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6 09:48: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職業倫理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法學職業倫理是法學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法學教育乃是一國法律制度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之一。作為培養決定社會最終公平正義的法律職業人士的法學教育必須重視職業道德教育,筆者認為重視法學倫理教育的理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職業倫理是公民道德素養的高度概括。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一定的道德倫理要求,這些基本的道德倫理要求規范著公民的行為,使社會在有序的狀態下運行。在中國,這種道德倫理的規范作用尤為突出。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封建儒家倫理對當今社會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倫理型文化是我國文化的特質,是我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區別。在重視倫理道德的中國,國家和社會對公民的道德素養有比較嚴格的要求。公民的道德標準是法律職業倫理的基石。法律倫理是倫理精神的集中體現,它根植于我國社會的一般倫理之中。離開社會一般倫理,不可能形成法律倫理。作為法律職業人士首先應當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養。這是作為公民而言,應當做到的最基本的為人準則。一般公民具有的道德素養,法律職業人士當然應當具有。因為法律職業倫理無非是公民的一般道德標準在法律領域的高度概括,是從事法律職業的公民在特殊領域應當遵循的社會一般道德準則。在國家重視和提倡提高全社會公民的道德素養的大環境下,重視和提高法律職業人士的道德素養是重視公民道德素養的必然要求。
2.法律職業倫理是法律職業人必備的職業道德。法律職業人首先必須具備合格公民的道德底線,但僅止于此是不夠的。法治是法律職業人之治,法律職業人作為實現法治的關鍵因素,必須具有其他公民所不具備的職業道德素養。如同醫生應當遵循醫德、教師應當遵循師德一樣,法律職業人也同樣應當信守特殊的法律職業道德。著名法學教育家孫曉樓早在為民國法律教育所做的規劃中就提出:“有了法律學問,而沒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質意義,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法學院校培養的法律人才須具有剛直不阿的品行,要“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不徇私情,不畏高壓,尊崇法律。而忽略法律倫理和法律理想的法學教育只能向社會輸送高級渣滓,甚至成為破壞良好社會秩序的害群之馬。法律職業人的法律倫理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法律的實效。因為“當一條規則和一套規則的實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脅時,它的有效性就可能變成一個毫無意義的外殼。”可見,法律職業人的法律倫理素養對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具有重要作用。
3.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是防范司法腐敗的重要手段。當今,司法腐敗現象嚴重,形形的司法腐敗在社會中普遍存在。司法腐敗泛濫的現實使人們開始深思導致司法腐敗的深層原因,在對司法腐敗追根溯源的時候,人們發現法律職業人的道德倫理素養是導致司法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司法實踐中,法律職業者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相對于外部監督制約而言,職業道德和自律是更為重要和有效的控制司法腐敗的重要防線。法律職業人的整體素質不高、欠缺法治國家所要求的法律職業道德素養是導致司法腐敗的直接因素,這一因素比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更為直接和關鍵。因此,化解和遏制司法腐敗,必須從重視法學倫理教育開始,從源頭上堵截司法腐敗的產生。可見,法律倫理教育是遏制司法腐敗的一個重要途徑。
基于以上理由,筆者認為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必須在法學教育中給予足夠的重視。那么,我國當今法學教育中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是怎樣的呢?這需要對我國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現狀予以概覽。
二、法學職業倫理教育之現狀
從我國當前法學
教育中的職業倫理教育現狀看,在我國當今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視法律倫理教育地位的傾向。法律職業倫理培養的缺失是我國當前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之一。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法學教育缺乏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高等法學教育應當承擔傳授法律理論知識,培養學生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和進行法律價值觀教育,樹立法律正義兩方面的任務。但是,我國現今高校法學教育只重視法律知識的傳授,始終未對法律正義價值觀的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缺少法律倫理方面的研究,也沒有開設法律倫理方面的課程。截至1999年,我國高等法學教育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培養規定中都沒有把法律倫理作為培養要求。雖然在1999年修訂的《法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方案》中,首次明確地把“法律職業倫理”作為一門課程單獨設置,但其使用的教材內容空泛,難以達到培養法律職業倫理素質的目的。目前在我國只有少數高等法學院校開設了《司法職業道德》選修課程,至今還沒有高校專門從法律倫理角度開設課程。高等法學教育長期沒有把法律倫理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一直為我國法律教育所忽視,這無疑是高校法學教育的一個重大缺陷。而在法治發達的西方高校法學教育中,大都設有司法倫理之類的法律職業道德訓導課程。比如英國的《律師職業行為指引》一書每年都出版一本,在法學院的教學中是重頭戲。而我們的高校法律教育至今在這方面還是空白,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2.司法考試忽視對司法倫理的考察。國家司法考試作為公民進入法律職業圈的門檻,在考察法律職業人對法律專業知識掌握的同時,卻沒有將職業倫理作為一個考察內容在考核中予以重點考核。雖然在司法資格考試中,有關于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的考試內容,但是,法律職業是實踐性極強的活動,法律實踐中要求的法律職業倫理不能通過書面考試的方式考察出來。掌握法律知識、通過書面考試的人并不必然在司法實踐中具有較高的道德倫理素養。司法考試對考生倫理素養的考察與實踐中的要求相差甚遠,難以達到考核法律職業人的法律倫理素養的目的。
3.法律職業倫理觀念教育意識淡漠。以往我國高校法學教育一直是重知識性傳授的法學教育模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以詮釋法律條文和法律規則為主要教學內容,不關注隱含在法律背后的法律理念和價值取向,缺乏對法律知識的價值和倫理的闡釋和關懷,導致許多法學專業學生只知法律的條文,不知法律的價值和倫理。老師在傳授法律知識的時候,忽略對學生法律倫理素養的培養,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考察,不重視道德倫理修養,使本應在日常教學中應當做到的法律職業倫理培養和言傳身教成為空中樓閣,這是作為教育主體的老師法律倫理教育意識不強的必然結果。
三、完善法學職業倫理教育的設想
法律職業人的職責是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主持公道。為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法律教育除專業知識教育外,還應特別注意法律職業人的道德素質教育。因為法律職業的特殊性要求從事法律工作的職業者不僅應該系統掌握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應該具有高尚的司法品格,遵守司法倫理。法學教育是形成法律職業人士司法倫理素質的基礎。法學教育應重視道德教育與信仰教育,使學生對法學知識系統了解與把握的同時,促使學生形成法律信仰。為實現上述目標,完善法學職業倫理教育,筆者認為應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法律職業倫理是法律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是法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孫曉樓先生在《法律教育》一書中認為,法律人應當具有三種素質:一為法律道德,一為法律知識,一為社會常識。然而,迄今為止,在我國的法學教育中還沒有給予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以足夠的重視,法律職業倫理課程并沒有在法學院普遍開設。對于追求公平正義的法律職業群體來說,其職業道德的水平會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法治的狀況。因此,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即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和社會功能,彰顯了其在法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
一、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塑造法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
有關現代法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在理論界有三種觀點:第一,精英說。將我國的法學教育目標定位為法律精英教育。認為精英教育是作為高度經驗理性的法治的需要;同時,法律職業者作為“產品”要有眾多的知識,更需要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品格。第二,職業教育說。認為法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對有志于從事法律實務的人進行科學且嚴格的職業訓練,使他們掌握法律的實踐技能及操作技巧,能夠嫻熟地處理社會當中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法學教育的使命在于進行職業教育或者說在于進行職業訓練。第三,通識說。認為法學教育作為現代普通大學教育的一部分,其所提供的應當是一種通識教育。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是培養法律人才的首要價值標準。平等、公正、正義的民主思想應當是法律人才職業道德品質的應有內容。①雖然對于法學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的定位還存在爭論,但是,無論把法學專業學生培養目標定在哪一個層次,法律職業倫理素養都是法學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人才比社會一般公民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而且還要達到其特有的職業倫理標準。
