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預防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6 11:08: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精神病的預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精神病的預防

篇(1)

[Summary] Investigating the reason of occurring psychic sufferer’s infection in hospital,discussing the preventing measure,reducing the occurring of infection in hospital. Diagnosing and doing analysis the reason of infection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infection diagnoses in hospital on two hundred and eighteen psychic sufferers in hospital. As a result,fifty sufferers occurred infection in hospital among two hundred and eighteen sufferers. The probability of psychic sufferer’s infection in hospital is quite high. Enhancing the life nursing for the sufferers they have being in hospital for a long time,and they are old people and they are weak,improving the resistibility of economy and meliorating the management of psychic section ward are important measures of reducing the probability of infection in hospital.

[Key words] Psychosis sufferer Infection in hospital Infection in respiratory channels Infection in intestinal channels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示碼:A 文章編號:1729-2190(2008)10-0026-02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抽取我院精神科2007 年8 月份~2008 年8 月份的218例住院精神障礙患者,其中男138 例,女80 例,年齡14~72歲,平均37.9歲。

采用回顧性調查,逐一查閱病案,統一登記院內感染發生情況,并作統計分析。所有感染診斷標準按國家衛生部制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1]。

2 結果

2.1 本組218 例患者中發生院內感染50 例,院內感染率為22.9%,其中男病人32例,女病人18例。

2.2 呼吸道感染27例,占54%;腸道感染20 例,占40%;尿路感染2例,占4%;帶狀皰疹1例,占2%。

2.3 40歲以上(含40歲)35 例,占70%;40歲以下15例,占30%。

2.4 夏季25例,占50%,為院內感染的高發季節;其次為秋冬季22例,占44%,春季3例,占6%。

3 討論

精神疾病是以精神活動紊亂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其病程長,易復發,需長期服藥,患者意志行為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院內感染的機率增加。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主要因素如下:

3.1 住院時間

長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較高,本組達50例,占22.9%;其中男32例,占23.1%;女18例,占22.5%;男女無明顯差異。

3.2 感染部位

本組以呼吸道感染為 與我院精神科床位緊張、病人密集擁擠、空氣流通差、換氣設施不足有關;其次是腸道感染,與病人衛生意識差、受精神癥狀的驅使,撿臟東西食用有關,與文獻報道一致[2]。其他感染少見。

3.3 年齡

本組中以40 歲以上的中、老年病人為多見,與文獻報道一致[3]。

3.4 嗜煙、藥物副反應

我院精神科住院的大部分男性患者每天都吸煙。加上病人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后,由于一些抗精神病藥物的副反應,防御性反應能力較差,可增加感染的發生。有研究顯示嗜煙、藥物副反應為精神科院內感染的易感因素[4]。

3.5 季節

在夏季,由于天氣熱,精神病人活動少,腸蠕動減慢,消化功能減弱,喜食生冷食物,食品保存不當或暴飲暴食,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在秋冬季,病人無自知力,不能隨氣溫變化適量增減衣物,工作人員和患者家屬作為帶菌者,很容易把易感病毒帶進病區;是造成院內感染發生的重要原因。

4 預防

4.1 長期住院精神病患者醫護人員要充當照顧者及教育者的雙重角色。采取個別教育與集體講座的方法,使病人掌握預防院內感染的有關知識。

4.2 在腸道感染高發的夏季,做好環境衛生和飲食管理及基礎護理。在執行消毒隔離的原則上改善衛生條件,確保病區清潔、舒適。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年老體弱者禁止吃生冷食物,不吃發霉或變質的食物,妥善保存食品,室內溫度應適當,睡覺時防止腹部受涼等。

4.3 在呼吸道感染高發的秋冬季,病區內保持空氣流通,患者注意衣著適當,隨氣溫適量增減,多吃蔬菜水果,多喝白開水;工作人員注意手的清潔和消毒,必要時戴口罩,防止把病原體傳給病人。在易感季節,每天對病房及工療室用醋熏或紫外線消毒,對探視家屬做限制性規定,防止交叉感染。

4.4 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在工娛活動時安排活動,身強體壯的患者每天做健身活動;年老體弱的患者,定期督促在室內散步、做操,每天督促料理個人衛生,必要時工作人員給予協助。通過適量的運動,可增強機體抵抗力。

4.5 建議醫生為患者使用一些副作用少的抗精神病藥物,勸男性患者戒煙,告之吸煙對疾病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醫政司醫院內感染監控協調組.醫院內感染的診斷[J].中華醫院雜志,1991,7(2):28.

篇(2)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53-01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系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迫血管腔狹窄或閉塞,使心肌缺血缺氧甚至部分心肌產生壞死的心臟狀態。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危害最大的心臟病,是目前中國成人心臟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趨勢。

我國古代就對本病有了深刻的認識,將其命名為“胸痹”。《內經》的《靈樞?五邪》篇曾指出:“邪在心,則病心痛。”《靈樞?厥論》篇還說:“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這種真心痛講的就是胸痹的重證,相當于醫學的“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老體虛等因素有關。

其中情志失調即精神因素對冠心病的防治與康復有著重要的影響。可見,我國古代就已對冠心病的誘發因素有了明確認識。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精神因素不僅對冠心病的發生有促進作用,而且,對心絞痛,心梗,心源性驟死等冠心病的急性發作也有促發或觸發作用。此外,冠心病患者在發生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或者在治療前夕或治療過程中,甚至在出院后的康復時期,還會并發焦慮等一系列精神并發癥,這些精神并發癥又會反過來加重或再次觸發心絞痛和急性心梗。

生活中,什么能成為引起冠心病急性發作的精神因素?

這因人而異,即主要取決于個人對一些常見精神刺激現象的脆弱性以及對某些事情后果估計的不同而不同。

據證明,心絞痛患者受到精神刺激時,不僅容易發生焦慮或抑郁,而且肉體上也容易出現多種新癥狀。此外,據測定,心絞痛患者的疼痛閾在發病前很早就已降低,即容易出現疼痛感。據觀察,生活中觸發或加重心絞痛的精神因素是很多的,例如焦慮,恐懼,憤怒,狂歡等等。

生活中的精神刺激與驟死之間的因果關系,不僅在民間早已流傳,而且在各種書刊中時有報道。

據有關資料顯示,誘發因素加上近期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會導致精神生理上的創傷,這種創傷以介導因素的形式存在。它會進而加重冠心病的病情或隨時觸發心源性驟死。引發心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驟死的因素很多。其中常見的有喪偶,失愛(人或物),焦慮,恐懼,狂歡,恫嚇,懼怕手術等。所以,對已經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來說,要預防心絞痛,心肌梗塞和心源性驟死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嚴重并發癥的急性發作,就得避免接觸上述各種不利的精神刺激。

從行為或態度的角度來看,要全面認識患者對其冠心病的反應情況,最好還得從患者入院前,住院期間和出院后恢復期間對其冠心病的情緒反應說起。

1 患者入院前夕對其冠心病急性發作的態度

此期患者態度可分為兩種:即在癥狀明顯之前,持輕視態度。癥狀明顯之后,又會出現恐慌。據統計,從癥狀開始出現到就診,期間平均每人耽誤四至五個小時以上,60%的心源性驟死中都發生在這一期間。通過觀察,只要縮短就診時間,50%的冠心病患者都能避免死亡的發生。為此,急需在社會上,特別是對高險性患者及其周圍人員,進行冠心病就診常識的教育。

