劃中,同時保留文化遺產的原有特征。另外,在災后重建中要借助人民群眾的力量,讓其參與到重建的各個環節,既可以振奮公眾的精神,使其不會沉浸在災害的悲傷中,也可以加強公眾對于文化遺產的了解和歸屬感。
雷電災害風險的評價與管理工作,是當前國際減災防災管理中較為先進的模式,已經成為災害科學等學科的發展方向和研究課題。雷電災害的風險評估是指在一定時限范圍內,對風險區遭受到雷擊災害的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定量分析和評估。其內容主要包括2個層面:一是對發生雷擊災害可能性較大的區域,進行雷擊風險的評價;二是對評估區域內發生的雷擊災害進行綜合性分析。通過對雷擊災害風險進行識別、估測、評價,并以此為基礎對各種防控風險的方式進行優化組合,就可有效管控雷擊災害帶來的損害并且妥善處理損失,以最小的成本來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目標。
2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目的及作用
就減輕雷電災害帶來的損失而言,通常有3種方式:一是加強雷災天氣的預警工作,提醒人們在雷電災害到來之前做好相關預控措施,例如關閉各種用電設備等;二是防雷項目的建設,有利于提高建筑物的防雷能力;三是強化事故搶險救援工作的能力。我們國家雖然對雷暴的臨近預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依舊處于起步階段,對于一些特殊的公共行業來說(電力、醫療等),要求在雷暴來臨之際關閉所有的電力設備有些不切實際。而目前的技術對雷電災害救援工作來說也還不夠成熟,所以進行防雷建設的就成為最重要工作,防雷措施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防雷擊能力。雷電風險評估是根據評估目標所在地雷電活動時空分布特征及雷電災害特征,分析、評估、計算雷電可能導致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程度與危害范圍等方面的綜合風險,達到優化項目選址、合理功能分區布局、確定防雷類別(等級)和最佳防雷措施,并能實時應急處理雷電災害事故的目的。雷電風險評估是雷電防護目標實現綜合雷電防護的首要程序,為科學設計、經濟投資、應急處置雷害提供準確的數據,是實現預防為主,科學防雷理念的必要條件。因此,一方面要加強雷暴災害的預警工作,另一方面要通過對雷災風險的研究,確定雷電災害高發區域的范圍,以此來有效地提高防雷資金的可利用效率,合理安排防雷工程的建設,根據雷電災害風險程度依次確定最佳的防雷計劃,對不同目標采用差異化的防護,使防護措施有最高的性價比,防止防雷工程的盲目性建設。
3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方法
雷電災害帶來的風險與其他自然災害的風險本質相同,都是多種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往往受到某個區域自然系統、社會系統等因素的影響。在相同的區域內,因雷電造成災害的風險機制大致相同,孕災環境也別無二致,因此可以采用相同的風險評估辦法,來表示該區域內雷電災害風險的大小以及對比關系。以歷史氣象災害統計的相關數據為依托,采用模糊數學法、灰色系統法等數學方法,對當前的雷災風險作出預測。當前公認評價較好的自然風險形成機制,主要包含的內容為:在某區域內發生自然災害的風險,由自然災害危險性(H)、暴露(E)、承災體的易損性(V)、防災減災能力(C)4個風險因素相互交織而成,表達式為:R=H•E•V•C。但是這些因素比較抽象籠統,因此需要與雷電災害的形成機制相互結合,再采用多元分析法或者分層分析法等數學方法,對其進行量化,得出該區域的雷電災害風險評估計算公式才可以更加準確、詳細地對雷電風險進行預測,而且可操作性更強。
4雷電災害風險評估表達式
由于文中涉及雷電風險評估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人以及建筑物,因此建筑物遭受雷擊風險的通用表達式為:此外,若該建筑物使用類似避雷針等預防雷擊的裝置,那么建筑物遭到雷電打擊的風險大小可以依據該裝置的避雷效果呈現降低趨勢。
5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系統的設計
把建筑物所受到雷擊評估的流程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設計成雷電評估數據庫,進而建立雷災風險評估系統。該系統能夠對建筑物受到的雷擊風電度做出快速的評估,然后依據評估的結果,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有效防治雷擊的措施,進而減小損失。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建立雷擊災害風險評估界面,同時要求設計數據處理窗體,存儲輸入、修改評估參數。2.建立數據庫,主要用于保存雷電閃擊次數及損害幾率等常量,在該系統運行時,能夠有效、快速地對建筑物所受到的雷災風險值進行估算,進而采取適當的防雷保護措施。3.評估系統由很多功能不同的窗體組合在一起,每一個窗體都表示一定的功能塊,所以用戶可以在相關窗體下執行相應功能模塊的操作。評估系統模塊組成圖如圖1所示。
日本3月11日發生的強震及其次生災害表明,自然災害發生的不確定性會給國際投資帶來相對較大的風險。這種風險雖然出現頻率較低,但后果往往非常嚴重,而且難以預測和分散。加上國際投資的地點分布廣,投資量大,更使加強對國際投資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風險的管理日趨重要。本文就國際投資中可能存在的自然災害風險的種類和危害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金融管理方法,同時也提出了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防范的對策建議。
一、國際投資中自然災害風險的種類及其危害
從風險的本質來看,我們可以把自然災害風險理解為:在一定時間內某種自然災害事件發生后引起重大損失的不確定性。根據不同的考慮因素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方法。在國際投資中,根據其特點和災害管理及減災系統的不同,可以將自然災害風險分為以下七大類:(1)氣象災害風險。包括熱帶風暴、龍卷風、雷暴大風、干熱風、暴雨、寒潮、冷害、霜凍、雹災及干旱等;(2)海洋災害風險。包括風暴潮、海嘯、潮災、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3)洪水災害風險。包括洪澇、江河泛濫等; (4)地質災害風險。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火山、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鹽堿化、水土流失等; (5)地震災害風險。包括與地震引起的各種災害以及由地震誘發的各種次生災害,如沙土液化、噴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與水庫決堤等;(6)農作物災害風險。包括農作物病蟲害、鼠害、農業氣象災害、農業環境災害等; (7)森林災害風險。包括森林病蟲害、鼠害、森林火災等。
在國際投資中,由于投資方向的不確定,投資方式的多樣性,不同的自然災害都有可能對國際投資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而其中尤以地震災害與農作物災害對國際投資影響最大,也最常見。據統計,今年一季度,中國境內投資者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85.1億美元,同比增長13.2%,截至3月底,中國累計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2673億美元,由此可見,對國際投資的自然風險管理成為了我國國際投資者的重要工作。
2011年日本地震后,據摩根士丹利近日的研究報告顯示,將會使今年全球經濟增速減少0.25%至0.5%。世界銀行3月21日《東亞經濟半年報》表示,日本東北部海域11日發生的9級大地震及海嘯,將給日本帶來1220億至23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約占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5%至4%,而日本災后重建可能需要5年時間。由此可見,此次地震對各行各業影響巨大,不僅包括日本本國的財產遭到巨大的打擊,各國在日本的經濟投資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包括今年的日本地震,國際投資的自然災害風險造成了越來越多的損失。下圖為2000至2010年全球因為自然災害引起的經濟損失,可見在沒有大災發生的情況下多數年份的全球經濟損失規模穩定在300-600億美元之間,而一旦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當年的經濟損失可能超過1700億美元,達到正常年份規模的4倍之多。
以2010為例,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部門(UNISDR)1月24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表明,2010年全球共計發生了373起自然災害,洪水的發生頻率最高,全球共有大小洪災182起;另外,全球還發生83起風暴災害、29起極端天氣災害以及23起地震。
此外,2010年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員損失也是近20年來最嚴重的。其中,年初發生在海地的強地震和發生在俄羅斯的森林大火造成的人員傷亡最為慘烈。
同時,世界知名再保險公司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表示,2010年全球一共發生各類自然災害950起,經濟損失達到1300億美元。公司在災害報告中說,2010年是1980年以來自然災害高發的年份之一,九成自然災害是由颶風、洪水等天氣原因引發的。預計2011年因為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和洪水等導致的自然災害會進一步增加。
例如,2010年4月14日,冰島第五大冰川――埃亞菲亞德拉冰蓋冰川下一座火山噴發?;鹕綗焿m覆蓋了挪威北部、波蘭北部海岸、德國、法國、比利時、英國南部海岸以及俄羅斯西北部地區,導致歐洲空中交通癱瘓,而由此給在歐洲地區的國際投資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同時歐洲旅游業蒙受的損失初步估計在10億歐元左右,也使對旅游業的投資蒙受巨大的損失。
對于我國來說,就自然災害的不同類別而言,洪水是導致我國經濟損失最為嚴重的一種自然災害。近二十年來,洪澇災害導致的年均經濟損失超過1000 億元。地震是導致我國傷亡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據統計20世紀以來中國發生6 級以上地震650 次,其中震級達7 級以上的地震98次約占世界的十分之一,震級達8級以上的地震9次,全球發生的4 次震級達8.5級以上的特大地震,有2次發生在中國,地震死亡人數高達59 萬人,約占全世界的二分之一。此外干旱、熱帶風暴和雹災等氣象災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以及森林火災等各種自然災害在我國也時有發生。
二、防范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的對策建議
據統計與預測,世界開始進入自然災害多發的時期,國際投資也面臨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風險。直面自然災害,抗擊國際投資風險也就成為亟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本部分提出了防范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投資國的自然地理認識
在國際投資中,對自然災害風險的預防是防范損失最根本的辦法。而預防最行之有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辦法即是加強對投資國的自然地理認識,只有在投資前對投資國是否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自然災害嚴重程度、災害防范措施等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效地降低投資金額面臨的災害損失,預防資金因為盲目投資造成后悔莫及的悲劇。
以地震多發區環太平洋地震帶為例,這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它像一個巨大的環,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后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新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斐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臺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地球上約有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里。 因此,對于在該地區的房地產、實體資產以及受地震災害影響較大的投資對象的投資應相對謹慎。
(二)加強對投資對象的風險評估
目前,已有的成熟的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4種:
(1)基于指標體系的災害風險評估?;谥笜说臑暮︼L險評估體系構建側重于指標的選取以及權重方法的優化,涉及的空間尺度范圍較廣,既包括全球、也包括國家和市級等空間尺度。目前,適用于全球災害風險評估的指標計劃有Hotspots、美洲計劃,此外,不少方法也利用指標體系從國家、市級尺度對自然災害風險進行了評估?;谥笜梭w系的風險評估是借鑒空間信息格網技術,將具有致災因子各種屬性(如強度、頻度)和脆弱性指標(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建筑物等)數據轉變成格網形式,通過一定數學法則疊加得到具有空間拓撲關系的災害風險值,最終達到災害風險評估的目的。
基于指標體系的災害風險評估研究在國內外發展都較為成熟,適合以較大區域作為研究對象,但此種方法主觀性強,無法模擬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與動態性。
(2)基于風險概率的災害風險評估。利用數理統計方法(如gambel分布),對歷史災害數據進行分析,找出災害發展演變的規律。在此基礎上,結合承災體損失數據,建立災害發生概率與其的函數關系式,以此達到預測未來發生的災害風險。
