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39: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工商管理跨考經濟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工商管理按大類招生培養,最大的受益者是學生,培養的學生具備“寬、專、交”的能力,即培養具備寬口徑、厚基礎、對專業學習深入了解的交叉復合型的人才 。工商管理大類招生有以下益處:一是對學生有益,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考生填報專業志愿的盲目性。我國現行的高等學校學科和專業設置比較細,大體上分為 11 個學科,71 個專業門類,幾百個專業。在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很多考生并不能準確了解各個專業的內涵。因此,在具體選擇專業時往往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實行大類招生就可以避免這種盲目性 ,而學生入學后,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生活,逐漸了解大學、學科、專業,不斷地尋找和發現自己的興趣點,全面了解和認識自己,再選擇學習和發展方向,這樣更符合學生利益 。因此 ,通過延遲專業選擇時間,從而能夠更加相對準確地預測和了解畢業時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專業的選擇能夠更加適合社會需求。二是有利于擴展學生的就業空間,大類招生的前2 年 ,學生學習共同的專業基礎課 , 后 2 年學習專業課。這樣就為學生建立起了一個學科發展平臺,使學生能夠得到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避免學生因過早進入專業學習而導致知識面狹窄。
2 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從當前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的教學體系來看,整個課程教學體系反映為傳統的單一知識傳授的課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特征表現為:培養出的學生基礎知識扎實,但知識面相對較窄,缺乏創新精神。
(2)培養的學生“專業不專”。工商管理專業是按照一級學科設置的本科專業,在培養上必然要求學生有較寬的知識面,但這容易使學生的知識學習不夠深入,產生對每個方向的知識都有所了解但又都不精的問題,很容易導致專業學習沒有側重,從而造成“專業不專”的問題,這對學生今后的就業存在一定影響。
(3)從教學安排來看,實踐課程不足 ,學生動手應用能力比較差。現有的工商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雖有暑期社會實踐、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環節,但由于時間短、資源少,難免使課程流于形式。為了適應現代化的社會對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工商管理專業應該把培養基礎知識扎實、適應面寬、一專多能的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作為培養目標。為此,新的課程體系應該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實際綜合能力的培養,包括社會適應能力、為人處事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種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為學生盡快適應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3 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大類培養的方法
(1)依據地方建設需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培養。地方高校的學生主要來自當地,畢業后也為該地區科技、生產、經濟建設服務。大多數地方工科院校是地方政府根據該地區經濟建設需求建立的,為此,學校在人才培養上應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實際需求情況來著力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從地方的實際需要出發確立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將工商管理專業大類培養目標定位于滿足多個崗位的專門人才。在這一目標的指導下,專業課程設置不能過細、過專、過窄,在抓必修課的同時,重視選修課的設置。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大類培養造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掌握工商管理專業知識、方法和技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做人、做事、做學問同步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適應性強、綜合素質高、有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寬口徑 )工程應用人才 ,富有求實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比如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工商管理大類招生中,市場營銷專業在培養學生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同時,依托“大土木”專業,該專業注重培養學生房地產及建筑材料營銷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使學生能在建筑企業、房地產企業、建材企業等方面從事市場營銷及相關工作[1-2]。
(2)對專業教學計劃的課程設置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優化。加強技術基礎課教學,合理增加選修課比例,不斷促進學科的交叉滲透,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比如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工商管理大類招生中,工商管理課程體系采用模塊式設計,分為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工商管理大類學科基礎與專業基礎課程、 專業與專業方向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等模塊,具體可以歸納為下列課程群:思想政治理論類通識類教育課程群、理論基礎課課程群、專業課程課程群實踐、創新及課外課程群。在專業課程群中 , 有體現工商管理大類特點的學科及專業基礎課程群和反映工商管理專業特點的專業課程群。在這一課程群的設置時,充分體現了經、管、法課程及建筑業特色課程的兼顧。工商管理大類課程群主要包括: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統計學、經濟法、財務管理、會計學原理、市場營銷、管理信息系統、運籌學、土木工程概論、技術經濟學 、建筑概論 、金融學等課程 。 其中大類學科基礎與專業基礎課程中必修課中增加了土木工程概論、建筑概論。大類學科基礎與專業基礎課程中選修課增加了建設法規、工程造價、管理決策模擬、工程項目管 、房地產營銷。
學校在人才培養上,應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兩套馬車并駕齊驅。一方面,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流動站培養體系完善,“應用型+實驗班+國際化+優秀學生轉專業+主輔修雙學位”多層次財經類人才培養模式效果突出;同時,實踐教學與社會需求緊密聯系,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前景廣泛。比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北京分行、中國光大銀行總行營業部、中信銀行、北京銀行每年招收我校畢業生四百余人,普華永道中天(德勤華永、畢馬威華振、安永華明)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每年招收我校畢業生一百人左右。
記者:現在正是填報志愿的關鍵時候,我想廣大考生非常愿意更多的了解您提到的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
曾慶梅:我可以詳細的介紹一下:
轉專業:打破一考定終身。優秀新生轉專業政策,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特長發揮。根據學校學籍管理有關規定,新生入學第一學期在本專業(方向)排名優秀,可以在第二學期申請轉專業。
比如2011年3月,在學校公布計劃后共有125名學生申請轉專業,經過院系推薦、轉專業考試、院系審核等環節,最后,2010級共有69名同學成功轉入自己喜歡的專業。通過對69名成功轉專業學生跟蹤調查發現,65.8%的學生因原專業不感興趣而申請并成功轉入自己喜歡的專業,轉專業后20.8%的學生表示非常適應新專業,72.9%的學生表示比較適應新專業,89.6%的轉專業學生表示對新專業的師資力量表示滿意。
為學生提供轉專業的機會,彌補了高考專業志愿填報中的盲目性、他主性帶來的負面影響和高考‘一考定終身’按專業招生模式的不足。學校實行優秀新生轉專業政策可以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潛力,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
按大類招生:培養寬口徑人才。學生大一上的都是大類別的通識課,等到大二再進行專業細分,這樣有利于減少報考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按大類招生,就是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學科大類或者文理科大類,不分具體專業進行招生。進校后,對低年級的新生進行通識教育,升入高年級后,按照學生的意愿再具體選擇專業、分流培養。
2012年,我校繼續在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信息學院實施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即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原6個專業及方向按照公共管理類,工商管理學院原6個專業及方向按照工商管理類,信息學院原2個專業按照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
大類培養和招生遵循“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是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是學校教學改革的深化和發展,也是學校進行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
輔修雙學位: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學校從2010年開始實施輔修雙學位政策。學生在輔修專業學習結束后,院系和教務處將分別對其學習成績進行審核。如輔修學分達到輔修專業要求,學校將頒發輔修專業證書。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將對獲得主修專業學士學位、輔修學分達到了輔修專業學位要求的學生進行審議。審議通過者,學校將頒發輔修學位證書。
2011年,學校結合輔修專業報名情況,在頭
年開設的金融學、法學、會計學等埔修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據了解,報名參加輔修的學生必須是二年級本科學生,其主修專業已開設的計劃內課程全部合格(包括補考合格),已修課程的平均學分績點不低于2.0。另外,學生必須跨類輔修,且每名學生只能報一個輔修專業。
社會對人才知識結構多元化的要求日益強烈。埔修雙學位教育成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培養跨學科人才的重要途徑。對學生來說,輔修雙學位教育改變了單一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加大了學生自主選擇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的機會,通過跨學科交叉學習,可以進步達到學科間知識融合的目的,開闊了學生視野,將在擇業上受益。
國際化人才培養示范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初見端倪。學校選擇經濟學院、勞動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會計學院、信息學院、統計學院、華僑學院作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示范單位,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實驗班、統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8個國際化人才路養示范專業,當年惠及學生人數近650人,超過入學人數的四分之一;核心專業課程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和雙語教學。培養學生扎實理論基礎、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核心專業課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進行全英文和雙語教學,選派優秀學生到國外大學學習就讀和交流考察機會多。通過推進人才培養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全英文和雙語課程的門數累計超過150門,有效夯實了國際化課程基礎;通過完善境外學分矮換制度、規定及流程,2011年度順利完成近200人次的境外學分轉換工作。
實驗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效果顯著。我校依托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一級學科、勞動經濟學國家級重點學科、企業管理北京市重點學科,開設了“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工商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的實驗班,探索高素質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實驗班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理論功底扎實、富有開拓精神、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的人才為目標,采用全程導師制、小班授課、核心專業課程全英文和雙語教學、重視研討和探究等教學模式。強化基礎課程教學,重視英語、數學基本功的學習和訓練,提高學生考研、出國留學以及就業的競爭力。
記者:怎么才能順利考上首都經貿大學?報考時應特別注意些什么?
