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6 09:52: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民間文化藝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1-0217-02
一個地區、一個民族在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中, 文化積淀形成的、有本地特色的娛樂方式, 在各種復雜的歷史關系中不斷變異、發展,就形成了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是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在藝術形態上的反映,是勞動人民社會生活、、倫理道德、審美觀念等經過長期的發展,在藝術形態上的反映。
一、加強立法工作
只有有了法律的規制,民族民間文化的發展才能真正的規范化。立法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促進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與保護。第一,民族民間文化的普查機制。在國內法中應該將民族民間文化的普查機制作為一個重要部分予以規范,包括政府的責任,公民的義務等均應該明確。民族民間文化的普查一般包括對無形文化遺產的記錄和對一些反映民間文化內涵的實物和資料的收集工作,以便建立民族民間文化的檔案。第二,民族民間文化的使用與開發機制。部分人濫用民族民間文化,侵害民族民間文化。在立法時應當明確,主體不確定的民族民間文化作品應該屬于產生它的群體。對于民族民間文化的使用,我國政府一方面要進行鼓勵,另一方面也要進行管制。鼓勵各單位,各社會團體對民族民間文化進行開發,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同時,對于需要保密的民間絕技的傳承方式、范圍,為了更好的促進其發展,政府要給予限制。對于被認定為一些具有國家和民族特征的作品,不管其權利主體是否明確,國家均可限制其向境外賣斷某種著作權等。第三,民族民間文化的重點保護和傳承機制。對于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瀕臨消亡的民族民間文化,給予重點保護和重點搶救,培養傳承人。在立法時,應該明確認定重要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標準。政府公布其錄并制定其保持者的方法、保持者享有的相應權利和榮譽、負有的義務等。第四,文化生態保護機制。將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原狀地保存在其所屬社區及環境中, 規定文化生態保存比較完整的地區為文化生態保護區。立法中應當明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管理方式、保護區內居民的權利和義務,最后還要明確破壞文化生態者應當承擔的責任等。在此基礎上, 規定強有力的法律責任條款,包括各種行政責任、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以法律的威嚴來保護民族民間文化。
二、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對于文化藝術的保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單靠個人就可以完成的,必須要加強領導,要確立政府在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保護中的主導地位。只有政府要重視某一事物時,才可以整合所有的社會資源,真正做好這一工作。政府要將保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作為一份責無旁貸的職責,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組成由文化、財政、旅游、商務、教育等相關部門參與的領導小組,制定長遠保護規劃,采取有效的管理辦法,成立民間各類文化藝術研究會,建立民族民間文化藝木遺產檔案和數據庫,為開發利用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提供組織保障。各級政府要在完善政策,加強管理,健全監督機制的基礎上,解決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把保護資金納入當地財政預算,不斷加大經費投入。政府出面組織各類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評比,組織各種的競賽,從而形成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保護的激勵機制,充分的調動各界在參與民族民間藝術中的作用。還要發揮政府在政策制定、規劃、資源整合及國際協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促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保護逐步實現規范化。應該給予尚有活力的傳統民俗活動以政策性寬容,以促進其不斷的發展。例如,可以在在政府組織舉辦的慶典、開幕式一類的公共活動中,要求采用一些中國傳統禮儀形式,使更多的人關注民族民間文化;在國家機關、大中小學校、社會服務行業、演藝界,由政府組織或者是由各單位自己組織展開中國傳統禮俗文化教育和行為舉止培訓。
三、充分發揮文化館、生態博物館的的作用
文化館在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和保護中具有特殊地位。文化館工作條例中也有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保護、整理、傳承、弘揚的規定。近年來,文化館在民族民間藝術發展與保護上的職能弱化了。我們要不斷研究他們職能弱化的原因,并隨時的發現他們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并及時的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鼓勵他們舉辦各類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技藝的展示及競賽,促進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工作的發展。生態博物館是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傳統藝術等文化藝術遺產,在其原產地由居民進行自發保護,完整地保留社會的自然風貌、生產生活用品、風俗習慣等的一種博物館理念。在生態博物館的建設中,要重視基層社區的作用?;鶎由鐓^是各民族和各地方社會的生活方式的主要基礎,是各種民間的文化和藝術得以產生、傳承和發展的土壤。各種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是由社區民眾集體創造和發展而來的,具有強烈的地域性、族群性和凝聚力。例如我國臺灣地區的“社區營造”,求人們完全回歸農業時代,向現有的高度物質文明、缺乏人性的生活環境挑戰。當地居民以良好的文化修養、道德修養配合營造,保護當地原生態文化,提高了當地居民生活質量?,F階段,在我國,也有類似的例子。廣州從化太平鎮廣裕祠榮獲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競賽“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項目獎第一名”。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四、注重人才培養
文化藝術的發展與保護要注重人才的培養,重視對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建立比較完善的文化藝術傳承保護機制,加強對文化藝術傳承人的保護,培養一批文化藝術保護工作者。對于邊遠偏僻地區的藝人,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設立特殊津貼,對他們的生活多給一些關心,在經濟上給予幫助,對特殊藝人實行財政供養制。對藝人在藝術上的成就,應給予充分肯定,通過精神、物質表彰鼓勵,激發從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熱情。鼓勵民族民間絕技藝人帶徒授藝,培養傳承人。鼓勵文化事業單位專業人員,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專家學者,從事文化藝術遺產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利用工作。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進行科學認定,加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實物和資料的保存,防止流失。要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文化藝術保護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保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的良好氛圍。
五、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
