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經濟的意義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12 16:50: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虛擬經濟的意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虛擬經濟的意義

篇(1)

精神生產是人類的一種特殊的生產的方式,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的一個過程。勞動在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行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從自然自然到人化自然的轉變。精神生產是人類通過語言等符號中介對世界的世界進行了觀念上的掌握和加工,創造了一個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具有精神價值的觀念化的人化自然。廣義虛擬經濟指的是將同時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為主導的)經濟,以及只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經濟的總和,它是一種基于生活價值論的以人為本的經濟。在廣義虛擬經濟日漸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的今天,運用馬克思的精神生產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可以更好地理解廣義虛擬經濟的本質,也可以更好的研究精神生產發展的規律。

一、精神生產的發展歷史

精神生產是社會基本分工的一部分,是人的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的表現,人類生產和發展從社會基本分工開始作為起點,社會基本分工將人類社會成員分成不同的階層,認為,社會發展的最終力量是來自于社會活動,因為“歷史過程中的決定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因為生產的復合性,這里所指的生產不僅僅是經濟意義上的物質生產,而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還包括精神生產和人的生產。這三種生產是有機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反映了人類社會活動的三個方面,而不是社會生產的三個發展階段,這三種生產是社會生產的共同要素。物質生產就是指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也就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人通過勞動工具同自然之間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從而來滿足人類存在和發展的需求,物質生產活動在人類的歷史活動中處于始源性的地位,它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的基礎,也就是解決人的物質需求與自然的存在之間的矛盾的方式方法;精神生產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社會活動,它滿足的是人類的精神需求同自然存在之間的矛盾,通過人與外界進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換、通過生產者自身的內化和創造出智力成果,人的精神生產產品包含了理論觀點、科學知識、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等;人的生產則是在物質資料和精神產品的基礎上,通過社會關系的締結(婚姻、家庭、繼承等),培養和教育出特殊的產品,也就是人類本身,這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還有延續的前提。人的生產活動是人通過自身的能力,將自然自然改造成人化自然并以滿足人的需求的過程,是一種“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統一體,就是“人的本質量的對象化”。

回顧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三種生產在不同的人類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霸谝磺猩鐣问街卸家砸环N一定的生產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在原始社會,采集和狩獵是最主要的勞動方式,也是維系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手段,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依附在“勞動越不發展,勞動產品的數量、從而社會的財富越受限制,社會制度就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系的支配”的階段,人的精神生產還呈停滯和蒙昧階段。隨著人口數量和人的勞動能力的不斷提高,生產范圍和交換規模的擴大,人的經濟關系開始形成,人類社會演化進入到文明社會,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不斷強大使得物質產品不斷豐富,物質交換為基礎形成了社會關系,精神生產在這一時期也開始發揮作用,隨著工業化時期的到來,人類自身的生產逐漸被物質生產所占據,人的精神生產也在物質生產中發生了異化,到了知識時代,經濟全球化和經濟虛擬化,把人們帶入到了一個新的虛擬經濟社會。也就是林左鳴認為的“隨著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目前人類社會總體上已經跨越了物本經濟時代,進入了廣義虛擬經濟時代?!痹趶V義虛擬經濟時代,傳統的財富標志從原有的附著在土地和機器等有形物向人的生活對象化尤其是精神對象化轉變,表現為“并非傳統意義下的勞動并不見得一定要對象化(凝聚)于某種物質之上,卻也是有價值的,也是人們所需求的財富。而且這種財富的意義在于它不僅僅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還更體現為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

二、廣義虛擬經濟下的精神生產新特性

廣義虛擬經濟時代,精神生產代替物質生產成為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兩種生產方式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相互影響的結果。精神生產與廣義虛擬經濟有著復雜且長期的聯系,雖然虛擬經濟的迅猛發展是工業文明后期,但是我們從勞動分工來看,精神生a在原始后期的社會分工中獨立出來成為一種新的生產活動,“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分離時起才真正成為分工”。分工導致了一部分人從傳統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脫離出來,從事專門的公共事務的管理,這就是早期的腦力勞動。隨著分工的擴大和階級的形成,掌握著生產資料和絕大部分產品的統治階級中的思想家群體,徹底與體力勞動絕緣,能夠專門從事精神生產。在這一時期,精神生產是一種特權,是一種愛好和消遣,只是統治階級中很少一部分人用來進行地位和身份象征的產業。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后,所有生產過程和要素都被卷入到資本主義體系中,精神生產也從“圣壇”上被拉下來,成為一種具有經濟學意義上的有用性生產,精神生產正式融入社會職業分工。人類社會進入知識時代,信息和科學在社會生產發展中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來,尤其是虛擬經濟發展高速發展,對于知識和科學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增強,使得其從經濟生活中的一個主要角色上升為決定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虛擬經濟下,精神產品迅速聚集,精神生產力不再通過物質這個中介發揮經濟學功能和產生作用,而是以虛擬經濟的出現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來展現,成為創造國民收入的主力軍,虛擬經濟從根本上說是建立在對于知識和信息的加工利用,是對人的生活的對象化,是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精神生產,虛擬經濟賦予精神生產的新發展。

(一)虛擬經濟成為精神生產的標志

“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虛擬經濟的到來,必然會使精神生產受到新的關注和審視,這就表現為支撐虛擬經濟的信息已經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在虛擬經濟時代,尤其是廣義虛擬經濟下,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發展、社會的發展等更多的體現在人的生活對象化生產水平的提高,體現在二元價值容介態生產中。

(二)虛擬經濟賦予精神生產主體最廣闊的生產空間

虛擬經濟不僅僅引起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重大變革,還應當看到起涉及到的學科領域范圍以及科學思想的創新是前所未有的,虛擬經濟下的精神生產在生產力的全要素、全過程中進行演化,突破了原有生產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體現出一種更為廣闊的時間觀和空間觀。在虛擬經濟生產過程和虛擬方法在自然、社會和思維領域中的廣泛揭示和運用,在虛擬經濟下,人們認識、利用和創造世界的品質和素B在不斷的提升,帶來的是新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創新模式和生活方式,精神生產在虛擬經濟時代成為帶動全球性資源共享與配置的新發展。

(三)虛擬經濟下精神產品形式更加豐富

精神生產從生產過程轉化為具體的產品存在形式,也就是對象化的產品,如科學文化、藝術產品等,精神產品在人的生產產出中處于很高的地位,是人的創造性的集中體現,精神生產將人的知識性和創造性結合起來。廣義虛擬經濟是生活對象化的經濟,廣義虛擬價值體現的是人類生活的價值,廣義虛擬價值的創造亦即是人類生活的創造。在廣義虛擬經濟中,精神產品的領域和范圍擴大了,更多的具有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產品被生產出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人的多樣化的需求和多樣化的選擇在虛擬經濟時代受到尊重,具有創造性的、在原有發展模式中被認為是沒有價值的產品在廣義虛擬經濟時代得到重生,精神生產在廣義虛擬經濟中帶來了精神文明的巨大發展,豐富的精神生產產品給人類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四)廣義虛擬經濟下的精神生產科學化

廣義虛擬經濟的到來,使得知識和信息的生產與人的精神之力的充分發揮相結合,傳統的物質生產的內在缺陷被克服,原來的孤立分散的認識在虛擬經濟的網絡化發展中連接起來,經過了不斷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實現了對于科學認識的更加合理化的資源分配與利用,生產的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在虛擬經濟下,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的科學技術創新,減少人類技術活動所帶來的異化和負面價值,實現廣義虛擬經濟理論所提出的人本價值。廣義虛擬經濟下大大縮短了精神生產的時間和成本,推動了精神生產的進一步的發展,實現了人本精神和物本精神,經濟、文化、社會和科技的和諧統一。

三、中國發展廣義虛擬經濟下的精神生產路徑

中國經濟經過三十年的工業化發展,制度紅利和人口紅利已經釋放,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瓶頸期,“二元結構”進一步突出,這就決定了我們的現代化建設面臨著雙重的壓力,中國轉型要從農業經濟發展為工業經濟,實現生產的現代化,又要在工業經濟發展中實現對于知識經濟的過渡,實現生產的虛擬化和信息化。因此在廣義虛擬經濟下進一步來刺激精神生產是當前經濟新常態的重中之重?,F在我們強調改革供給側,供給側就是釋放國內的需求要素,從而進一步的刺激生產的活躍性,我國的人的生活對象化即廣義虛擬經濟的主要產品形式的生產起步比較晚,發展不充分,因此推進對于人的生活對象化的精神生產對推動經濟新常態的改革發展意義重大。

(一)自覺開發精神生產

廣義虛擬經濟下的精神生產的形成和發展,我們需要不是自發盲目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生產的指向性和自覺性,虛擬經濟給精神生產提供了新平臺、新工具和新發展,因此我們需要研究虛擬經濟下的精神生產的導向性和價值性。精神生產的形成、發展和產出有著其內在的客觀規律,我們需要在廣義虛擬經濟下進一步探索和遵循精神生產、發展的規律,要積極探索虛擬經濟下精神生產的條件,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制定我國精神生產開發的方法和步驟,要把生活對象化吸納進經濟發展之中。工業化的生產使得精神生產的分化變得日益嚴重,因此,在廣義虛擬經濟下需要將精神生產進一步的整合,要根據精神生產的分化和整合的特點和規律更加自覺的開發精神生產,提高虛擬經濟的精神生產價值,才能夠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我國的經濟新常態建設提供動力。

(二)深度開發精神生產

當今時代不研究虛擬經濟的本質,不把握它的發展規律,甚至無視它的存在,就必然落伍于時代。這是一種新的財富觀念,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創新的理論武器。研究與掌握這一理論武器,將會使我們從虛擬經濟的被動、消極、自發的實踐上升到主動、積極、自覺的實踐,廣義虛擬經濟下精神生產的開發要循序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原則,要根據廣義虛擬經濟的內部結構和發展規律,對精神生產深度開發。以滿足人們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為目的,以品牌、服務、體驗和文化消費等要素為體現的“廣義”虛擬價值早已滲透到經濟活動的幾乎所有領域,并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虛擬經濟的廣義形態的普遍存在,已是不爭的事實。人類社會已經依循其自身內在的發展規律邁進了一個嶄新的經濟時代――廣義虛擬經濟時代。因此,對廣義虛擬經濟現象及理論進行深入研究也就成為當代經濟學不可回避的義務和不可推卸的責任。從廣義虛擬經濟的內在結構來看,我們要對生活對象化中的情感過程、認知過程和意志過程的開發,還需要進行精神生產物化過程的開發,虛擬經濟運行的是指就是從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出發,考充分激發人的心理需求來支撐精神生產,因此我們對于精神生產的深度開發就是要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打造商品的虛擬價值,將精神生產所帶來的價值附加在產品中,高位的虛擬價值需要一定的使用價值來依托,把隨著高人氣并能夠像更高層次的使用價值來轉化。

篇(2)

一、虛擬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分析

虛擬經濟是一個現實,是總體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和一個現象。

馬克思關于虛擬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初級階段的論述非常精辟。貨幣的功能主要是價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經濟社會中,支付環節和實物環節發生了分離,貨幣經歷了信用化、資本化的進程。從實質上講,其屬性利功能己發生了變化,它具有與實物或實體經濟相互聯系、又相互分離的兩重性。實體經濟突然成了貨幣信用的天然載體。

兩者一旦分離,貨幣在經濟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實體經濟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狀態和運作體系。虛擬經濟的發展便突飛猛進。經濟發展到規?;彤a業化以后,資本積累和生產集中成了生產力的內在需求,資本市場便以資金集中的體系出現了,大量的社會閑散貨幣轉換為股票、債券等各種有價證券。它是貨幣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的信用化,使以資金利資本流動為代表的金融業對與實體經濟超越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航運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又為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化金融市場形成提供了發展的基本條件。二戰以后,世界貨幣體系幾經變動,使得金融資本市場的影響力日趨擴大。

該體系的發展源于實體經濟,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體系的運作規律也部分地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限制,反過來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縱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如何認識這種背離,使之更好地為我所用,也許是我們對虛擬經濟最本質和最具實踐意義的理解。

二、虛擬經濟發展的階段

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在會后提出了虛擬經濟發展的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閑置貨幣的資本化,即人們手中的閑置貨幣變成了可以產生利息的資本。第二個階段則是生息資本的社會化,即由銀行作為中介機構將人們手中閑置的貨幣借入,再轉貸出去生息,人們還可用閑置貨幣購買各種有價證券來生息,這是人們手中的存款憑證有價證券也就是虛擬資本。第四個階段是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即虛擬資本可以跨國進行交易。

以上的階段論客觀地描述了虛擬經濟發展的過程,對人們把握虛擬經濟的運行趨勢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三、何為我國所提倡和追求的虛擬經濟

當前,在西方“虛擬經濟”一詞往往是指電子商務等“網上經濟”活動。

國內一些學者也贊同這一概念,以有形、無形來確定和劃分實物和虛擬兩種經濟形態。電子商務的興起作為一種新的重大的經濟現象,其本質也是經濟活動信用化的表現。

十六大以來,我國學界關于虛擬經濟的爭論很多,大多集中在虛擬經濟的界定上。關于虛擬經濟代表性的論述圍繞著信用制度展開,認為虛擬經濟的內涵是信用制度膨脹下金融活動與實體經濟偏離的那一部分形態,不能將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動視為虛擬經濟。有學者認為:虛擬經濟是指信用膨脹形成的金融資產和金融市場中與實體經濟沒有直接聯系的金融交易活動。上述界定本身并沒有經濟學理論上的含義,僅僅是為了便于對經濟現象的描述,這種觀點比較接近主流觀點。國內還有一種觀點是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來劃分,把非物質生產活動統統視為虛擬經濟。這一劃分引出了關于價值和財富創造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問題。

筆者認為,以上觀點在認識虛擬經濟的本質上很有幫助,但是并未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需要論及虛擬經濟的具體運用。關于虛擬經濟,我國的資本市場運作體系不完善,社會閑散資金投資渠道缺乏,風險投資進入和退出架構尚未具雛形,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資金支持,中介服務組織極度不發達。只有以這些事實為基礎出發點,才能論及虛擬經濟的實質和其重要性。

四、關于我國發展虛擬經濟,促進實體經濟的良性運行的幾點建議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要發展的虛擬經濟內容和功能應該區別于世界上虛擬經濟發展的現狀,結合我國的國情和虛擬經濟的一些發展經驗,筆者認為完善的市場體系建設、有力的法律保證、適時的政策調整是成功的關鍵。

1.盡快建立健全風險投資體系,推動民間資本運營的良性擴展。我國產業的結構還未實現高級化,集中表現在產品的附加值特別是科技含量不高,體現在產業發展上就是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相對滯后。而制約其成長的主要因素是投資渠道的不暢。美國的硅谷產業群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先進版本,它的成功應該歸功于風險投資體系的完善。我國的創業資本投資已經起步,但普遍面臨資本金嚴重不足的困難(平均資本金不足100萬元)。為此,我國應逐步建立和完善創業投資機制以拓展中小企業創業投資的資金渠道,特別是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業投資問題。

實現這個目標,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盡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場,為風險投資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間資本,使投資主體多元化。我國的居民儲蓄已經突破10萬億,沒有多樣化的投資方式,既會造成社會范圍內資金利用的低效率,也會對銀行的經營形成巨大的壓力。

2.大力發展中介服務組織,增強社會的風險意識,嚴格控制泡沫經濟的過度膨脹。我國證券市場上的各類中介機構如投資銀行、審計機構、證券分析機構、咨詢機構等數量比較少,并且相比較國外相關機構水平也比較落后。

我認為發展我國中介組織,要明確三個方向:一是增強中介組織的獨立性和權威性。這在美國有安達信事件的教訓。建議采取審計評估輪換制,規定每個審計機構對同一公司審計的員工連續年限,并嚴格執行責任追究制。顯然審計成本會微有增加,但其社會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機構的服務范圍。將更多有潛力的個小企業、高新企業納入中介機構的服務體系,為風險投資等行為創造更好的外在環境。三是培養一批高水平的經濟分析和咨詢機構,同時,將大學研究界學者和社會體機構有機地聯系起來。學界的人力資源是寶貴的財富,內部的爭鳴可以讓人們更好地認清某經濟現象的發展規律和趨勢。我國在這一方面確實有待提高。

3.進一步規范證券市場,強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場監管體制。近期著名的“藍田”事件竟然由一個業外的研究人員來引發,從某種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國證券市場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備性,也對我國的行政性監管提出了一個重要課題。嚴禁違規資金入市場,防范新信貸風險的政策具有長期性。

參照國外先進經驗,我國要大力推進以下措施:首先,要嚴格股票交易實名制,每個投資者對自己的交易行為負責,打擊市場內的惡意勾結,防上機構投資者或其他人戶聯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對市場操縱者的處罰力度,切實保障中小股東的利益。要調動社會閑散資金進入資本市場,保障中小股東的權益是個關鍵,另一方面,越來越成熟的中小股東也會成為市場上有力的監督力量和影響力量。第三,要加強交易信息、重大決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監管部門應當定期及時公布上市公司的股東戶數的相關資料,對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實行負責制,嚴厲處罰散布虛假信息的公司和個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增強中小股東、特別是社會資金的投資積極性。