著名法學教育家孫曉樓在為民國法律教育所作的規劃中指出:有了法律學問,而沒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質上的意義,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所以,在法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中,法律職業道德素養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法學專業學生未來所從事的職業是在公平正義理念指導下職業,法律職業者在其職業活動中肩負著正確適用法律、公正解決紛爭、有效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職責。有法諺云“法官是會說話的法律,法律是沉默的法官。”在法律職業活動中,對從業者的道德水準的要求是高于普通人的。在法學教育中,通過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培養法學專業的學生對法治精神的追求、對法律的崇尚與信仰,逐漸提高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素養,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二)提高法學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
法律職業是一個具有高度技術性的職業。英國亨利六世時的大法官福蒂斯丘曾經闡述過法律職業神秘性的思想,即法律乃法官與律師界的特殊科學。他說道:“我很清楚,您的理解力飛快如電,您的才華超群絕倫,但是,要在法律方面成為專家,一個法官需要花二十年的時光來研究,才能勉強勝任。”②詹姆士一世時期,法官柯克與英王詹姆士一世就國王可否親自坐堂問案發生分歧,柯克有一段精彩的闡述:的確,上帝賦予陛下豐富的知識和非凡的天資;但是陛下對英格蘭王國的法律并不精通。涉及陛下臣民的生命、繼承、動產或不動產的訴訟并不是依自然理性來決斷的,而是技術理性和法律的判斷來決斷的;法律乃一門藝術,一個人只有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獲得對它的認知。法律是解決臣民訴訟的金質魔杖和尺度,它保障陛下永享安康太平。③法律職業的技術性表現為法律推理技能、法律解釋技能、法律程序技能等方面,而這些技能的形成都是在法律理念的統領之下的。法律理念塑造了法律職業者特有的思維方式,在法律思維方式下,形成了法律職業者的職業技能。所以,法學專業學生的培養要從法律理念教育做起,法律理念是法律職業倫理基本規范的組成部分。進行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是訓練法學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基礎,只有塑造了良好的法律職業倫理水平,才能夠不斷提高法學職業學生的職業技能。
(三)提升法學專業學生的發展能力
“法律是一門每天面臨著新問題的學科。”④法律是以一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為基礎的,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所以,法律制度也是處在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即使在法律制度相對穩定的時期,法律職業者也是每天要面對不斷新出現的法律適用的情境。所以,法學專業的教育不但要實現對現有知識的傳授,還要培養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美國聯邦資深法官萬斯庭認為:“任何一種制度下,法官教育――無論是通過正規的、系統的課程學習還是自學,或同時采取兩種方式――都是一個永不終止的過程”⑤面對日益發展變化的世界,培養法學專業人才的自我發展的能力,為其日后的發展打下基礎是十分必要的。從辨證的角度看,動與靜是相對的,相對于變化的法律制度來說,法學理念是穩定的,正如張文顯教授所說:“具體的法律制度會改變,但閃光的法學理念將會永存。”法律理念的教育是與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融為一體的,通過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使法律理念與精神與個人的價值觀整合,從而使我們培養的法學人才能夠在變化的世界中獨立地做出法律職業者的價值判斷。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較高的專業興趣和職業熱情也會推動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不斷完善與提高,以適應社會與法律的發展變化。
二、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社會功能
(一)培育法律職業群體
法律職業群體是以從事法律事務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特殊性職業人群⑥。法律職業群體的形成是現代法治社會的基礎和前提。正如韋伯所說:我們近代的西方法律理性化是兩種相輔相成的力量的產物。一方面,資本主義熱衷于嚴格的形式的、因而――在功能上――盡量像一部機器一樣可計量的法,并且特別關心法律程序;另一方面,絕對主義國家權力的官僚理性主義熱衷于法典化的系統性和由受過理性訓練的、致力于地區平等進取機會的官僚來運用的法的同樣性。兩種力量中只要缺一,就出現不了近代法律體系。⑦法律職業群體的共同特征可概括為:一是法律職業或法律家的技能以系統的法律學問和專門的思維方式為基礎,并不間斷地培訓、學習和進取。二是法律家共同體內部傳承著法律職業倫理,從而維系著這個共同體的成員以及共同體的社會地位和聲譽。三是法律職業或法律家專職從事法律活動,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性或自治性。四是加入這個共同體必將受到認真考查,獲得許可證,得到頭銜,如律師資格的取得。⑧法律職業群體應當是經過專門訓練的職業化的專業人士,他們的語言、知識、思維、技能以及倫理都與普通人不同。這其中法律職業人共同的法制觀念與價值追求是其得以劃分為獨立的職業群體的倫理基礎。“法律職業的最高品格是公平、公正,對法律職業者而言,這既是執法的技術問題,更是一種道德要求。尤其是司法官員所從事的司法活動常常是被視為: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懲惡揚善,抑濁揚清,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這就要求他們在個人品行方面必須具有不可動搖的正直品格,能夠成為社會公眾依賴的楷模。”⑨法律職業群體高尚的道德標準是法律職業聲望的重要保障。法律職業群體的道德內化需要經過長期的教育和實踐過程而實現,所以,法學專業學生的職業倫理教育是提高法律人才職業道德標準,培育法律職業群體的基礎性工作。
(二)凈化社會法治環境
法治社會需要良好的法律制度,更需要具有較高素質的法律職業者。史尚寬先生指出:“雖有完美的保障審判獨立之制度,有徹底的法學之研究,然若受外界之引誘,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則反而以其法學知識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為虎附翼,助紂為虐,是以法學修養雖為切要,而品格修養尤為重要。”在法治社會中,相對于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職業群體的職業道德水平是更重要的方面。正如丹寧所言:如果法律因為不道德的法官或道德敗壞的律師們而得不到公平的執行,就是擁有正義的法律也是沒有用的。(11)在我國建設法制社會的進程中,“中國的法律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法律教育擔負的不再僅僅是生產法律知識和傳授法律智慧的責任,更主要的是要擔負起建構法律共同體、塑造法律的品格并進而塑造法制社會之秩序的重任。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有利于培養一批有良知的法律執業者,客觀公正地執行法律,推動社會在法治的軌道上向前發展”。(12)法治社會需要具有較高素養的法律職業者,法學教育必須擔負起這一歷史使命,培育法制社會所需要的法律專業人才。“他們所要承擔起的歷史使命是對法制社會之建立給以深遠的思考和計劃,因而在法治的推進過程中所形成的共同體之集團整體性,有著進取的意義并展現著一個不同尋常的意義世界――為了我們想要做的人和我們旨在享有的社會。” (13)
(三)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制度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方面,制度文明的發展推動社會文明進步。法治文明是制度文明的組成部分,“法制現代化的價值意義就在于保障和促進公民的權利,并且要創造一個正常的社會生活條件,使個人的合法愿望和尊嚴能夠在這些條件下實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現代法制精神強調法律對國家權力的有效制約……這種對國家權力的法律限制,正是為了更充分有效地保護社會主體的自由權利,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積極進步。”(14)法治的進步是與人的主觀因素分不開的,“法的形成和適用是一種藝術,這種法的藝術表現為何種樣式,取決于誰是‘藝術家’。(15)”“法律家的任務,在擁護天下的正義,懲斥不義,建國家于健全的道德的基礎上。”(16)所以。法律職業者的素質,就直接影響到法治的進步與社會文明的發展。法律職業者的道德素質,更是社會道德的先導,“這就要求社會精英階層應成為社會倫理道德的航標。法律職業者尤其是法官歷來被社會尊為社會正義的守護神,因此他們更應成為社會圣人倫理的踐履者。”(17)“法律家是宣告正義的神之使者。唯有這神圣的正義,才配普施洗禮于國民。”(18)提高法律職業者的道德素質,就要從法學人才的培養入手,在教育與實踐中逐漸習得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塑造社會文明的楷模,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三、結語: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應貫串于法學教育的始終
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積極的育人功能和社會功能提示我們:在法學教育中,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應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伯爾曼在《法律與革命》中將法律職業倫理的傳承作為法律職業共同體的一個重要特征。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開設專門的法律職業倫理課程,對學生進行系統地教育;另一方面是在各法學專業課程中滲透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兩種形式各有千秋,專門的課程比較系統,但容易陷入空洞的說教;在專業課中滲透比較易行且易于接受,但缺乏系統性。最好的途徑是二者的結合。開設專門的法律職業倫理課程,再輔之以結合各專業課的教育指導,從而使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貫串于法學教育的始終,并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在專業知識的增長和職業技能提高的同時,加強學生法律職業倫理的水平,培養學生的倫理自修能力,不斷提高法律專業人才的道德素質。
注釋:
①郭明瑞,王福華.“現代法學教育論壇”觀點實錄[N].法制日報,2001.
②③[美]愛德華•S•考文.美國憲法的“高級法”背景[M].上海:三聯書店,1996.33.35
④(17)齊延平.論現代法學教育中的法律倫理教育[J].法律科學,2002,(5).
⑤宋冰.程序、正義與現代――外國法學家在華演講錄[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284.
⑥法律職業主題主要包伙法官、檢察官、律師和法學家。但不同的國家,對法律職業的范圍界定各異。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律職業主題主要包括法官、檢察官、官方律師和私人開業律師、法律顧問、公證員以及法學家等。而英國的法律職業則主要包指律師,即出庭律師和訴訟律師;在美國則一般包括法官、私人開業律師、公司法律顧問、政府部門法律官員和法學教師五類。在我國,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廣義說,即把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員如法官、檢察官、律師視為法律職業外,還把警察、公證員、法律顧問、立法工作者、法學教師和研究人員等法律工作者也納入法律職業范圍之中。二是狹義說,即法律職業僅包括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參見范進學:《法律職業:概念、主題及其倫理》,《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本文從當前法學教育的現實出發,認為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廣義的法律職業群體輸送人才,但應當指出的是在法律職業倫理方面,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倫理要求應當是較高層次。
⑦[德]韋伯.儒教與道教[M].王容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200.