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我們必須對其進行必要的保護。要對重點地區進行重點保護,對原生態文化實行原地保護。保護區、保護基地要有特色,要有地域代表性。當然,單純的對文化藝術進行保護是不夠的,還要對其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中加以保護。要為開發利用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為民族民間藝術搭建一個平臺,如舉辦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節、民間文化交流會、民族民間手工藝博覽會等,通過多種新聞媒體,宣傳、介紹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積極推進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與市場機制的結合,組建民族文化產業集團,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有強勁的發展后勢。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是中國人民的勞動創造與智慧的結晶,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產,是本民族基本點的識別標志,是維系民族存在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因此,我們要不斷的增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意識,加強立法工作,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文化館、生態博物館的的作用,注重人才培養,最后還要正確的處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以促進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棣.陜西民間文化藝術遺產保護途徑[J].現代企業,2007,(12)
[2]圖婭.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時不我待[J].內蒙古藝術,2008,(2)
[3]文鐘善.論保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迫切性與對策[J].滿族研究,2008,1
[4]楊福泉.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新論[J].云南社會科學,2007,6
獎項:
1997年手風琴榮獲《全國手風琴器樂考級(八級)》
一、湘瓷創作及創新對推動湖湘民俗與民間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
湖南陶瓷行業,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工藝,在中國陶瓷行業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湘瓷的主要品種有醴陵釉下五彩、長沙銅官窯等。近年來,湖南陶瓷生產及銷量一直沒有大的突破,不管是藝術陶瓷還是日用陶瓷,整個陶瓷產業遇到了發展的瓶頸,與市場對接不夠緊密,陶瓷產品缺乏創新活力,急需陶瓷設計的創新、品牌效應的塑造推廣。湘瓷產品缺乏系列化整體設計也是目前額待解決的問題。國家標準化委員會規定系列化的定義為“將同一品種或同一型式產品的規格,按最佳數列科學排列,以最少的品種滿足最廣泛的需求”。從發展的角度上看,湘瓷產品系列化的創新形式有利于產品的重組和有延續性的主題表現,能樹立良好的品牌效應。從多元化審美的視閾下,重新審視湘瓷產品在造型和裝飾上的創新設計,以系列化為切入點,運用現代、時尚、簡約地表現手法,融合湖湘特色文化底蘊,型塑出“湖湘風格”融合審美意境與現代生活方式雙重審美情趣下的系列化陶瓷產品設計,一方面可以為湘瓷產品帶來新的生命力,適應不同消費群的審美標準,符合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率,推動陶瓷行業的發展。湘瓷產品系列化整體設計,對于“湘瓷”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湘瓷”的品牌形象,建立湘瓷的產品特色,拓寬“湘瓷”消費市場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途徑。另一方面,系列化整體設計對提升“湘瓷”藝術品位,適應多元化的審美,同時以湘瓷為載體,用現代的、時尚的手法和形式發掘與傳承湖湘文化中的精華,傳播湖湘文化具有推動作用。此外,多元化審美視閾下的系列化湘瓷產品設計,可以從多角度入手,嘗試各種新工藝、新形式,通過一站式服務,系列化的設計對節能降耗,建設節能環保型社會做出貢獻。
二、以湘瓷創作為載體傳播湖湘民俗與民間文化藝術的研究內容
以湘瓷創作為載體傳播湖湘民俗與民間文化藝術實踐目標主要有:將當代多元化的藝術理念和藝術形式融入湘瓷產品創新設計中,加深湘瓷的藝術內涵,提升湘瓷的藝術品位,實現湘瓷藝術與多元化審美的有機融合;使湘瓷產品的創新設計更適應市場需求,提升湘瓷的品牌價值;將具有代表性湖湘文化藝術元素、多種藝術形式、多種藝術理念以系列化的形式在湘瓷中進行表現,在提升湘瓷藝術品味,實現多樣化的同時,傳播和弘揚湖湘文化;通過系列化陶瓷產品的創新設計研究,為消費者提供多種選擇,實現一站式服務,探索出提升生產效率,節能降耗的新途徑和新思路,為建設節約型社會作貢獻。以湘瓷創作為載體傳播湖湘民俗與民間文化藝術的研究內容包含了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兩個方面。在理論研究方面,首先研究湘瓷造型與裝飾的藝術特色。湘瓷作為湖南本土陶瓷,在器型和裝飾上都帶有濃郁的湖湘文化韻味,比如銅官窯的陶藝器型拙樸,醴陵釉下五彩裝飾手法自成體系。其次,當代多元化審美的主流特征研究。要進行湘瓷產品的創新,就必須對當今多元化的審美特征進行系統研究,找出規律,為進行湘瓷創新提供參考。再次,研究創新系列化湘瓷產品的特征、優勢與市場需求情況。從市場入手,以多元化的審美為切入點,對系列化湘瓷產品的開發進行理論上的研究,為創作、實踐提供借鑒。在實踐研究方面,首先對接市場需求,對湘瓷產品進行再設計,凸顯特色。湘瓷的市場需求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現代市場對湘瓷有更典型的作為“商品”的要求,這對湘瓷的工藝、規模、銷售渠道、市場營銷都提出了新的挑戰,湘瓷不能再囿于傳統的生產、設計和營銷模式;另一方面文化與藝術的發展使消費者對湘瓷的消費審美呈現出多元化的需求,不同的消費群對湘瓷的認知和評價各有不同。因此,只有將當代藝術形式、藝術理念與湘瓷、造型裝飾有機融合,將各類藝術形式與藝術理念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湖湘文化形式融入湘瓷,才能形成創新系列化產品,凸顯湘瓷獨有特色。其次,將本土文化的特色融入湘瓷產品設計之中。湖湘文化特色鮮明,具有歷史悠久,獨具一格的民間風俗和民間藝術形式,例如石雕、湘繡、花鼓戲、蠟染、扎染等。對這些本土的民俗風情與民間藝術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并融合到湘瓷產品設計中。再次,在實踐中重視審美角度,在湘瓷的造型及裝飾方面進行創新。從造型角度來談,設計需要寬泛和多元。結合現代社會文化、生活方式及視覺體驗,向藝術性、表現性、觀念性乃至實驗性方向發展,把人與外界的關系,新媒介、新技術的運用給現代陶瓷造型設計注入開放的觀念和新能量,使湘瓷造型設計充滿時代感。在延續和優化傳統陶瓷圖案的基礎上,將現代的藝術形式融入湘瓷裝飾,拓展釉下彩瓷的裝飾藝術表現形式,發掘湖湘文化精華,將湖南的民俗、民間藝術等融入到湘瓷設計中,推出符合現代審美情趣的系列產品。
三、以湘瓷創作為載體傳播湖湘民俗與民間文化藝術的有效途徑
在“多元化”的當代審美視閾下,只有將湘瓷產品設計與市場對接,開發系列湘瓷日用品、旅游產品才能將當代的藝術形式和藝術理念有機融入到“湘瓷”這一傳統工藝中,提升湘瓷的藝術品位,讓湘瓷產品煥發活力。湘瓷應以多元化的審美為背景,采用現代的、時尚的手法,結合高科技手段,表現湖湘文化、湖南民俗特色,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主動適應當代消費者多元化的審美習慣,提升湘瓷的品牌價值和品味,適應現代陶瓷市場需求。以系列化的形式,將具有代表性的湖湘文化內容融入到湘瓷造型與裝飾中,不僅凸顯了湘瓷的特色,更有助于發掘和傳播湖湘文化,擴大湖湘文化的影響力。湖湘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湖湘文化特色鮮明,僅就民間藝術而言,湖南就有石雕、湘繡、花鼓戲、蠟染、扎染等眾多種類。這些種類的藝術形式共同組成了湖南獨具特色的湖湘文化韻味。除此之外,湖南的民俗也有著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內涵。這些民俗風情都可以以系列化的藝術形式,結合現代藝術理念在湘瓷創作中進行表現。如采用系列插畫、系列版畫等表現形式。這樣不僅為湘瓷的創作提供更多創作素材,積累更深厚文化底蘊,同時還可以提升湘瓷的品味,在弘揚湖湘文化的同時,使湘瓷與現代審美理念有機融合。湖南陶瓷行業與景德鎮陶瓷行業相比較而言,成本高是湖南陶瓷行業的弊端,以系列化設計為切入點是有效提高生產效率,節能降耗的重要手段之一,系列化的形式提高湘瓷生產效率,一步到位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適應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與高職院校合作,開發湘瓷設計與民俗文化相關課程也是傳播湖湘民俗與民間文化藝術的有效途徑。高職藝術教育注重更好的將教學和行業生產聯系在一起,將市場具有發展前景和良好效益的產業引進來,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在民俗文化藝術產業日益得到重視和發展的當代社會,湘瓷藝術不僅能夠展示地域特色、開拓民俗市場,同時也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與高職院校合作,開發相關課程,在高職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以湘瓷藝術、民俗文化藝術為元素和主題傳播不僅有利于湖湘民俗與民間文化藝術,也正好契合產業發展的需要,能夠為產業發展提供需要的人才。湖湘民俗與民間文化承載著湖湘人民幾千年來的歷史積淀,是一代代湖湘兒女們智慧的結晶。湘瓷作為一種有著濃厚湖湘歷史文化底蘊的手工技藝,在其發展與興盛的漫長歷史時期內,我們可看到當時湖湘地域內文化藝術及人民生活的發展狀況。以湘瓷創作為載體傳播湖湘民俗與民間文化藝術既是對湖湘民俗與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也是激發湖湘民俗與民間文化藝術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活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顧燕.中國民間傳統藝術在藝術教育教學中的影響與運用——高職院校視傳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對于民俗文化內容的教學設計和運用[J].輕工科技,2012.10.
