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學實踐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6 17:28: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政治哲學實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政治哲學實踐

篇(1)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包含極為復雜的理論知識和基于實踐的經驗的總結,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學課堂中,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的哲學素養,就必須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學知識中的重難點,科學地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夠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在生活中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一、深度剖析哲學中的重難點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難點知識,這些知識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反復的講解,進行深度的解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導學生進行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時,首先,應該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哲學知識理論體系,即哲學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別是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并對三者的關系有準確的認識,其中唯物論和認識論相對于辯證法的知識來說是比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學知識的重難點就集中在辯證法這一大塊知識點上,這一知識點包含有聯系的原理、發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原理以及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原理以及內因與外因這幾大知識點。在這一階段,重難點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這一哲學知識點上,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對矛盾這一知識點進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導學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在了解這些原理的基礎上,教師要著重對引導學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導學生從內涵上進行區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復雜事務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兩面;其次,從作用來看,在事物發展進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決定事物性質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認清辦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問題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學理論緊密聯系實際生活

哲學知識是來源于實踐的,因此,學習哲學知識的最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學的哲學知識指導實踐,在課堂中,教師就要積極地將哲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教師可以選用生活中的小故事進行講解,也可以選用一些寓言故事進行相關理論的分析,或者是聯系形勢與政策中相關的知識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哲學理論知識點。如教師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質學報刊載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紹到的我國科研人員首先在自然界中發現金屬鈾,這一發現對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在自然界沒有金屬鈾,最新一項研究打破了這一慣常認識,教師可以結合這一時政信息,來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認識論知識。此外,還可以結合我國提出的要打造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創新是關鍵,質量是根基。這一時政新聞讓學生掌握要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同時,還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哲學知識,如,古時候有一位父親,買了一只貓來解決鼠患,但是鼠患緩解的同時,貓也偷吃了雞,他的兒子很生氣,父親告訴他,沒有雞我們不會挨餓受凍但是沒有貓卻會,他的兒子就不再抱怨了。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理解矛盾的相關知識。

三、引導學生用哲學的觀點解決問題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學知識不是學習哲學最為重要的目的,學習哲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學到的哲學知識緊密地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能夠分析和解決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政治哲學課堂中進行多角度的引導,讓學生樹立起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同時要不斷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學以致用。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進行相關問題的提問,尤其是要以分析論述題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對材料或者問題用哲學的觀點進行科學地分析,同時運用正確的方法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其次,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實際的訓練,如鼓勵學生觀察學校的布局,班級規章制度的設置,學校整體的管理制度等這些生活中的事物,對這些事物進行分析,找出合理的與不合理的地方,說出理由,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總之,高中政治哲學課堂的高效構建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進行深度的講解,同時要注意講解的方式,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夠在需要的時候進行靈活地運用。要明白,哲學是來源于生活又能夠指導生活的,只有能夠在生活中進行合理地運用,才是真正高效課堂的體現。

作者:寶力高 單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學

參考文獻:

[1]張滿頓.政治哲學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1,18:46-47.

篇(2)

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洛克與盧梭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否成就了個體權利教育理念的集體無意識。應該說,這種意識是有的,只不過還沒能達到集體的程度。日常生活是個領域分殊的狀態,早在十九世紀斯賓塞在論述教育為生活做準備時,就將人的生活劃分成五大活動領域,各領域有各自的功能;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的得意弟子波爾坦斯基將人的生活劃分為六大領域:圣靈(宗教)領域、家庭領域、輿論領域、民事領域、商業領域和工業領域,重要的是他提出每一生活領域都有自己遵循的最高價值、自己的秩序觀念和自己的價值合理性的證實方式,各領域之間根本沒有價值一致性,不能將其中的任何一種價值賦予至高無上的地位,代替所有其他領域的價值。

領域分殊的認識所以沒能成為集體無意識,原因在于對國家的認識。自近代民族國家建立并相互競爭開始,教育成為推動民族國家發展的工具,由于國家的發展往往以追求國家利益掩蓋個人利益,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教育的發展以犧牲個人利益滿足國家需要為前提。教育所奉行的價值觀通常是國家在特定時期特殊利益的籠統表達,非常容易導致以某個領域的特有價值代表所有領域價值的不良傾向,原因就在于一個基本的前提假設,那就是不同領域之間所遵循價值的一致性,即邊界意識的缺失。但遺憾的是,一直作為國家發展工具的教育沒有自身的獨立性,也就沒有了關于教育本身應該擁有什么權利的探討。失去了自身存在的邊界,在其內部的發展中也就難以形成邊界意識。當國家利益成為教育自身存在合理性的最佳明證時,個人也就只能充當工具,一切服從于國家需要。所以,要使權利個體成為現實個體,需要觀念的轉變,需要將洛克與盧梭等啟蒙思想家關于家庭教育中的個體權利思想發展成一種個體權利教育理念的集體無意識,以邊界意識代替“統一”思維。唯其如此,個體權利才有望在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得到雙重實現。

二、個體意識———整合現代教育文化

“以契約精神為核心的權利文化”是現代教育制度在西方首先建立的精神條件。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是基督教,基督教文化的一個重大貢獻是來自于猶太教《摩西五經》中的約法精神,是近代社會契約精神、法律觀念及道德規范的重要來源,這種契約意識與近代政治哲學中的自然權利觀念相結合,形成了西方特有的權利文化,成為西方特有的文化精神風貌,是西方現代社會制度建立的精神保障。當然,西方現代教育制度建構的過程充滿權力與權利的博弈。權利要求打破少數人的特權,實現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而特權的持有者當然不會輕易讓自己“把成本強加給他人的能力”即權力受損,由傳統的農業向現代工業社會秩序轉變的背后,是以權力為核心的文化與以權利為核心的文化之爭。但歷史的腳步不會停歇,文化也需要“動態化”的發展。動態化的文化突破了文化對過去原有規范的保存功能,使文化由“產品”轉向“策略”,由“過去”指向“未來”,“整合”是文化發展的策略。對于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不是簡單的取舍,而是整合后的再生,是植根于現實而又超越現實與歷史的新文化規范的創造。權利文化對于中國是一種泊來品,其中的個體觀念、個性自由、個人本位的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價值取向是相互沖突的,這種沖突與其說是“東”與“西”之間的沖突,莫如說是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沖突,這種認識在五四時期的先進知識分子中早已達成共識,他們已經認識到古代文化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要,是相對落后的,中國應取法于西方的現代文明,學習西方的民主,發展工業經濟,振興民族文化。一個世紀后的今天,中國經濟已經走向市場,中國社會已經走向法治,實踐已然提出了創建新文化的要求,也已經具備創造新文化的條件,所要做的是將西方的權利文化與中國現有的國情相結合,與中國特有的時代精神氣質相融合,“整合”出適應中國國情的權利文化,作為統領現代教育制度的精神支柱。

