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7 11:34: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很多國家已經將生物多樣性提升到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國際社會也將生物多樣性退化與氣候變化一起列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在這種大形勢下,無論是從企業的社會責任,還是從企業自身生存與發展角度,生物多樣性都已經成為現代企業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了。
事實上,國際社會很早就意識到了企業與生物多樣性的密切關系,并在近年來紛紛采取行動,推動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1992年生效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在其第十條第五款中規定,所有締約方都應該盡可能鼓勵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合作,以探索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方法。第十六條第四款規定,各締約方應該采取法律、行政與政策措施促進私營部門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技術轉讓過程中。《聯合國2020生物多樣性目標》(《愛知目標》)中,將企業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戰略目標一(通過將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到政府和社會中,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成因)中的四個具體目標都與企業參與直接相關,第四個目標則直接確定為“企業和全社會的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2010年的社會責任國際標準ISO 26000中,明確將生物多樣性列入了環境責任議題之中,要求各種組織能夠通過采取相關行動而對社會更為負責任,包括評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以及評估、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等,具體涉及到野生動物保護、外來入侵物種防控、棲息地恢復等當今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問題。全球報告倡議組織2011年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G3.1版)》中,也有多款涉及到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其中的“企業經營方式、產品和服務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即使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也將是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管理的重點。
生物多樣性正在不知不覺地影響所有的企業、行業和領域。一個現代企業,不管表面上是不是利用生物多樣性資源作為生產原料,或者是否對生物多樣性產生直接影響,都無法回避生物多樣性問題。這是因為,首先,生物多樣性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資源,所有企業都會受到戰略資源的影響,同時也有保護它的責任與義務,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所有企業來說都責無旁貸。第二,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包括物質與環境,如果人類失去了生存的條件,企業發展也就無從談起了。第三,良好的生態系統是維護一個地區生產、生活環境的基本保障。如果生態系統失去了服務功能,直接依賴這些服務功能的企業將首先受到影響,其他企業也會失去發展的空間。第四,每個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都離不開生物多樣性,比如公司使用的紙張、辦公用的桌椅、飲用的水源、員工的食物和服飾都直接來自生物多樣性或生物多樣性的服務。還有一點,那就是涉外企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隨著我國在海外投資的增加,生物多樣性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如果涉外企業忽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小則影響到企業與當地的關系和生存及發展,大則影響到國家的形象。為了加強國際合作、維護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涉外企業必須將生物多樣性保護提高到國際上認可的高度。
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現狀
由于生物多樣性概念提出的時間并不長,其進入企業視角的時間更短,所以無論是從企業直接參與生物多樣性實踐來看,還是從國際組織、政府和社團協會等相關方促進和服務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來看,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總體上處于探索和嘗試階段。一些先鋒企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參與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一些國際組織、政府、社團、協會、專家學者等對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這些探索和嘗試包括為企業參與提出或制定所需的規劃、指南、方法、工具、倡議、公益活動、環評、管理技術等。這些有益的探索嘗試為進一步推動企業的參與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國內,國務院2010年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在其“優先行動6-減少環境污染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中,將“工礦企業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恢復”列為今后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先行動之一。在《社會責任指南》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中,在涉及生物多樣性問題方面,也是基本采納了社會責任國際標準ISO 26000中關于組織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方面的表述。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出版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CASS-CSR2.0》,納入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相關指標,引導企業增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關注。2008年出版的《如何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將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重要的內容,探索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到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其中明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生物多樣性指標,如棲息地恢復、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影響等。另外,國內還有一些學者開始探索評估企業經營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和貢獻。
近些年來,我國的一些企業也開展了參與生物多樣性的實際行動。2004年9月,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植物園委員會、北京植物園聯合發起,北京數家地產界知名企業參與的“保護植物資源公益活動”在北京植物園舉行,開啟了我國房地產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模式。2014年6月,《WTO經濟導刊》聯合多家企業、專業組織同步發起新的倡議議題,了包括生物多樣性在內的多項“金蜜蜂2020社會責任倡議”。2013年11月,以“企業與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生物多樣性與綠色發展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辦。還有其他一些企業已經或正在積極進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嘗試。
同樣,在國際上也有很多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功案例。例如,2007年,在德國波茨坦召開的G8+5環境部長會議上,提出了一項關于開展生物多樣性損失經濟學全球研究的提議。為了回應這項提議,德國和歐盟委員會發起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經濟學(TEEB)行動倡議。倡議一提出,立即得到了聯合國的支持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目前,TEEB通過其出版的五個方面的報告(D0-D4)向國際社會進展與成果,其中《D3―企業風險、機遇和度量報告》就是專門針對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報告。
2006年,國際采礦及金屬委員會開發了《采礦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操作指南》。200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開發了“生物多樣性:我的酒店在行動指南”。農業企業代表針對生物多樣性方面的新挑戰,向國際商會(ICC)特別工作組提出了他們的觀點,并由該商會提交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第16屆年會(2008),發表了一系列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論文。2008年,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與美國的世界資源研究所(WRI)聯合了《企業生態系統服務評估》,試圖從經濟上將企業與生物多樣性聯系起來。
歐盟一直在積極推動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活動。為了保護蜜蜂,歐盟委員會修訂了可尼丁、噻蟲嗪、氟蟲腈和吡蟲啉4種殺蟲劑的使用條件。2014年4月,歐洲企業社會責任協會召開企業與生物多樣性電話會議,討論企業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問題和參會企業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的戰略等。
一些國家在法律和政策方面鼓勵企業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中。美國新近修訂的雷斯法案(Lacey Act),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推進減排,鼓勵國內外木材加工企業嚴格履行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澳大利亞已經將生物多樣性管理列為礦業企業可持續發展最優計劃的主題之一。
除了國際組織和國家層面的行動外,一些中外企業也已經開始了行動。斯道拉?恩索是世界上知名的生產紙和紙板的公司,目前持有或管理著遍及芬蘭、瑞典、巴西、俄羅斯和中國超過百萬公頃的森林。企業正在研究促進管理森林生物多樣性的新方法,以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在這些國家得以順利實施。富士施樂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所有紙張供應商制定了新的采購規定,提高紙張供應商門檻。一些發達國家的醫藥企業對環境的責任中納入了企業在獲取最大化利益的同時必須保護生物多樣性。杜邦公司2008-2011年支持開展“杜邦杯”環保攝影展,其中,2010年主題為“生物多樣性與扶貧”。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展覽內容包括“中國行動”、“公眾參與”、“走向和諧”。中國五礦在老撾Sepon礦山社會責任中,重視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從環評到項目運行,都將生物多樣性(棲息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放在重要的位置,不僅為企業贏得了贊譽,也為我國涉外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他諸如南京地鐵規劃為了保護綠化樹種,決定“繞道”而行,河南新鄭一家企業為了保護已經在工地上筑巢的燕子,決定暫緩工期。小磨高速公路在修建時,給古樹“讓路”等等。這些企業在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行動中,有的是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效益,有的則增加了額外的投資或給企業帶來損失,但他們仍然選擇了保護生物多樣性。
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問題
雖然正在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中,但不可否認的是,企業的生物多樣性知識、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意識、參與力度和參與方法都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全面推動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還存在著諸多問題與制約因素,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一些。
缺少生物多樣性知識。缺少生物多樣性知識是制約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跨學科、而且仍然處在發展中的新興領域,對大多人來說還都存在著理解和操作上的困難,甚至包括了部分從事生物生多樣性相關工作的人員。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缺少生物多樣性知識也成為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首要制約因素。
企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還有待加強。根據對部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調查分析,只有21%的報告以不同方式提出了生物多樣性議題(名詞)。其中僅有8%的報告將生物多樣性列為了報告議題,甚至有部分企業認為他們和生物多樣性沒有關系。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不強,還突出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對于一些以生物多樣性資源為原料的企業來說,如生物制藥、化妝品、生物原材料加工等企業,在其企業戰略中很少考慮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于一些直接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企業,如采礦、水電、土地開發等企業,在工程設計、施工、投產使用過程中,也較少將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主要因素來考慮。
企業參與力度有待加強。目前,總體來說,生物多樣性尚未進入企業的主流。雖然有部分企業已經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中,但與國外企業相比,還遠遠不夠。據問卷調查的結果:72%的政府官員反映他們的部門會評估大型項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而只有20%的企業員工認為自己的單位會這樣做。值得注意的是,有接近一半的企業員工不知道企業是否有這方面的評估。而只有5%的企業員工認為他們的公司這樣做,而高達47%的企業員工反映他們公司從未宣傳過這方面的信息。
缺少有效的參與方法。筆者在過去幾年中,參加過一些企業與生多樣性方面的會議或相關活動,在這些場合下,往往都會有很多企業直接表達他們已經知道了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并同時表達了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愿望,但苦于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和途徑去參與。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缺少指導和引導應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據《WTO經濟導刊》與環保部對外合作中心于2013年共同組織開展的公眾生物多樣性意識的全國調查顯示,大部分企業都披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相關信息。然而,對于眾多不同的行業領域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經驗以及標準尚存在明顯的不足。
政府缺少相關的引導和鼓勵政策。從國家層面來說,目前尚缺少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活動的相關政策、標準、規范、方法以及鼓勵和懲罰措施。雖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參與屬于商業行為,政府無法對這些行為進行干預,但各級政府的生物多樣性負責部門完全可以從政策和技術方面為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支持和鼓勵措施。如加強生物多樣性指標在環評中的權重、組織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出臺激勵措施和機制、制定有利于企業參與的相關政策等。
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的路徑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或可參考以下途徑、方法以及相關促進措施。
提高企業自身的生物多樣性知識。為了應對新的形勢和要求,企業應首先提升自身的生物多樣性知識水平,這些知識包括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內涵、價值、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理念、與企業的關系等。具體操作方法包括:企業可以聘請生物多樣性專家為職工開展專題講座、企業組織職工開展生物多樣性知識競賽、征文比賽、生物多樣性攝影比賽、組織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旅行或參觀等。
參與社會的公益宣傳。企業可以與專業機構合作,參與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具體操作方法包括:支持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公益廣告(如電視、電臺、廣播、報紙、網絡等)、在企業內部廣泛張貼宣傳海報等。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增加生物多樣性內容。無論企業是否直接與生物多樣性相關,都應該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考慮生物多樣性的內容,特別是對生物多樣性依賴較大和影響較大的行業和企業,最好是生物多樣性獨立成章,包括企業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影響、所開展的工作以及效果等。
建立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制度。企業,尤其是一些依賴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企業或對生物多樣性具有較大影響的企業,如一些生物資源加工企業、包括生物制藥、木材與林產品加工、化妝品等企業,以及一些工礦和水電企業等,可以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指標與方法、評估指標等,建立起企業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制度。通過信息披露制度,公示、公開企業有關的生物多樣性的信息,包括對生物資源的消費、保護行動、可持續利用措施、經營狀況等信息和資料,向社會公開或公告,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建立生物多樣性技術支撐機構。為了確保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能夠沿正確的軌道前進,企業,尤其是那些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的企業應該聘請生物多樣性專家,組建生物多樣性專家技術支撐機構,企業一旦遇到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技術問題,可邀請該專家組對該問題進行討論并提出合理解決的途徑。
增加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績效考核指標。企業可以邀請生物多樣性專家開發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績效考核指標,對企業內部各部門和主要相關責任人增加生物多樣性考核指標,對其業績進行考核。
做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三同時”。我國《環境保護法》第26條規定:“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保部門驗收合格后,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這些要求,同樣適用于企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設立生物多樣性保護標識。如果一個企業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或可持續利用方面做得比較好,可以為自己的產品貼上生物多樣性保護標識,如“生物多樣性友好產品”、“生物多樣性保護先進企業”等。為了使標識具有法律效力,企業應請求行業協會或政府主管部門開發相關的標準和評估體系。
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園區。企業可以在施工現場、總部或者野外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尤其是一些采礦、水電、大型路橋等設施附近,建立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廊道,在確保生物多樣性恢復的同時,作為企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教育、宣傳基地。
生物多樣性論文參考文獻:
[1]田興軍.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生物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李斌,蔣步新,李化雨.論生物多樣性的價值[J].環境保護科學(第28卷),2002(4):49.
