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機制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6 17:29: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發展機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濟發展機制

篇(1)

2循環經濟激勵機制基本理論的概述

2.1循環經濟激勵機制內涵

循環經濟激勵機制是以調動政府、企業和公眾參與循環經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為目標,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社會參與的原則,通過經濟與非經濟的手段和措施,形成政府、企業和公眾利益與循環經濟發展目標相結合的綜合性運行模式。循環經濟激勵機制按照實施主體和作用機制的不同,分為經濟激勵機制和非經濟激勵機制。

2.2黑龍江省建立循環經濟激勵機制的意義

激勵機制的建立是打破經濟主體“路徑依賴”痼疾和使外部性內在化的合理途徑,也是在經濟社會中推廣循環經濟理念的有效方法。此外,黑龍江省產業結構落后,發展循環經濟也有利于推動產業結構優化。

3黑龍江省循環經濟激勵機制的現狀

3.1市場機制不健全

首先體現在資源和環境的產權不明晰,對資源和環境產權界定工作的缺失是黑龍江省資源濫用和環境惡化問題久治不愈的根源;其次交易機制的“短板”則限制了諸如排污權等先進治污理念的運用。

3.2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發展循環經濟離不開法律、法規的保障。目前,黑龍江省關于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健全,還沒有專門制定與節能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執行國家的有關規定,但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不完善,沒有制定中長期的節能規劃。

3.3政績考核制度不合理

不可否認,黑龍江省仍然存在將GDP作為官員政績考核和職位升遷的主要標準的慣性思維。但事實證明,對數據的極端偏好會限制執政者視野,影響地區經濟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4黑龍江省發展循環經濟激勵機制的構建

循環經濟激勵機制包括經濟激勵和非經濟激勵兩個方面。經濟激勵機制更多地強調以物質利益來調節經濟主體的行為選擇,將發展循環經濟與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相聯系;非經濟激勵機制則以法律法規和宣傳輿論為主要激勵和約束工具,通過對經濟主體有針對性地引導和規范,提高其參與循環經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4.1經濟激勵機制

經濟激勵機制以經濟主體利益為核心,主要運用價格、財稅、信貸、排污權交易等手段來激勵和約束經濟主體的行為選擇。(1)加大對發展循環經濟的財政扶持力度,制定以財稅為主的激勵機制。政府通過財政購買性支出、財政補貼、稅收等財稅手段來影響經濟主體發展循環經濟是經濟激勵機制最重要的內容。在購買性支出方面,政府以綠色采購的形式來鼓勵和引導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在財政補貼方面,對企業主動研發清潔生產工藝和自覺進行節能減排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支持企業建立循環經濟生產系統;稅收政策下的激勵機制分為正、反激勵兩部分,即正激勵體現為政府對發展循環經濟有建樹的企業給予稅收的優惠政策,反激勵則是對企業的環境污染和濫用資源行為征收懲罰稅。(2)充分運用價格調節機制促進資源節約,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資源會流入到生產效率最高的行業和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領域。而目前我國資源價格機制的最大問題就在于市場價格僅反映資源市場的一般供求狀況,資源的稀缺性價值和開發利用行為帶來的環境成本卻沒有在價格上得到有效反映。使資源節約的意識貫徹到廠商的生產流程中,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調整資源價格———將資源的稀缺性成本和負外部性成本納入資源的價格體系中。當資源價格回歸到合理區間時,對成本和利潤的敏感性會促使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注重生產工藝的改進和生產設備更新換代。(3)建立綠色信貸制度,引導企業對循環經濟項目的投資選擇。綠色信貸是銀行業按照國家制定的環境及產業政策,對開展循環經濟、生態農業、開發新型能源及開展防污治污作業的企業和機構給予優惠利率的貸款,而對于高污染、破壞型的企業控制其貸款數量及給予懲罰利率的貸款。相對于財稅政策帶來的財政收支增減變化,這種以優惠的信貸制度為表現形式的貨幣政策顯然更具成本優勢,在融資方面對企業的投資項目選擇加入激勵機制,也能更深刻地影響企業長遠的經營發展計劃。(4)發展排污權流通市場,建立階梯式累進排污量收費制度。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排污權交易具有治理污染成本最小化和可操作性強等優點,是控制和治理污染物排放的有效制度創新。但在排污權流通市場之外,政府可以借鑒應用在電力市場和自來水市場上的階梯式定價原則,把階梯式累進排污量收費制度引入排污治理的整體規劃中。短期內,高排放、高能耗的企業能依靠排污權的市場交易解決燃眉之急,但從中長期看自覺安裝排污裝置和更換先進生產設備會是這類企業的必然選擇。事實上,當政府執行階梯式累進排污量收費制度時,會給企業的節能減排發出強烈信號,經濟主體也就有依據和動力去做出趨利避害的行為選擇。

4.2非經濟激勵機制

非經濟激勵機制是政府利用自身行政主體的地位和優勢,結合行政管理的特點,采用的有別于經濟激勵的其他獎勵手段和激勵政策,如在法律規范、政績考核、宣傳教育等方面加入政府干預措施,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1)完善政府在資源環境產權和節能減排目標方面的法律法規,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法律支持。循環經濟立法第一個方面的內容是界定資源和環境產權:野蠻開發資源、肆意排放污染物的行為之所以屢禁不止,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資源和環境的所有權不明晰,相關利益主體(主要是居民)不能利用法律來合理維權,最終只能以環保部門的事后調節和企業的有限妥協告終。科斯認為只要產權的歸屬是明確的,就能以談判的方式解決外部性問題。因此,解決黑龍江省資源和環境利用方面問題的第一步就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確此類物品的產權歸屬。循環經濟立法第二方面內容是建立健全黑龍江省關于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除了執行國家的一般法律外,黑龍江省應專門制定適應地方實際情況的行政法規,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并建立中長期的節能減排規劃。(2)改革官員政績考核標準,將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引入評價體系。關注GDP總量和增長速度沒有錯,因為它反映一國或一地區的發展狀況和居民收入水平。但問題在于,不少執政者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甚至不惜以嚴重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為代價,這種發展模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要轉變執政者的發展思維就必須要變革對官員的激勵規則———弱化GDP作為考核官員政績和職位升遷標準的重要性,同時把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納入到各級政府的評價體系中去,建立健全針對政府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獎懲機制。(3)積極開展宣教活動,引導民眾參與循環經濟。民眾是環境問題最大的利益攸關主體,也是決定循環經濟政策最終實現效果的最大影響變量。形成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至關重要的環節是增強人們關于綠色消費的意識,提高民眾參與循環經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才能保證循環經濟政策落到實處。而宣傳教育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宣教活動一方面,要引導消費者形成生態環境意識和資源意識,使人們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的依存關系,認識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節約的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則致力于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促使消費者形成注重消費效益和從消費中得到更多的精神滿足的新理念。

作者:袁雪剛 王曉楠 劉艾迪 阮德煌 劉小凡 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

參考文獻:

篇(2)

現階段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

民營經濟發展的統計數據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民營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1996年民營企業只有82萬戶,從業人員只有1171萬人,注冊資金只有3752億元,而到2002年上半年,我國民營企業達到221萬戶,注冊資金增加到21042億萬,從業人員已有上億人。1995年與2001年相比,國有經濟投資占全社會總投資的比重從54.4%下降到47.3%,而國內民營投資的比重由34.4%上升到44.6%。從民營經濟的總產值來看,從1987年的5088億元增家到1998年的57543億元,增長11倍,年均增長22.4%。民營科技企業出口拉動作用明顯,2001年深圳市民營科技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6%。從1996年到2001年民營科技企業出口額年均增長75%。民營企業對社會的貢獻日增,2001年,深圳市民營企業共上繳稅收155多億元,占全市稅收的47%,稅收的貢獻約占半壁江山,民營科技企業從1996年至2001年納稅年均增長73%。民營企業除了數量快速發展,實力大大增強以外,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狀況還具有民營中小企業迅速崛起,民營企業的經營領域不斷發展,民營企業經營形式日益多元化,民營企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等特點。

民營上市公司的業績情況

2002年中國GDP增長率依然保持在8%的速度,而作為經濟晴雨表的中國股票市場卻一直低迷,人們可能對這一反差很難理解。事實上,這是因為中國的GDP增長率的主要貢獻者是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而不是國有企業,根據有關統計,中國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產值占到GDP的65%,而我國目前股票市場的主要成分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占上市公司總數的90%以上,民營企業只占5%,而這兩種經濟實體的業績情況和發展趨勢是不同的。

可以看出民營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優于其他國有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也大大高于其他上市公司。民營上市公司所經營的行業也是與中國經濟發展十分密切的重要產業,如電子,制藥、化工、機電、軟件、飼料、農業等。另外據統計,民營企業的資本收益效率是18%左右,而占有資本41%的國有資本收益率為5%左右。民營上市企業和其他民營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理解中國股票市場與GDP的不同表現了。

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要素

從上面可以看出,我國的民營經濟經歷了20多年的持續發展,充分顯示了民營經濟的巨大威力和對社會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作用,使我們逐步認識到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巨大作用,更使我們認識到制度事實上也是一種經濟要素,在商品價值的創造中同樣發揮很重要的作用,而制度創新體現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互動關系。我們一定要加快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體系和制度創新體系的建設,因為我們的制度創新空間和改革的空間還很大,一旦這一生產要素被充分挖掘出來,我國的民營經濟還有很大的發展。我們與其他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不僅在于勞動力價格,生產成本和內需市場、人口等有形東西,更在于制度方面的改革或創新空間所帶來的新的推動力。這些制度包括私有財產的保護,企業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面我們展開討論:

私有財產的保護

我國《民法典》草案中的《物權法》中關于私有財產保護的條款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根據《物權法》的內容,法律不僅保護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也同樣保護私人所有權。在保護國家、集體、私人財產方面,《物權法》草案一視同仁。國家、集體、私人財產在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侵犯哪一種財產都是違法行為。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如果不能形成一整套對財產予以確認和保護的規則,人們對財產權權利的實現和利益的享受不能確定,就很難產生投資的信心、置產的愿望和創業的動力,“民有恒產,始有恒心”。《物權法》草案提出對私有財產的保護,無疑給民營企業家吃了一顆定心丸。民間資本的“平等待遇”問題一直是民營投資者心中難言的痛。即將出臺的《物權法》無疑是及時雨,為民營投資疏通了法制渠道。民營企業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

企業產權制度是關于企業所擁有的產權如何界定、劃分、保護的一系列規則。簡單地說是指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產權問題是民營企業最核心問題之一,它關系到投資者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和控制關系,也決定了企業的組織形式和企業的治理模式,是企業其他制度的基礎,所以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安排。我國現階段的民營企業的產權由于歷史、文化傳統等原因,形成單一的封閉性的產權結構,經營權與所有權高度合一,這種產權模式在民營企業的創業時期有很大的優勢,曾經促進了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后,由于規模的擴大,管理層級的增加,這種單一、封閉的產權結構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規模化發展,經營權與所有權不分使企業的決策缺乏合理的約束,不能形成科學和民主的決策機制。所以民營企業必須進行產權制度創新,建立開放式的產權結構,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克服家族制的藩籬,擯斥家族管理的模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范公司治理,使企業能夠科學決策和民主化管理,消除對個人的依賴性,降低企業的決策和經營風險,實現民營企業的可持續規模化的發展。