(3)基于情景的災害風險評估。利用各種數值模擬軟件對不同情景下自然災害強度(對于洪澇災害來說,如淹沒深度、淹沒時間、流速等)的模擬,并疊置承災體屬性信息(如土地利類型數據、人口密度等),以直觀地顯示災情的時空演變特征與區域影響,從而達到自然災害動態風險評估。
(4)VaR模型。在對國際投資的自然風險評估上,我們可以采取VaR方法對其風險進行評估。
VaR的中文含義為“風險價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場條件和既定的置信度內,用于評估和計量任何一種金融資產最小損失。投資主體采用VaR風險計量模型來計量各種業務和投資組合的市場風險,并將其水平與所承擔的市場風險相掛鉤。以提高其資本充足度,增加其資本實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正常情況下的國際投資的自然風險是由許多微小的、獨立的隨機因素組成。而每一種隨機因素不能壓倒一切因素作為主導作用。具有這種特點的分布即是正態分布,適合采用方差――協方差進行國際投資風險的計算。投資主體便可以根據模型估算的市場風險價值進行風險管理,將該測量出的風險值和要求的損失上限進行比較,當風險值小于該損失上限對說明投資金額的風險還在控制之中;而當風險值大于該損失上限時,說明投資主體必須采取必需的手段進行調整,控制好投資金額的風險。
(三)對投資對象要有充分調研
在同樣的地域環境中,不同的投資對象收自然災害的影響自然不同,以本次日本地震災害為例,受到影響最大的自然是房地產、工廠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而面對暴雨、龍卷風等自然災害,農產品遭受損失最大。因此,對投資對象的確定應該建立在對投資對興國自然環境有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選擇相應可能損失最小的投資產品。
三、國際投資中的自然災害風險管理
自然災害引起的國際投資風險引起了各國的重視,以下是相對可行的風險管理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和運用。
(一)運用政府財政對自然災害損失進行補償
財政補償的基金主要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構成了國際投資自然災害損失傳統的資金補償來源。但是,以我國為例,政府的財政收入總量有限。這些有限的財政收入中,由財政預算安排的災害救濟支出只是財政支出計劃中的一小部分。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國家財政提供的自然災害救濟款平均每年只有9.35億元,只相當于災害損失的1.35%。20世紀90年代國家財政提供的自然災害救濟款平均每年只有18億元左右,只相當于災害損失的1.8%左右。可見,當巨災發生時,依靠國家財政救濟支出對災害損失的補償程度是比較低的。
但是,政府財政補償是在自然災害發生后對受災方第一時間的補償,具有最快、最直接的特點,對穩定市場社會安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運用商業保險及其金融衍生品管理自然災害風險
(1)保險轉移風險
對于國際投資,保險轉移風險可以分為單一的和綜合的兩種方式。所謂單一風險的保險轉移就是指國際投資方購買保險將某一種自然災害風險轉移給保險人的轉移方式,例如美國國家洪水保險計劃僅承保單一的洪水風險。所謂綜合風險的保險轉移是指投資方通過購買保險將兩種或以上的自然災害風險轉移給保險人的轉移方式,國內保險公司的財產保險險種條款大都為投保人提供了這類風險轉移方式。例如企業財產綜合險的保險責任往往包括雷擊、暴風、暴雨、臺風、洪水、泥石流、雪災雹災、冰凌、龍卷風、崖崩突發性滑坡和地方突然塌陷等人力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
(2)再保險轉移風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28條的規定,再保險的定義為:“保險人將其承擔的保險業務,以承保形式,部分轉移給其他保險人的,為再保險?!?實質是在全體被保險人之間對風險的又一次轉移和分散。因此,從另一個方面說,再保險轉移方式是原保險人以繳付分保費為代價將風險責任轉移給再保險人。
如今,再保險已經成為整個保險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再保險應該成為國際投資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倫敦、紐約、蘇黎世、慕尼黑、中國香港等都是著名的國際再保險市場,通過這種超越國界的再保險安排,使風險分散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對于國際投資風險的化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使從而能分散消化得更為徹底;另一方面,一批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專業再保險公司發展、壯大起來,這樣,大大方便投資對象分布廣泛的國際投資方的投保,也使其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3)其他保險類風險轉移方式
在國際上,所謂的其他保險式風險轉移方式是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簡稱ART,是除開上述兩種保險產品的保險轉移方式。其主要有兩個方面構成,一是風險載體,二是可選保險產品。風險載體主要包括自保、自保公司、風險自留集團、共保集團和資本市場。可選保險產品主要包括有限風險再保險、多年期/多險種產品等。
筆者認為,由于載體不再局限于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可選產品也不再局限于單調的保險產品,傳統保險方式可能產生的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后果時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可以由此而發生改變,更為重要的是,對于國際投資,投資方向、投資金額靈活多變,規模巨大,新型靈活的保險方式可以更好地適應國際投資的安全性穩定性的要求,也可以為不同地投資量身訂做保險產品。
(4)巨災債券及其衍生金融產品
目前國際市場上的巨災債券多是針對地震、颶風和暴風雪等自然災害設計的。如美國東海岸的颶風、加州的地震、歐洲冬季的暴風雪、日本的地震和龍卷風等。巨災債券是通過發行收益與指定的巨災損失相連結的債券。在資本市場上,需要通過專門中間機構(SPRVS)來確保巨災發生時保險公司可以得到及時的補償,以及保障債券投資者獲得與巨災損失相連結的投資收益。巨災債券將保險公司部分巨災風險轉移給債券投資者。
巨災債券的一個核心概念是觸發條件,即賠償的條件,賠償性觸發條件是以其實際損失賠償數額來表示的,指數性觸發條件則用某種特殊的指數來表示,如行業損失指數和參數指數等,是一種損失的相對水平。由此可見投資者的收益和損失是由發生怎樣的自然災害風險或風險程度如何決定的。根據債券發行時約定的條款,投資者可能會損失全部或者部分在剩余時間內應得的利息,還可能會損失部分本金。
筆者認為,相對于其他保險產品,巨災債券流動型、規模大、損益高,與自然災害的發生情況緊密相關,這就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風險對沖的投資工具。與常見的金融工具期貨相似,巨災債券也可以開發其期貨,期貨分為可以分為預測發生災害和預測不發生兩種。當國際投資者投資相關的投資對象時,可以做多與投資對象相關的預測災害發生的巨災債券期貨,或做空預測災害不發生的巨災債券期貨,這樣,即使災害發生,由巨災債券期貨帶來的收益可以補償部分國際投資的損失。如果對沖量適當,完全可以鎖定國際投資的最大損失。
相應的,還可以開發巨災債券的期權、互換等,充實巨災債券的風險對沖金融衍生品。
值得一提的是,有專家表示,此次日本地震有望超過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成為首個觸發多個巨災債券的自然巨災。據統計,日本地震將使面值共17億美元的10只債券面臨觸發點挑戰。
(5)利用天氣指數等自然災害期貨
天氣指數期貨指的是每個月的開始,期貨市場主管機構都會根據過去10年當月的氣溫情況,為降溫度日數或升溫度日數確定一個初始值,比如40度(華氏)。為使市場運轉起來,指定的做市商將接著喊出“出價”和“要價”,前者比初始值稍低,后者稍高,這是投資者可以買進或賣出的度數。
對于國際投資者,天氣的變化對部分投資產品的收入影響巨大,而對于投資者,對天氣的預測和農產品的收益行程對沖,使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鎖定收益,或將因天氣原因引起的損失降至最低,也就使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相應減小。。
另一方面,對于中國現有期貨市場,今后如果讓天氣指數期貨這樣的衍生品能夠發展起來,保險公司可以在這些市場上轉移承保風險,加之一定程度的保費補貼和稅收優惠,其在技術上的困難將會大大降低,不可能總是出現“投資險越做越虧”的情況。
同理,可以以降雨量等自然災害指標為標的,進行期貨的創立與交易。
綜上所述,在進行國際投資前,應對投資地區的自然地理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對投資對象有全面的風險評估,對于不同的自然災害風險,可以采取不同的風險轉移方式。保險轉移方式、再保險轉移方式、ART方式和各種金融衍生品相結合,金融市場與政府相結合,金融衍生品的開發使得自然災害風險的轉移既以保險市場為基礎,又有資本市場作后盾,更有政府作保障。
2010年的汶川地震、2011年的日本地震都給世界經濟帶來了重大的損失,國際投資者應該時時以風險管理為標尺,盡最大可能地減少風險,避免突如其來的巨大損失。
參考文獻:
[1]劉新立.風險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鄒銘,范一大等.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與預警體系[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呂向敏,楊建立,張惠蘭.跨國公司國際投資風險的成因及管理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3)
[4]郎一環,王禮茂,張明華.中國短缺資源跨國開發的風險管理――以石油為例[J].資源科學,2003(05)
[5]葛全勝,鄒銘,鄭景云.中國自然災害風險綜合評估初步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6]劉新立.風險管理[M].北京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吳定富.中國風險管理報告2010[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中圖分類號:D6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2)02—0062—04
我國地域遼闊,但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多種風險并存的大國。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及其他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頻繁發生的重、特大自然災害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社會財產損失,也對國家和政府的威信,甚至對縣域、城鎮乃至整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強烈的“外部損害”。然而,自然災害的影響大多是在一個市(含所轄縣、區)的范圍內,特別是山洪泥石流等突發自然災害,常常是從若干個縣域開始蔓延,這就意味著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面臨著最直接的考驗。作為災害應對的第一道門檻,縣級政府應急管理在公共危機治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發現突發事件苗頭、預防發生、首先應對、防止衍生新危機的第一責任人,承擔著災害應急處置的重要職責,它的應急反應是有效遏制突發事件發生、發展的關鍵。然而在實踐中,縣級政府的災害應急表現卻并不盡如人意。
為了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升縣級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本文以探究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的“短板”為目的,以蘭州大學公共應急信息管理研究團隊研究發現的縣級政府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應對中的薄弱環節為依據,結合縣級政府災害應急處置和舟曲實地調研的數據資料,分析了作為應急工作第一線的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存在的“短板”,并根據甘肅省縣級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的現狀探討了將其修復的途徑。
一、縣級政府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
現代應急管理是由美國發起的,多集中在政府管理部門,應用性很強。應急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美國危機與緊急情況管理手冊》(Handbook of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認為,應急管理可以分解為減緩(mitigation)、準備(preparation)、響應(response)和恢復(recovery)四個階段。因此,應急能力是減緩、準備、響應和恢復四種能力的復合。在我國的各個行政層級中,應急程序均被形式化為四大基本過程:預防與準備、預警與監測、救援與處置、恢復與重建。
在應急管理過程中,縣級政府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應急基礎準備和資源保障。應急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水平及抗災能力、應急組織機構的完善程度、應急預案及應急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等構成了應急基礎準備的核心內容。信息通訊、物資裝備、人力資源和財務經費等方面的保障是縣級政府應急所必備的資源保障。充分的應急基礎準備和資源保障是有效應急的前提。
(2)監測與預警。指利用災害應急信息網絡對各種可能存在的災害進行監測、預報,向公眾及時、快速預警信息,并結合人口、自然和社會經濟背景數據庫對災害可能影響的地區和人口數量等損失情況做出分析和評估。
(3)應急教育與培訓。指通過面向公眾的應急知識教育、應急技能培訓及預案演練來加強備災能力。