整合的現代教育文化要有明確的個體意識,突出個體權利,個體尊嚴至上,其精神內涵如下:一是個人觀念。杜威對于個人心靈重要性的強調值得我們關注:“實用主義和工具的實驗主義強調個人的重要地位,個人才是創造性思想的承擔者、行動者和應用者。……個人的心靈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只有個人的心靈才是那個使傳統和制度發生變化的器官……”。權利文化是一個個體本位的文化,對于個人的重視落實在教育中應是具體的個人,而不是抽象的個人。二是個體良知。杜威的觀點一方面提醒個人觀念在文化中的重要性,更為重要的是將個人心靈理解為思想與行動的力量源泉,這激發了另一個聯想,即“整合”的權利文化要張揚個體的良知。“良知是人類必須堅守的不可或缺的堡壘,在這個堡壘里人們完成其性格的塑造并發展出抵御榜樣和眾多法律條文之影響的能力來”。“良知越是更積極地走上社會生活的前沿,那么,我們考慮得更多的就不是國家已做了什么,而是國家允許人們能做什么;……是對國家權力的限制及其對權力的分立。社會要優先于國家———個體心靈要優先于國家權力。”只有打破權力的壟斷,才有可能保證教育制度的道德性。

三是寬容精神。寬容是民主生活的內在要求,是權利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因為沒有寬容就無法完成權利的下移。文藝復興的重要文明成果之一就是寬容精神,有了這個精神才會有受教育對象的擴大,從而突破貴族階層的壟斷。自由主義的奠基者洛克也強調寬容,意在為權利下移創造良好的思想空間。有了寬容才會有良好的競爭,才會有有序的市場,才會有更多的教育選擇,才會為教育制度的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因為“一個社會能夠演化到何種文明高度,最終取決于這一社會的精英群體能夠在何種程度上保持寬容、開放、明智和自我批判的態度,從而在相應程度上保持著恰當的縱向流動性,以及相應地,讓精英群體分享的權利以相應的程度不斷擴展到弱勢群體”。四是讓權利意識成為大眾的生活常識。套用杜威關于民主的論說,那就是當權利是個人習慣或個體生活方式時,它只能是一個“道德理想”,只有當權利成為大眾的生活常識時,它才會是一項“道德事實”。

三、服務意識———強化教育保障機制

前現代教育建立在等級化與特權傳統之上,而現代教育制度則以個體權利為坐標,是以個體權利為本的制度。為實現教育制度由特權向權利的轉向,法律是最關鍵的制約力量,現代教育制度是建立在教育法律法規基礎之上的。回顧西方現代教育制度建立的過程,無論是初等義務教育的推行,還是職業教育制度的建立,無論是教師教育的發展,還是高等教育制度的完善等等,不僅得益于國家法律法規的建立,更重要的是法律法規的落實,國家成為現代教育制度建立與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強化國家權力的同時,西方現代教育的發展得益于多種保障機制,其中,來自于社會的制約是不可小視的力量。因此,我國教育制度欲實現由權力向權利的現代轉向,建構自身的教育現代性,一方面必須進一步完善教育法律法規的建設,實現教育法律的公平與公正;另一方面則要重視挖掘社會力量,以社會制約公共權力。只有國家與社會同時建立起為個體發展服務的教育意識,才有可能在教育實踐中實現個體權利。

完善國家法制建設,服務個體發展需要。完善國家法制建設就是要強化國家權力,走強國家之路,讓公共權力服務于個體發展。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我國教育法制建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形成了“初見端倪的教育法體系”,即第一層次的《教育法》,第二層次的單行法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層次的教育行政法規,第四層次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第五層次的政府規章。目前的法律、法規解決的是制度化教育中公共領域的教育問題,在公共教育權力如何保障個體受教育權利方面,建立了基本的制度框架。但是,由于教育實踐中權利問題眾多,加之《教育法》中的權利處于被“虛置”的狀態,因此,研究教育實踐中的具體權利問題應是當下教育法律建設所應努力的方向。

教育實踐中的具體權利問題研究可以考慮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按照領域分化的思維方式,細化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各自的權利問題,二是權利實踐中的具體操作路徑問題。按照邊界意識與領域分化的思維方式,在原有法律公權利與私權利界定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教育領域中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中所有相關權利主體的權利問題,使領域分化后各自都有相應的法律依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按照這個邏輯,除需完善國家與地方的教育法律法規外,特別需要加強私人領域教育權利的研究。如同制約公權力需要一部民法典一樣,教育領域要確保個體權利同樣需要一部保障私人領域權利的教育法,以保障教育公權力介入個體私人生活領域的合法性。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究竟賦予個體什么權利,還是要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權利實現的社會成本,以保證制定法律的可行性。同時,對于法律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研究,確保權利落實,這也可以適當借鑒公共權力制約的司法機制,在執法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可行路徑。

加強社會監督,服務個體發展需要。從法律上賦權到實踐中真正的享受權利,需要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監督,而加強監督則要尋找制衡公共權力的有效方式,確保公共權力能夠服務于每個個體的利益,這對于強國家理念下的個體發展尤其重要。西方的實踐表明,以社會制約權力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然而如托克維爾所說,“指導社會機器運作的手是看不見的”,特別是當把目標鎖定在公共權力的運行上,這就更為復雜,其中涉及諸多相關因素。如何讓個體權利能夠規避各級政府的權力異化而落在實處,社會學家的想象是建立一個理想的公共領域,讓公共領域中形成的公眾輿論與國家公共權力形成制衡,以防止公共權力的濫用而導致個體權利落空。公共領域的形成是以國家與社會的分離為基礎的,需要“重新發現社會”,中國雖然以家國同構為傳統,但目前處于轉型時期,社會的力量正在崛起,建構公共領域是一條可以選擇的道路。如今發達的網絡為公共交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有利于人們積極參與公共問題的辯論與商討,有利于形成共識,借助于公共理性反映民意,保障權利的真正落實是可行的。以扁平化的權力制約垂直的權力或許可以使權力更好地服務于個體發展。

篇(3)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0-0082-01

上好一堂政治課很難,上好一堂哲學課更是難上加難。哲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理性思維的璀璨明珠,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閃耀著熠熠光輝。哲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思辨性。一直以來哲學課就非常考驗執教者的能力與智慧。上好一堂哲學課不僅需要執教者具備較高的學科素養和文化背景,更要有一定的人文情懷和教學智慧。哲學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學科知識、基本理論,更重要的是開拓視野、拓展思維,讓學生在未來的人生路上堅定理想信念,把握人生航程,辨真偽、明是非,最終到達理想的人生彼岸。

但是哲學課教學的具體現實卻是學生對于哲學學習的興趣每況愈下。這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課程設置的多少,教材內容的難易,思維能力的缺失,應對考試的壓力等。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在哲學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教學方式陳舊、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手段單一等方面。這些原因導致哲學課堂失去了應有的活力和生機,失去了靈動和意蘊。那種單純的教條式的枯燥講授難免使學生覺得索然無味,興趣低下。更有甚者,將本已高度抽象概括的哲學道理加以無限的延伸拓展,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和思維水平,導致晦澀難懂。這些現象的確值得深思。因此,哲學課的講學應該讓學生充分領略哲學的思想魅力,體驗思想領域遨游的暢快,更應讓學生追求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從而達到人生真善美的至高境界。上好一堂哲學課,從教師角度而言必須堅持以下四個維度。

