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的分析方法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3 16:46: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統計學的分析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統計學的分析方法

篇(1)

一、引言

方差分析是一種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屬于統計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從統計方法上課,方差分析是較為復雜的一種假設檢驗的方法,回歸分析的結果中也涉及到方差分析的內容,所以對學習統計學課程的學生來說,正確理解和掌握方差分析的思想和原理顯然非常重要。但從授課教師的角度,一些教師往往會發現方差分析的內容不好講,也講不好,無法讓學生較好地理解方差分析的原理。本文基于筆者多年統計學課程教學的經驗總結,圍繞方差分析的概念、原理和前提條件等教學內容,與同行探討教學方法

二、方差分析的概念

方差分析(AnalysisofVariance,縮寫為ANOVA),是由英國統計與遺傳學家,現代統計科學的奠基人之一,R.A.Fisher發明的,用于檢驗多個總體均值是否全相等的一種統計推斷方法。例如,一個國家不同地區的成年男性平均身高是否相等呢?對于該問題的分析就可以使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假設該國分為北部、中部和南部等三個區域,成年男性平均身高分別用來表示,則相應零假設和備擇假設為:

H0:μ1=μ2=μ3H1:μj不相等,j=1,2,3

如果最后零假設無法被拒絕,可以得出三個地區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不存在顯著差異,即地區因素對身高沒有影響;反之,如果最后拒絕零假設,從而支持被擇假設,則可以得出三個地區成年男生的平均身高存在顯著差異,至少有一個地區的平均身高與另一個地區不一樣,說明地區因素對身高有影響。因此,方差分析也可以用于研究一個自變量(通常為分類變量)對別一個變量(數值變量)是否有影響的問題。如果只涉及到一個自變量,該方差分析方法稱為單因素方差分析,涉及兩個自變量則稱為雙因素方差分析。本文主要圍繞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教學。方差分析的名稱容易造成學生的誤解,使一些學生誤認為方差分析是比較多個總體方差。其實,方差分析是用來比較總體均值是否相同的,但由于使用計算“方差”的方法,故把該方法稱作方差分析。

三、方差分析的原理

為了比較多個總體的均值是否相等,方差分析將通過計算樣本數據的方差大小進行判斷。假設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分別隨機、獨立地抽取一定樣本容量的樣本,這里為了便于分析,從三地分別抽取3名成年男性,樣本容量為9,并記錄身高的樣本數據,如下圖所示。

方差分析就是比較樣本數據中北部、中部和南部這三組數據的組間方差和各組數據的組內方差的大小,并構造F檢驗統計量進行檢驗。組間方差度量樣本數據中組與組之間的變異,從數據結構的角度看表現為數據的橫向差異。造成組間數據變異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地區因素,另一個是隨機因素。組內方差度量樣本數據中各組內部的數據變異,是由于抽樣的隨機性導致,表現為數據的縱向差異。如果組間數據的方差明顯地超過組內數據的方差,很可能表明地區因素會顯著影響成年男性的身高,從而不同地區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存在差異。

為了計算組間方差(MSA),需要先求組間平方和(SSA)和相應的自由度(C-1),其中C為組數,這里為3。組間方差等于組間平方和與相應自由度的比值。

MSA=

組間平方和用每組的均值與所有數據的均值之差的平方再乘以該組觀測值的個數來表示。組間平方和越大,說明各組之間的數據差異越大,當然如果組數越多組間平方和也會越大,因此這里不用直接用平方和直接進行比較。

為了計算組內方差(MSW),需要先求組內平方和(SSW)和相應的自由度(N-C),其中N為所有觀測值的個數,這里為9。組內方差等于組內平方和與相應自由度的比值。

MSA=

組內平方和用每組的觀測值與該組數據的均值之差的平方和來表示。組內平方和越大,說明各組內部的數據差異越大,當然如果各組的觀測值越多,則組內平方和也會越大。

有了組間方差和組內方差,就可以造成出F檢驗統計量,再與臨界值比較,可以就以做出統計決策。

FSTAT=

其中,服從分子自由度為C-1,分母自由度為N-C的F分布,其臨界值可以在指定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查表獲得。

在樣本量較大情況下,手工計算顯然耗時耗力,方差分析的相關

算一般需要通過統計軟件來完成。以下是用EXCEL進行方差分析的輸出結果。

EXCEL共輸出2個表格,第一個表格是對樣本數據進行描述分析,從中可以發現各組觀測值的個數、均值和方差。第二個表格為方差分析的結果。方差分析把數據的差異區分為組間差異和組間差異,SS為平方差,從表中可以SSA=0.020,SSW=0.018,df為自由度,組間平方和對應的自由度C-1=2,組內平均和對應的自由度為N-C=6。MS為均方,組間均方MSA=0.010,組內均方MSW=0.003。F為檢驗統計量,其值為MSA/MSW=3.307。在0.05顯著性水平下,F的臨界值約為5.14。如果使用P值法進行假設檢驗,EXCEL也給了相應的P值,約為0.108。根據EXCEL單因素方差分析的輸出結果,不管使用臨界值還是P值法,在0.05的顯著性水下,我們都可以得出不拒絕零假設的結論,即三個地區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不存在顯著差異,同時也表明地區因素沒有顯著地影響成年男生的身高。

四、方差分析的前提條件

在統計方法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強調使用某種統計方法的前提假設條件,如果條件滿足,就不能使用相應的統計方法。在方差分析的教學過程中,同樣需要強調方差分析的三個前提假設,即樣本是隨機、獨立抽樣的,每個總體是正態分布并且方差相等。其中抽樣的隨機性和獨立性相對容易做到,總體是否為正態分布可以通過直方圖等方法進行判斷。最后總體方差相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如果該條件不滿足,就不能進行方差分析。如果各總組(各組)本身方差大小存在顯著差異,就不能從數據中發現由于地區因素造成的數據變異到底有多大。關于總體同方差假設是否成立可能用萊文方差等同性檢驗來解決。

萊文方差等同性檢驗第一步是對各組樣本數據排序,找中位數;第二步計算各組觀測值與其中位數之差的絕對值;第三步對絕對值做單因素方差分析;第四步得出結論。

篇(2)

0 前言

膳食因素與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存在密切相關性。迄今為止,針對一種或幾種營養素,或某種食物的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已經開展大量研究。然而,人們吃的不是獨立的營養素,而是含有多種營養素的多種食物,營養素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因此,針對單一營養素或食物的分析可能存在概念及方法上的局限[1]。

膳食模式分析是將所有食物、營養素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更接近真實的攝入情況,因此也更有利于對營養相關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進行評價。

膳食模式統計學分析方法:

膳食模式不能直接測量,因此,研究人員必須使用相應的統計學方法對收集到的飲食數據進行分析,進而對人群膳食模式予以劃分。膳食模式研究方法不斷發展,目前,常用方法有三類:先驗法、后驗法,以及二者的綜合運用。

1)先驗法

先驗法是以現有的膳食指南或其他科學飲食建議為基礎,通過將個體的飲食與之比較進行評分,主要包括膳食指數法。常見有:美國農業部門提出的與食物指南金字塔和膳食指南相配套的健康飲食指數(Healthy Eating Index, HEI)[2],Patterson R.E.等以膳食推薦量為基礎建立的膳食質量指數(Diet Quality Index, DQI)[3],之后逐步修訂發展的修訂膳食質量指數(Diet Quality Index Revised, DQI-R)[4]、國際膳食質量指數(Diet Quality Index-International, DQI-I)、中國膳食質量指數(INFH-UNC-CH DQI),何宇納等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寶塔中各類食物推薦量為依據建立的中國膳食平衡指數(Diet Baiance Index, DBI)[5],亞太地區食物與營養網絡專家委員會提出的理想膳食模式評分法(Desirable Dietary Pattern, DDP)[6]。

2)后驗法

后驗法是以膳食調查數據為基礎,運用統計方法確定膳食模式種類,包括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潛類別分析等。

因子分析是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該方法利用食物頻率問卷、膳食日記等調查資料提煉出潛在的維度,即因子/膳食模式。然后計算每一因子/膳食模式的得分,進而利用相關分析或回歸分析研究膳食模式與營養相關性疾病的關系。

聚類分析也是一種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與因子分析不同,聚類分析從食物使用頻率、供能比、食物攝入量等角度將被調查者分為不同的亞組(類),之后再對不同亞組的特征進行分析。

