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診治流程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8 16:55: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血壓診治流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血壓診治流程

篇(1)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高血壓的發病率已經明顯的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最近幾年還出現了很多年輕人患有高血壓等各種心腦血管疾病。事實上,高血壓的危害還在于它可以引發其它各種疾病,例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疾病和腎病等,為了保證國民的生命健康,我國衛生部門已經提出要大力的展開對于高血壓的防治工作。

1我國高血壓治療的發展歷程

在我國,20世紀60年代衛生部門領導和醫學專家就提出了讓高血壓低頭的口號,盡管過去高血壓防治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高血壓的控制率還很低,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的健康。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把高血壓只作為一個疾病放在心血管內科、或者腎臟內科診治,醫師沒有從專科的角度去研究怎樣使高血壓病人診斷明確、治療理想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們在總結老一輩醫學家的經驗基礎上,同時向多方專家請教,特別是在臨床實踐之中不斷總結。發現高血壓既是由不同原因和疾病引起的臨床表現,又可導致心腦腎的損害和心血管疾病,因此,對高血壓的診斷治療涉及醫學各領域,并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即高血壓學。

對于高血壓的診治有了理論上的支持后,接下來就應該應用理論指導實踐,由于高血壓不同于普通的心血管或是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它不僅涉及到各個組織器官的治療,而且我們也沒有發現一個明確的可以根治高血壓的治療過程,所以,當高血壓病人的內分泌系統和心腦腎系統出現癥狀時,就一定要采取系統化的防治措施,以防病情的進一步惡化。通過大量的臨床經驗總結,引發高血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日常的飲食習慣或不良嗜好,如吸煙酗酒等,也包括遺傳,甚至肥胖等因素,這些都易引發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我國對于高血壓的治療有著自己獨特的方法,通過臨床的診斷,判斷治療方法的效果是否良好,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國已經對高血壓患者有清晰的診斷思路,希望通過設立高血壓門診和高血壓病房等相關的措施,能夠更好的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醫治。

2高血壓的門診總結

2.1提高降壓療效,減少靶器官損傷通過高血壓的臨床診治能夠對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有明顯降低的效果,直到達到標準的血壓值,筆者通過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更年期的婦女如果患上高血壓,其臨床表現為容易激動,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通過針刺療法降低血壓值,尤其是在清晨進行針刺更能有效的起到情緒控制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當高血壓病人恢復了正常的晝夜作息時間以后,主治醫生不能夠忽視對病人血壓的監測工作。目前,我國已經研制出來的用于降低血壓的藥物有很多,包括尼莫地平、心痛定、波依定、利降平以及降壓避風等多種臨床藥物,但要注意的是,醫生要根據不同高血壓病人的實際情況選用不同的藥物進行合理的治療,當選用針刺療法進行治療的時候,應該適當的將少降壓藥物的用量,以確保患者的身體健康,不至于引發其它的副反應等癥狀。實際的臨床表現表明,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在使用針刺療法后血壓都趨于正常。另外,老年人也是高血壓病的高發人群,由于老年患者的舒張壓降低、收縮壓升高,致使其脈壓差值降低,對心腦血管和腎的損傷都較為嚴重,當應用針刺療法進行治療之后,可以明顯的減輕心肌缺損的癥狀,有效的改善高血壓患者的胸悶氣短等癥狀,調節心率的同時降低血壓。針刺療法能夠有效的降低血壓,還可以減輕對于把器官的損害,對頭暈目眩、血壓不穩等癥狀也有明顯的療效,因此,針刺療法應該廣泛的應用于高血壓的臨床診治

2.2高血壓研究門診診療效果分析高血壓的可行臨床治療模式可以通過診療門診來實現,通過達標率的提高起到對高血壓良好的防治效果。

2.2.1研究門診的工作模式研究門診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將高血壓的治療很好的在臨床診療效果上的得到體現,其工作內容首先包括診療的程序和中醫辨證方案的建立,其更加注重規范與辯證關系的統一;其次是定期的對診療方案進行分析評估,目的是為了選擇最佳的用藥方案進行高血壓的治療;最后就是注重應用現代化的網絡信息技術對診療信息進行科學化的管理,不同的高血壓患者采用不同的診療方案這樣才能夠起到預期的效果,又能夠符合臨床診療的需求。另外,我國的一些臨床經驗豐富的老中醫是很有利用價值的,我們應該通過臨床的病例總結診療的方案,建立其高血壓患者的癥候類型,例如沖任失調、肝火過盛、腎虛乏力等,再結合中醫的治療方案完善研究門診的工作模式。

2.2.2研究門診的治療方法筆者結合中藥治療和中西結合治療的案例對高血壓的辨證療法以及療效的觀察指標進行了總結,得出研究門診是一種臨床與科研結合的診療模式,能夠提高對高血壓的控制率,對于高血壓的防止和治愈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國的衛生部門也應該重視對于高血壓患者的治療,近期我國醫學方面的權威機構出臺了關于我國高血壓疾病的防控調查,希望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減少我國高血壓患者的數量。

3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高血壓門診方面進行了總結,提出了一些控制和治療高血壓的辦法,并且以高血壓研究門診的診療作為基礎,結合中西技術對高血壓的防治模式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有效的控制我國高血壓的發病人數,提高高血壓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篇(2)

中圖分類號:R197.1/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5)10-0054-03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odel of the specialist-general practitioner team on the hypertension patients

ZHENG Shuping1, WANG Jianfang1, CHU Shaoli2, YUAN Hongxia1, WANG Xiuling1

(1.Zhenx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of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24, China; 2.Ruijin Hospital North, School of Medicine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mmunity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effect of the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odel of the specialist-general practitioner team under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service system on the hypertension patients. Methods: In Zhenx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ding District in Shanghai, 150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the unsatisfied therapeutic effect were selected and managed intensively through the specialist-general practitioner team. After 3 months, the control of the blood pressure levels of the patients was evaluated and compared with it before the management. Results: Among 150 patients, the ratio of the patients in the high-risk group and extremely high-risk one was reduced from 86.7% (130 cases) before the reinforcing management to 40.7% (61 cases). The average systolic pressure was dropped from (170±11.6)mmHg before the reinforcing management to (132.8±7.2)mmHg, while the average diastolic pressure was also dropped from (101.6±8.8)mmHg to (82.8±7.2)mmHg. The compliance of the patients rose from 75.3% (113) to 98.7% (148), and all the difference ha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ypertension; treatment; general practitioner;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odel

高血壓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我國高血壓病患者超過2億[1],控制血壓可有效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目前認為社區是控制高血壓的主戰場[2]。上海市嘉定區真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自2010年開始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全科醫師制度下的醫護防團隊組合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社區全科醫師高血壓規范化管理水平不高,部分高血壓患者血壓尚未控制,根據這一情況,中心于2014年8月起設立三甲醫院高血壓專家門診,全科醫師跟師學習。本文探討專科-全科醫師團隊管理模式對社區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及心血管風險的影響。

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

納入中心2010年全科醫師團隊管理的2~3級高血壓、且血壓控制未達標者150例,其中男67例(44.7%),女83例(55.3%);年齡為35~88歲,平均年齡為64.8歲,其中49歲及以下4例(2.7%),50~59歲29例(19.3%),60~69歲73例(48.7%),70~79歲31例(20.7%),80~88歲13例(8.7%)。根據2010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1]將高血壓患者按危險因素分層,低危組0例,中危組20例,高危組68例,極高危組62例。