⑧孫笑俠.法律家的技能與倫理[J].法學研究[J].2001,(4).
⑨(12)陳宜.試論法律職業倫理教育[J].中國司法,2005,(4)78-81.
⑩史尚寬.憲法論從[M].臺北:榮泰印書館,1973.336.
(11)楊一平.司法正義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48.
(13)張文顯,盧學英.法律職業共同體引論[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6)13-23.
法律倫理,從廣義上說,包括法律制度倫理與法律職業倫理;從狹義上說,僅指法律職業倫理。法律職業倫理是法律職業者在其職務生活與社會生活中應當遵守的道德行為規范。法律職業倫理的內容主要包括法律職業者忠誠于法律、公平對待當事人、廉潔自律等等。一般認為法律職業人應具有三種素質,一為法律知識,一為社會常識,一為法律道德。其中,法律職業道德是法律職業人應該具備的素質之一,是構成法律職業人整體素質的重要內容。對于法律職業者而言,法律職業道德要求其做到信仰法律、心存正義、廉潔公正、忠于職守,這種道德人格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石。正如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教授2003年12月9日在山西大學所作“法學教育”專題報告中說:“法學是價值之學,真正的法學教育應是價值觀的教育,應是法律正義觀的教育,高等法學院校應是法律價值觀的集散地。”法律職業人的道德倫理素養決定著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和前景,因此,必須予以重視。
一、重視法學職業倫理教育之理由
法學職業倫理是法學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法學教育乃是一國法律制度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之一。作為培養決定社會最終公平正義的法律職業人士的法學教育必須重視職業道德教育,筆者認為重視法學倫理教育的理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職業倫理是公民道德素養的高度概括。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一定的道德倫理要求,這些基本的道德倫理要求規范著公民的行為,使社會在有序的狀態下運行。在中國,這種道德倫理的規范作用尤為突出。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封建儒家倫理對當今社會仍然有巨大的影響,倫理型文化是我國文化的特質,是我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區別。在重視倫理道德的中國,國家和社會對公民的道德素養有比較嚴格的要求。公民的道德標準是法律職業倫理的基石。法律倫理是倫理精神的集中體現,它根植于我國社會的一般倫理之中。離開社會一般倫理,不可能形成法律倫理。作為法律職業人士首先應當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養。這是作為公民而言,應當做到的最基本的為人準則。一般公民具有的道德素養,法律職業人士當然應當具有。因為法律職業倫理無非是公民的一般道德標準在法律領域的高度概括,是從事法律職業的公民在特殊領域應當遵循的社會一般道德準則。在國家重視和提倡提高全社會公民的道德素養的大環境下,重視和提高法律職業人士的道德素養是重視公民道德素養的必然要求。
2.法律職業倫理是法律職業人必備的職業道德。法律職業人首先必須具備合格公民的道德底線,但僅止于此是不夠的。法治是法律職業人之治,法律職業人作為實現法治的關鍵因素,必須具有其他公民所不具備的職業道德素養。如同醫生應當遵循醫德、教師應當遵循師德一樣,法律職業人也同樣應當信守特殊的法律職業道德。著名法學教育家孫曉樓早在為民國法律教育所做的規劃中就提出:“有了法律學問,而沒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質意義,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法學院校培養的法律人才須具有剛直不阿的品行,要“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不徇私情,不畏高壓,尊崇法律。而忽略法律倫理和法律理想的法學教育只能向社會輸送高級渣滓,甚至成為破壞良好社會秩序的害群之馬。法律職業人的法律倫理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法律的實效。因為“當一條規則和一套規則的實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脅時,它的有效性就可能變成一個毫無意義的外殼。”可見,法律職業人的法律倫理素養對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具有重要作用。
3.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是防范司法腐敗的重要手段。當今,司法腐敗現象嚴重,形形的司法腐敗在社會中普遍存在。司法腐敗泛濫的現實使人們開始深思導致司法腐敗的深層原因,在對司法腐敗追根溯源的時候,人們發現法律職業人的道德倫理素養是導致司法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司法實踐中,法律職業者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相對于外部監督制約而言,職業道德和自律是更為重要和有效的控制司法腐敗的重要防線。法律職業人的整體素質不高、欠缺法治國家所要求的法律職業道德素養是導致司法腐敗的直接因素,這一因素比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更為直接和關鍵。因此,化解和遏制司法腐敗,必須從重視法學倫理教育開始,從源頭上堵截司法腐敗的產生。可見,法律倫理教育是遏制司法腐敗的一個重要途徑。
基于以上理由,筆者認為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必須在法學教育中給予足夠的重視。
那么,我國當今法學教育中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是怎樣的呢?這需要對我國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現狀予以概覽。
二、法學職業倫理教育之現狀
從我國當前法學教育中的職業倫理教育現狀看,在我國當今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視法律倫理教育地位的傾向。法律職業倫理培養的缺失是我國當前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之一。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法學教育缺乏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高等法學教育應當承擔傳授法律理論知識,培養學生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和進行法律價值觀教育,樹立法律正義兩方面的任務。但是,我國現今高校法學教育只重視法律知識的傳授,始終未對法律正義價值觀的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缺少法律倫理方面的研究,也沒有開設法律倫理方面的課程。截至1999年,我國高等法學教育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培養規定中都沒有把法律倫理作為培養要求。雖然在1999年修訂的《法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方案》中,首次明確地把“法律職業倫理”作為一門課程單獨設置,但其使用的教材內容空泛,難以達到培養法律職業倫理素質的目的。目前在我國只有少數高等法學院校開設了《司法職業道德》選修課程,至今還沒有高校專門從法律倫理角度開設課程。高等法學教育長期沒有把法律倫理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一直為我國法律教育所忽視,這無疑是高校法學教育的一個重大缺陷。而在法治發達的西方高校法學教育中,大都設有司法倫理之類的法律職業道德訓導課程。比如英國的《律師職業行為指引》一書每年都出版一本,在法學院的教學中是重頭戲。而我們的高校法律教育至今在這方面還是空白,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2.司法考試忽視對司法倫理的考察。國家司法考試作為公民進入法律職業圈的門檻,在考察法律職業人對法律專業知識掌握的同時,卻沒有將職業倫理作為一個考察內容在考核中予以重點考核。雖然在司法資格考試中,有關于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的考試內容,但是,法律職業是實踐性極強的活動,法律實踐中要求的法律職業倫理不能通過書面考試的方式考察出來。掌握法律知識、通過書面考試的人并不必然在司法實踐中具有較高的道德倫理素養。司法考試對考生倫理素養的考察與實踐中的要求相差甚遠,難以達到考核法律職業人的法律倫理素養的目的。
3.法律職業倫理觀念教育意識淡漠。以往我國高校法學教育一直是重知識性傳授的法學教育模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以詮釋法律條文和法律規則為主要教學內容,不關注隱含在法律背后的法律理念和價值取向,缺乏對法律知識的價值和倫理的闡釋和關懷,導致許多法學專業學生只知法律的條文,不知法律的價值和倫理。老師在傳授法律知識的時候,忽略對學生法律倫理素養的培養,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考察,不重視道德倫理修養,使本應在日常教學中應當做到的法律職業倫理培養和言傳身教成為空中樓閣,這是作為教育主體的老師法律倫理教育意識不強的必然結果。
三、完善法學職業倫理教育的設想
法律職業人的職責是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主持公道。為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法律教育除專業知識教育外,還應特別注意法律職業人的道德素質教育。因為法律職業的特殊性要求從事法律工作的職業者不僅應該系統掌握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應該具有高尚的司法品格,遵守司法倫理。法學教育是形成法律職業人士司法倫理素質的基礎。法學教育應重視道德教育與信仰教育,使學生對法學知識系統了解與把握的同時,促使學生形成法律信仰。為實現上述目標,完善法學職業倫理教育,筆者認為應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我國會計專碩職業倫理教育發展現狀
1.會計職業倫理課普遍缺失。有數據顯示,美國高校開展各行業職業倫理教育已經非常普遍。上世紀80年代,美國商學院的倫理教育非常普遍就已達到90%[2]。當前我國高校會計本專科僅有16.3%的學校開設了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或會計倫理課程,且多為選修課。筆者的調研也發現,除高院校較重視職業倫理教育之外,普通高校職,甚至一些名校、重點財經院校本科階段也無此課程;或曾經為必修課,逐步蛻變為選修或專題講座形式。本科階段的缺失,加之跨?R檔目忌?,使得到會計專業碩士(簡稱會計專碩)階段的職業道德教育更顯重要,然而當前針對會計專碩的職業倫理教育的研究論文屈指可數,也顯得重視不夠。
