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5 09:47: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服裝調查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調查服裝消費行為與消費者性格的意義和目的
相對于營銷、設計、教育等方面,服裝心理的研究還相當薄弱。近年來,許多從事心理學的學者與專家都開始關注服裝與心理的關系研究,但在很大范圍內,人們還只是在泛泛的談兩者之間的關系。在特定的群體和特定的性格、性別等前提下,服裝的穿著方式、服裝消費方式等有什么不同,分別反映出怎樣的心理特點,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此調查以心理與服裝的關系為出發點,以性格對服裝消費行為的影響為重點,調查以學生為主體的青年購買力,并兼顧各個年齡層次為對比,探究性格在選擇和購買服裝時的服裝心理特點,以一個細節的考察為本,希望可以以此為鑒深入探究服裝心理學中關于消費行為與性格之間的關系。
本次調查的主要目的是總結和預測服裝的分類走向,以及服裝設計方向、個性與共性的比例以及市場需求。初步了解品牌在不同性格人群中的心理位置;試圖探究出色彩、圖案、面料在服裝上的運用在不同性格之間的接受程度和喜愛程度,為細分下的服裝類別差異提供參考,并對相應設計提出設計路線,充分開發服裝“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路。
二、 調查的方式與方法
題目:服裝消費行為與消費者性格關系的市場調查報告
內容:1、了解不同性格消費者對服裝的不同喜好,包括面料、顏色、圖案、品牌等。
2、了解不同性格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如消費習慣、消費目的、消費態度等。
3、受調查者:將以大學生為主要組成的學生消費群與“80前”消費群消費習慣作對比,判斷市場發展趨勢和群體差異原因。
時間:2010年11月1日至11月29日
方式:網絡調查
對象:網絡志愿人員
調查方式:網站問卷調查
抽樣量:完成調查問卷200份,其中6份廢卷,對剩下的194份進行統計處理。
三、調查結果
1.內向消費者與外向消費者在消費觀念上的比較
性格對服裝消費的忠誠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性格內向的人對時尚的嗅覺多半不敏銳,對于品牌的忠誠度也較低,而外向的人則擁有較高的品牌忠誠度。
內向的人對服裝的購買更多出于實際需要的考慮,結合服裝消費的態度、習慣、對儀表的重視程度看來,內向的學生沒有外向及中間型的學生注重外表,對服裝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內向性格的學生對多彩搭配的服裝也擺出了“no“的姿態,而外向型,尤其是男生,十分青睞多種顏色搭配的服裝。
另外,外向的人在服裝的消費觀念上更加固定,外向的人多半在服裝消費上具有明確的觀念,消費十分有主見。相對地,內向的女生則更在乎價格,更看重服裝的實用性和必須性。
2. 學生消費者的總體服裝風格
休閑裝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服裝風格。女生對正裝類的服裝比男身要青睞一些。不論內向還是外向,不論學生還是社會成員,都很買休閑裝的賬,同時運動款在男生中更有人氣。
關于顏色風格與性格關聯不大,但是大學生普遍偏向于三種色彩的選擇(尤其是內向的學生):白色、黑色、藍色。同時其他顏色也各有一小部分受眾。
3.學生消費者的消費能力
學生的消費能力相對于工作人員來說還十分有限,但是在此次調查中,共有24名學生每年秋季在服裝上的消費在一千元至四千元甚至是四千元以上,這說明學生的消費潛力還是十分巨大的,秋季相對來說服裝價格比較適中,在秋季的消費可以在這樣的水平線上還是十分有市場的。
4. 學生消費者的消費習慣
性格對購物是否喜歡有人陪同的影響不明顯。
四、調查結論
通過本次市場調查,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服裝消費行為與消費者性格之間的關系,并得出了以下結論:
(1)消費者的性格對于其消費行為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不能完全說明消費行為的原因,屬于充分不必要原因。
