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5 11:33: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職業道德規范的原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最近一段時間我認真的學習了《幼兒園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細則》,學習后我覺得收益很大,《幼兒園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讓我對教師這一崇高的職業又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
通過學習教師職業道德,讓我更加熱愛孩子。熱愛孩子是幼兒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必備條件,一個教師只有具備了這種道德情感,才能產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強烈愿望。同時也使我明白了凡事都要以身作則。特別是對于幼兒教師,因為孩子的年齡特點喜好模仿,所以幼兒園的孩子都會把自己的老師當成學習模仿的榜樣。這就要求了教師做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還要求我們要儀表端莊,大方得體,言行舉止要文明禮貌,否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通過學習教師職業道德,使我明白新時代新形勢下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電,不斷的補充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教師職業道德讓我受益非淺,我會用它時刻的鞭策我自己,讓它成為我教育事業中的一盞明燈!做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
2.尊重服務對象的知情權、選擇權和隱私權、對待服務對象不分民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等,應一視同仁。
3.文明禮貌服務、舉止端莊、態度和藹、文明用語。
4.廉潔奉公、自覺遵紀守法,不以職權謀私。
5.實行保護性醫療,不泄露服務對象隱私和秘密。
6.互學互尊,團結協作,謙虛謹慎,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7.精益求精,奮發進取,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水平。
二、醫養結合衛生服務人員行為準則
1.愛崗敬業、恪盡職守。
2.勤于學習、精益求精。
3.清廉正直、平等待人。
4.互尊互助、團結協作。
5.慎言守秘、取信病人。
6.儀表端莊、行為文明。
三、醫養結合衛生服務承諾
1.文明行為、禮貌待人,尊重病人人格,不與病人爭吵。
2.不購銷假冒偽劣藥品,確保群眾用藥安全有效。
3不推諉病人,做到首診負責制。
4.著裝規范,掛牌上崗,文明用語,微笑服務,有問必答。
5.合理用藥,合理檢查,公開收費標準,不亂收費。
6.免費測量血壓,免費提供健康教育處方,免費舉辦健康教育講座。
關健詞:會計 職業道德 規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加快,不少財會人員在物質財富中失去了方向,貪污、濫用職權等行為大行其道,客觀上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使其成為各行各業會計人員必須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和自律標準,這是我國加人世貿組織后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有效治理各種貪污、腐敗行為的有效措施之一。本人結合實際情況談談對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認識。
1.會計職業道德
會計職業道德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是一般社會公德在會計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引導、制約會計行為,調整會計人員與社會、會計人員與不同利益集團以及會計人員之間關系的社會規范。具體地說,是指會計職業人員在從事會計工作、履行會計行為時所應遵守的道德標準。
2.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
會計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表現為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是指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對會計職業行為及職業活動的系統要求或明文規定。它是職業道德在會計職業行為和會計職業活動中的具體體現。
根據我國的會計工作、會計人員的實際情況,結合會計職業道德的一般要求,筆者認為,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應包含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和強化服務等主要內容。
2.1會計人員愛崗敬業的表現之一是忠于職守,盡職盡責。這是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首要前提。它要求財會人員充分認識本職工作在整個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本職工作,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同時,還要求財會人員在工作中正確處理責、權、利三者關系;刻苦鉆研業務,不斷提高技能,勇于革新,爭做行家里手。
2.2誠實守信這是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不僅要求會計人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不弄虛作假,不欺上瞞下,講信用,重信用;而且要求財會人員做到不為利益誘惑,保密守信;還要堅持做到執業謹慎,信譽至上。
2.3廉潔自律是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在要求。它就是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加強世界觀的改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反省、剖析、提高自己,同時要公私分明,不貪不占,遵紀守法,盡職盡責。
2.4客觀公正。這是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靈魂。它首先要求會計人員的態度額觀公正,其前提是以良好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前提;其次要求會計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必須遵守各種法律、法規、準則和制度,依照法律規定進行核算,并做出額觀的會計職業判斷;再次,還應實事求是,不偏不倚,如會計人員在辦理有關繳納企業所得稅的業務時,應依法納稅,不能以損害國家利益為前提而少交稅款。
2.5堅持準則。這是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重中之重。它要求會計人員在處理業務過程中,嚴格按照會計法律制度辦事,不為主觀或他人意志左右。會計人員在進行核算和監督過程中,只有堅持準則,才能以準則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在發生道德沖突時,應堅持準則,以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眾利益和正常的經濟秩序。為此,要求財會人員必須具備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牢固樹立財經法制意識,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2.6提高技能。這是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時代要求。會計是一門不斷發展變化、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它與經濟發展有密切的聯系。會計工作是一門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從業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勝任會計工作,才能夠勤勉、謹慎地運用其知識、技能經驗,善于根據客觀環境做出正確的職業判斷,如選擇恰當的會計政策、做出合理的會會計估計等。
2.7參與管理。簡單地講就是間接參加管理活動,為管理者當參謀,為管理活動服務。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努力鉆研業務,熟悉財經法規和相關關制度,提高業務技能,熟悉服務對名勝的經營活動和業務流程,使參與管理的決策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不能消極被動地記賬、算賬和報賬。