4.加快金融創新步伐,在有條件的地區進行試點。金融創新是虛擬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金融創新涵蓋內容較廣,包括貨幣和信用形式的創新、金融機構組織和經營管理上的創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術等技術上的創新、交易范圍的擴大等。

嚴格地說,由于市場體系仍未完備,新經濟尚不發達,國內金融創新大發展的條件還未完全具備。但是,我們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經濟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發展在小范圍內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如期貨期權、外匯保值等。

篇(3)

二、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

(一)樣本數據來源本研究的主要數據來源于對北京地區家庭服務業市場問卷抽樣調研。調研地點選擇家庭服務公司數量較多的朝陽區、西城區、東城區與海淀區。調研共回收問卷825份,其中有效問卷768份,有效率為93.09%。

(二)樣本特征樣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調研樣本中性別比例比較平衡,男女基本各占一半。年齡層次偏年輕化,其中20~30歲以及30~40歲分別超過三分之一,是調查樣本的主要年齡層次。樣本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其中本科及碩士以上占比分別超過四成和兩成,本科以上學歷總共超過七成。而小學、初中占比較小,高中、技校、中專以及大專共占比約三成。出現這樣結果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源于樣本年輕化,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受過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在北京工作人群大多具有學歷上的基本準入條件,這樣就使得樣本文化程度較高。有學齡前兒童的樣本對家庭服務業中早教以及母嬰護理有著比較明顯的需求,隨著近年來消費意識的轉變,對其需求更加強烈。同時,早教及母嬰護理類型的工作,相對來說具備一定技術上的要求。從樣本的居住情況來看,北京市擁有較多的外來人口,且在北京購買住宅、子女教育都與戶口有著直接的關系。樣本中北京戶口人群占六成,外地戶口占四成。從住所性質來看,自有住房占據一半比例,其次是選擇在北京租房居住占到三成;居住在單位提供的公寓占到兩成。大體上說,自有住房意味著在北京安家,可以側面反映這部分人群多為固定居住人群,對家庭服務業選擇的概率要大于另外一半流動性較強的群體。從居住狀態上逾一半樣本人群和朋友共同居住,有五分之一的人處于獨自居住狀態,與配偶居住的占到近兩成,僅與父母居住的占到很小非比例。這顯示,居住狀態的特征,反映了樣本年齡層次的生活特點。從樣本的工作性質來看,普通的企業員工占到三分之一,企業管理者占比為四分之一,技術人員,公務員所占比例不到兩成,而工人、私營業主或者無業退休人員占比更小。數據反映出樣本人群大多處于較為繁忙的工作狀態。從樣本的月收入水平來看,5000~10000元水平占據最大比例,將近四成,處于每月5000元以下的占比不到兩成,而僅四成樣本群體收入超過每月1萬元,受調查者中月收入超過2萬元的占比不到一成。相比2013年北京市民5453元的月平均收入來說,受調查者的總體月收入水平與北京市平均水平持平。從對家庭服務員的雇傭情況來看,調查樣本中超過四分之一的人群正在雇傭家庭服務員。家庭服務中提供做飯和保潔工作的比率分別為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總和將近六成。而老人、病人、母嬰等護理具有相似比例,分別占比不到兩成。若我們按照工作所需要的技術含量將家庭服務員從事的工作進行分類,把保潔、做飯等低水平工作歸為家庭勞動類服務,把老人與母嬰的護理等需要一定技能的工作歸為家庭護理類服務,把早教與家教外教等需要較高技術水平的工作歸為家庭教育類服務,則目前被調查區域從事家庭勞動類的家庭服務員還是占據大多數。這說明,在北京市家庭服務業中傳統服務類型占據較大市場。對家庭服務的支付情況來看,占最多比例的是每月3000元以下的水平,其中每月2000~3000元的占到三分之一,而能夠超過每月4000元的僅有不到一成。

三、計量模型

本文的分析分成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了解什么樣的消費者會選擇雇傭家庭服務員。在這個階段,我們會考察消費者的個人特征、職業和居住情況等因素對消費者雇傭決策的影響。第二階段,我們要了解在選擇雇傭家庭服務員的消費者中,消費者是否愿意為高水平家庭服務工作進行更高的支付。本研究在實證分析上最大的特點是,只有當消費者在第一階段選擇了雇傭家庭服務后,第二階段的如家庭服務工作層次等變量才能被觀察到。對于這個過程可能產生的選擇性偏誤(selectionbias),本文采取基于樣本選擇的有序probit模型減少其對估計結果的影響。一般的,Heckman備擇模型可以用來估計第二階段因變量為連續變量的問題。而本文遇到的問題是,在進行樣本選擇后,即當消費者選擇雇傭家庭服務員后,第二階段面對的是一個需要進行有序probit回歸的步驟,因為支付意愿是由低到高排列的。因此,不能簡單地使用有序probit回歸或者Heckman二階段回歸。對此,Vella(1998)從假設、估計方法和數據結構三個方面討論了存在樣本選擇時的估計問題;Nayg(a2003)運用基于樣本選擇的有序probit模型研究了消費者對輻照食品的支付意愿;DeLucaetal(.2011)又對基于樣本選擇的有序估計理論與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與補充。根據具體情形,本文利用樣本選擇的有序probit模型來進行估計。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若ρ=0,則atanhρ=0,則基于樣本選擇的有序probit與一般的有序probit將得到同樣的結果。若ρ≠0,則必須運用基于樣本選擇的有序回歸來估計最終的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

四、計量結果

(一)變量設定按照前文提出的兩階段模型,我們設定兩階段模型的自變量和因變量,如表2所示。

(二)估計結果及分析本文使用計量分析軟件Stata13.0中的orderedprobitmodelwithselection功能,在對消費者是否雇傭家庭服務員進行probit回歸的基礎上,分別對消費者的支付意愿進行有序probit估計,并計算各個選定自變量分別對支付意愿五個等級的邊際效應。具體分析如下。首先,考察第一階段影響消費者雇傭家庭服務員的主要因素??梢詮谋?看出,在樣本的個體特征方面,呈現兩個影響結果。一方面,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家中是否有學齡前兒童以及是否與父母共同居住對是否選擇家庭服務員的決策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以年齡的邊際效應最為顯著,即年齡在30歲以上的消費者有15%的可能性更傾向于選擇雇傭家庭服務員。本文的調查對象主要由年齡在30至50歲之間的高學歷人群構成,這一組樣本一般都處于自己事業的上升和成熟階段。他們會把大部分的時間投入到工作當中,而更容易忽視家庭的基本事務,他們會更傾向于雇傭家庭服務員來打理自己家庭的基本事務,比如照顧學齡前的孩子與年邁的父母。另一方面,與上述個體特征影響的結果相反,婚姻對是否雇傭家庭服務員的決策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已婚人士較未婚人士雇傭家庭服務員的可能性低13%。原因可能是因為已婚人士無論在事業還是家庭上都有配偶一同分擔,從而相對未婚人士有更多的時間來從事家庭基本事務,因此雇傭家庭服務員的可能性較低。在樣本的個人收入方面,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的消費者更有可能雇傭家庭服務員,可能性比月收入1萬元以下的消費者高12%。高收入的人更有能力雇傭家庭服務員,而且高收入人群生活條件比較好,因此,他們也會選擇雇傭家庭服務員來分擔自己處理家庭事務方面的負擔,從而自己消費更多的閑暇。值得注意的是,薪水在三個月內增加的受訪者選擇雇傭家庭服務員的可能性相比之下約增加了15%。同時,接近二成的邊際效果讓我們看到消費者對家庭服務存在很高的需求,而且雇傭與否的決策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于收入是否能夠負擔的起對家庭服務員的雇傭。此外,是否具有北京戶口、房屋是否自有以及是否為公務員對消費者的雇傭決策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表明具有北京戶口、房屋自由以及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對家庭服務有更大的需求。其次,考察一下第二階段消費者對家庭服務支付意愿的影響因素。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從該表可以看到,athrho的p值為0.001,說明athrho的估計值在5%的置信區間上顯著異于零,因此存在樣本選擇偏誤的問題。同時,兩階段誤差項的相關性的檢驗結果也是顯著的,這說明,本文采用基于樣本選擇模型的有序probit回歸是合理的。從自變量的顯著性來看,家庭服務工作層次對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年齡以及是否為公務員對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從總體情況來看,若家庭服務員所提供的工作適當提高層次,則消費者對家庭服務更傾向于高水平的支付;若消費者年齡大于30歲、職業為公務員,則相比之下對家庭服務更傾向于低水平支付。再次,考察一下自變量對每個層次消費支付意愿的邊際效應。由于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是一個在取值上有順序的離散變量,因此各個自變量對其總體的影響與各個自變量對其每個層次的影響是存在差異的。在表4中各自變量的估計系數是其對費者支付意愿的總體影響。與此相比,考察自變量對消費者支付意愿各個層次的邊際影響更有意義。因此,本文進一步的求取每個自變量對費者支付意愿的每個層次的邊際效應,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具體考察如下。在邊際效應中,家庭服務工作層次、年齡與是否為公務員這三個自變量對支付意愿的相應層次有顯著影響。具體的分析分三點進行。一是在家庭服務工作層次的邊際效應上,我們看到了令人關注的結果。當家庭服務員所提供的家庭服務工作層次每提高一個層級時,消費者對其進行低水平支付的可能性顯著降低。當家庭服務工作提高一個層次,消費者對家庭服務每月支付1000元以下的可能性顯著降低3%、每月支付1000~2000元的可能性相比之下顯著降低6%、而每月支付2000~3000元的可能性顯著降低4%。可以看到,隨著家庭服務員提供服務工作層次的上升,消費者不會傾向于對這種提高工作層次的行為進行低水平支付。相反,我們看到當消費者每月愿意支付4000元以上時,工作層次提高的邊際效應顯著為正,說明與低層次工作相比,提供更高層次的家庭服務工作會使消費者傾向于支付每月4000元以上的可能性增加約11%,是各層次中支付可能性最大的一項。我們認為,與家庭勞動類工作相比,家庭護理與家庭教育類的家庭服務工作更傾向于與消費者發生精神層面的交換,提供服務方與消費者交換的是虛擬價值,因此,家庭護理與家庭教育類的工作更能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如家庭護理工作不僅使得消費者的身體得到了關照,保證了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而且護理人員每日的照顧與陪伴使得受照顧的老人或孩子內心多了份安慰,少了份孤獨,從而心理得到了滿足。再如家庭教育類家庭服務工作,它使得受教育者掌握了技能,學到了知識,這會讓他們在學校獲得更好的成績,得到學業上的認可,或者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從而取得成就。家庭教育給家庭帶來的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因此這也滿足了很多望子成龍或者渴望成功的家庭的心理需要。因此,消費者愿意為這種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家庭服務工作主動放棄較低水平的支付,并情愿采取較高水平的支付,顯示出了對高水平家庭服務工作強烈的心理上的需求。這也是本文題目所強調的主旨。二是從年齡上看,年齡大于30歲的消費者更傾向于每月向家庭服務支付的區間為1000元以下至3000元,其中支付1000至2000元的可能性最大。而若家庭服務索要的支付額過高,即每月4000元以上時,邊際效應的取值為負值,消費者不愿意雇傭家庭服務員。三是若消費者從事公務員工作,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其愿意向家庭服務每月支付1000元以下至3000元,其中每月支付1000至2000元的可能性最大。而當家庭服務索要支付額超過每月4000元時,消費者選擇雇傭家庭服務員的可能性顯著下降。從年齡與是否為公務員這兩個自變量的邊際影響方面我們看到,若控制了家庭服務工作層次不變,則消費者更傾向于低水平的支付,而對高水平的支付表現出抵觸的態度。

篇(4)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9448 (2012) 02-0078-09

A Research on Stock Market Anomal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bstract: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gives us a new way to study the stock market anomalies.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nd models of noise trader have been established, divided investors by the information and stock markets by whether we can short selling. We analyse the influence of noise trader to the stock market. In order to price stock, we study the behavior of investor and make sure the trad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has been drew out, which offer reasons to identify and understand anomaly phenomena of Chinese stock market.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Noise trading, equilibrium, information asymmetry, stock price volatility

一、引言

廣義虛擬經濟理論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對傳統的勞動價值理論的繼承和發揚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傳統的研究經濟的方法是將重點放在對物的研究上,而忽視人的心理需求這一關鍵因素,廣義虛擬經濟的研究視角則是在充分考慮人的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徹底摒棄傳統的物本經濟的思維方式,建立一種以人為本的視角[1]。

噪聲(Noise)是與信息(Information)相對應的概念。信息是證券市場存在的生命線,因為理論上說,除了必要的流動易需求以外,所有交易都應該基于信息。雖然價值是先于價格的產生而客觀存在的,但在實際交易過程中對價值的判斷表現為一種心理“共識”,“價值發現”就是對價值的“共識”達成一致的行為。共識的達成受眾多的投資者行為的影響,所以這種一致的認識即價值判斷的標準實際上是由投資者所掌握的信息決定的,同時由于無法先驗地判斷哪些信息與價值有關、哪些信息與價值無關。所以證券市場上,有時投資者交易的基礎卻是扭曲了的信息,或者虛假的信息,這就是噪聲[2]。噪聲交易理論是相對于有效市場理論出現的。噪聲交易的本質特征可以概括為使價格偏離內在價值的交易行為。傳統金融理論已經對金融產品的內在價值的估量有了極其深入的探討,但是對由于交易產生的金融產品價格波動研究較少[3]。

噪聲的概念最早由時任美國金融協會主席的著名經濟學家Black提出的,他認為人們既可以通過信息進行交易從中獲利又可以通過噪聲進行交易并從中獲取利潤[4]。后來很多金融學家對金融理論研究中的噪聲交易進行了較好的綜述和深入的研究,認為有限套利和投資者情緒會對證券價格產生影響[5]。在這些研究中De Long, Shleifer, Summers和Waldmann(1990)提出的噪聲交易者模型(DSSW)具有較大影響力,該模型認為:在有限套利的環境中,如果投資者情緒相互影響,套利者將無法消除非理導致的錯誤定價,投資者情緒因而會成為影響金融資產均衡價格的系統性風險[6]。DSSW模型的意義還在于,它將封閉基金折價現象作為例子運用自身理論進行剖析,從而引發了對“噪聲交易者風險影響金融資產均衡價格”這一命題的廣泛實證研究。這一模型也從理論的角度解釋了價格與基礎價值之間的持續性偏離。

一直以來人們對噪聲交易者的研究都基于DSSW模型中的世代交疊算法,是DSSW模型的擴展,以此為基礎由于噪聲交易存在而導致的股價異常進行解釋。但是,DSSW模型假設理性投資者考慮套利的時間長度是世代交替的,也就是說套利者關心的是資產臨時的轉售價(interim resale prices)而非紅利收益。而能否為某種既定的證券找到完全相同或近似的替代品是套利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因此Shleifer(1997)指出,當資產并非完全替代品時,代際模型的結構就不需要了[5]。在我國不存在完善的賣空機制;證券沒有完全合適的替代組合,套利者為了獲得較高收益只能簡單地賣出或減持股票,套利行為缺乏有效性;上市公司很少分紅,大部分投資者買賣股票只是為了獲得買賣差價。

基于以上考慮,本文即沒有沿用傳統的套利分析視角也沒有使用世代交疊算法,而是以人本的觀點,根據廣義虛擬經濟理論,從宏觀的市場均衡的角度出發,通過構建市場均衡的交易者模型,研究我國股票價格的異動。具體思路如下: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針對一個不發生指向性信息劇烈變化的時間段里,我們分別根據信息和噪聲進行價格預期的交易者的交易行為進行建模,得出市場均衡時的股票價格,然后把市場按照可自由進行賣空操作和不可自由進行賣空操作進行分類,進而求得不同市場類別中的均衡價格,在此基礎上,與完全理性和有效的市場情況下得出的價格相比較,得出由于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價格偏離,并且通過不同的影響因素解釋說明我國股價異動。

二、模型構建

在廣義虛擬經濟時代,投資者參與投資活動,內心的鎖定和確認效應對投資者的決策產生極大影響,當投資者進行風險資產投資的時候,其將要用來進行投資的資產就已經是在心里歸類成為投資資產的部分,而這部分資產的目的就是在風險資產的投資市場上取得收益。那么只要投資者希望在價格的變動中獲得收益而不僅僅是獲得期末分紅,其在市場中的行為就可以簡單歸結為按照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信息做出預期,而在做出預期時就已經做出對金融產品內在價值的估量,當預期價格高于市價時買入,當預期價格低于市價時賣出,特別是在我國上市公司很少分紅的情況下就更是如此。這時只要預期交易盈利即可提升效用,所以根據虛擬經濟理論,我們只要從交易者的預期價格分布入手即可確定市場上的交易行為。即當風險資產供大于求的時候價格將下降,當供不應求時價格上升,價格會穩定在供求平衡的時候。正如De Long(1990)提出金融市場上由于噪音的存在而出現積極反饋行為[7]。即,一批反應迅速的投機者在證券價格上升時買入而在下降時賣出的行為。理性投機者的購買行為會刺激積極反饋行為者的下一期購買,從而使積極反饋者產生“持有更多效應”(hold more effect),這種購買壓力高于理性投機者出售證券造成的證券價格下降(弗里德曼效應)的壓力,那么證券價格就會偏離基礎價值。而證券的價格最終會定位在供求平衡的位置。所以我們將基于整個市場中不論是理性投資者還是噪聲投資者對風險資產的預期價格定位,及由價格定位導致的供求行為,分析股票價格的波動。

