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理論的特征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06 15:55: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護理理論的特征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護理理論的特征

篇(1)

《思情鬼歌》原名為《鬼歌子》,是在1956年文化部門組織的“挖掘民間音樂舞蹈傳統節目”活動中,將其在幾近瀕危失傳的狀況下搶救出來的。《思情鬼歌》中的“鬼”字是一種贊賞和喜愛之詞,其音調中帶有強烈波動,體現其特有的音樂特征

(一)激越跳進的旋律特征

《思情鬼歌》屬于旋律起伏較大的歌曲,它的曲調別具一格,活潑火熱,幽默風趣且情意綿綿。《思鬼情歌》為我國民國時期的一首民歌,流傳時間極長,用詞上采用的是湖南醴陵方言,按照一定的方式將字詞排列起來,根據咬字吐字的規律,和發聲的技藝進行糅合,因此有極為強烈的節奏感。

在旋律方面,曲調的推進基本以兩小節為一個單位,靈活運用六、八、十度上行大跳,表現了女子感情變化的跌宕起伏。風格上充滿變化,基于感情的變化,旋律自然發生變化。每一段第一句的樂譜都保持了同樣的韻律(見譜例1),結合歌詞可以看出在第四段落中,從尖銳的減五度變成了色彩明麗的大三度,說明女子感情發生了明顯變化。而在語氣助詞中,用大量的十度以上上行大跳來體現女子戀愛時調皮的氣息,使旋律不死氣沉沉而具有戀愛時的活力,從而體現戀愛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整個旋律大小三度到增四減五度的巧妙轉變,再加上襯詞上旋律大跳,將人物情感變化和心理變化刻畫得淋漓盡致。

(二)以二八和四十六為主的節奏特征

在節奏方面,雖在每句上都保持了相似的旋律,但是節奏上卻各有不同,剛開始“害的你哩妹妹(那呀哎子喲呵)眼望穿(哪)”表現出女子急切的心情,所以是用的四個十六的節奏型,表示妹妹對滿哥哥的思念之情;而第二段落中,妹妹誤認為哥哥與別人有交情,產生懷疑,則使用前附點的節奏型,表示妹妹內心的猜忌;第三段落中,妹妹相送滿哥哥,看見滿哥哥穿著西裝,妹妹內心無比激動,則使用四個十六節奏型以此來表現;第五段落中,使用的前附點和大三度下行,表現出妹妹想滿哥哥來探望她,卻心生嬌羞的心情;最后一段,希望滿哥哥把妹妹放在心上,則是用的四個十六節奏型來體現。全曲跟隨著妹妹對滿哥哥的情感變化,而不斷改變旋律節奏,也是此曲的特色。

在最后一段(見譜例2)中,滿哥哥去看妹妹的時候,節奏出現的變化四個十六和后十六這種快速的節奏型,表現出滿哥哥內心的激動,這也是隨著人物感情變化而變化的。

綜合整體可以看出,整首歌曲在節奏上隨著情感變化而在四十六節奏型加二八節奏型與四十六節奏型加后附點或后十六節奏型中間切換,以男女一唱一答為主要演唱方式,充滿了交相呼應的感覺,而中間又有因情感心理變化而出現的少許變化,使得整首樂曲變得更加靈動。

(三)宮、角、徵為骨干音的調式調性特征

《思情鬼歌》屬于醴陵民間小調。醴陵語言屬贛語系,其民歌音調又是湘中宮、角、羽調式色彩,造成了醴陵某些民歌小調有別于湘東、湘中其他地區的特殊風格,說明此處是三度結構型音調的重要傳播之地。《思情鬼歌》以“鬼”為對“滿哥哥”和“妹妹”的愛稱,其曲調與地方方言緊密結合,活潑流利,風趣詼諧。音樂進行中的六、八、十度上行大跳和宮、角、徵為骨干音所形成的角調式,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是音樂學家、作曲家和語言學家研究湘東音樂與方言的重要歌曲之一。在語調上《思情鬼歌》為了表現情,使用了大量的跳音和和甩腔,跳音的使用使音樂保持了一種灑脫的情懷,而甩腔的使用又使歌曲充滿了靈氣。

(四)六個聲調的音調特征

醴陵方言音調比較獨特,有六個聲調,比音樂旋律中的七聲音階只差一個音調,在外人聽來,醴陵人講話有些像唱歌,把生活中的語言稍詩歌化、節奏化一下,信口哼唱,就是一首小調。

七音階在數字上是doremifasolasi對應1234567,對應的音名分別為CDEFGAB,在音調上是從高到低排列的,而此曲中沒有si。

《思情鬼歌》從其骨干音的結構方式而言,一種音調是”La(6)―Do(1)―Mi(3)”,另一種音調則是“Do(1)―Mi(3)―Sol(5)”。整合起來便是“La(6)―Do(1)―Mi(3)―Sol(5)”音列。以西方的觀念看,前者是自然小調,后者是自然大調;歌曲以“La(6)―Do(1)―Mi(3)”(前3小節)開始,自第2小節后一拍轉為“Do(1)―Mi(3)―Sol(5)”后,直到第二樂句結束都為這一音列。后兩樂句與前面不完全相同,兩種音列經過三次交替,最終才結束在“Do(1)―Mi(3)―Sol(5)”音調上。譜例3為女聲音譜。

從音調上來看,采用的主要是高音調。其中有少許低音,低音落在“鬼”、“滿”兩個字上,表現的感情深沉domiso運用頻繁,并且不斷的變化,在音調上起伏跌落,以此顯示人物感情上的不斷變化。

總之,《思情鬼歌》是一首深深打著醴陵印記的民間情歌小調,它贊美自然,歌唱愛情,感嘆人生,催人奮進,在天籟般神奇的原生態鄉野音符中,展現醴陵“滿哥鬼”與“妹妹鬼”對愛情、生活、事業的美好憧憬和火辣追逐,它從內容上表現了湖湘人民的樸素情感,從形式上體現了湖湘文化的鮮明特色,旋律流暢、優美、活潑,傳唱廣泛而又極具表現力,是湖南民歌中的經典。《思情鬼歌》作為湖湘音樂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是中國民間歌曲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今天乃至將來,它將散發出更引人入勝的鄉土魅力,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喬建中.中國經典民歌鑒賞指南[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篇(2)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106(2012)02-0069—03

一、問題的提出與司法探索

隨著現代傳媒技術和商業的發展,人格特征之財產利益日益凸顯,尤其是具有較強可識別性的名人的人格特征,常被以各種形式用作產品宣傳。明星“被代言”一時成為網絡熱搜詞匯,訴諸法院者也日益增多,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類型:1.同時侵害名人精神利益與財產利益。典型代表是以名人人格特征為假冒偽劣產品做宣傳,如以潘瑋柏姓名諧音的“盼痿·勃”壯陽藥物。2.不涉及名人精神利益只侵害其財產利益,典型代表是未經同意擅自使用名人人格特征為廣告宣傳但不影響名人的社會評價,如波司登羽絨服未經同意使用張曼玉形象做廣告宣傳。

我國現行民法體系以人格權和財產權二分理論為基礎建立,人格權保護精神利益,財產權保護財產利益,二者的損害賠償方式不同。糧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第一款的規定,人格權受侵害者“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此處的“賠償損失”與其他有關財產侵權的法律條文中的“賠償損失”之間實乃同詞異意。此處的賠償損失主要是針對精神利益受侵害的賠償而言,是以金錢手段撫慰精神損害之意。按這樣的立法精神,法院在最初遇到明星“被代言”案件時,多以精神損害賠償的形式予以救濟,賠償額度有限。最終形成一個難以讓人稱道的結果:使擅自使用他人形象推廣產品獲得暴利的企業只須承擔極小的風險成本。