潛在類別分析是以模型為基礎的聚類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潛在類別解釋食物攝入變量之間的復雜關聯。

3)先驗法和后驗法的綜合運用

綜合運用先驗法和后驗法,主要包括降秩回歸法和偏最小二乘回歸法,既利用了先驗信息,又基于當前的研究,綜合了先驗法和后驗法的優點。

降秩回歸是分析膳食模式的一種新方法,類似于因子分析。這種方法是通過建立食物攝入變量的線性函數解釋反應變量(如營養素、生物標志物等)的變異,用降秩回歸分析法得到的膳食模式可以更好地闡述疾病病因中膳食的重要性[7]。

偏最小二乘回歸法是介于主成分分析和降秩回歸之間的一個折中方法,通過建立有預測能力的回歸模型解釋營養素或生物標志物的變異。

1 膳食模式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相關性研究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發達國家就已經開始膳食模式分析。Jean M Kerver等人對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西方膳食、美國健康膳食、加州型等膳食模式,發現以紅肉及肉制品、高脂奶制品、雞蛋等為主的西方膳食模式與血清C反應蛋白、血清胰島素、糖化血紅蛋白等心血管疾病生物標志物濃度成正相關,而與葉酸濃度成負相關,說明西方膳食模式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哈佛大學的Frank B.Hu等人[8]對44875名男性進行了為期8年的隊列研究“醫務人員隨訪研究”,得到兩種主要膳食模式:精明膳食模式(以大量的蔬菜水果、豆類、全谷類、魚類、家禽類為主)和西方膳食模式(以大量的紅肉及肉制品、精細谷物、糖果和糕點、油炸薯片、高脂奶類為主)。精明膳食模式得分與冠心病發病率的五分位相對危險度由高到低分別為1.0、0.87、0.79、0.75、0.70;而西方膳食模式得分與冠心病發病率的五分位相對危險度由低到高分別為:1.0、1.21、1.36、1.40、1.64。

美國國立肺血液研究所主持的大型多中心試驗DASH試驗是近年來領域內非常著名的研究[9]。受試者分別使用典型美國飲食、典型美國飲食但增加水果和蔬菜份量、DASH飲食。在每日總熱量相同的情況下,典型美國飲食富含脂肪(特別是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缺少水果和蔬菜。DASH飲食組則強調增加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的比例,而減少肉類、飽和脂肪和含糖飲料攝入。試驗發現,與對照組相比,第二組和DASH飲食組都成功地降低了受試者的血壓,且DASH飲食在功效上更勝一籌。

中國人群膳食模式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相關性研究并不多。現有的膳食模式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地對中國人群膳食結構進行分析,評價總體膳食質量,或對不同時期、不同種族、不同社會經濟狀況人群的膳食質量進行比較。如何宇納等[10]應用DBI綜合評價中國18~59歲成年人的膳食質量。結果表明:中國居民的膳食狀況以攝入不足為主,同時也存在攝入過量的問題。城鄉間人群的膳食質量存在一定的差異,農村居民攝入不足和攝入過量的程度都大于城市。Stookey J.D.等[11]應用中國DQI對1991年中國健康營養調查中的7450名成年人進行膳食質量評價。結果表明,樣本人群膳食質量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鈉的攝入量高,鈣、蔬菜和水果攝入量低,食物多樣性差;且中國DQI總分與食物及營養素攝入、城鄉、收入及體重狀況均具有相關性。另外,有研究者應用因子分析得出3種膳食模式,并與4種慢性病(腫瘤、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進行相關性分析,結論是慢性病患者更有可能食用蔬菜類為主的膳食,而不是水果類或肉類為主的膳食[12]。也有研究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煉出肥胖與高血壓患者的主要食物種類[13],但并沒有對膳食與肥胖或高血壓患病風險的相關性作進一步的研究。

2 結語

膳食是一種復雜的暴露變量,需要從不同角度考察膳食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關系。膳食評價方法從最初的營養素、食物組單一指標,到營養素和食物組的簡單組合,再到綜合考慮膳食攝入的充足、適量、多樣性以及平衡,已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人群和個體的膳食質量及存在的問題,進而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相聯系。

目前,中國在膳食模式方面的研究數量有限,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與膳食模式相關性方面的探索也為數不多。因此,研究者應廣泛借鑒國外經驗,創建并發展適合中國人群的膳食模式研究方法,并在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與膳食模式相關性方面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Hu FB. Dietary pattern analysis: a new direction in nutritional epidemiology [J]. Current Opinion in Lipidology,2002;13(1):3-9.

[2]Kennedy ET, Ohls J, Carlson S, Fleming K. The Healthy Eating Index - Design and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995;95(10):1103-1108.

[3]Patterson RE, Haines PS, Popkin BM. Diet Quality Index-Capturing a Multidimensional Behavio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994;94(1):57-64.

[4]Haines PS, Siega-Riz AM, Popkin BM. The Diet Quality Index Revised: A Measurement Instrument for Popula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999;99(6):697-704.

[5]何宇納, 翟鳳英, 葛可佑. 建立中國膳食平衡指數[J].衛生研究,2005;34(2):208-211.

[6]李丹. 理想膳食模式(Ddp):介紹一種評價膳食[J].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1992;19(5):282-285.

[7]Tucker KL, Dietary patterns, approaches, 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J].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2010,35(2):211-218.

[8]Hu FB, Rimm EB, Stampfer MJ, Ascherio A, Spiegelman D, Willett WC. Prospective study of major dietary patterns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men [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0;72(4):912-921.

[9]Appel LJ, Moore TJ, Obarzanek E, et al. A Clinical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Dietary Patterns on Blood Pressure [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7;336(16):1117-1124.

[10]何宇納, 翟鳳英, 葛可佑.應用中國膳食平衡指數評價中國18~59歲人群的膳食質量[J].衛生研究, 2005;34(4):442-444.

篇(3)

關鍵詞 醫學統計學 考試方法 比較

《醫學統計學》是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醫學統計學》抽象、難學。為了進一步了解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研究收集了97、98和993級的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的《醫學統計學》試卷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比較研究,可以找出在此課程教學改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了解《醫學統計學》考試方法改革的利弊。為教師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以后的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來源和方法

1.1 情況簡介 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課程屬于必修專業基礎課。在以前醫學統計學是《預防醫學》中的一部分(衛生學和統計學各占50%),教學一般是分前后9周2個階段進行,考試“單科獨進”。歷年來教研室一直嚴格把關,認真施教,采用統一命題,閉卷考試方法,學生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在醫學教育改革的影響下,從99級臨床醫學開始,把《預防醫學》分成《醫學統計學》和《衛生學》兩門課。臨床醫學本科生《醫學統計學》的考試,自從98級開始,采用了以“醫學實踐問題為中心”的方式來出題,結果99級325人參加考試,有75人不及格;98級12人參加補考,有10人不及格,引起了教研室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和警惕。

1.2 資料來源 97、98、99連續3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統計學試卷。試卷命題均由作者親自完成,閱卷均是采取流水作業的方式,統一評分。3屆學生在年齡、性別比例和招生來源等方面基本相同。大課任課老師和實習指導相同,判卷按統一標準答案,由任課教師每人1題,公正評分。97、98級學生是以書本課后的練習為作業,而99級一系學生的作業是:從中華系列或中國系列的專業雜志中找一些相關的文獻,要求根據所學醫學統計學知識對文中所涉及的統計設計、統計指標和統計方法的選擇使用加以 ˇ 基金項目:本項目受浙江大學第六期SRTP項目的資助正確理解、識別其正誤并且加以評析,99級二系的學生是以書本課后的練習為作業,99級一系學生老師沒有布置任何作業。

1.3 方法

1.3.1 統計方法 用SPSS for Windows12.0建立數據庫和有關的數據處理。多組間比較根據資料的性質不同分別選用one-way ANOVA和Kruskal-Wallis Test的比較方法,多重比較使用LSD法,兩組間比較選用Mann-Whitney Test法。