2.8強化服務。是要求會計人員具有文明的服務態度、強烈的服務意識和優良的服務質量。會計人員服務的態度直接關系到會計行業的聲譽和全行業運作的效率,會計人員服務態度好、嚴格執法、服務周到就能提高會計職業的信譽,增強會計職業的生命力,反之,就會影響會計職業的聲譽,甚至直接影響到全行業的生存和發展。
3.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特征
3.1原則性原則性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典型特征。堅持原則能使財會工作者職業義務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強,作為會計工作者,如果不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不堅持按原則辦事,不僅會危害自身,也會損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3.2無私性財務工作要求會計人員具有大公無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為,以國家、集體的利益重于一切為最高原則。無私性集中體現在財務工作者的道德習慣行為上,廉潔奉公,不貪不沽,一塵不染,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傳統作風。
3.3服務性財務工作貫穿于我國四化建設的各行、各業、各個部門。財務工作既不能獨立于各行、各業、各部門而存在,又不能置于各行各業各部門之上。
3.4時代性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道德標準,所以說,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具有很強的時代性。
4.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加快,不少財會人員在物質財富中失去了方向,貪污、等行為大行其道,客觀上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使其成為各行各業會計人員必須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和自律標準,這是我國加人世貿組織后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有效治理各種貪污、腐敗行為的有效措施之一。本人結合實際情況談談對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認識。
1.會計職業道德
會計職業道德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是一般社會公德在會計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引導、制約會計行為,調整會計人員與社會、會計人員與不同利益集團以及會計人員之間關系的社會規范。具體地說,是指會計職業人員在從事會計工作、履行會計行為時所應遵守的道德標準。
2.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
會計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表現為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是指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對會計職業行為及職業活動的系統要求或明文規定。它是職業道德在會計職業行為和會計職業活動中的具體體現。
根據我國的會計工作、會計人員的實際情況,結合會計職業道德的一般要求,筆者認為,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應包含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和強化服務等主要內容。
2.1會計人員愛崗敬業的表現之一是忠于職守,盡職盡責。這是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首要前提。它要求財會人員充分認識本職工作在整個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本職工作,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同時,還要求財會人員在工作中正確處理責、權、利三者關系;刻苦鉆研業務,不斷提高技能,勇于革新,爭做行家里手。
2.2誠實守信這是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不僅要求會計人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不弄虛作假,不欺上瞞下,講信用,重信用;而且要求財會人員做到不為利益誘惑,保密守信;還要堅持做到執業謹慎,信譽至上。
2.3廉潔自律是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在要求。它就是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加強世界觀的改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反省、剖析、提高自己,同時要公私分明,不貪不占,遵紀守法,盡職盡責。
2.4客觀公正。這是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靈魂。它首先要求會計人員的態度額觀公正,其前提是以良好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前提;其次要求會計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必須遵守各種法律、法規、準則和制度,依照法律規定進行核算,并做出額觀的會計職業判斷;再次,還應實事求是,不偏不倚,如會計人員在辦理有關繳納企業所得稅的業務時,應依法納稅,不能以損害國家利益為前提而少交稅款。
2.5堅持準則。這是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重中之重。它要求會計人員在處理業務過程中,嚴格按照會計法律制度辦事,不為主觀或他人意志左右。會計人員在進行核算和監督過程中,只有堅持準則,才能以準則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在發生道德沖突時,應堅持準則,以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眾利益和正常的經濟秩序。為此,要求財會人員必須具備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牢固樹立財經法制意識,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2.6提高技能。這是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時代要求。會計是一門不斷發展變化、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它與經濟發展有密切的聯系。會計工作是一門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從業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勝任會計工作,才能夠勤勉、謹慎地運用其知識、技能經驗,善于根據客觀環境做出正確的職業判斷,如選擇恰當的會計政策、做出合理的會會計估計等。
2.7參與管理。簡單地講就是間接參加管理活動,為管理者當參謀,為管理活動服務。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努力鉆研業務,熟悉財經法規和相關關制度,提高業務技能,熟悉服務對名勝的經營活動和業務流程,使參與管理的決策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不能消極被動地記賬、算賬和報賬。
2.8強化服務。是要求會計人員具有文明的服務態度、強烈的服務意識和優良的服務質量。會計人員服務的態度直接關系到會計行業的聲譽和全行業運作的效率,會計人員服務態度好、嚴格執法、服務周到就能提高會計職業的信譽,增強會計職業的生命力,反之,就會影響會計職業的聲譽,甚至直接影響到全行業的生存和發展。
3.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特征
3.1原則性原則性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典型特征。堅持原則能使財會工作者職業義務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強,作為會計工作者,如果不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不堅持按原則辦事,不僅會危害自身,也會損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3.2無私性財務工作要求會計人員具有大公無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為,以國家、集體的利益重于一切為最高原則。無私性集中體現在財務工作者的道德習慣行為上,廉潔奉公,不貪不沽,一塵不染,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傳統作風。
