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調適方法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18 17:08: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生心理調適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中生心理調適方法

篇(1)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61

Abstract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training, help to alleviate some of the daily learning in the face of the pressure, to overcome the setbacks encountered in learning, reduce the learning task of bringing the tired and anxi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conten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elf expectation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ili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e tried by guiding students to form good learning habits,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etc. method to develop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stimulate the lasting power of the daily learn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daily study; resilience

1 復原力的基本內涵及特點

1.1 高中生復原力的內涵

“復原力”一詞最早提出于心理學研究領域,它是美國心理學家在一項關于“兒童在逆境或挫折中表現出的心理反應”的研究中發現的,被認為是兒童在逆境中形成的一種恢復調節的能力。隨著復原力在教育領域的引入,人們開始關注復原力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學者Martin和Marsh就學生復原力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學生成功應對學校日常學習活動中典型的學業挫折與挑戰的能力。”我國學者徐浩嵐和鄒曉丹在《試論青少年的教育復原力》一文中認為“教育復原力是在教育情境中,盡管有明顯的逆境存在,但個體通過與環境之間的不斷交互作用仍可以取得積極學習結果的能力。”根據眾多研究可將中學生復原力概括歸納為:中學生在克服日常性學習所帶來的挫折困難以及應對競爭等諸多壓力時所產生的能夠以一定的標準維持自己行為的平衡,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并通過心理暗示達到自我情緒修復的能力。

1.2 高中生復原力的特點

高中階段是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的關鍵時期,高中生自我意識強烈,思維活躍,不盲從但思想認知不成熟。同時其,面對繁重的課業壓力,升學競爭,外界環境等干擾使得其復原力具有諸多特點。其一,環境調控性。由于高中生處于思想認識發育階段,外部環境的刺激會使其產生好奇心,求知欲。尤其是困難,挫折,充滿競爭環境,更能激發其產生復原力。其二,自我恢復性,隨著高中生心理認知的發展,其對事物的認知,對自我情緒的掌控也達到新的高度。在環境作用的同時,會產生強烈的自我調解意識。因此高中生復原力并不是用完為止,而是可以通過自我認知,自我恢復調節,從而產生新的動力。其三,日常發展性。在高中生的日常學習中,其面臨的學習問題難度不同,要求不同,因此高中生復原力隨著其對問題的測量會有所增加,這也使得其復原力在學習的機遇和挑戰中得以不斷發展,同時不斷提高解決學習問題的難度系數。其四,循序漸進性。高中生復原力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分析其影響因素,建構適當的培養模式,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發展的。通過對以上特點的分析可知,培養高中生復原力是有據可依,有律可循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促進其復原力的發展形成。

2 日常學習中對高中生復原力培養的必要性

2.1 高中生復原力的培養,有利于調適消極的學習情緒

隨著課業難度的增加,高中階段的學習面臨著新的挑戰。進入高中后,學生知識需求量增加,學科思維模式進一步強化,使得高中生需要大量的知識記憶和思維轉換時間。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使得學生產生棄學或是厭學情緒,加之當今我國的應試教育體制,使得很多學生將高考視為“改變命運”的一搏,讓“唯成績論”之風盛行。因此,培養學生復原力有助于適當減緩學生學習壓力,予以正確的心理引導和心理暗示,將正確的教育意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從而恢復學習動力。

篇(2)

一、加強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取得進步。他可以用堅強的意志戰勝困難,用堅定而樂觀的心態面對挫折與失敗;他會在任何順境中一路領先,也會在任何逆境中奮勇崛起,取得事業的成功。

當代高中生將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挑戰。要想發展成為時代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具備廣博的知識、良好的能力結構,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高中生正處于青春發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顯著變化和心理上的急劇發展給他們帶來許多新的問題。隨著高考體制的改革,高考考生資格的放寬,競爭日趨激烈。高中生普遍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沉重的課業負擔;加之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識不強。如果這一階段缺乏引導,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那么,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呢?讓我們一起來看兩組數據:

在一次對全國近3000名大中學生的調查中,發現42.73%的學生“做事容易緊張”,55.92%的學生“對一些小事情過分擔憂”,47.41%的學生“感覺人與人之間關系太冷漠”,67.26%的學生“在心情不舒暢時找不到朋友傾訴”,48.63%的學生“對考試過分緊張,感到有些吃不消”。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王極盛教授對北京兩萬多名學生的測試結果表明:當今中學生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些枯燥的數字說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欠佳。

因此,非常有必要對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展開,如學科滲透、心理咨詢、團隊工作等。本文主要結合班級管理工作實踐,就班主任如何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進行探討和嘗試。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終注意把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放在重要日程上,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磨煉頑強的意志,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工作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發育特點和成長規律以及認知規律,在不同階段確定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重點,采取講座、心理訓練、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以個案輔導和集體輔導相結合的辦法,不斷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素質,取得了顯著效果。在2002年我所帶的班高考成績名列前茅。全班總平均分485.7,超出高考文科本科錄取線61.7分,超出高考文科重點錄取線23.7分。其中重點率70%,上線率100%(全校唯一一個全部上線的班),本科錄取率87.5%,專科錄取率97.5%均居第一。本科上線率和重點錄取率居第二。其中,有2名學生上北大,2名學生上人大(全校有5名同學上北大,3名上人大)。呂尤同學以642的高分被北大人力資源管理系錄取,與北京市文科狀元僅差4分。我所教的政治屬于文綜的一部分,我班高考文綜平均分190.4,居全區第一,高于區平均分23.5分,高于市平均分34.22分。現在所帶的班在幾次考試中均居前列,在各項活動中均表現突出,被評為優秀班集體。