由于非理易者能夠在市場中生存,噪聲交易也將大量存在于市場交易之中。福羅德(Froot)、斯切夫斯坦(Scharfstein)和史泰因(Stein)等人認為:在短期交易普遍存在的前提下,交易者可能聚集在某些信息甚至是與基礎價值毫不相關的信息或謠言上進行交易[8]。因此我們假設市場上分為完全理易者和噪聲交易者,其中完全理易者可以正確的按照股票的內在價值預期股票價格,而噪聲交易者又因為信息的不對稱而分為兩類,其中第一類噪聲交易者與理易者一樣根據正確的信息進行資本價格預期,但是他們的預期行為受到情緒、心理偏差等因素影響而導致決策對價格預期產生變化,這就會使他們雖然是利用正確的信息做出的判斷但是他們認為合理的資產價格與內在的真實價值也會產生較大偏差。而第二類噪聲交易者根據含有噪聲的信號進行價格預期。于是我們認為大量的噪聲交易者將因為根據不同的信息進行價格預期,從而服從兩個類似卻不重疊的分布。于是我們把理性投資者和第一類噪聲交易者稱為知情者,而第二類交易者稱為不知情者。

我們首先假設知情者和不知情者兩類投資者投入股市的資本比例為1:k。如果假設按照理易者能夠獲得的完全正確的信息且能夠進行毫無誤差的預期,其預期的資產價格應為θ;但由于知情者中噪聲交易者的存在使得知情者的價格預期應服從一個期望是θ的分布。進一步我們認為知情者中預期未來股票格為x的交易者持有的資本量為f(x),并且由于大部分投資者是風險厭惡者,由此我們假設f(x)的分布為

根據我們的分析可知,預期價格x大于市場價格的交易者會做買入的交易,而預期價格x小于市場價格的交易者會做賣出交易,并且由于賣空交易是可以輕松進行的,那么不論是買入還是賣出交易的資金量都會等于交易者所持有的資本。也就是說,如果預期價格低于現價,交易者將用其所有要投入的資本做賣出交易,持有該資產的交易者做減持交易,不持有該資產的交易者做賣空交易,這時做打壓價格的做空資本量就等于預期價格小于現價的資本量;而所有預期價格高于現價的交易者將做買入交易,于是對價格進行支撐的所有做多資本就等于預期價格高于現價的資本。

如果模型到此為止,市場上只有知情者,這時如果市價小于θ則做買入交易的資本量大于做賣出交易的資本量,于是市場上股票的買入量大于賣出量,股票的價格上升;如果現價大于θ則做空資本大于做多資本,于是市場上股票賣出數量大于買入股票數量,股票價格下降。

最終只有知情者的股票市場上股票價格將穩定在θ上,只有穩定在θ上的時候才是買入資本與賣出資本平衡,而θ恰好是根據正確信息做出正確判斷的價格,此價格完全反應風險資產的價值。這也就是Friedman(1953)和Fama(1965)認為最終價格會反應價值的原因[9]。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傳統金融學認為在理性人和有效市場的情況下市場會擠出非理性因素最終達到理性價格的理論只是說出了所有交易者都是按照正確信息進行交易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價格的波動有限,且價格將在波動中逐漸靠近由價值決定的價格,并最終穩定在這個價格上。

接下來我們對不知情交易者所持有的資本做出分布假設。由于兩類交易者投入交易的資本之比為1:k。如果我們假設不知情者在不受任何非信息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做出無偏預期的價格是θ+ρ,ρ為噪聲造成的預期偏離,那么我們可以知道由于各種其他影響因子的存在,不知情交易者預期價格也不可能集中在θ+ρ而實際上應該是一個期望為θ+ρ的分布函數,那么我們假設不知情交易者在預期價格x處的資產f(x)的概率密度函數分布為,其中λ2是風險規

我們可以從圖中看出,在同時存在知情者和不知情者的情況下穩定的風險資產價格不再是θ,因為在θ處的買入資本和賣出資本不能是平衡的,最終使得買入資本和賣出資本平衡的價格P應該位于θ和θ+ρ之間,當價格P到達那個位置的時候,買入資本和賣出資本相等,由于交易價格是市場即時價格,所以也就是買入量和賣出量相等,于是價格穩定下來。

三、可以進行賣空交易的模型解析

對于知情交易者和不知情交易者同時存在的市場,我們要求解的資產價格就是使得買入和賣出資本相等的價格,即在這個價格下買入量與賣出量相等,市場達到均衡。下面我們對均衡價格P做出求解:

由于從圖就可以觀察出,當ρ>0時,如果P大于θ+ρ時一定是做空資本過大,當P小于θ時一定是做多資本過大,于是價格P一定處于(θ,θ+ρ)的

此時ρ< 0。

由我們解出的兩種情況下的風險資產價格可以知道,其均衡價格將明顯的受到知情交易者和不知情交易者預期的共同影響,即體現出兩種交易者的預期價格期望θ和ρ在股票價格的表達式中為單獨的兩項,起著重要作用;而投資者風險規避系數λ和兩類投資者擁有的資產比例k也在表達式的后兩項中有重要的體現,對P的最終定價有決定性作用。于是,根據價格解我們可以知道在市場上,投資者對風險的恐懼程度,知情者與不知情者的資產比例以及不知情者做出預期所依據的信息中噪聲的程度將共同影響股票價格,所以即使是在一個信息沒有激烈變化的時段內,由于不知情者的存在股價仍然可能偏離其應有價值。

一直以來傳統金融依靠理性人和市場有效性理論討論研究的只是依靠相同信息源作價格預期的投資者對股價產生的影響,而對依據含有噪聲信息做出預期的交易者產生的影響并未予以考慮,所以才會出現根據傳統金融理論不能解釋市場泡沫現象的問題。這也是一方面傳統金融兩大理論支柱CAPM和市場有效性相互依賴形成“聯合假設”,使它們不可檢驗;另一方面卻在實踐中出現很多難以解釋的異象的原因。

假設兩類投資者擁有的資產比例為1:k,那么對資產最終定價模型中k的影響就是根據存在噪音的信息做決策的資本量的影響。我們可以認識到,總參與交易的資本中噪聲交易資本含量越大其對價格的影響越大,最終平衡價格P距離θ+ρ越近,而k越小則最終平衡價格距離θ越近。ρ值的大小取決于市場上流傳的含有噪聲的信息的誤導。所以一個國家股票市場最終表現的理性程度,決定于理性投資資產的比例,但是只要不知情交易者存在,其平衡價格就不會與θ重合。同時,根據含有噪聲的信號進行投資的交易者比例越高其價格偏離越大。

交易者會根據市場上不同的信息做出對價格的估計,這些信息既包括對風險資產內在價值進行表述的信息,又包括單純刺激人們信心的信息。隨著時間的變化信息的改變促使人們改變對價格的預期,也就是說,當正確無誤的信息指向θ,而含有噪聲的信息指向θ+ρ的時候由于兩類交易者的交易表現,最終價格會如我們上面所計算的一樣,但是當有新的信息出現的時候,交易者又重新根據信息定位自己的預期。在每個階段里,資產的價格會向相應的均衡價格移動,而信息改變后均衡價格也會相應的發生改變。存在噪聲交易者的市場中由于ρ、k、λ2、等因素的影響價格波動將更加劇烈,也就是產生劇烈波動和股市走勢脫離基本面等異象出現的原因。

由該模型可以發現,如果最終的均衡價格大于起始價格,那么預期價格較高的交易人群收益較大,同理在最終均衡價格小于起始價格的時候,預期價格較低的人群收益更大。同時,我們可以發現,不論是最終價格和起始價格都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基本不會出現知情交易者或是不知情交

易者完全無收益的情況。也就是說,不知情交易人群因為其資本的投入影響了均衡價格,那么也會給他帶來相應的收入。同時說明不知情交易者完全可能因為噪聲信號的存在而獲得超額收益,所以即使是在存在自由賣空的環境中也是不會被驅逐出市場的。這與DSSW模型的結論一致。

當資產價格向均衡價格移動,當ρ>0時,最終的均衡價格將高于其內在價值,出現超額的增長,股市超額增長的表現及由于價格變化帶來的信息在多期中將刺激已經獲得超額利潤的不知情交易者進一步出現更高的心里預期ρ,而價格超出合理預期θ的表現也一定會刺激以獲利為目的知情交易者,在獲取更高利潤的目標驅動下向不知情交易者的預期修正自己的預期,而這些預期的修正都將進一步推動價格的上揚,這些行為形成了正反饋,于是在多期中,只要沒有信號修正和打斷這個正反饋循環,資產價格就會持續走高到一個不正常的高位,這也就是為什么股市會產生非理性泡沫的原因。比如,信息科技的崛起帶來了大家都認為互聯網時代到來的預期,于是由噪聲交易者和理易者的相互促進,最終帶來了互聯網的股市泡沫。同理我們可以說明股市暴跌出現的情況,當ρ<0且價格向下移動,價格跌過知情交易者的預期θ,于是交易者會向著相同的方向修正的預期,進而導致股價的暴跌。

在含有不知情交易者的市場中,由于資本總量的限制,即使知情交易者在股價脫離正常位置時做套利交易,也無法使得資產價格回到正確的預期上來;并且不知情交易者也可能會在價格脫離其預期的情況下,因為自信而根據含噪聲信息作套利交易,導致更進一步的推動股價偏離合理位置,這時知情投資者的預期也會向含噪聲的方向修改,以期獲得更多利潤,這就是泡沫或股災產生的原因。

四、賣空交易受限的模型解析

在不完善的資本市場中資產的賣空交易是受到限制的,比如我國股票市場。也就是說,當你預計資產價格下跌時,你并不能做賣出的交易,除非你持有這項資產,否則你只能觀望。而當你看多某項資產時,你可以做買入交易。這就意味著做買入交易的是全部關注某項資產的資本,而作賣出交易的一定是已經持有這項資產的資本。那么我們把關注的可以做買入交易的資本稱為待購資本,把已經持有的只能做賣出交易的資本稱為已購資本。

在上一個可以自由做賣空交易的模型中,我們設定知情者和不知情者的資本比例是1:k,接下來我們假設在賣空受限的模型中,已購資本和待購資本的比例為1:w,也就是說某一個股票的市值為1的話,關注他的資本量為它市值的w倍。那么根據可賣空市場中的假設我們可以算出知情者中已購資本量為同時在已購資本和待購資本中投資者預期可以看做相同的分布。

由于w的不確定,所以做空和做多的資本量將難以確定,按照交易均衡進行定價時就不能像自由賣空時可以簡單的估計價格所在的區間了,可能出現雖然做多的資金比例小但是待購資金w特別大,所以股價仍然呈現上漲的趨勢的情況。所以我們要分w區間討論均衡價格所處區間。如圖3所示:

的預期更高,這時如果 ,我們可以推斷均衡價格P位于如圖所示θ+ρ的右側,于是可以知道預期高于均衡價格的做多資本量為:

當ρ

該式與(5)式形式相近,所不同的只是ρ的取值。

由上文(3)到(8)式我們可以知道在不存在賣空的市場上最終的均衡價格除了與存在賣空的市場一樣受到θ、ρ、λ等因素影響以外,還會受到待購資本與已購資本比例w的影響,而且這個比例會導致均衡價格突破存在賣空情況下的市場價格均衡范圍,資產價格偏離到一個更加遠離其基本價值的位置。

由上面分析可以知道,待購資本即準備加入交易的資本量越大越容易在相同預期條件下出現超高的價格,而待購資本量小則容易在相同的預期條件下出現過低的價格。于是在不可賣空的市場環境里,正確信息和非正確信息指向的價格位置、人們面相同信息時預期價格的分布、待購資本和已經持有該股票的資本的比例都會影響到最終均衡股價的確定。而這些影響因子造成了股票價格偏離其基礎價值,而信息出現變化的時候不僅θ產生變化,而且ρ、λ、k、w等因素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由于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股市的波動也將加大,出現各種走勢異象。其波動情況更會大于可以自由賣空環境下的股價波動。這些都不僅可以解釋我國股市脫離基本面的現象,也可以進一步解釋我國股市有別于西方發達國家股票市場特點的情況。

如果我們考慮多個時期,那么我們用方差來描述股市的波動,我們會發現,在市場上所有投資者都是理易者的情況下,預期θ的變化將是股價的波動,其波動范圍可以用θ的方差來描述,當存在噪聲交易者的時候,θ的方差只是總體方程方差的一部分,除定價方程第一項θ以外其余項均與θ獨立變化,即造成方差的增大,也就是波動增大,而在不可賣空的市場條件下我們知道波動范圍增加了資本比例w這一因素,于是不可賣空市場比可賣空市場更加劇了股價波動。這也是為什么我國股市比西方發達國家股票走勢波動更大的原因。

與此同時,與可以自由進行做空的環境相類似,我們可以知道當價格向均衡價格移動的時候,如果是價格上升則根據指示價格較高的信息做出預期的一類人群將獲得更大的收益,如果價格下降則根據指示價格較低的信息做出預期的人群將獲得較高的收益,所以具體是知情者獲得超額收益還是不知情者獲得超額收益將依據誤差信息與實際價格走勢的關系確定,所以在存在不知情者的市場上并不會存在理性投資者擠出噪聲投資者的情況。而且當價格出現超越預期的情況時,交易者很可能根據價格異動修改預期,從而形成正反饋,使得價格更加偏離其內在價值于是出現非理性泡沫,同理可以得到股價暴跌的理論解釋。而在不可自由做賣空的不完善市場中由于可能出現關注股票的資本變動所以造成出現股價異動的可能性更大,而且變動范圍更廣。這些都說解釋了我國股市易于出現劇烈波動和脫離宏觀基本面運行等現象的原因。

五、總結

本文以廣義虛擬經濟的人本經濟的觀點為指導,基于噪聲交易理論和虛擬經濟學中投資者心理需求的理論,從市場信息不對稱角度建立了我國股票價格的市場均衡模型。從該模型可以看出,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以及對于搜集信息所做出的努力不同,市場上的投資者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相同,且有時其掌握的信息與股票價格估計不相關,那么當人們根據有誤差的信息做出價格預期的時候,知情者交易與不知情者交易的模式將打破傳統金融理論對股價預期的判斷。此時,由于交易者不同的預期及根據預期做出的交易將影響價格走勢,使得股市出現異動。而且由于含有噪聲的信息所指向的價格可能高于實際價值也可能低于實際價格,那么實際上知情者與不知情

者中哪類交易者將獲得更高的額外收益是不確定的,于是不知情者不會被知情者擠出交易市場。

而在不可賣空的市場中,均衡價格除了受到與可以自由賣空的市場中相同的因素影響以外還會因為能夠做空與能夠做多的資本數量不同而加劇波動,而且會出現超越信息指示的價格偏離。由于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股價的波動也將更加劇烈,其走勢也會進一步脫離其根據基本面因素做出的價格預期。

由于我國股票市場上種種不完善的因素,使得我國股價走勢嚴重受到信息不對稱的影響,不同的交易者根據不同的信息做出價格預期。那么根據模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我國股市中接受含噪聲信息的不知情者將對股票市場價格走勢產生重要影響,這些影響將會使得股市價格波動脫離原有的價值基礎,使得股價脫離經濟基本面產生異動。

由模型我們還可以知道,在股價過分的波動過程中,知情者的盈利將未必會戰勝不知情者的盈利,于是股市中打探內部消息,跟莊等行為將層出不窮,而這種行為的增加又會相應的促進股市的投機性與非理性波動。于是及時在中長期股價也不會回歸理性,反而有可能走出更加脫離實際經濟情況的態勢。

為了減少我國股市異象的發生,使得我國股價走勢更能反映實體經濟的發展,我們必須加強對上市公司的規范與監管,使得股市真正成為規范的投融資渠道,讓理性的資產組合成為現實,投資者可以通過非投機的方式獲利;其次,我們必須對股市加強監管,促進信息披露機制,減小信息的不對稱性,這樣也可以減小人們對內部消息等小道消息的依賴,同時可以減小人們的從眾現象,梳理“羊群效應”,使得股價更多的走上合理的道路;再次,提高投資者理性預期能力,提高合理化預期也是我國股市健康發展的重中之重,這樣可以減小人們純粹非理性預期偏差;最后,我們還要健全我國股市的交易機制,已經得到開展和應用的股指期貨交易可以對我國股市有一定的良性影響,但是其影響并不顯著,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我們有必要開展更多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使得合理化預期的力量在市場中得到普及。相信通過這樣的努力,我國股市將真正成為投資的良好途徑,并為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優秀的資本支持和方向指引。

參考文獻:

[1] 林左鳴. 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張樂,李好好. 我國證券市場中的噪聲交易研究――基于一個“機構交易者散戶交易者模型”的分析[J]. 中國管理科學,2008 (16): 340-345

[3] 劉向陽. 國外行為金融理論述評[J]. 經濟學動態,2002(3): 125-128.

[4] Black Fischer. Noise [J]. Journal of Finance, 1986 (41): 529-543.