一 長度——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塑造

哲學對學生的成長和終身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哲學思想流派繁多,各種哲學思想良莠不齊,而哲學課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讓學生堅定哲學的正確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哲學課的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立場的同時廓清種種錯誤的思想和認識,讓學生真正樹立起伴隨終生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應緊緊把握哲學的科學立場,讓學生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感悟哲學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掌握其基本觀點和基本理論,用科學的思想理論武裝頭腦并付諸實踐。讓哲學所體現出的良好品質貫穿于學生成長的全過程,從而使之終身受益。

二 寬度——生活感悟的提煉

哲學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起源于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所以哲學并不是理論閣樓,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哲學實際上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脫離生活基礎的哲學理論大廈最終一定會倒塌,同樣,脫離現實生活的哲學課教學最終也只能淘汰于歷史的塵埃中。只有不斷貼合學生實際,關注現實生活,哲學才能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哲學思想才能進一步繼承、弘揚和發展。所以教師在哲學課的講授中要讓學生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讓學生把關注的視角同時投向歷史和現實,引導學生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把握蘊含其中的哲學道理。在哲學與生活的交匯中,提煉生活智慧,提升生活品質,提高生活技能。通過哲學思維的提高讓學生體悟生活的美好和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 厚度——人文意識的培養

篇(4)

⑤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人民出版社,2005-2006:21.

⑥ 十七大報告.人民出版社,2007:18.

⑦ 十報告.人民出版社,2012:10.

⑧ 林海.程序公正:依法行政的積極追求.群眾,2010.11:75.

篇(5)

代謝綜合征是一種常伴有高血壓,血脂紊亂,以及肥胖(或其中兩種)的疾病,個體患有糖尿病或是糖耐量不足。國內外已有研究發現,大多代謝綜合征患者常陷于不良的精神心理狀態,諸如敵對,抑郁,焦慮,糾結,憤懣,煩躁等。而精神心理問題在社會愈加發達的背景下演變成了一種社會問題。人們也因此更加關注對他們的精神身心健康,尤其是在家庭生活和學習生活中經常顯現出來的。這篇文章提出了攻克在臨床上預防以及治療代謝綜合征科學的方法。1 對象的選擇和方法的采用

1.1 2005年3-9月份,我們隨機抽取從27到48歲之間的450例代謝綜合征患者。分別來自新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第二附屬醫院,附屬中醫院女男女比例247:203。對照組為從20到63歲之間的正常職員群體,分別來自烏魯木齊市各個環保部門,中小學校,醫院,銀行,男女比例250:207。

1.2 選用標準

1.2.1 根據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建議的診斷標準 選用對象①血糖含量超過6.1mmol/L(空腹情況);②血糖超過7.8mmol/L(餐后)。同時有以下三項中的兩項的:①血糖超過140/90mmolHg;②血甘油三酯>1.7mmol/L(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1.2.2 排除標準 ①患有腎臟疾病以及腫瘤疾病的人員;②患有內分泌系統疾病人員;③長期飲食上脂類攝入量較高的病人;攝入胰島素對抗激素,抑制或對抗胰島素的藥物的患者;④患有動脈硬化、肝硬化以及阻塞性黃疸的人群。

1.3 選取方案

1.3.1 問卷 對精神刺激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評估,我們采取“生活事件量表”的方法。生活事件個方面的具體內容:①正性事件:某類生活事件可以在客觀或者主觀體驗上能夠積極地對個體造成影響,我們稱之為正性事件。②負性事件:某類生活事件可以在客觀或者主觀體驗上能夠消極地對個體造成影響,我們稱之為負性事件。我們通過刺激量分值的大小來判定正負性事件對人們精神心理的的影響情況。個體能承受的精神壓力大小通過生活事件總量(及正性事件刺激量與負性事件刺激量之和)來判定。

1.3.2 實驗定性檢測 測定男女比例140:110的250名患者空腹時血糖、血脂代謝生化指標。

1.3.3 控制質量 為了檢驗可靠性,正式試驗前應有預實驗。同時調查應統一方法,問卷及時收回。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腳步日益加快,人們受日常工作學習壓力也日益增加。精神心理問題也備受關注。而來自生活各方面的刺激又是影響人們精神心理的首要原因。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正負性刺激量以及刺激總量在代謝綜合征患者體內均高于正常人,說明代謝綜合征患者更易受來自生活各方面的刺激的影響而產生較多的心理壓力。

另外,我們發現生活事件刺激量與血漿總膽固醇、血漿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關。說明代謝綜合征患者血脂代謝異常是受生活事件對他們心理上刺激影響的。綜上可得出結論,生活事件更容易刺激代謝綜合征患者的心理,造成更大的壓力,對患者的血糖血脂代謝造成影響;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威脅。

參考文獻

[1] 祝之明.代謝綜合征—病因探索與臨床實踐[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5-7.

[2] Landsbergis PA,Schnall PL,Pickering TG,et al.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among men in relation to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job strain and blood pressure[J].Scand J Work EnvironHealth,2003,29(3):206-215.

[3] 劉英寶,任南,楊華,等.職業緊張與高血壓關系的逐步回歸分析[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2,8(1):16-18.

[4] Ramey SL.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the perception of general health among male law enforcement officer:encouraging behavioral change[J].Aaohn J,2003,51(5):219-226.

篇(6)

一種特殊的醫療模式

采訪一開始楊艷敏王任的話題便首先觸及了阜外醫院設立“胸痛中心”的大背景,她說“這些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生活節奏加陜,工作壓力增大,我國心血管病急癥呈持續陜速上升態勢,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健康殺手’。在我們以往的醫療實踐中經常接觸到的一種隋況是心血管病臺癥患者往往以胸痛為王訴,胸痛可由臺勝冠狀動脈綜合征王動脈夾層肺栓塞等引起。這些疾病發病很陜,變化也陜,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給予明確的診斷和冶療,患者將會面臨猝死的危險”

楊艷敏教授接著介紹說“更為重要的是,心血管病急癥患者在發病的最初幾小時內,醫生的決策和處理,將會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然而,由于以‘胸痛’為主訴的這些疾病,往往在專業上分屬不同的科室,如果按照傳統的‘逐一分科就診’模式進入醫療流程,就極有可能延昃害者的診治時機,甚至會危及患者的健康與生命。意識到這些同題后阜外醫院作為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我們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做琺和經驗,整合醫療資緝優化工作流程,急胸痛病人之急,科學、合理地建立起了一個能夠對胸痛病人及時救治、迅速有效地挽救胸痛患者的生命的工作平臺――胸痛中心。”

