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息化水平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4 17:16: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企業信息化水平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企業信息化水平

篇(1)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加強信息化建設.從系統觀點看,對企業信息化水平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不僅有利于促進企業自身的信息化建設,并且能起到反饋和控制作用,從而使企業信息化工程系統成為一個閉環系統.因此,企業信息化水平的評價工作與建設工作是同等重要和緊迫的.然而,目前對企業信息化定性的研究,對企業信息化評價的定量研究以及相應的計算機支持系統的研制開發等,均存在著嚴重的不足.這必將影響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本文對企業信息化水平及其評價作了較全面的分析,從技術、管理、人員等信息化的3大構建指標體系著手,采用層次分析法建模,并將原型法與結構法相結合,設計開發了相應的計算機決策支持系統.

1企業信息化水平及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要對企業信息化水平進行評價,首先必須對企業信息化有一個全面、科學的認識.信息生態學認為,企業是在一定的信息環境中運作的信息系統,系統的組成要素分為:信息工具中的軟硬件、信息網絡、信息資源、人員(最關鍵因素),及其與信息系統有關的工作流程、操作規程,以及相應的法規、制度、標準、協議等.

這些要素以各種有形或無形的方式互相聯系,形成復雜的結構.實現企業信息化不應僅限于建立和運用單一的信息系統,而應將其看成是建設企業的信息基礎設施和開發信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應用于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之中,最終為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服務.對企業信息化水平的評價就要圍繞這些目標,以企業信息化所包含的主要方面為考察依據,采用合理、可操作的方法,借助計算機進行量化的評比與分析,進而輔助決策.

目前,雖然已有學者提出一些評價方案,但是由于對企業信息化含義的認識存在分歧,影響企業信息化水平的因素比較繁雜,以及信息化建設的成效在很多方面相互交叉體現等原因,使得這些方案多將重點放在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方面,或者過于強調軟、硬件的技術條件,不太重視信息技術與企業管理經營的結合…;或者是指標體系過于定性化,主觀性太強,可操作性和量化程度不夠.針對這些情況,筆者初步設計了比較簡明、全面,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可決策性的指標體系.

a.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指標.包括信息技術在硬件、軟件、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應用水平,信息系統的開發、應用及其對生產過程、管理過程、集成一體化的支持程度,以及企業對IT的投資占總投資的比例.

b.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指標.包括組織結構的變革、業務流程的重組力度和適宜程度,以及對整個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等.

c.人員的信息觀念和行為方面的指標.包括企業內部人員對信息化的理解支持態度和觀念,處理信息的行為和能力,以及應具備的信息安全意識等.

2用層次分析法建模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對復雜問題做出決策的簡易方法.它能將定性與半定性問題轉化為定量的計算,使人們的思維過程層次化,能逐層比較多種關聯因素.因此,層次分析法特別適合于難以完全用定量方法進行分析的復雜問題.

基于以上考慮,筆者建立的評價層次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3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計算機支持系統的開發

系統的用戶主要是企業信息化的管理部門和咨詢部門.系統以計算機為輔助工具,實現對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信息的有效管理,為評價與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系統以原型法為主,并與結構化方法相結合,進行系統分析、初步設計、詳細設計、編程實現等各階段的工作.系統以VB6.0為開發工具,由于用戶的讀寫流量和數據存儲量不是太大,采用Access數據庫即能滿足用戶需要.

系統由以下3個庫及其管理系統組成:

a.模型庫管理系統(MBMS).存儲簡單加權法、層次分析法等多種與模型有關的信息,完成對模型的靜態和動態管理,便于將來擴充模型.

b.方法庫管理系統(ABMS).存儲對應于實現各個模型的計算機程序,為模型運行求解提供服務,并提供對方法的增加、刪除、修改、查詢等操作.

c.數據庫管理系統(DBMA).存儲與指標體系有關的信息:不同參評企業的原始數據、按照該體系的專家打分計算機得到的有關數據、對參評企業的評價結果等信息.

4系統功能模塊結構

系統的功能模塊結構如圖2所示.

a.數據輸入模塊.錄入或選擇有關的指標集、參評企業的原始數據、專家打分等信息.

b.分析評價模塊(主要功能模塊).根據所選定的指標集和模型對參評企業信息化水平進行分析和評價.

c.查詢模塊.對已評價過的企業信息進行條件查詢.

d.輔助決策模塊(主要功能模塊).通過分析各項指標的得分情況,揭示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優劣之處,提出改進措施,為企業戰略決策服務.

e.系統維護模塊.由系統管理員對指標庫、模型庫、方法庫的數據等進行修改與維護.

f.打印模塊.以報表形式輸出查詢信息、評價信息.

5用戶界面的功能和特點

用戶界面是用戶了解和使用系統的窗口,也是計算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本系統而言,它的具體功能有:

(a)使用戶與系統之間能進行信息傳遞;

(b)對用戶的操作錯誤或偶發事件提出警告,并進行提示或作出相應的安全處理;

(C)提供幫助信息,輔助用戶學習和使用系統;

(d)具有對環境變化的自適應能力,這主要體現在參評企業數量的變化、評價指標的靈活選擇、權重的分配等方面.

篇(2)

隨著全球信息化的發展,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已掀起信息化的浪潮,信息化的層次也在不斷演進,從MRP,MRPII,ERP到CRM,從數據倉庫到數據挖掘,每一次變革都極大地推動著企業信息化的升級和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功能強大的、面向事務型的信息系統在各個行業中大量應用。然而,這些應用都集中在前端的數據查詢、存儲和簡單處理方面。現在企業已積累了大量的業務數據,有研究表明,平均18個月信息量就翻一番,但是能分析的數據估計只有7%。如何將大量的數據轉換為可靠的信息以挖掘潛在的商機,已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由此,商業智能(BusinessIntelligence,簡稱BI)技術應運而生。本文就商業智能如何提升企業信息化以及在現實企業中應用模式進行探討。

1企業信息化階段模型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里查德·諾蘭(Richard.Norlan)首先提出了信息系統發展的4個階段,即開發期、普及期、控制期和成熟期,這是按時間順序建立的四階段模型。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信息系統的用途不斷擴大,此時諾蘭又提出了六階段模型。即初始期、普及期、控制期、整合期、數據管理期和成熟期。這樣諾蘭模型已成為說明企業信息化發展程度的有力工具,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模型,它在概念層次上對企業進行信息系統總體規劃,對信息化的計劃制定過程和衡量企業處于哪一個信息化發展階段等方面提供重要參考。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人們發現諾蘭模型有其局限性,不能只是從計算機技術發展和人們接受使用計算機的水平來評價管理信息系統進程,而要從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數據有效管理、系統有效集成,甚至還要從具體企業的信息化實施過程出發,所以就出現了業界普遍認可的企業信息化四階段模型,這四階段分別是:單一部門信息化,跨部門信息化,企業級信息化,產業鏈級信息化。如下表:

從這四階段模型看,都是基于企業實現信息化過程,企業可以按照自己的具體情況實施信息化,不必按部就班按照諾蘭模型的六個階段。在現代企業信息化過程中,必須結合技術、管理、文化因素漸進地進行,使新的智能技術融入到企業管理中。

2商業智能內涵

商業智能這一術語1989年由GartnerGroup的HowardDresner首次提出,它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過應用基于事實的支持系統來輔助商業決策的制定。DatawarehouseInstitute組織認為“BI是將數據轉換為知識并將知識應用到商業行為上的一個過程”;GantnerGroup則認為“BI是將數據轉換為信息的過程,然后通過發現將信息轉化為知識”。簡單地說,商業智能是對商業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分析過程,目的是使企業的各級決策者獲得知識和洞察力,促使他們做出對企業更有利的決策。其實,商業智能不是什么新技術,它只是數據倉庫、OLAP和數據挖掘等技術的綜合運用。為此,把商業智能看成是一種解決方案應該比較恰當。要深入認識商業智能,必須了解商業智能組織架構體系。

商業智能組織架構體系主要由數據倉庫、OLAP以及數據挖掘三部分組成。

按照W.H.Inmon這位數據倉庫系統構造方面的權威設計師的說法,“數據倉庫是一個面向主題的、集成的、時變的、非易失的數據集合,支持管理部門的決策過程”。這個簡短而又全面的定義指出了表明數據倉庫主要特征的四個關鍵詞:面向主題的(subject-oriented)、集成的(integrated)、時變的(time-variant)、非易失的(nonvolatile),將數據倉庫與其他數據存儲系統(如關系數據庫系統、事務處理系統和文件系統)區別開來。

聯機分析處理(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簡稱OLAP)是一類軟件技術,它幫助分析人員、管理人員或執行人員能夠從多種可能的觀察角度對從原始數據中轉化出來的、能夠真正為用戶所理解的、并真實反映企業維度特性的信息進行快速、一致、交互地存取,從而獲得對數據的更深入理解。

