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7:07: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化學的重要意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化學制藥工藝學是藥物合成路線、工藝原理、工業生產過程及實現其最優化途徑和方法的一門學科。制藥工業是整個醫藥產業的核心,如何以消耗原料、能源和資本為主的工業經濟,轉向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使用的知識經濟,開發易于組織生產、操作安全和環境友好的生產工藝,成為新時代制藥工藝學教學面臨的艱巨任務。
一、原子經濟性理論的提出
有機合成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曲折的歷史進程,從1973年化學大師Woodward的維生素B12全合成,到當代最著名的化學家Corey的反合成分析法,為有機合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1年著名化學家B.M.Trost首次提出“原于經濟性(Atom Economy)”的理論,即在化學反應中究竟有多少原料的原子進入到了產品之中,其計算公式為:原子利用率=(目標生成物的質量/參加該反應所有反應物的總質量)×100%。這一新的評估標準為藥物合成的綠色化途徑提供了一個指導方向,即盡可能地節約不可再生資源,又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B.M.Trost因此獲得1998年美國“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的學術獎。
二、原子經濟性理論的應用
人們常用原子經濟性來評估化學工藝過程,要求盡可能地節約那些不可再生的原料資源。理想的“原子經濟性”反應應有100%的反應物轉化到最終產物中,而沒有副產物生成。傳統的有機合成化學比較重視反應產物的收率,而較多地忽略了副產物或廢棄物的生成。
1.設計合理的合成工藝路線
一個化合物往往可通過多種不同的合成途徑制備,但相對化學當量的反應,高選擇性、高效的催化反應才符合綠色化學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基本骨架與功能基團構建的原子經濟性,如(+)-生物素的工業化生產工藝路線選擇中,其5碳側鏈的構建采用C3+C2策略,以二氧化碳為原料,運用典型的雙格式反應一步形成5C羧基側鏈,比已有的C3+C3-C1合成策略更具原子經濟性,且原料易得,原子利用率高,廢物排放少。因此該工藝路線在中國的投產以絕對的優勢壟斷世界,不僅獲得巨額利潤,更具有保護資源和環境的社會效應;另一方面,有機反應的原子經濟性。如環已烯為目標化合物時,從脫水反應的追溯求源思考方法,可以想到其前體化合物需為環已醇;但從原子經濟性考慮,我們更應通過其前體化合物為丁二烯與乙烯通過Diels-Alder反應得到。因此工藝路線的選擇中盡可能利用加成反應、重排反應等原子經濟性反應,避免使用消除反應、取代反應等非原子經濟型反應。
2.發展高選擇性、高效的催化劑
手性藥物獲得單一手性分子的方法中,外消旋體的拆分是一個重要的途徑。但是,理想的產率也只能達到50%,另一半異構體只能廢棄,因此不對稱合成反應是理想的原子經濟性綠色化學途徑。200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Knowles,Noyori和Sharpless三位化學家,以表彰他們在不對稱催化反應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也表明了催化不對稱反應在醫藥工業的重要意義。
在不對稱催化反應日益發展的今天,教學中應重視案例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新觀念、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型手性催化劑的思考。如動態動力學拆分的方法,使用手性催化劑催化異構化反應,這樣單一光學活性化合物的產率就可以達到80%~90%。還有如不對稱活化(毒化)、不對稱放大、去對稱化反應等新的觀念、方法和技術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發展的。至于新型手性催化劑的研制,更需要重視具有我國特色的新型手性配體和相應的手性催化劑的研究和開發,如酶催化劑、有機小分子催化劑都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在我國已有非常成功的例子――(+)-生物素的工業化不對稱合成,采用的手性輔助劑和催化劑原料來自氯霉素生產過程中的手性右胺。該手性催化劑成功地應用到了(+)-生物素中間體手性內酯的合成中,大大降低了(+)-生物素的生產成本。此工藝的特點為廢物利用和綠色化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當然,目前真正屬于高“原子經濟性”的有機合成反應,特別是適于工業化生產的高“原子經濟性”的有機合成反應還不多見。化學制藥工藝學的教學應培養學生自覺地用“原子經濟性”的原則去審視已有的有機合成反應,減少化學合成中有毒原料的使用,提高原料和溶劑的利用率,節約能源,努力開發符合“原子經濟性”原則的新工藝。
參考文獻:
一、數學文化和教育概覽
“數學文化”,狹義的解釋,是指數學的思想、精神、方法、觀點、語言,以及它們的形成和發展;廣義的解釋,則是除這些以外,還包含數學史、數學美、數學教育、數學與人文的交叉、數學與各種文化的關系。數學文化教育在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和改變數學公共基礎課的教學現狀、提高大學數學公共基礎課教學質量方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深化教學改革。推進和完善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促進文理交融。……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這些教育目標的實現,數學文化教育在其中將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數學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現在西方數學哲學、數學史的研究之中。最早系統提出數學文化觀的是美國學者R•懷爾德,在他的著作《數學概念的進化》和《作為文化系統的數學》中從文化生成的理論、發展理論等方面提出數學文化系統的概念及有關理論。將數學文化研究推向的當屬哥廷根學派著名的數學家M•克萊因,在其傳世之作《西方文化中的數學》自序中寫道“:在西方文明中,數學一直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力量。幾乎每個人都知道,數學在工程設計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實用價值。最為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寶貴的、無可比擬的人類成就,數學在使人賞心悅目和提供審美價值方面,至少可以與其他任何一種文化門類媲美。”克萊因的另一巨著《古今數學思想》被譽稱是“就數學史而論,這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本。”書中著重論述數學思想的古往今來,努力說明數學的意義是什么,各門數學之間以及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尤其是和力學、物理學的關系是怎樣的。克萊因的繼承人,同屬哥廷根學派的德國數學家R•柯朗與哈佛大學的著名拓撲數學家H•羅賓合著的數學名著《什么是數學》是探尋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完美之作,愛因斯坦評論說:“本書是對整個數學領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徹清晰的闡述。”十九世紀后半葉和二十世紀初,西方數學文化的研究和教育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
國內較早從事數學文化理論研究的是著名數學哲學家、教育家鄭毓信教授,在數學•哲學•文化•教育系列叢書中的第一部著作《數學教育哲學》中就已經開始用其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數學教育的哲學基礎,提升了數學教育的理論地位。另一力作《數學文化學》從數學的文化觀念、數學文化史的研究和數學的文化價值這樣三個方面構建起了數學文化學的初步理論框架。鄭毓信教授在他的《數學文化學》中指出,西方數學并不是人類歷史上唯一可能的數學形式,中國古代數學與古希臘數學很不相同,數學文化的研究也必須有中西數學文化的差異與比較性研究的內容。最近幾年,關于數學文化的研究專著也越來越多,比如游安軍、黃秦安、齊民友等,分別從不同的視角給數學文化以新的解讀和發展。筆者也曾對我國現階段高校數學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研究現狀和實施數學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給出了粗淺的分析。
