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8 17:36: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護理學碩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8-0076-02
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質性研究被美國護理學家引入護理領域之后,在各國發展得比較迅速。在護理領域,研究者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僅用量性研究已無法得到很好地解決和解釋,而質性研究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對事物或現象進行整體且深入的研究,通過揭示事物內涵來認識事物,因此護理研究人員逐漸開始運用質性研究來解決一些研究問題,質性研究在護理專業的重要性也就越來越突出。質性研究往往對研究者本身的要求較高,而護理研究生往往能代表該領域的較高研究水平,為此,本文通過分析質性研究在我國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中的應用現狀及進展,旨在為質性研究在我國護理領域的運用提供參考。
一、質性研究的定義及特征
質性研究是在自然的情境下從整體的高度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度探究和詮釋的過程,它要求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要融入被研究對象的經驗世界中,深入體會他們的感受與看法,并從被研究者的立場來詮釋這些經驗和現象的意義。因此,研究者在進行質性研究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理解社會現象的不確定,對研究對象有高度的敏銳性,通過與被研究者的密切互動,對社會現象或行為進行全面、深入的理解。質性研究最大的特點在于其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和平民意識,它需要研究者參與到研究情境中,與研究對象產生互動,從而對事物的復雜性和過程性進行長期深入的考察與體悟。
二、文獻的納入與排除
以“護理學”“護理領域”為檢索詞在萬方數據庫的學位論文、CNKI的博碩士論文中檢索,檢索截止至2014年5月的所有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共檢索2385篇。納入標準為質性研究論文,包括個案法,參與觀察法,訪談研究法,扎根理論法,內容分析法,德爾菲法。排除標準為僅出現質性研究等相關字眼而未運用質性研究方法的論文。最終納入429篇。
三、結果
對429篇論文進行分析的結果見表1~3。
四、討論
護理學研究的范疇隨著護理觀念的轉變將不斷更新,護理領域的研究對象往往是人,這就導致了其研究內容的復雜性,很多研究現象及內容僅通過量化指標是無法衡量且不能被解釋。而質性研究對事物或現象進行整體的、深入的、層層相扣的研究,揭示事物內涵認識事物。因此,運用質性研究來解決研究問題的研究者越來越多,但在質性研究發展較快的同時,仍存在一些不足。
1.年份。由表1可以發現,我國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中質性研究應用較少,于2003年才出現在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中,盡管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中質性研究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文獻總量只有429篇,占所有護理學研究生畢業論文的17.98%,可見質性研究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質性研究方法。由表2可以看出,我國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運用的研究方法比較單一,應加強其質性研究方法的學習。從文獻分析結果顯示,多數文獻都運用的是德爾菲法,其次是訪談法。這可能與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的特性有關。一方面我國護理的很多研究領域才剛剛起步,處于理論研究階段,研究者往往需要去構建一個量表或者某種體系,通過文獻分析發現,多數研究者運用德爾菲法就是為了達到構建量表或體系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德爾菲法的研究對象往往是某些領域的專家,資料來源主要是這些專家的想法和理念,而研究者能參與的研究過程就是對資料進行整理,不參與對研究現象或問題的探索和思考,因此,與其他質性研究方法相比,對研究者的要求較低,運用相對簡單。護理學研究的范疇隨著護理觀念的轉變不斷更新,研究的內容也將更有深度,而質性研究中除除德爾菲法外還有多種研究方法,例如扎根理論,因它對研究者的自身素質要求較高,需要系統的培訓,因此研究者運用的較少。由此表明,護理研究者在認識到質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質,能根據研究目的而選擇合適的質性研究方法,從而能真正地解決研究問題。
3.培養單位。由表3可以發現,質性研究論文作者的培養單位區域分布局限。我國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中作者的培養單位,28.11%集中在第二軍醫大學,11.18%在山西醫科大學,4.90%在福建醫科大學,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質性研究的選擇不但與研究者自身的素質有關,還和培養單位的學術氛圍相關。就第二軍醫大學而論,20世紀90年代初第二軍醫大學第一次以聯合培養的方式招收護理學研究生,現已為社會培養出了一批高學歷、高素質的護理學人才。因此,有必要為護理學研究生開設專門的質性研究課程和系列專題講座,各學校之間相互交流,提高護理學研究生綜合素質,從而打開區域限制,使質性研究方法的運用在研究生中能夠普及。
4.質性研究的倫理問題。質性研究中的倫理是指研究者在整個質性研究過程中道德上的考慮、選擇和責任,尊重人的生命、權利和尊嚴。在質性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需要進入被研究者較為隱秘的生活領域,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內心世界,與他們有較多時間的密切互動,本研究分析發現,大部分的論文對倫理方面未提及或描述不全面,僅提到對研究對象的知情同意權和資料保密這兩個問題,而對于質性研究過程中怎樣避免對研究對象的傷害以及資料返回研究對象處核實這兩方面很少涉及。因此,在設計課題的開始,研究者就要考慮到研究對象尊嚴的價值,同時在研究過程中要遵守倫理原則,對研究結果進行客觀且真實的報道。對研究者來說,保持足夠的敏感,及時敏銳的加以識別,意識到自己應該承擔的倫理責任,在科學方法與倫理價值之間保持適當的張力顯得格外重要。
五、質性研究在護理科研中的前景展望
本文通過對國內護理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回顧,可以發現,國內質性研究起步較晚,發展較慢。雖然在我國的護理本科所學的《護理研究》教材中已涉及到質性研究,但僅是對質性研究進行了簡單介紹,而且質性研究方法不是僅通過教科書的宣講就能掌握,是需要研究者不斷地加強與質性研究相關的培訓以及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地摸索而領悟的。作為護理領域中富于發展前景的研究方法之一,高等護理的教育者應重視護理質性研究培訓的啟動和實施,并在實施中探索、發展和完善質性研究的護理學應用,通過對質性研究方法更深入的分析及了解,采用多種質性研究方法為具體的研究問題服務,深入挖掘質性研究對護理學研究的獨特意義,掌握科學的質性研究方法,為未來的護理科研隊伍奠定基礎,對促進護理學科發展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周榮慧,黃人健,李春玉,等.護理質性研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護理管理雜志,2002,2(1):21-23.
[2]蔣逸民.質性研究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
[3]陳向民.在行動中學作質的研究[M].第一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
[4]胡雁.質性研究[J].護理進修雜志,2006,(21):579-581.
[5]朱海利,陳鴻華.我國護理碩士教育的現狀及思考[J].護理研究,2006,20(8):1982-1984.
國際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職業能力和高級護理能力兩個方面。國際職教界關于職業能力的研究共出現過4種能力觀,分別為:任務能力觀,即將任務的疊加當做能力;整體能力觀,即認為個體的一般素質決定工作的能力;此外還有關鍵能力觀和整合能力觀[1]。近年來職業教育與培訓中主張開發“關鍵能力”以培養學生對職業變化的適應力,這種能力觀最早由德國勞動力市場與職業研究所所長梅騰斯于1972年提出,很快成為各國職業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2]。他認為要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KeyCompetencies),即對職業變化的適應能力。這種能力觀與整體能力觀類似。隨著能力本位教育和訓練(CBET)在各國的發展以及人們認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前3種能力觀對能力理解都有失偏頗,如任務技能導向的能力觀注重的僅是特定的任務技能,忽視了一個人勝任某個職業角色所必需的其他方面的能力要求;一般素質的能力觀僅注重具有普適性的一般能力,但一般能力并不能取代與就業崗位直接相關的特定職業的能力;關鍵能力觀只是對就業所需的特定職業能力的補充與完善。
因此,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從職業角色的角度來界定能力。早在1975年就有美國學者提出了整和能力觀。這種能力觀是將一般素質與個體所屬的職業和工作情景相結合,是從職業角色整合的角度來界定能力,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及職業崗位分化的趨勢,就如第二屆世界職業技術教育大會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樣:“技術與職業教育需要為改善個人生活和提高工作轉換能力提供更為廣泛的準備,而不僅僅是獲得某一特定崗位的知識與技能。”蓋力(LarnieGale)和波爾(GastonPol)在《能力:定義與理論框架》一書中這樣界定能力:“能力是與職位或人工作角色聯系在一起的勝任一定工作角色所必需的知識、能力、判斷力、態度和價值觀的整合就是能力。”[3]1984年英國的繼續教育處(Thefurthereducationunit簡稱FEU)在“走向能力本位體制”的文件中對能力的界定也是這種思路,“能力是為勝任社會工作角色的要求所必須擁有的充分的技能、合適的態度和經驗。即能力不僅包括就業和工作的其他方面的技能,也包括扮演各種角色時表現出的成熟感和責任感,還包括作為能力要素的經驗。”1992年澳大利亞國家培訓部對能力的界定更是完全體現了整合能力觀的思想。他們認為作為構建國家CBET體系基礎的能力概念不能再局限于瑣碎的任務技能,一定要從廣義上來理解[4]。
國際護理教育界特別是美國護理教育界則是按照職業教育(LPN/LVN、AND教育)和專業教育(本科以上層次教育)兩種模式來培養護理專業學生,兩種培養模式培養具備不同層次職業綜合能力的學生[5]。如LPN/LVN只能對醫院、門診或家庭病人提供最基本的護理服務,作為助理護士角色在注冊護士(RegisteredNurses)的指導下工作,他們的職業綜合能力比較偏重于護理技術方面,比如傷口護理、無菌技術、發藥打針等,法律規定LPN/LVN不能對病人進行評估和分析,也不能進行靜脈注射操作。注冊護理教育、大專護理教育以及本科護理教育的畢業生均可參加全國統一的護士注冊考試而成為注冊護士,在各種衛生醫療保健機構從事護理工作,具備獨立應用護理程序為病人服務的能力[6];本科教育培養護理通才,具有本科學位的護士可從事醫院、診所及社區護理的工作;碩士教育主要培養具有各專科護理實踐專長的高級實踐護士及護士指導者,畢業后可成為護理專家,擔任臨床護理指導,保證和監督臨床護理質量,評價護理措施,擔任護理學教師;博士教育要培養能用獨立的方式和抽象的科學思維處理事物,具有專業咨詢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智能型護理領導,具有廣博的護理學、醫學、人文科學和行為科學知識,畢業后成為護理研究人員、管理人員、師資或高級護理專家。以上觀點的提出為本項目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2國內研究進展