3.3服務性財務工作貫穿于我國四化建設的各行、各業、各個部門。財務工作既不能獨立于各行、各業、各部門而存在,又不能置于各行各業各部門之上。
3.4時代性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道德標準,所以說,財會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具有很強的時代性。
4.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重要作用
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是對會計法律制度的重要補充。會計法律制度是會計職業道德的最低要求,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對會計法律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輔助和補充作用。
4.2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是規范會計行為的基礎。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對會計的行為動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從而起到規范會計行為的目的。
現代CPA職業始于西方,西方學者對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做了多層面的探究,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與資料,值得我們學習參考。在我國開展會計誠信及會計國際化建設過程中,了解CPA道德的共性要求,在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比較中,汲取融會西方CPA職業道德價值目標、體系構建和精神內涵,充實和發展我國的CPA職業道德體系,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IFAC的《職業會計師道德守則》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的職業道德委員會于1988年擬定了《職業會計師道德守則》,同年7月經國際會計師總理事會批準后。涉及職業會計師行為準則和道德原則,具體內容有定義、導言、公眾利益、目標、基本原則和具體規范:(1)定義是對規范涉及的術語給出解釋;(2)導言是對規范適用范圍、會員國的責任及規范框架作出的說明;(3)公眾利益是指職業會計師的責任并不是專門滿足某個客戶或雇主的需要,會計職業準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眾利益;(4)目標是指規范要達到的最高執業標準,包括:可靠性、專業化、服務質量、信任;(5)基本原則,包括:公正性,職業會計師在提供專業服務時應當坦率、誠實;客觀性,職業會計師應當力求公平,不得因偏見、利益沖突和他人影響而損害客觀性;專業勝任能力和謹慎原則,職業會計師應使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一直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以確保客戶能享受到合格的專業服務;保密;職業行為,職業會計師行為應符合本職業的良好聲譽,不得有任何損害職業形象的行為;技術準則原則,職業會計師應遵照相關的技術和專業準則提供專業服務。(6)具體規范,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適用于所有職業會計師,第二部分適用公共執業會員,第三部分適用受雇傭的職業會計師。因為本文研究的是有關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故只具體介紹前兩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公正和客觀性、道德沖突的解決、專業勝任能力、保密、稅務服務、跨國活動、宣傳;第二部分包括:獨立性、專業勝任能力和利用非會計師的有關責任、收費和傭金、與公共會計師業務不相容的活動、客戶的資金、與其他執行公共業務的職業會計師的關系、廣告和推銷。對一名CPA來說,第二部分尤為重要,它規定了CPA在執業過程中應遵循的行為規范,規定了CPA應如何處理與社會公眾、與客戶、與其他CPA的關系。其中對“獨立性”的規范十分詳盡,包括:獨立性要求適用的范圍、實現獨立的途徑、對獨立性的威脅及防范措施。
二、美國AICPA頒布的《職業行為規范》
在美國,比較完備的CPA職業道德規范始于1986年的“安德森報告”。該報告根據70年代以后CPA所面臨的更富有競爭、更富有商業色彩的環境,在重整職業道德的口號下,提出一個職業道德規范的框架,它包括四個層次,即:概念一行為準則一解釋一道德裁決。這四個層次將各項職業道德原則從抽象概念依次具體化為可操作的規范。1986年的框架又經職業道德委員會修訂并于1988年正式實施,修訂的框架為三個層次:職業行為原則一執業與行為的規則一規則的解釋,其功能依然是將抽象的概念演化為可操作的具體規范。1992年AICPA又進行過一次修訂,其框架未做大的改變。美國CPA職業道德規范包括兩部分:原則與規定,規定又包括規則、解釋性說明、裁定??梢娫撌貏t實際上由四個層次構成:職業道德原則(PrinciplesofProfessionalConduct)、行為守則(RulesofConduct)、行為規則解釋(InterpretationofRules ofConduct)、道德裁決(EthicsRulings)。(1)原則是激勵注冊會計師努力達到的目標,為第二部分提供了基本概念。內容包括:責任,作為專業人員執行職責時應該應用敏感的職業和道德判斷;公眾利益,會員應該有責任為公眾的利益服務,不辜負公眾的信任,表現出對職業的奉獻精神;公正,為了保持和擴大公眾的信任,會員必須以高度的正直感完成所有的專業任務;客觀和獨立性,會員在執行專業任務時應該保持客觀性,不受任何利益沖突的干擾;應有的關注,會員應該遵守專業技術和道德準則,不斷提高能力和服務質量,盡最大能力完成專業任務職責;服務的范圍與性質,會員在執業時應當遵守專業行為法規確定的提供服務范圍與性質原則。(2)規則是AICPA成員必須遵守的具體規定,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獨立、公正、客觀性;一般和技術性準則,含一般準則、符合準則、會計原則;對客戶負有的責任,含客戶的機密信息、或有收費兩條準則;其他責任與做法,含有損聲譽的行動、廣告與業務招攬、傭金和介紹費、執業形式與名稱四條準則。(3)解釋是規則適用范圍和應用的指導原則。4、道德裁定則是對規則和解釋性說明應用到某種實際情況的總結。
這四個層次之間的關系可用下列圖1表示:
三、其他國家CPA道德規范
1、澳大利亞注冊會計師公會(ASCPA)頒布的《職業行為準則》ASCPA是會計職業組織的后起之秀,其準則主要由六個部分組成,包括導言、適用于全體會員的職業行為道德原則、適用于全體會員的事項、主要適用于提供公共會計服務的會員的事項、會員手冊中其他部分包含的公告和規定以及有關職業行為具體方面的公告和規定、職業公告。其中,職業行為道德原則包括公眾利益、公正、客觀和獨立、勝任能力和應有關注、對會計和審計準則的遵守、對公會頒布的其他準則和指南的遵守、保密、職業和公會的形象。主要適用于公共會計服務會員的事項包括職業收費、咨詢服務――收費和傭金、在信托公司擁有基金和保管客戶的資金、執業姓名和簽字、廣告和宣傳、客戶變動、續約、不相容業務、關注信件和詢問、文具和標識。其他有關職業行為具體方面的公告中適用于CPA的有:業務約定書(非審計業務)、審計業務約定書、質量控制公告、質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破產準則公告、實務描述(PracticeDe-scriptions)、實務格式(Forms ofPractice)、合伙、信托公司的業務(PracticethroughTrusts)、公司。
2、英國 英國公共會計師職業團體較多,都制定了各自的職業道德規范。本文簡要介紹1990年成立的特許會計師職業道德聯絡委員會(CAJEC)制定的“職業道德指南(Guidelines)”,內容包括導言及基本準則;誠實、客觀獨立;破產實務、公司財務咨詢及指導;利益沖突、保密;專業勝任能力及改任、咨詢顧問、、非會員雇員;收費、業務之取得;事務所名稱及公文標識,其他。
四、各國CPA職業道德規范的比較分析
上述這些國家的CPA職業道德規范多是在政府的宏觀指導下,由各個會計職業團體制定,針對性強,具有較高代表性。既規定了道德規范的基本準則,又對具體的條款作了詳盡的解釋,并配以一些判例進行論述,可行性強,值得我們借鑒。由于不同國家的市場發展程度、經濟結構、文化傳統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對不同國家的CPA職業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各國CPA職業道德特征也同樣存在差異。為此,有必要對這些因國而異的道德準則加以比較分析,尋找其共性,才能對構建我國CPA職業道德規范體系提供借鑒。
