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計數法的學情分析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2 09:15: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學計數法的學情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科學計數法的學情分析

篇(1)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3-0161-02

著名特級教師靳家彥①曾經講過:“順應學情,是教育的生命線。”說明學情對于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學情分析是系統教學設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程序的設計,摸準學情,可以為有效地開展教學提供有價值的教學依據。

根據學情分析的支撐要素: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認識水平和生活體驗、學習興趣和即時狀態,學情分析可分為課前學情分析、課中學情分析及課后學情分析。

課前學情分析

課前學情分析很重要,是決定備課、上課成敗的重要因素,是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的基礎。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交談法。通過交流,分析學情的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學生的“已知”。是指學生已經具備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等,明確這一點很重要,它決定著學習起點的定位。

二是學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對“已知”而言的,包括學習應該達到的終極目標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識,還包括實現終極目標之前所要涉及的學生沒有掌握的知識。

三是學生的“能知”。就是通過教學,所任教班級的學生能達到怎樣的目標,它決定著學習終點(即學習目標)的定位,是因材施教的基礎。

四是學生的“怎知”。即學生是如何進行學習的,它體現學生的認知風格和學習方法、習慣等,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

教師通過以上幾點學情分析,從而進行相應、有效的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時,要從了解學生的現有狀況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提出切合實際的教學任務與具體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設計有效的教學程序,力求使有效學習落實在每個學生身上。

教例1:中職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第一次上課前的學情分析。

在第一次上課前,筆者找班級課代表(是班主任根據平時計算機應用能力水平推薦的基礎較好的學生)了解了幾個問題:一是班級學生對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二是有一定的應用基礎的學生占幾成;三是學生學會了哪些計算機應用操作技能;四是學生期望通過本課程學習掌握哪些知識。課代表回答我:同學們以前學習的理論課較多,對開設本課程抱有很大期望;班級里有一定基礎的同學的情況他沒有完全掌握,但有三四個學生計算機操作較熟練;有一定基礎的學生不是上網、打游戲就是聊天,對Office軟件的應用很少;同學們期望本課程能盡快進機房,能讓他們上網、打游戲。

筆者又找了該班的專業負責教師,了解本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和要求。教師告訴我,期望通過本課程能使學生達到兩個目標:一是能順利通過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職業資格操作員考證;二是能使學生在學完本課程后具備靈活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尤其是在就業崗位上能熟練地進行相關運用,不希望出現曾有的教學怪象――學生順利通過了考證,但是在崗位實際應用時不知所措。

通過學情分析,筆者對第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規劃和設計:一是肯定學生對本課程期待的積極性,表揚學生的學習狀態,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二是在課堂上簡單了解曾經學過這門課程的學生人數,對已經學習過計算機的學生進行了提問,了解其掌握程度;三是認真交待本課程在專業學習中的地位和要求,明確學習目標,即通過資格考證和學會實際運用,強調本課程是畢業驗印的必備條件,舉例說明曾經有學生在就業時因缺乏計算機應用操作能力失去了很好的就業崗位,不能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以此強調本課程的重要性;四是明確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學生要學習操作系統、Office中某些軟件的應用,尤其是在生活中各種軟件運用的案例,如用Wopd寫信、寫個人簡歷、制作小報,利用Excel進行成績的統計分析、進行電器銷售的統計分析,在商務營銷場合利用PPT制作產品推廣幻燈片、幫教師制作課件等,而非僅僅是上網、打游戲。

通過第一節課,要讓學生既明確本課程的重要性,也了解學習目標,同時認識到教師的教學態度和嚴格要求。

根據課程的實踐性、學生的基礎、學習的主動性及應用的要求,筆者針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設計進行了整體備課:(1)因為是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對學生的理論知識要進行弱化或適當忽視,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精講多練,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2)因為學生是中職生,學習主動性和自學能力不是很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第一階段學習Windows操作系統和Word文字處理軟件時,要少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否則會影響教學效果,在中后期再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指導,使其觸類旁通地掌握Excel和PPT的操作應用,實現知識的遷移。(3)因為有少數學生有一定的應用基礎,因此,在座位上要合理安排,進行分組,讓有基礎的學生根據學生推薦或教師指定的方式擔任小組長,如此,既可以增加這些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加團隊意識,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另外,在教學中也要進行分層次教學,對于有基礎的學生,在課堂訓練時任務要求要多于或深于其他沒有基礎的學生,使不會的學生變會,會的變優。(4)為了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任務驅動等有效的教學策略。(5)為了強化本課程與學生所學專業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專業意識,教學中的案例要密切關聯相關專業,如所教學生是電子專業的學生,在進行Word教學時,項目實訓可引入電子產業的某個產品的介紹,通過綜合排版,讓學生進行文字處理;在Excel教學中,可利用電子產品銷售統計案例,讓學生學會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在PPT教學中,可通過新電子產品的營銷推廣,使學生掌握幻燈片的制作技巧。

課中學情分析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情的特征,一是學情具有動態性,會隨著學習時間的推移、難易程度、個人情緒的變化以及教師的指導提示而變化;二是學情具有可變性,是可以調整和改變的,特別是當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時,就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手段將學情調整到較好的狀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有效提問、課堂訓練等方法了解當堂教學效果,根據分析的學情動態,及時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

教例2:在Excel數據處理軟件中學習常規函數的應用。

在上課前,筆者針對學情進行了備課,找到班級數學科代表,了解學生對函數的理解與學習程度,科代表回答說:函數學過,學過三解函數等,不難接受。于是筆者在教學設計時,就想當然地根據科代表的回答及教學大綱制定了教學目標:通過一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常規函數Sum(求和函數)、Average(求平均值函數)、Max(求最大值)、Min(求最小值)、Count(求計數)的使用。筆者認為只要掌握一個函數的使用方法,其他的函數應該觸類旁通,很容易就能掌握的。然后,通過多個案例訓練,使學生掌握知識并加以鞏固。

上課后,從導入到第一個函數Sum(求和)的學習都按照筆者的教學設計順利進行,依據筆者個人所理解的知識遷移,理所當然地講解其他相應的常規函數Average(求平均值)、Max(求最大值)、Min(求最小值)、Count(求計數),在講解一個個小任務及學生練習時,熱火朝天,掌握程度很好,筆者正為自己的教學階段性成果自豪時,一個綜合測試項目讓我傻眼了。按常理,在學生掌握了各個函數的基礎上,這個只需5分鐘即可完成的綜合項目任務,居然10分鐘也未完成。于是,在學生小組合作完成的同時,筆者單獨找完成不順利的學生進行了交談,結果讓我很出意料,學生對函數的理解、對其相應功能和操作方法也都掌握了,但是對各個函數對應的函數名卻記不住,由于英語基礎太弱,在眾多的函數中選擇自己所需的函數有很大的難度。筆者頓時覺得很難接受,在腦海中問若干個“怎么會這樣呢?”但又立刻反思到,原來筆者在課前的學情分析中,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英語基礎的強弱,雖然同是中職學生,但現今的中職生的文化課基礎與4年前已經大不相同,時隔5年,筆者仍用過去的定式進行教學設計,完全忽視了學生英語水平的程度。于是,筆者立刻將計劃本該進行繼續強化的第二個綜合任務的設計取消了,并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臨時加上對幾個常規函數的函數名的學習。

課后學情分析

課后學情分析是課后教學反思的一部分,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容忽視的教學過程。課后學情分析的內容包括當堂課后分析、課程結束后分析及就業跟蹤分析。