[3]高振宇,徐海根.中國――俄羅斯生物多樣性信息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
[4]楊建新.生物多樣――人類持續發展的自然基礎的研究[J].環境科學進展,1993(3):30.
[5]馬克平,米湘成,魏偉,等.生物多樣性研究中的幾個熱點問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進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
[6]徐海根,丁暉,吳軍,等.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指標與進展[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0,26(4):289~293.
生物多樣性論文參考文獻:
[1]陳靈芝.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現狀及其保護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2]李文華.中國的自然保護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國家環境保護局自然保護司.珍稀瀕危植物保護與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1.
[4]宋朝樞.自然保護區工作手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8.
[5]馬克平.監測是評估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展的有效途徑[J].生物多樣性,2011,19(2):125~126.
生物多樣性論文參考文獻:
[1].周子楊,黃先才,孟玲,謝桐洲,李保平;有機稻田埂植物上節肢動物多樣性[J];生態學雜志;2011年07期
[2].吳玉紅,蔡青年,林超文,黃晶晶,程序;地埂植物籬對大型土壤動物多樣性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9年10期
[3].簡永興,李仁東,王建波,陳家寬;鄱陽湖灘地水生植物多樣性調查及灘地植被的遙感研究[J];植物生態學報;2001年05期
[4].官昭瑛,何瑩,安玉蓉,蔡吉花,童曉立;外來植物凋落物分解對底棲動物多樣性及其攝食功能群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0年11期
[5].魏彥昌,吳炳方,張喜旺,杜鑫;生物多樣性遙感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8年09期
[6].岳天祥;生物多樣性遙感研究方法淺議[J];生物多樣性;2000年03期
[7].徐文婷,吳炳方;遙感用于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的進展[J];生態學報;2005年05期
[8].郭中偉,李典謨,甘雅玲;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遙感評估[J];生態學報;2001年08期
[9].方彬,陳波,張元;生物多樣性遙感監測尺度選擇及制圖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年06期
[10].黎道洪,羅蓉;貴州和尚洞不同光帶內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脊索動物的多樣性及分布研究[J];中國巖溶;1999年02期
[11].劉紅,袁興中;曲阜孔林土壤動物多樣性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1999年05期
[12].金翠霞,吳亞,王冬蘭;稻田節肢動物群落多樣性[J];昆蟲學報;1990年03期
中圖分類號:S718;Q1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 - 3168(2012)01 - 0082 - 04
Biological Diversity Conservation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Yunnan Province
HE Ping1, LU Hao2
(1。 Ecology Branch of Yunnan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Kunming 650031, China;
2。 Investment Project Evaluation Center, People's Government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021, 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diversity in Yunnan Province, as well as impacts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on biodiversity were introduced。 Problems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e。, understanding is not in place, management is not clear, laws,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are not perfect;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institutions etc。 were analyzed。 Ccountermeasures such as awareness rising, straightening out relations, developing standards, sound system, raising funds and letting the whole society to participate in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Yunnan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1 - 11 - 23.
作者簡介:和 平(1963 - ),女,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方案設計、生態治理和管理工作。1總論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物類群層次結構和功能的總和,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導致物種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導致生物群落多樣性,生物群落多樣性與其依存的生境構成生態系統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組成景觀多樣性。
1.1云南省生物多樣性特點
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植物區系處在泛北極植物區與古熱帶植物區的過渡地帶,動物區系處在古北界與東洋界兩大地理區過渡地帶,生物物種種類和珍稀物種資源均居全國之首,生態系統類型多樣而獨特。不僅是我國物種資源、生態系統和景觀類型最豐富的省份,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重要類群分布最集中,并具有國際意義的陸地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生物多樣性具有豐富性、獨特性和脆弱性的特點。擁有一大批物種孑遺種、獨特種和古老種,野生物種繁多,數量少,分布區域狹小,遇有自然災害或人為破壞,很容易陷入瀕危境地甚至絕滅,一旦滅絕則永遠不可能恢復。
云南省屬我國西部經濟不發達,貧困面較大的邊遠地區。全省集“山區、民族、邊疆和貧困”四位一體,目前仍處于全國發展的低層次,區域生物多樣性衰減十分嚴重。
1.2開發建設項目特點
開發建設項目可分為線型開發建設項目和點型開發建設項目,建設類項目和建設生產類項目。線型開發建設項目布局跨度大,呈線狀分布。點型開發建設項目布局相對集中,呈點狀分布。建設類項目在基本建設竣工后,在運營期間基本沒有開挖、取土(石、料)、棄土(石、渣)等擾動破壞地表植被的生產活動。建設類項目在建設期對項目區生物多樣性影響較大,運營期間對項目區生物多樣性影響逐漸減少并趨于穩定。建設生產類項目在基本建設竣工后,在運營期間仍然有開挖、取土(石、料)、棄土(石、渣)等擾動破壞地表植被的生產活動。建設生產類項目對項目區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根據生產性質不同,對項目區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也不同,并持續到生產結束。
1.3開發建設項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①自然因素包括舊物種滅絕和新物種形成的自然進化過程,自然淘汰使大量物種滅絕。氣候變暖、地質災害等變化使物種生存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物種難以適應變異后的環境,造成物種退化或滅絕。②人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劇增和人為造成自然資源的高速消耗(森林植被濫砍亂伐,毀林開墾,過度樵采、采伐等),不斷發展的農、林、漁業生產(不合理的開墾和耕作方式、散養放牧、林下采集等),棲息地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嚴重環境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 空氣污染),外來物種入侵,氣候等。
開發建設項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開發建設項目征占用土地改變了原有土地使用功能后,項目區原有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將發生改變。②開發建設項目進行表土剝離、土石方開挖等擾動后,原有地表穩定和植被將遭到較大破壞,地表抗蝕能力下降,在自然和外力作用下可能造成滑坡、坍塌等自然災害,項目區生境將受到影響,原有生態平衡將發生改變。③施工中棄渣形成的松散土石堆積體結構松散,堆置不合理造成的水土流失不僅破壞項目區生態系統和景觀多樣性,還會殃及棲息地中的物種。④項目建設和運行中的噪聲和環境污染等也可能危及項目區生物多樣性。
林 業 調 查 規 劃第37卷第1期
和 平,呂 浩:云南省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探討
鑒于云南省經濟建設現狀和生物多樣性特點,如何處理好開發建設項目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已成為急需解決的熱點問題。
2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的問題
2.1認識不到位,管理不清晰
依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在林業系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開發建設項目,須編制開發建設項目對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評價報告,通過專家技術審查后,由林業主管部門下發允許建設的行政許可決定書。目前,保護區外開發建設項目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剛剛啟動,存在多行業、多部門、多渠道管理現象,各行業各部門僅從各自行政職能上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行業之間、部門之間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識有偏差,缺乏明確的職責分工。
2.2國家法律和行業標準不完善
我國對生物多樣性的立法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國家正在逐漸建立并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體系。針對云南生物物種資源保護的特點,云南省制定了30多項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現階段的法規、規章和政策中涉及生物多樣性的條款模糊,參考范圍和執行標準難以界定,尚不能支撐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許多共性與關鍵的標準、規范等亟待解決。
2.3缺乏專業的評估和監測機構
云南省尚未建立生物多樣性管理體系。目前,評估單位資格要求比較模糊,既無專業的生物多樣性評估機構,也無專業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機構,還無專業技術審查專家資源數據庫。
3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
3.1提高認識,處理好開發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為了有效地保護自然保護區和44個縣(市、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的遺傳、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需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開發建設須以資源的永續利用為前提,合理布局產業結構,避免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環境超載現象,杜絕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開發建設項目。走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道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更好地保護。通過建立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運行機制相結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效。
3.2理順關系,處理好專業管理與社會參與的關系
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是某個部門、某個行業或某個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要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首先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和認識,理順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各行業和各部門的關系,確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管部門,明確職責范圍,落實部門分工。其次,建立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通過各行業及其相關部門的聯動,將被動保護變為主動保護。最后,根據開發建設項目地理位置和建設特點,不僅可以通過多部門、多領域、多專業相互滲透,還可利用與世界科學界、相關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合作與交流,集全世界的智慧和力量,不僅保護項目區域生物多樣性和區域生態環境,也保護人類共同生存的地球。
3.3制定標準,規范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法國家法律、法規和條例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依據,行業規范和標準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技術準則。盡快建立并完善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政策體系、法律法規體系,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為行動指南,借鑒現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經驗,探索適合云南特點的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技術標準、規范和實施細則,為全面開展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奠定基礎。
3.4健全體系,完善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影響的評價、監測和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是集生態系統、物種、遺傳資源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建立并規范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監測和管理體系是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通過建立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體系,達到開發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可持續利用和惠益共享。
1) 項目立項前,對開發建設項目可能造成的生物多樣性影響進行分析論證,確定開發建設項目對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程度,以此作為開發建設項目可以立項的重要依據之一。
2)建立由多學科專家組成的生物多樣性分析與社會發展咨詢機制,通過聯合專家組對開發建設項目可能造成的生物多樣性影響進行審查論證,作出真實、可靠、科學的生物多樣性綜合評價結論,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規范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評價單位資格、個人上崗專業職稱,建立并完善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評價程序、評價標準、驗收標準。
4)規范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的篇(章)提綱,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分析報告的調查方法、評價方法、評價內容、評價范圍、評價重點等,真實反映項目建設區域生物多樣性現狀,預測開發建設項目對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識別主要威脅因子,以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為輔,制定科學而具有可操作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并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角度,為政府部門決策開發建設項目是否立項建設提供參考意見。
5)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設立專業監測機構,制定監測標準,確定監測內容、監測時段、監測空間、監測范圍。在項目開工前,監測項目區域生物多樣性背景值;在項目建設中,追蹤紀錄生物多樣性的動態變化情況,掌握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的實施情況和效果,根據需要調整和完善保護措施,將工程建設對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降到最低點;在項目運行期,了解專項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的實施效果。
6)依法行政是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手段和必然要求。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作用,健全執法機構,依法行政,明確職能,落實分工,統一監督管理。完善生物多樣性管理機制,探索科學、適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模式。
3.5多方籌資,確保開發建設項目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共贏資金籌措是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本保障,可采取多渠道融資,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補償機制,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的生態補償體系,把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資源管理融為一體,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費用均應在基本建設投資費用中計列。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資金須與主體工程建設資金同時調撥,才能確保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發揮效益,達到開發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共贏的效果。
3.6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國民素質直接關系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效果,須在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的同時,強化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持之以恒地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文化教育、法律法規宣傳。建立公眾參與制度,加大社會輿論監督作用,鼓勵公眾自覺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監督,從日常生活做起,保護生態環境。
4結語
云南省屬我國西部經濟不發達,區域生物多樣性衰減十分嚴重的地區。根據經濟現狀和生物多樣性特點,云南省提出了“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的戰略部署,明確了開發建設須以資源的永續利用為前提,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實現開發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十二五”期間建設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為云南省打造具有內陸特點的開放型經濟提供了歷史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生態挑戰。
開發建設必將對項目區生物多樣性造成一定影響和破壞。開發建設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僅需要單學科支撐,更需要多學科滲透;不僅需要完善的管理體系,更需要專業的機構;不僅需要政府給力,更需要民眾參與。如何處理好開發建設項目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做到事前評估論證,事中監測保護,事后驗收總結,將開發建設項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降到最低,使生物多樣性在“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機遇中發揮重要作用,將是云南可持續發展戰略中需要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云南行動騰沖綱領[Z].2010.