我國在職業能力和護理專業職業綜合能力研究方面尚無論著,但最近幾年出現了相關論文,比較有代表性的學位論文有天津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的陳騰波于2004年申請的碩士學位論文“中德職業教育綜合職業能力開發的比較研究”中指出,近幾年德國在克服“雙元制弊病”基礎上開始注重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且就中德綜合職業能力開發培養進行理論上的比較研究,因而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有著積極的借鑒作用[7]。武漢理工大學的湯向玲于2006年申請的碩士論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通過以探討高職教育的本質為起點,參照社會人才類型及高職人才主要從事的職業崗位,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進行了定位分析,論述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4個方面的應對措施[8]。華中科技大學的盧紅學于2005年申請的碩士學位論文“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及其形成研究”從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性質出發,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進行了新的認識,對合理構建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調整學生的交叉整合的網狀知識結構、綜合職業能力結構、和諧完善的人格素質結構的主張,從而為進一步改革與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一條新路徑[9]。
1 手術室護士要具有較高的語言溝通能力
1.1 術前術后看病人時,較好的語言溝通能力是手術室護士與病人聯系主要的工具和紐帶。護士與病人交談時語氣要親切和藹,本著“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讓患者消除緊張焦慮的情緒,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
1.2 麻醉過程中,巡回護士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解釋清楚麻醉操作,已取得麻醉時患者不適的配合。例如椎管麻醉時,低頭雙手握膝位很重要,這個時候護士要正確指導患者,必要時配合上一些動作
1.3 術中時對于清醒的病人,護士和醫生交談時也要注意語言,避免發生醫療糾紛
2 手術護士的專業技術培養
2.1 作為手術室護士必須掌握手術室的規章制度與核心制度以及無菌技術操作和消毒隔離的相關知識。
2.2 隨著科學的進步,醫療水平的提高,醫院各專科疑難、高風險手術的開展,更需要護士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才能滿足外科手術治療的發展需求。對于手術中的大型貴重儀器設備,我們要能夠熟練的操作,以及設備的原理和操作不當帶來的后果。
3 手術室護士工作中的要求
3.1 對于手術是的護士不僅僅是掌握手術的配合,要對麻醉的配合,氣管插管,心肺復蘇等操作也要掌握。巡回護士應熟悉病歷,了解病人有無藥物過敏史,掌握電刀、吸引器、止血帶、各種腔鏡等儀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項,保證術中運行通暢。一臺手術參觀人員不得超過3人。
3.2 減少手術間人員走動,盡最大可能保證手術室空氣潔凈度,降低手術感染率。洗手護士上臺前應知道手術部位及名稱,熟悉每一臺手術步驟,臺上配合手術醫生思維要反應敏捷,動作要穩、準、快。洗手護士在臺上要全身貫注、一絲不茍地配合醫生完成每例手術。
3.3 作為一個手術室的護士有一個好的身體也是相當重要的!手術室每天集合了好多個外科的病人,工作量是相當大了,在確保質量的同時效率也是要有的,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所以作息時間就要靠我們自己掌握,每天必須保證充分的睡眠,養足精神,在工作當中不能出現暈臺的現象。只要我們今天上班就要保證有一個好的精神狀態,這樣才能順順利利的完成每一臺手術!
總之一名合格護理人員通過將人性化、個性化護理運用于手術的整個過程,使手術病人得到護理人員親人般的照顧與關懷,獲得人性關懷的溫暖,同時豐富“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內涵,充分體現護士的多重角色功能,擴大護理范疇。人性化護理的實施,徹底改變了傳統醫學模式的影響,將手術室護理工作的中心轉向病人,而不單純的圍繞手術,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促使護士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和積累工作經驗。
參考文獻
[1] 王慧敏,手術室護士職業形象的塑造[J].中華護理雜志,2010,(07).
[2] 修文,陸麗華.手術室護士職業形象探討[J].福建醫藥雜志,2003,25(01).
【中圖分類號】 R-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8231(2011) 08-0644-02
引言
護士長是護理系統的基層領導干部,是科室護理工作的具體領導者和指揮者。如何提高護士長領導效能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提高護士長管理效能的各因素大多與轉換型領導行為的子行為有很高的契合度。本文從系統的角度出發,把影響護士長領導效能較高的各因素歸納整合在一個系統里面來思考,構建了轉換型領導行為下護士長領導效能的三維模型結構。本模型便于直觀地分析領導效能,加入目標函數也可進行量化的數值分析。
1基本構念的內涵、特征
1.1轉換型領導理論
轉換型領導理論源自Dowmton (1973)的研究,領導者對部屬的影響方式是基于交易或部屬承諾等不同層次上,二者分別是交易型和轉換型領導理論的源頭。Burns認為交易型領導者是以交換權利換取部屬的服從;而轉換型領導者是以自身魅力,給部屬愿景并給以激勵、人本關懷,讓部屬自愿跟隨,建立相互信任的氛圍促使部屬完成目標。Bass[16](1985)在Burns的基礎上,提出了轉換型領導理論,認為轉換型領導包括四個重要成分:魅力領導、精神激勵、個體化關懷、智力激發。
1.2領導效能的內涵與特征
對于領導效能的定義,因研究者所關注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臺灣學者邱勝濱(2000)側重于組織目標完成的程度及成員的滿意程度,鄭智文(2002)指出領導效能是指客觀的評量組織的表現、組織成員對領導者的知覺與態度,以及組織成員在組織中的認同及滿足感為評估的層面。夏明(2001)認為領導效能就是一個群體執行其基本分配任務所取得成功的程度。因此,研究領導效能就是研究尋求一種有效的領導。[10]秦夢群(2000)指出領導效能是領導行為最終的結果,應包含組織氣候、生產成果、目標達成率與部屬滿意度。臺灣學者蘇國禎(2000)定義領導效能為在其責任范圍內,透過其領導行為,影響部屬和組織所有活動,達成目標的程度。也有學者僅以領導結果或成效為領導效能的標準。Reddin (1970 )就將領導效能界定為完成任務的成功程度。[11]但歸結起來其最終目的還是在評估其組織目標完成的程度與成員的滿意程度。
本文選擇這個定義,即領導效能是指領導者實施領導的行為能力、工作成績及其工作與投入所取得的整體效率,即實現領導目標的領導能力和所獲得的領導效率與領導效益的系統綜合。[12]
2護士長轉換型領導行為下領導效能三維模型的構建及分析
根據對轉換型領導理論和領導效能兩個構念的界定和闡述,回顧目前對護士長管理研究,發現研究者所涉及的范圍多從屬于領導效能的范疇,而綜述結果也顯示,護士長的有效管理中的領導行為和轉換型領導行為有很高的契合度。筆者在此基礎上建立護士長轉換型領導行為下領導效能的三維模型(見下圖),包含三個維度:護士長綜合素質維、轉換型領導行為維、領導效能評價維。下文將結合相關研究,詳述各維度構念的內容及對護士長管理方面的意義。
護士長轉換型領導行為下領導效能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2.1護士長綜合素質維
護士長的角色在過去20年里隨醫療保健體制的改革產生了很大的改變,護士長是醫院護理系統中的管理者,具有信息溝通及協調科室內外關系的橋梁作用,擔負著科室以及所屬病房管理和專科護理業務技術的直接導任務。[1]因此,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嫻熟的業務知識技能、優秀的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護士長做好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必備的綜合素質。
1、思想政治素養
第42屆南丁格爾獎獲得者王文珍強調護士長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與細膩的愛心,而二者對思想政治覺悟都有較高的要求,較高的政治素養是做好護理工作的前提,護士長應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有熱愛生命的情感和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科學的工作態度。[2]
2、職業素養
護士長職業素質是指護士長在其職業生活中,調節和處理與他人、社會、集體關系所應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和行為準則。護士長職業素質主要由職業理想、職業責任、職業技能、職業作風、職業態度、職業紀律、職業榮譽和職業良心等因素構成。職業素養注重強調護士長的專業業務知識和職業技能,
3、人際關系
協調人際關系的藝術是護士長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護理學者提出《面向2020年:未來護理管理者培訓計劃》,認為人際關系是護理管理者成功的關鍵。[13]李秋潔(2010)運用Delphi法分析護士長管理技能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溝通與協調能力對護士長很重要,專家對此意見一致性也很高。而人際關系的處理多需要有效溝通。
4、管理技能
李秋潔(2010)選取在哈爾濱、沈陽、武漢等地的三級甲等醫院或護理學事護理管理工作5年及以上的護理管理專家,運用Delphi法總結分析了護士長應具備的管理技能,其中專家意見較一致的條目為人際溝通與協調能力、及時發現及解決問題能力、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時間管理和安排工作重點、指導與監督、創建高效率工作團隊和激勵部屬。[1]
2.2轉換型領導行為維
涂海霞(2007)等調查表明,護士長采取交易型領導方式的頻率高于采取轉換型領導方式,轉換型領導方式下魅力領導、精神激勵、個體化關懷、智力激發與護士的工作滿意度呈正相關,護士對護士長的滿意度增加,對病房工作人員之間的溝通滿意度增加。護理管理者的轉換型領導方式是一種優秀的領導方式,不僅可增強護士的組織承諾、提高護士的工作滿意度、降低護士的離職率,而且可預測護士的工作業績。[4]護士長管理中,其轉換型領導行為主要有以下四個子元素:魅力領導、精神激勵、個體化關懷、智力激發。
1、魅力領導
Bass于1990年提出了魅力型領導的概念,魅力型領導行為主要體現在領導和追隨者有共同的愿景,最近的一些研究中達成共識,認為魅力型領導和轉換型領導間沒有主要區別,將魅力型領導歸于轉換型領導中,作為轉換型領導行為里面的一個維度。[6]轉換型領導在領導部屬時,會提出較高的倫理和道德標準來影響部屬,與部屬共同分擔風險,更多地考慮部屬的需求而不是個人需求。通過這些行為,轉換型領導獲得下屬的欽佩、尊重與信任。[5]
2、精神激勵
轉換型領導善于鼓舞部屬的工作動機,透過賦予有意義、挑戰性的工作給某些下屬團體,充分激起部屬的工作積極性,培養團隊精神。使小組的團隊精神、工作熱情、樂觀工作的心態得以展現。胡雁等(1999)的調查研究表明,護士長主要領導方式是“榜樣作用”和“煥發民心”,護士長的“激勵作用”是提高護士的組織凝聚力、工作滿意度的重要領導方式,護士長是否能夠“挑戰工作過程”是影響護士工作業績的重要因素;[3]
3、個體化關懷
護士長應該扮演老師的角色、重視部屬的個別需求,接受并且尊重部屬個別差異,發揮各自的優勢。如今以“疾病”為中心的功能制護理模式逐漸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更強調護理中的人本理念、個體化關懷。徐文揚[14]實證研究表明,護士長對部屬進行個體化的關懷,利于提高部屬的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
4、智力激發
轉換型領導認為部屬能力的發揮是組織發展的關鍵。護士長應該鼓勵部屬以創造性或者革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不對犯錯的部屬提出公開批評,重視部屬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倡一個有助于學習的組織氣候與環境讓部屬學習、使之能力提升。
2.3領導效能評價維
1、轉換型領導的測量
主要測量工具有MLQ和LPI。MLQ(Multifactors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于1992年由Bass和B.J.Avolio編制,是一種根據轉換型領導理論測量領導行為的問卷測量工具,對轉換型領導行為的4個維度,即魅力領導、精神激勵、個體化關懷、智力激發得分按行為發生的頻率,從未有過等于0,總是等于4,MLQ已被應用于多個領域的領導測量。LPI(The Leadership Practices Inventory)是James M. Kouzes和Barry Z. Posner (1987)編制的領導行為量表,LPI量表在國外已成為研究轉換型領導行為的有效工具,以Likert尺度(等距法的尺度)5點計分法。量表共有五個維度,即挑戰陳規、達成共識、調動成員、模范表率、激發熱情,每個維度包括6個項目,共30個項目。LPI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4]