進入21世紀,數學文化的相關研究成果漸漸地滲透到大學數學課程教學中。特別是2003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數學史、數學文化課程建設與教學研討會”,著手把數學文化的研究和教學推向全國,隨后國內一些大學陸續開設了相應的選修課。在本科生數學文化教育中開展較早的應該是南開大學的顧沛老師的課題組,并且得到了聽課學生的廣泛認可,數學文化課程已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課程組后來還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南開大學的數學文化課是公選課,受師資和辦學條件的限制,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選課要求。在大學數學公共基礎課教學中滲透文化思想還有許多工作可做。
二、大學數學公共基礎課實施文化教育的措施
囿于當前大多數理工科高校的數學公共基礎課課時普遍不足的現狀,完全將數學文化教育的重任納入課堂教學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符合數學教育規律的。所以,在數學公共基礎課開課之前有必要根據各校的實際課時數,合理安排好課內和課外教學內容和形式,以期達到數學公共基礎課教學中滲透文化思想的目標。
(一)課內數學文化素質教育措施課堂教學是大學數學教學的主陣地,如何通過數學文化觀下的課堂教學來切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研究能力,是擺在高校數學公共基礎課教師面前的一個現實的課題。
1.增加數學科普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優秀的數學科普知識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特別是數學史和數學應用方面的知識,挖掘數學理論的實際應用背景,精心挑選內容健康、形式多樣、貼近授課內容的科普素材(比如數學名家、數學典故、數學名題、數學方法、數學觀點、數學思想等),恰到好處地插入課堂教學,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尋求數學進步的歷史軌跡,進而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2.引入與學生專業知識相關的案例———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現階段工科院校的數學公共基礎課教學內容與學生專業學習很難對接,學生在學習物理、幾何或經濟學時需要用到的數學知識,囿于課時限制被教學計劃刪除。因此,可采取與專業教師交流或合作的方式加深對學生所學專業的認識,根據學生專業性質,合理調整授課內容,將學生在專業課學習時遇到的需要用數學知識解答的問題,作為案例直接引入課堂教學,讓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專業學習聯系更加緊密。#p#分頁標題#e#
3.增加數學實驗環節———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為學生開設數學實驗課,以學生的親身參與為主,基于某些具體的數學問題以計算機為工具,讓學生通過數學軟件或自編的程序進行自由的探索,從中發現、總結出可能存在的規律,然后加以論證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由于受到師資和實驗中心機房的限制,數學實驗課只能從部分專業試點,實驗的內容和學時需要根據學生專業性質合理規劃。
4.課堂教學施行問題解決型和小課題研究型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研究能力。突破純應試教育的數學教學思維模式,變傳統的“定義———定理———例題———習題”授課方式為“實際問題———數學化問題———問題解決的策略和方法———問題解決過程中所產生的數學知識———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也就是將教材中相關的若干內容加以組合、整合為一個個有明確探究目標的小專題。比如在剛開始學習高等數學時,讓學生研究“高等數學在本專業課程中的應用”;在學習函數的極值與最大值最小值時,讓學生探究“極值與最大值最小值在日常生活的經濟問題中的應用”;在學習曲線的參數方程時,讓學生探究“曲線的參數方程的應用”等,并由學生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法。
(二)課外數學文化素質教育措施大學數學教學模式客觀上減少了師生之間的直接接觸機會,只依靠每周一兩次的課堂教學時間是很難完成大學數學教學的所有目標的,通過數學文化觀下的課外輔助教學就可以很好地彌補課時不足、師生接觸不多等實際問題。
分析化學是一門為研究物質的組成、物質的含量以及物質的結構形態等化學信息提供分析方法及理論的科學[1],在醫藥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四大民族醫藥體系之一的中醫藥體系是華夏5000年文化的結晶,曾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分析化學在定性、定量方面的突出表現則是其走出國門、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同時也是各個中醫藥院校醫學檢驗、藥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之一。
人才培養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務,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的重大進展,社會各界對人才質量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己逐漸成為各個高等院校的共同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科學技術的時代意味著知識在不斷地變革,革新在不斷地進行。教育應較少地致力于傳遞和儲存知識,而應該更努力追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即學會如何學習。”布魯納,著名的教育家、教育心理學家,也提出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的認識過程,學習應該是“索取”過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而PBL教學法正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較好的突破了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是1969年由美國Barrows教授首創,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方式。與LBL(lecture-based learning)傳統教學法相比,PBL教學法更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學生的創新能力、發現問題、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學能力等能力的培養,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2]
1 分析化學在教學中引入PBL教學法的必要性
在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學科不斷發展,新的交叉學科也不斷涌現,照本宣科或填鴨式的“滿堂灌”式教學已難以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宗旨。分析化學所涉及的酸堿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還原平衡和配位平衡,事實上學生在高中時已對這四大化學平衡有所了解,而作為大學的入門課程絕不能簡單重復高中所學,而應讓學生在理論提升的同時,凝練為實際應用的能力。此外,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會到自主學習獲得新知識絕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學會超越和發現現有知識體系的不足。第1個提出“氧化還原平衡理論”的科學家是沒有學過“氧化還原平衡”的,可是他的老師培養了他實現超越和發現的素養。[3]
分析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僅要深基礎化學的理論和概念、熟練實驗操作,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傳統教學的弊端很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教學方法講授為主,限制了學生的主動獲取的意識和想象力;②教學時間不足,教授內容有限,也無法因材施教;③實驗課程驗證性實驗較多,探索研究性較少,幾乎未涉及新技術;④期末成績往往僅限于理論考試、實驗報告及操作,并未考核學生的創新能力,無法顯現有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傳統分析化學的教學只注重理論知識,忽略了與實際相聯系以及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由此學生在分析化學專業素養方面只會紙上談兵,對于新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往往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這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相悖。因此,將PBL教學法應用于分析化學教學中來培養自學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 PBL在分析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針對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采用PBL教學法進行的改革嘗試,由于人們不同的理解,在具體實施上有所差異,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設計問題階段、探索解決階段以及交流討論階段。