對于“胸痛中心’的學科背景,楊艷任介紹說“胸痛中心是目前國際上十分關壓的一種特殊的醫療模式,其工作原則就是按照科學的程序,廟過嚴格的流程和現代化的管理措施,整合各種技術力量,使胸痛患者能夠在第一時同按昭醫療常規和指南進人珍治程序,得到最及時和規范的診斷冶療。”

一個虛擬的醫療平臺

記者此前了解到。阜外醫院的“胸痛中心就發在廢院的急診室。因此,對于記者提出的‘胸痛中心為什么會設在臺診室”的問題,擔任著阜外醫院急診科主任的楊艷敏教授這樣解釋說“胸痛是心血管病十分兇險的病癥。由于絕大多數胸痛病人發病后,一般會首先來到急診室就診,所以我院將胸痛巾心設在了急診室;這樣我們就能夠在第一時間啟動‘胸痛中心’的工作程序

把患者分流到相應的科室去獲得準確科學的救治。’

接著,楊艷敏王任解釋說‘席確地說,‘胸痛中心’只是一個虛擬平臺,不是一般啻義上的實體科室。但‘一站式服務’服務是這個虛擬利室的最大亮點。在謀劃成立‘胸痛中心’時我院并沒有像過去那樣成立一個由醫護人員組成的新科室

而是在力病人提供‘一站式服務’的理念指導下,組建了這個‘虛擬平臺’。”

篇(7)

有不少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選擇時,仍對職業生活的基本特點和素質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善于應用所學知識發現和解決現實問題,傾聽和尊重他人的品質和表達、表現自我的能力不足,不懂得分享與合作,缺乏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和堅持到底的責任意識。面對如此狀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僅僅要講授社會準則和規范,還應關注社會現實生活的基本需要,關注學生未來生存發展的基本能力。努力通過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培養大學生具有正確的職業意識與向往、具有創業意識和準備,能自覺迎接未來生存挑戰、理性選擇職業模式、積極參與社會變革、主動開創事業成就,進而享受成功人生。

一、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內涵及構成

(一)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內涵

競爭力,顧名思義,就是參與競爭的實力或能力。“就業競爭力”是指不管你何時何地需要就業時,謀職都須具備的競爭力。英國職場專家Peter Hawkins曾提出:“等待被雇傭,在職場上是具有風險的,唯有讓自己具備就業競爭力才是一種保障。”

“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本質上是一種表現力,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集中反映和顯著標志,是畢業生把握并獲取就業機會、贏得欣賞的實際能力和比較優勢。概括說來,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是指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戰勝競爭對手、找到自身才能發揮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適當的工作崗位的能力,即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構成

根據各種要素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所產生的影響程度,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至少可歸結為三方面的競爭力,即職業核心競爭力、基礎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

1.職業核心競爭力。是個體在某一特定的職業領域中所擁有的具有一定相對優勢、其他競爭者一時還難以效仿和超越的職業素質。這種職業素質應該主要包括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學習與創新能力及其專業精神。職業核心競爭力是大學畢業生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是其可持續就業的一種發展能力,是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決定因素,直接關系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層次和今后的發展。

2.基礎競爭力。是指大學畢業生能承擔并完成一定社會工作所需的各項基礎能力的總和,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過程中馬上能被用人單位發現和認可的能力或素質,它是一種顯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溝通表達能力(包括口頭和書面表達)、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身心素質特別是抗挫折能力、道德品質、觀念、環境適應能力等。它是影響大學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的最直接因素。

3.環境競爭力。包括來自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在內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條件。

(1)學校因素。包括:學校聲譽、學生所學專業、學校就業指導服務等。學校的辦學定位、學校是否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設置,畢業生所學專業是否是社會急需或有較高需求的專業是構成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一個基本因素。學校高質量的就業指導服務是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助推器。尤其是畢業生質量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優質的指導和服務能有效地提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2)家庭因素。家庭所在地類型(城市或農村)、家庭經濟條件優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的高低及職業領域的差異、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藝術的優劣乃至家族資源是否富有等都在無形中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3)社會因素。就業形勢的優劣和政策導向、相關行業的發展狀況及前景、社會資源狀況的優劣也會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在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中心、以社會為平臺”的開放式實踐教學過程,通過“課內實踐”、“校內課外實踐”和“社會實踐”等環節,以案例分析會和研究性學習等形式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在提升大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中的作用

1.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習能力是未來社會人類應具備的首要本領,是人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也是大學畢業生職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可以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享與合作的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表現主要是:發現問題的敏銳觀察能力,通觀全局的思維能力,拓展思路求索答案的能力,借鑒經驗開拓新路轉移經驗的能力,遠見卓識預見未來的能力。創新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擁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知識和創新人格的基礎上。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讀書研討、辯論會、案例分析會、社會調查(采訪)、撰寫小論文、熱點追蹤、備課小組活動等,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學習渠道,培養問題意識和探討意識,激發學生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力求解決問題的欲望,引導學生留心生活,留心所處環境及社會的變化,細心觀察市場動向,學習捕捉社會和大學生生活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經典案例,學會作出分析與判斷,學會將收集到的信息系統化,并結合相關知識和原理進行分析運用,展開交流討論和辯論,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具有敢于懷疑、批判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信息接受和處理能力,并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分享與合作,形成具有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務實的作風、無畏的膽識、堅強的意志等相對較強獨立性的品格,從而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2.提升大學生的專業精神。專業員工不但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精神。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的一條通道。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中,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社會調查(采訪)、請相關專業人士或優秀畢業生作專題報告或進行訪談、組織學生參與營銷活動,開展電話陌生拜訪活動,參加志愿者社區服務、社會公益活動和“三下鄉”等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服務社會、就業創業等結合,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大學生接觸和了解社會,體驗各種社會角色,初步了解職業,特別是自己未來想從事的職業或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職業,知道自己所學的專業對應行業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感受專業精神的魅力,明白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是一個人求職立業之本、創業之基,進而在大學期間自覺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就業觀及科學的職業理想,培養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及敬業奉獻精神,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拓展理論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實現角色轉換,提高自己迅速適應社會的能力,把素質轉化為能力,從而提升可就業能力,并為將來從業后專業精神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在提升大學生基礎競爭力中的作用

基礎競爭力是影響大學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的最直接因素。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在提高大學生基礎競爭力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中,可以以團隊精神為核心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基礎競爭力。