數據挖掘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對數據庫和數據倉庫中已有的數據進行信息開采、挖掘和分析,從中識別和抽取隱含的模式和有趣知識,并利用它們為決策者提供決策依據。數據挖掘的任務是從數據中發現模式。模式有很多種,按功能可分為兩大類:預測型(Predictive)模式和描述型(Descriptive)模式。

3商業智能技術提升企業信息化程度

企業信息化進展到一定程度,數據量激增,面對海量數據,人們感慨數據豐富,信息貧乏。許多國內外企業紛紛決定采用商業智能技術解決出現的問題,從而提高企業的信息化水平。

3.1提升企業管理決策能力

在傳統的經濟環境下,企業老總往往可以參考不多的信息憑借經驗直接給出決策。在網絡經濟環境下,這樣制定出的決策往往是偏頗的。而現在事實上很多決策者仍在采用此種方法,因此提升戰略決策者的洞察力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企業應用商業智能,戰略決策者能夠沖破自身的局限性,產生有意義的深遠的洞察力。這是因為:決策者通過商業智能提供的圖形、圖表、表格等工具來陳述問題。圖形和圖表是一種直觀的問題陳述方式,它強調數據之間的關系,管理者可以對圖形或圖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相比傳統的報表,管理者更能夠盡快作出反映,提升分析問題的洞察力。有研究表明,26%以上的決策者不能夠恰當的選擇問題陳述工具以輔助問題解決。這種不恰當的選擇,導致問題解決時間的延長及結果的偏頗。圖形等陳述手段對決策者的啟示作用是有限的,為了解決問題,進行相關信息的推理是非常重要的。它為決策者提供一個開始通過搜索或分析開始數據探索的出發點。這種向導式的分析,通過借助儲存的專家系統可以給決策者帶來新的理念,更新決策者的思想。向導和決策者間的交互激發了知識的產生,即決策者洞察力的產生。

3.2整合企業信息,提高報表分析

商業智能從技術層面上看,都是以數據倉庫為基礎,利用OLAP或數據挖掘技術根據決策者的需要從中提煉出各種表或視圖。大致有幾種類型。①企業級報表,這類報表生成器用來生成很好的格式化的靜態報表,如財務報表、企業銷售報表等。②立方體分析,它是基于立方體的商業智能工具向業務經理們提供簡單的切片和鉆取分析能力。③任意查詢和分析,如關系型OLAP(ROLAP)工具供超級用戶對數據庫進行任意的訪問,對整個數據庫進行切片、鉆取,從而分析到最細粒度的交易信息。④統計分析和數據挖掘,它是通過統計分析和數據挖掘工具,可以使用各類模型進行預測或者尋找兩個變量之間的因果相關性。⑤報表分發和預警,它是基于報表分發機制,可以根據訂閱、調度或者數據庫中的觸發事件向大量的用戶群發送整個報表或者告警信息。

4企業信息化中商業智能典型應用

4.1商業智能典型應用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中,那些企業需要具有商業智能的軟件,主要集中在競爭激烈的數據密集型的生活消費品行業和零售業以及金融服務業:如銀行、保險等。使用商業智能都可以立竿見影地帶動銷售,這一點在零售業表現最為明顯。這就是商業智能中的銷售管理,它通過系統存儲的產品銷售信息建立銷售模型,分總體銷售模型和區域、部門銷售模型,對產生不同結果的銷售模型分析其銷售量和銷售策略,進行銷售影響的因素分析和評估,根據不同的銷售環境對相應的產品銷售方案進行改進和創新,及時落實產品上架和下架計劃,提高企業營銷額。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還可以建立提高銷售量的預測模型。但是國內的生活消費品行業和零售業利潤薄,信息化程度低,資金實力不強,沒有足夠能力實施。反而是電信、金融、航空等行業被商業智能廠商們看好,因為在國內這些行業的信息化程度高,并且這些行業從某種意義上都是服務業,客戶的需求在這些行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準確、科學地把握客戶的需求是身處這些行業的企業決策者們孜孜以求的東西,所以利用商業智能建立客戶關系管理尤為重要。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數據平臺集成客戶信息,能有效保證客戶信息的集中、統一和規范并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就能獲得更多的利潤,幫助企業在適當時間、通過適當渠道、為客戶提供適當的產品和服務。同時,通過發展曲線企業及時發現市場和顧客異常情況,快速采取措施,降低企業風險提高企業收益。如信用卡分析,銀行、保險等行業的欺詐監測等。

4.2商業智能應用案例——中國光大銀行國際結算系統

光大銀行的國際結算系統于2001年正式運行,是光大銀行的重要的業務,業務品種主要包括進口開證、到單、付匯、信用證通知、議付、結匯、轉讓信用證、出口托收、進口代收、進出口押匯、貼現、包買票據等,并實現了與SWIFT、會計系統接口。國際結算系統上線運行一段時間后,面臨的問題是無法解決有效地利用數據進行分析,為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所以急需建立一套強大的報表和統計分析系統,提供給光大銀行總行和各分支行的業務人員、管理人員對國際結算業務的經營和收益進行深入分析。

光大銀行建立面向國際結算部的數據分析系統,該系統利用光大銀行國際結算系統積累的大量有價值的歷史交易數據,國際結算統計分析系統真實地反映光大國際結算業務的經營狀況、揭示其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提供高質量的統計數據和報表,并且支持OLAP驗證式分析功能。光大銀行國際結算統計分析系統基于數據倉庫和OLAP技術,提供一個易用、靈活、快速的,集成了分析、統計、報表、數據挖掘的商業智能系統。國際結算統計分析系統是一個全行集中的分析系統,分支行無需配備該系統的維護人員,最大限度地降低光大銀行的維護成本;而且各級業務人員無需科技部門的協助就可以自己定制各種報表和分析報告。

國際結算統計分析系統:(1)提供及時、方便的信息獲取的方法,涵蓋國際結算業務系統統計分析需要的全部數據,以及匯款柜臺系統的部分數據,保證數據的質量和及時性,可以通過多個角度、多個層次進行信息查詢。(2)可以讓業務人員方便地定義各種報表,得心應手地在報表中嵌入分析結果,并且支持報表下鉆功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開發和維護成本。(3)支持快捷地繪制各種指標的走勢曲線、對比柱圖、占比圖形,對數據進行內在關系和深度挖掘,為決策者作出正確的決定提供有力的依據。可以從機構、行和客戶等角度分析國際結算業務的收益情況。(4)能夠及時地對異常的情況進行告警,使決策者隨時掌控全局。分級的等級評估更是預警、各種比較的有效方法。

篇(3)

1企業信息化測度研究現狀

1.1部分研究成果

近年來,國內諸多學者對企業信息化測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十分豐富的成果。

1.1.1劉鳳勤的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測度方法。吉林大學劉鳳勤于2001年2月在《情報學報》《機械工業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測度方法》提出包括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綜合力度法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中3個一級指標是:信息化信息裝備力;信息化信息利用力;信息化發展潛在力。該指標體系對企業信息化測評研究具有獨到新穎的見解。

但是,指標體系中一些指標并不貼切,如:指標體系中的“每百人函件數”,在電話、電子郵件十分發達的今天,函件已經不是人們溝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該指標值已經不能反映企業信息化的水平,在某種程度上說,指標數據的下降反而可以說明企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外指標“信息技術經濟效益值”的計算采用企業信息技術使用前后的年收人和年成本進行計算,雖然可以說這是一種思路,但其做法是十分不科學的,因為,企業信息化的經濟效益具有滯后性,而且,企業的“產出”或“利潤”的增加,也不能都歸功于企業信息化,所以,以此來衡量企業信息化水平是不合適的。

1.1.2梁濱的企業信息化基礎理論與評價方法。中國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梁濱1999年5月的博士論文《企業信息化的基礎理論與測評方法》可能是我國最早的企業信息化測評指標體系研究成果。論文從人本管理的思想出發,認為企業信息化包括以下5個方面:生產過程信息化;流通過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體現人本理念);組織結構信息化;生產要素信息化。根據這5個方面,梁濱第一次提出了具有20個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測評指標體系,對各具體指標給出了具體的計算方法,并首次使用“企業信息化水平與企業經營相關度”測算企業信息化效益的方法,具有較大的開創性。

但是,該指標體系中并沒有完全體現他在理論分析時所提出的5個方面,沒有設置反映企業管理信息化、組織結構信息化、生產要素信息化的具體指標。另外,整個指標體系的指標測算絕大部分都是以投人的經費為基點進行測算的,這樣指標體系的計算結果就是經費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就越高。而實際上,經費的投人多少,只能說明企業管理者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而且過多的經費投人,可能導致過度信息化,從而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改變企業領導對企業信息化的態度。因此,這一套指標體系的運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1.3唐志容的企業信息化水平測評指標體系研究。天津科技信息研究所唐志容于2002年3月在《科學與科學管理》雜志上《企業信息化指標測評指標體系研究》,提出了一個包含5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測評指標體系。指標體系中的5個一級指標是:信息技術投人及設施水平;生產過程自動化;管理信息化;營銷信息化水平;人員素質。