(2)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與其性格具有一定聯系,如色彩的選擇、款式的喜好等。
(3)學生消費者相對于社會消費者更在乎服裝本身的價值而不是它的穿著方式、地點等,同時并不限于服裝的價格。學生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更加直接,但同時很理智。
(4)性別對與服裝消費的影響也十分巨大,男士的直截了當和女士的挑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同樣性格選項的情況下,性別對于消費行為的影響也顯而易見。
五、建議與思考
找準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大學生處在人生的轉折期,價值觀、人生觀正在定型。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的性格屬于中間型,但是他們對服裝的選擇要求個性。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更容易接受不同的文化,因此,學生層次的服裝商家應該意識到“量販式”的經營方式正在失去它在學生中間的吸引力。
大學生消費水平正在提高。“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處在人生最美好的時期,受調查的所有學生中間,有百分之三十的同學在秋季消費一欄選擇的是一千元至四千元。這或許也代表一種趨勢,代表學生群體的消費層次正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對于學生群體的服裝供應也應該具有更加鮮明的層次化,以滿足學生這個龐大的消費群的消費需求。
必須抓住學生的消費心理。隨著與社會關系越來越緊密,學生群體相對于服裝的實用性、款式和價格,會更看重服裝對其社會交往、職業適應等方面的影響。所以細分市場對這個領域來說必要性很大,專門針對學生的服裝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性格對對于消費行為來說十分重要。流行趨勢的變化和大學生心智的成熟和發展相信都是十分重要的原因。跟著流行走無可厚非,但也要有自己的個性,年輕人應該有自己的步伐。
不論什么性格的學生,都應該意識到性格與社會的關系,更好地適應社會,將自身的喜好與社會相聯系,穿好衣服,穿對衣服。消費也是一門學問。
參考文獻
[1]傅師申編著.紡織服裝營銷學[M].四川大學紡織與食品學院紡織與服裝工程系出版, 2007年8月修改稿.
[2]劉曉萍編著.淺析服裝色彩對服裝的心理暗示[M].
美國著名消費者行為學家 Machel. R. Solomon曾經說過,改變消費者行為的許多生活方式都是由年輕消費者所推動的。中國在校普通本專科大學生人口總數約占全國總人口的 1.6%,約 2 000 萬。中國當代大學生群體潛在的市場價值,對于其他人群的影響力,完全值得重視。
我國服裝網絡調查報告顯示,服裝網絡不論是買家還是賣家群體,都是以年輕群體為絕對主力。調查表明,服裝服飾類已成為網購的第一大商品,交易額最大。
本研究以江南大學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它可以呈現大學生服裝網絡消費的一些特點,而這些特點也代表了當代中國大多數大學生的某些共性。
1調查方法
1.1背景介紹
這次調查是在無錫江南大學開展。江南大學的全日制本科生征收的學費是 4 600 元/年,住宿費 1 200 元/年,這些都和國內大部分高等學校的收費標準持平。就讀該校的學生來源地區和背景都很廣泛。調查對象的普遍性確保了通過隨機發放的問卷所得到的數據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結論也會具有較高的說服力。
1.2問卷調查
本調查采用在自習室或者圖書館隨機發放問卷調查的方式。問卷回收后,使用SPSS Statistics 17.0和Microsoft Excel 13.0進行數據的整理、統計和分析。
2數據分析
2.1樣本構成
本次調查共發放 300 份問卷,回收到 280 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 275 份。