但近年來,我國法院對人格特征之財產利益已經予以承認并積極保護,且對財產利益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所涉案例以肖像和姓名的商業利用為主。如張柏芝訴江洋之花化妝品有限責任公司等肖像權糾紛案和莫少聰肖像權糾紛案中,明確承認肖像之經濟利益,并且對侵犯肖像權帶來的經濟損失如何計算問題做了解釋,即根據原告的知名度及代言費收取標準確定賠償額度。翔訴《精品購物》案中法院的創新在于:沒有將肖像權的客體僅僅局限在肖像本身,以可識別性作為判斷是否構成肖像侵權的標準。以上法院的積極探索值得肯定,但請求權基礎和判決理由卻難以令人信服,并且各法院之間難有共識。《侵權責任法》施行后,司法實踐中完全可以避開理論上人格權與財產權二分理論的羈絆,通過《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的解釋與適用,為人格特征之財產利益尋找到統一的請求權基礎。

二、開放式侵權立法模式下的“民事權益”

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第二款以不完全列舉的形式列舉了民事權益的范圍。

(一)開放式侵權立法的共識

《侵權責任法》頒布之前,我國無論在理論上還是立法上(《民法通則》第五條和第106條第2款)都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侵權法開放性地保護民事權益。只是學理上對民事權益一詞的界定有時還顯得混亂。《侵權責任法》頒行后,我國學者對第二條的真正含義一直存在爭議,有的學者認為這是關于侵權責任法保護范圍的規定,有的學者認為這是侵權責任一般條款,但無論持以上哪種觀點者都不否認“民事權益”一詞表明我國侵權責任立法繼續援用開放式立法模式,將侵權法保護范圍從權利擴展至合理利益。

(二)“民事權益”=民事權利+民事法益

對侵權法中民事權益理解總結起來有以下幾種:1.“權”指民事權利,以法律明確規定為限;“益”指除民事權利以外,法律保護的正當利益。2.“權”限于絕對權,“益”指法律明確規定的合法利益,包括債權和其他利益。3.“權”指絕對權,“益”指尚未被法律規定為“民事權利”的“合法利益”,包括人格利益和財產利益。債權只是絕對權之外的例外保護。

以上觀點達成共識之處在于:1.都承認權益包括權利和法益且權利與法益受保護的程度不同。權利不僅在受侵害時有事后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而且有完整的權能,享有事前事后雙重“保障”,但法益不具有事前的權能,只能獲得事后的救濟;即使在事后的救濟上,侵權法保護權利的制度也更清晰嚴密。2.絕對權屬于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權”的范疇。是侵權責任法保護范圍的最核心部分。3.法益必須有所限制,或“以法律明確規定”為限,或以“正當”為限。

分歧在于:債權歸于權利還是法益,前者認為“權”包括一切民事權利,后者認為“權”僅指絕對權。民事權益這一術語一方面為了以“益”來保持侵權責任立法的開放性,另一方面也可通過“權”與“益”之區分實現侵權法區別保護之目的,實現權益保護與行為自由的平衡。債權作為一種相對權,給予其同于物權的侵權法保護勢必有過渡侵害行為自由之嫌。然而,債權走出侵權法之外卻的確是毫不遜色于物權的一種民事權利,它有自己的權利體系和保護方法,比未上升至民事權利的民事利益“高貴”許多,也不可能淪落為“益”的角色。“民事權益”一詞非專屬于侵權法,是整個民法體系共用的術語。在侵權法之外的民法體系中,民事權益包括民事權利(絕對權和相對權)和民事法益(未上升至民事權利的受保護的民事利益)。既要滿足侵權法區別保護之目的,又要維護民法術語含義之統一,必須對侵權責任法第二條的“民事權益”做目的性限縮解釋(前述梁慧星教授的觀點):“權”僅指絕對權,“益”指法益,而債權只是“權”的一種例外。

篇(3)

本文在消費者調研的基礎上,深入了解消費者對于網絡團購的行為及態度,并結合消費者沖動購物理論嘗試給團購企業一些切實的建議,希望給團購網站在建立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提供一些幫助。本文的研究目的為細分團購網站購物人群,并研究其特點。通過對消費者的調查,尋找網絡團購消費者人群在消費行為和態度上的差異,以探尋團購網站的核心價值,尋找能夠促進消費者在團購網站上進行購買的影響因素。

理論基礎

(一)網絡購物的內涵與特點

網絡購物的本質優勢在于購物的便捷性。消費者可以隨時通過網絡搜索和閱讀關于產品或服務的信息,不受地域限制地對產品的性能、價格等進行深入比較,還可方便地查找到其他購買者對產品或服務的評價。王小芳(2009)在《淺析我國網絡購物的發展》中提出,網絡購物的主要特點是商家與顧客互不見面,通過網絡使商品信息和錢款以電子的形式在網絡上進行傳播。所以,網絡購物具有如下特點:商品的信息更加深入全面、減少了商品的銷售成本、節約了消費者的時間和體力、消除了消費者與商家的面對面沖突、降低了商戶的經營成本等。綜合起來,網絡購物給消費者提供的巨大的購物優勢主要體現在突破時空限制、購物方便、更多的商品選擇、有競爭力的價格、豐富的商品信息、個性化和定制化上(王小芳,2009)。

(二)消費者購買流程

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是指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或服務過程中所經歷的步驟,一般為:第一,確認需求。這是消費決策的開始,消費者認識到自己有某種需求或需要解決某個問題時,整個購買過程才會開始。第二,信息收集。消費者從記憶中提取信息(內部搜尋),或者從外部搜尋相關信息(外部搜尋)。第三,方案評價。消費者對已獲得的商品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判斷和選擇。第四,購買決策。經過對各個產品的評估后,消費者最終形成購買意愿,對做出的選擇進行購買。第五,購買后評價。消費者在購買并消費產品后對選擇做出評價,是否對產品滿意,有沒有再購買的意圖等(德爾卜霍金斯,羅格·J·貝斯特,肯尼斯·A·科尼著,符國群譯,2000)。

(三)沖動型購物行為

當前對于消費者的沖動型購買基本分為三種類型(洪秀華,2005)。第一種是純沖動型。顧客在進入商店之前完全沒有購物需求和計劃,沒有經過正常的消費決策過程,臨時決定購買。第二種是刺激沖動型。顧客在購物現場見到某種產品介紹后或受到某些廣告宣傳、產品促銷的影響,激起顧客產生新的消費需求或者提示了消費者之前可能存在的購物需求,從而引起消費欲望而決定購買,是購物現場刺激的結果。第三種是計劃沖動型。顧客具有某種購買需求,但沒有想好什么時間去什么地方購買。如得知某超市要讓利銷售時,會帶著“淘便宜貨”的想法去該超市,但事先沒有明確的購物清單。

調查研究及結果分析

本文旨在通過消費者調查的方法,用以往關于沖動型購物的相關理論和影響因素來分析網絡團購這一新興購物行為。由于團購網站屬于新興事物,在調查開始之前并沒有設定相關年齡職業等的配額標準。問卷的收集方法采取網上收集的方式。為避免被訪者過度集中于學生群體,本次調查主要通過郵件、在線即時聊天軟件、SNS網站和微博進行問卷與收集,以期盡量覆蓋到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群。在2011年4月10日-16日期間,共有152人參與了關于網絡團購的問卷調查,最終得到有效問卷85份,其中,男性19位,女性66位,被訪者年齡范圍從20-44歲。

被訪者購買的產品或服務的分布如表1所示,消費者累計購買金額和累計購買次數最多的產品或服務都是餐飲美食類,其次是休閑娛樂類、美容保養類以及實物產品類。85位被訪者中在團購網站上的購買經歷從1-30次不等,平均為8次,團購的購買總金額范圍從20-10000元,跨度較大,平均為1130元。在本次調查中,有將近一半的被訪者只有1-5次的網絡團購購買經歷,30%的有6-10次,剩余的有10次以上的購買經歷。在參與團購的總支出方面,有一半的被訪者歷史團購開銷小于500元,27%的介于500-1000元之間,超過1000-3000元的分別為21%和6%。

在問卷設計過程中,本文根據沖動型購物的三種類型和購買者在訪問團購網站前后是否有購物需求和計劃,將團購網站上的購物情況分為如表2中所示的四類。

具體到本次調查中的消費者團購行為,得到如表3所示的結果。結果顯示,將近80%的購買都屬于刺激沖動型購物,不管訪問網站之前是否有購物需求,團購信息會讓消費者產生新需求或者回憶起之前的購物需求。