當堂課后分析要考慮本次課中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被調動起來了,主體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教學目標完成了沒有,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哪些困惑。另外,也可充分利用課后時間,通過師生交談、討論、輔導等機會,檢查教學目標的實施情況,通過對每次課的教學進行全面分析與反思,根據教學體會和學生反饋的信息,提出今后的改進措施,及時修訂教學設計,思考下一次課的設計,以促進課堂教學更上一層樓,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程結束后分析要根據學生考證通過率、考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平時在校時幫助教師解決問題時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反饋,從而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客觀的分析與反思。

就業跟蹤分析是指當學生踏上實習、就業崗位時,通過與實習指導教師或用人單位領導溝通,了解用人單位對學生計算機操作應用能力的滿意程度,為以后開設本課程的教學設計調整提供依據。

總而言之,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計算機應用基礎》屬于文化基礎課程,但由于學科的特殊性,該課程的實踐要求較高,實用性很廣泛,如果處理不當,教學設計一概而論,往往會出現對相同的年級、相同的專業或不同的班級使用同一教學設計和同一教法,教學效果差距很大的現象。因此,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優化教學效果,必須關注學情、研究學情、分析學情,順學而導,因材施教,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才能在教學中減少無效勞動,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真正地提高教學有效性。

注釋:

①靳家彥,男,1944年12月生,畢業于天津教育學院中文系。從教38年,現任天津南開小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曾榮獲天津市模范教師、天津市勞動模范、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被國家授予“人民教師”獎章,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學專家。

參考文獻:

[1]周雪蓮.科學有效地開展學情分析[J].北京教育,2008,(10).

[2]秦.例析學情分析的重要要素[J].語文教學通訊,2009,(3).

[3]傅梅珍.關于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有效教學的思考[J].教學研究,2010,(4).

篇(2)

二、學具數字化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離不開小棒、計數器、小木塊等學具的輔助,學具的使用能夠有效地將抽象的數具體化,學生還會自發地使用畫圖的辦法將抽象問題形象化.但學具的準備和整理對于低年級學生及家長是煩瑣復雜的,將各種學具集成在一個電子軟件里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下圖是我們與東師理想合作開發的軟件,應用效果很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平臺鎖定學生的平板電腦,提醒學生認真聽講,防止學生將學具當作玩具,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學材和練習趣味化

盡管各版本的教材進行了多次的修訂,教材編撰者們也力圖將教材變得更加有趣、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但承載學習內容的是書本,其改進空間是有限的.如果將練習轉移到信息化教學平臺上,呈現形式就可以變得豐富多彩.我們也可以將要使用的學習材料以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在自己的平板上自由觀看,對于感興趣或理解有困難的部分可以反復播放,尊重了學生間的差異,實現了學生學習的個性化.

篇(3)

中圖分類號:S4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6-4176-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25

自中國加入WTO以來,由于國內榨油產業、種用、工業用和畜牧產業的發展以及百姓飲食結構變化和肉類食品出口增加等因素,中國由大豆生產大國一越成為世界大豆最大進口國,每年進口的大豆量逐年攀升。近幾年湖北港口的吞吐量不斷增加,入境大豆約20萬t。大批大豆的入境,大力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滿足了人們對大豆消費的需求,但同時也帶來了外來有害生物、轉基因等安全隱患。本研究對湖北口岸入境大豆的疫情進行分類分析,提出相應的防控措施和管理對策,對保障入境大豆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入境大豆疫情分析

1.1 入境大豆雜草疫情分析

從送檢實驗室的大豆樣品中每批均可以檢出雜草,巴西大豆攜帶的雜草種子數量相對較少,美國和阿根廷大豆攜帶雜草種子不僅種類多,且含量高,檢疫性雜草的攜帶率為100%。近幾年從入境的大豆中檢出雜草的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表1),主要涉及20科、111種,其中禾本科種類最多,達到31種,其次是豆科14種、菊科11種、蓼科11種,其中檢疫性有害雜草有蒼耳(屬)(非中國種)、假蒼耳、假高粱、黑高粱、蒺藜草(屬)(非中國種)、豚草(屬)、美麗豬屎豆等[1,2]。此外還檢出對人體、家禽家畜產生有毒有害的豚草、三裂葉豚草、鋸齒大戟、曼陀羅、多刺曼陀羅、粗刺曼陀羅等,同時還有對農業生產和生態帶來危害的惡性雜草牛筋草、假高粱、阿洛葵等[3-8]。

1.2 入境大豆昆蟲疫情分析

入境大豆中檢出昆蟲種類和批次較少,僅檢出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鋸谷盜(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 Linnaeus)、赤擬谷盜(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四紋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Fabricius)、銹赤扁谷盜(Cryptolestes ferrugineus Stephens)和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 Hubner)6種昆蟲,其中截獲檢疫性昆蟲四紋豆象2批次,檢出的昆蟲均是倉儲性害蟲。

1.3 入境大豆病原真菌疫情分析

實驗室從送檢的大豆樣品中分離出的病原真菌主要有兩種類型:大豆儲糧病害和大豆生長期病害。實驗室共檢出11種病原真菌,主要有鏈格孢屬(Alternaria Nees)、鐮刀菌屬(Fusarium Link ex Fr.)、青霉菌屬(Peniciilinosis)、柄銹菌屬(Puccinia Pers.)、根霉屬(Rhizopus Ehrenberg)、曲霉菌屬(Aspergillus)、德氏霉菌屬(Drechslera S. Ito)、交鏈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ies) Keissler]、黑粉菌屬(Thecaphora Fingerh.)、大豆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大豆霜霉菌[Peronospora man-schurica(Naum.) Syd.],其中鏈格孢菌截獲頻次最高。病菌的檢出率與送檢樣品有很大關系,實驗室從送檢的大豆樣品中未發現土塊、種子表面皺縮和白堊狀,檢疫性的病原真菌的檢出率很低。

2 建議

2.1 根據風險分析報告加強檢疫監管

湖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大豆的入境是大船轉小船,再轉貨車運載到工廠。為了防止疫情傳播、擴散,檢疫部門必須根據《美國、巴西和阿根廷輸華大豆的風險分析報告》制定相應的檢驗檢疫監管計劃,并嚴格實施。檢疫部門監督企業加強廠區防疫培訓、下腳料處理、運輸路線等關鍵環節的管理,對加工各環節的樣品及時送實驗室進行相關項目的檢測,防止疫情的傳播。入境大豆企業必須建立健全大豆的接卸、轉運、儲存、加工和使用過程的防疫制度,并納入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中[9,10]。

2.2 與口岸局加強信息溝通,避免監管脫節

湖北入境大豆多數是經沿海口岸轉口到湖北,增加了湖北檢疫部門的監管難度,在監管中不僅考慮加工廠的監管,還需考慮運輸途中撒、漏、調、卸等問題的監管,監管部門要及時加強與口岸局信息溝通,共享大豆的檢驗檢疫結果,加強協作配合,有效跟蹤每一批進口大豆流向,建立進口大豆臺賬管理制度,對進口大豆實行100%核銷驗證,避免監管脫節,認真排查疫情傳播隱患,采取應對措施。

2.3 檢驗檢疫部門加強培訓,提高疫情的檢出率

大豆疫情的檢出率與現場抽樣技術有關,檢驗檢疫部門加強一線檢驗人員關于大豆病菌為害癥狀、傳播途徑等業務培訓,實驗室必須加強學習和運用先進的檢測技術、新方法、新標準,對有害生物的檢測和鑒定必須做到高效、快速、準確,提高疫情的檢出率,縮短檢測周期,促進大豆快速通關。

2.4 對進口企業加強檢驗檢疫法律法規培訓,做好疫情監測

檢疫部門積極向企業宣傳相關的檢驗檢疫法律法規,使加工企業牢固樹立誠信意識和疫情觀念,建立健全疫情應急預案;加強對收貨人、承運人的監管,防止無標識轉基因大豆或產品流入市場,加大違規處罰力度;加強對企業人員的防疫培訓,增強防疫專業技能,提高檢驗檢疫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運輸途中撒漏的大豆和雜質必須清掃,嚴格執行相關規定。在運輸沿線、加工企業及其周邊農田等重點區域開展雜草疫情調查,做好進口大豆的重點監測,確保消費健康以及農業生產和生態安全。

參考文獻:

[1] 印麗萍,顏玉樹.雜草種子圖鑒[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7.

