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2 18:55: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資源與環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影響農業資源利用的因素分析
(一)農業資源浪費。目前我國的農業在生產時沒有對資源進行合理利用,造成了水源、土地資源等大量的浪費。比如現在比較關注的農作物焚燒問題,在農作物收割之后,農民在留足保證日常生活的劈材之后,對于多余的農作物秸稈就會采用就地焚燒的方式進行處理,對大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其實農作用的秸稈有很多的作用,玉米秸稈可以加工成為飼料及有機肥料:稻草可以加工編制工藝品、培養蘑菇、和其他作物混合做成飼料等等。
(二)農業生產對水源造成污染。現在的農村都會利用化肥和農藥來提高農作用的產量,而這些物品的使用會滲透到土地和水源之中,對其造成污染。有數據表明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只有20%左右會被農作物吸收,將近一半的量滲入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自凈功能缺失,人們日常生活用水的水源受到污染,對人身體造成傷害,有關調查顯示每年約有千萬人死于水源污染。
(三)影響生物多元化,生態平衡失調。隨著人類發展,人口的增加直接造成土地耕地面積越來越大,而這些耕地面積都是毀林墾荒得來的。大量生態植被遭到破壞,導致很多原來在林中的動植物沒有了棲息之地,當地的生物多樣化受到破壞,直接影響了生態的平衡,打亂了生態系統的內部運作。生態系統受到影響,最終會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脅。
二、農歷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和協調發展的對策
(一)建立相關法律法規?,F在農業生產時存在資源嚴重浪費和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必須要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對農業生產進行強制性的控制和規范。通過法律手段來達到讓農民采用綠色生產模式的目標,讓環境得到保護,資源持續發展。
(二)改變目前的農業生產模式。只有改變目前的農業生產模式才能讓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之間協調發展。而法律手段只能減少農民對于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想要從根本解決問題,就要將經濟、生態和農業生產有效的結合起來,發展新型的農業模式,“有利可圖”才能讓農民更愿意使用這種生產模式,使環境得到真正的改善。例如稻田養魚模式,以遼寧試點調查為例,下面的數據能夠立體的體現出稻田養魚的經濟優勢:
從表格我們就能看出水稻養魚模式在經濟方面的優勢,收入增加農民自然愿意選擇這種形式。而且水稻養魚不僅可以帶來經濟效益,還能促進農田生態環境的優化。因為要養魚,所以農田會在原來的基礎上加高加固田埂,開挖溝渠,這樣就增加了蓄水的能力,對防洪抗旱起到了一定的幫助,而且魚還會吃掉蚊子等蟲子的幼蟲和螺類降低病蟲害發病率,養魚模式可以有效增強農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中圖分類號 X8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7-0237-02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GIS i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ANG Che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224)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as summarized a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Agricultural GIS should be constructed,includi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agricultur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A reference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agricul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GIS.
Key words GIS;agri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agricultural GIS;application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是在計算機硬軟件的支持下,獲取、存儲、管理、分析和利用空間和地理信息的高新技術[1]。農業系統是一個高度復雜的自然-社會綜合體,系統內的農業資源與環境要素在時空上的復雜性和變異性極強,GIS技術憑借其特有的空間信息管理與數據處理分析功能成為了農業信息化及現代化強有力的分析和決策輔助工具。
在國外,20世紀70年代GIS技術就開始應用于農業領域。90年代以后,GIS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和普及,國外GIS技術在農業的應用不僅范圍廣、程度深、水平高,而且將“3S”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發揮集成優勢,及時有效地解決農業生產和管理中的實際問題。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將GIS技術應用于農業領域,盡管與國外相比起步略晚,但部分研究成果已應用于農業生產,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2]。
1 GIS技術在農業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1.1 農業區劃
GIS技術是開展農業氣候資源分析與區劃的重要手段,利用GIS數據庫可以對多尺度、多源的農業資源數據進行采集和管理,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可以將現有的資源、經濟數據庫和遙感影像獲取的信息在GIS軟件中進行疊加分析,運用GIS軟件中提供的各種評判方法和模型,可進行不同區劃方案的動態模擬與評價,制作農業區劃圖,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展示區劃結果。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于2000年組織江西省等7個?。ㄊ校庀缶致摵祥_發了“農業氣候資源和區劃信息系統”,用于制作農業氣候區劃[3]。當前GIS技術在農業區劃方面的應用已日益成熟,國內學者將GIS的空間疊加分析功能與傳統區劃方法相結合,廣泛應用于枸杞、烤煙、獼猴桃、火龍果、葡萄、荔枝等經濟作物的農業區劃工作中,為當地農業生產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1.2 農業土地質量評價
利用GIS技術能夠將地形、土壤性狀、土地利用、環境變量等方面的空間和屬性數據進行整合,通過建立各種數學模型,利用空間分析功能分析運算,進行農業土地質量的多因素綜合評價,為土地利用、規劃、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國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利用GIS技術進行土地質量評價,國外學者主要是將GIS技術與模糊邏輯技術[4]、神經網絡方法[5]、遺傳算法等人工智能方法結合[6],進行農業土地質量評價。GIS在我國農業土地評價中的應用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大量利用GIS技術進行評價,主要用于耕地地力評價[7]、農地適宜性評價[8]、耕地生產潛力評價等[9]。部分學者利用GIS的路徑分析、緩沖分析等功能提取區位條件因素[10],豐富了評價指標,使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合理。
1.3 農作物估產
利用GIS和RS對作物區遙感影像進行處理分析,可獲取糧食產區播種面積、作物類型及作物生長態勢和環境變化等信息。在充分分析各影響因素對作物的相互作用關系后,利用GIS的模型功能,構建不同條件下(土壤、氣候、環境條件)作物生長模型和多種估產模式,估算出大面積的作物產量,并提供數字化、圖像化的農情。國內外農作物估產研究的重點有兩方面,一是利用GIS技術輔助確定農作物的種植面積[11],另一個是利用遙感影像提取的歸一化差分植被指數[12]、光譜植被指數[13]、收獲指數[14]、溫度植被角度指數等指數在GIS中與氣候或地理要素進行疊加分析[15]。
1.4 土壤養分管理
在大面積的生產管理中,土壤養分的空間變異性和氣候變化的不一致性等問題給平衡施肥、合理施肥帶來很大的困難。GIS在土壤養分管理方面的應用主要是利用GIS技術對農田土壤進行調查、采樣,結合地統計學知識進行區域農田土壤養分空間變異特征分析[16-17],在此基礎上進行土壤養分管理分區[18-19],并可結合氣候變化、預測系統等構建施肥推薦系統,為施肥決策和管理提供服務[20]。
2 GIS技術在農業環境評價中的應用
2.1 農業災害評價與預測
GIS技術為農業災害評價與預測提供了新的手段,在GIS技術支持下,將獲取的災情信息與地面現實信息有機結合,能夠實現對區域內災害發生的基本規律、時空分布特征的綜合分析評價[21]。另外,通過構建災害風險模型可進行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22],并利用空間插值功能對災害發展趨勢進行預測[23],如對旱災、澇災、作物病蟲害等農業災害的預測預報,可為防災減災提供分析對策。以GIS為二次開發平臺,集成人工智能技術、決策支持系統等開發構建的農業災害預測防治專家系統[24],讓農業災害防治工作變得簡單易行。
2.2 農業面源污染分析
農業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空間異質性等特征,GIS技術憑借其強大的空間信息管理、空間分析、可視化等功能,成為了研究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利用GIS技術可以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時空分異性進行分析,直觀地反映其時空動態變化情況[25-26],與其他模型集成還可進行農業面源污染排放量的預測[27]。以GIS作為二次開發平臺,建立農業面源污染信息系統[28],更能實現信息、管理、分析和預測。
2.3 農業生態環境評價
農業生態環境評價是對某一區域的農業生態環境狀況的優劣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在GIS中可實現生態環境信息的快速獲取及空間數據的分析處理,利用GIS模型功能建立農業生態環境評價模型[29],評價區域內農業生態環境的現狀[30],分析其動態變化和發展趨勢[31],為決策和管理提供依據,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農業環境的保護。
3 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展望
隨著GIS技術的不斷成熟,其在農業資源與環境領域的應用已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建立綜合的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愈加必要,將“3S”(GPS、GIS、RS)技術和農業專家系統充分集成,構建具有人工智能的空間決策系統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應該將“3S”、通信網絡、計算機、自動化等技術與農學、氣象與氣候學、土壤學、地理學等基礎學科緊密結合,形成一個可對農作物、氣候、土壤等信息進行定期獲取、動態分析和診斷預測,并提出耕作措施及管理方案的系統。
未來的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應該包括農業信息管理系統、農業決策支持系統、農業生產管理系統3個部分。農業信息管理系統是基礎,統一采集和管理農業資源與環境的空間數據和基礎信息,實現查詢、更新、可視化等功能,并為農業決策支持系統提供數據支撐。農業決策支持系統是核心,對農業信息管理系統提供的數據進行整合,利用系統的分析、評價、評估和預測功能,為相關農業管理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如進行農業區劃、農地適宜性評價、農業估產、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農業災害預測與防治等工作。農業生產管理系統是重點,在農業決策支持系統提供的決策支持的基礎上,結合專家系統,進行科學的農業生產管理,實現種植、施肥、灌溉等農業生產管理的精確化、專業化。如進行農作物種植作物類型和模式確定、精準農業變量施肥管理、灌區水資源優化配給等農田管理。
4 結語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信息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GIS技術是農業信息化及現代化過程中有力的技術支持,進一步深入開展其在農業資源與環境領域的應用研究非常必要,開發農業地理信息系統也將成為其研究的重中之重,它將指導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的高產豐收。
5 參考文獻
[1] 鄔倫.地理信息系統 原理、方法和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 褚慶全,李林.地理信息系統(GIS)在農業上的應用及其發展趨勢[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3,5(1):22-26.