2 患者入院時和住院期間對其冠心病及其治療的態度

2.1 患者對其冠心病的精神反應。

2.1.1 客觀地承認并正確對待自身疾病,并在整個恢復期采取謹慎態度。

2.1.2 伴或不伴精神變態或精神抑郁的過分依賴態度或行為,即配合不主動。

2.1.3 縮小或否認其冠心病的嚴重性,即有意或無意采取輕視態度。

2.1.4 用其冠心病來對付或刁難醫護人員或周圍其他人員。

其中,最可取的是第一種心理和行為,最危險的是第三種心理或態度,此種心理常被稱作“否定”心理,除否定心理外,輕視心理對其冠心病的康復也極為不利。

2.2 患者對其冠心病治療的精神反應。目前,治療冠心病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種,①內科冠心病特護室治療;②植入心臟起搏器;③外科心臟手術。心臟手術后,25%-50%的患者出現精神并發癥,主要表現為以下四種:精神綜合征:①譫妄;②幻覺;③偏執型精神病;④合并不同程度抑郁的混合型鐘情性精神綜合征。

2.3 患者對換床和出院通知的精神反應。患者病情穩定后,轉入普通病房,對少數的精神患者來說,會引起嚴重焦慮,因為失去了特護室的安全感,但大多數患者卻把換床視作好轉的象征,有利于病情較好的方向發展。在院內恢復期間,絕大多數患者變得樂觀,但準備出院時,有的患者變得過度興奮或激動,或者由于路途活動量大的原因,往往出現心源性驟死的惡性后果,故應特別注意預防。

3 患者出院后對其冠心病的精神反應和行為

據觀察,院外恢復期的主要精神并發癥為抑郁。這種抑郁在類型上屬于反應性的,其促發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失愛(包括人和物);②失去獨立生活能力;③活動和工作受限;④失去周圍人的尊重;⑤喪失技藝;⑥擔心冠心病復發及由此引起的心源性驟死。

除以上促發因素外,心肌梗塞患者運動耐量低下時,還會出現其他一些體力上的并發癥,這些并發癥有加重抑郁的傾向。總之抑郁癥狀輕微時,可視作一種正常反應;但嚴重時,卻實屬一種極為不利的或病態的精神反應。

故在急性心梗的整個恢復期,特別是在梗塞后抑郁高峰期內應特別注意這方面的護理。

在冠心病患者的精神治療中,重要的是通過以上介紹明確什么時候會出現什么樣的精神并發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采取相應的精神護理措施。同時還應向患者說明精神護理在冠心病防治和康復中的重要作用。

篇(3)

病人出現沖動傷人行為時,護士要果斷作出反應,及時控制興奮沖動行為,在保證病人及工作人員安全的情況下,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并及時報告醫生處理。特別是新入院的病人,大部分都有沖動行為。如何預防和護理這些病人,是我們精神科每個工作人員都必須基本的常識。在此我就針對精神科病人沖動傷人行為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預防及護理談一下幾點看法:

1 原因分析

1.1 受到住院時間的影響 很多剛入院治療的患者不愿意接受住院,他們不承認自己有病,加之其精神經常受到幻想、妄想的支配,使得他們感覺興奮、煩躁、情緒激動,容易傷人。

1.2 受到用藥量的影響 很多新入院病患不承認自己有病,他們的精神大都過于興奮,情緒激動,也不配合醫生接受治療,不吃藥也不打針,總認為醫護人員讓他們吃藥是在迫害他們,所以,將藥物東藏,藥物攝入量極少,根本沒有得到治療。另外,部分年齡稍大的病患,倘若身體本身就含有其他疾病,注射一些抗精神病的藥物后容易導致其他意外發生。

1.3 受到文化程度的影響 據了解,在發生沖動傷人病患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小學或者初中學歷,他們的素質較低,當遇到問題時,堅決問題的方法簡單,容易對他人造成傷害,另外,病患沖動傷人的形式多種多樣,一般情況下,病患發生沖動傷人都發生在醫護人員較少或者是在治療過程中。

1.4 與精神癥狀密切相關 很多精神病患者自認為無病,所以,他們不愿意呆在醫院,也不會配合治療,當護理人員開門之后,他們便出手傷人,精神病患者喜歡幻想、妄想,他們稍微一聽到有人要害他們,就會不自覺的進行“自衛”,傷害他人,當醫護人員為其打針,督促其吃藥時,他們極力反抗,認為這是一種迫害行為。

2 預防及護理

2.1 認真搜查和管理危險物品

2.1.1 新病員入院后,通過對病員或家屬入院宣教后,徹底搜查危險物品,如:皮帶、領帶、鞋帶、鑰匙、水果刀、項鏈、戒指、耳環、玻璃杯、刀剪、繩索和藥物類等無論病員配合與不配合,都要想辦法拒絕將危險物品帶入病房。

2.1.2 還應做好病房內危險物品的管理,如:約束帶、體溫計等在病房內流動的危禁物品要認真交接班,用后及時收回,絕不能遺留在病房,辦公室、保管室要上鎖,進出關門。每天進行病房內危險物品的搜查,每周進行一次大搜查并有記錄。

2.1.3 對于興奮狀態又有沖動行為的病人,應安置在重點病房,限制其活動范圍,隨時將其控制在視線范圍內以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

2.2 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道德水平

2.2.1 護理人員必須具備有接觸病員的基本常識和安全防范意識。

2.2.2 對病人態度應和藹耐心,滿足病員的合理要求,加強心理溝通,設法穩定病員的情緒。

2.2.3 對于持續興奮、難以護理的病員,應盡快組織醫護聯合查房,研究治療、護理方案,做到早期控制。對癥處理并觀察和記錄精神狀態改善情況。

2.2.4 嚴格交接班,對病患的情況要做到心里有數,例如,每個病患的所擁有的病患人數,每個剛入院的病患的姓名、樣貌、特征、病情癥狀都需要了解清楚,并掌握到每個病患出現問題后應采用什么樣的處理方法,患者的病癥是什么,勸導教育對其有用與否等。對于平時已經有了沖動傷人記錄的病患,要引起高度重視,密切關注其行為變化,在交接班過程中,一定要詳細詢問,認真交接。

2.3 加強心理護理,可應用啟發、誘導、暗示等方式,耐心解釋、說服和勸服病員,為其創造良好的住院環境和氣氛,增加病人的自控能力,可降低沖動行為的發生。

2.4 加強基礎護理,保證入量、定時進食、進水,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

2.5 對已發生沖動傷人行為的病人,要做出果斷處理。

2.6 如病員發生沖動傷人行為時,經勸服教育無效時,可采取暫時隔離式保護約束措施,以防止病員再次傷人、毀物或自傷,同時做好解釋工作。

2.7 環境的改變可能會引起病人情緒的變動,讓病人激越、沖動,所以應盡量避免環境對病患帶來的影響,日常生活中的項目步驟要盡量簡化,讓病患能夠不被打擾,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倘若病患遇到疼痛、口渴、饑餓、便秘等,要及時為病患解決,讓病患感覺身心舒適。

總之,盡管精神科病員的沖動傷人行為常帶有突然性,但在工作中,只要大家加強責任心及真強安全意識,隨時提高警惕,多與病員溝通交流,掌握其心理動態,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對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要有預見性,才能更好地保證精神科病房的安全。

篇(4)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2月~2013年7月在我院精神科用足量抗精神病藥治療后出院的患者149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91例,女性58例,年齡20~66歲,平均年齡為(36.5±4.3)歲,病程(2.7±3.6)年。所有患者入院時均符合CCMD-3中關于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 [3],出院時臨床癥狀消失,患者家屬及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無明顯的器質性病變。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隨訪組和對照組,其中隨訪組75例,對照組7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者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期間均進行足量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臨床癥狀消失即痊愈后出院。出院時兩組患者進行相同的出院指導。出院后隨訪組每月進行一次電話隨訪,5~10min/次,對患者服藥情況,病情及復診情況進行了解,并根據了解到的情況進行相應的指導。對照組不進行電話隨訪,僅在患者主動到門診復診時進行指導。統計兩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定期復查率及疾病復發率并比較。