曾慶梅:在京招生一、二批次均投放計劃分兩個批次錄取,為考生提供兩次選擇機會;根據近幾年的錄取情況,由于我校生源充足,相同考分本科一批一志愿考生專業滿足率更高;本科二批只錄取到第一志愿考生。如果希望到首都經貿大學學習,建議一批一志愿、二批一志愿都填報我校,各專業分數跨度大,考生選擇余地大。
2021十大最好專業一、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此專業屬于工科,更加適合男生,畢業以后的方向是跟電氣工程有關的系統運行,電力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等領域的工作,主要去向是大型國企,大型私營企業,還有跨國公司。
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此專業也屬于工科,男生女生都適合就讀。專業的就業前景廣闊,畢業生的主要去向是IT企業,國有機關,大中型企業的信息技術部門,另外,現在金融公司,銀行等對此專業的需求也非常旺盛,特別是銀行對此專業的招錄比例可以達到40%多。所以,此專業畢業以后的就業方向都是實力雄厚的企業或單位。
三、財務管理專業。
財務管理專業的就業率僅次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可以達到93%左右。主要原因是此專業的就業面非常寬,幾乎任何企業都需要此類人才。只是財務管理專業剛畢業的時候薪資相對來說比較低。但是,工作比較穩定,更加適合女生報考。
四、園林建筑專業
在園林大行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園林建筑專業就業前景非常廣闊。畢業后可以到各企事業單位及私營實體單位應聘園林建筑設計、施工、管理等工作崗位,如到建筑設計公司從事建筑設計工作,或者從事土木設計工作;到園林設計公司、景觀設計公司、景觀建筑等相關公司從事園林建筑設計施工、建筑施工管理、園林設計施工工作。
五、英語專業
畢業生適合于外經貿各部委、貿易公司、涉外機構、外商投資企業、跨國公司、金融國貿等單位的文秘、翻譯、業務人員或行政管理人員等工作,同時也適合于各級政府涉外部門、各類外向型企業或公司以及銀行、保險、海關、邊防、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門工作等工作。
六、醫學類專業
主要培養具備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醫學科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能夠在高等醫學院校和醫學科研機構等部門從事基礎醫學各學科的教學、科學研究及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醫學實驗研究工作的醫學專門人才。
七、機械專業
主要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業設計、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等。機械類機械專業所具備的廣度適應性,比如在設備維護、數控維修、環保設備設計等領域的應用。同時,機械類機械專業還涉及不少交叉科,通過這些知識的積累,也為跨機械專業、跨行業就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該類機械專業要求同學們具備敏銳的感受力和獨特的創造力,富于想象力,并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
八、國際經濟與貿易
培養了解現代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了解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貿易基本理論,具有國際視野、創新和開拓精神的應用型國際經貿人才。畢業主要去向為銀行外貿公司,證券公司,期貸公司政府涉外經濟部門等。
九、市場營銷
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市場營銷與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畢業主要去向為營銷專員,市場專員,市場推廣員,策劃專員,渠道拓展人員等。
十、工商管理
該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畢業主要去向為人事主管,銷售工程師,銷售助理,房地產及投行高級分析師經理。
志愿填報方法:五看三考慮一看自己所在學校前幾屆畢業生被錄取情況
北京大學法學院孫老師認為,中學教育規律性很強,一所中學的教學水平和質量也是相對穩定的,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大的波動。所以考生在填報志愿時,應充分了解自己所在學校前幾屆各分數段畢業生被錄取的情況,找到自己相對應的位置,選擇相關的學校和專業。
二看學習水平、身體條件和家庭經濟狀況
考生本人的自身條件主要是指考生的學習水平、身體條件、家庭經濟狀況等。錄取的結果如何主要取決于考生的學習水平。因此考生在對自己的水平有了正確的估計后,要重點研究與自己水平相應的那一層次的院校志愿及專業志愿。此外,自己的身體條件也要考慮到填報志愿中,如果身體某一部分報考受限,所選志愿一定要與其避開。再者,考生家庭經濟狀況也要在填報志愿時予以考慮,家庭經濟狀況差的,應優先選報不收費或少收費的學校及專業,例如:民族、體育、師范、航海、軍事等院校或專業,以減輕求學的經濟負擔。
三看目標高校近幾年的錄取信息
第一,要確定范圍。全國有1000多所高校,即使是“211工程”院校也有近百所,考生們應把范圍由大到小,由面到點進行圈定。
第二,要把圈定的學校分出批次。如第一批是哪幾所,第二批是哪幾所。
第三,要深入了解這幾所學校的辦學實力、特色,國內國際影響、招生章程等。包括學校的師資力量、科研水平、學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收費情況,碩士點、博士點的多少,師生比例、考研比例、就業情況、就學環境、錄取政策、招不招非第一志愿考生、招收計劃數、分數級差是多少等。有些可以通過網上或電話進一步咨詢。
第四,要重點分析高校近幾年的錄取信息,形成志愿梯度。所謂志愿梯度,是指錄取分數不同的院校或同一所大學不同專業之間的差異程度,這是在多年辦學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當然,隨著投入的不同,院校的發展有所變化,同時,隨著就業市場的變化,同一專業在不同時期也有冷熱之差異。在填報志愿時,一定要把最為心儀、有把握的高校放在第一志愿,之后的志愿排序應是依次降低的,而不是并列關系,形成志愿梯度這一點非常重要。
四看院校性質,是否為211、985院校。很多企業招聘時都會優先考慮211、985院校的學生
五看院校歷史,歷史反映了一個院校的成立與發展,尤其是重點院校,其成立與發展都是有一定歷史緣由的。比如北京大學就是由京師大學堂發展來的。同時一個院校的前身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渤海大學,我們乍一看,看不出他的性質,如果我們知道其前身為錦州師范學院,會變得很明朗
一考慮自己的志趣、特長和國家的需要
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無疑可以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而選擇國家建設急需的專業,能使青年人將來較可能做出重大貢獻。志趣和需要是相輔相成的,把志趣和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個人的價值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二考慮所填志愿實現的可能性
以招生院校在當地近三年的錄取分數統計為參考,分析各專業的檔次和“冷”與“熱”情況,結合自己的實力,正確填報專業志愿。不能單純看其絕對分,要更多地看其相對位置及其變化。
原則上第一專業的選擇應該是有希望錄取的理想專業;第二專業的選擇一定要穩妥,應該是能被錄取的專業?第三專業應該選擇可以“兜底”的專業。
三考慮“服從專業調劑”
當考生檔案調入學校后,由于名額所限未被所報專業錄取時,若考生“服從專業調劑”,自然擴大了本人被錄取的機會。因此,每個考生都應慎重對待。是否“服從專業調劑”必須明確表態,不可含糊不清,也不可空著此欄不填。凡“空白”者,均作為“不服從專業調劑”對待。若“服從專業調劑”,希望考生具體寫明服從哪些專業或哪類專業,或除哪些專業以外其他任何專業的調配。
[中圖分類號] F0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9-0010-06
一、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定義
跨組織信息系統(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IOIS)的概念也可以稱為組織間信息系統,或稱為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簡稱EDI)。早在20世紀60年代,青年經濟學家費利克斯?考夫曼(Kaufman,1966)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論文最早提出了跨公司邊界數據系統(data systems that cross company boundaries)的概念[1],但這一問題直到20世紀80年代由于跨組織理論(inter-organizational theory)研究的興起,才開始引起管理學界的廣泛注意(Caveye and Cragg,1995)[2]。
事實上,數據管理研究者斯蒂芬尼?巴雷特和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教授本?康辛斯基(Barret and Konsynski,1982)最早提出了跨組織分享信息資源系統的概念。他們認為,跨組織信息系統是“兩個以上的組織之間分享信息資源的系統。”[3]
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卡什和康辛斯基(Cash and Konsynski,1985)認為,跨組織信息系統是“一個被兩個或多個公司所分享的自動化信息系統。”[4]布羅克大學(Brock University)教授約翰斯頓等人(Johnston and Vitale,1988)從技術角度論證到,跨組織信息系統是“一個建立在計算機及通訊技術之上,以便進行資料的建立、儲存、轉換及傳送的系統。跨組織信息系統和(企業)內部的分布式信息系統不同處在于可使信息跨越組織疆界傳送。”[5]
紐約大學教授巴科斯(Bakos,1991)首先提出電子化市場系統(electronic market system)的概念,因當時互聯網(internet)尚未出現,他以系統觀點探討的電子化市場系統,實質上是一個跨組織信息系統。“電子化市場系統是一個讓買賣雙方交換產品價格與相關信息的組織間信息系統。”他從組織間關系角度進一步指出,跨組織信息系統是一個“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跨越組織疆界的系統。”[6]
芬蘭計算機與電子商務中心副主任雷馬?索米教授(Suomi,1994)提出,跨組織信息系統是一個或一個以上獨立管理的組織以計算機內存對計算機內存進行溝通的系統。但不包含實體媒體(physical media)傳輸的系統。他更進一步地說明,有些以通訊為基礎的系統并不符合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定義,最常見的情形就是有兩個組織,但是在使用與管理上,其管理決策來自相同的來源。[7]弗羅里達國際大學教授庫馬等人(Kumar and van Dissel,1996)認為,跨組織信息系統是“一個以信息與通訊技術為基礎,跨企業體的系統。跨組織信息系統可視為規劃及管理跨組織間合作的機制。”[8]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拉姆?庫馬和康尼?克魯克(Kumar and Crook,1999)認為,跨組織信息系統是聯結多個組織的信息技術基礎系統。[9]德克薩斯A & M大學教授麥克列勞德和謝爾(McLeod and Schell,2003)認為,跨組織信息系統是組織間聯結成的團體形成的一個單一系統,共同完成一致的共同目標。[10]
我們認為,對跨組織信息系統的理解,必須抓住以下五個要點:(1)跨組織信息系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組織之間的信息資源系統”;(2)跨組織信息系統“跨越了組織疆界”;(3)跨組織信息系統能夠在組織之間確保電子數據交換(EDI)的實現;(4)跨組織信息系統是一個支撐跨組織業務活動的“信息系統”;(5)跨組織信息系統是組織間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而構成的系統。
綜合以上要點,可以定義跨組織信息系統以信息與通訊技術為基礎,特別是以網際網絡為基礎,跨越組織疆界來實現兩個或多個組織之間的信息流動,其主要目標是使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進行有效的交易處理,是讓買賣雙方進行溝通、意見分享、廣告競標、交易、管理庫存等商業行為的網絡平臺,例如傳送訂單、票據和支付等。這個網絡平臺表現出合作(collaboration)、協調(coordination)與溝通(communication)等三個方面的特性。這個信息系統可以提升公司的生產力、彈性與公司的競爭力。
二、跨組織信息系統研究的理論視角
從跨組織信息系統研究的理論視角上看,主要有信息經濟學學派(information economic school)與社會政治學派(socio-political school)兩派論點。
巴科斯(Bakos,1991)從信息經濟學的理論視角指出,建立和使用跨組織信息系統可以降低搜尋成本,增進市場效率與廠商競爭力,使跨組織信息系統具有戰略應用的價值。[11]賓州大學教授邁克爾?卡茨等人(Katz and Shapiro,1985)從信息經濟學角度指出,跨組織信息系統對相關產業與廠商產生了更加強烈的外部經濟效果,進一步產生規模報酬遞增的網絡效益。[12]
信息經濟學視角進一步引入交易成本理論和資源依賴理論來解釋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建立和使用對組織發展的重要性。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從跨組織信息系統的種類來看,每一種跨組織信息系統都有不同的特性以及交易的頻率。根據交易成本理論的假設,企業都是自利的且存在可能的投機行為。因此,跨組織信息系統的研究對象更多的是電子采購系統和電子交易系統,企業間的關系是基于買賣關系,主要考慮因素還是經濟因素。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教授唐尼等人(Doney and Cannon,1997)認為,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深化,企業間接觸層面越來越廣,與其他企業接觸的交易頻率越頻繁,這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企業間互動機會,通過跨組織信息系統可以更熟悉合作企業的行為。這是一種基于互相認同對方價值觀所產生的認同式信任(identification-based trust)[13]。所謂的認同式信任是基于將對方的渴望以及意圖內化(internalization)而產生的認同。可以有效了解、同意并贊同對方的要求,進而有效地為對方著想。因此,不必過于保護自己的權力,因為雙方都堅信對方會有好的行為表現(Lewicki and Bunker,1996)[14]。而資源依賴理論認為,組織對資源的意圖在于控制其它組織需要的資源,同時降低本組織對其他組織的資源依賴性(Pfeffer and Salancik,1978)[15]。因此,組織之間會存在相對強勢與相對弱勢,以及利用跨組織信息系統來增強或降低組織的資源依賴性問題。德克薩斯州立大學教授魏和吉布森(Wey and Gibson,1991)認為,跨組織信息系統的使用可降低組織的依賴性:通過其它組織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戰略性資源(strategic resources),可以降低組織的依賴程度[16]。從“資源依賴”視角來看,跨組織信息系統是一種控制機制(control mechanism),既是市場型協調控制機制(market mechanism),也包括了科層型協調控制機制(hierarchy mechanism)。