[3] 秘曉東.地理信息系統(GIS)與農業結構調整[J].甘肅氣象,2002,20(4):34-37.
[4] HALL G B,WANG parison of Boolean and fuzzy classification methods in land suitability analysis by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2(24):497-516.
[5] BENNETT D A,ARMSTRONG M P,WADE G A.Agent mediated consensus-building f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A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Proceedings[C]//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Workshop on Integrating GIS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Santa Fe,NM,National Center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Santa Barbara,CA:1996.
[6] GUIMARAES P A.Extend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ocesses generation of alternatives for sitting and routing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 by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and genetic algorithms[D].Lisbon,Portugal:New University of Lisbon,1998.
[7] 姜婷婷,谷海斌,盛建東.基于GIS技術的耕地地力評價研究:以新疆輪臺縣為例[J].新疆農業科學,2014,51(2):375-383.
[8] 張紅旗,李家永,牛棟.典型紅壤丘陵區土地利用空間優化配置[J].地理學報,2003,58(5):668-676.
[9] 陳濤,常慶瑞,劉京,等.基于GIS的黃土臺塬區縣域耕地生產潛力評價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1(1):1-9.
[10] 聶艷,周勇,于婧,等.基于GIS和模糊物元分析法的農用地定級評價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5):297-300.
[11] 黃敬峰,王人潮,蔣亨顯,等.基于GIS的浙江省水稻遙感估產最佳時相選擇[J].應用生態學報,2002,13(3):290-413.
[12] LAMBIN E F,EHRICH D.The surface temperature-vegetation index space for land cover and land cover change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96,17(3):463-487.
[13] MORAN M S,CLARKE T R,INOUE Y,et al.Estimating crop water deficit u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urface-air temperature and spectral vegetation index[J].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1994,49(3):246-263.
[14] 王培娟,謝東輝,張佳華,等.BEPS模型在華北平原冬小麥估產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09,25(10):148-153.
[15] 林文鵬,黃敬峰,胡小猛,等.基于MODIS溫度植被角度指數的農作物估產模型研究[J].紅外與毫米波學報,2010,29(6):476-480.
[16] 趙軍,張久明,孟凱,等.地統計學及GIS在黑土區域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分析中的應用:以海倫市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04,24(6):53-57.
[17] 孔祥斌,張鳳榮,王茹,等.基于GIS的城鄉交錯帶土壤養分時空變化及格局分析:以北京市大興區為例[J].生態學報,2003,23(11):2210-2218.
[18] 張澤,呂新,呂寧,等.基于GIS、RS的滴灌棉田土壤養分精確管理分區研究[J].農業機械學報,2014,45(7):125-132.
[19] 白由路,金繼運,楊俐蘋,等.基于GIS的土壤養分分區管理模型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1,34(1):46-50.
[20] 危常州,侯振安,朱和明,等.基于GIS的棉田精準施肥和土壤養分管理系統的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2,35(6):678-685.
[21] 姚玉璧,李耀輝,石界,等.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4(2):21-28.
[22] 李莉,匡昭敏,莫建飛,等.基于AHP和GIS的廣西秋旱災害風險等級評估[J].農業工程學報,2013,(19):193-201.
[23] 張曉煜,楊曉光,韓穎娟,等.寧夏南部山區農業干旱預警模型[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4):41-47.
[24] 劉書華,楊曉紅,蔣文科,等.基于GIS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決策支持系統[J].農業工程學報,2003,19(4):147-150.
[25] 葉延瓊,章家恩,李逸勉,等.基于GIS的廣東省農業面源污染的時空分異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3,32(2):369-377.
[26] 姜世英,韓鵬,賈振邦,等.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庫區農業面源污染PSR評價與基于GIS的空間特征分析[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0,29(11):2153-2162.
[27] 肖新成,倪九派,何丙輝,等.三峽庫區重慶段農業面源污染負荷的區域分異與預測[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14,22(4):634-646.
[28] 施加春,徐建民,史舟,等.基于WebGIS的農業面源污染信息系統的開發及應用[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3,29(2):225-231.