[中圖分類號] F740 [文獻標識碼] B
民間文化藝術作為人類文明的創造成果,它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經濟、政治、文化功能日益凸顯。濰坊地處膠東半島中部,歷史悠久,是著名的世界風箏都,自古以來就是手工業發達的地區,清乾隆年間便有“南蘇州,北濰縣”之稱。濰坊的民間文化藝術主要有風箏、年畫、嵌銀、布玩具、泥塑和剪紙等。
一、民間文化藝術的涵義及功能
(一)民間文化藝術的涵義
所謂民間文化藝術是勞動群眾在生產勞動社會活動之余,為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形式?!懊耖g文化藝術”覆蓋的領域很寬廣,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二)民間文化藝術的功能
1.經濟功能。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間文化藝術也逐步發展,呈現出豐富和多樣化的特點,并自發地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中,部分民間文化藝術產品具有了商品的特性,有的本身已成為商品,成為了經濟新的增長點。民間文化藝術在促進經濟發展,擴大城鄉就業和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政治教化功能。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與傳承,可以使人們受到他們共同認可的行為準側、價值觀及規范等的教育,具有政治教化的功能。
3.文化功能。民間文化藝術是勞動群眾在生產勞動社會活動之余,為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的,是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積累下來的物質和精神文化財富,它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過程,是一代代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的文化娛樂功能,可以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放松人們的身心、活動人們的肌體、交流人們的情感、豐富人們的知識、陶冶人們的心靈。
二、濰坊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剖析
(一)濰坊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現狀
根據其發展現狀,濰坊地區的民間文化藝術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1.已經淘汰、消失的,如傳統工藝燈籠《老貓燈》手工制作、手工刺繡、藍靛印花等,由于生產耗時、成本高、競爭力差,已經在濰坊地區相繼絕跡;
2.具有地方特色但日趨衰落的,如傳統的手工印花織物藍印花布,已經被套染花布取代,瀕臨滅絕,其制作流程及技法也瀕臨滅絕,此外,花絲首飾等也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
3.針對市場需求,努力改革創新,不斷發展的。當前濰坊風箏、年畫、紅木嵌銀、青州花邊抽紗等民間文化藝術經政府的運作,已經成功與市場接軌。
(二)濰坊民間文化藝術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濰坊民間文化藝術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創新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力弱、生產規模小等許多問題。分析其原因既包括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包括民間文化藝術的自身缺陷。
1.外部環境的變化。
第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些民間藝術文化針對市場需求,努力改革創新,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已經成功與市場接軌。但從總體上來看,仍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第二,政府對民間文化藝術重視不夠,資金投入不足,保護意識不強,導致民間文化藝術發展困難。有些地方對民間藝術的保護意識不強,工作缺失,保護傳統民間藝術的意識還沒有深入人心,特別是對一些瀕危傳統工藝還缺乏有效保護手段。而且,對民間藝術文化的發展、保護投入的經費也不足,影響了民間藝術文化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政府在民間文化藝術的宣傳、教育上力度不夠,致使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本國的民間傳統文化了解甚少。
第三,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于民間傳統文化的發展、保護,雖然出臺了一些規章條款,但就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及發展等整體實施缺乏依據,對民間藝術文化缺少針對性管理,在實際操作上有一定難度。
第四,民間文化藝術產品生產的規模化不高。近年來,一些民間藝術文化產品在投入市場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規模一般都比較小,影響力不夠,滿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2.民間文化藝術的自身缺陷
第一,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主要依靠個人的知名度,研發、創新能力不足,沒有形成良好的品牌,進而導致市場認知度不高。多數民間藝術傳承人市場經濟觀念差,只是一味地繼承老一輩的傳統手藝,不愿意積極開發創新新的產品,有的也曾嘗試使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改進,結果卻導致藝術產品五花八門,影響了其藝術感受力;有的因為人們的審美觀念、生活方式及價值觀的改變而被淘汰;此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些民間傳統工藝品的實用功能消退,很難繼續生存下去。
第二,由于傳統民間藝術產品市場需求量小,經濟收益低,很多年輕人不愿意涉足其中,而且優秀傳承人甚少。各傳承人之間各自為戰、爭名逐利、互不往來,缺乏培養后備人才的經濟實力和投入的積極性,組織形式松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穩定的營銷網絡。
第三,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產品競爭力差,不能適應市場要求和變化,有的產品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沒有找到市場。
三、保護并促進民間文化藝術發展的對策建議
近年來,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大力推行,大量民間藝術進入了公眾與學者的視野。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審美觀念、生活方式的變化,很多民間藝術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因為民間文化藝術傳人絕大多數來自農村,文化知識水平低、經濟來源不足,僅靠他們自身的能力,技藝的延續性很難保證;另外,隨著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許多民間文化藝人急劇消失;此外民間藝術文化傳承后繼乏人,傳承主體出現了老齡化傾向。因此拓寬民間文化藝術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做好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發展工作勢在必行。
當前民間文化藝術要走出生存的困境,不斷提高競爭力,需要政府的支持、社會的關注、民間文化藝術自身求變三方面的配合。
(一)政府的支持