這一套指標體系明確的將管理信息化、人員素質作為2個獨立的一級指標提出來,說明作者意識到管理信息化、人員素質在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性。”

但是,該指標體系中用“生產過程自動化”作為一級指標衡量企業信息化水平,并不太合適,因為,“生產過程自動化”不能等同于“生產信息化”;在一級指標“管理信息化”中,雖然提出了4個非常精彩的二級指標,但是對信息化對管理變革中的組織機構變動、流程再造等并沒有作出反映。

1.1.4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的企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川。2000年國家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測評中心推出“企業信息化基本測度指標試行方案”,該指標體系包括6個一級指標:戰略地位;基·礎建設;應用狀況;人力資源;安全;效益指數。這一套指標體系剔除了企業特點和行業特征,是一種通用型的指標體系,使得不同行業能夠在除去行業特征的情況下測評共有的信息化特征水平,如果指標能夠很好地推行、應用,可以大大地加快我國企業信息化測度的發展。

1.1.5唐小我等人的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研究。2001年6月侯倫、唐小我等人在《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發表文章《企業信息化及其指標體系探討》,文中提出一個包含3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56個三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指標體系中的3個一級指標是:信息化組織建設評價指標;信息化基礎設施評價指標;應用信息系統評價指標。

但是,該指標體系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一級指標中沒有考慮到企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水平”。我們知道,無論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設施多么好,沒有與之匹配的信息資源,信息化是沒有任何價值的,這就像無論公路修得多么好、車速多么快,但是沒有貨運就不會產生經濟效益一樣。其次,指標體系中定量與定性指標顯失平衡,定性指標太多,定量指標太少。第三,指標體系沒有給出具體的指標測算方法,使得這套指標得應用受到限制,缺乏可操作性。

對企業信息化述評測度理論研究成果除了上述之外,還有很多,在此文章不再贅述。

1.2綜合評述

綜上所述,我國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為推動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作者認為,現有的成果中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的不足之處:

1.2.1操作性不強。通過文獻查證,我國眾多企業信息化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一些描述性、介紹性的文章,雖然對企業信息化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性,但缺乏可操作性;對企業信息化測度指標體系的研究較少,要么測度不全面,要么指標體系過于龐大,指標無法準確測算,缺乏操作性。

1.2.2定量研究不足。多數文章在研究時定量分析工具使用較少,這種從定性到定性研究,缺乏說服力和科學性。企業信息化研究應該盡量多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從具體指標的定量研究到企業信息化定性結論,增強研究的科學性和說服力。當然,指標體系中有一些十分重要但又很難進行定量的指標,如,“信息化效益”指標在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對持續建設企業信息化的作用很大,但是,該指標量化的難度較大,這也給我們繼續進行研究留下一些課題。

1.1.3研究角度單一。在現有的文獻中,對企業信息化測度研究基本上都是從企業信息化靜態現狀著眼,強調、側重企業信息化的現有數量、規模,研究角度十分單一,所以無論怎樣顧此輕彼、顧彼輕此的指標體系研究都不能改變研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企業信息化測度研究,應該從信息化發展水平、信息化發展質量、信息化發展能力多個角度著手,進行立體的研究。

1.1.4指標測算缺乏科學性。在現有的成果中,多數學者對信息化指標測算都使用“投人法”或“產出法”。如果測算方法太側重“投人法”,其結果是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越高,這將違背“適度信息化”原則;如果測算方法太側重“產出法”或“利潤法”,因信息化效益具有滯后性,因而測算方法缺乏科學性。

2企業信息化水平測度的新方法

2.1三維立體測度理論與方法

我國一些企業在早期信息化發展階段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信息化格局較好,但是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于是在新的一輪競爭中逐漸落伍,最后與企業期初信息化目標相差甚遠;一些企業信息化高標準、高投人,最后企業負債累累、舉步為艱。導致這些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現有的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方法不能對企業信息化建設進行科學的指導,不能確保正確樹立“適度信息化”的企業信息化理念,于是我們在充分考慮到企業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企業信息化測度從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發展質量和發展能力3個角度立體測度,以改變現有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方法先天性不足,提出新的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方法:

三維立體測度理論—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測度(數量與規模)、企業信息化發展質量測度(效益和穩定性)、企業信息化發展能力測度(可持續能力)。

通過研究確定,企業信息化內容都具有“信息化組織建設”、“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水平”、“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應用信息系統”四大屬性要素,因此,建立以這4個要素為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與質量指數,建立以“信息化系統”和“信息化環境”為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企業信息化綜合指數。

發展水平:主要指企業信息化發展狀況即信息化要素的數量和規模,建立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EIDI)。

發展質量:主要測重信息化系統結構和經濟效益,建立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EIQI)。

發展能力:是指信息化系統中的可持續建設能力,建立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EICI)。

企業信息化測度方法:以投人法為主,兼顧信息化效益和發展潛力。

2.2企業信息化測度的綜合指數模型

建立企業信息化綜合指數(EISI):

α,β,γ分別為企業信息發展指數、質量指數和能力指數指標權重。

其中:

EiDi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反映信息化發展現狀水平。

Di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二級指標權重;dy為三級指標權重;f(Aij)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具體指標。

EiQi為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反映信息化的效益體現程度,包括穩定性和持續性。

Qi為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二級指標權重;qij;為三級指標權重;f(Bij)為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具體指標。

EiCi為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反映企業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Ci為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二級指標權重;cij為三級指標權重;f(Cij)為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具體指標。

2.3指標的處理

篇(4)

0引言

隨著電力信自、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縣級供電企業綜合管理信息系統開始逐步建立,但基層變電站、鄉鎮供電聽與供電公司局域網聯網問題嚴重地制約著縣級供電企業信息系統實用化水平的發展和信息資源的充分有效利用,這與供電企業管理發展的目標追求以及客戶的需求是極不適應的。由于鄉鎮供電所信息化建設工作受地形、人員素質、資金投人等因素影響,解決遠程站點聯網問題成為縣級供電企業信自、網絡建設中的突出矛盾。

1廬江供電公司信息化建設現狀

安徽廬江供電公司的信息化上作起步較晚,供電公司總部于X004年實現了生產M I S與辦公自動化OA的單軌制運行,總部信息化運行提高了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和辦公效率。如今,廬江供電公司總部已運行的信息系統有:生產管理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檔案管理系統、Web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現有的服務器包括:生產服務器、辦公自動化服務器、檔案服務器、Web服務器、財務服務器。力、公用微機80多臺,每位管理人員以及每個班組都配有微機。

在實施信息化建設與管理中,深深體會到廬江供電公司信息化建設不僅可降低財務管理、物資管理、項目管理、資料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成本,并在生產管理中可將所有設備信息進行分類編號,輸人數據庫,實行設備、設施缺陷管理,科學地制定缺陷檢修計劃,提高設備運行可靠度,降低故障率,提高供電可靠性;同時,廬江供電公司的營銷管理信息系統建有業擴子系統、電量電費f系統、用電檢查子系統、綜合查詢系統,通過這些系統,可方便與客戶的交流、溝通,節約成本開支,實現科學化營銷流程管理。這些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加強J’企業的規范化管理,增強了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減輕了工作人員的負擔,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為此,廬江供電公司加入了鄉鎮供電所營銷MIS應用系統的推進力度,進一步減輕了抄表人員的負擔,縮短了開票時間,加強了電費電價的控制與管理,提高了營銷管理自動化水平。全縣17個鄉鎮供電聽,都使用同一版本的營銷MIS應用系統。舟個供電聽都有3臺以上的微機,其中1臺所長用于日常辦公,另外2臺分別作為用電MIS系統的服務器與客戶端,并兼為所里其他工作人員辦公使用。其中,已有10個供電所可利用變電站的光纖系統,與廬江供電公司總部實現網絡互聯,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了開支。其余7個供電所仍不能夠實現信息化共享,這些供電所非常希望盡快網絡互聯。

2采用VPN方案推進供電所信息化建設進程

這些供電所若使用以前的光纖聯網方式,不僅投資大,施工工期長,而且日后的維護量也多。考慮到以上原因,為盡快解決其余7個光纖未開通的鄉鎮供電所的網絡互聯問題,達到信息、共享,推廣鄉鎮供電所的營銷MIS系統應用,公司決定采用虛擬局域網(VPN),在現有設備基礎上,進行簡單的改造。通過在VPN網關中配置7個供電所的用戶、密碼以及訪問策略,并分別在7個供電所安裝VPN客戶端,安裝公司的MIS應用系統,實現全公司網絡互聯。VPN技術實際上就是綜合利用包封裝技術、加密技術、密鑰交換技術、PKI技術,可以在公用的互聯網上建立安全的虛擬專用網絡(VPN ,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 。 VPN是一個被加密或封裝的通信過程,該過程把數據安全地從一端傳送到另一端,這里數據的安全性由可靠的加密技術來保障,而數據是在一個開放的、沒有安全保障的、經過路由傳送的網絡上傳輸的。VPN技術能夠有效解決信息安全傳輸中的“機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賴性”問題。 轉貼于