2.會計專業碩士職業倫理課程發展歷程。我國會計專碩發展初期并無職業倫理課,各校以專題講座、選修課等多種不同形式存在,之后經歷了短暫的必修課階段,課程名稱為《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也有部分學校為《企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內容上大同小異;目前MPACC教執委將其定位為選修課,課程名稱為《會計職業道德》。
該課程內容并無特別統一規定,教師可自行設計,內容從課程名字基本一目了然。相比較而言,職業倫理教育的課程不容易上得精彩,一般被認為就是不做假賬。到了碩士生階段,再上此課,很容易產生疲倦感,難以引起足夠重視。會計職業道德的課程內容如不與時俱進的拓新和深入,也較難打動學生。
二、會計專業碩士職業倫理教育內容拓展
1.會計專業碩士職業倫理教育內容拓展必要性。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是否繼續“老調重彈”?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其職業倫理教育需要深入。高校會計碩士培養,與專科、本科培養不同,最終目的不是培養出納或記賬員,或僅僅是熟練操作會計信息系統。這些研究生今后(或已經)直接參與到企業的財務運營,或從事審計、投融資工作,或成為事財務負責人、財務主管及財務總監,成為企業總經理的左膀右臂;作為今后的(或已經是)各行各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參與中高層經營管理工作,需要宏觀的視野,遵守其所在的各行各業的運營倫理規范,幫助其所在單位開拓新的領域。因此,碩士階段,僅僅教育他們“不做假賬”、“不偷漏國稅”是完全不夠的。對其職業倫理培養上,應是在上述基本職業倫理基礎上提升和擴展,正確認識財富觀,樹立社會責任感。
同時,會計職業特點要求其對各行業倫理道德有所了解,需要對整個社會經濟運營有更深入的領悟。
2.會計專業碩士職業倫理教育拓展內容。會計碩士的培養目標以及會計行業特點,都決定了其職業倫理教育需要進一步深入拓展,除了常有的誠信經營、(上市)公司避免財務舞弊等相關內容之外,具體還可從以下幾方面擴展。
第一,從不同行業入手的案例型倫理教育。會計工作將深入到各行各業,因此在學習階段,需要對各行業經營的倫理、投融資的倫理觀等都有初步的認識。因此在會計碩士職業倫理的教學中應涵蓋不同行業倫理基礎及案例分析,從而開拓對職業倫理的理解。本人教學中曾嘗試案例圍繞民生行業及工程建設行業倫理問題展開,起到較好的效果,亦可讓不同行業的在職學生交流其所在行業倫理問題。
第二,生態文明背景下的職業倫理要求。在當前重視環境保護,資源節約,重視生態文明的背景下,擴展會計專碩的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觀念,并進一步學習綠色信貸,綠色金融等政策,才能高瞻遠矚,在國內國際的投融資管理中,游刃有余。
第三,引入中華優秀傳統財富觀教育。我國自古就有著豐富財富觀倫理思想和實踐。以《大學》為例,提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古人并不反對愛財,君子可以愛財,只要通過正經的職業,正常的渠道來取得就可以;再如如何看財富與道德的本末關系:“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探究了散財、施財與慳吝與人心的關系。又如財富在流轉過程中的規律:“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即,如果是不正當渠道取得的財富,也將以悖理的方式流走。通過中華財富觀理論與正反案例結合的教學實踐,年輕學子都認識到修身、齊家、經營企業的一脈相通。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深入發掘探討。
三、共建全民道德環境,減輕財務人員職業壓力
會計是“好找工作的職業”、“越老越吃香”,然而與錢打交道的職業,風險與收益并存。也承受著內外并存的壓力與誘惑。在會計的職業生涯中,遭遇相關“難題”并不少見。有統計顯示:54%的會計從業人員會主動指出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行為,84.4%的人認為企業的不道德行為常使他們處于兩難境地。在一些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單位,財務人員承受各種外在的職業壓力,比如,來自上級或客戶的壓力,幫上司找張發票報銷一些不太合規的業務,超標的送禮、吃飯等,亦有在商業零售企業,顧客要求財會人員開出非實際購買商品的發票;還有客戶要求的事務所出具“漂亮”的報表審計報告;或為本企業發展爭取空間需要盡可能降低稅點、稅基……有的是上司要求辦的,有的是“為了企業經營的需要”,有的是希望留住客戶的。
在教學中,我曾讓學生們結合案例討論:當財務人員遇到外界壓力,甚至可能“丟飯碗”時,你將會如何?學生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同學堅決地表示絕不同流合污,不以惡小而為之;有的同學認為先勸說上司,說明后果嚴重,實在不能達成共識,就辭職,換到正規守法、制度健全的企業去工作;也有同學表示,先是勸說上級,實在不行就是迫于壓力照上司要求的做,但要說清楚講明白自己的本心是不要做假賬,立場是分明的,這樣做是被迫而為,因而出了問題,自己不承擔責任;也有同學表示,工作這么難找,這種事到處都是,領導上司讓怎么辦就怎么辦吧!違心地做這些事,實在是難過,昧良心,但又要生存啊!一些學生表示,實習中接觸到一些財務人員,他們已經對這樣的事情見怪不怪,令他們驚訝又擔憂,也在擔心自己日后是否也會這樣司空見慣。
當然不能一概而論,財務人員出現問題都是外在環境壓力造成,受到誘惑的內因是主要的。當然,個人較難改變大環境。對此,會計專碩的學子們無不認為:倫理教育除了對職業者本身教育之外,還應涵蓋整個社會,需要整體共建倫理道德環境。應讓全民認識到:造假的惡性循環,進入互害的社會,害人終害己。
四、結論與建議
首先,會計專碩的職業倫理教育內容,從常規不做假賬、誠信經營等,應擴展到解各行業經營倫理;并且關注環保生態,可持續發展。該拓展思路亦可為經濟管理類碩士的職業倫理教育提供參考。
【中圖分類號】 G6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8-0007-02
最近十幾年以來,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我國會計領域出現了普遍的會計造假以及會計信息失真。究其原因,雖有制度不完善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會計行為人的意志日漸薄弱,經不起金錢、名利的誘惑而喪失最基本的會計行為規范——倫理道德,這是和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極不吻合的一種不和諧現象。所以,要建設符合我國實際的會計倫理體系,就必須強化會計倫理教育。
一 會計倫理與會計倫理教育的含義
會計倫理是指會計人員以合法的手段從事會計管理時,所應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
會計倫理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獲得會計倫理認識、會計倫理意志、會計倫理信念和會計倫理習慣等基本要素所構成的價值信仰。
二 開展會計倫理教育的必要性
我國會計倫理教育起步較晚,僅僅是近幾年由一些專家們呼吁而已,但并未付諸實施。而早在2006年9月,國際會計教育準則委員會的公開草案就提出了“專門價值、倫理及其形式開發與維護的方法”的框架。該公開草案列示了在會計人員繼續學習過程中作為會計倫理教育框架的四個階段和相應的內容作為倫理教育的目標。其中第一和第二階段的倫理教育以在校學生為對象,第三和第四階段主要對職業會計師的后續教育。由于四年本科學習期間是會計人員的價值信仰、處世原則形成的重要階段,對于會計專業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加強在校學生的職業倫理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三 開展會計倫理教育的方法
1.高等院校首先要營造一個會計倫理教育的良好氛圍
(1)高等院校會計專業主管領導要轉變觀念。會計倫理是由會計倫理認識、會計倫理隨感、會計倫理意志、會計倫理信念和會計倫理習慣等基本要素所構成的意識形態,這就決定了會計倫理教育的整體性和復雜性,會計專業主管領導在制定會計學生培養方案時應兼顧專業課與倫理課的相互協調,不能顧此失彼。
(2)要用教師的專業人格去感染學生,使學生逐步積淀會計文化底蘊。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倫理素質更多的是需要對職業倫理內涵以及會計準則的準確理解,無疑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課教師在這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作為高校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人格,幫助他們在大學階段就為將來步入社會形成準確的職業判斷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高校教師應充分發揮在職業倫理教育方面的作用,應在品德修養、教風、學風、學識等方面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力求做到誠信與守信的統一。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影響學生,感化學生。同時,也要加強非會計專業教師如輔導員、班主任等自身的職業素質培養,使他們切實成為學生思維健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3)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現在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基本上都是在校園內,因此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也是有利于會計專業學生會計專業倫理的塑造的。而崇尚講誠信、講道德的良好的校園環境的形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以誠信為本,加強考風建設。例如可以通過改變為“無人監考”的方式,改變大學生過分重視考試結果而忽視自身品德修養的實際情況,讓同學們理解到成績固然重要,但一個人的誠信才是做人的根本;②可以建立學生在校期間的誠信檔案,幫助學生樹立“誠信第一”的思想,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規范學生的職業行為。
2.完善現有課程體系
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應將素質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之中,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科學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創新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可見,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的中心議題并非是單純的知識教育,而是一種智慧教育,包括精神和能力的教育。由此得出,高等院校應將職業倫理教育作為會計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盡快完善相關課程體系建設。