治療方法

專科-全科組合模式為中心在全科醫師團隊服務制度下探索的一種社區慢性病服務管理模式。具體流程為:①全科醫師通過門診發現全科醫師團隊標準化管理后仍不能控制的高血壓患者,由團隊中的防保人員將患者預約至三級醫院在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的專科門診就診,并于門診前1 d確認,保證預約患者能按時就診。②根據患者的病情由專科醫師制定檢查和治療方案,每次組織3~4名全科醫師輪流跟隨專科醫師學習高血壓診治方法。③由全科醫師團隊隨訪監測血壓,根據患者檢查及血壓變化調整降壓藥物,患者可以隨時來全科醫師門診就診。若血壓控制達標,納入好轉組及穩定組,若血壓仍不達標,可多次預約專家門診。本研究設4個全科醫師團隊,共25名全科醫師,專科門診醫師為上海瑞金醫院北院高血壓病科專家,每2周來本社區服務中心坐診半天,每次接診20~25例難以控制的高血壓患者。部分病例(8例)在社區服務中心鑒別原發性高血壓及繼發性高血壓有困難,直接到上海瑞金醫院北院進行相關檢查,有高血壓急癥的患者(3例)則直接轉上海瑞金醫院北院住院治療。

效果評價

以專家門診就診前患者的血壓水平為基線,比較經專科-全科組合管理3個月后患者血壓水平的變化情況。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結果

采用專科-全科強化管理模式治療后,低危組為15例,中危組為74例,高危組為35例,極高危組為26例。高危組和極高危組患者比例從強化管理前的86.7%(130/150)下降為40.7%(61/150),治療效果顯著(P

專科-全科強化管理3個月后,患者平均收縮壓由(170±11.6) mmHg(1 mmHg=0.133 kPa)下降至(132.8±7.2) mmHg,平均舒張壓由(101.6±8.8) mmHg下降至(82.8±7.2) mmHg,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

血壓控制不佳的原因

因醫師或藥品原因的血壓控制不佳,主要包括:①醫源性問題:患者每次就診時,醫師僅憑當時血壓水平,未進行充分的問診就修改治療方案,造成換藥過于頻繁,使血壓波動。或用藥不合理,如藥物用量不足或未使用利尿劑,或聯合方案不正確。②藥源性問題:藥物的不良反應使患者不能耐受,被迫停藥和換藥,影響血壓的控制。強化管理前組內有34例患者血壓控制不佳由醫源性問題引起,3例由藥源性問題引起,強化管理后分別減少為2例和0。強化管理后患者依從性從強化管理前的75.3%(113/150)上升至98.7%(148/1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6.4,P

專科-全科模式對社區全科醫師醫療水平的提高

強化管理前,部分社區全科醫師對各種降壓藥物的應用缺乏經驗,缺乏聯合用藥的觀念。強化管理后,短效降壓藥均改為長效降壓藥。強化管理前聯合用藥總計59例(39.3%),其中服用2種藥者44例(29.3%),服用3種藥者14例(9.3%),服用4種藥者1例(0.7%)。強化管理后聯合用藥總計145例(96.7%),其中服用2種藥者23例(15.3%),服用3種藥者65例(43.3%),服用4種藥者57例(38.0%)。強化管理前、后患者聯合用藥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討論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在引起死亡的各種危險因素中,高血壓位居首位,歐洲一般人群的高血壓總患病率為30%~45%,并將隨著年齡增長呈大幅上升趨勢[3]。我國老年高血壓人群的治療率和血壓控制達標率僅為32.2%和7.6%[4]。

循證醫學證據支持只有堅持長期的血壓管理達標,才能最終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和病死率[5-6]。2013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年會報告指出,對每位高血壓患者的連續隨訪和針對血壓變化的個體化藥物治療方案調整,才能延緩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的進程[7]。歐洲心臟學會及歐洲高血壓學會高血壓指南2013年版著重強調了社區高血壓慢病管理的重要性[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1]也明確指出,加強高血壓社區防治工作,定期測量血壓、規范管理、合理用藥,是改善我國人群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的根本。

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總體上缺乏統一管理和服務規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三級醫院之間缺乏有效的雙向轉診機制。全科醫師團隊服務制是以全科醫師為主的服務體系,在全科醫師的主導下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血壓監測、健康教育以及藥物治療,但與三級醫院相比,基層全科醫師的業務知識更新慢,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使社區中部分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不佳。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推行專科-全科組合模式后,轄區內150例血壓不易控制的高血壓患者的舒張壓和收縮壓都得到很好的控制。80~88歲組強化管理前后比較舒張壓無顯著差異,這是因為80歲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壓的特點是以收縮壓升高為主,舒張壓在正常水平或稍高于正常值,故而在調整用藥強化治療后收縮壓降低明顯,而舒張壓降低并不明顯。本研究中,患者經強化管理,治療及服藥依從性增加,血壓自我管理意識增強,不良生活習慣有所改善,降低了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危險性。經過專科-全科模式強化管理之后,高危及極高危組管理情況良好,經過對血壓水平、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和并存的臨床情況評定,轉入中危組的人數較多,高危組和極高危組的患者仍較多,這是因為一旦發生不可逆的靶器官損害和臨床并存情況,即使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仍無法轉為中危組。

本研究顯示,由于專科-全科組合模式的應用,社區全科醫師能夠在三級醫院專家的指導下更加積極有效的控制社區中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解決社區慢性病患者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并提高業務水平;而三級醫院的專家在社區工作中向全科醫師團隊和每位患者傳播最先進的工作方法和健康理念,并提供高水平的診治技術,較重的患者可直接轉診到三級醫院住院診治,出院后還可以在社區繼續接受專科門診的專家治療,真正做到社區-三級醫院雙向轉診的無縫對接,很好的解決了患者看病難,看專家門診更難的局面。中心實行的專科-全科高血壓患者強化管理模式,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培養專業素質高、工作經驗豐富的全科醫師,控制或減少高血壓的并發癥,對當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1, 39(7): 579-616.

王文. 高血壓(1)我國高血壓流行趨勢與防治狀況(續前)[J]. 中國循環雜志, 2011, 26(6): 407-409.

Mancia G, Fagard R, Narkiewicz K, et a1. 2013 ESH/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 Eur Heart J, 2013, 34(28): 2159-2219.

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 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 老年人高血壓特點與臨床診治流程專家建議[J].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14, 33(7): 689-701.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缺血性腦卒中二級預防指南撰寫組. 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10[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0, 43(2): 154-160.

