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特征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11 09:23: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自然環境特征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自然環境特征

篇(1)

歐洲的自然環境,歐洲位于亞洲的西面,是亞歐大陸的一部分,它的北,西,南三面分別瀕臨著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東部和東南部與亞洲毗連,歐洲是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沒有熱帶氣候的一洲,同時寒帶氣候所占的面積也不大,所以氣候溫和,降水分布較均。歐洲的礦物資源以煤,石油,鐵,鉀鹽比較豐富,歐洲大部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也有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等氣候,其中溫帶海洋性氣候最為典型,歐洲是世界面積排行第六的大洲,面積為1017萬平方公里。

歐洲的人文特征,歐洲居民中絕大部分是白種人,百分之九十九屬歐羅巴人種(白種人),是種族構成比較單一的洲,歐洲是世界上語言種類最豐富的地區,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語言都是以拉丁字母和西里爾字母為基礎構成的,城市人口約占全洲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在各洲中次于大洋洲和北美洲,居第三位,但人口呈負增長。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問題的提出

人們已清楚地認識到,不同歷史時期、社會背景、民族個性、語言結構等因素對不同的合唱風格形成有著不容置疑的影響。其實形成合唱風格的因素并非僅此,一些音樂題材、體裁,甚至看似與合唱風格不相關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也是影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我們不妨通過分析研究,進而更加準確地認識和把握合唱的風格。

二、不同題材、體裁對合唱風格的影響

題材的內容與體裁的形式對合唱作品風格有著一定的影響。

1.題材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題材的不同直接決定著作品的風格。單一題材的風格也具有單一性,但許多作品卻存在著題材交錯的特殊性。比如:愛情題材的纏綿成分當然多于戰爭題材,但并非愛情中就沒有抗爭,戰爭中就沒有柔情。這種題材交錯的特殊性起初是一種文學創作手段,在合唱中的借用,使合唱風格具有了多重性特征。分析這一特殊手段,有利于把握其影響合唱風格的諸多因素。

在把握不同題材作品的風格方面,對只會指揮的綜合知識有著較高的要求。曾經擁有軍旅生活的指揮,自然對戰爭題材的作品認識相對深刻,風格把握相對準確;而在愛情上曾有波折甚至有著“梁山伯祝英臺”式的經歷者,自然對愛情或生命題材的把握上,可能相對略勝一籌。當然必須說明的是:風格把握與生活閱歷并非一定成正比,一個指揮如何在不同題材面前準確把握作品風格,是他感受各類題材所涉及到的生活體驗及遐想能力的體現,所以,指揮橫向知識的間接獲得和拓寬,是這種體驗和學習十分重要的。對生活不同側面的直接或間接的感受獲得、總結和深層感悟的能力,是指揮在把握不同題材和風格上的重要手段之一。

2.體裁的影響

體裁是音樂的形式表現,體裁的特征表現在它存在的形式中,這種形式存在的本身一旦融入合唱藝術時,就成為合唱風格上的表現之一。作曲家在創作中采取某種體裁時,必然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作品中帶有該種體裁的特征,因此體裁對合唱風格的影響是肯定的。比如:以步伐節奏為創作基礎的進行曲體裁,其特征表現在強調重拍、結構整齊、節奏鮮明,偶數拍、三段體(中段較抒情)居多等。而這些固有的體裁特征,已成為進行曲的先期風格,作曲家在遵循這些風格的同時,再去表現后期的個性風格(民族風格、區域風格、創造風格)。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同一體裁也并非風格完全一致,就進行曲而言,按其性質、內容又可分為軍隊戰斗類和儀式典禮類(婚慶、檢閱、葬禮等)。因此,在把握進行曲體裁的風格的大前提下,還應注意同一體裁下內容和個性的區別。至于舞曲體裁的合唱作品,首先要具備可舞性的風格,無論是典雅穩重、文質彬彬的小步舞曲,還是歡快、華麗而活潑的“華爾茲”,舞感的把握是表現風格特征的關鍵;另外,根據民間秧歌、阿細跳月、東北二人轉和安塞腰鼓等素材而改編創作的舞曲體裁的合唱,熱情、奔放、粗獷的風格極富民間個性,在認識了解該地區舞曲風格特性的同時,還應注意正確區別作曲家的創造個性。體裁的種類繁多,風格各異,既是同為舒緩的小夜曲、船歌和搖籃曲體裁,也有小夜曲的委婉悠揚、船歌隨波悠閑搖擺和搖籃曲女性呵護般的細膩等風格上的不同。

體裁的特征有時就是風格的直接反映,每一位作曲家的創作首先應是尊重體裁特征,其次才是自身風格個性的展示。所以,指揮在合理地認識同一體裁的不同方面與情緒相近的不同體裁時,首先應把握體裁的個性特征在合唱中的反映。

三、不同自然環境對風格的影響

1.合唱作品本身對自然環境的反映

篇(3)

自然誘導――生物自組織 遺傳 變異

中圖分類號:Q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1)010.073.02

物種是不斷進化的,對此我們都不會再有任何懷疑,已成定論。然而,物種具體是如何進化的呢?對此,還一直處于爭論之中,最有影響的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影響了人們一百多年,并被當作正式理論寫進了教科書。但是,隨著人們對生命現象了解的深入,越來越多的進化現象無法用自然選擇進行解釋。

下面,我們將自然環境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重新定位,由對生物間接性的自然選擇作用改為直接性的自然誘導作用,并將生物自身在進化中的作用命名為生物自組織,建立起以自然誘導一生物自組織為核心的進化機制。自然誘導即自然環境的誘發、向導,顯示了自然環境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直接作用。生物自組織是指生物本身的一種自我組織、自我構建,與自然環境的誘導作用緊密相連,并不是我們常說的不受環境影響的孤立的自組織。