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

競爭是公司治理的一個基本因素,在完全沒有競爭或競爭不充分的市場中,企業產品無替代性,經營者可以通過壟斷的方式來增加利潤收益,就不會刺激經營者增加努力與投入。所以除了關系到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必須由國家壟斷的領域外,必須徹底打破政府和國家的壟斷經營,對民營資本開放,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活力,讓它們與國有資本、外國資本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這不僅是推動以前那些行政壟斷或自然壟斷行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民營經濟制度創新的比較優勢

篇(3)

中圖分類號:F32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8)03-0074-04

1. 引言

我國是一個農村勞動力十分豐富的國家,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學者們普遍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既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農民收入增加,農村經濟繁榮,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途徑。但由于素質較高的勞動力具有內在的、強烈的流動傾向和基本的流動能力,導致農業骨干、青壯年勞動力過多流走,使農村地區出現嚴重的家庭“空巢”、農業“空殼”、農村“空心”化,造成農地撂荒和農業粗放經營。農村人口結構的不合理,不僅使留守老人的贍養缺位,留守孩子的親情、教育缺失,而且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新農村建設及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產生嚴重負面影響。因此,分析勞動力轉移的原因,并制定相關政策,既讓過剩勞動力從農業部門流出,又讓農業部門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確保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外對勞動力轉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剩余勞動力規模(林毅夫,2003;侯風云,2004;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06);勞動力轉移動因:(W.A.Lewis,1954[1];G.Ranis and J.H.Fei,1961;M.L.Lee,1966;D.J.Bogen,1972; J.R.Harris and M.P.Todaro,蔡,都陽,2001,2003;朱農,2005;蒲艷萍等,2005);勞動力轉移的障礙(Solinger,1999;Roberts,2000;牛叔文、曲瑋,2005,程名望等,2006,陳永正,韓銀娥,2007); 勞動力轉移機制(陳吉元、胡必亮,1994;ILO,1998; 張智勇、梅建明,2002[2];程世勇、張克聽,2005[3];劉麗、任保平,2007;程宏偉、張永海,2007[4]); 勞動力轉移模式及對策(周天勇,2001;王玨,2004;羅亞萍、姜紅星,2005;徐平華,2006;張雅麗,2007); 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經濟效應(李實,1997;Sala•i•Martin & Subramanian,2003;高迎斌,賀一耕,2005;李文武,2006;龔曉鶯、王朝科,2007); 勞動力轉移面臨的新問題(宋林飛,2002;韓俊,尹成杰,崔傳義,曾家洪,2007)等。國內研究側重考慮勞動力如何轉移出去,忽視勞動力過度轉移對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不利影響,特別是沒有強調農業勞動力轉移必須與農業經濟發展同步進行,因而在價值層面不同程度地背離了統籌城鄉發展的國家戰略。本文結合前人的研究,提取決定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因素,并采集1985~2005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通過回歸分析、協整分析、誤差向量模型、格蘭杰因果檢驗和基于向量自回歸(VAR)技術的脈沖響應分析和方差分解等計量分析工具,檢驗各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并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勞動力有序轉移與農村經濟發展協調同步的政策建議。

2. 研究假設與數據采集說明

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主要有四個:①人均耕地面積(X1)。人均耕地面積越少,單位面積可容納的農村勞動力越少。因此,人均耕地面積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負相關。

②農業勞動生產率(X2)。農業勞動生產率用第一產業產值與第一產業從業人數的比值來表示。農業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面積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就越少。因此,本文假設在耕地總面積不變的情況下,農業勞動生產率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正相關。

③城鄉收入差別預期(X3)。城鄉收入差別預期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決定因素。該預期與城鄉收入實際差別、城鎮新增崗位的數量和城鎮失業率有關。城鄉收入實際差別(A)=(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二、三產業收入)/農村第一產業收入,城鄉收入實際差別越大,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越多;由于很難收集數據,本文用二、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B)來表示城鎮新增崗位數量。因為二、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對就業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二、三產業中有很多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其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會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對農村勞動力形成巨大的“拉力”,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空間。所以,二、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越大,新增崗位越多,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越多;城鎮失業率用城鎮登記失業率(C)來表示,城鎮失業人數越多,農村轉移進入城鎮的勞動力越難找到工作,其就業的概率越低。所以,城鄉收入差別預期為:

X3=A*BC

因此,本文假設,城鄉收入差別預期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正相關。

④農村人力資本狀況(X4)。本文借鑒了李勛來、李國平(2005)[5]的計算方法。其中,1985~2002年的數據來源于李勛來、李國平(2005),2003~2005年的數據為作者根據李勛來、李國平(2005)的方法和相關統計年鑒整理補充。農村勞動力素質越高,越容易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因此,農村人力資本狀況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正相關。

本文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業發展報告2006》及《中國統計年鑒2006》。

3. 模型估計與結果分析

3.1 回歸分析

利用相關數據和Eviews5.0統計軟件,我們得出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Y)與各因素關系的回歸方程:

Y=3753.476-1421.134X1+3.026X2+38.806X3

+0.3709X4+ε

(0.7016) (-4.432) (14.76) (2.382) (5.972)

Adjusted R2=0.986 Durbin-Watson=1.846

從統計學角度看,該模型的R2為0.989,說明多元回歸方程解釋了總變差的98.9%,擬合程度相當高,且各變量的t值均比較理想。從回歸結果看,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與農業勞動生產率(X2)、城鄉收入差別預期(X3)和農村人力資本狀況(X4)正相關,與人均耕地面積(X1)負相關。即農業勞動生產率越高,城鄉收入差別預期越大,農村人力資本素質越高,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越多;人均耕地面積越少,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越多。從經濟學角度看,回歸結果與我們的理論分析是一致的。

3.2 協整分析

3.2.1 單位根檢驗。

為避免模型出現偽回歸現象,本文首先運用ADF單位根檢驗法,檢驗變量的平穩性。我們對人均耕地面積X1,農業勞動生產率X2,城鄉收入差別預期X3,農村人力資本狀況X4取對數,其一階差分分別表示各變量的增長率,用lnX1,lnX2,lnX3,lnX4表示。(表1)是其ADF單位根檢驗結果。

3.2.2 協整檢驗。

由于上述變量都是單整的,我們利用Johansen檢驗判斷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由AIC和SC最小原則確定該模型的滯后階數為2。(表2)為協整檢驗結果。

(表2)的檢驗結果表明,1985~2005年,Y,X1,X2,X3和X4這五個變量之間存在著一致協整的向量或長期均衡關系。根據向量誤差修正模型我們得到均衡向量如下:

β=(1.000000,997.1874,-2.992283,-117.4563,

-0.345567)

五個變量間的協整方程為:

Y=-997.1847X1+2.992283X2+117.4563X3

+0.345567X4

(228.124) (0.14582) (9.66666) (0.03685)

由協整方程可知,1985~2005年,人均耕地面積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存在反向作用關系;農業勞動生產率、城鄉收入差別預期和農村人力資本狀況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存在正向作用關系。這說明,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從總體上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脫離農業生產,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城鄉收入差別預期的擴大和農村人力資本狀況的提升,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

該協整方程還說明,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越高,越會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雖然高素質人才向外轉移,加快城鎮化、工業化進程,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新農村建設提倡的現代化農業也必須建立在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留守農村的低素質勞動力,沒有能力獲取和使用先進的技術和信息,也沒有能力推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

3.3格朗杰因果檢驗

(表3)是利用格朗杰因果檢驗考察的各變量間的因果關系結果。

(表3)顯示:①在最優滯后期時,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不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增多的格朗杰原因,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轉移是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的過程中,逐步拉大的城鄉收入差距引致的。②在最優滯后期時,城鄉收入差別預期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在10%的置信度下,互為格朗杰原因,即城鄉收入差別預期的提高,會吸引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農村勞動力轉移越多,城鄉預期收入差別越大。③在最優滯后期時,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不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格朗杰原因,說明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的長期協整關系并沒有形成因果關系。即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增加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的影響是名義的而非實際的,這是因為經過20多年的勞動力持續轉移,越來越多的地區農村青年勞動力的存量正在被吸納殆盡,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外流已經處于邊際狀態,農村勞動力的供給進入年輕勞動力有限供給階段,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轉移能力已經很弱。因此,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否不會對勞動力轉移規模產生太大影響。④在最優滯后期時,農村人力資本狀況不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的格朗杰原因。這與農民工合法的經濟權益、分享政府公共服務的權利和一些基本社會權利仍然受到嚴重歧視與侵害,以及城市排斥穩定就業的農民工遷移定居,改變戶口身份,變為享有平等權利和安居樂業的市民,使得他們向城市的根本性轉移受到制度阻塞有關。

3.4 脈沖響應分析和方差分解

格朗杰因果檢驗證實了人均耕地面積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呈單向因果關系;而城鄉收入差別預期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為雙向因果關系。本文采用Sims(1980)提出的基于向量自回歸(VAR)技術的脈沖響應(Impulse-Response)分析和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進一步分析變量之間的關系。(圖2)是變量對相關沖擊的動態反應(表4)是變量滯后10期的方差分解結果。

從(圖2)及(表4)可見:①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的正向自沖擊總體上有利于自身的改善,這種沖擊效應在滯后兩期時達到最低點,之后平穩上升。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方差自沖擊的貢獻率始終保持在90%左右。②在城鄉收入差距預期的沖擊下,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在第一至第三期呈現負向響應,第三期后有幅度相當的正向響應,第六期后逐漸回落。其對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的影響占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預測誤差的比例,由第一期的2.71%上升到第十期的33.77%。③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對城鄉收入差別預期的沖擊則表現為波浪式正反向顯著反應,波峰和波谷出現在第二期和第四期。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的正向沖擊,在短期內將擴大城鄉收入差別預期,稍長一點就會縮小這種預期,在滯后陸期時又重新擴大預期。但這種影響在第八期達到頂點后,呈現向零效應收斂的跡象。④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對人均耕地面積的沖擊,在第一至第五期呈現正向響應,但波動比較劇烈。滯后五期后呈現負向響應,且這種影響逐漸變小,在第十期時基本消失。總體而言,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對人均耕地面積的影響逐漸降低,其占人均耕地面積預測誤差的比例由滯后兩期的7.03%逐步下降到滯后10期的3.27%。由此我們得出結論,城鄉收入差距預期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至關重要的因素,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的增加在較長時間里會導致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但這種影響不顯著。