(4)應急救援與協調。應急救援涉及救援裝備與設備等硬件設施、救援隊伍、救援技術與智力支持、救援物資的緊急生產及調用等,指揮協調指的是地方政府主要官員等協調主體如何指揮、控制和協調應急響應與恢復行動。
(5)善后處理。指為了恢復正常的狀態和秩序所進行的各種善后處置活動,包括災民轉移安置、次生隱患排查、基礎設施恢復、對受災損失的評估與賠償、恢復重建計劃的制定與實施等。
(6)與周邊市縣的協調聯動。主要包括是否掌握周邊市縣應急資源信息,能否調用周邊市縣應急資源,是否建立與周邊市縣應急協作機制等內容。良好的與周邊市縣的應急協作,不僅會因就近援助加快響應速度,而且也會因資源共享降低應急成本。
二、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的“短板”分析
在縣級政府作用框架的基礎上,筆者選取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的典型實例“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應急處置”進行分析。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涉及2個鄉鎮,15個行政村,其中包括兩個重災社區,受災人口達4.7萬。舟曲縣級政府在災害應急救援與善后處理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這次應急處置之后,蘭州大學公共應急信息管理研究團隊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上,邀請甘肅省應急辦公室專家根據甘肅省縣級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現狀及對應的縣級政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設計了實地調查問卷,并輔以深度訪談,對舟曲縣政府在此次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的應急管理能力進行了全面而綜合的評價與研究。
在評估問卷設計過程中,由于考慮到科學合理的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對評估高效性的基礎作用,以及可操作性強的評估方法對評價結果的合理性和正確性的直接影響,研究團隊根據評估指標體系設置的原則和指標選取的方法,結合政府應急管理的相關特點,采用處理這類綜合評價問題有效模型的層次分析法(AHP)來確定指標權重,對縣級政府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指標體系進行了構建。評估指標體系以應急基礎與保障能力、監測預警能力、應急教育與培訓能力、應急救援與協調能力、善后處理能力及虛擬應急能力6項能力構成要素作為一級指標,并在此基礎上按照科學、系統、簡易的原則把一級指標細化為29個二級指標,并根據二級指標量化的難易程度把二級指標以問題的形式轉換成表格,設計成39個問題。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實地走訪了舟曲縣政府辦公室、民政局、財政局、教育局、林業局、發改委、經貿委、交通局、統計局、人民武裝部、公安局、團委、人事局、水利水電局等部門,選擇了具體參與應急管理各項工作及各個環節的主要部門作為評價主體,以部門工作人員自評打分、調研團隊研究員面對面輔導調查對象填寫調查問卷(以免調查對象對一些問題的理解有誤而影響問卷的填寫質量)的形式獲取基礎數據。為保證數據獲取的科學性,在問卷調查過程中還采取了隨機抽樣的方法。調研過程共發放問卷93份,回收問卷93份,剔除部分數據缺省的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77份。
在調研結束后的評估分析過程中,團隊采用模糊綜合評價的方法對評價中涉及的大量復雜模糊現象和模糊概念進行定量化處理,運用層次分析法(AHP)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方法對調研數據進行了綜合分析與評估。研究得出,舟曲縣政府在應對泥石流災害的過程中有待改善的五個方面是風險評估與預防、危機預警、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應急培訓與演練。
(一)風險評估與預防缺失
危機預防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各種潛在的危機風險隨時進行評估,這是實施減災措施的第一步。風險評估是整個風險管理的重要構成步驟和關鍵環節,科學、全面的風險評估為有效進行風險管理和風險處置提供了基礎依據和行動指南。縣級政府在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時,首先要進行風險評估。
在調研中筆者發現,舟曲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最偏遠的國扶少數民族貧困縣、“5.12”地震重災區,也是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質災害高發區。受自身財力(舟曲縣每年的財政支出大約2億元,縣內卻沒有大型企業及產業鏈,財政收入嚴重偏低)和應急管理水平的限制,舟曲縣還沒有把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納入政府應急管理中,更沒有設立專項資金對當地自然災害進行風險評估。
(二)危機預警機制不健全
危機預警工作符合危機管理中的應對危機“關口前移”的思想。做好危機預警工作,把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能夠達到“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目的,實現從源頭上消滅、治理危機,從而“化危為機”,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機所帶來的風險和損失。
在舟曲調研中筆者發現,舟曲縣人民政府于2010年5月23日接到關于批轉《舟曲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于2010年8月2日《舟曲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轉發“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切實做好預防和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緊急通知”的通知》。這兩個文件都強調要做好各類突發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應對工作?!?.8泥石流災害”的發生,無疑揭示了基層政府對應急預案的貫徹執行并沒有到位,從調研中了解到“幾個預警點都是此次泥石流發生后才緊急修建的”事實可見,舟曲縣的危機預警機制還極不健全。
(三)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不合理
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在進行城鄉規劃時,應當符合預防、處置特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需要,統籌安排有關應急設備和基礎設施建設,合理確定應急避難場所。
通過調研筆者發現,舟曲縣的縣城規劃極不合理:縣城本身的選址就處于泥石流爆發口,導致泥石流突發后人們“無處可逃”,隨著人口的增加,縣城規模的不斷擴大占據了很多泥石流的通道,導致泥石流突發后形成堰塞湖,大量積水進入城區淹沒三分之二縣城。另外,落后的交通建設未能形成完整的交通網絡,極大地限制了救援過程中救援物資的運輸和人員的疏散;縣城樓群密集,建筑普遍是“貼面樓”、“握手樓”、“半邊樓”、“懸空樓”,所有的房子像多米諾骨牌,一旦發生意外,居民根本沒有逃生的通道。
(四)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不完善
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是縣級政府進行災害預防、開展救援和應急管理所配置的設施和資源的總稱。合理的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是縣級政府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也是實現城市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從實地調研看,一方面,舟曲縣應急公共服務設施本身的應急能力比較薄弱。例如,舟曲縣雖然有交通網絡,但是通往縣城的路線只有一條,當這條道路中斷之后,舟曲就成了孤島,救援難以及時進行;另一方面,應急避難所的建設規劃很不到位:應急避難所的修建之地適合于地震避難,但這也正是泥石流的匯集之地。另外,由于各種原因,舟曲縣幾乎沒有應急物資儲備。人民武裝部某工作人員在訪談中描述道,在泥石流發生后,由于缺少救援工具,甚至連木棍都找不到,他們只能用手挖掘,來作為最直接也是當時唯一的救援工具,這嚴重地影響了應急救援的開展與實施。
(五)應急培訓與演練缺乏
應急培訓與演練是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證,它能夠極大地減少突發性災難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另外,培訓和演練的內容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議題??h級政府一定要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適合本地區災害種類的應急培訓與演練,以期將傷亡降到最低程度。
在調研中筆者了解到,雖然舟曲縣政府的各項特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都很完善,但遺憾的是各項預案都未進行(除了人民武裝部組織過演練外)或很少進行過演練。自汶川地震后,縣政府、學校等才開始開展防震知識宣講和應急知識教育,但僅限于此,并未開展過關于泥石流的任何演練與公眾教育。當泥石流發生后,相當一部分人把警車的報警聲誤認為地震來臨的信號。信息理解的失誤使他們跑到了地震避難所,結果由于地勢低洼,匯集的泥石流吞沒了大量生命。
三、修復“短板”的對策建議
基于以上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存在的“短板”,結合我國縣級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的現狀,筆者提出如下對策。
(一)建立風險評估與預防機制
1.風險評估。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是對風險區遭受不同強度特大自然災害的可能性及對其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定量分析和評估。風險評估在于識別風險。風險識別(hazard iden,tification)和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涉及三個層面,即風險識別:確認一個區域的風險,并且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脆弱性評估:通過評估風險、人員和財產之間的關系來評估危機事件可能會引起的潛在傷亡和危險;風險分析:對在特定時空范圍內造成的傷害、損失進行定量分析。預防災害發生,減少災害風險,災前投資是一項長期工程,其重要性甚至比災后救援應對更高。
目前,各級地方政府的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理念普遍傾向于“重救輕防”,應急管理工作的重心往往偏重于災后如何應對。這就缺失了災害風險評估這一防災減災的關鍵環節,把本應該能夠通過災害預防措施消減或徹底消除的“風險”演化成了真正的“危機”。
2.風險預防。盡管客觀上特大自然災害難以避免,但它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卻與人為干預有一定關系。在受潛在災害威脅的地區,如果災前預防措施得當,往往能夠大幅度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地震頻發的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這個東亞島國地震災害不斷,但完備的全社會防災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把地震災害對社會經濟秩序的影響降低到了最低。
作為縣級政府,由于不同地區受到的特大自然災害威脅程度各不相同,而同一類型的自然災害在固定地區頻繁發生的現象也不多見,像日本那樣針對某一種頻發的自然災害建立起一套獨立完善的防災體系,存在著成本——效率的問題。筆者認為,縣級政府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對特大自然災害進行風險預防。
首先,制定特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必須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制定系統的特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應急預案應針對特大自然災害的性質、特點和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具體規定預警與預防機制、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處置程序、應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復與重建等內容。
其次,配備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和應急救援裝備。應急救援是安全穩定工作的最后關口,是與災害斗爭的最后防線。200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基層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的意見》([2009]59號),提出要以公安消防部隊為主體,建設政府綜合應急救援隊伍,這無疑為加快基層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建設能夠對應急救援裝備、應急救援指揮系統等現有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部門應急聯動,是災害發生后投入救援的“前鋒”,提高了救援的專業性和及時有效性。
再者,合理設立應急避難點。縣級政府在對特大自然災害進行風險預防時,應該有針對性地設立應急避難點,不同的應急避難點對應不同的災害。結合舟曲經驗筆者了解到,舟曲災害前的應急避難場所很緊缺或幾乎沒有被明確指出過,這導致許多群眾采取跟地震防御措施相同或相近的風險預防措施而喪命。
(二)健全危機預警機制