2、領導效能評價維度與指標
領導效能是實現領導目標的領導能力和所獲得的領導效率與領導效益的系統綜合。因此領導效能的評價維度十分復雜,其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有組織的工作績效與成長、組織應付挑戰或對危機的處理應變能力、部屬對領導者的滿意度、部屬對組織目標的承諾、部屬的發展及其心理健康、領導者在團體中高層職位上的任期以及領導者在組織中的晉升等。
3研究結果和意義。
本文從系統的角度出發,把影響護士長領導效能較高的各因素歸納整合在一個系統里面來思考,構建了轉換型領導行為下護士長領導效能的三維模型結構。本模型便于直觀地分析領導效能,給護士長管理實踐者參考思路,給護士長管理研究者提供新的視角,對于護士長管理的研究和實踐有指導作用。本文不足之處在于對護士長轉換型領導行為下的領導效能的研究中,缺少較多的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秋潔,護士長應具備的管理技能的研究.護理管理雜志[J],2010年3月10卷3期.
[2] 闞秀芬.淺談護士長素質及護理管理技巧.中外醫療[J],2011 NO.13.
[3] 胡雁,楊英華,馬敏芝,呂探云,王蓓玲,Donna McNeese.Smith.關于護士長領導方式與護士工作效率的研究.中華護理雜志[J],1999年第8期第34卷 護理研究.
[4] 涂海霞.病房護士長領導方式與護士工作滿意度的相關研究.中國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08.
[5] 侯堂柱.轉換型、交易型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系之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6] 孟慧,趙娟,俞文釗.轉換型領導、員工自我效能感私績效的相關研究綜述.人類工效學[J],2002年12月第8卷第4期.
[7]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 [M].New York: Free Press.
[8] Bass, B. M. (1990).From transactional to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Learning to share the vision.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Winter.
[9] 涂海霞,王艷梅.護理領域轉換型領導方式的研究進展.護理管理雜志[J],2007年10期.
[10] 夏明.領導效能理論.探討理論學刊[J],1998年第4期.
[11] 田佳.高校中層管理者的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學位論文碩士論文.2007.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觀念的更新,以及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護理角色職能發生質的變化,對護理人員的素質和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護士面對的是病人的健康和生命,護理人員所面臨的工作壓力與日俱增,職業倦怠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職業病【1】。職業倦怠不但危害護士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關系到隊伍的穩定以及醫院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 職業倦怠的概念
職業倦怠(job burnout)簡稱倦怠,是有美國臨床心理學家Freudenberg研究職業壓力時提出的一個概念,指對工作中長期的情感和人際關系壓力源的持續反應。Maslach認為職業倦怠是由3個維度構成的“心身耗竭綜合癥”:即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個人成就感降低。3個維度分別代表了工作倦怠的個人應激、人際情境和自我評價維度。情緒耗竭是職業倦怠的核心部分,指感到情緒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狀態,經常伴隨著挫折、緊張,自認為無法致力于工作,如果這種疲勞的情緒狀態長期持續下去,就會對服務對象表現出消極冷漠的行為,就是去人格化,其特征為視服務對象為“物”,而非當成“人”看待。成就感降低是指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對自己消極評價的增長,常感覺無助及自尊心下降,失去工作成就感,對自己的工作滿意度也隨之降低。
2 職業倦怠的特征
國際上通常認為職業倦怠包含以下行為特征:個人感覺工作特別累,壓力特別大,對工作缺乏沖勁和動力,甚至出現害怕工作的情況,刻意與工作相關的人和事物保持一定的距離,對工作不是很熱心和投入,總是很被動地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對自己工作的意義表示懷疑,并且不再關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貢獻,懷疑自己不能有效勝任工作,認為自己的工作對社會對組織對他人沒有什么貢獻。
3 護士職業倦怠現狀
國外研究認為[2],護士職業倦怠感高、中、低的人各占33%。我國某大學心理系[3],對10多家醫院1800余名護士做“護士職業倦怠報告”顯示,62.8%護士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宋春花等【4】調查顯示,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職業倦怠現象在護士人群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駱宏等【5】研究報道,國內護士職業倦怠感的發生率在55.1%―59.1%。王君俏等【6】研究顯示,護士職業倦怠感較高,處于高水平情感耗竭,非人性化和嚴重的工作無成就感者分別占30.28%、15.49%和29.58%。護士職業倦怠已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的關注。
4 護士職業倦怠產生的相關因素
4.1工作性質 護理工作的根本是增進和維護人類的健康,而工作性質又主要以執行為主,缺乏自主性,護士所從事的工作存在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患者病情發展又無規律性,需要護士有較強的應變能力,根據病情變化隨時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三班倒”的工作制度,使生活無規律及護士被賦予多元化的角色,她們不僅要完成好護士的角色,還要承擔妻子、母親的角色,工作和家庭必須兼顧,在精神上給她們造成負擔【7】,這些因素都會使護士對工作產生疲憊感。駱宏等【5】的研究結果表明,控制感能夠有效地預測護士的耗竭水平和去人格化水平。王曉春等【8】研究表明,職業中的角色沖突和角色模糊與工作倦怠存在中等或高程度的相關。
4.2職業認同 護士職業認同是指護士本人對護理職業所持看法和情感,以及決定自身行為傾向的心理狀態。在日常工作中,護士要經常體驗臟、累、苦,有時即使遇到歪曲的事實,被誤解及冤枉,甚至言行傷害的情況,護士必須保持平和和冷靜,壓抑自身的感受,作出精神妥協,護士自尊心受到傷害,這無形中給護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護士對自身職業認同持懷疑態度。劉莉【9】的調查結果表明,護士對自身職業滿意度為中低下水平。劉玲等【10】研究結果表明,護士職業認知評價得分最低,職業認同各因子與職業倦怠各因子呈顯著負相關,即職業認同水平越高的護士,工作倦怠越低,反之亦然。
4.3付出―獲得的不平衡(effort . reward imbalance ,ERI) 在現代社會中,個體參加工作的目的就在于以自己的體力和腦力勞動交換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生活資料,護士辛苦工作客觀上需要給予相應的經濟和心理回報。護士日常工作量大,駱宏[5]等調查425名護士中55.1%的護士感到工作量大,48.7%的護士感到工作緊張。工作時間相對不穩定,醫院普遍存在重醫輕護現象,長期超負荷的工作,護士工作較其他行業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愛心和責任心,其情感上的付出也時常不能得到患者和家屬的理解,甚至領導的肯定,使護士在精力和體力上常常處于疲憊狀態。Hill[11]等提出,護士期望有經常性的工作反饋、表揚和獎勵,能在工作環境中獲取相互支持、信任和承諾,當這些意愿得到滿足時,護士個人成就感提升,職業倦怠程度降低。護士發展機會和空間有限,自身的需要很少受到關注,工資福利待遇低,陳先梅等【12】認為,與同等教育技術水平的其他行業人士相比,護士薪酬處于較低水平。王曉蕾等【13】對浙江省杭州市3所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的護士進行調查,結果護士處于付出、獲得不平衡狀態的比例達31.9%,超負荷比例達82.3%,研究表示ERI與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及個人成就感各因素間具有高度相關性(p
4.4性格特征 護士自身的性格也與職業倦怠有明顯的相關性。席波等【15】研究指出,性格倔強、內向型人群的職業倦怠發生率明顯高于外向型人群。
5 護士職業倦怠的應對策略
職業倦怠的發生是一個連續的進程,個體最先發生的是情緒上的衰竭,而最終發生的往往的是個人成就感的降低。護士職業倦怠感既影響了護士的身心健康,工作熱情,也影響護理質量和措施,以往對護士職業倦怠的干預重點放在“改變個體”策略上,孫禧霞【16】研究結果認為采用組織干預措施,但還難以使職業倦怠得到全面有效的改善,還應從源頭抓起,防范于未然,采取“主動出擊,積極應對”的戰略措施。
5.1主動出擊―主動預防即設護士職業認同教學課程,使護生在學校里就對護士職業形成認同感。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護理學會和醫院都相繼開設了預防職業倦怠的課程培訓。有文獻表明【17】,國外護理課程設置中,有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職業認知,形成堅定職業認同感的課程研究報告和理論框架,此類文獻還佐證,面對角色轉變時,形成堅定職業認同的護士表現得更靈活。建立專門的政府機構開展對護理人員的心理研究,保護護理人員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研究表明【18】,81.9%的護士希望在感到緊張和壓力時能及時得到心理援助,37.0%的護士會主動尋求心理援助,自我接受能力強的人會積極地化解因現實與理想之間差異而造成的內心沖突,并對外部世界持同等接受的態度,在理想和現實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用積極的情緒替代消極的情緒。
5.2積極應對―建立有效激勵機制。激勵是激發與鼓勵,即激發人的動機,誘導人的行為,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實現目標的心理過程【19】。眾所周知,管理是一種控制行為,而激勵則是一種促進措施,利用激勵機制制定相關措施,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人有一股內在的動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標努力,最終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20】。護士長是護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對每個護士的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是護士的知己,在管理中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與護理人員進行有效的溝通,多一些關懷和鼓勵,少一些責問和訓斥,定期評估護士的壓力狀況,及時獲取信息,消除工作壓力源,把護士的壓力管理作為必備的職責之一【21】,幫助護理人員保持積極向上的愉悅心情,護士長支持系統,對緩解護士壓力和職業疲潰會有積極作用,可以減少護士職業壓力反應,降低職業疲潰的發生率,增加其工作滿意度【22】,并采用激勵化管理措施,激勵化管理包括物質激勵、責任激勵、精神激勵和形象激勵。物質激勵包括獎品、資金、外出進修學習等,精神激勵包括榜樣激勵、表揚激勵等,責任激勵既是對患者的承諾,又是一種動力,形象激勵是樹立患者和家屬認可的個人形象如服務明星、微笑天使等。邵翠萍等【23】研究表明,激勵化管理可降低護士職業倦怠的發生率。
6 小結
綜上所述,護士職業倦怠的原因及預防策略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有必要對護士倦怠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開展干預的實證研究,使護士遠離工作倦怠,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 壬曉輝,孫志華.淺談護士職業倦怠的干預[J].臨床護理,2007,9(169):140-141.