篇(3)

指南在普內科疾病的應用

咳嗽是內科病人主訴的常見癥狀之一,往往按急慢性支氣管炎處理,使用各種抗生素進行治療。但是有許多病人并非是炎癥導致的咳嗽,如高血壓的老年人服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而誘發的咳嗽。停藥后咳嗽即減輕或消失。還有一些病人除有咳嗽的癥狀外,有典型的反流癥狀表現,如反酸、胸骨后燒灼感,往往是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給予質子泵抑制劑及抗反流治療可緩解。

慢性咳嗽的病因很多,咳嗽的診斷和治療指南詳細列出病因,有利于醫師拓寬思路,避免臨床思維的局限性。“指南”提出的病因診斷為我們診療工作提供了依據。

流感和普通感冒是內科的常見病,常常使用抗病毒、解熱鎮痛、緩解鼻黏膜充血藥和止咳化痰藥物。經合理應用藥物對癥治療,大多數病人能有效改善癥狀。但臨床上可見大量使用抗菌藥物,也包括三級醫院就診病人外帶藥換院注射等。流行性感冒臨床診斷和治療指南明確指出,抗生素僅在明確或有充分證據提示繼發細菌感染時有應用指征。衛生部關于抗生素使用原則也有同樣的規范。因而我們在臨床上對老年人或有基礎疾病者應密切觀查,避免濫用抗生素。

治療高血壓藥物的選擇:許多病人并不了解高血壓的治療,合理降壓不但要求血壓達標,而且防治血壓異常波動。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要求一天24小時內降壓穩定,防止從夜間較低血壓到清晨血壓突然升高導致猝死、腦卒中和心臟病發作。最好使用一天一次給藥即可持續24小時降壓的藥物。有效防止靶器官損害,選用長效制劑為妥,可增加治療的依從性。同時為了降壓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應,可采取聯合用藥。

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血脂在正常范圍內,是否要用調脂藥物?有冠心病病人在門診隨診時,血脂檢查顯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C-C)和總膽固醇(TC)在正常的高限。病人往往由于藥費等原因,不想服用調脂藥物。2006ESC穩定型心絞痛診治指南建議血脂控制目標TC為4.5mml/L,LDL-C為2.5mmol/L。我國慢性穩定型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也提出所有冠心病患者均應用他汀類藥物,使TC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病人近年來逐漸增加。主要表現胃灼熱、胸骨后疼痛、反胃、吞咽困難、咽喉部癥狀等。由于GERD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癥狀輕重不一,有的患者可能有典型的反流癥狀,但內鏡和鋇餐檢測無異常。但很多醫院不可能進行食管測壓和24小時動態食管pH監測。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和治療指南中有GERD的診治流程,建議臨床上有反流等癥狀,就可進行質子泵抑制劑試驗治療,并臨床隨訪,無效再進一步檢查。為我們在診治病人過程中提供了依據和方案。

篇(4)

1.1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在本院診治114例高血壓患者,按數字表法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57例;研究組患者男女比例23:34,年齡41~67歲,平均年齡(45.28±1.57)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78±0.45)年;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30:271,年齡47~77歲,平均年齡(49.29±3.47)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74±0.94)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均無顯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在未使用任何降壓藥物條件下,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患者均符合1978年頒布的WHO高血壓疾病診斷標準;均精神意識清晰,良好依從性;認真閱讀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血壓值不符合高血壓疾病診斷標準;精神意識嚴重障礙者;不能完全配合本實驗研究流程者[1]。

1.3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服用適量抗壓藥物,定期檢測患者血壓變化值,囑咐相關抗血壓注意事項。研究者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延續性護理:指導出院患者規范服用抗壓藥物并定期測量血壓;定期電話回訪,與患者持久保持聯系充分掌握患者血壓變化情況;指導患者健康飲食、科學鍛煉,補充優質蛋白控制脂肪攝入量;排解患者心理不良反應避免情緒激動導致血壓升高;詳細解說高血壓相關知識,幫助患者對病癥的正確認識,提高治療護理配合率。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護理后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即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健康、機體疼痛、睡眠狀況、活力;同時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即收縮壓(SBP)、舒張壓(DBP)改善情況[2-3]。

1.5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用SPSS19.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與處理,一般資料用標準差(x±s)表示,組間檢驗采用t比較,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改善情況 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指標平均分值比較(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指標平均分值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P

2.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改善情況 護理前兩組患者血壓指標比較(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血壓指標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P

3 討論

篇(5)

老年高血壓的治療是心血管領域內重要的課題,也是當今的社會問題。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老年高血壓患病率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有上升的趨勢。目前,中國老年高血壓患者已超過8000萬以上,數量占世界各國首位,其防治問題是當前醫學界研究的首要問題之一。

老年高血壓有其特點,如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病率高,舒張壓水平偏低,脈壓增大,波動性大,晨峰高血壓現象顯著,合并癥多等。因此,老年高血壓治療較青年高血壓更復雜,也更困難。近年來,隨著醫學迅速發展,老年高血壓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不斷深入,診斷和治療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藥物不斷涌現,大量循證醫學證據及資深專家臨床經驗的指導,使老年高血壓患者得到了良好的醫治,達標率升高,合并癥的發生率下降,降低了反復住院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使老年高血壓患者受益匪淺,獲得良好轉歸,充分反映出我國老年高血壓診斷與治療的發展現狀。但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由于地域、經濟、臨床資歷、臨床經驗等差異,醫學界對老年高血壓治療問題仍存在分歧。為進一步提高老年高血壓的診治水平,目前的形勢發展需要就治療上的有關問題的難點,提出切實可行的共識性治療新策略。

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醫學委員會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與中國高血壓聯盟共同倡導撰寫中國老年高血壓治療專家共識。共識專家組參考了1999年以來發表的高血壓指南及有關老年高血壓論述的部分內容,包括ACC/AHA(1999)、WHO/ISH(1999)、JNC 7(2003)、ESC/ESH(2003)、日本高血壓防治指南(2004)、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和ESC/ESH(2007)等。根據近年來有關的循證醫學證據及老年高血壓防治進展情況,綜合共識專家的豐富臨床經驗撰寫而成。本共識包括前言、中國老年人群高血壓流行特征、老年高血壓的臨床特點、老年高血壓的診斷及危險評估、老年高血壓的治療及隨訪與管理,力圖反映近年來老年高血壓治療的新進展、新技術以及專家們在臨床實踐中的共識性新經驗。旨在為心血管專科醫師、老年科醫師和全科醫師對老年高血壓治療做出臨床決策時提供參考依據。目標是提高醫療質量,使老年高血壓患者獲得最大裨益。

1 中國老年人群高血壓的流行特征

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群中,年齡≥60歲的高血壓患病率為49.1%。據此患病率和2005年我國人口數推算,目前我國老年高血壓患者已達8346萬,約每2個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而且,老年高血壓患病人數呈持續增加的趨勢。其增加的主要原因有:(1)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發展。根據2000年國家衛生部公布的數據,年齡≥60歲的人群占總人口的10.45%,2003年為11.96%,2005年為13.00%。(2)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增加。1991年全國高血壓調查結果顯示,年齡≥60歲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為40.4%,到2002年增加8.7%,增幅為21.5%。另有研究顯示,部分城市老年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60%。

高血壓是中國人群心腦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對老年人群的健康影響尤為突出。我國隊列研究顯示,在相同血壓水平時,伴隨糖尿病、肥胖、血脂異常等其他危險因素數目的增加,總心血管病發病危險也增加;在老年高血壓病例中60%~85%的患者均伴有任意1項其他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在調整高血壓和其他危險因素后,與35~39歲年齡組相比,≥60歲人群的總心血管病發病危險增加5.5倍。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資料顯示,老年人群中高血壓的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32.2%和7.6%,雖然高于全國人群的平均水平,但與發達國家比較仍處于低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有效地防治老年高血壓是減少老年心血管病危害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建立和逐步完善對老年高血壓的診治方案,采取有效的高血壓防治措施,減少總心血管病危害,努力提高廣大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是當今心血管病研究領域的重要目標。