4. 結論與啟示

實證結果表明: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與人均耕地面積負相關,并且由于轉移數量的不斷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了耕地流失的問題;農業勞動生產率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具備長期的正向的協整關系;城鄉收入差別預期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最重要的因素,差別預期越大,轉移數量越多;農村人力資本狀況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正相關,但由于勞動力市場的制度缺失制約了勞動力轉移的層次和效果,使農村人力資本狀況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不顯著。

由于城鄉收入差別預期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長期以來,學術界特別強調勞務經濟的重要性,認為通過鼓勵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可以提高農民的整體收入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別,進而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但相對于資本獲得,勞務收入要低得多,而且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因此,單純的勞動力轉移解決不了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化的趨勢。并且,由于要素性資源單向流動,特別是高素質勞動力要素多路徑單向流出,使農村經濟發展“漏出”大于“注入”,由此導致農業的系統發展能力日益低下,內在動力不斷弱化,進而影響農業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資源經濟對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經濟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由于農村“資本稀缺型”的發展模式,使農村豐富的資源開發利用比較滯后。勞務經濟與資源經濟脫節發展使勞務收入資本化進程緩慢,資源稟賦較好卻依然陷入資源詛咒困境。本文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必須與農村經濟發展協調同步,其實現途徑是充分整合勞務經濟與資源經濟,建立勞務經濟與資源經濟相結合的勞動力轉移與農村經濟發展長效機制。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與農村經濟發展協調同步的出路是形成以資本為紐帶,以農民為主體的資源配置機制。以勞動力轉移為基礎的勞務經濟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基礎,資源經濟為勞務經濟的深入發展提供了載體,如果將勞務經濟所帶來的收入轉化為資本,投入到資源經濟中,通過自然資源、知識和資本的充分整合,農民可以通過勞務收入與資本收入提高收入水平。勞務經濟的資本化過程是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經濟的發展將會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反過來促進勞務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兩者可以形成良性互動。

勞務經濟與資源經濟的互動可以從三個層面上得以實現:政府、市場與農村金融。①政府應大力開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務人員的科學文化素質,使其有能力在高端勞務市場獲取更高的勞務收入;同時,通過改善當地投資環境、出臺相關產業政策,積極引導勞務收入流向資源類產業,實現勞務收入的資本化。②將當地農民看作平等的市場主體,給予本地資金和外來資金同等的政策待遇,在充分利用本地資金的基礎上引入外資,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保護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資源收益權,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③通過發展農村金融,打通勞務收入資本化的渠道。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不應局限于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還應發展資源產業投資基金。依托其強大的網點分布和專業的投資能力,解決勞務收入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的問題,實現勞務收入的保值增值,同時解決資源開發過程中大量資金需求問題。

參考文獻:

[1] Lewis, W Arthur. A Model of Dualistic Economic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4,(36):46-51.

[2]張智勇,梅建明.西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產業選擇[J].上海經濟研究,2002,(11).

[3]程世勇,張克聽.經濟轉型中城鄉勞動力轉移機制分析[J].經濟學動態,2005,(6).

篇(4)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當前形勢變成了農村人口遠遠大于城市人口局面,我國的產業構成也在不斷的轉型,基于這樣的背景,我們應該大力發展農村的城鎮化建設,要在根源上縮小城鄉差距,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

一、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意義

城鎮化的建設能夠促使各種生產要素向城市聚集,城鎮化的建設促使農村產業結構發生轉變,使農村的產業結構得到優化提升。在城鎮化的建設中合理的利用資源,在生產配置上進行積極的轉變,使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改變,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就業難的問題,為更多的人提供了工作崗位,使我國的工業生產進行飛速轉變,進入到了新型的工業生產模式。在農村過多的勞動力有很多剩余的時間,在空閑時間很少有工作機會,造成了勞動資源的大規模浪費,城鎮化的建設有效的改變了這種局面,為農村剩余的勞動力提供了工作崗位,為其經濟收入的增加提供了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為實現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城鎮化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這對于縮短城鄉差距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二、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

城鎮化的合理建設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能夠促進生產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價值體系的形成。加快城鎮化建設能夠促進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快速轉型,可以加強農村和城市之間的人流,能夠促進城鄉文化的相互傳播,有利于城鄉之間的信息轉變。

(一)促使三農問題進一步解決

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三農問題一直是一個關鍵的焦點問題。隨著農村人口的迅速增多,土地資源與人口資源之間形成了高度緊張的局面。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過多,為了緩解這種局面,為此推出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型向城市發展,城鎮化的建設為農村剩余的勞動力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利用,同時城鎮化的建設促進了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為進一步解決三農問題和提高農村的經濟水平,縮短城鄉差距奠定了基礎。加快城鎮化建設能夠帶動農村區域發展,有助于提升工業的生產水平,改善產業結構等。加快城鎮化建設有助于提升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產業消費結構出現轉型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村人逐漸在往城市轉移,在轉移中其思想也發生了轉變,其基本的消費理念與消費模式都發生了轉變。在數據調查中顯示,在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后,其消費的水平隨之提高,相應的消費習慣與消費模式也隨著發生了改變。單從經濟結構的角度來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國的經濟結構本身發展出現了失衡情況,農業的生產效率普遍偏低,工業的發展迅速帶動了經濟的大幅度發展。隨著我國第三產業的興起,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結構也隨之發生轉變,城鎮化的建設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轉變。

(三)促使改革產業實現快速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當前的國際市場中出現了第二產業發展過剩問題,因此導致了全面推進產業優化的進程變得困難重重,這就意味著在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下要想實現產業的轉型就應該大力的推進城鎮化的建設進程,要實現產業的快速轉型,實現經濟的穩健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在城鎮化建設進程的推進下,我國的城鎮化建設規模在不斷地擴大,為實現尋找和釋放產能過剩問題提供了出路,為促進各個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進程加快,我國的產業形式也在不斷地發生改變,在工業快速發展的帶動下,我國的服務行業也在不斷地發展,農村城市化建設進程為我國的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保障。

(四)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調整

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一直以來受經濟結構不平衡的影響,在我國農村具有上百萬的勞動力,隨著人口的增加,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逐漸增多,這就導致了農村的生產效率低下,在工業的發展規模上占據著重大的地位,但是生產力卻得不到發展,生產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在服務行業我國的發展一直落后于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經濟發展中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將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得不到提升。城鎮化的建設能夠促進農村的資源和人口向城市轉變,有效的緩解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局面,農村的勞動力為城鎮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資源。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進程加劇,我國的服務行業也在逐漸的興起,在城鎮化建設的伴隨下我國的服務行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改善了我國服務行業發展滯后的局面。

三、結語

城鎮化發展水平是衡量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標準,城鎮化的建設水準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城鎮化的建設發展中各級應該充分地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在掌握國情的基礎上加大城鎮化的建設規模,實現經濟的飛速發展。按照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現狀和各個產業的建設情況,應該制定合理的機制,要有效的促進城鎮化的建設機制,使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得以平穩、快速進行。

作者:劉艷艷 單位:山東省鄄城縣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汪小欣.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J].商場現代化,2015.

篇(5)

城鎮化主要是指某一國家和地區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生產力增強以及產業結構優化等,其社會結構由傳統農業鄉村型社會轉變成第二、三產業的城市型社會的過程,通常也被叫做城市化。在城鎮化進程中,城鎮可以吸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拓展農村的發展范圍,增強城鄉的互動與交流,為農村人口創作更多就業機會,實現勞動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運用,提升農村地區的經濟水平,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一、城鎮化的基本內涵及意義

1、基本定義

城鎮化又有城市化之稱,所謂城鎮化,是指在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力不斷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變革的過程中,社會結構由農業向非農業過度。城鎮化進程主要包括四個發展階段:城鎮化、郊區城鎮化、逆城鎮化與再城鎮化。科學、合理的城鎮化能夠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2、對經濟發展的意義

城鎮化發展能夠實現生產要素的有效匯集,產生集聚效應,還能促進產業結構合理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它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就業壓力,還能擴大市場發展,形成工業模式向創新型工業化轉化;城鎮化建設在區域協調性發展中發揮著不可小視的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鎮化快速發展時,能夠吸引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進程務工,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民收入,還能有效解決人地緊張這一現實問題;城鎮化還能在促進經濟增長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他還在城鄉結構優化以及社會協調性發展中具有積極意義。

二、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分析

1、經濟增長的影響要素

據相關資料分析發現,城鎮化發展中影響經濟發展的要素多種多樣,每一種的影響力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其中,勞動力與資本作為城鎮化發展中的基本要素,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兩個最重要因素,對經濟水平提升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其中,資本又分為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兩種,建設城鎮化的過程中,人力資本的重要意義與物質資本相比較低,物質資本更能提高經濟效益,它的帶動作用高于人力資本。城鎮化在資本投入以及資本投入所起到的帶動作用,相對于勞動力投入來說,前者的帶動作用較大,這主要就是因為在城鎮化建設發展中,大多的農業人口進城參與城市建設,農民獲得一定經濟收入后,會選擇在城市定居,因此,農村人口會逐漸向非農業人口的轉變,所以會導致上述現象發生,而且這種趨勢在短時間內會呈持續發展態勢,對經濟發展產生一種長期影響,同時也導致人們對城鎮建設和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此外,城鎮化發展中的明顯變化就是農業人口逐漸轉變成非農業人口,原有農村人口的知識儲備較薄弱、綜合素質較低,因此,大量農村人口轉移會使人口的整體素質提升較為緩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城鎮知識資本的實際積累。

2、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我國近幾十年來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出,不斷加快城鎮化發展步伐,可以積累大量的物資資本、人力資本以及第三產業在整體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所以,城鎮化發展步伐的加快可以在促進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釋放需求的基礎上,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不斷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轉型,并且還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城鎮的設施建設,實現生產制造以及投資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

三、城鎮化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策略

1、加強資本積累

在經濟發展中,為了更好的發揮城鎮化的促進作用,應該不斷加大各資本要素的積累。同時,資本積累還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國家發展的要求,所以資本積累在城鎮化發展建設中非常重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愈演愈烈,城鎮化發展建設需要對技術、資本以及信息等要素進行合理的整合和完善,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它們對城鎮化的促進作用。此外,在城鎮化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城市也需要做出相應的努力和貢獻,及時發現城市發展存在的不平衡問題,并且結合城市經濟發展情況找出具體的解決策略。要合理控制城鎮化的實際發展速度,城鎮化發展步伐如果太快,很容易產生大量的農村失業人口和失地農民,因此,我們應該時刻關注城鎮化發展情況,合理控制和調節城鎮化發展步伐,使其能夠更好的滿足經濟增長的需求。

2、發揮城市具有的輻射作用

在城鎮化發展中,城市的工業、文化以及物質等水平占有著重要地位,影響著城市化對社會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同時,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建設,城市中的文化和物質會逐漸朝著農村地區進行滲透和發展,提升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的發展水平,促進農民思想進步,而且農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也會受到城鎮化的影響,發生一定的改變和提升。城市中除了物質和文化會影響城鎮化發展外,工業對農村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反哺作用,工業的快速和高效發展能夠給農村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使得農村發展擁有大量的資金和物質基礎,推動農村地區的發展建設。此外,工業發展能夠推動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還能在城鎮化發展中利用價格機制、補貼以及服務的調整推動農業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促進農村地區經濟增長,從而推動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因此,我們在城鎮化發展和建設中,應該要正確的認識到城市對農村的輻射作用,并且注重工業發展和提升,以此來帶動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3、提高農民參與度