2.1 情景問題設計
一般設計的問題既需符合教學內容、難易適中,也要貼近生活實際,才能夠激發學生興趣,這就對設計問題的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授課教師需在教學準備過程中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在教學過程中由具體的情境引發問題來引起學生注意、引發學生興趣,使“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4]。
在講授氧化還原滴定法的理論教學中,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①什么是氧化還原滴定法;②常用的標準溶液有哪些,應該如何配制;③通過查閱文獻,設計如何測定指定樣品中葡萄糖含量,寫出測定步驟;④葡萄糖含量作為臨床上診斷糖尿病的一個重要指標,臨床上通常是如何檢測葡萄糖含量?問題透過理論聯系實際,由淺到深,在使學生明確教學目標的同時,還可以使學生了解到分析化學與生活和將來的工作都緊密相連,能夠學有所用,同時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得到提升。
2.2 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探究及階段性研討
解決問題的途徑有很多,灌輸式和單純的傳授式教學會降低學生的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造成思維僵化。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建構主體,教師可以是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引導學生對知識深入理解,投入到高層次的認知活動中,這樣就達到了PBL教學法拓寬視野、發展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提出的問題要由淺入深,學生帶著疑問去探索思考,帶著問題查閱資料,包括參考書和文獻,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獲取資料的基本方式,比如,中英文數據庫的種類及文獻檢索方法等,從而培養其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此外,教學的重心在學習過程的調控和情景設計上,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學生在已有知識上,借鑒資料中的方法主動參與解決問題,這樣,在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能學會探究的方法,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面對分析化學的問題,學生第一時間是調動原有初高中知識和經驗,但僅憑原有的知識并不能高效解決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新的知識融入其中,共同解決問題。過程中適當引入合作及小組交流,把學生隨機分組,圍繞問題組內交流,互相啟發,最終各組學生要將收獲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文字及口頭報告。教師必須參與到小組討論中,適當加以引導,期間合理運用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會使得學生產生持續學習的動力,并對自身階段性成長更有把握。
例如,在學習配位滴定法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測定葡萄糖酸鋅口服液中Zn含量的相關方法或流程圖,在講解過程中引入配位滴定法及其理論知識,并提出第1系列問題:(1)配位滴定法的定義是什么?(2)常見的配位劑有哪些?(3)配位滴定的應用有哪些?(4)EDTA是什么物質?如何配位?幾齒配位化合物?學生可通過查閱配位滴定、配位劑的相關文獻,形成小組討論模式來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此部分教學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合作精神,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的過程,為新理論的學習做好鋪墊。在第1階段的4個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將學生匯報的結果進行總結和拓展,引導學生思考第2系列問題:(1)如何正確認識穩定常數、副反應系數和條件穩定常數等?(2)配位滴定指示劑的該如何選擇?(3)如何控制配位滴定的反應條件?第2階段的問題是在第1階段問題解決后的深入。授課教師可先讓學生進行理論假設或分析,后以實驗探究方式進行解決問題。通過設計、驗證得到的結果更易使學生信服且印象深刻,既激發學生興趣,又鍛煉其綜合能力。
3 結語
期末PBL教學評價調查問卷顯示,PBL教學法可調動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知識掌握得更牢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因此,在分析化學教學中引入PBL教學法,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體現了教師的“導”完全為學生的“學”服務這一理念。與傳統教學法相比,PBL教學法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綜合分析素質、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應當在分析專業基礎課教學中逐步實施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魏芳弟,胡琴,楊靜,蔡政,許貫虹.案例版《分析化學》教材使用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2(12):1160-1161.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8-0028-01
演示實驗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的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主要作用是為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提供“生動的直觀”。因此,演示實驗是學生認識化學知識的開始,它對于基礎知識的講授,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對于課堂教學的效果,以至于整個教學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實驗在教學中數量最多,使用最廣,是廣大化學教師最喜歡的一種實驗方法,也是一種為學生認識和操作示范的重要教學形式。
一、演示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重要主觀原因,良好的學習興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維的動力。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實驗具有千變萬化的現象,是喚起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學生剛接觸化學,用千變萬化的實驗現象來吸引學生。通過一系列趣味性實驗,激發學生的興奮點,使之形成今后愉快、主動學習化學的內在動力。另外,在實驗課上做演示實驗,教師設計一系列問題,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學中循循善誘,適時點撥,逐步培養具體、全面、深入地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本質和內在規律性,使學生的思維從表象到本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化學實驗從設計、操作到分析實驗結果、總結歸納規律,都離不開科學的思維方法。這種圍繞演示實驗層層設疑,不斷深入的教學,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化學實驗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分析法、歸納法、對比法以及綜合法等,應該知道思維方法比實驗結果更為重要。就像培根說過的: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比如分析法,就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使學生的思維從表象到本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二、化學實驗有助于學生形成化學概念