特大自然災害危機預警是指已經形成或將要形成特大自然災害事件時,利用決策判定系統,通過快速傳播系統預先發出警告,告誡人們采取必要措施以預防災害的發生與蔓延。雖然,預警系統的建立可能會增加生產成本,但預警、防衛的開支比毫無防備狀態下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要小得多。美國著名行政學家戴維·奧斯本認為,一個有預見性的政府應該采用預防而不是治療的管理模式,政府不應該被動的接受突發事件帶給社會的巨大損失,而是應該把工作重點轉移到預警預防上”。
以同為加勒比海國家的海地和古巴為例,2004年9月,熱帶颶風“珍妮”席卷海地,由于沒有預警系統和疏于防范,造成多人死亡。但同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在熱帶風暴襲擊時卻能輕松避險,這其中幫助古巴免于風暴肆虐的主要手段就是預警。盡管古巴的預警系統也很簡單,只有國家預報中心、媒體和防災演習三重保障,這至少說明,面對自然災害,只要有預警系統,哪怕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也能挽救眾多生命,減少經濟損失。
在災害預警監測方面,我國習慣性地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命令的方式,缺少主動科學的防范策略和災害監控、預警措施,導致災害應急始終處于被動局面。事實證明,這種思維方式下的體制往往不能避免重蹈覆轍。
(三)合理布局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
1.城市規劃。城市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管理實施。城市在規劃建設階段就應該避開地震帶或者河流河谷等災害易發地區。
我國正處于城市化高度發展的時期,但城市規劃還缺少前瞻性的眼光和現代意識。城市分區不合理、城市配套不齊備、城市功能不完善等,都是現階段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嚴重問題。為、此,縣級政府必須發揮在城市規劃中的主導作用,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等,用前瞻性的眼光積極調整戰略,平衡減災與發展的需要制定規劃,切實履行政府在城市規劃中的神圣職責。
2.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實施城市規劃、完善城市功能、推動城市發展的關鍵環節。通信保障能力(保障信息通暢、命令能夠上傳下達)、交通運輸保障能力(保障應急物資和應急人員能夠到達災區)、電和油等能源保障能力(是保障通信系統和交通運輸系統運作的基礎)以及避難系統保障能力(保障災區公眾免受次生災害威脅)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應急救援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部分。
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應根據規劃和部署,不斷完善公路路網結構和交通運輸,鐵路、航空網絡布局,消除路網建設制約因素。加強水利、通訊、地下管網、園林綠化、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緊急避險平臺、消防和人防設施、緊急醫療救護設施等,以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四)完善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
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是城市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它包括災前監測、預警及預報設施,災中應急指揮系統、救助設施,災后援建設施以及安全防護設施等。完備的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能夠減少城市風險,為災害發生后的應急救援提供物質保障。
現階段,縣級政府在應對特大自然災害時常常存在應急設施陳舊老化、技術滯后、整體水平不高,應急資源配置不系統、缺乏前瞻性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應急資源配置往往習慣于以傳統的思維定式來簡單應對,沒有針對當前極端氣候變化的新情況和應急管理的新要求作出必要的變化和調整。如2008年我國南方地區雨雪冰凍天氣導致部分城市交通瀕于癱瘓、供電系統大幅度損壞、供水管網大范圍凍裂等,都是由于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不完善所造成的惡劣影響。
鑒于此,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必須完善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通過加大應急設施投入,逐漸提高應急設施的整體水平,通過認真分析災害的形成規律和發展特點,對各類應急資源進行合理配置。
(五)加強應急培訓與演練
應急培訓與演練是針對災害發生的種類,通過應急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使公眾了解基本的應急知識和應急技能的過程。培訓可以提高相關應急管理人員的應急業務水平和增進公眾的應急知識儲備;演練可以促進專業與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之間的合作與溝通,提高部門、機構之間的協調性以及應急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熟練程度,從而提高整個系統的應急管理能力。
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居委會、村委會,根據本地區頻發災害種類,有針對性地對公眾設置應急培訓內容,開展應急演練模擬。另外,縣級政府應當強制各級學校把應急知識的宣傳與教育納入教學范圍,由教育主管部門進行指導和監督,以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以此一線貫之,徹底改善“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相當重視,全民危機教育幾乎被忽視”的問題。
檔案館建筑安全風險評估體系的重要性
1.是檔案安全體系建設的起點和基礎工作大部分檔案館建筑都或多或少存在安全風險,如部分老舊檔案館建筑采用的是磚木、磚石結構等墻體承重體系,抗拉抗剪強度較差,延性差,抗變形能力小,容易造成結構破壞;部分檔案館建筑在雨水、日照、風化等自然因素侵襲下,結構出現老化和損壞情況,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下降;部分新建和已建檔案館建筑因為節約成本或改擴建等方面原因,構造標準在設防烈度以下,安全存在重大隱患;部分檔案館建筑的災害應急系統不足,缺乏對檔案庫房等重要部位的保護機制;部分檔案人員缺乏災害應急知識,災害應急能力不足等。由此可見,檔案館建筑安全應該是檔案安全的基礎。2.是實現檔案館建筑安全持續性和動態性的保證風險評估貫穿檔案館安全體系整個生命周期,從規劃、設計、實施、維護直至廢止,都要保證安全的持續性。同時,由于各階段安全需求不同,使得風險評估結論和對策也有所不同,實現安全的動態性。因此一切安全建設和管理維護工作都必須建立在科學的風險評估基礎之上。3.是正確評估檔案館建筑各種風險的前提通過建立檔案館建筑安全風險評估體系,明確評估標準,規范評估程序,能有效地改變憑主觀印象隨意評估的現象,從而實現對風險進行客觀評估,對風險的影響進行科學預測,動態地反映內控措施與風險隱患的關系,有利于采取最適當的控制措施,使風險降到最低。4.是確保檔案館建筑安全適度保護的需要所有建筑安全風險都是客觀存在的,風險評估根據相應的安全等級、存在的風險做出科學判斷,并采取相應安全保護技術措施,從而既不會出現保障不力,也不會造成過度保護。5.是強調檔案館建筑安全管理與安全技術并重的要求檔案館建筑安全風險評估是安全管理的一種科學方法,只有安全管理與安全技術相結合,才可以建立真正的安全體系。
檔案館建筑安全風險評估體系的技術指標
目前公共建筑的安全防災體系建設已逐漸成為國內建筑發展的新熱點,汶川地震后,國家出臺了新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和《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目前國內不少地區已開始對不符合新的防災設計標準的檔案館進行風險評估和改造,如天津市檔案館進行的消防系統改造項目、保定市檔案館進行的抗震達標改造工程。2000年國家檔案局與原建設部聯合修改、頒布的強制性標準《(JGJ25—2000)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規定:“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以上(含七度)地區應按基本烈度設防,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地區重要城市的檔案館庫區建筑可按七度設防”,同時要求“檔案館建筑設計除應符合本規范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強制性標準的規定?!薄叮℅B50223—2004)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規定:“建筑應根據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為甲類、乙類、丙類、丁類四個抗震設防類別……大型博物館,存放國家一級文物的博物館,特級、甲級檔案館,抗震設防類別應劃為乙類?!薄疤丶墮n案館為國家級檔案館,甲級檔案館為省、自治區、直轄市檔案館,其使用年限要求在100年以上。”乙類建筑應屬于地震時使用功能不能中斷或需盡快恢復的建筑?!叮℅B50413——2007)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準》,把城市抗震防災規劃中的抗震設防標準、城市用地評價與選擇、抗震防災措施應根據城市的防御目標、抗震設防烈度和《(GB5011——2200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等國家現行標準確定,列為強制性條文。
檔案館建筑安全風險評估體系的內容
1.自然災害危險性評估
自然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它的形成一是要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二是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自然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包括三個方面的評估內容。致災因子的強度評估。一般根據自然災害的變異程度(如地震震級,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以及對受災對象造成破壞的程度來衡量(如地震烈度,表示用地震造成的破壞和影響的大小)。致災因子發生的頻率評估。一般根據一定時段內自然災害的發生次數來確定。對于具有規律性的致險因素(如臺風等),可以通過檢索相關部門的有關數據獲得其年發生頻率;當一個特定事件的年發生頻率沒有辦法獲取的時候(如地震等),可以根據一個統計時段(如五年、十年)內的災害發生總量,除以統計年數,得出災害發生頻率的年平均值。一般來說,致災因子的強度與其發生頻率是緊密相連的,某種自然災害的強度越大,發生的頻率就越小。致災程度綜合評價。是把致災因子的強度、致災因子發生的頻率及致災環境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得出檔案館建筑所面臨的某種自然災害的危險性程度等級。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課題組在汶川地震后,提出檔案館災害預防機制,建議繪制一張全國地震帶檔案館建筑防震標準示意圖,標注各地區檔案館建筑防震標準,同時規定強地震區的檔案館,應將特別珍貴的檔案備份或寄存于弱地震區的檔案館。
中圖分類號:S641.205+.3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6)12-0124-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derived from the 122 aut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facility production season from 1984 to 2013 and the greenhouse auto-micro-climate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Linzi, Laiwu and Dongying from 2007 to 2014, the chilling injury grade indexes of tomato inside greenhous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illing injury grade indexes of tomato outside greenhouse by 80% guarantee rate method. Then the chilling injury grade indexes of tomato outside greenhouse were used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the change rules of the chilling injury of greenhouse tomato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recent 30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illing injury mainly happened in December, January and February. The risk probability values of 122 stations in Shandong under different chilling injury grades for different time length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Matlab program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diffusion theory. The risk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maps were drawn using ArcGIS platform for chilling injury in Shandong.