我國開始城鎮化建設時,相關部門的決策者和經營管理者應處理好城鎮化與“三農”之間的關系,片面、絕對的城鎮化指的是消滅農村和農民戶口,全面的、新時期的城鎮化即指采取有效措施擴大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增加農民福利,從而實現農民和城市居民在教育、養老、就業以及醫療等方面的政策一致性。與此同時,建設發展農村經濟時,應強化對農業的扶持力度,為鄉鎮企業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確保農民穩定進行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的經濟利潤。除此之外,社會力量還應提供及時的幫助,減少城鎮化建設的壓力和矛盾,實現農村經濟有序發展、持續進步。

4、弱化社會矛盾

城鎮化發展的同時,社會矛盾也會隨之擴大和增多。農民工占城市人口的比例較大,但是大多數農民工尚未得到充分的社會保障,尤其是在醫療保險、生產安全以及勞動薪水等方面。城鎮化過程中,經常出現土地強行占用等現象,少量的補償金未能彌補經濟損失,農民利益得不到及時的保障。此外,在房屋拆遷方面,拆遷方與被拆遷房屋用戶之間的溝通較少,強拆、釘子戶等現象屢見不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穩定,不利于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對于城鎮化建設中所出現的種種矛盾,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領導者不能坐視不管,應切實加強與人民群眾的交流和溝通,在此基礎上,制定能夠滿足雙方利益的方案,同時,工作人員應深入調查、分析已經存在或者潛在的社會矛盾,公正執行相關法規、條例,促進城鎮化進程持續進行、發揮城鎮化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結論:總而言之,在當前時展背景下,雖然我國整體發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各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還存在明顯的不平衡現象,尤其是農村和城市經濟水平逐漸拉大。因此,我們應該注重城市化的發展和建設,并且正確認識到城市化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加強文化、物質以及人力等資本的積累,加大農村設施建O,滿足農村人口的發展需求。同時,發揮城市所具有的輻射作用,注重工業發展,從而為農村發展創造更多的資金和物質支持,推動農村快速發展,提升我國整體的經濟水平。

參考文獻:

[1]王鵬宇,畢天平.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08):24.

[2]高天躍,李靜.試論我國新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J].財會學習,2016(12):204.

篇(6)

一、引言

我國正在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為更好的解決當前城鎮化發展中面臨的各類矛盾,確保經濟穩步發展,就應將城鎮化發展列入到現階段我國的戰略化發展部署中。根據當前的發展實踐能夠獲悉,對于一個地域或者國家而言,若其城鎮化建設水平越高,就意味需要注入的生產要素更為集中,故此這一集聚效益的產生能為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但要想充分發揮出中國城鎮發展的助推作用,就應明確對應的作用和機制,以此為著眼點解決問題。

二、城鎮化概述

(一)城鎮化的內涵

城鎮化即城市化。通常城市化是國家或者地區,在生產力迅速發展的前提下,調整原有的產業結構,以期實現城鎮化戰略發展要求。城鎮化能為現代化城市型社會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城鎮化的發展進程,需要經歷城鎮化、郊區城鎮化、逆城鎮化的過程。當城鎮化的發展具有合理性、科學性,才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發展動力。

(二)城鎮化為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

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為讓各類生產要素都向城鎮化聚集,就應在此過程中,優化現有產業結構,從而為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奠定堅實的基礎。具體介紹,即城城鎮化發展中,市場的規模正逐年擴大,因而能夠吸收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的同時,轉移農村勞動力,提升農民的收入。

當前,我國正在踐行城鄉統籌模式,并將其看成規劃要點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為更好的實現城鎮化建設,讓其能夠穩步前行,就應在經濟與社會協調的過程中,為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

三、城鎮化發展的作用機制

(一)我國城鎮化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已經進入到快速發展時期,城鎮化效率也逐年加大,從2000年的36.22%持續攀升到2015年的56.1%,結合當前的發展現狀獲悉,這種提升顯然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重視。當前農業人口逐步進入到城市,是城鎮能夠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農村人口的逐年加大,農業的用地已經無法滿足現有農村剩余勞動力,很多農民開始逐步由農村遷移到城市,在城市里面謀生。這部分農民工主要集中到大中城市,尋找就業機會。

(二)中國城鎮化發展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1.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為全面推行社會主義制度,“三農”問題是當前發展中的焦點問題。當前的發展形勢是:農村人口逐年增多,土地資源短缺,雙方的矛盾逐年加大。故此,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不斷加大,導致農村整體收入偏低。但城鎮化步伐的逐年加大,剩余的勞動力開始逐步向城市轉移,城市在發展中也需要各類資源的集聚,這就為就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尤其是二三產業逐年發展的背景下,為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提升農村地域經濟發展水平,就要通過中國的城鎮化發展為其奠定堅實的基礎。

2.推進各個產業快速發展。中國加入WTO后,世界范圍內的產品或者貨物開始陸續登陸到中國市場,沖擊中國本土生產行業,特別是很多大型的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的生產要素,降低成本,加大產能。因而我國出現第二產業產能過剩的狀況,這就導致全面推進產能優化的進程中,風險逐年加大。現階段產業結構開始轉型,促進經濟社會穩健發展的同時,保障可持續發展的持續。隨著城鎮化發展的逐年加大,我國的城鎮化規模也在呈現逐年擴大的模式,將為過剩產能發展提供新的出路,不但能均衡各產業的發展,也能產業的規模化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3.轉型消費結構和經濟結構。第一,從消費結構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國城鎮化步伐開始逐年加大,農村的人口開始逐步進入到城市,變成城市人口。這部分人口的消費理念也開始趨向城市化,根據相關數據調查能夠獲悉,部分農村人口逐步遷移到城市居住后,消費水平和消費習慣都發生變化。第二,從經濟結構的角度探尋問題,我國較長一段時間經濟結構發展失衡,這就帶來農業生產效率較低。工業規模雖然很大,但也無法大幅度的提升整個社會的生產力狀況,且相較于發達國家,服務也的差距更大,我國在適應世界市場的前提下,開始大力發展以計算機技術為首的第三產業,目的是改變現有的生產力過剩局面,將大量的資源和人力都轉移到信息產業上,從而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

四、我國進行城鎮化發展的建議

(一)讓農民參與

推進城鎮化發展,要求管理人員或者決策人員對“三農”有正確的認識,首先明確城鎮化發展不是將農村、農業和農民取消,由于農業是中國的立國之本,中國一直以來都是農業大國,沒有農業其他產業的發展也將變成無根之樹。農業的地位無論到何時都不可動搖,城鎮化建設,主要是保障農業經濟的發展,讓其有大幅度的提升,無論從農民的收入還是醫療、養老方面,都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

其次,建設農村經濟時,要扶持好工業,政府適度的給予農村鄉鎮服務社更好的優惠政策,用以提升農民受益,提升農民生活水平。政府支持中,要針對出現問題給予指導,盡可能的給予正常政策優惠,從而消除農村城鎮化發展中出現的障礙和問題,保障農村地域的承載發展可以持續穩健的前行。

(二)化解社會矛盾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社會的各個部門間必然存在小的_突和矛盾。城市中的城鎮人口,比重較大的部分是農民工群體。根據現有的數據調查能夠獲悉,每年進城的農民工人數能夠達到2億人,這部分人群中,大部分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還沒能落實,并且工作中部分農民工的人身權利不能得到保障。導致農民工無論是薪酬待遇、醫療保險、人身保險上相較于城市人口都有著較大的差距。農村的土地化改革以及成長建設中,部分農民的征地補償款還沒有落實,導致農民喪失土地,還沒有得到對應的經濟補償。故此,建設城市基礎設置,在拆遷房屋補償中,矛盾出現在開發商、政府和群眾這三方主體上。政府針對這一問題就應進行深度調研,環節各方矛盾和沖突,平衡各方利益,并且制定合理的方案,保障方案執行的公正和公平,滿足城鎮化的穩步發展要求。

五、結束語

從國家和地區的角度考慮問題,城鎮化建設水平的高低與否會直接影響經濟發展的實力與水平,在城鎮化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為更好的發揮城鎮化作用,確保國民經濟能夠穩步發展,就應了解城鎮化的發展現狀,結合當前發展過程中暴漏出的問題,運用科學合理的措施解決問題,促使城鎮建設能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藺雪芹,王岱,任旺兵,劉一豐.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J].地理研究,2011,(03):27-29.

篇(7)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2-0015-02

1 引言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不夠協調,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人民群眾的公共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與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的嚴重不足之間存在突出矛盾,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態勢不斷擴大,這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農村城鎮化是指在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作用下,農村分散的人口、非農產業、資本要素向城鎮集中的社會經濟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城鎮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向農村擴散,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城鎮功能優化,衍生出新的生產力發展空間形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要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能夠體現公平正義原則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人們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條件的均等。從我國的現實情況出發,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如就業服務、社會救助、養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業,如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科學技術、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礎,如公共設施、生態維護、環境保護等;四是公共安全,如社會治安、生產安全、消費安全、國防安全等。

依慧(2007)等人認為我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由此他們認為應從根本上化解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江明融(2006)提出造成我國城鄉公共服務不均等化的主要原因是長期實行城市偏向型公共產品供給制度,這造成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短缺、供給成本分擔不合理、公共產品收益分享不公平、供給決策機制不規范等問題,影響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導致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失衡。因此,要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僅靠農村的力量是不夠的,應實行城鄉統籌的公共服務供給制度,將城市的一部分財富轉移到農村,以提高農村的公共服務水平。

2 城鎮化促進經濟發展的理論分析

2.1 劉易斯模型二元經濟結構理論

1954年著名經濟學家劉易斯在《曼徹斯特學報》上發表了《勞動力無限供給下的經濟發展》一文,提出了發展經濟學關于勞動力轉移的第一個理論模式。該模式有三個假設條件:(1)不發達國家的經濟分為兩個部門,即城市中以制造業為中心的現代部門和農村中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傳統部門;(2)勞動力無限供給;(3)工業部門工資水平不變。