性別構成:女生共 136 份,占 49.45%;男生共 139 份,占 50.55%。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年級構成:一年級共 61 人,占 22.18%;二年級 80人,占 29.09%;三年級 72 人,占 26.18%;四年級 62 人,占22.55%。
2.2網上服裝購買的比例調查
從圖 1 中可以看出,大學生買服裝多在品牌專賣店、大型的百貨商廈,其次是通過網絡,或者在有個性的小店選購衣服,而在服裝批發市場購買服裝的人數相對較少。
從表 1 中可以看出來自于城市的大學生在品牌專賣店或者百貨商廈中購買服裝的人數比較多,而在服裝批發市場中購買服裝的比較少。來自于農村的大學生在品牌專賣店或者百貨商廈購買服裝的人數比較少,有相對較多的人會在服裝批發市場買衣服。
2.3性別分布
高校網購群體中,女性購物群體明顯大于男性。調查中,只有 34% 的男生曾經在網上購買過服裝類產品,而高達83% 的女生在網上購買過服裝類產品。
男裝相比而言比較單一,可選范圍有限。以淘寶網為例,據2010年第一季度調查,女裝總購買人數是 2 543 萬人,男裝購買人數是 870 萬人。
從市場角度上說,女裝種類多,可選擇范圍廣泛,這是吸引了很多女性消費者的原因之一;從消費者角度看,男女愛好不同也影響網購。
2.4用戶消費時間分布
高校網購群體中,64% 的學生網購時間在晚上七、八點以后;30% 的學生沒有固定的網購時間段;只有 6% 的人在上午購物。星期六、星期日下午更是購物高峰期。這與大學生的作息有一定關系。大部分學生白天學習,而晚上會有很多業余時間來瀏覽網頁。
2.5網絡消費情況
2.5.1大學生整體對于網上服裝消費的態度
研究表明經常網購的占 25.5%,偶爾網購的占 48.0%,不網購的占 24.7%。也就是可能網購的占 75.3%,不網購的占 24.7%,由于江南大學一年級的學生是不準自帶電腦的,一年級占所有調查對象的百分比為 22.18%,這個數值幾乎等于不網購的調查對象,所以可以認為大學生普遍都是服裝網店的消費者。
2.5.2大學生服裝網絡消費隨著入校時間長短變化情況
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年級與網購服裝態度之間是有一定的相關性的,也就是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對于服裝網購的態度不同。
為進一步分析其中原因,又進行了不同年級多重比較分析。
多重比較的結果顯示(表 2),大一年級與其他幾個年級均有顯著性差異,而大二、大三和大四之間則并無顯著性差異。據了解,江南大學的學生大一時期是不被允許帶電腦,所以大一學生與其他年級的學生的顯著不同也許是因為大一學生條件不具備。其它 3 個年級的大學生對于網上服裝消費的態度并無明顯差異。
2.5.3大學生對網購服裝的態度隨背景變化的情況
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家庭背景無顯著性。即:對于這種新型的服裝消費方式,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生的態度并沒有顯著的差異。
2.5.4消費金額分析
直觀的統計數據顯示(圖 2),高校網民網購服裝商品的價格一般在 300 元以下,超過 500 元的幾乎沒有。大家每年花費在服裝網絡購物上的錢一般也在 500 元之內。在針對高校購物群體時,投資者要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單件商品最好不要超過 300 元。
2.5.5消費種類分析
調查表明,高校網民在購買服裝時存在一定的季節 (圖 3)和服裝種類(圖 4)偏好,這主要與社會地位及消費能力有關。高校群體網購服裝高峰大多在夏季,夏季的衣服相對便宜,因此在不可以提前驗貨試穿的情況下,投資的相對風險較小,且夏季衣服種類較多,選擇性較廣。
其次,高校網絡消費者比較青睞休閑裝,比例高達77%。其次是運動裝,占 23%;而正裝、禮服等其他商品在高校市場基本沒占據市場空間。
2.5.6影響網購消費因素分析
(1)服裝因素
服裝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性。將服裝的功能按其重視程度進行排序,以下是所有對象關于服裝的各種功能的重要性排序后的平均秩。秩的數值越大則其所代表的功能的重要性越低。