從信息的角度分析,可以將自然誘導看作是自然環境變化信息的一種傳遞,生物自組織就是生物對自然環境變化信息的一種處理。自然誘導一生物自組織就是自然環境的變化信息傳遞給生物,生物對傳遞給它的變化信息進行處理。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變化的環境信息會傳遞給生物,生物對這種變化信息會進行處理,從而形成生物的進化。

水毛茛有兩種不同的葉片,在水面上呈片狀,而在水下則絲裂成帶狀,不同的環境誘導產生了不同形態的葉子。水毛茛水上葉和水下葉的不同,為我們認識水生植物向陸生植物的進化提供了參考,水下葉相當于水生植物的葉子,水上葉相當于陸生植物的葉子。在植物的進化中,由于地殼的運動,一些海洋地區變成了沼澤、陸地,生存于這些地區的水生植物會在陸生環境的誘導下自組織產生適應于陸地環境的性狀特征,并不斷發展進化,形成陸生植物。水生植物向陸生植物的進化,并不是一開始就完全脫離水環境的,而是生活在半水生半陸地的沼澤中,逐漸脫離水環境甚至適應干旱環境。

許多旱生植物的葉子很小甚至縮小成針刺狀,而根系發達。仙人掌的葉子在干旱的沙漠中變為刺狀,依靠肉質莖進行光合作用。生活在沙漠中的豆科植物駱駝刺,地上部分只有幾厘米,而地下部分可以深達十幾米,根系覆蓋的面積達六七百平方米,發達的根系是旱生植物增加水分吸收的重要途徑。這些性狀不可能通過基因突變產生,它們是在干旱環境的誘導下植物自身的生長發育發生變化而產生的。它們對環境的適應無需自然選擇,變異本身就是一種適應性變異。

會飛的昆蟲由于某種原因定居到海島上之后,新的環境會改變它們的生長發育。大風、惡劣的氣候、潮濕的環境、新的食物、光照的變化都可能會導致昆蟲翅膀的生長發育發生障礙,形成殘翅或無翅的昆蟲,這種影響持續存在最終使昆蟲的翅膀趨于退化消失。非洲馬德拉島上的甲蟲翅膀發育不全或退化消失,應該就是這樣形成的。靠基因突變完成甲蟲翅膀的退化消失,恐怕所有的甲蟲早就掉到海里滅絕了,還沒有突變形成一個翅膀殘缺的甲蟲呢。

當人類穿上衣服、使用火之后,人類抵御寒冷的能力就在一代一代的退化,抗寒性逐漸降低,表現為與此功能相關的一些性狀特征發生變異,如體毛、皮膚腠理、皮膚脂肪厚度、皮膚毛孔等。而且,這些組織器官的變化還會進一步誘導其它組織器官生長發育的變化,如肺臟、血管、體液調節系統、神經調節系統等。在人類的進化中,一系列的進化特征很明顯都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如人的大腦、壽命、身高、牙齒和體毛等,這些特征的進化是在自然環境的誘導刺激下再經過人類自身生長發育的重新調整而完成的。人類的進化以鐵的事實否定了基因突變一自然選擇理論,自然誘導一生物自組織才是人類進化所遵循的機制。

動物眼睛的前體是一些原始的感光細胞,用來感知光線,這種感光細胞的分化是在光的作用下形成的。隨著環境的復雜化,感光細胞在光的不斷誘導下逐漸自組織出了功能更加完善的復雜結構,其中包括感光點周圍色素的沉積,視網膜的感光神經組織及其他一些附屬結構的形成。光在地球上所有動物眼睛的形成中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誘導眼睛進化的一個重要環境因子。因為眼睛結構的復雜性,達爾文無法解釋眼睛這種完美地器官是怎么逐漸進化的,其實任何一種生物的結構都是完美復雜的。就連結構看上去十分簡單的細菌鞭毛,如果分析其成分時,也會驚嘆它的復雜性,是基因突變所無法完成的。

在自然界中,動物的眼睛千奇百怪,它們眼中的世界也是不同的,這些都與它們所處的環境特征有關,特別是光的特征。一些鳥類習慣在夜晚活動,如貓頭鷹,它的視網膜中沒有錐狀細胞,無法辨認色彩,但可以在微弱的光線中捕捉獵物。本來眼睛良好的動物,由于生存環境改變,由光線充足的環境生存到黑暗的環境中,動物的眼睛就會退化而成為擺設。一些穴居動物,具有不發達的眼睛,外為表皮所覆蓋。但是,把它的早期胚胎放在有光線的地方培養,它的眼睛各方面發育良好。深海的魚類,因為看不到光。眼睛退化。深海魚類之所以眼睛瞎,是因為在深海中光線微弱甚至不存在,使魚的眼睛不能正常的發育,最終導致它們眼睛的退化,而不是有眼睛的魚類不適用環境被淘汰了。從猿猴向人進化的過程中,眼睛對光線的分辨、眼睛的視力等也是不斷進化的,這些都與其所處環境中的光特征、生活習性有關。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猿猴對光線的分辨不強,只看到較近的東西,不像人看得那么遠。

有些生物變異可以遺傳,有些生物變異不可以遺傳,生物的變異性狀是否具有遺傳性根本該變異性狀是否與自然環境相協調。雜交育種是我們培育品種的一個重要方法,所得的品種具有很多明顯的優勢性狀,表現為器官發達、產量增加、抗性增強等,我們稱之為雜種優勢。雜種優勢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具有不穩定性,很多雜交品種在雜種二代就沒有任何優勢性狀可言。雜種優勢之所以不能穩定遺傳就在于它的優勢性狀與自然環境是不協調的,自然環境會誘導它自身的遺傳物質系統重新組織,導致優勢性狀消失。

篇(4)