(1)有計劃地將會計倫理教育貫穿于專業教學的始終。職業倫理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復雜的過程,只有通過平時細微的量的積累,寓會計職業倫理教育于各門課程之中,才能培養出職業品德。而將會計職業倫理融入會計理論、技能和知識的講授中是有可操作性的:如在《會計學原理》教學中,通過對會計違法行為典型案例進行討論和剖析,對學生進行會計職業倫理警示教育,讓學生意識到如果違背了誠實守信的職業品德,也是會受到法律制裁的。在講授《成本會計》時,應教育學生講究生財、聚財和用財之道,同時要教育學生嚴格執行開支范圍、費用開支標準等,厲行節約,防弊堵漏。通過這一系列在不同會計專業課程中的改革,可以避免專業講授時的抽象、枯燥,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會計專業知識過程中樹立職業倫理精神。
(2)開設“會計職業倫理課程”。此課程可安排在大學高年級階段開設,因為職業倫理課程依賴大量的案例分析,學生需要具備扎實的會計專業知識。而此時學生已修完了會計專業主干課程,對會計理論、技能和知識有了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法律法規和案例系統地講授職業倫理,使學生既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能引導其樹立“誠信為本”的職業人格。
3.強化案例和實踐教學,將職業倫理內容滲透到專業知識中
倫理教育的最有效途徑就是案例教育,借助案例既能夠使學生對倫理問題感到敏感,又能夠增強對倫理的感性認識。通過案例教學,教會學生運用學過的相關專業課程內容進行分析和判斷,引導學生從違法者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處查找違背職業倫理原因,借以分析評論和鞏固會計法律法規制度。案例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可以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老師出案例,學生分組討論分析;另一種是學生自己搜集案例,自由組合成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方式均能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崇高的職業品質的培養,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和研討會計工作中發生道德沖突時的解決途徑和方法,使學生明確應當如何在不違背會計準則和職業道德規范的前提下進行會計職業判斷,為其進入會計行業打下堅實的職業品德基礎。
4.增加課外活動,開展誠信教育專題講座和討論
在我國的高等院校中,會計專業教師基本上是從學校到學校,長期從事專業理論教育,一般沒有在當前社會環境中實際進行會計操作,對會計實務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知之甚少,顯得說服力不夠。而一些專家學者、行業名家對當今專業的動態了解得非常清楚,因此學校應經常聘請他們來校授課,或舉辦專題講座,講解一些理論知識在實務處理中的具體運用,同時向學生們介紹行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等,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工作實踐和經驗教訓來教育、影響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間接了解社會、了解我國會計職業倫理的現狀,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職業倫理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牢固樹立職業倫理道德理念。
[3][4]麥可思本校應屆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跟蹤評價報告(2015)[Z].
[5][法]涂爾干.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M].渠東,付德銀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Miller M S, Miller A E. “It's too late for ethics courses in business schools”,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1976, 17(Spring):39-42; Andrew J. “Teaching ethics” Wall Street Journal, 1979(6).
[7]Sissela Bok, Daniel Callahan, “The Role of Applied Ethics in Learning”,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1979,11(6):23-27.
[8]Martin T R. “Do courses in ethics improve the ethical judgment of students?” Business & Society, 1981, 20(2):17-26; Gaelm. McDonald, Gabriel D. Donleavy,“Objections to the teaching of business ethic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4: 839-853, 1995.
[9]Denise Baden,“Look on the Bright Side: A Comparis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ole Models in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Education. Jun2014, Vol. 13 Issue 2, p154-170.
[10]Bairaktarova, Diana&WoodcockAnna,“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aligning practice and outcomes”,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Nov2015, Vol. 53 Issue 11, p18-22.
[11]van den Hoven, Mari?tte1Kole, Jos,“Distance, dialogue and reflection: Interpersonal reflective equilibrium as method for?professional ethics?education.”,Journal of Moral?Education. Jun2015, Vol. 44 Issue 2, pp.145-164.
[12]田雪梅.日本理工科大W的職業道德教育[N].學習時報,2005-11-28.
法律功能的發揮,依賴于一支接受了專門法律職業訓練、具有過硬法律職業倫理素養(包括堅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司法道德素養、強烈的法律職業榮譽感、良好的從業心理素質等)的法律人(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等)隊伍。從理論上來講,法律人作為現代法治國家中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其職業倫理是不應該被懷疑的,然而目前有的法律人的道德素質和職業操守不能與司法公正的要求相一致的現象并非罕見。而這恰是能否實現司法公正,樹立司法權威的重要因素。事實上,法律人應當比其他職業的從業人員具有更高的職業倫理要求,這是由司法的性質所決定的。
一、司法腐敗的道德成因
司法腐敗,是指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濫用或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司法職權,違反法律規范和職業倫理,以非正當手段謀取個人或小團體利益的行為。司法腐敗是司法權的非責任化和權利化,是對合法利益的非法剝奪,是對社會公共權力的蹂躪,更是對法律的凌辱,它必然引起社會的混亂,影響國家的安定團結,因此,它是最大的、最嚴重的腐敗。司法腐敗產生的原因是很復雜的,但究其產生的道德成因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倫理道德的影響。眾所周知,中國人十分注重人際關系,但是這種人際關系是有差別的,不同的人際關系圈,親密程度不同,情感深淺不一,則承擔的道德義務也不同。因此,當法律責任與親情義務發生矛盾時,人們一般會先顧及親情義務,并依據親情的疏密來權衡法律責任與親情義務所承擔的比重。若法律人把這種私人交往關系原則擴展到公共關系領域,并以此厘定是非,進而作為利益和后果配置的依據就有喪失公正的危險。司法腐敗中的司法主體辦人情案、關系案,就是以人際關系的親疏乃至地位、身份的高低作為司法的依據,若推而至極便是親者、近者非亦是,疏者、遠者是亦非,嚴重影響了司法公正。顯然,缺乏權利與義務對等精神和統一倫理標準的傳統倫理觀和行為方式,抑制人們平等觀念和普遍性公平意識的生長,表現在司法領域的人情關系、人際私情向司法公正宣示著的嚴峻挑戰與我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不無關系。
2.司法職業道德環境不良。從司法職業環境角度考察,造成司法腐敗的因素眾多,諸如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立法上的疏漏、重疊與沖突,制度上自由裁量權過大、黨政干預司法、監督機制不夠健全等。從現實上講,司法職業道德環境不良以及深刻影響和支配著司法人員司法行為的內在職業道德自律力量的軟化是造成司法腐敗的重要原因,并且這二者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法律人的職業道德水平、職業道德觀念都深受司法環境的影響。司法職業道德環境對司法主體的行為具有雙重影響,即良好的職業道德環境和氛圍,激勵司法主體選擇合法與合乎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發生,并對惡行有所抑制;反之則有助于惡行的發生,而對善行有所抑制和排斥。司法職業道德環境還會對司法行為后果的善惡影響起到強化與抑制的作用,即它具有明顯的價值指向性,在具體的司法行為場中,它表現為相同性質的行為主體的行為后果相適或相悖的兩極。譬如在良好的司法職業道德環境內發生的公正司法行為,不僅會得到司法群體的肯定和認同,而且還會得到廣泛傳播;如若司法不公的行為發生在較惡劣的司法職業道德環境中,它不但不會受到抑制,反而會蔓延甚至惡化。
3.部分司法人員道德素質偏低,司法意識腐敗。我國司法機關和司法隊伍的主流是好的,是政治可靠、道德素質高、戰斗力強、黨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賴的。但是,當前司法領域中腐敗現象的發展蔓延說明司法隊伍本身存在許多問題,這需要從主體身上找尋司法腐敗的根源。從根本上說,遏制司法腐敗當然依賴于社會的大環境和司法職業道德小環境的改善,特別是司法體制的健全,但與司法主體的個人素質緊密相關。事實上,處理每個案件的司法人員素質,尤其是道德素質直接決定著在該案件中正義能否實現和實現到什么程度。司法人員道德素質的低劣,道德品質上的貪婪、自私和無恥,使得其司法意識走向腐敗,最終導致其司法行為走向腐敗。如果司法人員在道德上喪失良知和尊嚴,就會陷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深淵中,也必將把司法權力當作個人謀私的工具,把個人得失作為法律實施的根本依據,而把“廉潔奉公、秉公執法、公正司法”等道德規范置于腦后,并故意加以踐踏。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現象又使得“作為司法權力對應方的當事人及其他公眾認為,只要有錢就能換權,從而驅動司法權力為己服務,兩者相互連動,司法環境就會更加惡化。”
二、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的內容