1.3.2 試卷信度采用分半信度方法 其計算公式:r S-B =2r 半 /(1+r 半 ),r 半 為分半相關系數,即按試卷奇偶題得分計算其相關程度。分半信度系數0.9以上,可靠性好:0.8~0.9,可靠性較好;0.6~0.8,可靠性一般;0.6以下,可靠性較差 [1] 。計算得97級衛生統計學試卷分半信度系數為0.96。對98級試卷采用克倫巴赫系數法,其計算公式:C=n(1-∑ n i=1 S i2 /S 2 )/(n-1),其中n為試卷總題數,S 2 為考試總分數的方差,S i 為第i題的方差。C在0.5~0.9范圍內較好 [2] 。98級試卷信度系數為0.56。對99級試卷采用分半法(按難度相等兩半兩分)計算其信度:ρ=2r/(1+r),先將n個試題按難度從小到大排列,取順序號單號為一組,雙號為一組,其次求各題的平均分數,然后求這兩組的相關系數即為r,計算ρ=0.69,即99級試卷信度為0.69。試題難度是考生對某一試題作出正確回答的百分率,用難度系數P表示。小樣本時:客觀性試題P=答對該題人數/考生總人數:主觀性試題P=考生該題平均得分/該題滿分。大樣本時:P=(P H +P L )/2,其中P H 為高分組該題的難度,P L 為低分組該題的難度。按難度四級分類法(P>0.8,易;0.65~0.8中等難度;0.5~0.65較難,P

1.3.3 區分度是衡量試題、鑒別考生水平差異能力的重要指標,用D表示。公式P=P H -P L 。本文采用得分率求差法(Johnson法)求全卷區分度:D=X H -X L

N(H-L) ,其中X H 、X L 分別為27%高分組,27%低分組的總分,H、L分別為最高分和最低分,N為各組人數。

2 結果

2.1 考試及總體得分情況,見表1、表2,圖1~3。表1 3屆學生《醫學統計學》考試總體得分情況從表1可見,3年試卷的學生成績總分的總體分布是呈偏態分布的。97、98級的平均成績差不多,以99級為最低,學生間總得分的差異以99級為最大。不及格率也是以99級為最高。表2 三屆臨床醫學學生《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的分布情況對表2中資料分析表明,三屆臨床醫學學生《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分布是不同的(X 2 =65.469,P=0.000),其中97級和98級間沒有差異(U=1.715,P=0.086),99級臨床醫學學生《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比前兩級的差(U=5.702,P=0.000)。

2.2 試卷組成及得分情況 97、98、99連續三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統計學》試卷的題型、題量、分值以及學生的得分情況見表3。

2.3 99級三系之間的比較情況 99級臨床醫學《醫學統計學》考試的平均成績二個系之間有統計學意義(F=3.63,P=0.028);一系與二系之間沒有差異(P=0.656),一系平均成績比三系高(P=0.011),二系平均成績比三系高(P=0.033),見表4和圖4。

2.4 試卷質量評價情況

2.4.1 試卷信度 97、98、99連續三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統計學》試卷的信度分別為0.96,0.56和0.69。97級的試卷可靠性好,99級的可靠性較好,98級的試可靠性一般。

2.4.2 難度和區分度 試題的難度和區分度是衡量試題質量的量化指標。三年臨床醫學《醫學統計學》試卷的難度分布見表5。三年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試題的難度無統計學意義(F=1.885,P=0.163)。表3 三屆學生《醫學統計學》試卷組成及學生得分情況年級 表4 99級臨床醫學《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情況 三年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統計學》試卷的全卷區分度有差異(F=6.029,P=0.005),區分度以97級試卷為最差(97級與98級比較P=0.004),97級與99級比較P=0.007,98級與99級間無差異P=0.435),見表6。表6 3份《醫學統計學》試卷的區分度分布情況年級

2.4.3 3份試題的難度和區分度綜合評價結果,以99級的為最優(X 2 =7.580,P=0.065),見表7所示。表7 3份《醫學統計學》試卷中的各小題質量綜合評價情況

3 討論

3.1 3屆學生考試成績均呈負偏態分布,即分布曲線高峰右偏,高分人數較多。《醫學統計學》考試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和基本統計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即檢查學生是否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所以其3屆學生考試成績分布類型是與實際要求吻合的。

3.2 信度表示考試的可靠性,即考試結果是否真實反映考試的實際水平,影響信度的主要因素是測量誤差。一個考生的實得分數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憑他所掌握的知識確能得到的真實分數;另一部分是因試題不合理,包括試題難度、代表性、覆蓋面、教師編制試題的主觀偏見和隨意性等因素而影響了成績。3份試卷中,97級、99級試卷信度較好,98級試卷信度不理想,應改進。可以通過增加同質試題數的方法提高其信度 [2] 。

3.3 3次考試的平均難度分別為0.76、0.74、0.68,與國內關于考試試卷P值在0.60~0.80之間為宜的觀點相符 [3] ,可以認為3份試卷難度適中。

3.4 試卷區分度是說明試卷能否反映學生水平差異的指標,區分度好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區分度差則說明成績是隨機的,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能力。98級、99級全卷區分度均優于97級試卷區分度,但是3屆試卷的區分度水平一般。

3.5 衡量試題質量的兩個指標是難度和區分度。根據難度四分法,97級試卷易題占47.4%,難題占5.3%,易題所占比重過大,使整張試卷顯得過于簡單,高分人數偏多,成績呈負偏態分布;98級難題所占比重相對易題大;99級難題所占比重與易題相當。一般來說,整張試卷易題和難題各占1/4,中等難度的試題占1/2,因此應減少97級試卷的易題,增加難題,而98級試卷則相反,99級的難易題分配尚合理。若簡單的試題為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作為課程考試題仍可使用。1965年,美國檢驗專家L?Ebel根據長期經驗提出用鑒別指數評價題目性能的標準:區分度D>0.40試題很好;0.30~0.39之間的試題良好,修改更佳;0.20~0.29試題尚可,仍需修改;D

3.6 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97級試卷題型符合教學大綱,分析其各型的得失分,滿分10分的詞解釋平均得分8.1分,滿分20分的選擇題平均得分15.3分,滿分70分的問答題平均得分52.3分,學生對基本概念掌握良好,對基本知識的簡單應用尚可以,綜合應用能力相對稍薄弱,可看出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欠佳,對所學知識不能靈活應用、融會貫通。98、99級試卷題型全部為問答題,學生成績均較97級差,也說明了學生在綜合應用方面存在缺陷。故在教學工作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綜合分析能力。對此,可以采用在教學中結合實際問題的方法,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自主分析問題。同時,可根據課程特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采用討論法、實習作業法等提高 教學效果。并且,在教學工作中,強調平時的作業,使學生把所學內容加深理解和進一步地得到鞏固。

3.7 科學化命題。考試是評價教與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對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起著調控和指導作用。而命題的科學性、合理性則決定了這一指標的準確度。一套好的試題應該符合教學大綱的內容,具有合適的難度和較好的區分度,較好的信度和覆蓋度,能夠客觀、準確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故教師應掌握命題技巧,制定命題計劃,建立統一的試題評價體系,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洪汝渝.試卷分析.渝州大學學報,1997,14(3):103-106.

篇(4)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3-0080-02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培養從事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設計、應用開發以及技術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電子系統設計”是電子信息工程的核心專業課程,一般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是銜接原理性知識與工程設計之間的橋梁。“電子系統設計”不僅要求對前修的電子技術、計算機、信號處理等系列課程融會貫通、綜合運用,而且還需要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需求,因此教學難度較大,需要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本文首先詳細分析了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環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然后探討了有針對性的改進方法和措施。

一、主要問題分析

1.教學內容。總的來說,教學內容沒有很好體現現代電子系統設計的全局性、新技術與新方法、硬軟件結合的特點,與當前技術發展與應用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1)單元電路設計內容偏多,缺乏“系統級設計”概念。在不少教材及授課中,仍以講授各種電路的設計方法為主要內容,過于強調“技術級設計”,與前修課程重復性較大。本課程的講授重點應該是現代電子系統設計的基本方法、基本流程以及怎樣用各種單元電路和硬軟模塊構建高性價比的電子信息系統。(2)傳統技術內容偏多,而新器件、新技術和新方法的介紹不足。當前各種新型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PLD和嵌入式技術、EDA方法等已經非常成熟,在現代電子系統和產品中廣泛應用。但是在不少教材及授課中,仍以8位單片機為核心、以分立元件或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為基礎講授電子系統的設計,學生將難以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需求。(3)偏重硬件設計內容,忽略軟件在電子系統中的作用。電子系統是由硬件、軟件組成的有機整體,缺一不可,但在不少教材及授課中,主要介紹硬件電路和硬件系統,致使學生的(系統)軟件設計能力嚴重不足。