色彩隨環境的不同而變化。色彩并不屬于任何物體,僅是物體選擇性吸收、反射可見光所產生的物理現象。受環境影響,會讓人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所以色彩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同。由此可見,對城市進行色彩設計時要與當地的氣候特點、自然環境有機結合,也只有這樣,才可達到理想效果。基于蘭州新區的地理位置、氣候及自然環境的特點,在選擇色譜時可以考慮與周圍環境色同類或者近似的色彩,達到對自然環境的再現。同時可以提高色彩的明度與純度,這樣既可以使新區與周圍自然環境相融合,又可以從自然環境中脫穎而出,達到與自然環境的呼應。城市色彩設計要傳承地域文化特征及表達地域個性特征。建筑色彩可從內在展現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風俗,不同的地方都需要有本地特色的建筑色彩。如果不將這些考慮在內,那么城市色彩則無法發揮其本身的作用。所以城市色彩設計一定要融合傳統元素,由傳統服飾、當地風俗、民族特色等方面去吸收“本地特色”,并且要注意,在色彩的選擇上,要優選那些易讓人接受和認同的色彩。新區所選用的色彩可考慮甘肅本地特色傳統文化及少數民族的習慣用系,來作為基調色或者輔助色,個別色系可以作為點綴色。

就算是同樣的色彩,如果材質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色彩感受。本地所用的建筑材料幾乎都是取自于當地,具有“本土化”特點。例如常用的木材、石材等等,這些本土化的材料可給人一種各環境融合的感覺,同時,本地建筑材料運用率廣,且推廣容易,可以說是影響城市色彩的重要元素之一。通過功能區分來規劃總體的城市色彩。對所要規劃的范圍進行功能上的分區,對不同的功能分區的功能、文化紋路等進行研究,明確宏觀上的色彩用度。合理分區對于明確不同色彩控制強度可起積極作用,也讓規劃更顯針對性。按照城市空間結構和對城市特色區域進行色彩規劃,對每一地塊宏觀尺度的色彩進行落實,得到中等尺度的地塊色彩,這也是人在正常視覺范圍所能感知的最大色彩,可影響人對于總體區域城市色彩的感受以及判斷能力。通過顏色的細劃及適當混合,可讓不同色彩呈現出統一、相對的色彩印象,這樣所形成的區域色彩更自然、和諧,也具有比較強的總體性。

二、蘭州新區環境色彩配色原則

篇(5)

形式是園林景觀設計的主要語言,具有時間與地點的差異性,地方特色的一大體現為方言:北京話字正腔圓、四川話風趣辛辣、吳儂軟語委婉動聽,這些方言無不對應各自獨特的地域性格,同樣,園林景觀形式亦然。雖然設計園林場所時,設計師均運用水體、建筑物、植被與地形等相似因素,然而作品形式往往大相徑庭,這是由于設計師的文化背景與世界觀不同,從美國的自然風景、好萊塢與迪士尼營造的幻想王國再到萊茵湖畔的古堡、日本禪寺的枯山水,這些都顯示出設計者文化特質的不同。中國園林景觀講究步移景異、山水呼應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自然情境,追求植物形態與自然諧趣,這些都離不開東方文化的習俗與審美取向。

例如,萬科第五園中,設計者采用了白墻、水院、呈現幾何形態的門廊、景觀小品,營造出空間交錯、出入有致且明亮通透的現代生活居住環境,也體現出嶺南園林的氣質與風骨。因此,當時設計師應深諳傳統文化,景觀設計中反映文化特色。

1.2意在筆先

“意”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發揮重要作用,它決定了整體園林的表現形式與思想旨趣。園林景觀的意義所在,一方面需要設計者于創造中融入人文要素、歷史文化,賦予環境社會性,使其具有一定內在意義;而另一方面,需要依靠觀者根據自身生活經驗、文化修養與所獲得的啟迪產生理解。例如,《觀滄海》、《滕王閣序》等文均是作者對于景觀環境的個人理解。園林景觀設計中,可以運用具有歷史價值或者文化的部分符號語言體現環境意旨;帶有文化趣味、敘述主題或者地方印跡的某些環境隱喻景觀意義;借助歷史事件賦予環境意義等。

2遵從當地自然環境

園林景觀的設計本身就需要借助自然環境,例如揚州個園中的四處景觀,春夏秋冬,正是巧妙借助自然物候使園林內涵得以豐富。地域建筑與園林在氣候及自然環境方面有許多成功點可以借鑒,例如嶺南園林綜合考慮了嶺南地區多雨、臺風以及夏季漫長炎熱的氣候特點,設計中注意通風、降溫、防曬與朝向,前疏后密的庭院與“連房廣廈”就是對地域條件的回應。傳統園林講究隨形就勢,對自然環境的特征進行強化。事實上,不同地形與區域性景觀特征聯系密切。

法國的凡爾賽宮呈現幾何造型,體現了當地平坦地形;英國的“自然風致”則通過曲折蜿蜒的水體與叢生茂盛的樹林展示了英國典型的起伏地形。因此,差異性的地域特征決定了多樣化的景觀,盲目復制或者模仿會使場地原有的特殊環境特質喪失。巧妙運用自然環境的潛在特質,使其在整個自然環境中整合,形成一種新型景觀秩序是園林景觀設計體現地域特征的重要途徑。設計時應注意保護植物資源,盡量不破壞其固有形態,強化自然特征,在這一點上,山水園林為其典范。

篇(6)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5-0129-01

我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發展時期,城市化水平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提高到目前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城市得到全面的發展。但是,在過去的城市化進程中,由于過分重視經濟和政治效益而忽略了“城市特色”,導致城市出現假特色、無特色或特色混亂的現象,可以說是“千城一面”。未來三十到五十年依然是我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我國城市發展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應該抓住這次歷史機遇,結合城市全面轉型建設,努力構建城市綠道網絡系統,以城市綠道規劃塑造城市特色。