2 老年高血壓的臨床特點

2.1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病率高和脈壓大:流行病學研究揭示了收縮壓、舒張壓及脈壓隨年齡變化的趨勢,顯現出收縮壓隨年齡增長逐漸升高,而舒張壓多于50~60歲之后開始下降,脈壓逐漸增大。

2.2 血壓波動大:老年高血壓患者在24h之內常見血壓不穩定、波動大。要求醫生不能以1次血壓測量結果來判定血壓是否正常,每天至少常規測量2次血壓。如果發現患者有不適感,應隨時監測血壓。

2.3 易發生性低血壓:測量患者平臥10min血壓和站立3min后血壓,站立后血壓值低于平臥位,收縮壓相差>2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張壓相差>10mmHg,診斷為性低血壓。性低血壓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站立不穩,視力模糊,軟弱無力等,嚴重時會發生大小便失禁、出汗甚至暈厥。老年人性低血壓發生率較高,并隨年齡、神經功能障礙、代謝紊亂的增加而增多。1/3老年高血壓患者可能發生性低血壓。多見于突然發生變化以后,血壓突然下降。此外,老年人對血容量不足的耐受性較差,任何導致失水過多的急性病、口服液體不足以及長期臥床的患者,都容易引起性低血壓。

藥物引起性低血壓較常見,應高度重視。容易引起性低血壓的藥物包括4類:(1)抗高血壓藥物:可使血管緊張度降低,血管擴張和血壓下降。尤其在聯合用藥時,如鈣通道阻滯劑(CCB)+利尿劑等。(2)鎮靜藥物:以氯丙嗪多見。氯丙嗪除具有鎮靜作用外,還有抗腎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另外還能使小靜脈擴張,回心血量減少。(3)抗腎上腺素藥物:如妥拉蘇林、酚妥拉明等,作用在血管的α_腎上腺素受體上,阻斷去甲腎上腺素收縮血管作用。(4)血管擴張藥物:如硝酸甘油等,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2.4 晨峰高血壓現象:老年晨峰高血壓是指血壓從深夜的低谷水平逐漸上升,在凌晨清醒后的一段時間內迅速達到較高水平,這一現象稱為晨峰高血壓或血壓晨浪(blood pressure morning surge)。老年高血壓患者,特別是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晨峰高血壓現象比較常見。晨峰高血壓幅度計算方法各異,常用的方法為06:00~10:00血壓最高值和夜間血壓均值之差,若收縮壓晨峰值≥55mmHg,即為異常升高,有的患者可達70~80mmHg。

2.5 并發癥多:老年高血壓并發癥多且嚴重,包括動脈硬化、腦卒中、冠心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長期持久血壓升高可致腎小球入球動脈硬化,腎小球纖維化、萎縮,最終導致腎功能衰竭。此外,對老年白大衣高血壓和假性高血壓現象目前尚無一致意見,但應當給予關注。

3 老年高血壓的診斷及危險評估

3.1 老年高血壓的診斷

3.1.1 診斷標準:老年高血壓是指在年齡>60歲的老年人群中,血壓持續或三次非同日血壓測量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若收縮壓≥140mmHg及舒張壓

3.1.2 注意事項

(1)應結合家庭自測血壓和24h動態血壓監測(ABPM)進行診斷:家庭自測血壓對于常規的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評估是有益的,24h ABPM對老年人群中的假性高血壓、晨峰高血壓及血壓波動性等的評估是必需的、有效的。與診室血壓相比,家庭血壓或24h ABPM對預測老年高血壓的預后方面意義較大。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中推薦,家庭自測血壓正常上限參考值為135/85mmHg,動態血壓的正常值為24h平均值<130/80mmHg,晝間平均值<135/85mmHg,夜間平均值<125/75mmHg。

(2)繼發性高血壓的鑒別:老年患者中內分泌性高血壓,如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Cushing綜合征或甲亢性高血壓等,應進行鑒別。對于突發、波動性血壓增高的老年患者,應考慮是否可能患有嗜鉻細胞瘤,可通過血、尿兒茶酚胺檢測及腹部超聲或CT檢查明確診斷。老年患者中腎實質性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導致的腎血管性高血壓較多,應進行以下檢查除外這些疾病:懷疑為腎實質性高血壓時,應在初診時對所有高血壓患者進行尿常規檢查;疑有多囊腎時,同時做腹部超聲檢查;測尿蛋白、紅細胞和白細胞及血肌酐濃度等,了解腎小球及腎小管功能;疑為腎血管性高血壓時,進行腹部血管雜音聽診;檢測血漿腎素活性及腎功能;測定腎臟體積;腎動脈超聲檢查、增強螺旋CT、磁共振血管造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檢查也有助于診斷。

3.2 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危險因素和靶器官損害及臨床疾病:高齡本身就是心血管病危險因素之一,因此,老年高血壓患者多屬高危及極高危患者。同時,在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及合并的臨床疾病方面,老年高血壓患者具有與中青年患者不同的特點。

3.2.1 危險因素:老年人收縮壓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而舒張壓在>60歲后則緩慢下降,脈壓增大;Framingham研究已表明,老年高血壓患者脈壓與嚴重的靶器官損害顯著相關。同時,老年患者中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高(最高可達30~40%),而高血壓與高膽固醇血癥同時存在時動脈粥樣硬化更易發生和發展。

3.2.2 亞臨床靶器官損害及并存的臨床疾病

(1)心臟

老年高血壓患者中,常見到舒張性心力衰竭,大多數舒張性心力衰竭患者(88%)患有高血壓,血壓控制不良是誘發舒張性心力衰竭的最常見因素,心房顫動、心房撲動等心律失常的出現也加重舒張性心力衰竭的發生。同時,心房顫動在老年患者中較常見,我國學者研究顯示,年齡>80歲的人群心房顫動患病率達7.5%。高血壓導致的左心室肥厚和左心房增大都是心房顫動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2)血管

血管的損害以大動脈僵硬度增加為主要表現,與增高的脈壓相關。老年患者的動脈硬化常表現為多支血管動脈硬化并存(頸動脈、股動脈、腎動脈I內膜中層厚度增加或有斑塊),在中國,年齡>50歲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下肢動脈疾病發病率為25.4%。目前,頸動脈超聲技術常用于檢測血管損傷及更準確地危險分層,頸-股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12m/s已被用于評估中年高血壓患者的主動脈功能異常,踝臂指數<0.9也提示周圍血管損害。

(3)腎臟

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腎血流、腎小球濾過率(eGFR)和腎小管功能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早期血肌酐可能相對正常,但eGFR或肌酐清除率有下降趨勢。微量白蛋白尿異常較為常見。中晚期腎功能不全的發生率明顯增加且大于年輕人。

(4)腦

腦卒中常見于血壓控制不佳的老年高血壓患者,通過CT及MRI檢查發現腔隙性腦梗死以及腦血管異常的患者>65%,此人群中左心房增大及心房顫動多見。頭顱CT、MRI檢查是診斷腦卒中的標準方法,通過MRI進行的無創腦血管顯像可用于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危險分層。MRI檢測出的小的無癥狀腦梗死、微小出血及腦白質損傷的患病率隨著增齡及高血壓值增加而增加,并與腦卒中、認知功能障礙、癡呆風險的增加相關。老年認知功能障礙至少部分與高血壓有關,故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可進行認知評估。