對于團購消費者的偏好,通過調查得到如下信息:首先,58%和47%的被訪者通過直接訪問團購網站或者團購導航網站來獲取團購信息,而通過電子郵件和手機短信獲取信息的相對較少,分別為24%和5%;其次,對于現存的兩種不同類型的團購網站的偏好性,即只團購一類產品的專一類別團購網站和綜合類的團購網站,參加本次調查的被訪者各持己見。15%偏好專一類團購網站,而53%的被訪者更喜歡綜合類團購網站;再次,對于每天上線的團購項目的數量,只有31%的被訪者認為每天新上線的項目越多越好。有42%的被訪者在不同程度上(top 3 boxes 包括有點同意、比較同意和非常同意,之后簡寫為“T3B”)認為,每天推出多項團購項目會降低每個項目的吸引力。

當問及對以往團購經歷的滿意程度時,62%(T3B)的被訪者表示滿意,33%的被訪者表示一般,只有4%的被訪者表示不滿意。而對于之后自己是否還會繼續參加網絡團購項目,75%(T3B)的被訪者表示會繼續參加。這說明消費者對于團購網站提供的服務還是相當滿意的。

在調查結果中筆者發現,高頻訪問者與低頻訪問者的購買行為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訪問團購網站(包括團購導航網站)的頻率將參加本次調查的消費者分為兩組。訪問頻率超過一周一次的定義為高頻訪問者,共62人。而剩余的平均訪問團購網站的頻率低于每周一次的被訪者,被歸為低頻訪問者,共23人。可以將高頻訪問者理解為相對比較成熟的團購用戶,而低頻訪問者為相對不成熟的用戶群。根據表4中數據的對比可以發現,更多的高頻訪問者是通過訪問團購導航網站來獲取信息的(高頻訪問者58%,低頻訪問者的17%)。

另外,在訂閱團購網站促銷信息郵件方面,在高頻訪問者分組中有更多的被訪者訂閱了網站的郵件信息(高頻訪問者47%,低頻訪問者26%),表明消費者如果能夠通過郵件及時了解到網站上的最新活動信息,會促進他們對網站的訪問。雖然在不同影響因素對購買影響的排序情況上,高頻訪問組和低頻訪問組并無明顯差異,但是,低頻訪問者相對更容易受網站提供信息的影響,團購網站對商品數量的描述信息對低頻訪問者的影響明顯大于對高頻訪問者的影響。對于未達到最低團購人數的商品,低頻訪問者更容易推遲購買商品,而如果得知商品是限量供應的,則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他們購買商品。

結論與建議

首先,現有團購網站的競爭非常激烈,市場相當分散。在消費者光顧最多的團購網站中,排在第一位的拉手網也只有30%左右的提及率,排在第二陣營的美團網、大眾點評網、糯米網和滿座網的提及率都在10%左右。在競爭激烈的團購網站之外可以發現,團購導航網站的優勢正在提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通過訪問團購導航網站獲得信息,特別是高頻訪問者。有消費者表示,訪問團購導航網站可以更方便地找到合適的商品,而消費者對團購活動所屬的網站并不是很關注。由于各個團購網站之間的差異性不大,所以相對于團購網站的品牌效應,消費者更關注團購商品本身的吸引程度和折扣力度。

其次,團購網站的購買轉化率較低。根據調查中顯示的消費者訪問團購網站的頻率和在團購網站上購買商品的頻率可以發現,團購網站的購買轉化率(團購網站的購買次數/團購網站的訪問次數)是相當低的。低轉化率可能與訪問者在訪問團購網站時并沒有明確的購物需求或購物計劃有關。一旦經歷過網絡團購之后,大多數的消費者對自己之前參加網絡團購的經歷還是滿意的,并且表示之后還會繼續訪問和參加團購網站的活動。相對于只專注于單一類型產品的團購網站,更多的消費者偏好綜合類的團購網站。雖然每天只上線一個新產品,無法滿足用戶多種多樣的需求,但對于每天上線商品的數量,并非越多越好。

再次,筆者發現大多數網購團購行為屬于刺激沖動型購買。大部分團購網站的訪問者并沒有明確的購物需求和購物計劃,或者有潛在的需求但不明確,而網站上的產品信息和有吸引力的折扣使消費者產生購物欲望,最終促成了購買。在這種沖動購買的情景下,消費者在團購網站上進行購買決策的過程中,影響最大的是團購商品本身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和折扣力度,也就是“物美價廉”的商品。另外,對于同樣的產品和折后價格,如果產品原價較高,團購券的有效期較長以及團購網站提供完善的售后保障,都會促進消費者的購買。

最后,相對較為成熟的團購用戶(高頻訪問者),低頻訪問者更容易受到團購網站上提供信息的影響,如團購商品是否已經達到最低團購人數和團購商品是否為限量供應。因此團購網站如果要增加滲透率,提升轉換率,需要精心設計商品信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低頻訪問者進行購買。

參考文獻:

篇(4)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實驗組45例,常規組45例。為了研究的可靠性,兩組的所有患者都經過相關儀器設備的檢查和對患者的病情了解,都符合直性脊柱炎疾病的特征。兩組患者的其他身體各項情況均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詳情見表1。

1.2方法

兩組患者在采取同樣的藥物治療時,分別對常規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根據Orem自理理論對實驗組患者實施全方面的護理干預,具體的護理措施如下:

1.2.1常規組護理方法

常規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就是對患者的心理變化和不良的情緒進行調節,讓患者更加積極的配合治療。同時,在患者睡眠、飲食以及日常中,有不良狀況出現要進行及時的護理,以及確保患者有其他不良反應出現時進行控制。

1.2.2實驗組護理方法

根據Orem自理理論對實驗組患者實施全方面的護理干預,具體的實施方法是:(1)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患者普及健康教育的觀念培養,增強患者的自我護理意識等等。(2)針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受到疾病的不良影響,可以組織患者們進行疾病狀況的交流,對護理的情況進行自我評估等等。(3)針對患者的飲食狀況,要多給患者進行鈣含量的攝取和食用一些比較容易消化的食物等等。(4)鼓勵患者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并且保持好良好干凈的環境等等。

1.3觀察指標

比較常規組患者和實驗組患者的總滿意率以及手術之后恢復的情況。患者總滿意率在80%以上,則為顯效;患者總滿意率在60%以上且在80%以下,則為有效;患者總滿意率在60%以下,則為無效。

1.4統計學分析

對數據庫的錄入及統計分析均通過SPSS16.O軟件實現。其組間構成比較用卡方檢驗,組間療效比較用等級資料的秩和檢驗分析。P

2.結果

實驗組患者和常規組患者對臨床診治的滿意程度

實驗組患者和常規組患者診治后的滿意程度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篇(5)

Orem自理學說是美國著名的護理理論學家Dorothea?E?Orem在1971年提出的,Orem自理模式又稱為自我照顧模式,強調自理的概念,認為自我照顧的需要是護理的重點。其主要內容是由3個相互聯系的理論結構組成,分別為自理結構、自理缺陷結構以及護理系統結構,其中自理缺陷結構是核心[1]。為了降低患者在宮頸癌手術后的心理創傷,提高患者自身能力和生存質量,我院決定將Orem自理理論運用到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護理中,現將研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經我院從2008年1月~2009年7月手術治療的100例Ⅰa2~Ⅱa期的宮頸癌患者,隨機將他們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平均年齡47歲(38~62歲);對照組平均年齡45歲(35~60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試驗指標等臨床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00例患者均先采用宮頸癌根治術(廣泛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手術,術后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①即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術后及化療后的病情變化,如出現并發癥,及時通知醫生,對患者及時治療。②對環境進行打掃,保持房間通風、床單干凈、空氣清新并定期對房間進行消毒。③對患者進行常規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其家屬能接受現實,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消除緊張感。

