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課外輔導書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07 14:58: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小學課外輔導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隨著人們教育消費觀念的增強,課外輔導行業呈現出逐年發展的態勢。據《2013搜狐教育行業白皮書》調查顯示:與去年相比,課外輔導在家庭月消費支出的比重有所增長。月支出在500―2000元之間的占近30%,其中2000元以上的占54%,較去年的50%略有增加。

通過實際調查發現,延吉市包含高中課外輔導的培訓學校有三十余家。課外培訓學校已成為影響延吉市高中生發展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通過問卷調查法、觀察法及訪談法對延吉市高中課外輔導機構的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探討延吉市高中課外輔導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最后提出有利于高中課外輔導教學發展的建議,使得高中課外輔導成為有利于高中生發展的積極推動力量。

一、延吉市高中課外輔導火熱的原因

延吉市培訓學校的教學環境與普通高中學校相比,并不存在明顯的優勢。培訓學校普遍存在教學空間狹小、采光差、多媒體設備不完善等問題。通過調查發現,延吉市培訓學校在教學環境方面雖然存在不足,但仍然能吸引大批高中生參加課外輔導。高中生熱衷參加課外輔導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受“高考指揮棒”影響,以提高成績為最主要目的。第二,課外輔導學校為學生提供了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第三,課外輔導學校教師年輕、有活力,與學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第四,各個培訓學校受市場影響,廣告宣傳力度大。

二、延吉市高中課外輔導班教學中存在問題及成因

1.教師和學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學生存在課堂紀律差,過分依賴課外輔導、在學校厭學等問題。部分教師則表現出責任心差、教學能力弱等問題。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有:

第一,延吉市課外培訓學校中教師絕大多數是在校大學生。以某培訓學校為例,學校共有教師62人,其中在校大學生有53人、全職教師5人,在校大學生占全部教師的85%,且兼職教師的流動性大。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該培訓學校教師任教的目的,48%的教師以獲取報酬為主要目的;35%的教師以提高自身能力為主要目的。由于任教的目的不同,所以在教學中不同教師的工作態度必然存在差異。

第二,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中,85%的學生在其所在普通學校中屬于成績中等偏下的學生。90%的學生參加課外輔導的目的明確,絕大多數以提高成績為目的。但通過訪談了解到,有極少數學生參加課外輔導的目的并不明確,有的是為了打發時間、有的則是出于家長的要求,被動參加輔導。另外,部分學生受高考壓力及學校課業負擔影響,在培訓學校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

第三,部分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過分依賴課外輔導。這部分學生在其學校中由于各種原因,無法跟上學校正常的教學進度。加之這部分學生在學校課堂上,很少得到教師的關注,課下接受教師個別指導的機會少。但是在課外輔導時,由于按成績分班、班級人數少,課堂上更多受到教師關注并接受指導,加之學習環境相對寬松等因素,使得這部分學生每天過分依賴于課外輔導,給家庭帶來經濟壓力的同時,也造成在校學習時間的大量浪費。

2.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存在問題及原因

延吉市高中課外培訓學校在教學方法上比較單一,教師單一的采用講授法進行教學。教學內容由教師自定,缺乏系統性和嚴謹性。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如下:

第一,培訓學校校長及學生家長的觀念存在誤區。培訓學校負責人及家長普遍認為每堂課由教師多講才是正確的選擇。他們認為至于更新教學方法應用于教學是普通學校的責任。某培訓學校規定,每節課課時為1.5小時,教師的講授時間需在1小時以上,如此長期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教師的時間及能力有限,缺乏實施新教法的素養。由于培訓學校的教師大多數由兼職教師組成。所以,教師在教材研讀、備課的時間上相對缺乏,特別是周末以及節假日,教師課時安排較多,工作量大,用于備課的時間就會更少。

第三,延吉市培訓學校大多沒有自己統一編寫的教材,由任課教師自行選取參考書目,這使得教學內容安排隨意。部分輔導機構雖有自主編寫的教材,但通過對教材仔細查閱和使用后發現,這些教材雖印刷質量好,但其中存在大量錯誤,教材內容大多來源于網絡及其他優秀課外輔導書籍,幾乎沒有培訓學校教師的原創內容,所以整體內容質量不高。

3.教學反饋存在問題及原因

通過對延吉市三所培訓學校的調查發現,三所學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缺少階段性和總結性評價。培訓學校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依據參考其在普通學校的考試成績。該評價方式不能很好的評價培訓學校對學生的影響作用。

造成該問題的原因與培訓學校教學的特殊性有關。其教學目的大多是提高學生的在校考試成績,為高考做準備。但是,培訓學校教學評價的缺乏會影響到學生及教師的積極性。

三、對高中課外輔導班的建議

第一,轉變觀念,加強培訓。轉變觀念,需要學生、家長和培訓學校負責人共同努力。學生和家長不要盲目從眾,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充足的學習動力才是提高成績的關鍵所在。培訓學校負責人,應該加強對兼職教師的培訓,使得兼職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增強責任心。

第二,提升素養,培養能力。培訓學校兼職教師應該不斷自學和相互學習,提升自己運用新教法,創新教學內容的能力。在兼職的過程中充實并完善自己。

第三,合理評價,增添動力。培訓學校或兼職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適當進行教學反饋,有條件的校方可開展競賽和組織模擬考試等活動。給優秀的教師和學生給予物質獎勵等。這將有效增添教師和學生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康少軍. 課外輔導班火爆成因:教育社會學視域下的思考[J]. 中國教師,2011

[2]趙廣建. 淺談中小學課外輔導班的優、劣勢[J]. 新課程(下),2013

篇(2)

【輔導科目】語文 數學 英語 物理 化學 地理 歷史 政治 奧數

【上課時間】署寒假 雙休日 平時 課外 隨到隨學

【輔導范圍】年級銜接課程輔導、同步課程輔導;小升初、中高考考試方向分析輔導;暑假班、寒假班;小學各科基礎知識漏洞梳理提高;初二、三物理(電學、力學基礎夯實);初三化學、初中英語(閱讀理解,作文、語法等);初中語文(寫作、閱讀理解、基礎知識等);高中理科(數理化生薄弱板塊針對性切入);高中英語(閱讀理解,作文、語法等);高中語文(寫作、閱讀理解、基礎知識等)。

====北京京翰教育金牌校區 免費咨詢電話====

海淀區 北京人大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3

海淀區 北京公主墳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4

海淀區 北京城建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5

海淀區 北京北大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9

海淀區 北京中關村教學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2

海淀區 北京世紀金源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8

海淀區 北京牡丹園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9

海淀區 北京人大附小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0

海淀區 北京學院路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1

海淀區 北京五棵松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5

海淀區 北京四通橋數碼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4

海淀區 北京公主墳天行建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6

海淀區 北京萬柳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9

海淀區 北京蘇州街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4

海淀區 北京清河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5

海淀區 北京花園橋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6

朝陽區 北京勁松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6

朝陽區 北京朝外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7

朝陽區 北京亞運村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8

朝陽區 北京團結湖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4

朝陽區 北京精學望京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3

朝陽區 北京大屯南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7

朝陽區 北京CBD國際部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8

西城區 北京宣武門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0

西城區 北京四中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1

西城區 北京崇文門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7

豐臺區 北京馬家堡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3

豐臺區 北京方莊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6

東城區 北京雍和宮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5

東城區 北京東直門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2

東城區 北京交道口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4

大興區 北京亦莊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0

石景山區 北京石景山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3

懷柔區 北京懷柔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7

【溫馨提示】家長您好,請先撥打前十位總機號碼,聽到提示語音后,輸入對應校區的五位分機號,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專業老師,把您孩子學習存在和遇到的各種問題做個說明,我們的老師會熱心為您答疑。

*******************************************************

北京市口碑好的大型正規輔導機構還有:您可以貨比三家,通過免費電話溝通,比較下師資、教學位置、收費價格、學習環境等哪家更適合您.