1.3療效評定標準服藥依從性是指患者遵醫囑定時定量服藥,中間不停藥、不換藥、不減藥;定期復診是指患者每月1次到門診復診;疾病復發是指患者再次住院或病情惡化 [4]。1年后,兩組患者均填寫我院自行設計的調查表來對患者的按時服藥、定期復查及疾病復況進行調查。從而判斷電話隨訪對精神病患者復發的干預效果。

1.4統計學處理對調查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0醫學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 P<0.05則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出院1年后發放我院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149份,回收141份,其中隨訪組回收72份,對照組回收69份,隨訪組問卷回收率達96.0%,對照組問卷回收率為93.2%。隨訪組患者的遵醫囑服藥、定期復查情況優于對照組,隨訪組患者的復發率小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精神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且極易反復,藥物治療在其治療和預防中占最主要的地位,患者需長期服藥甚至終生服藥。因此,患者出院后的維持治療在精神疾病的康復起到關鍵作用。患者是否遵醫囑服藥,定期復查對精神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電話隨訪能夠讓患者及其家屬對此病有更多的認識,督促患者遵醫囑服藥,及時發現患者服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并通過精神疾病相關知識的講解,讓家屬了解到疾病復發的征兆,從而能夠及時復診使得疾病得到控制[5],從而降低復發率。而本文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將149例患者分為隨訪組和對照組,隨訪組患者的遵醫囑服藥、定期復查情況優于對照組,隨訪組患者的復發率小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明顯,說明電話隨訪對精神病患者復發的干預效果明顯,能穩定患者的病情,減少復發率,經濟實惠,簡單易行,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麗娟.精神分裂癥復發原因調查及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08,5(7):125-125.

[2]顧桂英,曾德志,樊學文,等.電話隨訪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2,19(11B).74-76.

篇(5)

眾所周知,精神病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疾病,它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包括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全球有4.5億人患有神經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負擔的近11%。在前10位造成功能殘缺的疾病中有5個屬于精神障礙。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目前已超過總疾病負擔的1/5,在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約占疾病總負擔20%[ 1 ]。估計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1/4。高發的心理問題與精神疾病, 給社會經濟造成的危害不斷加大, 已成為影響中國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1 世界精神疾病分區防治、康復的發展與現狀

1.1 法國精神病分區治療

1.1.1 法國的分區[2]治療的發展歷史:法國的精神病服務組織開始于1838年。真正開放病房是到1920年才首次出現。雖然1960年政府首次對分區治療的概念進行了提議,但是這個建議直至1975年才被通過,而經過1985年和1991年的補充才正式將精神病患者再適應社會作為補充目標。

1.1.2 分區治療現狀:包括3種不同形式的防治分區:普通成人、兒童及少年、司法精神病。這些不同的分區作用就在于當急診需要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能夠按照成人和兒童的差別來進行收住,每個分區包括不同的干預措施,在治療方面更是將成人與兒童分開,提供最合適的治療舉措。

1.1.3 分區治療取得的成就:分區治療有著法律條款的保護,法國這一強有力的舉措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肯定,除了有大量的精神病醫生及護士進行支援以外,同時還有社會各界認識來幫助患者獲得重新進入社會的條件。最重要的是在分區治療的過程中他們的醫療經費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政府和社會給予了大力的支持,確保了患者能夠得到免費的治療,這在整個世界范圍內也是十分成功的案例。

1.2 美國社區精神醫學的發展和現狀

美國精神病疾患社區的設置包括心理學、軀體治療、志愿者以及對應的精神科醫生和護士組成,以社區為單位成立的治療組中至少包括10名以上的成員,每個成員都有自己所負責的具體項目,組員之間的良好溝通確保了能夠盡快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組中成員除了要接受專門的訓練外還同時必須保證有著豐富的社會經驗,能夠和患者之間順利的交流,確保患者能夠生活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中,而治療組成員則在與患者的接觸過程中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癥狀及社會功能等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1.3 香港社區精神醫學的現狀

香港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系統也包括多個組成部分,如社會康復服務、外展服務及中途宿舍等。社會康復服務的工作范圍遍布整個香港,要求每個護理人員要分管大約50名患者,而患者主要經由精神科醫生或家屬介紹、申請而來。其工作任務主要是利用社會資源來提供治療護理以及相關知識的宣傳。

1.4 世界精神疾病康復的概況

WHO新的健康概念對于健康的定義[3]不僅僅是沒有生病還應包括生物-心理-社會-精神上的健康而協調性發展。1977年美國聯絡精神病專家G.Lengle順應時代要求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4]。新醫學模式在美國、加拿大、法國、香港等地已有多年歷史,如美國將黑人移民集中居住,防止抑郁癥的發生。香港的精神康復中心有庇護工廠、日間會所、康復協會、會心小戒酒協會等。社區服務長期制,陪同患者康復訓練,指導患者擇業、面試、工作能力、社交能力恢復。總的來說,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對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療階段到康復階段的過度,目前的重點在于患者與社會的重新接軌,建立良好的診療模式,為精神病診療提供了正確的前進方向。

2 我國精神疾病防治的發展與現狀

2.1 我國精神疾病患病情況

目前我國的精神病患者總數已經超過了1億大關,發病率超過7%,在疾病治療方面的最大負擔[5]。21世紀初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內地精神病患者總人數為1600萬人,而近年來部分地區也進行了精神障礙流行病學的調查,而做的較好的是浙江和河北兩省,從調查結果來看,當前包括精神分裂在內的精神病障礙患者患病率為0.5%,這個數值與全球調查結果相近,但在精神障礙的總患病率中來看僅僅只是少部分。從細化分析來看,我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為抑郁癥的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其次為酒精濫用的物質使用障礙,這兩種疾病的患病率分別為8.6%和3.0%,這個數值高于全球統計值的7.3%和2.0%,這說明我國在某些精神障礙患病率方面并不低,是對于精神衛生工作的一個巨大挑戰[6]。

2.2 精神心理學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概況

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在醫療衛生事業的各個方面都卓有成效,在治療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的效果也越來越得到肯定,已經成為了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在臨床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7]。中西醫結合辨證分型的方式能夠有效的對患者的狀況作出診斷,而且中藥治療的同時合并應用精神藥物比單純應用精神藥物的效果要好得多。羅和春教授牽頭所提出的針灸治療方案在治療抑郁癥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這個治療措施大大縮短了療程,減少了藥物成癮性,得到了全社會的肯定。

2.3 我國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的發展與現狀

在1958年全國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會議開展之后我國開始了正式對精神疾病治療工作的確立[8]。會議制定建立精神疾病防治機構,提出了對于重型精神病的防治管理是工作的重點,要做好預防、早發現、早治療。1986年第二次全國精神衛生工作會議促進了精神衛生工作的進一步發展,七五規劃中明確了以社區為中心開展精神衛生工作的目標。而從近年來的文獻來看[9-10],精神分裂癥的發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在我國許多地區仍缺乏有效的精神衛生服務,導致精神分裂患者肇事事件屢有發生,因此必須重視這方面的防治工作。目前精神病尚無法根治,必須采用藥物干預、心理干預、家庭干預、行為干預等若干方法進行綜合治療,這些程序在社區中是可以開展的,而國外的先進事跡也已經為我們提供了明確的道路,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個案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在不久的將來在精神衛生服務工作方面會有更大的成就。