[5] Shleifer A, Vishny R. The Limit of Arbitrage [J].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 35-55.

[6] De Long, Bradford J, Shleifer, et al. 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8): 703-738.

[7] De Long, Bradford J, Shleifer, et al. 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zing Rational Specul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 1990 (45): 379―395.

[8] Froot Kenneth A, Scharfstein, David S, et al. Herd on the Street: Informational Inefficient in a Market with Short-Term Specul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 1992 (57): 1461-1484.

篇(5)

[2] [埃及]薩米爾·阿明.世界規模的積累——不平等理論批判[M].楊明柱,楊光,李寶源,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3-47,58-68.

[3] 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17.

[4] 徐麗萍.啤酒品牌高檔化如何更上一層樓[J].中華商標,2009(7).

篇(6)

中圖分類號:F83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17)03-0141-10

改革開放以來,FDI流入我國的規模不斷擴大,根據商務部統計,自1984年起至2015年,FDI流入我國從1419億美元上升至1 2627億美元。FDI在彌補我國“雙缺口” 的同時,也對我國總體的經濟增長和就業產生了一定影響。然而由于不同產業的要素特征、生產效率和就業彈性的結構性區別,FDI、經濟增長與就業的三者關系在不同產業間必然存在著某種差異,這種異質性不僅對傳統的相關理論提出了新的思考,而且也會對當前和今后我國產業政策選擇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當前傳統實體經濟進入產能過剩,而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廣義虛擬經濟①迅速崛起的新舊動能轉換時刻[1],通過考察三者關系來探討如何將有效地利用外資與我國的“擴開放、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促就業”的宏觀戰略部署有機地結合起來,無疑是一個在理論上和現實中均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論題。

一、文獻回顧

已有的文獻較多集中于FDI對經濟增長或就業作用的研究,關于FDI對東道國經濟增長有“促進效應”[2]還是“擠出效應”[3-4]存在較大分歧。有關FDI

Symbol`@@ 對東道國就業的影響,也呈現兩派觀點,既有“積極作用”論[5-6],也有“抑制作用”說[7]。國內文獻對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是否存在一致性有兩種不同觀點,分別是有效就業論、實際就業彈性論、統計失真論;要素價格扭曲論、技術進步排擠論、經濟結構調整論、勞動力市場分割論、人口紅利消失論等[8-13]。

近年來有少數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三者的互動關系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例如劉宏等(2013)基于VAR模型研究了中國1985-2010年FDI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影響,發現FDI與我國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較強的短期和長期互助關系,而在FDI對就業作用方面,雖然短期內存在一定的擠出效應,但長期的創造效應明顯。江虹等(2015)以深圳市為例探討了三者之間的關系,發現它們彼此存在雙向、動態的因果關系。但李豫新等(2016)基于我國西北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1985-201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的實證研究J為FDI對該地區的經濟增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就業的效應不明顯,且經濟增長對FDI也未能產生較大的吸引力。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前期主要是以FDI為出發點,考察它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作用。后期開始出現少量直接針對三者關系的實證分析,但主要限于國家整體和地域層面的探討,較少涉及產業領域的深層分析。從實證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集中于建立單方程計量模型進行簡單的回歸分析,結果只能單方向地解釋變量間的靜態和直接作用,而無法全面地揭示變量之間的動態交互影響及其直接、間接與綜合效應?;诖?,本文借鑒趙洪江(2014)對廣義虛擬經濟產業的分類方法②,將國民經濟劃分為廣義虛擬經濟和傳統實體經濟兩大部門,通過構建VAR模型,對兩部門FDI、經濟增長與就業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比較考量,建立聯立方程模型,進一步測度FDI對我國經濟增長及就業的直接、間接和綜合效應。

二、VAR模型檢驗

(一)模型構建、協整及平穩性分析

VAR模型(矢量自回歸模型),是包含多個方程的非結構化模型,VAR模型把系統中每一個內生變量作為系統中所有內生變量的滯后值的函數來構造模型。為了克服傳統單方程只能反映單向靜態關系的局限性以便更好地研究FDI、經濟增長與就業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建立如下的VAR模型:

LNFDItLNGDPtLNEMPt=∑[DD(]n[]i=1[DD)]ΦLNFDIt-iLNGDPt-iLNEMPt-i+εi(1)

其中,LNFDI、LNGDP、LNEMP分別表示外商直接投資、國內生產總值和就業的自然對數形式,Φ表示系數矩陣。

1.數據的選取

基于18個相關行業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采用1997-2015年度數據,原始資料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年鑒》。由于統計數據中FDI以美元為單位,便將FDI數據按當年的匯率中間價進行了換算。GDP 和FDI數據按照各年的物價指數進行了相應的價格平減,消除通脹影響。由于各變量的量綱不同,于是對數據做了標準化處理后取自然對數,以期獲得平穩的序列。

2.ADF單位根檢驗、協整分析

在運用VAR模型時,要求各變量是平穩的,因此我們須先對LNFDI、LNGDP、LNEMP進行單位根檢驗。利用Eviews80軟件,通過ADF(Augmented Dickey Fuller)單位根檢驗方法(Unit Root Process)對兩個部門上述三個指標進行單位根檢驗,詳細的檢驗結果見表1。

從表1可見,這三個變量的一階差分是平穩的,即同階單整,滿足協整分析的條件,可進行協整檢驗。接著采用Johansen檢驗方法對LNFDI、LNGDP、LNEMP構成的方程(1)進行變量協整檢驗,兩部門檢驗結果見表2。

從表2中可見,方程(1)在沒有協整關系的原假設下, 兩個部門的跡統計量概率P值均為000

3VAR模型的穩定性測試

根據AIC和SC取值最小的準則,本文將變量滯后期數確定為三階,根據模型(1)可分別估計出上述兩個部門的FDI、經濟增長與就業關系的VAR模型參數估計結果(表3)。

從模型估計結果來看,傳統經濟部門的LNEMP和LNGDP方程擬合優度為0999,LNFDI方程擬合優度為0933,廣義虛擬經濟部門LNEMP、LNGDP和LNFDI的擬合優度都為0988;兩個部門六個方程的R2值均在090以上,說明擬合程度高。同時根據三期滯后的系數值可以看出,FDI流入能夠帶動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此外,在圖1和圖2中所有AR根的模都位于單位圓內,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建立的VAR模型是穩定的,表明兩部門中FDI、經濟增長與就業三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

為了更細致地了解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以及影響程度,需要運用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方法具體分析。

(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脈沖響應是VAR模型動態分析的重要工具,它能直觀地反映考察一個變量相對于另一個變量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在當前和未來對其他變量的動態影響。下列圖3至圖5中的橫軸表示滯后期數(單位:年),縱軸表示響應程度。左圖為廣義虛擬經濟部門,右圖為傳統實體經濟部門(后同),并且選取10年的滯后期進行分析。

圖3表明GDP在受到FDI的一個正向沖擊后,會呈現一定的波動性,但是在兩部門有不同表現。在前兩期兩個部門的GDP值均有所下降,但是廣義虛擬經濟部門下降的幅度更大;第三期開始兩部門的GDP值均開始上升而且廣義虛擬經濟部門上升幅度更大;之后兩個部門的GDP值分別以不同的幅度開始收斂。從圖中可以看出,流入兩部門的FDI對其GDP均有一個較長時間的滯后影響且廣義虛擬經濟部門的反應時間更短即更為敏感,從第七期開始兩部門的這種影響開始收斂,最終將趨于平衡。

從圖4可以看出,EMP值在受到FDI的一個正向沖擊后,兩部門的初始反應表現出一定的結構性差異。對于廣義虛擬經濟部門來說,在前兩期,就業人數下降,在第二期達到最大負響應,之后快速回升,第三期后再次下降,上下波動至第七期之后開始收斂,后期總體效應為正。傳統實體部門就業的初期反應與廣義虛擬經濟基本相反,于第六期后開始收斂,后期總體效應較平淡。這種表現的原因在于FDI進入的方式、目的、行業等方面的不同,對就業的影響不同。

從圖5可以看出,兩部門EMP在受到GDP的一個正的沖擊后初期均表現出一定的下降,但是傳統實體產業下降的幅度更大。廣義虛擬經濟產業在第三期之后開始快速上升而傳統實體產業趨于平穩,第七期之后,廣義虛擬經濟產業也開始趨于平穩。傳統實體部門的正經過前兩期的下降后在第三期開始也逐漸的趨于平穩??偟膩砜矗瑑刹块T的EMP對GDP的沖擊反應為正且廣義擬經濟部門的效應大于傳統實體部門。

(三)方差分解分析

脈沖響應函數能形象反映變量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在當前和未來對其他變量的動態影響,但無法解釋具體的影響程度,而這就需要運用方差分解工具來完成。方差分解能衡量VAR模型中每一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的貢獻度。表4、表5分別為廣義虛擬經濟和傳統實體經濟各變量的方差分解結果。

表4和表5對比顯示,兩部門FDI的波動在第一期均來源于自身的作用,但后期自身影響逐漸減弱,從第二期開始受到來自于GDP和就業的影響逐漸增強。對比來看,廣義虛擬經濟部門在第七期達到穩定,而純粹實體部門則是在第八期達到均衡,這個結果和前面的廣義虛擬經濟部門反應時間更短即更加敏感相符合。平均來看,廣義虛擬經濟部門FDI波動的方差貢獻是:來自于自身占6225%,GDP占1775%,就業占20%;傳統實體部門FDI波動的方差貢獻是:來自于自身占7413%,GDP占276%,就業占2311%。穩定后,我們也可以得出廣義虛擬經濟部門GDP對FDI流入的影響要明顯大于傳統實體部門(分別為25%和55%)。

經濟增長對于兩部門來說從第一期開始就受到自身波動和FDI的波動沖擊的影響且受自身波動的影響較大,穩定后FDI對經濟增長有明顯的作用(42%和60%),這表明FDI的引入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平均來看,廣義虛擬經濟部門FDI的方差貢獻為4231%,傳統實體經濟FDI的方差貢獻為5191%。這也說明FDI的引入對兩部門經濟增長都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分開來看,對于廣義虛擬經濟部門來說經濟增長開始下降最后上升到穩定,這說明其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與脈沖響應分析一致);而穩定時FDI的影響程度小于自身,這說明這些年來我國FDI引入的結構有待進一步的優化。對于傳統實體產業來說,FDI的引入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且大于廣義虛擬經濟部門,從而說明FDI的流入需要更多的流入廣義虛擬經濟部門。

兩部門就業的波動從第一開始就受到三方面的影響,初期受自身沖擊較大,后期逐漸減小,受其他兩方影響有所加強。對比來看,廣義虛擬經濟部門就業受到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少(7%左右),這說明在該部門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擠出效應較??;另一方面,引入廣義虛擬經濟部門的FDI的就業效應強于非廣義虛擬經濟產業(25%大于11%),說明廣義虛擬經濟產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強于傳統實體經濟產業。平均來看,廣義虛擬經濟部門就業波動的方差貢獻是:來自于自身占7061%,GDP占413%,FDI占2526%;傳統實體部門就業波動的方差貢獻是:來自于自身占4464%,GDP占4459%,FDI占1077%。這也說明排除自身因素外,廣義虛擬經濟FDI、傳統實體經濟GDP對其就業的影響相對較大。

三、兩部門FDI對經濟增長及就業的直接、間接效應測度

(一)模型構建

前文主要基于VAR模型考察了兩部門的 FDI、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存在一定的互動關系。本節在此基礎上延展建立聯立方程組模型來進一步定量測度兩部門FDI對經濟增長及就業的直接、間接和綜合效應。

我們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將其延伸為:Y=Af(KD,FDI,L)。其中Y表示產出,A表示技術或全要素生產率,KD表示內資,FDI表示外資,L表示勞動投入。

廠商生產成本為:C=wL+rKD+FDI,其中C為廠商生產成本,w為單位勞動成本,r為單位資本成本。在利潤最大化的條件下我們可以得到:

LNL=C(1)+C(2)LNKD+C(3)LNFDI+C(4)LNw+C(5)LNA+ε1(2)

為了測算FDI對A的影響,借鑒包群和賴明勇(2005)的計量模型,建立如下表達式:

A=V1+SHAREFDI(3)

其中,SHARE為FDI占國內總投資的比重;A為全要素生產率;V為剔除資本和勞動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余值,其能代表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兩邊取對數后整理得到FDI對A的影響表達式:

LNA=LNV+C(6)LNSHARE+C(7)LNFDI+ε2(4)

再來考察FDI對國內投資KD的作用,假設僅通過本期和上期的需求來對未來的需求作預期(Yang,2012),則有:

KD=f(FDI,Y,Yt-1)(5)

兩邊取對數后得到FDI對KD的影響表達式:

LNKD=C(8)+C(9)LNFDI+C(10)LNY+C(11)LNYt-1+ε3(6)

綜合上述,構建如下聯立方程組(其中ε為擾動項):

LNL=C(1)+C(2)*LNKD+C(3)*LNFDI+C(4)*LNA+C(5)*LNW+ε1

LNA=LNV+C(6)*SHARE+C(7)*LNFDI+ε2

LNKD=C(8)+C(9)*LNFDI+C(10)*LNGDP+C(11)*LNGDP(-1)+ε3

(二)實證分析

本文選取了我國1997-2015年的廣義虛擬經濟產業和傳統實體經濟產業的FDI、GDP、就業、平均工資、全員勞動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殘余值、FDI占國內投資比重、滯后一期的GDP等數據,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年鑒》。由模型識別的階條件可知模型是過度識別的(K-M>G-1,K為聯立方程模型中變量總數,M為待識別方程中變量數目,G為聯立方程中方程數目)。此外,由于模型存在內生性問題,最小二乘估計則是有偏估計,而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雖然能解決內生性問題,但它只適應于單方程估計,對于聯立方程模型估計則可以采用3SLS法或者廣義矩估計法。

本文利用Eviews80軟件并通過3SLS法來進行估計測算,參數估計前的ADF檢驗和協整檢驗均滿足條件,參數的具體估計結果見表6。

從中可以看出,兩大部門三個方程的R2值和調整的R2都在093以上,說明方程擬合程度均較高,所有D-W值都在2左右,表明各方程不存在模型估計的自相關現象,在誤差范圍內T值也滿足要求,從而說明構建的聯立方程模型具有合理性。

估計結果顯示,FDI每增加1%,對兩個部門產生的直接效應為:廣義虛擬經濟產業就業增長029%,綜合技術水平提高084%,國內投資增加102%;傳統實體經濟產業就業增長011%,綜合技術水平提高115%,國內投資增加-07333%。

(三)效應計算

FDI的引進,不僅自身直接帶動經濟增長和吸納就業,產生直接的增長效應與就業效應,而且還可以通過影響生產率水平(A途徑)和資本投入(K途徑)對就業產生間接效應。下面從聯立方程組的三個方程出發,分別用 LNFDI對每個方程求偏導數,推算直接、間接和綜合效應。同時,也可以利用式(2)和(6)反求出FDI流入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效應。如下:

eC(10)-1是FDI引進的直接增長效應,系數C(4)是FDI影響就業的直接效應,C(4)*C(7)是FDI作用于生產率水平進而影響就業的間接效應,C(5)*C(18)是FDI作用于資本投入進而影響就業的間接效應,具體的直接間接綜合的計算結果及分解詳情見表8。

由表8可見,廣義虛擬經濟FDI每增長1%,帶動的經濟增長效應為0164,帶動就業的直接、間接和綜合效應分別為0292%、-0026%和0266%;傳統實體經濟FDI每增長1%,帶動的增長效應為0132,帶動就業的直接、間接和綜合效應分別為011%、-0318%、-0208%。

綜合表7和表8可以發現,流入兩個部門的FDI對經濟增長效應和就業效應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特別是就業效應的差異更為明顯。究其原因,可能與其產業的要素特征、生產效率和就業彈性有關。傳統的實體經濟是以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為主的“物本經濟”,存在著一定的資源要素投入瓶頸和需求飽和限制,服從的是邊際報酬遞減規律;而以滿足人們“精神”和“心理”需求為主的廣義虛擬經濟則不然,由于人力資本、信息等非物質無形生產要素可以不斷提升和累積,人們的精神或心理追求是沒有止境的,其要素供o和消費需求特征決定了這種新經濟形態遵循邊際報酬遞增規律,FDI等要素投入帶來的經濟增長彈性自然會大于傳統的實體經濟。

此外,從就業效應來看,由于傳統實體經濟的生產要素中就業勞動力多為相對簡單勞動力,且在勞動的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支配下,基于理性經濟人和利潤最大化的考量,企業一般會選擇用較高效率的機械或自動化設備來替代普通勞動力,從而不可避免地將帶來傳統實體經濟中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對就業產生較大的“擠出效應”。而廣義虛擬經濟的物質資本有機構成低、人力資本要素富集、勞動就業彈性高,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傳統的技術進步、資本深化、經濟增長與勞動就業彈性下降的惡性循環陷阱,實現二者的和諧互動。同時由于兩個不同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差異帶來的收入差距驅動從傳統實體經濟生產部門釋放出來的就業人口不斷流向廣義虛擬經濟部門,為其注入了大量的優質的勞動力資源,并進一步推動新興部門就業數量的擴大、就業結構的優化和就業質量的提升。