[2] Maslach C,Sehauffli WB,Leite MP.Job burnout[J]. Annu Rev Psychol,2001(52):397-422.
[3] 駱宏,許百華.首份護士職業倦怠報告出爐.杭州健康頻道,2006,6-20.
[4] 宋春花,李進峰,李永鑫等.鄭州市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鄭州大學醫學報(醫學版),2006,41(5)972―973.
[5] 駱宏,葉志弘,馮鶯.護士職業倦怠與工作領域心理社會因素的相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12-14.
[6] 王君俏,黃燕華.護士工作倦怠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6,21(22):15-17.
[7] 葉鈺芬.臨床護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護理研究,2004,18(88):1430.
[8] 王曉春,甘怡群.國外關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現狀評述[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5):567-572.
[9] 劉莉.護士對自身職業滿意度的調查分析與對策[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7,4(17):1557-1558.
[10] 劉玲,張雅麗,劉曉虹.護士職業認同水平與其工作壓力、職業倦怠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9,8(9):52―55.
[11] Hill RP.Managing aCFofls gener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important lessons from the ivory trenches[J]. J Manag lnq.2002,11:60-66.
[12] 陳先梅,吳慶芳.護士職業倦怠、離職意愿相關因素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5):73-73.
[13] 王曉蕾,周萍,任蔚虹,李羅.護士付出―獲得不平衡對護士離職意愿影響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4(4):459.
[14] 李永鑫,時金獻.護士工作應激與倦怠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6,29(4):983―985.
[15] 席波,李軍,王翠麗.護士職業倦怠與人格、自尊及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6,21(10)外科版:3―5.
[16] 孫禧霞.社會文化因素對護士職業倦怠影響的研究進展[J].上海護理雜志,2012,7(4):64―67.
[17] 李峰.護理本科生對護士角色認同程度及其影響因素.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10
[18] 馮怡,趙國秋,張燕敏.護士心身耗竭程度及對員工援助計劃的需求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6):564―566.
[19] 史璞,管理學哲理―系統、愿望、人本和權變的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201―202.
[20] 姜麗萍.護理管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技術出版社,2007.136―138.
關于攻擊行為及其表現形式,不同學者有不同見解,對攻擊行為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挫折-攻擊"理論創設者Dollard認為,攻擊是以給行為所指向的人造成傷害為目標的行為,這一定義強調以給攻擊對象造成傷害的意圖為前提。而攻擊行為的后果定義強調,應以個體的攻擊行為所造成的傷害后果作為攻擊界定的標準,即攻擊是導致另一個體受到傷害的行為,這一行為后果定義將一些非有意的造成傷害的行為也包括在攻擊行為之內。社會心理學家時蓉華認為攻擊是指有意傷害他人的任何行為,包括言語和動作攻擊。Barron(1977)指出攻擊是任何形式有目的地傷害另一生物體而為另一生物體所不愿接受的行為。綜合這些定義,本研究認為,攻擊的定義是:攻擊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地傷害另一生物體,而該生物體所不愿接受的外顯的行為,攻擊行為的主要特征是有意性、傷害性、違背他人意愿性以及外顯性[1]。暴力行為和攻擊行為有相似之處,但也存在不同,主要在于,暴力行為可能導致犯罪,并且傾害的對象不止是個體還有可能是財物等,傾害程度也將是深遠和嚴重的。攻擊行為主要有語言攻擊,身體攻擊,主要用于心理學領域中。而暴力行為包括污辱、攻擊、折磨、威脅、傷害他人身體、性攻擊、破壞醫院/個人財產、干擾正常工作秩序等,主要用于法律層面上。
國際護士協會(ICN)指出“護士可能受到的暴力比其他行業多3倍”[2]。美國賓州有研究發現,急診護士在一年中至少遭受過一次身體傷害[3]。2001年美國護士協會的網上調查顯示,17%護士在醫院工作場所受到身體上的攻擊,57%護士曾被威脅或辱罵[4]。2004年在對廣州市兩家三級甲等醫院758名護理人員的調查中發現,在過去1年內至少遭受過1次工作場所暴力的有457名,暴力發生率為60.3%,其中護士和助理護士的暴力發生率分別是59.8%和63.1%。在各種暴力類型中,語言暴力發生率最高,為58.8%;身體暴力發生率次之,為8.6%;性暴力發生率最低,為4.9%[5]。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1993-2005期間,輸液室發生工作場所暴力共計561起,其中護士受到威嚇或辱罵426起、毆打17起、干擾正常工作秩序90起、破壞醫院財產22起、其他6起[6]。
仔細分析以往研究后可以看到,對護士遭受暴力行為及傾害的研究很多,這種研究有其價值和意義。本研究在將攻擊行為和暴力行為作出一定區分之后,接下來試圖就只專門研究護士所受攻擊行為。
2護士所面對的攻擊行為分析
心理學中對攻擊行為的研究,主要是以兒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研究意義在于借此以了解兒童、青少年的社會化行為的發展過程。本研究則以護士為研究對象。
2.1情緒憤怒容易引發攻擊行為
早期有人認為,攻擊行為是具有先天性的,是一種本能。但是現在已經認識到攻擊行為的產生,是需要意識來支配的,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攻擊行為的主要特征之一。攻擊行為的內容或類型除前面提及之外,心理學中對其還有兩種普遍性認識,即,包含了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被動攻擊和主動攻擊。敵意性攻擊往往帶有憤怒,沖動,是一種“熱”攻擊行為,而工具性攻擊是具有計劃和目的的,是一種“冷”攻擊行為。
在護士工作期間,患者及其家屬往往是攻擊行為的發起者,他們對護士的攻擊行為具有敵意性和工具性兩種,但一般來說,前者最突出和明顯。具有敵意性攻擊行為的一方產生攻擊行為的主要原因是,情緒上憤怒。醫院各個單位中,輸液室往往是受投訴最多的部門。這不僅僅是因為輸液室護士直接面對各種患者及其家屬,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患者及其家屬的情緒容易產生波動甚至憤怒。因此,醫院環境下,容易引緒憤怒的情況有:1)地點上,在輸液室、急診室、手術科室、精神病病房、候診室及老年科等,走廊、房間等燈光暗淡處。2)時間上,患者長時間候診時,候診或就診室過度擁擠時。3)其他情況,夜間或中午等人手不足時,護士單獨為患者治療護理時。
醫院環境下,患者及其憤怒產生更為細致的原因又主要是由于:1)護士技術引發,這是最為關鍵的導火索。2)醫院管理因素。醫院護士缺編,高峰時無法提供快捷、優質的服務,造成患者的不滿。3)對醫院和護士的信任和理解程度。人們對醫方由傳統十分尊重的“感恩”和“寬容”轉變成如今更多的是“提防”和“埋怨”,使患者對醫院信任度下降。把個別醫務人員醫德、醫風下降擴大化,社會對醫院及醫務人員產生了信任危機。
2.2攻擊行為模式分析
Anderson(2002)的攻擊模型比較好的解釋了攻擊行為產生的機制。該模型關注情境中的人。提出人格和情境為輸入變量,認知、情感和喚醒過程是輸入變量賴以發揮作用的中介變量,行為產生依賴潛在評估和決策過程[7]。
攻擊模型(Anderson,2002)
模型中的人格指,信念、特質、態度和價值等。情境包括,攻擊線索、挑釁、挫折、藥物等。輸入變量會影響人的內部狀態,隨后通過個體的認知、情感和喚醒進行評估和決策后,可能產生沖動行為或者深思的行為。攻擊的后果必將促進對情境和情境下的人格重新評估和建構。這個模型是個循環式的。
由上述模型知道,情境和情境中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護士對周圍情境的創設和自我的情緒、認知的調整和控制就非常需要了。一般認為,攻擊者大多具有多疑、固執、缺乏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情緒不穩定、喜尋求刺激、缺乏自信與自尊,應付現實與人際交往能力差的不良個性特征。這就要求我們護士對患者及其家屬的仔細觀察他們行為,對他們的人格類型進行主觀快速歸類。對精神病患者則要有更大的耐心。
其實攻擊行為產生的原因還是很復雜的,總體而言,存在本能論、習得論和認知論三種觀點。前面介紹的攻擊行為模型屬于認知論,這個理論是新近出現的。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模型也屬于這個理論,即攻擊的社會信息加工模型,該模型是由美國發展心理學家Dodge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模型認為,個體面臨某一社會反應的整個信息加工過程包括五個步驟或環節: 第一步,對輸入信息的譯碼(decoding);第二步,解釋過程,兒童將直覺到的信息與他過去事件的記憶目標任務相整合,然后為這些線索尋找可能的解釋;第三步,尋找反應;第四步,決定反應;第五步,反應階段,執行自己的選擇。在解釋攻擊發生的原因時,社會信息加工理論認為,人際沖突行為受到個體對沖突認知的指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攻擊的發生取決于個體的社會信息加工過程。如果某人缺乏正確處理社會暗示和做出適當反應能力的話,他就有可能對社會信息表現出不適應或者不恰當的行為,這種不適應行為會使他受到周圍人的排斥,進而可能會使他變得消沉,或使他養成一貫的攻擊性[8]。
參考文獻
[1] 方小平,蘇大心理學碩士論文,2009
[2] JudithAO.2001年國際護士會主題:聯合反對暴力[J].中華護理學會會刊,2001,(4):1-32.