3方案效果比較

對2種方案的可能性進行了比較,如圖1所示。如果廬江供電公司全部運用光纖法來實現供電所的網絡互聯,每個供電所的材料費、施工費按3.5萬元,施工工期10天計算,7個供電所就需要3.5 x 7=24.5萬元,需要10 x 7=70天。若這7個供電所采用VPN方案,只需要購買VPN網關1臺,價值3.5萬元和7個客戶端鑰匙,價值7 x 480=3360元,5天內就能完成7個供電所安裝。因此,應用VPN方案,廬江供電公司就能節省資金達24 . 5-3 . 836=20.664萬元,縮短工期65天,取得的直接效益是顯著的,并省去了今后光纖線路維護所需要工作量。

現在,這7個鄉鎮供電所均可利用VPN方案安全可靠地登陸公司局域網,在局域網下載內容的速度可達350 kb/s,生產MIS系統響應時間為2--3 s,辦公自動化系統瀏覽公司收發的文件、接受電子郵件的時間因文件的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別,1 MB的文件大約需要8 s。由于ADSL是非對稱數字環路,所以發送電子郵件的速度要慢得多,1 MB的文件大約需要18s。從VPN方案運行效果來看,完全能夠滿足廬江供電公司網絡發展及MIS系統應用的需要。

4下一步信息化建設的主攻方向

目前,廬江供電所信息化還處于初級階段,對電力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目標還沒有完全形成統一的管理標準;同時,廬江供電公司在實施VPN技術后,也清楚地看出:VPN是一種虛擬專用網絡,而不是一種真正的專用網絡。因此,廬江供電公司打算設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嚴格的權限管理,無關人員無權查看、改動數據,VPN客戶端的用戶與密碼管理等,建立起一套計算機管理操作等規章制度,使整個網絡安全有序地運行。此外,該公司今后還將加大對供電所使用人員的計算機培訓力度,包括計算機知識在內的應用培訓,促進操作人員更好地使用軟件,提高操作人員計算機水平,也為計算機應用在企業內部得到更好地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并充實培養供電聽計算機網絡管理人員、信息安全管理人員,把信息化建設中的培訓工作貫穿始終,進而拓寬信息化的覆蓋面,保證信息、化工作的健康發展,讓VPN技術更好地為廬江供電公司信息化、專業化、現代化服務。

篇(5)

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推進,煤炭企業也越來越重視信息化的發展。國內已有一些學者研究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指標體系,但對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還很少。建立科學的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能客觀合理地評價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從而發現問題并找出差距,為煤炭企業信息化的發展提供指導意見,更好地實施煤炭企業信息化。

1煤炭企業信息化概念與內涵

1.1煤炭企業信息化概念

煤炭企業信息化是煤炭企業根據煤炭企業的交際情況,有選擇的應用信息技術,有效開發信息資源,充分調動人力資源,運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模式和業務流程,并應用到企業生產、管理、安全的各個環節,從而提高煤炭企業的決策力、安全生產能力、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一個系統工程。

1.2煤炭企業信息化的內涵

煤炭企業的實際情況是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據煤炭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信息化發展規劃,有選擇、有步驟的實施信息化。煤炭企業是信息化的主體。煤炭企業要至始至終把握實施信息化的主動權。煤炭企業的管理方法、組織模式和業務流程是煤炭企業信息化的基礎。應用信息技術和開發信息資源是煤炭企業信息化手段。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是企業信息化的物質和資源基礎。調動人力資源是煤炭企業信息化的關鍵。必須重視開發利用人力資源,尤其是開發信息化人力資源。提高煤炭企業的決策力、競爭力、安全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是煤炭企業信息化的目的。煤炭企業信息化是一個涉及到組織結構調整、企業流程重組、管理方法創新等貫穿企業的生產、安全、管理、等各個環節的系統工程。

由此可見,要根據煤炭企業信息化的前提,明確煤炭企業信息化的主體,了解煤炭企業信息化的基礎,應用煤炭企業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業信息化的關鍵,為實現煤炭企業信息化的目的來實施企業信息化這一系統工程。煤炭企業信息化沒有固定的標準和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目標,煤炭企業信息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不斷變化和持續發展才是煤炭企業信息化的真正內涵。

2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2.1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

對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不僅是一項具有現實意義的工作,而且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重點是建立一套科學、規范和系統的指標體系,能夠全面、客觀地反映煤炭企業信息化的水半。根據煤炭企業的特點及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自身的特點,煤炭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的建立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和系統性相結合的原則。任何指標體系都應該建立在…定的理論基礎之上,科學性是制定指標體系的最基本的原則。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是以信息化和企業信息化的相關理論為依據,結合煤炭企業自身的特點,借鑒已公_布的閏家信息化指標和國際上比較通用的信息化水平評價方法,提出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指標體系。同時,煤炭企業信息化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要把煤炭企業信息化作為一個系統進行分析。通過系統層次劃分,對煤炭企業信息化的整體結構、特點有比較透徹的認識,用系統的觀點來構建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2)目的性與客觀性相結合的原則。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是為了讓煤炭企業認識到自身信息化水平,如何有效的進行信息化建設。通過評價煤炭企業信息化現狀,分析原因并總結經驗,提出改進的方法,更好地實現煤炭企業信息化,從而提高煤炭企業的競爭力。

南于煤炭企業有自身的特點,不能盲目套用現成的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這樣不僅會偏離煤炭企業信息化評價的重點,而且不能客觀的反映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因此,要本著客觀性的原則,根據煤炭企業信息化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建立一套能客觀評價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的指標體系。

3)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結合的原則。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是為了如實反映煤炭企業信息化的現狀。煤炭企業信息化不僅涉及到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安全、信息化組織建設和信息化人才;而且還涉及到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在煤炭企業生產、管理、安全、營銷等業務流程的應。因此,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應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能全面反映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分主次地將所有町能的方面都包括進來,而是應該經過實地的調查、仔細的分析,選擇具有代表性、靈活性的主導指標,避免選擇那些具有包含關系的次要指標,從而減少指標問的重疊,使評價更加可信。

4)可操作性與可延續性想結合的原則。對于所選取的指標不僅要有相對明確的含義,比較準確地描述表達的內容,客觀地反映問題,還要能夠便于數據采集,能獲得較為準確可靠的數據,計算方法簡明易懂。只有選取的指標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從實際中獲得可靠的數據,進行更準確的評價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使研究更有意義。南于煤炭企業信息化是一個動態發展和不斷變化的過程,建立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要考慮靜態指標和動態指標的相互結合,而且要考慮其在時間上延續和內容上擴展,從而為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指標體系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價值,使評價指標體系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不斷發展。

5)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雖然定量指標雖然能更準確的評價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但是由于統計資料缺乏,對某些指標如信息化重視程度、辦公自動化系統應用程度等的定量評價非常難。定性指標只能對指標有一個粗略的估計,對評價結果的準確性有一定的影響。但能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的評價指標不可能全是定量指標或定性指標,這樣都不能不利于客觀評價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因此,采用定量與定性指標相結合是實現對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客觀評價的重要途徑。

2.2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層次分析法方法,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南美圍著名運籌學家茲堡大學薩蒂(T,L.Saaty)教授首次提出來的。該方法是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多目標決策方法,能夠有效地綜合測度決策者的判斷和比較

1)建立層次結構的評價指標體系。根據評價指標設計的原則,結合煤炭企業的特點.構建了一套適合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指標體系。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煤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在參考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關于企業信息化基本指標構成和天津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唐志榮等提出一套企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根據煤炭企業信息化概念及煤炭企業實際情況而制定的。

2)構造判斷矩陣。構造判斷矩陣是給出每一層次各要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A.LSaaty引用了如表1所示的1~9標度方法使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

構造的判斷矩陣中元素滿足如以下關系:

3)計算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通過上述方法得到判斷矩陣以后,就要利用相關的數學方法計算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目前,通常采取和積法和方根法計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但由于這兩種方法在計算過程中要用到許多公式,計算相對復雜,本文利用Matlab工具,通過編寫簡單的程序實現計算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假設所求矩陣為A,在Matlab中輸入如下程序。

%輸出格式

fornatshort:

%輸入待求的矩陣A

其中,為特征向量矩陣,d為特征值矩陣,執行程序,根據v和d,最后還涉及到對特征向量的標準化,通過編寫程序能實現對特征向量的標準化。通過使用Matlab計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不僅大大減輕了計算量,避免了在計算過程中出現差錯,而且簡化了計算過程,更具有可操作性。

4)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所謂判斷思維的一致性是指專家在判斷指標重要性時,當出現3個以上的指標互相比較時,各判斷之間協調一致,不會出現內部相互矛盾的結果。