團隊精神是現代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是當代社會對人才的急迫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6屆大會的研究報告《學會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確提出:“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感情方面的品質,特別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中的感情品質。系統的訓練有助于人們學會彼此如何交往,學會如何在共同的任務中彼此合作。”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于1996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提出,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的學習過程來重新設計和組織,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和學會做人。其中的“學會共處”就是指培養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也蘊涵著對大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且其在教育過程中能更好地遵循大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觀規律,加強針對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中,可針對當前部分大學生團隊意識薄弱,集體精神不強;張揚個性有余而協同合作意識缺乏;主動與他人溝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強;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宿舍和班集體凝聚力不強等現象進行教育引導。從培養責任意識包括對祖國的責任意識、對集體的責任意識和對他人的責任意識入手,運用案例教學法,開展研究性學習,開展讀書研討、辯論、社會調查、“模擬法庭”、“道德評判庭”、學生小組備課講課等生動活潑的方式,向大學生提供和宣傳關于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傾向性信息,使他們重新認識和評價團隊精神、合作能力在人才目標結構中的重要性,明確團隊精神要求團隊成員必須精誠團結,相互協作,在團隊內部開展良性競爭;認識到團隊精神建設對成員個性化的要求及認同自己的社會角色要求,重視團隊精神、合作能力在態度和價值觀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而主動修正重個人發展目標、輕社會目標,重智力目標、輕道德目標的目標結構偏向,向著符合素質教育健全人格、塑造良好個性的目標努力。在此基礎上,通過集體活動,引導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積極為集體的利益出謀劃策,勇于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學會傾聽和理解,學會與伙伴和老師進行溝通交流,在交流互動中,逐漸樹立全局意識、大局觀念和合作意識;培養集體認同感、強化集體歸屬感;養成謙虛、寬容與合作的品質;學習和掌握與人合作共事的方法,掌握與人合作相處的要旨,學會寬容他人并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培養和提升溝通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并在和諧相處中促進身心素質的發展。

篇(8)

doi:10.14033/ki.cfmr.2016.33.0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3-0044-02

痤瘡是慢性皮膚病的一種,表現為皮膚潮紅、丘疹、膿皰、囊腫、結節,多發于青春期群體,通常見于患者面部、胸背部、上臂等部位。若治療不及時,可造成色素沉著、瘢痕等,進而對青少年社交與心理健康帶來不良影響[1]。痤瘡發病機制復雜,病因較多,西醫認為該病是因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故臨床西醫針對痤瘡病采用多種方式治療,如物理治療、抑制皮脂腺分泌與局部炎癥、抗雄激素、改善毛囊角化過度等,但上述療法存在一定的禁忌證或副作用明顯等問題。近年來,純天然療法因其療效佳、副作用小等優勢而逐漸引起臨床關注,諸多中成藥不斷出現,桑芩合劑則是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中成藥之一,可清泄肺熱、涼血解毒[2]。刺血療法作為中醫獨特的一種治療方式,在諸多疾病治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研究根據濕熱證痤瘡病理特征,運用耳尖放血聯合桑芩合劑進行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并評估患者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9月-2015年10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濕熱證痤瘡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試驗組:男16例,女24例;年齡15~38歲,平均(29.42±4.52)歲;病程4個月~8年,平均(3.16±1.05)年。對照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16~37歲,平均(28.83±4.67)歲;病程5個月~8年,平均(3.25±1.32)年。所有患者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疼痛性膿皰與丘疹、皮膚油膩、舌質紅、脈滑、苔黃膩等癥狀。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等一般資料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入選患者均符合文獻[3]中醫辨證濕熱證型診斷標準,主癥為膿皰、丘疹、皮膚潮紅、油膩,次癥為結節,或伴有口臭、尿赤、便秘、脈滑、苔黃膩;年齡16~45歲;同意參與本研究,且能夠配合醫師進行隨訪觀察;治療前1個月內未服用過治療該病的內服藥,1周內未使用相關的外用藥;病歷資料齊全。排除標準:對研究藥物過敏;妊娠期與哺乳期女性;伴有誘導該病發生、發展的疾病;伴有心腦血管疾病、肝腎與造血功能異常,精神異常或認知功能障礙;藥物導致的痤瘡或由化學物質造成的職業性痤瘡;無法配合醫師進行隨訪觀察。

1.3 方法

對照組單用桑芩合劑治療,由筆者所在醫院制劑室提供藥物,具體處方為桑白皮、黃芩、牡丹皮、金銀花各10 g;地骨皮、生山梔、蛇舌草、白術、砂仁各5 g;生甘草3 g。約飯后0.5 h服用,30 ml/次,2次/d。連續治療6周,評估療效。試驗組在服用桑芩合劑的基礎上應用耳尖放血療法,具體步驟如下:采用酒精棉球對耳尖進行消毒處理,刺破小靜脈至血液緩慢溢出,且呈滴狀,放血15~20滴/次,每周放血耳尖1次。連續治療6周后觀察其療效。所有患者治療期間均禁止外用或內服治療痤瘡的中西藥或使用影響治療效果的化妝品。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臨床療效。痊愈:皮損基本消退,或留有少許色素沉著,實驗室指標(中性粒細胞比例、末梢血中白細胞計數、γ-球蛋白、肌酶等指標)檢測正常,皮疹、面紅、膿皰、粉刺等癥狀基本消失;顯效:大部分皮損消退,末梢血中白細胞計數、γ-球蛋白、肌酶等指標均顯著減少或降低,皮疹、面紅、膿皰等癥狀明顯減輕;有效:部分皮損消退,末梢血中白細胞計數、γ-球蛋白、肌酶等指標均有所減少或降低,皮疹、面紅、膿皰等癥狀有所減輕。無效:皮損仍未消退、實驗室指標尚未好轉,仍存在皮疹、皮膚潮紅等癥狀。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生活質量:采用文獻[4]面部痤瘡生活質量評分表評估治療6周后患者生活質量,主要包括患者自我感知、病情自我評估、情感功能、社會功能4個領域,常見的問題包括疼痛、瘙癢、家庭勞動、社交休閑、體育活動、人際關系、睡眠質量等。采用4級評分法,分為0~3分,總分值為50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佳。(3)不良反應:消化道不適、皮膚干燥、口唇干燥等。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試驗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為77.50%,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165,P

2.2 生活質量

兩組患者治療前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兩組生活質量較治療前均明顯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不良反應

對照組治療期間發生口唇干燥2例,消化道不適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0%,試驗組發生皮膚干燥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兩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字2=0.000,P>0.05),且均未影響治療與正常生活。

3 討論

痤瘡是皮膚科常見的高發疾病之一,復發性強,其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痤瘡丙酸桿菌感染、內分泌失調、免疫異常、皮脂分泌、皮脂導管角化過度等。目前,西醫方法對其治療效果不理想,所采用的傳統微生物療法、抗雄激素治療或應用異維A酸易產生明顯的毒副作用。臨床研究表明,長期服用雌、孕激素藥物可引起男性發育、陽痿,女性月經紊亂、黃褐斑等內分泌失調癥狀。另外,異維A酸可導致干燥,廣泛應用抗生素易造成丙酸桿菌的耐藥性,不利于發揮藥物療效[5]。