[3] Vittorio DM. Framework guidelines for addressing workplace violence in the health sector(2002)[EB/OL].who.int.2004-12-13
[4] Carol A. Protecting yourself from violence in the workplace[J]. Nursing,2002,6:58-63
[5] 楊巧紅,肖丹.護理人員遭受工作場所暴力的現況調查及分析[J].護理研究,2005,19(2):203-204.
[6] 鄭亞華.輸液室護士受暴力侵襲的原因及對策[J].護理與康復,2005,6(4):228-229.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3-0030-02
1.壓力的概念
“壓力學之父”塞利認為壓力是環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人體的一種非特異性反應。[3]護士由于其職業的特點、角色沖突、護患矛盾突出等因素均可加重護士的工作壓力感,嚴重者可發生慢性疲勞綜合癥。據國外學者報道,近年來出現的慢性疲勞綜合征,可能與勞累和長時間心理緊張,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關[4]。該病發病率為75-267/10萬,而護士中發病率約為1088/10萬[5]。
2.簡述國外護士工作的壓力源及應對措施
國外許多研究證明護士工作中主要的壓力源為所護理病人的病情危重, 病人及家屬的要求太高, 工作負擔太重及上班的護士太少, 與同事、病人及家屬的沖突等。[6-7]護理工作壓力源越大,工作的疲乏感也越大。護士的排班制度,過多的照顧對象、人員的不足、設備的缺乏、工作環境缺乏干凈整潔、低收入等都能增加工作疲潰感,從而反應出護士壓力之大。護士若長期產生工作疲潰感,則會給身心帶來巨大影響,不僅在工作中會逐漸失去同情心,而且還會對工作產生厭惡情緒。
應對措施:
例舉國外護士的排班制度:歐美國家采用12小時輪班制,護士可自由選擇固定的白班或夜班, 一般固定1-2年。并對上夜班的護士采取優惠措施,使許多護士自愿長期上夜班。日本實行兩班工作制,夜班有2-4名護士值班,并配有早幫班, 晚幫班, 可以相互協商和求助, 避免了單獨值班時護士決策的精神壓力。國外護理學專家認為,物質及精神的獎勵對提高一個專業從業人員的專業自尊心及專業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簡述老年科護士工作的壓力源分析及應對措施
3.1 工作因素
3.1.1 護士工作強度大
護理工作是一份體力與腦力相結合的工作,我國多數醫院95%以上的住院病人以靜脈輸注的方式給藥,輸液占用了護士每天50%以上的工作時間,護士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完成輸液等治療任務,從而使得患者的生活護理質量得不到保障。而老年人由于年齡大、長期輸液、周圍血管變細、變脆,從而更加重了護士靜脈穿刺的難度。我院積極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要求護士為患者提供全面的整體護理,但臨床上一線護士的數量明顯不足,床護比例嚴重失調,致使護士長期處于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在臨床工作中,老年科患者由于聽力下降,記憶力差,臨床癥狀和體征的不典型,病人主訴的不確切,這些都需要護士隨時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同時由于老年人的身體各項機能都已減退,行動變得遲緩,因此老年科護士隨時要面臨各種突發狀況及意外事件。這就造成了老年科護士的心理高度緊張。
3.1.2 護患矛盾的突出
隨著社會法律知識的普及,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增強,醫療糾紛也逐漸增多,護患關系日趨緊張。隨著社會的發展,病人及其家屬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主觀上認為自己最急、最重、最需要得到護士的關心和照顧,而護士由于工作繁忙未作出及時反應,因而導致護患沖突。老年人由于群體的特殊性,與其溝通要特別注意,有時候往往由于一些不經意之間流露肢體的話語而引起護患沖突。而護士對于護患沖突多多少少會產生恐懼,怕遭受到患者及家屬的投訴,甚至出現過激行為。這也是導致護士產生壓力的原因之一。
3.1.3高風險的工作
老年科護士每天直接面對病人,精神壓力大,常常處于高緊張狀態。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出臺,護士在工作中常會擔心出現差錯事故,如打錯針、發錯藥等,一旦發生,則會給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損害,甚至導致病人死亡;而護士也會受到嚴厲的處罰,輕則扣獎金,重則吊銷護士執照,甚至產生刑事責任,這會讓護士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
3.2家庭因素
由于護理職業的特殊性,護士沒有節假日和雙休日,逢過年過節護士總希望能與家人團聚,但護士往往在節假日上班,這也會加重護士的無力感。還有護士在工作中承擔著照顧者、咨詢者、教育者等角色,在家庭中需盡到為人母、為人妻、為人子女的義務,繁重的工作量、瑣碎的事情以及過多的角色要求,都會使護士感到力不從心,身心疲憊。
3.3社會因素
現今,醫院多數領導認為醫院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醫生,在工作中盡管護士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醫生的工資、待遇遠遠高于護士,這也引起護士很大的不滿。如今人們普遍認為醫生具有處方權,而護士則是執行者,因此每當老年科患者康復出院時多數患者會感謝醫生的救治,從而忽略了護士在其住院期間所給予的照護,但所謂“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可見護理對于老年科患者的康復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往往由于患者沒有認識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承認護士的價值,使護士在工作中體驗不到自我價值實現的滿足感。再加上工資、待遇的懸殊,讓護士感到職業前景黯淡,從而造成心理不平衡。
4.應對措施
4.1做好超前的心理準備
超前心理準備是預防不良心理反應的關鍵。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的廣泛開展,以及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外醫療護理機構的大量引進,給我國醫療市場帶來巨大沖擊,為了減少心理創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自身應提前做好思想準備,提高對專業環境和各種變化與挫折的承受能力,以穩定的心態看問題。
4.2 合理利用人力資源,實行人性化管理
目前由于護理人員的缺編,管理者應重視護理人員配置,適當增加護士編制,盡量保障護士與床位的比例,減輕護士的壓力。管理者還應做好護士人力資源的管理,增加福利待遇,重視提高護理人員的地位,為護士創造更多的學習和晉升機會,加強護士管理與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培訓,改善臨床工作環境。護士長應合理調配人員,實行人性化排班,注重新、老護士搭配,給予護士足夠的休息時間。護士長多與護士進行溝通,了解工作難處,及時給予幫助,盡可能減少護士因工作原因而給家庭、生活所造成的困擾,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4.3 醫院管理層要重視護理工作,從而提高護士社會地位
醫院可以積極培養護理骨干分子,給護士外出學習和進修的機會,對醫護之間的經濟分配應縮短差距,同時向社會宣傳護理的重要性,倡導“重醫尊護”的意識,也讓社會更關注護士、尊重護士。
4.4運用激勵措施,提高護士的主觀能動性
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護士長應在工作中善于發現每一位護士的優點,護士長應根據科室內護士的能力授以權利,能夠做到人盡其用、發揮專長,調動護士的主觀能動性。管理者可以適當提高護士待遇,也可以定期對一些業務突出、成績優秀的護士給予獎勵,并且評選出“優秀護士、服務明星”等等,以此作為一種激勵的方法。
5.小結
老年科護士工作的壓力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針對上述老年科護士的壓力源進行分析,建議護理人員可以從自身做起,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及護理技能,以良好的工作業績贏得患者、家屬及社會的認可。社會、家庭和醫院都應該給與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幫助老年科護士緩解工作的壓力,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從而更好地為病人服務,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孫水英,曾慧,張麗平.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與護理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6,21(21):76-78.
[2]李小妹,劉彥君.護士工作壓力源及工作疲潰感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1):645-649.
[3]褚彥香.臨床實習環境對護生實習壓力及生活質量影響的調查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0,5(1):1-170.
[4]侯繼玲,李小英.護士易患慢性疲勞綜合征[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7):301.