1.政策扶持。加大對民間藝術文化的政策扶持,根據當地情況,積極探索建立穩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機制,加大財政投入,設立保護專項資金,并列入每年財政預算,通過政府行為加大對民間文化藝術的普查、征集、保護和利用。對生存困難、瀕?;驅⑹鞯膫鹘y工藝,采取必要措施,加強保護和傳承;經濟效益不高的,要加強調控和引導,使其快速適應市場變化,融入市場;對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設立專項補助資金,給予重點保護
2.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一方面,通過出臺新的法律法規加強對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對民間文化藝術在社會地位、經濟保障、專業技術資格認定以及從業資格等方面給予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為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另一方面,完善現有法律法規,加大對民間藝術文化有關商標、專利、商業秘密等的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侵權、泄密行為。
3.加快人才培育。一是注重從內部培養人才,鼓勵和支持各類人才參與,不斷培養壯大民間文化藝術人才隊伍;二是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傳承人,給予多種形式的獎勵;三是鼓勵民間藝術傳承人與工藝美術院校合作,引導年輕人學習民間藝術,培養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
(二)社會的關注
1.制作民間藝術宣傳片,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社會影響。利用電視媒體等進行宣傳,宣傳片可以直觀生動地展示文化藝術產品,使人們能夠比較深入地了解其特點,可以有效提高文化藝術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2.搭建民間藝術網絡平臺進行宣傳。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實現了信息的分享、記錄、遠距離傳播和遠距離實時多媒體多向交互的傳播,民間文化藝術的宣傳推廣也離不開互聯網,需要我們抓住“互聯網+”重大機遇,加快推進民間藝術文化的發展、傳承。
3.定期舉辦民間藝術節等活動。通過舉辦各種活動,提高居民興趣和社會的認可度,從而達到宣傳、普及、發展和傳承的目的,這是促進民間藝術文化傳承發展的有效手段。
(三)自身求變
1.加強創新,提高民間藝術產品市場競爭力。根據地區實際情況,整合相關資源,提高民間藝術文化的表演性和審美價值等,走差異化發展之路,滿足市場需求。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培育民間藝術文化品牌,促進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消費。
2.加強自身的管理,從分散式無人管理向集中的統一管理轉變。如成立專業性比較強的協會等對特色文化產業進行管理,對有價值的民間文化藝術及時保護和改造,使其健康發展。
3.民間文化藝術也要“走出去”,堅持對外開放、加強交流,向國際化方向轉變。隨著對我國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民間文化藝術與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合作必然會進一步擴大,我們應抓住機遇,以民間文化交流為紐帶,帶動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的全面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王振民.濰坊文化三百年[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程嘉宏.對加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幾點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08(17)
[3]袁丹,雷宏振.我國文化藝術產業集群與發展路徑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3(12)
[4]張在湘,蔡萬江.濰坊文化通鑒[M].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2
[5]王培竹.濰坊歷史文化名人[M].濟南:齊魯書社,1996
民間文化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創造并享受的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把社會文化藝術與幼兒美術教育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孩子們在文化藝術的海洋中遨游,汲取藝術的養份,更好地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良好的藝術素質。首先,文化藝術品鮮艷活潑的造型容易吸引幼兒,并能激發他們的創作情趣,文化藝術中的許多工藝品或外形憨態可掬、形象生動,或色彩艷麗、光彩奪目。如:無錫的泥塑阿福、河南的布老虎、濰坊風箏等,這些文化藝術品,它既是很好的兒童玩具,又是室內擺設,容易被孩子們接受。其次,幼兒通過對社會文化藝術的學習和熏陶,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審美情趣。幼兒通過欣賞、觀摩以及自己動手去感受一些社會文化藝術,從而可以領略各種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培養自己的美感,讓社會文化藝術在幼兒的頭腦中扎下根來。
二、讓幼兒親近民間文化,學會欣賞民間文化
在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文化中,民間美術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國悠久文化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保持了人類創造文化的最初形態,又能滿足審美的精神需要。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如,年畫、窗花、剪紙、刺繡等,這些作品的內容有很多紋樣,可讓幼兒在欣賞的同時學會運用這些紋樣。剪紙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一種藝術種類,它具有淵遠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因此,我給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剪紙環境,讓幼兒欣賞一些我國著名剪紙藝人的剪紙作品,感受濃郁的民族氣息與氛圍,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例如,在幼兒園走廊上布置的“民間剪紙”是一幅幅典型的剪紙作品,窗戶上貼著各種各樣的窗花。平時孩子們了解最多的是窗花和在嫁娶時看到的各種各樣的“喜”字,窗花有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而“喜”字有圓形的、方形的、心形的,他們對這些剪紙作品特別感興趣。因此我發動幼兒收集了這些“喜”字和窗花,幼兒帶來相互交流分享,活動后,每個幼兒都積極參與剪紙活動,看到自己的作品,臉上洋溢著愉悅的笑容,他們的喜悅不言而喻。
三、萌發幼兒對文化藝術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
把文化滲透于環境布置中,創設與美術教育相適應的富有文化藝術氣息的環境,為幼兒提供感受文化藝術和表現文化藝術的機會與條件。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打破過去美化教室環境由老師包攬的習慣,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讓他們開動腦筋,展開想象的翅膀,積極參與教室美化。生動、色彩紛呈的繪畫;美妙的刮畫;奇妙的染紙、剪紙;有趣的沙畫,像一朵朵奇葩盛開在我班的作品墻上。當這些展現在幼兒們的面前,使他們又一次感受到文化藝術的多姿多彩,進一步激發起幼兒對藝術的興趣,對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興趣。