[2]任治忠.云南環境保護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11(5):563 - 568.
[3]黃國勇.泉州市生物多樣性性保護工程建設對策[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2(4):105 - 106.
[4]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席會議.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綱要(2008-2020)[Z].
《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是第二冊第九章《人與生物圈》的第二節內容,是環境教育極其重要的教學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包括生物多樣性的基本內容、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和保護知識,其涉及范圍廣,知識跨度較大。
(二)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節課授課對象是高中二年級學生,高二學生已經全部完成了前面對生物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以生物六大基本特征為主線的知識已經掌握得很熟練,而且已經學習過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要從豐富的內容中概括出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等,學生不僅需要擴散思維、概括、綜合能力,而且需要信息獲取、處理和表達能力。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準確說出生物多樣性的概念;解釋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分析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闡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及總結歸納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件演示、學生交流、師生交流等形式,加深學生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提高對生物多樣性知識的應用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與價值觀
1.讓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成就感,為今后自主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2.通過課件演示,培養學生研究探索精神,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對生物課的興趣。
3.提高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物、熱愛生活的理念,增強自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觀念。
三、教學內容設計
(一)教學重點
1.生物多樣性的基本內容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具體要求。
2.生物多樣性的使用價值。
(二)教學難點
1.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2.我國生物多樣性概況。
四、教學策略分析
(一)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法(觀察分析、對比)
讓學生在具體任務驅動下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應掌握的知識點。本節課教學中,讓學生觀察有關錄像資料和圖片并通過交流、討論識別五靈脂、蟬蛻等動物藥物標本,當歸、鳳尾草等植物藥物標本。
2.討論交流學習法(討論、講述)
通過對動物標本和植物標本的對比,在此基礎上多播放、些動植物種類,了解生物多樣性,并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解釋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分析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在此過程中,同學、老師之間加強交流。
(二)教學手段
多媒體網絡教室、相關教學課件。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教師活動:展示幻燈片,黃土高原破壞之前和現在的對比。引出:保護生物資源,生物圈是人類共同的家園。
學生活動:觀看圖片,思考。
設計意圖:展示圖片,設計問題,使其產生急需探求的心理,學生學習動機由潛伏期迅速自然進入活躍狀態。
(二)生物多樣性基本內容
教師活動:1.什么是生物多樣性?2.我們應從幾個層次對它進行保護?引出: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學生活動:1.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2.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在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三個層次上采取保護戰略和保護措施。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三)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教師活動:野生生物資源具有很大使用價值,只有全面認識野生生物資源的價值所在,才能增強并樹立保護野生生物資源的意識,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引出:1.對于人類來說生物多樣性有哪些價值?2.閱讀課文,了解什么是直接使用價值,包括哪些方面?
學生活動:1.對人類來說,生物多樣性具有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潛在使用價值。2.直接使用價值指人們能夠直接利用的,包括藥用價值、科學研究價值、重要的工業原料、美學價值及文學創作素材。
設計意圖:培養歸納總結和表達能力。
(四)我國生物多樣性概況
教師活動:以上是生物多樣性的使用價值,我國地域差異顯著,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從而孕育了既豐富多彩又獨具特色的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面臨嚴峻形勢,為了保護好我們的生存環境,應了解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引出:1.誰能說說我國生物多樣性有怎樣特點?2.為什么說我國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學生活動:1.第一,物種豐富;第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種多;第三,經濟物種豐富;第四,生態系統多樣。2.據統計,我國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共3萬多種,居世界第三位。我國還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物種最多的國家,是世界上鳥類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五)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教師活動:我國生物多樣性存在兩方面問題,其中,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是多數野生生物滅絕或瀕危的主要原因。引出:我們應該怎么做?
學生活動:保護野生生物。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包括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及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
設計意圖:強化法律法規。
(六)小結
教師活動:1.結合板書,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知識框架。2.挑選典型習題,學生相互解答,教師點撥。
學生活動:整理知識體系,做習題。
設計意圖:歸納總結,拓展思維,便于記憶。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教學流程設計符合認知規律
采用先導入再引導的順序,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
(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X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3-0044-03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ystem
Xing Ruo-mu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China 116023)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reatened current situation of biod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China's current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system, all the reasons and causes of inadequate protection, and finally combines the problems of China's specific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system, to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legal system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Keywords: Biodiversity; current situation; reasons; legal issues; measures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規定,生物多樣性即為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物種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通常所說的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體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它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層次。
一、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
生物資源支撐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并且使人們能夠適應環境和需求的變化。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全球大約有3000萬種生物,目前人類描述過的生物大約有140多萬種,長期利用的僅150種左右。人類食物的90%是來自被馴化和培育的20種動植物。生物資源是人類財富的巨大寶庫。然而,由于人類普遍缺乏對生態價值的認識,長期以來實行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為代價來獲得短期或局部的效益。而在這過程中,原有生物物種的人為消失和生態環境的急劇改變,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一)遺傳多樣性喪失
當前,全球大約492個遺傳上顯著不同的喬木種群受到威脅。在美國西北部,159個遺傳上顯著不同的海洋回游魚類種群已經處于高度或中等程度的滅絕危險中。自20世紀50年代,玉米、小麥、水稻和其他農作物品種的傳播很快排擠了很多本地品種。印度尼西亞1500個當地水稻品種在過去15年里消失,這種遺傳多樣性喪失造成農業生產系統抵抗力下降。1991年,巴西桔子樹遺傳相似性導致了歷史上最大的柑橘潰爛。1972年前蘇聯小麥大面積損失,1984年佛羅里達柑桔的潰爛的大爆發,皆起因于遺傳多樣性的減少。
(二)物種多樣性喪失
專家估計,自6500萬年前恐龍消失以來,當前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損失的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自1600年以來,大約有113種鳥類和83種哺乳動物已經消失,而且還有許多其他物種瀕臨絕滅或面臨嚴酷的生存威脅。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次評估生物多樣性得到的一個結論是:如果按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未來,5%-20%的動植物種群可能受到滅絕的威脅。
(三)生態系統多樣性喪失
就生態系統而言,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發生在包含全球物種50%以上的熱帶森林。在今后30年內,物種極其豐富的熱帶森林可能要毀在當代人手里,大量的熱帶森林物種將面臨滅絕。溫帶森林的破壞同樣嚴重,許多物種豐富的原始森林被單一的次生林和人工林代替,導致大量野生物種瀕臨滅絕。除非立即減緩毀林,否則大約60000種植物在今后的30年里可能絕滅,脊椎動物和昆蟲的消失比例可能更高。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也在不斷喪失和嚴重退化,其中受到沖擊最嚴重的是處于相對封閉環境的淡水生態系統。另外,一些島嶼物種的生存也面臨嚴重的威脅,現存物種中11%的哺乳動物和40%的鳥類的生存受到威脅。
二、現行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及法律問題分析
盡管在我國其他法律中散見了一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規定,但是,至今沒有一部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沒有建立起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制度。
(一)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的不足
首先,單純依靠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手段是不夠的。我國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立法在自然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基因多樣性等方面都己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涉及。目前我國的立法和實踐對生物多樣性確實有一定的保護功效,但是,由于生物多樣性所受主要威脅的特定性,這些規定在目前只有有限的價值,對于掌握著毀滅性技術,為了直接的經濟利益而事實上正在無限制地開發地球資源的人們影響甚微。不同的經濟增長階段,需要不同的環境政策。在現階段工業化進程中,我國的生態立法雖已開始關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問題,但僅著眼于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這是遠遠不夠的。目前,我國涉及到外來物種控制問題的相關法律主要有:《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家畜家禽防疫條例》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同時還有一些用以配套的名錄及審批制度。此外,在《海洋環境保護法》中也有相關的法律條款。然而,這些法律、條例及組織體系主要集中在人類健康、病蟲害檢疫等有關方面,并沒有充分包含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或生態環境破壞的相關內容,與從生物多樣性保護角度出發控制外來物種的目標還相差甚遠。
(二)法律制度不完善
事實上,我國雖然對于外來物種問題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但遠沒有建立起一整套的外來物種控制體系,對于外來入侵物種的早期監測控制和迅速反應,都沒有相關的規定。同時,我國幅員遼闊,生態系統類型眾多,有些入侵生物雖然在短期內還沒有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但依然會對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構成潛在威脅,而這一點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外來物種管理的法律制度只是剛剛起步,而且法規級別較低,已有的措施并不十分得力,缺乏專門性、系統性的法律法規,防治監管體系也有待建立。總的來說,我國現行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水平與我國面臨的生物安全的嚴峻形勢很不相稱。
(三)執法力度不夠
在機構設置方面,在環境保護部門中沒有專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執行機構,很多相關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為都是由環境保護部門和其他相關單位聯合執法。由于沒有專門的執行機構,造成很多保護工作的進行效率低下,權責不明,出現問題時極易出現推諉責任的現象。在執法人員的素質要求方面,沒有規定相關的執法人員從業資格標準,導致現有的執法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普遍專業素質不高,使國家相關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定無法被執法人員準確理解貫徹和執行,造成相關法規政策的預期社會效應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觀念的推廣方面,當前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觀念的推廣力度不夠,整個社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較為淡薄,人們更多的是看到各類生物資源的經濟價值,而沒有看到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價值。在資金投入方面,財政部門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經濟投入與實際保護工作的資金需求相比仍有相當大的缺口,很多刻不容緩的、生態價值巨大的保護工作因為資金問題而遲遲難以進行。
三、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的對策
(一)確定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的基本制度
1.生物資源評估制度。國家對生物資源總體和各種生物多樣性資源類型的狀況定期進行評估,以作為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可利用管理工作的本底數據。
2.生物資源產權制度。明確規定生物資源的產權(包括所有權和使用權)的主體、客體和內容。產權的取得、利用、轉讓和散失方式,規定對產權的基本保障措施和對產權轉讓的基本管理措施。
3.有償使用制度。以稅、費等形式規定對國家所有生物多樣性資源的有償使用。
4.綜合利用制度。確定綜合利用的基本要求。提倡生物資源節約使用、廢舊利用、、循環利用,發展和推廣綜合利用技術。
(二)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監督管理機制
1.各生物多樣性資源行政部門的職責。各生物多樣性資源管理部門負責與之相適應的生物多樣性及自然環境的保護工作。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綜合性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自然區域的保護和無具體管理部門的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的保護。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法定職責行使其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監督管理權。
2.環境保護部門的統一協調。環境保護部門是國家負責環境保護(包括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的專門行政機構,應負責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的全面統一協調工作,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規劃和政策方針的制定,在整體上協調各有關部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
3.人大專門委員會的監督。加強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作用,通過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進行實質性的監督,保證生物多樣性法律法規的實施。
4.制定監督管理部門法律。以專門法律的形式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監督管理機制,明確各有關部門的職責范圍、統一協調方式和法律規范,實施監督程序。
(三)建立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查詢制度
生物多樣性的監測最主要的目的是為管理者服務,為他們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制定土地利用規劃、評價環境影響等問題上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時,生物多樣性的編目和監測提供了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生物學信息,可應用于一些基礎學科,如系統學、生態學、行為生物學等領域,也可應用于一些應用學科,如生物技術、土壤學、農學、林學、水產學、保護生物學及環境科學等方面。建立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就是將原來分散、零散的生物多樣性及其可持續利用信息匯總,在保證準確、可靠的前提下以適當的方式電子化,并提供完備的數據檢索和查詢工具,以適應不同目的的查詢需要。
(四)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制度
自然保護區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和希望。因此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制度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項重要制度。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是對就地保護原則的具體貫徹落實。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地區,根據不同區域的不同要求,建立不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進行有效的管理。
(五)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制度
《生物多樣性保護法》中應規定各地區的有關部門應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一方面通過接受有關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部門和其他企業部門自愿捐款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過舉辦各種展覽、培訓、資源開發和各種服務積累資金,再投入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中去。再者,隨著公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認識的加強,還可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同時,積極爭取國際社會的資金援助。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納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制度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的重要財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張桂萍.生物多樣性現狀及其保護[J].晉東南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1(3):38- 40.