它的基本內容是:不發達國家存在兩種經濟部門,一個是用現代方法進行生產,生產率高、工資高的現代部門;一個是用傳統方法進行生產,生產率低、勞動報酬低的傳統部門,傳統部門最大的特點是存在著無限供給的剩余勞動力。由于工農業之間的收入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農業剩余勞動力必然有一種向工業部門流動的趨勢,只要沒有人為障礙,農業剩余勞動力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入城市,城市現代部門在現行固定工資水平上能夠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數量的勞動力。城市現代部門由于吸收了農業剩余勞動力而擴大了生產,取得更多的剩余,積累了更多的利潤。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動機下,積累的利潤被轉化為資本,從而吸收更多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再擴大資本,再取得更多的剩余,積累更多的利潤,進一步擴大資本,如此循環,直到農業剩余勞動力消失,工業部門的勞動力供給不再是無限為止。在上述循環往復過程中,城市現代部門擴大生產,農業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工業部門轉移,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從而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在傳統農業部門中,伴隨農業剩余勞動力的不斷流出,勞動邊際生產率將逐漸與工業工資接近,農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農業部門逐漸進步,從而傳統農業部門得到了改造,二元經濟結構的痕跡慢慢消失。劉易斯模型主張發展中國家通過現代工業發展,不斷將農村中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直到最終將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吸收殆盡。隨著城市化的不斷實現,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公共服務將趨向于一致,從而有利于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2.2 工業反哺農業

工業反哺農業主要是依靠工業發展的物質和技術積累來支持農業的發展。但這種支持,并不完全是工業產業或工業廠商對農業的直接反哺,而是以工業為基礎的整個國民經濟所提供的經濟剩余,抽出一部分來扶植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同時,這種支持是在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起基礎作用之上,運用公共財政手段和產業發展政策來實現的,不是簡單的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直接轉移,更不是不同的生產者主體之間的直接轉移。這種支持也不是政府對農業生產的直接干預,而是通過價格、稅收、財政補貼、金融、公共服務等政策手段調節農業生產經營者的有關收入,引導其有關行為,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和發展。其本質是政府通過公共財政和產業發展政策對農業的支持政策。通過這些支持,農村經濟必然會得到長期快速的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將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促進了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

2.3 城市輻射作用

城市化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城市文明的發展及其向農村擴散和傳播的過程。城市的發展會開闊農民視野,改變農民傳統觀念,幫助農民實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規范上的根本轉變。對于促進農村工業集中、集約經營,帶動第三產業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農業從經營理念到操作方式的變革,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人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這既有利于加強城鄉聯系和縮小城鄉差距,又有利于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3 城鎮化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

城鎮雖然是一個既不是城又不是鄉的獨立社區,但就其性質來說,它是既依賴于城市,又依賴于鄉村的介于城鄉之間的區域,它把城鄉有機地聯結成為一個完整的相對獨立的區域,這就決定了城鎮具有城市和鄉村的某些特征。徐榮安認為,城鎮亦城亦鄉。從社會結構上看,城鎮是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信息的中心,具有多方面功能的綜合體,又有一批亦工亦農的勞動者,工作在城鎮,戶口在農村。從經濟結構上看,城鎮以城市為依托,具有城市工業、商業和社會服務的經濟結構,又具有相當比重的農業和為農業服務的加工業。從空間結構上看,城鎮既有相對集中的人口、公共設施和建筑群,又有接近鄉村的生態環境。可以說,城鎮既有城市的屬性,又有鄉村的屬性,是城鄉屬性兼有的相對獨立的社會、經濟、生態結合的實體。

城鎮作為城市與鄉村的橋梁紐帶作用,具有吸納城市先進技術、信息、管理經驗等方面的功能,也具有將城市的技術、產品、人才等向鄉村轉移、擴散的功能,促進城鄉的聯系和交流,促進城一鎮一鄉一村梯度結構的形成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城鎮作為城市社區和農村之間的紐帶,使城鄉之間的人員、物資、資金和信息等方面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交流越來越頻繁。城鎮作為城鄉之間進行聯系和交流的中間環節,不僅可以為城市提供從農村聚集而來的原材料、農副產品、初級日用品以及各種勞務,而且還可以為城市向農村轉移產品、資金、技術、人才開辟廣闊的市場,還可以接受城市更新換代但還有持續使用價值的技術、設備和產品,促進大中城市的產業結構向高、精、尖、新的現代化方向發展。城鎮背靠大中城市,腹容廣大農村,確實起到了城鄉經濟的結合部及聯系和紐帶的作用。它不僅促進了城市社區之間的要素交流,而且還促進了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人才結構、社會組織結構的互相滲透。同時,還促使城鄉社區在功能上的互相補充。此外,城鎮作為聯結城鄉的紐帶,能夠充分發揮其城鄉經濟的網絡功能,促進城鄉結合,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建立城鄉社區分工協作的社會經濟統一體。

參考文獻

[1]陳秀山,張可云.區域經濟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篇(8)

1.我縣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當前我縣土地流轉工作存在著面積少、規模小、流轉行為不規范、服務機構不健全、流轉機制不完善等,反映出當前農村土地流流轉在觀念、利益和年制度等方面還存在一定障礙,嚴重制約了我縣農業綜合效益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1.1農民的戀土情結深厚,抑制了土地流轉的進程

部份農民小農經濟意識較強,戀土觀念根深蒂固,視承包土為“保命田”,既使外出打工,進城經商,也要保留承包田,不愿長期轉讓或轉包他人經營,免得放棄土地經營權,寧可荒蕪半荒蕪也不愿意流轉他人經營,增加了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這是農民戀土的一個客觀原因。

1.2土地流轉的市場需求不足,雙較效益低,影響土地經營權的流轉

(1)農村土地流轉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土地資源,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而過低的農業比較收益以地農為投資存在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使得各種資本對經營農村土地的動力不足,造成了土地流轉市場需求。此外受農村土地及其附著物不能擔保和抵押貸款的政策限制,以及農村金融缺失,,阻礙了農民和土地流轉方發展高投入的農業產業。

(2)農村稅費改革之后,土地承載的負擔主要包括直接和間接生產費用。農業是一個周期長、風效慢、受氣候影響大的弱勢產業,比較效益低,農民增產不增收或高產不高效的情況相當突出。目前有部分農民之所以不愿意轉入其他農戶的承包地,說到底就是土地承載負擔重,比較效益低。

1.3規模流轉困難,限制了土地流轉的規模

由于我縣山區面積較大,大部分土地分散在山地,且由于分布在不同區域、面積較為狹小的地塊所組成,零星分散,難以實實施規模經營。

1.4土地流轉程序不規范,制約著土地流轉的健康發展

目前我縣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以農民自發流轉為主,集中連片的、有組織的流轉較少;以農民之間的流轉為多數,農戶口、與開發業主之間的大批量流轉較少;耕地主要以短期性、季節性的流轉為多數,中長期的流轉主要是荒山荒坡及其它流轉地。

1.5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影響了土地流轉的進程

我縣目前尚缺乏土地經營權流轉的配套政策措施,部分基層干部存在求穩怕亂、少找麻煩的思想,引導不力,服務滯后漱口,對土地流轉工作缺乏指導和管理;缺乏土地流域轉中介服務組織,土地流轉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時有效溝通。

2.我縣農村土地流轉的作用和意義

2.1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

土地使用權流轉促進了我縣農村余勞動力向高效益行業流動,使一大批從事農業的農戶逐漸擺脫了土的束縛,專門從事第二、三產業,加快了城鎮化進程和農民增收的步伐。據統計局2011年數據,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達7.6萬人,年收入達1.9億元,人均增加純收入476元。土地流轉既可使出讓戶或獲行得固定的土地出讓金,同時,土地出讓戶也可通過外也打工、從事其他行業或者到土地受讓大戶(農業企業)中勞動獲取收入。

2.2促進招商引資,繁榮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素質

土地使用權流轉促進招商引資,引進外地資金、人才、技術和管理經驗,不僅帶動當地的資源開發,為開展精品農業、現代農業創造了條件,而且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了農村經濟效益,繁榮農村經濟。

2.3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使土地相對集中,便于統一規劃,有利于新技術的運用和新品種的推廣,特別是高效的經濟作物的開發,從而使產業結構發生變化。

2.4吸納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生產和農為綜合開發利用,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是吸納社會資金,特別是工商資本投入農業的有效途徑。土地經營權轉向社會開放,對農業的綜合開發有重要的意義。

2.5促進農村城鎮化進程

農民實現土地流轉后,離鄉,積攢足夠的資金后定居在小城鎮或城市,受更多的社會公共福利,成為城鎮的主人。同時,土地規模流轉,必然會吸引和帶動一大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落戶城鎮,為城鎮居民就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可能,帶動餐飲、運輸、房產等第三產業,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和稅收,為完善城鎮功能、改善人居環境作出積極的貢獻;形式良性循環,互動雙贏的局面,推進城鎮化快速發展。

3.如何推進我縣農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轉的對策及建議

3.1更新觀念,引導流轉

加快土地流轉的關健是決村(組)干部群眾的思想障礙。一是充分認識到土地流轉的重要性,進一步明確土地流轉是對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延續和完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推進農村城鎮化、轉移農村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現行農村各項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二是村(組)干部要強化對政策法規的學習,調整工作思路,教育和指導農戶自覺進行土地流轉。

3.2執行政策,規模流轉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規政策,確保農地用途不變,限制土地拋荒,鼓勵提升地力;合理確定流轉補償制度的和土地估價。二是縣、鄉(鎮)、村要分別制定和落實鼓勵土地流轉達配套政策。在優惠對象上實行雙向優惠,既要鼓勵土地轉出方,又要鼓勵土地流轉入;在優惠的內容上要實行優惠,不但在經濟上優惠,且在流轉戶享受集體公益事業服務等方面都給予適當的扶持;在優惠的取向上要實行重點優惠,對地質較差的鹽堿澇洼地開發性經營項目,有技術推廣價值和市場發展前景的特色種養項目,實行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項目進行重點扶持。

3.3因地制宜,有序流轉

既要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又要實事求事,因地制宜,形式多樣。在體流轉工作中,必須尊重群眾意愿,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穩步推行。對已經實行的各種方式方法,要來不斷總結、修訂、完善,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力求實效,逐步推廣。

3.4把握原則,推動流轉

在體的土地流轉運作中,主要把握好以下六點原則:

(1)把握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原則。

(2)堅持依法、自愿、有償、有序的原則。

(3)把握土地流轉主體多元化的原則。一是土地向種養大戶流轉;二是土地向規模化種田能手集中,實行開發種植,既能解決農村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又使土地效益倍增;三是土地向龍頭企業流轉;四是鼓勵縣、鄉科技人員創辦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從農民手中轉包或租賃土地。

(4)把握土地流轉形式多樣化的原則。主要是轉包、轉讓、互換、出租等方式,要從本地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

(5)把握依法簽訂書面合同原則。一是土地流轉的期限不超過30年,的余期限;二是土地流轉必須簽訂書面,并經鄉鎮土地管理部門鑒證,確保合同的真實性、合法性;三是加強土地流轉合同資料的檔案管理工作。

(6)把握正確引導和加強服務的原則。各鄉鎮、各部門要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尊重農民意愿和客觀經濟規律,不斷規范土地泫轉。

建議:

篇(9)