參考文獻

[1] 季衛東, 周國權, 黃佩蓉等 發展中國社區精神衛生服務體系的思考[J]. 中國衛生資源 , 2011, 14 (4) :245-247

[2] 嚴和.法國精神病分區治療概況介紹[J]. 上海精神醫學,2007,19(2):127

[3] 宋修珍,孔臨萍,燕 炯等. 國外社區精神醫學的發展及現狀[J]衛生軟科學 2004,18(3) :134-135

[4] 龔信夫.從整體醫學與生命發育觀來看內觀治療療效[J] .上海精神醫學,2005,17(6):369

[5] 彭純清 劉建恒 羅和春. 新醫學模式在社區醫療及精神康復中的應用[J] . 中國臨床康復,2006 10(38) :117

[6] 杜舒寧,王健.我國農村精神衛生服務供給、利用情況分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1, 28(4):284

[7] 陳戎. 精神心理學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概況及科研思路[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 2003年第6 卷增刊:181-182

篇(6)

【摘要】 目的 探討接種疫苗及一般預防措施對住院精神病患者爆發甲型流行性感冒的預防效果。 方法 對甲型流行性感冒疫區的20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中未發病的173例患者隨機分為接種甲型流行性感冒滅活疫苗組152例,一般預防措施組21例,比較兩組發病情況,并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采取預防措施前2 d內200例患者中有27例爆發流感,152例實施接種流感疫苗預防措施后發病5例(3.29%),21例一般預防措施者發病4例(19.05%)。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6.37,P<0.05)。接種流感疫苗組較一般預防措施組發生甲型流感的潛伏期長,平均最高體溫低(P<0.05)。 結論 接種流感疫苗能有效預防甲型流感的爆發流行,并可延長潛伏期,減輕患病后的癥狀嚴重程度。

【關鍵詞】 甲型流感;住院精神病患者;預防接種

Investigations and prevention study of epidemic situation of influenza outbreak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ic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phylactic effect of vaccination and common preventive measures on influenza A outbreak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Methods 173 psychotics without influenza A from 200 hospitalized ones in flu epidemic area were assigned to vaccination(n=152) and common protective measure group(n=21),incidences compared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conducted. Results Within 2 days before taking protective measures,27 of 200 patients developed flu, among them 5 of 152 ones taking vaccination (3.29%) did and 4 of other 21 ones without vaccination(19.05%),which showed obvious difference(P<0.05).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latency of influenza A was longer and average max body temperature lower(P<0.05). Conclusion Inoculating influenza vaccine could prevent the epidemic outbreak of influenza A in effect, lengthen latency, relieve the severity.

【Keywords】 Influenza A;hospitalized psychotics;vaccination

甲型流行性感冒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易引起流行。住院精神病患者是一個特殊群體,存在諸多的甲型流感發生的危險因素。目前尚無住院精神病患者甲型流感發病情況及接種疫苗預防效果的相關研究。作者對2005年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甲型流感患病情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對象 樣本選自2005年4月20日~5月20日我院住院在甲型流行性感冒疫區的20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例資料。入組標準:(1)甲型流行性感冒流行疫區住院的精神病患者;(2)年齡19 a~65 a;(3)排除嚴重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藥物濫用,妊娠、哺乳期婦女及藥物過敏者。

1.2 方法

1.2.1 分組 甲型流感爆發后,將未發病的173例精神病患者隨機分為接種甲型流感滅活疫苗(流感疫苗由江門市防疫站提供)組152例和一般預防措施組21例(預防措施包括隔離觀察、空氣消毒、預防服用抗病毒藥物等)。

1.2.2 診斷 取鼻咽部分泌物及深部痰液,以及靜脈血后,立即由江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送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痰培養及病毒分離,并對標本血清進行免疫熒光及ELISA試驗,以確診甲型流感。

1.2.3 潛伏期計算 潛伏期為從患者接觸流感患者后至出現癥狀的時間。本文以第1例患者出現癥狀為潛伏期的起始時間[1]。

1.2.4 最高體溫檢測 自患者癥狀出現起,每隔2 h測體溫1次,至患者癥狀消失時的最高體溫。

1.3 統計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與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200例患者中的27例在采取預防措施前2 d內爆發流行性感冒,9例患者于實施預防措施后發病,總患病人數36例(18.0%)。其中152例接種流行性感冒疫苗的患者有5例(3.29%)發病,21例給予一般預防措施的患者有4例(19.05%)發病。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6.37,P<0.05)。疫苗保護率=(19.05-3.29)/19.05=0.83[2]。

2.2 接種流感疫苗后發生甲型流行性感冒的5例患者的潛伏期分別為5 d,5.5 d,6 d,7 d,8 d,9 d;實施一般預防措施后發生甲型流感的4例患者的潛伏期分別為4.5 d,4.5 d,5 d,5 d。接種流感疫苗者發生甲型流行性感冒的潛伏期明顯延長,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

2.3 接種流感疫苗后發病的5例患者的最高體溫分別為37.9 ℃,38.0 ℃,38.1 ℃,38.2 ℃,38.3 ℃;給予一般預防措施后發病的4例患者的最高體溫分別為38.3 ℃,39.0 ℃,39.3 ℃,39.4 ℃,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3 討論

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一般發病較急,潛伏期較短,病情較嚴重,傳染性較強,易引起局部流行甚至大面積流行,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冬春季較易流行。

住院精神病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長期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人群密度相對較大,也是流行性疾病的易感人群。本調查結果顯示,2005年4月~5月(春季)住院患者爆發流感時沒有先兆,未能采取及時的預防措施,所以流行較快,僅在爆發2 d內就有27例感染,且體溫高、病情重、病程長。在及時實施預防措施后,兩組患者流感發生率、病情嚴重度及潛伏期降低和縮短。尤其是接種流感疫苗組甲型流感發生率僅為3.29%,而給予一般預防措施組甲型流感發生率為19.05%,與瞿鳳岐[3]報道的結果相一致。本調查總罹患率為18.0%,高于胡超云[4]報道的4.23%。提示住院精神病患者也屬易感人群。流感的爆發需要具備三個必要的環節,即傳染源、傳染途徑和易感人群。這三個環節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缺一不可。所以,加強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流感預防非常重要。因精神病患者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長期生活在封閉的環境中,缺乏應有的運動,加之住院環境人員密度大,空氣流通差,衛生差,造成患者免疫功能逐漸下降,極易造成傳染病的流行和爆發。所以,醫療單位應盡可能做到:(1)有效控制傳染源,(2)降低人員密度,(3)增加病房通風及空氣消毒,改善病房衛生條件,(4)改善患者的營養,增加戶外活動和鍛煉,(5)傳染病流行季節應及時接種疫苗,(7)加強傳染病監測等。

參考文獻

[1] 彭文偉.傳染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69~72

[2] 王隴德.現場流行病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41;166~168

篇(7)

中圖分類號:D631.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53(2014)02-0019-06

一、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現狀

據統計,我國精神病患病率一直保持著上升態勢,從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的3.2%~7.2%上升到90年代的15.56%。根據中國疾病預防中心的統計,“在我國,各類精神障礙患者保守估計有1億人以上,其中1600萬是重性精神病患者,而其中又有約10%有肇事肇禍行為及危險。”從一個最新的統計資料看,中國的重癥精神病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療不到30%,也就是說,有70%的人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完整的治療,即便得到完整的治療,復發率也在40%以上。而且在1600萬重型精神病患者中,有暴力傾向的有10%,即有160萬人有暴力傾向。有些精神病患者平常看起來和常人沒什么兩樣,但當其中一些人面臨就業、婚姻、子女、養老等生存壓力時,其無助和挫折都可能成為一觸即發的“引信”,瞬間點燃“炸藥包”。