觀察組采用Orem自理理論護理:①完全補償系統:在患者未清醒前,護理人員需滿足其所需,例如供給氧氣,防止呼吸道阻塞;個人衛生的清潔等等。時刻注意患者的生命特征,根據醫生囑咐定時定量補液、應用抗生素以及止血藥等等。②部分補償系統:當患者蘇醒之后,其具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護理人員和患者共同完成護理計劃,在幫助患者保持各種管道通暢、維持正常功能時加強心理方面的引導和護理。③支持-教育系統:該時期護理人員主要做的就是對患者進行情感方面、健康方面的指導,調動患者自我恢復的主觀能動性,幫助患者建立有效地自理方法,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2]。

1.3觀察標準 對患者在護理階段時掌握護理方法、掌握并發癥護理、掌握飲食注意事項進行觀察,統計兩組中每項內容的患者數,進行比對;以不記名的方式比較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心理狀況(焦慮、抑郁、失眠)、和平均住院天數。

1.4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病癥和身體無明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術后護理中,觀察組中知曉并發癥護理方法的患者有49例,知曉護理方法的患者有40例,知曉飲食注意事項的患者47例,有效率89.31%;對照組中知曉并發癥護理方法的患者有20例,知曉護理方法的患者有26例,知曉飲食注意事項的患者24例,有效率為64.6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術后觀察組中發生焦慮抑郁的患者有2例,失眠的患者3例,總發生率為10.00%,平均住院天數(11±2.15)d;對照組中發生焦慮抑郁的患者有14例,失眠的患者9例,總發生率為46.00%平均住院天數(16±3.24)d,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宮頸癌是人體最常見的癌瘤之一,不但在女性生殖器官癌癥中占據首位,而且是女性各種惡性腫瘤中最多見的癌瘤但其發病率有明顯的地區差異,總的來說是農村高于城市、山區高于平原,我國發病年齡以40~50歲為最多,60~70歲又有一高峰,20歲以前很少[4]。

宮頸癌根治術(廣泛子宮切除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會對患者的心理和身理造成極大的創傷,許多的患者由此產生焦慮抑郁心理,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所以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輔導尤為重要。通過Orem自理理論,我們可以發現對照組中有14例患者發生焦慮抑郁心理,而觀察組中只有2例,觀察組各項結果均優于對照組。這提示了采用rem自理理論在術后化療護理方面效果顯著。

總之,運用Orem自理理論可以很好地滿足患者的自理需要,提高了護理質量,減少了并發癥的產生,改善心理狀況,縮短住院時間,在宮頸癌根治術患者護理中具有可行性,值得臨床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郭惠仙,黃鸚,鐘淑玲.Orem自理模式在宮頸癌根治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9(8):38-39.

篇(6)

1目標管理理論應用于臨床護理管理的策略

1.1設定整體目標 管理者綜合分析醫院當前實際發展情況與目前國家衛生部門對于醫院工作的要求,結合過去幾年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為各個科室設定整體行的戰略性的發展目標,是目標管理理論應用的第一個步驟。具體來講,管理者應當立足于各個科室中疾病、患者及護理工作的特點,整合分析現有的護理人力資源條件,以優質護理的要求為核心,重點凸顯以往護理工作的缺陷及問題,為各個科室構建出科學合理、實際可行、可以量化評定的系統性工作目標[2]。工作目標中應包括患者對整體護理工作、護理技能、心理關懷、健康教育的滿意度的評定,以及各科室每月應當開展的工作總結、技術交流工作,還有每年內各個科室應當發表的護理論文、應當引進的優質護理技術,以保證各科室護理工作的大體方向正確。/

1.2確定個體目標 各個科室的護理管理者,以醫院整體目標為依據,立足于本科室的具體特點,對整體目標實施分解,制定出年、月、周、日護理目標,并對本科室中所有護理人員的學歷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工作年限等進行整合梳理,建立護理者檔案,以結合個體護理者的優勢及缺陷,為其確定個體工作目標、分配工作任務,以實現揚長避短的效果[3]。同時,確定個體工作目標之后,應當建立工作質量細化評估體系,設立多樣化、人性化的工作量化評定標準,督促護理者切實依據標準的工作要求,對各護理細節加以落實。

1.3開展激勵管理 目標管理理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激勵管理,開展激勵管理,可使已設定的目標獲得刺激性作用,達到對于護理人員的潛在激勵。此項激勵管理主要包括精神鼓勵、物質獎勵、深造機會幾個方面,需要由專業護理管理者加以監督、記錄、評定。各項獎勵具體如下

1.3.1精神鼓勵 管理者要從護理人員的生長環境、教育背景、性格特征以及興趣愛好等入手,對各個護理人員的檔案進行填補,全面掌握各個護理人員的特點。同時,根據各護理者的特點,定期展開交流溝通活動,以主動探尋護理者存在的工作問題及心理問題,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對于性格內向、人際交流能力較弱的護理人員,要重點給予關心和鼓勵。/

1.3.2物質獎勵 各科室管理者以本科室護理人員工資以及其他收入為對象,每月從中抽取一部分,設定獎金,依據工作目標評定量表,根據護理人員職稱級別、工作目標、工作成績、工作量進行綜合評定,根據評選結果,發放獎金,以提高護理人員達成目標的積極性。

1.3.3深造機會 依據個體護理人員尋求進步的需求,重點對她們的工作目標達成情況進行詳細地評定,與優秀的醫療單位、高水平的教育單位聯系,為她們提供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鼓勵她們將所學理論與護理實踐相結合,開展各項護理工作,以便于將先進的護理知識與技能引入本院護理工作中。

2目標管理理論應用于臨床護理管理的效果

目標管理理論作為以目標為指引的先進管理方式,是一項具有民主性、自主性特征的優化管理方法,在護理管理工作中應用,可通過設定各科室的總體目標、科室內護理人員的個體目標、開展激勵管理工作,實現對于整體與個體護理水平的提升。

同時,管理者通過科學、合理、公平地將職責及任務劃分給每一個護理人員,結合個體護理人員工作狀況,與其設定工作目標,將護理人員引入到管理工作中,督促護理人員實施自我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的歸屬感、責任感與積極性。

而且,護理管理者在調動個體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之后,能夠使整個醫院及各個科室中構建出相互學習、幫助、爭優的護理氛圍,本文由收集整理有助于持續性地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熱情與效率,保證各個科室護理工作的活力。/

篇(7)

2人文關懷理念的內涵

護理人文關懷是一個復合概念,是哲學與護理學的有機結合,是人文關懷理念在護理學科的具體運用。為把握護理人文關懷概念的本質屬性和內在特征,須追溯“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理念的內涵。人文關懷是一個哲學范疇的概念,一方面源于14~16世紀在意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運動,使人文主義的內涵得以彰顯;另一方面,它的前身是哲學家們一直探討的終極關懷(ultimateconcern)問題。用德國哲學家蒂里希的話來說,終極關懷就是“人類無限地追求那無限[5]”,也就是“人自始自終地、無條件地、極其虔誠而熱情地對代表無限、永恒、自由之物地向往和追求”,蒂里希對無限、永恒、自由之物給出了解釋,即哲學界所研究的人生目的與意義和新存在,與神學所研究的宗教和上帝。中世紀的西方社會,由于人們長期受教會的束縛,對人的自由與平等產生了無限的向往與追求。于是,掀起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humanism)運動,主要倡導人文主義思想,即否定神權,提倡人權;揚棄神性,謳歌人性;反對禁欲,呼喚人情。用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解釋來講[6]:“通常謂之‘近代’的這段歷史時期,人的思想見解和中古時期的思想見解有許多不同,有兩點最重要,即教會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學的威信逐步上升。”也就是說:神的威信衰落,人的威信提升,終極關懷的對象由上帝轉化為人自身。