“大數據”作為一個新興概念于2011年由國際著名的咨詢公司麥肯錫在其報告《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1]中首次提出。從字面來看,所謂大數據即指的是大量的數據處理和應用。細分起來,其中的“大”指的是“大量化”(volume),“數據”則指的是可追蹤,可處理、可分析的數值。通過“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篩選出有價值的數據,以最快的速度發現問題,優化流程,為決策者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是“大數據”區別于以往的信息處理方式的最大優勢。這樣的技術優勢現已被廣泛的運用到交通、城市規劃、人口管理等各種重大的社會項目。
大數據具有三大特征,即“數據量大、信息復雜多樣、處理速度快”[2]。互聯網時代信息以爆炸的幾何級數增長,目前,全世界的數據量已經到達PB級別。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數據將達到35ZB,從2011年起全球數據以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長。多樣化指的是數據格式多、以非結構化數據為主,其中有關辦公的文檔、報表、圖片、媒體文件所占的比例將越來越高[3]。快速化(Velocity)即處理數據的速度以秒級的高速才能滿足處理大量數據的要求,為決策者第一時間了解環境的變化情況,及時的做出反應和決策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二、康達學院圖書館的大數據基礎
1.館藏資源豐富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康達學院圖書館因勢利導,充分整合館內資源,針對學校和圖書館自身的特色進行了一些數據的分析和應用。目前與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是江蘇省館藏文獻資源較為豐富的民辦本科圖書館之一。本館現有紙質資源325086冊。其中中外文圖書313023冊、合訂本期刊12063冊;中外文報刊648種; 電子圖書40.6萬余冊;2000多集基礎醫學、護理學、藥學、管理學等學科的學術視頻資料。本館還收藏有《萬方數據》、《維普期刊數據庫》、《維普考試題庫》、《銀符考試模擬題庫》、《中科軟股考試庫》、《軟件通》、《超星數字圖書館》等15種數據庫以及與南醫大圖書館共建共享的《中國知網》、《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ProQuest歐美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等70多個數據庫。硬件方面現有圖書借閱室2個、書刊閱覽室2個、室外閱覽室3個,共有閱覽座位近1000座;還有內設200座電腦的電子閱覽室1個;同時建有系部資料室1個。本館中、英文專業文獻基本涵蓋了全院各學科專業,已形成醫學、護理學、藥學、衛生事業管理學等多學科兼容、多載體并存的館藏體系。特色館藏:本館的特色收藏有清?文津閣的《四庫全書?醫書集成》影印本;有季羨林主編的薈萃了中華古代文明精華,凝聚了五千年華夏智慧與文化結晶的大型典籍《傳世藏書》;莫言的作品全集;完整的醫學、藥學年鑒;全套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以及各類參考工具書;以及專家、學者捐贈的本人專著和珍藏等文獻。
2.大數據技術對圖書館資源的優化
在信息數字化的背景下,圖書?^館藏資源的性質和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紙質資源不僅成本高,占用空間大而且耗費人工、造成環境資源的消耗。由于近幾年新媒體的興起,移動閱讀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改變著人們對傳統閱讀的方式,越來越多的讀者習慣于隨手在網絡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是像過去跑到圖書館來查找資料,圖書館的讀者量也呈現減少的趨勢。針對這一情況,圖書館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及時分析篩選出讀者的閱讀偏好,關注最新最熱點的話題,最大限度的滿足讀者短時間內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要求,同時,康達學院圖書館充分挖掘醫學院校特有的資源特色,自建特色館藏數據庫,更有針對性的滿足了一些專業讀者的要求。隨著電子資源的不斷豐富,大數據的處理和應用將會越發頻繁,因此相對應的數據處理技術將成為未來圖書館的必備技術。
三、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創新模式
1.提供特色服務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大量新媒體信息資源的應用和普及,海量的信息數據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方便的同時面對一些無效的“垃圾”信息人們往往會覺得無端浪費了大量精力。與此同時,網絡移動設備的大量出現使得人人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移動網絡終端獲得信息資源。為了適應日新月異的信息科技的發展,為讀者提供更精準更符合讀者需要的信息資源,圖書館可以建立專業的信息化團隊,利用各種技術手段針對讀者的瀏覽記錄、借閱記錄、反饋記錄等數據進行分析,建立讀者的偏好檔案。如通過手機移動端的微信公共平臺及時掌握讀者的反饋意見,通過文章和信息的即時推送可以讓讀者隨時掌握最新最有價值的信息。同時組織館員赴各地圖書館進行學習研討,搜集多方的特色信息資源,在將本館可利用的資源提供給讀者的同時方便針對一些館內缺少的資源及時的提供給讀者。定期的針對書籍、雜志、報刊、光盤等數據錄入電子信息資源庫,并將數據分類目錄數目錄入到檢索數目中進行查找。
2.建立特色館藏數據庫
圖書館在將實體資源轉化為數字資源的過程中勢必要考慮將本館的特色館藏數字化。目標作為蘇北最大的醫學類圖書館的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圖書館將致力于打造以“四庫全書?醫學部”為代表的精品醫學類館藏,這類館藏是圖書館體現自身價值的所在。可是目前的現狀是讀者的電子化閱讀習慣越來越明顯,圖書館大量的紙質書籍尤其是大部分的書籍束之高閣,讀者對其望而卻步。但是無論如何紙質書籍在經典性、版本注釋、裝飾裝裱、閱讀體驗等方面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價值,問題在于如何利用當下流行的數據傳播模式使傳統的紙質書籍煥發出新的魅力,讓讀者便于理解和感受紙質書籍的不可替代性。為此圖書館要利用大數據的支持,將特色館藏的紙質資源充分轉化為電子資源,方便讀者隨時調取、查閱。同時要通過新媒體加大紙質書籍的宣傳力度,定期舉辦館藏的特色資源展覽,讓沉睡的書籍主動走進讀者的視野。另一方面圖書館館員還要及時掌握數據的更新信息,發現利用率較高的信息資源庫提供個性化的咨詢服務。
3.搭建多館合作的信息共享平臺
目前,“信息扁平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4],各地的圖書館都在加緊建立各自特色的館藏資源。為了讓讀者實現信息檢索的最優化體驗,避免文獻資源的重復浪費,無論是高校圖書館還是地方的政府、事業單位、企業、科研院所中的信息咨詢部門都應該打破壁壘,加強信息的交流溝通,建立信息資源共享的平臺,不僅方便了讀者,而且也提高了部門的工作效率,節約了成本和資源開銷。
四、未來圖書館運用大數據的信息服務模式
1.云計算和智能化網絡的廣泛運用
針對圖書館入館讀者的借閱行為以及其他相關行為習慣的大數據分析,通過云計算的加工處理進而分析出可以優化圖書館功能服務的結果,為圖書館的采編、排架,人員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導性意見是未來圖書館在數字化應用的大趨勢。要達到這一目標必然要加大對圖書館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同時依靠網絡云技術和其他高校圖書館的數據庫甚至客戶端,傳感器相連接,可以在宏觀層面上把握不同區域讀者的習慣,更好的學習圖書館的管理經驗。
2.外向型、個性化的服務模式
長期以來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受傳統的被動模式制約,單純的依靠讀者自己查閱信息資源費時又費力,這種傳統的借閱模式在當今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通過互聯網+云計算的技術和高校圖書館數據庫的支持就可以快速的分析出讀者的借閱習慣,“隨時隨地”向讀者推送其需要的信息資源[5],并且根據讀者的偏好過濾掉其不需要的信息,大大提高了讀者服務的效率,實現了個性化的服務要求,改變了過去圖書館?T單純被動的借還模式。
【前言】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中既基礎又前沿的一門學科,它是我國基礎學科發展規劃中的四大基礎學科之一[1]。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各個分支學科在細胞層次上的交匯,它從顯微、亞顯微和分子水平對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開展研究,進而探討人體細胞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衰老和死亡的生命活動規律及發病機理,是高等醫學院校的核心主干課程之一。
進入21世紀以來,細胞生物學的研究發展迅猛,新知識、新方法、新成果層出不窮,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新形勢下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要求[2]。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學時內,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讓學生在完整系統地掌握細胞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及時了解細胞生物學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現有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優化與改革,探索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細胞生物學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1、高等醫學院校細胞生物學的教學現況
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的細胞生物學理論教學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學時少,二是內容繁雜、抽象、枯燥且知識點瑣碎。作為醫學基礎的必修課程,我校的細胞生物學安排在大學一年級的第二學期,理論授課采用大班(130人左右)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即以教師為中心,以系統授課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這一方式雖可以系統講解基礎知識,但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3-4]。而病例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以典型病例為先導,將臨床與相關基礎問題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學方法[5-6]。這種教學方式雖能克服LBL的不足,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是否適合在超過百人的大班授課過程中實施,仍有待商榷。針對我校現存的細胞生物學的教學現狀,我們采用CBL與LBL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期探索出適合我校的切實可行的細胞生物學教學模式。
2、引入臨床案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校臨床醫療專業的細胞生物學理論教學只有28學時,學時相對緊張,因此我們在授課方式上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對于教材中理論性較強,通俗易懂的知識,仍采用傳統的LBL方式講授,而對于一些難點、重點且與臨床結合緊密的知識點則采用CBL模式。在CBL教學過程中,案例的選擇與問題的設計是關鍵。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搜集與授課章節密切相關的常見病例,查閱文獻資料,對病例進行適當的修改和補充,進而編寫成教學病例,并設計相關問題。例如在講授細胞膜物質運輸時,引入“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引導學生學習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利用“矽肺”病例,講解溶酶體膜穩定性的重要;通過囊性纖維化(CysticFibrosis,CF)病例分析,引導學生學習蛋白質在內質網腔中正確折疊的重要性。CBL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學生成為案例分析和課堂討論環節中的主體。學生通過學習、研究案例來掌握基礎理論知識,變抽象為具體,而不再是死記硬背單一的知識點,這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逐步提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及日后從事臨床工作頗有益處。
3、多媒體教學和網絡學習相結合
醫學細胞生物學的某些理論知識相對抽象、晦澀,因此在以LBL為主進行授課時,PPT課件的制作至關重要。我們力求在每一章節的授課過程中將圖片、動畫與視頻相結合,圖文并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不同的角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手段的同時,我們還利用學校覆蓋全面的無線網絡,將教學過程延展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目前,我校的細胞生物學已成功獲批遼寧省精品資源共享課,課程建設已順利完成。因此,教師可以將教學網站提供給學生,方便學生及時查閱PPT課件、課后自測習題、拓展學習等教學相關資料。同時,我們的SPOC網絡教學平臺也于2018年3月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該平臺的應用進一步夯實了網絡教學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課堂教學學時緊張的問題。另外,我們還建立了細胞生物學教研室的教學公眾號,定期推送細胞生物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課后教師和學生還可以利用微信群和QQ群進行交流與學習的互動。
4、優化理論教學內容,拓展研究型課堂
作為醫學基礎課程,細胞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生理學等其他課程的內容有部分的重疊和交叉,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保證細胞生物學與其他課程知識的緊密銜接,教研室與相關課程的授課教師進行溝通,刪減醫學細胞生物學與其他學科的部分重復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章節。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有選擇地補充了與本課程密切相關的科研進展,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查閱相關文獻,了解本學科最新的相關研究進展,逐步深化、拓展研究型教學,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反饋與評價
在2017年、2018年學期末課程結束后,我們連續兩年分別在2016級和2017級臨床醫學專業的260名學生中發放調查問卷,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問卷發放260份,收回有效問卷254份,有效回收率為97.7%。通過對問卷進行整理分析,得出以下調查結果:95.8%的學生認為開設細胞生物學課程非常必要或有必要;95.5%的學生認為非常必要或有必要建立網絡教學平臺;98%的學生認為在教學中介紹臨床相關知識非常必要或有必要;97.4%的學生認為非常必要或有必要在教學中介紹相關的研究進展和熱點問題;87.7%的學生喜歡并接受CBL與L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其中有92%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充分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但有21.4%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在對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和理解方面無顯著促進作用;87%的學生認為CBL與L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明顯提高或提高自學能力在調查中,學生還結合自己的體驗對細胞生物學的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意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在教學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綜合分析調查結果和學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議、意見,我們將采取下列改進措施:由于授課對象是大一學生,學生相關的專業知識儲備不足,因此在選擇課堂教學案例時,應盡量選擇典型而淺顯的病例,并請教臨床的醫生,進行更為準確的描述,重新撰寫案例分析,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完善教學案例素材;課堂教學及時補充與案例相關的知識點,逐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完善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并配備專業人員進行平臺監管,真正實現師生時時互動,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空間延展性。
總之,教無定法,因材施教。教學工作就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在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過程中,我們將不斷總結反思,探索前行,選擇真正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不斷完善教學過程,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成為符合時展需要的新型醫學人才。
【生物博士論文參考文獻】
[1]付燕燕,陳彥,吳健,等.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2):135-136.