1 城市綠道的概念

綠道(greenway)一詞在1987年首次被美國戶外游憩總統委員會官方認可,將其定義為提供人們接近居住地的開放空間,連接鄉村和城市空間并將其串聯成一個巨大的循環系統。綠道及其規劃根據空間尺度的不同可被劃分為“區域-城市-場所”三個層面。其中在城市層面,綠道是城市綠地的重要形態模型。“綠道”內涵很廣,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對這一概念的理解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特爾、羅伯特、杰克?埃亨等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根據各位學者理解,在結合綠道能夠對城市環境產生的意義以及城市本身對綠道的訴求,筆者認為應該將城市綠道理解為,在一個特定的城市空間環境中,把各類自然或人工要素串聯起來進而形成的一個多功能綠色廊道網絡。這個多功能綠色廊道網絡對城市多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2 城市特色的內涵

所謂特色,就是指事物所表現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等。具體到城市特色而言,就是指這個城市所體現出的獨特的風格形態,這種獨特的風格形態是城市物質特征、社會文化和經濟特征的綜合的集中的體現和反映,當然同時也是為廣大市民所認同的。既然是特色,那就一定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同時城市是一個整體的空間,而且這個整體空間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更有人類的建設,所以城市特色的特點還有整體性、時空特征和主客觀兩面性。筆者具體分析一下主客觀兩面性,客觀上,城市的特色需要有一定的載體,這種載體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主觀上,城市的特色必須是能夠被感知的,是具象的而非抽象的。城市特色的前提是差異性,在這種差異性的前提下,城市人文活動所反映出的地方氣質是城市物質空間所體現的形象特征以及這種形象美。總之,構成城市特色的基礎就是這個城市的自然環境和地域文化。

3 以城市綠道規劃塑造城市特色

從城市特色的含義我們可以知道,它由兩方面因素構成:一方面是顯性的物質要素,即城市的自然狀況、地形、地貌、氣候等;另一方面是隱性的人文要素,即城市的人文、歷史、傳統等。因此,想要塑造城市的特色,在規劃城市綠道的過程中,就必須結合當地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輔以必要的人工開發,以城市綠道規劃塑造城市特色。

3.1 以自然環境為依托

自然與城市相依共生,塑造城市特色必須以城市自然環境為依托。在科學組織與保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塑造城市特色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措施。因此,在城市綠道系統的規劃中,應該尊重并強化城市的自然景觀特征,同時人工與自然環境應該合理搭配和諧共處,從而打造一個城市的特色。所以,在城市綠道規劃的過程中必須準確梳理城市自然脈絡,抓住自然環境的特色,充分發揮出城市自然環境的優勢,在保護和利用自然景觀資源的基礎上能夠有效開發和創造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使整個城市與自然環境緊密融合。城市綠道規劃要根據城市不同的自然條件,充分利用江、河、海、山、湖泊等自然資源,要讓這些自然資源從城市的背面走向城市的正面,將這些自然資源與城市道路、廣場、公園、綠地結合形成體系,使之成為城市形態的“骨架”、城市的綠色走廊和市民的共享場所。

3.2 以人文環境為背景

在過去的一段時里,城市的發展偏重經濟和政治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傳統文化。但是,一個城市的綜合發展需要經濟更需要文化,文化的積淀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對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城市經濟高速發展,那么,在發展城市經濟的同時,如何保護好一個城市的文化形態,保存既有的歷史文化資源,營造適合本城市特色的文化特征,無疑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注重保護當地的歷史文化資產,實質上就是保護城市的地方特色、場所精神和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產與現代城市環境相結合不但能構筑城市亮麗的風景,而且能夠發揮出文化方面和經濟方面的效益,進而實現一種城市雙贏。不同空間位置的城市具有明顯的差別,它們之間風格各異,特色分明。保護城市文化的內在要求主要體現在保護城市人文精神、注重歷史文態保護、注重建筑、街道、綠色文化。城市形態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加以歷史發展的文化積淀,同時結合城市發展本身的需要,最后經過形式藝術處理而形成的。實際上,目前我國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成功實踐就是注重城市的文化建設,以城市濃郁而有特色的文化氛圍凝聚城市居民,從而推動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城市綠道系統的規劃一定要注入城市的文化內涵,塑造城市個性特色。

3.3 以人工環境為切點

從本質上說,城市的人工環境必須能夠體現和發展城市的文化特色。同時城市的建筑物、市民的行為又反作用于城市文化。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對于規劃和建設好城市的人工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與城市文化有著緊密的的聯系。城市人工環境能夠傳承體現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文化特色在城市人工環境中得以發展。

綜上所訴,塑造城市特色就必須尊重當地的自然環境,同時要注重傳承當地地的歷史文化。在城市綠道規劃的過程中,應該依托城市的自然環境,結合其歷史文化遺產,在綠道系統設計中提倡生態設計,最終串聯起這個城市的綠脈、文脈,進而形成一個強大的綠色文化系統,以這個綠色文化系統激發和推動這個城市的文化生產力。總之就是以城市綠道系統塑造城市特色。

參考文獻

[1]方睿.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特色與風貌的塑造[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2006,14(3):40-43.

