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經濟產業轉型發展策略

時間:2022-01-23 03:51: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資源型經濟產業轉型發展策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資源型經濟產業轉型發展策略

一、山西資源型經濟發展情況研究

(一)資源型經濟在發展中的作用

山西省擁有豐富煤炭能源儲備量,煤礦面積達到6.48萬平方公里,在全省的土地面積中的占比超過了2/5,煤炭的儲備量位于全國第一。1.煤炭行業的主要推動作用山西省各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離不開煤炭產業的發展,以陽泉市為例,陽泉市的資源依賴也尤為明顯。從2006年到2017年,陽泉市GDP年均增長率7.85%,在2010年,GDP增長率更是一度高達14.2%,這都得益于煤炭工業的迅速發展,煤炭產量年增長率2012年達到17.1%,原煤產量在2012年高達6833.2萬噸。山西省整體水平在前30的區域,煤炭儲備資源豐富的縣的比重超過了二分之一,資源型的區域經濟表現十分突出。在經過煤炭經濟的“黃金十年”時期以及“中部崛起”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山西省煤炭產值比重從2000年的6.3%,提高到2011年的31%,占比近三成左右。一個行業占全省經濟的比例達到近三成,在全國并不多見。與此同時,山西經濟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1845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4973.5億元,增長超過7倍,GDP年均增長率超過12%。2.煤炭產業對提高全省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貢獻明顯2014年,山西省財政收入1820億元,與煤炭有關行業的納稅在山西財政收入中超過了1/3。配送運輸以及餐飲等服務行業都得到了發展機會,還帶來了許多就業崗位,山西從事與煤炭行業有關的工作人員高達104萬人,是工業規模化就業人數總額的一半,煤炭行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山西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居民收入金額。從2008年到2014年,山西省常住居民的經濟收入增長了83%,特別是農村居民,整體收入實現了成倍的增長。

(二)山西資源型經濟發展與“資源詛咒”

“成也煤炭,敗也煤炭”是山西省資源型經濟的真實寫照,在一定層面上,儲備豐富的煤炭資源正在不斷制約著山西省的經濟發展,山西的經濟發展正在遭遇“資源詛咒”。1.經濟增長速度位于全國末尾,經濟發展進入低谷從2012年6月開始,我國的煤炭價格走勢持續低迷,近30個月以來都是呈現下降趨勢。2014年初,我國的煤炭價格指數數值是161.8,經歷了一整年的時間后,價格指數下跌至137.8,降幅高達15%。同時因為市場的需求量持續不斷的下降,山西省五個國有重點煤炭公司的煤炭定價也大幅下降,煤炭的利潤劃到每噸上只有2.57元,經濟出現一種“斷崖式”的下降趨勢。2015年末,負債額度高達11885億元的七大省屬煤炭集團,基本等同山西省當年的GDP(12802億元),負債比率已經達到82.51%,截至2016年7月,七大煤炭集團的存量債券依然有2162億元。基于山西經濟對于煤炭產業的依附性強,在煤炭行業進入冰河期之后,經濟發展更是雪上加霜。2016年山西地區生產總值增加值全國排名達到歷史最低值30位,2017年,山西地區生產總值增加值排在全國第24位,國民生產總值的數額還不足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廣東省的六分之一,經濟總量連河南省的二分之一都不到。2.產業結構十分不均衡,經濟轉移速度不夠快速山西三大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差距明顯,尤其是第一產業在國民生產中所占的比例還沒有達到1/10,還有著繼續下降的可能,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呈現一個不斷上升的趨勢,第二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比維持在60%的狀態。第二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煤炭資源的開采使用基礎上的,構成了煤炭、焦炭、冶金、電力這四個主要的傳統行業。第三產業還位于一個初步發展的階段,在第三產業中的服務行業是占據了主導地位的,如生活用品的批發與銷售、餐飲服務類以及勞動服務等行業,而在第三產業中科研開發、教育、經濟等能夠促進第三產業長久發展能力的行業比重較少。產業內部的不正常結構,對于經濟轉型制約明顯。3.經濟發展的起伏非常大,整體的穩定性差山西省以煤炭行業為支撐的資源型經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經濟環境的影響。當外界對于煤炭的需求量開始上升時,煤炭的定價會隨之上升,而煤炭公司則會努力提高生產速度,加大煤炭輸出,企業的經濟收入上升,總體經濟的發展加快。當外界對于煤炭的需求數量開始減少時,煤炭企業應對外界變化的能力較差,沒有做好及時調整的準備,使得煤炭定價極大的下降,煤炭行業進入了發展困境。因為山西省的產業發展不均衡,其他產業不能填補煤炭行業陷入困境帶來的經濟損失,整個山西經濟發展速度都會出現明顯的降低。在經歷了全球性的金融風暴之后,2009年山西省煤炭的生產總量數值下降了6.25%,經濟增長速度與同期相比下降了5.4%,經濟發展速度在全國的排名倒數第一。2014年煤炭市場十分低沉,經濟增長只上升了4.9%,全國排名再次倒數第一,以資源行業為支撐的山西經濟構造穩定性十分差。4.煤炭資源的開采量過大導致了生態環境遭到了強烈的破壞山西省的經濟發展繁榮離不開煤炭,但是因為長時間對煤炭能源的大量、集中開采,導致了生態環境危機。首先,煤炭的無規劃開采,使得坍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出現的頻率有所上升。其次,山西省整體的礦產能源利用率以及煤炭的二次開采率都處于比較低的水平,由此帶來的是稀土礦、礬土礦等礦產能源遭到了大量的損耗。同時由礦井抽取出來的地下水資源沒有進行好合理的利用,每年煤炭開采的水量消耗數目15億立方米。山西省的能源消費中心也是煤炭資源,這樣導致了能源的消耗過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過大,對于大氣的破壞是十分強烈的。

