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25: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統計學特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感情投資就是教師對學生傾注情感。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一堂課師生都會形成一定的“情感場”,即以教師的情感為核心,影響學生的情感,進而形成師生之間的情感體驗。成功的感情投資將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信心和積極性,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為此,教師要明確表達對學生的愛。通過交談和信息反饋,多與學生交流溝通,關心其生活,了解其思想動態,洞察其細微變化,和其交朋友,讓其真正親近你,熱愛你,尊敬你,支持你,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喜愛你所教的科目。尊重和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先導條件。
實踐證明,上述各種激發培養興趣的方法是切實可行的。當然,要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濃厚興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在潛移默化中長期不懈地努力。
2.教給操作方法,使學生“會”動
小學計算機教學的一個重點是讓學生們學會靈活、熟練、正確地操作鍵盤和鼠標來達到需要的目的。我們不能讓小學生只會機械地使用鍵盤和鼠標,而要讓他們明白鍵盤和鼠標的功能是指揮計算機,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怎樣讓小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呢?計算機游戲的操作就是最好的“導體”之一。
計算機游戲的操作成為學生們對鍵盤和鼠標絕好的“練兵場所”,例如在《掃雷》和《紙牌》游戲過程中,學生們必須熟練鼠標左鍵、右鍵、移動和單擊等基本操作方法,才能順利地完成游戲。在《金山打字通》這個軟件的擊鍵游戲中,只有在熟練掌握鍵盤中的各個鍵時,才能得到高分。學生們在游戲過程中對游戲的使用技巧會自行琢磨,不用教師多說,他們也會根據計算機提示和自己的試驗熟練掌握,為以后使用其他應用軟件打下基礎并且建立信心。計算機游戲對學生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有很大幫助。
3.運用比喻,結合實際事物,讓課堂形象生動
為了能形象地解釋一些概念,可以運用打比方的方法給小學低年級學生講解。舉個例子,現代計算機已把運算器和控制器這兩大功能模塊制作在一個芯片上,被稱作CPU(即中央處理器)。CPU是計算機的核心部件,其重要性好比人的心臟對于人一樣。因此當前計算機的檔次也以CPU的速度來衡量。在教學當中把CPU比作人的大腦,它是計算機的指揮官,而輸入設備,例如掃描儀,可以比作眼睛;輸出設備,例如音箱,可以比作嘴巴;存儲器可以比作記事本,等等。這樣講解,學生不但集中精力聽講,而且對所講的知識印象深刻,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通過采用打比喻的方法,力求把枯燥的概念講解得通俗、易懂、形象而又生動。總之,打比喻是一種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并可以使學生很容易接收授課內容的靈活方法。
4.創設問題教學情境,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心驅使孩子們去“尋求新異”,去“打破沙鍋問到底”。對于電腦這個新鮮而又神奇的東西,初學的小學生更是充滿了幻想,問題肯定不少。在電腦課上,孩子提出問題,教師不應該責罵孩子們“異想天開”、“不切課題”,等等,這樣,就會壓制學生的創新,束縛學生的思維,挫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以后的課堂上不敢發言提問;相反,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創設教學情境,讓孩子們產生更多的疑問,發揮想象。比如:小學一年級學“電腦畫圖”,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師問:“美術課我們學了畫圖,現在如果要大家畫個紅蘋果,大家肯定能畫得出來吧?”生答:“我們都會畫。”師問:“今天電腦老師要教同學們不用顏料、紙和筆等畫圖工具來畫這個紅蘋果,好嗎?”這一下子激起了許多學生的興趣,也使學生產生了許多疑問。生甲問:“電腦畫圖不要用顏料和畫筆嗎?”生乙問:“電腦畫圖不用紙,那畫在什么地方呢?”生丙問:“畫好的圖可以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嗎?”……面對孩子們的好奇和他們提出的問題,我說:“同學們對電腦繪畫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如果想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現在大家就和老師一起來學畫一畫,不就知道了嗎?”于是,同學們學著老師,拖動著鼠標,用橢圓工具畫圓,用填充工具填上紅色,用橡皮擦修正……不一會兒,一個個紅蘋果出現在電腦屏幕上。同學們看著自己第一次用電腦畫出的圖,心里樂滋滋的,在學電腦畫圖的過程中,課前的疑問也一步步解開了。又如五年級電腦課學Internet中的“網上購物”,我就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師問:“同學們日常生活中都去商店買過東西嗎?”學生們對答如流,把購物的過程說得清清楚楚。師又問:“如果要在網上買一本書,是不是也一樣呢?”接著,有學生就提出了問題:“網上到哪里去買書呢?要辦什么手續呢?”“網上書店有新華書店的書多嗎?”“怎么付錢呢?”“網上的書能打開看嗎?”“會不會上當受騙呢?”……然后帶著同學們一起走進了網上書店,登錄購書網站,和孩子們一起“逛書店”。孩子們就像平時和爸爸媽媽一起上街購物一樣,樂在其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如何在網上購物。在輕松學知識的同時,他們心里的疑問得到了解決,好奇心也得到了滿足。
5.聯想助記憶
日本著名學者、東京大學左藤學教授把學習界定為對話性實踐,把學習的實踐從個人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重新界定為借助同他人團結與協助所實現的“合作性實踐”。而學校要成為“學習共同體”,關鍵在于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識,發自內心地關注每一個學生,欣賞每一個學生,不斷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營造溫馨、愉快的教學氛圍,提高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從而使學習變得富有吸引力。我結合高中學生學習特征,在特長學習共同體上努力探索、實踐。
一、學習共同體的班級特點
班級作為一個學習共同體,其特點在于:1.具有共同的愿景。班級必須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并轉化為全體成員的共識,形成一種共同愿景。每個成員在實現個人愿景的同時,也為達到全班的共同愿景而努力。2.成員之間情感和諧,交往親密。3. 追求共同的學習,具有民主的發展的制度。教師和學生都把學習看作是件快樂的事,尊重差異,發展個性,彼此幫助,共同學習,共同參與知識的建構,從而進入高層次的創造性學習,達到共同發展、共同成功的目標。
二、特長學習共同體的班級建設
特長學習共同體是指具有共同的專長共同學習目標的學習者與助學者,在協作互動環境中,通過學習、討論、探究等活動揚長避短所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
(一)組建特長學習共同體,提升學生學習自信
開學的前兩三周我為特長學習共同體的組建從多個側面對學生進行了解,從學生的作業的書寫,完成質量尤其作文水平的高低發掘在寫作或者書寫上有潛力的學生組建以書寫為特長的學習共同體,從課外活動和體育課參與度劃分出以運動為特長的學習共同體,從各學科學生學習的興趣及接受程度劃分出理科特長組和文科特長組,從音樂及美術課和文娛活動的表現劃分出娛樂特長組,并將他們盡可能相對集中地安排座位。這樣以他們的特長為信心基礎的學習共同體有了在班級基礎上更深層次的更據有個性發展空間的依存度,不至于在高一學習發展的初期迷失自我不知所長亦看不到自己的短處。