篇(7)

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包括獨特特征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行為。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圍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單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這些文化至今還發揮巨大的作用。

2.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是一個綜合學科,是科學與藝術相互結合。在國外,這個學科包括規劃布局,分析、保護、管理、復蘇,景觀的設計和轉換。一般來說,景觀設計和規劃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地區內,對區域進行正確使用功能分配。

景觀設計的主要特點如下:自然屬性,社會屬性。也就是說,景觀必須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特定的地域文化中,不僅提供自然的享受,還需讓使用者覺得有興趣,有魅力和歸屬感等,這就需要其景觀效果通過符合地域文化內涵的景觀元素來表達。

地域文化下的景觀設計原則

在地域文化的角度下的景觀設計就應該遵循三個原則:適應自然環境:尊重當地民俗文化:符合歷史背景。

1.適應自然環境

由于不同地區形式的景觀,地理條件和建筑材料也不同。雖然風景有相似性,但從從深層角度來看,研究重點應放在景觀設計與自然環境的集成,以及是否可以永續性的發展,不對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適應自然環境是一個必須遵循的原則。具體的說:

首先,尊重原有地形。景觀設計必須沿著原始地貌特征和構造對區域進行分析,在保證永續性的前提下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共生,此時地域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自然環境形成完美的風景。

其次,尊重地區氣候差異。不同的氣候條件導致了不同的水文條件、生物條件和不同地區的地形,使不同地區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和不同風格的地域文化。氣候差異對景觀設計有很大的影響。

最后,尊重區域植物品種。植物是景觀設計中重要的景觀元素之一。不同品種的植物在不同地區不同氣候條件下,有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豐富的本地植物有助于突出典型區域里的植物景觀特征。

2.尊重當地的民俗文化

景觀作為個客觀存在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載體,尊重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尊重民俗文化不僅要“激活”區域傳統文化,使用區域傳統形式作為參考,還需對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關系進行思考。民俗文化是地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景觀設計的多樣性也會極大豐富民俗文化的內涵。

3.符合歷史背景

景觀設計應遵循的另一個重要原則,即符合文化歷史背景的特點。換句話說.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設計者應繼承傳統空間盡可能多的特點,結合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形成城市空間與現代景觀環境的完美呼應,強調生態效果和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的應用策略

景觀設計之前,設計師應該對當地的地域文化有個深刻的理解,在當地實地調查歷史材料和風土人情,了解生活習慣,民俗文化和意識形態,等。通過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獲得在地域文化精髓。

首先,有關資料和數據應該匯總提取設計元素。將抽象的書面材料轉化為視覺圖片,用顏色、材料、典故和隱含意義等進行景觀設計,以反映區域文化。

其次,設計元素應該轉化為設計符號,實現歷史文化元素和現代元素的結合,展示地域文化基于景觀的文化特征該如何表達。

第三,在景觀設計中使用設計符號。將地域和文化元素融入景觀設計中.比如雕塑的形式.人行道等。

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的繼承和創新

篇(8)

公共空間是環境陶藝存在的基礎,給環境陶藝的存在提供了空間、參與方式和理由。很難想象,一個連公眾自由活動、說話的公共空間都沒有的社會,怎么可能會產生環境陶藝。反過來,環境陶藝能賦予公共空間以藝術品位和精神內涵,尤其是隨著后現代主義文化的公共開放性特征對中國的經濟體制、政治制度、文化理念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等方面產生越來越深刻的影響,環境陶藝以其特有的藝術功能也勢必在慢慢地重新塑造著我們的公共環境空間、生活方式甚至精神家園。

二、公共空間為環境陶藝提供空間基礎

環境陶藝所存在的公共空間環境必須具有“公共性”,可以說如果沒有具有“公共性”特征的空間環境,就沒有環境陶藝。但又如何使空間具備“公共性”特征呢?這一點取決于歷史和社會的發展水平。公共空間存在的條件是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狀態具有“民主性特征”。在封建社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對作為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大眾來說,他們只是存在于這種空間環境之中的勞動者,無權享用這種空間環境以及存在于其中的藝術品,其專制體制決定了不可能存在“民主性”和“公共性”,也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公共空間環境。在這個時代產生的環境陶藝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環境陶藝,如明代的九龍壁,雖然其材質是陶瓷,也存在于開闊環境之中,但由于當時的社會狀態不是民主社會,九龍壁存在的開闊環境不是當代真正意義上的公共空間環境,所以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環境陶藝作品。

隨著中國當代社會政治民主、經濟的發展和市民文化的崛起,以公共活動空間為中心的公共環境建設應運而生。然而,在改革開放之前,政府對社會公共事物的包攬包辦,很難建立具有普遍認同感和自覺歸屬感的公共空間文化形態。因大眾參與建設自身生活空間的公共空間環境、公共空間制度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趨于消退,而惰性和依賴性趨于上升,結果是阻礙了社會在正常的競爭和協作機制下的自我進步和發展。

真正意義上的公共空間產生于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計劃經濟時代大眾依附的國家包辦的機制瓦解了,大眾的主體意識開始萌生,公共空間建設尤其是“環境形象”問題已經成為城市化發展的重要議題。公共環境的藝術品位、文化內涵,已成為體現地區經濟實力和文化形象的重要標志,并能為城市長遠發展吸引有利的投資。在這種形勢下,環境陶藝被賦予了公共空間建設的使命。環境陶藝的基本功能就是體現城市的精神面貌,記錄城市的發展軌跡,宣傳城市的文化特色和關照市民的公共審美需求,這些功能決定了環境陶藝勢必會越來越多地介入到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中去。上述轉換不但為中國環境陶藝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市民文化興起的必要土壤,使環境陶藝逐漸產生并發展起來,而且使其越來越成為中國當代公共空間人文景觀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環境陶藝對公共空間的介入,是中國城市社會發展在新的歷史轉型時期產生的必然需要。