化學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常包括定義、原理、反應規律等。學生形成化學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而化學實驗就是通過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來形成感性熟悉的,通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實實驗,能有助于學生形成思維,加深對反映物質特性的化學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形成酸本質特性的概念時,教材安排了鹽酸與石蕊試液、鋅、鐵、鐵銹、氧化銅、氫氧化銅、硝酸銀溶液反應的一組實驗,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上述實驗,直到學生熟悉鹽酸能與指示劑、多種活潑金屬、金屬氧化物、某些鹽反應,能與堿起中和反應等化學特性,從而使學生能得出酸本質特性的概念。又如,在化學基本反應類型的教學中,我們借助木炭、硫粉、鐵絲、紅磷等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通過這些典型、系列的化學反應,指導、培養學生形成抽象的化合反應概念。此外,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的化學反應概念,也都是通過典型、系列的化學實驗后,歸納、總結形成的。
(1)納米原料在化學反應應用化工技術的重要性分析。納米是當代高端的技術,其接近微觀的技術使得很多領域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化工技術中,納米原料也得到了應用。納米的優良特性很多,表面以及內部結構等都有著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優勢。尤其是在涂層的防護方面,納米原料可以降低溶解性,并有效隔離紫外線等外在的侵擾。在化工技術以及化工生產中,納米材料起到了非常大的抗輻射的作用,其應用前景樂觀,并進一步推動了化工技術中復合材料的發展與應用。
(2)化工技術中,催化劑是非常必要的。很多化學反應中都需要催化劑的使用,并且在大型的化工加工生產中,催化劑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視。催化劑能夠有效地控制化學反應的時間,并直接影響著化學反應的效率以及速率。而在實際的化工生產中,化工技術要求催化劑的使用效率要非常高,才能滿足實際生產的標準。然而,在多數化工加工中,催化劑的效果往往都是無法滿足要求。這樣的現狀導致了化工原料的浪費,增加了環境污染等等。化工加工中,催化劑的使用最好也是采用納米材料。這樣在催化時間的控制上,以及效果的呈現上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2化工技術中廢物處理相關的化學反應的重要性分析
化學反應的應用不僅僅是用來進行化工加工,即不完全是進行生產,對于環保的難題———廢物的處理問題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在當今環保為主流的時代,化工技術方面對于廢物的處理是主要課題。化學反應的充分分析與利用,在實際中進行的對比分析,掌握了化學反應的最佳條件,最佳使用率,最佳產出效果的同時,還要注意對于廢物的處理問題。長久以來,化工場的污染問題一直難以解決。主要原因在于:
(1)廢物處理過程復雜,同樣需要采用化學反應進行有毒有害物質的綜合。
(2)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強,為了節約成本而不愿意去進行污染治理。以上2點分析中,可以對第一點進行重點分析,化工廠中危害最大的為廢水。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和有毒物質,需要進行處理。對于污水處理,應該安排專家,對廢水先進行抽樣化驗,分析水中含有的主要有害物質。然后再根據其化學反應原理,進行中和處理,將廢水中的有害物質沉淀,降低其危害程度,保證廢水無危害排放。
一、語言、翻譯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認知存在著緊密的關系。語言是用來構建和交流意義的,是了解人類思維的窗口(Fauconnier, 1999)。語言是人類智慧的表現,體現著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不同地域的人類,由于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不同,對世界的認識不盡相同。這種對世界認識的差異,則會以語言作為媒介表現出來。翻譯不僅涉及兩種不同的語言,更涉及兩種不同的文化。翻譯是將一種語言所承載的意義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跨語言、跨文化活動。翻譯的表象是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然而其本質卻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認知的轉換。準確又具有欣賞價值的譯文,不僅僅是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一種跨文化的溝通。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一定要深入了解譯文的源文化,以及受眾讀者的文化背景和認知能力。
二、文化認知在翻譯中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類意識的產物。研究對外漢語教學的趙賢州先生(1996)認為:跨文化交際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人類享有某些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際之所以產生某些偏差,是因為雙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異的文化信息。譯者在開始一個譯者的職責之前,首先應作為一個讀者,正確地理解原文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在形式上的轉換,更包括兩種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似性和兼容性。劉宓慶先生(1999)認為:文化的可譯性是由認識的同一性及語義系統的同構原理和人類思維形式的同一性原理決定的。但除了同一性之外,文化間的差異性也不容小覷。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傳遞譯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1.文化認知造成的語義差異
由于譯者和作者來自不同的文化領域,彼此身上都承載著各自民族文化的歷史、政治和經濟形態。母語的文化特征多多少少會影響跨文化語言交際,因此,如果譯者本身沒有強烈的跨文化意識,不深入地了解作者所處的文化,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對譯文的誤讀和誤譯。
中國文化受佛教的影響很大。“龍”這種生物,就是佛教宗教背景下的產物。“龍”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之物,形似蛇,有爪,身披鱗片,頭頂雙角,能浮于云端,吞云吐雨,是皇權的象征,代表了至高無上的權力與尊貴。在古代,“龍”是皇帝的象征,古代的皇帝身著“龍袍”,把自己稱作“真龍天子”。中國人把自己稱為“龍的傳人”,把對子女的期望描述成“望子成龍”。巧妙的是,在西方國家,也存在“龍”這種傳說中的生物。西方的“龍”在英語中叫“dragon”, 和中國“龍”是同一個詞。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這種在東方神秘尊貴的生物被描繪成有翼、有巨爪鱗片、會噴火的巨大的蛇形怪物。其脾氣兇惡暴躁,是傳說中的怪獸,也是罪惡的象征。兩種“龍”,雖然長相相似、名稱相同,但兩種文化中所代表的意義卻一褒一貶、截然不同。
例如,“這個企業在該產業中起龍頭作用。”這句話如果翻譯成“This cooperation is playing the dragon head role in that industry.”則是不恰當的。因為在西方,“dragon”扮演的是邪惡的角色。正確的譯法應為:“This cooperation is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that industry.” 又如,撒切爾夫人在保守黨年會上發言時曾說:“... but we have other dragons to kill.”這里的“dragon”代表西方惡龍,應譯為“……我們還有很多的困難需要克服。”,這里如果理解成東方神秘高貴的“龍”,就會造成誤解,甚至是誤會。
在中國,我們把怕老婆的丈夫戲稱為“妻管嚴”,這個詞和“氣管炎”諧音,所以有時開玩笑時我們會說:“這個人有氣管炎。”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把這句話譯為“He has rachitic.”,那么外國賓客就會以為這個男人得了“氣管炎”這種病。由于譯者沒有準確把握原文的文化,因此造成這種誤譯的產生。我們在翻譯這句話時應該體現源文化中的隱含意義,那就是 “怕老婆”。因此,上句應該譯為“He is a hen-pecked man.”