3.3 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危險評估

3.1.1 危險評估流程(圖1)老年高血壓患者

除外繼發性高血壓

確定危險因素

確定靶器官損害及相關臨床疾病

危險分層

圖1 老年高血壓患者危險評估流程3.1.2 危險分層,見表1。表1 高血壓患者的危險分層《中國高血壓指南(2005)》注:SBP=收縮壓,DBP=舒張壓;危險因素:SBP和DBP水平(1~3級);年齡:男>55歲,女>65歲;吸煙;血脂異常;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缺乏體力活動;C反應蛋白升高

4 老年高血壓的治療

4.1 老年高血壓治療原則和目標

老年高血壓的治療應考慮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合并心血管或非心血管疾病等綜合因素,積極而平穩地進行降壓治療,通過降壓控制危險因素及逆轉靶器官損害,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的總危險。老年高血壓的目標值,JNC7和ESC/ESH 2007指南指出,所有年齡患者的血壓目標值都<140/90mmHg;ESC/ESH 2007指南還指出,如果患者能耐受,還可以降得更低。糖尿病、高危/極高危以及腦卒中、冠心病、腎損害等血壓應<130/80mmHg。

大量隨機臨床試驗表明,對年齡>60歲高血壓患者(無論是收縮/舒張期高血壓或單純收縮期高血壓),降壓治療均能顯著降低心、腦血管發病率和病死率,使老年患者獲益。據SHEP、Syst_Eur、Syst_China等單純收縮期高血壓臨床試驗的綜合分析,降壓治療可使腦卒中事件下降33%,冠心病事件下降23%。一項薈萃分析表明,治療年齡>80歲高血壓患者,可以降低致死和非致死腦卒中以及心血管事件,但全因死亡率無下降。而近年來的HYVET研究年齡≥80歲、160mmHg≤收縮壓<200mmHg、舒張壓≤110mmHg的老年患者通過有效的治療,使血壓控制在150/80mmHg以內,結果顯示,治療組和安慰劑組比較,主要終點-致死、非致死性腦卒中及各種原因死亡均降低具有顯著意義。在SHEP試驗中,血壓降至<150mmHg時對腦卒中的預防效果是最強的。Framingham研究中,對>65歲有心血管并發癥的老年人進行了18年的隨訪研究,發現收縮壓在140~150mmHg的患者組心血管風險最小,提示可能是老年人的合適血壓水平。

老年患者舒張壓應降到什么水平尚不清楚。SHEP研究認為舒張壓<60mmHg時,預后不良風險增加;Framingham研究觀察到J形曲線;INVEST研究同樣顯示了高血壓冠心病患者降壓治療有J形曲線,舒張壓≤60mmHg,則心血管事件增加,這是因為舒張壓降得過低,會影響冠狀動脈血流灌注。但Syst_Eur研究未能證實舒張壓降至55mmHg有害,故究竟舒張壓降至什么程度為好還需進一步研究。2007年ESC/ESH指南指出,舒張壓不應低于60mmHg。

日本2004年版的高血壓治療指南中指出,考慮到生理功能的變化和并發癥發生率,老年人可分為低齡老年(年齡≥65歲)、中齡老年(年齡≥75歲)和高齡老年(年齡≥85歲)。對高齡老年患者,需要充分考慮降壓治療對心血管并發癥和心腦腎血流灌注的影響,設定的初始降壓治療目標可略高,但最終目標血壓應<140/90mmHg。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中老年人高血壓治療目標為收縮壓<150mmHg,如能耐受還可以進一步降低。主要由于老年人血壓降低的難度大,特別是考慮到了老年患者的主要器官灌注需要,因此要采用逐漸達標治療的步驟。

老年人降壓治療應當遵循個體化原則,平穩、緩慢,藥物的起始劑量要小,逐漸增加劑量,需考慮到老年人易出現的不良反應,特別是性低血壓,故需監測不同血壓,尤其是立位血壓,同時需觀察有無其他的不良反應。

4.2 老年高血壓治療的選擇及流程

在藥物治療前或藥物治療同時均需進行非藥物治療,包括戒煙、限制飲酒(酒精<20~30g/d),肥胖者需減輕體重,限制鹽的攝入(<6g/d),減少飽和脂肪酸及總脂肪的攝入,多食水果、蔬菜,有規律的有氧體力活動(步行、慢跑),每次30~40min,每周3次以上。改變生活方式的治療有利于降壓及控制心血管危險因素。

降壓治療獲益主要來自血壓的控制,因此選擇合適的降壓藥物是非常重要的。老年高血壓的治療原則應當遵循高血壓防治指南,但對于老年高血壓患者,降壓藥物的選擇應該考慮到老年患者的特點、高血壓分級和有無并發癥,以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并需了解既往用藥有利和不利的反應、心血管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或其他共存的疾病對降壓藥物療效和耐受性的影響。藥物應當選擇作用持續24h的長效制劑,每日一次服藥,依從性較好。

已有大量臨床試驗顯示利尿劑、CCB、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β受體阻滯劑降壓治療的效果和益處。利尿劑可與CCB、ACEI、ARB聯合應用以增強效果,但利尿劑要從小劑量開始,并且需考慮到對血鉀、鈉等電解質的影響,以及對糖代謝、高尿酸血癥、高脂血癥的不利影響。噻嗪類利尿劑可用于老年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

篇(6)

明確組織機構及管理任務

目前,由區衛生局牽頭,由衛生局副局長、醫政科長及我院副院長、醫務科具體負責,成立病友服務中心,醫院有專人負責雙向轉診。明確了當前主要的慢性疾病雙向轉診病種,主要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腦卒中等。

建立雙向轉診制度文件

從雙向轉診制度出發,結合我院實際工作情況制定了《鄞州人民醫院雙向轉診制度》,明確了雙向轉診工作的整體工作原則:①即患者自愿原則:從維護患者利益出發,充分尊重患者選擇權,真正使患者享受到“雙向轉診”的便利、實惠、快捷;②分級管理原則: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疾病和康復期病患在基層醫院診治,危急重癥在鄞州人民醫院診治;③資源共享原則:加強技術和人才的有效流動,促進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利用;④連續治療原則:建立起有效、嚴密、實用、暢通的上轉、下轉渠道,為患者提供整體性、連續性的醫療照護;⑤建立臨床科室、對外醫療工作指導科、基層醫院“三點一線”聯系制度;⑥定期召開鄞醫醫聯體理事月例會,以便加強信息溝通和及時解決雙向轉診中出現的問題;⑦建立雙向轉診月報工作,通過持續性工作改進計劃促進雙向轉診工作開展。確定慢性疾病患者轉院的情況

對如下情況的患者考慮轉診上級醫院:①初次就診考慮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腦卒中患者;②高血壓、糖尿病出現急慢性并發癥,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急性加重及腦卒中后出現相關可治療并發癥;③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合并妊娠者;④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出現新的靶器官損害者;⑤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經上級醫院及基層醫院醫生藥物調整后仍不能有效控制者。

對如下情況患者考慮轉下級醫院進一步治療:①急性期治療后病情穩定,需要繼續康復治療的病例;②診斷明確,不需特殊治療的病例;③實施非手術治療和臨終關懷的各種惡性腫瘤晚期患者;④需長期治療的慢性疾病患者;⑤老年護理病例;⑥心理障礙等精神疾病的恢復期患者。