同經濟全球化一樣,文化全球化對任何民族文化的發展都利弊兼有,機遇與挑戰并存,清楚地認識文化全球化所帶來的矛盾與問題對保護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文化全球化的過程漫長而復雜,民族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應時刻保持其獨立性和完整性。文化全球化是文化融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同文化之間、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會相互碰撞、摩擦,甚至發生激烈的沖突。
第二,文化交流中的主動與被動、文化傳播技術的先進與落后,都會產生文化不平等現象。而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等文化強權思想依然存在,文化全球化會出現文化入侵或文化殖民主義的現象。
第三,文化全球化促進了各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但不排除一些文化糟粕對民族文化的先進性產生不良影響。無疑,文化全球化會給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帶來沖擊,但全球化過程又具有客觀存在性。為保護文化的民族性而逃避全球化進程既不合理也不現實。文化全球化進程不是拋棄文化民族性的過程,而是整合創新文化的多樣性和民族性。陜北民間文化藝術雖然還未完全納入文化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但毫無疑問,這一具有獨特地域風格的民間文化已經在逐漸走向世界,走進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中,面臨文化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以及挑戰。因此,我們應該始終將保護民族性作為發展陜北民間文化藝術的重要原則,在與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影響中,始終堅持文化的先進性。
二、陜北民間文化藝術對外傳播的路徑選擇
明確了文化全球化與陜北民間文化藝術之間的關系以及文化全球化所帶來的矛盾和沖擊有利于陜北民間文化藝術對外傳播路徑的正確選擇,有利于在文化全球化中發展并保護陜北民間文化藝術及其民族性。
第一,政府應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宣傳力度,為陜北民間文化的全球化發展提供平臺。據筆者考察,盡管目前陜北民間文化的對外交流日益增多,但總體上發展比較滯后。互聯網是打破地域障礙的主要渠道,但以陜北民間文化為主體的網絡宣傳平臺較少,對外宣傳模式單一,并且比較被動。安塞腰鼓和陜北民歌是陜北民間文化的代表,在國內外均享有較高聲譽,但除了這兩項藝術形式外,農民畫、陜北剪紙、道情戲、陜北酒曲、石刻、泥塑等其它藝術形式的發展卻比較落后,甚至面臨斷代失傳的困境,更別說在文化全球化中占得一席之位。而這些藝術形式同樣是陜北民間文化的重要代表,是陜北深厚文化歷史積淀的表現。因此,政府部門有必要加大投資力度,增加對外交流平臺,以民間文化傳承人或團體為單位建立雙語門戶網站,加大宣傳力度,打破制約陜北民間文化對外傳播的地域和語言局限性。
第二,加強文化產業建設,構建合理發展模式,并保持陜北民間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樣性。文化產業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全球化的發展推動力。文化產業的興起和發展逐漸將文化以及文化服務物質化、商品化。民間文化是使民族凝聚為一個共同整體的一系列共享的意義、信仰和價值,有其特定的時空范圍。雖然在文化產業化之前,文化交流早已存在,但文化作為思維模式、地方風俗、思維慣式無法大規模傳播。文化產業將文化的意識態勢轉變為文化產品、文化消費,使文化傳播得以開展。目前,陜北民間文化藝術的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產品較為單一,文化產業市場發展不規范,深刻地制約了陜北民間文化的對外交流和傳播。政府應通過立法、制定相關政策的方法,規范文化產業的發展,鼓勵文化產業良性發展,從文化花錢轉變為文化賺錢。推動目前仍屬少數人搞文化產業的局面到一大批人經營文化的轉變;推動發展民營文化產業,變文化業找政府為找市場,并培養具有專業素質的文化產業營銷人,引進文化產業市場化的優秀人才,為打造良性發展的文化產業市場創造機會和平臺。于此同時,還應該認識到文化產業化發展可能會對陜北民間文化發展造成的不良后果,如去民族化或單一化。陜北民歌是農耕文化的產物,是勞動者在地里山坡創造的歌唱藝術,但隨著全球化、現代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創造陜北民歌的勞動者也逐漸離開土地,走向城市。失去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陜北民歌面臨發展的困境,歌曲內容單一,缺乏創新性,在各大演出比賽中總是老調重彈,使聽眾產生審美疲勞。然而,開拓創新并不意味著一味迎合大眾審美,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應著力培養推出民間文化的繼承人和傳承人,將保持民間文化民族性作為重要原則,開發新的歌唱內容以及歌唱形式,避免這一藝術形式迷失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
第三,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產業,提高文化旅游資源知名度,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旅游產業是文化發展全球化的推動力之一。目前,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的開發是陜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要加強陜北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必須開辟新的發展路徑。旅游業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主要產業,是繼石油、汽車工業之后的第三大重要經濟產業。近年來,陜北地區旅游業發展也呈上升態勢。延安地區對外開放的重點旅游景區已達35處,包括國家5A級景區1處、4A級景區4處、3A級景區7處,有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7個,省級旅游強縣2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6個,旅游專業村60個,鄉村旅游專業戶2000戶?!笆濉逼陂g延安市接待海內外游客1720.5萬人次,“十一五”達到4158.33萬人次,比“十五”增長2.42倍;旅游綜合收入“十五”期間累積達到64.97億元,“十一五”期間累計220.44億元,比“十五”增長3.39倍。然而,這些數字的增長主要得益于延安市的紅色旅游以及一年一度的“黃陵祭祖”,諸多其它形式民俗文化游則形同虛設,未起到真正傳播陜北民間文化,發展旅游產業的目的。來延旅游的國內游客數量遠遠高于國外游客,而后者對民俗文化旅游更具濃厚興趣。文化旅游應該是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向游客展示內容豐富、歷史積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應該開發新的旅游路線,繼續加強紅色旅游,力爭打造出“服務質量高、文化內涵高、旅游資源知名度高”的陜北民間文化旅游產業。
臨高木偶戲是人偶同臺演出的木偶戲(也稱人偶戲),主要流傳于海南島西北部的臨高、儋州、澄邁地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臨高木偶戲與一般木偶戲不同,采用大舞臺、不設布幛,表演者手擎木偶、化妝登臺,人偶同演一個角色,互為一體,互為補充,饒有興味。
臨高木偶戲是用臨高語言演唱的,傳統唱腔有“阿哈”和“郎坦板”,伴奏以雙嗩吶為主。唱詞句式以四句為主,兼有六句、八句甚至十幾句,唱句多為五字、六字、七字,唱詞不需押韻,但講究平仄。表演講究互動,每唱至關鍵詞(第四句末詞)只使用音樂過序,讓觀眾脫口唱出。
臨高人偶戲雖然也具有節奏和程式性,但“人偶同臺”要求演員在操縱人偶時要配以身段、步法和表情,對演員的演出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為獨特的表演形式較為少見,被譽為“世界少有”、“中國一絕”。