由此可見,只有解放人自身的思想,堅定人自覺的信念,人自主的尊嚴和自我的價值才有實現的可能,人文的特色也才會突顯出來。“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才具有人文關懷[7](humanisticconcern)的本質屬性,也正如梁實秋先生在其主編的《遠東英漢大辭典》里給出的“人文主義”3層含義[8]:①人文學科,古典文化之研究;②人文主義、人本主義;③人性、人情、人道。概括起來,此時人文關懷的本質主要體現在以“人自身的生命價值”為本,其特征是具有人文學科的文化知識、具有“人權平等、人格尊重、人性自由、人情博愛”的人文或人道主義思想。人文關懷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終極關懷的內容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如:現代社會由于科技的迅速發展,人的物質生活得以豐富,工具理性過度膨脹,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人們開始呼喚人性的慈善與崇高,去愛護自然以及那些遭遇不幸的人與動植物,這時終極關懷轉向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以“人與自然、與弱勢人群關系和諧”充滿著人道主義內涵的關懷特征;到了后現代社會,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雖具有了保護自然與動植物的理性意識,但人自身的非理性因素難以控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仍然存在[9]。于是哲學存在主義現象學理論開啟了人們的思想,人們開始反思自身存在價值,呼喚人性的自然情感,終極關懷的對象拓展到以“人與人、與社會關系和諧”為本的發展階段,體現出人際間具有超越性內涵的人性關懷。因此,無論神靈、人類社會,還是動植物、自然界,人文關懷的目的就是要體現萬事萬物的相依共生,營造一個充滿關愛的整體,并在相互關系中達到和諧相處,促使人全面完整的發展。

3護理人文關懷內涵的研究現狀

3.1護理人文關懷的本質特征

現代護理學誕生于西方社會,雖然那時沒有明確研究護理“關懷”(caring)的概念,但與護士、護理和護理職業等相關的英語里主要有3個基本詞匯:nurse,nursery,nursing。我們不難看出其中的3個基本涵義[10]:①從業人員以女性為主,主要承擔照顧兒童的工作(awomanwhotakescareofayoungchild);②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的悉心關懷及其專業性和附屬性,必須經過訓練且掌握一定技能的專業人士,特別強調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工作(apersonwhoisskilledortrainedtakesattentivecaresforthesickorinfirm,esp.underthesupervisionofaphysician);③非血緣或法律關系的親密關懷,擔當、接受與分擔父母般撫育與照顧的責任(affording,re-ceivingorsharingnurtureorparentalcarethoughnotrelatebybloodorlegalties)。3層含義中始終貫穿著護理學生命關懷的理念與行動(takecare),并永恒不變、超越時空、超越歷史及超越感性地滲透在護理的專業性、附屬性及以強護弱的“母愛”情懷之中,體現出護理學一開始就是以“關懷弱勢人群的生命健康”為本、承擔著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作用,因此,護理學的本質是護士對弱勢人群的悉心關懷,我們可視為護理一詞最為原始的定義。但這里沒有提及“護士自身的生命價值”。

護理人文關懷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70~80年代西方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后現代時期正式提出來的。受當時哲學存在主義與現象學思想的影響,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內科學教授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此影響下,護理學者開始反思自身的專業價值、地位及研究領域等內容,美國護理理論家MadeleineLeininger與JeanWat-son鑒于她們豐富的人類文化學與精神心理學知識背景和專業價值觀,分別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關懷是護理學的本質”的觀點,并將護理學拓展到以“關懷整體人的生命健康”為本的人性關懷的發展階段。Watson[11]在她的第一部著作《護理:關懷的哲學和科學》(Nursing:ThePhilosophyandScienceofCaring)中首次應用了人文關懷(humancaring)這一詞語。她將哲學以“人自身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引入到護理學“關懷弱勢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內涵之中,揭示了護理學人文關懷的精神內核,以“關懷整體人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包含著對自身生命價值的關懷。她闡述道:人文關懷是一種主動關懷人的意愿、意識或責任,并在具體行動中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和態度[12]。她還將護理人文關懷的特征概括為情境性、關系性與專業性3個基本方面。可見,護理人文關懷的本質屬性就在于以“整體人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理論家Leininger則以人的文化特征為出發點,提出了跨文化的護理理論,為實現護理人文關懷的終極目標搭建了堅實的系統框架。

3.2護理人文關懷的鑒別特征

護理人文關懷(humancaring)與哲學人文關懷(humanis-ticconcern)是共性與個性,普遍與特殊的關系。護理人文關懷既具有人文關懷的共性,體現出以“整體人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也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就英文語義來講,主要區別在于“concern”與“caring”兩個詞語的不同意義。它們雖然都源于對他人的擔憂與責任[13],但它們所關懷的對象不同、兩者之間關系的密切程度不同、關懷者所具備的品質特征也不同。哲學人文關懷是把全人類的生存與福利狀況放在首位,不帶有個人的情感色彩,是志愿地關心處于某種不公正情境下的弱勢群體的高尚行為;而護理人文關懷則將具體人所憂慮之事放在心上,與護理對象之間關系密切且經常接觸,是一種沒有血緣關系卻勝似家人的超越關系,是自愿地關心處于某種弱勢狀態下的個體需要,主動交流并伴隨賦有同情心的專業。

護理人文關懷與普通倫理關懷(ethicalcaring)相比,有著共同的特點,都是講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懷關系。不同的是普通倫理關懷的關系雙方是一種保持著社會距離的平等關系,而護理人文關懷則是一種超越距離的專業關系[13],護患之間雖是陌生人,卻由于護理對象的相對弱勢而必須依據職業道德規范建立起具有責任意識的超越性關懷精神。另外,普通倫理關懷可以單獨解決個體所面臨的具體問題,而護理人文關懷則必須從整體人的角度全面思考患者所處某種問題的根源,協調各種關系,如醫患關系、家庭關系等,共同達到個體希望的健康水平。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護士與醫生的關系已不是單純的附屬,而是相互監督共同維護患者整體健康利益的合作者。第三,護理人文關懷又具有自己獨特的專業性,護士必須是經過訓練認識到人文關懷的價值,具備一定的溝通、理解與幫助人的人文關懷知識、技能與修養的專業人士。護理人文關懷也不同于以往護理內涵中的生命關懷(caring),主要區別在于人(human)的特殊性[13]:指護士能夠用普通人這個比較中性的概念來看待護理對象,既具有超越性的社會特征,又具有生物學的本性特征,尤其是人在生病時更多地表現出人性的弱點,護士應該具有一種職業特質,能夠寬容并耐心地關懷他們,體現出護理職業最具人情味的內涵;其次,護士能夠用整體人這個社會性的概念來看待護理對象,從多個角度思考患者的處境及影響治療的因素,最終效果要落實到以“整體人的生命價值”為本的目標上,以及改善、促進與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上。綜上所述,護理人文關懷既具有與哲學人文關懷共同的研究對象,即弱勢群體,又具有與普通倫理相似的特征,即關懷個體需要;既具有護理學起源時護患關系的超越特性、又具有醫護關系的合作特性,同時又必須具有職業本身的專業特征。

4護理人文關懷外延的研究現狀

自護理理論家MadeleineLeininger與JeanWatson提出人文關懷是護理學的本質以來,引起了其他學科人士及護理學者的爭論,也引起了后繼學者的研究興趣,她們從不同的角度與側面探討與完善了護理人文關懷的概念構成,就目前文獻研究所得可歸納為以下5個方面。

4.1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

Leininger是第一位研究關懷的護理理論家,在她的跨文化理論中集中體現了對護理對象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視。她在對日常行為的觀察中發現,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在有別于己的群體里生活會反復表現出行為上的差異,而護士卻對影響兒童行為的文化因素缺乏認識與理解,她因而產生憂慮并開始探索關懷與文化的關系。結果得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關懷體驗,需要不同的關懷表達方式[14];我國學者張衍珍根據臨床經驗發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問題的認識有不同的解釋方式[15];學者黃秀娟也從護理病人的感受中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遇到問題時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16]。由此可見,護士關懷患者要有文化敏感性,掌握不同患者的文化價值觀與活動方式,才能為其提供合乎文化背景所需要的對患者和家庭都有益處的關懷表達方式、解釋方式與處理方式,才能協助、支持與幫助其他個人或群體改善生活方式、生存狀態以及健康狀況,達到整體人的健康[17]。總之,對文化因素的理解是護士為患者提供人文關懷幫助的基礎,也是護士具備專業素質的基本條件。