(四)機理探究

本文通過實證測算出兩個部門流入兩部門的FDI對經濟增長及就業的直接、間接和綜合效應,將進一步從內在原因分析其作用的機理(圖6)。

圖6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FDI、經濟增長與就業的

作用機理圖

人類社會正在由滿足人的生理需求為主的“物本經濟時代”邁入以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為主的“人本經濟時代”。由于傳統實體產業在要素、需求和供給等方面存在著限制和瓶頸,所以存在著收入需求彈性遞減、邊際報酬遞減等不足。在這點上廣義虛擬經濟則存在著明顯的優勢,人的心理需求是無限的,信息、人力資本等要素可不斷地挖掘利用和重新開發的,從而可以克服傳統實體產業的缺點;而這也導致出現了“勞動力由傳統實體產業(收入低)流向廣義虛擬經濟產業(收入高)”的勞動力跨市場流動的現象,這些促進了收入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優化,進而促進就業增長。另一方面,廣義虛擬經濟的優勢和經濟增長促進了經濟質量提升、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模式轉變,而這些將會反作用于廣義虛擬經濟,使得廣義虛擬經濟更好的發展。廣義虛擬經濟的更好發展能夠優化廣義虛擬經濟部門FDI流入不足的問題并且使得傳統實體部門達到飽和,從而使得FDI、經濟增長和就業更好地相互配合。

四、結論和建議

在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進入以心理需求為主的精神文化產品的當今,廣義虛擬經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趶V義虛擬經濟視角,本文通過構建VAR和聯立方程模型實證分析了兩部門FDI、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系及具體的直接、間接和綜合效應,結果發現:

(1)兩部門FDI、經濟增長和就業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其中廣義虛擬經濟的這種關系更為值得關注。具體來看,流入兩部門的FDI從長期來看均對經濟增長有帶動作用,但短期內存在一定的沖擊波動,廣義虛擬經濟產業相比傳統實體產業更為敏感。從方差分解看,兩部門FDI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著一定的結構性差異;從FDI影響就業來看,這種結構性差異更為明顯,純粹實體部門波動較小,效果不明顯。從方差分解來看廣義虛擬經濟部門的FDI的就業效應強于傳統實體部門;對于經濟增長對就業來說,兩部門均表現了經濟增長對就業影響的帶動性,廣義虛擬經濟部門尤甚。從方差分解可見廣義虛擬經濟部門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擠出效應相對較小。

(2)廣義虛擬經濟產業FDI的經濟增長效應為0164,促進就業的直接、間接和總效應分別為0292、-0026和0266;純粹實體產業FDI的經濟增長效應為0132,促進就業的直接、間接和總效應分別為011、-0318和-0208??梢奆DI進入廣義虛擬經濟產業的就業效應明顯強于傳統實體產業。

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繼續加強對FDI的引入。FDI對我國總體的經濟增長和就業仍然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在當前“經濟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保持穩定的FDI流入量對于“穩增長、促就業”的宏觀政策目標是十分必要的。

(2)積極引導FDI流向廣義虛擬經濟產業。發展廣義虛擬經濟有利于我國當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有利于供給側改革,更有利于促進就業。因此,在新舊動能和結構轉換關頭,應清醒地認識到廣義虛擬經濟是“生活對象化”的人本經濟,代表了新經濟前進的方向。在當前國際競爭已經進入廣義虛擬經濟主導制勝的新形勢下,要將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與我國的“擴開放、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促就業”的宏觀戰略部署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對于我國能否在未來一個較長時間的國際經濟競爭中取得戰略上的主動意義重大。從FDI對就業的效應來看,流入廣義虛擬經濟產業的FDI對就業的綜合效應為正,而流入純粹的實體經濟產業的FDI對就業的綜合效應為負。我國是人口大國,就業壓力大,廣義虛擬經濟產業的就業彈性相對較高,其對就業的吸納能力較強,引導跨國企業向廣義虛擬經濟領域投資,不僅可以促進廣義虛擬經濟的發展,帶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而且也大量增加就業崗位。

(3)在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前提下,應進一步有選擇的對外開放廣義虛擬經濟產業的外商直接投資。這樣既可以打破某些行業的國有壟斷地位,提高行業的競爭,以利于這些產業生產效率和發展水平的提高;同時又可以彌補這些行業部分的市場空白,形成積極的產業帶動效應。FDI流入廣義虛擬經濟產業,一方面帶來新的創意,帶動廣義虛擬經濟的發展,從而促進就業;另一方面,國內企業通過模仿、創新,紛紛進入這個行業,可以提高我國勞動力就業水平和科技水平,更能促進廣義虛擬經濟產業的繁榮,從而使FDI、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協調耦合發展,共同向更高水平演化。

注釋:

①廣義虛擬經濟是同時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滿足心理需求為主導,以及只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經濟的統稱(林左鳴,2010),并以價值細分的現代服務經濟、體驗經濟、品牌經濟、創意經濟、知識經濟等多種形式體現出來。

②趙洪江(2014)根據林左鳴教授對廣義虛擬濟的定義和我國的國民經濟分類體系將H(住宿和餐飲業)、I(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J(金融業)、L(租賃和商務服務業)、M(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N(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O(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P(教育)、Q(衛生和社會工作)、R(文化、體育和娛樂業)、S(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T(國際組織)等行業劃分為廣義虛擬經濟產業。

參考文獻:

[1]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Graham,E.M.Fighting the wrong economy:Anti-global activities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orking Paper,No.91,2000.

[3]Girma,S.,Greenaway,D. and Wakelin,K. Wages,productivity and foreign ownership in UK manufacturing.Centre For Research On Globalisation AndLabour Markets Working Paper[R].School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Nottingham,No.99/14.

[4]Elmawazini K. Technology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conomic Theory and Practice[D].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 2005.

[5]Golejewska,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ts employment effects in Polish manufacturing during transition[R].Economic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No.0204,2002.

[6]王美今,錢金保.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就業的影響――基于誤差成分聯立方程模型的估計[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6):178-184.

[7]Jenkins R. Globalization and the Labour Market in South Afric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6,18(5):649-664.

[8]龔玉泉,袁志剛.中國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機理[J].經濟學動態,2002(10).

[9]葛蔓,劉楨.中國“高增長低就業”的斷言太輕率[J].中國經濟周刊,2006(12).

[10]盛仕斌,徐海.要素價格扭曲的就業效應研究[J].經濟研究,1999(5).

[11]李紅松,田益祥.技術進步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地區差異比較[J].統計與決策,2003(8).

[12]劉偉,蘇劍.供給管理與我國現階段的宏觀調控[J].經濟研究,2007(2).

[13]蔡P.中國人力資本現狀管窺――人口紅利消失后如何開發增長新源泉[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2(6).

An Industrial Heterogeneity Investigation on Relationship amo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based on the View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ZHU Jin-sheng,KUANG Dong

篇(7)

中圖分類號:B85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9448(2013)03-0005-11

或許,黑格爾是第一個系統探討人的“需要”與社會歷史發展關系的哲學家。在《法哲學原理》中,他用一節的篇幅來討論“需要的體系”。在《歷史哲學》中,他指出:“我們對歷史最初的一瞥,便使我們深信人類的行動都發生于他們的需要、他們的熱情、他們的興趣、他們的個J生和才能。當然,這類的需要、熱情和興趣,便是一切行動的唯一的源泉?!瘪R克思也指出:“對自然界的獨立規律的理論認識本身不過表現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為消費品,還是作為生產資料)服從于人的需要”。需要是驅使人活動的內在的原動力,人們的一切生產活動和一切社會活動最終都是由人的需要產生的。

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于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廣義虛擬經濟學說也不例外。不同時代人們的需要各不相同,人們滿足自己需要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沒有什么抽象的需要,需要總是具體的、歷史的。以往學術界對需要理論的研究,偏重于需要一般,即偏重于宏觀研究,而缺乏現實觀照,缺乏對各個時代具體需要的研究。筆者試圖結合廣義虛擬經濟時代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探討這一時代需要的精神、文化特點。

一、需要理論與需要一般

古今中外,對人的需要從經濟學、心理學等不同學科的理論研究很多,觀點有同有異。作為人本經濟的廣義虛擬經濟,其需要理論應該是哲學層面的觀照,既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又超越各門具體科學;既研究需要一般又研究具體需要。

(一)需要研究的方法論原則

1.區分需要一般和具體需要。人都是現實的人。我們從來不是抽象地研究人和人性,“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研究生產,不能只滿足于研究生產一般(生產在一切時代的共同標志,共同規定),還要研究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特殊的、具體的生產。而且,研究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更為重要,“對生產一般適用的種種規定所以要抽出來,也正是為了不致因見到統一……就忘記了本質的區別?!蓖瑯拥?,研究人的需要,不能把需要抽象化,不僅要研究需要“在一切時代的共同標志,共同規定”,即需要一般,而且要研究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個階段上的特殊需要、具體需要。需要一般是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上的特殊需要、具體需要中概括、抽象出來的,它寓于特殊需要、具體需要之中。從哲學層面研究需要一般,是為了更好地把握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個階段上的特殊需要。

2.必須聯系生產、生活來研究需要,需要是理解生活、生產的關節點。馬克思強烈反對用“需要”、“一般需要!”的話來表達“人的活動的如此廣泛的豐富性”?,F實的人是生活著的人,人的現實性是圍繞其物質生活需要展開生產活動。生產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它的目的是滿足個人作為類存在物的一些普遍需要。如,生命的持存、新的生命的繁殖等?!靶枰备拍顦嫵闪藦纳畹缴a的過渡概念。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對“需要”概念進行了存在論意義上的考察,不僅通過需要概念描述出人類生活的存在論特征,而且還借助這個概念建立起了生活與生產之間的關聯。對于需要概念,馬克思從邏輯上區分四個層次展開論證:首先,把人類的需要理解為自然和社會的雙重關系,區分為對物的需要和對人的需要兩個層次;其次,對物的需要又根據普遍性和多樣性區分為基本生活需要和增殖需要;再次,對人的需要也根據社會單元的不同,區分為對家庭關系的需要和對社會關系的需要。

篇(8)

中圖分類號:F062.5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9448(2013)01-0005-07

一、引言

虛擬經濟的概念是由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提出的“虛擬資本”的概念衍生出來的。成思危先生認為,“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劉駿民教授將虛擬經濟定義為:以資本化定價為其行為基礎,具有內在波動性的一套特定的價值系統。他認為虛擬經濟一般包括金融、地產、無形資產和其他呈現出資本定價形式的各類資產的經濟活動。

林左鳴先生從虛擬價值的角度提出了廣義虛擬經濟的概念,他認為,“實體經濟主要是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同時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經濟可定義為廣義虛擬經濟(通常人們所說的虛擬經濟一般指金融活動,即狹義的虛擬經濟)”廣義虛擬經濟的基本特征表現為二元價值容介態,即傳統商品價值由于不斷容入信息介質而進化為更高級的商品價值。

廣義虛擬經濟理論認為當前的經濟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并非一成不變的均衡系統,而是時刻處于傳統價值與信息介質帶來的新價值之間不斷動態融合和進化的容介態。換句話說,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經濟系統是時刻處于經濟變量從非均衡到均衡之間不斷進化的動態適應過程,也是一種均衡與非均衡同時存在的一種耗散結構。按照該理論,要素市場體系可以看作一個物質態與信息之間不斷作用、相互影響的動態演化過程,是從非均衡的零散交易到均衡的標準化交易演進的過程。

本文以該思想為指導,在科學界定要素市場的基礎上,探討要素市場形成的理論基礎,著重分析要素市場業態形式演進的一般規律。

二、要素市場的概念

在古典經濟學中,生產要素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的消耗成本構成最終產品價格的所有資源,包括土地或自然資源、勞動、資本存量(也稱資本品,如機器、工具和建筑物)。新古典經濟學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要素,包括企業家才能和社會資本(如累積的信任、共同理解、共享的價值觀以及有利于調整經濟活動的社會知識)。簡單來說,生產要素是指生產過程必不可少的成分,屬于廠商消費品,或者稱生產性投入品或者資源,比如勞動、土地、資本(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技術等。

從實踐和應用意義上來看,生產要素可以分為大宗商品要素和權益類要素。相應的要素市場可以分為大宗要素市場和權益類要素市場。大宗商品要素市場屬于產業鏈上靠近基礎原料和材料一端的廠商問市場。(Varian,1992;Boyes和Melvin,2002)。在行業內部,大宗商品要素市場指謂廠商問沒有經過精細加工的資源性粗加工且大批量交易的市場(勞動市場除外)。

權益類要素是指企業及廣義經濟實體在生產和關聯經營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且由法變量保護的對一份或一組(束)資產的擁有權(所有權)和未來收益(收入流)的索取權(益)。(斯蒂格利茨,2009)對一束資產的擁有權最典型的表現方式之一是對該份資產具有處置的權利,二是對該份資產進行交易的權利。我國現存360家左右的產權交易市場(所或中心)事實上僅僅在處置權上賦予了全權,在交易權利上還只能是一攬子股權交易,尚不能拆分、連續和單元化交易,在交易權上賦予了不足全權的權利。嚴格說,法(變量)是不可以交易的,只有量綱化的產權――股權才是可交易的。權益市場稱謂是產權理論意義上的概念在中國的不合格翻譯造成的后果(蔡敏勇等,2009)。

在應用上(主要在中國),權益類要素市場事實上指的是量綱化后的產權――股權交易市場。但由于其直接在產權這種法哲學意義上操作,我國權益類市場的概念比股權要寬泛得多,屬于廣義上的產權市場外延,包括傳統資本市場、OTC市場、企業產權市場和其他衍生品市場。傳統資本市場和產權市場又可以進一步分為若干不同的子市場(由于歷史原因,在我國證券類市場通常被認為是資本市場,而交易非標準化產權的市場在發達經濟才是產權市場或稱狹義產權市場)。廣義的產權市場還包括非傳統的權益類市場,比如環境類權益、知識類權益(產權、版權、著作權等),甚至技能(know―how)和產能等可用時間和空間來度量的時段性和地段性權益。

一般說來,法變量支持的產權有對應標的物。因而,可交易的產權――股權和實物交易有一定的距離。但在我國產權市場實踐中,司法拍賣的實物和特定商標的物質形態也在產權市場上作價交易,因循習慣,我們也把這種模糊性的交易市場也歸在權益類要素市場中。

三、要素市場形成的一般原理

(一)大宗商品市場形成原理

大宗商品市場一般是在自發形成的市場基礎上建立的市場。市場所在的地方多是大宗商品的生產地或集散地。

從經濟學理論來看,大宗商品市場的形成原理基于企業的邊界。具體來說,因為大宗商品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的原材料等中間產品,制度經濟學告訴我們,企業生產和經營范圍的確定是由交易費用決定的,即當內部生產和經營的費用大于外部生產和經營的費用時,企業采取外部生產和經營策略(外包),當內部生產和經營的費用小于外部生產和經營的費用時,企業組織內部生產和經營行為是合理和理性的經濟行為。

舉例來說,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上分布著不同的企業,而這些企業的生產和經營范圍正是通過企業邊界(交易費用)來安排和配置的。企業邊界決定了不同的企業被安排在了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當企業安排生產和經營活動時,中間產品在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之間流動,中間產品的流動需要一個交易平臺,這時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就形成了。

(二)權益類要素市場形成原理

權益的形成伴隨私有制的形成過程。權益類要素市場的形成過程貫穿了整個企業史。沒有企業就無所謂要素。要形成市場首先需有法前提下的自由交換意愿。這種交換意愿直到現代企業制度正式建立才空前強烈起來?,F代企業制度中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加速了企業組織繁殖,是促成權益類要素市場形成的最關鍵環節。

17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企業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由此而產生的資本短缺,資本不足便成為制約著資本主義企業經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602年,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東印度公司在荷蘭誕生。股份有限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態出現以后,很快為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利用,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組織的重要形式之一?,F代股份公司這種形式能夠使企業可以通過買賣權益憑證迅速得到金融資本品,從而完成產能化拓展和資本化拓展,于是權益類要素市場就誕生了。

最初的權益類要素市場是股票和債券市場,證券交易所成立以后,對進入交易所的公司提出了較高要求。數以千萬計的公司無法通過證券交易所籌集資本,只好通過中介交易商在OTC市場解決這個問題。隨著市場的發展,地方性的0TC市場逐漸形成NASDAQ式的全國統一市場,而另一部分要素交易需求通過投資銀行來完成。然而在中國,還有另一種交易市場形式存在,那就是公開披露信息進行產權交易的市場,成為我國權益類要素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要素市場的觀察形式

(一)大宗商品要素市場的觀察形式

在觀察形式上,要素市場大體上經歷七個不同發展階段:(1)商鋪集聚形式;(2)商鋪集聚之后的市場是廠商(生產者)市場和消費者市場分野;(3)廠商市場之后是為某一行業甚至是某一生產環節生產專業化產品(中間品)市場;(4)將倉儲、物流和交易點適度分開的專業化大宗商品(要素)市場;(5)添加上融資和擔保、標準倉單交易在內的第三方交易市場;(6)在第三方交易基礎之上形成的倉儲定點、交易資質認定、活躍會員功能團體性分化、賣方回購及獨立方擔保的遠期以及風險控制基礎上的傳統期貨交易所;(7)加盟交易所和基準交易所群形成的場網經濟――大宗商品要素市場的最高觀察形式。