[2] Miller DR and Rossman AY. Systematics,biodiversity and Agriculture[J]. Bioscience,2005(2).
[3] 朱文玉. 我國生態農業政策面臨的挑戰—協調農業和生物多樣性[J].求是學刊, 2007(1): 65- 69.
[4] 尚占環,姚愛興.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幾個熱點問題的研究現狀[J].自然雜志,2003(2): 105- 110.
[5] Tilman D,Fargione J,Wolff B,et al. Forecasting agriculturaldrive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J].Science,2001(3),292.
[6] 張步,李鳳民.生物多樣性與種群數量動態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探討[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13 (1):32- 34.
[7] Reid W.How many species will there be?[J].Conservation Biology,1992,(4):101-106.
[8] 世界資源研究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資源報告(1994-1995)[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1995:28-27.
[9] 錢迎倩.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C]//.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首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研討會文集.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 1995:15-23.
[10] 郭中偉,李典謨.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J].生物多樣性,2008(11).
[12] Medellin R A.Tru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J].Conservation Biology,2008(2).
[13] 世界資源研究所,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8-11.
[14] 楊源.論我國動物保護法律體系地完善[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3(1):70,72.
[15] 鈄曉東.西部大開發中生物多樣性法律保護及理念構建[J].社會科學研究,2001(5):46.
1 生物多樣性的含義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三個層次。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樣性一詞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具體包括種內、種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簡言之,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由之構成的系統的總體變異性和多樣性,由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組成。
物種多樣性是指物種富集的程度。通常指一定面積內種的數量,是最容易被人們認識的多樣性層次。物種是生物分類系統中的一級單元,其本身也是遺傳多樣性的一個集結水平。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態系統本身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之間的差異性。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不同物種在不同地理條件下形成相對穩定的群落結構,進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系統。同一生態系統內,又在種類、結構、功能等各個水平上存在著差異性。
2 如何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目前的保護方法主要分四種,一是就地保護,大多是建自然保護區,比如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等;二是遷地保護,大多轉移到動物園或植物園,比如,水杉種子帶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園種植等;三是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學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和政策,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 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為了更好的保護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 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四是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宣傳和教育。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社會問題 來說,除發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恒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人口。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 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保意識和思想進行宣傳教育。
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地保護,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財力,對人和自然都有好處。就地保護利用原生態的環境使被保護的生物能夠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時間去適應環境,能夠保證動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
3 園林設計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首先,由于城市的興建,生物原有群落受到較大影響或破壞,使生物體原有的賴以生長發育的最佳環境消失,某些對環境適應能力差的物種其種群數量減少甚至絕滅,或使一些多樣的遺傳資源遭受損失。此外,城市的興建,往往需要從外地引入物種,適當的外來物種可以豐富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但某些外地種在引入后,往往形成雜草,對當地物種形成嚴重威脅,造成本地種的退縮。
另一方面,城市中由于有多種多樣的小氣候,使許多物種能夠找到生存之地,甚至對一些外來物種在本地自然條件下難以正常生長者,在城市中能夠較好地生長,從而豐富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此外,城市惡劣的總體環境,在物種能夠生存的前提下,為物種的自然選擇施壓了選擇壓,使物種朝著能夠適應這些環境的方向發生變異,久而久之,使物種多樣性及遺傳多樣性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由于城市人為活動的增加,使物種在自然選擇的基礎上,有意無意地增加了人工選擇的頻率,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提高。
城市園林是多種多樣的,有動物園、植物園、公園、苗圃、專用綠地、街頭綠地等。而生物多樣性的涵義也是十分廣泛的,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動物園是人工馴養、繁殖動物場所,其本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對野生動物的移地保護進行科學研究并付諸實施。我國各大城市幾乎都有動物園,但絕大多數動物都采取圈養或籠養方式進行飼養的,雖然在保護動物方面做出了許多成績,但養育方式還需要改進。植物園可謂是一個城市的植物多樣性中心,它既是園林科學研究的基地,也是植物資源遷地保護的基地,在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起著核心作用。
4 結語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非常重要,要建立從引種到應用的完善體系,必須有組織上的重視,要將保護生物多樣性納入園林部門的議事日程,有計劃、有步驟地繁殖應用植物,逐步建立健全植物定位及栽培管理計算機化管理體系,對重要物種進行重點跟蹤保護,各類園林綠地各有側重,相互配合,使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只有管理跟上,才能有效地保護植物免受各種因子的損壞。
參考文獻
1 張鑫,楊杰.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原因與保護策略[J].安徽農學通報,
中圖分類號:Q16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3)11-0134-03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把生物多樣性提到了與和平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地球上已知物種的25%已消失,20%~30%還有消失的危險,現在植物以每天1種的速度消失[1]。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是不可逆的,對人類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共同的呼聲。
安徽省跨暖溫帶、北亞熱帶、中亞熱帶3個氣候帶,兼跨長江、淮河、新安江3大流域,境內山丘、平原、湖泊鑲嵌交錯,自然景觀具有高度的異質性,蘊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但近幾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導致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也在迅速減少,嚴重威脅安徽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安徽省生物多樣性的現狀與問題
1.1 安徽省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的現狀
1.1.1 生態系統功能不斷退化 安徽省境內的淮河、巢湖等淡水生態系統受到威脅,部分重要濕地退化。內河湖泊的物種及其棲息地不斷喪失,淡水漁業資源大量減少。安徽省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至今圍湖造田達1 667平方公里,占原湖泊面積的32.3%,而同期天然闊葉林面積由近1.2萬平方公里減少到9 100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則由全省總面積的7%上升到20%。
1.1.2 物種瀕危程度加劇 據估計,安徽現有384種野生物種正處于瀕危狀態,占全省同類物種總數的3.2%;其中脊椎動物210 種,瀕危比率達28.3%,大大高于全國的7.7%和世界10%的瀕危程度。安徽的野生揚子鱷、丹頂鶴、白冠長尾雉、香果樹等珍稀物種若不能得到有效保護,可能會在50年內滅絕。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下降趨勢明顯。
1.1.3 遺傳資源不斷喪失和流失 一些農作物野生近緣種的生存環境遭受破壞,棲息地喪失,如野生稻原有分布點中的60%~70%已經消失或萎縮。部分珍貴和特有的農作物、林木、花卉、畜、禽、魚等種質資源流失嚴重,一些地方傳統和稀有品種資源喪失,如曾經遍布安徽的華南虎已滅絕,野生揚子鱷、白豚(即下加魚) 和大靈貓也面臨類似的命運。
1.2 安徽省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1.2.1 缺乏明確的法律法規 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和政策體系尚不完善,生物物種資源家底不清,調查和編目任務繁重,生物多樣性監測和預警體系尚未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投入不足,管護水平有待提高,基礎科研能力較弱,應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新問題的能力不足,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尚需進一步提高。
1.2.2 經濟社會發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城鎮化、工業化加速使物種棲息地受到威脅,生態系統承受的壓力增加。生物資源過度利用和無序開發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加劇。環境污染對水生和河岸生物多樣性及物種棲息地造成影響。外來入侵物種和轉基因生物的環境釋放增加了生物安全的壓力。生物燃料的生產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形成新的威脅。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有待評估。
2 安徽省生物多樣性的威脅因素分析
2.1 環境污染和水體富營養化
環境污染指的是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由于經濟的粗放式高速發展,工業廢水、廢氣、廢渣和生活污水嚴重破壞了安徽省的自然環境,致使動植物遭受巨大傷害。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在帶來農業豐收的同時,也使農業污染越來越嚴重,尤其對那些周圍無林地的湖泊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缺少林地的凈化,農業污染源導致湖泊富營養化加快,例如五大淡水之一的巢湖每年接納化肥約20萬噸,致使N、P嚴重超標,成為重富營養化湖泊。
2.2 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遭到破壞
水利水電、圍湖造田、航道航運等工程建設破壞了水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及其生存環境,造成大量物種的生存空間被擠占、洄游通道被切斷、產卵場遭到破壞。如巢湖拒江倒灌后,鯽魚、觸科魚類、馬口魚、胭脂魚、銅魚在湖區已屬罕見[2]。
由于大面積的森林采伐、自然災害、修路架橋、開發旅游等原因,安徽省原生的天然林不斷遭到蠶食和破壞,其面積已不超過2 667平方公里,嚴重影響了野生動植物的正常生長和森林群落的演替。同時,許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不斷島嶼化和片斷化,造成一些珍貴野生動物數量銳減,如20世紀30~40年代安徽沿江南岸的支流湖泊隨處可見的揚子鱷,目前野生種群數量不足200條,且被分割在六個縣(區),近親繁殖導致其變異性下降,處在滅絕的邊緣。
2.3 生物資源被過度利用
盡管安徽省采取了一系列的資源保護管理措施,但長期以來形成的“野生無主,誰獵誰有”的思想依然存在,亂捕濫獵現象普遍。另外,由于長期重捕輕養,許多湖泊經濟魚類捕獲量明顯下降,魚類資源銳減又影響食魚鳥類和獸類的食物來源,從而影響到整個生物鏈的穩定性。
2.4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后,成為野生狀態,并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這些入侵種由于生存環境和食物鏈發生改變,在缺乏天敵制約的情況下泛濫成災。某個生物種群數量急劇增加時,就會改變食物鏈各能量營養級的組成,使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空心蓮子草和鳳眼蓮分別于20世紀30~50年代在安徽作為豬飼料廣泛種植,后因農民不再將其當作豬飼料而逸為野生,由于其繁殖速度極快,造成了堵塞河道、阻礙排灌航運及破壞水生生態系統等危害。
3 保護安徽省生物多樣性的對策
根據安徽省現有的地情、民情和經濟發展狀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
3.1 建立明確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標是通過不減少基因和物種多樣性、不毀壞重要生境和生態系統的方式,來保護和利用生物資源,以保證生物多樣性的持續發展[3]。保護生物多樣性有三個基本組分:挽救生物多樣性,研究生物多樣性和持續、合理地利用生物多樣性。安徽省在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時,可以從以上三個方面入手,建立明確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確保目標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還要制定短期、中長期的實施規劃,有目的、有策略地進行保護工作。