[2]楊利艷,王祎玲,馬娜.細胞生物學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學研究,2013,36(6):65-67,77.
(South China Business Colleg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545,China)
摘要: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針對廣州老年公寓質量和服務無法很好服務老年人群的狀況,文章通過分析美國和日本老年公寓的發展經驗,從政府和企業兩個方面提出廣州老年公寓發展的建議。
Abstract: Along with China has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societ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aging problem. Focusing on the quality and service of apartments for the elderly in Guangzhou can′t serve the elderly population well,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s apartments for the elderly to suggests some advices to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on the apartment development.
關鍵詞 :美國;日本;老年公寓;經驗;啟示
Key words: America;Japan;apartment for the aged;experience;enlightenment
中圖分類號:F29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19-0257-03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年廣東省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201412620012):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廣州市老年公寓住宅問題研究——基于白云區的調查數據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俊偉(1994-),男,廣東潮州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2013級市場營銷專業學生;潘嘉楠(1994-),女,廣東興寧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2013級市場營銷專業學生;蘇明(1983-),男,湖南永州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教師,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工商管理。
1 老年公寓定義及其分類
1.1 老年公寓定義 老年公寓指的是專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體能心態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它具備餐飲、清潔衛生、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等服務體系,是綜合管理的住宅類型,[1]也是現代老人頤養天年的重要場所。
1.2 老年公寓分類及特點 根據老年人自主能力的差異,老年公寓分為三種類型:獨立型老年公寓、集合型老年公寓和護理型老年公寓。[1]它們在各自的設施配備和適用居住的老年人群有所不同。獨立性老年公寓往往造價較低,適合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居住,如日本北浦和老年公寓。它與城市社區服務設施距離較近,有著交通便捷的特點;集合型老年公寓是集合護理服務、社交娛樂場所、公共食堂和完備的保衛和警報系統于一體的老年公寓,適合有較強自理能力的老人居住,如廣州友好老年公寓;護理型老年公寓的建筑都是按無障礙設計,有獨立的臥室和衛生間,但起居室和廚房往往是共用的,并提供全日制的護理和醫療服務,如美國的The Terraces。
2 日本老年公寓發展的經驗
2.1 老年人法律法規的支持 日本老年人福利法律體系逐步完善,從經濟收入、社會福利,醫療保健和老年保險等多個方面對老年人的權益給予了保障。早在1959年,日本便頒布了《國民年金法》,強制20歲以上60歲以下的日本人必須加入25年期的國民年金的交付,以便在規定的年齡享受老齡基礎年金。[2]這部法律的頒布意味著社會養老的開始,為后來老年產業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后來,日本相繼頒布了《老人福利法》和《老人保健法》,兩部法律意在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醫療保健,繼而推動了老人住宅和保健事業的發展;而《護理保險法》的出現,使得使用者可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保健和福利服務。《護理保險法》的出現為商業性老人護理公司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
此后,日本在規范養老市場的發展也出臺了若干法律政策,如《養老企業資質審批條例》、《養老設施驗收規范》、《養老企業從業人員資格驗證條例》等。[2]養老法律不僅保障了人們晚年安定的生活,也給老年企業的誕生和護理行業發展提供了契機。在國家法律政策下,日本老年服務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提供高質老年服務的老年公寓應運而生。
2.2 與社區相結合,小規模連鎖經營 開發商在社區內建立連鎖小型老年公寓,如日本醫學館的墨田項目。此類項目主要吸引社區周邊老年居民的入住。此種經營方式優點是利用了社區醫院、超市、銀行和一些公共設施等資源,大大減少開發和建設公寓外部環境的費用。同時,小型公寓連鎖分布在不同區域,能保證快速擁有高入住率和盡快盈利。再者,項目能快速得到政府允許并投入建設,具備銷售周期短、配備人員少和靈活性好等優勢,而且老年的入住成本比大型老年公寓低。最重要的是老人能夠時常得到探望,從經濟和精神上得到子女的支持,有益老人愉快溫暖地度過晚年。
值得注意的是小型公寓一般將餐飲、飲食等基礎服務采取外包,但公寓內部必須配置介護設施,同時和周邊醫院達成合作聯盟。最后,選址盡量在公共配套便利且較為安靜的地方。高素質員工和高入住率是養老地產運營的關鍵要素,而與社區結合、小規模連鎖經營極大減低了養老地產的風險。
2.3 多行業進行聯合開發 大型老年公寓的開發和運營需要大量資金和資源,單個企業難以維持。而多行業的聯合開發,能夠很好解決融資和運營服務的問題。SunCity是日本少有的提供大型養老地產的公司,由日本100家企業聯合出資,股東涉及銀行、保險、商業、酒店和實業等。以其旗下的銀座為例,銀座是自理、介護型混合住宅單元,是位于市中心的大型養老公寓。在建設運營方面,銀座使用高規格的酒店式裝修,酒店式的運營管理由酒店行業的股東提供,裝修材料由實業公司提供,醫護人員由相應的醫療機構培訓。醫療方面則有提供日常健康管理診察的西崎診所,同時還與專門給日本皇室就醫的圣路加國際醫院合作,提供每年一次的體檢和醫療救治服務。
銀座的多行業對老年公寓的聯合開發,不僅能解決融資和運營管理的問題,提供了專業化服務,而且聯合過程中會形成一條老年產業的服務鏈,從養老保險開始,各個行業的加入會促使服務鏈更加的細致、完善,推動老年服務的提升。
3 美國老年公寓發展的經驗
3.1 養老方式多樣化 美國早在1944年就已步入老齡化國家的行列,因而老年社會福利事業發展較早。美國政府對老年社會福利事業采取“補缺”政策,即國家的社會福利機構只有在發展不能維持時,國家才會給予幫助,競爭式發展促進養老方式的多樣化。[3]
美國依靠市場的自動調節,讓整個產業自由發展。競爭令美國老年服務產業較發達。企業針對老年人的需求開發老年服務產品,分支較細。例如,針對喜歡參加身體和社會活動并有年齡限制的活躍老人社區、安全而又保留個人空間和隱私的獨立生活社區、提供上門服務幫助老人料理生活的協助生活機構等。
美國政府鼓勵老年人居家養老,而居家養老也是美國目前老年人最普遍的養老方式。當老年人需要照顧時,協助生活機構就會提供上門服務,幫助老年人照料生活起居。[4]服務包括洗澡喂飯;老年人心靈安慰和醫藥管理等活動。
3.2 政府機構的支持 在美國紐約,老年公寓大部分屬于廉租房的一種。光是接受聯邦政府資助的就有170多家,大約每3條街道就會有一棟老年公寓。
克林頓花園是一座位處紐約曼哈頓黃金地段的老年公寓,由美國聯邦政府提供援助建造的,公寓周圍的生活設施、交通都極為方便。[5]以下是該公寓所具有的特色:
①該公寓只接收紐約市年收入低于25100美元的65歲以上的老年夫婦,或年收入低于22000美元的62歲以上單身老人。只收取老人月收入1/3的費用作為入住資金。
②醫療方面,公寓內的社工可幫助老人們申請醫療補助、護工等,若入住老人的月收入低于一定標準(每年都會有變化)時,醫療費用全部由政府出資。
③公寓內設備維修工人素質要求高,因此,當公寓內扶手、警報器等出現故障,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跟換或維修以及其他的服務設備都為老年人提供一個舒適、方便的養老環境。