(二)權益類要素市場的觀察形式

在觀察形式上,權益類要素市場大體上經歷八個不同的發展階段。(1)私下(而非時下講的民問)實點借貸形式。這種借貸多發生在血緣、地緣和業緣中。如果劃分市場,也僅僅是個只有買方和賣方市場要件的原子形式的交易市場,交易范圍小,交易頻率低。原子形式的交易市場清淡(thinmarket),變成繁榮市場(thick market)需要引入信用關聯中介和處置性市場,因而出現(2)典當行,將出典品評估(當)、質押(典)、形成質貸關系(借貸)、違約后將質押品出售(拍賣)的復雜過程。事實上是將評估市場、質押市場、借貸市場和拍賣市場內化于一個經濟實體中的融資“超市”,典當行的交易比私下借貸要繁榮多了。典當市場是個消費融資和生產融資的混合市場,當消費信貸和商業信貸因市場本身的專業化需要分野時,在早年引發了(3)賬局(面對農商企業)、印局(面對進入城市的消費者)以及票號――一種用于長距離貿易且和貿易保險結合起來的權益類融資市場。在近代,西方又出現將消費信貸和商業信貸融于一身的商業銀行信貸。隨著大規模廠商信貸和延期支付使用頻率提高,引發出(4)抵押、擔保和租賃專業性市場。不過,這些市場多是以附著在廠商信貸市場的中介實體出現的。當中介實體累積到一定數量,中介類市場對傳統中介市場升級,出現(5)評估、授信、增級、進入、退出、等引發現行和私募股權市場;這為(6)權益類第三方交易市場⑩(傳統OTC市場和交易所)提供了基礎;(7)在第三方交易基礎之上形成的、交易資質認定、活躍會員功能團體性分化、賣方回購及獨立方擔保的遠期以及風險控制基礎上的衍生類合約市場(環境和知識產權類市場);(8)加盟交易所和基準交易所群形成的場

網交易所群――權益類要素市場的最高觀察形式。北京目前的權益類要素市場處在中級規模水平上。原因在于,一個結構完善、功能合理的權益類要素市場不是上述七種觀察意義上市場同時存在或者均勻分布。但如果是類和近正態分布的話,頂多是個中等水平的要素市場,不具備定價能力。當上述七類市場中活動最頻繁、耗費人力物力最為巨大的環節出現節約形成核心競爭力的時候,權益類要素市場才稱得上功能完善。北京及周邊地區存在各類形式的市場,但是他們并不具備核心競爭力。

五、要素市場業態形式演進的一般規律

超出觀察意義,按照價格收斂方式來衡量,要素市場的業態形式是一樣的。其成熟程度可由低到高分為七類:

(一)實點性一對一場外(spot OTC and one-to―one)交易市場是最原始的交易市場業態形式。交易在小范圍展開,屬于買方和賣方的偶然易,當前一次的交易價格無法或者很難為下一次的交易提供參考,即前一次的交易價格成為下一次交易參考的成本很高,因此交易價格是無法收斂的(non―transparency)。

(二)實點性一對多(或多對一)拍賣市場及其變種(spot auction and one-to-multiple)――多次交易價格可收斂,但不見得是一價式收斂點(half-transparencyand convering)(圖2、3)。在一方出賣,多方購買時,拍賣的制度安排可以使出賣方的喊價信息在買賣雙方和買方各自之間是透明的。在當次拍賣過程中,以買方出價最高者(或者變種)得標。雖然拍賣完畢后價格變動停止,但在買方之問透明的信息成為下次交易參考的成本較低。如果買方初次出價太高,第二次類似的拍賣出現,初次透明的信息可能成為第二次的參考,從而引導價格走向區間收斂。

(三)實點性一對多的市營商市場(spotdealer)。這時的交易方式不再是買賣雙方直接進行交易,而是通過中介機構――市營商進行交易。這種市場的價格難收斂(half-transparency andconverging difficult),原因是在無實點性市場伴隨的條件下,市營商的目標是最大化自己的中介收入,他們傾向于將不利于中介收入的信息屏蔽掉。(圖4、5)市營商擁有建構市場的資源,但由于他的目的是最大化中介費用而不是最大化交易量,因此不是利用該資源建構市場,而是用來建構壓低買方(或賣方)需求價格彈性的近壟斷網資源。

(四)多對多的第三方市場(spot or networkbased,multiple-to-multiple)大數條件下價格收斂(converging)。當信息在買賣中方之間瞬時透明且可連續交易的時候,價格走向了收斂。(圖6、7)當買方無窮多(近乎大數),賣方無窮多(近乎大數),信息在買賣雙方之間瞬時透明,屏蔽信息的成本高昂。這時候,交易市場構造好像是個一對多拍賣市場和多對一拍賣市場的復合體,交易等價于前兩者多次交易的結果,價格瞬時走向了收斂。這正是建構市場的最終目標,交易的結果是社會福利最大,而不是交易商福利最大。

第三方市場出現后,不僅價格信息走向瞬時收斂,而且交易雙方信息透明后,評級、授信進入,融資變得可能,因而出現了更高階段的業態形式。

(五)具有融資功能的第三方市場(exchange)――因融資風險控制帶來的價格快速收斂。這種交易中買賣雙方信息透明,評級、授信和融資開始出現,因而市場開始向更高級的業態形式轉變。第三方市場因融資風險控制帶來價格的迅速收斂的(converging)。

(六)第三方交易所群(group exchanges)――價格快速收斂(instant converging)。當第三方交易所單元在自己各自領域內具有競爭力,且能在交易的網資源形式上互相連成一個整體的時候,一個交易所群形式出現了。

篇(9)

中圖分類號:F713.5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9448(2013)01-0057-12

一、品牌價值研究文獻綜述

品牌作為事物或者產品的差異化標記出現得很早,在我國,最初是在物件上加刻銘文、年號,為的是表示物品的所有權或者作為紀念、裝飾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生產上的分工,交換上的擴大,逐漸出現了商業性的標記。比如在西周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封建領主產品的標志和各種官工的印記。到了戰國中、晚期,城市中還出現了擁有巨資及大量勞動力的大工商主手工業者。他們服務的對象主要是農民及城市居民,他們的產品都是大眾的日常生活用品,其生產及出售往往采取前店鋪后作坊的形式。為了對購買者、消費者負責,也為了競爭及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他們在自己生產的產品上程式化地標明制造者的籍貫、姓氏,有的還冠以監造或督造者的名字、司職地點和年份,也有的附上產品的名稱。在秦國,當時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生產的產品,都要“物勒工官”,即在產品上刻或鑄上“造者”的姓名,同時再注明“工師”或“監造者”。

在西方,品牌標記可以追溯到西班牙的游牧部落時代,他們在私人所有的牲畜上打上烙印,以便于進行市場交換時同別人的牲畜有所區別,歐洲普遍出現品牌發生在大約公元13世紀,那時歐洲行會盛行,珠寶玉器商、呢絨織造商、皮革商等各自組成同業行會,各成員商家都要在其產品上留印一定的標記,個體生產者和一般商人也必須在產品上簽刻自己的標記,目的在于對產品質量進行監督,也為了保持行會的壟斷地位,以及對粗制濫造、仿冒他人產品的行為予以追究的依據。

現代品牌概念的出現是在19世紀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后,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的精細化、產業規模的擴大和商品貿易的廣泛增長,為了能夠清晰辨認企業及其產品在名稱、功能、質量、價格、權利等方面的情況,需要在商品的自然名稱之外再起個名字,品牌由此廣泛流行,并成為受到依法保護的企業財產。作為一種資產或者價值范疇,從理論上開展研究,大約起步于1955年前后,一般以被稱為廣告教父的大衛?奧格威給出品牌概念為開端,他指出:品牌是一個錯綜復雜的象征,它是產品的自然屬性、名稱、包裝、價格、歷史、聲譽、廣告方式等有形和無形的總和,品牌同時也是根據商品交換過程中消費者對其使用的印象和自身的經驗來界定。之后,對品牌理論的研究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學界從多種視角產生了許多研究路徑和理論框架。

(一)將品牌價值作為財務資產開展的研究

20世紀80~90年代,隨著西方企業兼并浪潮的興起,品牌資產評估和交易定價應運而生。比如1985年英國衛生用品公司Reckitt&Coman并購汽巴嘉基(ciba-Geigy)所屬的Airwich公司,在總并購價值6500萬英鎊中有5580萬英鎊是Airwich品牌價值的認定。瑞士的雀巢公司以25億英鎊的價格收購了英國一家名為Rowntree的糖果公司,而當時Rowntree的資產凈值只有3億英鎊,22億英鎊主要是對品牌價值的認定。這一時期,關于品牌價值認定,更多地是從消費者對品牌價值認知的角度來展開的;產業經濟對品牌價值的界定,則主要集中在品牌資產概念的建立上,因此重點圍繞品牌資產概念內涵和品牌財務價值評估展開,真正從經濟學價值本質和創造邏輯方面研究的很少見到。

1.西方對品牌資產的研究。Keller提出的“以顧客為基礎的品牌資產模型”,把品牌資產定義為:由于消費者的品牌知識而引起的對該品牌營銷的不同反應,認為,顧客對品牌的忠誠是品牌權益的直接表現,是品牌實力的基礎,是能夠為企業帶來超額收益,創造財務價值的前提條件,并和Lehmann一起提出了品牌價值鏈模型,將品牌資產的增值過程看成是一系列連續的活動與流程,核心是將品牌價值鏈分解為營銷活動投資、顧客心智、品牌戰略績效、品牌財務績效四個價值階段,這四個階段逐層遞進,形成品牌價值的增值過程。由此可見,Keller對品牌資產的研究主要是從市場營銷視角開展的,這也是早期品牌理論研究的主要視角,是至今還具有廣泛影響的一種理論。

廣告專家瓊斯認為,品牌是指能為顧客提供其認為值得購買的功能利益及附加價值的產品。而附加值是品牌價值中最重要的部分,這些最重要的附加價值都是非功能性的,他們源于使用品牌的各種人的主觀感受。瓊斯還通過對一定樣本的社會調查發現,90%的人認為附加值在他們幾乎所有的購買決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H。從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來解釋,他所討論的這種附加價值實際上是一種虛擬價值;而品牌作為價值載體實際上是一種滿足心里需要的非功能性的感受價值――一種虛擬使用價值。穆林則認為,“品牌資產是高于一般競爭者價格的附加值。”法奎哈從價值角度出發,提出:“與沒有品牌的產品相比,品牌給產品帶來巨大的超越其使用價值的附加價值或附加利益。”(喬均,2007)戴維-阿克認為,“品牌資產是與品牌、名稱和標示等相關的一系列資產或負債,可以增加或減少通過產品或服務給企業或顧客的價值?!保▎叹?007)英國的英特品牌公司將品牌權益看作是品牌價值,即當一種品牌在出售時,應有其確定的價格;將品牌作為一項無形資產,列在資產負債表上。根據這一思想,該公司設計出了衡量品牌價值的公式,其中通過品牌市場影響力因子表示品牌為企業帶來的競爭力。

2.品牌資產研究的兩個視角。將品牌價值作為一種資產來闡述的研究,主要是從兩個視角展開的,一是消費者視角;另一個是企業視角。比如王海忠認為,Keller和Lehmann把品牌資產測度從兩個視角分為三種方式:第一,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的“顧客心智”品牌資產框架,Keller提出了“基于顧客的品牌資產”17J。這種測度方式,是從顧客態度層面反映出的信息來測量品牌價值。第二,從企業角度出發的“產品市場產出”模式,這種測度方式是指,品牌能夠為商品在交換活動中帶來的價值增值。第三,從企業角度出發的“金融市場產出”模式,這種測度方式是用來測量品牌在金融市場上帶來的利益增量。這三種模式各有優劣,是當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界進行品牌資產評估的主要模式,并在1999年得到美國營銷科學研究院(MSI)品牌資產計量學會的認真討論和確認。

3.國內在品牌資產方面的研究。王海忠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中國消費者的品牌資產緯度,包括公司能力聯想、品牌知名度、品質認知和品牌共鳴,并構建了消費者的品牌資產與產品市場產出的結構關系,他們將不同品牌資產概念整合到一個理論模型之中,進行比較研究。他們認為,“公司能力是中國消費者品牌聯想的主渠道,構成品牌資產重要緯度;品質是品牌資產的核心要素,質量標準是品質的最普遍要求;基于消費者的品牌資產由公司能力聯想、品牌知名度、品牌認知、品牌共鳴四維構成。”(王海忠,2006)并提出了,品牌價值是對品牌作為一種資產和一種權益的量化,表現為產品通過“品牌”為企業獲得額外收益和未來穩定的現金流。品牌價值是品牌內在的價值,是品牌所代表的“第三態資產”的整體價值(劉坤,2007)。艾豐認為:品牌是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的統一,品牌無形資產是由有形資產形成的,品牌無形資產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獨立性,而且可以轉化為有形的市場競爭優勢,有形和無形是可以轉化的。

4,關于品牌資產來源的幾種說法。Keller認為,對于品牌管理者而言,品牌資產無疑有其固有邏輯,其源頭是企業營銷活動,它首先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心理認知,形成消費者的品牌知識。在這里,Keller實際上是認為,企業營銷活動是品牌資產或價值的源頭。Srivastava和Shocker則認為,“品牌資產可分為品牌實力和品牌價值。前者是指品牌的顧客、渠道成員和母公司等對于品牌的聯想和行為集合,它使品牌享有持續的和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后者是指品牌管理者通過戰略及戰術行動以杠桿品牌實力所產生的能提供優異的當期及未來利潤并降低風險的財務結果”。這一段話比較含糊,甚至晦澀,按照本文的理解,其所謂的品牌實力就是品牌價值的創造能力或者品牌價值生成資本,從價值生成角度理解,是把品牌價值規定為“品牌實力”生產的利潤或財務結果;如果這種理解正確,實質上就是承認了品牌價值是公司、渠道成員、顧客等共同創造的,這無疑是有道路的。

Aaker直接提出了“品牌資產十要”模型,將品牌資產分解為五個維度和十個要素,即:忠誠度、品質認知、品牌聯想、品牌知名度、市場狀況等,認為品牌資產完全在于市場和消費者。后來,產生的多種基于消費者視角的品牌資產測度模型大多源于Keller的這一思想。艾豐認為,品牌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一種名牌產品既是物質成果,勞動結晶,又是精神成果,智慧的結晶,體現著對消費者全面負責的精神承諾(艾豐,1996)。艾豐雖未明確表達是人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精神勞動創造了品牌價值,但是,將品牌產品視為勞動和智慧的結晶無疑是正確的。楊寶三提出,質量、廣告、規模、人才是培養品牌產品這一系統工程的四項戰略要素,也是打造品牌競爭力的必要條件,這是對西方學者研究的一種延伸。范秀成提出,我國品牌競爭力的提升需要轉變戰略思維,以創造優質的顧客價值獲取品牌競爭優勢,為顧客創造優異價值也是顧客滿意的關鍵因素,只有顧客價值得以實現才會形成品牌忠誠。而且要分析顧客的功能和情感需要,增加品牌的文化附加值。在企業經營領域,提出為顧客創造價值理念的很多,認為這是提升企業品牌價值的重要途徑。

(二)公司聯想與品牌資產關系研究

由于對品牌價值的研究多是從營銷、廣告、消費者等視角展開的,所以,對于品牌資產的擁有者,即品牌企業在創造品牌價值上的貢獻,一直對學界形成一種困擾,說法多種多樣。作為研究品牌資產的權威機構,美國營銷科學研究院(MSI)1992年提出要將公司聯想列入優先研究的領域。這種觀點認為,消費者對公司的聯想是公司的重要資產,能夠給公司帶來持續競爭優勢。Brown、Dacha(1997)把公司聯想分解為公司能力聯想和公司社會責任感聯想兩個維度。這種理論是將消費者購買聯想對象確定為公司能力及其社會責任,亦即公司能力和公司社會責任對品牌資產的形成具有基礎性作用。該研究認為公司是消費者品牌聯想的主要渠道,公司生產與傳遞產品的能力是產品屬性推斷的主要依據。公司社會責任感聯想,則可以建立消費者對公司的整體好感,然后再將這種好感轉移到產品評價上,從而對品牌資產形成影響。

王海忠等在國外研究基礎上,總結提出了中國消費者認知品牌的方式。他們的結論是:“消費者對品牌的直接反應是質量或品質,而最關注產品是否符合制度性質量標準;容易從‘品牌’聯想到公司,公司成為品牌知識的基礎;‘面子’心理驅動消費者品牌購買行為?!保ㄍ鹾V?,2006)這個結論也是具有理論價值的,按照本文的理解,是公司生產決定產品的質量和品質,產品的質量和品質決定消費者認知,亦即公司是品牌價值的源頭。研究者沒有從這個角度闡述,也還沒有分析各生產要素在品牌價值創造中的作用;但是,這個觀點認為產品質量或品質是決定和影響品牌價值的基礎,還是有一定理論意義的。