為了適應時展,臨高人偶戲也進行了改革,整理、創作近百個劇目和演唱材料,抓住“人偶同演”的特點發展多樣的表演形式,加入更多樂器增強音樂的表現力。木偶制作也更講究精細,使偶像更精美,施展動作更加齊全靈活。
“哩哩美”漁歌
臨高“哩哩美”漁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中華民歌中一朵具有獨特魅力的奇葩。相傳,其發源于臨高古港新盈一帶的臨高姑娘的方言叫賣聲,歌詞善用比興、疊用的形式,漸漸在生活勞作(特別是男女愛情對歌中)都以這種旋律來唱和,“哩哩美”最終發展為成熟的民歌形式,走進婚嫁、建房、考學、拜年和迎送等不同場合,被當地人所普遍傳唱。
“哩哩美”的音樂基本結構也獨具一格,它由三個樂段組成,第一、二樂段為主歌,第三樂段為副歌。獨唱多用于主歌,對唱以主歌領唱,齊唱副歌來烘托對唱氣氛?!傲馈钡那{分為5種:一是唱吉,二是情歌,三是猜謎歌,四是諷刺歌,五是怨歌。年輕的男女相約在月下,唱響漁歌“哩哩美”,喚起那流淌在臨高兒女血液中的千年浪漫情愫。男女之間心生愛慕自由抒發的隨性唱詞有時更是一語雙關,出海捕魚歸來的男子與當地女孩在“女子館”(當時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地方)對唱“哩哩美”成為當地特色風景。今日“哩哩美”也出現在臨高各個中學課堂里,少年們傳唱家鄉民歌,“哩哩美”在新時代繼續綻放光彩,足見其人文魅力。
臨 劇
1961年12月15日,臨高縣成立了臨劇團,在臨高人偶戲基礎上創辦一個單純由人表演的新劇種。劇目《孟麗君》、《張四姐下凡》、《張文秀》、《梁山伯與祝英臺》,現代戲《李雙雙》、《紅燈記》、《沙家濱》等演出大獲成功,成為臨劇經典劇目。
臨劇唱腔主要是根據臨高木偶戲唱腔和民歌、民間音樂經整理創作而成的唱腔,以啊哈、朗嘆腔為主,另外還有快板、哩哩妹腔、七字板、丑腳板、小放牛、噯嗬哩、平板、月光光、白芙蓉腔、哭板等,吸收、借鑒了瓊劇的程途、嘆板、苦板、江浪腔、教子腔等。
二、尋求民間文化及其藝術的發展
1.處理好文化發展,把握文化主流
民間文化根植于廣大民眾的生活,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當人們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等諸多因素發生改變時,人們更快、更方便地接觸到各種現代的、外來的文化形式,并快速地被感染和鋪開,這使得傳統的民間文化受到沖擊。因此,處理好文化的發展,建立健康、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是尋求民間文化及其藝術形式發展的根本。民間文化應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發展,這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自身的提煉,即重新審視民族傳統文化本身,將封建的、愚昧的、不適合現代生活方式的部分進行舍棄處理,將現代文化中的內容融合在傳統文化中,實現既有民族傳統文化根基,又具時代性和生命力的中國民間文化的主體,形成現代的中華民族文化特征。其次是融合外來文化元素,正確吸收外來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豐富文化形式和內容,壯大文化隊伍,實現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使多種文化形式融合在文化隊伍中,才能形成完善的、適合時代需求的民間文化和民族文化,給民間藝術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養料,使民間藝術這棵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2.豐富和擴展民間藝術的形式與門類
在構建現代的、具有傳統文化根基的民間文化基礎上,豐富和擴展民間藝術的形式與門類,是對民間藝術的延伸與發展。張道一提出“民間藝術是一種‘母性’藝術,是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民間藝術的“母性”特點就在于:它以文化根基為養料、具有繁衍發展的能力。這就我們需要抓住繁衍的內在動力,去發展更多的藝術形式。就傳統的民間藝術造型形式和內容來看,不管是剪紙、年畫、泥塑玩具,還是皮影戲,它們都具有共同之處:是以民間固有的美學理念為審美尺度進行的造物活動,具有藝術性、民俗性,是生活和審美相結合的產物,體現了人民大眾的理想、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種真正‘為生活造福的藝術’”。也就是說,民間藝術之所以具有魅力,是因為其蘊涵著人們對生活美好的期盼。那么,就造物物質本身而言,其造型形式、風格、內容、表現的手法、新的視覺形態就可以根據現時代的審美、時尚、甚至是新型材料等等方面去挖掘更多的素材和元素,提升和擴展已有的民間藝術形式美感、豐富素材及主題,使其更符合現代生活內容,更貼近人們的現代生活。這樣的民間藝術就再不會是古董和文化遺產,而是民間藝術的再生和繁榮。
原始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它包括圖騰崇拜,女神(祖先)崇拜,女陰崇拜,男根崇拜,魂靈崇拜等等。西府的民間藝術中,有很多的作品外在形式或實質或多或少地保留原始崇拜的鮮明特征。
圖騰文化與圖騰崇拜
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等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他們有一種超自然力,會保護自己,并且還可以獲得他們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圖騰實際是一個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圖騰崇拜是人類的第一個生命起源的認識形式,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圖騰崇拜的內容很廣,其歷史的縱向程度很深,少數民族有一些地區仍保留著原始圖騰崇拜的風格。西府民間藝術尤其布藝中的龍、虎、青蛙、豬等作品就是演化傳承的例證。
西府民間藝術所反映的龍圖騰崇拜的內容范圍很廣,有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原因。西府是炎帝氏族的發祥地,民間關于龍生炎帝的傳說很多,所以,龍就成了炎帝氏族圖騰的象征,并且一代代傳下來的。西府的民間藝術,無論是布藝,還是剪紙,無論是石雕,還是或泥塑,亦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作品,龍的藝術形象不下于數十種。
由于歷史的動蕩和變化,西府寶雞這個“扼關西壁壘”之喉嚨要道,贏取了許多外來居民的涉足,以致還有少數民族的頻繁光顧,播種點燃無數區外文化火種,這使得西府民間藝術表現形式上具有很寬泛的內容。例如,在布產品,不僅有龍圖騰作品炎帝氏族家族,還有女媧氏族圖騰的青蛙系列產品如蛙枕,回族豬圖騰玩具飾品如豬頭鞋、豬頭帽,傈僳族虎圖騰老虎枕,虎頭帽,老虎鞋等等。在這些強大的圖騰意識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最有特色,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是龍的圖騰。如關于龍的灰批、壁畫、浮雕、壽禮、面花、服飾、花燈、剪紙,以及各種生活用具中以龍為造型的龍圖案等等,可以說,在反映圖騰崇拜方面,“龍”形式的作品是西府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構成西府民間藝術最具圖騰崇拜意識的本質特征。
女神(始祖)崇拜及其特征
女始祖崇拜是圖騰崇拜的發展形式,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進入氏族社會以后,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得到鞏固與重視。“子女是母親所生這一生理現象也是每個氏族――動植物的圖騰崇拜幻想產生懷疑,從而又不得尋求一種新 的答案,于是他們又幻想出女始祖與圖騰動物感觸或婚配而繁衍人類的神話”(《宗教學通論》)。但值得引以注意的是,女始祖崇拜和圖騰崇拜在形式上是相結合進行的,所表現出來的往往這兩種原始宗教特性的結合體,實質上是一種對自然和人自身的結合崇拜。女始祖進一步肯定了女性生育的實際作用,這是提高人的認知能力的標志,也是社會力量最初公認的反映。