我國城市化進程正在不斷加快,上至城市管理者,下到普通老百姓,對城市經營及土地相關的法律、政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自上世紀末國內第一家土地儲備中心在上海成立后,土地儲備機制逐漸發展到其他大中城市。特別是國務院有關文件倡導試行土地收購儲備機制以來,國內上千個城市紛紛做出嘗試。近年來,土地儲備機制的話題成為焦點,如何創新土地儲備機制,來促進經濟發展,成為當前的熱門話題。

1 土地儲備機制概要

我國為了調整傳統的土地管理模式,提出了土地儲備這一重要舉措。土地儲備制度正是為了宏觀調控土地市場,而專門設立機構,按照法律并結合市場運作體制,借助征用、收購、收回、置換等形式集中儲備原來分散的土地,在重新開發和整合后,按照市場供需情況和城市統一規劃把土地使用權以招拍掛的形式轉讓給用地單位的制度。本世紀初,許多地方在國務院頒布了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后,按照建立土地收購儲備制度的要求,深化了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

2 我國城市土地儲備制度建立與發展

我國憲法規定國家擁有城市土地,制度本身沒有認定土地的商品屬性,這就導致了我國對土地所有權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得不到足夠的補償落實。第二個是嚴重浪費了城市用地,有土地資源配置不當的情況。有些土地使用者片面地考慮土地使用的無償性和無限性,無視土地利用率,恣意擴張圈地,導致了土地緊缺的情況,但同時許多城市用地荒蕪閑置。雖然我國適當改革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后的土地制度,但仍有不少新問題。第一,法律規定國家擁有城市土地的所有權,所有權是國家的,土地相關的占有權、收益權也應該是國家的,況且國家是以贖買等多種措施把土地從資本家、大買辦等手里歸置到國家的,然而,事實上土地國有沒有在經濟上得到實現。第二,長期以來,許多單位和個人無償地使用土地。現在,雖然政府建立了土地收購制度,但參考了其他國家進行適度經濟補償的方式。換句話說,無償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仍得到了額外的經濟補償利益。第三,土地儲備制度建立的初期土地價格會有增長,土地需求持續攀升,但從長遠看,城市政府就要進行有效的土地價格調控,來確保大多數人的利益。

現實生活中,政府收購的土地不能等同于供給的土地。政府投入資金收購土地后,要進行改造,要拆遷平整,要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等。土地經過政府收購整合后,實際是增加了資金和物化勞動的投入升值了。因此,政府把土地出售給用地單位和個人的價格要高于收購的價格,這是理所當然的。至于其價格是否合理,要看價格與其價值是否匹配,需求與供給的矛盾,還有政府有沒有壟斷性質的牟取暴利行為。此外,政府供給的土地和用地單位對土地的需求有一定差距。企業用地要經過一定的特殊處理,這是政府不會參與的;房地產開發所需要的土地也不同于政府提供的土地。為滿足這一要求,就產生了房地產開發公司。通過房地產開發公司資金的投入和物化勞動投入,土地又進一步升值,我們雖然無法知曉房地產公司真實的獲利情況,但從其中,我們感受到了高昂的房價。

3 土地儲備效益最大化的思考

過去一定時期,我國土地儲備要同時實現兩個目標:一是實現國有土地資產價值最大化,通過土地市場手段和政府壟斷經營,不僅保證收回土地儲備成本,而且要實現土地資產價值的最大化,即價高者得;二是借助土地儲備實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城市發展的總體要求。地方政府在兩個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最終演變成了土地價格的不斷攀升,“地王”頻出,地方政府嚴重依賴土地財政,應該說城市土地的過度資產化是近期我國土地利用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土地作為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同時人類對土地有無限制的需求。有限的土地資源和人類無限的土地需求,這種矛盾造就了經濟社會中的土地利用矛盾問題。土地是城市的最大資源屬性,而非資產屬性,所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要使土地儲備中土地利用價值最大化,利用土地儲備調控好城市用地與發展的關系,最大程度發揮城市土地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3.1 控制城市土地儲備收購和供應工作。

事實證明,政府經營土地的最佳選擇是土地儲備。政府可以利用土地儲備達到調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雙重目的。在收購和供給的過程中,要掌握好供需情況,把握好“多與少”、“蓄與放”的問題。土地儲備庫存數量不能偏少,不能過多。少了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多了容易造成土地和資金的雙重積壓,增加土地儲備成本,產生巨大的籌資風險,超額的土地儲備沒有巨額的資金支撐是無法平穩過渡的。按照相應城市發展規劃和經濟發展的態勢,收儲中要有目的、有選擇、有順序地進行,根據城市發展需要,考慮民生需求,制訂城市用地綜合指標,適時、適量、適價供應土地。不能看到市場膨脹就大量征用和投放,過量供應就會造成過分刺激投資,地產開發盲目膨脹,城市規劃結構錯位,無法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和基礎設施。制定土地供應計劃要從引導城市產業升級上下手,結合供應量和供應結構來進行,通過土地的供給和控制,平衡社會經濟發展。

3.2 引入公開公平的競爭機制,發揮土地的有效價值,最大化土地資源效用。

在經濟活動中土地必然會產生地租,地價就是地租的資本化。在市場的競爭中,扣除全部成本后的預期凈收益決定市場租金,土地的資源租值就是預期凈收益。借助土地儲備機制,規范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制度,在制訂城市用地綜合指標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競爭機制作用,使資本與土地直接見面,使土地的資源價值充分發揮,有利于促進土地價值的最大化,有效防止土地獲取環節的競爭機制失衡。

3.3 土地儲備與城市發展規劃的關系要協調好。土地儲備工作是市場經濟行為,必須顯化城市土地資產。土地儲備工作要正確運用經濟學原理,把握好土地儲備與城市發展用地規劃的關系,要注意以下幾點:

3.3.1 土地儲備要與城市發展規劃相銜接,注重級差土地收益的同時,兼顧城市社會經濟和生態發展需要,滿足城市多種功能性需求,注重城市環境和民生。

3.3.2 對于公益性土地儲備,可以國家或地方政府投資開展土地儲備;對于商業性土地儲備,適度考慮贏利目的,把握好執行規劃要求的前提,開展土地儲備。用商業性土地儲備收益反哺公益性土地儲備,使土地儲備和城市社會發展步入良性循環軌道。

3.3.3 土地同時具備資源與資產特性,投放市場的過程要把握好國有土地的集約、高效利用,根據產業政策和城市發展需要,實行供應總量宏觀控制。應用地租地價原理、區位原理、供需平衡等土地經濟模式,把握好土地儲備的收購與供應環節,強調土地社會資源共享性的同時,實現土地資產價值最大化。

4 土地儲備機制的創新

城市土地儲備制度的創新,要注重政府對土地市場調控的目標,要實現國有土地資產的保值增值,要結合行政指導和市場運行來創新土地儲備機制。

土地儲備的目標要進一步優化。土地儲備不是簡單地以地生財,以地聚財,解決地方財政收入問題,而是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解決公益性、民生性需求,用城市土地的級差收益,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城市功能,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與此同時,要想方設法完善財稅制度,解決地方政府土地財政依賴問題。

土地儲備制度經過了簡單的以土地經營為主的模式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土地儲備制度迎來了新的改革契機。首先,土地儲備目標的多樣化和綜合化,決定了土地儲備被賦予更重要的職能,除完成經濟目標外,更重要的是要肩負更大的社會目標責任,完成土地的宏觀調控,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解決居民保障性住房用地,促進民生發展。其次,通過土地儲備機制的政府經營型向政府公益和經營并重型的過渡,土地儲備作用將從政府職能更多地走向社會職能,得到社會的關注和認可,得到城市居民的大力支持,減少強征強拆,從而大大加快土地儲備制度的改革和發展,為以政府主導的城市土地的統一儲備、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建設、統一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我國經濟建設和民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5 結論

通過分析土地儲備機制,針對我國的特殊國情,經濟發展地區不平衡的情況,對不同城市采用統一的模式是不符合我國實情的。所以,創新的土地儲備機制要優化土地儲備性質,優化土地儲備的目標和運作方式。當然,土地儲備機制在我國發展還不成熟,不完善,怎樣按照經濟規律,實現土地資源資產價值的最大化,促進經濟發展,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經濟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篇(10)

中圖分類號 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2-0147-06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被人類大量消耗,導致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人類生存的環境受到溫室氣體的嚴峻威脅,而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排放占80%,可見二氧化碳對于氣候變暖的影響巨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逐漸認識到發展低碳經濟是解決氣候變化與經濟發展矛盾的最終方案。但是長期以來,我國企業追求的目標通常都集中在降低成本、提高產量或獲取最大利潤上,很少考慮制造業的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以及資源的有效利用問題,企業經常采用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傳統發展模式,致使制造業長期處于“兩高”(高污染、高能耗)和“兩低”(低技術密集度、低附加值)的發展狀態,導致嚴重的資源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環境與人類的矛盾要求企業發展遵循“與環境相容”的原則[1-2],低碳經濟發展無疑是企業的最佳選擇。低碳經濟是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經濟發展模式,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當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文獻大多集中在低碳經濟的內涵和發展路徑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發展經濟等內容,靳志勇(2003)對英國當年實行的低碳經濟能源政策進行了全面介紹[3]。張秋明(2005)分析了英國政府為將生物燃料和氫確定為未來低碳運輸燃料最有前景的備用燃料,實施的一整套生物燃料鼓勵政策,包括燃料稅、投入稅收、資本補助金、資本減稅及可再生運輸燃料義務[4]。安培浚(2005)介紹了美國氣候變化技術戰略規劃的任務、目標、方法,并論述了其對我國氣候變化技術發展的啟示[5]。任小波等(2006)對英國斯特恩報告關鍵內容進行了解讀,從科學基礎、氣候變化中的經濟學問題、減排行動的政策與經濟因素、適應行動的效益分析以及全球合作應對氣候的意義等五個方面對報告的主要內容、立場和結論進行了介紹[6]。王志軒(2007)認為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一定要在法制的框架下進行,一定要科學估計中國節能減排的潛力,一定要通過政策、價格來引導、通過市場的手段來推進[7]。鄒驥(2007)指出中國從傳統的發展路徑向一個創新性的發展路徑轉變需要三方面的個因素:一是需要研發技術、引進技術需要體制的改革,正確的政策,人力資源和資金;二是要把市場上已經存在的低碳技術迅速加以推廣;三是戰略層面、政策層面、技術層面的合理規劃也非常重要四是要形成互利雙贏的國際合作,聯合進行開發、設計等[7]。徐冬青(2009)介紹了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做法與經驗借鑒[8]。杜明軍(2009)指出中國在今后的發展中,應致力于構建由低碳經濟發展意識培養機制,政府、企業和公民間的低碳經濟利益“三角”均衡機制,低碳產業發展政策導向機制,低碳經濟發展財政稅收激勵機制,低碳產品稅(預備)機制,低碳產品認證和標志(預備)機制,低碳環境和能源技術創新機制,社會公害應對和社會廢物處理機制,低碳環境監測機制,低碳生態城市建設誘導機制等十項機制構成的低碳經濟發展耦合機制體系,以保證低碳經濟的轉型成功[9]。吳昌華(2009)指出低碳經濟涉及政府、企業和公眾等相關利益群體,是政策、制度安排、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大變革和結構重構[10]。周宏春(2009)認為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優化產業結構,發展低碳農業,建設低碳城市和基礎設施[11];任力(2009)認為發展低碳經濟的措施:如實施低碳發展戰略,調整產業與能源結構,加強低碳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建立碳交易市場,促使企業承擔低碳社會責任等[12]。趙卓等(2010)等認為技術創新是低碳經濟發展的的動力和核心,能否順利實現低碳經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低碳技術創新,并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技術創新困境提出相應的對策[13]。高為(2010)認為未來我國要在不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實現低碳發展,其可能途徑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創新與實踐結合,發展低碳經濟;二是法律與政策指導,實現低碳經濟:三是激勵扶持機制,進入低碳經濟;四是再生能源循環,促成低碳經經[14]。但是當前關于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激勵研究還相當不足,基本上對激勵措施的研究文獻也是局限在政府給出一定的固定費用對企業的低碳經濟行為予以獎勵,如劉衛國等(2010)運用多任務委托模型研究了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最優激勵機制,認為企業在發展低碳經濟時需要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項任務,并設計出當三項任務努力的激勵成本相互獨立和相互依存條件下政府對企業的激勵契約[15]。鑒于當前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本文在希望借鑒激勵理論中的委托――理論基礎上,搭建我國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激勵機制框架,通過設立“錦標機制”構建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激勵機制模型,為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