(二)抓牢特長學習共同體情感建設,鞏固學生學習基礎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作為一種潛在的動力機制,對人的言行具有激勵、誘發和調節的功能。在特長學習共同體建設中,良好的情感是教育目標實現的前提。充分發揮各特長組長處相近的優勢,借助于他們在特長上的共同語言指導學生判斷交往情境,掌握交往準則、交往方式和禮儀,以及避免交往沖突的辦法,使學生逐步積累交往經驗使得每一個共同體得以健康發展。
三、引導特長學習共同體,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雖然人的學習需求與生俱來,但人不是在任何條件下始終保持這種需求的。從班級學習實情看,學生的學習有四種情況:個人被動式學習;團體被動式學習;個人主動式學習;團體主動式學習。顯然,團體主動式學習是學習共同體追求的最佳學習情景。為實現這種學習情景,首先要做到每一個特長學習共同體都能做到主動學習。為此要讓每個特長學習共同體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即團體智商高于個體智商,班級中所有成員的學習活動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學生之間的差異不是學習的障礙而是學習的動力,從而使求知成為學生的共同樂趣。以一個特長學習共同體為值日小組包攬一周的值日工作,然后他們內部進行在分工。開始時每一個特長學習共同體都問題不少,分工不均,個別人偷懶值日不及時、小組內相互推諉等等,小組值日名存實亡。這時通過本人的引導及集體監督的力量以及以小組集體論賞罰的方式每個小組都會出色的完成本組事務。四、建設特長學習共同體,鼓勵學生樂分享
班級作為一個學習共同體,它不是以物的生產和分配為主要職責和目的的共同體,而是一個精神共同體和道德共同體,是一個時刻進行著精神交往和精神建設的共同體,它的發展目標就是使學生達到精神的富足和心理的健康。共享的班級精神建設需要每一個學習共同體都能分享到學校的快樂。特長學習共同體的建設過程中,共同體成員能共同分享學習的體驗和結果,學會安慰,學會鼓勵,學會贊美,達到情感的溝通和分享。
高中生都急于張揚自己的個性,干什么都要做到標新立異。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我組織各特長組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激勵興趣、提高能力。各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成了特長組學習共同體一展身手的舞臺。
娛樂特長組進行的每周一歌的活動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由初期的每周周會展示到大家跟他們學唱,再到幾乎全班課間集體吟唱,特長組內空前的團結。唱歌學習都有自己的領頭人,學習上他們也更傾向于抱團前進。書寫特長組每周在校報上發表的豆腐塊文章也愈來愈受到全班同學的追捧,再加上校園廣播這一平臺他們也日漸聲名遠揚。運動特長組則是操場上的驕子,他們矯健的身影盤活了整個班級的課外活動,不時更新班級榮譽墻的同時也實現了對自身價值的超越。這些看似與學習無關的成績的取得確實實在在的提升著他們學習的自信,他們越來越不需要老師的喋喋不休就能約束自我,在個人管理水平更上層樓的同時帶動班級體的管理日新月異。但他們的優勢特長仍然保持不變,這也為班級學習的發展樹立了榜樣而他們也是所有特長組中競爭最為劇烈的一組,他們的前進與后退決定著班級在學習上前進的火車頭動力是否充足,各特長組也會在類似的相互對比中各取所需共同進步。
在特長學習共同體活動時,我也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做規劃;我傾聽他們的議論,隨時注意分析和總結;特長學習共同體,師生在分享快樂中一同成長,雖然在很多特長組中我都是墊底的但他們的想法對我的沖擊,他們的快樂對我的肯定也是我能夠堅持下來的動力源泉。
建設特長學習共同體,還處于探索階段,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堅持走下去,一定會找到一條班集體建設的新路子,一定會極大地推動學生的發展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有較高層次的提升。
參考文獻:
二、融合:STEM活動中兒童“研究性習作”策略的思考與探尋
兒童的“研究性習作”與STEM中的科學、技術、工程等知識,有著很強的聯系和互補關系,它們是辯證統一的整體。STEM活動離不開“習作”這個載體,只有將兩者融合起來,才能真正培養兒童各個方面的技能和認識。
(一)“發現、假設”階段:STEM活動為兒童研究性習作鋪墊材料的基礎
STEM提供的活動情境,讓兒童成為生活和學習中的“有心人”。讓兒童對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重新產生好奇心,為兒童的習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1.觀察現象發現問題:激活兒童探索習作材料的發現力
在日常生活中,兒童對身邊事物的想法,往往存在于一種“前語言”水平,即還沒有用規范的詞語和語句表達出來。但是兒童對陌生的生活材料,都想碰一碰、摸一摸,這恰恰是學生習作語言素材積累的開始,也是學生科學探索的開始。
如《里面是什么?》教學片段:
老師和學生都拿著幾只紙口袋,鼓勵學生用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的方法猜猜;里面是什么?
師:這個口袋里有東西嗎?
生1:沒有。
師:你們能想出什么詞來形容,怎么知道里面沒有東西的?
生2:薄。
生3:扁。
生4:癟。
師:現在里面有東西了嗎?
生5:空氣!
此時,學生強大的推理能力已經嶄露頭角。面對最常見的空氣,學生竟然不知道怎么表達?當通過與猜測其他生活材料對比發現,“空氣”抽象的意義立刻變得生動形象,學生在理解生活材料意義的基礎上,把空氣的意義結合自己的操作、分析、推理,用Z言表達出來。
2.查閱資料提出假設:提升兒童汲取學科知識的學習力
兒童在“研究性習作”過程中,經常會涉及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在一般的書本中得不到確定的答案,就需要兒童查閱資料,在老師、家長的幫助下主動了解學習相關學科知識。在此基礎上,確定探索問題的方向。
如《秉氏環毛蚓再生的研究》案例:
片段一(查閱資料):通過查閱《普通動物學》,我們知道了蚯蚓屬于無脊椎動物,環節動物門,寡毛綱,種類約有3000多種,我國已有記錄的有229種。蚯蚓生活在肥沃、潮濕的土壤中,晝伏夜出,以腐敗有機物為食,連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攝食植物的莖葉等碎片。蚯蚓的活動溫度在5--30℃范圍內,0-5℃進入休眠狀態,0℃以下死亡,最適宜的溫度為20-27℃左右。我們把捉回來的蚯蚓請農業大學的有關教授幫助鑒別后得知,屬秉氏環毛蚓,是本地最常見的蚯蚓。
學生通過查看《普通動物學》等相關資料,初步掌握了關于環毛蚓的相關知識。在農業大學教授的幫助下,進一步了解了環毛蚓的特點,為“橫切”環毛蚓找到了有力的假設依據。學生以“研究性習作”為起點,找準了正確的探索方向。
(二)“設計、驗證”階段:STEM活動為兒童研究性習作搭建實踐的空間
兒童在“研究性習作”中,要寫出屬于自己的內容。這些內容不是兒童憑空捏造的,而是他們在STEM活動中,通過不斷動手實踐、探索而獲取的。
1.設計活動制定方案:訓練兒童在研究習作中的規劃力
學生要完成一個STEM活動,首先在老師的指導下,制定完整、全面的活動方案。如研究內容、研究材料、研究地點、探索結果、建議、活動體會等,要完成這些內容,初步涉及相關交叉學科的知識。此時,習作成為學生研究成果的工具,成為幫助學生規劃活動、深刻思考問題的好幫手。
習作已經完全融合在STEM活動中,如學生在制定活動方案之前,已經針對調查的主題展開了大量的學習:查找到紅火蟻的食物喜好、生活中簡單常有殺蟲的食物、藥物等;學生調查、分析工作的準備;最終的調查報告、心得體會等,無一不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習作技能。在此,習作已經成為服務學生學習探索的好工具、好助手。
1.1二元沖擊系統動力學模型針對多元沖擊機械系統而言,無論其結構多么復雜,其動力學模型都可以看成是彈性桿、彈簧、剛體、活塞這些零部件組成的,只是其所包含的零部件數量及其位置不同而已。根據沖擊機械系統力學模型中所包含的獨立彈性桿件數可將常見的沖擊機械系統分為一元、二元和三元沖擊系統。本文中二元沖擊系統由彈性桿一、彈性桿二組成,其簡化力學模型如下:
1.2二元沖擊系統數值模擬目前,沖擊系統的波動方程定解求解方法主要有特征線法和透反射關系法[1]。特征線法的本質是將偏微分方程沿特征線轉變為常微分方程,對于波動方程,由特征線理論可知。前者稱之為特征線方程;后者為沿特征線上的特征相容關系。彈性桿上任一點在任一時刻的速度與合力稱之為狀態向量,其狀態向量可用矩陣表示為。透反射關系法是根據透反射規律由初始狀態的順波和逆波得到所考察截面各時刻的順、逆兩波。將彈性桿離散成等長度的若干單元,在每個單元中都存在順逆兩波,用矩陣形式表示為。本文運用透反射關系法編制相應的Matlab程序,求解二元沖擊系統的動力學特性參數數值解。
2可視化系統框架
2.1總體框架系統二元沖擊系統是以Matlab為基礎,實現Delphi和Matlab混合編程進行人機交互界面設計、沖擊系統二維模型設計和結果分析。整個系統總體框圖如圖2所示。
2.2可視化流程圖3所示為整個系統可視化流程圖。啟動Delphi應用程序,輸入沖擊系統模型參數,這些參數具體是指彈性桿一、二的長度L和直徑H,由這些長度和直徑能完全確定兩彈性桿的形狀。運行指定可視化程序,調用Matlab數值模擬程序,將這些參數調入Matlab中并保存到M文件中,之后Mat-lab沖擊程序開始計算,計算沖擊的每一步過程。完成計算得出結果數據,這些結果數據包括沖擊系統每個彈性桿在任意時刻的速度、加速度、位移、能量等動力學特性參數。結果數據保存成圖形曲線形式再輸入Delphi中,待用戶選擇將要顯示的結果,由Delphi顯示結果,整個過程結束。
3界面定制和流程控制
3.1Delphi對Matlab的調用方法Delphi是一種優秀的可視化應用軟件開發工具,但它在算法和數值處理分析方面其效率遠遠低于Matlab。因此,本文將兩者結合起來,Delphi應用程序作為整個系統界面定制工具,Matlab作為后臺數據處理支撐工具,實現兩者的優勢互補。ActiveX技術是一種獨立于編程語言的組件集成協議,本系統建立一個Delphi應用程序和Matlab之間的ActiveX的自動化連接,Delphi作為控制端,Matlab作為服務端,實現Delphi對Matlab調用,并可向Matlab傳輸或者從Matlab中接受數據。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建立ActiveX對象,在機器內安裝并注冊Matlab,注冊方法即以命令行的形式執行“Matlab/Regserver”命令。之后在Delphi中使用下列語句即完成調用:Matlab=Createoleobject(‘Matlab.Application’);這就創建了Matlab的ActiveX實例。完成調用后,Del-phi可以通過五個函數來調用Matlab。這些函數為:Execute(執行Matlab命令),PutFullMatrix、GetFullMatrix(傳遞數據),MinimizeCommandWindows、MaxnimizeCommandWin-dows(窗口操作),這些函數極大地方便Delphi與Matlab之間功能開發。
3.2二元沖擊機械可視化系統設計以某型號鑿巖機的活塞-釬桿二元沖擊系統為例,彈性桿一視之為活塞,彈性桿二視之為釬桿。活塞以一定初始速度撞擊釬桿,釬桿固定。可視化系統主界面如圖4所示,其界面包括參數設置、模型顯示、程序載入、程序結果顯示、特殊點結果顯示和系統退出等控件。的對話框,從該對話框中可以自主設計二元沖擊系統原始模型尺寸,以變截面為界將彈性桿分成若干段,每一段需要輸入的尺寸是長度L和直徑H,將所有段組合起來就可以確定整個沖擊系統的具體尺寸。不同結構尺寸的彈性桿產生不同波形的應力波,不同波形的應力波作用于不同力學特性的工作介質時,沖擊系統的力學參數如擊入量、能量傳遞等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圖6是顯示二元沖擊系統的Matlab中M程序的界面,在該界面中可以看到從參數設置中保存進來的模型數據,并且還可以使用戶在該Delphi界面中直接輸入或者修改Mat-lab命令,修改之后關閉自動保存。圖7和圖8是二元沖擊系統計算結果顯示的界面。圖7是M文件計算結束之后二元沖擊系統的動力學參數結果顯示,包括活塞和釬桿各自的受力圖、能量圖、速度圖和位移圖。紅色曲線代表活塞的情況,黑色曲線代表釬桿的情況。部分程序如下。在二元沖擊系統的動力學特性分析中,往往需要對彈性桿的某些特殊位置點(如變截面處、接觸面等)進行詳細的運動、受力分析,特殊提取點位置是從二元沖擊桿件的最左端起始,將特殊點與起始點之間的距離輸入進去,點擊需要得到結果圖按鈕就可以得出需要的結果圖,這些結果圖可以是應力圖、合力圖、速度圖和位移圖。
兒童文學的主要特點首先是兒童性。兒童文學的創作者是成人,欣賞者是兒童。真正的兒童讀物應以兒童為中心,合乎兒童心理特征,它的目的應在于幫助促進兒童的心理發展。其次,兒童文學應具有教育性,并且應是廣義的、無形的教育。其中包括語言教育、人格教育、價值觀教育、集體思想教育等等。兒童文學既然是文學,當然還要有文學性。文學的感人之處在于潛移默化中講究寫作技巧[2]。除此之外,翻譯兒童文學語言結構要簡單。作為兒童文學翻譯,就要和孩子們交往,要熱愛他們、重視他們,要接觸兒童、熟悉兒童、了解兒童。譯者應該站在兒童的立場,用兒童的觀點去透視原文,用童心去鑒賞,以童趣去體會原文,然后用淺顯易懂的兒童語言去翻譯,以保持原作的風格和童趣,再現原作的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及藝術境界,從而給兒童以啟迪。
二、接受美學
接受美學(ReceptionAesthetics)又稱接受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出現的一種文藝美學思潮,也是文學研究領域中興起的一種新的方法論。接受美學由德國教授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塞爾(WolfgangIser)提出,著重探討讀者能動的接受活動在文學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受美學強調接受者的主動性、創造性,強調接受者的需求和審美意識對藝術作品的調節機制。它認為在“作者———作品———讀者”中所形成的總體關系中,讀者決不是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因素。相反,從根本意義上說,文學作品是為讀者創作的,讀者是文學活動的能動主體。一部作品藝術生命的長短,在某種意義上也取決于讀者的接受。作品只有通過讀者的閱讀,才能成為現實的、具體的,從而產生出更多的價值和意義。接受美學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視野融合,只有讀者的期待視野和文學文本相融合,才談得上接受和理解。期待視野包括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直覺能力、承受能力和接受水平等等。讀者的期待視野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因人而異,因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3]。
三、從接受美學看兒童文學翻譯
當把接受美學應用于翻譯理論中時,譯者成了原作的讀者,他的主動參與使他在翻譯時會考慮到譯本讀者的期待視野。兒童,作為兒童文學的目標讀者,應當成為譯者的考慮對象。接受美學理論拓展了文學研究的空間,也給文學翻譯帶來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它改變了傳統的翻譯觀,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就兒童文學翻譯而言,接受美學理論對其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下面我們以接受美學為理論基礎,從語體方面探討兒童文學的翻譯策略。
語體是兒童接受文學作品的決定性因素。兒童文學的語體特征是由兒童的思維方式決定的,兒童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方式,容易對直觀的具體的形象感興趣,如形狀、聲音、顏色等等。鑒于兒童的接受能力,譯文的語體可采用口語化的詞匯和句式、恰當的修辭手法及歸化、異化相結合的翻譯方法。
(一)詞匯
翻譯的關鍵在于對語言的駕馭,因而選詞是個關鍵。一個外語單詞有多個對應的漢語意義,但兒童的詞匯量少,生活經驗也不豐富,所以翻譯時要考慮兒童的文學理解能力,然后比較每個詞的用法,再對照上下文選擇合適的詞匯翻譯,力爭做到語言簡潔易懂,準確鮮明。
如《風語河岸柳》中原文:
“Areyoufeelingil,lToad?What''''sthematter?”
“你病了,癩蛤蟆?怎么了?”
“toad”一詞翻譯成癩蛤蟆而沒有譯成書面語蟾蜍,因為小讀者對蟾蜍可能還沒有概念,但對于癩蛤蟆可能較為熟悉,這樣翻譯既簡單易懂又使文章充滿生活氣息和童趣。
又如《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原文:
Butitwasn’.tItwasJack-o’-lanterns,orlightning-bugs;sohesetdownagain,andwenttowatching,sameasbefore.