所有這些成績與平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是分不開的。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對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強自我調控,提高適應能力

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的標準之一。一個適應能力強的人,能和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對周圍環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觀的認識,能較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人際環境和心理環境,樂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不幸。

為提高學生的自我調適和社會適應能力,我主要引導學生接受環境、順應環境,針對環境的變化對自身做出相應的調整,以積極的心態適應環境。同時學會在生活中不斷反省自己,認識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方式,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以更好地適應社會。

與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學習方面,知識密度大、知識難度加深,課程進度快。要想盡快適應高中生活,就要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適應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學由于住宿要開始新的集體生活,和同學之間的接觸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遠離父母,還要學會獨立處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學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學習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師的得力助手。現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謂人才濟濟。所有這些都要求學生重新認識自己,調適自我,給自己定位。

基于此,我從高一新生入學開始,就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心理保健的重點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教會他們掌握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度,加強對學習心理和學習規律的科學指導與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同時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考試分數和名次的變化,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生活,指導學生擺脫由于不適應而造成的學習上的困境,順利完成從初中到高中的過渡。

隨著高中生心理生理的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獨立性、自主性逐漸提高,心理閉鎖性特征更明顯,這就需要家長、老師給予及時正確地引導。所以在高一第二學期我重點針對這一階段學生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教育。在繼續加強學習心理調節指導的同時,側重良好人際關系的引導,加強心理訓練,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學會正確處理學習、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問題,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種困難與挫折。我還利用錄音機、VCD、電視機、投影儀等多媒體電教手段組織了“學會生活、挑戰明天”“意志品質助我成長”“我們在愛中成長”“ 我與責任”等大型主題班會,使學生深受教育,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這樣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漸漸地被調動起來,學習主動性明顯提高,同學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融洽,我班不但在各種考試中始終名列前茅,同學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大大增強,踴躍參加各項活動,表現突出。

篇(3)

實施素質教育以來,音樂教學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和發展,不管聲樂還是器樂,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畫龍點睛和錦上添花的作用。筆者結合多年音樂教學的實際,談談高中生學習聲樂的現狀與對策。

一、高中生學習聲樂的現狀

高中生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困難,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

1、發聲基本功未練到家。發聲的位置,對聲音控制、從聲母到韻母的過渡、從一個字的發聲到下一個字發聲的過渡不連貫。對聲音的高低、長短以及換氣的時機方法和技巧把握不到位。

高中生在學習發聲的時候,所發出的聲音發“緊”,效果窄、尖、亮、刺耳而且僵硬,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學生在發聲訓練的過程中,沒有找準發聲位置并過分強調聲音靠后,且咬字發聲的方法和過程不正確,使字與字之間的咬字動作缺乏統一性和連貫性。其結果是氣息憋悶、喉肌緊繃造成舌根僵硬,唱歌時會出現脖子粗臉頰紅的現象。正確的發聲是在身體相對松弛的狀態下完成的。發聲的位置掌握不當,氣息支持不好以致頜關節僵硬,喉咽部既緊又卡,致使牙關節與咬字過分用力,字與聲脫節,聲音狀態不統一,兩肩放不下,胸腔打不開,身體處于緊張狀態。此時聲音缺乏流暢性和圓潤感,咬字僵、聲音緊,缺少圓潤的混聲共鳴色彩。

2、聲樂練唱的程度沒到位。在老師的指導下,發聲練習最好的時間是早晨,稱之為晨煉。在煉習正確發聲的基礎上,所煉曲目應達到一定的數量、演唱質量應達到一定的水平、同時還應逐漸地培育屬于自己的唱風唱態,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

3、心理素質不佳影響了演出高考的正常水平發揮。

心理素質不佳也是在聲樂學習和演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之一。有的學生由于心理素質不好,課上課下、臺上臺下反差比較大。課下、臺下發聲演唱的時候,身體放松、神態自然、歌聲流暢圓潤、歌曲處理層次分明、感情真摯,可是一到了舞臺上或考場上就一反常態,反差比較大。

二、突破高中生學習聲樂現狀的對策

1、相互學習指導,苦練基本功。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筆者耐心地引導學生練習發聲,讓學生準確地把握和控制發聲及產生共鳴的位置和過程,舌根保持自如穩定,上下腭打開,形成良好的共鳴貫通的咽腔空間,采用流暢、均勻的呼吸來歌唱。一個字的發聲、吐字要清晰準確,先聲母,后韻母,清晰地圓滑流暢地過渡而來,這樣所發出的聲既圓潤流暢、字正腔圓。平時多進行“a”、“u”等元音字母的練習,少練“i”這種閉口的母音,并借助“哼鳴”反復練習,來尋找發聲的最隹位置、方法和效果。

