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機構在線教育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14 16:40: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機構在線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一、引言

在線教育機構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平臺,這種教育模式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和市場發展前途。但是從具體的情況來看,現在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果任憑這樣長期的發展下去,就會對在線教育機構的創新和發展產生影響。當前我國國內的在線教育模式還處于起步階段,這種背景之下各個方面的建設都不完善,甚至存在著一些不科學的環節設置情況。怎樣才能夠使在線教育機構在特殊的發展階段發揮出有效的作用,分析在線教育機構的網絡營銷模式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主要據此開展相關研究,以便于促進在線教育機構的科學盈利和發展。

二、大數據時代在線教育機構網絡營銷模式探索的意義分析

通過對于在線教育機構進行分析,探究盈利模式的相關情況能夠有效發現在線教育機構在盈利過程當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對于這些問題進行仔細的剖析,能夠降低這些問題對在線教育機構的影響,可有效實現在線教育機構的科學發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因為當前在線教育機構當中所出現的問題很多,在分析這些問題之后,相關研究人員能夠根據自己所獲得的數據進行有效推理,然后對于這些問題所造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和剖析,可以提出有效的解決性策略,那么這也有利于在線教育機構實現盈利的模式的探究。在線教育機構的發展對于學生來說能夠使學生從很多方面實現課后時期作業的完成,再加之課堂時間是十分有限的,那么就會使學生在課后存在著一些不解的情況。在這種背景之下在線的教育平臺就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在線教育老師能夠細致地為學生進行相關解答,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將自己的疑惑和老師進行探究,更好地獲得了學習的效率和學習質量,同時也可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現如今網絡信息技術在不斷的發展,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網絡的信息交流平臺上可以通過利用一切展示情況對于晦澀難懂的數學題進行解答,還可以通過形象生動的講解方法對于相關知識點進行講解,不但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的疑惑,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線教育類公司可以實現盈利和上市,并且能夠通過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創新,有效地提高整個教育平臺的水平,并且實現互聯網教育的發展。

三、對當前大數據時代在線教育機構網絡營銷的模式進行分析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它使得在線教育機構在學生的學習和教育當中的應用也開始越來越加的廣泛,因為當前國內的在線教育機構還處于發展階段,而且整體性的規模相對較小,使得其營銷模式主要處于探索階段。最近這些年在線教育機構的投資收入主要是來源于一些投資人和相關的廣告商,也有一些企業以及其他項目的收入補貼到在線的教育機構當中。這會使得其整體處于燒錢階段,而且還有一些以營利為主的在線教育機構鳳毛麟角,相關的利潤率也普遍較低,隨著對于一些教育平臺免費的課程的開放,導致在線教育的盈利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為此也可以說明,當前這種趨于落后的盈利模式已經開始不能適應于現如今社會的發展和需求,這樣一來,那么就必須要創立新的盈利模式進行探索,而在探索過程當中,就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所以對于在線教育機構的實現盈利模式進行探索,以便尋求有效的網絡營銷模式。

四、大數據時代在線教育機構的網絡營銷模式策略探索

1.完善在線教育機構的人力資源體系。為了進一步的促進在線教育機構的盈利模式的改革和發展,以便于較好的促進在線教育機構的成功上市,必須要進一步的完善在線教育機構的人力資源體系。所以在線教育機構的初步發展階段,機構當中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相關負責人,需要按照在線教育機構的發展目標的實際需求進一步完善在線教育部門的人力資源體系。還需要結合每一個教師的自身發展情況,對這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的人力資源安排。在這一階段當中,因為在線教育機構的人力資源團隊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所以每一個階段當中所以每一個老師都需要對自己的職業素質和相關崗位進行使用,明確相關的問題,對于相關問題進行合理的解決。在線教育機構的團隊當中必不可免會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協商促進各個問題得到合理的解決,能夠為新的發展提供較好的契機。從總體上來說,需要對在線教育機構的每個員工的具體表現和相關能力進行判斷,并通過開展嚴格的人力考評測試,使在線教育機構的人力資源團隊當中的所有人員的具體表現作為一個具體的參考,嚴格按照考評機制進行考核,避免人為的對于每一個員工的表現好壞進行評價。2.強化在線教育機構的技術創新工作。現如今素質文化教育正在不斷的推出,在線教育機構是一種新的教育,所以不僅僅這是一種新的教育教學平臺,在教育過程中也需要做好對于學生教學成果的檢驗工作,也不斷培養學生的自我思考平臺。在線教育機構為了實現盈利就需要緊跟者現代素質教學的步伐,不斷地提高教學的質量,必須最先進的網絡教學手段加以利用,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更加充分地發揮出網絡平臺的作用。因此為有效提高在線教育機構平臺的利用率,促進網絡設備的進一步更新,促進教學技術的創新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是十分重要。除此之外還需要對于一些網絡設備進行系統的更新,通過一些交流軟件的使用,經過不斷的更新來實現對軟件漏洞的修復工作,對于在線教育機構平臺的使用也需要如此。要必須不斷地更新網絡交流的相關體系,要保證教學交流能夠正常順利的進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在線教育機構平臺在教學當中的使用和合理應用,可以更好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所以對于在線教育機構的盈利和上市計劃來說,強化在線教育機構的創新能夠有效的促進在線教育的營銷,可以使在線教育獲得更大的利益支持。3.強化在線教育機構對市場營銷的重視程度。從在線教育機構的角度來說,其對于營銷手段了解并不透徹。其實在線教育機構的營銷體制和實體企業的營銷本質應該是相同的,他們都需要通過對于產品和相關特點的優勢,將相關情況介紹給客戶,這樣能夠有效達到銷售產品并且獲得相關的利潤。在線教育機構的課程推銷同樣如此。在線教育機構的負責人,需要強化市場營銷的重視程度,不斷地培養一批優秀的網絡市場營銷人才,通過這些人才的招聘能夠獲得相關的人才需求。可以招聘一些曾經做過相關網商的營銷人才,因為這一類人才具有較好的網絡營銷的經驗。這樣就能夠以在線教育機構為主,進行相關的課程銷售,除此之外在線教育機構也能夠采用一些創新的銷售模式,比如通過微信模式、微博模式、視頻方式等等來對自己在線課程進行宣傳,也可以通過制作屬于自己的客戶端,比如騰訊課堂等等,通過此方式的綜合使用,可有效促進在線教育機構的盈利,也能夠促進在線教育機構的上市計劃的實現。

五、結語

本研究主要針對大數據時代在線教育機構網絡營銷模式的探索進行簡要分析,從現如今的發展角度來說,在線教育機構的未來模式具有較大的前途,為有效地實現在線教育的發展,必須使教育機構不斷的進行自身的變革,并且充分對于當前的網絡環境進行分析,使其適應當前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做好網絡營銷模式的改善工作,這樣才能促進在線教育機構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篇(2)

一、就業現狀及其比較

(一)就業現狀

1.總體就業率

浙江省有各式各樣的培訓教育機構,如新東方學校和浙江省春華教育集團。通過調查得知,公辦學校為學生提供的面試數量和學生聯系的面試數量分別為2.25次和1.51次,高于公辦培訓機構的0.62次和1.73次,高于民辦培訓機構的0.54次和1.50次,學生聯系的面試數量和公辦學校的相當,正是由于培訓教育機構和高校畢業生清楚自己所處的環境,能夠擺正自身的位置,其在培訓教育機構中的就業率也不會低。

2.選擇培訓教育機構的原因

從調查總體情況看,浙江省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時選擇培訓教育機構的原因趨于多元化的方面面。原因按選擇比例高低的順序依次是:公辦學校教師崗位成飽和狀態而且競爭壓力大、培訓機構待遇較好,而且壓力比較小、民辦學校和私立學校工作不穩定、個人從事培訓教育機構工作的興趣較高、父母和朋友推薦、其他,可以看出浙江省的高校畢業生在選擇培訓教育機構就業的原因方面呈現多元化局面。

3.薪資水平

薪水是人們對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從一定程度上看,高校畢業生在培訓教育機構的月薪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他們的就業狀況的好壞。這次調查數據顯示,浙江省高校畢業生在培訓教育機構的月薪水平尚屬正常。

4. 跳槽頻率

56%的表示是“第一份”,17%的畢業生“第二份”,13%的“第三份”,3%的“第五份”,僅有37的畢業生有跳槽的經歷。較為頻繁的跳槽是高校畢業生的普遍特征,但是對于能在培訓教育機構找到一份穩定工作的高校畢業生來說,其對工作的的滿意度使得其跳槽頻率相對較低。

(二)對就業狀況滿意度

1.對供職單位的滿意度

調查中,對目前供職單位“非常滿意”的有13%,“滿意”達到27%,對供職單位“非常滿意”和“滿意”的合計達到40%,對所供職單位持“一般”這種中性態度的畢業生比例達到33%。13%的“不滿意”目前的供職單位,明確表示“非常不滿意”的只有4%,二者合計17%。從數據可以看出,畢業生對所供職單位基本滿意,對供職單位“非常滿意”、“滿意”和對供職單位“不滿意”、“非常不滿意”的比例都不高。

2.工作前景

調查中,在問到“你對工作前景有什么看法”這一問題時,85%選擇是“有發展,但很緩慢”,15%的大學生選擇“近期不會有什么發展”,顯然最近幾年的我國大學生擴招所帶來的嚴峻就業形勢極大地影響著高校大學生對自己工作前景的擔憂,如何通過加強工作培訓指導、政策引導等措施加強高校學生的工作前景,成為工作單位、政府和社會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三)工作心態和取向