設為判斷矩陣B的最大特征值,為了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建立了判斷矩陣B的一致性指標: 當判斷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時,CI=0。CI越大,矩陣的一致性越差。為了檢驗不同階數的判斷矩陣是否具有滿意的一致性,T.LSaaty提出用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RandomIndex)對于1—9階的判斷矩陣,RI的值如表2所示。

當階數大于2時,將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CI與同階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的比值稱為隨機一致性比率并記為CR(ConsistencyRatio),即CR=CI/RI。當CR=0時,則認為判斷矩陣完全一致;當0

篇(6)

[中圖分類號] F2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07- 0051- 02

21世紀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的世紀,其對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業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如何準確地評價其信息化建設取得的成效,如何精確地定位阻礙企業信息化進一步深化和提升的關鍵節點?這些問題一直是困擾企業信息化建設、需要迫切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針對這一現狀,擬采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理論來構建企業信息化水平綜合評價模型。

1 企業信息化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1)系統性。評價指標應針對企業內部、外部環境涉及的各種因素,從系統的角度進行設置,反映其信息化水平的全貌。

(2)全面性。評價指標必須如實全面地反映信息化的現狀,不僅包含物質方面的因素,也要包含諸如人員素質、企業文化等精神方面的因素。

(3)客觀性。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其中定量分析是準確評價企業信息化水平的關鍵。

(4)簡約性。評價指標要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指標之間的邏輯聯系要強。

(5)延續性。評價指標不僅可在時間上延續,而且可以在內容上拓展。

(6)動態性。評價指標應具有動態性,以便準確地反映信息化水平的實際狀況。

(7)可操作性。評價指標應盡量與現有數據銜接,必要的新指標應定義明確,便于數據采集。

2 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

我們將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劃分為信息化基礎、信息化應用、信息化效能3個一級指標,以及若干下級指標。具體見表1~表3。

3 企業信息化水平綜合評價模型

由于各個指標層級分明,故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來進行指標的篩選和權重的確定;另外,由于部分指標主觀性較強,無法直接量化,所以本文采用模糊數學的方法來進行定性與定量之間的轉化。具體步驟如下:

(1)確定評價對象集:X={x1,x2,x3,…,xn}。根據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企業信息化評價體系包括信息化基礎、信息化應用和信息化效能3個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的下級指標可以參見表1~表3。

(2)確定評價等級:V={v1,v2,v3,…,vm}。建議評價對象的評語集V={v1,v2,v3,…,vm}={不合格,合格,中等,良好,優秀},即等級的集合,每個等級可對應一個模糊子集。

(3)確定評價的指標集:U={u1,u2,u3,…,un}。

(4)確定判斷矩陣:

R=(rij)n×m=r11 r12 … r1mr21 r22 … r2mrn1 rn2 … rnm,(i=1,2,…,n;j=1,2,…,m),rij表示第i個因素在第j個評定等級上的隸屬度。

(5)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級評價因素的權重系數:W={w1,w2,…,wn}。首先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將影響因素集分層;同一層次的各因素關于上一層次中某一準則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構造判斷矩陣,判斷與量化各因素間影響程度大小;計算權向量并做一致性檢驗,即層次單排序及其一致性的檢驗;計算組合權向量,做組合一致性檢驗并進行排序,即層次總排序。

(6)選擇適當的合成算法,建立評判模型,進行綜合評判。模型為B=W?R。然后進行評判指標處理,得到評判指標歸一化的評判結果。

4 結束語

本文針對準確評價企業信息化成效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采用層析分析法和模糊理論等多種方法,完整地提供了一個客觀有效的企業信息化水平綜合評價模型。該模型對于企業準確評價其信息化建設的成效,找出信息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推動企業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金勇.企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及其評價方法[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4):122-123.

篇(7)

信息化發展水平是新經濟時代企業價值能力的一種體現,是衡量港航企業現代化水平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當前,港航企業信息化向著智能化、集約化、突出協同應用和綜合服務的趨勢發展,并趨向于進一步的大規模應用。信息化水映的是一個綜合體系,把人、組織、技術、應用及企業戰略整體納入考慮范圍。綜合評估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考察其對組織業務運作和管理的支持程度、對組織落實發展戰略的支撐水平、信息化建設成效,切實反映信息化對組織的業務水平提升、管理效能提升所起到的作用,并客觀反映企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對促進港航企業更好地轉型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1 信息化評估基本思路

圍廣、技術要求高、考慮因素多,不僅要評價信息化建設的技術水平和先進程度,還需綜合考慮被評估對象的業務體系、組織模式和管理特點等因素。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信息化評估體系。

具體評估時,可以根據評估目的和對象的不同選取不同的評估方法,一般需按照以下思路(見圖1)進行:(1)明確信息化評估的目的和要求;(2)根據企業業務戰略對信息化進行正確定位和認識;(3)評估貫穿于整個生命周期,而不僅是事后評估;(4)根據不同的評估需求盡量選用成熟的參考框架;(5)分析信息化水平影響環境因素,充分考慮不同組織和條件下的差異性;(6)選擇合適的評估技術方法,并適應信息化技術的要求,注重定量與定性評估的有機結合;(7)將評估與監管相結合、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注重動態監控和管理,然后以合適的形式展現評估結論。

2 評估指標體系設計

2.1 設計原則

評估指標是評估模型的骨架。科學建立評估指標體系是決定評估工作成敗的關鍵。指標體系的設計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務實性原則,強調與被評估對象業務特點和規律緊密結合;二是整體性原則,合理構造層次結構和指標數量,全面反映信息化建設各個方面;三是簡明性原則,盡量選與目標關聯最緊密的重要指標,與現有數據銜接,數量精煉、定義明確,便于采集;四是獨立性原則,便于專家根據情況靈活運用。

2.2 指標體系構成

建立評估指標體系是信息化評估的首要工作,也是研究的難點和重點。結合港航企業業務特點和信息化應用情況,將評估指標體系分為5個一級指標、22個二級指標和35個三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為:業務支持、技術架構、管理與運營、應用績效、可持續發展等5類。每類指標,根據評估要求再逐層細化建立二級指標(見圖2)。

(1)業務支持。主要考察信息化是否能有效支持企業業務戰略的發展,關鍵是從應用覆蓋面、覆蓋深度與廣度、業務協同等方面,測度是否能滿足業務應用和經營管理工作需求。

(2)技術架構。重點考察企業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狀況,包括網絡通信、基礎設施、應用系統、信息資源、信息安全和信息技術應用(滲透和擴散)等方面的先進性與實用性,關鍵在于測度技術架構與業務體系的技術支撐能力。

(3)管理與運營。考察企業在信息化建設管理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包括戰略管理、組織、流程制度、運維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情況。

(4)應用績效。考察企業信息化的價值,衡量信息化組織貢獻與影響,包括運行效率、管理效能、社會效益、節省費用、組織成長和知識創新等方面提升的響應能力情況。

(5)可持續發展。考察企業信息化保持平穩、高效、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包括信息化建設的技術和管理基礎、資金投入水平、人才隊伍保障和制度規范程度等方面內容。

3 信息化評估流程

(1)建立指標體系。在指標體系建立方面,采用“層次清晰、綜合評估”指標體系設計理念,充分反映被評估對象的業務與管理特點,遵循系統全面、科學合理、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建立分層、分級的指標體系。

(2)選擇評估模型。根據評估對象與評估目的的不同,在適應性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組織信息化能力評估的基準,明確評估指標與基準的對應關系,選擇科學、合理的評估模型。

(3)確定指標權重。指標權重是指該指標在本層指標中的相對重要程度。具體評估時,可以根據不同的評估目的和要求,分析指標的內涵與屬性特征,選取主觀或客觀的賦權法,以確定指標權重。

(4)評估數據處理。評估數據是評估結果產生的源泉,有了評估數據才使得評估變得有意義。數據分為定量數據和定性數據兩種,在應用評估模型C時通常要對數據進行一定的處理。其中,定性數據的處理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調查問卷法,如采用隸屬度賦值方法,將定性指標分成幾個檔次,制定評分依據。定量數據的處理則按照指標的釋義和組織的具體情況進行收集,然后進行無量綱處理,將定量指標原值轉化為評估值。

(5)結果綜合分析。對企業信息化能力進行定量分析,是準確評價信息化水平的關鍵。在評估中,體現技術效益和有形經濟效益的指標,一般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而體現社會效益和無形經濟效益的指標,由于較難被量化,則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進行考核。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實現客觀、科學的評估。

4 應用與分析

模型”,將信息化能力分為啟蒙級、基本級、適應級、規范級、戰略級等5個評分等級。每項指標按評分區間從低到高依次為1~5分,如1分表示“啟蒙級”,5分表示“戰略級”等。每個評分等級都有相應的評價尺度和標準。

以企業信息化總體建設成效為依據,立足于企業發展戰略的信息化支撐與服務,通過實地調研與專家打分相結合的模式,從業務支持、技術架構、管理與運營、應用績效、可持續發展等5個方面對其信息化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估,并采用直觀、簡明的雷達射線圖進行展現(如圖3)。