應該說,以上需要轉診情況的確立為上下級醫院患者的轉診提供了實施的框架,也是確保上下轉診、有效聯動的關鍵所在。

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

啟用“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全科簽約和分級診療信息服務系統”。該系統和基層衛生院信息聯網,信息共享,基層醫院將擬轉院患者的信息發給鄞州人民醫院專管員,由專管員聯系轉診科室,及時給予答復,預定床位。同時鄞州人民醫院與軟件公司合作使基層醫院就診患者在當地醫院即可線上完成檢查預約及確認工作,無須為檢查預約多次前往上級醫院;通過線上轉診,基層醫院醫師可便捷實現鄞州人民醫院的住院床位預約工作。當患者在上級醫院就診到一定程度轉到下級醫院時,醫師只要在出院證中點擊“出院轉診”按鈕,填寫康復下轉轉診單,即可完成下轉流程,同時簽約轉診患者可享受協議內免費的出院隨訪服務。

基層培訓,專家下沉,確保基層醫療機構管理質量

篇(7)

JNC8委員會于2008年由美國全國心肺血液病學會(NHLBI)任命,負責審閱和綜合最新的科學證據,更新現有的臨床建議,并對臨床醫生提供管理和控制高血壓的最佳方法指導,以減少心血管事件和其他并發癥的風險。新指南內容豐富,包含了9條推薦和一個治療流程圖。推薦的起始治療血壓水平、治療目標以及治療用藥均有嚴格的證據支持,以幫助臨床醫生更好地治療高血壓。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委員會成員明確承認他們的建議不代替臨床診斷,并強調高血壓患者的處理決定需要結合臨床特征和患者具體情況慎重考慮。新指南制定過程非常嚴謹、客觀,且更具權威性,這對于提高醫生診療效果、改善患者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舊指南的四不同――

該指南制定專家組指出,與舊指南相比,新指南的證據級別更高。新指南的證據均來自于隨機對照研究,所有證據級別和推薦均根據它們對于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進行了評分。有專家認為,JNC8和JNC7最大的區別在于,與年輕人相比,對于老年人的降壓目標設置是否應該更加保守(即,目標值設定得更高)。顯然,JNC7目標血壓更低。

1.方法不同

JNC8由專家小組在方法學團隊的支持下,確定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和文獻回顧標準,并由方法學家進行最初的系統回顧,內容限定為隨機對照試驗(RCT),接下來對RCT證據進行回顧分析,專家組則根據標準草案擬定推薦意見。JNC7則由專家委員會進行非系統性文獻回顧,包括一系列研究設計,推薦意見基于共識。

顯而易見,新版指南的推薦意見臨床證據更充分,也更有說服力。

2.治療目標不同

JNC8對所有高血壓患者制定相似的降壓目標,除非是有證據支持對特定人群采用不同目標值。JNC7對單純高血壓患者和有復雜合并癥(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的高血壓患者分別制定降壓目標。

我們不難看出,新版指南旨在為高血壓人群建立一個相同的治療目標。

3.藥物治療不同

JNC8基于RCT證據推薦以下4類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鈣拮抗劑(CCB)和噻嗪類利尿劑,并基于相應證據,對不同人種、合并慢性腎臟病和糖尿病人群推薦特定類別的降壓藥物,專家組采用預后試驗中的劑量制定出降壓藥物表格。

JNC7推薦5類藥物用于起始治療,但是推薦噻嗪類利尿劑作為多數患者的起始治療藥物并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對合并有強適應證的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規定了特定類別的降壓藥物,并給出了完整的口服降壓藥表格,包括藥物名稱和常規劑量范圍。

新指南不再推薦β受體阻滯劑用于高血壓患者的初始治療,僅建議將噻嗪類利尿劑、ACEI、ARB和CCB作為一線降壓藥物,這與2011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高血壓管理指南一致。

4.涉及領域不同

篇(8)

中圖分類號 R7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6-0106-0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emergency dizziness,discuss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e the diagnostic efficiency.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256 dizziness patients in our emergency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4 were includ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elder group and non-elder group,the et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dizziness were analyzed.Result:The main causes in non-elder group was BPPV(52.7%),the main causes in elder group was PCI(41.7%)and othe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Different age groups in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 of the changes in the blood flow were compare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Emergency dizziness; BPPV; PCI

First-author’s address:Fengtai Teaching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71,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6.053

頭暈是急診科較為常見的主訴之一,其發病急,病因復雜,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令急診醫生感到非常棘手。許多基層的急診醫生對于頭暈的病因及臨床特點掌握不到位,容易出現誤診、誤治,根據頭暈的病因和臨床特點進行快速識別及做出正確判斷對于頭暈的診治至關重要。本文對不同年齡、性別的頭暈患者的病因及臨床特點進行了分析,以提高急診醫生對頭暈的診斷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4年1-12月北京豐臺醫院急診科就診的256例頭暈患者為研究對象,老年組144例(56.3%),年齡≥60歲,男53例,女91例;非老年組112例(43.7%),年齡21~59歲,男48例,女6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56例頭暈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部分患者有視物晃動或視物旋轉,不敢睜眼,伴耳鳴,心悸、出汗,走路不穩。查體可見部分患者有水平性眼震和/或共濟失調。

1.2 方法

記錄患者性別、年齡、發作時血壓、發作誘因、癥狀特點、持續時間,與變化關系、既往病史和相關疾病的家族史。進行全面詳細的體格檢查及神經系統查體,行Dix-Hallpike誘發試驗,每位患者均行經顱多普勒超聲(TCD)、頭部CT檢查,必要時行MRI及頸動脈彩超等輔助檢查。根據病史、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結果,歸納總結病因及各種疾病臨床特征。頭暈、PCI與BPPV的診斷參照相關標準[1-3],據病史、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結果進行診斷。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急診頭暈患者病因分析

256例頭暈患者中,BPPV 89例(34.8%)、PCI 68例(26.6%)、高血壓47例(18.4%)、精神因素20例(7.8%)、梅尼埃病8例(3.1%)、腦出血7例(2.7%)、貧血5例(2.0%)、突發性耳聾5例(2.0%)、前庭神經元炎3例(1.2%)、小腦腫瘤2例(0.8%),原因不明2例。

2.2 不同年齡組頭暈患者病因比較

256例頭暈患者中,非老年組常見的頭暈病因前三位主要為BPPV、精神因素、高血壓;老年組頭暈病因前三位主要為PCI、高血壓及BPPV,見表1。

2.3 不同年齡組頭暈患者TCD血流速度比較

老年組頭暈患者與非老年組頭暈患者TCD血流速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頭暈在急診科較為常見,各年齡段均可發病,癥狀復雜多樣,涉及全身多個系統包括顱內病變、功能性或精神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等,診斷尤為困難[4]。能夠識別頭暈的病因,及時作出診斷,對于頭暈的治療具有重大意義。頭暈的現代概念包括眩暈、暈厥前狀態、失衡及頭重腳輕感。(1)眩暈,患者出現運動錯覺,表現為反復出現規律性的旋轉、傾斜、上下或水平直線運動感覺;(2)暈厥前狀態(presyncope),頭昏,可伴有全身乏力、臉色蒼白,多發生在意識喪失之前;(3)失衡(dysequilibrium),平衡失調或不平衡感,見于前庭功能障礙和視覺系統功能障礙,以及額葉、小腦及基底節功能障礙;(4)頭重腳輕感,指患者出現頭昏、頭沉等感覺[5]。