北京聚智堂:400-0066-9911 轉分機 99667

***************************************

北京精銳教育:

海淀區 海淀黃莊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4

海淀區 公主墳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5

海淀區 大鐘寺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6

海淀區 牡丹園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7

朝陽區 朝陽門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8

東城區 王府井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9

東城區 交道口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0

東城區 和平里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1

西城區 月壇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2

西城區 白廣路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3

豐臺區 方莊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4

篇(3)

一、 注重自身閱讀習慣的培養,防止養成不良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從學習之初就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以下將從四個方面討論高中生應當著重培養哪些良好的閱讀習慣:

第一,高中生要養成朗讀的習慣。通過實踐可知,朗讀能夠幫助更好的理解和領悟文章的大意,同時能夠協助集中注意力,提高閱讀的效率。高中生在平常的閱讀中要適當進行朗讀,朗讀的過程中能夠幫助記憶單詞和詞組,讀多了還能形成英語的語感,同時練習了口語和發音,全方位提高英語水平。

第二,高中生要養成精讀和泛讀的習慣。精讀指的是在閱讀過程中逐字逐句的仔細閱讀,記下每一個單詞和詞組,查閱其用法,精細地學習每一個知識點;泛讀則不同,是要廣泛大量的閱讀,不拘泥于每一個詞句,提高閱讀的速度,大量的閱讀。精讀有助于高中生精細的掌握每一個詞匯和語法的用法,泛讀能夠幫助高中生開闊視野,擴大詞匯量,豐富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高中生在平時閱讀時要把握好精讀和泛讀的量,全面提高英語閱讀能力。

第三,高中生應當適當學會用英語思維來思考問題和表達觀點。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能夠幫助高中生在將來的英語學習中正確的輸出,在表達觀點和想法時,能夠更加地道,擺脫母語的思維限制。

最后一點,同樣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養成持之以恒的學習習慣,堅持每天都進行一定量的精讀和泛讀。學習英語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必須要從小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

二、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具備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閱讀過程中還應當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首先,作者將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對英語閱讀方法的總結:

1.課內精讀。上文中我們提到了精讀和泛讀,但是對精讀和泛讀的范圍并沒有提及,現在就來討論下應當精讀哪些內容。首當其沖的就是課文,高中生課本上的課文必須作為重點精讀的內容。因為這些課文都是教育部的專家們在編寫教材時精挑細選出來的、歷久彌新的內容,既是經典,同樣具有教育指導性。高中課本中的課文多選材于文學名著,高中生在精讀的時候應當首先認真仔細的過一遍課文,然后將文中的詞匯和短語總結出來,查閱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做到對整篇文章了如指掌,找出不懂的地方咨詢老師,解決問題后做標注,以便于后期的鞏固和復習。

2.課外泛讀。我們知道,只掌握課本上的知識對于英語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高中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課外知識,在閱讀課外作品的時候,就可以使用泛讀的方法。泛讀的范圍非常廣,可以閱讀文學名著,從簡單的名著開始,如中英文版的《小王子》、《魯濱孫漂流記》等,也可以閱讀一些簡單的適合高中生的英語報刊雜志,如《雙語周報》和《21世紀報》等。閱讀的時候不必咬文嚼字、精雕細琢,只要讀懂文章的大意即可,通過泛讀,主要是能夠讓高中生了解到更多的英美文化,擴大詞匯量,學會在語境中猜出生詞的大致含義,熟悉英文的表達方式等。

三、制定適合自身的英語閱讀計劃

接下來,將以作者自身為例,談談如何制定合理的英語閱讀計劃:

首先,不能局限于課本上提供的閱讀材料,課本上的材料是必讀內容,每天還應當找一到兩篇課外的文章進行閱讀,比如購買一些課外輔導書,輔導書上會提供一些比較好的文章,高中生應當進行一定的篩選,然后完成閱讀計劃,閱讀的同時應當做好閱讀筆記,便于后期的鞏固。

其次,每個星期規定好固定的閱讀量,按時完成任務。比如規劃好這一周要閱讀幾篇財經類文章,幾篇政治類文章,幾篇文學作品,在完成好一周任務量之后還要進行自我檢查。也就是說,匯總每日的閱讀筆記,每周進行總覽,并復習鞏固這一周學習到的所有知識,確保每天完成的閱讀和積累的知識不會遺忘太多。

最后,應當以學期為單位制定學習計劃。在每個學期開始之時,從書店購買一定量的英語閱讀書,比如說買兩本英文散文、兩本英文小說,兩本英語詞匯書,甚至可以將英語練習題和試題作為閱讀的對象,買幾套試題。每個學期完成這些任務后同樣需要進行學習的匯總工作,制作屬于自己的錯題集,收集這一學習自己發現的問題和難點,并總結解決辦法;制作屬于自己的英文讀書筆記,記錄下好詞好句好的用法,便于將來整理和回顧。

四、總結

高中生應當學會自主學習英語閱讀理解,提高英語課外閱讀的質量,精選閱讀內容,學習正確的閱讀策略,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為將來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同時,有意識的大量閱讀,一方面擴大詞匯量,另一方面培養語感,而這兩方面是掌握一種語言的兩大支柱。讀的東西多了,詞匯量隨之擴大,語感隨之增強,閱讀理解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篇(4)

我們曾就作息時間表征求了學生的意見,很多學生對 “初中生在校時間不超過8小時”沒有意見,不少學生提出的建議是:只要晚上作業少,在校時間還可以再長一些。說明學生在校時間得到控制后,學生的作業量仍然過大。國家規定初中學生每天作業總量不超過1.5小時,而事實上學生作業量往往都超過1.5小時,有時甚至數學一科的作業就超過1.5小時。過重的作業量嚴重擠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既不利于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有時還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造成學生數學作業負擔過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教師的觀念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他們始終認為“做比不做強,多做比少做強”。學生每天有針對性地做適量的習題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大量的習題訓練,特別是重復性的訓練,勢必浪費學生大量的時間,做了很多的“無用功”。久而久之,學生身心俱疲,必然產生討厭“數學”的情緒。從學生的發展來看,過重的習題訓練既不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又容易導致學生厭學,這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非常有害的。

二、課業負擔過重的背后是什么

減輕學生數學課業負擔,數學教師是關鍵。為何數學名師孫維剛(北京二十二中)的學生負擔就不重呢?他能達到二十多年從不給學生留家庭作業且成績驚人的境界,原因在哪里?不在于學生,也不完全在于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如果我們數學教師素養高,在備課、授課、作業設計等環節肯吃苦、花力氣,認真選好訓練題,那么,課上學生能夠牢固掌握的知識能力就多,學生課下的作業負擔就會減輕。

素養高的教師營造的是高效的課堂,高效課堂說到底是“以最少的勞動時間獲得最大的效益”,課堂高效是減輕學生數學課業負擔的內因。

高效課堂的打造非一朝一夕,需要全體數學教師在新生入學上第一節數學課時,就放慢教學進度,有目的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嚴謹的思維習慣、勤于思考問題的習慣、刨根問底的質疑精神等等。

因學情的不同和教師教學風格的差異,數學高效課堂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但在教學理念上應該是統一的。如我們現階段使用“問題式導學案”“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題組教學法”等比較適合初中生高效學習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的共同理念都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根據學生存在的疑惑,教師組織引導學生理解、辨析知識,最后師生提煉總結,從而形成教學目標達成度較高的高效課堂。課堂效率高了,課下的學業負擔自然就減輕了。