而克林頓花園的開支來源除了入住老人的租金,還有一部分主要來源于“老人局”的補貼。老人局是美國聯邦政府為老人們解決衣食住行和提供服務與幫助而設的一個部門,遍布各個州市。許多老年社會福利機構每年都會向老人局申請經費。老人局目前在美國老年社會福利事業中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3.3 老年產業的集中化 “太陽城”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初,地產商德爾創新地將專供老年人居住的樣板房與療養醫療中心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新型養老地產項目。截止到2012年,美國“太陽城”住戶達1.6萬戶。作為全球知名的大型養老地產,值得注意的點:[6]
3.3.1 打造專屬于老年人的城市,一切以“老人”為本
城內明文規定,所有的居民年齡要求55歲以上,65歲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占全城總人口的79.8%。汽車時速最高為48公里/時。公寓為豐富住戶的老年生活而開設的各類課程與活動80多種。老年服務機構穿插各個街區,創造了一個省心、貼心的養老環境。
3.3.2 住宅類型多樣,房價合理實惠 “太陽城”常年溫暖舒適,適合老年人居住。城內有多種住宅類型,大致有別墅、多層公寓、獨立居住中心等,老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進行選擇,由于無須向政府繳納稅金,因此房價便宜,一般老年人都可入住。
3.3.3 老年服務模式創新 創新式的將“居家”養老與不同的老年服務產品相結合是“太陽城”最大的特色,除了使得老人們很好的保留了個人獨立空間的同時,住宅內的無阻礙設施也照顧到了老人們行動不便的地方。
“太陽城”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它很好的將養老地產、老年醫療、老年服務和教育等機構很好的結合推向美國老年人消費者,很好的迎合了目前美國老齡化趨勢。
4 廣州老年公寓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銀色浪潮”下的廣州,“老年公寓”這一新型的養老服務設施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然而廣州老年公寓質量參差不齊,存在以次充好的現象,政府沒有制定嚴格的管理機制,監管不足,以致政府和養老機構不能很好地協同服務老年人群。主要原因為:
4.1 退休、醫療保障體制不健全 據我們實地探訪和網上查詢,廣州市內老年公寓的費用普遍較高,基本月費在5000元以上。廣州自2014年1月起調整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月均額達到3019元/月,依舊難以支付。且一旦老人生病,要想報銷醫療費用必須到指定醫院進行治療,其他城市的老人在廣州養老,醫療費可能得自掏腰包或報銷的金額較少。因而,養老保障制度的“適用性”和“便攜性”差。[7]
4.2 養老資源與需求的矛盾 廣州養老設施總量不足,90%老人還需依賴家庭養老;但廣州老年公寓整體入住率只達到80%左右。其一是公寓價格太高,其二是公寓質量與定價的不協調加劇了供需的矛盾。更嚴重的是老年服務專業人員的缺乏,位于白云山麓一家老年公寓曾因用非專業護工的導致老人夜間發病,使客戶對老年公寓的服務質量存在質疑,高素質護理員的缺乏已成為養老企業服務的短板。
4.3 老年產業未形成系統全面的老年服務體系 老齡產業涉及廣泛,除了養老服務,還包括老年教育,老年旅游,老年用品,老年文化娛樂,老年房地產等。[7]廣州絕大部分老年公寓未設立老年大學,老人文化娛樂節目少之又少。廣州目前還未系統全面的老年服務體系,主要原因:除老人醫療保健外,老人專用品和精神文化用品開發不足;管理和扶老政策落后,政府的支持跟不上老年產業發展的步伐。各個行業對老年領域產品市場不熟悉,需要引導;而已發現老年市場的企業則對老年產品研究開發不夠深入,主要著重于老年地產。
5 美日老年公寓發展經驗對廣州的啟示
5.1 政府方面
5.1.1 完善老年人相關法律法規 完善的法律有益老年產業的規范和良性發展,廣州還未制定關于《養老設施驗收規范》和《養老企業從業人員資格驗證條例》等相關政策法規,出臺這些法律法規能夠令老年公寓在硬件設施和服務質量上有所提高;且設立并緊抓市場準入機制,讓老年產業成為廣州高質量服務的行業。此外,至關重要的是,廣州政府及相關部門需落實法律,根據正確的法律執法,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監督并管理整個老年產業市場。
5.1.2 要設立貼近老人生活的服務機構 功能類似于美國老人局的廣州養老服務產業協會于2014年4月是成立,主要關注老年產業宏觀問題,如廣州老年人的合法、合理權益,加強與養老產業的聯系和維護行業規范。建議協會要多關注老年生活細節問題,協會下加設研究老年人生活問題部門,關注老年人衣、食、住、行等細致問題,探索他們生活習慣和心理世界。再者,協會應有效地管理當地的老人服務機構,設立舉報和評價機制,接受老人投訴,查驗后催促企業整改。協會定期對老人生活進行調查報告,為給養老企業和福利機構提供指導。
5.1.3 鼓勵居家養老 2014年,廣州市60歲以上老年人有130多萬,只有約4%的老年人可入住養老機構,90%需通過家庭養老。另一方面,廣州市老年人人均收入低,導致大部分老年人無法支付高昂的公寓費用。因而,廣州政府應鼓勵家居養老,每月補貼一定金額用于家庭護理員的支出。廣州市雖然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部107家,覆蓋全市142個街(鎮),但只有7977名老年人享受到這種服務。因而,廣州應擴大社區養老服務部的規模和護理人員招募,或者招引護理企業進駐社區,提供更多的上門生活照料和康復護理服務。其中,專業護理員的缺乏也是居家養老的一大限制因素。居家養老節省了養老費用的支出,也為老年人營造了一種輕松舒適晚年生活。
5.1.4 政府給予老年公寓經營優惠政策 老年公寓的建設具有福利性質,政府和社會在人力和物力給予支持。為此廣州政府可以在土地政策、貸款年限和利率、營業稅等方面實行一定的政策傾斜,讓企業對老年產業產生熱情和信心。也可像服兵役般頒布法定義工時間,年滿18周歲的公民需到老年公寓等服務機構服務一定時間,減輕老年公寓勞動力問題。[8]
5.2 企業方面
5.2.1 聯合建立老年產業商會 像萬科等地產龍頭企業,可帶頭建立老年產業商會,意在吸引廣州各行業的資源共同開發投資。廣州的紅堡頤養公寓投資主體中囊括了產業投資、醫藥科技、新能源、養生保健、科研究機構等十多家企業。多企業的聯合開發降低了單個企業的投資風險,此舉能很好解決融資和運營服務的問題。為了能讓更多的企業參與并受益于老年公寓的投資,老年產業商會的建立是必要的。此外,老年產業商會可聯手老年產業協會共同開發老年產品和老年市場,并對老年公寓建立系統的評級,從而規范老年公寓市場,細化老年市場和完善老年服務。
5.2.2 品牌化、規模化經營 品牌化經營是樹立公寓形象,得到社會公眾認可的最佳方式。廣州頤景老年公寓以醫療優勢凸顯特色;友好老年公寓以多樣化服務,優美環境色為自己打造品牌;紅堡頤養公寓欲打造廣州首家星級酒店式養老寓。品牌化可依完備的醫療條件、打造活躍的陽光社區、或可護理老人癡呆癥人群等特色加以推廣宣傳。規模化也是老年公寓的成功之路,除去可聯合其他企業開設大型老年社區,也可像日本建連鎖小型老年公寓,其投資少;風險低;與小區醫院合作,為小區周圍老人提供老年照顧服務。規模化的同時,也可以采取多品牌經營模式,滿足不同層次顧客需要。[8]
5.2.3 培養專業化服務人才 無論是福利機構還是老年公寓,專業護理人員都是稀缺的。因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要求從業者必須具備專業的生活照料及技術護理能力,如睡眠照料、排泄照料以及給藥、觀察、消毒、臨終護理等。今年,國際大健康養老產業(廣州)信息港欲籌備建立中國第一家護理學院,并且將會頒發教育部認證的專業學位。任重道遠,信息港要積極聯合廣州老年產業協會組織人員全面培訓并頒發護理能力認證等級證書,填補護理人才在市場上的缺口,專業的優質服務是公寓發展的根本。
5.2.4 人本化設計+豐富的老年人活動 企業需要人本化設計將老年公寓打造成舒適溫馨的居住地、用豐富的活動開展老人新的活力生活。老年公寓環境的選擇、戶型設計及配套的設施從老人的需求和特點出發,如廣州市荔灣區頤和養老豪廷公寓落位于花地河畔,環境優美,交通方便。建筑采用低層或配電梯的小高層設備,道路以無障礙設計,緩斜坡為主。房間內部有充足的采光和適宜的通風條件,并配有小陽臺;室內鋪設了木質地板,床邊、廁所和走廊兩邊都設置了扶手欄。除此,公寓也開展各類活動鼓勵老人參與娛樂、群體生活。廣州的老年公寓應積極開展各種教育、興趣、藝術、體育等活動,營造陽光向上氛圍,吸引老人入住。
參考文獻:
[1]白秀娜.老年住宅市場需求分析與開發對策的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8.
[2]彭莉莉.日本養老福利制度及服務設施運營的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11(08):59-61.
[3]夏艷玲.老年社會福利制度:補缺模式與機制模式的比
較——以美國和瑞典為例[J].財經科學,2015(1):125-134.
[4]朱青,羅志紅.中外老年住宅供給模式的比較與借鑒[J].特區經濟,2007(11):105-106.
[5]沈克明.紐約市的老年公寓和管理[J].城市開發,2012(2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