中國古代的書籍與人類生殖和大量的傳奇女性祖先的圖騰。如《帝王世紀》中說:女始祖炎帝女攀登玉龍致炎帝;夏女性祖先的情況已吞薏苡和玉。”《竹書紀年》中說:黃帝的女性祖先寶看到閃電引起的黃帝,第一個女人姚惠青長工資和堯舜;第一個女人沃爾登見到彩虹,舜,《史記,陰姬> >說:商女祖簡狄吞玄鳥蛋租賃等在這方面,和民族學材料更加豐富,如我們的傈僳族“哭”的家族傳統是第一個女人和老虎和學生,包括烤”家族的第一個女人新鮮小麥,”和“家族女性祖先和老虎。等等,這類女性祖先,也作為本氏族的保護者和成為圖騰祖先崇拜對象共存。
在西府的民間藝術中,涉及女始祖崇拜意識的作品的雖然不多,但無論是紙或布制品,但凡涉及到女始祖崇拜,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鮮明的特點。例如,寶雞千陽、隴縣一帶的民間剪紙、布制品中,涉及到一些精怪神話如人面獸身或獸身人面的作品,大多以女性形象出現,突出表現其腹部,胸部,臀部的肥大,與女性的生育密切相關。
女陰崇拜及其特征
女陰崇拜人類起源的一種新的認識,本質和女神崇拜的意思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女陰崇拜的表現形式不需要婦女的完整形象,而是女陰本身。這是氏族成員的生命的理解和起源的一大進步,它拋棄了以往的幻想,從視覺經驗的角度出發,注重事實和客觀。中國民族學、民俗學收錄很多女陰崇拜方面的信息。民間象征的凹石、洞穴、天坑、湖泊等來代表,并形成了很多關于“拜石求子”的習俗。西府民間藝術在內容和象征意義上,相同或相似的植物,如石榴,蓮花,葫蘆等為外陰崇拜的代表。其藝術表現手法:
1.雌花的藝術處理,從內容上反映陰崇拜。通常在蓮花,,梅花,特別是蓮花,是表現女陰崇拜的典型代表。在進行藝術處理是,一方面使用夸張變形的手法,使其達到理想效果。另一方面,試圖保持花的外觀,與其他物體相配合嬉戲進行聯想,以強化形與意、情與理。如“蓮生貴子”,“魚戲蓮”,“蝶戲蓮”,“蓮里有魚”等。蓮花很早就象征女子,把一朵變形類似于外陰的蓮花來比喻人。蓮能生子,這無疑是“原始生殖崇拜”,尤其是蓮花的變形直接披露的就是女性生殖崇拜意識。
2.采取類似形式的崇拜意識。這種藝術形式,通常表現在布藝制品或剪紙上。如用金瓜的平面圖形表現女陰的特點進行崇拜。作品如金瓜娃娃等。
3.采取物體的截面來表現其形狀。例如,用半截面的石榴,直接的形態表現。
總之,西府的民間藝術中女陰崇拜種類繁多,但在藝術處理上都有相同,那就是視覺和微妙的情緒達到高度統一。可以說她是花,也可以說她是外陰,前者根據大體表現自身的形態,有其深刻的含義,這是西府民間藝術的精華。
結語
西府民間藝術保留原始崇拜,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有女神崇拜,祭祖,拜人,精靈崇拜,圣人崇拜、男性祖先神崇拜等。但其中的一些特性是不明確的,有些已經不屬于原始宗教。原始宗教的作為民間藝術的一些特征保留,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由圖騰崇拜到祖先崇拜的遺存,即把圖騰崇拜交織在祖先崇拜之中,它是以祖先崇拜為中心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的統一,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隨著對科學知識的正確運用和理解,原始崇拜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宗教的本質內容和社會意義??梢哉f,活躍在社會生活的今天的民間藝術,她只是特定的民族風情的傳統文化的體現,是人民群眾的心理表現。但是,過去了的事物是歷史,現在和將來則需要人們去創造,它將按照美的理想和法則,為了美化人們的生活而存在,并且不斷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文化也隨之不斷邁進,并烙刻著某時代的特征。作為人類社會歷史所積淀的產物,文化已成為整個國家及民族賴以維系的物質基礎。而在大形勢背景下依靠各民族祖先形成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都帶上了一定的地域性和時代性特征,這也就契合了群眾文化與當代文化發展的需要。包括民族服飾、詩詞古經。思想觀念等在內的民俗民間文化藝術,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就是某歷史時期的群眾文化的展示。在歷史車輪向前的滾動中,民族民俗民間文化不論是抱殘守缺,還是不斷更新進步,它們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都對當時社會、經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族民俗民間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它厚重的文化底蘊與特色鮮明的民族民俗,都是我國的民間文化的藝術風格、氣質的反映。而它的所有,追根溯源,都是人民群眾所創造的。因此,在新時期的新形勢的要求下,我們的眼光不能只停留于對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上,更要注重對它的整合、創新與發展,使其跟上時代的腳步,促進我國先進文化的發展。
2.發展群眾文化活動對傳承民族民俗民間文化藝術具有重要作用。
對傳統文化的內容與形式的傳遞,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一項重要功能。在我國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進步和傳承中,很多都以某種比較固定的形式傳承下來,并保存了它們原有的特點。比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風俗,一直沿襲至今,受人喜愛。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得到了多樣化的發展,并廣布五湖四海。這就對我國民族民俗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繼承了傳統的基礎上,群眾文化也不斷進行著自身的拓展與創新活動。為了使我國新時期的群眾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礎,政府方面也應高度關注民俗文化的傳承工作。群眾文化對民族民俗民間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它的保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環,事關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進步,因此我們對其必須充分重視。
3.在傳承中創新是群眾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因。
在我國社會主義群眾文化建設的新時期,對傳統優秀文化繼承的同時,我們還應對其不斷的發展和創新,使之與群眾文化得以更好的融合。由于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民族民間民俗藝術文化,在新時期經濟發展進程中,并不會無故消亡,因此,我們要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對其加以保護和繼承,以此最大性的發揮它的功能與效用。對于當今我國的一些法定節假日,如端午節、中秋節等都是傳統文化遺留的產物,它帶給人們更多的時間去感受傳統民族民俗民間文化的魅力,并用批判的眼光,取其精華,去之糟粕,實現我國優秀民間民俗的承接與發展。同時,我們不應固步自封,要用世界的眼光,汲取外國文化精華的部分,使之與我國傳統民族民俗民間文化相結合而發展。群眾文化在與新時期發展特點的結合中,它的內容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發展。例如以前的祭祀神靈至今的慶祝豐收,逐漸演變為一種平常都能夠進行的娛樂活動。在這種演變過程中,不僅對傳統文化賦予了其時代的特色,而且表達了一定的思想內涵,實現了繼承中的創新與發展,滿足了新時期人們對群眾文化提出的更高要求,推動了群眾文化邁向一個新臺階。
二、傳承民族民俗民間文化與群眾文化的現實意義
一、民間剪紙與吉祥觀