[2] 郭瓊霞.雜草種子彩色鑒定圖鑒[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3] 李揚漢.田園雜草和草害-識別、防除與檢疫[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4] 張則恭.雜草種籽檢疫鑒定圖說[M].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動植物檢疫總所,1986.

[5] 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第一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6] 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第二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2.

[7] 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第三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4.

篇(4)

妊娠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所特有的疾病。本病是指妊娠20周以后出現高血壓、水腫、蛋白尿三大癥候群,嚴重時可出現抽搐、昏迷、心腎功能衰竭,甚至發生母嬰死亡[1],是導致孕產婦和圍生兒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對2006年4月至2007年10月1279例產婦中100例妊娠高血壓疾病(雙胎11例,三胞胎1例),113例新生兒,按是否進行正規產前檢查分為A、B兩組,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產前檢查與母兒結局的相關性,從而普及產前檢查,及時預測妊娠高血壓疾病,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保證孕婦和胎兒的健康和安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4月至2007年10月,本院產科住院分娩人數為1279例,其中有100例妊娠高血壓疾病,按是否進行正規產前,檢查分為A、B兩組,A組進行正規產前檢查33例,B組產前檢查在2次以內或從未進行產前檢查67例。對100例并發妊娠高血壓疾病的孕婦進行回顧性分析。

1.2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進行正規產前檢查組:文化程度高、居住在城鎮的多,病情分類癥狀較輕的妊娠期高血壓所占比例大,早產兒、低體質量兒、死產的發生率為51%;產前檢查在2次以內或從未進行產前檢查組:文化程度低、居住在鄉村的多,癥狀較重的重度高血壓所占比例大,早產兒、低體重兒、死產的發生率為96%。

2.1 文化程度 A組:初中及以下學歷6例,高中及以上學歷27例;B組:初中及以下學歷65例,高中及以上學歷2例,兩組比較(χ2=62.96,P

2.2 居住區域分布 A組在城鎮居住21例,鄉村居住12例;B組在城鎮居住1例,鄉村居住66例,兩組比較(χ2=46.20,P

2.3 病情分類 A組妊娠期輕、中度高血壓22例,重度11例;B組妊娠期輕、中度高血壓14例,重度53例;兩組比較χ2=18.17,P

2.4 早產兒、低體質量兒 100例產婦共娩出113例新生兒(雙胎11例,三胞胎1例),其中異常兒83例,正常兒30例。A組57例,正常兒28例,單純早產兒6例,單純低體質量兒4例,早產兒伴低體質量兒17例,死產2例;B組56例,正常兒2例,單純早產兒10例,單純低體重兒3例,早產兒伴低體重兒32例,死產9例。兩組早產兒、低體質量兒、死產的發生率比較:A組51%,B組96%。

3 討論

妊娠高血壓疾病的早期防治措施至少可以做到推遲發病孕周、延長孕期、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改善母嬰預后結果[2]。在妊娠中期對孕婦進行平均動脈壓測定、翻身試驗、血液流變學實驗、尿鈣測定,可以預測子癇前期(重度妊娠高血壓)傾向[3]。對高危因素的孕婦從16周開始每日補充維生素E 400 mg和維生素C 100 mg,可使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下降[3]。妊娠期補鈣可使妊娠期高血壓病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同時改善胎兒的預后[4]。本文研究結果表明,進行正規產前檢查組,病情分類癥狀較輕的妊娠期高血壓所占比例大,早產兒、低體重兒、死產的發生率51%;產前檢查在2次以內或從未進行產前檢查組,癥狀較重的重度高血壓所占比例大,早產兒、低體質量兒、死產的發生率為96%。說明重視產前檢查,可盡早預測并發妊娠高血壓傾向,做到早期預防,控制病情發展,降低妊娠高血壓的發生率及孕產婦和圍生兒死亡率。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居住在鄉村、文化程度低者,對有關妊娠高血壓的知識不理解,不重視產前檢查,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妊娠是正常的生理過程,即使得了妊娠高血壓也不注意,等過了孕期自然就會痊愈;也有的認為懷孕出現異常是胎氣,不必擔心,只要加強鍛煉,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因此,應加大政府行為,在鄉村進行圍產期保健知識普及教育,建立孕產婦系統保健手冊,加強孕期管理,對妊娠高血壓疾病進行及時篩查、監護和管理,提高檢出率、隨診率、及時住院分娩率,降低妊娠高血壓危重病例的發生率,改善母兒的預后及生育質量。

參考文獻

[1] 鄭秋霞.婦產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01.

篇(5)

中圖分類號:R541.7 R245.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9.004 文章編號:1672-1349(2014)09-1039-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Spleen-invigorating and Heart-regulating Acupunture for

Treatment of Premature Heart Beat with Deficiency Syndrome of Heart and Spleen

Wang Rui,Wei Xijin,Guan Lin,et al//Affiliated Hospital,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11)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pleen-invigorating and heart-regulating acupuncture on premature heart beat (PHB) with deficiency syndrome of heart and spleen.Methods Sixty-eight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reatment of spleen-invigorating and heart-regulating acupuncture (points selected: Lingtai,Shendao,Baihui,Qi Hai and Neiguan,Zu Sanli,San Yinjiao on both sides),and control group treated by electroacupuncture (bilateral Neiguan).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was detected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9.7%(23/33)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37.5%(12/32)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premature heart beat;acupuncture;spleen-invigorating and heart-regulating therapies;deficiency syndrome of heart and spleen

過早搏動(早搏)是由于竇房結以下的異位起搏點提前發生激動所引起的心臟搏動。本病發病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險因素之一[1,2]。目前,西藥及以植入性心臟復律除顫器和導管射頻消融術為代表的非藥物療法對早搏有一定的作用。但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藥有著嚴重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非藥物療法價格昂貴,又有嚴格的適應證限制及并發癥[3]。因此,臨床應用受到較大限制。針刺治療早搏具有療效確切、操作簡便、副反應少等優點[4-7]。筆者基于多年臨床經驗,以靈臺、神道、內關、百會穴組成調心安神針法治療早搏,取得了較好的療效[6]。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選取臨床常見的心脾兩虛型早搏患者,施以健脾調心針法并觀察其療效,以期為尋求針刺治療心脾兩虛型早搏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提供客觀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來自2009年10月―2012年9月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科門診或病房,共納入病例68例,依據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脫落1例,對照組脫落2例,實際完成共計65例。觀察組年齡最小41歲,最大70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9年。對照組年齡最小38歲,最大69歲;病程最短0.5年,最長10年。經χ2檢驗,兩組在性別、病情分級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t檢驗,兩組在年齡、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西醫診斷 根據葉任高、陸再英主編的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內科學》[8]中關于房性期前收縮、房室交界區性期前收縮、室性期前收縮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1.2.2 中醫診斷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心脾兩虛型心悸診斷:①患者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頭暈乏力,胸悶氣短,自汗,納差。 ②舌淡紅,苔薄白,脈弱結或弱代。