法律人職業倫理,是指法律人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或從事與履行職責相關的活動時所應當遵循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價值理念的總和,它是法律職業化的伴生物,作為一種社會倫理現象,體現并服從倫理的一般規定性;但它又是一種特殊的責任倫理,因為它與法律專業知識和技術緊密相連:在調整范圍上,它主要用以指導、規范法律角色崗位上從事法律活動的法律職業者的言行;在調整內容上,它總是鮮明地體現和表達了法律職業行為的倫理準則、規范及道德心理和習慣。由此可見,加強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對于遏制司法腐敗十分重要,其主要內容有:
1.法律信仰。作為尋求和實現公平與正義的特殊的職業共同體,法律人應正確把握法律、法理與情理之間的內在聯系,按照自己的理性所確認的價值尺度來選擇自己的道德行為,這種選擇的價值基點是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構成法律人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它是法律人基于對法律的認知、理解和領悟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神圣體現,是對法律的理性認同和全身心投入。只有具有了堅定的法律信仰,法律人才能承受一切來自外界的干擾,保持操守和獨立。
2.人格獨立。公正的司法來源于司法獨立,而司法獨立又與法律人的獨立互為表里。獨立人格主要體現在淡泊名利和不畏權貴上。它要求法律人秉持對法律的信仰,不為來自社會生活中各種誘惑所動,不受任何外在壓力和威脅,不為權動,不為利惑,誠信做人,平等待人。人格的獨立對于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群體又有著不同的標尺。例如,律師的責任是熱心服務于客戶并代表其利益,而法官則應保持公平、中立,注意防止任何個人偏見或不公正現象的出現,保證律師在出庭時履行職責合法并合乎道德,以便使雙方在陳述案件過程中處于平等地位等。
3.公平正義。公平正義即公正,它意味著在程序上當事人機會均等,在實體上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公正允許差別的存在,但這種差別對待必須在社會普遍正義感要求的范圍之內,體現一種終極關懷;它要求法律人不存在任何種族、宗教、黨派、性別、年齡、地域的歧視,不存在任何先入為主的偏見,尊重人權,以人為本,保障每一個當事人依照憲法和法律所享有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得到充分維護;同時,它也是“法”這一詞在詞源上的要求。盡管對“法”的理解有共性和個性的差異,但“法”在世界各國語源上都兼有公平、正義等含義。由此可見,公正是法律人職業的本質要求。
4.以民為本。“民本”思想是中國德治傳統的思想文化根基。“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是新時期法律人“民本”思想的集中體現:首先要服務人民。法律人的任務和職責,就是依據法律,維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律師雖然沒有執法權,但律師制度本身就是民主和法制的產物,并且律師從事各項業務活動的直接目的是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與服務與人民利益是一致的。所以法律人要時刻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次是尊重人權。在某種場合下,民眾的權利訴求并不指向利益,而是指向自己的人格尊嚴與自由。如果從人性的倫理學角度來解說權利之所本,就是權利本于人的社會本性。民之所以要權利為本,乃是因為自己的本性。在此意義上,民本的實質就是人本或以人為本,“民權的實質就是人權”。所以法律人要形成尊重人權、保護人權,包括保護違法犯罪嫌疑人和罪犯合法權益的道德意識,培養對人的權利和自由倍加尊重的現代價值觀。
5.職業榮譽感。由于法律人擔負著實施法律、維護正義的重大職責,社會對他們寄予著崇高的期許,這要求他們具有高度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并在言行上維護自己的形象。例如,正因為法官具有崇高形象,才保證了裁判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又加強了法官的自律意識和對公正的追求。社會的信任與法律人的自律形成了良性互動,共同推動法治的進步。法律人崇高的道德形象來源于科學的司法制度設計以及法律人自身的不懈追求。在公眾的眼中,法律人職業道德水準的高低,往往影響公眾對法律的信任度。
三、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與解決“懂與不懂”、“會與不會”的法學知識與技能不同,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解決的是“信與不信”、“愿與不愿”的問題。國內有學者專門考察了美國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總結出其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在美國法律職業道德是通過“滲透方法”來教授的,即人們認為學生在學習其它專業課程的過程中,間接地、潛移默化地受到職業道德教育,學習和了解法律人職業道德問題;第二階段:1970年前后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克拉克(tom clack)領導的調查委員會報告說當時的法律行業已處于令人驚駭的不良情形之中,1972年“水門事件”也暴露出律師存在不良行為。之后美國開始法律人職業道德教育改革:一是全美的法學院學生都必須學習30個或更多課時專門的法律職業道德教育課程;二是人們在獲得執業資格之前必須先通過法律職業道德考試;三是執業人員每年必須接受法律職業道德繼續教育;四是在執業過程中進行道德強化,法律執業人員一旦被發現行為不良即要受到懲戒;五是在法學院專門增加了與職業道德有關的獎學金。這些改革對于促進美國法律職業的良好運轉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對我國進行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也提供了參考依據。
1.應建立健全法律人職業道德規范體系。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法治現代化的進程,我國先后制定了《法官法》、《檢察官法》、《人民警察法》、《律師法》、《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逐步規范了法律人的法律行為,最大限度地防止他們的法律行為侵害公民的合法權益,但仍不能滿足復雜多變的司法實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應根據法律職業道德的原則、原理將相關法律具體化,使之成為可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要使法律人有法可依、依德而行,讓法律職業道德規范變為法律人的自覺行動。
2.應構建科學的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與培養的學科體系。目前,我國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與培養還處于探索階段,學科體系尚不健全。應組織一部分法律、倫理、教育專家,就法律人職業道德教育學科建設進行研究,編寫具有實質性內容和可操作強的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教材,撰寫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專著,并以此為契機,不斷豐富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內容,讓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準確性。
3.應強化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與培訓體系建設。法律人職業倫理只有通過專業訓練才能獲得,也只有通過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才能統一。要營造良好的法律道德風尚,提高法律人的道德評判能力,形成良好的法律人道德品質,就要擴大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的范圍。一是要加強法律人的從業前教育,特別應使法律人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法學教育的全過程。目前,大專院校尤其是法律院校的學生是我國法律人隊伍的后備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的倫理道德修養直接關系到司法的未來;二是要搞好在職人員的職業倫理培訓和繼續教育,并形成制度。要發揮各級司法培訓學校的作用,不斷強化法律人職業者的法律人道德素養,更應注重改進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注重養成教育和法律人人格教育。
4.應改進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方法。要改革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的形式與方法,注重養成教育和法律人人格教育。要采取榜樣引導和典型案例剖析相結合的方法,根據法律人教育的特點,采取系統教育與專項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受教育者的興趣。既要注重法律人職業倫理教育的嚴肅性、系統性和規范性,又要探索靈活多樣的切實可行的法律人職業道德教育的方式與方法,努力提高法律人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賀志明.司法倫理與司法公正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2.劉瑋.有關司法腐敗的深層思考[j].理論界,2004(2)
關鍵詞:信息倫理素養;職業道德;信息倫理教育;計算機專業人員。
作者簡介:王素坤,女,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育。
隨著信息社會越來越依賴計算機,計算機專業人員的信息倫理和職業道德素養越來越成為信息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計算機專業人員缺乏信息倫理和職業道德素養,不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那么給社會帶來的風險是無法想象的。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的信息倫理教育處于被遺忘的角落。盡管ACM的教學計劃早已將計算機倫理學定為計算機專業的必修課程,我國也建議將“計算機技術的社會與職業問題”列入計算機學科16個核心課程之一[1],但在實際層面中,信息倫理教育還沒有正式納入計算機專業教育的版圖,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只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而忽視信息倫理和職業道德教育。因此,在實踐層面上明確信息倫理教育的意義,準確把握其目標和內涵,探討其教育內容,積極探索其實施途徑和方法,對于推動我國信息倫理教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內蒙古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開設了信息倫理和職業道德課程,初步探索了信息倫理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問題。