該研究認為,在中國,含有公司能力信息的傳播有助于提升知名度,影響消費者對產品品質或屬性的感知,消費者會把公司的總體實力轉移到具體的產品屬性,消費者會直接將品牌知名度與實力、能力聯系在一起;實力是獲得消費者信任或關系的基礎,過硬的品質才是產生正面的市場產出;廣告等塑造知名度的活動對公司能力聯想也有正面作用。并認為:“不少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從事公司廣告、贊助、公共形象、公司善舉、事件營銷等活動,它們必然影響消費者對公司的認知,進而影響對產品品牌的態度?!保ㄍ鹾V?,2006)

在這里,研究者提到了公司能力信息、廣告宣傳、產品品質、品牌塑造、消費者認知等等對品牌價值的影響,實際上看到了影響和塑造品牌價值的相關因素,意識到了圍繞品牌價值創造各個環節所產生的信息及其價值。但是,該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本文證實了基于消費者的品牌資產與產品市場產出之問的結構關系,前者是品牌資產的源泉,后者是品牌資產在商品市場的表現。”(王海忠,2006)認為基于消費者的品牌資產是品牌資產的源泉,陷入了一種在現象要素上的循環論證。

(三)從品牌關系結構方面開展的研究

這一路徑主要是借鑒人際關系結構理論和品牌要素理論,重點研究品牌關系主體即品牌關系形成的各參與方,以及品牌關系屬性諸如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情感、意動等構成關系。D.Aakel(1998)認為,品牌管理者必須將品牌當作產品、企業、人、符號來建立品牌管理的架構。Foumier(2001)認為,應將消費者與品牌關系分成4個層面:消費者與產品關聯、消費者與品牌關聯、消費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公司關聯。并提出了4個層面的品牌關系,這一觀點和D.Aaker的品牌要素架構要素如出一脈。

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周志民、盧泰宏提出廣義品牌關系概念,并認為在研究品牌關系結構時,應增加品牌之外的關系主體,把品牌分解為產品、品牌、營銷者、消費者等4個主體,構建了廣義品牌關系量表理論框架,并列舉出12種品牌關系結構。(1)消費者品牌的認知關系。(2)消費者產品的認知關系。(3)消費者營銷者的認知關系。(4)消費者消費者的認知關系。(5)消費者品牌的情感關系。(6)消費者產品的情感關系。(7)消費者營銷者的情感關系。(8)消費者消費者的情感關系。(9)消費者品牌的意動關系。(10)消費者產品的意動關系。(11)消費者營銷者的意動關系。(12)消費者消費者的意動關系。并進行了實證研究。在這里,研究者闡述了品牌與產品、營銷者、消費者三個主體要素之間的關系,同樣意識到了品牌信息流轉在其中的作用,但是沒有將品牌與企業(只是將產品)直接構建在品牌關系范疇之內。

王新新認為品牌是一種關系性契約,并提出品牌不僅包含物品之間的交換關系,而且還包括其他社會關系,如企業與顧客之問的情感關系。企業品牌的創建就是為了維持一種長期、穩定的交易關系,著眼于顧客在未來的合作,企業憑借品牌將顧客和企業組成利益和風險共同體,為企業帶來穩定的顧客群和利潤來源。孫愛民認為,“品牌關系主要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如何建立、維持、發展和測評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任何關系的存在都是以能夠為關系雙方帶來利益為前提的,這表明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品牌關系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品牌關系能夠創造價值,即品牌關系產生的基礎是品牌的存在和消費者對價值的認知。”

(四)將品牌作為企業的競爭力來研究

張世賢較早提出了“品牌競爭力”概念,他將品牌競爭力的研究重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市場占有率;二是品牌的超值創利能力。白玉認為品牌競爭力是品牌在競爭的環境中,為謀求企業長遠發展,通過對自身可控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使其產品和服務比競爭對手更好、更快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為企業提供超值利潤的能力,它是企業經過整合的一個總體能力,可從品牌市場能力、品牌管理能力、品牌關系能力和品牌基礎能力等四個方面對其進行理解和把握。其中,他認為品牌基礎能力由企業管理能力、技術創新能力、人力資本和企業家及企業文化等組成(李杰,2007)。李杰還指出,“就目前國內外品牌競爭力的研究文獻來看,對品牌競爭力的研究偏重于品牌在市場上的表現能力,將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和溢價作為評價品牌競爭力的主要指標,這顯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品牌在市場上的表現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品牌企業的生產能力、管理能力、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組成的。同時,政府政策、產業因素、市場環境和法律環境等都對品牌競爭力產生影響?!保ɡ罱?,2007)可見,在白玉看來,產品的生產和服務決定品牌競爭力。李杰進一步闡述了影響品牌競爭力的各種因素,闡述得更加全面。

(五)主要依據要素價值論開展的研究

有論者提出:“承認生產要素創造價值不是薩伊庸俗要素價值論的簡單復活,技術創新、知識創新、企業文化和管理制度創新等是一種復雜的腦力勞動,他也是價值創造的源泉。”(喬均,2007)該文在堅持“復雜的腦力勞動”創造價值的同時,進一步提出:“品牌價值構成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產品設計、產品宣傳、商標商號等耗費的平均勞動投入;二是品牌產品和品牌服務的消費者認同價值。前者是一種高級勞動,后者是品牌價值決定的主要因素。”(喬均,2007)從這一研究可以看到:(1)在這里,所謂的高級勞動應該是指非直接生產環節的勞動,包括產品設計等創新性(或復雜)勞動和廣告宣傳等服務性勞動。這樣就把從事直接產品生產的簡單勞動及其他一般勞動排斥在了品牌價值源泉之外。(2)將“消費者認同”而不是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過程認定為品牌價值的主要源泉。

另一個重要觀點認為,“技術創新創造了品牌價值”,“知識創造了品牌價值”(喬均,2007)。本文理解,如果認為技術創新型勞動和知識型勞動創造了品牌價值(一部分)是正確的;如果認為知識、技術(要素)本身創造了價值,則另當別論。品牌價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企業通過實現客戶價值,而提高品牌市場競爭力,成為當今企業立足和發展的重要選擇。正如有的研究者提出的,“品牌時代產品本身已經不太重要,顧客購買的不只是產品本身的使用價值,顧客看重的是品牌所蘊藏的尊貴、成就、地位、財富、個性等象征價值,從一定角度,品牌已經可以脫離產品而單獨存在?!保▎叹?007)這實際上闡述了許多名牌產品,品牌價值已經成為商品價值的主要構成部分,而功能性使用價值的價值居于次地位。我們來看一個案例。據《時尚網》2011-03-02消息,2011年2月20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一款名為“穆阿瓦德一千零一夜鉆石手包”在多哈珠寶手表展上展出。這個手包鑲有18K黃金和重約381.92克拉的4517顆鉆石,估價高達380萬美元。如果誰購買這款手包為的是裝錢用的使用價值,一定是精神有問題!他購買的一定是品牌炫耀性(彰顯尊貴身份和財富)的使用價值!當然,對于一般的品牌而言,品牌并不是完全脫離產品而獨立存在,而是既有滿足人們功能性需要的使用價值,同時還是品牌虛擬價值的中介和載體,是產品使用價值和品牌感受價值的容介態??梢哉f,沒有品牌的產品只是一種使用價值,而沒有產品使用價值的品牌將無以為附,兩者既相對立又相融合,是一種容介態。

(六)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視角開展的研究

在品牌價值上從勞動價值論視角講的比較透徹的是侯雨夫先生,他認為,“有一種特殊的商品叫做‘商譽’,或者叫做‘品牌’,有的則叫‘名牌’。這也是一種非物質產品?!@種‘商譽’或者‘品牌’特別是‘名牌’有著很高的價值,是極為重要的經濟資產。它的價值也像固定資本的價值一樣可以逐漸加入到其所生產的商品中,增加其商品價值。而‘商譽’或者‘品牌’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同一般的固定資本的不同之處是:在堅持誠實經營、保證貨真價實而且符合市場需求的條件下不但不會受到磨損,反而是越久其價值越高;但是一旦失信于消費者,其使用價值和價值便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完全消失。”可以說,運用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兩個因素概念,侯雨夫基本講清了品牌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問題。

1.認為品牌價值和固定資本一樣,是逐漸加入到所生產的商品中的,像固定資本一樣,就是說是勞動生產過程創造了產品和品牌的價值,這是正確的。但是,這還不夠全面,因為,從本質上講品牌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因素――信息態的資本,與固定資本畢竟存在著不同的生成規律。

2.在分析品牌價值和固定資本的不同時,認為只要“堅持誠實經營、保證貨真價實而且符合市場需求的條件下不但不會受到磨損,反而是越久其價值越高”,即只要誠實不做假,品牌資本既不磨損、反而更高。是對品牌現象的描述,還沒有徹底揭開品牌(信息態)價值越來越高的本質和源泉。

劉坤認為,“品牌價值是一個總體的抽象概念。企業的品牌本身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是企業無形資產共同發展的結果,體現出在消費者中的信譽,是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相結合的‘第三態’。品牌價值本質上就是這些資產所產生的價值。”(劉坤,2007)認為品牌價值是無形(本文認為是信息)和有形(物質產品)相結合的第三態,實際上表明了,品牌價值的形成既有有形資本的投入(價值轉移)和勞動凝結,也有無形的資本(信息資料)投入和思維活動的凝結,這符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一般邏輯。但是,認為品牌價值是這些資產(包括物化勞動)所產生的價值,則是要素價值論的邏輯。研究者甚至明確提出了,“品牌財務價值使品牌產品具有更長久的成長期和穩定期,是未來獲得超額收益的源泉?!保▌⒗?,2007)將超額收益的源泉歸入品牌財務價值本身(物化成果),則是不正確的。

(七)生活價值論視角的研究成果

廣義虛擬經濟對品牌價值的研究路徑應該說是按照價值理論的基本方法開辟了一種新形式,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值得關注。林左鳴認為,“讓一個品牌成立并且為社會所接受,要害在于這個品牌所經歷的發展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不斷容納新的歷史信息的過程。正是這樣一種過程的積累并且形成一種品牌價值的時候,它表現為一種效應,這種效應其實是一種信息態。”按照這種解釋,品牌價值首先是一種信息態的價值形式,是在品牌產品生產及服務、營銷、廣告、消費等活動中,創造和積累的信息(文化)凝結于品牌及其產品之上的一種價值。吳秀生認為,“這種品牌價值也不是吹噓出來的,是靠精湛的生產工藝、嚴格的質量管理、精細的流程控制、人性化的售后服務,以及良好的公眾關系,逐步積累起來的?!倍?,“品牌信息與企業價值循環的各個鏈條相關聯,而非一個單獨的經營環節?!北M管這一研究路徑此時還沒有明確從品牌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上來做系統的闡述,實際上承認了品牌價值的產生來源于圍繞品牌及其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全過程,是廣義的勞動或者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消費者生活共同創造了品牌價值。

二、對國內外品牌價值研究的小結

現代品牌理論的研究源自西方,作為經濟學價值或者經濟資產進行研究,主要因為20世紀80~90年代西方企業并購浪潮的產生。學界將品牌價值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學范疇來進行研究,運用了許多工具,總起來說,由于當時西方主流經濟學價值理論完成向價格理論轉向之后,不再系統研究商品的價值問題,因此,在品牌價值的研究方面,多數堅持了要素價值論的思想,以邊際價格、均衡價格等理論為工具,從營銷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多個方面,從消費者、企業及其關系等多個視角做了多種分析,建立了許多理論模型和分析框架,試圖揭示品牌資產(價值)的形成和發展規律。西方關于品牌理論的研究,總體上將品牌資產(價值)的來源歸于營銷活動、消費者認同等非生產領域,因此,都沒有將品牌的價值本質和規律揭示出來。

國內學者,基本上是在西方研究基礎上的跟隨和延伸,至今沒有產生自己獨立的理論框架。國內以價值理論稱謂的,實際上多數運用了西方品牌價值分析工具,采用的是要素價值論或均衡價格理論。也有堅定地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作解釋的學者,但是,由于經典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以物質產品生產為基礎展開的,馬克思沒有為品牌價值研究提供更多可資借鑒的理論闡述,加之品牌價值作為非物質產品形態的商品形式,有其不同于物質產品生產的特殊的生成規律,完全從勞動生產視角來解釋信息態的品牌價值規律,有些勉為其難。

1.關于品牌價值理論的研究,約翰-安瑟姆森認為,“1989年以來,最有影響的品牌價值定義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1)品牌價值與其說是事物指標所致,不如說是消費者的感知所形成的。

2)品牌價值是價值協助品牌的全球印象。

3)品牌價值源于品牌命名,而不單純是物體的分配。

4)品牌價值是一種與可靠的競爭對手進行比較的關聯測量。

5)品牌價值毫無疑問將影響品牌的財務價值。”

2.品牌是一種無形價值、無形資產、無形資本或者非物質產品等多種概念。

3.有的研究將品牌作為獨立的結構模型來進行闡述,缺乏從價值創造、交換、增值、分配等系統的理論框架作為支撐,使得品牌價值理論缺乏基本的邏輯前提,影響了品牌價值理論構建的完備性。

4.有的研究只是從消費者視角(現象)研究品牌的價值問題,忽視了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服務以及圍繞品牌構建各環節進行的社會生產生活對品牌價值的貢獻,無法深入到品牌價值的本質。

5.有的對品牌資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牌營銷、市場渠道、消費者認知等方面,對品牌資產的基礎和前提因素研究不夠,品牌價值理論的合法依據不充分。

6.多數研究沒有將商品生產勞動作為品牌價值的主要來源,而是將其他物化的資本要素和產品生產環節之外的營銷、服務、廣告、消費者、社會關系等作為品牌價值來源。

7.有的研究將品牌視為一種競爭力,認為競爭力的重要表現就是品牌在市場上的表現和創造溢價的能力。溢價作為一個財務概念或者作為記賬科目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等價交換市場,溢價不是無源之水。

8.有的研究認為,品牌價值是品牌內涵的價值,是“第三態價值”;品牌價值是有形和無形價值的統一、是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的統一;或認為品牌價值是一種附加價值;有的認為品牌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同樣是勞動創造的,只是有其自身的規律,需要的是研究的深化和延伸;有的認為品牌價值是產品生產及服務、營銷、廣告、消費等活動中創造和積累的價值。這些都為品牌價值理論的構建奠定了基礎,只是需要通過深化研究,構建比較完整的品牌價值理論。

三、本文對品牌價值的新解釋

從廣義虛擬經濟價值理論視角,運用二元價值容介態理論,本文對品牌價值做出以下新的解釋。

1.品牌及品牌價值的基本定義。本文認為,品牌是一種典型的以產品或服務為載體的虛擬產品(虛物),是企業擁有的一種以非物質(信息)形態存在的無形資產或者虛擬資產,對消費者而言,品牌是一種滿足人們心里消費需要的特殊的使用價值,這種使用價值是一種非功能性的“虛擬使用價值”(王彥亮,2012)。

討論品牌價值離不開無形價值和有形價值概念。本文認為,所謂有形價值一般是指以物質(有形)形態存在的功能性使用價值(物質產品)為載體的商品價值;所謂無形價值是指以非物質(信息)形態存在的虛擬使用價值為載體的商品價值,這里的虛擬使用價值主要是指滿足心里消費需要的使用價值,這種以信息(虛擬使用價值)為載體的無形價值就是品牌價值;而一般功能性使用價值則是滿足生理消費需要的使用價值。對品牌商品而言,商品價值是無形的品牌價值和有形的產品價值的二元價值容介態。

可以認為品牌是一種典型的虛擬商品,本身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這種價值是一種虛擬價值,是以無形的信息態(精神和文化)的形式附加在商品體上提供給消費者享用的一種虛擬價值,反映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品牌使用價值是品牌的自然屬性,主要是滿足消費者心里對產品質量、品質、安全、美、藝術、文化、尊貴、時尚性等精神(信息態)需要的一種虛擬使用價值。品牌價值不是單純由生產環節的勞動創造出來的,而是由圍繞產品生產、營銷活動、商業服務、品牌管理、社會生活等整個生產生活共同創造和積累的結果。消費者對品牌價值的形成也有貢獻,在商品社會的交往和交換過程中,消費者對品牌價值的認同和視界融合,會以產生感情(信息形式)的方式衍射或黏合于品牌企業及其產品之上,從而實現和增加品牌的價值。

品牌價值作為一種虛擬價值其大小并沒有一般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中既包括參與品牌產品生產的各種勞動的創造,也包括圍繞品牌及其產品開展的營銷活動、廣告宣傳、商業服務、品牌管理等活動創造的新價值。品牌價值的社會實現(市場價格)主要取決于社會認同,即由社會必要的生產生活(生產力發展水平)時間決定,盡管這個社會生產生活時問,可能因為品牌壟斷而取決于個別的自由生產生活時問。在表現形式上,品牌價值的大小取決于消費者對品牌承載信息(文化)的接受和認同――視界融合程度。需要特另0指出的是,無論是品牌虛擬價值還是虛擬使用價值,一般都與產品本身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形成直接的二元容介態,并以一個整體的形式表現出來。品牌的自然屬性表現為商標符號和商品實體的容介態,而品牌的社會形式通過價格、信譽、品質、文化等方式存在。