1.2.3 病情分級 根據1979年9月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修訂的“常見心律失常病因、嚴重程度及療效參考標準”將過早搏動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輕度:患者無明顯癥狀,平均每分鐘過早搏動≤5次。中度:平均每分鐘過早搏動>5次,或呈二、三聯律。重度:有多源性,或連續二個以上過早搏動,或R波在T峰上而Q-T延長者。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心臟過早搏動診斷標準的輕、中、重度患者。年齡18歲~70歲。患者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通過了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4 排除標準 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者。有嚴重危及生命的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等。年齡在18歲以下或70歲以上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1.5 治療方法 觀察組,健脾調心方:靈臺、神道、內關(雙)、百會、氣海、足三里(雙)、三陰交(雙)。

操作方法:患者先俯臥位,取靈臺、神道穴,穴位常規消毒,以0.30 mm×40 mm毫針直刺(20~30)mm,力求針感向前胸或側胸部放散,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約1 min后出針。然后仰臥位,取內關(雙)、百會、氣海、足三里(雙)、三陰交(雙)穴,以0.30 mm×40 mm毫針直刺雙側內關穴(15~25)mm,行小幅度提插捻轉手法,力求針感向上臂和胸部傳導;百會穴向后平刺(15~25)mm,使局部有緊脹感;三陰交針尖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斜刺,進針(15~25)mm,采用提插手法,使輕微的麻電感下達足底,以上穴位得氣后,施行與前述相同的平補平瀉手法;氣海穴直刺(20~30)mm,足三里直刺(25~40)mm,得氣后行小幅度捻轉補法。電針治療儀一組導線的兩個接頭分別連接雙側內關穴,疏密波,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20 min,每日治療1次,每周治療6次,12次為1療程,共觀察1個療程。

對照組,取穴:內關穴(雙)。患者仰臥位,針刺操作手法、電針方法及留針時間、治療頻率和觀察周期等均與觀察組相同。

1.6 療效觀察 動態心電圖觀察24 h的早搏變化。觀察時點為治療前和療程結束后各進行一次動態心電圖檢測。

1.7 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1979年9月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修訂的“常見心律失常病因、嚴重程度及療效參考標準”,將療效判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惡化四級。

1.8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軟件包(17.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P

2 結 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經Ridit分析,兩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2.2 觀察組治療前后病情分級 經Ridit分析,觀察組治療前后病情分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3 觀察組治療前后病情分級比較 例

2.3 對照組治療前后病情分級 經Ridit分析,對照組治療前后病情分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4 對照組治療前后病情分級比較 例

3 討 論

早搏屬于祖國醫學“心悸”、“怔忡”范圍,病位在心,與肝、脾、腎、肺四臟密切相關[10]。多年來,針灸治療早搏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辨證選穴、施術方法、療效判定等尚無統一標準,這為臨床優化治療方案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針對不同證型,優化篩選腧穴組方,并對相應腧穴施行特定的針刺手法,以規范治療方案,進一步提高針刺治療早搏的療效,值得深入研究。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6,7],針對心脾兩虛型早搏設立了健脾調心方,即調心安神方加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并與電針內關穴相對照,比較兩種治療方法的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針刺健脾調心法和電針雙內關穴對心脾兩虛型早搏均有效,且健脾調心法的療效優于內關穴。

心脾兩虛型早搏多因飲食勞倦、思慮過度等致脾虛氣血生化乏源,心失所養,心神不寧而發病。因此,治療應重視補益脾胃,正如針灸名醫孫吉山所言“胃有生氣,則心氣當蒸蒸而自充[11]”。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胃的下合穴,有健脾和胃、益氣養血之功,《會元針灸學》中有“補三里而能健脾”的記載。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為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具有健脾利濕、兼調肝腎的作用。針刺足三里可改善脾虛小鼠自由基代謝[12],調整胃和心臟的功能性紊亂[13];足三里和三陰交聯合應用具有協同作用[14],二者合用可以調節脾虛證大鼠血管活性物質含量,并改善其脾虛癥狀,作用效果類似于四物湯[15]。氣海屬任脈,因為人體元氣匯聚處而得名,有益氣助陽、調經固精的作用。以上三穴與調心安神方組成健脾調心方,共奏益氣健脾、寧心定悸之效。

健脾調心針法治療心脾兩虛型心臟過早搏動具有較好的療效,該針法取穴精當、操作安全。

參考文獻:

[1] Ornato JP.Sudden cardiac death//Tintinalli JE,Kelen GD,Stapczynski JS,eds.Tintinalli’s Emergency Medicine:A com prehensive study guide[M].6th ed.New York:McGraw-Hill,2003:11.

[2] Lloyd-Jones D,Adamns R,Carnethon M,et al.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9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es committee[J].Circulation,2009,119:e21-e181.

[3] Jessup M,Abraham WT,Casey DE,et al.2009 Focused Update:ACCF/AHA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in adults: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e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J].J Circulation,2009,119(14):1977-2016.

[4] 張波,夏冰,高穎,等.針刺治療心臟早搏70例臨床體會[J].中國中醫急癥,2009,7(18):1154-1155.

[5] 余芳,張唐法.寧心安神法針刺治療心悸48例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2010,26(3):34.

[6] 王銳,張寧寧,譚奇紋,等.針刺調心安神法治療心臟過早搏動的臨床研究[J].世界針灸雜志,2012,22(2):34-37.

[7] 王銳,張寧寧,譚奇紋,等.電針靈臺、神道穴對心臟過早搏動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13,33(5):385-387.

[8]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86-201.

[9]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1-32.

[10] 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31-134.

[11] 齊麗珍.孫吉山老師學術經驗介紹[J].上海針灸雜志,1996,15(2):1.

[12] 朱兆洪,丁柱,湯希孟,等.針刺“足三里”對脾虛小鼠腦組織中NO和NOS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針灸,2000,5(5):309-311.

[13] 黃曉卿,陳凌,姚志芳,等.電針對胃電節律紊亂和心動過速調整作用的試驗觀察[J].中國針灸,2002,22(3):181-182;184.

[14] 趙保民,黃裕新,趙寧俠,等.電針調控大鼠胃酸分泌的機制[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1,22(9):786.