一、課程簡介
本課程是我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專業拓展課程,課程內容由土壤學(soil science)、植物營養(plant nutrition)和肥料與環境(fertilizers and environment)三部分組成。土壤學部分包括土壤形成與發育、土壤膠體、土壤有機質和離子交換;植物營養部分包括植物必需營養元素及肥料來源、養分的遷移途徑與植物吸收、作物養分需求、肥料施用、養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途徑;肥料與環境部分包括養分循環與損失控制、農地磷素的徑流損失和水體富營養化等內容,基本涵蓋農業土壤資源、養分資源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學生熟悉專業英文文獻的特點,掌握常用專業英語詞匯、翻譯技巧及英文科技寫作要點,培養閱讀專業英文期刊或書籍、進行文獻資料翻譯及簡單的專業對話交流的能力。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查閱相關英文資料,了解國外相關領域最新研究進展和發展動態,培養具備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知識,并具有一定的專業英語讀寫聽說譯能力的專業人才。
三、課程教學的幾點改進
筆者通過近幾年該課程的授課與探索,結合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英語的課程特點,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進,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材、工具書和參考資料的選用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英語沒有現成的教材課本,本課程的教材選自國外原版專業書籍的部分內容、難易程度中等。為了逐步、順利地完成從基礎英語到專業英語的過渡,在初期選用專業英語短文,配以若干練習以保持教學的延續性,并對容易產生歧義的專業詞匯或模糊性的語篇進行分析,重點指導學生了解科技文章的通篇結構,為英文寫作打下基礎[1]。此階段可選用教材中較容易的部分進行。隨著學生的逐步適應,難度逐漸增加,重點集中在擴大閱讀范圍和提高英譯漢能力,逐步轉到專業性外刊閱讀。
專業英語的學習依舊需要大量使用適當的英漢、漢英和英文詞典,常用的詞典有《牛津英漢百科大辭典》、《當代漢英詞典》、《現代高級牛津雙解辭典》等。專業詞典采用謝建昌主編的《土壤?植物營養?環境詞匯》。該詞典收錄的內容包括土壤、植物營養與肥料、生態、資源、環境污染與防治和農業技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農資環專業英語工具書。
從農資環專業文章選擇到外刊選用是學生對專業英語學習的又一難點,此時學生雖初具專業英語的閱讀能力,但接觸沒有注釋和教師講解的英文原文心理壓力大[2]。在專業英語閱讀初期,中文期刊的中英文摘要、英文期刊的英文摘要可作為外刊閱讀過渡性閱讀對象,然后進入專業刊物。專業英語刊物主要有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Plant and Soil,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hnology等。
(二)能力培養
大學基礎英語學習能力培養體現在讀、寫、聽、說、譯等方面,但農資環學生在專業英語學習中的能力培養必須是基于學情分析的能力培養,需要因材施教,這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
在我校農資環專業中,除了極個別以其他外國語種(如俄語)作為自己外語學習的學生,基本上都會選修該門課程;選修人數眾多,有時可多達一百多人,并且專業課程水平和大學基礎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在讀、寫、聽、說、譯等方面,閱讀理解和英譯漢能力相對稍強,聽力理解和漢譯英次之,英語口語交流很弱。即使是其余方面表現良好的學生,往往是啞巴英語,不敢開口?;谶@種現狀和學生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我們將翻譯尤其是漢譯英作為重點進行訓練,繼續強化閱讀和英譯漢,兼顧聽力和口語鍛煉。
(三)教學方法
確定能力培養目標之后,教學方法隨之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1.結合英譯漢,進行口語和聽力鍛煉。
每次兩節課的課時里,安排一節課進行口語、聽力和英譯漢的統一練習。隨意選取數個學生大聲朗讀教材內容,其余學生盡量合書聆聽;再選取另一些學生就聽到的內容進行歸納或者提問;然后選取別的學生就前者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并就閱讀內容進行翻譯;最后根據學生歸納、提問、回答和翻譯的情況,進行評說、糾正與改善。在這樣的安排下,學生的英譯漢能力進一步提高,并且兼顧閱讀、聽與說的鍛煉,比較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循序漸進,提升漢譯英能力。
學生漢譯英能力較弱,而這種能力對計劃考研和將來在職場上發展良好、有機會進行國際交流的學生而言,是至關重要。很多學生感覺自身英語基礎薄弱,或者認為畢業參加工作后應用英語的機會較少,甚至沒有,因而對英語學習要么不感興趣要么不重視[3]。針對這種狀況,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劃一,可以分層次要求。
對于后者,要求他們至少要掌握基礎的專業詞匯和漢譯英的基本方法與技巧,以應對后續的學習需求。因為在本課程完成后,他們很快就進入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的撰寫。根據學校要求,畢業論文包括英文摘要;而畢業論文英文摘要的內容就是一個基于中文摘要的篇幅比較小的專業英語論文,這就需要學生不僅具備專業知識、專業英語詞匯,而且必須具備一定的漢譯英能力,獨立完成自己論文的英文摘要。在具體練習過程中,為了消除距離感,選用往屆學生的畢業論文作為翻譯藍本,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并對本學院的科研領域有所了解。
對于前者,則需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漢譯英水平;而這一部分學生往往因為自身的需求,能夠主動、積極地學習專業英語,并努力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對于他們,除了上述要求外,還要求他們翻譯本專業專家學者的中文科研論文。這樣安排一可以鍛煉專業英語的漢譯英的能力,二可以了解本專業的研究者們在哪些研究領域做了哪些研究工作,自己將來畢業實習可能會做哪些方面的試驗研究,在翻譯過程中對這方面的研究狀況有所了解,為畢業論文的撰寫奠定基礎,一舉兩得。
通過探索,我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今后進一步提高本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英語的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4-0045-02
農業資源與環境是針對農業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而設的專業,原國家教委于1997年對其它幾個密切相關的本科專業進行合并而成的,隸屬于農林本科專業中的環境生態類。我校于2007年新設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專業,首屆畢業生已于2011年6月順利畢業。與其他專業相比,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農業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方面,必須通過強化實踐教學,讓學生探討通過生物、工程、農藝相結合的綜合措施來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途徑;通過預防、控制和治理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著力建設具有良性物質和能量循環體系的生態系統,尋求農業資源最佳利用、人類社會與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方法、對策。近幾年我們資源與環境類課程的實習主要是以校外實習為主,經費開支大,另外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而我們“兩園合一”(校園和植物園合一)的校園,本身具有的豐富資源,包括植物、水、土壤等,我們還未充分利用。如果能結合我們的課程特點,建設相應的集系統化、專業化、多功能化為一體的校內綜合實習基地,一方面可減少不必要的野外實習開支,另一方面,還可以充分發掘和拓展校園作為綜合實習基地的功能,使我們的課程實踐教學真正融會貫通到“生態大學,天人合一”的辦學理念中。
一、校內實習基地承擔的主要教學任務
1.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相關課程:課程教學實習實踐:地質學基礎、氣象學、土壤學、土宜學、水土保持、土壤污染與修復、植物營養學、作物栽培學、生態學、環境與資源信息技術、試驗設計與統計、資源與環境分析測試(Ⅰ.土壤和水質分析、Ⅱ.農化分析)以及涉及廢棄物資源化與肥料開發、土地管理學、微生物學等課程的專業綜合實習;畢業實習。
2.全校性課程資源與環境類課程:面向環境科學、林學、園藝、植保、農學、園林、風景園林等專業開設的氣象學、地質學、土壤學、植物營養學等課程的實習、實踐教學。
二、校內實習基地建設目標
1.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相關課程的綜合實習平臺。通過調研和借鑒其他高校的經驗,將本基地建設成為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資源與環境類系列課程的綜合實踐教學實習基地。可有機地結合和利用校內的氣象、地質、土壤、水等資源,開設相關課程的實踐實習教學;同時,通過與農學實習基地的整合,新建溫室大棚等,可為學生提供植物營養、試驗設計與統計、資源與環境分析測試、專業綜合實習等課程的實踐教學及科研創新課題提供平臺。
2.非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相關課程的實踐實習教學平臺。兼顧其他專業氣象學、土壤學課程的實習、實踐教學,完善土壤學實踐教學體系,力爭通過幾年的實踐,將本基地建設成具有一定規模且相對穩定、可以長期使用的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畢業生實習基地;通過努力,使基地成為未來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核心基地,建成合作關系緊密,能與“產、學、研”一體化相結合的基地,為更好地服務浙江經濟作貢獻。
三、基地建設思路和方案
通過網絡搜索、通訊交流等方式開展調研,對國內外院校特別是高校中具相同或類似專業的單位進行了咨詢,對相同或類似專業的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前期了解和分析。截止到目前,我們已經跟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和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浙江農科院等知名院所和高校開展了交流活動。根據整理的資料,選取有代表性的地點進行實地參觀考察,總結他們的經驗,完善我校資源與環境類課程的校內實習基地模式。
1.專業認知(科普性)型校內實習基地建設:主要是針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非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土壤學系列課程的實踐教學課程,如氣象學、地質學、基礎土壤學、巖石與土壤學等。利用校內現成的資源,進行“點”的選取和布控。通過對整個校園的調研,選取有代表性的土壤地塊和剖面觀察點,同時在這些點布置氣象學實習的觀測點,設立氣象工作站。
2.專業知識(以理論、技能水平提高為主)提高型校內實習基地:主要是針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如土壤學、植物營養與診斷、肥料加工與制造等?!懊妗被?,以全校區土地包括官塘農學實驗基地為基礎,進行資源整合與利用;“點”基地,在校區內安排2000m2左右的現有空白地,(其中含溫室大棚),用于長期定點觀察、分析,安排主要內容有植物營養研究方法、主要植物營養元素缺素癥、植物對施肥的反應、不同經營方式對土壤質量的影響等。
3.專業知識應用型校內實習基地:主要針對試驗設計與統計、專業綜合實習等課程。利用建成的實習基地,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進行試驗小區規劃,布置試驗,進行專業綜合實習的實踐活動。
4.實習實踐基地建設質量與質量監控評估: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為核心,以資源與環境類課程的實踐為主線,基地的選擇要有利于學生優質培養、保障實習實踐的完成,還要有利于實習實踐質量的不斷改進與管理等。實習基地要定期檢查,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功能。根據實習基地的具體情況編制實驗實習教材,形成完整的實驗實習課程評價體系,實現我校資源與環境類課程實踐教學的規范性、科學性。
四、下一步建設思路
一個學校的辦學需要有特色,專業特色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體現,所以,我們應該也必須有自己的實習基地,應對浙江省實際及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建設我校有特色的實習基地。浙江大學的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其基地建設為針對農業種植業,培養一流人才。我們學校朝著農林大學和生態大學的辦學方針發展,培養生態性創業型人才,所以,實習基地的建設應不僅有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認知、鞏固和提高,更應強調實際實用,農業、林業兼顧。考慮到目前我校實驗用地緊張,部分實習內容可與農學、林學等專業實習基地相結合來進行??紤]到基地建設的長期性和目前經費(可能)的有限性,實習基地建設需要校內基地和校外基地同時進行。我們邀請了浙江大學相關資深教授進行指導,開展野外實習實踐基地選址和基地踏勘與分析、走訪他們已有的實習單位和實習基地等;同時,我們自己還利用多種機會對實習基地進行了考察。校內實習基地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學校從資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持續的支持,這樣才能逐漸將我們的實習基地不斷完善,使之為我校農資專業以及相關專業的實踐教學發揮更大、更持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紀發.種植類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與實踐[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0(3).