央視新聞調查顯示,精神病人暴力事件每年造成的嚴重肇事案件超過萬起。有關法律人士曾對精神病人的刑事犯罪進行過統計,發現殺人的占91%,平均每名被監管的精神病患者殺1.85人,最多的殺死7人。在失控狀態下行兇殺人,近期所曝光的違法事件呈不斷加劇態勢,導致其行兇殺人數量已超過刑事犯罪,成為不確定人群無辜致死致傷致殘的“危機殺手”。種種跡象進一步表明,由精神疾病而致行兇,似乎正在演變為某種“全球病”,成為威脅社會公共安全的“非定時炸彈”。

二、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的特點

(一)具有顯著的突發性

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具有顯著的突發性。這個特點與精神病患者所患疾病有著密切的客觀聯系,精神病患者的發病不受他自己的主觀意識所決定的,是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病癥造成的。精神病患者什么時候、什么地點、發病時的危害程度都是預先很難預測的。例如,2012年12月14日,河南光山縣一鄉村小學22名學生被砍傷,嫌犯閔擁軍被媒體爆出“疑似患有精神病”。同年2月11日,河北廊坊一些行人在街頭像往常一樣行走時,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子騎著自行車在街頭用水果刀冷不丁地連刺了7人,造成1個人死亡。這些行為充分表露出精神病患者發病具有突發性的特點。

(二)作案對象具有不確定性和使用工具的隨意性

精神病患者違法案件的作案目標具有不確定性和使用工具的隨意性。司法實務證明,正常人犯罪除過失性犯罪外,大都具有犯罪客體的特定性。但精神病患者案件則與之相反,作案對象是不確定的,作案的手段和工具簡單,往往見利器就拿、見人就亂打。由于精神病患者表現為人的行為、知覺、思維、情感、智能的失調,因而,病人精神活動容易隨意變異,我們很難預測精神病患者發病時會攻擊什么人,攻擊什么物品。甚至攻擊很貴重的財物,傷害與他們很親近的親人、朋友。,例如:2011年5月6日,吳某某突然手持柴刀在其房屋附近對過往的群眾追趕亂砍,并揚言要殺掉自己70歲的母親和9歲孩子,對群眾的人身安全造成極大威脅。2012年12月14日,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康涅狄格州,28人在一起震驚世界的校園槍擊案中喪生,而嫌犯亞當?蘭扎被警方證實患有亞自閉癥,時常“神經質、粗暴”,曾接受過藥物治療。

(三)案件發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具有規律性特點。此類精神病患者犯罪多為間歇性精神病患者及部分喪失辨認或自控行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即因發病時間間隔一般有一定周期性,因而如果發病后犯罪相對就有一定的規律性特點。再如“武瘋子”作案,雖然突發性很強,但在發病前往往會表現出一些征兆,如情緒異常激烈、精神晃晃不安、言語怪異偏激以及動作平衡失控等。因此,如果能在精神病患者發病前注意觀察,發現他們的這些變化,就能防止和有效應對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

(四)案件具有較強的性

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具有嚴重的傷害性,而且作案手段可能極其殘忍。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中的精神病患者發病時的強度、力度可能會超出正常人的想象。例如,崇陽縣青山鎮吳城村一個深山中的小山村,幾乎家家裝上了防盜門、防盜窗。他們防的不是小偷,而是本村一個大個頭的精神病患者華某。華某力氣非常大,木門木窗一踹就開,有時候半夜三更,他都會踹門進來打人,所以村民們紛紛把門窗換成了“鐵家伙”。不管白天還是晚上,村民們幾乎都不敢開門,有小孩的人家更是把門窗關得嚴嚴實實。而且華某的大嫂雷某的胳膊和背部都被砍傷過。

(五)案件具有親友易受傷害性

精神病患者的親人、朋友和精神病患者接觸的時間比較多、距離比較近,這樣就自然會比其他人目睹和感受更多精神病患者發病時的狀態,同時,也為精神病患者傷害這些與他們朝夕相處并且關愛照顧他們的人提供了更多機會。一幕幕慘絕人寰的人間悲劇正說明精神病違法暴力案件這一特點,如2006年5月23日,廣西柳州市柳江縣里雍鎮紅花村精神病患者張某打人,致一死二傷。而這已是張某四年內第二次行兇。2006年8月,張某打死自己的母親,其妻因勸阻被他用刀砍成重傷,送醫院搶救無效身亡,14歲的女兒也被他砍中,還有一村民也挨了他一刀。

三、當前基層公安機關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面臨的問題

基層公安機關在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案件時普遍存在對精神類疾病認識不足、安全意識不夠、戰術處置能力有限等問題,以至于造成處置不當或處置過度等情況發生。

(一)對精神病患者病理狀況認識不足

很多基層警察對精神病的相關知識了解不夠,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時,其方法和處置普通人的案件相同,結果可能由于語言、行為等刺激到精神病患者,使精神病患者的病情爆發,使案件更難解決;或者認為和精神病患者談得來,過于輕信有潛在危險的精神病患者,而放松對他們的警惕,導致這些精神病人傷害其他人,甚至民警自己。

(二)對精神病患者的檔案資料收集不夠完善

精神病患者違法案件發生時,如果基層民警事先對這個精神病患者的情況較熟悉,毋庸置疑這對民警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案件有很大的幫助,會讓民警對這個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危險程度等有一個大概的判斷。而現實中,很多民警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注意收集有關本轄區內精神病患者的情況,導致這些精神病患者作案時,采取的措施無針對性,起不到預想的效果,甚至在面對這些精神病患者作案時不知所措。

(三)對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處置的技戰術培訓缺失

精神病患者屬于特殊的群體,對精神病患者案件的處置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普通人的案件。很多民警對精神病患者違法案件的處置缺乏相關的培訓;在處理精神病患者違法案件時,不懂如何處置,束手無策;也不懂如何通過與精神病患者交流來穩定他們的情緒,致使簡單初級的違法案件演變為重大違法案件,并造成嚴重后果。

(四)自身安全意識不夠,戰術處置能力有限,應對措施不足

束手無策、慌亂處置,常常是抵達現場的部分民警的真實寫照。表現在處置有關精神病患者違法案件時安全意識不夠、戰術意識不強以及戰術處置能力有限等。一些民警到達精神病患者案件現場時,沒有及時將在現場圍觀的群眾疏散或是隔離,導致精神病患者發病傷害到圍觀群眾,而且群眾的圍觀可能加劇對精神病患者的刺激,更易誘發精神病患者發病。一些民警在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案件時,過于自信,過于信任精神病患者,認為精神病患者不會發病,而當精神病患者發病攻擊他們時,他們變得很被動,疲于應對,以至于給民警本人和群眾帶來嚴重傷害。一些民警在處置精神病患者案件時戰術意識不強,戰術水平不高,不懂得使用謀略,往往選擇難度大的、危險系數高的正面進攻,增加了處置的危險性。

四、處置與預防精神病患者違法案件的對策

(一)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要牢固樹立安全意識

美國一起警察處置精神病患者案件失敗的案例給了我們很好的警示,警察杰克遜找到約翰,希望通過說明來源和勸說促使精神病患者約翰戒毒的時候,約翰突然精神病發作,掏出手槍對準杰克遜頭部就是一槍,接著,一不做二不休的約翰調轉槍口,當場槍殺了5名正在圍觀的無辜群眾,并擊傷多人,直至被聞聲趕到的特警隊控制。這個案例充分警示我們,在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時要牢固樹立安全意識。首先,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時至少要有兩個警察在場,一個負責和精神病患者交流,一個負責警戒,隨時準備策應,并在處置精神病患者案件時保持高度警惕,因為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隨時都可能爆發。其次,在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時一定要疏散群眾,使圍觀群眾和精神病患者保持足夠的距離,防止精神病患者突然病發傷到圍觀群眾,也防止圍觀群眾的不當言行刺激到精神病患者,以免造成案件性質升級、處置難度加大的窘境。《人民警察法》第14條規定:“對嚴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可以采取保護性約束措施。需要送往指定的單位、場所加以監護的,應當報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批準,并及時通知其監護人。”