在以上兩個例子中,雖然詞匯相同,但詞義卻千差萬別。譯者在翻譯時,要倍加注意,強化跨文化意識,避免誤譯的產生。
2.文化缺省
不同語言文化之間會有文化現象的不一致和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指原文中所含的文化信息在譯文的文化中沒有相應的“對應語”來表達。這一語言現象與兩種不同的社會的風俗習慣和社會構架有關。雨果曾說:“翻譯如以寬頸瓶中水灌注在狹頸瓶中,傍傾而流失者必多。”(毛榮貴,2001:250)譯者應尊重兩種語言各自的文化,采用合理的手段,彌補文化缺省,達到促進文化交流的目的。
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八卦的“陰”“陽”,分別被音譯為yin, yang。Yin 和 yang 在詞典中被分別注釋為 “yin, 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yang, 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即使如此,由于英語中沒有“五行八卦”這一概念,即使有了注釋,對于有些英語母語的讀者來說也仍然很難理解。
再比如,中國古代的“梅、蘭、竹、菊”被譽為花中“四君子”,這是古代詩人根據這些植物的外貌和開花特性,發揮了自己的想象能力,進而引申成了君子的某些高貴品性。因此,這些植物被稱為“花中君子”。在西方,它們并沒有任何特殊的意義。
中國有個習語叫“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有名的聰明人,是三國時期劉備的軍師。而“皮匠”這個職業是由于其發音和“諸葛亮”諧音相似,才被拿出來補全句子結構的。這句話的原意是指眾人的智慧遠超過一個人的智慧。但西方人并不知道“諸葛亮”是誰,也不明白為什么會拿“皮匠 cobbler”和“諸葛亮”相比。對于這句話,正確的處理方式是避開文化認知中的信息缺失,直接根據句意翻譯,應譯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正如“諸葛亮”代表智慧一樣,有些人物因為太過出名并且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我們常用他們的名字來指代某種性格或含義,英語中也是如此。例如,“I am not Hamlet.”(賈立偉,2008)。這里的“Hamlet”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個人物,是丹麥王的兒子。然而有一天丹麥王的鬼魂來找他,告訴他自己是被當今國王,哈姆雷特的叔叔害死,要他為自己復仇。哈姆雷特一方面對父親之死產生懷疑,一方面又擔憂是魔鬼意圖蠱惑他,猶豫不決,左右為難,最終為了避免叔叔的懷疑,開始裝瘋賣傻。現在用“Hamlet”這個名字代表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的人。由于中國文化中沒有 “哈姆雷特”這個人物,因此,這里翻譯成“我不是哈姆雷特”是不恰當的,也不利于目標讀者理解句義。如果根據涵義譯為“我不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更合適。
由上可知,文學典故和文化形式的不同,必然會產生許多的文化缺省,為目標讀者的閱讀和理解制造障礙。跨文化譯者在翻譯時,應該注重其意,對形式上的不同做適當的取舍,才能達到準確傳遞信息的目的。
三、結語
翻譯既是語言之間的溝通,又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文化認知的差異對翻譯實踐至關重要,會對翻譯實踐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作為連接兩種文化的橋梁和紐帶,要提高自身對文化的感知和對兩種語言的運用能力,努力準確傳遞原文信息,實現譯文在兩種文化認知中最大限度的自然轉換。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Giles.Introduction to Methods and Generalizations,in T. Jansen and G. Redeker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Scope and Methodology,The Hague:Mouton De Gruyter,1999.
[2]賈立偉.翻譯中的文化缺省透視[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8 5(10):345.