1、體系比較與啟示(1)比較根據上文對幾個有代表性國家和組織CPA職業道德規范的介紹,可以看出其體系略有差異。I―FAC的《職業會計師道德守則》除去有關定義、導言,其結構框架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層次:目標,即會計職業應達到的最高境界;基本原則,即為達到職業目標,職業會計師必須遵循的原則;準則,即職業會計師在各種典型情形中運用基本原則的詳細指南,是目標和基本原則的具體化,是CPA道德準則體系的主體內容;評論,對個別重要準則所作的詳細說明。這四部分的關系如下:
目標基本原則準則評論
美國CPA職業道德規范體系主要由AICPA制定的《職業行為準則》來確立。該體系亦分四部分內容:原則,代表著注冊會計師行為的理想標準或理想追求;行為準則,是核心內容,代表著注冊會計師行為的最低標準;解釋;道德裁決。用圖表表示如下:
原則行為規則解釋道德裁決
澳大利亞CPA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由ASCPA《職業行為規范》確立,內容雖多,概括起來大致有三個層次:原則、事項、具體公告和規定,如圖所示:
原則事項具體公告和規定
英國CAJEC的《職業道德指南》大致可分為:基本準則、具體準則、指南三個層次,如圖所示:
基本準則一具體準則一指南
可見,上述四個職業團體所制定的CPA職業道德規范框架雖有差異,但都形成了一個層次分明的體系,大致包括:道德原則一具體規則一規則解釋三個由抽象到具體的層次。這三部分特征不一、規范力不等,層次分明、自成體系,能夠為注冊會計師提供不同程度的指導,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任何一種規范的有效性,在于能夠比較容易地據以對被規范者之違反行為做出判斷并予以適當處理,即所謂可操作性。因此,這種規范體系是有其合理性的。
(2)啟示①具體規則是建立在若干道德原則基礎之上的,原則的建立為規范體系建設提供了基礎和強有力的指引;②最高標準和最低要求同時存在。前者為CPA的精神追求指明了方向,體現了道德的先進性;后者是CPA在執業中必須遵循的,具備可操作性和強制性;③道德原則到解釋是一個逐步細化的過程。這種漸進式過程,既有助于CPA職業道德規范的制定,又便于CPA在執業過程中遵循。
2、內容比較與啟示(1)道德原則比較
IFAC、AICPA、ASCPA提出的原則用表1表示如下:
可見有的原則已趨于一致,有些則不同。①ASCPA的與1FAC的原則相似之處較多,如專業勝任能力、保密、職業形象,這些是AICPA沒有的;②ASCPA與AICPA亦有相似之處,而IFAC未將其列入的,即公眾利益與獨立性;③AICPA還提出“責任”這一原則,是另兩個準則未列入的。總的來說,IFAC和AICPA的道德原則較簡潔,而ASCPA更完備一些,但作為概念性的原則應以簡潔為好。因為CPA職業道德原則應當是整個道德規范體系的較高層次,是指導CPA職業行為的基本信條,是CPA應當建立和遵守的觀念,既要體現一定的概括性,也要體現全面性和系統性。我們應當借鑒那些國際公認的CPA職業道德原則,如客觀、公正等。同時,從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以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道德。如此,才能使得我國的職業道德原則既能與國際慣例接軌,又具有本國特色,適合本國實情。
(2)具體規則比較IFAC、AICPA、ASCPA、CAJEC頒布的道德規范,雖然并沒有明確區分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但對獨立審計職業道德的許多問題都作了具體規定,這些具體規范相當于具體準則。前文我們已經加以介紹,現用表2表示如下:
可見:(1)四個組織均做了規定的事項是:獨立性、公正性與客觀性、保密、收費與傭金;(2)其中有三個組織對其做了規定的是:不相容業務、廣告和推銷、執業形式與名稱;(3)除了“應有的關注”、“或有收費”、“與其他CPA關系”只有其中的一個組織作了具體規定,其他的事項均有兩個團體做了規定,即:一般準則和技術準則、專業勝任能力、客戶的資金、客戶變動和續約、道德沖突的解決、跨國活動和宣傳、利用非會計師的責任。
中、英兩國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各有特色,我們對兩國道德規范體系中可供比較的問題作一些延伸分析。(一)職業道德規范與法律法規聯系的緊密度一般地認為,法律法規具有公權力的強制性,而職業道德規范是一種更高標準的責任,受制于輿論監督,無強制性。英國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即表現這樣的特征,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由職業團體制定、頒布,用于約束同業會員之行為,對不遵守職業道德規范行為者予以督導和專業性懲罰,較少地依賴法律法規。而中國的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與之有著明顯的差異,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由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制定,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是財政部管轄之下具有官方性質的職業團體。其制定道德規范基本準則第一條明確提出,職業道德規范依據注冊會計師法。譬如針對利益相關者之回避和保密性問題的條款在會計師法與會計職業道德規范中皆在體現[1]。因此,中國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與法律是密不可分的。(二)職業道德規范內容的完整程度英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僅其指南文本有幾十萬字之篇幅,內容具體、完整。對會計師在執行專業活動中的一切技術性或非技術都做了具體約束,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基本準則共七章三十二條,對職業道德的定義與英國是類似的,但具體約束的內容與之相比少之又少。(三)職業道德規范的可執行性在英國,會計職業的設立和職業道德規范的形成歷史攸久,歷經多次修訂、充實與完善,系統完整且極具執行性。中國現行的規范因為起步較晚還只是基本準則,短期內其執行性不是很強。
文化差異是影響會計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因素
中圖分類號:G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 9841(2012)05—0056—06
人是社會關系的存在,必然與各種人建立起人際關系,形成各自的利益與沖突,盡管如此,人也總會遵循某種美好意愿選擇自己的行動方向,并依據自己所認同的律令行事。為此,道德,這種既蘊涵著人們對善的行為的認識,也能促使人們依照形成的律令行事的滋生物,就成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档抡J為,道德就是出自“善良意志”的“絕對命令”。因而,道德不僅以意識、情感、理想和信念反映人類社會精神,還以規范、準則、律令等形式調整人的行為,并以道德評價、道德教育、道德修養等方式提升人的德性品質。教師職業道德,在我國,簡稱師德,是一般社會道德或職業道德在教師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它在教師的職業實踐中形成,反過來又指導著教師正確地處理教育工作中的各種關系,成為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美國的全國教育協會制定的《教育專業倫理規范》都屬于教師應遵循的行為準則的載體。透過這兩者,我們可以窺見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師職業道德發展期待、職業道德內涵、職業道德品質等內容。通過對文本的比較分析,筆者認為這將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我國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狀況和方向,改善我國教師職業道德文本表現形態;完善我國的師德建設體制并有效地指導教師自我道德修養水平的提升。
一、中美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文本特征
(一)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版)的文本特征
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版)(以下簡稱《道德規范》)的形成經歷了一個不斷修訂的過程。1985年由國家教委、全國教育工會聯合制定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試行)》文本,這是其最初的形態。1991年,全國教育工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對其進行了修訂,更名為《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之后,又分別于1997年和2008年兩次對其進行了重新修訂。《道德規范》(1997年版)由8條目(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和51條行為準則(略)組成?!兜赖乱幏丁罚?008年版)由6條目(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和59條行為準則(略)組成?!兜赖乱幏丁罚?008年版)的文本特征為:
第一,從形式上看,精簡了原有版本的條目,但內涵更加豐富;增加了“教書育人”和“終身學習”條目,旨在強化教師職業的專門性。盡管條目從1997年版的8條減為6條,但涵蓋了1997年版的所有內容,如1997年版中的條目:“依法執教”、“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和“嚴謹治學”分別成為2008年版“愛國守法”、“為人師表”和“終身學習”中的行為準則。所增加的“教書育人”條目和相應的準則:“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很顯然是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職業性和專門性的強化。
第二,從內容上看,較為完整地輻射到了教師職業中的各類人際關系,具體是:教師如何對待教育事業,對待學生、對待教師群體、對待家長以及自己。《道德規范》對教師如何處理這些關系有明確的規定,如:“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等。
第三,從任務上看,力求使教師職業道德理想和信念、職業道德原則和教學活動行為準則融為一體,所發揮的是思想境界提升,個人道德修養水平提高和行為準則遵循的多層次和多方面的功能。如:“甘為人梯,樂于奉獻”體現的是教師應具有的職業道德理想和信念,“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體現的是教師應遵循的職業道德原則;“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體現的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準則。
第四,從表述用語上看,《道德規范》的每一條款用的都是短語,采用的是以正面引導和行為建議為主的表達方式,如“關愛學生”條目下的各款:“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都是對教師行為具有引導性和建設性的規范,不具有法律效力般的強制性。
(二)美國《教育專業倫理規范》(1975年版)(Code of Ethics of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的文本特征
美國現行的《教育專業倫理規范》(1975年版)(以下簡稱《倫理規范》)是在1929年的《全國教育協會的全美倫理規范》(Code of Ethics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States)的基礎上不斷修改形成的。從1929年版到1975年版,歷時50余年,美國教育協會先后對其進行過六次修訂,版本變化七次:1941年版、1952年版、1963年版、1968年版和1972年版??傮w上看,各版本關注的焦點始終在學生的責任和教育專業責任兩大方面,時有對教師在處理與家長、與社區的關系和其他關系方面的規定。1975年版沿用至今,它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導言:對教師職責性質和該規范所具有的法律效力的闡釋和相應的行為準則;對學生的義務及規范(闡釋和8條款);對教育專業的義務及規范(闡釋和8條款)。其文本特征表現為:
第一,從形式上看,《倫理規范》三大部分都由闡釋和具體行為準則構成,包括:闡明行為理由,明確行動原則,規定應該或不應該的行為準則,如:導言首先以教師職責的性質為理由:“因為相信每個人享有其價值和尊嚴,所以教師的第一天職即為求索真理,達至卓越,享有民主”,然后明確指出教師的行動原則:“要達成這些目標,核心是確保學與教的自由,讓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再規定教師應有的行為準則:“為人師者的責任就是以最高的標準恪守這些倫理原則”;在對學生的義務條款中,先闡釋應盡的職責:“教師應努力幫助每一位學生,挖掘其潛力,實現其理想,成為有價值的公民”,然后明確提出工作的原則:“因此,教師工作就是要激發他們的質疑精神,提高其理解和獲取知識的能力,精心設計出有價值的目標”,再規定教師不應有的行為,如:“不應該毫無理由地限制學生的獨立學習和探索;不能毫無理由地阻止學生獲得不同的觀點”等共8條款。
第二,從內容上看,《倫理規范》是基于社會對教師職業的期待以及教師在職場中涉及到的人際關系兩大維度的考慮制定出來的,彰顯的是教師職業的社會性和專業性,如,在對教育的義務條款中指出:“公眾普遍認為教育職業是值得信任的,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最高的專業服務理想。公眾認為,教育職業的服務質量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發展和公民素質的提高,教師應該盡力提升專業標準,積極營造氛圍,鼓勵教師進行職業判斷的訓練,創造條件吸引值得信任的人加入到教師隊伍當中,力爭將不合格的人阻擋在教育專業門外”;導言中指出:“教師無不認為其責任蘊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之所以要追求并維持高標準的道德行為,動機便是出于對同事、家長和社區的尊重和信賴?!币虼耍诮處煂逃牧x務中,對涉及學校教學活動中的人和事的行為作了明確規定:“不應該在申請教師職位時故意作虛假的陳述或者隱藏與其能力和資格相關的事實”;“不應該利用工作之便公開同事信息,除非是出于專業需求或者為法律所允許;不應該故意對同事發表錯誤的或者惡意的言論。不應該利用工作之便接受任何可能損害或影響專業決定或行動的饋贈、禮品或恩惠”。
第三,從任務上看,《倫理規范》強調指出它只是對教師職業道德底線行為的規定,是教師不良行為受到處罰的依據。如導言中闡釋:《教育專業倫理規范》既是全體教師的抱負,也為其行為提供了評判依據。全美教育協會提出的具體條款及因為違反條款而應受到懲罰的補充規定具有全部法律效力。未經協會許可,不得擅自變更。”也即,盡管《倫理規范》有對各條款的制定理由的闡釋,但其意圖是在推出具體的行為準則,其作用是為了避免教師在職業活動中的不良行為并使對各種教師的失范行為進行處罰時有據可依。
第四,從表述用語上看,《倫理規范》的用語清楚、明了、針對性和專業性強。每一條款以“不應該”引起一個完整句子,每一條款只針對一類行為進行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如:“不應該故意羞辱或貶低學生;不應利用專業關系之便,謀取私利;不應該幫助不合格教師從事未經授權的教學活動;不應該故意對同事發表錯誤的或者惡意的言論等”。每一款規定都蘊涵著法律般的強制力,而且專業性強,表述的方式是完全把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與一般公民道德規范和其他職業的道德規范區別開來了的。
二、中美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文本的意蘊解讀
我們選取了四個維度對中美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現行文本特征進行了描述,可以看出兩者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別,兩者差異的根源在哪里?哪種文本表現形態更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和實踐上的實效性?這就需要對其深藏的意蘊進行揭示和解讀。
(一)側重職業道德與職業品質的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我國的《道德規范》更多是對教師職業“道德”品質的要求,而不像美國《倫理規范》的重心是在行為“規范”上,這一核心的文本特征差異顯而易見。這與我國社會歷來對教師職業的認識以及現代學者們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學理上的探討有關。在我國的傳統與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教師職業有很高的期待,教師不僅是一項一般意義上的職業,更被認為是一項崇高的事業,《道德規范》中要求教師“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表述就是這一認識的集中體現。社會對教師也有著“榜樣”和“模范”的期待,因此,要求從業者具有的個人修養和人格魅力遠超于其他職業。我國《道德規范》側重職業道德與職業品質的文本意蘊也是社會對這一職業道德的訴求。
在理論上,我國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教師職業道德進行了探討,如顧明遠的界定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處理各種關系、問題應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包括教師的道德品質、思想信念、對事業的態度和情感、有關的行為規范等?!敝煨÷慕缍ㄊ恰敖處熢诮逃虒W活動中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和必須具備的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內容主要包括課堂教學中、同事交往中和師生交往中表現出來的教師職業道德和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創新性表現?!睆埿袧?、郭東歧將教師職業道德界定為“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是一定社會條件下對教師這一職業的概括與基本要求,是調節教師與集體、他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唐凱麟、劉鐵芳的界定是:“指教師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