[2]趙希榮,朱中華.加強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J].高教論壇,2010,(7).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16-02
一、引言
遙感技術是環境、城市、農業、林業、海洋、地質、氣象、軍事等探測研究的新手段,應用越來越廣泛,在許多高校相關專業學習中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隨著高光譜遙感、微波遙感、高分辨率影像,以及3S集成技術的應用,遙感技術得到更加深入、全面的應用和發展。遙感課程是新疆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本科生的專業選修課,擬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系統全面地了解遙感技術的基本理論、技術體系、原理方法,以及圖像分析處理和解譯的知識,并且能利用遙感技術解決專業領域相關問題的能力。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遙感課程的開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開設遙感課程的必要性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本科生主要學習農業資源的管理及利用、農業環境保護、農業生態、資源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要求具備農業資源調查與規劃、環境監測與評價、氣象觀測、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能力,同時具有對農業資源和環境進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畢業后能在農業、國土、環保、農資等部門或單位從事農業資源管理及利用、農業環境保護、農業資源遙感與信息技術的科研、管理等工作。因此,要求該專業學生掌握基本的土地規劃與制圖、資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技術。這些都要求學生能有效的利用遙感技術方法,掌握遙感的基本技能,這也使得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開設遙感課程非常必要。
三、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遙感課程存在的問題及特點
(一)課程部分內容抽象難懂,學生專業知識儲備不足
遙感課程中遙感原理章節要求學生掌握遙感的物理基礎,包括地物的電磁波特性、電磁輻射與地物波譜的基本概念與性質、遙感成像原理等,涉及許多抽象的理論知識及相關定理、概念。一般要求在學習遙感課程前,具備測量學、地圖學、計算機技術和相關的專業知識,而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本科生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對許多遙感課程涉及的重要知識內容僅限于高中的地理、物理知識水平上,對計算機的掌握能力也僅限于一般的應用,這就使得在理論教學上,需要重新制定適合其能力水平的教學內容。
(二)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多樣的教學手段
現在許多高校開設的遙感課程,仍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學生被動的接收,參與度不高。這就需要改革教學手段,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組織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更有效的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另一方面,高校本科生很少參加老師的項目,科研工作仍以研究生為主,調動本科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可以促進其快速的了解遙感在專業領域的應用,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重視度不夠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本科生在培養模式上,往往更注重農業資源的管理及利用、農業環境保護、農業生態等理論知識的學習,對配套的相應技術方法的掌握不重視;同時與本專業教師對遙感技術的掌握及重視程度也密切相關。在實習環節不設計相應的實習,要想單一的從一門遙感課程的學習中獲取所需的本領面臨很大困難。
四、課程簡介
該課程理論課30個學時,實驗上機10個學時,共計40學時。教學目標要求掌握遙感的概念、遙感的原理與方法、遙感的技術系統;熟悉遙感數據的特征和應用、不同衛星遙感數據及其影像信息提取的方法;了解遙感信息的應用以及3S(GIS,RS,GPS)技術的集成應用。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討論、案例分析相結合,并輔以實驗課上機操作??己朔椒槠綍r出勤、課堂表現、實驗成績、作業、參加討論次數占30%;期末考試70%,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
五、教學內容、方法及考核形式的改革
(一)教學內容改革
一般農業院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開設的遙感課程,在內容上主要包括電磁輻射及物體的波譜特性、彩色基本原理、遙感技術系統、攝影成像、掃描成像、衛星遙感及其影像、遙感圖像的分析解譯、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遙感技術的應用、高光譜遙感與微波遙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統與3S技術等內容。部分章節內容較深奧,對于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來說,缺乏前期的專業知識儲備,理解掌握困難,而且在實際中的應用性較小。因此,本人在實際教學中將該課程內容進行了整合,弱化了彩色基本原理、攝影成像、掃描成像等部分內容的學習,主要突出遙感應用部分的知識講解,尤其是遙感技術在農業資源與環境領域的應用方面,更是增加了許多相應的實例,以案例的形式進行深入的講解,加深學生對遙感在本專業應用的理解。把3S技術集成應用章節也做為重點,使得教學內容更加具有前沿性。另外在實驗上機環節,將重點放在遙感技術的應用方面,以求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學方法與方式改革
在理論教學環節將傳統的板書與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教學相結合,加深學生對相關概念、公式的理解,同時也提高學生興趣,增加互動。在實驗上機環節的教學過程中,有效的利用有限的上機時間,將重點放在遙感技術的應用案例分析上。提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學遙感常用軟件的基本操作,在課堂上不把遙感軟件的基本操作作為重點講述內容。其次,要多采用引導、啟發的方式,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互動教學過程,活躍課堂氣氛。
(三)考核方式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考核方法為平時出勤、課堂表現、實驗成績、作業、參加討論次數等平時成績占30%,期末閉卷筆試占70%。平時成績主要根據課堂上參加小組討論做匯報的情況,實驗上機部分的課程作業為主。在實驗課的學習中,要求以遙感技術在農業資源與環境領域的某一方面的應用為內容,完成一份詳實的實驗報告。期末考試在考試內容上作出調整,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深奧的概念,不設計相關復雜的計算題目,引導學生以理解為主,根據專業背景增加學生對遙感的應用及發展趨勢的掌握。
六、總結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本科生在培養過程中要求掌握農業資源調查與規劃、環境監測與評價、氣象觀測、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能力,要具有對農業資源和環境進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其必須掌握遙感的基本技能,在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利用遙感技術開展土地規劃與制圖、資源信息管理等方面工作。因此,培養單位要重視遙感課程的教學,使其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具備一定的遙感專業技能,更好的服務于農業資源與與環境專業領域的各項研究和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潘竟虎,趙軍.高師遙感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8,01:118-120.