三、分層教學,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負擔

數學教師都知道,學生經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到了初中后,學生之間的數學興趣和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作為教師,不可能消除差異,而是應該承認差異、尊重差異,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有差異的學生。

“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故而,不同層次的學生應給予不同分量的“負擔”,這樣才能使有差異的學生從繁重的數學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數學教師可根據學生對數學掌握的情況,將精心編寫的數學訓練題在集體備課時就分成ABC三層,讓薄弱學生完成簡單的A層訓練題,中等生完成中等難度的B層訓練題,尖子生完成有難度的C層訓練題。

例如,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訓練題可設計如下:

A層為:1. x2-9 ,2. x2-y2,3. (2x)2-(3y)2,4. x4-1,5. 2a2-2 ;

B層為:1. x2-225,2. 4x2-9y2,3. (x+p)2-(x-q)2,4. x4-y4,5. a3b-ab ;

C層為:1. 0.81x2-225,2. 20x2-45y2,3. 4(x+p)2-9(x-q)2,4. x4-16y4,5. 2a3b2-50ab2 。

篇(5)

多媒體教學,又稱CAI教學。90年代以來,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教學向多媒體環境和超文本信息組織方式的方向發展,一臺計算機系統,能同時呈現聲圖并茂的教學內容,這樣豐富了教學活動的內容,也使教學模式由傳統的人人系統模式向人機人系統模式轉化。數學是一門知識廣度和深度以及抽象性都較強的學科,高中數學更是集數形關系知識與一身的學科,而CAI教學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靈活性等特點恰恰符合了這一高中數學教學的要求。在此,本人著重就高中數學多媒體教學模式及模式的實現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數學CAI教學的基本模式

CAI課件應用于教學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輔助式,一種是主體式。目前,高中數學教學中普遍運用的是輔助式CAI課件,即計算機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一個或幾個環節,如模擬演示、輔導、練習、復習、測試中發揮作用,主要是針對教學某一部分內容的需要而設計的。它是教師優化課堂教學過程選擇的教學媒體之一。高中數學CAI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的教學模式:

(一)形象展示教學模式。因多媒體計算機集動畫、聲音于一體,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借助計算機,演示各種靜態和動態的數學過程,通過聲形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

(二)人機會話教學模式。教師是教育者,學生是學習者。現代教學提倡的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關系,要求學生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因此,學生通過和計算機的對話獲得知識,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計算機既是教材,也是教師,在CAI教學課件中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對教材的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采取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的運用,同時,教師還要對學生通過多媒體計算機反饋的信息加以針對性的處理。

(三)復習與練習教學模式。授完某段教學內容后,采取CAI教學方式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復習與練習,以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這類CAI課件,一般先呈現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通過動態圖形、文字、聲音的刺激,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然后進入練習狀態,通過大量的習題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

二、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的實現

(一)CAI課件的制作。目前,國內的Internet 傳輸速度還難以承受文件最較大的AVI、MPEG、DAT等格式,教師制作時要有意識地運用文件最較小的GIF、VOX、SWF、class等文件格式。隨著Internet寬帶網的發展,CAI課件的優點將會一覽無遺。當然,無論普通CAI課件還是網絡CAI課件,其優勢的實現與否,關鍵在于課件的設計、使用是在怎樣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進行的。

(二)CAI課件的使用。制作完成的CAI課件用于教學中,形象展示、,教師指導、學生自學、課堂討論和教師答疑是我們教學中的主要環節,也是CAI課件的優勢所在。CAI課件中,學生自學、答疑有實時和異步兩種模式。異步模式主要是學生根據教師制定的學習目標進行自學。學生自主的通過不同的途徑進行學師設計好的CAI課件進行自學或讀教材或看課外輔導書,也可通過網上鄰居或學校的數學論壇與同學和老師討論進行相互交流;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實時模式主要利用類似Internet聊天室實時雙向交流;實施學生質疑、課時檢測實現實時反饋,及時答疑。

三、高中數學CAI教學模式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綜上所述,CAI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更是一種獨特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模式。如何發揮CAI教學優勢,使其與學科教學內容緊密地結合起來,成為CAI教學的關鍵。在高中數學CAI教學模式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指導思想。要在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觀的指導下開展數學CAI教學,明確開展數學CAI教學不僅僅是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其目的主要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擴大學生數學知識面,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培養學生數學應用知識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原有的數學知識基礎上構建新的認知結構,因此,在數學CAI設計及教學過程時要力圖體現這一教學指導思想。

(二) 選擇適于數學CAI的教學內容,科學、周密地設計課件。由于一個CAI課件要花費大量的智力勞動,因此首先要選擇適于CAI的教學內容,在計算機硬件可能的情況下,要力圖更好地體現CAI動畫模擬、交互性、個別化等教學特點,充分發揮CAI的教學優勢。如教學內容盡量形象直觀,切忌書本搬家;圖形、動畫要美觀、清晰,聲音要悅耳動聽,色彩要符合美學要求;合理、適當設問,啟而不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設計同一教學目的下的不同分支程序等等。使CAI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能力方面發揮最大動效。

(三)在數學CAI課件制作過程中,要與教學緊密配合,制作多種類型、多種功能的智能型教學課件。如可開發用于教師課堂演示的,顯示大規模、長時間、瞬時數學過程和現象的二維、三維動畫等模擬課件;對于教學條件較好的學校,可開發數學多媒體教學課件,充分發揮計算機聲像和存儲量大的優勢,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課堂信息容量,改變課堂信息環境,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和真實,教學效率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篇(6)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對閱讀能力的認知程度、課外閱讀情況以及影響學生課外閱讀的因素,我們在兩年前進行了這次問卷調查,并對部分調查對象進行了跟蹤觀察。本次調研采用整群抽樣法,在高一、高二、高三各抽取了一個班(共150名學生)進行調查,然后我們對這150份問卷所提供的信息進行了分析,結果如下:

1.是否每周都讀一些英語課外作品?

34%的學生回答“讀一些”;46%的學生回答“略讀一點”;20%的學生回答“不讀”。

2.你讀過的課外閱讀材料來自哪里?

64%的學生提到 “課外輔導書(有讀后提問或選擇題的那種)”;有38%的學生提到“新概念英語”;30%的學生提到老師推薦的報紙或雜志;15%的學生提到 “英語簡寫本”;少數同學回答的是:“網絡,影視或其他”。

3.課外閱讀時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76%的學生提到“生詞太多”;59%的學生提到“有些長句讀不懂”;35%的學生提到“只理解字面意思,不知真實涵義”;小部分學生寫其他原因,如“基礎太差”。

4.你習慣上采用哪種閱讀方式?

48%的學生回答“一般瀏覽”;25%的學生回答“從頭到尾仔細閱讀”;37%的學生回答“選擇閱讀”。

5.你的閱讀習慣是:邊讀邊思考;邊讀邊做筆記;只是讀?