篇(6)

作者單位:713200陜西省禮泉縣人民醫院

膀胱腫瘤為泌尿系統中常見的腫瘤,多累及膀胱側壁及后壁,常呈多中心發生[1]。在我國膀胱癌居泌尿生殖系惡性腫瘤發病率首位,以移行細胞癌、腺癌、鱗癌、惡性黑色素瘤等為主[2]。其發生可能與長期接觸芳香族類工作、吸煙、體內色氨酸異常、膀胱黏膜局部長期遭受刺激、藥物、寄生蟲等有關。臨床治療多采用膀胱內注射BCG、口服BCG、絲裂霉素膀胱內灌注、阿霉素膀胱內灌注、激光療法等。各種療效療效及適用范圍不同。本研究對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80例膀胱腫瘤患者,采取手術切除膀胱聯合膀胱灌注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0例患者中,男55例,女25例;年齡31~88歲,平均65.5歲。全部患者均經病理檢查證實為膀胱移行上皮細胞癌,單發腫瘤56例,多發腫瘤24例;初發腫瘤63例,復發腫瘤17例。腫瘤病理分級中,Ⅰ級25例,Ⅱ級45例,Ⅲ級10例。臨床分期中,T1期31例,T2期40例,T3期9例。排除既往有合并除膀胱癌以外其他原發性惡性腫瘤需要同時使用其他抗腫瘤治療患者、嚴重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史及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及1月內接受過吡柔比星治療的患者。

1.2 臨床表現 60例患者有血尿,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癥狀16例,6例出現排尿困難,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惡心、食欲不振、發熱、消瘦、貧血、衰弱、惡病質、類白血病反應等全身癥狀。

1.3 診斷方法 參考吳在德主編的《外科學》[3]的相關標準進行,略有改動。即。①有無痛性、間歇性全程血尿及尿路刺激癥狀、排尿困難、尿潴留等典型癥狀出現。②尿液脫落細胞可見癌細胞或BTA檢測陽性。③B超、CT、MRI或病理證實為膀胱腫瘤。

1.4 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根據患者腫瘤分級、臨床分期及患者病情分別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40例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術,具體方法參考田軍等[4]的相關文獻。28例患者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具體方法參考吳永超等[5]的相關文獻。12例患者行膀胱腫瘤切除術,具體方法參考毛康軍等[6]的相關文獻。

全部患者術后1~2周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療,取吡柔比星30 mg溶于40 ml生理鹽水中,無菌條件下插入導尿管,待尿液排空后行膀胱內灌注。囑患者分別仰臥、俯臥、左右側臥各10 min,以使藥物與膀胱黏膜接觸充分。每周進行1次膀胱灌注治療,連續治療8次。治療期間注意密切監測肝、腎功能及白細胞計數情況。術后觀察腫瘤復況,定期復查肝、腎功能,記錄患者全身及局部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全部患者均順利完成灌注治療。手術時間19~46 min,術中未見大量出血、膀胱穿孔、閉孔神經反射及水中毒等并發癥。術后未見尿路感染、出血、膀胱破裂等并發癥出現。本組15例于灌注后出現膀胱刺激癥狀,灌注后短暫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癥,2~3 d后消失。隨訪1~3年中, 8例患者膀胱鏡檢見復發行二次手術治療,復發率為10%。

3 討論

膀胱癌首次發病多為淺表性狀瘤,單純切除治療后復發率較高,部分病例復發后惡性程度增高、侵潤能力增強,甚至最終發展成侵潤癌。因此,如何解決術后復發及腫瘤進展成為決定膀胱癌治療預后的首要問題。近年來的研究證實,定期采用膀胱灌注化療藥物或生物反應調節劑可有效防治淺表性膀胱癌術后復發。膀胱上皮內高藥物濃度,對腫瘤細胞呈高敏感性,全身吸收量少,不良反應少為膀胱灌注的理想藥物的應用準則。

吡柔比星為新型蒽環類抗癌藥,在傳統表阿霉素的氨基酸4位接一個四氫吡喃基,這種結構上改變使其抗癌活性大為增加,可在體內直接進入細胞核并迅速嵌入DNA核酸堿基,干擾轉錄,阻止mRNA合成,抑制DNA聚合酶及DNA拓撲異構酶活性,干擾DNA合成復制及轉錄,G2期終止細胞分裂,最終導致腫瘤細胞死亡。本研究在手術治療后采用膀胱灌注治療膀胱腫瘤,易被患者接受,預防復發效果好,不良反應少,尤其對多病灶復發的淺表膀胱癌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石磊.手術切除加膀胱灌注治療膀胱腫瘤85例療效觀察.中國當代醫藥,2009,16(25):133.

[2] 梁鑄林,楊為民.膀胱癌主動免疫治療研究進展.臨床外科雜志,2007,15(1):5658.

[3]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35.

篇(7)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01-0001-02

互聯網的應用擴展了人們的生活空間,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表達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作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交換、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網絡本身具有虛擬性、匿名性的特點,已經成為人們情緒表達、宣泄及交流的重要平臺,其中社會政治態度的表現就是網絡輿情。網絡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的集散地,更加為政府了解民情,政府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平臺。

在網絡大量輿情數據的背后隱藏了很多具有決策意義的信息,那么在飛漲的信息數據中,有效利用數據寶藏,是近年信息技術領域研究熱點之一。在數據生產、傳輸能力遠遠大于數據分析能力的今天,人們希望能夠提供更高層次的數據分析功能,自動和智能地將待處理的數據轉化為有用的信息和知識。面對這一嚴峻挑戰,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簡稱DMKD)技術應運而生,并蓬勃發展起來。

1網絡輿情

1.1網絡輿情概念

網絡輿情是指通過互聯網或者其他網絡手段傳播出的廣大公眾對于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某些焦點、熱點問題所持的有較強影響力和傾向性的言論及觀點。開通微博、建立專區留言板,新聞跟帖,BBS論壇,都已經成為了群眾與組織展開交流的重要手段,這些網絡手段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交流作用。

網絡自身具有虛擬性、隱蔽性、隨意性和滲透性等特點,廣大用戶都很樂意通過這些渠道參與到各種話題的討論中去,盡管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一旦引導不利,產生一系列的負面的網絡輿情就會嚴重的威脅到社會大環境的安全,甚至會對公共環境的發展起到消極作用。這就要求要加強對于網絡輿情的及時監測和有效的引導,并且及時的關注網絡輿情的負面危機。這對于維護社會安全發展,穩定民情民心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促進國家的發展與進步更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2輿情監測與引導

從當前網絡輿情的傳播速度來看,爆炸性消息3小時之內就能夠迅速被各大論壇轉載,6小時內就有可能已經出現在各大新聞網站的網頁上,那么可想而知,24小時之后,關于新聞事件的追蹤和跟帖就會使其成為熱點事件,并且很有可能在網絡上掀起輿論討論的熱潮。所以對于有關部門來說,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哪些是熱點輿情,哪些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熱點輿論,哪些又會對社會安全造成影響是十分必要的。

輿情監測與引導系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網絡輿情監測與引導平臺是針對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社會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于網絡上表達出來意愿集合而進行的計算機監測的系統統稱。通過這個系統,能夠讓我們有效的對網絡輿情進行預警和應對。這個系統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些網絡輿情帶來的負面影響。

2數據挖掘

數據挖掘起源于從數據庫中發現知識,它首次出現在1989年8月在底特律舉行的第十一屆國際聯合人工智能學術會議上。在1996年出版的總結該領域進展的權威論文集《知識發現與數據進展》中,Fayyd,Piatetsky-Shapiro and Smyth給出了知識發現和數據挖掘的最新定義,將二者加以區分。

數據挖掘的定義為:數據挖掘是知識發現中通過特定的算法在可接受的計算效率限制內生成特定模式的一個步驟。數據挖掘 技術在技術上又有著這樣的定義: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

數據挖掘技術從一開始就是面向應用的。目前,在很多重要的領域,數據挖掘都可以發揮積極促進的作用,尤其是在如銀行、電信、保險、交通、零售(如超級市場)等商業應用領域。如果把我們所有需要的知識和想要得到的信息比作一個巨大的數據庫的話,數據挖掘技術就是能讓你在龐大的數據庫中輕而易舉的搜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技術。對于如今數據庫龐大的互聯網來說產生的意義十分重大,對于廣大用戶來說更是必不可少的技術。對于現如今的網絡輿情監測來說,數據挖掘技術更是作為基礎作為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它對于網絡監測系統的研制也有著千絲萬縷的影響。