而社會政治學派則認為,建立和使用跨組織信息系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取得對關鍵資源的控制,以減少他們在關鍵資源獲取時的不確定性;跨組織的關系即使不具有成本效益,仍可因其它社會政治力量而存在。社會政治學派進一步引入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簡稱SET),強調權力、信任對建立和使用跨組織信息系統的重要性。衣阿華州立大學教授普雷姆庫馬等人(Premkumar & Ramamurthy,1995)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探討了企業建立和使用跨組織信息系統及電子數據交換(EDI)的影響因素。他們指出,大多數以信息經濟學理論視角探討的是理論或個案,使得研究結果很難概念化,且模式無法適當地捕捉其整體環境的復雜性[17]。今天,利用跨組織信息系統建構電子化供應鏈管理成為供應鏈管理的趨勢。如同供應鏈的效益取決于所有參與成員的整合一樣,跨組織信息系統的成功也取決于所有參與成員的整合(Premkumar et al., 1994)。[18]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信任、權力會影響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建立和使用。權力的關鍵是依賴,越依賴對方企業表示對方越有權力。影響策略(influence strategies)可視為權力的行使。影響策略是指某個公司企圖影響目標公司所采取的溝通行為(Frazier and Summers,1984)[19]。普雷姆庫馬等人(Premkumar & Ramamurthy,1995)批評持信息經濟學觀點的奧利弗?威廉姆森和威廉?大內等人(Williamson and Ouchi,1980)[20]完全忽略了權力(Power)在他們經濟學分析中所扮演的角色[17]。從制度層面上看,跨組織信息系統不僅僅是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間的不完全合約,它更像是一種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著眼于未來收益的開放性合約,對長期利益追求使得合作各方拋棄了短期的機會主義行為。跨組織信息系統與網絡合作產生的地區優勢、產業能力等優勢是無法單純用不完全合約來解釋的。社會交換理論強調,交換行為的公平/不公平的結果會影響其后的行為,如果對于之前的交換行為感到不公平,對之后交換的行為會有負面影響。佛羅里達大學市場學教授加尼桑(Ganesan,1994)認為,對合作伙伴的滿意度代表對過去合作的公平程度,這種公平程度進而影響未來雙方互動的信心,從信任的發展角度來看,過去合作的結果會影響對交換關系的信心[21]。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詹姆斯?安德森和詹姆斯?納魯斯(Anderson and Narus,1990)認為,滿意不僅代表雙方的關系,滿意度越高越傾向雙方長期的關系。伙伴關系的滿意不僅是一種關系品質,而且也會影響將來關系的繼續發展。[22]也就是說,過去合作的滿意度提供了評估對方是否值得信任,以及未來是否繼續發展關系的評估因素。挪威學者弗雷德?塞爾內斯(Selnes,1998)指出,信任是客戶行為的重要決定因素,合作的滿意會影響信任的程度。用戶界面,反應性和可靠性是影響e化服務質量技術層面的因素,通過信任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客戶保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跨組織信息系統也迅速延伸到各個行業[23]。
社會政治學派強調,組織間關系是以信任為基礎的。信任是多維度的,既包括了信息經濟學和交易成本理論所強調的計算式信任(calculus-based trust)、認同式信任(identification-based trust)和制度式信任(institution-based trust),也包括了社會交換理論所強調的知識式信任(knowledge-based trust)、關系式信任(relational trust)和過程式信任(process-based trust)等。信任也是多層次的,包括個人、團體、企業乃至制度的層次。信任是動態的,會隨著雙方互動的經驗而發生改變。德雷克塞爾大學(Drexel University)助理教授杰芬等人(Gefen et al.,2003)指出,知識式信任是基于熟悉(familiarity),熟悉是一種關于事情發生的人、事、時、地、物的經驗[24]。從關系的發展來看,過去合作的經驗會影響雙方關系是否繼續擴張。如果對過去合作經驗感到滿意,才會有驅使雙方關系更進一步的動力。反之,則會降低繼續合作的意愿(Dwyer et al.,1987)[25]。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古拉提(Gulati,1995)認為,基于信賴過去合作的經驗,熟悉會抵銷交易對手可能的投機。由此可知,知識式信任的建立是基于過去的互動的經驗。[26]美國楊百翰大學麥里特學院(Marriott)教授杰弗里?戴爾和楚烏金(Dyer and Chu,2000)研究也指出,雙方合作時間越長則信任越高。知識式信任是基于對方行為表現對它的預期所產生的影響,如果對方行為表現符合預期則會增加滿意(satisfaction)[27]。
信息經濟學學派批評社會政治學派過分注重信任、權力對建立和使用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影響,而忽略了對成本效益的重視。北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助理教授威爾內爾等人(Wilner, Koch & Clammer,1992)在一項針對技術投資的研究中指出,放棄成本效益數量評估的后果是公司必須承擔以“信念”(faith)來做評估標準的風險[28]。
在我們看來,正是分工的演進,導致了信息的分散化(deconcentration of information)和信息的不對稱(asymmetry of information),這就需要通過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來限制起源于信息不對稱的機會主義行為,使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能夠分享不同專業信息所創造的生產能力,并通過瓦爾拉價格協調機制(Walras mechanism)達到內生交易成本的降低。這里,我們看到,在網絡組織的生產體系中,分工是一個演進的過程,決定分工演進的是交易成本。網絡經濟條件下的分工經濟或聯結體經濟的主要客觀基礎來自于信息產品的共享性。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組織內部的信息、技術等共享性生產要素,可以在不存在交易成本的前提下由一個生產過程轉移到另一個生產過程。各種電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機、電子計算機和傳真機等信息裝置,保證了各個知識工人、團隊和模塊化組織的聯結,由模塊化組織組成的網絡組織本身就是一個協作網絡(collaborative network),具有聯結體經濟的效率性。我們認為,基于關系的隱性知識和知識式信任顯著地影響著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建立和使用。
三、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的意義
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的最重要意義是為了支持組織之間的合作。跨組織合作是跨組織信息系統使用的前提,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建立和使用通常也表示雙方更進一步的合作。公司間建立這種關系的可能性一直都存在,但在過去,公司之間很難有這樣的合作。原因很簡單,公司間缺乏足夠快速和準確的有效方法共享信息。通過人工協調,把貨物經由一套共享的分銷系統送給客戶只會變成一場物流管理上的噩夢。但在今天,利用互聯網和相關的通訊技術,這種協作馬上變得切實可行,從而為具有創新精神的公司提供了全新的機會(Hammer,2001)[29]。我們認為,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可以促使交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主要表現在信息技術促使信息交換成本的減少,節約了交易過程中的結算費用和結算時間,減少了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等待、停頓和庫存時間。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能夠把分散在不同領域和由不同主體掌握的信息聯結起來,產生了累積和互補效應,并創造出新的、更有價值的信息。
大量的研究表明,跨組織信息系統是由于組織間為了某種共同的戰略目標,為了能共同做出決策,因而衍生出雙方信息分享需要而存在的。庫馬等人(Kumar and van Dissel,1996)指出,跨組織信息系統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支持或實現兩個以上組織的活動或戰略聯盟[8]。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本索(Bensaou,1997)發現,信息技術的采用加深了組織合作的程度,信息技術的使用也改善了“旗艦企業”(flagship enterprise)或主公司(hostcompany)與供貨商之間的關系[30]。庫馬和克魯克(Kumar and Crook,1999)指出,跨組織信息系統需要雙方的互相合作,通常建立和使用跨組織信息系統的雙方都通過契約建立長期的電子商業關系[9]。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教授維加亞塞拉什(Vijayasarathy and Tyler,1997)指出,電子數據交換(EDI)的使用會改善雙方的合作,使雙方合作滿意以及成效更高,推動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建立通常是由中心廠發起的。影響跨組織信息系統創建的因素包括:節省成本、戰略利益、交易伙伴的壓力以及改善渠道關系和管理。[31]
從某種意義上說,組織間關系決定跨組織信息系統的投入。組織間的關系越密切,雙方信息分享的需求越高,對跨組織信息系統投資也就越迫切。支持跨組織間的信息分享是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的目標所在,如果組織間沒有合作關系進而產生信息分享的需求,也就不需要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存在。邁爾斯和斯諾(Miles and Snow,1992)強調,跨組織信息系統的成功必須基于組織間的合作,而非競爭[32]。
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可以改善企業的競爭力和獲取戰略資源。澳大利亞南威爾斯大學教授查特菲爾德等人(Chatfield and Bjorn-Andersen,1997)指出,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不僅可以改善競爭力,而且賦予了更多未來競爭優勢的戰略資源,并可支持新的戰略,包括客戶服務、銷售、價值鏈運籌聯系和降低成本。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大家更是一致看好企業對企業(B to B)電子商務的規模,跨組織信息系統又更加受到重視[33]。
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建立和使用不僅降低組織間的溝通成本(Malone et al., 1987),更讓組織間密切合作,創造出企業的競爭優勢(Johnston and Vitale, 1988)[5]。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奧凱福(O’Keffe,2001)強調,互聯網的興起大幅度降低了組織交易的成本(包括溝通成本、搜尋成本等),互聯網降低的并不僅僅是企業內部交易成本,它還可以進一步降低企業外部交易成本,但先決條件是企業間和交易伙伴間有良好合作關系存在[34]。
無疑,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對組織變革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信息成本上。從信息成本來看,網絡組織的資源配置效率高于科層制組織的原因在于,網絡組織可以將有限的、固定的信息交流渠道替換成眾多的、彈性的信息交流渠道,這些交流渠道可以分為縱向交流渠道和橫向交流渠道,交流渠道的擴大促進了信息的傳播,使網絡組織內各個模塊化組織更對稱地掌握信息,降低了信息成本。模塊化組織更適合信息的采集、處理、傳播,信息成本較小,可以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
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可以形成一種新的組織運行機制。麻省理工大學教授馬龍等人(Malone et al.,1987)指出,由于科技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降低了溝通成本,促使市場型協調控制機制能夠與更多的供貨商接觸,科層型協調控制機制能與上游廠商進行更密切的整合,進而形成電子化的市場(electronic markets)以及電子化的科層制度(electronic hierarchies)的實現,讓價值鏈(value chain)上的組織間更緊密地結合[35]。德威爾(Dwyer et al.,1987)指出,當企業開始增加對其伙伴的承諾,表示企業間開始轉向關系的交換而非市場的交換[36]。庫馬等人(Kumar and van Dissel,1996)指出,跨組織信息系統中的組織關系較傳統的公平交易關系(arm’s-length)承擔了更多合作與協調[8]。
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有利于企業實現跨公司業務流程(cross-company processes)重組。邁克爾?哈默(Hammer,2001)指出,雖然“供應鏈整合”(supply chain integration)這一概念已出現了一段時間,但很多公司卻難以把它變成現實。在大多數情況下,問題的原因在于這些公司把供應鏈整合僅僅看作是技術上的挑戰,而沒有認識到它其實是對業務流程和管理的挑戰。他強調,不同公司間相互獨立的流程現在被聯接和結合在了一起,并且像一個單一流程那樣運作。新技術也許只是一種粘合劑,而更重要的創新則是人們思維和工作方式的改變。哈默舉例說到,現在,惠普公司訂單的任何變化,都會立即傳遍整個供應鏈,使供應鏈上的每家公司都能迅速作出反應。這個新的整合流程的核心是惠普公司建立的一套計算機系統。通過這個系統,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當都能夠共享信息。[29]基(Malecki,1999)認為,跨組織信息系統主要應用范圍涵蓋了企業與企業間通過企業內網絡(intranets)、企業外網絡(extranets)和互聯網(internet),將重要的企業信息與知識系統與其供貨商、經銷商、客戶、內部員工及相關合作伙伴緊密結合;通過網絡技術,改變原有企業流程,比電子商務具更寬廣之觀念,其中主要的技術應用范圍包含:企業流程再造、顧客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知識管理、企業智能等,以創造、傳遞及累積企業價值[37]。這個新的整合流程的核心是“旗艦企業”建立的一套計算機系統。通過這個系統,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都能夠共享信息。“旗艦企業”訂單的任何變化,都會立即傳遍整個供應鏈,使供應鏈上的每家公司都能迅速做出反應。維羅斯基等人(Vlosky, Smith and Wilson,1994)強調,不只是供貨商,顧客行銷、銷售、以及管理信息系統之間的整合也是一項重要的需求[38]。明尼蘇達大學教授里津斯等人(Riggins and Mukhopadhyay,1994)認為,為了完全掌握電子數據交換(EDI)的優點,企業必須將其內部與外部的信息系統整合。為此他們還提出了“企業伙伴再造工程”的概念,也就是對交易伙伴的內部企業流程與技術實行的重新設計,以便在大幅度降低交易及產品成本的同時,也能提升服務與產品品質[39]。管理信息系統咨詢顧問沃爾頓和米勒(Walton and Miller,1995)認為,組織之間投資電子數據交換(EDI),代表雙方從單純的市場交易關系轉向合作的連結[40]。韓國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李俊浩等人(Lee et al.,1999)的研究指出,如果電子數據交換(EDI)的成員都能重新改變其作業程序,可以大幅度地改善跨組織合作的效益[41]。韓國世宗大學(Sejong University)李尚在等人(Lee and Han,2000)也指出,當電子數據交換(EDI)正式與非正式的高度整合后才能改善成效[42]。如同供應鏈的效益取決于所有參與成員的整合一樣,跨組織信息系統的成功也取決于所有參與成員的整合(Premkumar et al., 1994)[18]。美國電子商務戰略公司首席執行官拉維?卡拉克塔和瑪席亞?羅賓森(Kalakota and Robinson,1999)認為,企業的流程應用和組織結構廣泛的整合,可以在互聯網經濟時代創造一個高績效的企業經營模式,將傳統的公司轉型成為一個新的e化公司,是一個成功的電子商務之基礎[43]。作業程序的改善有賴跨組織緊密合作,共同消除供應鏈上沒有效益的部分,如果雙方沒有緊密的關系,在作業程序改善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利益的關系而導致合作破裂。
我們認為,信息技術迅速降低了跨組織合作的障礙,跨組織合作比過去更加容易。借助網絡平臺,組織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傳輸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除了上述作用外,還具有以下作用:
1.跨組織信息系統可以使組織間協調成本降低,促使“旗艦企業”保留核心的協調、控制、信息管理活動,其余則大部份或全部外包。
2.跨組織信息系統可以降低資產專用性,促使“旗艦企業”與合作伙伴建立功能導向的暫時性關系。
3.跨組織信息系統能降低產品描述復雜度,促使“旗艦企業”以聯盟的方式組成,提供專長能力,通過網絡平臺實時處理和傳播信息。
四、結 論
今天,在許多產業中,跨組織信息系統已經成為提升組織間的整體經營效率,獲取企業獲取優勢的利器。然而,一個企業是否引進跨組織信息系統,必須對跨組織信息系統所帶來的是威脅或機會進行審慎地考慮。這就要求企業從不同角度來審視目前的環境和本身所具備的條件,以決定是否創建跨組織信息系統。
我們認為,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基礎是跨組織的合作。因此,探討影響跨組織信息系統必須研究跨組織合作的機制。組織間的合作就像人際間的合作一樣會有沖突存在,良好的跨組織關系則可以緩和沖突發生。我們強調,越密切合作的組織,信息分享需求越高,因此越重視跨組織的信息整合。同時,組織間關系越好,越能夠化解跨組織合作產生的沖突。組織間關系越緊密,對跨組織信息系統的創建和管理越有正向幫助。
[參考文獻]
[1]Felix Kaufman. Data systems that cross company boundari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 1966, 44 ,(1/2):141-145.