篇(4)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導,其實質在于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基礎上,改變過去一味的、高高在上的訓誡式的工作方法,通過貼近思想政治工作對象實際,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特征和心理訴求,引導他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高中思想教育工作中,就是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通過了解高中生群體的特點和需求,引導他們擺正認知,實現良好情緒管理和自我調適機制,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那么,如何充分挖掘生活與哲學教學資源,滲透心理疏導,引導高中生自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找準群體共性,將心理疏導目標融入教學目標

心理疏導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需要明確目標。教師只有找準學生群體的共性需求,將這種需求融入教學目標,才能讓心理疏導真正發揮作用。生活與哲學面對的是高二學生群體。沒有高一的新鮮也沒有高三的緊迫,他們能夠較好地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節奏,不會因為成績引起情緒的劇烈波動。但也正因如此,學校、家長給予的關注也相對較少;加之高二文理科分班,讓這一時期的學生特別容易出現莫名焦慮和孤獨感,分班帶來的人際關系問題也困擾著他們。筆者認為,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正視自己,挖掘心理沖突的根源,學會管理情緒,實現自我心理調適。

二、巧設情境,引導學生逐步實現自我心理調適

1.物質和意識的關系與挖掘沖突根源,實現情緒宣泄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在授課過程中,這一知識點也最為抽象,難理解。在處理這個知識點的時候,筆者在課堂做了一個互動環節――我和我的對話。用PPT投影“過去的一年,我 ,因為 ;現在,我 ,因為 ”。請全班同學根據自己的情況在橫線上相應地填入表達情感的形容詞和原因,并請大家寫好后客觀真誠地向一位同學(可自選)傾訴。最后布置一個作業:請大家寫一封信給進入高三的自己。

很明顯,在這里的情感表達是意識的表現,而且產生這種情感的原因則是客觀的物質表現,物質決定了意識。這個互動環節的設計,在完成知識技能目標的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挖掘無故低落、煩躁背后的真實因素,正視心理沖突的根源。在與人傾訴的過程中,可以實現情緒的宣泄,減輕心理壓力也能拉近雙方關系,加深進一步的了解。最后的課后作業,更是啟發了學生通過寫信的方式鼓勵進入高三之后的自己,實現自我狀態的調整。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與換位思考

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的同一性和對立性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筆者在這一課的處理上,借助社會上熱議的青年與老年人讓座之爭的事件,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后,啟發學生:校園生活中人際關系的矛盾是哲學矛盾的具體體現,矛盾雙方的斗爭性是必然的,在我們體驗到矛盾斗爭性帶來的困擾時,也要提醒自己矛盾具有同一性。何不創造條件,促成矛盾雙方的轉化呢?

很明顯,宿舍、班級人際關系沖突也是如此。教師可以借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引導學生,在解決沖突的時候可以多用換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對立面的觀點去看問題,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模式,和諧人際關系。

三、豐富社會閱歷,優化語言藝術性

語言是交流溝通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用語言的藝術、語速的節奏、語氣的輕重緩急表達不同的情感,營造民主平等的氛圍,引導學生坦誠地剖析自己的內心需求,挖掘沖突根源,實現自我心理調適。所以,教師應當盡量優化語言表達,豐富社會閱歷,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的特點調整語言表達,語音、語調和語速。只有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對話關系,才能真正地敞開心扉開展互動,心理疏導作用才能得以實現。

篇(5)

1.客觀因素

首先,家庭主要成員變動、關系緊張、情感氣氛冷漠、矛盾沖突頻繁、教育方式不當、家庭變遷以及出現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環境因素對中正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響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異常;其次,學校生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也很大。例如,校風學風不振、學習負擔過重、教育方法不當、師生情感對立、同學關系不和諧等,都會使學生的心理壓抑,精神緊張、焦慮,如不及時調適,就會造成心理失調,導致心理障礙;社會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等不良的社會環境,嚴重地影響、毒害著學生的心靈。特別在當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廣泛,各種社會傳媒的作用越來越大,生活緊張事件增多,矛盾、沖突、競爭加劇等都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內心矛盾,影響身心健康。

2.主觀因素

主觀因素是指個體自身所具有的一種內在的本體因素。主要包括認知、情緒和個性三種因素。具體說來,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根據教育部統計表明,中學生厭學的有30%,有的縣甚至高達60%”。可見厭學是一個普遍問題。此外,人際關系、青春期心理問題、挫折適應問題等也都在潛移默化的嚴重影響著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其消極面主要表現有:①情緒變化無常。②厭學情緒嚴重。③渴望異往。④家庭及自身生理因素的影響。

因此,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仔細觀察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及變化,針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教師具備健康的心理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決條件

教師心理健康是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決條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政治教師必須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必須使自己能夠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逐步掌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技能。政治學科教師必須具有高尚師德修養、穩定心理素質、嶄新教育理念、科學教育方法。