三、環境陶藝賦予公共空間文化品位

公共空間為環境陶藝提供空間基礎,反過來,環境陶藝可以賦予公共空間藝術文化品位,并能培養市民對公共活動空間的參與意識。尤其是在全球化進程中,地方的區域意識逐漸獲得重視,環境陶藝作為地方公共藝術,是跟地方社區總體審美文化氛圍的營造彼此呼應的,這種藝術介入公共空間的形式,主要體現在市民大眾對環境陶藝的構思及設計程序的共同參與和維護活動,這注定了環境陶藝在重建公共空間文化和構建公共空間精神等方面將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上面我們提到,自然環境空間是指自然界的空間環境,一般指除了人類聚居的空間之外的自然環境(有些自然環境空間也有人為改造的痕跡,因此,有時自然環境空間和人造環境空間是彼此交錯而存在的)。自然環境空間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接納性,它可以接納一切適應此空間的人或物,這其中當然包括藝術作品。眾所周知的大地藝術,就是利用自然環境中的環境元素,加入人為元素,在自然環境空間中造景,使藝術作品與周邊環境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在創作環境陶藝作品的時候,設計者同樣應該認真考慮其設計的環境陶藝作品與周圍環境的融洽,用環境陶藝作品本身的空間裝飾環境空間,同時讓環境空間制約環境陶藝作品空間的發揮與延展。設計者應該以自然環境空間為根本,通過對自然環境空間中存在的元素、材質、造型、體量、節奏的把握,利用自然環境空間的質和量等造景元素來進行審美創作,達到環境陶藝作品本身空間與自然環境空間的共融與合作,為自然環境空間增加更多的審美因素和藝術內涵。這種融合了環境陶藝自身空間的自然環境空間建立之后,所給人的就不只是視覺上的簡單感受,它還能給人以極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間,給人以深層次的精神。

與自然環境空間相比,人造環境空間與環境陶藝的關系更為密切,因為城市、鄉鎮中的人造環境空間與市民、公眾文化緊密相連,市民、公眾文化為環境陶藝的接受提供了受眾基礎。尤其是城市中的人造環境空間,與當代社會公共文化藝術生活的關系極為密切,也是它對城市和社會的價值所在。在人造公共環境中要建立一個嶄新的環境陶藝空間,就要求環境陶藝家必須從整體角度研究此空間的性質、活動范疇、功能等空間的系統關系,把握好此空間系統關系的總體特征。例如:城市廣場、公園、大型餐廳、影劇院等公共空間是為了適應社會人群的頻繁交往和公眾多樣生活需求而產生和存在的,它具有室內與室外之分,其性質屬于人們公共使用的,這種公共空間通常是人群較為集中的地方,是公共活動中心或是交通樞紐,有多種多樣的空間要素和設施,是綜合性、多功能性體現得較為靈活的空間。因此,在這種環境中建構一個環境陶藝空間,就要充分理解與思考介入空間的性質、功能和人們在此空間中的活動范疇等多種因素,這樣才能給環境陶藝建立一個更好的公共空間環境。

環境陶藝作品與其所存在的公共空間,是在互相作用中顯示出藝術空間美感的。它們通過相互借助形體、色彩、材質等因素融合在一起,既要與公共環境空間形成一定的差別,以突出環境陶藝作品本身的藝術美感,更要充分兼顧公共空間環境的空間和文化特征,在保證其基本功用的基礎上賦予其藝術品位和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篇(9)

Abstract:At present, the form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design becomes complex. We try to search after some essential relation between the nature and buildings in this article and conclude that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can be used for mitig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nature and buildings. In addition it is a solution of drive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design to a fontal way.

Keywords:regional; architecture; nature

中圖分類號:TU-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8)11-0096-03

地域性建筑創作原本是指建筑創作回歸到樸素的本原,是試圖將建筑的發展引向一條以“實事求是”為原則,以“腳踏實地”為作風的穩定發展道路上,也以此對抗科技全球化造成的趨同現象。但是在目前建筑創作多元化發展潮流的影響下,對于地域性建筑創作本身也逐漸出現了多樣化的繁亂趨勢。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針對于此我們應該有所覺醒。

本文針對目前全球的一個棘手的問題:自然環境的保護與自然資源的枯竭。提出了重新審度地域性建筑創作的積極作用,希望在建筑領域里以地域性建筑的創作來緩解這個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詳細總結和分析地域性建筑創作在處理自然環境問題中的細微手法和要求,這也將地域性建筑的創作從繁亂的圈子中回歸到創作本原。

1總則

建筑應該順從自然而生存,還是應該打破這個限制,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環境而存在?建筑和自然之間的這些問題一直就是在受限制和打破順從這兩個方面中爭論不休。一方面,我們希望建筑能夠符合自然的條件,合理的發展,用簡單的技術與理論去建造我們的房屋,這樣產生的建筑不會或盡可能少地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另一方面,我們又希望把自己的建筑空間塑造的更加迷人和舒適,當原始的自然條件不能滿足人們舒適度的時候,人們就會探索人工的環境,而人工的環境終究會對環境有著消極的影響。究竟何去何從呢?我們需要人類恢復原始的環境還是在現有的狀態尋找一條新的道路呢?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筑界開始重新關注地域、自然和生態的特征和演進機制,研究自然環境的可能和限制,尋求現代技術和地域氣候、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結合,探索一種在地域自然生態意義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理論和設計思想。我們認為不需要為了保護環境而不去建造建筑,建筑作為一門綜合的科目,在它的發展歷程中,已經涉及到各方面的科學領域,我們應該把這些領域的知識更加系統地運用到建筑當中。把建筑當成環境中的一部分,讓建筑也在自然界中生長,也參與生態系統的運作。這樣建筑就不再是為了破壞自然而存在,而是對自然起到良好的作用。我們用人類發明的技術去創造出優秀的建筑和供人類享受的空間,同時要讓這些建筑對環境起到有意義的作用。建筑為了環境而建造,建筑為了環境而發展,建筑與環境共生,這就是建筑在環境問題中的策略作用。

而地域性建筑正是作為承載這個策略作用的一個優秀的載體而出現,由于建筑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必然產生一定的特征,這種特征就是建筑在自然方面的地域性表現。因此我們將地域性建筑與自然環境問題相結合探討一條雙贏的策略。