劉衛國等:錦標機制理論下企業低碳經濟發展激勵機制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年 第2期1 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激勵機制建模

委托理論中,有一種通過比較相對業績對人進行激勵的方法――“錦標制度”(rank order tournaments),他是從競賽的角度出發,對委托理論的解釋。在錦標機制中,每個人的所得只與他在所有人中的排序有關,與他的絕對努力程度不直接相關。m個人有m個獎品wi,i=1,2,Λm,其中w1≥w2≥Λ≥wm,業績最好的人得到w1,第二名得到w2,最后一名得到wm,如此等等。Lazear and Rosen曾證明:如果人的業績之間不相關(人不受共同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錦標機制要比每個人的報酬僅依賴于他的絕對業績水平的機制差,因為它在不增加有關人努力水平的信息量的情況下,增大了相互競爭中的每個人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從而弱化激勵機制;但是,如果人的業績之間存在相關性(人受到共同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通過錦標機制可以剔除更多的不確定因素,從而使委托人對人努力水平有更為準確的判斷,即降低風險成本,又強化激勵機制。此時,錦標機制是有價值的[16]。下面筆者就在明確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委托關系的基礎上,基于錦標機制原理,建立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激勵機制模型。

1.1 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激勵的委托關系

委托關系是指一個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人)代表他們去完成一些工作,并相應地授予人某些決策權的契約關系。委托人是授權方,人是行動方。但是在委托關系中,由于委托人方也存在不兌現合約中的承諾的可能,這使得委托人也存在一種“道德風險”。這種道德風險可能是源于委托人否認所觀測到的業績,且人也無法向委托人證實其業績。甚至,這種信息在法庭上也無法證實。這就導致委托人在事實上觀測到高產出的時候也謊稱產出不高而逃避履約的責任。這種道德風險在合約規定需要向人支付的數額很大的情形是很可能發生的,因為存在委托人不履行合約的激勵。當人事先就明白這一道理時,他就很可能不努力工作。但是,倘若存在一種錦標機制,它規定一定比例的人必將獲得較高的報酬,那么,委托人的占優的選擇是將較高所得支付給業績較高的人,因為這樣可以激勵人努力工作。人的占優戰略也是選擇努力工作,從而強化激勵機制。在制造業低碳經濟發展激勵問題上,行業管理者(一般認為是中央或地方政府,以下簡稱政府) 作為集體利益的代表,意識到低碳經濟發展能為整個社會帶來好處,因此會采取一些手段激勵(委托) 企業進行低碳經濟發展,比如采取財政支持、稅收優惠、政府采購等方式補償企業低碳經濟發展帶來的損失;但是企業從自身利益考慮,一般情況下不愿意改變現行的發展模式,不愿意主動進行節能減排,再加上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企業有可能在低碳經濟發展中出現機會主義行為,導致達不到政府所要求的節能減排指標。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和企業就形成一種低碳經濟發展的委托關系。顯然人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激勵對象,即企業。委托人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激勵主體,即政府。

1.2 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激勵模型的構建

根據Malcomson模型的研究方法[17],構建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激勵機制模型。

(1)模型的假設條件

①某個區域內存在許多同類型企業,區域范圍可以是省級(直轄市、自治區)范圍,也可以是地級市范圍或縣(區)范圍,還可以是開發區范圍。

②所有企業除了在節能減排方法上存在差別外,其它一切都是相同的。

③企業數量足夠多,以至于某個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決策不會受到其它企業決策行為的影響,即企業之間沒有博弈。

④每個企業在一定時間內,都會得到當地政府對于其發展低碳經濟的補貼政策,時間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用t=1,2表示。

⑤每個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所產生的效用函數為U(a1,w1,a2,w2),其中的at表示t時期的致力于發展低碳經濟的努力水平,wt表示第t時期時,政府根據企業的努力效果給予的政策或資金支持。自然有假定Ua=Ua<0,Uw=Uw>0,2Ua2=Uaa<0,2Uw2=Uww≤0。每個企業的留效用為U。

⑥設政府觀察到的區域內每個企業在t時期發展低碳經濟的產出水平的效用函數為:

πt=at+εt,t=1,2(1)

其中:πt為政府觀察到的每個企業的發展低碳經濟所帶來的產出,可以使用碳減排幅度(量)等指標衡量,εt是均值為零的隨機擾動項,可將其解釋為政府對企業在碳減排努力水平的觀測誤差,at為每個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時的碳減排努力水平,這說明每個企業的低碳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業績”受共同的不確定因素影響,符合錦標機制的前提條件。

⑦設F(εt)和f(εt)分別是εt的分布函數和密度函數,故給定at下πt的分布函數和密度函數就分別為F(πt-at)和f(πt-at),假定區域內企業無論能否得到政府支持或補貼,都存在一個最小的發展低碳經濟努力水平a0,設政府規定企業的最低發展低碳經濟努力水平為a>a0,否則將不能享受激勵機制的優惠政策支持。

(2)模型構建

如果企業不能證實發展低碳經濟的產出效果πt,政府根據πt對企業支付低碳經濟補貼wt的激勵合約是不可行的。由于Ua<0,故一成不變的固定補貼不能激勵企業選擇大于a的努力水平。下面,我們給出基于相對業績的錦標機制,通過它來激勵區域內企業進行低碳經濟發展。

①1―階段合約設計

當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努力水平a≥a,企業得到的當地政府的支持或補貼為wL或wH,其中wL<wH;且獲得wH支持或補貼的企業比例為P。只要實際得到wH的企業比例P是可證實的,這樣的合約就是可執行的。

由于πt與at是正相關的,只要得到wH的企業是被觀察到發展低碳經濟努力大的企業,這種合約就可以激勵企業努力發展低碳經濟。這是因為政府支持區域內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財政預算和政策是固定不變的,區域內每個企業期望得到的平均支持或補貼等于PwH+(1-P)wL,政府支付的資金支持總額為nPwH+n(1-P)wL=n[PwH+(1-P)wL],其中n為區域內參與發展低碳經濟的企業總數,所以,政府的占優戰略是將高補貼付給發展低碳經濟效果較好的企業。

設政府在吸引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競賽前,制定一個“較高業績”的標準π*,當πt≥π*時,政府給予企業高的支持或補貼wH,其他的企業只獲得低支持或補貼wL。對于發展低碳經濟努力水平為at的企業,其業績πt≥π*的概率為1-F(π*-at)。當n充分大時,有

P=1-F(π*-at)(2)

即當參與低碳經濟發展的企業規模足夠大時,為了使合約有實際的激勵作用,應有0<P<1。因為若P=0,則沒有企業會獲得政府的高支持或補貼,P=1時所有企業都獲得政

②2―階段合約

在2―階段合約中,第一階段所有企業得到相同的支持或補貼w1;第二階段,有P比例的企業得到高支持或補貼wH,剩下的企業得到低支持或補貼wL。那么2―階段合約是如何激勵企業在第一階段的努力水平a1的呢?根據參與約束,只有當期望效用不小于保留效用U時,企業才會接受合約。當企業接受合約,它在階段1是為w1工作。如果政府觀測到其努力帶來的產出π1≥π*,他將被重點照顧,時期2獲得支持或補貼wL,否則不被重點照顧,時期2獲得支持或補貼wL。

設w為企業不參與發展低碳經濟競賽的政府保留支持,令w*2=max{wL,w}。則企業在決定階段1的發展低碳經濟努力水平a1時,將假定如果他不能被重點照顧的話,他在階段2將獲得支持或補貼為w*2。自然假定wH>w*2,否則重點照顧是無意義的。

假定階段2后不再有重點照顧的現象發生,則a2=a。企業的期望效用為

V(a1,w1,w*2,wH,π*)=F(π*-a1)U(a1,w1,a,w*2)

+[1-F(π*-a1)]U(a1,w1,a,wH)(3)

公式(3)右端第一項對應企業未被重點照顧時的情形,第二項對應企業被重點照顧時的情形。企業在第一階段選擇最大化公式(3)的a1,約束條件是a1≥a。當存在內點解時,一階條件為:

Va1=-f(π*-a1)U(a1,w1,a,w*2)

+F(π*-a1)•Ua1(a1,w1,a,w*2)

+f(π*-a1)U(a1,w1,a,wH)

+[1-F(π*-a1)]•Ua1(a1,w1,a,wH)

=f(π*-a1)[U(a1,w1,a,wH)-U(a1,w1,a,w*2)]

+F(π*-a1)Ua1(a1,w1,a,w*2)

+[1-F(π*-a1)]Ua1(a1,w1,a,wH)

=0(4)

當這樣的解惟一時,則令其為a*1=r(w1,w*2,a,wH),則有

a1=max{a*1,a}(5)

公式(5)給出的a1是企業在第一階段選擇的節能減排努力水平。下面我們來分析w1,w*2,wH和π*怎樣影響最優選擇的a1。

在公式(2)中,合約并不直接給定π*而是規定P,通過該式決定π*。即假定該區域內有足夠多的企業,即n足夠大,以至于單個企業不考慮自己的發展低碳經濟努力水平選擇對π*的影響,他在選擇a1時將π*視為給定的。從而P通過公式(2)繼而影響企業的低碳經濟發展的努力程度;其他變量w1 、w1和wH也類似。

假設效用函數U是時間可加可分離性的,即

U(a1,w1,a,wH)=U′(a1,w1)+U2(a,wH)(6)