顯然,我國學者都強調師德由外在的職業規范和內在的教師德性組成。師德的目標應既包含更好地服務于教師職業的規范和準則,也應包含有助于完善教師個人品質,提升教師個體修為等任務;師德的具體內容包括對待學生、教育事業、自身以及教師集體中需要遵循的道德行為準則。《道德規范》無論在形式、內容、任務上還是在表現形態上都是這些理論認識的體現。但應該注意的是由于我國《道德規范》強調的重心是在道德而不是規范上,由于道德成就的是“好”、“善”的理想,它對主體的道德實踐只具有建設性和自愿性的性質因此,因此,它不像美國的《倫理規范》具有很強的約束力和法律效力。
(二)專業性與約束力均強的美國教師專業倫理屬性
美國《倫理規范》中有兩個核心詞的蘊意是其文本特征形態的重要形成因素,即:倫理規范和專業倫理。在美國,倫理規范與倫理準則通用,關于這一概念,美國學者皮滕杰認為:“一項倫理準則,或者說行為規范,是一套由一群人建立起來同時也規范著這一人群的準則?!钡喜迹―ibb,1991)等人則認為,倫理規范“與對決策和行為的道德評價有關,是在社會共同認可的行為準則的基礎上的是非判斷”。可以認為,在他們看來,倫理規范就是基于群體道德評價之后而形成的群體應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關于“專業倫理”概念,美國學者費尼(Feeney)稱其為某一專業的道德規則,“是指在工作領域中判斷行為對或錯的標準,同時也能幫助個體解決在工作中遇到的道德困境。”顯然,他們所理解的無論是倫理規范還是專業倫理都最終指向行為,并強調對行為的約束,在他們看來人的思想是無法掌控的,也無法判定其好與壞,善與惡,唯有表現出的行為是可以有好惡之分的,也是可以調控和約束的,這不難理解為什么其專業倫理規范以各種明確的行為準則來表現。另外,在西方國家的人士看來,專業是職業發展到專業化的階段,本質上還是職業,在他們看來與某種職業相聯系而形成的倫理規范就具有強制性,因為職業與義務相連,而不與人的喜好相關。馬克斯·韋伯認為:“每一項職業者有它自己‘內在的準則’,并且應當據此準則來完成。在履行其工作職責時,一個人應當專心致志,要排除任何不是嚴格適合其職業的內容——特別是他自己的愛和恨。有影響的人格并不會通過試圖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對每一件事情都提出‘個人感受’的方式來顯示自身的存在?!币坏┲黧w承諾了某種義務,他就有責任或“應當”履行這種義務。義務既可以取得道德的形態(應當),也往往以法律形式(強制)表現出來。法律強制下的義務,每每以“必須”為其形式,其重心就是對行為的約束。在強調義務上,我國的規范強調“應當”而美國則強調“必須”。
顯然,西方國家人士對規范的理解通常指適切與不適行為的規則(rules),它告訴實踐者什么可以做、應當做、必須做,以及什么不可以做、不應該做或不能做。在西方人看來,盡管現代社會中教師越來越有著其特有的專業性,但教師工作本質上還是一項職業而非我們理解的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因此,他們理解的職業道德更傾向于強調教師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在對教師專業倫理的規定中更主要以“必須”的形式表現,重視的是“規范”而不是“倫理”(道德),而教師的倫理品質或道德水平通常強調通過一般公民道德或教師個體道德品質來提升,因此,他們在《倫理規范》中只強調最低層次的職業行為準則也是符合他們的理論認識和社會現實需要的。
(三)神、形相離與神、形相聚的中美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我國的現行《道德規范》屬于神、形相離的狀態。該文本把道德與道德規范完全混同。嚴格地說,規范就是行為準則,就應該是不能違背的行為底線,但我國的《道德規范》卻被賦予了更崇高的任務,力圖把傳統的道、德、行都用規范的形式表現出來,既破壞了道德的意蘊,又失了應有的“范”。中國傳統認識中的“道德”概念是“道”與“德”的分別含義?!暗馈笔侵溉说囊磺行袨閼斪裱幕镜?、最高的準則;“德”則指人對“道”的領會與理解。具有路向和規律的涵義;“德”與“得”相通。所謂德,實際上反映的就是個體的“得”,就是“得道”。道是德的根據,因此,道德應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實踐中,我國社會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期待遠遠超越規范的范疇,因而,《道德規范》無法承載如此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取了規范之形作為“道”與“德”的外形,必然出現神、形難守的局面。道、德、行需要與其內涵相匹配的外在形態。而《道德規范》既要服務于“師道”,又要對教師應有的職業道德品行——“師德”負責,還要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行為有所指導,實在很牽強。
在美國,專業倫理也被認為是一種專業不可或缺的行為指標。公眾和學者們所期待和認識的《倫理規范》就是用于指引學校教育工作者如何擔負起專業上的義務,使教育專業人員的權利和責任相配合,規范其專業行為并獲得社會對此專業的依賴和認可。事實上,其文本形態和其能發揮的功能是與其內在的規定性完全吻合的,因此,我們認為美國的《倫理規范》所獲取的外在形態是與其內在的規定性一致的,也即《倫理規范》取得了神形相聚的形態。
道、德、行與責、權、利,這些倫理學范疇在中美兩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都分別有所側重,我們在此無意對其進行價值判斷,我們認為兩國的文本表現形式、關注的內容和需要完成的任務都是各國一定時期和條件下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認識和期待的產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三、中美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文本分析建議
合理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文本表現形態應該是神形相聚的,這就需要首先明確規范的目標和任務,然后結合傳統的認識和現實需求形成良好的構想,再以有效的形式和內容,特別是科學的表達方式進行呈現。為此,特建議如下:
(一)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職業道德的外在形式,應具有普遍的律令特性
盡管任何職業道德規范都應是其道德觀念、思想、信念和原則的反映,但既然它取得的是職業道德的外在形式,因此,它就應以具有強制性的律令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準則的面目出現,如此才與規范的作用相匹配。另外,職業道德與一般道德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對責任和義務的強化,這就要求道德主體理所當然地“必須”盡職盡責地完成相應的任務。既然規范的作用在于強制和約束,因此,它的責任范圍就是對職業道德底線準則的規定和失范行為的避免。我國現行的《道德規范》存在如下主要問題:第一,一般社會道德和教師職業道德混同。如在“為人師表”條目下:“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作風正派,廉潔奉公。”這一規定也是公民應有的道德,實際上屬于一般社會道德。第二,崇高的“師道”境界與為師的“師德”底線并存,如“愛崗敬業”條目中:“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于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的“師道”,與“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的任職基本要求并列在一個條目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準則特性體現不明顯,其行為約束的功能也很難有效發揮。第三,一般公民的修養與教師群體的修養兼顧,如“終身學習”條目和其行為準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屬于每個現代社會公民和每種職業人都應具有的修養和品質,出現在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很難體現教師職業的專門性。就此來說,我們不應泛化對《道德規范》功能的要求,而讓它負擔起規范應負的責任即可,在這點上,美國的《倫理規范》的制定原則、方法和表現形態值得借鑒。
(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不能替代職業道德品質及養成任務