[3]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1.消毒劑(Disinfectant)
(1)75%酒精、碘酒(碘酊);
(2)含氯消毒劑:次氯酸鈉、漂白粉、二氧化氯等;
(3)氧化劑類消毒劑:常見的有過氧乙酸、高錳酸鉀。
2.防腐劑(Preservative)
(1)福爾馬林;(2)苯甲酸鈉;(3)乳酸鈉。
3.收斂劑:ZnSO4?7H2O、硝酸銀等。
4.麻醉劑:笑氣(N2O)、乙醚(CH3CH2OCH2CH3)、氯仿(CHCl3)。
5.“鋇餐”:BaSO4。
6.瀉藥
(1)容積性瀉藥:MgSO4?7H2O、Na2SO4?10H2O;
(2)接觸性瀉藥:酚酞(果導片的主要成分);
(3)滑潤性瀉藥:液體石蠟、甘油。
7.重金屬離子中毒解毒劑:牛奶、蛋清、豆漿等。
8.抗酸劑
(1)吸收性抗酸藥:碳酸氫鈉;
(2)非吸收性抗酸藥:碳酸鈣、氧化鎂、氫氧化鋁、三硅酸鎂等。
9.解熱鎮痛劑: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
10.抗生素(Antibiotics):青霉素、盤尼西林(青霉素G的鈉鹽)。
11.興奮劑(Dope):麻黃堿、苯丙胺、咖啡因等。
二、維生素或元素缺乏與生理疾病
1.缺乏維生素A——引發夜盲癥或干眼病。
缺乏維生素C——引發壞血病。
缺乏維生素D——引發佝僂病或軟骨病。
2.缺乏鐵元素——引發缺鐵性貧血。
3.缺乏碘元素——引發甲狀腺腫大。
4.缺乏鈣元素——影響生長發育。
5.缺乏鋅元素——影響生長發育、智力發育。
6.缺乏銅元素——引發冠心病、營養性貧血。
7.缺乏硒元素——引發心肌病及心肌衰竭,易患癌癥。
8.缺乏鎂元素——引發心肌壞死、心肌梗塞。
9.缺乏鉀元素——引發心律不齊、神經傳導不正常、嘔吐。
10.缺乏錳元素——引發骨骼畸形、導致貧血、動脈硬化及癌癥。
三、市售藥物的簡單分類
中藥:我國傳統使用的植物、動物、礦物藥及其成藥稱中藥。
西藥:有機化學藥品、無機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稱西藥。
Rx:處方藥(需要經過醫生處方才能從藥房或藥店獲得,
并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的藥物)
OTC:非處方藥(不需要持有醫生處方就可以從藥房或
藥店購買的藥物)
四、幾種常見類藥物的藥理性能及不良反應
1.抗酸類藥物
常用的抗酸類藥物主要成分一般為無機弱堿性物質,能中和過多的胃酸,降低胃蛋白酶分解胃壁蛋白的能力,減弱或解除胃酸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面的腐蝕和刺激作用,有利于潰瘍面的愈合。碳酸氫鈉和碳酸鈣都會釋放CO2而不利于胃潰瘍病人使用。尿毒癥病人應禁用含鎂抗酸藥。長期服用含三硅酸鎂的抗酸藥可發生二氧化硅的尿石。長期服用氫氧化鋁類抗酸藥可以導致骨代謝異常和骨質軟化。所以選用抗酸類藥物時要有針對性。
2.解熱鎮痛類藥物
最常用的解熱鎮痛類藥物是阿司匹林。它主要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解熱、鎮痛、抗炎、抗風濕,可應用于高熱、感冒、頭痛、肌肉痛等。它的解熱功能在于影響人體的散熱過程,通過血管的擴張、出汗增加而實現解熱;它的鎮痛功能在于它能對抗致痛因子——緩激肽;它在消炎、抗風濕方面的功能在于抑制致炎物質的生成和穩定溶酶體膜。同時阿司匹林還在治療心臟病、防治老年癡呆、防治中風等方面有一定的療效。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和水楊酸反應。
3.抗生素類藥物
抗生素的藥物機理主要是通過:①阻礙細菌細胞壁的合成;②與細菌細胞膜相互作用,增強細菌細胞膜的通透性;③與細菌核糖體相互所用,抑制蛋白質的合成;④阻礙細菌DNA的復制和轉錄,這四個不同角度來實現抑菌或殺菌的。應用抗生素,既鍛煉了細菌的耐藥能力,又殺死我們體內的有益菌群,其不良反應如抑制骨髓造血機能,所以我們必須有節制地使用抗生素。
五、近年以藥物知識為載體的高考試題
1.依托藥物知識,考查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2011年浙江卷以醫藥中間體——二苯基乙二酮(如圖1)的合成為載體,考查:①儀器名稱;②趁熱過濾、冷卻結晶時獲得較大晶體的方法;③出現過飽和現象時,促進晶體析出的方法;④抽濾、晶體轉移、洗滌的注意事項和試劑的選擇;⑤采用薄層色譜跟蹤反應過程,探究合適的回流時間。
2.借助藥物成分,考查無機基礎知識
(1)2011年山東卷、四川卷的第1題都涉及了“鋇餐”。
(2)2010年上海卷考查了NO在某些疾病治療中的作用(NO醫療作用主要在抗腫瘤、支氣管哮喘方面)。
(3)2010年上海卷以胃舒平為切入點,考查了三硅酸鎂的改寫、物質結構部分的對角線原理、核外電子排布式、離子半徑、Al(OH)3的兩性以及Al2O3、MgO和SiO2的高熔點耐高溫常識。
3.利用藥物結構,考查基本反應和官能團知識
(1)2011年重慶卷提供了小分子抗癌藥物NM-3和D-58(圖2)的相關結構,考查:①兩個不同結構中與NaOH溶液反應的情況;②兩個結構使溴水褪色的不同機理;③酚羥基與FeCl3顯色問題。
(2)2010年重慶卷以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經化學法拼合制備得解熱鎮痛抗炎藥——貝諾酯的合成反應(圖3)為載體,考查:①酚羥基顯色反應;②阿司匹林、撲熱息痛水解情況分析;③酯基的憎水性。
另外2010年全國理綜新課標卷、選修《化學與生活》、2010年天津卷均涉及了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
(3)2010年四川卷以中藥狼把草的成分之一(圖4)為背景,考查了加成反應、該物質與NaOH溶液和NaHCO3溶液的反應情況。
(4)2010年浙江卷考查了核黃素(維生素B2),自選模塊中考查嗎啡和杜冷丁的有關結構(圖5)。
體育的價值就是實現體育貼近生活、生活充滿體育。只有這樣體育才能更好地展示體育的魅力、實現體育的價值。因此中學體育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體育教學不管是為了實現健康體育還是終身體育,其目的都是為了滿足社會進步的需要、順應時展的潮流。實現現代化體育教育也是時展的大勢所趨。所以構建體育信息化技術能夠更好地為學生的體育活動服務,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興趣,加強對體育知識的了解,最終實現體育教育生活化和現代化。
1.2體育信息化教學的立體化
教育倡導“以人文本”,任何教育都是以學生為根本,以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同樣體育教學也不例外,這也是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體育離不開生活,生活同樣缺不了體育。體育教育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和享受運動的快樂,從而獲得愉悅的體育情感體驗,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和需求,使體育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學生通過信息網絡能夠更多地了解體育知識,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可以增強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愛好。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體育教學能夠更好地實現立體化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更好地展示體育的高難度動作,全方位展現體育技巧,實現我國體育教育向現代化邁進。除此之外,體育教學的立體化還可以向學生展現不同的體育鍛煉方法,增加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愛好,提升學生對體育知識的了解,樹立良好的體育鍛煉態度。
1.3體育信息化教學的模擬化
體育教學過程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只有對學生的身體狀況有充分了解才能夠更好地實施體育教學。一般情況下,中學生缺乏專業的體育基礎,運動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教師在進行一些體育知識的講解時難以真正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最終會影響體育教學的質量,所以在進行體育教學時,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體育教學的信息化技術。通過對體育教學的動作模擬可以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在這樣的動畫模擬中不僅能夠直觀地看到相應的體育動作,而且教師也能夠減少體育教學的壓力和工作量。在信息化技術中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來實現體育教學。例如在體育課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觀看一些體育比賽視頻等,向學生講解相關的體育知識,強化學生的體育觀念,幫助學生樹立鍛煉的意識,最終實現體育信息網絡化教學的目標。視頻中實際運動技巧的講解,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領略體育的魅力。
2體育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
2.1實現體育教學結構的優化