[2]奚秀梅,賀凌云.遙感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與設計[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03:110-111.
關鍵詞:
農業資源與環境;污染問題;保護措施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逐漸成為了現代人們期待高品質生活時重點擔憂的問題,因為目前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主要以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由于鄉鎮企業的環境污染和常規農業所施用的化肥和農藥導致了農村的環境污染嚴重,這兩個問題日益加劇危害著農村的環境質量,因此,及時地采取有效措施對這兩方面的環境污染因素進行改善已是當下環境保護所刻不容緩的重點工作內容,也與我國環境保護目標的順利實現息息相關。
1農業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將資源和環境定居在了其發展的核心和基礎位置上。然而,依照目前的形式來看,農業發展與資源和環境之間發生了較為突出的矛盾,具體存在問題如下: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我國領土面積相對于我國人口數量則處境是岌岌可危。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將近1.3億公頃,實際總量為19.2億畝,但人均耕地僅0.1公頃,占世界平均水平約4.5%,不由分說,我國耕地水資源短缺的嚴重性。雖然我國目前的耕地面的也存在嚴重的短缺,但相比于水資源短缺問題還相對良好。我國人均擁有水資源僅占世界水平的1/4左右,約2000立方米。但目前我國已存在水資源嚴重短缺,有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均由于水資源量不足500立方米,大大地制約著我國的農業發展。
2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
農村算是生態資源的原始部門,因此,抓好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促進農村的農業資源合理利用是我國生態社會建設的基礎??稍偕茉从捎谄涞目稍偕攸c在可持續發展社會建設中占據著重要位置,科學、合理地對可再生能源進行開發和利用,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從而實現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目的。
2.1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
生產意味著人們對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是人們在對自然界進行著無期的索取,而自然資源并非無限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樣是有限的;除此之外,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與人的承受能力是一致的,并非無限度的。而且自然資源還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但如果將可再生資源利用不當,也會使其沉入不可再生資源行列,因此,農業和農村經濟注重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2.2合理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
可再生資源往往通過合理化利用可以將其恢復到再生資源行列,是促進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清潔能源是通過對其的開發利用后,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或者對污染程度較小的一種能源。目前,我國的能源短缺問題在各個領域存在現象此起彼伏,對于農村貧困地區的能源問題而言,需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進行開發和利用,即根據本地實際情況,一方面對傳統的能源進行開發利用,另一方面要對水能、沼氣能、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急性合理地開發和利用。例如,發展小型水電站,一方面對電力方面的相關問題可以進行合理化處置,另一方面可以對發電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行有效減弱;而且沼氣不僅可以用來做燃料,還可以將有機質添加進農田,同時可大大減低農村的環境污染程度。
2.3發展生態農業
農業生產需要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對其進行全面、細致地規劃和進行科學合理地組織,從而實現農業高產量、高質量、高目標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力爭將生態、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目標充分實現,以農業生產、經濟、生態環境的改善、發展融合為一體,使其相互之間形成協調發展的關系,實現構建新型農業體系目標。在我國的農業生產發展中,生態農業是主要的發展方向,我國的“十五”科技攻關重大專項已將生態農業列入其中。這一重大舉措使得農業發展中面臨的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充分地表現了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擁有的良好前景。
2.4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對保護環境逐漸高度重視了起來。保護環境就是要確?,F有的資源在不被受到破壞的基礎上,對生態環境進一步進行改善,促進環境的優化發展。由于人類發展對于農業具有特殊依賴性,目前,農業占據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首要位置,而環境是促進農業健康、快速發展的精神食糧,因此改善生態環境已是刻不容緩。
3結語
總之,科學、合理地進行農業資源的利用、最大化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促進農業生態平衡發展等是農業環境保護的主要工作內容。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將資源和環境定居在了其發展的核心和基礎位置上。發展生態農業,保護和合理利用農業資源,防治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質量。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4-0132-02
一、研究的意義和目的
高校實踐教學,是指為了實現高校教育培養目標,在高校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各門學科教學的實踐性和開放性,注重培養其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一類課程[1]。實踐教學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要進行的各種實踐環節,具有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包括課程設計、實驗、畢業論文設計、認知實習、金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頂崗實習等[2]。
《農業生產實習》是沈陽農業大學土地與環境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實踐必修課之一。作為重要實踐課,通過課程的學習及實踐可使學生掌握農業中玉米栽培的整個環節,重點了解種植前土地的整理、翻地、起壟、播種方法、種肥的選擇和施用、間苗、除草、中耕、追肥、收獲記產、考種等農業生產環節,使學生將課本所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并親自動手操作,掌握最基本的農作物種植、管理等方法,為今后的實際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目前針對此實習課程的開設,各大院校差異較大。例如中國農業大學實踐環節中僅僅設置了兩門專業實習:資源環境野外大實習和專業認識實習。兩門課雖然包含了所有農資專業所涉及的專業課實習,但實習周數為4周,時間略短,難以覆蓋所有專業課所學知識。縱觀其他高校,如西北農林、華中農業大學等,他們多數將專業課程實習整合在一起,卻沒有專門的《農業生產實習》實踐課程。
《農業生產實習》實踐課為沈陽農業大學農資專業自主設置的實習課程,此課程主要針對玉米種植整個環節進行系統講解和動手操作??梢哉f本校開設的實踐課針對性較強,通過實習可以使學生系統了解玉米栽培過程,掌握農事操作的基本方法,明確農業生產中計產的方法。目前國內各農業高校盡管實習課程開設的門類各不相同,但大多數實習多為“坐車前往―下車參觀―坐車回?!蹦J?,總體上學生實習熱情不高,體會不到實習的意義。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習教學的改革,一直是高校教育者探索的課題。在眾多建議和措施中,實習教學中增加學生親自參與機會、提高學生主動性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多所大專院校的實踐教學改革已經對如何調動學生主動性,增強創新能力,增強實際操作能力,加深對理論課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開展了一些工作,但總體上變化不大,效果甚微。因此,如何更合理的推進實踐教學改革成為目前至關重要的課題。
本文針對目前農業生產實習的現狀,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教學工作情況,從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如何建立科學的、體現專業特色的教學體系,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學以致用,成為農業生產過程中解決問題的實踐者。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實踐指導教師隊伍的“混亂化”。農業生產實習以往沒有固定的課程組和任課教師,主要是由教研室主任隨機安排,導致課程缺乏連續性和持久性,沒有建立一支良好的教師團隊。我校2008年后才逐步組建了完整的課程組和教師梯隊。其次授課教師到國內其他高水平院校進修的機會幾乎沒有,多年的教學僅局限于本學校,發展較慢。
2.實踐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套路化”。以往實踐教學一直延續教師講解,學生照搬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很難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基本為被動教學方式。通過近幾年與學生交流,學生戲稱實踐課程為“種地”,只能片面理解實踐課程設置的意義,導致學生能力提高幅度不大,教學效果甚微。
3.授課對象實習成果的“大鍋飯化”。由于一直以來采用“大鍋飯”的方式,所有學生統一進行農業生產實踐,導致“干多干少一樣,干好干壞一樣”現象嚴重。學生實踐熱情較低,成果較差。另外,由于沒有進行實踐任務的細化,導致無法合理評價學生實踐成果。
4.考核方式及成績評定的“單調化”。一直以來農業生產實踐考核主要是以最終實習報告為主,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導致了“重結果,輕實踐”。在多年的實習報告評閱中,發現部分同學存在抄襲現象。目前的實踐考核方式已經不能正確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改革措施
1.加強實踐教學隊伍的整體實力,建立良好的課程組。選拔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優秀教師擔任實踐課的技術指導,以保證實踐課程的主導方向不偏離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總體規劃。重點培養中青年教師,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充實實踐課程組師資力量。注重教師隊伍業務能力培養,建立定期進修制度,加強實踐教師與其他院校的學術交流與協作。結合教師科研課題,鼓勵教師將自身科研經歷和經驗傳授給本科生。
2.改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為“啟發式”。具體為:(1)生產資料的購置(種子、化肥等)由教師購買,然后教師將玉米品種、肥料品種等提供給學生,由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及結合以往學過的“作物栽培學”、“植物營養學”和“施肥原理與技術”等理論知識,自己設計播種量、施肥量等技術指標,寫出計算依據。(2)田間操作的實施――對比操作。每個小組實習操作分為個人實踐區和教師指導區。個人實踐區針對玉米生產的每個環節(播種除外),各實踐(施肥、間苗、除草、追肥、記產、收獲等)全部由學生自主安排。每個環節學生都要自行決定操作方法、所需工具、注意事項等,并寫出操作方案。教師指導區為每組對照操作區,由教師講授,學生進行第二次操作,與個人實踐區進行對比,查找錯誤的地方,撰寫對比報告。