[2]Angele L. Caveye and Paul B. Cragg.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success of customer oriented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995, 4 ,(1): 13-30.
[3]Stephanie S. Barrett and Benn R. Konsynski. Inter-organizationinformation sharing systems[J].MIS Quarterly, Special Issue,Fall 1982, 6 ,(5): 93-105.
[4]James I. Cash and Benn R. Konsynski. IS redraws competitiveboundarie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5, 66 ,(3/4):134-142.
[5]H. Russell Johnston and Michael R. Vitale. Creating competitiveadvantage with interorganis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J]. MISQuarterly, June 1988, 12 ,(2): 153-165.
[6]J. Yannis Bakos.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electronic marketplace[J]. MIS Quarterly, September 1991, 15 ,(9): 295-310.
[7]Reima Suomi. What to take in account when building an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J].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nagement, 1994, 30,(1): 151-159.
[8]Kuldeep Kumar and Han G. van Dissel.Sustainable collaboration:Managing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J].MIS Quarterly, 1996, 20 ,(3): 279-300.
[9]Ram L. Kumar and Connie W. Crook. A multi-disciplinaryframework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J].The Data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1999, 31,(1): 22-36.
[10]Raymond McLeod, Jr., and George Schell. 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s. (International Edition) 9th Edition [M].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3.
[11]J. Yannis Bakos. Information links and electronic marketplaces:The rol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in verticalmarket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Fall1991, 8 ,(2): 31-52.
[12]Michael Katz and Carl Shapiro. Network externalities,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 75,(3): 424-440.
[13]Patricia M. Doney and Joseph P. Cannon. An examination ofthe nature of trust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Marketing, 1997, 61,(4): 35-51.
[14]Roy J. Lewicki and Barbara Benedict Bunker. Developing andmaintaining trust in work relationships[A]. in Tom Tyler andRoderick Kramer (eds.). Trust in organizations: Frontiers of theoryand research. [C].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1996. 114-139.
[15] Jeffrey Pfeffer and Gerald R. Salancik. The external control of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y perspective. [M]. 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8.
[16]Jason Y. J. Wey & David V. Gibson.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environment on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 An integration oftransaction costs and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s[Z].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our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1991, 501-507.
[17]G. Prem Premkumar and Keshavamurthy Ramamurthy. The roleof interorganiz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on the decision modefor adoption of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J].Decision Sciences,1995, 26,(3): 303-336.
[18]G. Prem Premkumar, Keshavamurthy Ramamurthy and SastriNilakanta.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Aninnovation diffusion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s, 1994, 11,(2): 157-186.
[19]Gary L. Frazier and John O. Summers.Perceptions of interfirmpower and its use with a franchise channel of distribu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May 1986, 23,(5): 169-176.
[20]Oliver E. Williamson and William G. Ouchi. A rejoinder." InAndrew Van De Ven & William F. Joyce (Eds.), Perspectives inorganizational design and behavior[M].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 1981. 387-390.
[21]Shankar Ganesan. Determinants of long-term orientation in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 April 1994,58,(2): 1-19.
[22]James C. Anderson, James A. Narus.A model of distributorfirm and manufacturer firm working partnerships[J]. Journal ofMarketing, January 1990, 54,(1): 42-58.
[23]Fred Selnes.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rust andsatisfaction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European Journalof Marketing, 1998, 32,(3/4): 305-322.
[24]David Gefen, Elena Karahanna and Detmar W. Straub. Trustand TAM in online shopping: An integrated model[J]. MISQuarterly, 2003, 27,(1): 51-90.
[25]F. Robert Dwyer, S Paul H. Schurr, and Sejo Oh.Developing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Marketing, April1987, 51,(2): 11-27.
[26]Ranjay Gulati. Does familiarity breed trust? The implication of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al choice in alliances[J]. 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1): 85-112.
[27]Jeffrey H. Dyer and Wujin Chu. The determinants of trust insupplier-automaker relationships in the U.S., Japan, and Kore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0, 31,(2): 259-285.
[28] Neil A. Wilner, Bruce Koch and Tom Klammer. Justification ofhigh technology capital investments: An empirical study[J].TheEngineering Economist. 1992, 37,(4): 341-352.
[29]Michael Hammer. The super efficient company[J].HarvardBusiness Review, 2001, 79,(9/10): 82-91.
[30]M. Fontainebleau Bensaou. 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The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U.S. andJapanese supplier relations[J].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1997, 8,(2): 107-124.
[31]Leo R. Vijayasarathy and Michael L. Tyler.Adoption factorsand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use: A survey of retail compan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1997, 25,(9): 286-292.
[32]Raymond E. Miles and Charles C. Snow. Causes of failure innetwork organization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Summer, 1992, 34,(4): 53-72.
[33]Akemi Takeoka Chatfield and Niels Bjorn-Andersen. The impactof IOS-enabled business process change on business outcomes:Transformation of the value chain of Japan airlines[J].Journal of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1997, 14,(1): 13-40.
[34]Michael O' Keeffe. Myths and realities of e-commerce in theperishable foods industries: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reputation andrelationship asset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Journal, 2001, 6,(1): 12-15.
[35]Thomas W. Malone, Joanne Yates, and Robert I. Benjamin. Electronic markets and electronic hierarchies[J]. Communicationsof the ACM, 1987, 30,(6): 484-497.
[36]F. Robert Dwyer, S Paul H. Schurr, and Sejo Oh. Developing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 April 1987,51,(2): 11-27.
[37]Edward J. Malecki.Digital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the rural south: An analysis of Tennessee[A].in Peter Stenberg,editor, Telecommunications i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Moscow, Idaho: Salant, Priscilla, Western Rural DevelopmentCenter, 1999. 7-14.
[38]Richard P. Vlosky, Paul M. Smith & David T. Wilsion. Electronicdata interchang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 case study[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1994, 9,(4): 5-18.
[39]Frederick J. Riggins and Tridas Mukhopadhyay.Interdependentbenefits from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 Opportunities for businesspartner reengineer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Systems, 1994, 11,(2): 37-57.