2設計實例

2.1納爾遜美術中心(安東尼?普雷多克)

普雷多克先生在他的另一個作品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納爾遜美術中心”的設計中,充分體現出他對沙漠氣候與環境的把握。他將沙漠中的綠洲景觀轉化成為設計概念的主軸。由一組封閉的圍墻將建筑物公共領域與內部最隱蔽的庭院與拱廊界定出來。透過刻意的安排,巨大墻面上的這些小型開孔組合出一系列可以遠眺校園其它建筑物的分割畫面,營造出若隱若現的遠景效果。在他的設計中,充分利用了隨太陽光線強弱與角度而產生變化的體量感與色調,用以詮釋西班牙傳統對于太陽與陰影的概念。體現出沙漠中人們對陰影空間所產生的特別偏好。低矮的建筑形態因一些高塔與采光天井而有所變化,就好像在沙漠里的山脈與丘陵一般。(圖1)

2.2盤錦紅海灘旅游度假區展覽中心(筆者在德國做的設計)

這個建筑設計的主旨就是把建筑當成一個生長在紅海灘這個特殊水域的一個生物,將建筑融于環境之中,參與環境的運作和代謝。首先是尊重氣候,根據當地的氣候,通過引入中央的生態中樞系統,將建筑生態理念作為主要設計思想,并在建筑周圍塑造了人工浮島,通過植被來降解水中雜質,也凈化和冷卻進入建筑的空氣。同時在造型上模擬生物機體,將建筑分為軀干,神經,心臟,手腳和衣服幾個部分,通過一定的仿生思想和有效地利用太陽輻射,將建筑能耗有效降低。另外在材料應用上,盡力采用了當地材質,尤其在保溫材料上,利用了當地的蘆葦。(圖2)

3策略做法歸納

3.1對當地的地貌、氣候等自然環境特征的尊重

不斷涌現的新技術使現代建筑建造克服了地形的約束,甚至能創造出與外部環境完全隔離的內部人工環境,自然環境特征對建筑形成的制約能力降低。地域性建筑創作在自然環境問題中的策略思想要求我們堅決杜絕這種科學技術對自然的生硬碰撞。

首先要對建筑所處環境的地貌進行細致的考察,其中之一是檢查當地的地形狀況,不能盲目地為了追求建筑的形式而大動土方,造成地表肌理的破壞,尤其在諸如坡地,溝壑等特殊地形上更要順應地勢,因地制宜;之二是檢查當地的土壤特征,尤其在諸如濕地、海邊、田園等特殊成分的土層上,我們必須減弱建筑的地基對其原有生態成分的破壞,對此我們希望用折衷的方式來設計建筑:利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包括設計技術、施工技術、材料技術等,盡量融合建筑形式的施工與自然環境的矛盾。例如,在海邊的濕地可以用木材等可回收、無污染的材料作為樁基,將建筑架空,而盡量減少或杜絕鋼筋混凝土的使用,如果不可避免地使用,我們提倡對材料進行必要處理,減少對土壤破壞。

然后,要對建筑所處環境的氣候條件進行細致考察,其中之一包括對濕度、溫度等最基本因素的考察,諸如寒冷地區的保溫做法,炎熱地區的防曬措施,潮濕地區的隔瘴手段等等。之二是對日照、風向、降雨、降雪等其他氣候條件的考察,尤其在這些自然條件特殊的地區內,要把它們作為建筑設計必要考慮因素,我們在建筑形式等方面要服從這些因素或盡量減少之間的沖突,同時我們需要評價這些氣候因素對人體生物的舒適感,需要解決室內自然通風,溫度恒定等。這里也不做過多的闡述。

在生態觀念上這個方面是涉及到氣候形成和微氣候對建筑的影響這兩個層次。從生態學角度我們稱這種探討為“能流控制下建筑結合氣候的設計方法”,而這里我們結合地域性的理論將其簡化。理論上,我們將建筑當成庇護所,這樣就形成一個與外部環境有不同的小環境,這個環境的氣候稱為微氣候,也就是二次調節的氣候。微氣候是生態設計的一個重要的指標,而影響這個指標的一個絕對因素就是外界氣候情況,這樣可以看出,很多生態學上的處理手段可以以地域性理論中的原理簡化成樸素的處理手段。這是二者的結合點,我們在生態設計中完全可以利用當地建筑對氣候尊重的這個屬性來完成。

總之,地域性建筑創作的本身就是以客觀地域現有的條件為基礎而進行的,我們以積極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來滿足這些客觀條件,那么建筑的地域性特征自然會以一種樸素和踏實的方式流露出來。

3.2減少建筑能耗,降級對自然能源的過度使用

地域性建筑創作在自然環境問題中的策略思想要求我們在進行地域性建筑創作的過程中重視降低建筑的能耗,同時減少對自然能源的過度使用。具體有三方面,一是建筑材料使用;二是節能方面的設計;三是建筑耗能的來源方式。

首先是建筑材料使用,我們應該減少建筑材料的運輸消耗,應該提倡研究地域性建筑材料,就地適材,同時提倡建筑材料使用的循環性、耐久性和靈活性,盡量減少一次性材料的使用,特別注意材料的環保性能。其次是注重節能方面的設計,要求我們在設計過程上除了展示一定的手法外,更要注意考慮節能方面的設計,這其實涉及下文所要提到的技術問題,比如在建筑的體量上注意整體性、減少建筑外表面積,利用設計進行自然通風和采光,減少人工設備的過多使用等等,這些方面有時候會和其它設計因素相沖突,這就需要我們用折衷的手段來綜合思考,我們提倡必要時舍棄虛夸的建筑手法表現,而做到以自然為本、以人為本的原則。最后是建筑的能源消耗方式,這里我們所提及的建筑耗能主要是從建筑熱能補給(采暖)、建筑光能補給(燈光)、建筑動能補給(包括電梯等設備)、建筑制冷補給幾個方面來說的。這些涵蓋了建筑基本的耗能,我們需要對這些能源的來源方式做思考,提倡采用被動式能源策略,注重開發和利用具有地區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能等),限制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時注意雨水的收集與再利用,節約能源。