1 信息倫理和職業道德課程的目標和內涵
信息倫理和職業道德課程的總體目標是為計算機專業學生提供一種對計算機行業環境的廣泛認識和了解,使學生對計算機帶來的社會、道德、法律等問題有深入認識并對計算機從業者的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有充分了解,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信息倫理品德和職業道德。
信息倫理是涉及信息開發、信息傳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倫理要求、倫理準則、倫理規約,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型的倫理關系[2]。計算機專業人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具有多重身份,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開發者和服務者。他們所從事的信息活動涉及信息開發、傳播、管理和利用各領域,其信息倫理素養和職業道德修養也在這些信息活動中顯現出來。因此我們從信息開發、信息傳播、信息管理和信息利用四個方面提出計算機專業學生信息倫理和職業素養的具體培養目標,如圖1所示。
2 信息倫理和職業道德課程的教學內容
信息倫理和職業道德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信息倫理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兩大模塊。關于信息倫理模塊,我們從培養目標出發,以計算機專業人員在信息開發、信息傳播、信息利用和信息管理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倫理問題為主線構造教學內容,并且涵蓋信息倫理研究的四大經典議題,即信息隱私權、信息正確性、信息所有權和信息使用權,旨在使學生深刻認識計算機所帶來的侵犯知識產權、侵犯隱私權、黑客和病毒、網絡道德等各種社會問題,并了解相關的計算機法律法規,能夠運用信息倫理的原則和方法去解決現實倫理難題。關于職業素養模塊,主要包括職業生涯認識和職業素養要求兩部分內容,目的是使學生對IT職業現狀和職業特性有正確和清醒的認識,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求職面試準備,并熟悉和掌握計算機專業人員應有的職業能力、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課程的主要內容如表1所示。
3 信息倫理和職業道德課程的教法探索
3.1 協作討論式教學
在講解“信息倫理問題”模塊時,注意組織熱點問題的討論,例如通過“人肉搜索的利與弊”、“使用盜版軟件的得與失”、“黑客給網民帶來病毒攻擊還是黑客文化”、“網上的你是現實的你嗎”等這樣有爭議的開放性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探討。還開展了情
境式討論,例如在講解倫理兩難問題時,創建基于真實工作場景的情境:“假設某人在開發一個應用軟件的過程中遇到了技術難題陷入了困境,而最后期限就要到了,他忽然想到以前自己在其他公司做的一個項目很類似,于是他找到了源碼,果然能解決現在的問題。假如你是這個人,你該怎么辦?”[3]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各抒己見。有的認為完成任務是第一位的,有現成的源代碼當然要用。有的則認為誠信和守法更重要,用了別人的源碼就是侵犯了他人知識產權,雖然暫時取得了利益,但是也許長遠付出的代價更大。還有的學生則認為可以借鑒別人的代碼,但應該征得軟件著作權人的同意,在應用軟件中說明和致謝。通過討論信息倫理問題,一是使學生的信息倫理認識在開放交流、深入探討中獲得提高;二是使學生的認知在從沖突到一致的過程中,對達成共識的倫理規范產生信任和自覺遵守的意向;三是有助于學生在現實中面臨道德困境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3.2 情境體驗式教學
在講解“職業道德素養”模塊時,采取了情境體驗式教學。例如在講解職業生涯規劃環節時,教師首先找到專業的心理和職業測試題來幫助學生分析測試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職業傾向,再讓其他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評價,在學生對自己有了比較科學和客觀認識的基礎上,教師組織了職業生涯規劃報告會,每個學生暢所欲言,對自己的未來職業做了近景和遠景規劃,制訂了奮斗目標。又比如在講解求職和面試環節時,組織學生扮演招聘者和應聘者的角色進行現場問答,通過模擬應聘,學生增加了實際應聘的經驗,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之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和職業能力。在講解IT職業素養要求時,教師收集了很多知名IT人士成長經歷和分享經驗的視頻和故事,使學生從中汲取經驗和力量。在情境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教師無須強迫學生接受什么觀念,學生就會自覺從中體會、省悟到深刻的道理,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3 案例啟發式教學
信息倫理問題源于生活,現實社會中形形的倫理問題為教學內容提供了生動的案例,因此我們確定了“一觸即發―雙管齊下―三思而行―四面拓展”的案例啟發式學習模式。一觸即發,就是通過選取一個典型案例引出要講的內容,引發學生的動機。例如通過“放射性治療儀計算機系統故障造成病人過量照射引起死亡”案例引出計算機系統的風險問題;通過“熊貓燒香案”、電腦變成任由他人宰割的“肉雞”案等案例,引出黑客和病毒問題;通過各種“門”事件、“人肉搜索”案例引出隱私權問題。雙管齊下,就是教師講解同案例相關的知識內容與學生分析探討案例相結合,師生從教與學的雙向角度獲得豐富的信息倫理認知。三思而行,就是教師對學生的信息倫理行為加以引導,對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培養蘊化,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倫理和職業行為習慣。四面拓展,就是教師提供課外學習網站或是參考書,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學習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延伸性問題來拓展知識和深化認識。通過案例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再輔之以理性教育,從而使信息倫理知識深入人心。
3.4 探索研究式學習
在學生接受了一定的信息倫理和職業道德知識基礎上,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組成協作學習小組,采取課上與課下相結合的方式自己去發現和研究身邊的一些信息倫理現象,以獲得更深刻的認知體驗。具體實施包括選題活動,探索研究、成果展示及評價三階段。選題階段通過教師給定題目和學生自主選題兩種方式來確定研究題目,學生選定的研究主題多種多樣,有的研究網上資源下載和抄襲問題;有的探究網絡成癮現象;有的比較中外信息法規;有的分析計算機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問題;有的探討侵犯數據隱私問題。學生開題通過后進入探索階段,探索階段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中間和核心環節。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的通過書籍、網絡等查找資源,進行所需資料的篩選和整理;有的開展問卷調查,認真做了問卷的設計、發放、回收和統計工作;有的開展訪談,詳細做了訪談記錄并從中整理出了有用信息。在此基礎上小組成員形成了總結報告,并將研究的主要成果用網站的形式呈現出來。在成果演示和評價環節中,師生共享研究成果并且做了科學合理的評價。學生的研究成果雖然還略顯稚嫩,對問題的剖析還不夠深入透徹,但是通過研究性學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獲取、篩選、整合、展示信息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信息倫理素養;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研究信息倫理問題的過程中產生對信息倫理的親近感和責任感,在自我省察中升華信息倫理認知,構建信息倫理道德。
4 信息倫理和職業道德課程的教學評價
信息倫理和職業道德課程,從其教學目標來看,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倫理品德和職業道德。按照知識、技能和情感的三維目標體系,其課程目標更多側重于情感目標,更適合表現性評價。從其教學內容來看,其蘊含的知識大多是非良構的,同樣的知識每個學生所內化和感悟到的都不盡相同,關于信息倫理問題也沒有標準和同一的答案。因此,不適合做量化評價,適合做定性評價。從其教學方式來看,也是以情境體驗式教學和實踐活動為主,不適合總結性評價,適合在過程中評價。
因此,在信息倫理和職業道德課程中,我們確定了注重發展性、過程性和和激勵性的考核評價方式。課程成績由學生討論表現成績、章節作業成績、研究性課題成績和現場倫理知識答辯四部分組成。其中討論表現成績用于考察學生平時的課堂參與程度,由學生組內互評產生,每次討論小組都有專人記載成員發言次數和發言效果,根據平時記錄和打分等級標準,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客觀公正地給出打分。章節作業考察學生對課堂知識內容的認知和理解程度,由教師對學生的作業做出等級評價。研究性課題成績考察學生對信息倫理問題的認識深度和研究能力,由開題報告、研究成果報告和研究網站制作效果三部分成績組成,各小組成績由教師評價和學生組間互評產生。現場倫理知識答辯考察學生對信息倫理知識的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采取教師提問、學生口頭作答方式,同時也考察了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事實證明,這種評價主體多樣性、評價角度多維性的課程評價方式既符合課程特點,又考慮到學生的多元智能,有利于充分挖掘學生潛力,促使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信息倫理和職業道德教育在我國尚處于新生事物發展階段,沒有指導性強的權威教材,沒有成熟的教學方法體系,甚至沒有現成的教學模式可循,在實際開展時具有一定的難度。然而信息倫理和職業道德教育是立足信息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德才兼備的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內在要求。希望更多的同行積極開展信息倫理教育實踐,一起推動我國的信息倫理教育向規范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歐陽元新,李超,蒲菊華,等. 計算機倫理學與計算機職業道德修養[J]. 計算機教育,2008(10):57-58.
[2] 呂耀懷. 信息倫理學[M]. 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2:25.