1.工作心態更加積極

與畢業生數量年年大幅增長相伴相生的是,高校畢業生的失業現象隨后出現,并且這種局面會逐年加重趨勢。據這次調查發現,高校大學生基本能以平穩的心態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對于能夠在培訓教育機構找到一份相對較好的工作,他們中的大多數能以一種比較樂觀積極的心態對待去對待自己現在的工作。

2.關注個人發展空間

在調查中,大學生認為人生中追求的最重要的因素分別是(按重要次序):健康、知識、愛情、理想信念、金錢、家庭、友誼等;對于工作中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依次是:經濟收入、能否發揮特長、工作環境等;希望工作單位提供的最重要的條件是:發展機會、深造機會、工資收入。

二、突出問題

(一)歧視問題

隨著培訓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社會上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認識,很多人對培訓教育機構缺乏認同感,甚至抱有偏見,在輿論上對在這些機構從事各項工作的高校畢業生不能一視同仁,最終導致心理上的不接受。

(二)工作單位知名度問題

在畢業生就業走向市場化,實行雙向選擇的情況下,許多人往往注重高校畢業生的工作單位的社會知名度。一些普通培訓教育機構的高既不能同在社會知名度高就業的培訓教育機構的高校畢業生大比,也不能與在公辦學校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相比。

(三)管理與政府扶持問題

雖然我國政府對于大學生就業工作有很多的政策法規,教育部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管理也作了明確的職責劃分。但各地在在政策執行上差異較大,從中央到地方均存在管理體制不順、機構不健全、職責不明、政府鼓勵扶持不到位的現象,這嚴重影響著培訓教育機構的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和工作上的進步。主要表現在鼓勵扶持培訓機構發展的力度不夠和培訓機構高校畢業就業工作的管理問題等方面。

三、建議

(一)實施“名牌培訓教育機構”戰略,提升社會影響力

充分發揮培訓教育機構人事機制靈活的特征,廣聘名師,通過專兼結合,加強對供職的高校畢業生的工作指導培訓;制定成為培訓教育機構的的近、遠期規劃,勇于創新,辦出有特色名牌大學;總結辦學經驗,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接受教育部門的管理和監督,推出自身的“拳頭產品”。

(二)創新激勵模式,提高畢業生隊伍質量。

做到合理優化獎懲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和文化。

(三)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資本向培訓教育事業

國外民辦和私立教育事業發展的經驗表明,許多政府常以多種形式資助民辦和私立培訓教育機構,或直接進行投資,或給予一定的財政優惠政策等。政府可以給予培訓教育機構以靈活的政策,采取一些間接資助的方式,給培訓教育機構以政策上的扶持,如設立有關的基金會、減免稅收、與境外合作辦學等,以促進民辦培訓教育事業快速發展。

四、結論

由于近幾年公辦高校擴招,加之民辦高校激增,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招生分數不斷降低,加上不少大學生在大學學習不認真,動手能力差,缺乏實踐經驗,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嚴重影響就業。通過對于浙江省內高校畢業生在培訓機構教育的就業情況調查,讓我們了解到目前培訓機構就業的現狀和前景,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并且給當代大學生給予了就業建議。當代大學生需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包括素質與能力。第二,借助各種渠道,把握就業機會。第三,加強社會實踐。第四,先就業后擇業。第五,正確就業定位。盡管,當前就業形勢總體并不樂觀,但是培訓機構給當代大學生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參考文獻

[1] 冷天瓊. 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現狀分析及對策.昆明大學學報[J],2008, 19 (4): 88.

篇(3)

Abstracts: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advantages and pedagogical features of English teaching which is optimized by modern teaching technology. In detail, it introduces a couple of teaching models and some teaching principles required by CAI courseware planning. In this way, it demonstrates that CAI, a much advanced teaching approach, can bridge the gap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This founding may inspire our consideration on teaching revolutions.

Key words:CAI situation;Teaching models;designing principles;Structural models

1 概述

隨著以計算機和多媒體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現代英語教學正在向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轉化。它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特別是網絡技術,打破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方向發展,體現了英語教學的實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能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加速了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化,學生由原來傳統課堂教學中的被動學習者逐步變為主動的學習者,成為學習的主體。

2 CAI教學系統的發展與現狀

CAI這個術語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的,最初的含義是指把兩個或更多的媒體組合成單一產品或系統。現在的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是以計算機為中心來處理多種媒體信息的技術綜合在一起組成多媒體系統,最終形成網絡,進行優化教學。它匯集了以往的文本、圖形、錄音帶、錄像帶等傳統媒體,同時根據教育學、心理學等一些學習理論及人腦記憶規律的原理對影像、圖形、圖像、聲音、動畫以及文學等各種媒體信息加以控制,使教學更加直觀、形象。這種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英語電化教學的交互功能和個別化特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媒體和學生之間的交互活動一直存在,并且隨著現代化教育的不斷發展,這種交互活動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加強、提高和完善。

3 現代教育技術下的英語教學的基本模式

由于英語教學更多的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這就要求英語多媒體教學系統與普通的電教教室的技術成分、教學環境以及使用教材等都不同,因此就需要用特殊的教學模式來發揮該系統的教學功能,提高媒體的使用價值與共享價值。以下是幾種主要模式:

(1)課內課外學習相結合。目前多媒體軟件中針對語言要點、文化背景的講解足以讓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有選擇性地完成重點分析、訓練和檢測,而在課后則可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軟件來完成次重點的學習和掌握。

(2)網上網下學習相結合。利用聯網機房進行網上學習、利用多媒體光盤進行網下學習。這樣既能達到個性化、自主學習的要求,也能夠解決因設備、場地不足帶來的困難。

(3)大班小班學習相結合。由于當前學習英語的人數眾多,為解決因場地、設備投入和師資不足帶來的問題,因而大小班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應該是解決當前英語教學的理想途徑:大班上課利用電子教案和投影儀來完成重點課文、語言知識的講授,學生以接受知識為主,小班上課則注重語言能力的訓練,以師生、學生之間的“人機際交流”活動為主,突出聽說等技能的培養。

(4)面授自主學習相結合。當學生完成網上課程(或助學光盤課程)后,教師應該及時對其進行面授輔導,唯有這樣才能讓教師更好地獲得第一手的學習反饋信息,以便能適時的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調整和加強,最終達到一個比較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多媒體教學系統中,我們采用的教學模式是“雙主教學模式”,即綜合“教師為中心”和“學生為中心”兩種模式的長處。采用這種教學模式的關鍵是具備相應的教學軟件。

4 CAI英語課件的設計原則

CAI英語課件是以教學理論為指導,應用系統科學的觀點和方法,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合理地選擇符合實際教學的媒體信息,利用計算機技術在系統中有機地結合,形成優化的教學模式而構成的立體教學軟件。依照不同教學軟件涵蓋的知識量和適應范圍等特征,CAI英語課件又可分為助教型和助學型課件。不管設計哪一種類型的課件,都必須進行項目規劃與分析、教學設計、課件結構設計與制作、編碼調試等步驟,并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原則

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的原則,也是知識的思想性、教學的教育性規律的反映。科學性是在設計課件時首要考慮的。為了正確引導學生學習,必須保證所訴的內容正確無誤,同時還要考慮到課件使用對象的特點。為此應當做到:a.有明確的目的,并圍繞此目的展開教學。b.所呈現的教學內容包括字幕、動畫、聲音、圖形都要意義明確,準確無誤。c.語言和圖例要規范,不要讓學生產生歧義。d.要根據對象不同采用不同的設計方式。

(2)直觀性原則

直觀性原則反映了學生的認識規律。它給學生以感性的、形象而具體的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多媒體環境的最大特點就是能使人身臨其境,一些實物在熒屏上可以栩栩如生地再現,所以在設計CAI軟件時要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來處理和傳遞聲音、圖像、影像、動畫,使課程內容更加直觀,更利于教學。

(3)循序漸進原則

設計CAI課件要遵照知識傳授方式的兩種情況:一是直線式傳授方法。每一單元的學習內容承上啟下,學生學習時按照同一順序進行了解并回答問題,然后再過度到下一單元,后一單元有前一單元各類問題的答案。二是分支式傳授方法。這種方法是采取多重選擇反應,學習完一個單元的內容后立即測驗,確認已經掌握了本單元內容后再引入下一單元繼續學習;或者根據錯誤的情況引入一個適當的單元,澄清錯誤后再繼續學習。這既體現循序漸進原則,又適應個別差異的需要。

(4)主動性原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當學習興趣與學習內容一致時,學習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CAI軟件應精心設計交互界面,恰當地使用圖形、圖像和聲音來表達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還可以適當地使用發現性學習,經過CAI提示與暗示,讓學生從探索中獲得成功,激發其創造力,從而得到進一步學習的動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5)鞏固性原則

在應用這一原則時應注意學生的認知特點。人類的記憶速度大約為7+/-2個組塊,多于9個組塊時,部分信息會被忽略,從而影響獲取知識的完整性。關于學習比、注意比和記憶比的研究結果 ,可以看出:a.在學習中,眼和耳最有效。b.多種感官并用,學習效果最高。鑒于此,CAI軟件教學內容不宜過多,要為學生的思考留有足夠的時間。注意充分利用復合多媒體信息的特點,強化對學生多種器官的刺激,同時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使大腦皮層同時產生多個興奮區,對所學的內容很快由感覺記憶進入深層記憶,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6)集中優化控制原則