[40]Lisa Williams Walton and Linda G. Miller. Moving toward LIStheory development: A framework of technology adoption withinchannel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5, 16,(2):117-135.
[41]Ho Geun Lee, Theodore Clark and Kar Yan Tam.Researchreport: Can EDI benefit adopters?[J].Information SystemsResearch, 1999, 10,(2): 186-197.
[42]Sangjae Lee and Ingoo Han. The impact of EDI controls on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EDI implementation and performance[J].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13,(4): 25-33.
[43]Ravi Kalakota and Marcia Robinson. E-business: Roadmap forsuccess (Addison-Wesle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ies)[M].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 Wesley, December, 1999.
Reviews on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Peng Xiaoyan
最近幾年,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錄取中,許多學校的工程管理專業都采取大類招生,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所謂大類招生,就是將原來的本科招生專業并入該專業所屬的學科大類、一級學科、專業院系或相近的一級學科下面招生。如按照1998年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的劃分,管理科學與工程是管理學門類下的一個一級學科,其下設管理科學、工業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和工程管理四個二級學科專業,招生時,在招生專業上不以二級學科專業名稱招生,全部按管理學、或管理科學與工程、或工商管理、或土木工程等招生。待學生進校一段時間學習了基礎平臺課程后,再根據學生的選擇意愿,二次分配到二級學科專業中學習。
按大類招生可以使學生學習廣博的知識,拓寬知識面,牢固基礎,實現由學生接受單一學科背景下專業教育,向接受多學科交叉、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教育的轉變。同時也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利。尤其是對一些在高考填報專業志愿時,對很多專業不了解,盲目選擇專業的學生很有指導意義。即讓學生進入高校后,待他們對各專業的實力、就業前景和發展趨勢有所了解后,給予他們二次選擇專業的機會,對于彌補志愿填報的盲目性,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但從近幾年各高校的大類招生運行情況看,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培養的畢業生難以滿足新經濟的需要,工作適應能力差,學生不如原來按具體專業招生的畢業生受企業歡迎。其次,在教學中出現課程關系混亂,專業間矛盾突出,時間分配不合理,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等問題。本文擬在分析目前我國工程管理大類招生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具體實際,提出專業建設的一點建議。
為了研究我國目前工程管理專業大類招生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筆者特設計了三種調查問卷,包括教師調查問卷,企業調查問卷和學生調查問卷。分別向目前我國開設了工程管理專業并且按大類招生的學校發放調查問卷,調查任課教師和工程管理專業在校學生對大類招生的看法和建議。同時也向從事工程建設領域的企業發放了調查問卷,了解企業同行對工程管理實行大類招生的看法和建議。教師問卷發放60份,收回59份,學生問卷發放100份,收回90份,企業問卷發放50份,收回48份。
一、工程管理大類招生的基本現狀
根據調查,目前我國各種層次的本科教育中,有300多所高校開設了工程管理專業。在201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高考招生中,有25所學校的工程管理專業按大類招生。其中,實行大類招生的第一批本科重點院校有17所,第二批本科一般院校有8所。工程管理歸屬于土建類(或土木工程)專業一級學科招生的學校有10所,歸屬于電子信息科學類一級學科招生的學校有1所,歸屬于管理科學與工程類一級學科招生的學校有13所,歸屬于工商管理學一級學科招生的學校有1所。具體統計見表 1所示。
各學校的工程管理大類招生基本都是從2004年以后開始的,只有個別學校在1999年沒有開設工程管理專業時,在其他相近專業中開設了工程管理方向,但并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大類招生。
也有的學校雖然實施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大類招生,但卻把工程管理專業單列招生,沒有列入管理科學與工程大類中。如南昌大學的管理科學與工程類下各專業雖按大類招生,但卻把工程管理單列招生,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大類招生下只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二個專業。又如吉林大學、福州大學的管理科學與工程類下各專業也按大類招生,而把工程管理單列招生。
所有學校按大類招生的培養模式中,總共有三種培養模式:“1+3模式”、“1.5+2.5模式”和“2+2模式”。其中按“1+3模式”培養的學校有15所,按“1.5+2.5模式”培養的學校有8所,按“2+2模式”培養的學校有2所。
二、工程管理大類招生存在的問題
大類招生不僅是一個新生事物,也是高等學校目前招生發展的趨勢。但是,根據最近幾年工程管理大類招生在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任課教師的反應情況看,存在很多不足。主要體現在:
1.打亂了課程之間的層次遞進關系
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例。工程管理專業從2007年開始實施大類招生,現擁有在校學生近300人。2007年招生時,工程管理放在管理學大類下招生,采取“2+2模式”培養,即前二年所開課程與所有管理學其他專業課程相同。許多工程管理的專業基礎課程,如工程制圖、工程測量、土木工程概論、工程力學、工程結構等全部放在第5學期。由于時間緊迫,一些專業主干課,如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等也必須放在第5學期。這樣完全打亂了課程之間的層次遞進關系,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和教師的教學難度。根據課程的相關關系,工程制圖和土木工程概論必須先于工程力學、工程結構開設,工程力學、工程結構又必須先于工程造價、工程項目管理開設。
2.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由于大類招生打亂了課程之間的層次遞進關系,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也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由于按大類招生,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中,參與討論的人員和專業眾多,為了“和諧”,人為地加入了一些與工程管理專業關系不大的課程。這些課程不僅占據了學生學習的寶貴時間,還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課程分配不均,個別學期負擔過重
按大類招生,只有后二年才能安排工程管理的專業課,而后二年中,第7學期學生將投入大量的時間找工作,第8學期學生全部做畢業設計(論文),其實,真正用于學習專業課的時間只有第5學期和第6學期。這樣一來,大量的課程必須排在第5學期和第6學期,這二個學期不僅課程門數多,而且許多先行知識沒有學習,導致學生的學習負擔非常重。
4.理論課和實踐課的學分標準不合理
目前我國許多學校都是實行學分制,學生必須修滿規定的學分數才能畢業。根據調查,大部分學校的理論課程是16學時、18學時或20學時為1學分,實踐課程有1周1學分、1周1.5學分,甚至個別是1周2學分。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例,理論課程是16學時1學分,實踐課程是1周1.5學分。從實際看,實踐課程折合的學分數太高,開設幾門實踐課后學分總數就超過了學校規定的學分總數限額。工程管理是一個實踐性要求很強的專業,應該降低實踐課的折合學分數,以增加實踐課的門數。筆者認為1周1學分比較合理。
5.二次選專業時矛盾突出
按大類招生,學生二次選擇專業時已經進校相當長的時間了,學生對學校各專業的師資力量、就業前景和發展趨勢比較了解。所以,對于那些師資力量強,就業前景好的專業,選擇的人非常火爆,而對那些就業前景差的專業則門庭冷落。以我校為例,2009年學生在二次選專業時,選擇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達到招生人數的200%,而其它專業最少的只有4人填報。這不僅加大了學生之間的競爭和矛盾,更加劇了專業之間和教師之間的矛盾。
6.影響專業布局
學生在二次選擇專業時,除了根據自己的興趣、就業前景和師資力量來理性選擇以外,部分人具有從眾心理,看見別人選什么專業,就跟從選擇,沒有從自身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出發來理性選擇。如一些艱苦專業、冷門專業或雖然容易就業但工資低的專業,選擇的人數很少。此外,由于學生的閱歷所限,只能看見眼前的就業情況,難以預測幾年后的就業前景,也導致學生從眾地選擇專業。這使得一些專業選擇的人數非常少,但這些專業又是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須需的專業。這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同時影響了專業的合理布局,甚至會對某些專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若干年后,可能造成專業的失衡,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大類招生下工程管理發展建議
1.歸屬到土建類招生
工程管理不同于管理學門類其他專業,有其特殊性。工程管理是一個跨土木工程、經濟、管理和法律的復合型專業。按照建設部制訂的培養目標,工程管理是培養適應我國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和土木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在國內外工程建設領域從事全過程的工程咨詢、工程造價和工程項目管理的高級工程管理人才。根據這個目標,工程管理課程設置應該有二條主線:土木工程知識體系和經濟管理知識體系。那么,如果按大類招生,工程管理既可以歸屬于土木工程類(或土建類)招生,也可以歸屬于管理學類招生。
但是,工程管理是對工程實施的管理,工程在先,管理在后,沒有工程,就沒有管理的對象。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工程管理應歸屬于土木工程類(或土建類)招生。即使由于行政機構設置的影響,不能把工程管理歸屬于土木工程類(或土建類)招生,在大類招生培養方案中,也必須先開設土木工程類課程,或者雖然行政上歸屬經濟管理學院(系),但仍與土建類專業一起實施大類培養計劃。
就工程管理專業大類招生問題,筆者專門對本校在校學生、本校本專業老師、本校其他專業老師和部分其他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師進行了調查,調查了學生196人,教師50人。調查結果見表2所示。從表2可見,90%的教師和97%的學生反對工程管理專業按大類招生。即使按大類招生,82%的教師和99%的學生認為工程管理專業應該放在土建類招生。
不同的培養模式,培養計劃安排有很大的不同,且培養模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
從表2可見,對大類招生前幾年各專業培養方案相同的問題回答中,98%的教師和99.5%的學生認為前0.5~1年的培養方案相同,即都認為大類招生應該采取“0.5+3.5模式”,或“1+3模式”。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認為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本專業安排,都希望多學習些與本專業緊密相關的課程。筆者認為應該采取“1+3模式”較好。
3.優化專業培養計劃
由于種種歷史原因,目前專業培養計劃存在許多不足,如前面提到的課程關系、學分比例等。通過優化專業培養計劃,去掉與專業培養目標關系不密切的課程,重新編排課程教學時間,減少部分理論課課時和學分,同時與實習基地和用人單位緊密結合,增加實踐課數量和學分。通過優化,使專業培養計劃更加科學和實用。
4.積極培養學生個性,做好學生就業指導
針對二次選專業學生從眾心理問題,專業老師應加強專業介紹。專業介紹不能泛泛而談,應詳細體現將來的工作行業、工作內容和對專業知識、學生個性的要求。使學生通過專業介紹,可以清除地看清自己適合什么專業工作。此外,有科研課題的老師,還應啟發學生在某一研究領域的興趣,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選擇專業學習。學工組老師也應加強學生就業指導,用前瞻性的眼光分析5~10年后各專業的需求狀況,指導學生確定自己的就業方向。
此外,大類下招生的其他專業,還應加強專業自身建設,提高專業實力和就業率,以吸引學生。
大類招生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其發展中必然要經歷波折,只有反復論證反復實踐,才能不斷改進,符合科學發展規律。
參考文獻:
Abstract:Moderndistanceeducationbasedcomputer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sasupplementfortraditioneducation,anditsgoalisstrategictransformationofeducationalmodel.Inthispaper,thetypesandcharacteristics,coursestructureandsiteappraiseformoderndistanceeducationalwebsitesinChinaisdiscussed,andsomefamousChinesewebsitesfordistanceeducationareintroduced,too.
KeyWords:moderndistanceeducation,webstation,type,characteristic,China
1.現代遠程教育概述
已經到來的二十一世紀將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教育的重要性也被體現的淋漓盡致,大力發展全球教育勢在必行。以因特網為核心內容的信息技術的大規模發展和普及,給教育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遠程教育形式也由最初的函授、廣播電視教育發展到現在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現代遠程教育。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已成為從政府到民間、從企業到學校的共識。