本研究中老年組頭暈病因前三位主要為PCI、高血壓及BPPV。非老年組常見的頭暈病因前三位主要為BPPV、精神因素、高血壓。兩組在病因方面有各自的特點。老年組患者因大多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動脈硬化危險因素,故老年組最常見的頭暈病因為后循環缺血。目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栓子脫落、穿支小動脈病變是后循環缺血的發病的主要機制[2]。一旦發生PCI很容易出現小腦及腦干的病變,導致致命性疾病,所以老年頭暈患者應進行詳細的血管方面的檢查,如MRI、MRA、DSA等評估血管條件。

非老年組頭暈患者常見的病因為BPPV,BPPV發病機制主要是耳石脫落引起反復的頭暈發作,包括壺腹嵴頂耳石癥以及半規管耳石癥學說。其臨床特征是:患者處于激發時眩暈立即出現,眩暈與眼震持續時間較短不超過l min,無神經系統陽性定位體征,Dix-Hallpike試驗可誘發眩暈[6]。由于臨床醫師對BPPV認識的不足,此類疾病常被誤診為腦供血不足或后循環缺血,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導致患者的住院率及住院費用增高[7]。近幾年來關于BPPV的發病機制有了新的看法,高齡患者的血管危險因素與BPPV的發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8]。有的研究認為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動脈硬化危險因素容易損傷內耳血管,引起耳石的脫落,導致BPPV的反復發作[9]。因此對于老年患者的BPPV還應引起重視,進一步進行血管方面的檢查。

TCD具有無創、簡單、快捷、費用低等優點,為臨床中常用的腦血管疾病的輔助檢查[10]。本研究中非老年組患者TCD結果以血流速度正常或血流速度增快為主。而老年組患者TCD結果多以血流速度減慢為主,這也提示在老年組頭暈患者中主要病因為動脈硬化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而非老年組患者頭暈病因多與血管因素無關。

綜上所述,急診頭暈患者的病因有其年齡特點,急診醫生應全面掌握頭暈的鑒別診斷,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神經系統體格檢查,提高臨床診斷水平。懷疑BPPV的患者應進行Dix-Hallpike誘發試驗,老年BPPV患者亦應進行相應的血管方面的檢查,以免誤診、漏診。

參考文獻

[1]頭暈診斷流程建議專家組.頭暈的診斷流程建議[J].中華內科雜志,2009,48(5):435-437.

[2]中國后循環缺血專家共識組.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9):786-787.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眩暈診治專家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5):369-374.

[4]馮云萍.80例門診頭暈患者的病因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6):137-138.

[5]李曉薈,姜樹軍.頭暈的現代概念及分類[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2011,13(8):765-766.

[6]李亞楠.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臨床特點及手法復位療效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0):47-48.

[7]吳雅麗.手法復位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療效[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28):122-123.

[8] De Reuck J.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vestibular disorders [J].Acta Neurol Belg,2010,110(4):303-305.

篇(9)

駱駝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管轄駱駝和貴駟2個街道,區域面積46 km2,實際服務人口逾10萬。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轄區發現高血壓患者10927人,納入日常管理的10761人,患者以≥60歲的老年人為主。

應用家庭自測血壓進行血壓管理監測

2014年5月,駱駝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慢性病自我管理矩陣成員中挑選出125例高血壓患者,向其分發電子血壓計用于家庭血壓自測。中心要求患者定時測量,并將血壓值及時記錄在健康管理手冊相關頁面上。家庭醫生定期收集這些手工記錄的血壓值,結合隨訪時測量的血壓數值,根據病情調整用藥和治療方案,進行健康干預。

家庭自測血壓管理中發現的問題

由于這些血壓值是患者自行測量之后手工記錄,記錄時并沒有醫生在場,測量值的準確性完全依賴于患者的配合程度和自覺性。如果患者依從性不高,缺乏每天實事求是記錄數值的耐心、恒心或者由于患者年紀大、記憶力不好等主觀因素導致血壓數據漏記、錯記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有個別依從性差的患者忘記測量血壓后,隨意編造一個血壓值充數。一旦記錄下來的血壓值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障,就失去了血壓監測的意義,科學管理血壓更無從談起。

探索解決對策

如何讓患者的家庭自測血壓值得到真實體現和及時反饋,是駱駝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問題。2015年7月,中心在家庭自測血壓的基礎上,引入“互聯網+”的先進理念,利用無線網絡,實現了血壓值的實時傳輸、遠程監控、雙向預警和多方反饋。這種新型的“互聯網+慢性病管理”方式,一舉突破了血壓自我監測的瓶頸,在全省率先開啟了社區高血壓患者日常管理的“云模式”。

中心在轄區內選取了32例血壓控制不理想的3級高血壓患者進行首批試點,向他們免費出租遠程血壓計(該智能無線傳輸血壓計已通過美國FDA認證,臨床性能達到歐洲ESH標準,能有效確保測量的精準度),每人1臺,租期1~3個月不等,簽訂使用合同,告知使用方法。該設備無須電腦和數據線,每次測量后血壓值將自動實時傳送至中心的醫生工作平臺和預先設定人員的手機或者微信。

遠程血壓監控管理的流程和具體方法

家庭醫生將每臺遠程血壓計和該患者的個人健康檔案、身份信息、聯系人手機號碼或者微信號碼一對一綁定,根據患者病情和生活規律,在監控系統中設置個體化的血壓測量方案、血壓預期管理目標和血壓異常預警值,并為患者量身定制包括飲食、運動、藥物、心理調適等六大方面的健康管理方案。目前我們主要監測晨峰、藥后、睡前和隨機4個時間段的血壓值。

患者按照監控方案,在家定時測量血壓。血壓值通過無線網絡實時上傳至中心的醫生工作平臺。監控系統自動生成血壓曲線圖、等級評定和各類血壓分析報告、臨測小結供醫生調閱參考。家庭醫生無須和患者見面,只需坐在診室的電腦前,通過醫生工作平臺進入遠程管理系統,就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患者的血壓波動情況,分析病情,調整治療方案、數據的實時傳輸,確保了數據的真實可靠和及時性,有效避免了患者于工記錄血壓值帶來的麻煩和不可控性。血壓值自動納入到居民健康檔案的慢性病隨訪記錄中,減輕了醫生的工作量,提高了醫生隨訪效率,確保了數據的真實性、

監控系統的多方通知和雙向預警功能十分完備。目前中心開通了短信和微信2條信息化途徑,患者每測量1次血壓。相關聯系人(一般為家庭醫生及患者家屬)的手機短信和微信APP端即可收到相關提示。一旦血壓值超過設定的監控數值,系統自動報警,家庭醫生和患者家屬能及時收到預警短信與微信提示,便于醫生和家屬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系統異常預警的提示設置非常人性化,可以根據醫生工作需要和患者實際情況,設置1次異常提醒或者幾次異常提醒,并且可以開啟夜間防打擾模式。