3網絡輿情監測與引導平臺

網絡輿情監測與引導平臺的設計可以分為五大功能模塊,具體指:網絡輿情采集模塊、網絡輿情存儲模塊、網絡輿情分析模塊、網絡輿情檢索模塊和網絡輿情模塊,共同組成了網絡輿情監測與引導平臺。如圖1網絡輿情智能監測與引導平臺設計框架所示。

輿情采集模塊是網絡輿情分析的重要基礎保障。它是指利用搜索引擎完成的在各大網頁網站中收集網頁信息并建立起原始網頁數據庫的過程,然后將收集的信息和數據等統一的存儲到網絡存儲系統。既而,網絡輿情分析系統便會對存儲的一些輿情進行分類、歸納、整理,這樣就能夠得出近一段時間內網絡輿情的變化走向,之后便把分析歸納好的信息進行存儲。最后,通過輿情分析系統分析以及檢索系統的一系列檢索,還有存儲系統里的信息及數據都可以通過輿情報告系統發送和展示給各用戶。這就是簡單的輿情監測與引導平臺的整個工作流程。

3.1輿情采集模塊

互聯網的信息量是十分龐大的,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網頁的設計也開始越來越靈活,這就使得網頁結構十分的復雜化,而且網頁的更新速度使得內容更加動態化,以及一些網站對站內信息限制的技術手段造成網頁內容不完整性,使得傳統手工采集信息的方法非常低效率和高錯誤率。針對這一問題,輿情采集模塊主流技術是自動采集,較為流行的采集工具可以分為六大類:Wrapper的專用高級語言、以HTML為中間件的工具、基于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工具、包裝器的歸納工具、基于模型的工具、基于本體的工具。這些工具首先需要專家參與,人工建立某領域的知識庫,然后工具基于知識庫去做抽取操作。

網絡輿情信息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的挖掘:①新聞類信息中所包括的中央重大政策以及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頒布、國內外重要新聞、與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等等由此所引發的輿情,要依靠一些主流媒體、新聞網站和權力部門的相應網站為主要挖掘渠道。②社會焦點事件以及突況,這些主要要以虛擬社區當中的熱門版塊和BBS跟帖為主要挖掘渠道。③對于一些小道消息、謠傳以及各種議論的集中集散地,蘊含著較強的傾向性、指向性的輿情信息,主要是以個人網頁或博客為主要挖掘渠道。

3.2輿情存儲模塊

提供對輿情數據的存儲功能。包括全文數據、統計數據、日志操作等。

3.3輿情分析模塊

網絡輿情分析模塊可以說是整個網絡輿情監測與引導平臺最為核心的功能,并且具有以下的特點:關聯分析、熱點識別能力、聚類分析、傾向性分析與統計、信息自動摘要功能。這些功能對于輿情分析工作的完成有著重要意義。

熱點識別能力在當今互聯網信息變化速度突飛猛進的今天,熱點識別就已經成為了整個分析模塊的總的前提條件,他能給出在一段時間內以信息出處權威度、評論的數量以及和跟帖密集度等作為參數,然后統計出一定時間段來的熱點和重要輿情。

在數據挖掘技術中,關聯規則算法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技術。關聯規則算法的形式化描述如下所示:

設I={i1,i2,…,in}表示為全部項目的集合,也稱I為項目集,項目集的元素ip={p=1,…,n}表示為每一個單獨的項目,Tp={ t1,t2,…,tn }表示為全部事務的集合,即T表示成事務數據庫,事物數據庫的的事務表示成元素Tp={ p=1,…,n },一些項目的集合組成單個事務。

采用關聯規則實施數據挖掘的通常方法是:計算出支持度比提供的最小支持度閥值大的頻繁項集,然后根據計算出的頻繁項集,生成關聯規則。對網絡上繁雜的海量數據分析,需要找到相關輿情信息的內在關聯規則,這樣就能有效對輿情加以分析、檢索和存儲。

3.4輿情檢索模塊

檢索模塊可以將存儲模塊中的信息進行關于時間、地點、類型、網站等等有關信息進行檢索,繼而提供給用戶。在分析模塊中所提供的熱點分析一般只是對已經產生的熱點,或者是將要成為熱點的次熱點。而檢索模塊還可以讓用戶自定義關鍵詞對采集到的信息進行自定義監控。

3.5輿情模塊

根據網絡輿情分析模塊處理后的結果或網絡輿情檢索模塊查詢的結果生成報告,系統可通過短信、電話、網頁瀏覽等各種手段 及時告知,提供決策支持。整合以上所有系統的工作結果,將熱點度較高的輿情給廣大用戶和相關部門最終完成這一監測系統的最終使命。

4結束語

通過以上分析加之現在的社會現狀,我們不難得出網絡輿情智能監測與引導機制實施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智能監測系統的出臺和應用不僅僅是改善了網絡輿情存在的環境,更重要的是,為更多社會組織、企業、政府提供了更多可以信賴的,真正反映民情的正確的網絡輿情。并且為更好的解決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提供了一系列的保障。為國家能夠有一個健康安全的輿論環境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并且真正為民眾與政府和各大社會組織提供了一個健康的溝通渠道,為我們的社會進步也是有著重要的影響的。尤其是作為政府,作為公共管理的主要部門,必須要時刻關注網絡輿情,對于互聯網中的海量信息進行系統監測,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防微杜漸,積極處理,防止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發生。

盡管,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出現時間還比較短,基于其的算法和方法還都很不完善,然而我們相信方便、快捷、智能、通用將是今后輿情監測系統發展的方向,關于網絡輿情智能監測與引導機制的研究也將會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曹進松.政府網絡傳播[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2]葉皓百.正確應對網絡事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3]郭建永.基于文本聚類技術的主題發現[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8(6).

篇(8)

1“大數據”的定義與類型

總的來看,當前仍然沒有形成對“大數據”統一的定義。早在17世紀,哲學家們使用“數據”這一詞匯,專指真實的、反映事實的相關信息。長期以來,研究過程中的“數據”指的是依據某些傳統調研方法(例如:問卷、訪談、日志等)收集的信息,以及這些信息所抽象表達出來的意義。進入20世紀80年代,信息通信技術的進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加速了信息的存儲、交換與計算過程。特別是互聯網的使用,遺留下大量的數據“痕跡”,而且產生的速度也是日益增倍。據Hilbert等的研究表明,僅2007年人類大約存儲了超過300EB的數據,而人類存儲信息量的增長速度比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快4倍。這一海量的數據被形象的稱為“大數據”,這一定義突出體現了數據規模大的特征。

簡單來看,“大數據”可以大致劃分為三種類型:直接觀測型、自動獲取型與自愿貢獻型。①直接觀測型主要是指由各種電子監視器等(例如道路卡口攝像頭)直接觀測的數據,往往針對某一特定地方或人(群)。②自動獲取型數據是由于電子信息設備或相關網絡應用程序的使用而自動留下的網絡“痕跡”。例如網絡中留下的搜索與瀏覽記錄;網絡購物留下的交易數據、快遞包裹留下的轉運記錄;出租車gps記錄的時空出行路線、智能公交卡記錄的上下車出行記錄;手機基站檢測得到的手機用戶位置、手機用戶間的通信記錄等。③自愿貢獻型數據是人們自愿在網絡上或分享的數據,主要是社交網站上使用者的相互作用,例如社交網站簽到留下的時空數據、社交網站用戶的社交關系網絡、社交網站用戶的相關言論,以及Frickr等分享網站上游客上傳的照片信息等。