篇(6)

(1)客觀因素。首先,少數民族地區長久以來形成的保守觀念對學生學習有一定的影響,他們不重視教育,這對學生的成長有一定的影響。另外,家庭主要成員變動、關系緊張、情感氣氛冷漠、矛盾沖突頻繁、教育方式不當、家庭變遷以及出現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環境因素對正處在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響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異常;其次,學校生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也很大。例如,校風學風不振、學習負擔過重、教育方法不當、師生情感對立、同學關系不和諧等,都會使學生的心理壓抑,精神緊張、焦慮,如不及時調適,就會造成心理失調,導致心理障礙;社會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等不良的社會環境,嚴重地影響學生的心靈。

(2)主觀因素。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可見厭學是一個普遍問題。此外,人際關系、青春期心理問題、挫折適應問題等也都在潛移默化的嚴重影響著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師具備健康的心理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決條件。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教師心理健康是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決條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因此,政治學科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師德修養、穩定的心理素質、嶄新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方法。

(2)結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開展教學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所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尤其是回族學生,受傳統宗教觀念的影響,加之所處地方社會,家庭不重視學生的教育,學生基礎比較差,大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缺乏動力,加上政治課抽象和過于空洞,從而對學好政治科失去信心。這就大大地增加了政治課的教學難度,總之,只要結合地情、校情、生情、科情,努力探索,就能激起學生學習的動力,變“被動”為“主動”,增強學習信心,最終真正的學好、用好政治課。

篇(7)

一、農牧區高中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農牧區高中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1.與學生接觸時間多,了解學生的性格、家庭背景、人際關系等基本情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能夠及時發現學生的內心變化和不良心理傾向。

2.班主任能夠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時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

3.班主任能夠連貫、系統地對學生高中階段的心理成長予以關注,必要時進行輔導,通過與學生家長的有效溝通,能夠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的力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求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農牧區高中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高中生整體心理素質的提高,學生學習了心理健康常識和心理訓練方法后,樹立起心理健康意識,學會了學習、學會了生活、學會了自我教育,適應能力進一步增強,心理素質得到有效提高。

2.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班主任的工作,是提高班級德育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可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3.有利于加強班級的日常管理,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加強了與學生的溝通,建立起更加融洽的師生關系,師生相互接納、尊重和理解,使班級日常管理更加輕松。

二、農牧區高中生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厭學情緒

高中生厭學情緒的產生來自多方面的影響。學生的家庭關系對學生造成的影響首當其沖,某些學生父母關系緊張,動輒大吵大鬧,極大地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學生無法專注于學習。其次,社會上存在的各種不正之風對高中生思想水平滑坡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嚴重打消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致使他們一味沉迷于網絡游戲、虛擬世界而不能自拔。再次,由于某些學生文化課基礎薄弱,對教師教授的內容無法理解,久而久之,失去了學習的情趣,產生了怠惰的心理傾向,無心于學習,甚至開始遲到、逃課、撒謊。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源于缺乏對自身的準確了解、對自己沒有信心、對自身持否定態度的消極內心體驗,常常表現為垂頭喪氣、無精打采、得過且過、悲觀失望。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他們往往認為別人的成功是自身無法企及的,內心渴望同樣的成功體驗,夢想著一鳴驚人、夢想著超越別人,卻膽怯、輕視自己,嚴重缺乏嘗試的勇氣,更怕嘗試失敗后遭遇嘲笑和冷落的困境。

(三)早戀傾向

早戀問題是家長和教師普遍關注的高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從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發展階段來看,高中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對異性表現出愛慕之情是情理之中的現象,但在當今風靡網絡的愛情故事以及電視熒幕催人淚下的泡沫劇的狂轟濫炸下,學生的心理防線被擊潰,高中生的好奇心驅使他們催生嘗試的意識。

三、農牧區高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營造有益于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問題,多數是由于心理產生了負面情緒。為使學生身心良好發展,教師要積極為學生營造適宜于健康心理B成的環境,培養學生面對困難的自我調節能力和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看待事物的正確態度和觀念。在人際交往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通過建立班級文化、開展班級活動,使學生體驗積極的合作,在積極樂觀的氛圍中引導學生積極奮發、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由于高中生已經具備自我認知的能力,在班級管理中教師過于嚴肅、呆板的態度,必然導致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因此,在營造有益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時,教師尤其要注意班級氛圍的民主性,充分體現學生主人翁的地位,以民主、寬松的班級文化帶動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以此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掃清障礙。

(二)開展心理輔導活動

針對學生已經出現的心理問題,教師要采取積極的措施,幫助學生及時走出困境。教師可以多渠道采取措施,例如,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在課外活動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課與其他學科教學有機融合等。這些活動的開展,要求教師在詳細了解學校和學生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向學生系統介紹心理健康教育常識,使學生自覺發現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傾向,在自我調節或主動尋求幫助的情況下解決問題,保證心理健康發展,促使學生人格全面發展。