現代遠程教育,指的是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遠程教育領域的應用。它是建立在包括數字技術、網絡通信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組成的現代信息技術平臺上的一種教學模式。是傳統教育模式的一種補充,為傳統教育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輔助教學手段。現代遠程教育是今后發展的主流,它將會實現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戰略性轉變即由精英教育變成大眾教育。其目標是形成開放式的教育網絡,構成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化社會。
2.中國遠程教育網站的類型與特點
(1)普通高校開設的學歷教育類網站
早在1996年國家教育部就批準了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浙江大學、湖南大學等4所重點大學作為中國首批開展高等遠程教育的試點院校。2000年7月,教育部又批了27所全國重點高校作為遠程教育試點,從而使得開展學歷遠程教育的重點高校達到31所。
具體說來,上述31所試點高校按照新生入學考試的形式不同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可以招收參加全國高考和成人高考的生源,也可以自主考試錄取的高校共26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方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東北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天津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無錫輕工業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四川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
第二類。只招收參加成人高考的生源的高校共5所: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廣播學院、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蘭州大學。
上述高校所建立的教育網站大都設在相應的各所大學,所開展的都是各種層次的學歷教育。這些學校校園網的"硬件"建設都具備相當的規模。例如清華大學在96年4月就公布了三項新成果:研究生宿舍全部聯網、學生社區實現網絡化服務和網絡學堂正式成立。上述高校校園網的"軟件"也日趨完善,都有歸口部門管理,有些高校如清華大學等還專門成立了遠程教育學院*,制定了整套的招生、教學與管理制度,期末考試由教師帶卷赴各教學站點監考。又如湖南大學從網絡、計劃、方法等環節都建立了一整套遠程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等。
我們以清華大學的遠程教育站點"清華網絡學堂"*為例。清華網絡學堂開展網上教學內容包括:研究生課程進修、本科生單科課程學習、成人高等教育專升本教育、繼續教育高級研討班等多種層次。其中研究生課程進修包括計算機專業、企業管理專業、民商法學專業等。專升本課程包括經濟學專業、法學專業、英語專業、藝術設計等專業。清華網絡學堂采用互聯網、衛星數字網和有線電視廣播網相結合技術開展遠程教育。它在26個省市自治區設立了76個校外站點,在100多個城市的有線網上全面鋪開。學員可以在清華網絡學堂的主頁中獲得如下信息:
·教學組織管理信息--招生信息、專業介紹、教學計劃、課程介紹、課程播出時間表、教學教務臨時通知(公告)、任課教師聯系地址等。
·多媒體課件--課程教學指導書、每門課程教師授課的電子講稿等。
·網絡課程學習服務--網上答疑、BBS討論、課堂自測、選課與退課、學生個人信息查詢等。
(2)獨立遠程教育院校開設的學歷教育類網站
中國的"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是一所獨立建制的遠程教育高等院校,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遠程教育系統。
中央電大*與全國44所省級電大都建立了功能完備的互聯網站和校園網,形成了衛星電視與INTERNET相結合的覆蓋全國的遠程教育網絡。通過衛星電視、VBI數據廣播、計算機網絡和雙向視頻系統將音像課、多媒體課件、圖文信息資料以及課程輔導及時傳送給電大教學點的學生,師生利用電視直播課堂、雙向視頻系統、網上BBS、E-mail、電子語音信箱及電話答疑等進行實時和非實時的交流。地方電大接收并儲存中央電大的教學資源,成為當地電大的教學和資源中心,有的建立了寬帶地域網,提供學生在網上點播課程、網上答疑和信息查詢。現在,全國電大已建成了計算機教學管理系統,實施統一的網上教學、學籍、考務和教材管理。事實上,中國中央電大的Internet開放教育網站*是廣播電視教育的一個補充。
前不久,"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和開放教育試點"首次招生順利結束,該次試點是中國教育部組織實施的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999年,中央電大開設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法學、金融學等4個專科起點的本科專業和水利水電工程、教育管理、金融專業等3個專科專業,27所省級電大被定為試點學校,注冊學生總數為31940人。接著,專科起點本科的金融學、法學專業和專科的教育管理專業試行滾動招生,又新增8所省級電大為試點學校,共接受注冊學生總數23217人,至此全國電大試點專業注冊學生總數至5.5萬人。此外,農科園藝學課程開放試點亦已推出。2000年秋,除已推出的專業全部繼續招生外,中央電大將新開設工商管理、會計學等專科起點的本科專業和計算機應用、小學教育等專科專業。
3.普通中小學校開設的同步式教育網站
這類網站主要以學校課堂同步教育為特色,是基礎教育中課堂教學的延伸,其中包括教案、習題解答等,內容與學校教學同步。例如101網校、北大附中、北師大附中的遠程教育網等都屬于該類網站,它們只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的一種補充。
北大附中網校*是聯想公司和北大附中聯合創辦的遠程教育站點,它的教學工作由北大附中精銳教師骨干及90余名全國知名重點中學特、高級教師及首都知名教育專家主持,還邀請北大、清華優秀學子擔任輔導員,為全國各地的學生解答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跟班輔導,并在BBS上交流生活、交友等方面的體會。針對學校每周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北大附中網校還請北京市特、高級教師進行同步精講、輔導。
科利華公司和北京師大附中聯合開設的網上學校站點*開通,標志著科利華面向21世紀的遠程教育工程的全面啟動。科利華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10個城市各選擇一所中學聯合建立網上學校,并陸續在全國100個大中城市建立網上學校,最終實現把教育領域里的最好資源搬上互聯網,建立一個跨時空的網上"中國聯合中學"。
101遠程教育網*是北京名校101中學開設的遠程教育網站。該網站內容有同步課堂、中高考專欄、教師社區、家長學校、101同步課堂精選、疑難解答、專題輔導等,如圖2所示。根據有關被訪問次數統計,"同步課堂"欄目排在第一位,"疑難解答"排在第二位、"作文天地"排第三位。
4、由ICP開設的培訓類網站
ICP是InternetContentPrivder(Internet內容提供商)的簡寫,它們提供的一般都是非學歷的繼續教育或技術培訓課程教學。例如聯想網校*、高教自考網、計算機考試免費網校等都是由ICP開設的教育網站。
高教自考網*是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辦公室與FM365網站合作建立的,它為考生提供自考課程輔導,主要包括課程串講、在線答疑、網上題庫、在線測驗等互動性的教育服務欄目。
計算機考試免費網校*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數據廣播中心開設的教育網站。它包括"自學考試"、"等級考試"、"水平考試"、"同步教室"、"考前串講"、"來函總復"以及"交流園地"等欄目。
由北京啟迪智慧網絡發展有限公司建立的啟迪網*于今年3月21日正式開通,據稱這是一個兼具學習門戶、學習網站和學習社區為一體的教育網站。
5、其它遠程教育網站
設在大連的中國愛心網校*由張海迪任校長,主要是用愛迪的文學作品與殘疾人交流、并教授英語,該網校將殘疾人聚攏到網上世界里,為這個特殊的群體開辟出一條免費教育的途徑。
上面我們按照教育網站的建設者、教學功能和用戶性質等綜合性因素對國內的教育網站進行了分類。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根據不同需要,單獨地從不同角度來對教育網站進行分類。例如,單從教育網站的投資者不同,可以將教育網站劃分為:政府(包括各級教育機構)獨資興建、公司(企業)獨資興建、各類學校建立的教育網站、個人教育網站、社會團體或組織建立的教育網站,以及由上述單位合作建設的教育網站等6類;單從教育網站的用戶考慮,可以將教育網站劃分為:綜合性教育網站、企業培訓教育網站、繼續教育培訓網站、學歷教育網站、社會性教育組織網站等5類;單從教育網站的功能不同,可以將教育網站劃分為:學歷類高等教育網站、同步式教育網站、課外活動類教育網站、職業培訓類教育網站、教育服務類網站等5類。
3.網絡課程結構與網站評價
一般說來,一門完整的基于Internet的網上課程應該由以下幾個基本部分構成:
·一般信息(GeneralInformation)。關于課程的描述經及學習的基礎要求、時間、地點和教師聯系方式等相關信息的描述,通常都列成提綱并在上課程的第一天提供給學生。
·課程信息(CourseInformation)。課程的教學目的以及關于課程的描述,包括課程和各單元的教學目標。
·課程表(Schedule)。課程各個主題的教學順序和具體要求,主要包括課程每部分的內容概要、教學活動、任務、練習以及調查等內容。
·課程資源庫(Resources)。這是本課程的支持材料和相關材料的資源庫。
·虛擬教室(TheVirtualClassroom)。學生既能夠在虛擬教室中參與本課程的實時主題講座或辯論,能在這里中進行合作互助、廣泛交流。
·教學評價(Assessment)。這里包括學生或教師能夠查看的成績記錄(跟蹤)系統。
隨著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被教育部批準開展網上遠程教育的31所高等院校在網絡課程建設方面最近將完成200門左右社會急需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技術基礎課程、公共課的網絡課程建設,此外還將建立一批教學案例、教學模塊、教學素材庫,例如建立重大疾病數據、MBA數據庫、法院判決案例庫等。
如何評價網絡課程的優劣,目前已成為教育界、網絡界人士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2000年6月成立的中國網絡評價中心制訂出的網絡評價體系中,包括了商業模式、經營與管理、財務與資本、政策與法規、信息技術、自動化分析與統計、發展趨勢、客戶反應、專家意見等9個評價指標。
中國電化教育組織曾提出網絡課程評審的一般原則,它們是:開放性,以便適合更多的人在網絡上學習;共享功能,盡可能地有更多的資源讓更多的人共享;交互性,強調網絡上人與人的溝通,而不再是簡單的人機的對話;個性化,適合個性化學習;E.網頁內容更新的頻率要高。
4、教育網站存在的問題和若干解決思路
(1)目前中國網絡教育的費用較高,上網費加上學費,昂貴的學習費用使一些學生裝承受不起。該問題希望隨著現代科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得到緩解。
(2)相比較而言,中國教科網(CERNET)的上網速度較慢。我們可以考慮以CERNET網為基礎,將教育網站建在CERNET上,再利用CHINANET網做擴充,例如在CHINANET上建立鏡像網站,以加快在家上網學習的速度。
(3)中文教育網站的網上資源多為文本文件而非多媒體課件,枯燥無味,并且網上資源也不多。大力開發網上教育資源是教育部門今后的重點工作之一。
(4)遠程教育質量監控困難,學生質量難以保證。一些企業和個人為追求經濟利益,導致網站內容和管理質量低下。為了規范教育網站的建立與管理,中國教育部于今年4月20日頒布了《關于加強對教育網站和網校進行管理的公告》,規定凡建立冠以中小學校名義及面向中小學生的網校和教育網站必須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同意,并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核準。
(5)現在一些網絡教育網站在網絡教學的模式上幾乎是傳統課堂搬家,主控課堂的延伸,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體系基本上是原有的翻版,幾乎沒有充分考慮成人網上教育的特點。
(6)網上教學缺少校園文化氣氛的熏陶,很難進行全面的素質培養,實踐環節也解決不到位,各種各樣的思想工作也不好開展。
(7)招生范圍的局限性。如規定電大在專升本和專科層次,普通高校在本科和研究生層次,清華和電大在全社會范圍,北京郵電大學在信息產業系統內,湖南大學、浙江大學在本省范圍內招生。
參考文獻
一、問題的提出
按大類招生始自2001年北京大學實施的“元培計劃”,該計劃將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視為一個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其中本科生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具體實施方案是“全校推行學科大類招生(即院系級招生),低年級進行通識教育和按學科大類組織的大學基礎教育,開設平臺課和通識選修課。……在學生對學校有關專業和對自己的興趣、能力和特長有了基本了解之后,結合學校的資源于二年級甚至三年級進行專業選擇”[1]。通過實踐檢驗,這種按大類招生的培養模式不僅強化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助于通識教育和專業培養相結合,而且避免了“一考定終身”的無奈,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于是,逐漸在我國其他高等院校中推廣開來。
根據學生選擇專業與其進校時接觸的學科大類之間關系的不同,可以將專業選擇行為分為類內選擇和跨類選擇。之前的研究認為,興趣是學生進行專業選擇的決定性因素,進而假設學生之所以會留在原學科大類中繼續攻讀,主要原因是興趣使然,那些跨類選擇專業的學生,也是由于對轉入專業有濃厚的興趣,才會選擇跨類選擇。但是,通過實際走訪,發現很多學生之所以會選擇某一專業,往往是受到諸如學校政策等制度框架的限制,與此同時,跨類轉專業學生對于所選專業也并非完全了解。顯然,將興趣作為解釋按大類招生學生選擇專業時所考慮的最重要因素,與現實情況并不相符,有必要結合實地調查,借助相關理論,對學生的專業選擇行為進行更全面、真實地反映與解說。這一點,也正是本文的寫作目的所在。
二、興趣的錯覺:國內有關按大類招生中專業選擇的研究綜述
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按大類招生是一種系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而不僅僅是單純“招生模式”環節的變化。[2]學生進入按大類招生的培養系統之中,一方面會作為一個“接收者”來參與通識教育,同時也能夠在此過程中主動思考自身的未來去向。經過一段時間的大學培養,這些學生在結束通識教育階段,進入專業教育階段時心智成熟程度遠勝于大學新生,許多因素的影響方式和作用效果也有所不同。王勤和童腮軍就曾經發現,雖然高考學生的專業選擇與自身興趣相符,但是,通過一段學習之后,卻仍然會出現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滿的情況。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高中生對大學的專業興趣往往來自于中學學習的成功體驗,或是對某些專業發展前景的盲目推崇,而對自身的性格特點、真實動機等缺乏了解。[3]李劍欣也發現大學生專業選擇與高中學生的專業選擇的影響因素迥然有別,即個人興趣因素越來越居于主要作用。[4]這些反例都說明經過一段時間大學學習與生活的歷練之后,按大類招生的大學生在專業選擇問題上,心智將更為成熟,選擇將更具主動性。