中醫學最早描述痤瘡的相關文獻始于殷商時期,金文、甲骨文等均發現對重度痤瘡方面的描述。而明確出現痤瘡之病名源自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后世醫籍多將其稱為“面皰”“粉刺”。中醫學理論認為,該病是毒從內發,肺胃蘊熱或邪毒經皮膚流注經絡,經血失調或氣血阻滯所致[6]。此外,生活起居與飲食習性也與該病發生密切相關。中醫根據患者發病內、外因通常將痤瘡進行如下辨證分型,包括濕熱證、肺熱蘊熱證、風熱證、氣血凝滯證、陰虛火旺證等諸多證型,其中濕熱證痤瘡較為常見,是由諸多因素造成中焦運化失調、化生火熱、濕熱內蘊、濕熱蘊結,導致肺胃積熱上壅,或邪氣外侵、內外互蘊、郁于肌膚。本研究運用中醫療法對該型痤瘡患者進行治療,即耳尖放血聯合桑芩合劑,并觀察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本研究發現,聯合應用耳尖放血與桑芩合劑治療濕熱證痤瘡療效明顯優于單用桑芩合劑治療,同時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均明顯提升,而試驗組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耳尖放血聯合桑芩合劑有助于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此外,試驗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5.00%、7.5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兩組不良反應均未對治療效果或患者生活質量造成顯著影響,提示在桑芩合劑治療基礎上加用耳尖放血不良反應較少,具有安全性,值得推廣應用。桑芩合劑是由多種中藥組成,包括桑白皮、黃芩、生甘草、牡丹皮、地骨皮、白術、砂仁等,其中桑白皮具有祛除濕熱之功效;S芩味苦寒,可清熱燥濕、尤善清泄上焦之火及肺熱;地骨皮與牡丹皮可清熱而入血分,起到涼血之功效;蛇舌草可解毒消癰、清熱利濕;金銀花屬輕清之品,可清熱而入肺經,同時可引諸藥至肺經;白術、砂仁能健脾除濕。諸藥合用,共奏瀉火解毒、清熱涼血、健脾除濕之功效。針尖放血是我國醫學中獨特的治療方式之一,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旨在通過刺絡放血,促進面部血液循環,進而加快排出炎性產物,促進炎癥消退。傳統中醫認為,刺絡出血可將淤血排出,祛除毒性物質,起到疏通經絡、改善臟腑氣血、調節人體陰陽氣血平衡之作用[7]。本研究對患者進行耳尖放血后,其面部炎性產物不斷排出,臨床癥狀逐漸消退;同時通過調節神經體液系統,實現調節血管通透性、血管收縮、血液黏稠度、血液灌注等諸多系統的目的。現代醫學研究顯示,刺血療法通過直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與再生,抑制炎癥過度反應,促使炎癥消退[8]。而耳尖放血則是該治療方法的具體應用,通過放血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效果。有文獻報道顯示,耳尖放血每周2次效果更佳。但本研究發現,多數患者難以承受每周耳尖放血2次,治療依從性較差,故本研究僅采用每周1次的頻率進行治療,并加用桑芩合劑治療,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促進臨床治療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耳尖放血聯合桑芩合劑治療濕熱證痤瘡較單用桑芩合劑優勢顯著,能夠有效增強臨床療效,促進炎癥消退,改善皮膚美觀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朱可鎣,蔡菁,傅杰英.放血療法治療痤瘡[J].吉林中醫藥,2013,33(5):476-477.

[2]曲韻,郎娜,黃堯洲,等.中藥內外合治用于痤瘡的臨床研究[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4,36(2):117-120.

[3]李曰慶,何清湖.中醫外科學[M].第9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08.

[4]李沂軒,賀雪文,侯愛華.面部痤瘡患者兩種生活質量量表的考評[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6,15(2):108-110.

[5]劉霏,李書楠,朱龍.面部痤瘡臟腑辨證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藥通報,2016,15(4):64-66.

篇(9)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5-0095-02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nursing ways and care measur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patients.Method:60 cases of ICU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3 to August 2014 and analyzed thei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aken personalized pared the mood changes,control effect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care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Result:The incidence of negative emo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CU;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are meas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Hospital of Longyan City,Longyan 364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5.044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國內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不斷上升,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送入重癥監護室(ICU)治療觀察。由于病情危重而復雜,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負面情緒,嚴重影響臨床治療效果[1]。為改善臨床療效,本研究對ICU心血管疾病患者開展了心理干預和舒適護理,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重癥監護室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41~82歲,平均(56.3±2.4)歲;心理特點:孤獨或抑郁23例,緊張或焦慮24例,恐懼29例,依賴與期待18例,沖突心理12例。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42~82歲,平均(56.1±2.1)歲;心理特點:孤獨或抑郁22例,緊張或焦慮25例,恐懼26例,依賴與期待20例,沖突心理1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情緒特點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制定心理調查量表調查所有患者的心理狀態,主要分為焦慮、緊張、恐懼、孤獨和抑郁、依賴與期待、沖突心理五方面內容。

1.2.2 護理方法

1.2.2.1 對照組 本組予以常規心血管疾病護理。疼痛明顯的患者使用藥物鎮痛;情緒不穩定的患者加強管理,避免發生意外;危險用具及時取走、統一管理;改善日常飲食、規范作息。

1.2.2.2 觀察組 本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實施個性化護理:(1)對于恐懼、緊張、激動的患者,穩定其情緒后,耐心向患者介紹當前病情、采用的治療方式和效果,并向患者保證醫療質量及相關操作手段的安全性。告知患者病情控制方法與預期效果,但應強調心理因素對病情變化的影響,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考慮到病情多變而危重,必要時采用搶救措施,盡量不要讓患者情緒波動而嚴重影響治療進程。(2)理解患者負面情緒,適當引導。考慮到ICU患者病情和環境、制度的特殊性,鼓勵患者主動宣泄情緒、表達想法、提出疑問,以便針對性予以疏導、安慰和心理干預。在進行侵襲性操作前及操作過程中,親切地與患者輕聲交流,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充分理解和認可診療護理措施。(3)及時向患者報告和講解病情變化。通過及時的交流幫助患者打消顧慮,引導患者配合醫護人員工作。對于需行手術治療者,術前應充分開展教育、交流工作,讓患者在基本了解手術特征和意義、認同醫護人員專業能力后進入手術室,術中持續鼓勵和關懷患者,保障治療工作順利開展。(4)維持病房環境整潔、空氣流通、光線充足,為患者提供溫馨舒適的住院環境。對于疼痛明顯者,通過與患者交談或鼓勵其看書、看電視等方式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感,必要時可酌情應用鎮痛藥物緩解疼痛。(5)囑患者攝入低熱量、低膽固醇、低鹽食物,戒煙酒[2-3]。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的不良情緒、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問卷形式調查分析兩組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其中總滿意=非常滿意+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不良情緒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不良情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是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ICU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情緒除受自身疾病因素影響外,還受環境因素、診療護理措施以及心理因素等的影響。患者的情緒變化程度及其持續時間均將影響病情變化,嚴重時可導致療效降低、延緩疾病轉歸甚至誘發嚴重不良反應[4]。因此,積極分析ICU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非常必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ICU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多數患者明顯焦慮。患者從昏迷休克中蘇醒,感覺到身體的不適,又處在病房環境當中,隨著神志逐漸清醒,會懷疑病情是否加重,擔心是否面臨生命危險,容易焦躁。(2)緊張和恐懼。重癥患者發病突然、進展迅速,伴隨嚴重的不適感,病情的進展會產生瀕死之感,加上監護室環境特殊,心理反應更強烈。(3)孤獨抑郁。監護室環境對外隔絕,家屬不能時時陪伴,治療工作更復雜,周圍遍布搶救器械,患者情緒更敏感,總懷疑病情嚴重惡化,時時擔憂日后的家庭、工作、生活,影響治療和護理,還可能輕生。(4)依賴、期待心理強烈。重癥監護患者自理能力降低,十分盼望短時間內恢復,加上家屬探望次數有限,對醫護人員更加依賴。(5)沖突心理。重癥監護患者多遭受著胸痛、胸悶氣短等困擾,病情反復而危重,病情發作時十分難受,但出于自尊心或不想麻煩他人,內心多有沖突特點,加上治療過程成本較高、有經濟負擔,患者內心糾結更多[5]。