2“大數據”為人文地理學研究帶來變革

從人文地理學發展歷程看,大數據迎合了人文地理學“計量轉向”與“社會轉向”的發展規律。1950年代,得益于計算機處理數據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學研究出現了“計量轉向”。數量模型的引入提供了空間研究的方法基礎,避免了簡單、抽象、定性的約束。特別是舍弗爾(Schaefer)等為代表的學者倡導地理學是一門追求普遍規律的實證主義科學,并力圖借助數學模型等工具發現空間法則。大數據提供了豐富的、詳細的、實時的信息,有助于社會科學家更加全面、大尺度、精細化地研究各類社會科學問題,考慮到越來越多的大數據攜帶的地理空間屬性,無疑也為關注空間的人文地理研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同時,更加重要的是,在當前社會科學空間轉向的大前提下,大數據為人文地理學科在整個社會科學領域內爭取更多的關注與重視提供了新的契機。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由早先的以定性描述分析為主到計量革命后的定量方法興起,到20世紀70、80年代以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模式,再到大數據環境以數據驅動的人文地理學研究,這其中通過對人與自然交互活動過程的實時、精細、動態感知,使從原先只能由結果去推斷過程的研究模式轉變為可以對事件發生的全過程實現可感、可知、可控的革新。這就是以數據驅動,特別是大數據環境人文地理學研究范式的一個創新。

大數據給人文地理學帶來的變革除了思維模式以外,對現象與要素數據的實時性、覆蓋面、精細程度(實時監測數據)也是一個極大的補充。傳統統計數據由國家權威部門提供,而大數據時代到來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為統計數據的提供者與者(VGI),這是一種由下至上的自發數據收集形式,可能促使傳統統計數據采集方式有所革新。帶有空間信息的大數據給人文地理學研究帶來了機遇。大數據與計量地理革命以及社會轉型不應該被忽視,因為其提供了大量帶有時間與屬性信息的人類行為數據。新的數據源:大數據時代向通常以傳統統計數據為研究基礎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數據來源、方法論、思維方式。數據采集方法也已經從傳統的統計年鑒數據、調查問卷數據、訪談數據轉變為網絡數據(社交網絡數據)與新的空間定位數據(GPS,智能手機,位置服務等)轉變。

3大數據應用于人文地理研究的總體框架

大數據已經滲透至國家、區域及城市經濟社會與公共管理的各個領域,人文地理的研究應抓住大數據這一機遇,對城市居民活動、企業空間布局、公共服務供給及城市治理等領域開展深入研究。總體來看,人文地理研究或應用的框架構建需要以大數據為核心。通過網絡數據挖掘或信息設備采集等手段獲取主題網站、社交網站、智能手機及城市傳感器等行為活動數據,利用傳統人文地理研究方法和地理信息科學GIS等數據分析工具對大數據進行相關關系分析,并結合部分傳統數據對研究主題內部存在的因果關系進行把握,從而構建以居民個體或群體組織行為分析為核心的大數據應用支撐平臺。

在此數據平臺基礎上,城市地理學研究應重點關注居民行為、活動等及其影響下的城市空間組織和結構的變化;社會地理學研究則需要集中分析社會群體特征、網絡、活動等及其影響的社會空間分異或融合;政治地理學研究則通過基于輿情分析的國家或地區間地緣政治關系判斷政治現象發生和影響規律;旅游地理學研究應強調旅游者行為分析在旅游出行方式、資源選擇、旅游體驗及設施應用等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交通地理學研究可以以基于電商大數據的物流組織分析為切入點來優化區域或城市內部的交通網絡;經濟地理學研究應系統模擬企業生產、經營、遷移等行為活動及其對區域或城市生產力空間的影響;文化地理學研究則需要從大量居民活動或情感數據中分析城市文化特質或結構來探討人類文化活動對區域或城市的影響;軍事地理學研究可以側重對大體量地理環境、政治因素、突發事件等信息進行安全評估來制定軍事戰略方針。同時,還應借鑒地理學(自然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情報科學、心理學、數學及城鄉規劃學等其他相關學科新的理念、方法和技術手段來不斷完善大數據時代人文地理研究框架或體系。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清肺合劑; 小兒急性支氣管炎; 痰熱壅肺證

清肺合劑是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的傳統中成藥院內制劑,主要治療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痰熱壅肺證,我們以急支糖漿作為對照,對該藥進行了系統觀察,臨床療效滿意。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遵照隨機、對照的原則,共收集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214例,脫落9例、剔除4例。余201例均為符合方案病例,進入PP分析總體,其中試驗組101例,男性60例,女性41例;年齡1~3歲17例,3~7歲54例,7~14歲30例;病程1 d 13例,2 d 63例,3 d 25例;病情輕型20例,中型60例,重型21例。對照組100例,男性45例,女性55例;年齡1~3歲11例,3~7歲65例,7~14歲24例;病程1 d 17例,2 d 54例,3 d 29例;病情輕型31例,中型58例,重型11例。

1.2 中醫證候全部201例患兒均有咳嗽,其他癥狀的出現情況,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為:有痰101、98例,肺部體征101、97例,發熱44、55例,氣息粗促5、26例,口渴50、53例,咽痛74、69例,煩躁11、27例,大便干92、81例,尿黃76、69例。

1.3 舌質、舌苔、脈象的情況異常舌脈出現的情況,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為:舌質異常98、99例,舌苔異常95、85例,脈象異常92、83例。上述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臨床資料,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及中醫癥狀、舌象脈象的情況等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痰熱壅肺證的診斷標準依據《中醫兒科學》[1],《實用兒科學》[2]等要求制訂。病情分級按以加權法擬訂的證候評分標準。其中主要指標積分和4~8分為輕型;9~13分為中型;14~18分為重型。將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和中醫辨證標準,年齡1~14歲的患者列為入選病例。本研究采用1∶1隨機分組,平行對照的原則進行。分組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制定,并按入選時間順序依次發藥。試驗組予清肺合劑(100 ml/瓶),口服,1~3歲10 ml/次;3+~7歲20 ml/次;7+~14歲30 ml/次,3次/d。對照組予急支糖漿(10 ml/支),口服,1~3歲5 ml/次;3~7歲10 ml/次;7~14歲15 ml/次,3次/d。療程均為5 d。

3 結果

3.1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第3輯)而擬定。

3.2 結果與分析

3.2.1 兩組總療效的比較 實驗組:臨床痊愈9例,顯效64例,進步22例,無效6例。對照組:臨床痊愈26例,顯效49例,進步19例,無效6例。兩組的療效差異無顯著性意義(wilcoxon檢驗,P>0.05)。

3.2.2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的比較 試驗組:臨床痊愈7例,顯效75例,進步15例,無效4例。對照組:臨床痊愈16例,顯效66例,進步12例,無效6例。兩組的療效差異無顯著性意義(wilcoxon檢驗,P>0.05)。

3.2.3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略)

3.2.4 兩組異常舌脈改善情況比較 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異常舌脈改善情況比較(略)

3.2.5 兩組實驗室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實驗室指標改善情況比較(略)

3.2.6 安全性評價兩組201例患兒在用藥過程中,無不良事件發生,試驗組未發生不良事件。實驗室安全性指標、血尿便常規、心電圖及肝腎功能復查,均未發現與用藥有關的異常改變。