Keywords Greenhouse; Chilling injury; Risk assessment; Information diffusion; Shandong Province
低溫冷害是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災害之一,是指農作物生育期遭受低于其生長發育所需的環境溫度,引起農作物生育期延遲,或生殖器官的生理機能受到損害,導致農業減產的災害類型[1]。我國低溫冷害多發,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及新疆等地的大宗作物[2-6],一般采用災害風險評估模型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而風險評估模型包括3類[7-16]:(1)描述災害本身發生強度等級及其發生概率的災害強度風險評估模型;(2)以災損指標表示的描述災害強度與承災體直接和間接損失的災損風險評估模型;(3)反映社會生產水平或承災體本身抗災能力的評估模型。然而,大多數風險系統具有模糊不確定性,基于此,黃崇福教授在《模糊信息優化處理技術及其應用》一書中系統提出了信息擴散理論,并將其引入風險評估中[17,18]。目前已有很多學者將信息擴散理論應用于災害的風險分析[19-22],如馮利華等[22]利用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風險評估方法對地震災害進行了風險分析;張麗娟等[20]依據信息擴散理論,提出了基于災害發生標準直接估算低溫冷害、干旱和洪澇風險的計算方法,是信息擴散理論在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面充分應用的很好例子。
在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大環境下,設施農業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對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顯著作用。然而設施作物與大田作物的生長環境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我國北方冬季生產中所使用的大多為非加溫型日光溫室,其熱量完全依靠太陽輻射,受外界氣象條件影響極大[23,24]。番茄是山東省冬季日光溫室生產的主要反季節蔬菜之一,其產量及品質直接影響農民收益。因此,本文利用常見的風險評估模型中的第一類,即描述災害本身發生強度等級及其發生概率的災害強度風險評估模型,引入信息擴散理論,通過Matlab程序編寫計算不同程度低溫冷害的風險概率值,對山東省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的發生風險進行評估,并利用ArcGIS繪制其分布圖,為實現設施生產防災減災提供數據支持。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試驗數據來源于1984年至2013年設施農業生產季內(當年10月至次年4月)山東省自動氣象觀測站(共122站,不含泰山站)逐日最低氣溫數據資料,2007年至2014年臨淄、萊蕪、東營三個日光溫室小氣候自動觀測站逐小時最低氣溫數據資料。
1.2 數據處理
基于文獻查閱得到的日光溫室內番茄低溫冷害等級指標,將日光溫室內小氣候逐日觀測數據資料與相同地區的自動氣象站觀測數據資料進行匹配提取,利用80%保證率分別計算不同等級低溫發生時溫室內、外氣象資料對應關系,最終確定低溫冷害的外界氣象等級指標。
將日光溫室的種植季分為三季,即秋季(10-11月)、冬季(12月-翌年2月)、春季(3-5月)。根據日光溫室番茄發生低溫冷害的外界氣象等級指標,統計1984-2013年10月至次年4月日光溫室番茄發生不同等級低溫冷害的日數,采用信息擴散理論方法,對30年日光溫室番茄發生低溫冷害的概率風險進行信息擴散計算,得到全省30年來各年代、各季節不同低溫冷害發生等級的風險概率值,即災害發生的致災因子危險性判斷值。
1.3 研究方法
信息擴散方法是為了彌補信息不足而優化利用樣本模糊信息的一種對樣本進行集值化的模糊數學處理方法。當樣本點不多時,所有樣本點提供給我們去認識風險的知識并不完善,具有模糊不確定性[17,18,25],此時不應該把一個樣本點的信息看作確切的觀測值,而應該把它看作是樣本點的代表,看作是一個集值,是一個模糊集觀測樣本點。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評估模型可通過設定災害指數論域、利用信息擴散函數將單值觀測樣本點進行信息擴散、對樣本點進行歸一化信息分布計算等最終得到樣本點概率估計值[20]。
在信息擴散評估模型中,擴散函數與擴散系數是關鍵,直接關系到結果準確與否[4,11,23]。黃崇福教授對不同擴散函數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在樣本容量不大的情況下,簡單正態分布要優于指數分布和對數正態分布,故本文選用正態擴散函數(公式1)。
式中,h為擴散系數,可根據樣本最大值b和最小值a及樣本點個數來確定[4,20]。
2 結果與分析
2.1 日光溫室外番茄低溫冷害等級指標構建
日光溫室番茄生長過程中,當氣溫低于6℃時,生長受到嚴重影響,10℃以下生長緩慢,15℃以上為最適生長溫度,因此,將6、10、15℃作為劃分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等級的閾值。
將臨淄、萊蕪、東營三個日光溫室小氣候自動觀測站數據與對應的三個地區自動氣象觀測站數據匹配提取,并按80%保證率方法求算,得到日光溫室外番茄低溫冷害氣象等級指標(表1)。
2.2 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風險發生時間變化
2.2.1 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發生規律 利用1984至2013年日光溫室番茄主要生長季內(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全省122個自動氣象監測站逐日最低氣溫觀測資料,結合日光溫室外番茄低溫冷害等級指標進行統計,重度冷害平均發生天數為20.2天,中度冷害平均發生天數為16.4天,輕度冷害平均發生天數為57.7天。從近30年全省日光溫室番茄苗期低溫冷害累計發生天數逐年變化圖(圖1)中看出,以輕災為主,發生天數明顯高于重度和中度冷害;重度冷害與中度冷害多年平均發生天數接近。各月平均冷害發生天數從10月至次年4月分別為0.3、8、25、29、22、10天和0.5天(圖2),表明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主要發生在冬季3個月內。
2.2.2 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風險時間變化 結合2.1中全省各縣站生產季內不同月份內出現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的日數,確定離散論域選取為: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山東省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主要發生在冬季,因此,利用信息擴散理論,確定離散論域,分別對12月、1月及2月的不同冷害等級發生概率進行計算。因全省站點過多,文中僅以魯西北、魯中、魯南三個地區的代表站點,即東營、濰坊、臨沂為例,給出不同低溫冷害發生時間下的中度冷害發生概率變化(圖3)。由圖3可以看出,生長季內,各代表站點發生5天中度低溫冷害的風險概率最大,其中東營接近80%,濰坊12月及2月的概率超過80%,臨沂1月概率在90%左右;發生10天中度低溫冷害的風險明顯降低,東營、濰坊僅為20%左右,臨沂1月較大,在50%左右,但12月和2月同樣明顯低于5天概率;發生15天及更長時間低溫冷害的風險各代表站均極小,可忽略不計。
2.3 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風險空間變化
利用ArcGIS9.3繪制山東省日光溫室番茄低溫冷害發生概率分布圖,其中概率值過小的冷害發生時長不單獨繪圖,如12月內低溫冷害發生時間分別為15、20、25、31天的概率值全省均約為0,不列出概率分布圖,同理,若該月內某時間長度的災害發生概率值全省差別不大,均不列出概率分布圖。
從圖4可以看出,山東省12月日光溫室番茄,各地發生10天輕度低溫冷害的概率均在84%以上,除魯西北北部、魯中東部、半島南部及魯西南局部地區在84%~96%之間,其他地區均在96%以上;中度低溫冷害發生可能性較大的地區為魯西北中東部及半島內陸地區,概率值在20%~47%;重度低溫冷害主要集中在魯西北中部、魯中東部等地,概率在55%~74%之間,魯南大部、半島北部及東部發生概率最小,僅在17%以下。
1月,發生10天輕度低溫冷害的概率呈現中、北部較低,東、南部較高的趨勢,其中,魯西南地區概率最大,在89%以上;中度低溫冷害發生概率較高的區域主要為魯西北及半島局部,范圍小,且分布不均;重度低溫冷害主要發生在山東中、北部地區,其中,魯西北大部均在93%以上,表明發生10天重度低溫冷害的可能性極大(圖5)。
2月,發生10天輕度低溫冷害的概率分布無明顯規律,全省發生概率均在80%以上,各地局部均在98%出現可能性;發生10天中度低溫冷害的概率分布特點與發生5天的相似,仍為東部地區大,西部地區小,其中,半島地區發生概率最大,在12%~28%之間;全省大部地區重度低溫冷害發生概率在29%以下,其中,魯南大部地區僅在8%以下,魯西北、魯中及半島內陸局部地區發生風險較大,概率在42%~66%,為需要關注的地區(圖6)。
3 討論與結論
(1)利用日光溫室內、外氣象觀測數據,基于80%保證率方法,統計得到日光溫室外番茄低溫冷害氣象等級指標,該指標為開展低溫冷害風險區劃的基礎。
(2)利用1984-2013年日光溫室番茄主要生長季內自動氣象監測站逐日最低氣溫觀測資料,結合低溫冷害氣象等級指標,統計得到全省122個自動氣象站30年平均重度冷害發生天數為20.2天,中度冷害發生天數16.4天,輕度冷害發生天數57.7天,且主要發生在冬季。
(3)利用信息擴散理論,分別計算山東省各月內不同時間長度、不同災害等級的發生概率,并利用ArcGIS分析制圖,得到日光溫室番茄發生低溫冷害的概率分布,為開展精細化服務提供了依據。
(4)信息擴散理論已被應用于多種自然災害的風險分析,理論方法成熟,可以利用該理論方法對山東省設施農業不同災害類型進行分析,進而更好地為設施生產提供指導。
參 考 文 獻:
[1] 王書裕. 農作物冷害的研究[M]. 北京:氣象出版社,1995.
[2] 杜鵬,李世奎. 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模型及應用[J]. 氣象學報,1997,55(1): 95-102.
[3] 霍治國,李世奎,王素艷,等. 主要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技術及其應用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2003,18(6):692-703.
[4] 陳紅. 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黑龍江省主要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
[5] 李文亮,張冬有,張麗娟. 黑龍江省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J]. 干旱區地理,2009,32(5): 756-758.
[6] 譚宗琨. 廣西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價及災害風險區劃[J]. 廣西氣象,1997,18(1): 44-50.
[7] 王春乙,張繼權,霍治國,等. 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研究進展與展望[J]. 氣象學報,2015,73(1): 1-19.
[8] 李世奎,霍治國,王素艷,等. 農業氣象風險評估體系及模型研究[J]. 自然災害學報,2004,13(1): 77-86.
[9] 張繼權,李寧. 主要氣象災害風險評價與管理的數量化方法及其應用[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0]薛曉萍,李楠,楊再強. 日光溫室低溫冷害風險評估技術研究[J]. 災害學,2013,28(3): 61-65.
[11]黃崇福,白海玲. 模糊直方圖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災害風險分析中的應用[J]. 工程數學學報,2000,17(2):71-76.
[12]趙靜,張繼權,嚴登華,等. 基于格網GIS的豫北地區干旱災害風險區劃[J]. 災害學,2012,27(1):55-58.
[13]史培軍. 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37-42.
[14]史培軍. 再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 自然災害學報,1996,5(4):6-17.