(三)開展個別輔導

篇(8)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長期以來,心理學對情緒情感的研究曾一度集中于消極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如抑郁、焦慮等;對幸福、快樂、滿意等積極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則關注較少,然而追求幸福是人類永恒不變的主題之一,人類的一切活動不僅是為了讓自身得以生存,其最終目的是享有更好的生活。主觀幸福感作為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對評價者的思想和行為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高中生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群體和未來事業的建設者,其對現實和預期生活質量的預測、評價和理解,對高中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重要影響,有助于改善與提高高中生的生活質量。

1主觀幸福感的概述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簡稱SWB)是指個人所具有的一種獨特的心理狀態,是個體根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整體性評價,它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綜合心理指標,反映主體的社會功能與適應狀態。

主觀幸福感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

(1)主觀性:主觀幸福感主要依賴于評價者本人的標準而不是他人的標準。

(2)整體性:它是一種綜合性評價,包括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對生活的滿意感這三個維度。

(3)相對穩定性:雖然在評定主觀幸福感時會受到當時情緒狀態與情景的影響,但從長期看,它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量值。

主觀幸福感有多項衡量指標,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心理學家Diener(1984)認為,主觀幸福感主要包括生活滿意感、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三個重要指標。生活滿意感是個體對生活質量的認知評價,即在總體上對個人生活質量做出的判斷程度。積極情感是指樂觀、愉快、自尊、合群等積極的情感體驗,它不僅會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而且還有助于增進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消極情感是指抑郁、焦慮、緊張、厭倦、自我否定等消極的情感體驗,它不僅會減弱免疫系統的功能,而且還有可能降低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其中,生活滿意感是主觀幸福感的關鍵指標,其作為認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指標,是獨立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個體對總體生活質量的滿意程度越高,體驗到的積極情感越多,消極情感越少,個體的幸福感體驗就越強。

2影響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

2.1主觀因素

2.1.1人格因素

主觀幸福感與穩定的人格特質高度相關。人格的五因素,即:開放性、責任心、外傾性、宜人性和神經質,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機制不同。外傾性和神經質分別對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有較高的內在敏感性,起著氣質性的作用,而其他三因素不直接影響主觀幸福感。國內有關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主觀幸福感與外傾性呈正相關,與神經質呈負相關。

Costa和McCrae總結了人格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也認為主觀幸福感主要依賴于人格特質,不同的人格特質會導致不同的情感體驗。其中自尊和快樂感這兩種人格特質對人的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尤為顯著。

(1)自尊。Diener(1984)的研究認為,自尊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呈正相關。王玲、張育賢(2011)在對不同自尊水平的高中主觀幸福感狀況分析的研究結果顯示,高自尊個體的總體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低自尊的個體。

(2)快樂感。快樂感對生活質量高低的影響是不容質疑的,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樂,生活充滿樂趣。雖然快樂感并不等同于幸福感,但它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是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個體的生活質量。因此,高中生把尋求生活快樂和幸福生活等同起來,并把快樂感作為衡量幸福的重要心理指標。

2.1.2歸因

讓高中生對自己感受的不幸福進行歸因時,基本上有兩種不同的歸因風格:一種是將自己的不幸福主要歸因于外部因素,如運氣不好、競爭激烈等;另一種是將自己的不幸福歸因于內部因素,如主觀努力不夠、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沒有成就動機等。

2.2客觀因素

2.2.1身心健康狀況

健康是整體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調查發現,影響高中生整體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中,身心健康因素尤為突出,而自我評價的健康比客觀的健康狀況更重要。一是身體健康,身體健康是人類幸福生活的主要基礎,在英美的一些研究中,甚至將健康看作是除婚姻之外的第二大影響因素,高中生亦然。二是心理健康,心理學研究表明,主觀幸福感更多的依賴于人格,不同人格會產生不同的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生活滿意感。美國國家老齡化研究所1973年曾經對五千名成年人作過調查,這些調查者中生活滿意感高的人,十年后還是感到最幸福。

2.2.2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場所,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對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具有不同的影響。積極家庭教養方式下的高中生消極情感要明顯低于消極家庭教養方式下的高中生,后者更容易體驗到消極情感,因而其主觀幸福感要明顯低于積極家庭教養方式下的高中生。因此,可以初步斷定積極家庭教養方式影響高中生的生活質量。

2.2.3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個人在社會中得到承認的重要體現。良好的社會支持的個體會有比較高的主觀幸福感。高中生的社會關系主要包括老師、同學和其他方面(如親戚、家庭、社團等),這些社會關系有重要的社會支持作用。社會支持可以提供物質或信息上的幫助,增加人們的喜悅感、歸屬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當人們面臨應激性的生活事件時,還可以阻止或緩解應激反應,安定神經內分泌系統,增加健康的行為模式,從而增加積極情感并抑制消極情感,防止主觀幸福感的降低。