但是那并不是。那不過是些鬼火或是螢火蟲罷了;于是他又坐下來,照舊眼巴巴地望著。在這段話中,“Jack-o-lanterns”來自古愛爾蘭童話,指“南瓜燈籠”,但這對于中國兒童來說翻譯成“鬼火”更能體現原意且容易接受。譯者對于“watching”的翻譯不是譯成“望著,看著”等等,而是譯成“眼巴巴地”,這幾個字極為傳神,從它們當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哈克那張稚氣的臉,也能體會到他當時焦急無奈的心情。
(二)句式
英語文學作品中多用一些長句、復合句,但這在漢語中并不多見,尤其是在兒童文學作品中。考慮到兒童的接受能力,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將一些長句、復合句轉化為短句,給小讀者喘息的時間,以保持他們往下讀的興趣,同時這也有助于完善兒童的語言能力。
如《白雪和紅玫瑰》中原文:
Assoonasthedwarffelthimselffreehelaidholdofabagwhichlayamongsttherootsofthetree,andwhichwasfullofgold,andlifteditup,grumblingtohimsel:f“Uncouthpeople,tocutoffapieceofmyfinebeard.Badlucktoyou!”andthenheswungthebaguponhisback,andwentoffwithoutevenoncelookingatthechildren.
小矮人剛一脫身,就拎起放在樹根旁的裝滿金子的袋子,嘴里嘟噥著說:“你們這兩個小笨蛋,竟然把我可愛的白胡須剪掉一截,愿你們遭報應。”說完,他把袋子往背上一搭,沒有再看看兩個小姑娘一眼,就溜走了[4]。
原文中時間狀語從句、定語從句及并列句交織在一起,譯者翻譯成短句形式符合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的特點,又避免了長句給兒童閱讀帶來困擾,極大地提高了兒童的閱讀興趣。
(三)修辭
在修辭方面,英漢兩種語言都習慣采用多種修辭手段以增強文本的趣味性和感染力,這些修辭手段對于兒童文學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是兒童語言的一大特色。兒童文學中一些最基本的修辭格,如比喻、擬人、對比、夸張、擬聲、押韻等的恰當運用必將增添譯文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使譯作集音樂美、形式美和畫面美于一體,最大限度地調動兒童的閱讀興趣,陶冶他們的心靈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在語言方面,英語作者常用押頭韻和押尾韻等修辭手段來創造有趣的語音效果,以吸引兒童讀者。
如《羊羔和小魚》中原文:
EnekeBeneke,letmelive,
AndItoyoumybirdwillgive.
Thelittlebird,itstrawshallseek,
ThestrawI’llgivetothecowtoea.t
Theprettycowshallgivememilk,
ThemilkI’lltothebakertake.
Thebakerheshallbakeacake,
ThecakeI’llgiveuntotheca.t
Thecatshallcatchsomemicefortha,t
ThemiceI’llhangupinthesmoke,
Andthenyou’llseethesnow.
耶內克,別內克,饒我一次,
我送你我的小鳥,
它能銜來干草。
我把干草給牛吃,
漂亮的牛擠出奶汁。
我把牛奶給面包師,
面包師給我烤蛋糕。
我把蛋糕給小貓,
小貓為我捉老鼠。
我把老鼠掛起來熏,
你就會看到大雪紛紛[4]。
這是故事中兒童做游戲時說的一段話,作者用“seek,milk,take,cake,smoke”及“ea,tca,ttha,t”押了尾韻,在譯文中譯者也用了押韻詞“鳥,草,糕,貓”“吃,汁,師”和“熏,紛”等,讀起來朗朗上口,有較強的節奏感和音樂性,再現了游戲的趣味性,正好符合兒童文學對語言口語化的要求。
又如《秘密花園》中原文:
TheseedsDickonandMaryhadplantedgrewasiffairieshadtendedthem.Satinypoppiesofalltintsdancedinthebreezebythescore,gailydefyingflowerswhichhadlivedinthegardenforyearsandwhichitmightbeconfessedseemedrathertowonderhowsuchnewpeoplehadgotthere.
瑪麗和迪肯播下的種子長出了嫩芽,長得像有仙女在照顧似的。五顏六色的罌粟花像綢緞一樣,在輕風里成群起舞,鮮艷快樂,似乎在嘲笑那些已經在這花園里住了很多年的花朵。坦白地講,這些花朵似乎非常奇怪這些新人怎么到了這兒[5]。上文中涉及到了比喻和擬人修辭法,譯者用簡短的分句恰到好處地將原文中的畫面展現出來,原文中的童真、童趣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歸化和異化相結合
文學沒有國界之分,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而翻譯決不是簡單的文字間的轉換,而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由于各國兒童所處的社會環境、文化氛圍、傳統觀念以及所接受的教育理念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譯者在將外國文學介紹到中國時,既要考慮到信息的準確性,還要注意到文化的差異性。
在文學翻譯中存在著異化和歸化之爭,前者以原文化為中心,盡量保留原文的語言文化特點;后者主張以譯入語為中心,把異國文化變成本國語。對于兒童來說,異化可以學到新東西,但是理解難度大;歸化可以使兒童更容易讀懂作品,但是他們卻了解不到異國的風情。為了最大限度地得到兩者的長處,我們可以采取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原則,盡量站在兒童的角度,避免把兒童文學變成枯燥的教科書。
如《阿麗思漫游奇境記》中原文:
Shewenton…“andvinegarthatmakesthemsour-andchamomilethatmakesthembitter-and-and-barley-sugarandsuchthingsthatmakechildrensweet-tempered…”[6]
她就接下去道……:“心酸大概是喝了酸梅湯的緣故———命苦大概是吃了黃連的緣故———還有———還有小孩的脾氣甜甜的,大概是吃了大麥糖那些東西的緣故……”[7]
迄今大多數學者認為低氧性肺動脈高壓(PAH)以及低氧性肺血管收縮(HPV)的發病機理是由于低氧抑制了平滑肌細胞膜上的鉀離子通道,使細胞膜去極化,從而激活電壓門控的鈣通道,引起細胞外鈣離子內流,致肺動脈平滑肌細胞收縮,從而啟動HPV[1]。K+通道既是PAH和HPV發病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藥物作用的重要靶點[2]。基于此,我們利用傳統的全細胞膜片鉗技術對急性分離的大鼠肺動脈平滑肌細胞(PaSMCs)k+通道的電生理學特性進行了研究,旨在進一步闡明PAH和HPV的發病機理,為藥物的開發和利用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體重270±30g(購于四川大學醫學實驗動物中心)。
1.2 試劑
試劑:膠原酶Ⅺ、HEPES、小牛血清白蛋白、papain、四乙胺(TEA)、4-氨基吡啶(4-AP)、EGTA、dithiothreitol(DTT)等試劑購于SIGMA公司,其余試劑為國產分析純。
溶液配制: 細胞分離液(HPSS)(mmol·L-1):NaCl 130,KCl 5,MgCl2 2.5,HEPES 10,Glucose 10,PH 7.3 (with NaOH);低鈣的HEPES液:CaCl2 20umol/L;電極內液(mmol·L-1):KCl 110,MgCl2 2.5,Na2ATP 5.0,HEPES 10,EGTA 10,PH 7.2。
1.3 儀器和材料
解剖顯微鏡(OLYMPUS SZX12,Japan)、倒置相差顯微鏡(OLYMPUS IX70,Japan)玻璃微電極拉制儀(Sutter Instrument co, USA)、毛細玻璃微管電極(硬質,購于中國科學院電子所)、玻璃微電極拋光儀(NARISHIGE,Japan)、膜片鉗放大器(Axon Instruments,USA)、電子三維微操縱儀(Sutter Instrument co,USA)、12位A/DD/A數模轉換器(Digidata 1200 series Interface, USA)、膜片鉗刺激程序設置和電信號數據記錄軟件:Clampex8.1、膜片鉗電信號數據處理和分析軟件:Clampfit 8.1(Axon Instruments, USA)。