[15]史培軍. 三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 自然災害學報,2002,11(3):1-9.
[16]羅培. 區域氣象災害風險評估[D].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
[17]黃崇福. 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理論與實踐[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8]白海玲,黃崇福. 自然災害的模糊風險[J]. 自然災害學報,2000,9(1):47-53.
[19]劉引鴿,繆啟龍,高慶九. 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氣象災害風險評價方法[J]. 氣象科學,2005,25(1):84-89.
[20]張麗娟,李文亮,張冬有. 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J]. 地理科學,2009,29(2):250-254.
[21]馮利華. 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氣象要素風險分析[J]. 氣象科技,2000,28(1):27-29.
[22]馮利華,稱歸燕. 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地震風險評估[J]. 地震學刊,2000,20(1):19-21.
一、雷擊風險評估現狀
目前我國雷擊風險評估發展雖然有一定的起色,但是,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雷擊風險評估的現狀也不是很良好,有待于我們共同的提高。筆者以山西省臨汾市為例,對該地區雷擊風險評估的現狀進行了系統的總結。
(一)雷擊風險評估的管理不科學、不到位。就目前山西省臨汾市雷擊風險評估的管理,存在著一系列管理上的缺陷。部分對雷擊風險評估的管理單位缺乏相關資質,使得評估過程中,參與評估的主體隨意性比較大,缺乏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同時評估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也難以得到保證,也就保證不了評估結果的科學合理。
(二)雷擊風險評估過程中,評估方式、標準不統一。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同意的評估系統,臨汾市作為一個市區,有自己的聘雇方式,但是對于各個縣市區,由于各地地形不同,雷擊災害發生的具體情況也各有特點,這樣對于雷擊風險評估由不同方式而得出的結果不同,所以,在民眾的心中,難以對這標準不統一的雷擊風險評估的結果表示贊同,從而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三)雷擊風險評估所需要的資料來源不足。對于雷擊風險評估,在臨汾市,所需要的資料來源大部分是來源于電力部門,由于沒有第一手的資料,所以得到的評估數據也難以用科學來評判,資料的可信度難以保證。
(四)雷擊風險評估報告缺乏嚴肅性、權威性。在雷擊風險評估過程中,對于評估報告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格式、內容、行文方式等等比較的雜亂。這種情況在臨汾市尤為明顯,評估報告雜亂無章的形式,使得雷擊風險評估在人們的心中沒有一種嚴肅性,同時也就失去了權威性,不利于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的進行。
二、順利開展雷擊風險評估的措施
針對目前臨汾市風險評估的現狀,如何進行雷擊風險評估,如何順利的在現有的條件下進行雷擊風險評估,這是一項擺在我們面前的比較嚴肅的任務。在開展雷擊風險評估中,筆者認為應該有指導思想、步驟措施、有目的的進行開展。、
(一)加強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于雷擊風險評估的科學認識。首先大力宣傳關于雷電災害方面的法律知識,使人們從思想上重視雷電造成的危害。其次,對于各種防雷的工具,提供人們對于防雷的關注度,提高人們對于雷擊風險評估的關注度。最后一點,加強政府部門的職能,幫助雷擊風險評估這一行業形成一個科學穩健的體系,以確保雷擊風險評估的科學性,準確性。
(二)積極培養雷擊風險評估方面的專業人才。人才對于社會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在雷擊風險評估的工作中,專業的人才對于該工作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不僅能夠保證雷擊評估工作的科學執行,保證該工作的嚴肅性,還能夠保證雷擊評估工作結果的準確性,保證其權威性。因此,在人才培養方面,制定相應的人才激勵機制,保證雷擊風險評估有專業人才進行。
(三)加快雷擊風險評估過程中硬件設施投入,以便搜集更多直接資料。在雷擊風險評估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加大對其硬件設施的投入,計算機、土壤機組測試儀等等這些先進的科技手段的投入,對于雷擊風險評估工作有著直接的影響。
(四)規范雷擊風險評估工作。在雷擊風險評估過程中,臨汾市政府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雷擊風險評估工作進行有效的規范,加大人才、科技手段、資金等方面的支持,避免雷擊風險工作中出現評估單位缺乏資質、沒有專業評估人才等現象的出現,保證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的科學性、嚴肅性。
三、雷擊風險評估的重要意義
雷擊風險評估在我國的社會生活中有著積極的意義,對于我們的生產生活,以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都有積極的影響。
(一)雷擊風險評估工作能夠提供雷擊出現的可續數據,保證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雷擊風險評估工作通過對各種雷電現象出現的規律,搜集相關資料,并對各種數據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得出相應的科學論斷,能夠引導人們有效的規避雷擊帶來的風險,保障了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二)雷擊風險評估工作能夠促進社會的安全穩定。雷擊風險評估工作作為一種風險評估,它所具備的的數據都可以引導社會的行為,在這個前提下,引導人們遵循雷電發生的規律活動,避免生命財產的損失,這樣,保證了社會的安全穩定。
(三)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為我國在氣象方面更深的探究做好基礎。通過雷擊風險評估工作,一個小小體系的全方位的發展與層次的提高,不僅能夠鍛煉我國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為我們在氣象方面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做深入的探究奠定了基礎。
四、結語
我國是一個雷電災害比較貧乏的國家,在這樣的條件下,雷擊風險評估的作用就顯的尤為重要。而開展雷擊風險評估工作,是我國應對雷電災害、做到科學經濟防雷的重要舉措。本文以山西省臨汾市為例,通過對該地區雷擊風險評估的現狀,應對的舉措以及雷擊風險評估的重要意義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希冀在我國今后的雷擊風險評估工作中有所用途。
一、充分認識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重大意義
氣象災害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我市屬氣象災害高發區,年平均雷暴日數35天,年最高雷暴日數達44天,每年大到暴雨日數達9天,冰雹日數達28天,大風天數達29天。近年來,隨著我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氣象災害造成的災害程度也在不斷加劇,因氣象災害導致的人員受傷、火災、信息系統癱瘓等事故時有發生。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防御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重要措施,是氣象災害風險控制和災害防范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建設工程設計和施工的基本依據。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從構建“和諧”的高度,切實提高對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堅決采取有效措施,科學組織,依法管理,認真做好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為我市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認真做好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認真做好本行政區域內的各種規劃、大型建設工程、重點工程、爆炸危險環境等建設項目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特別是對新建、擴建和改建建設工程必須在項目動工前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確保公共安全。我市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主要內容是雷電、暴雨、洪澇、干旱、風災、連陰雨、高溫、寒潮、霜凍、冰凍、雪災、雹災、霧災。評估的具體范圍是:
(一)《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規定的一、二、三類防雷建(構)筑物;
(二)煤礦、供電、化工企業,貯存燃油、燃氣、火工等易燃易爆場所;
(三)郵電通信、交通運輸、廣播電視、醫療衛生、金融證券、文化教育、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不可移動文物、體育、旅游、游樂場所以及信息系統等社會公共服務設施;
(四)城鄉、重點領域、區域發展和建設規劃;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區域結構調整區劃;
(五)其他依法需要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場所和設施。
上述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項目,建設單位在申請辦理氣象行政許可時,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二十八條和第三十四條的規定,《防雷減災管理辦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規定》第八條的規定,《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第六章第條的規定,向氣象主管機構提交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報告。
三、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程序
對按規定需要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項目,各級建設、氣象主管部門應當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納入項目審核與竣工驗收許可制度,做到事前評估與事后審驗相結合,充分發揮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在工程建設中的重要支撐作用。凡屬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范圍的建設工程項目,建設單位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或初步設計時應同步做好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辦理程序如下:
(一)建設單位到當地氣象主管部門辦理氣象行政許可申報;
(二)當地氣象主管部門應根據建設工程項目類型、類別在1個工作日內作出該項目是否需要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或雷擊災害風險評估的意見;
(三)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項目,由建設單位與具有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資質的法定機構簽訂有關合同。評估機構必須嚴格執行建設工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技術規范等相關標準,并對評估結論負責,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機構應在簽訂有關合同后20個工作日內作出評估結論;
(四)建設單位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報當地氣象主管機構備案。
四、切實加強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監督管理