3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培養及措施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影響和制約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與其家庭教養方式、成長經歷和內在心理認知、情感和意志緊密相關。培養高中生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心理認知與情感認知,建構良好的生活氛圍是培養其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前提。因此,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高中生主觀幸福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樹立高中生正確的幸福觀。高中生存在的許多心理問題包括主觀幸福感與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系。經常聽到高中生嘴上說“很無聊”、“郁悶”、“干什么都沒有意思”,上網成為一些高中生的普遍現象,在校園中他們體會不到幸福感,既沒有追求幸福的意識,也沒有追求幸福的能力,缺乏內在價值的體現。日本在戰后經濟高速發展時,校園里出現了一定數量的“三無”(即無理想、無積極性、無精神)學生,也是這種情況。因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系,才能體會到幸福。當前,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融主觀幸福感于高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中,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同時應著力提升高中生感知幸福的能力。許多人不能感知自己所處的幸福情境,常常產生沉重感、負擔感,主要原因就是感知幸福的能力下降。幸福能力是由感知幸福的能力和創造幸福的能力構成的。培養高中生正確的幸福觀,就必須加強素質教育,突出人文理念,引導學生追求崇高、完善的人格,充分滿足個人的發展需要。

(2)建立積極向上的班集體,完善班集體的支持作用。人類不能離群獨處,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增加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對于高中生而言,班集體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社會群體,建立積極向上的班集體不僅可以充分發揮班集體的積極支持作用,提高高中生在集體中的人際交往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尤其對內向性格的學生進行引導,使其進行主動的人際交往,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使其融入集體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幸福體驗。

(3)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和生活輔導。借助心理咨詢與輔導,通過心理認知水平和情感控制力的提高,特別是幫助高中生正確認識自我、確定恰當的期望值,從而把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與個體實際結合起來。一方面,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優點和不足,對自己的學業成績、成長進步、友誼等方面確定合理的期望值,做到既不盲目自負,又不無所作為,自暴自棄。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心理技能,使高中生通過自我調適、自我排解,保持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心態。同時,提高高中生對學習、學校的認知,強化愛校教育,扭轉厭學情緒,引導高中生找到合適的辨別思維的方法。

(4)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滿足高中生的多種心理需求。開辟第二課堂,盡可能的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活躍高中生的業余文化生活,開拓視野,創設高中生生活的良好情境,從而為其對生活的主觀認識達到一個希望的水平。提升主觀幸福感能力主要通過兩個渠道:一是組織開展好校園文化活動。要充分發揮學校的各種資源優勢,廣泛開展各類文明健康、內容豐富的文體活動,如演講比賽、知識講座、體育活動、社團匯演、心理情景劇演出、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使整個校園煥發出無限生機和活力,營造出一個健康的氛圍,滿足高中生的多種心理需求,有利于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綜合素質,也有利于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更有利于提升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感知水平。二是要堅持鍛煉身體。高中生參加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運動并持之以恒,保持適度的運動量,不僅能增強暫時的生理愉悅,從長期看,更能疏解不良情緒、壓力,提高學習效率等,保證身心健康,從根本上提升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感知水平和感知能力。

參考文獻

[1] 段建華.主觀幸福感概述[J].心理學動態,1996,4(1).

篇(9)

在社會中還存在不少高中生由于學習壓力無法得到調節而釀成悲劇。一幕幕扣人心釀成悲劇,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畫面,種種悲劇也給許許多多的家長心靈造成難以抹去的傷痛。所以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習壓力給學生帶來的影響.

一、自我減壓法:

面對學習和工作力而產生的種種心理上的問題,可借助以下方法自我調解。

1、不要把目標定得高于自己能力所及。

2、有效地分配時間,將學習任務或工作任務按輕重緩急編定先后次序,然后依次逐步完成,階段性的成果可減低同時展開多份任務而又無法完成所帶來的壓力。

3、課余時應做適量運動,既可強健身體,亦可減壓,或可在教室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減輕肌肉疲勞。

4、遇到困擾或情緒低落時,可與家人或朋友傾訴,通過與同學,同事的溝通獲得支持和關懷,亦可發泄情緒,以下提供兩種心理宣泄FLASH,可點擊下載

5、即使再忙,也要有必要而充分的睡眠,這對松弛繃緊的神經至關緊要,對于處在身體發育時期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6、如果實在感覺壓力太大,無法應承致使情緒低落,不妨去聽聽CD,看看電視劇,或者到酒吧去坐一坐,哪怕偶爾“瘋狂”消費一把也可以。當然這是一種矯枉過正的辦法,不可頻頻使用,更不能成為你懶惰渙散的借口。

7、養成持之以恒,平衡有序的生活習慣,不要做“書呆子”,別放棄享受美食,享受戶外活動或發展個人興趣所帶來的樂趣。

二、病癥的心理調適

如果面對學習壓力造成的種種生理上的不適,可借助以下辦法使之得以緩解。

1、頭痛:以拇指輕按太陽穴,眉頭及耳背等部位,再以畫圓法輕輕按壓。

2、肌肉痛楚(如肩部及腰部不適):可做一些簡單的伸展動作,坐直身子,放松肩部,兩手放背后,十指互扣然后用力向后拉,如此這般重復多次。

篇(10)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2(c)-0255-02

1 SPSS軟件類聚分析相關理論

聚類分析又稱為群分析,是指將物理或抽象對象的集合分組成為由類似的對象組成的多個類的分析過程,是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其分析方法可以分為系統聚類法、K一均值聚類法、模糊聚類法、有序樣品聚類法等,下面介紹一下K一均值聚類法與系統聚類法[1]。