1.4 大鼠肺動脈平滑肌細胞的急性酶分離
單個大鼠肺動脈平滑肌細胞的獲得參照Smirnov、肖欣榮等使用的急性酶分離法分離[3-4]。大鼠用1%戊巴比妥鈉以33 mg·kg-1的進行腹腔麻醉后剖胸,游離支氣管、心臟和肺,放在細胞分離液(4℃)HPSS中,清洗淤血后,將標本置于冰浴的瓊脂盤上,在體視顯微鏡下沿著右心室分離出左右肺動脈,清理結締組織,順肺動脈主干分離肺動脈的分支, 去掉肺動脈主干及1級分支,最后保留2-4級肺動脈分支(φ
1.5 大鼠肺動脈平滑肌細胞全細胞膜片鉗記錄
選擇細胞形態自然、包膜光滑、包質均勻、折光性好的平滑肌細胞進行全細胞膜片鉗記錄[5-7]。反向將經過過濾的平滑肌細胞電極內液沖灌電極,用微操縱儀移動電極進入平滑肌細胞細胞外液中。細胞封接時,讓電極接觸細胞表面,輕壓成小凹,緩慢釋放預先施加在電極內的正壓,如果細胞狀態好,在30-60s的時間內里即能形成高阻抗封接,達1 GΩ以上,封接很好時可達10GΩ以上。給電極內大約10cmH2O的負壓,細胞很快被吸破,此時可見電流電容突然增大,表明已形成全細胞模式。設定輸出增益:×1、低通濾波頻率:5KHz、采樣頻率:2KHz,采樣間隔100ms。并由Clampex8.1軟件設置膜片鉗刺激程序和記錄電信號。數模轉換器(Digidata 1200 series Interface)進行數字信號和模擬信號的轉換。
1.6 統計學處理
實驗所得數據采用pClamp8.1、SPSS10.0及Excell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實驗結果用x±s表示,給藥前后差異的顯著性用t檢驗進行分析。
2結果
2.1 平滑肌細胞膜上綜合性的K+電流
在室溫25℃,鉗制電壓設定為-70mv,給予-90mv到+60mv的階躍電壓,步階電壓為10mv,刺激時間為300ms。當細胞浴液含CaCl2 1.5mmol·L-1,電極內液含Na2ATP 5.0 mmol·L-1及EGTA 0.1 mmol·L-1時,電極內液高濃度的Na2ATP抑制了KATP通道的活性,故此時記錄不到KATP電流的存在;因為細胞外液含有生理濃度的Ca2+,同時電極內液Ca2+螯合劑的濃度很低,所以記錄到的電流既包含有Kv,又包含有Kca的成分。見圖1中A圖,從A圖可見電流圖不太光滑,噪聲較大,加入特異性的Kca通道阻斷劑TEA (Tetraethylammonium,四乙基胺)5mmol·L-1后,得到的電流圖噪聲明顯減低,曲線變光滑(參見B圖),表明Kca電流成分被所TEA抑制,僅剩下Kv電流。為了驗證是否為Kv電流,接著我們又加入Kv通道特異性的阻斷劑5mmol·L-1的四氨基吡啶(4-Aminopyridine,4-AP),約4min后可記錄得到C圖,從C圖可見到電流進一步受到抑制。將A圖與B圖、B圖與C圖分別相減得到D圖與E圖,分別為TEA和4-AP所抑制的電流成分,可見Kca電流所占的比例較Kv小。將A、B、C 3幅圖作I-V曲線后得到F圖。
2.2 電壓激活性K+電流(IKv)
圖2 A:電壓激活性K+電流
B:62個肺動脈平滑肌細胞膜上記錄到的IKV的電流電壓關系曲線
在同樣的刺激程序下,單純僅僅希望記錄到IKv時,將細胞浴液中1.5mmol·L-1 的CaCl2換成等摩爾濃度的的MgCl2,同時在細胞浴液中加入2mmol·L-1的EGTA,在電極內液中加入10mmol·L-1的EGTA,在此條件下,記錄到的電流基本是Kv電流。這些電流表現為噪聲很低,曲線很光滑,與Kca電流有明顯的不同(見圖2A)。選擇記錄良好的62例Kv電流圖,以膜電位為橫坐標,各個電位下所記錄的電流值與+60mv時所得到的最大電流值相比較得到的百分比為縱坐標,繪制出I-V曲線(圖2B)。這樣可消除由于細胞大小不一,從而使得電流值也不一樣而造成的誤差。從I-V曲線我們可見到記錄的k+ 電流呈現明顯的外向整流特性,k+的反轉電位即零電位水平均在-70mv左右,這與大多數文獻所報道的一致。在所記錄的62例平滑肌細胞中,k+ 電流激活的閾電位為-60mv左右,高于此電位的去極化均可激活k+通道。
為了驗證所記錄到的電流為Kv電流,我們用4AP(4Aminopyridine,四氨基吡啶),一種特異性的Kv通道阻斷劑,加到培養皿中,看其對電流是否有影響。先記錄一個未加藥的對照電流圖,如圖3A所示,然后向培養皿中加入定量4AP使其終濃度為5mm·L-1,在等待約4min后重新記錄加藥后的電流圖形,如圖B所示,可見電流受到明顯抑制,將圖A和圖B相減,得到圖C。可見到加入4AP 5mM·L-1,KV通道被抑制,使電流明顯減小,且4AP對Kv電流的三種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以膜電位為橫坐標,各電流值與加藥前+60mv水平的電流值相比得到I/Imax為縱坐標,分別繪制出給藥前后的IV曲線,可見4AP使得K+電流的IV曲線顯著下移,即減小鉀電流,但在不同膜電位下的減小程度不同,呈現出電壓依賴性,隨著電位的增大,抑制程度也越來越大(n=10,圖D所示)。在+60mv時,電流僅為對照前的37.08±0.086%,抑制了近65.51±11.84%,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n=10,P
2.3 鈣激活性鉀通道(Kca)
在細胞浴液含CaCl2 1.5mmol·L-1、4-AP 5mmol·L-1,電極內液含EGTA 0.1mmol·L-1的情況下,可記錄到噪聲很大,去極化后緩慢達到最大值的失活很慢或基本不失活的電流。這與文獻報導的Kca電流的特征相一致(見圖4A)[11]。為了驗證是否為Kca電流,我們將該通道的特異性阻斷劑TEA 5mmol·L-1加入到培養皿中,以觀察電流的改變(見圖4B),可見TEA可使Kca電流受到明顯抑制。
圖4 A:記錄到的典型的Kca電流 B:加入TEA電流圖形受到明顯抑制
3 討論
K+通道對血管緊張度的維持和血管功能的調節有很重要的意義,它參與維持血管平滑肌細胞的膜電位,亦是眾多血管活性物質的作用靶點,在PAH和HPV的發病機理中起重要作用[9]。對PaSMCs的電生理學特性進行研究,為進一步的研究PAH和HPV的發病機理有很重要的意義。
本實驗重點記錄了Kca與Kv兩種通道的電流,在PaSMCs沒有觀察到快Na+ 電流,這與報道的結果一致。全細胞膜片鉗技術記錄的電流是宏膜電流,包括不只一種通道電流,而平滑肌細胞膜上的電壓門控性離子通道也不只一種,在分離每種通道電流時,在一定的實驗條件下,如控制灌流液的溫度、特定的protocol以及特異性的工具藥在一定條件時,可將另外一種或幾種通道電流阻斷,從而得到希望的電流。在設定的實驗條件下,我們所記錄到的K+電流不含KATP與Kir。在包含有Kca與Kv的綜合性的K+電流中用5mmol·L-1的TEA可消除由于Kca的存在使曲線不光滑的部分,繼續加用4AP則使電流更進一步的抑制,而單獨記錄出的Kca電流表現為激活緩慢,噪聲很大,這與文獻[8]報道的Kca電流的特征一致,加用TEA后使電流受到明顯抑制,更進一步證實了記錄的電流為Kca電流;接著加用Kv通道特異性的阻斷劑4AP,可進一步使電流受到明顯地抑制,證明該成分為Kv電流。最近的研究表明雖然高濃度的TEA 和4AP對阻斷Kca 和KDR 無特異性,但在濃度時阻斷的Ik成分確實不同。≤5mmol·L-1的TEA可特異性的阻斷Kca通道的電流,而≤5mmol·L-1的4AP可特異性的阻斷TEA和CTX(Charybdotoxin,另一種特異性的Kca通道阻斷劑)不敏感的K+通道的電流即Kv。
我們在單個PaSMCs上證實有Kv存在,它們在膜去極化時被激活,引起外向的整流性的K+電流,加用Kv通道特異性的阻斷劑4AP后可使電流受到明顯的抑制,如圖3所示。據電壓依賴性和藥理學的差異,Kv可分為Ka、Kst及KDR,每一個細胞記錄到的Kv電流是由這3種成分以不同比例復合而成,根據形狀和各種成分比例的不同可將其分為4類,如圖A至D所示。Ka(短暫外向性鉀通道)電流的激活是電壓和時間依賴性的,其介導的電流是在細胞去極化早期出現的外向性鉀電流,其特點是具有電壓依賴性的快速激活和滅活,是早期復極化電流,圖1A記錄的電流以Ka為主,圖E中IV曲線顯示了圖A中峰值電流與穩態電流的明顯差異。而圖D則呈明顯的KDR的特征,激活緩慢或基本不失活。從A圖到D圖Kv電流激活的時間常數逐漸增加。根據文獻[10]Kv包括多種亞型,根據分子生物學分類分為Kv1、Kv2、Kv3、Kv4、Kv5、Kv6及Kv9,每型又按發現克隆的次序進一步分類,其中Kv1.4為Ka,實驗中我們每個細胞記錄到的全細胞Kv電流形狀都不完全一樣,估計與每一次記錄的PaSMCs所包含的Kv亞型所含的比例不同有關。
參考文獻
1 Xiaojian Yuan. Voltagegated K+ Currents regulate resting membrane poential and (Ca+)I in pulmonary arterial myocytes[J].Circ Res, 1995, 77(2): 370-378.