品牌虛擬使用價值是一種信息態的使用價值,和物質的功能性使用價值相對應。品牌供應者如果能夠滿足消費者對品牌信息態使用價值的需求,使消費者能夠獲得尊貴、時尚、品位、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心里消費需要,實質上等于為消費者創造了新的價值,消費者會以品牌忠誠(信息)回饋生產者;生產者通過創造出更多的品牌價值要素(信息態)提供給消費者,從而提升品牌價值,如此循環往復。相反,如果品牌產品生產不能夠通過創新技術、加強管理、優質服務、廣告宣傳等為消費者提供不斷優化的信息使用價值,甚至寅吃卯糧,減少信息態使用價值供應,消費者將失去對品牌價值的購買,品牌價值就會縮水甚至消亡。

品牌產品一般是信息態的品牌價值和物質態(或服務)產品價值的容介態。品牌最初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創造并不斷加強,品牌價值一旦形成,也就具有自身的特殊規律。除了產品生產的基礎之外,營銷、廣告、商業、維護、服務、消費等作用都對品牌價值具有重要的影響,它們往往起著增殖或放大品牌價值的作用。當然如果企業人為地放大并不斷做出超出產品實際水平的營銷、宣傳等活動,可能會適得其反。品牌價值的特殊性在于,在一般情況下,信息態的品牌資產轉移不依自身的直接消耗為代價,而是復制和傳播的過程。但是,一旦企業不能夠不斷地創造出新的信息態使用價值,過去的信息資產可能會立即消失,所以生產信息態使用價值同樣需要相關勞動、物質態以及信息態資料的投入。

2.品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也是一種固定資本。品牌價值的創造也像實物產品生產一樣,是品牌固定資本通過生產及相關服務活動逐漸轉移或加入到所生產的商品中,成為商品的一種無形的附加價值。而且,這種價值也是由生產勞動及相關服務活動所創造的,而不是由所謂的消費者認同創造的,在商品社會沒有免費的午餐。當然,在品牌宣傳、營銷活動等過程中,消費者的參與和認同有利于加快品牌價值的社會實現――成為市場價格(形成購買)。另外,以消費者為主體的社會生產生活接受并認同品牌價值,會在消費生活過程中回饋品牌,即消費者會在其生產生活中生成并衍射一定的信息態(文化)價值于品牌之上,是品牌價值增殖的一個來源,這是以信息(文化)為中介一個與品牌價值進行交往和交換的過程。

從財務資產或者投入產出角度看,在品牌價值的創造和經營中,人力資本和其他要素資本的投入以及品牌的維護和管理,是創造和增殖品牌價值的基礎和保障。其中,品牌固定資本在生產使用價值和價值過程中看起來同一般的固定資本有所不同,比如品牌經營的好或者產品生產的好,品牌資本好像不受磨損,或者說不像一般實物固定資本那樣需要讓渡性或者消耗性轉移;好像生產品牌價值沒有品牌資本的消耗,如果是好的產品反而會使品牌資本越來越高。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品牌形成要素除了一般的物質資本,更重要的是存在信息態要素的投入,而信息態的生成和保持有其特殊規律,信息是品牌價值構成的基礎要素。

一般來說,消費者購買品牌商品,既需要商品的功能性使用價值,也需要滿足心里消費需要的品牌虛擬使用價值(文化),功能性使用價值和虛擬使用價值都是品牌價值的載體。生產技術含量高、安全系數大、知識性能強、使用界面優、清潔環保的產品和優質高效的服務,消費者在獲得優質使用價值的同時,還可以獲得知名品牌帶來的尊貴、成就、地位、財富、個性等象征性使用價值――虛擬使用價值。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功能性使用價值,而且因為生產出總體優質(更高的文化價值、更多的優質信息)的產品,消耗了更多的知識勞動、科技勞動、腦力勞動、服務勞動、創新勞動(主要是提供信息態使用價值)等,本身就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包括一部分專屬于品牌虛擬使用價值(信息)和品牌虛擬價值。也就是說,增加品牌價值,需要投入的人力資本和要素資本更高。另一方面,要生產好的品牌產品,創造高端品牌價值,企業還需要動員和調動組織的精神生產能力,生產符合道德道義、承擔社會責任、客戶價值訴求、文化藝術效果、消費者心里偏好等品牌虛擬使用價值,這部分投入和消耗,既需要品牌固定資本的投入、積累和價值轉移,更需要特殊人力資本的投入和勞動,包括調動消費者的社會性參與。

在商品交換中,消費者既要支付購買功能性使用價值,同時又要支付購買品牌虛擬使用價值。由于品牌固定資本以無形(信息)的形式存在,消費者購買需要一部分以物化資本(資金)的形式支付;另一部分是用感情、忠誠、偏愛等無形的資本(信息衍射)形式支付,是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問心與心的交換,感情與感情的交流;這也是雙方精神資本的一種對等交換,生產者得到的這部分精神資產是社會生活(消費過程)衍射于品牌之上的虛擬價值,所以品牌的價值可能會出現越來越高的情況。當然,如果對品牌資本

技術、知識、精神、道德、責任等精神要素和相關資本投入不足,甚至透支品牌價值,終歸是不能長久的,這也是企業經營的風險所在,因此可以說品牌是一把“雙刃劍”。所以,打造品牌或創造名牌決不是輕而易舉或者一本萬利之舉,需要企業加強制度、科技、知識、管理創新,強化道德建設和社會責任,加強品牌價值資本投入,需要策劃、生產、銷售、服務、消費等全部價值鏈條各個環節共同的、長期的艱苦努力才可能達到。一旦形成名牌產品,更要對來之不易的品牌多加珍惜,特別是要通過努力承擔社會責任,加強道德建設和依法經營,堅持誠實守信,且不可因小失大,只有做到萬無一失,才不致一失萬無。

3.品牌價值的源泉是產品生產過程和廣告、宣傳、維護等服務活動共同創造的,也是企業加強品牌資本投入和經營的結果。隨著企業發展和分工的細化、多樣化,創新性、知識性、文化性、道德性勞動要素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創造品牌價值的勞動以知識型、創新型為主。另外,由于,高端品牌服務人群的特殊性和需求的高端化,消費者認同(承認品牌價值生產生活社會平均水平)往往超出一般社會平均水平,亦即同樣功能性使用價值的名牌產品往往價值很高,這并不意味著消費者認同創造了價值,而是承認了品牌企業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高出的部分當然主要是品牌虛擬使用價值(信息態差異化的感受價值)的價值部分。這就更需要高端品牌產品生產者加大投入和管理,盡力生產符合消費者和特殊社會需求的品牌產品,以支撐消費者和社會對品牌產品的信心和忠誠。否則,這部分人群一旦離開,往往不可逆轉。因此,品牌價值往往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不可逆轉性,這就是品牌價值“一失萬無”的道理。

從根本上講,使用價值和虛擬使用價值是廣義上的勞動實踐(生產生活)所創造的,價值和虛擬價值也是這種生產生活實踐創造的結果。但是,虛擬使用價值和虛擬價值往往具有更大的社會性,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其價值大?。ǘ攘浚Q定于社會必要的生產生活時間(這個時間可能是個別的、自由的)――也就是決定于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和人類社會生活賦予(社會接受和視界融合程度)的價值內涵。

因此,按照馬克思價值公式W=C+V+M,我們可以假定品牌商品價值度量的公式:

∑M=M+AM=(C+V+M)+(C+V+M)=(C+c)+(C+c)+(V+v)+(C+c)

其中,c是產品的一般固定成本,而c是品牌產品在品牌資產或品牌價值方面的增加的成本支出,比如更好的材料,更高技術水平的工具,更高標準的技術,專利或標準,更好的生產環境(污染低、環保等),營銷費用,人員培訓等等投入――差異化的成本內涵不同的載體信息――滿足心里需要;V是一般的勞動成本,而v則是指從事思維活動的人力資本,包括是更多的培訓和教育費用,生產勞動者更高的素質,更高技術、管理水平的人才,營銷和品牌維護人員投入等,即超出一般功能性使用價值需要的文化(信息)創造活動;M是一般商品的剩余價值,m是指因為品牌增加投入而得到的剩余價值――品牌價值的增值或附加值(一般財務上的品牌溢價)。

對于獲得品牌領先的企業,可以形成一定的品牌壟斷價格,這個價格是由品牌生產者個別生產時間決定的(社會認同或者消費者認同這個時問)。所謂的品牌溢價實質上是消費者認同的品牌產品的價值,是由品牌產品的個別生產時間決定的。所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金量、提高產品的精神、藝術、文化等附加價值是創造高端產品的必由之路,增加技術、文化、藝術創新,拉長高端附加值創造鏈條是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方向。

4.品牌價值給虛擬價值搭建了一個開放心里時空的交換平臺。對于品牌產品,企業不僅向消費者提供功能性使用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虛擬使用價值,從而向消費者提供虛擬價值。因此,生產者不僅需要生產、工藝、科技、知識、精神、責任、道德等物質和非物質要素的投入和消耗,而且,還需要生產者直接提供感情、關懷、溫暖、愛心等客戶感受價值。同樣,消費者不僅通過價格形式與生產者交換,而且,傾注于品牌的還有忠誠、熱情、專注、熱愛等虛擬價格要素。即品牌價值更多的是心與心的價值存在形式,生產者勞心給予消費者品牌價值,而消費者用心選擇和付出價格。這種虛擬價值要素的交往和交換雖然沒有通過會計準則計價并計人生產者的資產,但是其具備的價值同樣不可忽視。在企業并購中已經進入測度之內,當然僅僅在企業并購中計入是遠遠不夠的,不僅要強調消費者的視角,必須回歸到生產者視角,回歸價值確認,在承認品牌價值的同時,在品牌虛擬價值的分配、交換等問題上實現突破,才能夠真正引導好、創立好、建設好、發展好品牌。

5.品牌的創建和管理模式概要。

1)加強技術創新,提升品牌產品的功能、質量和品質,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功能性需要,以功能性差異(載體信息)提升品牌產品附加價值。

2)優化品牌產品的產業鏈建設,既要提供優質的功能產品,科學拓展品牌覆蓋范圍,又要在各個環節提供優質的服務,完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及虛擬價值的兩個價值生成鏈條,形成價值容介態優勢和多贏局面。

3)加強人文創新,提升品牌產品的文化、藝術、道德、美學、情感等精神性需求,提升品牌產品的虛擬使用價值。

4)加強市場營銷和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形象的宣傳,提高消費者對企業和品牌產品的認知,提升品牌產品的社會價值(市場價格)。

5)加強品牌維護,尊重消費者品牌認知及其溢價支付(超產品價值支付),為消費者創造更多非產品的服務增加價值,增加雙向情感交流、友情互動及價值交換,喚起社會(消費群體)參與品牌價值的創造(對品牌付出消費者的感情,各種社會生活生成并衍射文化性信息粘合于品牌之上增加品牌價值,亦即使品牌具有更強的價值黏性)。

6)加強品牌管理團隊和文化建設,形成專業化優勢,上升為文化戰略,以更大的道德價值和社會責任,從而創造和不斷增殖品牌的無形價值。

篇(10)

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稱作靈境技術,具體就是結合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多傳感技術、圖形技術、仿真技術、以及智能技術等等方式,通過構建三維虛擬模式,同時利用專門的設備來實現。也就是說,虛擬現實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技術,可以生成多維信息環境,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可以使環境藝術設計更加完善。

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特征

1.效率性

將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到環境藝術設計中,可以極大程度的改變傳統的環境設計模式,突破了其中存在的各種復雜性問題,比如說摒棄沙盤或者模型的方式,有利于控制設計成本,節約了設計時間。通過高科技技術手段,能夠以多媒體模式、數字化模式真實形象的展示出虛擬設計的項目,而用戶只需要在虛擬現實技術的平臺中,即可觀看模型效果,以此將網絡資源的優勢有效全面的發揮出來,更加充分的展示出作品的效果,以此實現宣傳目標,促進工作效率的提升。

2.交互性

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將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更加全面、更加形象的展示出來。在虛擬世界中,利用數字化技術,能夠對展示物的一些數據信息進行傳輸,同時可以接受信息、認知信息、以及反饋信息等過程。虛擬現實技術所創建的環境,更加向真實化方向發展,通過計算機所構建的三維數字模型,內嵌虛擬現實場景,能夠使用戶的各種感官感受有效激發出來,產生真實的交互感受。比如說,在虛擬空間中,用戶可以用手去獲取虛擬環境中的物品,同時還能夠真實的感受到物品的重量,并且可以讓被抓住的物體隨著是自身移動。

3.藝術性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通過使用虛擬現實技術,需要具備較高性能的圖像處理工藝。比如說3D虛擬建模、Flash、全景圖片等方式,可以以高清的形式,展示出各種圖像,從而使設計作品更加具有藝術性和真實性。用戶在觀察圖像之后,可以對項目的整體結構做到全方位了解,并且了解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藝等等。所以說,虛擬現實技術具有更加良好的藝術性效果。

4.侵入性

虛擬現實技術具有侵入性,其可以讓用戶感覺到更加真實的環境效果,有些時候,還可以讓用戶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產生此種感受的主要因素,在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設計正是充分基于人的感官感受、以及心理特點出發,同時通過計算機技術,使圖形更加具有立體效果,從而使用戶置身于三維空間中。對于侵入性來講,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其可以理解為臨場性和存在性,關鍵是對用戶在虛擬環境中的真實感受程度進行反映。用戶需要提前佩戴專門的頭盔和手套,才可以真實的感受到虛擬環境中的立體效果,同時在此種虛擬環境中,不會受到外界因素影響,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虛擬世界中。假如用戶無法分辨出真假效果,也就是好比置身在真實的環境中,那么可以說是最為理想的侵入性效果。

5.多感知性

考慮到虛擬現實環境中,均會配備齊全各種感官裝置,包括有視覺、聽覺以及觸覺。用戶不僅僅具有視覺感知,還可以形成聽覺感知、觸覺感知、以及力覺感知,特別情況下還會產生嗅覺感知以及味覺感知。所以說,虛擬現實技術具有非常良好的多感知性,可以讓用戶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就現階段的虛擬現實技術來講,尚未實現所有感知功能,也就是無法達到最理想的虛擬技術狀態。

虛擬現實技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1.應用到環境藝術模型設計當中

由于虛擬現實技術具有交互性、多感知性、侵入性等等特征,通過上述種種特征,可以讓用戶進入到交互式的、三維虛擬環境中,同時可以與虛擬環境進行一些互動溝通,用戶的各個感官受到刺激,會產生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通過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說非常具有必要性,設計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虛擬現實技術系統處理,能夠虛擬系統中,展示出現實生活中的事物。通過此種設計過程,能夠讓設計人員更加真實、直觀的感受到,在實際生活中設計作品的相同感受,并且有利于設計人員更加全面、準確的把握每一個設計細節,以此構建良好的環境藝術模型,確保自己的設計想法可以順利的轉換成設計成果。可以說,極大程度的增加了環境藝術設計的感知性與直觀性。

2.更加便捷的對環境藝術設計作品進行完善

對于設計作品來講,需要反反復復的不斷修改,一直到完善,最終成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做你。在以往的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在完成設計作品時,設計人員很難對作品做到全面直觀的感受,抽象性的概念影響作品的完整性。通過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有效解決此項問題。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在最開始,將設計構建成虛擬的現實模型,通過觀察模型,便于設計人員更加直觀的觀察每一個設計環節。在具體方案實施之前,利用模型,設計人員能夠全面的進行觀察,及時發現設計方案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并且在此情況下,對方案反復修改完善,直到其符合設計要求。所以,虛擬現實技術一方面使完善環節得到簡化,另一方面還能夠使修改更加具有針對性。

虛擬現實技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應用效果

1.增強了環境藝術設計的直觀性

在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經歷了手繪圖紙、電腦效果圖和建筑動畫三個過程。在此階段,可以看出人們都不斷追求高科技,新型的科學技術,從而獲取更加高層次的藝術品質,實現最佳的藝術表現效果。在如今的環境藝術設計中,通過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在各種軟件和硬件的作用下,可以創建非常真實的虛擬環境,基于此種環境考慮,利用技術手段,將環境藝術作品轉換為此種環境,在創建的虛擬環境中,用戶能夠感受到類似真實的聽覺刺激、視覺刺激、觸覺刺激。可以說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將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中的細節全面表達出來,有利于吸引用戶注意,提升環境藝術設計作品的接受程度。

2.提高預算精準度

環境藝術設計,需要將所設計內容轉換成實踐應用的項目。在以往的設計作品中,普遍存在預算精確性不理想的情況,對于工程建設的成本控制均產生一定影響。通過使用虛擬現實技術,能夠有效解決此類問題,在虛擬模型中,可以全面了解項目所需要的材料預算等內容,可以實現材料預算、結構的精準度提升,防止出現由于預算失誤而導致的各種問題。

3.增強了設計雙方的互動性

在完成設計方案之后,在同客戶溝通階段,需要營造良好的雙方互動性,對于匯報溝通具有重要幫助。通過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有利于提升雙方互動性。利用此種技術,用戶能夠在設計作品中,感受到每一個設計細節和設計成果,全買呢了解每一個設計部位的演示狀況,并且可以了解不同設計方案之間的關聯性。對于存在的設計問題,雙方之間還可以展開協商探討。

上一篇: 簡述勞動就業的法律特征 下一篇: 農業發展成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字幕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亚洲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