本研究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實施個性化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不良情緒較對照組顯著改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

參考文獻

[1]龐靜.雙心護理干預應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3):2155-2157.

[2]王學會.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療后護理滿意度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3):64-65.

[3]蘇曉蘭.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復期連續性護理認知狀況的調查[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3):75-76.

篇(10)

關鍵詞: 哲學;實踐;行為

Key words: philosophy;practice;behavior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5-0316-03

Rationalism aims at bringing the behavior into clear frame, which made the tradition of politics cut apart incoherently. It wants to prove its own correctnes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akeshott’s criticism is resulted from his reflection to the modern philosoph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over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Oakeshott’s political philosophy while dealing with two key concepts about it.

1Philosophy and Practice as Modes of Experience

Oakeshott insists that philosophy should avoid becoming t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paganda. Philosophy should adhere to the attitude of "radical subversion". Nevertheless, his attitude of subversion is not shown in a kind of theory which would bring about political revolution, but in his view of "experience as a whole". Oakeshott does not offer this view with the mysterious veil. He just denotes that we would receive more consistent understanding about world in the mode of "whole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Oakeshott, the dualism about the relation of “experience” and “the object of experience” would have less acceptability than the doctrine such as “there is only an experience world as whole”[1].

There is no other work expressing philosophy of Oakeshott more directly than experience and their mode.This early work is mainly benefited from thoughts of Bradley and Hegel. It learns from Plato, Aristotle and Spinoza too. In fact, Oakeshot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community of British Neo-Hegelian 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In this book, he tries hard to show there is no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itself ". Modes of science, history and practice are all different visual angles in understanding experience.Each mode of experience tries hard to proceed from its own assumption and acquires total understanding of experience. Meanwhile, every kind of mode is abstra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ole world. Due to the contradictories between various modes, people should not endorse any certain mode and deny another one absolutely.

Certainly, 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survey the theory of modes of experience completely. So this paper must expressly consider the view of "the separation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 In experience and mode, Oakeshott denotes that philosophy should not criticize in an external wa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may be two different fields which discriminated against each other. Then the former should not aim at repelling the latter. Philosophy must not be interfered fundamentally by instruction from practice, and similarly practice needs not subject to the guidance of philosophy principally.

Philosophy should not be any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extrinsic concepts. Any extrinsic concept can not define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needs not to introduce any external concepts. Therefore, philosophy would not allow the scope and standard of itself to be provided by practice. People must keep philosophy from disturbance of feel and effect which is brought forth in practice. Except itself, philosophy can acknowledge any other authority.

However, the purpose of rationalism in philosophy is to replace all of other modes of experience and then secure a systema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But the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is unique. Practice has its external features while philosophy contends with it through critique. But the strength of critique of philosophy does not give itself right of replacing practice. Philosophy won't be able to provide any specific instruction for practice.

According to Oakeshott, philosophy is relevant to actual life, but the relation of them should not be elevated artificially. In other words, philosophy can't fundamentally control practice. Just as Franco reviews,rationalism in politics results in ruin of practice, but the latter is the inviolable fountain of politics.[2]

2Practice as "Behavior in Change"

Oakeshott argues that philosophy had no absolute relation with practice, because he believes the concrete situation in actual life can't be considered by philosophy. According to Oakeshott, practice is defined as the behavior in change, unable to obtain absolute consistency.[3] Practice is formed by behavior. It is action itself and total behavioral. People always try to change their life momentarily. Action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thing in a kind of transition in this world. People always ask “what the world is”, but the world is unstable, transient and variable indeed. This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correctly. Oakeshott thinks that we should expect neither eternal truth which contained in a system of concept, nor any consistent theory which keeps up with behavior. Truth always can not catch up on behavior. Any endeavor of constructing system of philosophy to exercise control over behavior would be futile eventually.

Oakeshott has pointed out the key characteristic of practice which is composed of changing behaviors in the world. Through emphasizing practice as a behavioral field, Oakeshott wants to show that we are always demanded to take action in specific environment. Thought can be assumed, suspected, criticized and regained, but the behavior is transient and final once it has been done. It is irrevocable, unable to be cancelled. This hints that practice always submits to the sense of urgency, because problem must have been solved before it slips away.

Practice includes assumption, and has no doubt about its authenticity. There is certain tension between “ought to be” and “be in fact”. Philosopher hopes their thought has unified system, but behavior in reality is always linked to change. Attempting to dispel all contradiction and difference of practice, rational philosophy will cause disasters. We have no adequate reason to change the contradiction in present practice. Contradiction and difference can be tolerated. Further more, they are necessary for us to behave effectively.

Practice and philosophy are very different in eyes of Oakeshott. Practice is in the change, and is restrained by an urgent matter. It needs not the stabilization as in the system of philosophy, but it must have the ability to make a decision in the changing situation. In other words, it is inappropriate for practice to be command by philosophy. Practice is in the world filled with value. It attempts to define such concepts as “good”, “right” and “ought”. Philosophy should not construct any system of value or principle of correct behaviors, but try to understand them.

3Conclusions

Oakeshott’s viewpoint of the relation of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is the basis of his critique of rationalism in politics. The relative separation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shows that Oakeshott keeps at a distance with a complete system of philosophy, which is feature of rationalism. As known by all, rationalism is the most remarkable fashion of modern philosophy. but what is wrong with rationalism?Oakeshott acknowledges the necessity of systematic knowledge, but he argues that it is insufficient for practice. Thus he primarily contends against rationalism in politics. Oakeshott thinks of politics as practical activities. But rationalism in politics tries to convert political activities into abstractions. It creates the illusion of certainty, and then leads people to believe that all problems can be solved certainly. Since it misconceives the relation of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and so misconceives the relation of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too, it has harmful effects on political activities. Oakeshott tries to promote the politics of civil association4. He seeks to have us cultivate our characters. Individual’s independence would not be product of r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but his own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hints in tradition.