(一)加強組織領導。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市、縣(區)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領導,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組織實施,成立由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領導小組和專家評審組,氣象、發改委、建設、規劃、安監等部門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切實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落到實處。
中圖分類號 X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9)05-0148-06
我國海岸線北起遼寧鴨綠江口,南至廣西北侖河口,沿海涉及11省(直轄市),包括100多個中心城市和630多個港口,年GDP總量約占全國的2/3,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龍頭。同時,沿海也是我國自然災害種類最多、活動最強的地區,主要災害包括洪澇、臺風、風暴潮、旱災、地震,其次還有低溫冷害、農作物病蟲害、干熱風、地面沉降、海水入侵、赤潮等。城市化水平高,經濟、人口高度密集,使得沿海災情的“放大”作用更為顯著[1],該地區戰略地位的不可替代性和面臨自然災害的高風險性使得其災害研究備受關注
。
自然災害是社會和自然綜合作用的產物,災害作用于人類社會產生災難,災難的災情大小取決于孕災環境的穩定性、致災因子的危險性及承災體的脆弱性[2]。以往的災害研究側重于自然災害的自然屬性,以認識災變的形成機制、變化規律和時空危險性為主,20世紀80年代之后,其社會屬性研究才逐漸引起減災界的普遍關注[3],承災體的脆弱性一時成為研究熱點,“脆弱性分析”成為災害和風險研究緊密聯系的重要橋梁[4]。
1 自然災害脆弱性及其評估
1.1 自然災害脆弱性
災害學中,脆弱性主要強調人類社會經濟系統在受到災害影響時抗御、應對和恢復的能力,側重災害產生的人為因素,是指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某孕災環境內特定承災體面對自然災害表現出的易于受到傷害和損失的性質,這種性質是區域自然孕災環境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綜合產物,反映的是社會受自然災害影響、威脅的程度。脆弱性可看作是安全的另一面,脆弱性增加,安全性降低,脆弱性越強,抗御和從災害影響中恢復的能力就越差[5]。
1.2 災情、風險與脆弱性
災情即災害損失,分為有形損失和無形損失,有形損失又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是災害與承災體物理接觸造成的損失,既與承災區域的組成及各成分的敏感性有關,又與災害的特性有關,是目前災害評估的主要對象。災害學中,風險是不同概率災害事件導致的損失,由致災因子危險性和承災體的脆弱性決定,風險評估即計算不同概率出現的災害情景下的損失。國際風險評估現多基于情景模擬,根據不同概率災害事件的強度參數模擬災害情景,確定受災區域并羅列出該區域范圍內的主要承災體,由脆弱性衡量這些承災體在一定強度自然災害中的損失程度[6],最終,受災區域內所有承災體的損失價值之和即為該區域在當前災害強度下的災損,不同概率事件下的災損即為區域面臨災害的風險[7~9]。
1.3 自然災害脆弱性及其評估
災害來臨時,承災體不一定完全損失,脆弱性即衡量承災體損害的程度,是災損和風險評估的重要環節。目前,脆弱性定量化的方法包括:①基于歷史災情:根據歷史數據進行死亡率、相對或絕對經濟損失率的運算,綜合體現宏觀區域的脆弱性,以全球尺度災害風險評估的災害風險指標計劃(DRI)和多發區指標計劃(HOTSPOTS)為代表。這兩種方法數據獲取方便,計算簡易,其中DRI能反映全球災害數據庫中有記錄的大、中尺度災害人口損失的風險。②基于指標體系:在脆弱性機制和原理不完全明了的情況下,指標合成是目前脆弱性評估的常用方法。繼美洲計劃后,針對不同空間尺度的承災系統,衡量不同災種的脆弱性指標體系大量涌現。③基于災損曲線:并非所有歷史數據都有記錄,指標方法目前不夠規范化且評估結果缺乏可信度,脆弱性曲線為脆弱性評估提供了新的思路,該方法通過承災個體的脆弱性反映中、小尺度區域的總體脆弱性特征[10,11]。
2 基于歷史災情數據的宏觀脆弱性評價
本文運用上述脆弱性評估的第一種方法,基于歷史災情數據,對沿海11個省(直轄市)進行宏觀脆弱性的分析,并試圖通過數學分析找出影響各種災害脆弱性的因素,填補目前脆弱性形成機制研究的空白,為基于指標體系的脆弱性評估過程中的指標選擇提供依據。
2.1 數據來源
進行脆弱性評價的數據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中國民政統計年鑒》(1990-2004年),其中統計有水災、旱災、風雹、凍災與臺風災害的受災、成災面積,及每年整體的受災人口、成災人口。二是沿海區域的各種統計年鑒,將1990-2004年的一些基本統計數據(人口、土地面積、GDP、第一產業值、第二產業值、第三產業值、河流總長、易澇面積、海岸線長度、年平均降水量、水庫數、水庫容量、除澇面積、森林覆蓋率、耕地面積)和由基本數據運算得到的數據(人口密度、人均GDP、一產產值比例、二產比例、三產比例、水網密度、耕地面積比例)做為可能影響區域自然災害脆弱性的因素進行篩選。
2.2 方式方法
與基于指標體系的脆弱性評價不同,本文采用演繹法,參照DRI和HOTSPOTS的基本思路[12]據不同災種和相應災情做災后脆弱性的評估。DRI運用EM-DAT等災難數據庫,開發了兩個全球尺度的脆弱性指標:相對脆弱性和社會―經濟脆弱性指標。前者描述每百萬暴露人口定災種的死亡人數,把自然災害死亡人數和暴露人數的比值表征相對脆弱性,后者選取24個可能影響脆弱性的變量,針對四種災害,通過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分析,找出影響該災種脆弱性的主要社會經濟要素[13]。HOTSPOTS也是利用歷史災情進行死亡率、相對或絕對經濟損失率的運算,綜合體現區域的脆弱性,且統計得出七個地區四種財富等級的死亡及經濟損失脆弱性系數,體現不同社會經濟條件下的災害脆弱性差異。按照以上思路,本文用《中國民政統計年鑒》每年所有災種造成的成災面積與受災面積(暴露狀況)的比值衡量區域面對全部自然災害的(相對)脆弱性,用每年各災種的成災面積與受災面積的比值衡量區域面對不同自然災害的(相對)脆弱性,將成災人口與受災人口的比值做為衡量人口(相對)脆弱性的標準,分別稱為綜合脆弱性、水災(或旱災等)脆弱性和人口脆弱性。本文暫且把相對脆弱性簡稱為脆弱性,該類脆弱性既與自然災害的強度有關,也和社會經濟因素有關,涵蓋面比通常僅僅側重社會經濟方面的脆弱性更廣。最終,從各種統計年鑒中選擇指標,與各脆弱性值做相關或偏相關分析,找出聯系緊密的相互關系。
2.3 評價結果
最終,由于數據完整性的限制,(1993年旱災脆弱數據缺失)對全國及沿海1990-2004年的綜合及水旱脆弱性進行評價(見表1)。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①無論是綜合脆弱性還是水災或旱災脆弱性,沿海區域和全國整體水平都呈增長趨勢,說明我國防災減災面臨嚴峻形勢。②全國范圍內,旱災脆弱性較水災脆弱性小,但旱災脆弱性增長較快,有超越水災脆弱性的趨勢。沿海區域,旱災脆弱性的增長趨勢也大于水災脆弱性,進入21世紀以來,旱災脆弱性明顯強于水災脆弱性。這可能因全國特別是沿海區域水災頻繁,得到高度重視,排洪防洪的措施逐漸健全,而對旱災的關注還遠遠不夠。③沿海區域的綜合脆弱性與水災脆弱性基本小于全國水平,但旱災脆弱性沒有明顯的差異性規律,近幾年,沿海旱災脆弱性基本上高于全國水平。
3 宏觀脆弱性的區域分異規律與因素分析
沿海省份,除具備沿海自然災害脆弱性的共同特點之外,內部也有很大差別,如果能尋找到存在這種差別的根本原因,就可為目前研究尚且薄弱的脆弱性形成機制提供理論基礎,克服傳統評價中指標選擇的主觀性,為脆弱性評估方法的發展提供依據。
本研究將沿海11個省(直轄市)的綜合脆弱性、單災種脆弱性和人口脆弱性分2個時段(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初5年、)進行平均值運算,然后綜合15年進行平均值運算(見表2)。
3.1 各災種的綜合
由分析可知,除廣東、廣西外,所有區域21世紀5年的綜合脆弱性平均值比20世紀10年的平均值高,綜合脆弱性在沿海區域呈現整體增長的趨勢。從宏觀分布來看(見圖1),兩個時段脆弱性特征較吻合,存在一定的區域分異規律,各區域之間的脆弱性差別相對穩定,江蘇和上海的綜合脆弱性值最低。利用SPSS做區域綜合脆弱性值與社會經濟指標的相關分析,結果表明綜合脆弱性與人口密度的相關系數為-0.854,與人均產值的相關系數為-0.829,與地均GDP的相關系數為-0.864(均為0.01置信水平)。傳統方法選擇指標評價脆弱性時,社會經濟因素被公認為雙刃劍,一方面,財富與人口的集中會加劇災害的損失,一方面充足財源有利于加大防災設施投資力度、改善社會的減災體制從而增強社會抵御災害的綜合能力[14]。本文利用歷史數據,充分證明人口密度、人均產值、地均GDP三要素與脆弱性間具備顯著的反相關關系,三要素值越大,綜合脆弱性越小,即是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區域承災能力相對較強,相對損失率較低,相比于“放大效應”,社會經濟要素的減災效應更強一些。
3.2 水災
除南北個別區域外,水災脆弱性在沿海也呈現出整體增長的趨勢,有較明顯的區域分異規律,由相關分析發現,眾多社會經濟指標中,洪水脆弱性只與人口密度、地均GDP的相關系數分別達到-0.855和-0.823(均為0.01置信水平),這與DRI計劃中分析出來的洪水脆弱性影響因素不謀而合。另外,綜合脆弱性和洪水脆弱性的相關系數達到0.831(0.01置信水平下),洪水脆弱性和臺風脆弱性的相關系數達到0.889(0.05置信水平下),這說明綜合脆弱性和水災脆弱性具備相似特征并非偶合,導致區域綜合脆弱性和水災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基本一致。如果利用偏相關分析,排除臺風和水災的相互影響,會發現臺風脆弱性與綜合脆弱性關系最大(偏相關系數0.9167),洪水脆弱性與綜合脆弱性關系并不大,這說明,洪水脆弱性與綜合脆弱性的相關關系,更多地是依賴于臺風脆弱性,即是臺風脆弱性才是綜合脆弱性的主要影響因素。
3.3 旱災
分析顯示,沿海區域的旱災脆弱性整體增強,且增加幅度較大,特別是上海、浙江等局部地區,這與沿海防災減災工作以洪澇為主,忽視旱災影響有很大關系。相關分析表明,旱災脆弱性與人均產值相關系數-0.708(置信度0.001),人均產值越多,旱災脆弱性越小,另外,旱災脆弱性與一產產值比例、二產產值比例和三產產值比例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732、-0.674和-0.74(置信度均為0.005),即使排除三種產業相互之間的干擾,偏相關分析仍顯示各產業與旱災脆弱性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三個偏相關系數分別為-0.7507、-0.6989和-0.7195),這說明產業結構對旱災脆弱性影響很大,這是因為旱災主要影響農業,農業比例越大,旱災脆弱性越大,二產和三產比例越大,旱災脆弱性越小。
3.4 風雹災和冷凍災
風雹災脆弱性有明顯的地域分異特征,以上海為界,以北區域風雹災脆弱性值時高時低,但以南區域,風雹災脆弱性呈明顯增強趨勢,這說明,由于自然、社會經濟諸多因素影響,南方(主要指農作物)抵御風雹災害的能力逐漸減弱,北方則呈現巨大的不穩定性,這可能與南方抵御風雹災的準備遠遠不如北方有關。沿海區域,上海的風雹災脆弱性最低,因為本地多為現代化、集約化程度較高的都市農業,防災抗災的能力較強。遼寧在最北,風雹災強度最大,因此風雹災脆弱性最強,這說明自然災害強度影響相對脆弱性大小。另外,相關分析顯示,風雹災的脆弱性與海岸線長度(相關系數為0.745)關系最為密切。
冷凍災脆弱性與風雹災脆弱性沒有必然的聯系(相關系數r=0.55),除遼寧、廣東和海南外,沿海區域冷凍災脆弱性總體呈增強趨勢。區域相比而言,中部脆弱性較小,南北脆弱性較大,北方抵御災害的能力弱,更多是因為北方災害的強度大,南方主要是因為面對冷凍,整體防災減災的基礎條件和能力較差。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冷凍災害脆弱性與水庫庫容量相關關系為-0.881(0.05置信水平下),說明水庫面積越大,冷凍災脆弱性越弱,這符合常理。
3.5 臺風災害
沿海受臺風影響的區域,脆弱性呈總體增強的趨勢,但由于臺風影響范圍小,隨機和偶然性較大,脆弱性的區域分布規律性不強,相鄰區域脆弱性相差很大。由于數據不完整,相關分析沒有顯示出臺風脆弱性和社會經濟指標的緊密聯系。為更加詳盡地了解臺風這種沿海區域特有的災害,據《中國氣象災害大典》,選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四個受臺風影響的典型省(直轄市),統計計算不同區域各年份臺風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與當年本地GDP的比值,反映區域受臺風影響的程度(見圖2)。由圖可知,福建、廣東受臺風影響的程度逐漸降低,這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防災減災工作日益加強有很大關系。另外,區域之間也存在差異,上海很少受影響,福建和廣東曲線特征相似,浙江是損失占GDP百分率隨時間變化最大的地區,因浙江位于臺風北上路線的邊界,受臺風影響的年際變化大。
3.6 人口脆弱性
以上海為界,以北區域的人口脆弱性呈增強或幾乎不變的趨勢,但以南區域的脆弱性(除海南外)成大幅度下降趨勢。區域分異上看,中部地區人口脆弱性較低,南北兩方向較高,上海人口脆弱性最低。由于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口脆弱性是最難評估的環節,本文沒能分析出與人口脆弱性特別相關的社會經濟因素。國際上評估人口脆弱性,多從社區等局部地區著手,從年齡結構、性別結構、衛生條件和因所屬階層決定的交通工具擁有量、入保險率、接受教育的水平等方面著手[15],定性指標的定量化與權重的科學確定并最終實現
規范化評估,是此類研究方法發展的瓶頸。
3.7 幾對特殊區域