46%的學生回答“只是讀”;48%的學生回答“邊讀邊思考”;6%的學生回答“邊讀邊做筆記”。

分析調查結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作業負擔重,考試壓力大,致使他們僅能應付課內作業,滿足于讀課文內容等有限的語言材料。另一方面,學生自身興趣不高,對課外閱讀的認識不足,以及教師沒有正確引導也是重要原因。

二、有效指導高中英語課外閱讀的實施策略

(一)精選材料,使課外閱讀教學循之有序

教師在選擇材料,推薦材料時應遵循思想性強、內容健康等原則;材料難易適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水平;題材涉及面廣、趣味性強;文章體裁多樣化、語言地道、規范。在選材時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拓展性閱讀是課外閱讀的重要部分

教材中各個單元的閱讀材料的話題和體裁各不相同,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接受能力廣泛開拓閱讀范圍, 補充有關內容,引導學生閱讀和教材話題相關的一些英美國家的文學作品和報刊雜志。例如,在選修Global Warming時,筆者引導學生上網或去圖書館查找關于環保和氣候變化問題的文章,使他們真切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迫切性,啟發他們開動腦筋、挖掘潛能,為這些問題的解決出謀劃策,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都被調動了起來。實踐證明,通過這樣對教材課文拓展性的課外閱讀,學生不但更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拓展了知識面,更有助于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真實的社會生活及人們的情感世界,會對英語學習迸發出巨大的熱情和興趣。

2.賞析性閱讀是課外閱讀必不可少的部分

各大書店及校圖書館里的作品不免讓人眼花繚亂,教師可以按照年級的層次推薦一些適合他們的讀物。推薦給高一學生的材料以趣味性和故事性為主,例如星火英語的英漢對照名著讀物,如Gulliver’s Travels ,Stories of Greece, Stories from the Bible。學生在閱讀欣賞這些作品的同時可以積累一些詞匯,同時可以培養他們簡要概括故事內容的能力;對于高二的學生,主要培養他們閱讀思維能力,除了推薦相應的英漢對照名著讀物以外,可以側重于一些關于地理、生物、天文、科普等方面的雜志和報刊;高三學生課外閱讀應注重對文章的深層次理解,提升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除了建議寒暑假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簡寫本之外,筆者從《中國日報》和英文學習網上摘錄熱點新聞、趣事。有關于中國神十飛天、美國超強颶風襲擊Oklahoma City、轉基因生物、墜機事件、體育賽事、明星專訪等學生津津樂道的話題,編選、打印給高三學生閱讀。這樣的閱讀不僅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透析社會現象,激起心靈共鳴,同時加深學生對語篇的理解,兼顧了解題方法的訓練和良好的應考心態的培養。

(二)激發興趣,使課外閱讀教學持之以恒

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一般都來自于與讀寫實踐。實際上,學生課外閱讀發展的一般規律是:英語課上產生閱讀興趣—自覺的閱讀書報—養成課外閱讀習慣—發展思維并提高讀寫能力。為培養學生形成“好讀書”的風氣,可采用如下做法。

1.以看誘讀

即教師用課前或課余時間,放映名著、佳作或其中一些片段,誘發學生去讀原著的欲望。

2.以說帶讀

即要求學生讀完后,能完整、有條理、生動地復述,通過每周故事會等形式讓同學之間交流閱讀心得,以促進閱讀理解和體會。

3.以讀促寫(演)

即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和讀書心得,定期舉辦讀書報告會;也可以讓有表演天賦的學生把所讀文章編排成簡短的話劇,讓學生在和諧有趣的環境中強化讀書意識。

教師應及時表揚那些博覽群書的學生,使他們成為班里的表率;經常和學生聊一聊最近的讀書心得,讀過書的同學會很自豪地分享心得,沒有讀書的同學則會不好意思。

(三)指導方法,使課外閱讀教學行之有效

不同的閱讀目的,要求與之相適應的閱讀方法。一般來說,教材上的課文閱讀應多采用精讀法,而課外閱讀這樣的發展性閱讀,則需要在精讀的基礎上學會查讀、瀏覽、跳讀、掠讀、等其它基本閱讀方法。筆者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強調了以下方法。

1.區分文體法

教師應教會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針對不同體裁的文章采用相應的閱讀方法,如閱讀敘述文時,要注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和結果等;閱讀應用文、說明文及科普短文時,應注意找到文章段落的主題句、文章的層次、邏輯關系等;閱讀議論文則應注意作者的觀點、文章的論據和論點等。

2.通覽閱讀法

課外閱讀材料以了解大意為主,在指導學生閱讀過程中, 筆者一般要求學生帶著5個問題(即who, what, when, where和how)去閱讀原文,邊讀邊自己回答問題。這樣可幫助學生沿著作者的思路閱讀文章,抓住文章的重要細節,獲得更多的信息。在閱讀文章時,要培養學生抓住主題思想的技能,提醒學生在快速瀏覽全文時,不要被個別詞句難倒而停頓下來,要從上下文的連貫意思來理解全文,看看全文談的是什么主題,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的,有關這個主題我們了解了些什么,讓學生采取“著眼全局,自上而下”的閱讀策略。這樣,學生就能又快又準確的獲取信息。

3.預測結果法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文章預測故事的結果會是如何,或看到標題預測文章會是什么內容。如看到標題 Xi to attend APEC Summit學生就會說:It will tell us President Xi will attend the APEC forum。通過對標題的幾次預測,學生就明白很多標題為了言簡意賅,常常省略某些語法成分或詞語。

4.猜測詞義法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和詞根來推斷生詞的意思,培養他們猜測詞義的習慣。如在報道航天英雄楊利偉時有這樣一句話:Yang Liwei’s physical condition is flawless。其中flawless是生詞, 就可以讓學生猜測。他們根據后綴-less的含義和自己對他健康情況的了解,就基本判斷出flawless是perfect的意思。或者指導學生跳過生詞讀下面的內容,讓自己的思路跟著文章的脈絡、人物的情感和情節的發展走,學生更多著眼的應是文章的內容、故事的情節。

5.共同探討法

課外閱讀是學生個人的活動,但是學生閱讀中難免會遇到難以理解的語段,或者因為對文化背景的不了解,只讀懂了文本的字面意思而不理解其內涵。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有困難的地方做好記號,及時和同學探討,向教師詢問。教師也可以和學生一起閱讀、探討,這樣可以鞏固和發展學生的閱讀興趣,及時發現和糾正閱讀中的不良傾向,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閱讀習慣。

(四)檢查評價,使課外閱讀落之以實

學生進行了課外閱讀后,教師應及時給予評價。但是,課外閱讀沒統一的評價標準,方法多數難以操作。筆者在對所教的學生堅持了從高一到高三的課外閱讀指導后,主要采用了以下評價方式:

1.每周一的英語故事會(3~5人);

2.定期的英語讀書筆記,上交讓教師檢查,把好的作文張貼在墻上,供同學閱讀欣賞;

3.每學年一次的英語話劇表演(小組為單位,自主報名),評價標準主要是完整性、條理性和生動性。

三、有效指導英語課外閱讀的效果

通過兩年的時間對自己所教班級的學生進行跟蹤觀察,發現很多學生嘗到了閱讀的甜頭,他們確實享受到了閱讀帶給他們的樂趣。有部分學生讀完了一系列的英美文學作品簡寫本,并且經常瀏覽英文網站,有些學生自己主動訂閱了《英語世界》等雜志,學生文學欣賞的能力得以提高。此外,課外有無閱讀習慣對于學生的成績呈現出顯著的相關性。喜愛課外閱讀并能一如既往堅持的學生不僅拓寬了語言知識,更是培養了閱讀技巧,表達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此外,閱讀對人的情感,價值觀和心理的影響更是無法估量的。

四、結束語

總之,指導學生英語自主課外閱讀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應該帶領學生跳出題海,徜徉書海,自己領會文化的差異,體會閱讀的情趣,體驗閱讀所帶來的成功的激情,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課外閱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2.具體教學上,個性化教學就是針對性教學。即哪里不會教哪里。同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支持。

3.優化策略上,個性化教學要求我們在學習評價與診斷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輔導,作為班級集體授課的有效補充。