2.課堂教學。教學效果雖然取決于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但歸根到底還是看教學方法是否得當。“電子系統設計”課程一般安排在第7學期,此時大部分學生專注于考研和找工作,學習積極性和時間投入不足;本課程涉及面較廣,不僅需要靈活運用前修課程的相關知識,而且須加強對實際電子系統(產品)的分析和綜合能力,有一定的難度。這些特點對課堂教學方法提出了較高要求。雖然很多教師對多媒體課件制作、雙主體課堂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改進和運用,但是在授課的深入淺出、知識的融會貫通、理論聯系實際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實踐教學。“電子系統設計”課程的實踐性極強,一般配備綜合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實踐科目的設計是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常常存在以下問題,達不到預期訓練效果:難度及工作量偏大或便小;覆蓋面經常偏小,等同于一個課程實驗;趣味性或實用性不夠,難以引起學生興趣;設計及制作成本考慮不足,給學校或學生造成負擔;較大的課題以團隊形式完成,但任務分工及考核量化不明確,等等。另外,實踐教學手段較單一,沒有很好體現教學與行業應用、與教師科研的合理結合。

二、改進方法探討

針對上述教學環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筆者多年“電子系統設計”課程的教學實踐,提出如下改進方法。

1.合理編排教學內容,既體現課程內涵,又聯系當前的技術發展和現實需求。以系統級設計為主線,重點講解現代電子系統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流程,以及如何利用典型電路和軟硬件模塊構造高性價比的電子信息系統,而局部環節的“技術級設計”應由前修課程完成[1,2]。例如,電子系統設計的流程包括需求性論證、系統方案設計(含成本、功耗、可靠性分析等)、硬件/軟件設計、抗干擾設計、系統仿真、制作/調試、產品化設計等;模擬系統/數字系統/混合系統(智能系統)的重點、難點內容;自頂向下設計方法;CDA和EDA工具的運用;各級仿真在設計中的應用等。充實新器件、新技術及新方法的有關內容。重點以新型集成元器件、PLD器件為基礎,以新型單片機、嵌入式或DSP芯片為核心構建現代電子系統,例如程控放大器、程控濾波器在信號調理中的應用、單片機+FPGA的系統設計、多種串行總線及外設接口方法等;無線傳感器網絡、RFID、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在電子系統設計中應用等。加強電子系統軟件設計方面的內容和訓練。重點講解接口、通信和上位機應用程序的設計方法。

2.以學生引導為目標、以案例教學方法為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根本保證。但是學生引導不是靠說大道理、做思想工作,而是蘊含在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之中。根據該課程的特點,案例教學是最佳的手段[3]。對典型電子系統、電子產品的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形成5~8個經典案例,在課堂上重點剖析。通過案例這個載體,一方面將相關知識點有機聯系起來,容易達到深入淺出和融會貫通,另一方面使學生對實際電子產品和最新發展動態充分了解,增強學習興趣和熱情。例如,在安徽農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教學中,以自主研發的農業環境遠程監測系統(圖1)為案例,詳細講解需求分析、總體設計、各模塊設計及實物展示,加深了學生對傳感器、數據采集、太陽能供電、遠程無線傳輸、數據中心、應用服務等環節的理解以及對數字農業、精準農業的認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設計科學合理的實踐科目,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模式,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實踐科目設計是保證實踐教學效果的重點[4,5]。通過對多種實訓教材、電子設計競賽題目的搜集、篩選、整理,并結合學校、學生的特點,設計一套(20個左右)科學、合理的“電子系統設計”實踐科目,兼顧難度、工作量、覆蓋面、成本、趣味性及實用性等諸多因素。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題目,通過文獻查閱、方案論證、器件選擇、電路設計、軟件編程、裝配調試、系統測試、文檔整理等環節,較系統地掌握電子系統設計的全過程,達到實踐訓練目的。對于能力較突出且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進一步拓展實踐教學形式,鼓勵他們參加各種類型的科技創新活動、參與教師科研活動,提高競爭意識、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

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的教學體系和方法面臨著嚴重的挑戰。筆者根據多年電子系統設計的教學和科研經驗,分析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環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應用在教學實踐中效果較好。再配合考核方法、支撐條件等其他環節的改進,將全面提升“電子系統設計”的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實踐及創新能力,更好地滿足現代信息產業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馬建國,等.電子系統設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賈立新,等.電子系統設計與實踐[M].第2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3]趙燕,江國棟.《電子產品的測試與維修技術》項目式教學實例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2,(5):161-162.

[4]肖忠.《電子系統設計》課程教學方法的探討[J].科技信息,2011,(26):135-137.

篇(5)

農業經濟的基本概念可以簡單地進行如下定義:研究農業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運動科學規律,稱為勞動經濟學,主要指的是經濟發展依賴于勞動力資源的占有以及配置。從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農業的經濟主要指的是農業生產和生產力的科學,其農業經濟活動的關系是圍繞著優化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來開展農業經濟發展。所以,我們必須要緊緊抓住農業經濟的核心內容,明確其目的和使命,對農業經濟概念進行詳細的理解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按照經濟學的原理,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任何形式的經濟發展必須要適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才可以取得積極的成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作用非常明顯,對農業經濟的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們必須要讓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過對農業經濟勞動力資源的理解

勞動力資源在農業經濟中是一個重要方面,無論它是傳統的農業經濟或是現代的農業經濟,要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快速發展就必須要正確理解和了解勞動力資源優勢,理解農業經濟的概念并學會利用于勞動力資源。所以,我們需要從勞動力資源的理解方面著手,對農業經濟的整體概念進行細化。

(三)農業經濟的發展一定要實現勞動力以及自然資源的配置優化

從農業經濟的概念出發,在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是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配置優化。所以,我們必須充分理解其中的含義,理解農業經濟的概念,在實際開發的過程中注重勞動力在農業經濟和自然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使農業經濟實現快速健康的發展,提高效率。

二、經濟學原理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開發和利用

我國對于農業經濟的關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強的,農業經濟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同時也不斷提高了自己的發展水平,尋找可靠的理論依據。從當前的農業經濟發展形勢分析,已逐步學習并使用經濟學對農業經濟實踐進行指導,實現了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切實提高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站在實踐的角度出發,經濟學原理對一些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指導性作用,農業經濟的發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見,我們必須根據經濟原理指導發展農業經濟。經濟學原理在農業經濟的利用及發展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經濟學原理指導了農業對經濟的發展,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性的指導

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步伐緩慢,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學習如何使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原理。指導農業經濟發展的實踐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并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主流,經濟學的作用也是越來越具有明顯的指導意義。

(二)經濟學原理的發展方式優化了農業結構,促進了農業經濟的高效發展

經濟學原理的意義是對現有的農業經濟發展結構進行了優化,對農業經濟發展具有指導的作用,經濟學原理可以及時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的變量結構,并且確保了發展結構的優化,大大提高了農業經濟發展的效率。所以,這一點被視為經濟學的原理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有大力地推動作用。

(三)經濟學原理為農業經濟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在中國,由于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是不是平衡的,農業經濟的發展環境與地區的不同導致了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農業經濟中如果不及時解決,將制約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不能達到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作用。所以,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許多地方都學會了用經濟學的原理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經濟學原理對于農業經濟的直接作用

使用經濟學原理對發展農業經濟進行指導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使用的經濟原理指導農業經濟發展,可以讓農業經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果、發展規模和發展成效。

(一)經濟學原理直接促成了農業經濟發展的健康、快速

經濟學原理在農業經濟中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從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形勢分析,經濟學原理有效地指導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農業經濟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健康、快速的發展方向。所以,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揮此積極的作用。

(二)經濟學原理直接促成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實現了其高效發展

篇(6)

中圖分類號:J732.8 文獻標識碼:A

1研究對象

河北省承德市青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和承德國際體育舞蹈舞蹈培訓班4個年齡段(兒童、青少年、中年及老年)各30名業余拉丁舞學習者。

2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年齡業余拉丁舞學習者的學習現狀

2.1.1學習動機的差異

兒童學習者學習拉丁舞的動機主要是玩耍或娛樂;青少年學習者則是以學習舞蹈技術為主,對于中年拉丁舞學習者,鍛煉身體排在第一,人際交往的比例略微落后;老年拉丁舞學習者最大的特點是他們學舞的動機中,因打發時間而學習拉丁舞占第一位,緊隨其后是鍛煉身體,再其次排遣寂寞。