如表 3 所示,將所有對象的排序統計得到,舒適方便的的秩為 1,也就是大學生最看重服裝的功能。然后依次是是美觀氣派、遮體保暖、禮儀功效、追求個性。
如表 4 所示,大學生最關注的是服裝的實用性,然后依次是價格、款式、面料、品牌,而時尚性則位居最后。
從上面所有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服裝的投入并不高,但是卻是大學生的總開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在每月的開銷中,服裝開銷還會隨著總開銷的上升而上升。這說明大學生在關注著時尚的同時,還會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理智的進行服裝的消費。另外,更多的大學生更加關注服裝的舒適實用,而對于服裝的個性和時尚的關注相對較低,再有,他們對于價格也往往有理性的要求。所以說,當代大學生在追求個性時尚的同時對服裝的要求更加注重實用性,是理智的年輕的第二代消費群體。
(2)店面選擇
淘寶網數據顯示,用戶在淘寶網日均訪問量最高的頁面是收藏夾,日均瀏覽量達到 200 萬;其次是畫報;此外就是社區、博客、帖子等頁面。
調查表明購物者在選擇店面時,44% 的人會選擇朋友推薦的網店購買;19% 的人只在自己喜歡的幾家固定網店購買;只有 38% 的人不在乎網店的熟悉程度,單純的選購自己喜歡的商品。
由此分析,淘寶用戶日均訪問量較高的頁面大部分涉及到用戶之間的互動溝通,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用戶之間的口碑傳播對于購買決策的重要性。良好的商家美譽度、誠信的售后服務保障和用戶評論口碑“他信力”構成購買決策三保險,足見用戶評論口碑的重要性。
2.5.7網購群體對品牌認知分析
網購服裝商品主要有 2 種方法:一種是網上挑選并購買;一種是實體店挑選然后網上選購。調查結果表明,44% 的網民選擇第一種方式,56% 的人選擇實體店挑選后網購。調查還發現,高校網民選購的品牌服裝主要以運動裝為主,比如李寧、安踏、阿迪、耐克、喬丹等。休閑類服裝次之,其中以日韓類服裝居多,其次是Paul Snith、Only、G2000、Gstar、Levi’s、CK等休閑品牌。
據市場營銷學會(AMA)的定義:消費者行為是“感情、認知、行為以及環境因素之間的動態互動過程,是人類履行生活中交換職能的行為基礎”。心理學家按照它發生的先后將其概括為認知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三個方面。在本文所研究的16―26歲階段的青少年消費群體,由于其特殊的年齡階段,其消費意志和消費行為呈現出不同的個性特征。本文調查依據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數據參考各類相關研究文獻、調查報告,一方面以問卷發放的形式,以本地在校中學生和大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隨機向其中300名年齡在此區間的青少年發放了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68份。其中男生96人(35.8%)女生172人(64.2%)。綜合相關資料研究及問卷數據分析,本文對普遍市場定義的16――26歲青少年群體服裝消費心理做初步的分析總結。
一、 審美趨同化
受全球化浪潮的深刻影響,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新生代群體對時尚生活的認知方式上已經呈現出驚人的同一性。由于網絡科技的高速發展給全社會帶來爆炸式的資訊流量,新生代群體也成為資訊共享時代的直接受益者。帶有互聯網特質的QQ、微博、微信是這個群體了解社會、分享興趣和友誼的最時髦最快捷的方式,在這些虛擬社交平臺上,電影、視頻、音樂甚至淘寶心得等獨具分享價值的一手信息被充分共享,再經過認知層面對這些繁蕪信息的隨機探索、自主篩選、分裂、聚合等處理過程,新生代群體的時尚價值觀逐漸出現趨同的傾向,表現在著裝選擇上,該群體的審美標準,在地域上的時間差別、在城鄉之間的階層差別都越來越小。網絡信息的多向傳播越深入,新生代群體服裝審美趣味越趨同,服裝消費類型和消費品牌也就越集中。調查表明,新生代青少年群體喜歡的服裝類型以運動休閑裝、半休閑裝為主。在《當代大學生服裝消費調查》中總結出的青少年喜歡的服裝類型中,休閑裝占63%,半休閑裝占30%,從某種程度上也驗證了青少年服裝消費的審美趨同心理。(圖一為本文問卷調查表格數據)