3.3控制建筑垃圾排放對環境的壓力

這里有兩種垃圾類型,一種是建筑維持運作所向自然環境排放的廢氣和污染物,其中主要包括人們使用的生活垃圾和廢氣的排放;一種是建筑自身在達到使用年限形成的自身廢棄物。

地域性建筑創作在自然環境問題中的策略思想要求我們在地域性建筑創作的同時考慮這兩個方面的處理。對于前者,我們必須把其納入到整個地域環境系統中進行設計,首先在整體規劃上要有統籌安排,例如盡量不放置酒店等具有較大垃圾排放量的建筑安置在環境質量要求高的諸如生態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地,如果必須,則盡量在邊緣地帶,而且區內需要進行垃圾排放系統設計,利用中水處理和垃圾降解等生態手段進行必要處理;同時可以利用一些地域性因素,比如濕地具有降解垃圾的功能,如果在濕地地區設計建筑,完全可以考慮這種地域的功能,將垃圾直接利用基地進行降解,這樣同時也形成了該地區的特殊特色。

對于建筑物自身形成的建筑垃圾,我們需要從建筑材料等方面統籌考慮,主要包括結構材料和外維護材料,總體原則是利用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注意材料的循環使用,在可能的前提下盡量使用再生材料;特別注意的是地基材料,盡量不破壞地區的表皮肌理和對土地產生污染,這里可以借鑒當地傳統建筑的技術同時結合現代技術的處理方式進行實施。

4結合地域性植物將綠化與建筑設計相結合

我們可以挖掘地域性植物的生態功能,將必要的綠化引入到建筑周圍以及室內環境。首先是對地區原有植被的盡可能保留,尤其對高大的地方樹木,在設計中甚至可以為其留出位置或提供室內生長空間;其次是對建筑周圍環境景觀的營造,需要結合當地植物,在自然綠化不能滿足的情況下,引入必要的人工綠化,在引入的同時需要注意當地樹木和花草的生長習性,并將建筑設計當成與這些植物系統共生的一部分,這里涉及到最后要說的室內綠化,我們要把植物由外界引入到室內,也是要利用當地的植被,增加建筑內部的空氣質量,減少通風壓力,尤其在高層建筑尤其重要。

這里強調的是當地的植物,因為只有當地植物才能真正適應當地自然氣候特征,為建筑更好地與自然的融合發揮更大作用,同時也自然表現出地域性的特征。

參考文獻:

[1] 凱瑟琳?斯萊塞. 地域風格建筑. 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10.

篇(10)

二、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方式

1、綜合區域自然環境、人文特色以及生活模式進行建筑設計

本文以錦里建筑為例,錦里地區具有古代三國文化背景,今有四川成都建筑文化特色,充分體現了該地區文化發展和歷史變更留下的印記。在現代城市建筑中依然保留古代時期的客棧、商鋪和院落等建筑,充分體現了該地區古代時期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風格,與周圍自然景觀相互襯托,共同體現出當地的區域特色。此外,現代建筑吸取了古代建筑設計精髓,并在現代元素和設計理念的幫助下進行升華,與當地人文特色朝相輝映,給人一種時空變化的感受。

2、要善于借鑒當地傳統的建筑符號

裝飾是一種傳統文化,是利用各種裝飾材料進行藝術加工,具有一定的語言和符號,一定信息的載體和功能標志,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以各種存在方式為人們所感知和使用。我們可以通過裝飾的形式就可以判斷出哪些是東方的,哪些是西方的,甚至可以分辨出其所表現的區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比如清代建筑裝飾中運用了大量的吉祥圖案,取材廣泛,各種人物、景物、動植物都有表現,利用其諧音和形象,寓意和象征特定的含義。

3、建筑設計要充分考慮當地環境的影響

不同的地域環境造就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地與特征和地方精神的差異,使文脈成為建筑及空間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地氣候及地理環境的不同,自然景觀、植被和建筑材料也都呈現出巨大差異,而他們所形成的空間特征和風格也千差萬別。有高原的粗獷豪邁,也有水鄉的細膩柔情,有合院的保守儒雅,也有古鎮的古樸清新。

4、充分利用項目所在地特有的建筑材料

不同地區受自然環境和地理特征的差異,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當地充足、優質的資源作為建筑材料。我們在設計建筑物時,必須在了解地域性質和出產建筑材料的類別進行劃分,使建筑設計既凸顯地域特色,也降低建筑物造價。

5、建筑的地域性與當地的人文、歷史的緊密聯系

建筑設計師在設計建筑時,要深入該建筑所在的區域進行了解,充分發掘周圍的有用信息,通過與現代的科技技術相結合,才能讓設計師們在繼承歷史建筑物風格的同時,還可以創造出與現今時代相適應的新的創作理念。

6、建筑理念要與時代要求相匹配

現代化建筑設計也就說現代化傳統設計,所謂傳統設計,就是指繼承歷史時期的人文因素、歷史事件以及建造材料等方面,而現代建筑設計也是以這些因素為基礎的,這些因素雖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或多或少的改變,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因素會遺留下來與當地的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此,一個現代的建筑設計如果能夠充分的表現出這些細節問題,那么就可以完美的詮釋該地區的特色。此外,在進行建筑設計時,也要學習西方文化,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要大膽的去結合西方文化,正確對待西方文化問題。

上一篇: 人生價值概念 下一篇: 縣域經濟發展趨勢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色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 |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57 | 久久精品福利中文字幕 | 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