二、個性化教學的基本策略

在班級集體授課制下,教師面對幾十個參差不齊的學生,按同樣的進度,教學同樣的內容,按同樣的評價標準評價學生,這些必然導致個性化教學的缺失。同時,學校也基于此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與體系,所以要推行個性化教學,就要求我們從教學理念、學校管理制度的頂層設計、信息化個性化教學平臺、教學模式與方法、個性化指導與輔導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

(一)開展個性化教學,首先應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我國主流的教學理念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這實質上也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演繹。但現實教學中,我們絕大部分學校還是教師主導的多,學生主體地位常常被忽視,實質上仍然是“以學校和教師為中心”,要開展個性化教學就必須牢固樹立和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將這種理念落實到教學的方方面面中去,只有“以學生為中心”才能真正認識和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然后因材施教;只有“以學生為中心”才能更加重視學生的學,而不只是教師自己的教;只有“以學生為中心”才能給學生的學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二)實行更加民主開放的學校管理制度

首先,需要從學校層面進行系統設計。開展個性化教學需要學校建立與之適切的、更加民主開放的教學與管理制度,特別是教學管理制度,如何設計教師個性化教學的要求和教學標準,何時開展學習診斷,如何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輔導,好的學校還要考慮如何搭建信息化教學平臺更好地支持個性化教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等等,這些問題都是班級授課制下很多學校以前欠缺的。其次,要建立建設更加靈活的課程體系,擴大學生的課程自主選擇權。目前高校均開設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開設選修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課程,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中小學校在新課改后也逐步開設一定數量的特色課,部分地區、學校還在嘗試開設大學先行課,供優秀的學生選修。另外,目前高考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取消文理分科這樣粗略的劃分,而是讓學生自主選擇好的課程成績納入高考計分,這意味著擴大了學生根據興趣選擇課程重點學習的權利,其主旨還是在于落實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最后,就是需要學校進行更加民主的學校管理和支持開展更加豐富的社團活動,使學生更多地參與校規的制定和學校的管理,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得到符合個性的充分發展。

(三)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信息時代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渠道拓寬了很多,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普及應用,又為這些資源的傳輸、存儲和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支撐平臺。近年來微課程、公開課、慕課等開放性學習資源活動蓬勃發展,學生很容易獲得自己想要的課程資源進行學習,這些為開展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技術環境。首先,開展個性化的教學就應設置個性化的教與學的目標。這就要求老師做教學設計的時候厘清教學目標的層次,哪些是基礎的目標,哪些是達標的目標,哪些是拓展的目標;基礎目標是達標的支持,而拓展目標是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努力達成的,避免優秀生空轉、吃不飽。其次,個性化教學的本質在于學生的自主選擇性,要求我們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加教學的開發性,減少集中教學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一方面老師的教學要有針對性,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這就要求老師做到少講精練,不是不講,而是精講,針對學生的問題來講;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差異,為不同的學生的學提供必要的支持,讓優秀的學生能吃飽,讓學困生能吃得消。最后,開展個性化教學要求我們積極探索有效的個性化教學模式。東北師范大學的王庭波在教學實踐中,著眼于學生的學習差異,構建了個性化教學五種主要的教學模式:集體指導補充模式、學習進度模式、學習起點模式、學習順序模式、課題選擇模式,諸如此類有不少值得肯定的探索。

(四)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有效的指導和輔導

開展個性化教學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輔導,指導是指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為其提供改進的意見或建議。輔導主要是指針對班級集中授課的不足,根據學生的差異,為其提供個性化的課外輔導,如針對尖子生的培優競賽輔導等。為了使對學生的指導更加準確有效,學界提出學習診斷的概念,意指對學生的指導要像醫生看病一樣,準確找出學習障礙的病因,然后開出對癥的藥方。關于有效的學習診斷方法,不同的學者或教育機構依據一定教育教學理論建立了不同的診斷模型和指標,如學大教育的PPTS系統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實踐應用,使學習診斷方法日趨成熟。筆者曾在廣東省高要二中創新教育實驗班中實施學習診斷實踐研究多年,主要的理論模型基于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主要的指標體系包括學習適應性調查、各學科診斷、綜合評價和改進建議四部分,而學習適應性調查包括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環境和身心健康等四大類12小類,各學科診斷則根據課程標準建立不同的指標進行分析診斷,力求找出影響學生學習深層次的原因,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準確的診斷和改進建議,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五)積極搭建個性化教學平臺

在傳統的教學中,由于教學環境和技術條件的局限,老師上課主要還是使用黑板、粉筆、教材、輔導書等工具和資源開展教學,個性化教學較難實施,這也是很多地方只能是采取印刷紙質“學案”發給學生使用的方式進行促學的原因,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校對學案的理解和使用出現了偏差,學案在很多地方實際上變成了習題卷。當今,隨著移動互聯和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資源形式不斷出現,如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微課程、慕課、公開課等開放性教學資源,電子書包等技術和資源結合的便攜式移動學習工具,使網絡學習資源的易得性、便捷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極大提高,這些為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提供了可能。同時,國家也在大力打造公共教育資源平臺建設,各省、地區也相繼建立了云教育資源平臺,其目的也在于加強資源建設,為教育教學提供好的資源保障,支持學校的個性化教與學。目前,這些信息化資源走進校園、走進課堂的障礙是一部分學校技術設備條件落后,不能使用這些資源。一部分學校有一定的技術設備,如校園網、多媒體機房等,但由于管理、使用成本、設備老化、教師技術水平和應試的沖突等原因不能充分使用這些資源,加上資源的建設有個積累的過程,在目前階段資源的質量和數量均有待提高,這些情況阻礙了這些開放性資源的有效應用。好的教學資源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學習,能為教師提供更加豐富高效的教學資源,能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更好的支持,這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力支撐,因此是大勢所趨。具有一定技術設備條件的學校應先行先試,積極搭建個性化教學平臺,這個平臺包括軟件、技術設備、資源、管理等方面,特別是資源建設,學校應在吸收、使用公共教學資源的同時,努力建設符合自己學校校情的教學資源庫,這樣學生使用起來更加便捷高效,老師使用起來也更加熟悉、順手,貼合真實教學需要。

篇(8)

Abstract: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we conducted a survey in some primary schools in Shanxi, analyzing the problem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he survey involves four aspects. They are guarantee system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the changes of school management style, the changes of teaching behavior, teaching approach, and teaching views,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s; implementation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采取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在山西省東、西、南、北、中各取一個市,并在每一個市隨機抽取2所城市小學和3所農村小學,參加調查的對象共有10所城市小學的校領導 22人(男10人、女12人)、參與課改的教師154人(男3人、女151人)和15所鄉村小學的校領導24人(男15人、女9人)、參與課改的教師89人(男3人、女86人)。

調查問卷主要從參與課改的教師和校領導對新課程實施的保障系統、管理方式、教育觀念在認識和行為上的轉變入手進行編制,對小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轉變只是通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進行分析。問卷分教師問卷和領導問卷,主要采用單項選擇題和開放性選擇題,為了廣泛而深入地了解課改中的一些經驗及問題,還設有部分開放性問答題。

調查實施時,我們以山西省教育廳的名義,親自到學校,將問卷發放給學校領導和教師,講清此次調查的目的、意義、方法和注意事項,問卷回答完畢當場收回。共收回有效問卷289份,其中校領導有效問卷46份,教師有效問卷243份,回收率100%。數據采用Excel、SPSS10.0社會統計學軟件進行收集處理。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新課程實施保障系統