二、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必要性分析

(一)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照我國可持續發展政策要求,經濟發展的結構與具體產業要保證一定的平衡。而反觀山西省的實際狀況:第一產業非常弱勢,第二產業過于強盛壯大,第三產業占有率存在輕微不足,總體上非常不平衡,產業結構極不合理。以煤炭重化工為主的第二產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0%。而且第二產業由于重復建設嚴重、產能嚴重過剩,煤炭、冶金、焦炭、電力四大支柱產業集中了80%以上的工業產出,其中煤炭產業占工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26.9%提高到2011年的43%,近幾年有所回落,但也在30%以上,逐漸形成了重工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嚴重制約著山西省經濟的穩定發展。

(二)能源生產與消費轉型的當務之急

在我們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使用的大量煤炭,是導致最近幾年來我國多個地區霧霾現象頻繁出現的關鍵原因。當前,我國的環境負荷量已經接近了一個最高峰值,政府節能減排的工作迫在眉睫。除此以外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開始覺醒發展,大眾對于加快能源機制轉型的要求也更加迫切,2017年國務院42號文件指出,引導退出過剩產能、發展優質產能,推進煤炭產能減量置換和減量重組。其中涉及加快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非煤能源和新能源發展,形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實現能源供給革命,促進能源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山西省這種將資源型產業作為主要支撐的經濟發展方式也到了改革升級的時候。山西省傳統的以煤炭初級產品為支撐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慢慢被時代淘汰,能源改革已經是箭在弦上。

(三)煤炭供求關系轉變的唯一出路

目前在全國范圍內的總體趨勢就是煤炭的供給數量遠遠超過了需求數量,山西、陜西、內蒙古等煤炭大省都存在著煤炭產量過多的情況,這一問題在短時間內無法得到解決。除此以外,近年來,我國從國外買進的煤炭數量也超過了2億噸,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國煤炭價格的持續下跌,使得我國煤炭公司的經營發展更加困難。經濟發展困難形成的倒逼機制或許正是促進山西經濟轉型的最好時機,破解山西“資源詛咒”成為資源轉型的重要任務所在,也成為帶動山西走出經濟發展困境的唯一出路。

三、推進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完善產業轉型促進機制

1.建立資源產業轉型援助機制對于現有的煤炭等礦產資源的開采收益分配制度不斷規范建設。政府進行專項資金扶持,加強社會各項基礎設施發展,減輕社會壓力,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經濟轉型。2.建立替代產業承接機制要注意各項體制與機制的平衡,積極響應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調整產業結構與發展模式,逐步加快經濟改革轉型的步伐,找到合適自己的節奏與規范,實現轉型的高效推進。3.加快企業所有制改革想要實現經濟轉型首先要放低市場的準入門檻,提升基數才能促進競爭。另一方面也要支持各類企業集團的聯手與融合,調整規模體系。除此之外更要大力引導各類組織積極投資發展社會基礎設施建設。

(二)完善科技創新機制

1.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力度落實對于科技創新發展的技術引導與物質支持,為各類小型新興的企業提供一定的資源與平臺,投資創建一流的實驗室與技術研發組織,鼓勵全社會各類集體或個人開展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2.完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更新現有的人才選拔與培養理念,并制定相應的選拔標準,建立對山西省發展有特殊幫助的特色學科。加強對各類專業技術技能性人才的培養以滿足山西省的各項基礎建設。大量引進國內外各類高端技術人才與其創業發展團隊,為山西省的發展注入更新更優質的力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經濟轉型。

(三)完善資源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

1.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參照歐美部分發達國家,架構全新的權利金制度,嚴格依照“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基本規則,完善對于污染者的物質懲罰制度,營造健康良好健的市場交易環境,完善管理評價規范體系。2.完善資源保護問責制度現有的資源環境保護責任機制要不斷規范完善,采取立法的方式嚴格構建與執行;制定相應的生態環境補償政策,通過問責來不斷督促企業發展經濟的同時平衡環境與生態。

(四)擴大對外開放

1.牢牢跟進“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國家經濟政策對于省內有較高影響力的規模企業與有新興技術理念的企業給予充分的支持,引導其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深化地區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而山西省作為我國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間交流的核心紐帶,充分利用地理優勢與經濟基礎,實現東西部地區的共同發展。依照2015年海關文件,絲綢之路經濟帶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著重依賴山西與山東、河南等9省的積極響應以實現徹底的經濟改革,這一政策不但是為了實現東西部地區的共同發展,更是對山西省地理位置的重視以及對其經濟文化的引導。2.深化國內外區域協作加強對于“晉陜豫黃河金三角”這一帶的合作交流,充分聯通經濟文化,從而實現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融合;逐步加深山西與京津冀地區和環渤海經濟圈之間的合作交流,積極參與雄安新區的建設;不斷擴大優勢,構建良好交流的體系,對于沿海發達地區進行有針對有目標的產業轉移,開發全新的“飛地經濟”計劃;加速進行有關對外貿易口岸的規劃與設計,實現山西省進出口貿易產業的不斷壯大。跟隨“一路一帶”倡議,加強與我國西部至亞國家之間的經濟建設與友好文化往來,進一步提升山西省的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國發〔2017〕42號.

[2]黃漢權.破解山西“資源詛咒陷阱”做好煤與非煤兩篇大文章.中國經濟導報,2017年9月16日.

作者:黃淼 單位: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上一篇: 管理會計在企業經營中的作用 下一篇: 票據在房地產供應鏈中的應用
精選范文
友情鏈接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成片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三区 | 在线播放极品女神被高潮 | 中文免费不卡Av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久热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