(二)提高警察對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認識

1.常見的精神病種類和癥狀

精神病是一種病,是嚴重的精神障礙。精神病患者日常所體現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心理活動方面與常人明顯有差異,尤其在自制力以及判斷力方面有極嚴重的缺陷,而且常伴有精神異常恍惚、狂躁不安、抑郁難眠、妄想、心態恐懼、思維疑慮、情緒沖動、幻視、幻聽等癥狀,甚至襲人毀物。

(1)常見的精神病種類。功能性、器質性及軀體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人格障礙及性心理障礙等。

(2)常見的精神病癥狀。功能性精神障礙――重型精神病:精神分裂癥、反應性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兒童精神病、雙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癥、抑郁癥、感應性精神病等。輕型精神病:神經衰弱、癔癥、焦慮性神經癥、恐怖性神經癥、強迫性神經癥、抑郁性神經癥、疑病性神經癥;器質性精神障礙:腦器質性及軀體疾病所致的精神病、顱內與軀體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礙、腦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礙、顱腦外傷所致精神障礙、顱內腫瘤所致精神障礙、癲癇性精神障礙、內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礙、低血糖所致精神障礙等;精神障礙:精神活性物質、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礙、有機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礙與非依賴性精神障礙、腎上腺皮質激素所致精神障礙、鎮靜催眠劑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礙等;精神病的癥狀表現為:感覺障礙、知覺障礙、思維障礙、注意障礙、記憶障礙、智能障礙、情感障礙、意志行為障礙。

2.提高警察對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認識作用

提高警察對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認識,有助于提高警察在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時對精神病患者情緒、言行、需求、病發程度的觀察判斷能力,有一些案件如果處置的民警能預先判斷識別作案者是否為精神病患者…,可以使案件的處理更有針對性,有利于警察對精神病患者違法案件的處置;有利于警察在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案件時和精神病患者交流,避免因不了解精神病的基本常識而造成民警的言語、動作刺激到精神病患者,導致精神病患者發病,使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案件難度增加;有利于警察在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案件時制定更有針對性,更合理的處置方案。所以,提高警察對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認識對警察妥善處置精神病暴力違法案件是十分必要的。《刑法》第18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三)注重與精神病患者交流方式的訓練

警察在和精神病患者交流時應對其尊重、禮貌,不能在言語、舉止中表現出歧視的意思,如果對其言語、行為粗暴,易激怒精神病,造成其精神病發作或者精神病情變得更加嚴重。例如,千萬不要對著精神病患者吐口水、吐痰或做出其他輕視精神病患者的舉動,因為這類行為特別容易引起精神病患者的誤會。他們很容易把這類行為看成是歧視他們的行為。過去在精神科醫生中執有這樣一種觀點,即對精神病患者要不冷不熱。如果過分熱情或過分冷淡,都容易讓他們產生誤解。在和精神病患者交流時,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很重要,不能以正常人的思維考慮問題,而應順著其思維和其對話,但要始終記住“假設我是精神病人”,順著其思維與其交流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足夠的警惕意識。

(四)強化完善精神病患者的檔案收集

完善精神病患者的檔案對警察預防和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案件十分有幫助,完善了精神病患者的檔案,民警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案件時就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處置時就更有針對性,更有效,更有利于民警評估精神病患者發病時可能產生多大的危害。完善精神病的檔案材料應主要由負責管理轄區的民警來收集,因為社區民警對本轄區的人員情況更了解,且有更多機會接近群眾。民警收集精神病患者材料時可通過走訪精神病患者的家屬、鄰居完成。收集精神病患者材料時可使用表格的形式,表格中應包括被收集信息的精神病患者的照片、具體患了什么精神病、發病時的狀況、患病的原因、接受過什么治療、發病時其家人應對的方法。同時,建議在公安系統中建立有關精神病患者的專門信息庫,以便處理精神病患者案件時共享并查詢使用。

(五)加強對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的專項戰術科目訓練

公安機關接警后,第一個領受處置任務的往往是基層公安機關的民警,而負責處警的基層民警多數缺乏對精神病人暴力事件現場處置的培訓學習,缺乏對精神病人的病理認識,對精神病人暴力案件的特殊性認識不足,出現了不會處置、延誤時機的情況,導致處警現場混亂,甚至民警自身也受到傷害。因此,對民警進行如何與其交流、如何穩定他們的情緒、運用何種控制措施以及處置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時應該注意的事項等處置精神病患者專項戰術科目的訓練是十分必要的。對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現場處置有以下戰術要求。

1.戰斗保障要充分

戰斗保障,是為遂行戰斗任務而采取的各項保障性措施與進行的相應活動的統稱。戰斗保障的內容包括信息保障、通信保障、警力保障、戰術欺騙保障、武器裝備保障、警械保障。對于處置精神病的信息保障可以通過前期的對精神病患者的檔案收集以及現場對于精神病患者的觀察來完成;處置精神病患者案件至少需要兩個警察在現場,一個負責與精神病患者交流、溝通,另一個負責警戒,防備精神病患者做出過激的行為;對于武器裝備保障與警械保障,處置的民警應佩戴防刺服、頭盔、警棍、催淚劑、手銬,對于危險性較高的武瘋子還應帶上長棍、長叉以及其他先進的抓捕裝備。

2.應善于運用警察謀略

警察謀略,是警察在履行法定職責與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作斗爭過程中對抗性的思維謀劃規律和方法策略。示形、奇正是警察謀略的基本方法。所謂示形,即示出假形、隱其真形,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制造種種假象,以造成對手的錯覺。所謂奇正,是指相反相成的兩種用兵方法。例如,在抓捕違法犯罪的精神病患者時,可以問路或其他借口等形式接近他,給他一種假象。接近他后,出其不意,趁其不備將其抓捕。又例如,在處置“武瘋子”持械發瘋時,可以一名警察在正面為其喊話,穩住其情緒,吸引其注意力,另一名警察持抓捕器從其后面接近,將其捕獲或者身著防暴器械接近將其擒獲。這兩個例子其實都是示形、奇正的運用。

3.現場戰術方法應用的多樣性

(1)追捕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嫌疑人時,應盡量做到內緊外松,靈活多變,避免給目標造成過于強烈的視覺刺激,導致其暴力升級,使我方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受不應有的損失。在遭遇追捕時,普通人往往會產生恐懼、緊張心理,而精神病患者的思維方式和正常人不同,個別的精神病患者暴力違法案件嫌疑人也許不會產生這種心理,對于病情未發作的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嫌疑人,這種緊張、恐懼心理的加重,則很可能成為他們病情發作的誘因。所以,在追捕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嫌疑人時,追捕的民警應充分認識到所追捕對象的特殊性,并要有高度防衛、安全意識。

在追捕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嫌疑人時應盡量采用秘密、偽裝的方式,盡量少用公開、直接的方式,因為秘密、偽裝的方式可以減少對嫌疑人的刺激,麻痹嫌疑人,給嫌疑人造成錯覺,利于戰斗突然性的達成,利于減少、避免傷亡事故的發生。例如,設卡盤查嫌疑人的車輛,巧借名目,如,例行安檢、查走私、查拐賣人口、查肇事逃逸車輛等,麻痹嫌疑人。又例如,堵截嫌疑人駕駛車輛以及乘坐車輛時,可假借車輛事故、婚禮車隊、送葬隊伍、檢修路面、臨時安檢等多種設障方法,讓嫌疑人車輛處于限速行駛或局部阻塞的狀態。