1.新課程實施環境

對課程改革的態度,是新課程實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隱形條件。調查結果表明:在校領導和教師中,有近100%的表示贊成或非常贊成,教師中出現極少數的對課改表示無所謂的態度,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有60.87%的校領導表示此次課程改革執行起來有很大困難。教師中有46.27%的認為理念很好,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9.02%的認為一些教學要求遠遠超出學生實際,過于理想化;10.59%的認為在考試指揮棒的影響下,新課程改革最終將有可能流于形式;只有34.12%的教師認為課改理念很好,實施效果也不錯。可見我們的校領導對課改很樂觀,但部分一線教師──新課程實施的實際工作者反映出來的卻并不是那么樂觀,也有少部分表現出消極狀態。

要順利進行課改,首要的是準確把握課改理念,科學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實質。本次調查顯示:校領導中有28.26%的表示深刻理解,67.39%的表示基本理解,4.35%的表示還有不理解的地方,2.17%完全不理解。7.82%的教師表示自己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完全能夠深刻領會,66.26%的認為基本能深刻領會,23.05%的表示可以基本理解,但不能深刻領會,2.88%的只是稍有了解。由此可見:只有少部分教師和校領導對課改只是稍有了解或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完全不理解的只是極少數,絕大部分的教師和校領導對課改理念和綱要都能達到基本理解。

圖1 小學師資力量基本情況

學校的師資力量是影響課程實施的重要因素。調查發現,小學師資力量的基本情況如圖1所示。由圖1可以看出:山西省小學教師還處于緊缺狀態。是什么原因造成師資力量如此不滿足呢?其中47.83%的校領導認為是教師數量不足,有8.70%的認為是教師知識不足,17.39%的認為教師的教學技能不足,13.04%的認為教師教育觀念調整不及時,17.39%的認為教師對教材的駕馭能力不強,36.96%的認為各科教師比例不合理,2.17%的認為有其他原因。

學校的硬件教學設施是保障順利教學的必備條件。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各學校積極努力籌資進行硬件建設。其中,36.36%的校園網絡已經開通;45.45%的學校開設了科學專用教室,并配備相應的儀器設備;77.26%的學校設有多媒體教室;84.08%的有圖書館;54.54%的開設有學生活動室。可見各學校在硬件教學設施建設上的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校外資源的開發是教學設施的另一個有效途徑。學校可利用的外部教學資源中主要是鄉土資源、校外工廠、互聯網、校外圖書館,而本地可利用的大學的教學資源、博物館、科技館卻非常少。具體分布如圖2所示。

圖2 校外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分布圖

由圖2可以看出:可利用的校外的教學資源最主要的是鄉土資源,其次是校外工廠、互聯網、校外圖書館和書店。實際上各地區小學對本地大學教育資源的利用率是非常低的。可見小學和大學之間的交流非常少,如何將高校教學資源充分開發出來,服務于基礎教育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工程。

2.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新課程的課程資源與傳統教科書相比是豐富的、開放性的,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1]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對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見,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保證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

在此次調查中,我們了解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頻繁使用的課程資源來自:教師教學用書、師生討論會以及計算機教學軟件等,具體使用頻率見下頁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校內資源開發的相對多一些,其中主要是教師教學用書、師生討論會等。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掛圖、模型模具、實物展示的頻率也非常高;信息化課程資源也已經被大多數教師接受,計算機教學軟件頻繁走進課堂;在校外教學資源的調查中,校領導認為可利用的鄉土資源、校外工廠所占的比例相當大,而它們在教師教學中的利用率卻非常低。這一現象告訴我們:豐富的可利用的校外資源并沒有被開發出來,正處于閑置浪費狀態。在教師中,有13.58%的認為學校的資源比較充足,只是利用率很低;35.39%的教師反映學校教學資源缺乏。我們需要再努力的是:如何使學校僅有的課程資源充分地實現其功能與價值,將豐富的校外資源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校教育服務,為學生發展服務。

圖3 課程資源開發的基本情況

3.教師培訓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保證新課程改革健康地推進、持續穩定地發展,各地轟轟烈烈地開展了教師培訓工作,以實現教師理念上的轉變、理論上的升華、實踐上的超越。72.92%的領導認為,教師培訓要假期與平時相結合;25%的領導認為,培訓是利用定期的教研活動來進行;2.08%的領導認為教師培訓一般安排在假期。培訓主要是來自市(區/縣)、學校組織的培訓,極少數的教師接受國家級或省一級組織的培訓。

在教師的培訓方式中,排在前三位的有:請專家來學校講學的占46.89%;送教師出去學習的占17.84%;組織優秀教師做示范課的占22.41%。可見學校培訓教師一般都采取“送出去、請進來、充分挖掘自身資源”的原則,采用集中講授、現場觀摩、錄像分析、報告講座等多種多樣的培訓方式對教師進行全方位的培訓,一些學校還組織教師進行教學案例反思、精彩一刻鐘教學展示等形式對教師進行培訓。其中集中講授被73.91%的領導排在首要位置,15.22%的領導把現場觀摩排在首要位置,而教師認為有效的培訓方式和校領導的意見并不完全相同。86.75%的教師認為有指導性的討論與研究是最有效的培訓方式;84.62%的教師認為現場觀摩是有效的培訓方式;而在部分教師看來,單一的集中講授、閱讀指導類文件的方式并不是很好的方法。通過不同形式的來自不同部門組織的培訓,教師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收獲,認為通過培訓轉變了教學觀念、改進了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能力。

(二)管理方式的轉變

1.教研制度

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新教學觀轉變為教師的實踐,是一場持久的、復雜的攻堅戰,需要有相應的制度作保障。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學校的教研制度是否能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有力地組織教師進行集體學習,不斷提高教師收集、管理與運用知識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此次調查發現:學校教研活動的內容以集體備課、討論交流以及講授公開課為主,以會議的形式滲透課改思想為輔,部分學校還開展教學反思、教學法研討等活動。在新課程改革中,32.92%的教師每周參加兩三次教研活動,63.79%的教師每周參加一次,只有極少數教師表示很少參加或幾乎不參加教研活動。當教學中遇到問題時,97.93%的教師選擇與同事交流,94.61%的教師同時選擇了自己查找一些相關資料來解決問題,只有2.07%的教師選擇了不采取任何反應或其他的態度。可見絕大部分的教師遇到問題時能采取積極的學習態度,不管是從同事那里學習還是自己查找資料,都是在主動地學習。

為完善學校教研制度,給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兄弟院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同樣也非常重要。在此次調查中,30.43%的學校經常與當地兄弟學校間組織一些教學設計大賽,54.35%的學校常常邀請兄弟院校的教學能手過來講授示范課,還有13.04%的學校認為兄弟院校間的競爭特別激烈,在教學方面的交流很少,2.17%的表示在兄弟院校之間只有競爭沒有合作。

2.課程管理制度

為扭轉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局面,實現學校課程類型多樣化、課程內容精細化,在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對課程結構作了進一步的調整與完善。[2](64-65)

此次調查顯示:90%以上的學校本著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辦學目標,對課程結構進行了調整。90.54%的學校已經開設綜合實踐活動,其中73.64%的一周開一次,10.91%的兩周開一次,13.64%的一個月一次,1.82%的數個月一次;9.46%的沒有開設,沒有開設的主要原因如圖4所示。

圖4 沒有開設綜合實踐活動的原因

從圖4可以看出,沒有開設綜合實踐活動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學校教學設備不足或沒有相應教師上。在已經開設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校中,87.83%的教師認為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64.78%的教師認為對教師的要求太高;34.78%的教師認為學生沒有任何活動基礎,活動搞起來困難大、見效低;4.78%的教師認為,活動搞起來特別浪費時間,影響學生學習;4.35%的教師認為對學生能力的發展起不到多大作用。由此可見,綜合實踐活動雖然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是由于現在教師素質所限,操作起來實際困難很大。一些教師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該課程,造成課程實施效果差、學生收獲不大的現象,教師教學技能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三級課程”的結構。校本課程一方面反映了我國宏觀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和世界課程行政主體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教育因應知識經濟的挑戰,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客觀要求。[3]校本課程開設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校本課程開設情況