Notes:

[1]Michael Oakeshott. Experience and Its Mod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3:21

[2]Paul Franco.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Michael Oakeshott [M].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113

[3]Michael Oakeshott. On Human Conduct[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5:55

[4]Michael Oakeshott. On Human Conduct[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5:102-108

譯文:

政治理性主義旨在把政治行為納入明確的框架之中,使得政治實踐傳統被分割得支離破碎。雖然這種理論的弊端公眾都略有感知,但是它仍然要在實踐中拼命地證明自身的正確性和可延續性。歐克肖特對政治中的理性主義的批評源于他對現代哲學的反思。本文試圖通過對歐克肖特的“哲學”與“實踐”這兩個概念辨析中闡明其政治哲學的主旨和理論基礎。

1“哲學”與“實踐”――兩種經驗的模式

歐克肖特認為哲學應避免淪為意識形態和政治鼓吹的工具,哲學應秉持“激進的顛覆”的態度。但他的顛覆性的態度并不表現為一種傾向政治革命的理論,而主要體現在“經驗作為一個整體”的哲學主張中。歐克肖特并沒有給予“經驗整體”以神秘的面紗,他只是認為在“經驗整體”中,世界將會得到更為一致的理解。他反對設立“經驗”與“經驗對象”相區分的二元論的觀點,認為“只存在一個作為整體的經驗世界”的觀點更為可取。

《經驗及其模式》(Experience and Its Modes)最直接地表達了歐克肖特的哲學思想。這本早期著作受益于黑格爾和布拉德雷,同時也熔合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斯賓諾莎的思想,因而在20世紀初英國新黑格爾主義學派中獨樹一幟。在這本書中,他力圖表明 “世界本身”與“對世界的經驗”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分。科學、歷史和實踐的模式都是對經驗的三種不同理解視角。每一種經驗的模式都力圖從自己的假設出發對經驗作總體的理解。同時,每一種模式也都是對經驗整體的抽象理解,各種模式之間相互矛盾,故而學者不應當武斷地肯定某種模式同時又貶斥另一種模式。

當然,我們不可能完整地考察歐克肖特的經驗模式學說,因此本文必須重點考慮歐克肖特的“哲學與實踐相分離”的觀點。在《經驗及其模式》這本書中,歐克肖特認為哲學批判不應是外在的,哲學包含的不是簡單的對于不同經驗模式的排斥。他主張哲學與實踐是兩個不同并且各自排斥的領域。哲學必須不受實踐假設的干擾,而實踐也不必謙恭地等待哲學的指導。

哲學不應當是由外在概念構成的理論體系,后者無法定義前者,前者也無需引進后者。所以,哲學不允許自身的領地要由外部實踐來劃定。哲學要免于在實踐中產生的情緒的干擾,除了它自身,哲學不承認任何權威。

哲學中理性主義總是試圖取代別的經驗模式以確保對世界的系統建構。實踐具有明顯的外在特性,而哲學總是抓住這點不放。不過,哲學的批判力量并沒有賦予其取代實踐的權利。哲學也不能給予實踐任何明確的指引。

歐克肖特認為,哲學雖然和實踐不是全然無關,但它們二者的聯系不能被人為放大。換言之,哲學不能原則性地掌控實踐。正如歐克肖特研究者弗蘭克所言,哲學理性主義引入政治領域的后果必然是摧毀政治實踐,而政治實踐才是政治的神圣源泉。

2作為“變化的行為”的實踐概念

歐克肖特之所以主張哲學與實踐不具備絕對的必然聯系,是因為他相信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情形不能被哲學考慮到。歐克肖特認為實踐是變化中的行為,無法獲得完全確定的一致性理解。實踐由行為構成,它是行動本身,是行為的總和。人們隨時嘗試去改變生活。行為應當被理解為一種不斷改變之物。人們總是問“世界是什么”,但世界終究是易變的,不穩定的以及短暫的。這就是正確理解歐克肖特實踐概念的關鍵。他認為我們不應期望任何概念式的關于外在實踐的真理,也不應當嘗試建構能夠與行為保持同步的理論體系,真理總是趕不上行為的腳步。任何建構規范實踐行為的全面性哲學體系的努力最終都是徒勞的。

歐克肖特指出了實踐的關鍵特點:它是世界中變化的行為。通過強調實踐是行為領域,歐克肖特想展示這樣一個情形:我們總是被要求果斷地去行動。思想可以被假定,被懷疑,被批判以及被收回,行為卻是短暫且也是最終的,一旦做了,便無法撤消。行為是不可撤消的,這暗示了實踐總是服從于緊迫感,因為它必須在問題溜走之前解決它。

實踐包含了假設,并且還毫不懷疑的認為此類假設是真實的。在“是”與“應當”之間總是保持了一定的張力。哲學家總希望他們的思想具有系統的整體性,而現實中的行為總是與變化聯系在一起。理性主義嘗試消除我們實踐中所有的矛盾和差異必會招致災難。我們沒有理由去改變現存的任何實踐中的矛盾,矛盾和差異不只是可容忍的,而且對于也是有效行動所必須的。

因此,在歐克肖特眼里,實踐和哲學是很不相同的。實踐是變化中的行為,并被眼下緊急的事件所約束,它不需要哲學的穩定的體系性,但它必須擁有在不斷變換的情形中做出決斷的能力。簡言之,讓政治實踐服從于哲學理論是很不合適的。實踐是個充滿價值的領域,它總是嘗試去明確什么是“好的”,“正確的”以及“應當的”。哲學并不去構建世界的價值觀或是正確行為的原則,而只是嘗試去理解它們。

3結論

“哲學”與“實踐”之區分是歐克肖特批評政治的理性主義的理論基礎。“哲學”和“實踐”應相區隔的觀點顯示了歐克肖特對任何完整的哲學體系的厭惡,因為完整的哲學體系往往是理性主義的特征。如眾所知,理性主義是近代哲學最為著名的范式,但理性主義有什么錯?歐克肖特承認確然性知識的必要性,但認為這對實踐來說還不是充分的。因此,他竭力批評哲學理性主義介入政治。歐克肖特認為政治屬于實踐行為,而政治中的理性主義卻力圖使政治行為受控于為抽象的指示。它引發了確然性的幻像,誘使人們相信所有的問題可以通過抽象的指示普遍地加以解決。由于混淆了哲學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因而也混淆了哲學與政治之間的關系,政治中的理性主義對于政治危害甚多。歐克肖特力爭促進公民聯合型政治,以便培育人們的德性。個體的獨立性不可能是理性政治體制的產物,而是理解實踐政治傳統的暗示的能力之后果。

參考文獻:

上一篇: 醫療醫藥行業研究 下一篇: 融資融券的交易規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视频免播放器a | 日韩欧美国产第一页 | 这里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 伊人精品影院一本到综合 | 中文字幕婷婷日韩欧美亚洲 | 中文字幕有码~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