四個不同年齡段中人際交往這一原因都存在,由此可見不論哪一個年齡的拉丁舞學習者,都希望通過舞蹈,特別是拉丁舞這一媒介與其他學習者交流。

2.1.2 學習興趣的差異

兒童喜歡拉丁舞偏重直觀感受,偏愛拉丁中恰恰和牛仔,正與他們學習拉丁舞的動機相吻合,青少年拉丁舞學習者,學習拉丁舞的目的也以學習舞蹈技能為主;中年學習者學習拉丁舞以鍛煉身體為主,因此以欣賞拉丁舞的音樂與動作美為主,在選擇的舞種上也偏愛稍微慢節奏的倫巴。老年學習者選擇倫巴舞的道理與中年學習者相同。

2.1.3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差異

主動性和積極性最高的是青少年,積極性僅次于青少年的是兒童。從“積極性高”和表示“積極性低”的調查數據可知,中年學習者是幾個年齡段學習者中積極性最低的。中年學習者一般僅僅上課,老年學習者上課次數相對少,參加的活動也相對少,但是由于時間的充裕,絕大多數都是自愿參加的。

2.1.4 學習能力的差異

兒童在學習拉丁舞的過程中理解語言能力、動作表象的形成能力較差,模仿能力最強,且善于表現。青年身體素質是四中年齡段學習者最好的一個,因此學習拉丁舞對于他們不存在太大的困難。中年拉丁舞者時間精力成為他們的最大困難之一,中年學習者的模仿能力相對減弱了很多,但是理解能力卻很強;老年學習者的記憶力衰退是他們最明顯的一個特征,雖然理解能力很強,但是因為模仿能力是四個年齡段中最弱的一個。

2.2 對不同年齡業余拉丁舞學習者的教學方法分析

2.2.1 兒童的教學方法

這個階段的學生是拉丁舞啟蒙的黃金時期,模仿能力強,情緒波動大,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對比較薄弱,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缺乏自信心、耐心及恒心。因此,正確的啟蒙顯的尤為重要。

2.2.2 青少年的教學方法

青少年是學習拉丁舞的關鍵時期,針對這一群體采取的教學方法是充分發揮學生自我調節能力強的特點,在教學中要求語言簡明扼要,示范正確清晰,采用正誤示范及雷同錯誤范例對比糾正法,分解法與完整法相結合等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

2.2.3 中年人的教學方法

對于這一學習群體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基本與青年階段的相同,通過示范,讓他們對舞蹈的效果和藝術表現力形成感官認識,可以不拘泥于要求動作百分之百準確,只要達到表現的效果就行。

2.2.4 老年人的教學方法

對于這一學習群體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基本與青年階段的教法相同,但由于老年學員的身體素質有限,因此對于老年學員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不能急于求成。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兒童以“誘導法”和“練習法”為主。教學內容淺顯易懂,訓練強度不宜過大,注意培養兒童的自信,注重基本功練習。(2)青少年以模式印象引導法,動作分解法,延伸教學法進行教學,讓學生明白舞蹈原理。加強督促,嚴格要求。(3)中年多層次教學。注重動作效果,不拘于準確度;注意知識結構的教學;(4)老年采取改變或降低練習條件和要求的方法,循序漸進地增加難度,讓其保持對拉丁舞學習的熱情。

3.2 建議

篇(7)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03-0088-04

一、問題提出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作品制作,如電腦繪畫、電子板報等也就成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作品制作水平的變化形成了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發展軌跡。教師應該對這些作品妥善保管、準確評價,以便發揮評價的引領功能,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學業水平的發展。

但學生作品管理一向是機房管理中的老大難問題,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由于學生多,能力差異大,課程間隔時間長,學習習慣不佳,作品類型雜而導致教師難以拿出切實、有效的機房作品管理方案,一方面不利于對學生作品做出客觀、及時的評改,另一方面也無法避免學生作品被惡意刪改。

二、現狀分析

面對這一難題,信息技術教師主要運用表1中列出的方式來解決,這些方法的特點分析如下:

傳統機房作品管理方法各有優點,但是也有難以克服的缺點。經調查,一線教師對機房作品管理的需求是:

1.安裝簡單

不必進行繁復的安裝設置,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兼職教師不一定具有較強的技術能力,如果安裝過于復雜,會導致他們無法使用。

2.使用方便

操作界面應該統一、直觀,容易理解,符合使用習慣,無論是學生操作,還是教師管理、評價都要方便。作品能分類存放和顯示,各項統計可自動進行。

3.兼容性強

適應廣大學校不同機型,甚至面對同一機房中的不同機型都能正常使用。

三、機房作品管理系統的開發思路

1.基于B/S模式設計,便于系統升級

B/S結構(Browser/Server,瀏覽器/服務器模式)是Web興起后的一種網絡結構模式,Web瀏覽器是客戶端最主要的應用軟件。這種模式統一了客戶端,將系統功能實現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務器上,簡化了系統的開發、維護和使用。客戶機上要安裝一個瀏覽器(Browser),如Internet Explorer,服務器安裝Oracle、 SQL Server或ACCESS等數據庫。瀏覽器通過Web Server 同數據庫進行數據交互。如今流行的Web2.0如Blog、wiki等就是在這種網絡結構模式上發展起來的,人們使用網絡習慣已經從單純的“讀”向“寫”、“共同建設”發展。

筆者采用ASP動態語言+ACCESS數據庫編寫出Web2應用程序――機房作品管理系統(以下簡稱為管理系統),學生上網自主提交作品,成為可供查詢的作品信息,讓教師從管理作品的繁重任務中解放出來,專司指導與評價。

2.運用框架構建,界面簡潔易用

作品的提交、顯示和管理如果都在一個網頁進行,將大大方便使用。HTML框架可以在同一個瀏覽器窗口中顯示不止一個頁面,在總起的 html文檔中各框架既互相獨立又可互相作用,重載頁面時不需要重載整個頁面,只需要重載頁面中的一個框架頁,減少了數據的傳輸,從而增加了網頁下載速度。為此,筆者用frameset標簽把管理系統首頁default.asp定義為一個如圖1所示的混合結構式框架集,分別是作品目錄導航、作品提交和內容顯示框架。

學生提交作品時在top框架進行,left和main框架內容的更新顯示不影響top框架的操作,提交作品會觸發left框架的目錄頁面和main框架的頁面更新顯示。這樣,對于使用者來說,內容顯示和處理操作始終在首頁上,直觀明了。

3.采用IP認證,避免使用賬戶的煩惱

常用的賬戶認證方法是賬號+密碼,但學生一周才上一節信息技術課,容易忘記,影響使用效率的同時,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筆者根據使用環境和對象特點,采用了IP認證方式,就是以學生機的IP地址來識別學生。該方式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學生訪問首頁,系統利用asp內置對象Request.ServerVariables("REMOTE_ADDR")獲得學生機的IP地址,立刻與數據庫中該班的學生數據表(表有學號、姓名、IP地址等列)的IP地址進行比對,如相同即填充IP對應的學號和姓名到作品提交框架網頁的輸入框,如圖2所示,沒有則留空,如圖3所示,并標記該學生信息到各框架網頁進行識別控制,如顯示下載作品按鈕。

這樣的認證設計學生并不需要記憶賬號密碼,只要第一次提交作品時輸入學號和姓名,系統就保存了學生的信息。另外運行本系統軟件的電腦上賦予管理權限,教師可直接進行管理操作。這樣設計大大減輕了師生的負擔。因為IP認證不是強認證方式,所以需要配合控制和識別等設計一起使用,如控制是否允許提交作品,換位只能由教師操作,學生作品都附帶提交時電腦的IP地址,以便對作品文件進行識別跟蹤。

4.使用JS驗證,防止輸入錯誤

如果教師、學生在提交數據時誤輸入數據或漏輸入數據,會導致系統出錯,無法使用,因此有必要對此進行驗證。JS(JavaScript)是基于瀏覽器端執行的腳本開發,可在不增加服務器負擔情況下和用戶進行交互,非常適合用來做網站提交數據的表單驗證工作。在學生提交作品表單中,學號輸入框加入onkeyup和onafterpaste 兩個事件的javascript正則表達式 來限制非數字的輸入或粘貼,同樣姓名輸入框只需替換JS的正則表達式為(/[^\u4E00-\u9FA5]/g,””)就可以限制只能輸入中文。文件判斷是難點,需要文件選擇框使用onchange事件來判斷學生提交的文件擴展名是否正確、文件名是否符合要求等,如果與預設不一致即無法通過驗證,并返回錯誤提示,要求重新選擇。