2 Nelson MT, Quayle JM. Physiological roles and properties of potassium channels in arterial smooth muscle[J]. Am J Physiol, 1995, 268(4 pt 1): C3-C18.
3 Sergey V Smirnov. Chronic hypoxia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delayed rectifier K+ current in rat pulmonary artery muscle cells[J]. Am J Physiol, 1994, 266 (Heart Circ Physiol. 35): H365-H370.
4 肖欣榮,陳文彬,程德云. 大鼠肺動脈平滑肌細胞的分離與鑒定[J]. 華西醫科大學學報, 1998, 29(3): 241-243.
5 Hamill OP, Marty A, Neher E. Improved patchclamp techniques for highresolution current recording from cells and cellfree membrane patches[J]. Pflugers Arch, 1981, 391(2): 85-100.
6 B Sakmann and E Nether. Patch Clamp techniques for studying ionic channels in excitable membrane[J]. Ann Rev Physiol, 1984, 46: 455-472.
7 陳軍 編. 膜片鉗實驗技術[M]. 科學出版社, 200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臨床上比較常見。一般認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預后要好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因為供應下壁的右冠狀動脈(RCA)和左回旋支冠狀動脈(LCX)所支配的心肌比前降支支配的前壁心肌要少,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如合并右室梗死和正后壁梗死,其病死率仍較高。現總結分析本院近年來住院的不同梗死相關血管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特點。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3年1月至2006年11月連續在本院心內科住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選標準:(1)胸痛>30 min;(2)心電圖Ⅱ、Ⅲ、AVF導聯至少2個導聯ST弓背抬高≥0.1 mV;(3)心肌酶譜: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升高超過正常2倍以上。所有患者均于發病12 h內入院,符合條件共100例,其中男82例,女18例,年齡在37~81(64.0±9.7)歲。
1.2 方法
入院后動態觀察心電圖及心肌酶譜的變化,常規行18導聯心電圖檢查。心電圖ST段的測量:T-P段為等電位線,以J點后0.08 s為標準,胸前導聯ST段壓低以相鄰兩個導聯水平或下斜型壓低≥0.1 mV判斷為缺血型壓低。所有患者均采用Judkins法行急診冠狀動脈造影并行急診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罪犯血管的確定:100%閉塞或嚴重狹窄伴潰瘍,或血栓形成;根據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將患者分2組。A組為RCA閉塞76例,B組為LCX閉塞24例。
1.3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χ檢驗,計量資料用(χ±s)表示,采用成組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的一般臨床資料。患者的性別、年齡、吸煙、高血壓、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等冠心病危險因素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白細胞總數、CK-MB峰值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左室射血分數(LVEF)A組(51%±14%)顯著低于B組(57%±10%),P<0.05;合并右室心梗A組占15例(19.7%),B組0,P<0.05;臨床并發癥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Ⅱ度、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住院死亡率A組有增加趨勢,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心電圖ST段變化。心電圖ST段抬高STⅢ>STⅡ的患者中A組顯著多于B組,P<0.05;心電圖ST段抬高STⅢ
ST抬高>0.1 mV的患者A組顯著高于B組,P<0.05;胸前導聯ST壓低>0.1 mV患者共47例,合并左前降支冠狀動脈(LAD)狹窄>70%的有35例(74.5%),顯著多于胸前導聯sT無下移的患者53例合并LAD狹窄的患者12例(22.6%),P<0.05。
3 討論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2.018
中圖分類號:R28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7)02-0070-06
活血止痛膏由干姜、陳皮、丁香、胡椒、荊芥、牡丹皮、水楊酸甲酯等28味中藥組成,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絡功效,主治筋骨疼痛、肌肉麻痹、痰核流注、關節酸痛[1]。原劑型為橡膠膏劑,上市多年,療效確切,被廣泛使用。由于橡膠膏劑透氣性差、易致敏[2],故將其改為凝膠貼膏。活血止痛膏處方均含有揮發油等脂溶性成分,而凝膠貼膏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為基質的外用貼劑,為保證處方藥與基質的高度融合,提高制劑穩定性,本研究以凝膠貼膏為載體,微乳/醇質體[3-5]為釋藥系統,制備復合型納米經皮給藥制劑,在解決脂溶性成分與水溶性基質相容性的同時,利用微乳、醇質體納米化的優勢,促進藥物經皮滲透。以方中脂溶性成分丹皮酚、丁香酚、水楊酸甲酯為定量指標,考察體外經皮滲透特性和對藥效的影響,評價微乳、醇質體在中藥復方經皮給藥制劑中應用的可行性。
1 儀器、試藥與動物
Waters Acquity HPLC H-Class Core System超高效液相色譜儀,BSA224S CW型子分析天平(德國賽多利斯公司),TK-20B型Franz擴散池(上海鍇凱有限公司),透析袋(截留相對分子質量7000,北京經科宏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Z92-BD多功能攪拌器(天津利華儀器廠)。
活血止痛凝膠貼膏(自制,批號160615),微乳活血止痛凝膠貼膏(自制,批號160626),醇質體活血止痛凝膠貼膏(自制,批號160626);丹皮酚對照品(批號D-002-140728)、丁香酚對照品(批號D-064-140728)、水楊酸甲酯對照品(批號S-018-150728),成都瑞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甲醇、乙腈為HPLC級(美國,Fisher公司),水為屈臣氏蒸餾水,冰醋酸(北京化工廠,批號20150704),伊文思藍(上海化學試劑廠,批號030712),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