目前國內有關按大類招生的大學生專業選擇的研究,主要遵循了三種路徑。其一,參照大學新生填報專業志愿的影響因素,結合按大類招生的大學生自身特點,進行排序后找出具體影響因素。如王智認為電器信息類學生專業選擇的因素排序依次為學校、社會、家庭和個體因素[5];樊明成判斷當前我國大學生選擇專業的主要影響因素依次為自己的興趣、工作機會、職業生涯發展的潛力、自己的學(術)科能力、考慮分數落點、父母和家人的影響等[6];劉井建、李延喜和南曉莉將個性特征、信息擴散、求利和聲譽作為影響按大類招生學生專業選擇的四個因子[7]。其二,將影響學生專業選擇的因素進行分類聚合,對比分析各種因素的實際效用,進而尋找影響專業選擇的根本因素。如劉金花認為學生的專業選擇行為具有動態性,不同時期的影響因素各有不同,其間理性和非理性選擇、主動和被動選擇行為相互交織[8];李劍欣用專業興趣和就業前景兩種因素概括影響學生專業選擇的各種因素,認為專業興趣在按大類招生學生進行專業選擇時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9]。其三,運用特定理論框架,設定前提假設,對按大類招生學生的專業選擇行為進行解說。這種路徑的研究成果較少,馮花蘭運用市場營銷理論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10]
以上三種分析路徑雖然各有側重,但基本步驟均是首先從學生自身的興趣點出發,然后結合該興趣點判斷自身更重視何種需求,排序之后選擇靠前的專業,用以滿足需求。顯然,這些分析路徑都假定學生明確知曉自身的專業興趣所在,并在此基礎上自由選擇專業。但如前所述,按大類選專業是雙向互動,學生在選專業的同時,也會面對一個被專業選擇的過程,事實上每所大學都會通過一些方式促使學生專業分流,成績排名就是分流方式之一。與此同時,即使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專業,也并非依照興趣來進行專業排名。還存在一種情況,就是學生對于專業的熟悉情況有所不同,例如有一些懷疑自身學習能力的學生,雖然喜歡某一陌生專業,卻對是否能順利完成該專業學習存有疑慮,于是選擇原先更為熟悉且對學習能力挑戰性低的專業。簡言之,將興趣作為學生專業選擇的單一出發點,并以此作為解釋專業選擇最主要因素,本身過于簡單,且帶有理想主義色彩,與現實脫節。只有輔之以其他解釋模式,才能反映出學生專業選擇的真實全貌,進而更好地描繪按大類招生模式下的學生在二次選擇專業時,學生專業選擇的行為模式。
三、按大類招生學生專業選擇的預期模式
如前所述,專業興趣只能作為影響學生專業選擇的因素之一,其作用的發揮依賴于學生對于自身和環境的整體認知,當這些認知有利于學生的興趣時,興趣就會成為影響學生專業選擇的主要因素,反之,興趣的作用會減弱,甚至被忽略。那么,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應該是學生對于選擇行為的預期,即如何看待選擇行為的價值。考慮到按大類招生的獨特培養模式,該預期形成的過程主要貫穿學生入校后的通識教育階段。在該階段中,學生學習了基本理論,接觸到各種專業知識,而且通過一段時間的獨立生活,加深了對于自身、學校和社會的了解,能夠排除一些發生概率極低的方案,逐漸形成有關未來專業選擇的各種預期。此時,可以根據是否與原學科大類相關,將學生的專業選擇預期分為在原學科大類中和跨學科大類挑選具體專業方向兩種。考慮到只要能夠完成大學學業,學生就可以獲得學歷,積聚人力資本,優于未能完成全部大學學業的原始狀態,所以,可以判斷按大類招生的學生進行專業選擇的預期價值嚴格為正。于是,借用前景理論的價值核算模型,學生專業選擇行為的價值為:
V(〈c,p;f,q〉)=v(f)+π(p)[v(c)-v(f)]
其中c為跨類選擇其他專業,f為在原有大類中選擇具體專業,且c、f>0;
p為學生跨類選擇其他專業的概率,q為學生在原有大類中選擇具體專業的概率,且p+q=1;
v為學生對該結果的主觀評價,且v(0)=0;
π為學生決策權重函數,且0≤π(p)≤1。
從上述公式組成可以發現,按照前景理論的設定,按大類招生學生在進行專業選擇時將主要受到跨類選專業的價值v(c)、在原大類中選擇具體專業的價值v(f)和跨類選專業的概率π(p)三個變量的影響。隨著變量取值的不同,按大類招生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可能會出現如下推論。
推論1:無論其他變量如何變化,v(f)的影響始終存在,這表明按大類招生的學生更為重視確定性因素v(f),在選擇專業時都要參照到在原大類中選擇專業的價值。
推論2:當π(p)取值為0時,學生在框架設定和編輯階段時會主動排除掉跨類選擇專業這一方案,此時,學生對于選擇專業的價值計算,直接等于其在原大類中選擇具體專業的價值衡量。
推論3:當0
推論4:當0
四、研究方案設計與執行
為了驗證上述推論,本文以×校2010級×專業專業學生為研究樣本,根據原大類專業的不同,分為在原大類中選擇具體專業和跨類選擇專業兩類,對每一類學生的特征進行整體定量描述。與此同時,以個案訪談法為主,輔之以觀察法,對跨類轉入該專業的學生進行定性研究。之所以會綜合定量描述和定性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第一,該專業是新建專業,之前均是作為一個方向來招生,直至2010年才開始允許按大類招生學生進行自由填報;第二,由于之前只是作為一個方向來招生,因此,樣本數量有限,沒有辦法體現出學生在選擇過程中的趨向性,而該專業2010級學生達到了106名,基本符合了研究所需的樣本容量;第三,對跨類轉入學生進行個案訪談,一方面有助于真實了解其心理動態,另一方面也方便進行個案之間的比較分析,尋找跨類選專業學生在選擇時的共性特征。
本研究方案的執行過程分為前期準備、中期執行和后期反饋三個階段。前期準備階段為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此時主要是對該專業所屬學院的2010級新生進行整體摸底,了解背景情況,觀察學習過程。中期執行階段主要由三部分組成:(1)2012年2月底至3月底,在這個階段中,主要以該學院的學生為對象,發放專業選擇意向調查表,與此同時,也仔細研讀了學校有關大類招生的相關規則;(2)2012年4月初至5月底,該階段是學校規定按大類招生學生統一選報專業以及學院組織錄取審核時間,本研究的主要工作是統計和整理2010級×專業的學生人數及其基本情況,其中包括原大類和跨類選擇×專業的學生;(3)2012年6月初至9月底,主要是利用暑假期間對跨類轉入本專業的學生進行深入訪談,了解促使其跨類轉專業的深層動機和社會歷程,并使用軟件對2010級×專業的學生進行分析。后期反饋階段為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底,通過對×專業學生的課堂表現和成績排名,驗證其前期預期價值核算的不同對學生學習專業的差異影響。
最終,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1. 2010年,×校×學院共大類招生272名,經過2012年按大類選專業后,×專業2010級學生總數為106名,均為專業第一志愿。其中,83名為原類內學生,23名為跨類轉專業學生,分別占該專業2010級學生總數的78%和22%。從總量上來看,×專業主要還是由原×大類的學生組成,這一結果與前景理論的預計相吻合,即確定性因素v(f)的作用不容小覷,無論入學時的學科大類是否是自己的第一志愿,按大類招生學生在選擇專業時,都傾向于繼續選擇原先的學科大類。原因在于,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和生活,學生逐漸熟悉原先的學科大類,建構起符合原學院各項規則的生活模式和社會網絡,這些習慣反作用于學生的專業選擇,降低了學生重新適應某一專業的風險成本,也無形中促使學生高估繼續在原學科大類中攻讀的價值。
2. 通過對2010級×專業學生前三個學期成績的連續跟蹤,發現在原×大類中排名前50名中有學生10名,第51―100名中有學生12名,第101―150名中有學生12名,第151―200名中有學生18名,第201―250名中有學生24名,第251―272名中有學生6名,其中成績排名最前的學生為全年級排名第一,成績排名最后的為第259名。考慮到成績排名可以作為一個學生對某學科學習能力和興趣的重要指標,那么,排名居前的學生選擇×專業可以理解為興趣使然,但排名靠后的學生選擇該專業卻更需要用其他因素來解釋。根據×校有關按大類招生學生選擇專業的管理辦法,跨類選專業有比例和額度的限制,各學院均根據原先成績排名,或是加試轉入專業知識,來進行專業分流。于是,一些成績排名靠后的學生,即使對原學科大類不感興趣,但由于不符合跨類選專業的條件,也會“被迫”在原大類中進行選擇。對于這些學生而言,π(p)取值為0,選擇專業實際上等同于在原學科大類中尋找最不討厭的專業,選擇的自由性大打折扣,對選擇專業的主觀評價較低,態度消極。
3. 如前所述,相關管理辦法要求學生在滿足一定條件,如成績及格等的基礎上,才可以自由進行專業選擇。因此,跨類轉入×專業學生的成績分布要比原大類學生更有規律性,符合正態分布。以學生前三個學期學科大類的基礎課平均成績為樣本,利用SPSS軟件進行K-S檢驗,最終K-S統計量Z值為0.629,相應的概率P值為0.823,大于顯著性水平0.05,所以接受零假設,可以認為跨類轉入學生的成績服從正態分布。于是可以認定,這些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擁有較大的自由度,此時π(p)大于0而小于等于1,他們雖然受到原學科大類等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但仍然會綜合各方面因素來比較衡量不同專業的價值。
4. 在對轉專業學生的個案訪談中,很多學生都感覺“對現在所學專業(即原學科大類)無太大興趣”。其中很多學生都談到了高考調劑對于專業的影響,如“當初由于調劑,進了現在的專業”,“高考填報志愿時,本人的興趣所在就是經管類專業,后來,被學校調劑為現在的專業”,“高考分數不高,被調到了×專業”等等態度性語句經常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興趣缺乏雖然從語句表達上是針對某一專業,但轉化為行為指征時卻體現為對某一學科大類的抵觸心理,具體表現為對自身學習能力的懷疑。有學生認為自己雖然成績及格,但對原大類學科的基礎知識掌握并不全面、深入,已經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有學生直言“學習起來很吃力。”還有一些學生則表現為對于學科大類培養方向的疑慮,如有些基礎學科跨類轉入本專業的學生認為,原專業理論化程度過深,無法為自身構建一個接觸社會的平臺。上述因素導致學生在專業選擇時,降低對于在原學科大類中繼續學習的價值v(f)。
5. 對原學科大類的負面評價,可以間接促使學生增加對于跨類轉專業的評估價值,但并不能直接導致該學生跨類選擇某特定專業,即無法直接增加v(c)的估值。通過個案訪談,轉入×專業的學生一般都對本專業“感興趣”,父母對其跨類轉專業都表示支持,且都看好本專業的就業前景。23名跨類轉入本專業的學生中,只有1名學生打算考研,1名學生打算出國,其余21名學生紛紛將直接就業作為首選。除此之外,增加學生v(c)估值的還有四個典型因素:其一,性別因素,轉入學生中6名為男生,17名為女生,這與本專業屬于文科類專業,而女性更傾向于選擇文科類專業有關;其二,學科因素,39%的學生原學科大類屬于理工科類,61%的學生原學科大類屬于人文社會科學,有趣的是,通過訪談,發現學生都對本專業的學習抱有樂觀態度,理工科類學生多表現為對原有學科大類的抵觸,因此認為本專業學習將會較為輕松,而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生則認為原學科大類與轉入專業之間差別不大,也可以應對學習新專業的挑戰;其三,外語水平,由英語大類轉入本專業的學生較多,23名學生中有7名來自英語大類,由于學校制度規定,大二下半學期轉專業時,大多數學生只參加過一次四級考試,但轉入學生中已有11名同學通過英語四級,很多學生在訪談時也談到,自身外語水平較高與轉入專業相適應;其四,對本專業的了解程度,有39%的學生選修過由本專業所屬學院教師開設的全校公選課,并且在實際訪談中,曾選修過此類公選課的學生認為該經歷對于其選擇本專業存在積極影響,一些同學談到正是因為選修過該類課程,才堅定了跨類轉專業的決心。
基于此,可以反映出選擇×專業的學生的一些共性:首先,×專業所屬學科大類的學院的學生,最傾向于在本專業中繼續攻讀;其次,以往成績優異與否并不會對學生選擇本專業有直接影響,但基于學習成績之上的學校相關制度卻“迫使”成績排名靠后的學生選擇本專業;第三,學生對于自身學習能力的估算是影響其跨類選擇專業的重要因素,其他學科大類學生之所以會轉入本專業,不僅源于學習本專業相關知識的自信,更是由于對繼續原學科大類學習的恐懼;第四,當學生有選擇某專業的意向時,對于專業的了解越充分,前景估算就會越確切,進而越傾向于轉入該專業。
五、結論與對策建議
正如卡尼曼所言,“……許多決策都是基于對不確定事件概率的信念”[11]。由于涉及到損失風險,因此,學生容易高估跨類選專業的損失,而傾向于在原學科大類中繼續攻讀。但是,當原先經驗中的負面體驗較多,且認為未來不確定事件發生概率較高時,學生會將跨類轉專業視為一個轉機,而非挑戰,所以寧愿孤注一擲,進行跨類選擇專業。于是,雖然按大類招生政策的初衷是使學生在通識教育階段更好地認識自我,強化其選擇專業時的興趣因素,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學生仍然會在對預期進行價值核算之后,作出和興趣不相符的專業選擇。
因此,為了發揮按大類招生政策的最佳效能,有必要從如下三個途徑來完善當前高校內的專業選擇機制。
首先,按大類招生的學生無論作何種專業選擇,只要符合相關規定,都將如期獲得本科學歷,即前景始終為正,面臨的是收益抉擇。考慮到大多數人在面臨收益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因此,可以在一定條件下靈活機動地安排按大類轉專業工作,增加學生選擇的機會,同時減少學生選擇專業時的風險顧慮。以北京大學2012年各院系轉系/轉專業工作具體方案為例,除了按照學校統一通知規定轉專業的學生之外,2010和2011級學生均可以申請跨系轉專業,從而增加了學生選擇的機會,一些學生從大一下半學期開始就可以跨類轉專業。與此同時,為了減少學生對于轉入學院學習壓力的顧慮,考古文博學院和社會學系還提供了降級學習的機會。此外,元培學院的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分兩步選擇專業院系,首先在大一第二學期末選專業院系意向,大二第一學期末確定專業院系。[12][13]靈活的選擇安排不僅有助于學生節省精力,專心于興趣專業的學習,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提供了認真思考和慎重決策的時間。
其次,根據訪談結果,可以發現一些事先以全院選修課形式接觸過其他學科的學生,其轉專業的愿望更為強烈,對轉入專業的認識也更成熟,這與前景理論中的參照依賴論點不謀而合。如果學生在選擇專業之前,對不同專業有更為系統的了解,其對于選擇時的參照點也會有不同的思考。考慮到按大類招生的學生進入學校時,都是直接進入特定學院學習,而這些學院又是按照學科大類進行劃分,學生在低年級時期的通識教育變相等于某特定學科的基礎教育。因此,在保持原有基礎課程體系不變的情況下,比較可行的辦法是改革低年級時期的選修課體系,加大專業基礎類課程的比重。清華大學的新生研討課可以作為效仿的對象。清華大學的新生研討課由開課教師自行確定選題,全校學生不分專業都可以自由選擇參與聽課,2005年該研討課程擴展到高年級,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時刻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與此同時,清華大學還開設了面向全體本科生的大型選修課――“實驗室科研探究”,強調跨學科、多領域,在全系實驗室范圍內遴選出一批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通過大眾化的語言和參觀的直觀形式全方位展示,吸引學生進行專業選擇。[14]
第三,“人們是否愿意在不確定的事情上下賭注不僅僅取決于不確定性的大小,而且取決于他所擁有的資源”[15]。前文的數據統計和面談調查都發現,學生在進行類內選擇專業或跨類選專業時,已經將原有學科大類的學習能力看作已有的資源。當學生認為自身擁有較多的能力資源時,會進行風險規避,進行類內選擇,反之,則會偏好風險,冒險跨類選擇自身不了解的專業。然而,由于我國大學生學習能力測評多注重結果評估,低年級的學習能力測評簡單等同于課程學習評估,且偏重書面考查,導致很多有學習潛質的學生因為考分較低而低估自己的學習能力。因此,可以參考美國大學生學習能力評估中的過程評估體系,將參與作為評估的主要核心。其中不僅包括學生對于專業學習的參與程度,如考勤等,而且還要涉及其學術和課外活動,甚至包括社會活動的參與度。[16]唯此,才能促使學生對自身的學習能力進行全面而又準確地評估。
參考文獻:
[1] 李克安.“元培計劃”與通識教育[J].復旦教育論壇,2006(1):6.