K-means:算法的工作原理:算法首先隨機從數據集中選取K個點作為初始聚類中心,然后計算各個樣本到聚類中的距離,把樣本歸到離它最近的那個聚類中心所在的類。計算新形成的每一個聚類的數據對象的平均值來得到新的聚類中心,如果相鄰兩次的聚類中心沒有任何變化,說明樣本調整結束,聚類準則函數已經收斂。

具體的算法至少包括以下3個步驟:

(1)將所有的樣品分成K個初始類,并計算各個初始類的中心坐標;

(2)通過歐氏距離將所有的樣品重新分類,分類的原則是將樣品劃入離中心最近的類中,然后重新計算中心坐標;

(3)重復步驟2,直到所有的樣品都不能再分配為止。

SPSS軟件中K一均值法具體的操作步驟為:打開統計分析菜單中聚類分析中的K-均值法,將原始變量與標志變量分別移入右側的列表框中,選取迭代方式與聚類數。在保存按鈕中選中聚類成員與聚類中心的距離。在選項中將statisties中三個復選框全部選中,運行SPSS程序即可得到K一均值法聚類分析結果。

2 高中生能力素質篩選

2.1 能力素質與能力素質模型

能力素質(也叫勝任力)(Competency),

指特質、動機、自我概念、社會角色、態度、價值觀、知識、技能等能夠可靠測量并可以把高績效者與一般績效者區分開來的任何個體特征[2]。

能力素質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從組織戰略發展的需要出發,以強化競爭力,提高實際業績為目標的一種獨特的人力資源管理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

基于能力素質相關理論基礎,國內外學者做了相應的研究工作并構建出針對各種行業、各種部門、不同管理水平的通用和特定的能力素質模型。

2.2 李克特五點量表法

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是屬評分加總式量表最常用的一種,屬同一構念的這些項目是用加總方式來計分,單獨或個別項目是無意義的。它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總加量表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該量表由一組陳述組成,每一陳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種回答,分別記為5、4、3、2、1,每個被調查者的態度總分就是他對各道題的回答所的分數的加總,這一總分可說明他的態度強弱或她在這一量表上的不同狀態。

其基本步驟如下:

(1)收集與測量的概念相關的陳述語句;

(2)將每個測量的項目劃分為“有利”或“不利”兩類(一般測量的項目中有利的或不利的項目都應有一定的數量);

(3)選擇部分受測者對全部項目進行預先測試,要求受測者指出每個項目是有利的或不利的,并在方向-強度描述語中進行選擇(一般采用所謂“五點”量表:a.非常同意、b.同意、c.無所謂(不確定)、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4)對每個回答給一個分數(一般有利項目按5、4、3、2、1分,對不利項目的分數就為1、2、3、4、5);

(5)根據受測者的各個項目的分數計算代數和,得到個人態度總得分,并依據總分多少將受測者劃分為高分組和低分組。

(6)選出若干條在高分組和低分組之間有較大區分能力的項目,構成一個李克特量表。

3 高中生能力素質驗證及其與成績關系研究

3.1 研究對象

在應試制的高中學生培養模式下,評價高中生是依靠分析其考試的成績。因此,本文以高中生個人能力素質與對成績影響為出發點,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實證分析,對海淀區某重點高校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對象為某高二普通班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問卷具體方式采用紙質問卷的形式。共發放問卷50份,回收問卷40份,問卷回收率為80%。問卷設計借鑒之前的研究,制定了包含7項學生個人能力素質的量表,采用上述的李克特五點量表法對被試者的個人能力素質進行測量,并抽取該班學生某次考試語文、數學、外語成績,應用SPSS 軟件的進行分析研究[3]。

3.2 高中生能力素質的確定

個性素質即一個人內在的特質,影響著個體的行為表現。高中學生成績的好與壞涉及到很多方面,不僅有來自自身心理素質的影響,更與自身思維能力、知識量和運用知識的熟練度有關。在對高中生能力素質文獻分析、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分析的基礎上,經過一系列歸納總結,確定了自信心、堅韌性等7項高中生能力素質 [4]。

3.3 高中生能力素質研究模型

該文基于能力素質及能力勝任力模型相關理論,并在文獻分析和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包含3個維度,7個要項的高中生能力素質能力模型(圖1),用于分析高中生能力素質以及其與成績的影響關系,以期對于高中生培養提供建設性啟示[5-7]。

3.4 數據信度和效度檢驗

(1)數據信度

研究需要對數據以及結構從信度、效度幾方面進行考評,才能做到完善。本文的研究運用內部一致性系數α值即克朗巴赫α系數(Chronbach’s α coefficient)法對研究生的調查問卷進行信度檢驗。克朗巴赫α系數表示量表的內在一致性,是最常用的信度考評指標。一般認為α系數需要達到0.7以上。克朗巴赫α系數法克服了分半信度的缺點,它對量表的內部一致性進行了更為慎重的估計,因為它相當于將任一條目的結果同其他所有條目的結果作了比較。