評估結果表明,該企業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總體水平達到規范級,未來在管理與運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尚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以更好地適應港口轉型發展的需要。

5 結 語

信息化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港航企業現代化水平和綜合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標志。不同的測評方法會產生不同的評價結果。要從被評估對象的業務體系分析入手,充分理解組織業務模式和管理特點,結合好評估的目的與要求,在評估綜合分析中盡量采用簡單、明了的形式直觀反映綜合評估結果。科學、客觀地評估港航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有助于港航企業梳理和認識自身信息化建設成效與差距,尤其在多個同類企業的比較分析中能相互借鑒與促進發展。然后,在此研究基礎上選擇同類型港航企業進行評估比較分析,給出綜合性的評估結論,以促進信息化工作更有力地支撐和融入企業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篇(8)

1.背景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是支撐企業體制改革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企業整體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對信息化水平進行有效的評價是保證信息化價值實現的重要前提。信息化水平評價是依據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按照一定程序、通過定性定量分析,對特定組織在一定時期內的信息化表現和信息化效果做出客觀、公正和準確的綜合評判[1]。

根據國資委信息化工作指導精神,各大央企開展了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評價。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稱“集團公司”)通過連續4年的評價工作,掌握了各單位信息化工作的詳實數據,深入挖掘了信息化成功的關鍵因素;所屬各單位也依據評價結果,對標先進,查找差距,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登高”計劃并在工作中認真落實,推動了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集團公司評價工作的相關經驗,已經在部分央企和軍工集團得到了推廣,也帶動了航空信息化軟件成果的共享和傳播。

2. 評價工作機制

通過多年的實踐積累和總結完善,集團公司形成了一套完整并規范的集團型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工作機制,主要包括:評價組織機構、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工作流程、評價對象、評價結果(見圖1)[1]。評價組織機構包括集團公司評價工作領導小組、信息化主管部門、專家組和測評中心,分別作為決策機構、管理機構、咨詢機構和執行機構;評價對象包括集團公司所屬直屬單位和成員單位;評價指標體系是信息化水平的衡量標準;評價工作流程保障各階段工作的高效性和評價結果的準確性;評價結果納入集團公司業績考核體系,也是各單位改進和“登高”的重要依據。同時集團公司還開發應用了信息化水平評價系統,支撐評價工作的開展。

2.1 評價組織機構

在評價組織機構中,評價工作領導小組是領導和決策機構,由集團公司領導和有關部門領導組成,負責組織貫徹落實上級單位有關信息化水平評價工作的方針、政策,審批集團公司評價工作的有關規定和標準;集團公司信息化主管部門是管理機構,負責組織制定集團公司信息化水平評價工作規章制度和評價標準,開展每年度的評價工作,審核評價結果并評價報告;集團公司信息化專家組是咨詢機構,參與評價指標體系編制、評價打分和現場審核,為參評單位提出改進建議,發現和提煉信息化最佳實踐;信息化水平測評中心是執行機構,為評價提供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等。

2.2 評價對象

集團型企業下轄單位多、關系復雜,其中既有集團主營業務的企業,也有大量民品、第三產業、非銀行金融業務的企業。為了實現對所屬企業的高效管理,很多央企建立了“總部直屬單位成員單位”的三級管控體系,評價對象就包括相關的直屬單位和成員單位。對于多元化的集團型企業,可以根據主營業務不同將單位進行分類,并設置相應的主營業務信息化采集項,如按照設計制造全過程可以將單位劃分為設計、制造、設計與制造一體、試驗鑒定、維修、基礎研究、服務等類型;還可以根據單位管控職能不同進行分類,如直屬單位主要是對所屬成員單位進行經營管控,可制定專門的直屬單位本部評價指標體系,并設置有針對性的采集項。

2.3 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體系是信息化水平評價工作的標尺,應能夠引領信息化發展的方向和水平提升的路徑,是集團型企業信息化工作指南。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方法很多,可以綜合使用平衡計分卡、信息能力成熟度、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相關系數法、聚類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方法、多層次灰色分析、數據包絡分析等[2 3 4 5]多種方法,保證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在制定評價指標體系時集團型企業一方面要重點考慮國資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對企業信息化的指導要求;同時還要根據自身行業特點在指標設置和采集項上突出本行業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特色,保證指標體系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并且根據年度信息化工作的要求,結合信息化發展的實際情況,按年度對指標體系的指標、采集項和權重進行調整和完善,保證指標體系的指導性。以集團公司評價指標體系為例,共包括6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46個三級指標和260多個采集項(指標體系框架示例見圖2)。評價指標體系對集團公司信息化推進起到了重要作用:(1)評價指標體系是集團型企業貫徹信息化重點工作的有效抓手。如通過設置“統一信息編碼”的采集項,鼓勵各單位積極申請和應用統一代碼,為企業信息集成、交換和共享打下基礎。(2)評價指標體系是集團型企業開展信息化專項工作的重要依據。通過設置相關的調查題,獲得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方面的準確數據,發現信息化管理和實施的死角,為企業信息化工作推進提供支持。(3)評價指標體系與IT價值研究形成了良性互動。評價指標體系考察了單位信息化各方面的應用效果,也為IT價值研究提供了全面真實的素材[6]。

2.4 評價工作流程

信息化評價工作主要包括修訂和指標體系、初評、現場審核、總結評價、晉級和“登高”等環節。修訂和指標體系是根據集團公司信息化年度工作重點和要求,對指標體系進行修改完善;初評主要是通過各單位的自評價,對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數據進行采集,使用信息化水平評價系統生成初評結果;現場審核是在初評結果的基礎上,由集團公司組織進行現場審核,通過專家現場檢查,對參評單位信息化水平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最終確定各單位年度信息化水平級別,保證評價結果的真實有效;總結評價是根據評價結果編寫集團公司評價總結報告和各單位評價報告;晉級和“登高”是在評價總結報告的基礎上,各單位根據集團公司對未來信息化發展的規劃和要求,制定和實施 “登高”計劃。

現場審核階段的時間緊、任務量大,因此應制定現場審核的工作標準、流程和配套的支撐文件模板(見圖3),確保現場審核工作能高效有序進行。現場審核不僅確保了評價結果的真實性、準確性,而且通過專家深入單位現場審核,全面了解各單位信息化工作的真實情況,提煉和總結出單位信息化工作的特點和亮點,形成最佳實踐并復制到其他單位,帶動整個行業的信息化水平提高。

2.5 評價結果

信息化水平評價是集團公司對各單位信息化最全面的調研,尤其在每年的現場審核中挖掘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為了讓這些信息切實發揮價值,評價總結的范圍也在持續拓展,主要包括總結報告、信息化最佳實踐等幾個方面。總結報告以數據分析為主[7],全面梳理各單位信息化工作的真實情況,為集團公司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同時還給參評單位發送評價報告,報告中對單位信息化進行全面、客觀、準確的剖析和定位,幫助單位對標先進,發現差距,明確信息化水平提升的重點,基于對現狀的清晰認識進行信息化規劃、建設和應用。在近兩年的評價工作中,集團公司挖掘了40多個信息化最佳實踐,并通過出版最佳實踐案例集等方式,進行深入總結與宣傳推廣。

3.工作機制創新方法

實踐證明,信息化水平評價工作對于集團型企業產生了巨大價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尚未采取系統的措施促進這些價值的應用等問題,同時以指標體系為重點的傳統評價,雖然能夠有效提高單位對信息化的重視度和投資力度,但也存在過度分數導向的問題[8]。少數單位可能會為了提高評價分數,購置一些現階段并不急需的軟件系統,編制缺乏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導致信息化的投資浪費和形式主義。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局限于指標體系本身,還需要在工作機制上采取新的措施,形成一套具有可推廣性的工作機制創新方法。

工作機制創新的方法符合PDCA原理,包括策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共4個基本步驟。后3個步驟相對常規,就是根據實際情況加以篩除、選用或改進,工作機制創新的關鍵和難點在于策劃階段。策劃工作機制創新主要有4個步驟(見圖4):

3.1 明確利益相關者

“實現價值”是工作機制創新的目標,而價值是依附于受益者的。因此工作機制創新的第一步,就是明確潛在的受益者。以評價工作為例,從傳統的“完成此項工作”的角度來看,工作機制創新只能局限于改進已暴露的細節問題;而如果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看,集團公司總部、專家組和參評單位不僅是評價工作的“參與者”,更是潛在的受益者和服務對象,他們的每一個價值需求都為機制創新提供了動力。

3.2 分析價值需求,篩選價值點

明確利益相關者之后,就要進一步分析每個利益相關者的價值需求。首先是利益相關者在當前工作中已反映出的需求,如在評價工作中集團公司希望提高現場審核的工作效率,參評單位希望能夠準確填報評價指標體系等。這些需求為工作機制的“微創新、小優化”提供了動力,如評價工作中為現場審核制定標準化文件、為單位進行培訓等。