(2)對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嫌疑人的搜索戰斗。搜索戰斗是通過搜索作戰對象隱蔽、活動的區域或場所,發現并實施抓捕嫌疑人的進攻型執法戰斗樣式。由于處于敵明我暗的情形,并具有遭遇性突出的特點,處置的危險性較大。對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嫌疑人實施搜索戰斗時首先應注意主動地獲取情報,盡可能多的掌握緝捕人數、體貌特點、所患精神病的類型及病情,所攜帶的武器裝備情況等,以利于警方的部署以及處置具有針對性。其次,要把住出入通路要道,觀察、盤查可疑人員,防止嫌疑人從通路要道逃跑。再次,要保持好隊形,努力做到先行發現嫌疑人。搜索時應特別注意加強組員的動作協同,相互掩護,隊形不能過于松散,盡力避免民警各自為戰的危險情形。努力做到先行發現嫌疑人則是為了給民警更多的處置時間,降低戰斗的危險性,提高抓捕的成功率。由于警方面對的是精神病患者,則需根據精神病患者的病癥特點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為達到奇勝的效果提供堅實的砝碼。

(3)對精神病患者違法暴力案件嫌疑人的圍捕戰斗。圍捕戰斗是指我方警力主要以機動的方式占領和切斷作戰對象的一切逃竄通路,并將其抓捕的進攻型執法戰斗樣式。如果包圍完成后,目標尚未被驚動,可以采取突然攻擊的方式,打其措手不及。如果在包圍前,作戰對象已經與警方或群眾形成對峙局面,而地形環境對我方嚴重不利,或可能傷害人質、引燃爆炸物品時,強攻易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則通常采取喊話令其主動投降、投其所好放置誘餌、火力驚嚇迫降、談判勸降、圍三缺一、強襲殲滅等戰術方法。由于我們面對是精神病患者這特殊群體,所以我們在談判、勸降時,使用與其病癥相對應的語言會更有利于案件的解決,而現場處置環境的優先創建尤為重要。因為嫌疑人被圍捕時心理一般會高度緊張、應激反應強烈,所以易誘發其病癥爆發,其容易做出過激行為,這一點處置民警應充分認識到并高度警惕。

篇(8)

本文資料源自本院近10年來收治的由市政法部門批準經公安人員移送的嚴重影響社會秩序且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病人。現將管理與防治結果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37例收治對象為1996年4月~2005年4月由市政法部門交辦的嚴重影響社會治安且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患者,全部病例臨床檢查與觀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其中男35例,女2例,年齡28~51歲者34例,余3例具體年齡不詳。

1.2方法

1.2.1藥物治療入院后根據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及理化檢查結果與飲食情況選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藥物,因對病人的家庭情況及以前是否有過重大疾病、是否有藥物過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選用藥物時盡量選用副作用小、發生過敏幾率低的精神藥物。從小劑量開始,如氯丙嗪從12.5mg開始,在病人無任何副作用的情況下再逐步加大治療量。因藥物劑量過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緒時則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療量,以使病人處于鎮靜狀態,達到減輕躁動情緒、避免意外發生的目的。

1.2.2心理治療經藥物治療1~3個月后,當病人情緒基本穩定且能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時,與病人進行溝通。首先向其講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復,重返社會,與家人團聚。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與醫生配合,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礎上逐步詢問病人的家庭情況,是否有工作單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齡、學歷、住址和婚姻狀況等。根據收集到的有關資料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治療,最終達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動敘述自己的內心體驗與要求,這就是心理治療的目的所在。

1.2.3工娛療法當病人陽性癥狀完全消失,情緒穩定,生活基本自理的基礎上,對病人進行工療與娛療訓練。首先讓病人學會整理個人衛生和集體衛生,此后讓其從學習簡單的手工勞動到較復雜的勞動技能,如擇菜、洗菜、切土豆絲等,在此同時根據病人愛好與特長讓患者參加工娛療活動,從聽音樂到學習不同的樂器,以及學習打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發揮病人的潛在能力。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后鼓勵病人多參加集體活動,從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達到完全康復的目的。

二、結果

2.1療效評估經過6~8個月的住院治療,經我院與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及病人家屬多次溝通聯系,痊愈出院19例(其中本市17例,外埠2例),已聯系到病人單位且其單位同意補辦住院手續的8例(其中3例痊愈,5例顯效),已治愈或基本治愈但無出院條件(屬三無人員)的9例,1例因合并軀體病在住院期間死亡。

2.2效益評估

2.2.1社會效益本資料中的37例病人在入院前表現有不同程度的沖動、毀物、影響交通、赤身露體、致人傷亡或殘暴異性,給一方治安和人民群眾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這些病人入院后不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療,而且為社會治安秩序的穩定與建設祥和快樂、團結奮進的社區做出了難以用金錢衡量的貢獻。

2.2.2經濟收入概況本文中37例病人除8例病人單位同意補辦入院手續并原則同意補交一定數額的住院費用外,其余29例病人不是三無人員就是家庭無經濟能力承擔病人的住院費用,本院實際收費僅占病人應繳納費用的十分之一。

三、討論

本文資料顯示與全國各地的有關報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給醫療單位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經濟負擔,對政府交辦的收容治療任務理當堅決執行,可長期下去難以負重。就我國的國情而言,這些病人也難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費用。像這樣的精神病人日趨增多,已經影響了社會的穩定,給社會、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精神病人造成的傷人事件已屢見不鮮,精神病患者對社會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區管理與防治已成為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如何解決本文中述及的這類精神病病人的社區管理與治療,就全國而言目前還沒有可借鑒的經驗。筆者認為以下措施是否可行,僅供政府、社會團體及同仁參考。一是衛生主管部門盡快草擬精神衛生法草案以供國家權力機關審定,草案中應規定精神病人的親屬所承擔的義務與權利,以及違背了應承擔義務的職責;二是政府牽頭,集公安、民政、財政、衛生等職能部門共同負責這類病人的社區管理與治療的費用;三是在社區內成立精神衛生休養站,經過專業培訓的社區門診所的醫生或護士負責治療,由轄區民警負責對精神病患者進行法制教育,由社區的街道辦事處負責安排力所能及的手工活,這樣在保持病人勞動技能的同時又能給患者一定的報酬;四是是否在精神衛生法中明文規定所有的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全體人民群眾每年上繳一定數額的經費,由衛生、民政部門共同負責這筆費用的支出。在經費保障的基礎上才能保證三無病人及經濟貧困的精神病人得到及時的治療。

【參考文獻】

1王永梅,劉敏.精神病患者對社會危害的調查分析.臨床精神病醫學雜志,2004,6(14):7.

2朱文軼.精神病人的社會困境.三聯生活周刊(京),2002,3:15.

3郝偉,江開達.精神病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9-240.