CAI英語教學課件應當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對多媒體信息進行交互式綜合處理和控制,使之建立邏輯聯系,并集成一個系統軟件。其優化設計首先應當體現在課件結構的設計上。在教育性和教學性原則的指導下,綜合考慮學習內容的邏輯結構,對所選項目在時間上給以合理排列,按照學習過程的三階段(即學習的準備階段、形成與獲取階段和學習的遷移階段)之間的轉移或分支方法進行處理。其次,課件的設計制作應當注意操作界面的圖標、菜單寓意明確,操作運行方便快捷,畫面美觀,布局突出,色彩搭配與音韻的和諧統一,文字簡潔,避免或減少分散學生注意力的無意信息干擾。

(7)交互性原則

CAI英語教學課件應具有良好的人機交互界面,使學生和計算機進行信息的自由交流。采用計算機配合學生學習,創造一種和諧的、人性化的學習環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

5 CAI課件制作的結構模式

計算機用于外語教學,主要有三種傳播途徑:用于課堂演示教學,用于集體學習和用于個別化學習。雖然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特點,但就其設計中的基本策略而言,應包括以下四個層面:轉貼于

(1)課件的控制方法

課件控制方法的確定將決定學生學習階段的模式及流向以及相應的應答方法和判斷評價的處理。通過對應答結果的處理和判斷,及時給學生信息反饋;或控制轉向下一內容的學習,或對學生給予支援、矯正,最終達到完成規定的學習目標。質量高的課件,在安排教學順序時,既要保證知識的銜接性和系統性,又要使學生能夠自己調整進度和選擇學習內容,建立一個最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順序。

由于學生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性,CAI課件應采取各種不同的方法以適應不同學習者的要求。其實際控制方式主要有:學習者控制,程序控制,適應性控制,有建議的適應性控制。其中學習者控制是一種以學習者自主進行控制的方法,使學習者能在規定的范圍內選擇所希望學習的內容,實現自主的學習。程序控制是根據學習者對每個具體問題的一次性應答結果來決定其學習流程,其適合于單一知識結構的學習。適應性控制是學習控制和學習者控制的結合,這種方法可以有效的識別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任知特性,是提高課件適應能力的有效方法。有建議的適應性控制不僅給學生以最多的控制權而且提供適當的指導,還在學生學習時提出各種建議。

(2)信息的陳述策略

信息的陳述包括三部分:引入、指導和補充部分。其中引入部分包括:標題頁、教學目的的陳述和引言。指導部分的內容處理是處理課件設計的中心。課件設計者把教學方法和教學大綱融入信息處理中,它主要涉及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人機交互性是CAI的基本特點,是CAI學習過程展開和控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應注意交互方式的設計,而不應把傳統的課堂教學全部搬上計算機。設計者應充分利用傳播媒體技術的優勢,以使信息呈現方式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3)學生的應答方式

CAI課件的特點之一就是計算機能不斷分析和處理應答的結果,所以一個課件的設計如果沒有人機之間的交互活動就是不成功的。在CAI課件中,最常見的交互方法是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這些問題可以保持學生對課堂的注意,為學生提供練習,鼓勵學生繼續學習,并且幫助學生理解信息。

a.問題的種類

一般情況下,課件中呈現的問題可分為兩類:交互應答式和結構應答式。前者要求學習者選擇正確的答案,包括對正錯句的判斷、句子或單詞的匹配問題、多項選擇等。專家們認為這類問題只能測試學生對正確答案的識別力。而后者則要求學習者產生反應而不是選擇,意在測試學生的理解力。

b.問題出現的頻度

結合計算機本身的特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內在機理,問題在課件設計中應經常性地出現。當教學內容很長時,最好采用恰當的問題將其進行分段陳述,讓學生閱讀和檢查少量的信息后及時回答問題,這樣就可以增強理解的記憶。人機之間的交互多,學生就能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就大,他學到的東西就多。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問題的頻度,問題太多,也有可能會影響學習的連續性。

c.給予學習者進行正確應答的機會

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給予學習者正確的應答機會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項重要措施。應答方式設計時,應注意給予學習者正確應答的機會。學生對某些難度較大的問題進行學習時,有時出現多次應答,多次錯誤,在計算機的引導下,最后才將問題全部解決。對這種難度較大的問題,課件中應反復出現,或者以各種相關的問題多次出現,讓學生對問題反復思考,反復復習,深入領會,同時也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加學習者的自信心,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

(4)應答結果的識別與評價策略

應答結果的識別與評價系統的設計是人機對話過程的一項重要內容,沒有應答評價的人機對話過程是一個不完全的過程。對學習者結果的評價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首先評價應明確地指出作為學習結果的應答正確與否,這種評價對學習者正確地掌握學習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評價應對學習者的學習態度予以激勵,對學習者學習予以引導。其意義在于:在學習過程中,應答的判斷、評價能向學生提供恰當的信息反饋,減少學生外語學習中錯誤的固化,同時對學生的學習起刺激強化作用,使學生確定學習序列的流向,這是實現學習轉移的依據。

綜上所述,利用CAI這一先進的教學手段彌補了傳統教育教學方法的不足,拓展了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儲備、傳播和提取方式,使教學環節更加規范,教學效率更加提高。但是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現在還存在著諸多的不定因素,它在巨大變革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只要及時對這些問題作好分析準備,擬定解決的辦法,那么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將會給外語教學和研究帶來新的活力和空間。

參考文獻

[1]外語多媒教學法與多媒教材[Z].

[2]朱純.外國語[Z].1985(2).

[3]桂思春.電腦技術在外語教學和科研中的應用[Z].

篇(4)

中圖分類號:TU391文獻標志碼:A

Abstract: The limit state of plate group bending about strong axis of Hsection steel beamcolumns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generalized yield line method. Reasonable assumptions were chosen to solve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compression flange after buckling.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cross section under the limit state and influences on plastic status of buckling flange derived from the constraint of circumjacent plates and compactness of the compression flange were discussed. A method denoted as “equivalent load method” was proposed describing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cross section under the limit state considering interactive effect of buckling plates. On the basis of the review on extended applicability of generalized yield line method compared to classical yield line theory,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generalized yield line method were analyzed and feasible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est results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results. Results show that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beamcolumns bending about strong axis can be accurately predicted based on generalized yield line method.

Key words: [WT]generalized yield line method; Hsection; beamcolumn; local buckling; interactive effect of plat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0引言

存在彎矩作用的鋼構件其極限狀態之一就是構件的部分區段形成具有一定轉動能力的鉸區。對于厚實截面構件,其鉸區可以全面發展塑性,形成塑性鉸;對于薄柔截面構件,其鉸區受板件屈曲控制,形成屈曲鉸[1]。線型單元計算簡圖將鉸區簡化為集中于一個截面的理想鉸,以該種特征截面代表鉸區區段。文獻[2],[3]研究了H形截面壓彎鋼構件承載力極限狀態,以有效寬度法求解極限承載力。對于極限狀態發生板件屈曲的構件,考察其破壞的變形模式,發現鉸區范圍的板件形成若干塑性集中于條狀的機構;簡單以特征截面代表區段不能反映塑性變形沿區段長度方向分布的特點,也難以了解構件中受到相互約束板件的應力狀態。

依據板件承載力極限狀態的內力分布特征,可用塑性鉸線法(屈服線理論)的空間機構模型求解板件組的極限荷載。傳統塑性鉸線法用于求解垂直作用于板面的荷載,且所求結果僅針對特定的一個極限狀態,而無法求得荷載與位移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有研究者探索將傳統塑性鉸線法的應用拓展為一種廣義的塑性鉸線分析[45],即所求荷載含有平行于板面的分量,并使所求荷載與板件面外位移關聯。本文將這種對于傳統塑性鉸線法的拓展稱為廣義塑性鉸線法。既有文獻基于廣義塑性鉸線法求解板件及構件區段極限狀態指標時其研究對象均為軸壓或純彎構件,尚未見到對H形截面鋼構件壓彎承載力極限狀態的解答。本文首先簡述廣義塑性鉸線法對于板件屈曲模式和承載力分析的適用性,以及廣義塑性鉸線法的應用現狀,進而給出一種基于廣義塑性鉸線法求解H形截面鋼構件繞強軸壓彎時鉸區極限承載力的方法。

H形截面鋼構件繞強軸壓彎時鉸區達到承載力極限可能發生2種破壞形式,即翼緣腹板彎曲失穩破壞與腹板剪切失穩破壞[2]。文獻[2]認為腹板剪切失穩后對應的極限承載力較低,不建議在設計中采用,并給出了腹板剪切失穩的翼緣寬厚比上限值RS。因此,本文僅研究并提出翼緣腹板發生彎曲失穩破壞的H形截面鋼構件壓彎鉸區抗彎極限承載力的計算方法。

廣義塑性鉸線法適用于處于幾何可變極限狀態的板件[圖1(a)],研究對象(包括板件、構成區段的板件組)受荷載過程中真實荷載的最大值為其極限承載力,該狀態為承載力極限狀態。本文所述的幾何可變極限狀態(后文簡稱極限狀態)對于板件而言,指板件形成機構處于塑性鉸線上的板件厚度全范圍均發展塑性變形,該狀態在荷載位移關系上為承載力極限狀態或荷載達到極限承載力之后的某一狀態;對于構成區段的板件組而言,指板件組中存在處于幾何可變極限狀態的板件。處于幾何可變極限狀態的研究對象受到的作用力均稱為極限荷載。研究對象達到極限承載力之后的特性稱為極限后行為[6]。

塑性鉸線法根據塑性鉸線所在截面內力與外力的平衡關系求得施加荷載,結合極限分析求解符合真值的3個條件[7]。廣義塑性鉸線模型求解與真值是否一致取決于假定與板件幾何可變極限狀態等是否相符,主要包括:

(1)塑性鉸線上截面的內力假定是否符合塑性鉸線上截面的全截面屈服條件[7]。

(2)假定的塑性鉸線所形成機構狀態是否成立。

(3)在滿足平衡條件的基礎上,假定求解荷載分布形式與實際是否相符。

通過廣義塑性鉸線法求解的關鍵問題包括設定塑性鉸線上的內力、假定機構位形、假定荷載分布形式及極限荷載的求解方式。既有文獻及后文求解方法闡述均圍繞上述問題展開。

對于塑性鉸線上的內力,需依據所求荷載形式選擇合適的屈服條件假定[7]。例如沿塑性鉸線上的極限彎矩需考慮是否計及軸力影響[8]或包括軸力與剪力影響[9],從而選擇合適的內力假定。當塑性鉸線與板面內的軸力方向成一定夾角時,其為傾斜塑性鉸線。對于需考慮軸力影響的極限彎矩,既有文獻提出2類求解方法,一是將傾斜塑性鉸線分解為垂直塑性鉸線與平行塑性鉸線的計算[10],二是直接求解。文獻[6],[11]總結了部分文獻提出的傾斜塑性鉸線上極限彎矩的求解方法。文獻[11]總結了求解這類極限彎矩的計算公式,認為大部分公式計算復雜繁瑣,且適用范圍存在局限性。

假定板件的機構位形是為了得出與實際相近的力平衡關系,故假定機構并非與實際完全一致,且應盡量簡單便于計算。文獻[6],[12]匯總了構成區段的板件組中單板可能出現的機構位形及對應的荷載位移關系,并給出了多種形狀截面構件在某種荷載作用下區段的機構位形。

極限荷載的求解方式有2種,即力的平衡與功的平衡。力的平衡如板帶平衡法[6],即取板件中一個微小寬度的板帶進行分析,根據力的平衡關系求得微段的極限荷載,通過對組成板件的微段積分求得板件的極限荷載[8]。功的平衡如能量法[6],以虛功原理求解。文獻[13]比較了2種方式的計算結果,得出力的平衡計算結果較有限元與功的平衡計算結果偏小,應依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求解方式。

1.2

當所構造的幾何可變極限狀態符合廣義塑性鉸線法求解真值的判定條件時,可求解該狀態的極限荷載,即求解狀態量;當該狀態的荷載為加載過程中的最大值時,可求解極限承載力。當假定與多個幾何可變極限狀態相符,所求荷載的最終表達式為位移的函數時可描述由多個極限狀態組成的過程,即求解過程量。相比傳統塑性鉸線法,廣義塑性鉸線法拓展了其適用性,可求解含有平行于板面的荷載分量,并可求解包括承載力極限狀態在內的一系列幾何可變極限狀態,即可求解狀態量與過程量。

1.3.1廣義塑性鉸線法求解狀態量是指求解幾何可變極限狀態的性能指標(荷載、能量或其他指標),例如求解極限承載力;求解過程量即求解性能指標與位移函數的關系,例如求解極限后行為。

關于極限承載力求解,典型應用例如文獻[8]基于上限法假定,考慮軸力對極限彎矩的影響,不考慮材料強化,以力的平衡形式求解受壓板件的極限荷載,進而求解軸壓薄壁槽形截面鋼構件的極限荷載。通過描述極限狀態的荷載位移關系,采用2種形式的板件機構[圖1(b)],對4個軸壓短柱的試驗結果進行了驗證。其他文獻基于廣義塑性鉸線法求解構件極限承載力的例子包括焊接與栓接管節點[6]、箱形截面梁的局部承壓與受彎[6]、四邊形薄壁截面與卷邊槽形截面的區段純彎[14][圖1(c),(d)]、CFRP(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加強H形截面構件集中力加載受彎[15]等。

關于過程量求解,部分文獻基于塑性鉸線模型對荷載位移關系進行概念分析,例如H形截面梁受壓翼緣所受軸力與其機構位移函數關系的定性分析[16]、純彎作用下三角形薄壁截面構件鉸區彎矩轉角關系的理論解釋[17]、結構中H形截面梁鉸區極限后彎矩轉角關系的描述[1820]。文獻[6]概述了部分文獻中不同形狀截面構件極限后耗能指標[21]的求解。

1.3.2應用評述

結合文獻中H形截面鋼梁橫向荷載作用下區段機構模型的匯總[22]可知,某些情況下構件達到承載力極限狀態時鉸區雖然處于幾何可變極限狀態[1920,2226],但并非鉸區中的所有板件均形成機構[22,25],對于該種情況需補充其他條件進行求解,采用廣義塑性鉸線法無法求解所有板件內力。部分文獻采用廣義塑性鉸線法求解板件組中所有板件內力[2627]并不能適用于所有構件的一般情況。

當所求極限荷載含有平行于板面的分量時,極限荷載為關于位移的函數,故可以求解荷載位移關系的過程量。求解時一般涉及多個幾何參數與物理量計算,求解過程復雜[26]。若要預判極限承載力或極限后行為,就需給出該狀態對應的位移函數取值,而多數文獻未說明位移函數中幾何參數在對應的極限狀態如何取值[2627]。

結合前述文獻內容,對于廣義塑性鉸線法應用總結如下:

(1)部分文獻僅基于廣義塑性鉸線法作理論解釋或以較少試驗個例來檢驗,其普適性有待驗證。

(2)對于求解極限承載力或極限后行為,多數文獻沒有給出位移函數的取值方法,即無法預判極限承載力或極限后行為。

(3)若不考慮材料強化,以力的平衡方式所求極限荷載可能偏小。采用力的平衡求解表達式中待定參數一般比功的平衡求解表達式的待定參數多。采用功的平衡求解可以通過確定表達式中部分參數的極值減少待定參數數目,且該形式求解可以通過修正不變量參數和考慮其他因素影響(如材料強化),使用靈活方便。

(4)本文對H形截面鋼構件繞強軸壓彎板件組的極限狀態進行分析,以簡潔的形式描述極限狀態受壓翼緣的內力分布,直觀地表征周邊板件約束對屈曲翼緣發展塑性的影響,便于認知受荷過程中各板件的內力狀態變化。給出了考慮板件屈曲相關性的等效荷載法分析構件極限狀態鉸區截面應力分布,可準確預判構件繞強軸壓彎極限承載力。

(5)鑒于廣義塑性鉸線法可以描述狀態量,由廣義塑性鉸線法分析構件極限后行為將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展開。

參考文獻:

References:[1]WARDENIER J,PACKER J A,ZHAO X L,et al.Hollow Sections in Structural Applications[M].Zoetermeer:Bouwen Met Staal,2010.

[2]劉永健.矩形鋼管混凝土桁架節點極限承載力試驗與設計方法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3.

LIU Yongjian.Experiments on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and Research on Design Method of Joints of Concretefilled Rectangular Steel Tube Truss[D].Changsha:Hunan University,2003.

[3]BAUER D,REDWOOD R G.Triangular Truss Joints Using Rectangular Tube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88,114(2):408424.

[4]HAN L H,LI W,BJORHOVDE R.Developments and Advanced Applications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FST) Structures:Member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14,100:211228.

[5]ZHAO X L.Deformation Limit and Ultimate Strength of Welded Tjoints in Coldformed RHS Section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00,53(2):149165.

[6]TIMO B,GARY M.A New Yield Line Theory Based Design Approach for Ultimate Capacity of Welded RHS Xjoints[C]//JARMAL K,FARKAS J.Design,Fabrication and Economy of Welded Structures.Amsterdam:Elsevier,2008:271278.

[7]ZHAO X L,HANCOCK G J.Tjoints in Rectangular Hollow Sections Subject to Combined Action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91,117(8):22582277.

[8]YU Y.The Static Strength of Uniplanar and Multiplanar Tubular Connections in Rectangular Hollow Sections[D].Delft: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1997.

[9]ZHAO X L,HANCOCK G J.Square and Rectangular Hollow Sections Subject to Combined Action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92,118(3):648667.

[10]武振宇,張耀春.直接焊接T型鋼管節點性能的試驗研究[J].鋼結構,1999,14(2):3640.

WU Zhenyu,ZHANG Yaochun.Experimental Study of Directly Welded Ttype Steel Tubular Joints[J].Steel Construction,1999,14(2):3640.

[11]趙鵬飛,趙志雄,錢基宏,等.復合受力狀態下矩形鋼管相貫節點的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05,26(6):7185.

ZHAO Pengfei,ZHAO Zhixiong,QIAN Jihong,et al.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RHS Joints with Combined Load Cases[J].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2005,26(6):7185.

[12]趙鵬飛,錢基宏,趙基達,等.單項受力狀態下矩形鋼管相貫節點的承載力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05,26(6):5463.

ZHAO Pengfei,QIAN Jihong,ZHAO Jida,et al.Research on the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RHS Joints with Individual Load Case[J].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2005,26(6):5463.

[13]WARDENIER J,CHOO Y S.Recent Developments in Welded Hollow Section Joint Recommendations[J].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2006,2(2):109127.

[14]ZHAO X L,WARDENIER J,PACKER J A,et al.Current Static Design Guidance for Hollowsection Joints[J].Structures and Buildings,2010,163(6):361373.

[15]DAVIES G,CROCKETT P.The Strength of Welded TDT Joints in Rectangular and Circular Hollow Section Under Variable Axial Load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1996,37(1):131.