4.2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

這一觀點是理論家Watson鑒于自身的價值觀、信仰以及對生命健康與康復(healing)的感悟而提出的核心觀點,是存在主義現象學思想具體運用于護理人文關懷實踐中的體現[18]。她認為每個人都具有獨立的尊嚴,都希望自身獨特的價值與潛能被認可。那么,護士作為人文關懷者的目的和責任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中,通過與患者的互動,幫助人在遭遇疾病痛苦而心情沮喪時認識到他的生命存在價值,使其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與整體上的和諧,從而提高他的生存質量。實現這一理念,重要的就是護士具有職業道德體驗:正如我國護理專家李小妹[19]所言,“人文關懷是在特定的時間與情境中,人與人之間精神體驗的一種道德法則,進入彼此的內心世界,人格得以升華。”王菊吾[20]也深刻地闡述道“人文關懷是一種以保護與促進人類健康,倡導人類尊嚴為目的道德觀念。”賈啟艾[21]概括出人文關懷的核心是關心患者的需求,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尊嚴與權利;王斌全[22]在文章中將人文關懷界定為關心人之為人的精神問題,注重自我與他人的精神發展。然而,擁有這一理念對護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有專業的知識與技能,更要具有:人道主義-利他的價值觀念或職業道德觀念;能鼓起患者生命的信心與希望;能協助患者恢復健康并獲得自護能力;能促進患者生成“堅信自身生命具有存在價值”的精神力量[23]。可見,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是患者從失望走向希望的力量源泉,也是護士專業素質的核心體現,更是護理人文關懷行動的靈魂所在。

4.3表達護士的關愛情感

加拿大護理理論家RoachS[24]認為人文關懷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類的一種存在模式(Caringisthehumanmodeofbeing),是一種自然情感的表達方式。當人遇到某種特定的痛苦境況時,就會自覺意識到自己與他人之間存在著某種無形的聯結,牽動著內心而主動自覺地關心他人,這種情感超過了關心自己[12]。這一觀點與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言“孺子入井而生惻隱之心”的事例不謀而合,人有天賦的同情弱者的善性。我國護理學者劉玉馥也深有體會地講“護理人文關懷是護士將獲得的知識內化后,自覺給與患者的情感付出”[25];學者馬芳也曾闡述到護理人文關懷的實質是一種充滿愛心的人際互動[26]。由此,人的本性中這種同情情感的表達也是護理人文關懷者必備的素質特征:Roach認為護士應具備5C素質,即同情(compassion)、良心(conscience)、責任(com-mitment)、信心(confidence)與勝任(competence)[27],勝任中包括專業的知識、能力與經驗;英國護理理論家Brown還特別提出護士要分別具備個人與職業兩種情感素質,并將職業素質進行了具體描述,體現在觀察病情、展示知識、提供信息與實際幫助上[28];我國學者蘇菊芬總結經驗概括出護士的五心特征:即愛心、關心、耐心、細心與責任心[29]。由此,自然情感的表達是護理人文關懷行動產生的內在動力,是護士體現專業素質的充分且必要條件,另外,Roach強調這種自然情感的本質還是來源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價值觀的尊重[24]。

4.4協調患者的人際關系

這一觀點的代表是美國護理理論家Benner和Wrubel,她們于1982年提出了人際關系應對理論,核心思想體現在幫助患者提高人際應對能力,護患雙方共同努力達到人際協調[30]。關于這一點,也是Watson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她特別強調人是一個相互聯結的整體,每個人都是其中的能量場,只有在人際互動中才能產生能量,當人際關系達到協調一致時,能量才能釋放出來,雙方價值才有實現的可能[31]。徐麗華[32]提出“人文關懷必須在特定的時空與情景中產生互動,建立起一種秉持尊重原則的護患關系。”然而,達到這種協調關系需要雙方思想、行為及感情的融洽,尤其是作為人文關懷者的護士必須具備注意、關心與尊重的個性特征[30];Watson還著重說明護士要具有人際溝通的藝術:對自己及他人要有關懷敏感性;要能建立一種幫助信賴的關系;能促進與接受患者正性與負性情緒的表達;能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能為患者營造一個維護、改善與支持其健康的環境[23]。由此可見,人際關系的協調是人文關懷的本質[32],是護理人文關懷實踐的基礎[33-34],是護士體現專業素質的前提條件。

4.5滿足患者的個性需要

美國護理理論家Boykin和Schoenhofer于1993年在她們的人文關懷理論中表述了這一中心思想,她們認為護士在實施關懷行動之前首先要努力了解患者的需要,根據患者所需要的東西給予有目的的真誠幫助,讓每個具有獨特個性的患者在他需要某種幫助的時候恰倒好處地得到應有的支持、鼓勵與肯定[12]。究其原因,每個人對關懷的認識不同、需要不同,不理解他人需要的給予是達不到關懷效果的[35],有時會給人帶來煩惱[36]。所以,給予一定是他所需要而又缺少的東西,才能達到人文關懷的終極目的。另外,人是一個整體,不能只考慮某一段時間的需要,要了解整體人的經歷與體驗,因此,關懷無時無處不在,所有人都在關懷(allpersonsarecaring)。這就要求護士能在任何時刻都保持與護理對象的互動,尊重他們,主動交流[37];學者AuthierP[38]提到護士要把自己關懷他人的思想展現出來(caringisaboutbeingpresent),如:一起分享彼此的認識、情感、經歷、體驗與時間等;學者FelgenJ[39]進一步說明人文關懷要在互動中實現,如維持患者的生存信念、了解患者的處境、和患者處在一起、幫助患者做事、提供一些信息等等。從上得知,只有滿足個體需要的對稱幫助,護理人文關懷才具有現實意義,護士專業素質才賦有了藝術性,才能得到患者的認同,進而證實護士的職業價值。

篇(8)

人文即是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核心是強調對人自身的關注。人文特征集中體現為: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我們回顧護理發展的歷史,不難看出人文始終與護理交互發展、如影隨形。

1.1古代護理與人文同源而生

古代醫護是一體的,醫學、護理與人文同源而生。護理經歷了自我護理、家庭護理、宗教護理,以一種勞務的方式存在發展。自我護理是人們謀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是一種對自我生命的保護;家庭護理是撫育生命成長的搖籃,護理閃耀著母性關愛的光芒;在東方佛教、西方基督教支配下,救護病殘者成為宗教的慈善事業,僧人、修女治療、護理病人,主要以憐憫、施恩的人道主義精神照顧病人。

1.2近代護理與人文的分離

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近代醫學模式轉變成機械論醫學模式和生物醫學模式兩種形式。1748年法國醫生拉•美特利出版的《人是機器》這本書極為典型地反映了人文與醫學的脫節。作為社會分工細化的產物,護理逐漸從醫學中分離出來。但是受醫學模式的影響,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護理表現得過于理性和冷靜,只見病不見人。正如康德哲學對以牛頓為代表的近代科學的總結:科學及其理性放棄了古代思維對整體性對象的把握,而只從特定角度研究對象[1]。

1.3現代護理與人文的回歸

專業化的護理開始于1860年,護理學領域中稱為現代護理學,其經歷的發展階段大體劃分為:1860年—1940年,從簡單的清潔衛生護理到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1940年—1970年,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此后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這一發展過程真實地反映出護理人文的逐步回歸。1977年美國醫學教授恩格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從理論上開始走出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反思醫學的本質。護理專業內在的人文關懷本質也不斷清晰地顯現出來。

2護理專業的人文特征分析

在醫療衛生體系中,護理服務于人生老病死全過程,在病人疾病的急性期診療、慢性期康復及臨終期照顧與關懷的各個階段,在各個醫療協作領域間構建無縫隙的、連續關懷的作用[2]。護理是醫療領域中最具有人情味的專業:始終陪伴照顧,竭盡全力關懷。專業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從南丁格爾的環境理論到目前在護理界應用廣泛的奧瑞姆的自理理論、羅伊的適應理論、紐曼的系統保健模式等,所有的護理理論,無一例外都體現出護理深沉的“愛與尊重”的人文特征。人、健康、環境和護理是現代護理理論的核心概念,也是被公認為影響和決定護理實踐的4個最基本的概念。