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實現我國體育教學的現代化。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主要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尤其是在理論知識的課堂上,由于教師自身的專業差異,導致許多的體育知識只能靠學生的想象以及教師的講解來進行。長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習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體育知識的興趣,最終會影響他們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而在信息化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動態的畫面以及專業人員的演示來了解相關的體育知識,提高自身學習體育的興趣愛好。除此之外,教師通過采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還可以減少教學壓力和教學負擔,優化體育教學結構。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進行交流,減少不必要的體育教學環節。在網絡中教師還可以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而來適應體育教學發展的需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體育,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愛好。
2.2能夠準確把握教學方法
學生在學習體育有關內容時一般都會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對于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第一,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即時了解我國體育教學的動態,從而幫助教師發現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善,提高教學的質量。第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了解學生的狀況,能夠實現與學生之間的快速交流與溝通,了解學生的想法,從而盡量滿足學生的課堂需要,提高學生主動學習體育的積極性。第三,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網絡上查找一些科學的體育教學方法,解決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把體育教學數字化、智能化,提高中學體育教學質量。
2.3提升體育教學的管理水平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能夠實現教學信息的實時交流,從而能夠幫助中學體育教師更好地進行體育教學。在這樣的信息環境下,教師不僅可以及時了解我國國內的教學方法,還能夠了解國外的一些先進教學模式,從而為自身的教學提供借鑒和思考。中學生正處在人生的一個特殊時期,他們對事物一般都充滿好奇心,樂于接受新鮮的事物,所以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應該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提升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積極性。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實現體育教學的特色化。同時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感受和興趣愛好,找到適合他們自身條件的學習方法,最終提高中學體育教學的質量。
2.4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中只能夠被動的接受教師講解的體育知識,書本上一些抽象的講解最終會影響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和愛好。除此之外,教師在體育課堂上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進行體育教學,也會導致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下降。所以中學體育教學的信息化可以動態模擬體育技巧,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體育知識,最終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愛好,提升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
一、更能引起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例如,在“化學能與電能”的學習中,要學習化學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這就涉及到要學習原電池的原理。教師可以首先演示“蕃茄原電池”(用銅片、鋅片、導線、音樂卡和西紅柿組成)這一趣味實驗,使學生在感受音樂卡發出的音樂聲中產生疑問:這個簡單構造為什么能使音樂卡發出聲音?在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望的同時,鼓勵學生討論質疑:音樂卡發聲肯定有電流通過,這電流從何而來?這時學生的思維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提出問題,交流解釋。從而引入本堂課的中心內容:通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探究原電池的工作原理,進而理解化學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理論。化學實驗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而完整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認知的需要,讓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體驗知識的產生、積累與發展過程,在真實而復雜的背景中體會知識的本質,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并通過合作學習,主動探索,親身經歷從發現問題、形成問題,到解決問題,即獲得“真知”。真正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化學實驗引發了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高中化學新課程十分重視教學情景的創設,倡導在自然界和生產生活的背景中進行化學知識的教學,以此來改變傳統教學脫離特定的學習情景與知識存在的實際背景,從而導致學習形式化、抽象化、簡單化以及記憶表征單一的弊病。
二、提供形成化學概念、驗證和理解化學基礎理論的感性材料
科學概念是客觀事物的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抽象,它來自于客觀現實,又高于客觀現實。要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充分理解科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靈活地解決科學問題,必須獲得有關客觀事物的足夠多的感性材料,這些感性材料是形成和掌握科學概念的必要條件。實驗是獲得感性認識的重要途徑。在化學教學中運用化學實驗來展示化學現象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典型、更生動、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認識。例如,在《物質的分類》中學習丁達爾效應時,可組織學生實驗: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膠體的燒杯置于暗處,分別用激光筆(或手電筒)照射燒杯中的液體,在與光束垂直的方向進行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學生看到當光束通過Fe(OH)3膠體時,可以看到一條光亮的“通路少,而光束通過CuSO4溶液時,則看不到此現象。通過實驗的直觀現象,使學生能理解:這條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膠體粒子對光線散射(光波偏離原來方向而分散傳播)形成的,進而使學生形成“丁達爾效應”這一化學概念。
新課程中很多化學概念和理論的形成,一般都首先從認識具體物質的性質入手。而物質的性質,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實驗手段,在人為控制的條件下,使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才顯露出來,被學生感知。學生從獲得化學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形成化學概念、認識化學理論。
三、訓練實驗操作技能