3.2 加強宣傳教育,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體系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其中就包括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安徽省應進一步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宣傳力度,讓人們了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強化人們的生物保護意識,提高民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另外,應根據本省實際,加快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法規,用法律來約束、規范人們的行為,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法律意識。
3.3 主體功能區劃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結合
根據安徽省不同地區的資源情況、生態狀況、環境容量、人口數量以及國家、全省的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合理劃定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優化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將安徽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和關鍵物種列入禁止開發區,使區域經濟發展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齊頭并進,有機結合。
3.4 加大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治理力度
嚴格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加強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加強環境執法,確保企業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確保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嚴格履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努力做好源頭控制。要重點加強淮河、巢湖等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強對道路、港口、水庫等破壞生態項目的監督管理;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水平,積極降低酸雨的影響程度和范圍。
3.5 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
建設自然保護區是實施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重要措施。目前,安徽省的自然保護區數量、面積比重相對全國而言十分滯后。應進一步加大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力度,建立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完善自然保護區的空間布局,擴大自然保護區的規模,力爭將所有的國家級重點保護物種、珍稀瀕危物種和地方特有物種納入保護范圍,同時加大對自然保護區的監管力度。
3.6 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風險評估體系
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監測、評價體系和信息共享平臺,努力實現工作制度化、常態化,特別是加強珍稀瀕危物種、關鍵物種、特有物種、指標物種以及外來物種的監測,全面、及時地掌握全省生物多樣性動態信息。建立完善、準確的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對全省境內不同區域的物種進行實時監控,一旦發現問題,依據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法規及時處理。
3.7 加大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資金投入
必須建立穩定的資金投入渠道,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安徽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研水平和管護能力。
參 考 文 獻:
1992年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指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型,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構成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自此,各種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思想和活動應運而生,其中,確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對象的范圍及其依據已經是當今理論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并且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的基礎和首要任務。
一、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依據
1.生物多樣性的決定因素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生物多樣性,取決于生態系統中生物鏈的穩定性。而生物鏈的穩定性又是由環境決定的, 因此,生物多樣性的狀況最終由其生存環境和整個生態系統決定。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使物種在自然系統中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結構性和功能性得以保證,從而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豐富多彩。
2.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
(1)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的理論關系
目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主要集中在瀕危物種上,而事實證明,我們未來的工作必然轉向生態系統功能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是為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瀕危物種上,更重要的體現在生態系統和與人類的關系上。人們關心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對人類生存的威脅,首先會注意到最易滅絕的物種上, 越是瀕危越重要,這一點是非常合理的, 然而,隨著實踐的發展,人們便會認識到物種與森林保護、濕地保護和生物圈等有著更為重要的關系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的平衡才是最終目標。
(2)自然保護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有效性分析
自然保護區是指為了保護珍貴和瀕危動、植物以及各種典型的生態系統,保護珍貴的地質剖面,為進行自然保護教育、科研和宣傳活動提供場所,并在指定的區域內開展旅游和生產活動而劃定的特殊區域的總稱。世界各國劃出一定的范圍來保護珍貴的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已有很長的歷史淵源,一般都把1872年經美國政府批準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護區。20世紀以來自然保護區事業發展很快,目前全世界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不斷增加,并成為一個國家文明與進步的象征之一。截止2007年,中國也已建立各級自然保護區900多處,大家普遍認為,自然保護區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環境和保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對瀕危,珍稀物種的繁殖、馴化貢獻尤為重大.而我認為,看到自然保護區效果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值得探討:這種保護技術雖然在短期內起到了保護物種生存的目的,但它將動物與其自然棲息地隔離開來,不同程度的干擾了生態進程, 物種與環境,物種與物種之間的演化過程就此消失,是目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嚴峻挑戰.以大熊貓保護為例,建立專門的保護區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回歸了自然生態環境,在人工幫助下繁衍生息,但本質仍是被保護而非自然生存狀態,它作為生態系統元素的一部分,功能并沒有得到發揮,其野性和生存能力不是加強了,而是大大減弱了,長遠看來,反而不利于其未來的發展.此外,自然保護區的經營和管理也已出現問題,主管部門較多 ,各自為政,影響了整體規劃;許多保護區由于國家和地方政府沒有提供足夠的經費,而不得不面對現實,通過各種途徑增加收入, 把開發利用保護區的旅游資源與其他生物資源作為保護區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部分地區由于資源緊張,還出現了居民和保護區爭奪資源使用權的現象,這些因素都影響了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物種目的的發揮,因此, 自然保護區的有效性問題至得認真商榷。
3.生物多樣性的區域性
(1)生物多樣性的區域性理論
不同的物種適應不同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生物多樣性保護并不意味著地球上每一個角落的生物都一樣多,結構都完全相同。不同地區都有適合其條件而生長的物種,該物種在此地數量多起積極作用,在另一地方則可能相反。例如外來物種入侵問題,由于人們對物種特性的不了解,致使某個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由此可見,物種的區域性本身就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
(2)外來物種引進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有效性分析
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開展,一段時間內我們便將引進外來物種作為快速增加物種數量的重要手段,這種方法短期內看似有效,卻帶來了一個長遠和影響深刻的大問題,即外來物種入侵: 生態系統是經過長期進化形成的,系統中的物種經過上百年、上千年的競爭和適應,才形成了現在相互依賴又互相制約的密切關系。一個外來物種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適應新環境而被排斥在系統之外,必須要有人的幫助才能勉強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環境中沒有相抗衡或制約它的生物而成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變或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以“紫色惡魔”的鳳眼蓮即俗稱的“水葫蘆”為例,1884年,原產于南美洲委內瑞拉的鳳眼蓮被送到了美國新奧爾良的博覽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人見其花朵艷麗無比,便將其作為觀賞植物帶回了各自的國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極強的鳳眼蓮便從此成為各國大傷腦筋的頭號有害植物。在非洲,鳳眼蓮遍布尼羅河;在泰國,鳳眼蓮布滿湄南河;而美國南部沿墨西哥灣內陸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層層的鳳眼蓮堵得水泄不通,不僅導致船只無法通行,還導致魚蝦絕跡,河水臭氣熏天;而我國的云南滇池,也曾因為水葫蘆瘋狂蔓延而被專家指稱患上了“生態癌癥”。由此可見,盲目引進外來物種,不僅不能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開展,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發展為一場生態災難。
二、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范圍
生物多樣性保護對象的范圍包括哪些,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要采取措施保護瀕危及珍稀物種,減小物種滅絕速度.另一種則認為, 保護生物多樣性,那就是保護所有生物,任何物種都不應從生態系統中消失.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確定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象必須有科學的依據,以下兩個問題值得大家商榷:
1.是否每一個物種都應受到保護
從各類研究數字可以看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過去60萬年間10萬種左右的物種才消失,而現在每一個小時就會消失一種生物,物種滅絕的速度是相當驚人,自1600年以來, 人類已經導致75%的物種滅絕。由此,許多人提出,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要保護地球上所有存在的物種,使物種的數量保持在最大數目.我認為這一點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從進化論而言,每一個物種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能保存下來,都有它的合理性.但同時,自然界也遵循自然選擇的規律,隨時淘汰那些不符合環境,地理狀況及氣候物種,達到自然狀態的最優化.生態系統中所有物種都是彼此聯系的,但它們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某一個物種滅絕、或者瀕危,并不足以使生態系統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關鍵還要看滅絕或瀕危的是什么樣的物種,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并不是簡單的保護所有物種,而是要盡可能的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和環境的影響,使不該滅絕的物種降低滅絕的危險。
2.物種的保護應注重量和質的結合
目前,我國已經采取許多措施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所建的自然保護區涵蓋了我國70%的陸地生物系統、80%的野生動物和60%的高等植物,使絕大多數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保護.我們在保護物種上做出的成績值得肯定,另一方面,還應該充分認識到物種質量的重要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單單是盲目的維持和增加物種的絕對數量,還要考慮物種的未來發展,其年齡結構必須合理,性別結構必須穩定,優勢基因必須發揚,從整體上提高物種的質量,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和生態系統本身的需求。
三 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應采取的措施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我國目前的一個重要任務,確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對象及其依據,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首當其沖,我認為,實踐中應該對各個物種的情況具體分析,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
1.就地保護: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就地保護的對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動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區等. 目前,全世界的生態專家已經得到一個共識,如果你要去保護野生動物,那么最好的理念就是在野生動物的家鄉、原始棲息地去保護它。比如說保護大熊貓,不是將其放在動物園里,而是將它放到保護區內更為合理。當然,待情況轉好后,大熊貓的最后歸宿不是被人們養起來,而是被放歸大自然自由生存.就地保護是現今我國最重要,涉及面最廣的一項保護措施。