篇(9)

1 臨床資料

1.1因某種原因被實施保護性約束,入院時明顯壓瘡,研究組患者從保護性約束護理登記中查找獲得,對照組來自同病房同一期住院的性別相同,年齡相差

1.2根據住院號找出所有研究對象住院病歷,由醫院管理科專業人員按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1]對研究組對照組患者進行回顧性診斷評估,填寫自編的調查表,記錄年齡、性別、住院疾病診斷、壓瘡發生情況。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壓瘡發生率:研究組發生壓瘡64例次,例次率為8.18%,對照組發生壓瘡34例次,例次率為4.35%,經卡方檢驗;x2=9.80,P﹤0.01,表明研究組和對照組在約束病人壓瘡總的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預防

2.1針對保護性約束患者壓瘡發生的特點,我們可以針對性地采取一些預防措施,主要是加強護理管理,以避免壓瘡的發生。要嚴格掌握使用保護性約束的適應癥,應盡可能先使用其他治療護理措施,在其他措施使用無效,而患者的暴力、攻擊和自傷、自殺行為傾向依然存在時才可使用。

2.2正確評估患者是預防壓瘡的關鍵。隨著護理的發展,把積極評估患者情況作為預防壓瘡的關鍵步驟。[2]對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作定性、定量的分析后,對高危患者實行重點預防。臨床上獲得認可及使用的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有Anderson評分量表,Norton’s庫分量表,Braden評分量表等。

2.3皮膚護理及功能鍛煉 對制動和大小便失禁患者,除了常規的預防措施外,對于皮膚的護理和功能鍛煉以及大小便管理也是預防壓瘡發生的重要措施,因為潮濕的皮膚更容易在受到摩擦力以及剪切力時導致壓瘡的發生。

2.4營養支持 患者營養狀況也與壓瘡的發生密切相關。因此對新入院精神癥狀所致拒食患者應做詳細的營養評估,對患嚴重疾病患者要給予足夠的營養支持。

2.5健全壓瘡患者的管理制度 對保護性約束患者建立約束登記本和翻身卡,護士要做到七勤,即勤觀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勤交班。

2.6放置各種支撐物 長期仰臥患者,在臀部和足跟部及雙肘部放置氣墊圈以免骶尾部、足根部、雙肘部承受過大的壓力和剪力。

2.7保護患者皮膚干燥和完整性 盡可能保持皮膚干燥。做好基礎生活護理,每日用溫水清潔皮膚2次不可用力擦拭,同時有效管理大小便。保持皮膚干燥的重要環節對尿床不配合患者要及時更換床單位,保持整潔與干燥。必要時在長期受壓部使用95%紅花酒精浸泡液作局部按摩后撲撒滑石粉。

精神科護理人員對壓瘡問題的重視和預防意識的提高是防治壓瘡的基礎[3]。實踐證明精神科保護性約束患者有無壓瘡,全體護理人員重視是基礎,掌握不好精神科保護性約束是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在臨床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并能保證護理措施的落實是關鍵,從而降低壓瘡的發生率,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 考 文 獻

篇(10)

1中心靜脈置管的護理

1.1 置管前的護理

1.1.1 心理護理 耐心向患者講解置管的目的、作用及注意事項,已取得患者的合作,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

1.1.2 穿刺前的準備工作 行股靜脈穿刺適應讓患者取仰臥位,膝關節微屈,臀部稍墊高,髖關節伸直并稍外展外旋。認真清潔局部皮膚,會備皮。

1.2置管過程中的護理 穿刺中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原則,盡量減少人員走動,與手術者密切配合,正確選擇穿刺點,盡量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1.3置管后的護理

1.3.1 保持導管通暢 在輸液過程中,要注意觀察輸液速度,避免管路打折及脫落保證液體順利輸入。

1.3.2防止發生穿刺處感染 置管期間穿刺傷口隔日換藥,用2.5%的碘伏和75%酒精消毒導管入口及周圍皮膚,在用無菌貼膜覆蓋固定,同時觀察傷口周圍是否有紅腫、觸痛、液體外滲及導管脫出,以便及時處理。若出現傷口紅腫,應及時報告醫生,必要時拔管并做管頭培養,以免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

1.3.3導管的固定 導管的固定要牢固,應每班檢查導管的深度,為置管患者翻身叩背及其他生活護理時,應避免導管脫出或推入。

1.3.4封管 因為中心靜脈導管較長,小劑量封管液不能充滿導管內腔,使導管內有殘余的液體,如果是高滲性或粘滯度高的液體時,容易造成導管組塞,用肝素生理鹽水5ml(25u/ml)封管,無 1例發生堵管。

1.3.5 預防栓塞 (1)若發現輸液不暢或輸液速度過慢,應及時查找原因,或用肝素鹽水先回抽觀察有無回血,如無回血,導管前端可能有血栓形成,禁止用力沖管,以免栓子拖落形成栓塞;(2)拔管時,先推注肝素鹽水,再拔管,防止附著在導管壁上的栓子脫落形成栓塞,拔管后應測量導管的長度,檢查是否與置管前一致。

1.3.6 維護靜脈輸液通道 對接頭處使用的三通閥或肝素帽,發現松動或脫落,立即去除,嚴格消毒后更換新的三通閥或肝素帽。對接頭處進行各項操作,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醫源性感染的發生。對輸注靜脈高營養液的患者,輸液過程中,加強巡視,輸液完畢,。用生理鹽水沖洗管腔或更換新的輸液器后再輸入其他液體。

2 中心靜脈置管常見的并發癥及預防

2.1 感染 感染是中心靜脈置管進行靜脈營養的主要問題,主要來源是導管本身、操作時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導管插入部分與皮膚出口處的接觸等。靜脈留置導管的輸液接口經常被細菌污染(尤為股靜脈穿刺位置在大腿的根部),細菌在導管的管腔內,不斷繁殖,并進入血液。據統計報道,在導管留置時間>1周后,有輸液接口導致的血液相關感染占51%。在選擇的58例樣本中,拔出導管時,對導管的輸液接口、管頭分別,進行細菌培養發生在輸液接口的污染為54%,所占比例較大。這與不規范的操作有很大關系。目前通常用肝素帽封閉導管的末端。由于肝素帽的特殊材質,使其表面較粗造,細菌容易寄居,因此,必須對輸液接口進行嚴格消毒,才能接輸液器。外周靜脈穿刺及護理時也應佩帶手套,避免操作人員手上的細菌進入導管。當患者體溫升高時,在排除其他因素后,可考慮有無導管相關性感染,必要時可拔出導管。對輸注高能營養物質的應用生理鹽水沖洗導管,減少其在血管內的殘留,降低感染率【1】。

2.2 導管堵賽 導管堵賽是并發癥發生率最高的,近期可達21.3%【2】,并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輸液過程中如果液體滴速明顯減慢,應檢查導管有無打折或移動、脫出或凝血。堵塞可用5ml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沖管,如不能沖開或堵塞時間較長,應拔出導管。輸液完畢后,應抽取5ml封管液(25u/ml)將針頭2/3刺入肝素帽內進行正壓封管。導管堵賽在12小時內,及時采用2000u/ml的尿激酶進行疏通,有較高的成功率。

2.3 空氣栓塞 空氣栓塞常發生于深靜脈置管中,護士應及時更換液體。直觀起見固定要牢,做好標記,經常檢查導管深度。封管要及時,防止液體走空導致導管中進入空氣。封管后立即將連接管夾緊夾好,以免發生空氣栓塞。

2.4 導管漏液 由于使用時間長、頻率高、使用不當等原因,會造成導管與肝素帽銜接處漏液,此時應及時關閉液體,同時夾緊導管夾,在無菌操作下更換肝素帽并旋緊,加強巡視。

2.5 導管脫出、裂斷 由于腿部活動度大,汗液以及尿液易導致貼膜失去粘性,穿衣和睡眠中易不甚將導管拉出。導管置入后及每次換藥后都應妥善固定導管,各連接處必須銜接牢固。固定方法主要有膠帶固定、縫合固定等,以后者最為常用。神經外科病人易躁動,應適當約束肢體,加強巡視,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防止自行拔除導管。

上一篇: 農業經濟效益 下一篇: 茶文化的地域性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本韩国不卡中文字幕 |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 一本大道香蕉大在线日韩 | 日韩中文久久影院 |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激情国产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