然后再考慮利益相關者在其他工作中的需求,如集團公司總部在信息化決策時需要參考數據,參評單位希望學習先進單位的成功經驗等。這些需求與當前工作沒有直接關系,屬于“潛在需求”。大多數潛在需求是無法與當前工作相結合的,可一旦結合起來,就能產生重大改進和方向性創新,如現場審核中與單位領導進行高端訪談、由專家組點評單位信息化亮點和改進建議等,將信息化水平評價的重點從“評分”提升到“信息化工作指導和最佳實踐經驗交流”。

3.3 構建閉環“價值矩陣”

每一個價值需求來自于利益相關者,最終也要靠其他利益相關者實現,因此在利益相關者內部就形成了“價值輸入-價值輸出”的閉環。將這些“輸入-輸出”關系組織起來,就形成了價值矩陣(見表1)。隨著評價工作的持續開展,價值矩陣的具體內容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3.4 結合具體工作內容,設計新措施

每一個價值點及其“輸入-輸出”關系,就形成了一套創新的約束條件,既明確了需求者及其具體需求,也指明了由哪個利益相關者提供價值。再結合具體的工作階段和內容,就可以設計出新的措施。如評價工作中為了“讓參評單位提出自身的信息化難點和需求”,在指標體系設置了相應調查題,在現場審核之前做溝通,在現場審核中重點調研和了解相關要求,在評價總結中安排編寫專項報告等。通過4年的實踐積累和不斷創新完善工作機制,集團公司信息化評價工作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并規范的工作體系。

4.工作展望

后續信息化水平評價發展,主要從三個方面:(1)緊跟國際先進企業的信息化發展趨勢,將MBE(Model Based Enterprise,基于模型的企業)[9]、BVA(Business Value Assessment,商業價值評定)[10]等最新的數字化測評標準融入評價指標體系之中。(2)融入IT架構模型的思想,推動集團公司統一IT架構在各單位的建設和應用,為兩化融合奠定堅實的基礎。(3)充分融入IT價值模型體系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加強對信息化價值的評估,引導各單位充分發揮信息化投資的價值,實現信息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增進.基于業務價值的行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航空制造技術,2011(12)

[2]Shapira Philip,Youtie Jan,Roessner J David.Current practices in the evaluation of US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programs [J].Research Policy,1996,25(2):185-214

[3]毛加強,田雯.利用平衡記分卡的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研究[J]. 現代制造工程,2009(12)

[4]劉培德.基于模糊多屬性決策的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方法與應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

[5]李瀟瀟,高鈺琪,陶發勝,邊瑛.國內組織信息化評價方法現狀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

[6]L.M.Hitt, D.J.Wu, G.X.Zhou. Investment in ERP: Businesst and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2002, 19(1):71~98.

[7]閻雪虎,鄧虎.中航工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數據分析[J].中航工業信息化,2010(4)

篇(9)

1企業信息化測度研究現狀

1.1部分研究成果

近年來,國內諸多學者對企業信息化測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十分豐富的成果。

1. 1. 1劉鳳勤的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測度方法。吉林大學劉鳳勤于2001年2月在《情報學報》《機械工業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測度方法》提出包括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綜合力度法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中3個一級指標是:信息化信息裝備力;信息化信息利用力;信息化發展潛在力。該指標體系對企業信息化測評研究具有獨到新穎的見解。

但是,指標體系中一些指標并不貼切,如:指標體系中的“每百人函件數”,在電話、電子郵件十分發達的今天,函件已經不是人們溝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該指標值已經不能反映企業信息化的水平,在某種程度上說,指標數據的下降反而可以說明企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外指標“信息技術經濟效益值”的計算采用企業信息技術使用前后的年收人和年成本進行計算,雖然可以說這是一種思路,但其做法是十分不科學的,因為,企業信息化的經濟效益具有滯后性,而且,企業的“產出”或“利潤”的增加,也不能都歸功于企業信息化,所以,以此來衡量企業信息化水平是不合適的。

1.1.2梁濱的企業信息化基礎理論與評價方法。中國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梁濱1999年5月的博士論文《企業信息化的基礎理論與測評方法》可能是我國最早的企業信息化測評指標體系研究成果。論文從人本管理的思想出發,認為企業信息化包括以下5個方面:生產過程信息化;流通過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體現人本理念);組織結構信息化;生產要素信息化。根據這5個方面,梁濱第一次提出了具有20個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測評指標體系,對各具體指標給出了具體的計算方法,并首次使用“企業信息化水平與企業經營相關度”測算企業信息化效益的方法,具有較大的開創性。

但是,該指標體系中并沒有完全體現他在理論分析時所提出的5個方面,沒有設置反映企業管理信息化、組織結構信息化、生產要素信息化的具體指標。另外,整個指標體系的指標測算絕大部分都是以投人的經費為基點進行測算的,這樣指標體系的計算結果就是經費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就越高。而實際上,經費的投人多少,只能說明企業管理者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而且過多的經費投人,可能導致過度信息化,從而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改變企業領導對企業信息化的態度。因此,這一套指標體系的運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 1.3唐志容的企業信息化水平測評指標體系研究。天津科技信息研究所唐志容于2002年3月在《科學與科學管理》雜志上《企業信息化指標測評指標體系研究》,提出了一個包含5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測評指標體系。指標體系中的5個一級指標是:信息技術投人及設施水平;生產過程自動化;管理信息化;營銷信息化水平;人員素質。

這一套指標體系明確的將管理信息化、人員素質作為2個獨立的一級指標提出來,說明作者意識到管理信息化、人員素質在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性。”

但是,該指標體系中用“生產過程自動化”作為一級指標衡量企業信息化水平,并不太合適,因為,“生產過程自動化”不能等同于“生產信息化”;在一級指標“管理信息化”中,雖然提出了4個非常精彩的二級指標,但是對信息化對管理變革中的組織機構變動、流程再造等并沒有作出反映。

1. 1.4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的企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川。2000年國家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測評中心推出“企業信息化基本測度指標試行方案”,該指標體系包括6個一級指標:戰略地位;基·礎建設;應用狀況;人力資源;安全;效益指數。這一套指標體系剔除了企業特點和行業特征,是一種通用型的指標體系,使得不同行業能夠在除去行業特征的情況下測評共有的信息化特征水平,如果指標能夠很好地推行、應用,可以大大地加快我國企業信息化測度的發展。

1. 1. 5唐小我等人的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研究。2001年6月侯倫、唐小我等人在《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發表文章《企業信息化及其指標體系探討》,文中提出一個包含3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56個三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指標體系中的3個一級指標是:信息化組織建設評價指標;信息化基礎設施評價指標;應用信息系統評價指標。

但是,該指標體系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一級指標中沒有考慮到企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水平”。我們知道,無論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設施多么好,沒有與之匹配的信息資源,信息化是沒有任何價值的,這就像無論公路修得多么好、車速多么快,但是沒有貨運就不會產生經濟效益一樣。其次,指標體系中定量與定性指標顯失平衡,定性指標太多,定量指標太少。第三,指標體系沒有給出具體的指標測算方法,使得這套指標得應用受到限制,缺乏可操作性。

對企業信息化述評測度理論研究成果除了上述之外,還有很多,在此文章不再贅述。

1.2綜合評述

綜上所述,我國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為推動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作者認為,現有的成果中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的不足之處:

1.2.1操作性不強。通過文獻查證,我國眾多企業信息化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一些描述性、介紹性的文章,雖然對企業信息化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性,但缺乏可操作性;對企業信息化測度指標體系的研究較少,要么測度不全面,要么指標體系過于龐大,指標無法準確測算,缺乏操作性。

1.2.2定量研究不足。多數文章在研究時定量分析工具使用較少,這種從定性到定性研究,缺乏說服力和科學性。企業信息化研究應該盡量多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從具體指標的定量研究到企業信息化定性結論,增強研究的科學性和說服力。當然,指標體系中有一些十分重要但又很難進行定量的指標,如,“信息化效益”指標在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對持續建設企業信息化的作用很大,但是,該指標量化的難度較大,這也給我們繼續進行研究留下一些課題。

1.1.3研究角度單一。在現有的文獻中,對企業信息化測度研究基本上都是從企業信息化靜態現狀著眼,強調、側重企業信息化的現有數量、規模,研究角度十分單一,所以無論怎樣顧此輕彼、顧彼輕此的指標體系研究都不能改變研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企業信息化測度研究,應該從信息化發展水平、信息化發展質量、信息化發展能力多個角度著手,進行立體的研究。

1.1.4指標測算缺乏科學性。在現有的成果中,多數學者對信息化指標測算都使用“投人法”或“產出法”。如果測算方法太側重“投人法”,其結果是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越高,這將違背“適度信息化”原則;如果測算方法太側重“產出法”或“利潤法”,因信息化效益具有滯后性,因而測算方法缺乏科學性。