2.遷地保護: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把因生存條件不復存在,物種數量極少或難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的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到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遷地保護為行將滅絕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機會,然而,將物種放進動物園,植物園是不是就達到最終目的了,答案是否定的,遷地保護目的是使即將滅絕的物種找到一個暫時生存的空間,待其元氣得到恢復,具備自然生存能力的時候,重新回到生態系統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遷地保護是就地保護的一個重要補充。
3.建立基因庫
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人們已經開始了一項新的計劃,建立基因庫,來實現保存物種的愿望。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把各種珍稀動物的胚胎、基因冰凍起阿種措施聽起來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實踐中必須予以嚴格控制。因為它一定能夠程度上挑戰了大自然的生存規律,一旦濫用會對人類和生態系統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
4.為了保證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順利高效開展,我們必須運用法律手段,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第一,補充自然保護區制度,明確保護區的設立和管理體制。第二,建立嚴格的控制外來物種入侵制度。從維護國家和地區生態安全的角度出發,加強對外來物種引入的評估和審批,實現統一監督管理.如加強生物引種,交通運輸,國際貨物貿易等分方面的監督,建立生物引進風險評價等。第三,建立基金制度。要有效的保護生物多樣性就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有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基金制度,保證國家專門撥款,爭取個人,社會和國際組織的捐款和援助,為實踐工作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財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孫儒泳:《生物多樣性的啟迪》[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嘉濱:論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法律體系的重構[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6(2)
中圖分類號:S717.1+2;S718.57;Q346+.5(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0-2347-05
熱帶雨林是一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中心[1]。現在人們日益重視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并在這方面進行了許多探討,其中對山地雨林和低地雨林的研究已有不少報道[2-9]。海南省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是我國重要的熱帶森林分布區之一,這里的熱帶雨林屬于我國熱帶地區發育最盛、最接近赤道熱帶雨林的植被類型,是我國稀有的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之一,也是我國熱帶雨林的典型代表[10]。生物多樣性是現代生態學研究的熱點之一[11];在景觀生態學或群落生態學里,現有物種多樣性時空變化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各群落物種多樣性的測度上,這種測度的結果反映在空間尺度上一般是以離散的形式來表示,而如何反映物種多樣性在空間的連續變化迄今仍缺乏有效的方法與技術[12]。
在過去的40年里,世界上40%的熱帶雨林被毀;海南島也不例外,在過去的25年中熱帶雨林的覆蓋面積減少了71.7%[13]。而熱帶雨林是一個易受人類干擾的脆弱生態系統,一旦遭受干擾破壞,會產生惡劣的生態學效應,將給自然界和人類帶來嚴重的后果,所以當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主要集中在熱帶雨林的保護方面[14]。山地雨林是熱帶或亞熱帶南部山地上的濕潤性常綠闊葉林,其群落的結構和外貌與典型的熱帶森林相比,除林木的高度和種類組成上稍有差異外,其余的熱帶森林特征十分明顯。作為海南島主要水源涵養林的熱帶山地雨林是海南島生態平衡最重要的基本要素[13]。因此保護和研究海南島熱帶山地雨林的物種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5]。本研究對海南省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3個不同恢復階段的熱帶雨林樣地進行了群落結構、森林資源監測及生物多樣性的調查比較研究,探討不同恢復階段熱帶雨林植被的生長狀況及森林群落結構與生物多樣性的差異,從而尋求保護和管理熱帶雨林的有效途徑。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況
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海南島東南部,地處北緯18°40′13″-18°48′44″、東經109°45′26″-109°56′53″,海拔高度在50~1 499 m,總的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走向。在氣候上屬于東亞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區,年降雨量充沛,為1 870~2 760 mm,干濕季節劃分明顯,8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10月的雨季;而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為旱季。年均溫度20.8 ℃,最熱月均溫23.9 ℃,最冷月均溫16.3 ℃。成土母巖為花崗巖和閃長巖,土壤自低海拔向高海拔延展發育著黃色磚紅壤(海拔300 m以下)和山地黃壤(海拔300 m以上)[16]。 研究選擇的3個樣地位于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試驗區內,基本情況見表1。樣地植被類型屬于熱帶次生林。群落結構復雜,喬木高大;調查區內竹叢、附生植物較多,板根和層間植物較少,偶有絞殺現象,多見有大型倒樹和枯立木。
1.2 研究方法
1.2.1 樣地設置 選擇的3個樣地都設置為永久性樣地,面積都為2 500 m2,樣地1處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恢復的熱帶雨林中,樣地2處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恢復的熱帶雨林中,樣地3是原始熱帶雨林,因原來長勢弱而從未采伐。調查樣地的地理坐標位置、海拔高度采用手持GPS儀完成測量定位,并記錄相應的坡度、坡向和山地類型等數據。
1.2.2 樣地植物調查 各永久性樣地在此次調查時隨機選擇若干個10 m×10 m的小樣方,均采用“單木調查法” 實施樣地調查[17,18],測量、記錄樣方內喬木層所有植物的種名、株(叢)數,測量平均樹高、胸徑、枝下高等林木結構特征值數據。
1.2.3 樣地里林下植物調查 在每一樣地中隨機選2 m×2 m的草本層、灌木層小樣方各6個,分別記錄草本層、灌木層的植物種類、數目。
1.3 數據分析方法
1.3.1 基本數據 對測定得到的3個樣地喬木的樹高、胸徑、枝下高以及物種數、株數等基本數據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軟件分別匯總。
1.3.2 物種重要值 群落內各物種的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IV)用綜合數值來表示,它是確定群落中每一植物種相對重要性的一個綜合指標[2],以體現樣地的優勢種。物種重要值公式如下:
IV=(RD+RF+RP)×100%,
式中的RD、RF和RP分別為相對密度、相對頻度和相對顯著度,群落中所有物種重要值IV之和等于300;有些研究者將重要值除以3,則群落中所有物種的重要值之和等于100[2]。
1.3.3 物種多樣性分析 群落物種多樣性可用α-多樣性指數(Alpha-diversity index)來體現[19]。α-多樣性指數主要關注局域均勻生境下的物種數目,因此也被稱為生境內的多樣性,本研究采用α-多樣性指數范疇中的物種豐富度(Species richness)、物種多樣性指數(Index of species diversity)、均勻度指數(Index of evenness)、生態優勢度(Ecological dominance)以及Gleason指數來分析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不同恢復階段群落的物種多樣性。
①物種豐富度,物種豐富度(R)指出現在樣方(單位面積)內的物種數(S)。
②物種多樣性指數,計算時采用以信息論范疇的Shannon-Wiener函數為基礎的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H′)[19],公式為:
H′=-∑(ni/N)ln(ni/N),
式中,ni為物種i的個體數,N為群落(樣地)中全部物種的個體數。
③均勻度指數,采用以Shannon-Wiener函數為基礎的Pielous均勻度指數(PIE)[20],公式為:
PIE=H′/ln S=[-∑(ni/N)ln(ni/N)]/ln S。
④生態優勢度,用Simpson指數(SN)表示,采用生態優勢度可對群落的物種多樣性結構和動態水平進行更為透徹的說明[21]。公式為:
SN=∑[ni(ni-1)]/ [N(N-1)]。
⑤Gleason指數,
DGl=S/lnA,
式中,A為樣地(群落)面積[22]。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樣地中群落結構分析
2.1.1 群落優勢種 各樣地的優勢樹種個體數和重要值調查與計算結果分別見表2、表3、表4。調查結果顯示,在樣地1里共記錄到喬木897株。經分析鑒別,共有195個植物種。從種的重要值來看,前10種植物九節、大萼木姜子、葉輪木、水石梓、瓊欖、東南栲、海南鵝掌柴、黃椿木姜子、狹葉泡花樹、山杜英為優勢種(表2)。在樣地2里共記錄到喬木946株。經分析鑒別,共有195個植物種。從種的重要值來看,前10種植物米花木、海南楊桐、陸均松、海南鵝掌柴、鈍齒木荷、 水石梓、狗骨柴、華南毛柃、五列木、雞毛松為優勢種(表3)。在樣地3里共記錄到喬木613株。經分析鑒別,共有196個植物種。從種的重要值來看,前10種植物粗毛野桐、嶺南柿、九節、海南柿 、鴨腳木 、柄果木、紅鱗蒲桃、藥用狗牙花、蝴蝶樹、瓊楠柿為優勢種(表4)。
2.1.2 樣地林木結構分析 3個樣地喬木層林木結構特征值匯總情況見表5。通過表5可以看出,樣地3的喬木平均胸徑是10.65 cm,這是3個樣地中喬木胸徑平均值中最大的,而樣地2的喬木樹高和枝下高平均值都是3個樣地中最高的,分別是7.78、4.51 m。個中原因是原始林的樹齡最長,導致其喬木胸徑最大;而樣地2的喬木樹高和枝下高最高則可能是由于人類采伐之后優勢種發生了變化造成的,不過在實地看到,樣地2的各喬木植物總體樹高與枝下高要比其他2個樣地高一些。
2.2 生物多樣性分析
2.2.1 樣地內喬木層物種多樣性分析 群落里的物種數、個體總數及種群個體的均勻度是群落結構的要素[23],而物種多樣性則是這三個方面的綜合體現。通過計算得出3個樣地的喬木層物種多樣性各項指標數值,具體結果見表6。從表6可見,3個樣地的物種豐富度、Gleason指數、生態優勢度和物種多樣性指數的數值都比較接近,只有均勻度指數各樣地的差異相對較大;其中樣地3的物種多樣性指數、Gleason指數和均勻度指數最大,生態優勢度與其他樣地的較為接近,所以樣地3的物種多樣性最大;樣地2的多項物種多樣性指標要大于樣地1的,因而物種多樣性大于樣地1。相比之下,樣地3的物種豐富度最大,樣地1與樣地2的物種豐富度相等。總體而言,樣地3的物種多樣性大于樣地2,樣地2的物種多樣性大于樣地1。
2.2.2 樣地內林下層物種多樣性分析 通過計算得出3個樣地的林下層物種多樣性各項指標數值,具體結果見表7。從表7可見,3個樣地的草本層、灌木層的物種豐富度、Gleason指數、生態優勢度、物種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可能是人類對森林的經營管理影響了灌木層和草本層物種多樣性發展導致的。
2.3 群落分析
經過統計匯總,樣地1有喬木植物195種,分屬46科84屬;樣地2有喬木植物195種,分屬49科61屬;樣地3有喬木植物196種,分屬45科72屬。在樣地1里,九節、大萼木姜子、葉輪木、水石梓、瓊欖、東南栲、海南鵝掌柴、黃椿木姜子、狹葉泡花樹、山杜英10種植物為優勢種;在樣地2里,米花木、海南楊桐、陸均松、海南鵝掌柴、鈍齒木荷、水石梓、狗骨柴、華南毛柃、五列木、雞毛松10種植物為優勢種;在樣地3中,粗毛野桐、嶺南柿、九節、海南柿、鴨腳木、柄果木、紅鱗蒲桃、藥用狗牙花、蝴蝶樹、瓊楠柿10種植物為優勢種。3個熱帶雨林樣地中,除了樣地1與樣地2具有共同的優勢種植物水石梓、海南鵝掌柴外,樣地1與樣地3還具有共同的優勢種植物九節,其他優勢種植物的種類差異非常明顯。
3 小結與討論
本研究以群落的優勢種為出發點,探討了3個樣地的群落種類組成與結構特征、植物豐富度及物種多樣性等的變化。分析了3個不同恢復階段熱帶雨林樣地的生物多樣性,發現隨著時間的進程,3個樣地植物優勢種的差異在增大;按重要值分析,3個熱帶雨林樣地中排在前十位的植物為優勢種,其中大部分優勢種的種類差異非常明顯。從單木測定的喬木平均胸徑、樹高、枝下高等數據看,20世紀7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以下簡稱7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樣地的平均樹高和枝下高比20世紀6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以下簡稱6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樣地和原始熱帶雨林樣地要高;而原始熱帶雨林樣地的喬木平均胸徑大于6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樣地的,6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樣地的喬木平均胸徑大于7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樣地的,這是由于樣地內的植物樹齡不一樣產生的,樹齡越徑則越大。7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樣地的喬木高度相對于6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樣地和原始熱帶雨林樣地喬木高度在整體上要高一些,這可能是由于采伐后優勢種發生了變化,導致7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樣地的樹高生長較快。從3個樣地的各項生物多樣性指標來看,原始熱帶雨林樣地的物種多樣性指數、Gleason指數和均勻度指數最大,生態優勢度與其他樣地的較為接近,所以原始熱帶雨林樣地的生物多樣性最大;7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樣地各項生物多樣性指標多數大于6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樣地的,因而生物多樣性大于6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樣地。相比之下,原始熱帶雨林樣地的物種豐富度最大,6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樣地與7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樣地的物種豐富度相等。由于人類的采伐破壞了森林生態系統,采伐過的林地生物多樣性因而會下降,物種豐富度也會降低,這導致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減弱。調查發現,在林地恢復時間差別不大(分別是40年、50年左右)的前提下,高海拔林地的恢復要比低海拔的林地好一些,這是由于高海拔林地的水熱條件要優于低海拔林地。此外,坡向對森林生態系統也有一定的影響,如原始熱帶雨林樣地的坡向為西南向,植被生長狀況要優于7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樣地,7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樣地坡向為朝西,優于60年代恢復的熱帶雨林樣地朝北坡向。總體而言,3個樣地的生物多樣性差別不大,這是由于20世紀60、70年代距今時間較長,并且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保護力度較大,所以被人類采伐過的林地已經恢復得比較好,接近于原始森林的自然生長狀況。同時提醒我們,人類應該保護好大自然,不能亂砍濫伐、肆意破壞生態系統,在合理的砍伐之后要給予林地一定的時間休養生息,才能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使人類與自然界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 陳昌篤.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63-67.