由公式(4)知a*1滿足

V1=v(a1,w1,w*2,wH,π*)a1=0(7)

根據隱函數定理及公式(7)有a*1x=-v1xv1a1,其中x可能是w1,w*2,wH和π*中的任一個變量,將π*用P來替換。因Ua1=U1a1,Uw1=U1w1,根據公式(4)和公式(7)可知

V1=f(π*-a1)[U2(a,wH)-U2(a,w*2)]

+F(π*-a1)U′a1+[1-F(π*-a1)]U′a1

=f(π*-a1)[U2(a,wH)-U2(a,w*2)]

+U′a1(a1,w1)

=f(h(P))[U2(a,wH)-U2(a,w*2)]

+U′a1(a1,w1)(8)

根據公式(2)、(4)和(8),可以得到

a*1w1=rw1=-V1w1V1a1=-U′w1U′a1

=-U12U11≥0 U12≥0

<0 U12<0(9)

同理:

a*1w*2=rw*2=-V1w2V1a1=+f(a*-a1)U4U11<0,U4在w*2取值。(10)

a*1wH=rwH=-f(π*-a1)U4U11>0,U4在wH取值。(11)

a*1P=rπ*dπ*dP

=-f(π*-a1)dπ*-da1dP[U2(a,wH)-U2(a,w*2)]U11

=f[KG*9]′(π*-a1)[U(a1,w1,a,wH)-U(a1,w1,a,w*2)]f(π*-a1)

≥0, f[KG*9]′(π*-a1)≤0

<0, f[KG*9]′(π*-a1)>0(12)

這里假定了wH>w*2,若wH=w*2,則a*1P=0。

2 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激勵機制模型分析

2.1 激勵機制模型分析

公式(9)表示,當效用函數對發展低碳經濟效果和努力水平是可加的,則U12=0,則a*1w1=0,所以最優發展低碳經濟努力水平a*1與第1階段的政府支持或補貼w1無關。顯然a*1不影響w1。

公式(9)a*1w*2<0表示,政府保留支持、補貼w或第2階段的低水平支持或補貼wL的上升將導致最優發展低碳經濟努力水平下降。這是因為w*2愈高,被重點照顧的好處就愈小,企業也就愈不害怕不被重點照顧。

公式(10)a*1wH>0表示,被重點照顧后的支持或補貼wH愈高,企業就愈努力從事發展低碳經濟工作,因為被重點照顧的好處愈大。

公式(11)表示,企業對被政府重點照顧與支持的比例P的反應不是單調的。當重點照顧和支持的比例使f[KG*9]′(π*-a1)<0,a*1隨P的上升而上升,意味著受到政府重點照顧和支持的可能性愈大,企業從事發展低碳經濟活動就愈努力。但當重點照顧和支持的比例超過某下滑界點后,由公式(2)知π*-a1充分小,此時f[KG*9]′(π*-a1)一般會大于零,故a*1隨P的上升而下降。譬如,若εt是正態分布(均值為零),則當P<1/2時,f[KG*9]′(π*-a1)<0,當P>1/2時,f[KG*9]′(π*-a1)>0。此時P=1/2就是一個臨界點。其意為:獎勵面過大并不利于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當P太小時,滿足一階條件公式(4)的a*1會小于a,企業也不會有積極性努力從事低碳經濟發展。

2.2 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對政府(社會)收益的影響

政府在調控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不能單純考慮經濟效益,還要綜合考慮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如果區域內每個企業都致力于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取得良好的環境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由于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可以使整個區域內收入水平增加,比如以環境效益和稅收的形式體現出來。因此,我們這里所指的政府收益,是指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給整個區域帶來的收益(包括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減去政府補貼后的余額。則政府從每個企業獲得的期望收益為:

π(w1,wL,wH,P)

=h(w1,wL,wH,P)-w1+β(a-PwH-(1-P)wL),wL≥w

h(w1,w,wH,P)-w1+βP(a-wH),wL<w(13)

其中a*1=h(w1,wL,wH,P),β是企業的貼現因子。政府的問題就變成選擇(w1,wL,wH,P),使期望利潤π(w1,wL,wH,P)最大化,并滿足U≥U和0≤P≤1。在現實生活中,政府是區域整體利益的代表,只要能夠保持收支平衡(環境效益可以轉化為經濟效益),錦標機制就可以持續使用。因此,當選擇w1,wL,wH,P使得π(w1,wL,wH,P)≥0,政府就可以實施錦標機制。

當然政府也可以選擇1―階段固定補貼合約。此時,區域內企業在二個階段發展低碳經濟的努力水平均為a,政府期望利潤為:

π(w1,w2)=a-w1+β(a-w2),w2≥w

a-w1, w2<w(14)

這個合約等價于2―階段合約中P=0的情形。因此,2―階段合約一定要優于該合約。當選擇0<P<1時的期望收益大于P=0時的期望收益,最優的2―階段合約就嚴格優于固定支持或補貼合約。只要企業第二階段發展低碳經濟取得收入的邊際效用U4大于第一階段發展低碳經濟努力的邊際效用的變化率U11,2―階段合約的期望收益就嚴格大于固定支持或補貼合約(滿足0<P<1,wH>w*2)。也就是說,從企業的最優化行為的比較靜態分析看,對于任何給定的0<P<1,-U4/U11決定a1如何隨wH上升而上升;若-U4/U11足夠大,增加的a1(從而π1)就能彌補政府要對企業進行額外支持或補貼的成本wH-w*2且還有余。

3 結 論

根據對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激勵機制模型進行構建和分析,可以推導出區域政府在制定本地區發展低碳經濟激勵政策時需要注意的幾點事項:

(1)中央政府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支持地方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通過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的力度來彌補地方政府財力的不足,滿足地方政府行使基本職能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單獨安排專項資金用于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并加強監管,結合預算績效考評,確保資金的用途,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避免挪用。

(2)地方政府要設立專門的低碳經濟發展激勵基金,并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地區財政預算收支科目中設立環境保護類級科目,專項列支,用于支持區域內企業進行低碳技術創新、節能減排、使用可再生能源等,從而促使企業更好發展低碳經濟;同時政府還要明確激勵基金的額度和增長幅度,建立財政預算支持低碳經濟的長效機制。

(3)地方政府在激勵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時,要有層次、有針對的對企業給予政策支持或財政補貼,形成階梯式的支持結構,而且要重點支持區域內少數發展低碳經濟效果較好的企業,并對其提供更為有利的激勵政策,使激勵低碳經濟發展的有限財政資金得到合理配置。

(4)地方政府應該以區域內企業實施低碳經濟活動的努力水平為評判標準而不是按照區域內企業的經營規模、盈利水平和企業資質為標準對企業進行激勵。即發展低碳經濟有成效的企業,不論其經營規模大小,盈利能力強弱和資質的好壞,只要其愿意并主動與區域內其他企業學習、交流低碳經濟的發展經驗,并在競賽活動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地方政府就應該在財政、稅收、采購、信貸等政策方面給予其階段性的重點支持和照顧。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MartinVega L A, Dmi I I.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R]. Key Report 1999 NAF Desing & Manufacturing Grantees Conference. Los Angeles, USA,1999.1-46.

[2]Melngk S A, Smith R T. Green Manufacturing[M].Dearborn, USA: Society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s,1996.

[3]靳志勇.英國實行低碳經濟能源政策[J].全球科技經濟望,2003,(10):23-27.[Jin Zhiyong. Energy Policy on Implemen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in UK[J].Qlob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 Outlook, 2003,(10):23-27.]

[4]張秋明.英國政府的公路運輸生物燃料戰略[J].國土資源情報,2005,(9):11-15.[Zhang Qiuming. British Government’s Biofuels Strategy on Road Transport[J]. Land and Resources Informatlon, 2005,(9):11-15.]

[5]安培浚,等.美國氣候變化技術計劃(CCTP)新戰略規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6,(12):95-100.[An Peijun, et al . An Induction of New Strategic of U.S. Climate Change Technology Program and the Implications [J]. World Scitech R & D,2006,(12):95-100.]

[6]任小波,曲建升,張志強.氣候變化及其適應與減緩行動的經濟學評估――英國斯特恩報告關鍵內容解析[J].地球科學進展,2007(7):14-16.[Ren Xiaobo,Qu Jiansheng, Zhang Zhiqiang. Economic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Its Adaptation―An Introduction to “Stern Review: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7,(7):14-16.]

[7]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低碳經濟和中國能源與環境政策研討會會議概要[Z].內部材料,2007,5.[China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The Summary on LowCarbon Economy and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Seminar [Z]. Internal Information,2007,5.]

[8]徐冬青.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做法與經驗借鑒[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9,(6):112-116.[ Xu Dongqing. Low Carbon Economy: Approach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ferences for China[J]. Forum of World Economy & Politics, 2009,(6):112-116.]

[9]杜明軍.構建低碳經濟發展耦合機制體系的戰略思考[J].中州學刊,2009,(11):54-59.[ Du Mingjun. My Strategical Thinking of Constructing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Coupling Mechanism System[J].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2009,(11):54-59 ]

[10]吳昌華城市引領中國低碳經濟轉型[J]中國投資,2009(2):116[Wu Changhua. Lowcarbon Economy Transformation Led by Ueban in China[J].China Investment,2009(2):116.]

[11]周宏春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重心[J]綠葉,2009(1):65-68.[Zhou Hongchun.The gravity of Developing the Low Carbon Economy in China[J].Green Leaf,2009(1):65-68]

[12]任力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J]社會科學家,2009(2):47-50[Ren Li.Low Carbon Econom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J].Social Scientist,2009(2):47-50]

[13]趙卓,肖利平發展低碳經濟的技術創新瓶頸與對策[J]中國科技論壇,2010(6):41-46.[Zhao Zhuo,Xiao Liping. Bottlenec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Developing the Low Carbon Economy[J].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2010(6):41-46.]

[14]高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途徑與潛力[J]環境保護,2010(14):38-39.[Gao Wei.The Ways and Potential of Developing the Low Carbon Economy[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0(14):38-39.]

[15]劉衛國,儲祥俊,鄭垂勇多任務委托―模型下企業低碳經濟發展激勵問題研究[J].水利經濟,2010,28(5):1-6.[Liu Weiguo,Chu Xiangjun,Zheng Chuiyong.Study on Incentive Issue for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Based on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Model[J].Journal of Economics of Water Resources,2010,28(5):1-6]

[16]Lazear E P, Rosen S.Rankorder Tournaments as Optimum Labor Contract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1, 89, 841-864.

[17]Malcomson J M. Work Incentives, Hierarchy and Internal Labor Market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4,92 (3):486-507.

Research o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Enterprise’s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Based on Rank Order Tournaments

LIU Weiguo LI Qianwen

上一篇: 高中學生家庭教育 下一篇: 新的網絡營銷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国产欧美一级天堂 | 亚洲Av不卡在线观看 | 一级a一级a爱片免费久久 |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免费中文字幕 | 日韩∧V精品在线 | 在线不卡日本v二区7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