3.提高學生的實踐主動性――責任制度。改變傳統的大鍋飯做法,在開學初對不同人員進行分組。每4~5人一組,自由選擇。整個專業分成15~20組,每個小組劃分不同地塊,整個生產實踐過程中各小組只負責自己地塊的各項工作,做到“分田到戶,責任到人”。開展生產評比活動,每個小組間所采用的材料完全一樣,只是管理和操作方法各異。最后針對產量進行評比,分別設置狀元、榜眼、探花,對產量最高的前三名進行獎勵(獎金和證書)。
4.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現場評分與實踐效果相結合。改變單一的實習報告評分機制,建立一套圍繞預案的撰寫―實踐環節執行―各環節實踐效果―田間管理―產量等環節評分機制。(1)預案撰寫。每個實踐環節操作前都要進行預案的撰寫,寫出實踐所需用具(根據農業生產實際需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任課教師根據方案的內容進行評分,占總成績的10%。(2)實踐環節的執行及對比報告撰寫。針對玉米種植中不同的生產環節,考察每個小組時間安排的是否合理。此部分占總成績的10%。(3)實踐效果。此部分為重點,主要對每個小組具體的操作方法和實踐效果進行考核。例如播種環節,考察播種方法的正確與否、施肥的方式、用量等;間苗環節考察是否有遺漏的苗(即每穴多于1棵)、除草方法、追肥方法和計產方法等。每個環節都要在現場進行評分,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扣分。無差錯不扣分,出現1處錯誤扣除1~2分。此部分占總成績40%。(4)計產方法和產量高低評比。在實踐最后環節考察每個小組采取的產量計算方法是否正確與產量的高低。而不同小組間產量的高低也決定整個實踐環節的。此部分占總成績的30%。(5)田間管理及實習報告的撰寫。此部分考察學生整個田間管理情況,如雜草等。最后撰寫實習報告,此部分占總成績10%。
四、預期效果
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衡量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2]。通過實踐教學課程的改革,建立了一套合理、完整、科學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手段,提高了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和學生操作能力。重點變“填鴨式”為“啟發式”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動手操作和創新能力。通過整個實踐環節的改革,從而引發學生對實踐課程的興趣,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傊?,實踐教學的改革必將對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關鍵作用。
引言
在轉型的適應過程中,我國的經濟發展遭遇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如經濟的快速發展是用環境遭到嚴重污染破壞的代價換取而來的。而目前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是如此,轉型期的農業資源環境所面臨的情況岌岌可危,需要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重視,通過汲取城市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改良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式和手段,促使農村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不再重蹈經濟發展的覆轍。
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
(一)農業資源環境的定義
農業資源環境主要指人們在進行最基本的生產活動時所利用的農業資源和所處的環境。傳統意義上的農業資源包括農業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自然資源主要指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和氣候資源等這些自然存在的事物,隨著自然地理條件的不同,這些自然資源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因此自然資源總是不平均分布的,具有極大的隨意性。
同時農村發展中的環境問題是全球共同關注的話題。農業作為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立國之本,其環境問題始終顯著存在著。隨著經濟的發展,對農村的開發加快,水資源惡化,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嚴重,氣候變化異常等種種環境問題仍亟需解決。
(二)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資源環境和經濟的發展有著辯證的對立統一的關系。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人們只關注經濟的發展,一味地犧牲自然資源環境來換取經濟的快速發展,如英國的圈地運動、城鎮化大量征占耕地等,無止境地索取破壞了自然的平衡,污染了環境,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極其不平衡的。這時經濟發展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人們開始利用經濟發展的先進技術,治理已遭到污染的環境,開發新能源,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善待自然,努力平衡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我國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所面臨的困境
(一)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小,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
我國自然資源種類和總量都很豐富,但是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其中農村人口的壓力尤其大,農業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小。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雖然計劃生育有效地抑制了人口數量的大幅度增長,但是由于人口基數大,據國家統計局,2013年我國全國人口總數為13.6億,這其中農村人口約為6.3億,全國人口每年仍以1000萬左右的人口數量繼續增長。我國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排名第120位(楊濤,2003)。有限的資源被眾多的人口平分著,導致了資源分配的不均衡。
(二)農業現代化程度低下,限制了經濟發展的步伐
目前農村大量存在資源浪費的情況,長期沿用祖輩世代流傳的經驗方式,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資源,如我國水資源的農業灌溉有效利用率僅為30%-4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農業灌溉利用率則達到80%以上。農民缺乏對農業資源有效利用的意識,我國的農業發展模式大部分仍處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缺乏大規模的農業經營;農業機械化水平低,農業的基礎設施十分薄弱。
(三)農業經濟發展缺乏環保意識,環境污染嚴重
一方面,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使用不當,具有有毒有害物質的農藥化肥進入到水土中,污染了當地的土地和河流,造成了大量的農業環境污染,農村環境情況堪憂。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的收入水平逐漸提高起來,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隨著農民生活的改善,生活層次也越來越高,大量電器如洗衣機、冰箱、空調的使用,在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對農村的生活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再者,在經濟轉型期,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據統計農村文盲半文盲人數約占農業勞動力總人數的19.7%,尤其在西部地區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僅為3-4年(楊濤,2003)。長期的生活習慣使他們忽略對環境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缺乏環保意識。
(四)農業發展缺乏有效引導,資源開發不合理
農業發展缺乏政府和法律法規、制度的限制和指引,農民一味地粗放式開墾荒地,尤其在西北地區不斷地開荒,破壞了植被,造成了嚴重的土地沙漠化;南方山區的石漠化、華北地區土地的鹽堿化也是如此;這些都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減少和浪費,給后期的土地改造和治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目前我國荒漠化面積己達262.2萬km2,分布于全國18個省區及471個縣市(楊濤,2003)。地資源的減少,人們開始圍湖造田,造成淡水資源的大量縮減,這樣的情況主要出現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在洞庭湖及鄱陽湖地區,據統計湖泊消亡的數量已達一百多個。
農業發展缺少正當的強制理性的引導,主要受到市場經濟的變動性牽著走,從而造成耕地等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城鎮化的發展必然導致耕地的減少,但是如果缺少政府的正確引導和管制,會造成耕地的極大浪費。按照我國目前城市化發展速度,到2030年,全國城市化水平達到65%,則將新增城市建設用地5萬km2,若按70%占用耕地計算,則占用耕地的總量將達到350萬km2(楊濤,2003)。
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與措施
(一)健全農業、農村發展機制,進行綜合決策
農業自然資源環境事關我國在經濟轉型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對資源環境的監督和管理,建立健全農業和農村發展機制,將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進行綜合考慮綜合決策,通過綜合不同的決策人員、決策方法和手段以及決策模式,最后確定一套綜合各方意見相對合理可靠的決策方案。在堅持可持續發展、開發與保護并重、預防為主與源頭控制以及實事求是科學發展的原則下,首先要打破行政分割的局面,建立統一一體化的綜合決策管理體制,保證決策的順利進行;其次要建立綜合決策負責制和考核制,確保決策的真正執行,發揮作用;再者要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制度,召開公眾聽證會,給人民群眾提出意見和進行評價的窗口,并認真記錄、考慮、研究人民群眾的意愿和要求,做到及時向群眾通報有關決策的內容;同時建立公民參與制度,讓群眾對環境影響進行評價。
(二)實行區域農業經濟,利用市場機制建立補償機制
由于農業資源分布的均衡,可以在農業資源相對集中的不同區域實行不同的區域農業經濟政策。針對不同的地域特點進行研究,通過了解區域的自然特征和資源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資源的開發,如處于山區以及丘陵地區可以利用山區的地理優勢,種植果樹或者樹木,進行木材經濟或發展水果產業,實行區域之間的互通有無。并在發展區域經濟的過程中注意區域環境的變化,通過發現、分析區域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研究解決的方法,保護環境。
同時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使用而產生大量不良的問題,因此需要利用市場機制建立資源環境補償機制,維護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一方面通過排污收費制度,向高污染的企業和工業征收排污費,“排污收費,超標罰款”,加大對環境污染的補償力度,嚴格控制排污總量;另一方面政府應建立和完善資源環境稅收制度,向有損于資源環境的行為征稅,完善征稅標準、稅種和稅率,設立有關的法律法規,保障征稅有法可依。
(三)利用新技術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