沿海存在有3對特殊的區域:①河北和山東各項脆弱性及發展趨勢非常相似,但山東的水災、旱災、冷凍災、風雹災、人口及綜合脆弱性值都略微小于河北;②江蘇和浙江的脆弱性特征極為相似,但江蘇所有的脆弱性值均低于浙江;③兩廣類似一個整體地有別于其它區域,但相比于廣西,廣東的旱災、水災、臺風、人口及綜合脆弱性都較小。這三對區域存在相似特征,明顯與地理位置的相鄰等因素有關,但同中有異現象的出現,不但取決于本文分析的社會經濟因子,也應與政策導向及觀念意識等有關,有待于進一步深層次地挖掘。
4 結論與討論
(1)全國面臨災害脆弱性呈增長的趨勢,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面臨嚴峻形勢。上世紀末,全國旱災脆弱性較水災脆弱性小,但旱災脆弱性增長較快,沿海區域的旱災脆弱性已明顯強于水災脆弱性,應該加強旱災的防御。沿海區域的綜合脆弱性與水災脆弱性基本小于全國水平,旱災脆弱性沒有明顯的差異性規律,但最近幾年,沿海旱災脆弱性基本上高于全國水平。
(2)沿海區域的綜合脆弱性、水災脆弱性、旱災脆弱性和冷凍脆弱性除個別地區外,都呈現增強趨勢,其中旱災脆弱性增長最快。南、北方的風雹災與人類脆弱性增長特征不同。
(3)沿海區域各災種的脆弱性存在一定的地域分異規律,利用相關與偏相關分析,在22個自然社會經濟指標中篩選發現:綜合脆弱性與人口密度、地均GDP和人均產值都有緊密的相關關系;水災脆弱性與地均GDP和人口密度存在相關關系;旱災脆弱性受人均產值與產業結構的影響;風雹災脆弱性與海岸線長度關系緊密;冷凍災脆弱性受區域水庫庫容影響。
(4)按照國際計劃災害風險評估的思路,用各災種的成災面積與受災面積(暴露狀況)的比值衡量區域面對自然災害的相對脆弱性,成災人口與受災人口(暴露狀況)的比值做為衡量人口相對脆弱性的標準,相對脆弱性既與自然災害的強度有關,也和社會經濟因素有關,本文由于致災因子信息可得性的限制,僅僅依靠年鑒,多從社會經濟方面考慮影響因素。(5)與DRI與HOTSPOTS一樣,利用經濟損失及人口傷亡的災情進行脆弱行評價,有利于不同區域、不同災種之間進行比較,但是較為片面,生態功能、人體健康等“隱性”影響仍然無法體現。十五年的數據序列對于周期長的極端自然災害遠遠不夠,結果容易產生較大偏差,求平均值做為指標數據也會淡化極端事件。另外,大尺度范圍內過于宏觀的評價缺乏深層次機制和原理的探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許世遠,王軍,石純等.沿海城市自然災害風險研究[J].地理學報,2006,61(3):127~138.[Xu Shiyuan, Wang Jun,Shi Chun.Research of the Natural Disaster Risk on Coastal Cities[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6,61(3):127~138.]
[2]史培軍.再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自然災害學報,1996,5(4):6~14. [Shi Peijun. TheoryAnd Practice of Disaster Study[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1996,5(4):6~14.]
[3]高慶華.中國自然災害的分布與分區減災對策[J].地學前緣,2003,10(特刊):258~264.[Gao Qing Hua. The Distribution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Divisional DisasterCountermeasures For China[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3,10(Special Issue):258~264.]
[4]UN/ISDR. Living with risk:A Global Review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itiatives 2004 Version[M].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04.
[5]Cannon Blaikie, Davis IPT and Wisner B. At Risk: Nature Hazards, People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M]. London: Routledge,1994.141~156.
[6]Berning C.Loss Functions for Structural Flood Mitigation Measures[J]. Water SA, 2001,27,(1):35~38.
[7]Kaplan S, Garrick B J. On the Quantitative Definition of Risk[J]. Risk Aalysis, 1981,1(1):11~27.
[8]Hall J W,Dawson R J, et al. A Methodology for Nationalscale Flood Risk Ass
essment[J]. Water & Maritime Egineering,2003,(156):235~247.
[9]Grunthal G, Thieken A H, Schwarz J, Radtke K, Smolka A, and Merz B.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for the City of Cologne,germanystorms, Foods, Earthquakes[J]. Natural Hazards, 2006,38(1-2):21~44.
[10]PenningRowsell E C, Chatterton J B.The Benefits of Flood Alleviation: a Manual of Assessment Techniques[M]. Gower Aldershot,1977.
[11]Smith D I. Flood Damage Estimationa Review of Urban Stagedamage Curves and Loss Functions[J]. Water SA, 1994,20(3):231~238.
[12]Pelling M. Visions of Risk: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Indicators of Disaster Risk and Its Nanagement[R]. ISDR/UNDP: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2004, 1~56.
[13]黃蕙,溫家洪,司瑞潔等.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國際計劃述評I―指標體系[J].災害學,2008,23(2):112~116. [Huang Hui,Wen Jiahong,Si Ruijie,et al. International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Programmes Overview I―Indicator Systems[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14]石勇,石純,孫蕾等.沿海城市自然災害脆弱性評價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 18(4): 24~27. [Shi Yong,Shi Chun, Sun Lei.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pudong Distric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18(4).24~27.]
[15]Azar D,Rain D. Identifying Population Vulnerable to Hydrological Hazards in San Juan, Puerto Rico[J].GeoJournal,2007,69(1-2): 23.
[16]黃蕙.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國際計劃述評Ⅱ―評估方法[J].災害學,2008,(3):96~101.[Huang Hui.International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Program:Overview Ⅱ―Assessment Methods[J].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2008,(3):96~101.]
1、引言
洪澇災害脆弱性是指一定社會背景下,某孕災環境內特定承災體易受到致災洪水的破壞或損失的特性。危險性評估是對風險區遭受不同強度洪水的破壞的特性進行定量評估分析。目前,對于洪災危險性評估的研究很多,萬君等[1]應用GIS技術,通過研究洪災危險性和社會經濟脆弱性,對湖北省洪災風險進行了評估;馬國斌等[2]借助自然災害風險理論,用歸一化和層次分析法,對全國進行了短時洪災危險性評估;潘安定等[3]對廣州市洪水災害危險性進行了數字化分析,得到了各指標對洪災影響程度的柵格圖層。但評估中不確定信息的表示問題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基于此,本文結合D數理論,給出了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過程的具體步驟。
2、D數理論
D數理論[4]是鄧勇在證據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不確定性推理理論,。
定x1[4]設Ω是一個識別框架,對于映射D:Ω[0,1],滿足
,
則把映射D叫做D數,其中 是空集,A∈2Ω。
定義2[4] 設有兩個D數D1和D2,則 ,即:
D(b)=v (1)
其中 ,
其中 , 。
定義3[4] D數融合法則: (2)
其中ωj為Dj的權重, 為 從小到大排序所對應的下標j.
定義4[4] D數的集成: (3)
3、基于D數理論的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過程
Step:1:建立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本文結合湖南省的實際情況,建立了如下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指標體系(見表1)。Step2:指標體系的D數表示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一個評價等級,本文結合Khan[5]和Pun[6]的方法,將評價標準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2、-1、0、1、2,分別表示“高的負面影響”、“低的負面影響”、“無影響”、“低的正面影響”、“高的正面影響”。在此基礎上將各評價指標用D數表示[7]。
Step3:D數融合
根據公式(1)-(2)將評級對象融合為一個D數。這里我們設定所有指標的權重均為1。
Step4:計算洪澇災害的風險并排序
根據公式(3),計算出各地的I(D)并排序, I(D)越大,代表其洪災危險性越大。
3、實例研究
以湖南省為例,計算每個城市的洪災脆弱性風險,并排序。
Step1:根據表1設定的評價標準。請十位專家對湖南省14個地州市的各指標進行評價,并將結果用D數表示(見表3)。
Step2:根據公式(2)-(3)對每個城市的D數進行融合,再通過公式(1)計算出每個城市的 ,結果見表3。
4、結論
本文在對當前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總結的基礎上,針對評估中不確定信息的表示問題,提出了基于D數理論的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法,建立了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指標體系,并以湖南省14個地州市為例證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萬君, 周月華, 王迎迎.基于 GIS 的湖北省區域洪澇災害風險評估方法研究[ J ] .暴雨災害, 2007
[2] 馬國斌, 蔣衛國, 李京,等. 中國短時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與驗證[J]. 地理研究, 2012, 31(1):34-44.
[3] 潘安定, 劉會平, 陳碧珊,等. 廣州市洪水災害危險性評價初步研究[J]. 自然災害學報, 2 1 (4):2328.
[4] Deng Y.D number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2012,9(9): 2421-2428.
[5] Khan M H, Fitzcharles K,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ld handbook for ruralroad improvement projects[M], CARE International Bangladesh, Dhaka, 1998.
[6] Pun K F, Hui I K, Lewis W G, et al. A multiple-criteria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the plastic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 a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 11(1):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