[2] 王伯蓀,余世孝,彭少麟,等.植物群落學實驗手冊[M].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10.
[3] 李洪遠.生態學基礎[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182.
[4] 蔣有緒,王伯蓀,臧潤國,等.海南島熱帶林生物多樣性及其形成機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220-226.
[5] 王崢峰,安樹青,DAVID G C,等.海南島吊羅山山地雨林物種多樣性[J].生態學報,1999,19(1):45-51.
[6] 周紅章.物種與物種多樣性[J].生物多樣性,2000,8(2):215-226.
[7] 陳紅鋒,嚴岳鴻,秦新生,等.海南銅鐵嶺熱帶低地雨林群落特征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05,25(1):103-112.
[8] RUTGER R, DIETER 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and energy balance in an Amazonian lowland rainforest in Venezuela and the impact of the ENSO-cycle [J]. Journal of Hydrology,2007,337:377-390.
[9] HADAS R, ZENG X I. Hainan Island Geographical [M].Beijing: Science Press,1989.1-27.
[10] 江海聲.海南吊羅山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1] 陳靈芝,錢迎倩.生物多樣性科學前沿[J].生態學報,1997, 17(6):565-572.
[12] 余世孝,臧潤國,蔣有緒.海南島霸王嶺垂直帶熱帶植被物種多樣性的空間分析[J].生態學報,2001,21(9):1439-1444.
[13] 安樹青,朱學雷,王崢峰,等.海南五指山熱帶山地雨林植物物種多樣性研究[J].生態學報,1999,19(6):804-809.
[14] 胡玉佳,李玉杏.海南島熱帶雨林[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5] 俞通全.海南島的山地雨林[J].生態科學,1983(2):1-9.
[16] 林偉強,劉惠明,張 璐,等.廣州帽峰山次生林主要種群間聯結性研究[J].生態科學,2004,23(1):42-46.
[17] 方精云,沈澤昊,唐志堯,等.“中國山地植物物種多樣性調查計劃”及若干技術規范[J].生物多樣性,2004,12(1):5-9.
[18] 杜道林,劉玉成,李 睿.紹云山亞熱帶拷樹林優勢種群間聯結性研究[J].植物生態學報,1995,1(2):149-157.
[19] 錢迎倩,馬克平.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原理與方法[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41-165.
[20] MAGURRAN A E. 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Its Measurement[M].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63-167.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城市是人類最主要的生活空間,亦是人類徹底改造自然的一種人居環境。在城市生態規劃中一條重要的原則是鄉土及生物多樣性原則(Native diversity),它強調城市綠地系統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后堡壘之一,城市綠地系統的保護與建設已經引起社會的日益關注,因為它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還原組織,在城市生態規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城市綠地作為生物的棲息之地,其結構與動態都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密切相關。
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是生物(以植物為重點)多樣性保護規劃,研究范圍是市域――宜賓市行政轄區范圍內的兩區八縣,全境面積13298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宜賓市中心城區現狀城市建設用地主要分布在翠屏區、南溪區和宜賓縣,現狀中心城區建設用地面積1268平方公里。通過對宜賓市生物多樣性的調查,了解其資源狀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缺點,提出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原則和目標,探討不同空間層面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的主要內容和規劃布局。
1 宜賓市自然概況和生物(以植物為重點)多樣性總體現狀分析
1.1 宜賓市自然概況
宜賓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緣,地處金沙江、岷江和長江的三江交匯處,屬于四川、云南、貴州三省結合部,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城”。市域東西最大橫距153.2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50.4千米,總面積約13283平方公里,素有“川南形勝”的美譽。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為主體,整體地貌呈西南高、東北低的態勢。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低丘河谷地區兼有南亞熱帶氣候特征,立體氣候明顯。
1.2 宜賓市生物(以植物為重點)多樣性總體現狀
1.2.1 物種多樣性現狀
宜賓市植物物種較豐富,是“植物王國”、“香料之都”、“藥物寶庫”、“茶葉世界”、“天然竹海”。全市擁有喬灌木86科205屬435種,竹類13屬59種,屬國家或省級保護的樹種有22種,其中有6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銀杏、伯樂樹、珙桐、光葉珙桐、紅豆杉、蘇鐵;12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金毛狗、厚樸、水青樹、紅椿、香果樹、桫欏、梓葉槭、油樟、潤楠、楠木、紅豆樹、任豆,4種國家三級保護野生植物:川桂皮、化香樹、鵝耳櫪、羅漢竹。全市現保存各類名木古樹1065株。
1.2.2 遺傳多樣性現狀
宜賓具有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因此其遺傳多樣性也非常豐富。宜賓市目前的遺傳多樣性僅僅還只依賴于物種的多樣性,并未建立細胞庫、基因庫等保護遺傳信息的相關機構。
1.2.3 生態系統多樣性現狀
由于多樣化的地貌和氣候類型,為生態系統的多樣化創造了條件,全市境內主要有森林、濕地、農田以及城市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包括各種低山常綠針葉林、闊葉林、竹林植被群落,亞熱帶闊葉林、灌叢、草叢植被群落,亞熱帶水果植被群落,亞熱帶竹林植被群落等。
1.2.4 景觀多樣性現狀
由于宜賓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氣候條件決定了其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景觀多樣性表現出豐富的層次。此外,宜賓市城市綠地涵蓋了生態綠地、公園綠地、道路綠地、附屬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等多種綠地類型,使得城市綠地的景觀類型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特點。
1.3宜賓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的問題
根據對宜賓市生物多樣性總體現狀的分析研究,總結出其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6點:
(1)綠化植物種類單一,綠地結構簡單;
(2)景觀綠地的破碎化和片段化;
(3)自然生態系統弱,人工生態系統占主體;
(4)城區綠地組成結構不完善,空間布局不均勻;
(5)生態環境惡化,限制生物多樣性發展;
(6)鄉土植物保護的公眾意識較弱。
2 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原則
2.1 科學分區原則
根據區域范圍高程,坡度,坡向,植被等各項因素的影響,分析區域范圍敏感性,并依據敏感性的高低進行敏感性分區,劃分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
2.2 保護優先原則
根據規劃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特點和物種瀕危程度,優先保護對維護整體生態平衡有關鍵作用的物種、珍稀瀕危物種、古樹名木及面臨嚴重破壞的生態系統和原始生境,最大限度滿足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要求。
2.3 地域性原則
規劃要根據規劃區實際情況,保護對象的分布狀況,保護和構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生態系統,充分挖掘開發利用好鄉土植物,反映地域生態特征。
2.4 景觀生態原則
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創造差異化生境明顯的縮影式景觀,增加生物共存和密集程度。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網絡系統,充分發揮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和服務功能。
2.5 分類保護原則
對生物資源的保護主要采取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兩種,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為輔;就地保護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文化遺址等,而遷地保護則是利用少量的生產綠地,如苗圃、花圃和城市公園等場所。兩者做到統籌兼顧,并與生境的保護相結合。
3規劃目標
2.3.1 近期目標
采用建立宜賓市植物園、花木基地和珍稀植物遷地保護中心等方法,收集和保護鄉土園林植物種群,強化鄉土植物的引種、栽培、馴化與珍稀植物的保護管理工作。園林植物從400種增加到600種,其中鄉土樹種占到50%以上,突出地方植物群落的景觀特色,使景觀結構更加合理并促進鳥類等野生動物在城市綠地等植物群落中繁衍、生息,初步建立起鄉土植物收集、保護和繁育的研究體系,為城市園林綠化提供較強的技術支撐。
2.3.2 中長期目標
進一步豐富城市綠地的生態類型及其植物種類,有意識地增加鳥類的棲息地、動植物遷地保護數量和種群;同時積極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強化對外來物種的管理,全面提高宜賓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水平。園林植物種類力爭達到700種,其中鄉土樹種占到60%以上。
2.3.3 遠景目標
繼續強化城市生物多樣性規劃的實施,達到城市綠地生態類型齊全、生物多樣性結構合理的目的,使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種類達1000種,其中鄉土樹種占70%以上,建立起地方特色顯著、城鄉綠地系統相互融合,生物多樣性特征明顯的山水園林城市。
3 不同空間層面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
4.1 生態敏感性分析
生態敏感性是指生態系統對人類活動干擾和自然環境變化的反映程度,說明發生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難易程度和概率大小。敏感性高的區域,生態系統容易受損,應該是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建設的重點,也是人為活動受限或者禁止地區 。
以地理信息系統(GIS)為主要支撐手段,采用具有強大空間數據處理分析功能的GIS軟件和遙感圖像處理軟件ERDAS為平臺對宜賓市市域和中心城區范圍進行生態敏感性分析,并且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和城市空間發展格局理論,以此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的科學依據。
4.1.1 市域生態敏感性分區