2.1護理的對象———人

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自古就有人為萬物之靈的觀點,對人的地位與價值給予充分的尊重和高揚。古希臘智者普羅塔哥拉曾大膽聲稱:“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我國《尚書•周書•泰誓上》曾指出:“惟人萬物之靈”。正因人在宇宙萬物中具有如此特殊的地位和價值,而護理的對象正是人,由此就凸顯出護理專業的獨特之處。以人為本、服務于人是護理的最終價值目標。人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有生物、心理、社會、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成長與發展的各個階段,從胚胎到死亡,不同發展階段人的需求各有不同;在疾病與健康動態平衡的過程中,人不僅存在病痛的可能,而且存在潛在的健康問題;人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存在于家庭、社區的整個人群中,存在于人類的多元文化模式中。因此,每個人的健康觀念、求醫方法、生活習慣及傳統的治療疾病方法等各有差異。南丁格爾就曾說過:“人是各種各樣的,由于社會、職業、地位、民族、信仰、生活習慣、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輕重也不同,要使千差萬別的人都能達到治療和康復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狀態,本身就是一項最精細的藝術。”總而言之,護理對象的復雜性,要求護理人員不但要懂得人、理解人和尊重人,更要心甘情愿地為人服務,滿足人的需要[3]。人的發展促成了護理專業的發展,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的發展,護理均陪伴其中,始于對人的關愛,終于對人的尊重。

2.2健康的人文性

當現代醫學把完整意義上的人作為自己的客體和出發點的時候,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因為對人的生命屬性的全面把握,從身體的良好狀態、人體機能的正常功能活動擴展到了人的心理(精神)和社會存在狀態[4]。1989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從古代樸素的整體健康觀,到近代單一的生理健康、生理心理健康、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良好狀態一直到最新的健康定義,可以看出,人們的健康觀念受人們的認知立場和方式的影響,是一定社會文化的產物[4]。臨床醫學實踐中,護理承擔了健康教育的大部分任務。因為病人和護理人員接觸的機會最多,而且還對病人的家屬及其陪同人員進行健康宣教,提供相關的治療知識和自我護理方法。要做好健康教育,不僅需要掌握相關的專業理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需要學會合理應用交流技巧,選擇合適的時機對不同人群進行適宜的健康指導。可以說,護理不僅是在技術應用中實現對人群的人文關懷,更是在健康教育中體現出專業內在人文關懷的一面。

2.3環境的人文性

所謂環境,即是指圍繞著人群的空間及其中可以直接、間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的總和[5]。根據系統論的觀點,護理的對象自身是一個系統,由細胞、組織、器官等組成生物體的內環境,同時人生活在復雜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每時每刻都在與周圍環境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人的健康就是內環境的穩定以及內外環境之間的適應與平衡。保持病人處于最佳的狀態之中,創建和維護好的護理環境,這是臨床護理人員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為服務對象提供能滿足其需要,有利于其治療、修養和康復的環境[6]。護理環境包括護理自然環境和護理社會心理環境,護理自然環境表現為病區內的物理環境和布置;護理社會心理環境表現為醫護人員之間協調和融洽的人際關系及與護理對象之間友好和信任的關系。護理社會心理環境作為一種人際關系,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注。而護理自然環境要維護好,同樣需要護理人員有深厚的人文底蘊。表面的整潔可以做出來應付檢查,但是能做到多少年如一日創建對病人最有利的環境,就要護理人員能夠永遠心存對他人的關愛。

2.4護理的人文性

如果說由于社會分工細致的原因,護理從醫學中分離出來,那么參照美國醫生特魯多墓志銘上的行醫格言:“有時是治病,常常是幫助,卻總是安慰。”護理是否可以理解為:幫助和安慰?1973年國際護士會對護理的定義“幫助健康的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復健康、或者平靜地死去”正是對該理解的佐證。當然,無論是幫助還是安慰,護理作為照顧的本義是不會改變的。不管是何種形式的工作內容,臨床護理面對的主要是身心受困擾、脆弱而無助的病人,并且無論病人是有生的希望還是已被宣判“死緩”,護理人員都會不離不棄,細致觀察,為保持病人最佳的生存狀態而竭盡全力地采取各種方法。可以說,護理專業體現了醫療領域里最人性化的一面:從生到死無微不至的照顧以及永不放棄的幫助和安慰。而之所以護理人員會這么執著,是因為護理專業內在最核心的人文特征:愛與尊重。因愛而關注人的健康狀況,因尊重而更好地愛護人的生命。

3對高校護理人才培養的啟示

由上可以看出,護理專業具有濃厚的人文特征,護士也一直被稱為“白衣天使”,然而在當代中國,護理領域卻成為醫患沖突最多的發生區。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護理工作的科學性與人文性分離的結果。現代護理中人文的回歸尚未到位,而護理人才培養中,強化科學性、弱化人文性的工具主義教育觀和重理輕文的教育格局,更是為今后護理專業發展的前景增添了幾分憂慮。護理人才培養的最終方向究竟是什么?護理人才培養中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也許尚不能給出最完美的答案,但是從護理的人文特征分析中,我們依稀可以找到一些啟示:護理有自身的特點,把握人文特征就是把握自身的靈魂所在,也就能更好地把握住自身的專業度。高等醫學院校護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必須以此作為教育宗旨,指導我們設定培養目標、選擇培養內容、改善培養方法。

3.1對護理人才培養目標的啟示

著名物理學家勞厄認為: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掉的時候,仍然留在你心中的那些東西。“那些東西”是什么?就是一種專業素養。在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那就是人文素養。在我們的大學教育中,塑造知識人是一個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條。這一信條的人性設定是把知識、求知看做是人的唯一規定性,它顛倒了知識與生活的關系[7]。然而,知識是為生活服務的。我們重視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更要重視人文素養的熏陶。在培養護理人才的過程中,始終不能忘記:人文素養是護理專業內在的靈魂,護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因此,護理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護理人員掌握知識和技能,更要求具有護理專業內在特有的人文素養。

3.2對于護理人才培養內容的啟示

篇(9)

中醫是中華文化傳承的一種體現,源遠流長,發展至今已經非常的完善并且為醫學界做出了很多重大的貢獻。而中醫護理理論就是在中醫理論體系的指導下,以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為主要特色,運用中醫護理知識和技能進行臨床護理、預防保健和康復護理的一門學科[1]。本院通過對100例小兒腹瀉患者的實際臨床表現對比良好的說明了中醫護理理念在兒科臨床護理中所具有的優勢性,現將相關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小兒腹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入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年齡范圍在2-11歲,平均年齡為5.7歲。兩組患者在其他條件上均無明顯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及護理

1.2.1治療方法

主要通過腹部穴位按摩以及中藥灌腸來對小兒腹瀉進行治療,以拇指、食指或無名指指腹按摩患兒丹田、中脘、肚角、臍部、天樞等穴位,每個穴位按摩三至五分鐘,80-200下,肚角4-5下,丹田60-80下[2]。在對患兒按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指法和力度,因為年紀大都比較小,所以耐受性一般不會很高,盡可能的將手法放得輕柔一些以便患兒覺得舒適并且不會有排斥感。一般一天進行一次就可以了。在中藥灌腸時首先要與相關患兒家屬進行有效的解釋以避免發生不必要的誤會,最終得到家屬的積極配合以及患兒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幫助將中藥灌腸的工作順利完成下去。在整個灌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將門窗關閉并且注重對患兒腹部的保暖來保證灌腸的有效性并且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在整個灌腸結束后進行開窗通風[3]。

1.2.2護理方法

在對照組使用的是常規的護理方法,在觀察組則加用了中醫護理理念,其具體操作如下:情志護理,在整個護理過程中,相關醫護人員一定要保持語言親切、護理周到的態度,并讓家屬積極配合從而良好的保證患兒能夠跟護理人員產生親近感這樣才能更好的配合護理和治療工作。飲食護理,在營養方面,注重讓患兒食用營養豐富且易消化的食物,盡量少食甚至是不食自己性的食物以防止脾胃功能出現紊亂而最終影響到身體素質的恢復。生活護理,結合患兒的體質特征再根據四時的氣候特點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幫助患兒有一個良好的起居習慣從而加快其身體恢復速度。服藥護理,依照生理節律,根據不同的藥性和藥理選擇每天不同的時間段進行服用,比如抗過敏或安眠類的藥物在睡前服用,利濕催吐類藥物在清晨或者上午服用。

