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4 09:19: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企業盈余管理方式動機及把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兩種盈余管理方式的概念
一般來說,會計盈余管理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應計盈余管理”,它是指管理者在法律和公認會計準則所允許的范圍之內,通過會計方法的選擇或將某些交易的盈余做出有偏的估計,以此來混淆實際績效并操縱對外披露的會計盈余。這種方式是按權責發生制原則進行的,但尚未實現現金流入的應計利潤,并不涉及真實的交易活動。第二類則為“真實盈余管理”,它是指企業管理者通過控制調整企業真實的交易活動發生的時間,或構造真實的交易活動,來對向外披露的會計盈余進行操控。該方式涉及到真實的經濟活動,因此會對企業的現金流產生直接的影響。過去很長時間以來,大多數研究的關注點都集中在應計利潤的盈余管理上。在會計制度與準則不夠完善,監管控制水平較低的大背景下,應計盈余管理比真實盈余管理成本更低,且更容易實現。然而近年來,隨著會計法律法規,制度與準則的日趨完善,以及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使得應計盈余管理操作成本增加,操作空間縮小,且實施的難度與風險也不斷加大。并且從大量調查研究與實務中發現,當今社會的企業管理者更偏向于選擇靈活程度更高,且更安全性隱蔽性更強的真實盈余管理。
2盈余管理的動機
2.1管理層薪酬激勵
由于不同權利之間下不可避免的利益沖突,一般來說委托人會采取簽訂契約的方式來激勵他們的人-管理者,只有凈收益達到要求水平,管理者才能參與分紅或得到契約薪酬。因此,正如HealyandWahl-en(1998)指出,盈余管理與管理層薪酬的激勵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聯系,且他們盈余管理策略的改變也與管理層薪酬契約的變動息息相關。因為管理者若想達到薪酬契約所設定的目標,其最優選擇是通過提高經營管理效率來改善公司業績,實現公司績效。然而,盈余管理可以直接提高公司績效,因此,管理者會選擇有利于提高盈余報酬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來實現公司績效目標,以達到年薪最大化。并且,當管理者的薪酬遠低于其預期水平時,為實現契約中貨幣薪酬的管理目標,也會引發管理者盈余管理的行為。綜上所述,管理者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并獲得高額報酬,則不惜損害企業的價值與聲譽采取各種手段,因此產生了盈余管理的動機。
2.2股價
股票價格是公司的實收資本,它反映了企業資產的價值,也是衡量管理者績效的重要指標。同時,它是投資者們關注的焦點,與投資價值相一致。在資本市場上,公司的財務報告是投資者獲取有關公司信息的重要渠道。廣大投資者通過對財報中公司現階段業績和未來經營狀況進行的評估來決定股票價格,因此,公司管理者所披露的反映公司經營狀況的財務報告則對投資者對判斷產生了直接性的影響。管理者為了對外展現出公司良好的發展前景,則會通過盈余管理來傳遞公司良好的經營狀況和前景,從而獲得投資者的青睞,提高公司競爭力。盈余管理下操控性應計利潤對股價存在著巨大的驅動作用,股票價格的變化也是對盈余管理最直接最敏捷的反應。
2.3避稅動機
避稅動機是盈余管理動機中最具代表性的,而企業所得稅則是避稅動機中最典型的稅種。一般來說,企業管理者會通過盈余管理來提高公司績效,提升盈利水平,但與此同時,企業應納所得稅也會隨著所得額的提升而增加。因此,企業會謹慎考慮盈余管理的幅度,考慮到盈余管理與避稅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收益與成本之間進行權衡,避免得不償失的情況發生。指出通過大量研究可以發現,許多公司對非稅項目進行盈余管理之后,若仍未實現契約的盈利目標,他們則會選擇通過減少所得稅費,增加會計和稅收之差的方式來實現既定目標。同時,盈余管理不可忽視稅法對它的制約,當盈余管理超出制度允許的范圍時,則會演變成違法行為,形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3盈余管理的制約與治理
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通過濫用自由決定權,構造真實交易活動來進行盈余操控來實現收入期望值的工具(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健全會計準則與審計制度。會計準則與制度,應在保證適用性的基礎上,有效地防止企業濫用會計準則與稅法制度的彈性進行盈余管理。同時,應借鑒國際上會計準則與標準,及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監管主要側重于財務指標的方向,對其他指標監管存在著一定的疏漏,這一情況則為盈余管理創造了機會。因此,政府也可以采用多指標監測體系來對公司進行監督與管理。(2)擴大企業信息披露范圍,完善企業信息披露制度。從前面文中所提及的情況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管理者所具有的信息優勢,使得部分信息對外披露不及時、不對稱、不全面、不規范,或重復披露等,這些情況直接影響了投資者對企業績效和發展前景等評估,也在一定程度上給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與此同時,我國當前相關的制度與規范還在發展完善階段,且大多數企業更傾向于更為隱蔽的真實盈余管理,對投資者而言,更難識別出真實有效的會計信息。因此,相關部門和機構應對企業所披露信息的對象、內容、時間、范圍進行嚴格的規范,適當削減管理者權利,審計機構應加大審查力度,規范和約束管理者行為。企業自身也應加強公司內部治理,從而最大限度控制盈余管理,保護投資者權益。(3)健全公司組織結構,發揮董事會的監督職能,提高內部人員素質。由于獨立外部董事獨立于公司股東,無需在公司內部,且與公司管理者之間無任何業務聯系,因此獨立董事能夠有效限制并監管管理者,抑制盈余管理,維護企業整體利益。Cornett(2006)通過調查發現,董事會中獨立外部董事的比例越高,企業自身的行業調整資產收益率也越高,意味著不受操控的企業價值評估越高。同時,具有獨立性與專業性的審計委員會,也是監管控制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通過對財務報告,內部外部審計工作與內部控制的監管與評估,為投資者與企業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與評估判斷,并對盈余管理問題及時發現及時整治。另一方面,應提高企業內部相關人員的整體素質,清楚認知盈余管理手段的利弊,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管理者也應建造積極向上的正面企業文化,正確使用會計準則,發揮盈余管理的積極作用,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4結語
國際國內會計范圍內對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在取得很大進展的同時,依然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因此,要內部治理與外部監管相結合,對企業管理者的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對于證券市場,我們也應向規范,成熟,有效的方向發展。同時要合理利用會計及稅法的彈性,認識到盈余管理帶給企業看似樂觀的財務數據下真實的企業狀況,避免危機產生。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防范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發揮內部監管作用,促進企業積極向上發展。同時,規范外部市場,以保證為投資者提供真實、可靠的財務信息,為其作出正確投資進行有效的引導,整個市場正規有秩序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國華,林川.CEO變更、公司業績與盈余管理———基于應計盈余與真實盈余的檢驗[C].中國會計學會2011學術年會論文集.
[2]李忠偉.對盈余管理與合理避稅存在問題的探討[J].中國外資(下半月),2014,(6).
[3]蓋地.稅務會計與稅收籌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盧柳潔 單位:澳大利亞國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