4 討論

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屬于中醫學“咳嗽”范疇。小兒肺臟嬌嫩,正氣不足,若感受外邪,邪氣痹阻于肺,肺絡失宣,水液輸化無權,留滯肺絡,凝而為痰,則見咳嗽、有痰、發熱,臨床多表現為痰熱壅肺證。清肺合劑由炙麻黃、炙膽草、桔梗、杏仁、前胡、瓜蔞、葶藶子、射干、枳殼、青黛、甘草等組成,具有清熱宣肺、祛痰止咳的功效,主治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痰熱壅肺證。研究結果表明,清肺合劑對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痰熱壅肺證的疾病療效,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別(P>0.05),且非劣性檢驗顯示試驗組疾病療效不劣于對照組(u=4.505 5,P<0.05);中醫證候療效,兩組比較無顯著性意義(P>0.05);對咳嗽、有痰等癥狀的改善情況,兩組比較無顯著性意義(P>0.05);此外周圍血白細胞計數改善,兩組比較亦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中無不良反應發生。研究結果提示,清肺合劑對咳嗽等癥狀及異常舌脈、周圍血白細胞計數異常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疾病總體療效不劣于對照藥急支糖漿,說明兩藥對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痰熱壅肺證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研究中未發現清肺合劑的不良反應,各項實驗室安全性指標檢測也未發現與藥物有關的異常改變,初步顯示出該藥臨床應用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篇(10)

【摘要】目的:分析APACHEⅡ評分在急診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160例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8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以APACHEⅡ評分為指導,根據評分不同給予不同的護理服務。比較兩組患者死亡率,存活患者護理滿意度及重癥監護、花費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死亡率、重癥監護時間、花費和不良反應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APACHEⅡ評分能夠指導護理人力資源的分配,提高臨床護理的作用。

關鍵詞 APACHEⅡ評分;急診重癥;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5-0136-02

急診科收治的患者具有病種廣、病情急、病情變化快等特點,要求醫護人員嚴格評價和監控患者病情,積極治療,合理護理才能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傳統護理模式粗淺的將患者按病情分為輕、中、重等級別,并給予相應護理措施,但缺乏較為科學的判定標準[1]。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APACHEⅡ)在重癥醫學中以得到廣泛應用,效果顯著[2],但其在急診重癥護理應用評價仍屬于初涉階段。鑒于此,筆者采用APACHEⅡ對急診重癥患者進行評定,觀察其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急診科監護室收治的急診重癥患者1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80例。對照組男性54例,女性26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8.9±3.6)歲,初次APACHEⅡ評分0~15分39例、評分15~25分32例、評分≥25分9例。觀察組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50.1±4.0)歲,初次APACHEII評分0~15分42例、評分15~25分29例、評分≥25分9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自愿或經其監護人同意參與本研究,均符合以下條件:①符合《中國重癥加強治療病房建設與管理指南(2006)》的相關規定;②排除既往有慢性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③排除入院時即死亡或瀕臨死亡的患者,以及中途轉院的患者。

1.3研究方法對照組患者無論APACHEⅡ評分高低,均采用傳統的急診重癥監護。觀察組患者則根據患者APACHEII評分情況,給予不同等級的護理措施。按APACHEⅡ評分將患者病情分為三檔,即0~15分為一檔、15~25分為一檔≥25分為一檔,分別在患者床頭牌上做好標記,并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①對于APACHEⅡ評分為0~15分的患者給予二級護理,護患比例保持在1∶0.5,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定時翻身,建立靜脈通路,給予心理疏導,并按醫囑進行其他護理措施等;APACHEⅡ評分<10分的患者,若主治醫生同意,可給予常規護理。②APACHEⅡ評分為15~25分的患者接受一級護理,護患比例保持在1~1.5∶1;護理人員要完成患者的吸氧、心理護理等,幫助患者保持平臥或休克,并預防床褥建立1~2條大血管靜脈通路等,每8h測定一次APACHEII評分,并根據醫囑,給予其他相應護理措施。③APACHEⅡ評分>25分的患者接受特級護理,護患比例為2∶1,護理人員要給患者使用氣墊床以防止床褥,建立鎖骨下靜脈通路,每3h測定一次APACHEⅡ評分,并根據醫囑,給予其他相應護理措施。

1.4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死亡率、患者滿意度、重癥監護的時間及花費,及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滿意度調查采用本院自設的調查問卷。

1.5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均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死亡率比較對照組死亡14人,死亡率為17.5%;觀察組患者死亡率5人,死亡率為6.3%,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間存活患者滿意度、重癥監護時間及花費比較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急診重癥監護時間和花費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3兩組間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患者存活74例,其中15例出現不良反應(肺部感染及水腫8例,床褥3例,泌尿系統感染5例,靜脈炎5例,其中出現7例有不止一項并發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3%。對照組存活66例,其中有34例出現不良反應(肺部感染及水腫13例,床褥7例,泌尿系統感染12例,靜脈炎11例,其中有9例出現不止一項并發癥),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5%。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高于觀察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急診科監護室所收患者病情多樣,嚴重程度不一,疾病緩急亦不相同,往往需要根據病情進行分級護理。但目前多數醫院未能做到有效的分級護理,無論患者病情輕重緩急均給予特級護理和專人看護,亦或采用粗糙的輕、中、重對患者病情分級并給予相應護理,缺乏科學性,造成護理資源分配不均,較輕患者護理資源過剩,而急重癥患者護理資源不足,護理措施不到位等[3-4]。

APACHEⅡ評分是一種能夠正確評價危重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客觀的、簡便而實用的,并對預后做出預測的評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①急性生理學評分,包括血常規、血液生化、血氣分析等常用的12項生命體征指標;②年齡評分;③慢性健康評分,由18個小項目,分六大類組成,每個項目分七個等級,具體根據患者的依賴程度進行判定。APACHEⅡ評分根據以上三方面對患者病情做出定量評價,得分越高表示病情越為重,預后越差,死亡率越高,已成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危重病預后評價系統。APACHEⅡ評分使護理人員能夠根據患者各項檢查對其病情進行準確的評定,并作出合理的護理資源分配,既保證輕癥患者能夠接受足夠的護理服務,又節約日益緊張的護理資源,使護理資源向重癥患者傾斜。

APACHEⅡ評分作為重癥患者評分的重要手段,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臨床意義,但其在急診科重癥患者中的應用較少,尚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急診科護理人員對其認識程度參差不齊;急診科患者多為急救患者,所需參數來不及獲取或因急診科醫療設備限制而不能完全獲取評分所需要的參數等[5]。因此,APACHEⅡ評分在急診重癥患者中的應用尚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死亡14例,死亡率為17.5%,觀察組患者死亡率5例,死亡率為6.3%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急診重癥監護時間、急診重癥監護花費及不良反應等方面均低于對照組,可見應用APACHEⅡ評分對提高臨床護理有一定作用。

綜上所述,APACHEⅡ評分能夠指導護理人力資源的分配,提高臨床護理的作用,值得借鑒推廣。

參考文獻

[1]高嶺燕, 王務萍. 簡化急性生理學評分II在急診重癥內科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1, 32(12): 1373-1383.

[2]熊杰, 黃素芳, 劉偉權. APACHEⅡ評分在ICU分級護理中的應用[J]. 護理學雜志, 2010, 25(13): 16-18.

[3]耿夢雅, 謝海莉, 利慶華, 等. 分級護理在ICU中的應用探討[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08, 25(9): 90-91.

上一篇: 老年護理的特點 下一篇: 淺談幼兒素質教育的培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专区 |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1区2区 | 亚噜噜狠久久香蕉人妖 | 日韩国产麻豆中文 | 日韩中文字幕第二页 | 亚洲性爱在线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