[16]PACKER J A,WARDENIER J,ZHAO X L,et al.Design Guide for Rectangular Hollow Section(RHS) Joints Under Predominantly Static Loading[M].2nd ed.Cologne:Verlag Tuvrheinland Press,2009.

[17]ISO/FDIS 14346:2012(E),Static Design Procedure for Welded Hollowsection Joints ― Recommendations[S].

篇(5)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13)02-0042-06

一、研究背景

目前關于高校教師職能問題的探討很多,具體還沒有一個一致的說法。盡管在高校課程改革中,對高校教師行為有明確的表述,但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即信息和通信技術)支持下如何構建高校教師的能力卻沒有直接可行的闡述。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的職責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傳遞知識轉變為激勵思考,從課堂主導轉變為學習顧問,從問題講解轉變為鼓勵創造。因此,學習環境的變化對教師職責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教師認為他們的工作也會隨之變得復雜。總的來說,在線學習環境下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有了全新的變化,因此,目前很多教師培訓側重于細節情況信息處理能力的開發,如認知工具或教育資源的使用等,這與高校教師內在需要的變化不甚適應。在線學習環境下教學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并努力逐步達成共識,本研究旨在明確在線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師角色及職能的分配。

二、研究思路

“能力”一詞因語境的不同使語義亦有所區別。我們試圖通過分析相關文獻,找出最具普遍意義的概念,以幫助我們找出高校教師最關心和最需要的能力要素。同時,也有必要闡述清楚高校教師專業能力、個人技能等與行動有關的概念,辯證地講,當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做出適當的反應時,行為能力可被認為是教學策略的保證。從技能的角度考慮,能力是指角色表現力及根據目標提出合適的學習任務。鑒于在線學習環境的復雜性,根據該定義可以理解為,教師只需要知道做什么而毋需弄清怎樣做,比如當某一專業領域的教師面臨非本專業的內容及情境時,該教師無法做出及時、有效的回應。關于“能力”的第二個觀點集中反映在教師的交流溝通能力上。與上述能力表述不同,本定義熱衷于能力的社會屬性,要求教師在其專業領域中表現自如。

將研究視角放在與能力有關的培訓上時,能力就是教師的專業認知結構,這對教師的專業教學將很有幫助并且可以通過培訓不斷加以完善。教師不僅僅是專業研究者,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避免要面臨一些復雜的情境,這就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全面、更具體化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第二個觀點更關注有效的學習行為,如“做中學”、“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等,這種觀點更有助于我們理解在線學習環境下教學的本質以及教師培訓活動的設計。教師培訓的目的是發展教師的能力,因此培訓必須以發展教師的具體能力為核心,因為這關系到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去完成各種角色和任務。如何理解基于發展教師具體能力的培訓?這就需要我們深入了解與教師能力密切相關的教師角色,這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在線虛擬環境下的教學,而且有助于我們設計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總體而言,在線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師的角色是從傳統教師職能中派生出來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到在線學習環境下,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決定了在某些特定的任務領域中必須具備特定的能力。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如圖1所示。

基于該研究思路,我們認為,在線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變化意味著教學組織特別是教師職能上的變化,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更是學習過程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從這一方面來講,在線學習環境的特殊性要求一定的信息技術支撐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職能,這與教師在該環境下制定的學習任務有關,同時也對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訓教師和研究者一致認為,在培訓過程中必須在對教師職能或潛在職能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努力給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高校教師能力一個準確的定位。鑒于近幾年來關于這一主題研究數目來源的廣泛性和多樣性,本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兩個目標:

一是在線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師的角色定位;

二是通過文獻和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活動,總結在線學習環境下教師能力的構建。

三、在線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師的能力和角色定位分析

可操作性定義有助于我們為專業發展的設計制定出一個概念框架,促使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對在線學習環境下教師角色和能力的定位上,并通過文獻綜述的方法對其理論本質做了初步研究。

(一)國外在線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師培訓項目簡述

本研究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以及國外的ERIC、ICYT和ISOC三大數據庫的檢索開始,這些數據庫包含了來自科學期刊的主要文章,特別研究了有很高科學聲望的雜志,例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中國遠程教育》、《開放教育研究》、《現代教育技術》、《歐洲教師教育雜志》、《公開評論季刊》、《遠程教育學習》、《美國遠程教育雜志》和《英國教育技術》等。在線環境下的學習逐漸成為現代學習培訓的主角,從理論的角度厘清教師的職能及能力要求迫在眉睫。通過檢索國內數據庫,研究在線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師的能力和角色的論文很少,也就無法進行對比和總結,這對于本研究的參考價值不高,本文把主要視角放在國外的相關文獻上,總結了歐洲高校16項不同類型的高校教師培訓任務的設計方案,分析了這些高校教師培訓是如何選擇培訓內容的,同時還分析了這些高校對教師在在線學習環境下進行專業發展的研究活動。從每個高校教師培訓項目中選出2―3個設計項目,這些設計從信息到過程的描述都遵循同一標準。16個專業發展培訓活動中有7個為初始培訓,9個是后續培訓。半數培訓內容都通過網絡環境展開,剩余的則通過混合學習的形式展開。

在此,我們特別關注這16個培訓項目的設置,即這些培訓項目都指向哪些高校教師職能和能力,如表1所示。教師能力分類則遵循威廉姆斯分類標準。在線教師職能的詳細分類及與之相對的能力需求同樣遵循威廉姆斯的四個分類法,即技能分類、管理分類、組織分類和交流分類。需要指出的是,威廉姆斯分類標準同其他專家分類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認同他所提出高校教師能力的分類系統。通過對這些培訓項目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些項目重點培養或提高高校教師在線學習環境下的教學技能,如在線教學設計技能、激發在線學習者學習需求的技能、增強在線學習者之間交互的技能、融入在線教學進程的技能等。這些項目還強調提高高校教師自身的操作技能,如應用在線資源和工具的能力,設計在線學習材料的能力,如多媒體素材、基于網絡的資源、資源檢索等。另外,還重視了培訓類型的需求(對培訓的建議)以及繼續教育的激勵機制等。詳見表1所示。

與面對面的傳統教學相比,在線學習環境是教師職能的延伸或轉化,與自然情景相比,環境的變化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線學習環境下,教學不僅僅局限在知識和經驗等方面的傳授,教師將面臨網絡環境下溝通和交流方式特殊性的挑戰。在線環境下高校教師成功實現教與學角色轉化,交際能力是關鍵,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和協調者。教師將在教學、社會、管理和技術領域中承擔不同的角色,高校教師在在線教學過程中還必須掌握ICT在每一個領域中的運用方法。

關于在線學習環境下教師角色定位的探討,大多來自于對教師在線教學的觀察和分析。威廉姆斯(2003年)定義了教學環境中教師的四種角色定位,并以此為依據提出了ICT在在線學習環境中的應用:一是交流和互動;二是引導與學習;三是管理和組織;四是技術的使用(覆蓋所有領域)。該研究以實踐過程中教師能力需求為依據進行教師角色的定位。科波拉等人(2002年)將研究重點集中在在線環境下高校教師能力的轉化,這項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引起了教師對其在教學環境中自身能力重要性的重視。該研究指出,高校教師認為教師角色從“領域專家”向“學習導師”轉變,此理念的變化與師生的互動模式、教學設計的改進,尤其是與教學組織、管理、控制和評價密切相關。因此,高校教師角色定位與在線學習環境中的角色認知、情感滲透及教學管理密切相關。值得一提的是克萊因等人發表的研究報告(2004年)設計的高校教師能力量表包括18項指向與教師職能績效相關的五個方面,即專業基礎、規劃和準備、教學方法、策略與教學評估和教學管理等。本文通過對全球超過1300萬的高校教師從業人員樣本進行分析,詳細描述了每個領域所需能力及其有代表性的98種表現形式。除以上3項外,其他相關研究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所需教師角色和能力,但都認識到在線環境中交流溝通能力的重要性,教師應盡量鼓勵學習者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學習策略的靈活運用及知識的有意義構建。

(二)在線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師的角色定位和能力分析

總的來說,在線學習環境中高校教師的角色扮演應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規劃和設計;

二是社會交往;

三是教學指導。

需要指出的是,各個角色之間并不排斥,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會交叉重疊。依據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規劃設計是指規劃教學所涉及的任務、教學過程的組織以及預期促進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相溝通的教學行為等;社會交往包含高校教師干預教學過程,通過營造溝通氛圍來激勵對話的生成以及知識的構建所需的能力等,因此,教師在社會活動中的角色應是主動的適應者、社會文化的引領者;教學指導角色是指高校教師對本專業知識的認知程度,能否實現高效的信息處理及促進深入復雜的以及關鍵性學習發生的能力。這個角色與教師使用信息和ICT的能力息息相關,但在以協作學習方式為主的環境中,技術的使用將變得更加復雜。

上述定義的高校教師在線學習角色,都或多或少需要一系列能力來履行這些角色,但在這個問題上學界并沒有達成共識。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必須認識到從教學的組織到過程都有其特殊性,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必須強調的是,在線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師所完成的社交功能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功能。特別是在在線協作學習過程中,社交功能通常與幾個常用角色相關,如調解者、引導者、主持者等,通過這些角色扮演,我們期望能更好地促進和調整在線學習過程。大部分教師的社交功能都是通過角色扮演以促進在線學習過程的順利進行,因此,在線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師的角色應該是教練、導師、顧問、評估者、研究者、管理者以及資源提供者等。而在線學習環境下學習者對高校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線環境下教師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設置有效激勵激發學習、交流溝通能力、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以及促進有意義的知識建構等。