昆明種小鼠,雄性,透皮試驗小鼠體質量14~16 g、4~5周齡,藥效學試驗小鼠體質量20~22 g、6~7周齡,中國人民軍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中心,飼養于SPF級動物房,動物許可證號SCXK(軍)2012-0004。
2 方法與結果
2.1 方法學考察
2.1.1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丹皮酚、丁香酚、水楊酸甲酯對照品適量,置25 mL量瓶中,加甲醇定容至刻度,配成濃度分別為1.48、8.92、18.2 mg/L的混合對照品儲備液。精密量取該儲備液1 mL于10 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得混合對照品溶液。
2.1.2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活血止痛凝膠貼膏體外透皮接收液,過0.20 μm微孔濾膜,取續濾液,即得。
2.1.3 陰性對照溶液的制備 取凝膠貼膏空白基質體外透皮接收液,過0.20 μm微孔濾膜,取續濾液,即得。
2.1.4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色譜柱:Acquity UPLC?BEH C18(2.1 mm×50 mm,1.7 ?m);流動相: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脫(0~4 min,10%~90%A);檢測波長:280 nm,柱溫:30 ℃,流速:0.6 mL/min。在上述色譜條件下,對照品溶液、供試品溶液中丹皮酚、丁香酚和水楊酸甲酯均分離良好,陰性對照溶液無干擾。
2.1.5 線性關系考察 取混合對照品溶液3 mL置1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釋并定容至刻度,搖勻,進樣1 ?L,再將混合對照品儲備液分別進樣0.1、0.5、1.0、2.5、5.0 ?L,按“2.1.4”項下色譜條件進樣,測定丹皮酚、丁香酚和水楊酸甲酯的峰面積,并以各成分的進樣質量(ng)為橫坐標,峰面積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計算回歸方程。結果顯示,3種待測成分在確定的線性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見表1。
2.1.6 日內精密度試驗 分別精密吸取2、1、12 h接收液,為高、中、低濃度,于1 d內連續進樣6次,分別測定丹皮酚、丁香酚和水楊酸甲酯峰面積,結果顯示各成分RSD均在3%以下,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見表2。
2.1.7 日間精密度試驗 分別精密吸取2、1、12 h接收液,為高、中、低濃度,于3 d內每日分別連續進樣6次,分別測定丹皮酚、丁香酚和水楊酸甲酯峰面積,結果顯示各成分RSD均在3%以下,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見表2。
2.1.8 穩定性試驗 精密吸取同一份供試品溶液,分別于0、2、4、8、12、24、48 h進樣,測定丹皮酚、丁香酚和水楊酸甲酯峰面積,結果RSD分別為1.4%、1.2%、0.24%,表明供試品溶液在48 h內穩定,見表2。
2.1.9 重復性試驗 精密吸取6份供試品溶液,注入超高效液相色譜儀中,分別測定丹皮酚、丁香酚和水楊酸甲酯含量,RSD分別為1.3%、1.6%、1.2%,表明方法的重復性良好。
2.1.10 加樣回收率試驗 精密量取已知含量的接收液5 mL,按樣品含量∶對照品加入量大致為1∶1比例加入丹皮酚、丁香酚和水楊酸甲酯混合對照品溶液,加甲醇定容至10 mL,按“2.1.4”項下色譜條件進行測定,結果丹皮酚、丁香酚、水楊酸甲酯的平均加樣回收率分別為98.44%、102.33%、101.93%,RSD分別為1.68%、0.65%、1.90%,表明方法的準確度良好,結果見表3。
2.2 凝膠貼膏基質的制備
2.2.1 活血止痛凝膠貼膏的制備 精密稱取處方量活血止痛浸膏和凝膠貼膏基質,混合均勻,制成膏體后均勻涂布于襯布上,加蓋聚乙烯薄膜,即得活血止痛凝膠貼膏樣品。活血止痛浸膏中丹皮酚、丁香酚、水楊酸甲酯含量分別為1.42、11.19、125.36 mg/g浸膏。
2.2.2 微乳活血止痛凝膠貼膏的制備 按處方比例稱取活血止痛浸膏、樟腦、薄荷腦、冰片、水楊酸甲酯與適量中鏈甘油三酸酯、聚氧乙烯氫化蓖麻油和丙二醇,按微乳制備工藝混合,使藥物溶解完全,于室溫采用磁力攪拌器邊攪拌邊加入處方量的水至澄清透明,即得O/W型載藥活血止痛微乳,用載藥微乳溶脹輔料混合均勻,制成膏體后均勻涂布于襯布上,加蓋聚乙烯薄膜,即得微乳活血止痛凝膠貼膏樣品。
2.2.3 醇質體凝膠貼膏的制備 采用注入法制備活血止痛醇質體,稱取處方量冰片、樟腦、薄荷腦、水楊酸甲酯加入膽固醇、磷脂、表面活性劑和維生素E油,注入一定量的乙醇,在密閉、溫度35 ℃、磁力攪拌條件下溶解完全后,將純水緩慢加入乙醇溶液中,持續攪拌5 min,攪拌結束后將醇質體放至室溫,經0.20 μm微孔濾膜過濾,得醇質體。將醇質體與其他藥材醇提物混合均勻,即得醇質體浸膏。稱取處方量醇質體浸膏和基質,混合均勻,制成膏體后均勻涂布于襯布上,加蓋聚乙烯薄膜,即得醇質體活血止痛凝膠貼膏樣品。
2.3 體外經皮滲透試驗
2.3.1 離體鼠皮的制備 小鼠斷頸處死,適量脫毛劑脫去鼠毛,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剝離皮膚,去除脂肪層、筋膜,置于生理}水中,選取完整無破損皮膚。
2.3.2 經皮滲透試驗 采用Franz擴散池,將活血止痛凝膠貼膏、微乳活血止痛凝膠貼膏、醇質體活血止痛凝膠貼膏分別設為A、B、C組,每組精密稱取凝膠貼膏0.500 g/份,平行5份。將鼠皮固定在擴散池與接收池之間,擴散面積為3.14 cm2,接收液為PEG400-95%乙醇-生理鹽水(1∶3∶6),磁力攪拌轉速為350 r/min,控制溫度為(32±0.2)℃,計時,分別于1、2、4、8、12、24 h時間點將接收液全部取出,同時補加同體積的新鮮接收液。將接收液作為供試品溶液,過0.20 μm微孔濾膜,采用超高液相色譜法(UPLC)測定供試品中丹皮酚、丁香酚、水楊酸甲酯的含量,分別按照公式計算其累計透過率(Q)。
Q=[∑_(i=1)^C_i ]×V/W×100。式中,Ci為第i個時間點樣品的質量濃度,V為每次取樣的體積,W為所取凝膠貼膏樣品中待測成分的含量。以Q對透皮時間(t)作圖,繪制體外透皮曲線。
凝膠貼膏、微乳凝膠貼膏和醇質體凝膠貼膏丹皮酚24 h累計透過率(Qp)分別為65.30%、61.30%、60.20%,丁香酚24 h累計透過率(Qe)分別為51.08%、54.71%、55.66%,水楊酸甲酯24 h累計透過率(Qm)分別為49.20%、65.17%、72.15%。不同釋藥載體的3種成分中只有水楊酸甲酯24 h累計透過率微乳/醇質體凝膠貼膏具有明顯優勢,見圖5。
3 討論
凝膠貼膏、微乳凝膠貼膏和醇質體凝膠貼膏丹皮酚24 h累計透過率分別為65.30%、61.30%、60.20%,丁香酚24 h累計透過率分別為51.08%、54.71%、55.66%,經t檢驗,二者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水楊酸甲酯24 h累計透過率分別為49.20%、65.17%、72.15%,凝膠貼膏與醇質體凝膠貼膏組間比較P
從藥效試驗結果可以看出:不同釋藥載體的活血止痛膏貼均能不同程度降低由化學刺激引起的腹腔疼痛,減少小鼠扭體次數,提高扭體反應抑制率;且微乳凝膠貼膏大劑量組、醇質體凝膠貼膏中劑量組對減少小鼠腹腔內毛細血管的炎性滲出、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具有較好作用(P
將活血止痛膏制成納米釋藥載體,增加了藥物在整個體系中的溶解度[12-13],藥物以分子形式容易透過皮膚。同時,微乳或醇質體將脂溶性成分轉化為水溶性,在解決水性凝膠與之相容性并提高了制劑穩定性的同時,又利用微乳和醇質體在經皮滲透中的優勢使藥物透過皮膚。因此,采用納米復合載藥釋藥系統,凝膠貼膏中有效成分透過皮膚屏障的能力更優[14],本研究也為中藥復方外用制劑的開發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1294-1295.
[2] 梁秉文,劉淑芝,梁文權.中藥經皮給藥制劑技術[M].北京:化W工業出版社,2013:103-106.