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決定著他的工作態度,工作態度又決定著他能教出怎樣的學生。由此看來,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要做一盞燈,照亮學生的同時照亮自己,情感和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硬性灌輸而能完成的。“教育就是喚醒”,喚醒不是喋喋不休,不是傳達公告,不在言辭中。哲學家海德格爾說過:“一聲呼喚,不期而至,甚至違乎意愿。”潛移默化是情感和道德教育的最好方式。一段故事、一分交往、一次參觀、一次勞動、一個習慣等等,都是對學生進行情感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設計并抓住這些瞬間對學生進行真、善、美的情感教育,往往比說教更能起到滋養心靈的作用。在情感和德育教育上,我們還應遵循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及遠、由內而外的原則。教師應注意從點滴做起,在細小之處關愛學生,為學生情感和道德的成熟打下堅實的基礎。
魯迅先生說過:“教育是要立人。”思品課教育應該返璞歸真,“做一盞燈,照亮學生的一生”才是我們課堂的精神所在。所以我們要不斷進取,教師的職業道德要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學生身心的變化。
目前,教師參加的各級各類繼續教育培訓是對教師進行職業道德規范教育很好的方式和方法。我們各級各類學校要充分利用好這個有利的時機,讓全體教師積極參加到繼續教育的培訓當中來,從中受到教育,提高其業務能力,尤其要提高其職業道德修養。作為學校主管教育教學的領導,特別是主管繼續教育的領導,一定要組織好本校的全體教師認真參加繼續教育。在繼續教育的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是自己能夠適應不斷發展的教育形勢的需要。
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道德演變集中地反映了時代變革的要求,是衡量歷史發展的重要標桿。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的一切變革都必然會引起社會價值體系和道德觀念的變革,而這些社會變革必然要影響到學校的改革與發展,并滲透到學校的文化建設中,不斷地更新和拓展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適應學校培養現代化社會發展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需要。而且,隨著社會的變革、科技的發展,道德演進更要借助于學校的師德建設,充分發揮教師為人師表的育人效應,培養具有高尚品德的新一代,進而推動社會變革??梢?,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作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來源于社會變革,又服務于社會變革。所以說,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也得與時俱進,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一個發展的范疇。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英額布鎮中學)
l、圖書館員職業道德規范與圖書館權利
1.1圖書館員職業道德規范與圖書館權利的關系
圖書館員職業道德規范體現了圖書館員對維護和促進圖書館權利以及知識自由的承諾,而圖書館員也應以之作為日常工作的指南,屬于指導性的知識自由政策。圖書館權利的核心是讀者平等、自由和合理的利用圖書館的權利,這也是圖書館存在和發展的核心價值與基本原則。因此圖書館員職業道德規范是圖書館員在日常工作中保障圖書館權利的體現,而圖書館權利是各國圖書館員職業道德規范制定的指導。
1.2從圖書館員職業道德規范中分析圖書館權利的類型
范并思教授認為圖書館權利分為社會立場的圖書館權利和館員立場的圖書館權利。程煥文教授認為圖書館權利具有兩方面的含義及意義,一方面是圖書館用戶角度的圖書館權利,另一方面是圖書館或圖書館員角度的圖書館權利。首都圖書館副館長周心慧、湖南圖書館常務副館長張勇等在中國圖書館學會2005年峰會上認為,圖書館權利必須要兼顧圖書館的生存、發展權利,保障圖書館擁有讀者權利的實施手段和基礎條件,否則自由平等利用文獻信息只能是一種理想。以上三種觀點的本質是一致的都是把圖書館權利分為兩個角度,即用戶角度的圖書館權利與圖書館角度的圖書館權利。作者從IFLA29個國家的圖書館員職業道德規范中也深刻地體會到這種圖書館權利的劃分。因此本文從這兩個角度分析IFLA各國圖書館員職業道德規范中的圖書館權利。
2、IFLA各國圖書館員職業道德規范中用戶角度的圖書館權利分析
通過對IFLA29個國家的圖書館員行為道德規范的調查,所體現出的讀者角度的圖書館權利見表1:
2.1讀者平等自由的利用圖書館信息的權利
在調查的29個國家中有24個體現了讀者平等自由地利用信息的權利,這些國家有亞美尼亞、加拿大、香港、克羅地亞、捷克、愛薩尼亞、法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韓國、立陶宛、馬來西亞、荷蘭、新西蘭、葡萄牙、俄羅斯、新加坡、菲律賓、斯洛文尼亞、斯里蘭卡、烏克蘭、英國、美國。例如克羅地亞圖書館員道德規范“所有用戶都享有平等利用信息的權利,而不論用戶的個性、特殊要求、殘障、性別、國籍、、政治取向與社會地位。
2.2機密性與隱私權
28個國家的圖書館員行為道德規范明確的提出了這一條,占調查國家的96.55%。這些國家分別是: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加拿大、香港、克羅地亞、捷克、愛薩尼亞、法國、印度尼西亞、以色列、意大利、牙買加、日本、韓國、立陶宛、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新西蘭、菲律賓、葡萄牙、俄羅斯、新加坡、斯洛文尼亞、瑞典、烏克蘭、美國、英國。例如日本圖書館員行為道德規范“為保證民眾的閱讀自由,除非在法律規定的程序下,圖書館員應抵制一切壓力,尊重每位圖書館用戶的隱私,而不把用戶的姓名、書目資料或其他圖書館文獻泄露給第三者。所有圖書館工作人員都應承擔這個職責。
2.3咨詢權
6個國家的圖書館員行為道德規范體現了這一條,占調查國家20.69%。這些國家分別是:澳大利亞、香港、以色列、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菲律賓。例如香港圖書館員行為道德規范“香港圖書館協會以咨詢、思想和表達自由以及不受審查的信息流動為信念。
2.4知情權
3個國家的圖書館員行為道德規范體現了這一條,占調查國家的17.24%。這些國家分別是:捷克、日本、韓國、葡萄牙、英國。例如英國圖書館員行為道德規范“確保信息用戶知道所提供服務的范圍和需要提交作進一步考慮的事件。”
2.5借閱權與受尊重權
5個國家的圖書館員行為道德規范體現了這一條,占調查國家的10.34%。這些國家分別是:法國、立陶宛、葡萄牙。例如立陶宛圖書館員行為道德規范“圖書館員應該保護閱讀自由,反對審查制度盡可能為用戶提供自由利用信息知識的途徑?!?/p>
2.6自與受教育權
3個國家的圖書館員行為道德規范體現了這一條,占調查國家的10.34%。這些國家分別是:法國、以色列、荷蘭。例如荷蘭圖書館員行為道德規范“圖書館員不應消極怠工,應主動教育用戶如何使用信息并鼓勵信息得到充分使用?!?/p>
2.7投訴權
只有1個國家的圖書館員行為道德規范體現了這一條,占調查國家的3.45%。英國的圖書館員行為道德規范在對信息和用戶的職責中這樣表述:“圖書館員應迅速且公平地處理信息用戶的投訴,并告知用戶其投訴被處理的過程?!?/p>
3、IFLA各國圖書館員職業道德規范中圖書館和圖書館員角度的圖書館權利
近年來,我國經濟生活中出現了大面積、持續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損害了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會計信息失真固然有社會環境和會計系統本身的諸多原因,但我認為會計職業道德失范是最重要原因之一。
一、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的現狀
所謂會計職業道德,就是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在履行職責活動中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它既是會計工作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準則,也是衡量一個會計工作者工作好壞的標準。會計職業道德失范是指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缺乏或者喪失,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會計職業人員失去道德觀念;二是會計職業行為失去道德規范。會計職業道德失范的具體表現如下:
1、少數會計人員會計職業道德敗壞,主動違法犯罪。
有的會計人員個人利益膨脹,故意偽造、變造、隱匿、毀損會計資料,監守自盜,利用職務之便貪污、挪用公款、以身試法。這種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雖然是少數會計人員所為,但也的確反映出在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會計隊伍中確有一些人職業道德淪喪,走上犯罪的道路。
2、會計人員違反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道德規范。
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中最重要的道德規范,而恰恰在這一規范上存在的問題具有普遍性,造成大面積的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人員的主動出謀劃策、配合作假的行為,主觀動機雖有不同,多少都是一種故意作假行為,而其中主動出謀劃策的更是一種通同作弊的行為了。這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會計人員在客觀公正,依法辦事方面不能堅持原則,是會計職業道德的嚴重缺欠。