[2] l海霞,周增慧.大類招生條件下本科專業分層培養教育體系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1(2):43.
[3] 王勤,童腮軍.高考學生專業選擇與專業興趣相符性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9):22.
[4] 李劍欣.高校大類分流過程中的學生專業選擇意愿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0(3):111.
[5] 王智.電氣信息大類招生下學生專業選擇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以安徽理工大學為例[J].科技視界,2012(19):42.
[6] 樊明成.我國大學生選擇專業的影響因素[J].現代教育管理,2013(1):117.
[7] 劉井建,李延喜,南曉莉.高校學生大類招生專業選擇追風行為的經濟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29):188.
[8] 劉金花.大學生專業選擇意愿與選擇行為的調查研究――基于工商管理大類招生模式[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5.
[9] 李劍欣.高校大類分流過程中的學生專業選擇意愿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0(3):110-112.
[10] 馮花蘭.營銷理論的特殊運用――按大類招生的學生如何運用營銷理論進行專業選擇[J].世紀橋,2008(11):78-80.
[11](美)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M].胡曉姣,李愛民,何夢瑩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387.
[12] 元培計劃實驗班學生選擇專業院系方案[EB/OL].http:///shownews.php?nid=174.2014-06-15.
[13]北京大學2012年轉系/轉專業工作通知[EB/OL].http:///notice/inform_show.php?id=1335250116&title.2014-06-15.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舉措,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當前各高校普遍重視本科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將加強本科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其自身的特點.
1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創新能力的內涵及重要性
創新能力是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中不斷提供具有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的新理論、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具體表現為創新意識、創新情感、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四個方面.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的主要創新技能包括:
(1)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的基本體現;(2)人際溝通和組織協調能力———創新的基礎;(3)學習能力———創新的基本保障.公共事業管理是一個新興專業,注重培養具有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知識,能在科、教、文、體、衛等公共事業單位從事公共管理工作的富有創新能力的高級管理人才.該專業突出強調實踐性、靈活性、個體性和時代性.培養管理專業的創新型人才,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十分重要.積極探索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在于提高該專業教學質量,促進教育改革和培養創新型人才.
2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問題
2.1專業定位不明確,專業特色不突出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自上世紀80年代從國外引進以來,目前全國近200所院校開設此專業,發展速度很快.因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定位寬泛,涉及學科廣,使得一些高校對該專業的內涵認知還不夠明確科學,設置的專業方向可謂雜亂無章,五花八門,隨意性很大.一些高校圍繞教育部專業目錄規定的文教、衛生、體育、環保及社會保險等方向開設.也有少數高校的專業方向嚴重錯位,如定為房地產管理、行政管理、電子商務、政治學以及法學等.還有少數部分高校至今沒有任何方向.由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定位不明確和專業特色不突出,使得專業培養的針對性缺乏、導致學生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與課程認可度低,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認可度在逐漸地降低,大三學生明顯比大一學生要低一些.
2.2課程體系龐雜,課程設置不科學
目前各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龐雜散亂,課程設置規范不夠統一完善.由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科領域較寬泛,包括管理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導致課程設置存在結構上的缺陷,具體體現為:一是課程門數多、幾乎包含所有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課時多.二是“重心”不突出,盡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涉及的學科比較廣,但必須具備一組獨特的專業技能的核心課程,以區別于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其他管理類的專業課程,這樣才能使畢業生的市場定位和去向明確.三是課程內容存在嚴重的重復和交叉現象,由于公共事業課程設置缺乏統一性且內涵不明確,任課老師之間又沒事先很好溝通,使得學生重復學習相似內容,浪費課時資源.
2.3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專業價值理念的培養
公共性是公共事業管理的最大特點.它是一門真正“承載著公眾的期望”的專業,也直接決定了公共事業管理人才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竭盡所能為公共事業服務的精神和意識.然而,從目前各高校的情況來看,專門體現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價值理念或體現公共事業管理者素質要求和服務精神的課程基本上沒有或者很少,由此,學生對這一專業的歸屬感缺乏,體會不到公共事業服務的精神與意識和作為一名公共事業管理者的“偉大”.甚至認為這是一門沒有前景的專業,將來如果進不了高校或公務員隊伍,就得長期從事社會基層工作,無法體現自己的真實價值.結果導致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動力和信心普遍缺失,專業意識和專業思想淡薄.
2.4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
在高校教育中,以“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獲得高分得以升學乃至獲得體面的職業儼然成為“鐵律”,其結果導致“高分低能”、缺乏個性、缺乏創新.目前,我國高校公共事業管理課程課堂教學基本上都是教師對學生按部就班地進行傳授該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缺乏對現實公共管理的拓寬拓深,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心態比較功利和被動,缺乏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缺乏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的動機與意愿,只是繼承了過時的知識,而沒有吸取課外拓展的創新知識.這種傳統的灌輸式的僵化教學模式在公共事業專業不成熟的背景下,顯得更加低效.因此,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必須改革,而且要進行革命性的改革,嘗試采取多種課堂教學方式.
2.5實踐教學薄弱,效果較差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要求學生不但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外,應該突出強調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實踐教學在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實踐環節為培養創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創新思維、信息儲備、操作技能、和諧人際關系和自我調節機制.近年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很快,但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普遍較為薄弱,具體體現為重理論,輕實踐,對實踐的認識不夠,往往流于形式;實踐內容陳舊,形式單一,針對性不強;實踐基地建設環節薄弱;實踐環節的考核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不完善;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實踐教學環節的薄弱直接影響到學生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
2.6課程考核機制不科學
首先,考核目的和觀念陳舊.傳統的課程考核注重于理論知識的檢驗,淡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評.這種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導致出現“教為考、考為學、學為證”的觀念,造就了目前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現象.其次,考核形式單一.目前課程考核存在“五多、五少”現象,即:閉卷考試多,開卷考試少;筆試多,口試、答辯及其他形式少;一次性期末考試確定成績多,多次考核、學習全過程綜合評價成績少;考題標準答案試題多,不定答案試題少;理論考試多,實踐考查少.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造成學生普遍存在“平時松、考前緊,考試作弊、考后忘”的不良現象.學生養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嚴重禁錮了自由創造的空間.最后,考試內容呆板,題型不合理.考試內容多限于教材的知識點范圍,以填空、判斷、選擇、名詞解釋、簡答等記憶性客觀性試題多,論述、案例分析、應用等分析性主觀性試題少.由于試題答案唯一,留給學生探索創新思考的機會少.因考前教師劃范圍和重點,致使學生只要考前突擊幾天,復習重點范圍,背熟筆記答案,考試時不用動腦思考,只需從大腦中“調出”記憶的內容,就能輕松過關.其結果對于認真學習的學生極不公平,嚴重挫傷了學習積極性,抑制了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對課程知識掌握不扎實,通常是考前背筆記,考時默筆記,考后忘筆記,更是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與發展.
3提升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創新能力的途徑建議
針對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從多方面進行改進,力爭最大可能地提升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的創新能力.具體途徑如下:
3.1更新觀念,培養創新意識
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特別強調教育的社會功能,突出共性和普遍性,而輕視學生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千人一面.針對這種狀況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現代的開放的教育思想和創新觀念,破除束縛學生個性發展和阻礙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得學生的個性特長充分發揮.首先要轉變灌輸式的傳統教育觀念,教會學生自學能力、獨立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并能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公共事業管理高級創新性人才.其次要轉變以考試分數為唯一標準衡量學生的教育質量觀,樹立以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特長協調發展等綜合評價的教育質量觀.教育學生樹立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壯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創新積極性.
3.2改革現有的課程設置體系
課程設置必須以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為出發點,按照知識的有序性和完整性等特點改革現有的課程體系.具體措施如下:(1)優化整合專業基礎課程.夯實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理論基礎,按照“少而精”的原則進一步優化整合必修課的課程設置,對某些內容相似的課程,多次充分論證其開設的必要性,使得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掌握扎實.(2)加強通識教育,擴大選修課的范圍.首先提供數量充分和門類齊全的通識教育課程和選修課程,打破專業壁壘,學生可以跨系、跨專業、跨學科選課,使學生達到觸類旁通,一專多能.有指導地安排并鼓勵學生選修相關交叉學科的課程.可以借鑒國外大學科學完善的選課修課制度.一是國外大學課程資源相當豐富,選課自由度相當大.大學所有院系、專業、學科的課程向全校各專業學生普遍開放,學生在開學初規定時間內在選課平臺自由選課.學生入學時會收到學校提供的課程指南(Calendar),可以了解自己就讀的院系本學年所有課程的選修條件和學分規定.例如加拿大的研究型大學基本上可以提供超過一千門以上的課程,多倫多大學選修課所占總學分的比例較大,超過了40%,課程數量的巨大和選課的自由度可以保證每個學生擁有自己個性化的課程體系,幾乎找不到兩份完全相同的個人教學計劃.二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愛好和學術基礎靈活選擇主修、輔修的多樣化修課組合方式,例如多倫多大學修課方式分為specilist、major、minor三種不同組合方式,分別可以一個specilist專業的課程,或兩個major,或一個major加兩個minor,學生可以其中三選一.學生的選課自由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3.3抓好課堂教學改革
大學教育中,課堂教學是培養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必須進一步改革和優化課堂教學.一是改革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教學的源泉,是教學的最基礎部分,結合形勢變化滲透大量新的教學內容,引入學科前沿知識,融入任課教師最新的科研成果,并有機地結合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提高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的創新能力.二是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變灌輸式為啟發式教學,變單一式為多樣式教學,變被動式為主動式教學,如引入討論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立體式教學法、程序式教學法等,激活課堂教學,引發創新思維,激發創新欲望.同時,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運用合理,將網絡課件、授課錄像等上傳至網絡并免費開放,共享優質教學資源.
3.4注重實踐具體環節的落實
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是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實踐可以激發學生的社會參與熱情,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積累社會經驗,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豐富和創新實踐的內容和形式.通過專業實習、實踐調查、基地實踐、模擬管理等多樣化的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體驗社會,和公共事業部門人員直接打交道,接觸公共事業管理的具體工作,把學校的理論知識很好地運用到公共管理實踐部門,這樣學生不但鞏固了專業理論知識,而且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得到提升.其次,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和政府、公共事業部門加強聯系,多方面溝通交流,長期合作,共建校外教學科研實踐基地,以確保基地建設的數量充足,質量達標.再次,支持實踐活動,建立科學可行的創新考核獎勵制度,對學生的創新行為和實踐成績進行科學分析、考核、評價,提高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實踐的不斷深化和完善.最后提高師資力量,提高教師實踐教學水平.
3.5建立科學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課程考核是學校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不但要重視考核知識點的掌握,更要強調考核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借鑒國外大學科學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課程考核范疇應該涵蓋教學的全過程,盡量使考核過程化、經常化、綜合化,徹底摒棄考試等同于課程考核的傳統考核觀念.國外大學課程考核一般包括多項內容,非常重視平時學習態度和學習參與度.如出勤率、課堂參與度、專題演講、平時測驗、課程論文,交作業的有效期限都嚴格規定,每一個考核小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該課程的最終考核成績.這樣學生會自始自終認真對待每一次課堂表現和每一次課程小測驗.首先實施多元化考核方式.根據公共事業管理課程性質和教學特點,可采用期中檢查、期末考試、調查報告、專題演講、小論文、小組辯論等多元化考核方式.要避免以期末考試成績定終身的情況,根據學生多元化考核成績綜合起來評定評定該門課程的總評成績.其次改革考核內容.如注重考核學生自學能力、獨立思維能力、理論分析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等.要求學生完成適當的專題調研報告和課程設計,通過做實證調研、查詢資料,最后寫出報告并做PPT演講,并向班級展示.教師做最后結果評價,考核學生獨立自力和創新能力.這樣不但能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能促進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和自主性學習,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創新能力的提升過程勢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從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層面來看,這又是一個不得不跨越過去的門檻.通過對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探討,希望能對我國高校該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的提升起到拋磚引玉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劉衛.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探討[M].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11).
[2]孫曉娟,趙紅梅.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5).
[3]梅迎軍.高校專業課程考核現狀及改革[M].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2).
[4]劉波.加強教學環節與本科生創新能力的培養[M].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12).
[5]馬清珍,張寶魁.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M].理工高教研究,2008,(4).
[6]蒲青.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探析[M].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