[3] 李學敏,王瓊,蘭頤,等.微乳技術對止痛凝膠膏劑中成分釋放和含量變化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6):2614-2617.
[4] 趙振宇,孫浩.微乳凝膠新制劑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4,34(5):411-415.
[5] 施曉琴,趙繼會,王志東,等.醇質體在經皮給藥方面的應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2):352-355.
[6] 陳奇.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305- 306,378-379.
[7] 王森,朱衛豐,歐水平,等.丹皮酚理化性質及體外經皮滲透性的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1,22(2):215-219.
[8] 孫曉彤,劉善新,蘇酩,等.丁香酚透皮吸收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 2016,27(11):1579-1581.
[9] 劉繼勇,韓盈,楊明,等.丹皮酚微乳凝膠劑的制備及體外透皮特性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21):2730-2733.
[10] LUO M, SHEN Q, CHEN J.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paeonol using cubic gel and microemulsion g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2011,6:1603-1610.
[11] 李理宇,王洪權.新型經皮給藥載體――醇質體的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10,19(1):33-38.
[12] 姜素芳,張雪萍,周學軍.丹皮酚自微乳的制備和評價[J].中成藥, 2012,34(5):835-838.
[13] 劉璇,張振海,陳彥,等.秋水仙堿微乳的制備及體外經皮滲透研究[J].中草藥,2011,42(10):1963-1967.
作者簡介:薛文濤(1974-),男,河南鄭州人,江蘇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副教授;曾慶軍(1969-),男,江蘇句容人,江蘇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教授。(江蘇?鎮江?212003)
基金項目:本文系自動化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項目、江蘇科技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項目編號:103080501)、江蘇省2012年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課題編號:JGZZ12_066)、江蘇科技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課題編號:YJG11Y_08)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9-0058-02
“線性系統理論”是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各二級學科點的專業基礎課,其理論性和工程應用性很強,也是最優控制、隨機控制和自適應控制等課程的基礎。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過多地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缺少實踐教學環節,造成學生的應用能力差、科研能力弱等問題。因此需要在強調多層次知識構建的同時,更加重視實踐教學,力求理論學習與科學實踐、實驗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
江蘇科技大學前身是華東船舶工業學院,是以船舶行業為依托的學校,其控制學科在船舶自動化領域諸多方面形成了深厚的積淀和鮮明的特色。由于學校是教學型的工科大學,畢業生主要就業于我國船舶行業和地方企事業單位,這就要求研究生的培養要發揮行業優勢,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更好地滿足船舶行業產業升級和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對創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因此,在“線性系統理論”教學過程中,突出理論學習的基礎性作用,合理安排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的學時,有針對性地結合一些船舶工程的實際系統開展研究型學習,注重對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教學改革的思路
研究生教育是學歷教育的最高層次,擔負著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雙重任務,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我國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重要條件。由于“線性系統理論”課程具有承接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的紐帶地位,使得其在培養研究生的系統概念、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而江蘇科技大學的控制學科依托國家船舶工業,在船舶綜合平臺、船舶電力系統控制、船舶控制系統集成、船舶綜合測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因此,怎樣結合學校的行業特色,在解決船舶控制系統問題的同時,使研究生深刻地領會和掌握線性系統理論在控制系統建模、分析和綜合中的應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為課程改革的思路和重點。
通過設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舉的教學模式,以科研課題為導向,突出行業特色,合理構建課程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系統的聯系,強調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著重在教學內容、教學實驗兩個方面對“線性系統理論”課程進行改革和探索。
二、教學內容改革
對于研究生來說,由于大多學生在本科期間已經學習過“現代控制理論”課程,對該課程中相同的基本概念和一些常規方法已有所了解,只是很少把蘊含在知識點中的科學思想以及各種研究方法進行提煉和總結,從而提高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很多學生沒有做過實際系統的科研訓練,對解決工程問題中應采取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突出講授問題的背景和提法,強調各知識點的聯系與應用渠道,以實際系統為工程范例,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
舞蹈劇目課是一門藝術表現性課程,是通向舞臺的藝術性訓練課程,在舞蹈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學生舞蹈藝術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在傳統的教學中,由于場地、課時、教師精力等局限性,浪費時間、精力,事倍功半。如今,我們看到了新媒體舞蹈對劇目課教學的影響作用以及新媒體技術在劇目課中應用的可能性。但現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計算機對舞蹈進行記錄和編創,很少涉獵舞蹈的課堂基礎教學,或者所采用的技術過于依賴硬件的配置,增加了應用的難度,不適用于舞蹈教師或演員的獨立操作。本文立足于舞蹈劇目課教學,設計一套基于數字媒體技術理念的適用于劇目課教學的交互式系統。
1 舞蹈劇目課與新媒體舞蹈簡析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通過連續的舞蹈動作過程,凝練的姿態表情和不斷流動的地位圖形(不斷變化的圖畫),結合音樂、舞臺藝術(服裝、布景、燈光、道具)等藝術手段來塑造舞蹈的藝術形象[1]。舞蹈劇目課屬于藝術表現性的訓練課程,每個劇目都是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它是包含有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鮮明的創意、具體的角色、豐富的情感意志以及舞美、燈光、服裝、道具等眾多姊妹藝術的結合體現,加強舞蹈劇目課教學,對當前提高學生的舞蹈水平、藝術水平和文化修養,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舞蹈劇目課是舞蹈教學的本質與核心[2],傳統的劇目課教學采用“口傳身教”的教學方式,即教師口頭講解、親自示范動作、通過語言的描述讓學生想象營造出一個原生態傳承的特定環境,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具有現場感,教師能夠有針對性地臨場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當堂提問,但由于場地的面積、人員的數量、教師的精力、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關系、舞蹈藝術的身體體驗等原因,使得學生形成了單調和孤立的學習方式,而束縛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性思維,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3-4]。近年來,隨著新媒體藝術的興起,數字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到了藝術的各個門類當中,正如馬曉翔在《新媒體藝術透視》一書中提到的:“新媒體藝術不僅是計算機合作與兼容數碼技術創作作品的方式,也是用計算機的計算力量和技術來創作新符號、新定義、新的交流與形式的方式。”舞蹈藝術作為一門多種藝術共同融成的綜合性藝術,其與新媒體技術更能擦出不可估量的火花,美國著名編舞家兼數字藝術家阿尼達?程如是說:“新媒體技術不僅是舞蹈記錄和傳播的物質媒介,更是激發靈感的技術型繆斯。”可見新媒體技術對舞蹈藝術數字化革命的真正含義[5]。如前所述,劇目課作為舞蹈學習通向舞臺的表演性課程,可以從新媒體舞蹈的本體特性中找到新的教學理念,即在全新環境中發展起來的立足于創意理念,并且融合了高新技術手段和互動設計理念。也就是說,更新傳統劇目課的教學理念,結合計算機技術的數字化支持,搭建具有完整資料庫、訓練實時采錄比對功能、遠程/在線反饋功能、舞臺模擬再現功能等允許學生自主學習和遠程/在線學習的劇目課教學平臺,以期做到教學中的事半功倍,對舞蹈劇目課教學改革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然,該平臺的搭建需要多學科的跨界合作,本文僅對平臺中所需的計算機技術進行分析與實現。
2 基于新媒體舞蹈理念的劇目課教學系統模型規劃
本系統是一套適用于舞蹈劇目課教學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以數據庫形式管理課程參考資料和用戶個人資料,通過數字圖像處理手段對用戶的個人練習進行原型比對,給出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通過可視化設計允許用戶選拼動作進行新劇目的自由開發。
本系統吸納了新媒體舞蹈的理念,將劇目課與虛擬的數字化舞臺直接相連,并允許用戶自由創作,激發創作的靈感和表演的熱情,為實際的舞臺演出提供全新的數字化劇目經驗。
本系統模型的具體規劃如下圖所示:
其中,二維圖像特征點提取與對比是技術中的重點,接下來,本文對此進行詳細說明。
3 二維圖像特征點提取與對比
3.1 芭蕾舞的算法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