一方面應該轉變我國傳統的農業粗放型的發展方式,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開發高質高效的農業經濟,實行新型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精耕細作,進行高效集約經營,提高農業資源環境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健全和完善農業的技術體系,依靠科技興農。提倡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增加技術投入,利用科技進步,在農村推行生態農業,實行循環利用的經濟理念,變廢為寶,使農業經濟呈現良好發展的狀態。如可以在農村建造沼氣池,農民可以通過把人畜糞便等排泄物以及秸稈等發酵成沼氣,用沼氣來發電及作為燃氣供日常家庭生活所用。
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加大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并充分利用科研力量研發出更高效的產品,因地制宜地滿足農業對機械的各種要求,尤其是在種植、收割方面,解放人力從而解放發展力。同時還要加強農業灌溉設備的建設。堅持開發和保護兩手抓,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既要注重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要注意對農業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因地制宜,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
(四)進行制度改革創新,提高政府對農業資源與環境的管理水平
政府應該建立和健全資源資產化管理制度,將資源環境使用與綜合核算制度聯系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努力發揮資源的資產價值對經濟發展建設的作用。資源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制度通過核算經濟發展中與資源環境有關的流量指標和存量資產,將對資源環境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實物量和價值量進行核算,反映現有資源環境的情況和發生的變化,以及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狀況。資源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制度有助于提高政府對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認識,有利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農業資源環境的管理,因此應該努力推行、發展和完善該制度。
要加強對自然資源如土地、水、礦產等使用情況的管理和監控,完善資源利用總體規劃,改變分部門分單位分地區管理規劃的局面,實行統一安排管理,同時要加強建設對自然資源的數量、存量和質量的勘探、管理、監測和預報系統,及時掌握自然資源發生變化的信息。再者,政府還要加強對資源的法制管理,堅持實行“預防為主,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的三大政策,完善12項資源環境保護法,努力研究制定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完善農業保護的政策,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堅持科教興農,采用多種形式如舉行教育培訓、座談會等加強對農民的環境保護的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減少有害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政府應當成立相應的監管和決策部門,對農業的資源環境進行實時監控,提高公眾的參與度;以促進農業資源為經濟發展提供原動力,同時不會讓經濟的發展給農業的資源環境帶來太大壓力,促使兩者協調發展。
結論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開始實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但隨著經濟轉型期的逐步深入,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出現了很多問題,如荒漠化、耕地遭到破壞、水資源浪費、污染嚴重等。為了保證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無論是政府還是農民本身都需要格外注重這些問題,改善農村的硬件設施,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態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建一個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農村。
參考文獻:
1.高旺盛.中國區域農業協調發展戰略[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4
2.王雅鵬.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決策[J].中國農村經濟,1998(5)
3.楊濤.經濟轉型期農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博士論文,2003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10-0214-1
基金項目: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教改課題”-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在黑龍江墾區實踐教學模式的探討。
0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就業壓力和對所學專業的迷茫導致了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心理上的浮躁,本課題研究了在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中,農科類本科培養目標如何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并使之涵蓋現代農業發展的各個領域。
本論文是結合學校的辦學模式,在農場農業發展和測土配方施肥的科技發展的基礎上,安排在大學學習一年后的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利用暑假進入農場實踐,通過對大學生實踐后的心理轉變的研究,尋找一種面向墾區 “培養高級農業科學技術人才”的模式,實踐安排從共青農場土壤化驗室、試驗園區等實踐開展,使大學生直接認識到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就業后所從事行業的工作環境。對于大學生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更好的了解本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實踐教學等都有很大的認識,特別是從今后在大學生活的心理定位會有很大幫助。
1 研究對象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每年都為農墾輸入大量的人才,但是,由于入學新生對農墾認識不足,對于今后學習和就業取向方面往往從心理上會產生很大的迷惑。因此本文對這種現象做了系統分析。
2 學生心理問題研究
針對于研究和培養的學生為2010級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由于該班有90%左右為外省或黑龍江地方學生,所以對于黑龍江墾區的農場比較陌生。同時對農業資源環境專業也比較陌生,因此,開學的第一學期產生對專業的迷茫心理。
3 墾區培養過程
根據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實踐教學活動,將有助于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2011年暑假的實踐教學安排學生參觀黑龍江墾區共青農場,通過學生到共青農場園區、土壤化驗室、作業站等多個部門的實踐,使學生真正認識了墾區,為以后參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根據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特點,合理安排與專業有關的實習內容,讓學生在緊張有序、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環境中將學校里所學的理論知識得到提升?,F將實踐教學的主要內容進行詳細的描述。
3.1 參觀化驗室對學生心理引導作用
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有種新鮮感,認為大學的實驗是很實用的,但是,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實驗課讓學生感到實用性不如想象的高,即使,進入高年級的學生也對實驗沒有目標性,所以實驗課都按實驗指導書的步驟按部就班的進行,對于整個實驗的原理卻不知道,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思考能力,學生也會覺得實驗毫無樂趣[2]。通過在安排大一學生到農場實驗室參觀,可以看到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農場的標準化驗室,在那里可以看到規范的實驗操作,拓寬了學生的實驗技能,真正感受到土壤工作者的工作環境,便于穩定學生今后實驗課的心理,為以后參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2 參觀農場布置專業試驗對學習的引導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是以土壤農化類系列實驗為主,另外生態環境類、遙感與信息技術類、微生物類等實驗也是其所涉及的內容,為了更好了解和接觸到這些知識,除了對農場的土壤化驗室里土壤農化類系列實驗實踐外,在實踐實習過程中還安排學生參觀了農業部在農場安排的“3414”試驗和2011年布置的肥料利用率試驗,這不僅使學生了解到土壤肥料知識,還加深對黑龍江墾區三大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的耕作認識,通過現場認知,引導學生對今后所從事的工作有很好的了解,為專業課的學習找到目標,使學生就業目標明確,心理負擔降低,從而放下就業壓力好好學習專業知識。
3.3 學生社會能力的培養
培養大學生社會能力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任,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之一。其中調查研究能力是素質教育所要求的大學生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目前高校大學生調研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根據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特點,安排學生對農場的小城鎮建設、農資市場以及配方施肥在農場中的影響等內容進行調研,調研安排以教師引導為主,學生自己制定計劃,利用閑暇時間對農場、管理區、作業站(連隊)、農戶和肥料經銷商進行走訪調研,培養學生接觸社會各行業人員,培養其社會交際能力。
4 分析與討論
培養21世紀寬口徑、復合型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合格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使命,也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業務培養目標的需要[3-4]。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是一所具有鮮明農墾現代化大農業教育和科研特色,以農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農業大學。學校非常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特別是農學院每年都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實踐實習,發揮實踐教學作用,是學校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學校持續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針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研究與改革將為深入貫徹落實我校立足墾區,服務現代化大農業的辦學特色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隋鳳富.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加快建設現代農業[R].全國水稻機械化生產農墾現場會大會,2005.