宜賓市市域生態敏感性分為四個等級。市域南部地形較復雜,植被完整度高,生態敏感性高,自然保護區和水源保護區以及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也是生態敏感度較高的區。由南向北為山地,丘陵,平原;生態敏感性也呈南北向遞減分布。在城市建設區范圍生態敏感性最低。基于空間分析得出市域生態敏感性分析圖,將宜賓市敏感性分為四大區即高敏感區、敏感區、較敏感區和低敏感區。
高敏感區――生態功能保護與禁止開發區,包括西南部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以及水源保護區。該區生態最敏感。環境最脆弱的區域,其自然條件較好,具有豐富的動植物種類,是宜賓市重要的就是保護區域及生態屏障。
敏感區――生態功能保護與限制開發區。主要以林業用地、農業用地和牧業用地為主,為過渡帶,此地區自然條件較復雜,植被長勢較好,是生物多樣性的連接紐帶。
較敏感――生態功能協調區,主要為農業用地和牧業用地。該地區地形較簡單,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人為干擾與破壞。動植物物種多樣性較低。
低敏感區――生態功能協調區,引導建設區。主要為城鄉建設用地,植被受人為干擾破壞較嚴重。是生態敏感性低的區域。該區主要進行遷地保護與生態修護。
4.1.2 中心城區生態敏感性分區
宜賓市中心城區生態敏感性也為四個等級。基于空間分析得出中心城區生態敏感性分析圖,將城區生態敏感性分成四大區,即高敏感、敏感區、較敏感區和低敏感區。
高敏感區――生態培育、生態建設的首選地。包括城區內主要的自然山體、水源保護區。自然條件較好,生態敏感性較高,具有豐富的動植物種類,是宜賓市城區范圍內主要的生態屏障。
敏感區――該區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人為干擾,但該區在城區生物多樣性維護上起著聯結紐帶的作用。該區主要以林業用地為主,規劃時應該提高綠化覆蓋率,增加生物棲息的場所。
較敏感區――該區以農業用地為主,生態敏感性較低,自然條件較差,受人為影響較大,動植物各類和生物多樣性較低,對該地主要進行遷地保護和生態修護。
低敏感區――主要為城市建設用地,生態敏感性低,受人為干擾和破壞極大。對該地部分區域主要進行生態修護。
4.2 市域生物多樣性分區保護規劃
4.2.1 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以生態高敏感區為主,包括宜賓市西部和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如屏山縣、珙縣、高縣、筠連縣和興文縣等地。該區域多屬中山地貌,目前自然環境的整體狀況保存較好,因而本次規劃將該區作為宜賓市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育區。此類區域生物多樣保護的要求是維持其原有的生態過程和植物演替過程,除特殊情況(如出現森林火災、大規模病蟲害等)外,一般應盡量減少人工干預。具體工作的方法,可采用按生態承受能力設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或森林公園的方法,并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保護和管理,控制外來物種的進入,以達到保護生態、維持生物多樣性水平與特征和發展自然旅游的雙重目的。
4.2.2 丘陵生物多樣性培育區
以生態敏感區為主,主要包括宜賓市東北部和東部的整個市域低山和丘陵地帶,如南溪區、江安縣等地。就整個市域的角度看,該區域氣候溫和,熱量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適合植物生長且有一定的植被豐富度(如越溪河省級風景名勝區、越溪森林公園、云臺山森林公園和青峰寺森林公園等地),但由于長期人類開發建設的影響,該區域自然生態狀況破壞較大,宜將該區作為生物多樣性的撫育區。此類區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要求,一是保護目前生長狀態較好的天然林,采取封山育林、限制旅游人數、控制建設用地選址與規模等手段,力爭現有天然林質量不再降低、數量穩中有升;二是對目前質量較差的林地加強撫育,同時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按照周邊自然山林的植被構成狀況補充毀損的林木,提高生物多樣性水平。
4.2.3 平壩及城鎮生物多樣性恢復區
以生態低敏感區為主,主要包括宜賓市域城鎮體系涉及的各級城鎮規劃區,尤其以宜賓中心城市和區域二級城鎮以上的城鎮建設區為主。從分布上看,此類區域穿插在市域山地和丘陵之中,呈散點分布狀態,并與周邊自然環境有較多交叉.相對于整個市域,此類區段的生物多樣性一般較為貧乏,物種相對比較單一,宜作為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區。此類區段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要求,除全力保護城鎮周邊殘留的少數森林斑塊和特征性綠地外,主要是控制區域存在的農業面源污染,杜絕高污染的工業門類布局,以便為該區域的植被恢復和生物多樣性水平的逐步提升創造條件;在城鎮建設的過程中積極采用鄉土樹種、改變城鎮綠化單純追求園林綠化色彩美和形式美的現狀,盡可能在城鎮周邊山系、城鎮內的公園綠地、防護綠地等處模仿自然,組織較多植物組成的、喬灌草搭配的生態群落,使城鎮內部的生物多樣性水平逐漸得到提高。
4.3 中心城區生物多樣性分區保護規劃
4.3.1點
(1)區域主體、自然環境特點與多樣性狀況
點――面積和范圍都比較小,綠化形式較為簡單,樹種和生物多樣性不豐富。主要以城市中街頭、廣場、道路、防護綠地等范圍面積較小的綠化單元為主體。
(2)保護措施
①盡量增加點狀綠化的數量,使整個城市綠量增加;
②選擇抗性較強,對有害氣體和物質具有較強吸收能力的樹種,增加城市生態效益,從根本服務于整個環境改變;
③盡量模仿自然的生境,采用自然的植物群落,提倡喬灌草合理的搭配。
4.3.2線
(1)區域主體、自然環境特點與多樣性狀況
以線狀或帶狀形式存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塊狀綠化間的連通性,影響塊間物種、營養物質和能量的交流。線狀綠化給物種的空間擴散提供一個連續的網絡系統,可以增強體系的連接性。在本次規劃中,該部分主要由河流廊道、主要道路綠化組成,并且綠色廊道的寬度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表1)。由于宜賓市水系分布范圍廣,其作為主要“線”狀系統,河流灘谷更是部分生物生存的必要環境,因此對河流廊道的保護和規劃尤其重要。
表1 綠色廊道寬度控制范圍
名稱 寬度 作用
河岸植被帶 ≥30米 降低溫度,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應,控制水土流失,有效過濾污染物。
道路綠化帶 ≥60米 滿足動植物遷移、繁衍和傳播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
環城區防護林帶 600-1200米 減弱城市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創造自然化、物種豐富的景觀結構。
高速公路兩側防護林帶 50-100米 給動植物物種交換建立通道,滿足動植物遷移、繁衍和傳播,降低斑塊的破碎度。
國道、省道、快速路兩側防護林帶 20-50米 同上
鐵路兩側防護林帶 20-50米 同上
區域水源保護生態敏感區 水系及沿岸150米范圍 減少水土流失,保證水源質量以及城市用水安全。
(2)保護措施
①沿河流廊道增加濱河公園,線狀綠地,增大河流廊道的寬度,重視對水生生物的培育和應用,不僅從觀賞性更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模仿自然生境,提倡鄉土植物的運用和喬灌草多層次合理配置,盡可能少用純林、草坪,增加園林植物品種。
②對于道路綠化,應當按道路,所處位置,合理規劃樹種,或實施一街一樹的道路綠化建設方法。對有隔離帶的道路,配置時除了滿足行車安全外,應當實施多層次綠化,增加道路綠量,對整個中心城區的保護起到積極的協調作用。
4.3.3塊
(1)區域主體、自然環境特點與多樣性狀況
它的類型、形狀、面積、數量、組合、動態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產生影響,其組合與數量影響著其景觀功能的發揮,是城市的不可或缺的生態屏障,在宜賓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最終形成遍布城區的“綠島”。
該范圍塊狀綠化主要包括幾個類別:第一,城市公園類:市級公園和區級公園。第二,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第三,主要為周邊自然環境的原生態程度高,人為破壞活動較少,保留有較多原始生境棲息地的生態綠地區域,是宜賓城市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區域生態平衡的關鍵區域,是宜賓城市的不可或缺的生態屏障,在宜賓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2)保護措施
①生境與生物多樣性恢復重建
在公園建設規劃中,重視對自然生境的恢復;在生境的保護基礎上,對現有的次生灌叢開展森林恢復重建,增加植物多樣性;對低效的單一的人工林進行疏伐,降低喬木層密度,補植鄉土闊葉大苗,促進復雜的生態系統與豐富的物種生存環境的逐步形成;沿河流湖泊水源涵養林等生態公益林與村落生態環境的建設,以提高區域植被水源水土保持能力,恢復植被。在滿足公園休閑娛樂等社會功能的同時,盡可能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較為完整的生態環境。
②完善現有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強化管理
一些保護區雖然開展了有效的保護,但由于生境相對孤立,物種交流不暢,需要將本區域進行更為細致的總體規劃,建立增加保護景觀斑塊,通過廊道規劃與建設,將各類保護區有效聯結。完善保護區不健全的管理機構,增強執法力度。
保護現有生態系統和特殊生境,如山地生態系統等典型生態系統,濕地、河流、湖泊生態系統等;保護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其他生境和物種,如擇伐森林、次生灌叢、放牧場、農田等廣大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需要結合天然林保護工程與退耕還林工程,強化管理。
4.3.4面
(1)區域主體、自然環境特點與多樣性狀況
主要是在規劃中占面積最大,鏈接度最強,對景觀控制作用最強的景觀要素,作為背景,控制和影響著生境斑塊之間的物種遷移。本次規劃中主要由農田、農林模式、林牧業用地組成。
(2)保護措施
主要以保護農田生態系統和農業景觀為主,大力營造各類水土保持林、速生林,調整優化樹種結構,完善提高農田林網,全面提高生態系統和農田景觀的多樣性建設。強化對農田生態系統的管理,防治源污染。
結語
通過本次宜賓市綠地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的編制,針對其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的6點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方法。首先,建立點、線、塊、面相結合的城市生物多樣性網絡,在城市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以及河流等的建設過程中,配置多層次、混交復層結構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植物群落,注重喬、灌、草以及層間植物的多層次搭配,組成近似天然的植物群落。其次,在空間布局上,以中心城區與周邊8個縣為核心逐漸向外擴展,形成遷地保護向就地保護過渡的分布格局;市域內人為干擾較小的山地及各類保護區等區域作為以林地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為主的生境及鄉土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育中心,而中心城區與周邊8個縣則以園林綠地多樣性及鄉土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育為重點。最后,嚴格執行綠地系統規劃,控制城市綠線,確保生物多樣性規劃落到實處,以廣泛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普活動、政策宣傳和強化法律的方式呼應生態園林城市的發展目標,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和各級領導干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建立起宜賓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規劃的主要內容。
在今后的城市生態建設中,應針對現狀存在的某些不足,運用新的理論和方法加以解決。唯有如此,城市生物多樣性特色才能獲得更好地運用,城市化進程才能更好地邁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俞孔堅. 從世界園林專業發展的三個階段看中國園林專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J] . 中國園林,1998 ,14 (1) :18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