四、在線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師角色和能力需完成的基本培訓項目

對于在線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師的角色和能力,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本研究進行了質的研究并努力得出結論,希望構建或驗證完整意義上的在線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師角色和能力。我們對歐洲高校教師16個培訓項目設定的目標及高校教師對教師培訓的期望做了深入分析,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在線學習環境下高校教師專業素質提升活動的目標與教師對培訓的期望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從彼此之間的聯系中我們可以看出培訓受到了技術的嚴重制約。在線學習環境下阻礙有效教學的因素主要同該環境下的有效交流以及教學內容相關,如如何促進學習者的有效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有效利用ICT的支持、學習者在線學習期望的交流、學習資源的及時更新等。

篇(6)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8-0170-02

一、引言

在20世紀初,索緒爾提出的語言“任意性”廣為語言學家接受。任意性認為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沒有任何邏輯上的聯系,或者聯系是不可論證的,即符號與其所指之間是任意的,約定俗成的。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語言學家開始關注人類的認知在語言的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對語言符號的任意性開始提出質疑。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在不同層面和程度上遵守象似性原則,如語音層面、詞匯層面、句法層面。其中語音象似性研究源遠流長,例如丹麥語言學家葉斯帕森曾指出:“語言學家必須始終牢記形式和意義,因為語言的語音和語義、形式和功能是不能分割的,完全忽略語音和語義之間的相互作用對語言科學已造成了損害。”韓禮德的某些觀點和方法論也認為語言的每個層面(包括語音層面)都與意義有關聯,語言形式和意義不能看作兩個獨立的范疇。隨著音義關系研究的深入,其理論和實用價值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音義關系從一種語言現象發展成為一門方興未艾的學科——音義學,更有助于人們了解語言的本質、起源、發展,而本文將關注的正是英語中音義之間的同構現象及其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二、音義同構的定義及舉例

音義同構,顧名思義指的是語言符號的發音與其所代表的含義之間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表現出某種心理—生理的契合。音義同構現象其實存在于人類的一切語言中,但是世界各地語言的演變過程各不相同,音義同構現象則以不同的形式和程度存在于各種語言中。本人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和研究,發現音義同構現象存在于大量英語詞匯的音義關系中,下面我將從語音的聽覺、發音和聯覺三個角度對英語中的音義同構現象加以舉例說明。

1.聽覺同構。英語的語音和語義在聽覺方面的同構的表現形式是擬聲,擬聲詞被用來描述人或事物發出的聲音,并且詞的語音和它表示的某種意義有不可否認的內在聯系。從被模擬的對象來看,擬聲詞涉及到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模擬人發出的聲音,其中包括Mn(嗯),ouch(哎呦),whisper(悄悄低聲地說)等;二是模擬動物發出的聲音,如:meow(貓叫聲),hroar(獅虎的吼叫聲),neigh(馬嘶叫聲)等;三是模擬自然聲音,如dingdong(叮咚聲),swish(嗖嗖聲),creak(斷裂聲)等。以上所列的擬聲詞其語音都直接表示或反映了詞所代的詞義,因此我們說擬聲詞是音義同構的。

2.發音同構。發音器官和方式的不同可以表達不同的語義嗎?要證明這一點,我就要著手于音位—最小的區別意義的語音單位。由于不同的音位發音時的舌位、口形各不相同,其強、弱、剛、柔的發聲屬性也不相同,因而表達的語義內涵也不同。在英語中,元音/i/發音時舌位高、開口小則常小的含義,而元音/a:/發音時舌位底,開口大則示意大。例如,英語單詞表示大小的little(小的),teeny(極小的)對比large(大的),vast(巨大的)。除了元音/i/和/a:/,在英語中還有其他的例子可以證明音義同構在音位發音方面的存在,例如:爆破音/p/位于詞末時,常表示撞擊聲、爆裂、破碎,如:pop(砰然聲),clap(拍手聲),rap(輕敲),bump(撞擊),snap(突然折斷),rip(撕開)等。鼻音鼻音/m/常用來象征人或事物的聲音或狀態含渾不清,如murmur(低語聲),mutter(喃喃自語),rumble(隆隆作響),dim(昏暗的),muzzy(迷糊的)等。

3.聯覺同構。在音義關系的研究中,人們絕不能忽視聯想、通感所起的作用。英語里有許多詞,它們的某些字母或字母組合所產生的讀音能給人聽覺上的刺激,從而引起在意義方面的聯想。這些詞的發音由于長期重復的使用被表示某種含義或情形,最終這些字母或字母組合的音似乎具有了固定的意思。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舉例解釋了英語中音義同構現象存在的幾種形式,證實了音義同構現象確實客觀地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英語語言中,這些都是人類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或價值判斷的時候,其心理活動必然產生相應的生理反應。

三、音義同構論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詞匯是語言的建構材料,在語言的習得和交際過程中扮演關鍵點的角色。英國著名語言學家Wilkins曾經說“沒有語法,表達甚微;沒有詞匯,表達為零”,可見詞匯在語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學生在詞匯學習的過程中普遍覺得費時費力,鮮見成效。此時,教師應緊密結合單詞的音義之間的關系,減輕學生記憶單詞的負擔,激發學生對詞匯學習的興趣,產生良性循環效應,從而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并且提高在上下文的線索中猜詞義的準確率。首先提到的是擬聲詞,為了方便記憶,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可將擬聲詞按照模擬對象的不同進行分類整理,例如模擬人發出的聲音,動物的聲音,金屬的聲音,液體的聲音等。此外,因為擬聲詞的發音與其所指的聲音最相似,教師可以將擬聲詞放在相關的語境中,學生很容易將情景和聲音聯想到一起,那么記憶單詞就省時省力了,例如,“The car rumbled past.”“The wind whistled,the rain puttered and the horse neighed.”其次,我們要提到的是音位。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不同音位發音時其強、弱、剛、柔的屬性不同,不同的發聲屬性表達不同的語義內涵,那么學生在詞義辨析方面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例如,學生如果知道元音/i/發音時舌位高、開口小則常小的含義,那么在下面的多項選擇題中,可以很容易地判斷nibbled的意思為“一點點地咬”,選B。The boy nibbled the biscuits and smiled to his mother.A take big bites;B take small bites;C swallow)。最后,如果單詞的聲音和意義之間的聯系不是很明顯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對音產生聯想,通過一些輔音叢的象征意義建立音義聯系。一旦學生在這方面有了大量的積累,當他們在閱讀中遇見相似的單詞時會容易地判斷出單詞在句子中的意思。例如,如果學生知道/sl/有“滑、滑動”意思,那么對他們來說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就不困難了,“…it was difficult to stand or walk on the glassy surface and the red dog slipped and slithered…”認知語言學的興起給人們提供了研究音義同構的新視角,大量舉例證明了音義同構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音義同構的研究一方面加深了人們對這種語言現象的認識,有助于詞匯教學,能讓很多詞匯解釋合理、自然;另一方面則是豐富了音義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研究。音義同構現象為音義間找到了一些聯系,但它并不是一種絕對的語言現象,語言仍然具有任意性的特點。該論文的寫作目的并不是否認語言的任意性,而是對象似性作為語言本質的一種補充。本人想通過此論文來喚起人們對語言音義同構現象的興趣,并希望能通過共同努力挖掘其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Wilkins.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Cambridge:The M.I.T.Press,1972.

[2]辜正坤.人類語言音義同構現象與人類文化模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

[3]賀川生.音義學:研究音義關系的一門學科[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

篇(7)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3(c)-0161-02

在線教育是“互聯網+”向傳統教育行業的延伸,與傳統教育相比,在線教育的知識獲取方式更為靈活,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也降低了學習的門檻。隨著智能手機以及4G網絡的普及,通過在線教育APP學習更為方便。速途研究院的《2015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報告》顯示:“在線教育市場拓展速度加快,預計2016年在線教育用戶將突破1.2億,市場將達到1 885.9億元。”

1 在線教育行業機構分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在線教育行業機構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別,目前比較全面的劃分維度主要有3個方面。

(1)根據用戶年齡群劃分:母嬰、學前、中小學、大學/研究生、留學、職業考試、職業技能、成人外語、興趣、綜合、其他。

(2)根據主營業務類型劃分:工具、內容、服務、綜合。

(3)根據商業模式劃分:B2B、B2C、B2B2C、C2C、C2B。

2 主要產品形式

在線教育機構的產品覆蓋面廣、形式多樣,根據各個平臺的資源運作方式,內容形式的不同以及針對不同的學習需求,最終有以下幾種產品形式。

(1)學習音視頻:是線下教學課堂向線上的轉移,老師授課內容不變,授課形式改為通過網絡傳遞音頻或視頻。目前,大多數在線教育機構均提供此類產品,如華圖網校、酷學習網等。

(2)教育工具:是一種學習工具,主要是為提高學習效率、記憶力等提供輔助幫助。目前,市場上的主要產品包括背單詞型(如扇貝網)、題庫型(如猿題庫)、早教類(如悟空識字)、信息搜索工具(如決勝網)。

(3)文檔資料:是資料庫的形式,主要是提供各種學習資料,如百度文庫、豆丁網、知乎等。

(4)咨詢信息:此類產品主要是一些針對考試、就業、留學等的信息咨詢。很多留學、培訓類在線教育機構均有此類產品。

3 運營及盈利模式

3.1 運營模式

不同的在線教育機構在在線教育行業產業鏈上的位置不同,他們的運營模式也有所不同,整體而言,有三種主流運營模式:

(1)提供內容:此種機構主要是為消費者提供教育音頻、視頻、學習資料等學習知識,通常會對提供的課程和資料收費。

(2)提供平臺:此種在線教育機構主要是為教與學提供中介平臺,教育機構或個人可以通過入駐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教育服務。平臺通常會對進駐平臺的教育機構或個人收取一定的費用,進而允許其在平臺上提供課程或資料,如淘寶學習、YY教育。

(3)提供技術:除了提供內容、平臺的教育機構,還有一些機構提供技術支持。雖然該類技術機構本身沒有教育相關的內容,但其技術支持隊整個線教育行業也是不可缺少的。

3.2 盈利模式

速途研究院的《2015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報告》顯示:“在線教育用戶對于移動教育的付費意識較強,45.7%的用戶愿意在移動端付費,獲取自己想要的在線教育服務。”目前,國內在線教育盈利模式主要以下幾方面。

(1)依靠內容盈利:這種盈利模式是對提供的課程或學習資料收費。一些在線教育企業通過向用戶提供專業性的、有價值的、獨特的學習內容而向用戶收費。這也是目前在線教育行業主要的盈利模式。

(2)依靠增值服務盈利:這種盈利模式主要對一些考試、擇業等網絡咨詢收取服務費用。目前,有些在線教育網站推出專門解決學習、培訓問題的咨詢服務,用戶如想取得個性化問題的相關信息,就要對提出的問題付費。這種盈利模式可以降低被盜版的風險。

(3)依靠軟件盈利:這種盈利模式主要是對移動端的軟件安裝收費。目前,該盈利模式比較常見于學前教育階段。

(4)依靠平臺傭金盈利:這種盈利模式是對入駐在線教育平臺的教育企業收取傭金費用。教育企業繳納傭金后,便可在在線教育平臺提供學習課程和資料。

(5)依靠廣告盈利:這種盈利模式主要是對在網站上投放的廣告收費。網站上的廣告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文字、圖片,也可以是多媒體動畫。收費方式,一般是按點擊次數收費。這種盈利模式是在在線教育網站較為普遍的一種盈利模式。

4 發展前景

目前,國家關于在線教育的政策不斷明朗: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中提出,各級政府在教育經費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經費;2014年,教育部、財政部、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下發的《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覆蓋各級各類教育,50%教師和30%初中以上的學生擁有實名網絡學習空間,高等學校要實現90%以上師生擁有實名網絡學習空間,開放大學要實現100%師生擁有實名網絡學習空間,并在教育教學中深入應用;2015年,教育部《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鼓勵廣大師生在日常教學與學習過程中根據需要使用新技術和新產品;最新修訂的《教育法》提出:國家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

所有人都離不開教育,不管是早期教育、課外輔導,還是職業教育、出國留學等,而在“互聯網+”爆發式發展的今天,在線教育行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因此,在線教育行業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香餑餑。

5 結語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2016-2021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預計我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到2019年可突破2 000億元大關,達2 140億元,到2021年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可達2 830億元。各高校也要積極響應國家大力發展“互聯網+”的號召,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不斷嘗試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積極推動“互聯網+”與教學相結合,把最好的教學成果通過互聯網傳播到祖國的每個角落,惠及更多的學子。

參考文獻

篇(8)

0引言

體育是一項運動,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運動不僅包括了身體技能訓練的外在教育,同時也包含了豐厚的精神內涵。體育禮儀是在體育活動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文化,其作為行為規范和約束,更重要的在于指導人們如何以正確的姿態參與體育活動。

1體育禮儀在高校公共課教學現況分析

體育禮儀是體育活動或賽事中,參與者應該保持的規范,合理完善的體育禮儀知識教學,能夠讓參與者明白應該使用什么樣的行為舉止來對待體育活動。可以說,在高校公共課教學體系中,融入體育禮儀知識講解,極為必要。本文結合具體調查研究當前高校公共課教學中體育禮儀知識的講解狀況,從而探索融入體育禮儀構建高校公共課教學體系的具體思路。

1.1 體育禮儀教學狀況匯總

為有效認識該知識教育狀況,本文特意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選取100名學生,100名老師,使用隨機調查的方法,來統計體育禮儀教學的具體狀況。在問題設置上,采取主觀問題和客觀問題相結合的方法。結合師生意見、建議,完善該知識教學狀況。具體調查結果匯總如下:

表2:學生體育禮儀知識認識情況

1.2匯總分析

首先,從當前體育禮儀教學開展狀況中,可以看到我們在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身體素質,但基本上都沒有認識到體育禮儀知識的重要性。有78%的老師認為體育禮儀知識教學開展意義不大,而更是有83%的學生認為體育技能和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大于禮儀知識。可以說,師生從根本意識上沒有認識到體育禮儀知識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其次,關于體育禮儀教學內容認知上,有47%的學生認為禮儀知識主要是一些客套性內容,對體育禮儀知識的認識并不全面。只有26%的學生對體育禮儀內容能有體系化認知。而更是有27%的學生完全不了解體育禮儀知識的內容。當前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渠道是課堂,由此可見課堂教學的缺失。最后,正是體育禮儀知識教學和學習的不足,我們往往可以在很多體育比賽中看到,很多參與的學生,無論是運動員,還是觀眾,都不能以良好的姿態參與其中。因次,完善體育禮儀知識教學十分必要。

2構建體育禮儀課程體系的具體思路分析

受素質教育影響,如今各高校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都十分重視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因此很多學校都先后開展了素質拓展計劃訓練、校園體育文化節等活動,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提升個人身體素養。隨著體育活動開展日益成熟,無論是球賽類活動,還是健美操、太極等體育活動,都正在有序開展,學生的參與熱情被有效激發,然而經過教學實踐,我們不難發現當前體育活動更注重的是運動能力和技巧的教學,有關體育禮儀的教學活動很少涉及。而事實上,最能影響大學生的正是體育禮儀知識。

基于體育禮儀的特殊性,完善其知識教學需要結合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開展,通過具體實踐,加深學生印象,從而達到理想效果。構建體育禮儀課程體系,首先需要提升體育老師對禮儀知識教學的重視程度,通過強化對體育老師的禮儀知識培訓,不僅能夠確保該課程開展的重要性,同時又能有效開展體育禮儀規范教學。其次,要選擇合適的體育禮儀知識,結合案例教學和應用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融入其中。可以讓學生觀看與體育禮儀知識相關的視頻資料,加深學生對禮儀規范知識的了解和學習。想達到教學效果,就必須從學生對該知識的認知度、熟悉度開始,因此豐富禮儀規范知識講解途徑,正是有效開展這一教學活動的重要方法。此外,不僅要保證體育禮儀知識教學的課程化,還要重視積極組織開展相關知識競賽活動,加深學生了解。同時挑選那些禮儀知識學習的好,并且表現好的學生,鼓勵其積極向其他同學示范,幫助學生在不斷示范中得到提升。

3結語

當前各高校都充分重視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無論是知識教學,還是體育技能教學,都能得到有效保障。但是一直以來,在高校公共課教學中,更多重視的是技能和理論知識的教學,并沒有認識到高等教育更重要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全面素養和思維觀念。因此通過據實調查當前高校公共課教學狀況,結合其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培養的具體要求,從而探索構建相應課程體系的具體實施思路。

參考文獻

篇(9)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9)13-3422-02

1 引言

目前,國內的普通高校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教務管理系統,但一般在具體功能上側重于傳統管理模式,只能滿足高校教務管理的基本需求,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特別是近年學分制的實施,高校面臨了很多新的問題,如:需要開設網上選課,教學評價等等。這些功能都無法在相應的管理系統中得到實現,因此高校信息化程度飛速發展的時代,有必要開發一個功能更加全面的高校教務管理信息系統。

而隨著軟件行業走向工業化,各行各業對軟件開發的速度和質量要求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傳統的軟件開發模式己經遠遠不能滿足此類要求,軟件復用被廣泛認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被認為是解決“軟件危機”、提高研發效率和質量、實現軟件產業工業化生產方式的重要途徑。所以用基于軟構件的軟件復用方法開發信息管理系統成了一種必然。基于這個出發點,本文利用軟構件的軟件復用技術,運用現代軟件工程的思想,最終開發實現高校教務管理系統。

2 軟件復用基本概念

軟件復用(SoftWare Reuse)就是將已有的軟件及其有效成分用于構造新的軟件系統。軟件復用不僅僅是對程序的復用,它還包括對軟件生產過程中任何活動所產生的制成品的復用,如項目計劃書、可行性報告、需求定義、分析模型、設計模型、詳細說明、源程序、測試用例等等。因此,軟件復用包括軟件產品復用和軟件過程復用兩部分的內容。如果是在一個系統中多次使用一個相同的軟件成分,則不稱作復用,而稱作共享;對一個軟件進行修改,使它運行于新的軟硬件平臺也不稱作復用,而稱作軟件移植。

軟件復用按抽象程度的高低,可以劃分為如下的復用級別:

1) 代碼的復用

包括目標代碼和源代碼的復用。其中目標代碼的復用級別最低,歷史也最久。源代碼的復用級別略高于目標代碼的復用。

2)設計的復用

設計復用比源程序的抽象級別更高,因此它的復用受實現環境的影響較少,從而使可復用構件被復用的機會更多,并且所需的修改更少。

3) 分析的復用

這是比設計復用更高級別的復用,可復用的分析構件是針對問題域的某些事物或某些問題的抽象程度更高的解法,受設計技術及實現條件的影響很少,所以可復用的機會更大。

4) 測試信息的復用

主要包括測試用例的復用和測試過程信息的復用。

由于軟件生產過程主要是正向過程,即大部分軟件的生產過程是使軟件產品從抽象級別較高的形態向抽象級別較低的形態演化,所以較高級別的復用容易帶動較低級別的復用,因而復用的級別越高,可得到的回報也越大,因此分析復用和設計復用在目前很受重視。