1.3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兩組患者的止瀉時間、平均住院天數、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患者家屬滿意度。其中患者家屬滿意度為滿意和較滿意例數所占總數的比率。1.4統計學分析對于本次對兒科臨床護理中使用中醫護理理念的研究使用的是SPSS15.0軟件來進行的數據資料統計學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的是卡方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兒的最終護理結果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使用了中醫護理理念的觀察組其并發癥發生率為4%明顯小于對照組的16%,卡方值為8.00,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患兒治療結束后讓患者家屬對整個護理工作進行滿意度調查,觀察組的家屬滿意度為9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中醫學科傳承數千年,博大精深,而中醫護理理念也是以中醫相關知識為基礎進行的辨證施護,而對于兒科臨床護理工作使用中醫護理理念也在極大程度上加強了對患兒的有效護理并提升護理效果。本院的100例小兒腹瀉患者分為觀察對照兩組進行對比,其中使用中醫護理理念的觀察組其綜合護理效果以及家屬的滿意度均明顯好于對照組,其中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中醫護理理論在以相應中醫知識的理論基礎下對兒科臨床護理工作中有效的起到促進護理工作的積極作用,幫助給予患兒更完善的恢復和照顧,值得進行廣泛的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篇(10)

1.1KatieErikssonandMargaretNewman的想法她們的理論思想將如何在2050年得到很好地表達呢?Katie[1]相信,博愛精神和保持護理學科發展的勇氣以及自由的研究將會充實護理的基本概念。她的博愛理論在健康和疾病的基本概念中將會繼續應用,但是將會有更新和更加豐富的表達形式。通過用符號的形式表達護理精神,使人們對神秘的、難以預測的未來護理形成具體的模式。Newman提出,正在出現的護理知識模式將表現出同情、轉化和自由。她相信以病人整體為中心,全面發展的護理模式將更加有助于社會的健康[2]。

1.2MadeleineLeiningerandJeanWatson的想法Leininger解釋了她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論是如何產生跨文化護理和文化照顧模式。這種模式有助于文化與護理實踐的融合,同時促進健康、疾病的康復以及提高生活質量,更重要的是促進世界的和平。Watson強調人的主觀思維,與這種主觀維度相聯系的有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照護、自我恢復的潛能;人的精神和一切;自然恢復的途徑以及與自己和其他人相關的護理和康復[3]。1.3RosemarieRizzoParseandRogerianMalinski的想法Parse介紹了語言和思想,從人類形成的遠景進一步解釋了整體的概念及她的理論措辭的一些變化。她認為,在2050年有關護理和醫療保健的合作將不斷前進,這些理論的澄清具有重要意義。有些重要思想在人類思想學派形成的本體論中是不可分割的。人類自由和尊嚴的概念在曾經機械化的醫療保健中極其重要。Rogerian認為,實踐和研究將有助于促進人類和環境的健康。她對人類整體性學說的進展提出了挑戰和機遇[4]。

1.4KingandRoy的想法她們想象著她們的理論思想在2050年將如何得到表達,預期將會存在許多的挑戰和機遇。King建議她的概念體系、達到目的的理論和處理問題的程序將會提高護理質量。Roy描述她的哲學信仰和適應模式在2050年將與健康和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并促進人與環境和諧統一[5]。

2幾種理論的發展

2.1Parse’sTheoryofHumanbecoming這個理論最先是以the“Man-living-health”theory出版(1981年),1992年改名為“thehumanbecomingtheory”。人類適宜理論的假設是以個體對生活質量的看法作為護理目的,中心思想以本體論為基礎,圍繞3個主題構建而成:意義、節律性和超越。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全世界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伴隨而來對教育的需求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各種可能性,在2050年個人、家庭和社區將會有很大的變化,到21世紀中期人們將能夠通過多種途徑獲得更多的健康知識。由于對生活質量的渴望,人們希望對他們的健康模式有更深的理解。人類適宜理論更深地關注人類比較細膩的情感,顯示了人類自由和尊嚴等深層次認知。在2050年隨著超機械化健康護理的產生,健康相關理論及更多內在社會問題的信仰和價值觀將會不同,這些需要在某些方面關注自由和尊嚴,為延長生命必須消除一些非人性化的技術[6]。

2.2Eriksson’sTheoryofCaritativeCaring博愛護理理論在與病人會談的過程中應運而生。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病人的自尊和自主性都是很重要的,在護理過程中護士要尊重他們,對他們負責。護士在與經受痛苦的病人會談的過程中會發現不均衡的倫理關系,如果不能與病人互動,協調好這種不均衡,病人將會失去潛在的尊嚴和自信。護士在與其會談的過程中應尊重他們,通過博愛的精神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空間,使他們重新獲得自尊和自信,從而更好的生活[7]。按照Eriksson的觀點,世界可以被看做3個維度:個人、社會和環境。在這個世界上人的存在與健康和病痛是最重要的,也正是在這里,護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2050年,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安寧需要緊密的相互關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器人護理將會代替部分護理操作,但是將會出現一些新倫理困惑的挑戰。因此,護士在倫理咨詢中將要充當重要的角色。對護士進行博愛護理精神教育,激發他們內在的倫理和道德價值觀,使他們能更好地應對由于技術的進步而引起的倫理和道德問題[8]。

2.3Watson’sTheoryofHumanCaring華生的人性照護理論是在其他護理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了哲學、心理以及現象學理論,同時運用人本主義學說以及許多基礎學科和人性科學的理論,強調人性照護是護理的本質和核心。她認為護理是自然變化的過程,人性照護理論的倫理道德思想了傳統的醫療護理模式。她從認識論和本體論出發,把護理倫理與超越個體的護理相關聯[9]。護理是護士與病人之間相互了解的人性化照護,以協助病人恢復其內在的和諧感。運用照護程序幫助病人達到更高程度的自我和諧,以促進自我治愈或者是對生活意義的洞察。運用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科研過程,使護士在護理資料和護理實踐中做出護理判斷和決策。護理學科作為護理道德、理論和哲學的基礎,引導護理通向不斷變化的個體和專業實踐。通過先進的護理,從業者、病人和相似的系統來見證護理學中的變革,通過引導理論的哲學實踐和以康復為基礎的護理,恢復護理和衛生保健的核心[10]。

3以理論為基礎的護理實踐

護理實踐以理論為基礎在未來將會得到不斷地增加。護士將會意識到以理論為引導的護理工作是多么的重要,正如醫學理論引導著醫療工作。在不久的將來醫生和護士會在不同的領域平等地分享著各自的專業特長,并肩作戰。護理實踐將如何隨著2050年技術、醫療和道德的發展而發展呢?以紐曼的健康理論擴大意識、以金的概念框架對一些問題作出護理反應,以護理理論引導人們的思維方式[11]。Watson的人類照顧理論、Eriksson的博愛理論和Rogers人類整體性學說引領著護理的實踐[12],這些理論通過在實踐中的運用形成相互關聯的線性組合,并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13]。

42050年護理及衛生保健[14-17]

4.1護理專業發展

專家對2050年護理的發展都很樂觀,他們認為護理的專業特征在實踐、教育和科研中會發展到很高的水平。護士會有一定的學術背景,在護理實踐中具有一定的權威、決策和自主能力。護士在社區護理中能夠尊重病人的選擇和文化信仰,曾經被忽視的團體將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從而提高護理質量。未來男護士會越來越多[18],各國護理會與國際接軌,使護理全球化,促進全球人民的健康。護士將會更多地參與社會活動和積極的政治活動,在形成和促進護理決策及醫療保健問題決策中占有很大比例。

上一篇: 護理專業能力 下一篇: 地產合同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不卡高清免费v | 自产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天堂久久精品 | 亚洲精品在线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 |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