從上表可以看出,近90%的學校已經或多或少地開設了校本課程,有10%左右的學校處于醞釀階段,還沒有正式列入課程計劃,少數教師認為學校不計劃開設該課程。在開設校本課程的學校中,82.50%的每周開展兩次或更多,12.50%的每周都開設,5.00%的表示每月開一次。校本課程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各學校都處在探索階段,不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此次調查中教師認為在課程開發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如下圖5所示。

圖5 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困難

在圖5中可以看出,48.62%的教師反映開設校本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設備匱乏;40.83%的教師認為,校本實施過程中的主要困難是沒有可模仿的樣本;38.99%的教師則認為相應的教師缺乏。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主要集中在:教學設施的缺乏與落后,教師的缺乏,沒有可模仿的樣本及學生的不適應上。

雖然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種種困難,但是不斷開發和完善校本過程,是發展學生的特長、興趣和愛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保證。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就需要不斷開發與優化校本課程,使學校的辦學特色得到切實的保證,學校的辦學質量得到穩步提高。

3.考評制度

課程評價在課程改革中起著導向與質量監控的重要作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學生、教師和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即建立發展性課程評價體系。發展性課程評價體現了當前課程評價發展的最新思想,同時又是針對我國現行評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對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意義深遠。[2](301)了解并掌握發展性課程評價是新一輪課改中必須開展的工作。調查顯示:39.13%的校領導聲稱對學生能力的評價制度已經成型,并開始執行;30.43%的正在設計,還沒有出臺;19.57%的認為對學生進行能力評價太難把握,此工作無法開展,需要有關部門的指導;10.87%的認為教育部門以成績定學校的優劣,學校的工作主要是把學生的成績搞上去,可見從能力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還存在一定的難度。為了適應課程評價的改革,現行小學采用多元評價制度,對學生考評的主要方式見圖6。

圖6 對學生的考評方式

在對教師的調查中發現:對學生的考評排在前三位的方式是: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占52.67%,平時成績占21.40%,成長記錄袋占17.28%。總體調查結果由上圖可以看出,各校已經放棄了傳統的、單一的紙筆測驗,多數學校同時采用多種方式來評價學生,開始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及全面發展的評價。

在課程評價中如何對教師進行發展性評價,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現行小學對教師的評價的調查中,66.11%的教師認為主要是領導評價,79.50%的教師認為主要通過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價,69.04%的認為學校通過學生的反饋來評價,76.99%的認為家長反饋也作為學校評價教師的依據,60.25%的認為通過同事評議的方式來評價教師,57.32%的認為自評也是學校評價教師的一種方式。

在對教師的評價標準的調查中發現:69.57%的校領導把學生的學業成績排在首位,70.00%的教師把學生的學業成績排在首位。從表2可以看出,教師和校領導在諸方面的觀點基本相符。總的來講,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是在保證學生成績的基礎上,從多方面促進教師發展。但只有20.00%的教師希望用學生的成績來評價自己,65.00%的教師希望從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評價,50.00%的教師希望從參加課改的積極性、投入的精力等方面進行評價,42.50%的教師希望用在課改中取得的成果來評價,30.00%的教師希望從師生關系來評價,17.50%的教師希望從的數量和質量來評價,只有極少數的教師希望從綜合實踐活動的參與情況和校本課程開況來評價。由此可見:教師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很高的熱情參與到了課改當中,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可以看出各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的艱難。

表2 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方式

(三)教學觀念和行為的轉變

不管是課程實施的保障系統,還是課程管理制度的變化,要想把課程改革落到實處,最關鍵的還是要教師從根本上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行為。

1.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來源于教學實踐和個人經歷,主要是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對教學本質及其特征的一般性的主體認識。在此次調查中發現:93.00%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82.72%的教師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79.84%的教師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74.90%的教師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60.91%的教師重視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58.85%的教師重視學生特長的有效培養。可見,絕大多數的教師已經做到從多方面關注學生的發展,非常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思維方法的訓練以及學生全面發展狀況。

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課堂上除利用講授法外,83.13%的教師采用了討論、辯論的輔助教學方式,70.37%的教師開始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58.44%的教師鼓勵學生閱讀有關教學輔導書,55.56%的教師引導學生現場觀察,44.03%的教師組織課外興趣小組,41.15%的教師有時會組織一些科學游戲,只有2.88%的教師依然采用布置大量作業的輔助教學方式。我們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多數教師已經放棄原來單一的講授法以及配合布置大量作業來完成教學任務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采用鼓勵學生閱讀有關材料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做實驗,開展討論、辯論等多種輔助教學方式。

從課堂活動的培養目標和課堂教學方式,可以看出,教師在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逐步將教學轉向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主動活潑的發展。把學生從機械的學習中解放出來,使他們在愉悅的活動中獲取豐富的知識,培養各方面的能力。

2.課程觀

隨著課程理論與課程實踐的發展,課程內涵有了一定的變化,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動態交互作用的“生態系統”。[4]學生與教師的經驗即課程。生活即課程。自然即課程。分門別類的教材只是課程的一個因素,這個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來并成為課程生態的有機構成的時候,它才發揮應有的作用。此次關于教材選擇的調查顯示:選擇新教材的教師占被調查教師的83.33%,選新教材的原因中85.53%的教師認為新教材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78.30%的教師認為新教材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63.40%的教師認為新教材具有一定的挑戰性,23.83%的教師認為新教材更適合自己的教學特色,0.43%的教師認為是其他原因。部分教師選擇舊教材的主要原因:21.21%的認為選擇舊教材輕車熟路,42.42%的認為舊教材更好應對現行的考試制度,15.15%的認為學校教學設備跟不上新教材的要求,36.36%的認為新教材還不完善,24.24%的認為新教材所體現的教學思想自己不能很好地領會。部分教師認為新舊教材一樣的主要原因是:14.29%的認為新舊教材對學生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一樣,42.86%的教師聽從上級的指導,15.15%的認為沒有感覺出新舊教材在教學中的差異,21.43%的教師認為新舊教材一樣教。在教材選擇中可以看出:大多數教師注重教材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否貼近學生的實際,是否適合自己的教學特色。在校外資源開發的調查中,有71.74%的校領導聲稱學校或多或少地得到了當地或家長的協助,這是信息社會帶來的產物,社會變遷使得學校、家庭、社區越來越趨向融合和一體化,同時這也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將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整合的一種有力體現。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81.48%的教師反映負擔加重,76.95%的教師認為工作量增加,86.01%的教師認為工作難度加大。可見此次課改給教師帶來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對教師的培訓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使教師盡快適應此次課程改革,完成角色轉換。教師在如此重負下進行工作,效果怎樣?我們對新課程計劃目標的達成情況作了調查,其中達成較好的項目如圖7所示。

圖7 新課程計劃目標的達成

從圖7可以看出:教師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發展的培養以及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發展,而注意學生德、體、美、勞的教師卻很少。這一現象告訴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師由單一的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逐漸開始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個性的發展。但是,教師僅僅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在以后的教學當中,還應關注學生審美能力、勞動技能等方面的培養,為培養新一代全面發展的人才付出更大的努力。