2企業信息化水平測度的新方法

2. 1三維立體測度理論與方法

我國一些企業在早期信息化發展階段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信息化格局較好,但是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于是在新的一輪競爭中逐漸落伍,最后與企業期初信息化目標相差甚遠;一些企業信息化高標準、高投人,最后企業負債累累、舉步為艱。導致這些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現有的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方法不能對企業信息化建設進行科學的指導,不能確保正確樹立“適度信息化”的企業信息化理念,于是我們在充分考慮到企業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企業信息化測度從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發展質量和發展能力3個角度立體測度,以改變現有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方法先天性不足,提出新的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方法:

三維立體測度理論—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測度(數量與規模)、企業信息化發展質量測度(效益和穩定性)、企業信息化發展能力測度(可持續能力)。

通過研究確定,企業信息化內容都具有“信息化組織建設”、“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水平”、“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應用信息系統”四大屬性要素,因此,建立以這4個要素為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與質量指數,建立以“信息化系統”和“信息化環境”為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企業信息化綜合指數。

發展水平:主要指企業信息化發展狀況即信息化要素的數量和規模,建立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EIDI)。

發展質量:主要測重信息化系統結構和經濟效益,建立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EIQI)。

發展能力:是指信息化系統中的可持續建設能力,建立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EICI )。

企業信息化測度方法:以投人法為主,兼顧信息化效益和發展潛力。

2. 2企業信息化測度的綜合指數模型

建立企業信息化綜合指數(EISI):

α,β,γ分別為企業信息發展指數、質量指數和能力指數指標權重。

其中:

EiDi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反映信息化發展現狀水平。

Di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二級指標權重;dy為三級指標權重;f( Aij)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具體指標。

EiQi為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反映信息化的效益體現程度,包括穩定性和持續性。

Qi為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二級指標權重;qij;為三級指標權重;f(Bij)為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具體指標。

EiCi為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反映企業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Ci為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二級指標權重;cij為三級指標權重;f( Cij)為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具體指標。

2. 3指標的處理

篇(10)

一、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體系內涵

企業信息化水平的評價體系主要是指由評價指標體系制訂的原則,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內容,評價原則和評價組織等所組成的整體。

企業信息化水平的評價一般可分為:單一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即對一個具體的企業信息化水平進行評價,如對海爾集團,聯想集團等;行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即對某一行業企業信息化的整體水平進行評價,如對汽車行業,紡織行業等;區域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即對某一個地區的企業信息化水平進行評價,如一個市、一個省或一個國家等。

行業企業信息化水平的評價和區域企業信息化水平的評價是建立在單一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基礎之上的。

二、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意義

企業信息化是企業不斷應用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應用信息資源的過程。或者更確切地說,企業信息化是信息技術應用和信息資源開發由局部到全局、由內部到外部、由戰術層次到戰略層次不斷深化的過程,其建設過程應該包括計劃、實施、評估和改進四個環節。

對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進行評價,是從企業引進信息技術的目的和戰略出發,考察信息技術應用給企業經營和管理帶來的影響。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1)檢查企業信息化是否達到預期目標。(2)及時發現企業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3)總結企業信息化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

三、企業信息化評價的內容

1.信息設備的裝備情況

企業信息設備的裝備情況,是評價企業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內容。如計算機、多媒體、傳真機和電話等信息設備的裝備,局域網、互聯網的建設情況。

2.信息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

具體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做。從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統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圍上得到了信息技術的支持;從性能上,涉及技術先進性、可靠性、適用性、易維護性和用戶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評價信息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的過程中,要遵循動態性原則層次性原則。隨著企業信息化的進展,企業不斷應用新的信息技術,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也要隨之進行調整。而且,評估指標要有重點,分層次,以確保評價的質量。

3.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

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企業信息化的重要內容。企業信息系統的運行要靠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來支持,否則再先進的信息系統也毫無意義。可見,在企業信息化水平的評價中必須要十分重視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情況的評價。從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角度,可以評價信息系統的利用程度和企業的知識管理水平。在評價中可以從挖潛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數據庫的開發等方面進行評估。

4.信息化人才開發

人是企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信息化的重要參與者。隨著企業信息化的深入,員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這是進一步推動企業信息化的基礎。這方面,可以從企業信息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數、企業員工素質的提高和員工參與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來評定。

5.信息化組織和控制

對企業信息化組織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員工逐漸形成比較完善的信息化規劃、組織和控制機制,同時,也必然伴隨著有關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標準的制定過程。企業信息化的實施總是依托于某一類型的組織結構,信息技術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儲、使用、修改、積累和傳播,從而為企業的經營活動發生由量到質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的評價

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額算法進行評價。

(1)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為企業信息化收益;QC為企業信息化成本。

(2)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的差額算法:

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EX1=QE-QC

四、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指標體系

1.企業信息化信息設備裝備指標

(1)信息設備單項裝備率。郵政裝備率,企業用于郵政間接投資費用與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的比率;電話裝備率,企業用于電話裝機費用與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的比率;傳真機裝備率,企業用于傳真機購置費用與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的比率;計算機裝備率,企業用于購置計算機的費用與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的比率;多媒體裝備率,企業用于多媒體購置費用與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的比率;電子信箱裝備率,企業用于電子信箱投建費用與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的比率;網絡裝備率,企業投建網絡費用與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的比率;國際互聯網裝備率,企業投建國際互聯網站(點)費用與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的比率。

(2)信息設備綜合裝備率。通過這一重要指標全面反映各種信息設備綜合裝備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設備投資總費用與企業全部設備投資總額之比。

(3)信息設備裝備提高率。這是動態反映信息設備裝備率提高的速度指標。它有信息設備單項裝備提高率和信息設備綜合裝備提高率兩個指標。

2.信息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指標

(1)信息技術應用于企業管理的范圍。如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生產管理、物料管理、客戶管理等。

(2)信息系統的性能指標:①信息系統的總體水平:系統的總體結構、地域與網絡的規模、所采用技術的先進性等。②信息系統功能的范圍與層次:功能的多少與難易程度、對應管理層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統的質量指標:系統的可使用性,系統的穩定性,系統的可靠性,系統的適應性,系統的可擴展性,系統的可維護性等。

(3)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統文檔的完備性。

3.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指標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聯網的字節數;②每人圖書、報紙、雜志的總印張數;③人均電話通話次數;④人均傳真次數;⑤購買數據庫的數目;⑥開發數據庫的數目;⑦數據庫信息總量。

4.信息化人才開發指標

包括:①企業信息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②企業信息專業技術人才的職稱結構比例;③企業用于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和培訓的經費;④企業用于吸引信息技術人才的專項資金數量;⑤企業用于獎勵信息專業技術人才的專項資金數量。

5.企業信息化組織和控制指標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針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標準;③企業CIO體制實施情況;④企業業務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業組織結構的變革情況;⑥企業信息系統維護和運行管理的質量;⑦企業信息化項目管理的質量;⑨企業信息化總體規劃的水平等等。

6.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的指標

(1)直接經濟效益的有關指標:①信息化的投資額:包括信息系統硬件、軟件的購置、安裝,應用系統的開發或購置所投入的資金。②信息系統運行費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費用、系統投資折舊費及硬件日常維護費等。③信息系統運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庫存積壓減少、流動資金周轉加快與占用額減少、銷售利潤增加及人力減少等方面。④投資回收期:投資回收期為通過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資金所需的時間,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統經濟效益好壞的重要指標。

(2)間接經濟效益的有關指標:①對組織為適應環境所作的結構、管理制度與管理模式的變革會起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種作用一般無法用其他方法實現。②能顯著地改善企業形象,對外可提高客戶對企業的信任程度,對內可提高全體員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員獲得許多新知識、新技術與新方法,進而提高他們的技能素質,拓寬思路,進入學習與掌握新知識的良性循環。④系統信息的共享與交互使部門之間、管理人員之間的聯系更緊密,這可加強他們的協作精神,提高企業的凝聚力。⑤對企業的規章制度、工作規范、定額與標準、計量與代碼等的基礎管理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條件。⑥應用系統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決策的自信心和準確度。

五、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方法

1.企業信息化指數的測算方法

綜合評價分析法的基本評價模型,通常多采用簡單線性加權法:

式中,Pi為第i個評價指標無綱化處理后的值;W i為Pi的權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 Index)為企業信息化水平總指數值。

2.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的提高率

它是動態反映企業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標。一般有兩種方法:

(1)環比法。即本年度企業信息化指數與上年企業信息化指數之差,及與上年企業信息化綜合指數的比率。

式中:叫為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的提高率;年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年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

(2)基比法。①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總提高率:

式中:為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的總提高率;年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為基年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②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年均提高率:

式中:為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的總提高率;年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平均提高率;為基年企業信息化水平指數;N為l,2,3,…,N一l,N。

六、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組織

組織也是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結果,因此,在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過程中必須注重組織的工作。

上一篇: 工商管理問題 下一篇: 汽車故障診斷與維修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免播a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 | 亚洲美女在线一区 | 在线午夜爽爽影院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aⅴ | 亚洲一本之道精品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