SPSS軟件中一致性系數法具體的操作步驟為:打開統計分析菜單中度量中的可靠性分析,將需要的變量移入右側的列表框中。在模型按鈕中選中α系數,運行SPSS程序即可得到數據可信度分析結果。

結果如(表1)所示。α值愈高,則表示問卷信度愈高。

從(表1)中檢驗結果顯示各分量的Cronbach’s α值均高于0.7,說明問卷信度較高,可知問卷的內部結構較為良好。

(2)數據效度

效度:主要考核內容效度、結構效度、內部相關系數、區分效度。內容效度主要涉及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問題,所能代表主題的多少。

KMO(Kaiser-Meyer-Olkin)檢驗統計量是用于比較變量間簡單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指標。KMO統計量是取值在0和1之間。當所有變量間的簡單相關系數平方和遠遠大于偏相關系數平方和時,KMO值接近1。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著變量間的相關性越強,原有變量越適合作因子分析;當所有變量間的簡單相關系數平方和接近0時,KMO值接近0。KMO值越接近于0,意味著變量間的相關性越弱。Kaiser給出了常用的KMO度量標準:0.9以上表示非常適合;0.8表示適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適合;0.5以下表示極不適合。

Bartlett球形檢驗用于檢驗相關陣是否為單位陣,即檢驗各個變量是否各自獨立,在因子分析中,若拒絕原假設,則說明可以做因子分析,若不拒絕原假設,則說明這些變量可能獨立提供一些信息,不適合做因子分析。

SPSS軟件中一致性系數法具體的操作步驟為:打開統計分析菜單中降維中的因子分析,將需要的變量移入右側的列表框中。在描述按鈕中選中KMO值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運行SPSS程序即可得到效度分析結果。

該文運用KMO值和Bartlett球形檢驗,其系數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有上表可知高中生數據的KMO值均大于0.7,P小于0.05,表明適合做因子分析,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3.5 高中生能力素質驗證

運用SPSS軟件對能力素質數據進行重要性程度得分情況如(表3):

由上表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其中“堅韌性”、“理論知識”、“科普知識”、“解決問題”均值都大于3.8,說明這四項能力素質對高中生來講都是很重要的,是高中生在學習中所應該具備的能力素質。

(1)高中生K-均值聚類分析

由于本文研究對象是高二的學生,因此,使用主科考試成績來評價高中學生的“績效”是比較合適的。本文運用SPSS軟件的K-均值聚類分析,針對語文、數學、外語成績將該班的學生分為一般學生和優秀學生兩個部分[9-10]。進行聚類分析可得聚類分析結果。由聚類結果分析得出:第二類中心各變量得分均高于第一類,故認為第二類為優秀高中生,第一類為一般高中生。顯著性分析表明,Sig值小于0.005,故聚類效果好。由每類例數得出:一般高中包含20個樣本,優秀高中生包含20個樣本。

(2)高中生能力要素分析

該文針對一般與優秀高中生的能力評分進行對比分析,分析得出,在自信心、堅韌性、理論知識、科普知識、思維能力、解決問題、心理調適等7項能力素質特征上,優秀高中生與一般高中生具有明顯差異,即優秀高中生的能力素質分量評分均比一般學生要高。通過上述7項能力素質特征能夠把優秀生和一般生區分開來。由此驗證了本文提出的高中生能力素質特征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學校應該依據上述7項對學生做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培養方案。

4 結語

該文借助能力素質相關理論,篩選出7項高中生能力素質,并基于理論分析提出了高中生能力素質和成績影響的關系模型。通過SPSS軟件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結論:

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該文提出的能力素質模型的有效性;

優等生與一般生在7項能力素質上差異很大,學校可以通過對上述幾項能力特點對高中生進行有序的訓練。

該文研究對于當前應試的高中生培養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Zhang Su mei.The Application of SPSS in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J].Springer,2010:978一981.

[2] Mohan S, Rajah T, Spencer SM. The Indian CEO competency model:Keys to Outstanding Indian Corporate Leadership in our time[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Perspective,2008 (3):201-203.

[3] 何琳.SPSS軟件在廣西教育科學研究領域的應用分析[J].廣西教育,2011(9):99-101.

[4] Lyle M.Spencer,Signe M. 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Wiley, John&performanceS-ons Inc. Pub, 1993.

[5] 鄧修權,康云鵬,席俊鋒,等.高校科研團隊資源能力模型構建及其應用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1(1):102-110.

[6] 魯婭妮,段磊.教學研究型大學研究生勝任特征的模型構建[J].網絡財富,2010(10):178-179.

[7] 候杰泰,溫忠麟.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上一篇: 臨床外科醫學 下一篇: 開展心理健康疏導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高清a | 午夜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久一区 | 亚洲综合国产中文字幕 |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地址精品 | 日韩专区日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