[2] 常連生,韓志卿,張電學等《土壤肥料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 2007,21(4):66-69.
1.湖南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的總目標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公眾對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訴求日益多元。如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如何化廢為寶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鄉村,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空氣、喝上干凈水、吃上放心食品,就成為當前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建設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各地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有效作用,以開發綠色食品為中心,以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循環發展和制度創新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充分利用發揮本地生態環境的相對優勢及傳統農業的精華,建立良性循環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生態系統,基本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生態農業體系,推動農業功能由單純提品向綜合提品、服務、環境的轉變,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
2.湖南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的具體目標
從發展具體目標看,綜合考慮湖南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現實基礎和總體發展趨勢,與到 2020 年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緊密銜接,加快形成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政策制度、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到 2020 年,初步建立縣域生態循環農業體系、資源綜合利用體系、資源再生利用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全省人均 COD 排放強度顯著下降,耕地保有量 5655 萬畝,森林蓄積量 4.74 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 60%,無公害農產品率達 90%以上,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率 100%,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0 年下降 40 個百分點,單位 GDP 能耗到 2020 年比 2010 年下降 20個百分點,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單位土地產出水平比 2010 年提高 20 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翻一番,優勢農產品區域環境質量認定率 100%,中心鎮、縣城及各市城區主要農貿市場、生鮮超市配備蔬菜農藥殘留和水產品甲醛檢測設備,沼氣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率達到 80%以上,力爭到 2020 年湖南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水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5 個基點,確保 2020 年實現生態農業縣域全覆蓋,使居民生活環境更加宜居,農業生產效率明顯提高,農業資源消耗明顯下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湖南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重點要求
各縣市區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千差萬別,推動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必須從實際出發,找準重點,構建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兩型發展體系,創新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制度體系,形成完善的預警管理信息系統。
1.構建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兩型”發展體系
湖南要推動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建設,不能就農業資源環境談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要從生產、消費、流通、分配各環節整體性考慮,構建以生態“兩型”產業體系主導的由“兩型”產業體系、“兩型”消費體系、“兩型”流通體系、“兩型”分配體系組成的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兩型”發展體系。縣域生態“兩型”產業體系建設,必須立足縣域實際,加快傳統產業新技術改造,盤活存量,提升增量,推動縣域新型工業、新型農業、新型服務業發展。在縣域“兩型”工業體系建設上,重點是實施清潔生產,推動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大宗產業固廢循環利用,實現能源梯級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促進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在縣域“兩型”農業體系建設上,重點是發展生態農業、立體農業、有機農業,推進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水產業之間的循環鏈接,提高農業秸桿等農林三剩物和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水平,促進農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推動工農業生態融合。在縣域“兩型”服務業體系建設上,大力推動信息、金融、旅游等現代服務業與農業融合,著力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旅游農業、能源農業,推進服務主體生態化、服務過程清潔化、消費模式綠色化、服務產業融合化。
2.創新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制度體系
制度條件是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的前提條件。湖南必須針對城鄉二元制度差異較大的實際,以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切實在戶籍制度及其附著的二元權益制度、土地制度、資源環境管理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在二元權益制度改革上,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結合湖南現有的城市規模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分類積極放開戶籍制度,長沙中心城區實施積極落戶政策適度控制落戶規模和節奏,株洲、湘潭、衡陽、岳陽、常德中心城區實施較低的落戶門檻,其余城市和建制鎮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農業勞動力要素的創造性。在土地制度改革上,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積極穩妥推動進城落戶農民有償退出“三權”試點,確保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不受侵犯,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工作責任制、基本農田認定制度、非農業建設占用基本農田許可制度和占補制度,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和復墾,實施坡耕地綜合治理工程、沃土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提高土地要素使用效率。在資源環境管理制度上,要理順各職能部門的職能,統籌城鄉資源環境管理,制定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建設標準,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環境成本的資源環境價格形成機制,建立支持性的縣域農業生態補償制度,提高企業、居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三、湖南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路徑要求
湖南幅員遼闊,縣域經濟社會條件存在明顯差異,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路徑選擇上,必須體現各自的特色,既要基于之前的發展基礎,更要立足資源環境效率提高,走出一條具有縣域特色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1.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是湖南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有利于緩解農業資源壓力、保護生態、清潔資源、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走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之路,是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根本要求。第一,有利于提高農業資源環境利用效率。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強調發展節約友好型農業的經濟形態,重視對農產品、初加工副產品以及農業生產環節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包括作物秸稈、牲畜糞便、海產品的貝殼、農產品加工業的下腳料等循環加工利用,有利于使生產或消費產生的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生態化實現農業資源環境增值。第二,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條件。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強調農業的生態循環,是一種以生態農業的提升整合為基礎,實現農業內部物質與能量的相互交換、互為原料和廢棄物資源化的經濟形態,有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促使農業生態系統保持良好的物質能量循環,達到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第三,有利于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按照“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閉環型循環的經濟形態,有利于推動種、養、加各環節有機融合,促進農業的生態循環集群發展,有效提升了農業現代化素質。
2.湖南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必須探索多元化模式
湖南作為一個擁有 87 個縣市的農業大省,縣市域自然條件、發展差異較大,必須立足實際走具有縣市域特色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第一,產品鏈循環利用型。對于湖南大多數縣市,都可以通過優化食物鏈和加工鏈配置,促使物質能量多級傳遞、多層次利用,形成種、養、加良性循環。如利用棉花的副產品棉籽殼培養菌菇,殘剩廢物養蚯蚓喂雞,雞糞經發酵后喂豬,豬糞喂魚或入沼氣池為種植業提供肥源和生活用能,雞、豬等主產品可進入市場或進行蛋、肉、皮、毛等系列深加工。代表性的模式有“雞、豬、沼氣”、“牛、雞、豬、兔、魚”、“雞、豬、沼氣、菜”、“林、果、藥、草、牧”和“糧、棉、魚、牧、菌”等,各地可靈活采用。第二,空間立體庭院種植循環利用型。該類型主要是根據作物的不同生長特性和共生互惠的特點,充分利用空間,提高水、氣、溫、土等資源的利用率,推動土地集約、環境綠化,適合洞庭湖平原地區大面積發展以及庭院經濟建設。主要模式有糧、棉結合,糧、糧結合,糧、經結合,糧、瓜、菜結合等。
四、湖南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發展政策要求
生態農業資源環境建設作為現代農業轉型的內在要求,涉及到農業資源利用、農業環境保護等方方面面,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生態農業資源環境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有效發揮政府的政策作用。
1.實施支持性的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財政政策
建立縣域范圍內工業企業對農戶農業生態環境資源的補償機制,促使由“誰污染誰治理”的懲罰性補償理念向“誰受益誰付費、誰治理補償誰”的激勵性補償理念轉變,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配置生態農業資源環境的作用,同時有效發揮政府政策的支持性作用。
2.實施傾斜性的縣域生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金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