[3] [英]蘇格蘭學歷管理委員會編. 計算機職業道德[M]. 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150.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WANG Sukun
一、安全道德的本質是安全職業道德
1.安全道德的邏輯規定
在安全道德觀看來,安全道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安全道德是指,政府部門、企業、商業以及風險決策者及其利益相關個人在安全活動結果中所表現出來的職業道德。狹義的意義上的安全道德專指安全管理工作者在安全活動結果中所表現出來的職業道德。
本文從狹義意義討論安全道德與安全職業道德。這個安全道德包含如下的邏輯規定:①從安全道德與道德的關系看,安全道德屬于道德;②從安全道德與職業道德的關系看。安全道德屬于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一種特定的社會分工中形成的職業活動的道德。在職業活動中,涉及到的各種利益,尤其是自覺涉及利害關系的職業行業,屬于職業道德;③從安全道德與安全工作者的職業道德關系看,安全道德是安全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安全活動是一種管理活動,安全活動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越大,其責任越重大,特別是對風險決策或安全政策的制定、安全監管和安全生產等安全管理行為,其責任重于泰山;④安全道德是安全活動行為結果中表現現出的道德。即安全活動行為結果蘊含道德,安全活動行為結果表現道德。
2.安全職業道德的二種倫理范式
依據道德選擇和道德評價時所訴諸的“以人為本”和人權倫理理論根據,我們發現安全職業行為存在著“道德的”、“不道德的”兩種倫理范式。其中,“不道德”倫理范式是指,安全職業活動不遵守以人為本的倫理原則或人權道德規戒,并明顯地對上述規范持有一種積極的反對立場。表現為風險決策者與相關的安全職業人員的行為與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誡要求完全相反,對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采取一貫的反對態度,因此,這個模式的動機是貪婪和自私,為了獲利,組織或個人不惜他人生命及健康的代價要達到目標的實現,即不關心他人的生命與健康,也不尊重他人希望被公平對待的要求
與不道德安全職業活動的自私動機相反,道德的安全職業活動也渴望成功,但僅限于合理的倫理規范內,即強調人的生命的寶貴價值,在具體安全管理中是根據安全道德的標準,如尊重個人的安全權利,公正、公平和適當的過程實施安全生產。因此,其動機可能被視為公平,均衡或無私。企業的目的仍然是強調利潤,但道德的安全生產管理不以犧牲法律和合理的倫理為代價去追求其經濟增長目標或盈利的目標,這就是道德的安全職業活動的要求,也是道德的安全職業活動的追求目標。
道德的安全職業道德模式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①作為業主或雇主及各層管理人員,要有一個明確的以人為本的安全倫理方向。②要有持續的尊重生命健康價值的安全倫理責任感或安全倫理責任心,并能為員工所認識。③這種安全倫理行動對社會的效應是積極的,這勝過道德說教與宣傳。④安全倫理只是希望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保障個人的安全權等最基本的人權,不以犧牲人的生命健康為代價追求利潤。
二、當前安全職業道德教育的重點對象與原則
1.安全職業道德教育的重點
安全倫理的核心是安全道德,而安全道德是安全管理工作者在安全活動中和安全活動結果中所表現出來的職業道德,因此,安全職業道德的主體是安全管理工作者。根據美國學者鮑姆哈特的最早的調查研究表明,風險決策者及其安全監管機構與管理組織的行為可以直接導致安全活動的道德行為后果。此后多名學者又添加上社會的道德氛圍因素,重復上述調查,結果得出劃時代的研究發現:上司的行為被認為是對不道德行為影響最大的因素,其次是同事的行為對道德行為的影響。
在我國近幾年安全事故的調查中也不難發現有類似的結果。安全職業中不道德行為主要表現在:①非道德決策。即風險決策者和安全管理者本身并沒有把道德思考納入他們的行為、決策或行動中去。②不道德行為。有些風險決策者和安全管理者、地方官員或組織管理機構里的個人本身就不講道德,他們給其他人帶來的是極壞的影響。③過分強調利潤目標和政績評價,將財富獲得優先于安全獲得考慮。④在實際安全活動中,安全管理人員對安全活動的監督及控制明顯不足,或制定的安全政策不合理,或者缺乏明確的安全行為規范。由此可見,現階段的安全職業道德教育的重點在風險決策者和安全管理者、地方官員或組織管理機構里的負有安全責任的個人。
2.安全職業道德教育的原則
一是全員性與職業性的辨證統一原則。一方面,社會是由一個個社會成員組成的,實現社會“安全發展”離不開他們的努力,他們是實現社會“安全發展”的主體,是安全職業道德教育的普遍對象;另一方面,風險決策者、安全管理者、地方官員或組織管理機構里對安全負有責任的個人在安全生產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這些特殊的管理職業特點和重大的崗位責任,決定了他們應該成為安全職業道德教育的特殊對象和重點對象,而且對他們應該有更高的安全職業道德教育目標要求。正是基于上述認識,安全職業道德教育必須認識和正確處理教育對象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堅持把對風險決策者、安全管理者、地方官員或組織管理機構里對安全負有責任的相關人員的安全職業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做到安全職業道德教育的全員性與職業性的辨證統一。
一、引言
我國職業院校數量龐大,師資力量和教學內容大不相同,然而大多數職業院校均采用以往的教學方式,即在課堂授課中,老師以教學主體的身份向學生講解課本知識,學生坐在課桌前專心聽講,課堂結束后老師布置課后作業,學生課后將作業完成后上交給老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只能通過課后作業進行,不僅交流效率低,交流效果也不盡如人意,課堂上缺乏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信息交流,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教學效果不理想,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將交互性教學理論引入職業院校教學改革中。交互性教學理念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個體以某一個知識點為核心進行平等交流及自主互動的教學方式,交互式教學理論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以往教學中老師和學生溝通不暢的問題,在現代職業院校教學改革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闡述了交互性教學理論架構的建設,同時以藝術設計專業產品創新設計課程教學為例探索了職業院校交互性教學理念的應用。
二、職業院校交互性教學理論架構
在對我國職業院校學生的抽樣調查中,大約有六成的學生認為課堂氣氛不活躍、課堂上老師和學生及學生和學生間缺乏有效互動,大約有三成的學生對此持中立態度,而有大約一成的學生認為課堂氛圍良好,比較喜愛這樣的氛圍;在課堂回答問題的調查中,大約有八成的學生在課堂上不會主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另外兩成的學生偶爾會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在課堂主動提問的調查中,大約有九成的學生在課堂上不會主動向老師提問,另外有一成的學生偶爾會向老師提出問題。通過對職業院校學生調查的數據研究可以得出,現階段我國職業院校教學活動中老師和學生之間缺少有效的互動,老師和學生交流的愿望不強烈,課堂教學氛圍枯燥、教學互動性差,老師和學生的感情交流不足,并且老師和學生極少數情況下會共同參加活動。導致我國職業院校教學過程中出現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教學中交互理論缺乏及交互意識淡薄,成為我國職業院校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突出表現為占有式教學方式及師生情感的兩極化[1]。我國教育學家們普遍認為,交互性是促進教學活動開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交互性最開始應用在計算機信息交流中,指來自終端服務器的信號經過電腦主機處理后,再將信號返回到終端服務器上,以此實現信息的交流,可以說計算機系統邏輯具有較強的交互性,然而在對我國職業院校教學方式進行透徹研究后,可以發現我國教學模式相比較計算機具有更強的交互性及實用性。主要表現在交互性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以某一個共享交流平臺為載體,并以科學技術與方法為導向,實現信息交流的單向或者多向傳遞,從而形成有紀律、有目標,相互交流、相互協作、共同學習,擁有創新性和個性化的教學實踐活動。其中的交互性不僅包含老師和學生間的信息交流,還包含學生和學生間、老師和老師、學生和計算機、學生、老師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多向信息傳遞,然而在職業院校教學活動中,老師和學生間的信息交流是最重要的交互[2]。綜上所述,職業院校的交互式教學指在課堂授課中老師和學生以課本內容及教學大綱為介質,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及多媒體設備的使用,促進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簡單交流、協作、影響和互幫互助方式的形成。其中,老師和學生間的影響及相互作用是職業院校交互式教學的核心理念,以調動老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個性化發展、增強課堂的整體教學效果為根本目的,實現“教學相長”的優良品德[3]。在實踐教學活動中,以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老師和學生及多媒體三者間的交流互動為前提,以交談、對話、探討等方式為主要路徑,從而實現知識的增長、情感的升華,在認知方面和行動方面達成高度統一,將過去、現在及未來融為一體,培養出創新創造的思維能力,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促進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逐漸完善[4]。自20世紀中期以后,我國科學技術及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并且在各行各業開始普及信息化技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由此推動中國社會創新與變革,形成嶄新的社會方式,即信息化社會。信息化社會相比較于傳統舊社會出現許多明顯特征,主要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高效,交往越來越容易,不管人們在任何時間單獨處于任何地方,都不是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的,必然與人之間存在某種聯系,人類作為一個群體以共生性的方式存在著。信息化社會的出現不但對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為我國職業院校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以我國職業教育長久發展的眼光看,教育改革必須培養出適應新國情的優秀人才[5]。
三、職業院校交互性教學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