這些數據在錄入數據庫前再次利用asp程序進行數值、字符、文件類型檢驗,通過這樣嚴謹的數據驗證,保證了系統可正常運行。

5.應用AJAX技術,實現自動更新

學生提交作品的時間是不確定的,如果教師和學生要不斷刷新網頁來看是否有學生提交了作品,無疑不大方便。

AJAX是一種交互性強的 Web 應用程序的技術,AJAX的最大優點是能在不更新整個頁面的前提下維護數據。這使Web應用程序更為迅捷地響應用戶動作,并避免了在網絡上發送那些沒有改變過的信息。本系統使用了一個AJAX連接池,分別在list.asp、up*.asp、show*.asp和default.asp等頁面多處加入監測數據庫中數據變化的XMLHttpRequest。當有學生提交了作品,程序把作品數據錄入到數據庫,list.asp上的XMLHttpRequest發現數據有變化,自動刷新目錄框架網頁和顯示框架網頁。同樣當教師改變了系統的設置,系統會判斷哪些框架頁面需要更新而寫入相應的數據,在各框架頁面監控到即自動更新,達到各客戶端“同步”的效果,實現了管理的可控性,如指定提交作品類型、暫時限制提交作品等。

6.編譯成執行文件,保證易用性和安全性

NetBox提供了可編程的高性能 HTTP 服務器對象,直接編譯到應用中無需獨立部署。本系統代碼使用netbox封裝編譯成一個可獨立運行的執行程序文件,可在win98/WIN2000/XP/WIN2003/WIN7/WIN8等微軟32位操作系統上運行。既省去了代碼方式時需要安裝IIS的麻煩,又避免因文件丟失或被修改而導致系統無法使用的情況。

四、管理系統的使用

1.軟件的安裝

本系統軟件是一個綠色軟件,以一個自解壓文件提供,安裝時只釋放出軟件目錄和快捷方式,運行時也不向軟件目錄外進行“寫入”操作。即使把軟件目錄拷貝到別的電腦,數據、作品文件依然可用。即裝即用,教師沒有安裝的負擔。

2.系統設置

運行軟件,所在電腦即虛擬出管理系統的HTTP應用服務器,并在狀態欄顯示軟件圖標。(見圖4)單擊該圖標即可打開軟件菜單,可進行相應的操作,如關閉軟件。

初次使用軟件,軟件會進行數據初始化,并自動打開瀏覽器訪問系統,進入如圖5所示的系統設置頁。

設置共有13項內容,可根據幫助提示進行設置。再次設置只需單擊功能導航中的“設置”按鈕即可打開此頁,此頁的填、選項基本控制了整個系統界面的呈現和功能變化。

3.上交作品

學生打開系統快捷方式或在瀏覽器地址欄輸入系統的網址,訪問系統,在首頁的作品提交框架頁由學生自主上傳作品文件完成,只能上傳設定的作品類型,提交的作品文件與學生學號、姓名和日期相關聯,需要輸入或選擇的內容會因當前設置和使用情況而有所不同,按提示進行即可。(見圖6)

4.查看、評價作品

在系統首頁顯示框架頁默認顯示當前日期的作品,也可通過點擊日期鏈接顯示該日期的作品。(見圖7)作品信息包括作品類型,學生學號、姓名,提交時的IP地址,還有教師評分、學生贊評、刪除和下載等功能按鈕,集中顯示在一個方框里。繪畫類顯示縮小圖,其他類型顯示圖標。點擊圖標或縮小圖即可彈出窗口,如圖8所示,教師可以進行點評和打分,學生也可投“贊”票。

5.管理操作

管理操作包括主題管理、作品管理、學生管理、統計管理和使用記錄管理等,點擊功能導航中的功能按鈕即可打開相應的管理頁面。其中作品管理主要指刪除、下載、歸集等操作,并沒有獨立的頁面,分別在不同頁面進行。總的來說管理操作都十分容易,根據頁面提示進行即可,這里只簡單介紹一下學生管理和統計管理。

學生的名冊由學生提交作品時自動生成,點擊 “管理”按鈕可顯示框架打開。教師可以在此處幫輸入錯誤姓名的學生改名,修改學生IP完成學生調位工作,刪除學生信息,查看學生所有作品;也可作限制處理,如教師示范作品不參與統計,可提供下載,或限制提交作品。

統計管理提供極其方便的統計選擇,成績統計頁面中的日期管理欄會列出當前作品類型的所有作品的日期,主題、完成情況等信息,以便教師了解總體完成作品情況,通過勾選項可決定某一日期目錄是否顯示、計分或作為考試,這些改變會即時反映在下面的學生成績欄的統計中,并生成excel表供下載,方便教師對學生做出學期量化評價。

五、效果分析

1.系統兼容性強、運行穩定、易用性強

筆者所在學校為2個校區,電腦配置差異較大,其中一個校區機房配置:賽揚III、內存32M、15寸CRT顯示器,操作系統為Win98;另一個校區機房配置:酷睿雙核E、內存1G、17寸液晶1024*768分辨率,操作系統為WinXp。一個班約40人上機,使用管理系統提交作品文件,近1年的使用表明,系統一直平穩運行,教師機、學生機狀態正常。

本校使用學生為三至五年級。各班在教師示范一次后,就能初步使用,經過一兩節課強化使用后,學生就掌握了使用方法。也有個別學生在輸入自己姓名時存在中文打字困難,但在其他學生的幫助下他們也能順利完成,說明管理系統容易使用,連小學生都沒有困難。

2.作品保管安全,利于教師熟悉學生

作品以學生的學號、姓名和日期作為文件名,集中保存在系統軟件目錄下的班級目錄里,并以日期文件夾分類。即使不使用管理系統,直接打開文件夾也可順利找到某學生的作品。學生只可下載而不能刪除自己的作品,更無法刪改別人的作品。教師在網頁上可即時看到學生提交作品的詳細信息,根據這些教師容易將作品與學生對上號、姓名與座位對上號,有利于熟悉學生,改變了以往一個學期下來幾百個學生也叫不上幾個學生姓名的困窘。

3.減輕管理負擔,教師可專注教學、輔導

教師設置好班別和提交類別等,作品的提交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騰出時間可對個別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學生提交后的作品會立即顯示在系統上,教師可即時對作品點評打分,學生也可根據教師的評分來修改作品,重新提交。

教師評分后,系統自動統計學生個人的學期平均分、缺交作業次數和每次作業的班平均分并能以EXCEL形式導出,教師由此可準確對學生進行學業評估,大大減輕了工作量。

4.分享交流方便,提高了學生積極性

作品提交到系統,所有同學都即時看到,改變以往自己作品無人欣賞,做不做、做得怎樣都無所謂的現象,好的作品能得到大家的贊揚肯定。同時通過“我的作品”的按鈕也可查看自己所有的作品,學生容易產生成就感,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完成作品的量和質都有較大的進步。

六、注意事項

1.殺毒軟件誤報的處理

本系統代碼使用Netbox封裝,會被個別殺毒軟件誤報為病毒。如安裝了360安全衛士和360殺毒軟件的電腦使用本軟件時,會提示發現木馬病毒,這時需要把文件加入安全軟件的白名單或信任名單才能正常使用,否則文件會被刪除而無法使用。

2.在線查看板報類作品的說明

要實現在線查看報刊類作品的功能,需要客戶端安裝相對應的office軟件,并下載本系統提供的客戶機設置程序進行安裝。

七、局限性

1.不適合在動態IP的機房使用

如果機房采用DHCP分配IP,并且IP沒有與MAC(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進行捆綁的話,會因學生機的IP不固定,造成使用管理系統時的認證錯誤,使諸多預設功能失效。

2.非單一文件作品的提交和修改尚缺乏簡潔的方案

管理系統現在非單一文件采用文件夾壓縮成文件的方式,對于文件名等都有限定,容易造成學生誤操作,影響效率。

軟件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完善升級,大家可在http:///eclassapp下載并了解本系統軟件相關信息,期待得到同行的指正和交流。

參考文獻:

篇(8)

隨著我國科技發展,計算機技術已經普及到各行各業,計算機技術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作為專業技術學習,我國中職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等級考試已經實行了近幾十年,主要目的為考察學生對計算機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成績來進行劃分計算機技術的等級,方便學生自身了解其計算機技術。