3 軟件構件技術

一般而言,構件(Component)是軟件系統中具有相對獨立功能,可以明確辨識、接口由契約指定、和語境有明顯依賴關系、可獨立部署、可組裝的軟件實體,并且可以重復使用。廣義上講,構件可以是數據,也可以是被封裝的對象類、軟件構架、文檔、測試用例等。

軟件構件(Software Component)又稱為軟組件或組合軟件,它是以嵌入后即可馬上使用的即插即用型部件(SoftParts 或SoftComponent) 概念為核心,通過部件的組合來建立應用技術體系,它可以采用基于構件的系統描述語言來表示。

構件是“一個非平凡的、幾乎獨立的、可替換的系統組成部分,它在定義完善的體系結構環境中實現某一清晰的功能”, 是指應用系統中可以明確辨認的構成成分。而可復用構件(Reusable Component) 是指具有相對獨立的功能和可復用價值的構件。隨著對軟件復用理解的深入,構件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源代碼構件,而是延伸到需求、系統和軟件的需求規約、系統和軟件的體系結構、文檔、測試計劃、測試案例和數據以及其他對開發活動有用的信息。這些信息都可以成為可復用軟件構件。

4 基于構件的高校教務管理系統的功能模塊和框架設計

通過對高校教務系統的需求分析以及對本校教務管理現狀的了解分析,本系統包括以下模塊:

1) 系統管理模塊:包括用戶管理、班級管理、系各專業管理、教師代碼管理、課程管理、學分績點定義、用戶消息管理等項目。

2) 網上選課模塊:實現在學分制下對網上選課的實現及管理,公共選修課的課程管理和成績管理。

3) 檔案管理模塊:包含以下主要功能:編班管理、照片管理、班級變更、畢業管理、獎勵信息、處分信息、課外學分管理、輔修專業、擔任社會工作和學籍登記表打印等等。

4) 學習成績管理模塊:包括按班級成績管理、平均學分績點計算、第一次補考管理、學生學習情況速查、學分制補考后需重修管理、學分制成績報表、學分制累計補考/重修統計等等。

5) 教學評價模塊:管理端包括評教時間安排、評價指標設定、當次評教結果統計、以及清理評教結果等功能。當教師登錄時,可以查看本人的歷次評教結果。學生可以在教務處指定的評教時間段內對自己的任課教師進行評教。不同的課程可能會有不同的指標集合。

整個教務管理系統面向的對象主要有教務管理員、各院系教學秘書、全校教師和全校學生這四類用戶。故系統總體結構采用B/S三層體系結構,結構極大的簡化了客戶端的工作,客戶端不需安裝客戶端軟件,服務器將擔負更多的工作,對數據庫的訪問和應用程序的執行均由服務器完成。其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

整個系統由教務管理員進行維護,完成所有系統的子功能設置。圖2是系統的部分主用例圖。

軟件復用中構件的體系結構為三層結構,分別為:基礎構件層、領域通用構件層和領域專用構件層。其中基礎構件層為底層,整個集成環境和運行環境都使用的構件,例如開發工具中的窗口、菜單、按鈕等;領域通用構件層為中層,如管理系統中的報表構件、查詢構件、統計構件等;最高層為領域專用構件層。可見隨著構件層次的升高,構件的功能越來越強,通用性也越來越差。

在系統的構件體系設計好之后,則利用具體開發工具開發領域專用構件,而基礎構件與領域通用構件一般都有成品構件可以使用組裝。在這里作者使用的開發環境為Windows 2003 Server 操作系統,前臺開發工具選用了 + SQL Server,用到了數據庫編程技術。

5 結束語

文章簡單闡述了軟件復用及構件在軟件復用中的重要地位,并利用基于構件的軟件復用技術設計開發了一個高校教務管理信息系統 。介紹了該系統的總體設計思想和系統組成,從應用的角度證明了可復用構件與軟件復用技術在系統設計和快速實現方面所具有的突出優勢和強大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郭瑞軍,王松.Visual 數據庫開發實例精粹[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2] Jennings R.Visual Basic 2005數據庫專家編程[M].沈曉春,崔洪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 劉化果.Visual 開發實例完全剖析[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

[4] Shalloway A,Trott J R.設計模式精解[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5] 李小英.SQL Server 2005數據庫原理與應用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6] 齊治昌,譚慶平,寧洪.軟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毛曉光,鄧勇進.基于構件軟件的可靠性通用模型[J].軟件學報,2004(15).

篇(10)

在BAT三巨頭中,阿里巴巴有淘寶同學,百度更有百度文庫、作業幫、度學堂和傳課網等一眾尖兵,優勢不可謂不明顯。2014年2月,阿里巴巴以1億美元領投了國內領先的在線英語培訓企業VIPABC,一舉打破了此前人們對在線教育領域“不知名企業快速投資、快速上線”的粗糙和草根印象,成為迄今為止在線教育界最大的一筆融資。2014年4月才以騰訊課堂正式切入在線教育市場的騰訊想必也是“壓力山大”。

在前路已經熙熙攘攘地擠滿了深耕市場多年的各類型垂直型在線教育網站,且阿里巴巴與百度也紛紛出手的情況下,要想爭奪在線教育市場的大蛋糕,騰訊面臨的對手實在太多,但也并非毫無希望。事實上,國內在線教育起步雖早,但從未擺脫“填鴨式教學”的困境,互聯網在線教育也只是變成了更廣義上的傳統課堂而已。用戶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性很差,再加上用戶缺乏內生性驅動力,不僅用戶深度學習的效率不高,而且用戶粘性也一直踟躕不前。

為了增加互動性,借助社交軟件進行交流成為了不少在線教育平臺彌補自身不足的手段。然而,這些垂直型在線教育網站都僅僅是淺層地利用了這些社交軟件的功能,難以做到真正在課堂上進行互動。但對于騰訊來說,社交可謂看家本領,借助QQ的力量,騰訊課堂不是沒有可能后來居上。無論是通過QQ的渠道優勢獲得快速進入騰訊課堂的入口,還是在QQ用戶群列表頁面中看到騰訊課堂的課程欄目,種種結合都賦予了騰訊課堂極佳的用戶體驗。

憑借QQ積累多年的音視頻與文件分享能力,以及新增的屏幕分享功能,騰訊課堂變成了以互聯網2.0時代特征為主,甚至具備向移動端快速發展的在線教育平臺。這也就意味著,騰訊課堂具有分享QQ大量用戶基數的機會,并且透過QQ提供的更為方便快捷的傳播渠道,最大限度地將入駐騰訊課堂的教育機構快速推廣開來。相比其他巨頭,騰訊課堂在渠道推廣以及用戶數沉淀方面的優勢無疑是在線教育機構最看中的一點。

在推出后短期內,入駐騰訊課堂的教育機構超過千家,課程數量在11個月內增長9倍。另外,從2014年5月到2015年4月,直播用戶增長率達到12倍。可以說,騰訊課堂與QQ的結合,是騰訊掘金在線教育市場的一步好棋,而借助這樣一個契機,包括教育機構以及用戶群體在內,能夠實現教育資源與用戶需求的最大程度上的對接。這也是以搜索為先鋒的百度以及以電商為核心的阿里巴巴所不具備的優勢。

雙腳走路,渠道和內容都不能少

盡管搭上了QQ這趟順風車,但騰訊課堂也并不一定就能彎道超車。畢竟,渠道對于在線教育服務商來說雖然非常重要,但在線教育屬于內容驅動型服務,內容的重要性同樣不能小覷。

報告顯示,騰訊課堂有超過80%以上用戶更關注課程內容和產品功能,兩者相加的占比甚至超過用戶對價格的敏感度,這表明用戶在獲取在線教育服務的過程中對于內容的重視程度更高,對于“產品界面”等虛招持有更加理性的消費態度。不僅如此,數據中還有一項較為顯眼的地方:課堂的互動氛圍占比達到25.3%。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互聯網+教育”時代下,用戶對于交互性較差的傳統在線教育服務的不滿,以及獲取更多主動權的渴求。

事實上,渠道和內容從來都是企業發展需要并行的兩條腿。如果只占據渠道優勢而沒有內容作為支撐,那么用戶自然會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選擇。而只有內容沒有渠道,就有進入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中。吸引優秀的線下教育機構入駐,讓它們打消“線上搶了線下生意”的顧慮,這是包括騰訊課堂在內的在線教育共同面臨的挑戰。

騰訊課堂負責人李表示,在騰訊課堂中的教育機構中,有一部分是有線下教育業務的機構,它們往往是把一些新的類目作為嘗試而放到線上。但總的來看,加入課堂的教育機構中仍是純線上機構的比例更高。她認為,無論阿里巴巴、百度還是騰訊,都是自己不做內容,只做平臺,能夠提供給用戶的價值是上課的體驗。而大家共同的挑戰在于,“一個學生最后會不會為這個平臺買單,除了上課的體驗還有內容的價值是否真的能夠為我所用,比如說我能否通過考試或者找工作能否成功等,最后內容價值也會成為用戶去買單的一個點。”

上一篇: 勞動教育認知 下一篇: 弱電工程施工項目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热门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AⅤ午夜在线观看 | 色综合中文字幕不卡 | 色综合AV激情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丝袜中文综合 | 亚洲中文字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