3.學生觀

新課程確立了新的學生觀,從而使個性發展成為課程的重要目標。新課程認為,學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驅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內在價值的獨特生命,學生即目的。因此,個性發展是課程的重要目標。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中,教師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自己最大的成績是:88.07%的認為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了提高,65.02%的認為擴大了學生的視野,56.38%的認為提高了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且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態度,55.56%的認為使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51.85%的認為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49.79%的認為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47.74%的認為使學生的特長得到了發展。可見教師用一種整體的觀點來全面把握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新起點。

4.教學行為

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必須了解和熟悉學生,深入地研究學生的個性差異。只有深入了解和熟悉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發展水平、學習態度、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情況以后,才能有效地實行因材施教,發現每個學生的特點、優點和閃光點,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在此次調查中,93.42%的教師通過課堂提問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89.30%的教師通過批改作業來了解學生,67.49%的教師通過學生的反映來了解,63.79%的教師通過課后對學生的詢問來了解學生,57.61%通過隨堂小測驗來了解,53.91%的教師通過期中期末考試來了解學生。可見教師已經注意從多渠道、多方位了解學生,進而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

備課是教師做到因材施教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從各方面收集并整理材料。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僅僅依據教科書和教學輔導書,教師和同事交流獲得的資料、網上資源、各種形式的教科書也成為教師備課時參考資料的重要來源。另外,學生提供的資料也是一種豐富的可利用的備課資源,在調查過程中看到,這部分資源還沒有被有效地利用到教學當中。

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課外輔導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動下,5.79%的教師每周課外指導學生學習的時間是4小時左右,17.36%的教師每周指導學生的時間在3小時左右,38.43%的教師每周用于指導學生的時間在2小時左右,32.64%的教師每周課外用于指導學生學習的平均時間在1小時以下,5.79%的教師在課外從來沒有指導過學生。這組數據告訴我們,大多數教師每周在課外指導學生的時間是很有限的。這一現象可能和小學的管理體制有關,但是從學生發展的角度看,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在學習和生活中指導學生,促進學生全面地、健康地發展。

三、問題與建議

(一)問題

筆者通過調查分析發現,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如下五種問題。

第一,認識問題。多數教師和校領導大都非常贊成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46.27%的課改教師認為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非常大,19.61%的教師認為此次課改中的教學要求遠遠超出學生的實際,過于理想化,在考試指揮棒的影響下,課改最終有可能流于形式。

第二,師資問題。在此次調查中師資問題表現得比較嚴重,教師的數量和質量兩方面都有所體現。首先,從樣本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教師結構不合理,在各類型小學中均存在同一個問題,即男教師數量極少,這也是現在培養出的男孩子普遍缺乏陽剛之氣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教師受年齡結構的限制,部分中老年教師(40歲以上的教師占到27%)受傳統應試思想的束縛,難以擺脫已有的教學模式。其次,教師數量短缺、包班現象嚴重,專職教師非常少,一個教師從事多門學科的教學,教學精力嚴重不足,用于學習研討的時間不足,外出培訓學習的機會又少,致使科研能力普遍比較差;在開發校本課程和開設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校普遍反映沒有相應的教師,操作起來困難太大。再次,教師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教師由于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理論培訓,專業素養不足,在此次調查中校領導反映自己學校教師知識短缺、教學技能較差、駕馭教材能力較弱、觀念調整不及時等普遍存在。由于師資問題(教師數量和質量問題)引起的班容量及教學效果等一系列問題給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帶來很大的困難。

第三,資源問題。教學資源匱乏、教學設施配備不齊全。例如:在硬件設施上,學校圖書館、實驗室、科技館、活動場所等短缺;在網絡建設上,可供觀摩共享的先進的教育教學軟件不足,使得教師不能有效利用網上資源,無法把現代化教學手段與課堂教學實際聯系起來,無法及時搜集新信息;在校外資源的開發上,教師由于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對校外資源開發得很少,教師依然以教學用書及師生討論為主要教學資源。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集中在學校資金不到位的問題上,同時與教師普遍反映的教學難度加大、教學負擔加重、工作量加大有關。教師在超負荷的工作壓力下,由于時間和精力的限制,無從去開發更多的教學資源,造成豐富的教學資源沒有被開發出來,閑置現象嚴重的局面。

第四,評價問題。評價制度在課程改革中起著導向與質量監控的重要作用,直接影響著每位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認同和參與到新課程改革中的熱情和積極性。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單一的評價制度與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精神存在沖突,大多數學校放棄原來單一的從學生成績來評定學生與教師的方式,盡量采用多元評價制度。在操作過程中,由于評價制度不健全,操作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對學生能力方面的考評制度,大部分學校還沒有出臺,希望得到有關部門的幫助。

第五,教材與教輔問題。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憑借,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具體依據,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發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覺悟的重要工具。在此次調查中不少教師反映實驗年級使用的教材與本地實際存在偏離,要做到因材施教還存在很大困難。同時,教師用書編寫空洞,教學輔導資料跟不上課改理念。此外,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材開發困難,鄉土教材缺乏層次性、系統性,很難適應各年級學生的真實需要;地方課程開發中,出現的課程標準如何審定,教材質量怎樣驗證,教材發行公平性如何監督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明確規定。

(二)建議

針對以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四條建議。

第一,進一步加大教師培訓力度。現在多數教師的知識欠缺,沒有達到21世紀教師知識結構(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文化知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學科知識不足,教學技能較差、難以靈活地駕馭教材等問題。培訓方式開始可以少一些集中講授,多一些現場觀摩;少一些理論性知識的傳授,多一些有指導性的討論與研究。在教師基本素質有所提高的基礎上,再逐漸地有針對性地進行理論指導,并引導教師用理論性知識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并將具體的教學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逐漸培養出一批學者型、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這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具體實施操作過程中切忌急于求成。

第二,大力開發教學資源。針對教學資源與教輔資料相對缺乏的困難,教師自制教具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良策,同時可以發動學生自制學具,帶動家長探究、收集資料,豐富教學資源。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參與到新課程改革實踐中,身體力行并呼吁家長和出版社等收集與課本相配套的學生閱讀材料,提供盡可能多的教學資源。與當地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制度,充分利用高校豐富的教學資源。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可利用的鄉土資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幾乎沒有用到,合理利用這部分資源是解決教學資源緊缺的有效途徑。

第三,完善教學管理體系。針對教師質量問題和學校教學資源問題,建議建立大學、教研機構與中小學的合作研究制度,不僅可以為教師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還可以對教師進行理論指導,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同時還可以與大學進行研究課題的合作,促進教師的科研能力,使教師在研究中得以發展,逐漸培養出可以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的科研性教師。

第四,采取多種途徑進行教材開發。很多學校都提出當前教材只適合大城市小學的教學,在小城市或鄉村小學使用起來存在很多問題,一些內容偏離學生實際。由此也可以看出地方課程教材開發的必要性。開發地方課程教材對普通教師來說困難可能太大,地方可以組織當地的骨干教師進行開發,可以征得當地高校的支持和幫助進行開發,教育部編寫教材的工作人員也可以深入地方協助地方學校開發。地方課程的教材同樣會出現一些不適合學校實際的部分,這就需要學校結合本校情況,開發適合本校的校本課程教材。在開發過程中,學校同樣可以征得多方的援助,通過多種途徑來完成。

參考文獻

[1]課程資源如何開發利用──專家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八)[DB/OL].wljy.cn/cms/data/html/doc/2003-10/04/24900/index.html.

[2]鐘啟泉,崔允漷,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上一篇: 電工實習個人總結 下一篇: 初三化學復習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有效 | 亚洲午夜视频网站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 伊人成长在线综合视频播放 | 免费的aⅴ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