圖一 青少年群體服裝款式選擇類型
二、 消費動機多元化
移動互聯時代,資訊交流更快捷方便,新生代群體對QQ、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以及大量購物分享網站的高度依賴,使海量服裝信息的推薦、分享常態化、生活化,信息的疊加累積會深度影響年輕受眾,因此,其消費動機的產生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呈現復雜多元的一面。
其次,消費渠道的改變、消費方式的更新,為年輕群體的服裝消費心理增加了變數。據權威報告稱,2011年人均網購服裝支出就已經占人均服裝總支出的63.6%,也就是說,與傳統服裝消費形式不同,資訊傳播方式日新月異的今天,服裝的線上展示和銷售已經成為主流。其中,年輕群體構成服裝網絡銷售的主力。傳統意義上的服裝選購動機,除去品牌及價格因素,款式、面料、質量、售后等要素并重,層級關系并不明顯。而對年輕的新生代消費群體而言,網購是其消費方式之一,網店的圖文并茂、真人多角度演示等多重在線展示手段改變了以往逛街試衣的消費體驗,服裝選購標準也隨之悄然改變,其中,款式最容易被直觀感知并確認,已經上升成為消費動機中最常見的誘因,而服裝品牌、質量、售后等傳統消費渠道所倚重的營銷要素,在消費驅動心理中并不占優。
另外,16――26歲新生代青少年群體對年輕化休閑服裝的需求,既要滿足自身修飾的基本功能,也要滿足表達個性、追求時尚的心理預期,還要通過著裝選擇,增強人際吸引力和自信心,所以他們的消費動機千姿百態,從實用型消費到攀比型消費,從個性型消費到從眾型消費,都呼應著不同的消費心理。
三、 消費趨勢動態化
在服裝購買行為產生前后,消費群體受自身掌握資訊的影響,會作出一系列心理預期和心理判斷,這些心理活動進而決定著消費者最終的消費渠道和消費行為。16-26歲的新生代年輕消費者是最敏感的資訊吸收及消化對象,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其消費習慣既是由他們所處的年齡階段和特定的生活環境決定,也是由自身信息擁有模式決定,兩者作用在一起,使其消費模式呈現出一定的復雜性。
這種復雜性在全資訊背景下尤為突顯。在全資訊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生代群體,視野廣闊,資訊豐富,心智發展也有別于先輩,普遍具有更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自主精神。但由于所處社會階層不同,新生代年輕群體本身存在階級性和個體差異性,其消費心理和行為也有別于社會其他消費群體。一方面,社會物質極大豐富,新資訊、新產品隨著網絡無孔不入,客觀上刺激年輕群體產生旺盛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新生代群體處在踏入社會前后的時間段,經濟上不一定獲得完全意義上的獨立,服裝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互為制約。這種情形會隨著個人成長、家庭狀況乃至社會文化的變遷而發生改變。而且,全球化進程、全資訊的侵入讓整個社會變動不居,消費信息和消費渠道日新月異,年輕群體的消費心理在環境外力的滲透下,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其趨勢表現更豐富更活躍。
通過當下年輕群體的資訊消化渠道、服裝消費渠道,研究新生代年輕群體的服飾消費心理因素及趨勢,可以從深層次把握服裝消費行為的內在本質,了解行為背后隱含的心理變化規律,并以此為基準,明確市場化服裝的品牌推廣思路、制定多元營銷策略,具有相當積極的現實意義。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課題《16―26歲年輕群體的服飾消費特點及趨勢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號2110550
參考文獻:
①郁新顏,青少年服裝消費心理分析,2005年第4期,紡織科技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