剪紙是民間傳統藝術,歷史悠久。早在紙出現之前,鏤花工藝便孕育了剪紙的雛形,至南北朝時,已有了剪紙實物,到唐宋時期,剪紙的發展精熟而繁盛。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剪紙已從包含信仰、傳說、原始巫術等的形式,向民俗、藝術等更為深層的方向演進,工藝技法也從最初的單色剪紙向套色剪紙、分色剪紙轉變。在此過程中,剪紙逐步實現了從裝飾到情感、審美等功能的過渡,并廣泛運用于張貼、點綴、刺繡、印染等生活事項。作為民間智慧的結晶,剪紙不僅僅傳遞著民間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更承載著一種“美之所依”的精神旨意,表達了剪紙藝人對幸福、祥瑞、美好的向往,體現了民間工藝對社會哲學的思考、對未來生活的預兆、對福祿壽喜的象征。唐代詩人李商隱在《人日即事》中寫道:“鏤金作勝傳荊俗,翦彩為人起晉風。”可見其對剪紙的贊美和熱愛。如今,作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剪紙已經融入百姓人家,成為一種美化生活的藝術瑰寶、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糧,作為民間藝術序列中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它猶如一股潺潺清泉滋養著民間文藝的生命。中國古代民間“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民間剪紙亦然。民間剪紙的吉祥觀傳遞著民間藝人的美好構想,是剪紙技藝的必然屬性和內在要求。吉祥觀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精神祈禱和一種情感化的心理體驗。不管是哪種解讀,可以肯定的是吉祥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受到社會歷史文化浸染,經過不斷融合和發展,逐漸形成涵蓋福、祿、壽、喜、運等具有民俗意味的祝吉方式,它與民間剪紙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緊密相連,使剪紙蘊含的人文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
二、吉祥觀在民間剪紙中的表現
1.象征表現
象征,以物喻事,是以感性為基礎,顯現事物形態的抽象性表達和某種特殊意義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民間剪紙中,象征表現作為剪紙的隱喻和內涵,有利于欣賞者提升審美水平,解讀剪紙藝人的豐富思想,并為欣賞者提供了莫大的心理慰藉和滿足。以吉彩琴的剪紙作品《石榴》為例,創作者在大紅的紙上鐫刻出鏤空花樣,以滿枝的石榴花果象征美好、紅火的生活,畫面中跳躍的紅色、速寫式的形態和直觀的表達,無不給人以強烈的動感。同時,石榴自古就有“榴開百子”的意思,象征多子多福與福祿安康。從另一方面說,吉祥觀念與象征表現既有具體的聯系又有抽象的互補,在表現過程中,吉祥觀念的表達雖然往往并不那么直接,但隱含著某種浪漫主義構想,激發了一種自由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剪紙藝術對美好生活的承載和期盼。
2.諧音表現
諧音是文學中的一種修辭手法,它利用漢語中某些音同義不同的字,假借此字暗指彼字,通過語義雙關表達吉祥主題。剪紙藝人常借助諧音的方法把動植物化為吉祥語,把美好的愿望通過圖案暗喻出來。如,花生、柿子與“生”“世”諧音,兩者拼組,諧音“一生一世”;又如,梅與“眉”諧音,剪紙藝人即以喜鵲站在梅樹梢上的圖案表示“喜上眉梢”;再如,雞與“吉”諧音,雞與魚在一起,意為“吉慶有余”;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借文字諧音指物表意的吉祥文化觀,為民間剪紙的發展增添了魅力。如,《松鶴延年》《福壽雙全》等剪紙作品即是這種諧音表現的經典呈現。
3.寓意表現
寓意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托物寄意的,它主要借物之性、借物之意表達創作者的情感,反映物的內在特征。在民間剪紙中,寓意表現作為一種常用的表現形式,將吉祥文化觀蘊藏于文字、物象的組合之中,借以表現剪紙的吉祥性。民諺俚語中有“鼠魚多子”之說,所以民間剪紙中常用鼠、魚喻示多子多孫。民間剪紙亦與民俗文化相關聯,從而豐富自身的人文內涵。剪紙藝人常喜歡用富含寓意的壽山、蟠桃、梅、蘭等物象進行創作,表達祈愿、福瑞、長壽等吉祥觀??梢哉f,這種蘊含吉祥觀的寓意表現方式,為民間剪紙文化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三、民間剪紙在民俗生活中的作用
民間剪紙在民俗生活中有著較為深厚的基礎。它將祈福求祥的社會心理和精神文化追求融入民俗生活,并深刻地反映了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多個哲學層面的內容。論及剪紙在民俗生活中的作用,可具體歸納為歲時節令和人生禮儀兩個方面。
1.歲時節令
歲時節令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俗活動,包括巫俗、圖騰崇拜等早期民俗習慣,也包括除夕、中元、白露、夏至等歲時節令活動,但無論是歲時還是節令,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都烙印著民間剪紙所蘊含的圖騰色彩。在民間,百姓非常重視歲時節令,因中國自古有重農傳統,歲時節令的地位非常重要。審讀剪紙歷史不難發現剪紙與歲時節令的密切關系。南朝梁人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載:“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奔捶从吵隽思艏堄糜跉q時節令活動。在民間,歲時節令中自古有“吉紙祥事”之說。在春節,百姓喜歡貼“?!庇骸垺盎ā奔{祥,以此辭舊歲、迎新年。正月十五更是有“蓮花燈上貼剪紙,花燈節上鬧燈花”的民俗。不僅如此,古時剪紙亦有招魂復魄、驅鬼辟邪的象征意義,唐代詩人杜甫在《彭衙行》中就寫道:“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這些從側面揭示了剪紙文化與民俗生活互補相承的特征,又深刻地反映出了剪紙與歲時節令相伴而生的淵源。
2.人生禮儀
民俗學中將人生禮儀劃分為誕生、婚嫁、慶壽、喪葬四個主要部分,這四部分形象地構成了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在這四塊內容中,剪紙均與之緊密相連且傳播著某種重要的禮俗文化。以誕生禮儀為例,在以農業文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結構中,“傳宗接代”“香火永傳”等思想盛行,造就了誕生儀式剪紙的出現。如,新兒降生后,農家要燒香祈禱,家里要貼上門福、送子窗花,準備附有大紅剪紙的禮物,等待家中來人賀喜?!恩梓胨妥印贰栋僮雍J》等作品就體現出了這種儀式剪紙的樸素認知和深刻含義。又如婚嫁禮儀,新人結婚時,在門里門外都會張燈結彩,貼上清一色的“紅雙喜”裝飾婚房,烘托喜慶氣氛。在整場婚嫁儀式中,新娘的頭飾、鞋服以及生活所需的被褥、蚊帳、妝臺等上面出現的“鴛鴦戲水”繡花或紋樣,它們的母本都源于剪紙。再如,慶壽、喪葬等儀式也與剪紙不無關系,如,《八仙祝壽》《鹿鶴同春》等作品就是孝壽文化的產物。
四、民間剪紙的文化價值
民間文化是傳統文化中最為基礎的環節,而剪紙藝術在民間文化發展中承擔著引領作用,它引導著大眾文化的審美取向和視覺情趣,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地給予民間文化這棵參天大樹生長所需的養料和精髓。曾有人說“文化價值根源于審美體驗”。從某種意義上說,剪紙的文化價值也基于此??梢哉f,剪紙作為中國民間文化中具有獨特價值與內涵的藝術形式,不僅表達著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淳樸民風,也體現著中國傳統哲學的樸素價值觀和倫理批判。作為民間文化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剪紙將哲學、美學等內容加工并融合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精神文化內核的智慧結晶。從一定程度看,剪紙的文化價值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的文人美術和學院美術,它將人們對藝術的理解回歸于民間文化中最為單純的真、善、美的起點,并引導著社會大眾文化從視覺經驗向審美體驗過渡和演變。綜上所述,剪紙藝術為人們理解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俗精神架設了一道審美橋梁,為全面推動民俗文藝的繁榮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萬煒.透視民間剪紙中的吉祥觀念.大眾文藝,2011(3).
[2]劉延山.民間剪紙藝術的文化價值.大眾文藝(理論),2009(6).
[3]沈琰.民間剪紙藝術內容初探.藝術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