監控平臺自帶決策支持系統,能夠幫助醫生按照高血壓臨床防治指南的要求,完成規范的診療計劃,向患者推薦科學的防治行動和任務。

效果評價

中心開展家庭血壓自測近2年,試點遠程血壓監控半年多來,收效顯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方便患者,節約看病成本

中心轄區一部分為城郊接合部,一部分為農村地區,地域廣闊。患者一天幾次到社區站點測量血壓并不方便,遠程血壓監控的開展,著實方便了高血壓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他們足不出戶就能把自己的血壓控制情況反饋給家庭醫生和自己的親屬,第一時間得到有效救治,解決了患者看病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提高醫生工作效率,降低醫療成本以往,為了真實完整地記錄血壓波動情況,家庭醫生需要多次打電話詢問患者或者上門隨訪,工作量大,遇到住得偏遠的患者,醫生辛苦不說,工作效率也不高。現在,醫生在診室里用鼠標,或者休息在家時通過微信,就能對所管轄患者的血壓情況一清二楚。手機短信和微信APP的運用,大大加強了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動動手指,全程監控,治療方案輕松調整。可以說是“互聯網+”的運用把中心的家庭醫生從繁瑣的慢性病隨訪管理中解放了出來,一定程度上節省了醫療資源,降低了管理成本。

篇(10)

為了提高社區醫務人員的培訓效果,充分展示社區醫生、護士、防保人員在高血壓病管理中的作用,本單位作為中國社區衛生協會的培訓基地舉辦了一期“社區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適宜技術培訓班”,利用本單位的醫務人員為主對社區同行進行授課,對授課內容和形式進行改革,探索社區人培養社區人的模式,現將主要情況介紹如下。

一、基本情況

培訓班為期4天,有來自天津、吉林、福建、江西、武漢、寧夏、北京7個省份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人員、全科醫生、社區護士等共41人參加了培訓。

二、課程設計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但是我國人群高血壓患者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仍非常低。而社區是高血壓患者防治的主戰場,社區醫務人員肩負著高血壓防控的重任,因此,提高他們對高血壓的管理知識和技能顯得尤為重要。在課程設計時,我們按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備課,課程包括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的規范流程與案例分析、繼發性高血壓的社區診治、高血壓患者伴血脂異常的防治、妊娠高血壓患者社區管理、高血壓患者合理用藥、高血壓健康管理全科團隊服務;為了突出中醫特色,安排了高血壓患者中醫體質辨識、治療高血壓中成藥合理使用、高血壓耳穴治療、社區慢病患者中醫健康管理實踐與探討;為了發揮信息化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聘請外單位專家講授了信息化在慢病管理中的應用,以及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系統進行績效考核管理等內容。

三、師資安排

為了辦好這次培訓班,體現“社區人培養社區人”的理念,突出社區實踐經驗交流的特點,在前期籌備過程中廣泛發動本中心醫務人員申報,經過三輪試講和篩選,最終確定師資人選。本次培訓班共安排12名師資進行授課,其中9名講師為在社區工作多年、具有豐富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社區全科醫生,另外3名是社區衛生管理專家和三級醫院專家。

四、授課形式

本次培訓班采取了分組討論、集中示教、現場觀摩等靈活多樣的授課形式,讓教師與學員、學員與學員之間充分交流互動。在培訓中以問題為基礎、以需求為導向,強化知識和技能,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習氛圍,使學員在快樂中學習。為了加強各學員之間的溝通交流,將學員分為6個小組,設立小組長,以積分形式評選優秀小組,促進學員積極參加答題和互動等活動。培訓班上學員們積極討論,踴躍發言,最終評出2個優秀小組。為方便聯系建立了培訓班QQ群,促進經驗分享、互相提高。

五、培訓效果

1.學員的培訓效果。培訓班共41人參加培訓并考試,培訓前最低分為55分,最高分為95分,平均分83.65分。通過4天的學習,學員的成績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最低分為80分,最高分100分,平均分為91.17分。培訓后成績大幅度提升(具體數據見表1、表2)。

表1 社區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適宜技術培訓班學員分數表

階段 考試人數 平均分 最低分 最高分

培訓前 41 83.65 55 95

培訓后 41 91.17 80 100

表2 社區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適宜技術培訓班學員不同成績比率

階段 0-59分人數 比率(%) 60-79分人數 比率(%) 80分及以上人數 比率(%)

培訓前 2 4.87% 6 14.63% 33 80.49%

培訓后 0 0.00% 0 0.00% 41 100%

2.學員對師資及課程的評價。本次培訓班在課程總體滿意度、師資總體滿意度、個人儀表、普通話、表達能力、親和力、互動交流、主題明確、內容完整、課件設計、內容實用、疑問解決、再次聽課等11個方面設計了調查表,在每堂課結束以后進行評價并提交,12次課的平均評分結果見表3。總體結果顯示,學員對課程和師資的評價都較高,均在9.6分以上,在普通話、表達能力、互動交流、課件設計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從而提高師資總體滿意度。

表3 學員對培訓教師和培訓課程的評價情況表

評價項目 師資總體滿意度 個人儀表 普通話 表達能力 親和力 互動交流 課程總體滿意度 主題明確 內容完整 課件設計 內容實用 疑問解決 再次聽課

平均分 9.63 9.72 9.64 9.66 9.71 9.68 9.72 9.72 9.76 9.68 9.72 9.74 9.69

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的方向

1.加強對學員層次和需求的了解。此次參加培訓的學員大多為具有中級職稱的醫務人員,社區工作經驗豐富,他們對于能夠指導實際工作的、可操作性的適宜技術關注度高,應多增加這方面的內容。由于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和既往的學習工作背景的差異,每個學員的對高血壓知識掌握的程度有一定差異,所以對于講師來說,要做到各個層面均能顧及,緊緊圍繞高血壓管理規范開展培訓,結合社區的實際情況提升管理的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2.講師的授課技巧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講師都是首次對外單位的同行授課,講課經驗有限,盡管講師們都做了3次以上的師資試講,反復修改課件,查閱相關資料,仍然不能完全掌控所講的內容。因此,講師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內涵,加強授課技能和臨場應變能力,在回答學員的提問、培訓時間的掌控、授課技巧以及課堂氛圍的調節等方面,都需要通過多次的培訓和演練來提升。

3.及時總結培訓經驗。通過培訓班的實施,增強了社區全科醫生對外授課的信心和技巧,激發了全科醫生參與教學培訓工作的熱情,為建立社區人培養社區人的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作為剛開展社區培訓的基地,還需要及時總結和分析培訓中的問題和經驗,有針對性加強課程設計和培訓技巧。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國衛生服務體系改革的深入和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對社區全科醫生的培養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利用培訓基地的平臺,在繼續教育對形式和內容上不斷創新,通過舉辦培訓班等形式,組織社區醫務人員互教互學、充分交流,加深對知識和技能對掌握,建立社區人培養社區人的模式,使受訓者能夠真正學有所獲。

參考文獻

[1]郭惠平.開展繼續醫學教育 管理各類培訓實施體會[J].中國水電醫學,2008(1):52-53

[2]杜靜,朱繼紅,李紅.關于完善我國全科醫生繼續教育的建議[J].繼續醫學教育,2014(8):1-3

上一篇: 貨幣資金的用途 下一篇: 施工單位投資控制措施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观看 | 天天摸天天碰天天添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一 | 天天一本大道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