中職計算機教學在提高學生的計算機能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通過講解相關技術和知識讓學生具備計算機技術。目前,在我國的中職院校中均開設了相應的計算機課程,然而中職院校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卻不能符合學校教育的要求。我國的諸多教師研究和分析了中職院校計算機等級考試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措施。本文在此基礎上,結合個人工作經驗提出改進性的措施,努力幫助學生提高計算機技術和通過計算機等級考試。

一、中職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的影響因素

1.學校計算機教學方法分析。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往往都是在教室課堂講解中提升。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決定了學生的計算機水平,主要存在的缺陷如下:①教師缺乏主動性,單純的依靠教材來講解。計算機是一門綜合性強,強調應用的學科,一般院校的教師缺乏教學經驗,不能主動的向學生講解今后應用廣泛的技術,導致了學生學習的知識死板,應用能力不強。②教師教學過程中只講不練。計算機技術理論性強,對于中職學生理解困難,缺乏練習導致了學生不能深刻的理解知識的內涵,而是掌握基本層面的意思,在后期轉換形式后就不能應用。

2.學生計算機學習方法分析。學生在進行學習計算機過程中,由于存在觀點上的偏見,過低的評估計算機技術的作用,并且學習方法存在缺陷,導致學習效率低下,主要表現如下:①學生認識不足,計算機技術不能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在計算機學習中,中職學生普遍認為該課程與今后直接從事的職業關系不大,不能投入足夠的精力,導致學習時間得不到保證。②學生學習方法不合理。計算機技術強調應用,單純的學習理論知識不能提高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在計算機等級考試中,學生由于不能熟練掌握計算機知識不能取得良好的考試成績。

3.計算機等級考試特點分析。計算機等級考試的主要職能,一是檢測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價學生知識水平與能力狀況;二是檢測教與學的綜合效果,并為改進教學提供必要的依據。等級考試存在以下缺點:考試的形式往往單純采用筆試或機試;試題的質量不高;評分不客觀。因而,導致一些取得高分的同學,未必能通過全國計算機等級一級考試,這與具體的考試形式和內容有著密切聯系。

二、提高中職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的教學方法分析

1.轉變學生對計算機等級考試的認識。由于學生認為計算機等級考試的主要目的為取得通過證書,這種觀點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也不能提高學生的考試通過率。轉變學生觀念的主要做法包括:①提高學生計算機技術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本質動力,教師應結合課堂教授內容,讓學生親自參與到計算機技術中,感受到計算機技術的魅力,不斷地增加學習時間。②應用實際案例,幫助學生意識到計算機技術的重要性。計算機技術確實能夠幫助學生在工作中提高效率,以符合社會發展的工作方法進行學習。在充分認識到計算機技術的重要性后,學生會積極投入到計算機技術學習中。

2.課堂計算機技術的教學方法分析。課堂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陣地,采取高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師必須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不斷地總結教學方法改進,主要包括:①豐富教學形式,避免硬性的板書。教師必須結合教材,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課堂內容分解成幾個部分,在進行穿插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讓學生能夠聽懂并記住課堂教授的方法。②強調應用式教學,幫助學生應用計算機技術。教師課堂上不能光進行理論教學,還應進行上機教學,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熟悉所學內容。此外,由于學校計算機資源較為欠缺,教師應結合所分配的上機時間,讓上機和課堂理論教學相結合。③計算機等級考試輔導分析。學校組織教師對學生進行專門輔導能夠快速提高學生的考試水平,這與計算機等級考試內容有緊密的聯系。主要方法包括:專題復習,明確考試重點內容。教師應帶領學生進行計算機考察范圍的復習,讓學生總體把握考試內容,掌握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分析歷年考試習題。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學習和聯系歷年考試試題,能夠快速地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讓學生把握歷年的考試規律。

計算機等級考試對于中職學生步入社會有重要作用。教師要發揮帶領作用,在課堂上采取創新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轉變學習態度。并且,組織專門的考試復習輔導,幫助學生提高應試能力,提高中職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

參考文獻:

篇(9)

    2.微穿孔板結構模型

    2.1 微穿孔板中微管的近似聲阻抗率

    根據聲波在微管中的運動波動方程,若短管兩端的聲壓差為,則:

    (1)

    式子中為空氣密度約1.2Kg/m3,為空腔的粘滯系數在15℃時約等于1.8×10-5kg/sm,u為空氣沿軸向的質點速度,t為管長。

    求得短管的聲阻抗率:

    (2)

    近似化簡為:

    (3)

    其中,。

    考慮管口輻射的影響,當聲波波長遠大于管徑時,管口輻射對管口聲阻抗的影響近似可以看成是在管口加長了一定的長度。此時穿孔的有效長度t可寫成:

    (4)

    忽略微孔間的相互影響,微穿孔板兩端管口裸露,根據聲學原理,當管口無障礙板時,末端修正值應取為:

    (5)

    根據U.Ingard的研究,空氣在板面摩擦使短管的聲阻增加了,對微穿孔板的相對聲阻抗率進行修正,則:

    (6)

    2.2 微穿孔板中空腔的聲阻抗

    把空腔看成一等截面剛性管道,其截面積為S,深度為D,則其體積為V=SD。如圖1所示。在x=0處質點振動速度為零,聲阻抗為無限大,在空腔開口處,x=-D,可求得聲阻抗為:

    (7)

    經過雙曲變換:

    (8)

    所以后腔的聲阻抗可以簡化為:

    2.3 微穿孔板模型

    根據馬大猷的微穿孔板模型,微穿孔板及其阻抗類比電路如下圖所示,穿孔板的聲阻抗率為,后腔,根據戴維尼定律,等效聲源是開路的聲壓2p,和內阻抗。

    圖1 單層微穿孔板結構聲電類比圖

    吸聲系數在電路中即為消耗的能量與最大能量之比,當正向入射時,吸聲系數等于:

    (9)

    3.微穿孔板實例驗證

    根據馬大猷院士的微穿孔板吸聲理論,微穿孔板的主要結構參數就是空腔深度D,板厚t,穿孔直徑d以及穿孔率p。建立以上的微穿孔板傳統模型對主要參數進行分析。運用Matlab設置參數的遍歷范圍,根據金屬微穿孔板定義,穿孔直徑d<1mm,穿孔率p<3%,同時板厚t應遠小于聲波波長,以減小微管模型間的相互干擾,提高模型精度。考慮到微穿孔板要求的吸聲頻率范圍,空腔深度應不大于聲波波長范圍0.34-3.4m。

    按照項目要求,設計非金屬微穿孔板和鋁制微穿孔板,保證微穿孔板吸聲頻率覆蓋100HZ-1000HZ,同時吸聲系數達到0.6以上。在實際測量中,只測量1/3倍頻程的中心頻率,及100HZ,125HZ,160HZ,200HZ,250HZ,315HZ,400HZ,500HZ,630HZ,800HZ,1000HZ,故取中心頻率對應的吸聲系數值對結構參數進行分析。設置參數范圍0.1<d<1mm,1%<p<3%,0.1<t<1mm,0.01<d<0.3m。 <br="">  對微穿孔板空腔深度D進行討論,吸聲系數求導得:

    (10)

    令得,

    微穿孔板結構確定時,共振角頻率也滿足上式。那么,D取極值時對應的吸聲系數,也是微穿孔板共振頻率對應的吸聲系數。微穿孔板吸聲頻率范圍時100HZ-1000HZ,共振頻率應在吸聲頻率范圍。觀測計算出的數據,假設對應的參數d=0.1mm,t=0.1mm,p=1%,故可計算出空腔深度的取值范圍在0.06m-0.21m。根據如圖1為固定穿孔直徑與板厚,吸聲系數隨空腔深度變化的曲線圖。

    圖2 非金屬板的吸聲系數圖

    圖3 穿孔率對吸聲系數的影響

    圖4 不同頻率的吸聲系數

    圖5 不同頻率的吸聲系數

    如圖2所示,非金屬板比金屬板的吸聲效果要好,故采用非金屬板,知空腔深度的極值點分別為0.14m,0.28m等。

    當D取0.14m時,對應的參數d=0.1mm,t=0.1mm,p=1%,求此時的共振頻率:

    取近似值得對應共振頻率f0=356HZ,在100HZ-1000HZ范圍內。

    當D取值為0.28m時,對應的參數d=0.1mm,t=0.1mm,p=1%,求出此時的共振頻率為f0=36HZ,不在要求頻率范圍。

    參數穿孔率、空腔深度同時變化時,空腔深度對吸聲系數的影響規律是一定的,都是在空腔深度取值為0.14m是吸聲系數達到第一個極大值。令空腔深度D=0.14,穿孔率對吸聲系數影響較大,討論穿孔率的吸聲系數的影響。觀測數據,只有穿孔直徑d=0.1mm時,才能更好的滿足吸聲系數大于0.6,故令d=0.1mm。如圖3所示。

    4.結論

篇(10)

1引言

銅線桿是電線電纜行業的最重要的原料之一,主要有低氧銅桿和無氧銅桿兩類,通常采用連鑄連軋的方式制造。銅線桿的制造工藝通常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制造低氧銅線桿的方法,如SCR法,Properzi法和Contirrod法等,其主要特點是將熔化的金屬從澆管進入到事先準備好的封閉金屬模腔中,冷卻后經過多次軋制后形成銅線桿,含氧量在200-400μg/g到400μg/g之間,另一類是鑄造無氧銅桿的方法,如Upcast上引連鑄法,即金屬在感應電爐中熔化后在石墨模上進行上引連續鑄造,加工處理的銅線桿含氧量在0.2μg/g以下。在實際生產中,各種制造工藝的不同對銅線材的組織結構和力學性能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根據自身實踐,對不同加工工藝的銅線桿在退火性能、拉伸性能以及表面質量的影響進行具體的論述,為銅線桿的生產工藝選擇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同時為銅線桿的質量改進提供了有效的技術借鑒。

2工藝方法對銅線桿的組織及力學性能的影響分析

2.1銅線桿的制造工藝方法簡介

目前國內銅線桿鑄造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美國南方線材公司的SCR法、意大利康梯紐斯公司的Properzi法、德國SMS MEER公司的Contirod法以及Upcst上引鑄造法,其中前三種鑄造方法的設備組成基本相同,但鑄造機和連軋機的結構、裝機水平、自動化水平差別很大,下面對這幾種工藝方法進行具體的闡述。

SCR法是美國南方線材公司在上世紀60年明,主要特點是:鑄造機為五輪式,鑄輪上有銅制結晶環和環繞鋼帶形成鑄模,由于鑄任梯形斷面,且正前方無鋼帶阻擋,所以鑄鵲慕孛嬋梢栽齟螅但是鑄扔幸歡ǖ耐淝弧度,軋制錢需要校直,表面會出現微裂紋,而軋機是摩根二輥無扭轉懸臂軋機,有平、立軋輥交替布置,軋輥互換性好,換輥方便。

Contirod法是德國克虜伯公司發明的,主要特點是:采用上下鋼帶與兩側青銅擋塊鏈組成矩形模腔的雙帶式鑄造機,產品質量好,可生產大斷面鑄齲產品規格范圍較寬,晶粒細,含氧量低,但是設備較為復雜,維護費用較貴,而軋機采用了對稱調節軋輥,壽命時間長。

Properzi法是意大利抗梯紐斯公司在20世紀70年明的,其主要特點是:采用二輪式鑄造機和三輥Y型軋機,二輪式鑄造機采用導向輪、鑄造輪和環形鋼帶結構,結構簡單、緊湊,更換鋼帶快捷方便,鑄榷廈梯形,由于鑄紉出后需要偏轉5°到8°,所以鑄缺礱嬉撞生裂紋,降低產品質量,而三輥Y型軋機采用二輥軋機和三輥軋機組合結構,有利于改善軋件組織結構,使軋件受力均勻、尺寸精度高,但軋輥維修和更換都比較困難

Upcast上引鑄造法是使用鑄造直接生產線桿,不適用軋機,其特點是:采用水冷的管狀石墨模插入熔融的銅水中,使其凝固,并從上方凝固的鑄桿引出,流程短、速度快、成本低,適合生產無氧銅桿。

2.2制造工藝對銅線桿組織結構和力學性能的影響分析

不同的鑄造工藝對銅線桿在組織結構、氧含量、雜質分布以及力學性能上有著很大的差異, SCR法與Upcast法的制造工藝的主要區別為:(1)SCR法采用的熔化方式豎爐,Upcast法采用的感應電爐,前者可以通過燃燒去掉大部分雜質,保證成分穩定,后者容量小,不能燒去雜質,成分波動大;(2)SCR法通過保溫爐、溜槽、中間包的方式轉運,Upcast在感應爐內部流動,前者在轉運過程中有耐火材料、表皮等剝落的二次污染,后者沒有;(3)SCR法采用輪帶式鑄模,會有氧化粒子混入,Upcast法采用石墨模,密封性強,不會有氧化粒子混入,但內部氣體難以排出,容易造成疏松、氣孔的缺陷;(4)SCR法采用軋制和酒精酸洗,軋制過程中表面會有氧化物生產,酸洗過程中會有表面氧化層剝落,Upcast法不進行軋制和酸洗,不會產生此類缺陷。此外,原材料的不同、加工設備的區別都會造成銅線材的結構區別,但制造工藝不同對銅線桿質量的影響最終反應在銅線桿的性能和質量上,下面從拉制性能、退火性能和表面質量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的論述。

首先,銅線桿的拉制性能與許多因素相關,如雜質、氧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為了更好的保證銅線桿的質量,在制造過程中應該嚴格控制電解銅的雜質含量,采用SCR法的豎爐加工,由于氧化和揮發可以減少一部分雜質進入,而Upcast法的感應爐是密閉的,不能去除,而且感應爐的容量較小,在連續加工過程中銅線桿的成分會有波動;在生產過程中,SCR法采用保溫爐、溜槽、中間包的形式進行轉移,由于耐火材料的脫落、軋輥表皮的脫落等會給銅線桿帶來二次雜質混入,而UPcast法的轉運在聯合爐內完成,結晶也在石墨模中進行,完全與氧隔絕,生產過程中混入雜質的可能性較小;氧元素的含量對銅線桿的拉伸性能影響很大,SCR法制造工藝在豎爐內燒去了大量的雜質,同時去掉了部分氧元素,但在后續的加工中仍有氧元素混入,從而造成成型的銅線桿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元素,而Upcast法制造工藝的后期處理屬于密封狀態,不會混入氧元素,所以可以加工出無氧銅線桿,無氧銅線桿的延展性好,可以加工出較細的銅絲;在Upcast法制造工藝中,氧含量較低,氧的副作用減少了,氫的影響卻大大增加了,氫在銅液中的溶解度較大,在加工過程中很容易與氧化銅反應生成水蒸氣,水蒸氣在密封加工中無法排出,最終導致銅線桿有氣孔和銅質疏松,而SCR法制造工藝生產的水蒸氣很容易上浮跑出,不會造成此類影響。

其次,銅線桿的退火性能主要受到銅線桿中的氧元素含量的影響。在SCR法制造工藝中,銅線桿要經過熱軋工藝,組織結構屬于熱變形組織,原來的鑄造組織結構已經破碎,是以再結晶的形式出現的,而Upcast法制造工藝屬于鑄造組織,晶粒較為粗大,晶粒邊界較少,所以SCR法加工的低氧銅線桿的退火性能要優于Upcast法加工的無氧銅線桿,在進行無氧銅線桿的熱處理時需要較高的退火功率。

另外,銅線桿的表面質量受到加工工藝的影響。在實際生產中,許多銅線(如電磁線)的生產對銅線桿的表面質量要求較高,SCR法加工工藝生產的銅坯在空氣中,溫度較高,表面具有較高的氧化層,需要在最后的工序進行酸洗,酸洗后部分氧化物脫落,在表面形成麻點,不脫落的氧化銅在進行拉絲時會形成毛刺,給銅絲的生產造成了極大的麻煩;Upcast法制造工藝加工過程中完全與氧氣隔絕,表面無氧化層,質量較高,拉制效果好。

3結論

銅線桿的加工方法很多,不同的加工工藝生產處理的銅線桿在組織結構、雜質含量、存在方式及分布、氧含量及分布以及氫含量及分布都有著很大的不同。本文根據自身實踐,對銅線材的幾種制造工藝方法進行詳細的論述,并以SCR法和Upcast法為例對工藝方法對銅線材的組織結構和性能的具體影響及內在原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為銅線材的生產人員和使用人員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同時為銅線材的制造工藝改進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上一篇: 本科生科研訓練 下一篇: 安全知識培訓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大秀在线播放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性感少妇综合网 | 在线播放亚洲精品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潮潮 | 香蕉久久精品曰曰躁夜夜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