3、不熟悉法規,遵紀守法的意識淡薄。
不少會計人員不能做到熟悉法規、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意識淡薄。在財政部調查中詢問現崗會計人員目前我國是否存在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如果存在是在哪里規定的等問題時,居然有11%的會計人員認為不存在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只是在人們的信念之中。另有20%的人認為存在會計職業道德,但不知道在哪里規定的??梢娪腥傻臅嬋藛T對法規的熟悉和了解是模糊的。
4、部分公司受利益驅使,在會計信息披露中弄虛作假。
近年來,我國出現了許多令人觸目驚心的會計造假案,嚴重違反了會計職業道德。如東方鍋爐、藍田股份、四通高科、黎明股份、銀廣夏等多個公司的嚴重造假事件。以上事實表明,會計職業道德失范乃是一個在利益驅動之下,有著深刻社會背景的復雜的社會問題。
二、會計職業道德嚴重失范的原因。
1、社會不良風氣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影響
(1)利益驅動的負面影響。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都在發生變化。在會計領域也同樣遇到了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二律悖反"的困惑。例如,在下崗失業和違反原則作假帳的兩難選擇中,多數會計人員選擇了按單位負責人意見作假帳,表現了追求最基本的自身經濟利益。
(2)會計規范體系不完善,法律監督機制不完備,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處罰蒼白無力。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下簡稱《會計法》)頒布前,對會計人員職業行為的要求,散見于各種財務會計行政規章制度中,沒有明確提出會計職業道德的具體條款和遵守會計職業道德的要求。直到1999年頒布的《會計法》第39條規定"會計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提高業務素質。",第一次將遵守會計職業道德寫進了法律中,這些雖然表明我國會計職業道德逐步發展的進程,但缺乏系統性、完整性。同時《會計法》對違法會計行為的制約,缺乏強制性和操作性。職業道德的違規行為懲治不力、缺乏職業道德自律組織及社會的監督和對道德優劣表現賞罰不明,客觀上不利于制約違法會計行為的滋生蔓延,又使會計人員抵制違法會計行為時,缺乏法律保障。
2、單位負責人的不良道德影響。
會計人員是受聘、受雇于其所在單位的工作人員。他們同獨立、公正執業的注冊會計師不同,沒有在單位之外、之上的獨立執業地位,他們的工作完全在單位負責人的領導、管理之下,會計人員在單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從屬性,使得其職業道德在單位會計工作中,能否發揮作用和作用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從屬性,從屬于所在單位的文化層次、及其單位負責人的道德水準。
三、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的重建
會計職業道德的重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通過制度創新,采取自我修養與外部監督相結合,宣傳、教育與檢查相結合,行業自律與輿論監督、政府監督相結合,使"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成為廣大會計從業人員的行為準則。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會計職業道德的重建進行探討:
1、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形成和發展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氛圍。
(1)在會計法律中明確規定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會計人員良好的職業道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在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尚不規范、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情況下,會計職業道德的建設需要靠會計法律制度的強制作用。我國目前的《會計法》規定:"會計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確定了會計職業道德的法律地位和原則要求,但是還應當將會計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濃縮,使會計職業道德不僅具備會計法律制度的屬性,還便于記憶與傳播,形成規模效應。
(2)建立健全會計職業道德評價體系。會計職業道德評價體系包括社會組織、大眾輿論對會計行為的道德評價。對職業道德評價結果使用獎懲手段,并與崗位資格、升職、晉級、精神與物質獎勵結合起來。同時還應當建立健全選拔機制,使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3)加大獎懲力度,完善會計職業道德的獎懲機制。針對以往對違反會計職業道德行為監管不力、處罰不嚴的問題,必須進一步細化、深化會計職業道德的考評和獎懲機制。只有獎懲分明,加大違反職業道德的機會成本,提高遵守職業道德的機會收益,才能降低違反職業道德的發生頻率,并逐步提高職業道德對會計人員的約束力。
(4)重視和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是指對會計人員、潛在會計人員及單位負責人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職業道德教育活動。職業道德教育是培養職業人員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堅定的職業信念、自覺的職業行為不可缺少的環節。會計教育不僅要傳授技巧與知識,還應灌輸道德標準和敬業精神;不僅要重視在校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更要重視在崗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提高,逐步將職業道德規范轉化成自身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促進會計和經濟的良性發展。
2、建立會計行業自律組織,強化行業監管,樹立會計人員良好的職業形象。
良好的會計職業形象,不僅需要每一個會計人員的努力,更要充分發揮會計職業團體的作用。借鑒國際慣例建立一個權威性的會計行業自律組織十分有必要。對于違反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進行相應的懲戒。
3、財政部門推動、社會各界配合,共同構建全面的宣傳、監督體系。
會計職業道德的建設與實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的推動及社會各界的積極配合。財政部門是全國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對會計工作的建設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財政部組織,在全國的會計人員中開展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學習與研究,相信一定可以形成頭腦風暴,迅速有效地普及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同樣,會計職業道德觀念的維系和發展,會計從業環境的凈化,離不開社會輿論的監督。宣傳、教育、文化部門、工會組織及社會各界應當積極參與、各盡其責、相互配合,把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和業務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納入目標管理責任制,制定規劃,完善措施,扎實推進,形成合力,才能使外在的會計職業道德要求轉化為會計人員內在的職業道德品質,使會計人員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自覺履行應盡的職業義務,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肖薇.淺談我國會計職業道德失范的表現及危害.湖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2005(2).
[2]齊水忠.當前我國會計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探討.天津農學院學報,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