以往的化學實驗非常重視實驗操作技能的訓練,在教學大綱中單獨詳細的列出了教學中需要學生學習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并對這些操作技能規定了較為嚴格的a、b、c三個層次;過分強調實驗技能的熟練化,進行專門訓練的做法既枯燥,效益又不高,是需要加以扭轉的。《課標》中未對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做出十分明確的教學要求,但一正學生牢固掌握化學實驗基本技能,是我國化學課程及其教學的一條需要繼承的成功經驗。在新課程中應改進的是不要過分強調實驗技能的熟練化,不要讓實驗技能訓練游離于具體的實驗探究活動之外,而進行專門的、刻板的訓練。換句話說,就是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實驗探究活動上,在積極、主動的實驗探究活動中,形成化學實驗技能,使實驗技能的訓練成為實驗探究活動的結果之一。
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
傳統的化學教材中往往對實驗現象有較為準確的詳細描述,學生閱讀了課本對實驗現象的描述后,往往結合實驗中出現的更為豐富多彩的現象歸為簡單的、統一的、課本中的語言描述,更對一些精細的實驗現象視而不見,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對實驗現象觀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使化學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功能發揮受到一定影響。
新教材中對大多數實驗的現象沒有直接作出描述,而是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根據實際現象做出各自的描述,當學生描述的現象不一致時,還可通過討論探明原因,達到統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變化,讓化學實驗更好地發揮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功能。
例如,在《硫酸、硝酸和氨》中“硫酸的氧化性”部分,利用實驗濃硫酸與銅反應,大多數情況下學生觀察反應后溶液不顯藍色,學生通過老師引導討論,進一步實驗驗證討論以探明原因,達到對該實驗事實的統一認識。
五、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方法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高中化學課程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影響,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化學實驗是學生認識主體獲得直接的感性經驗和事實材料的根本途徑和重要手段,是檢驗和發展假說的實踐基礎,是使化學科學知識達到真理標準的基本方法。學生在化學實驗的過程中,通過對實驗原理的學習,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數據和結果的分析,來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化學知識,推導和驗證化學假設,從而形成真實的、科學的理性認識,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新課程中的科學探究和科學家進行的科學探究一樣,也具有問題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設特征、驗證特征和評價反饋特征。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針對發現的問題,在回憶總結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礎上,做出大膽假設或猜想,并通過化學實驗對提出的假設或猜想進行證實或證偽。所以,化學實驗不僅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時驗證假設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為學生將來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方法。由于新課程的實驗教學的目標體系增加了新的內容,則實驗教學必然會增加一些新的功能。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教學是一門科學。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師運用語言的形式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因此,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富于藝術性的語言,能夠有效地保證教學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發揮最佳效能。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有自己獨特的語體屬性。作為一名中學化學教師,既要注重化學教學語言的專業化,又要加強化學語言的口語化和規范化,注重化學教學的美感和藝術性。應盡量使自己的化學教學語言成為激發學生奮起探索的觸發點。
一、語言準確精練
化學教學語言準確、規范符合科學性,是對化學教師的基本要求,作為化學教師首先要在這方面下工夫。教學語言不準確,可能使學生產生誤解,甚至造成錯誤。如把化學方程式中的“+”讀作“加”,“=”讀作“等于”;又如電解質的定義是“凡是在溶液里或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其中“或”字若誤為“和”字,則意義就完全不同了。若是非電解質,則應用“和”字而不能用“或”字。因此,教師的課堂語言務必清楚、準確,要有字斟句酌的細功。這樣就能使學生得到嚴格鍛煉,養成一絲不茍的學風。反之,講課時模棱兩可,似是而非,將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甚至養成馬馬虎虎的習慣。
語言精練必須服從于教學規律,采用最優教學方法,放大膽地讓學生思考、討論、歸納、總結,教師的語言只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化學術語是非常精煉的。因為它對教學語言要求突出重點用詞恰當,言簡意賅,干凈利落,不嗦,符合現代漢語規范和要求。如講“離子共存”這一知識點時,可以最后歸納為“一等、二性、三特、四反應”來突破難點;闡述“氣體摩爾體積”這一重要概念,就要扣住四個環節,條件(標準狀況)、物質的量(1摩爾)、物質狀態(氣體)、數值及單位(22.4升);而對于化學平衡則用“逆、等、動、定、變”五字特征來分析講述。像這種簡潔明確的語言使學生易于鞏固,易于記憶。
二、語言生動趣味
化學教學中采用生動趣味的語言,可以把模糊的事理講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講生動,啟發學生去探索、去追問、去挖掘,使學生的思維經常處于活躍狀態。如講“決定微粒半徑大小的因素”時,借助于生活中的大白菜來說明:“微粒電子層數越多,半徑越大”比喻為大白菜的菜葉片數,片數越多,大白菜個頭越大,質量越大來解釋。雖然科學性欠周密,但能降低難度,使學生學而不厭。再如,講述苯的結構和性質關系時,可說苯就像“似驢非驢、似馬非馬的馬、驢雜交后代――騾子一樣,既有牛高馬大的身材,又有長耳細尾的驢征”,苯中碳碳鍵就是單、雙鍵的“雜交”產物,所以苯既有烷烴的某些性質,又有烯烴的某些性質。如此深入淺出的講述,必然會使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輕松地汲取知識營養。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要聯系學生的實際打比喻,講故事要貼切,整個教學過程要突出重點,不能為興趣而興趣,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三、語言抑揚頓挫
注重課堂語言的抑揚頓挫,要吐字有力,充滿激情。化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精心準備每一堂課,精心設計教學中的細小環節,把三尺講臺當做學生眼中的舞臺,充滿激情的上好課,向學生充分展示化學教育和語言藝術相結合的化學知識。這樣,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能較長時間的維系。教師在教學中充滿激情的演繹,容易感染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學習、自主學習的激情。人們常說,一個人首先要學會感動自己,才可能去感染別人。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只有自己的教學充滿激情,才有可能去渲染學生的學習熱情。
化學教學中善于巧妙的使用語言藝術,不僅會增添教學活力,營造出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而且對學生的學習也會產生強大得磁力,像磁鐵一般吸引著學生,使學生向往著你所教的學科知識,還可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對學生認知的內驅力的形成和提高起到一般方法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能審時度勢的抓住機會巧用語言藝術,重視教學中感知的應用,學生的學習效率一定會得到提高,學習成績也一定會有顯著的進步。
【參考資料】
[1]郭珊珊. 中學化學教學中的語言藝術性[J]. 考試周刊, 201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