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16:46: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公共財政學案例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跟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案例研討型教學法有著很大的不同。案例研討型教學更多的是啟發和引導式教學,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從而增強師生教學活動的互動性;其次它能夠極度開發學生的潛能,訓練一種系統思考問題的方法和采取行動的勇氣與決心;再次案例研討型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共同對案例進行思考、分析、研究,可以由不同的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會對案例所反映出的問題持有各自具有不同的觀點,并且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對案例中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最后表現在通過對案例的思考,經過討論得出對同一個問題的多個不同的但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這不僅充分挖掘了學生們的潛能,而且會提高他們走上社會以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得學生可以從中獲取收獲,也實現了相互學習的目的。
二、案例研討型教學法在《財政學》課程中的實施
一是精選案例:教師對財政學相關概念、原理進行講解后,可以采用自己或者他人編寫的案例,向學生提出本節課需要重點討論的問題、采取的教學程序、教學時間的安排等等,但是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創設討論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動力,使學生盡快進入案例的學習討論中。
二是分析討論:學生可以通過個人發言、分組討論、組織辯論的學習形式,對案例文本認真通讀,對案例事實簡要陳述,對案例情境進行模擬,最后對案例事實展開聯想,并從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三是總結歸納:這就要求教師指出案例中存在的關鍵點,與學生一道對他們分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長處和不足進行客觀認識,并做出案例分析報告,并互相對照學習,加深學生對案例結論的認識水準。
三、案例研討型教學法在財政學課程教學中面臨的問題與反思
(一)案例研討型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1.對案例研討型教學方法的認識不精準。目前在高校案例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有不少教師依然認為“案例研討型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舉例說明原理或者理論”,更有甚者學生也是這樣認為的。這樣一來,案例研討型教學的結果就喪失了該教學模式的主體性的改變、探究性的發揮、創造性的提升等教學理念。
2.對教學案例的選取不現實。據筆者了解,目前財政學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案例仍然是沿用一些外來的案例集錦,自己編寫的案例幾乎沒有,從教師層面來說缺乏創造性。其次即使教學過程中選擇了一部分案例輔助教學,但是存在選擇案例不充分、案例內容與教學目標不吻合、案例真實性程度與現實情況不相符等問題,因此,案例的選取,雖然能從某些方面反映典型問題,但是不能啟發學生思考,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對案例教學準備不足。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沒有安排學生進行充分準備,沒有組織學生進行研究討論,結果沒有得出對案例的科學評價,直接導致案例研討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喪失。二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適當把握案例研討型教學法的實施進展,并且保證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保證研究重點突出、脈絡清楚發揮案例研討型教學法的啟發作用。
(二)當前《財政學》課程教學的普遍現狀
1.教材選擇問題。目前,在各高校《財政學》教材主要有三種版本:一些由陳共主編的《財政學》;二是鄧子基主編的《財政學》;三是本校教師自己編寫的《財政學》。理論基石各有不同,有的以國家分配論作為分析起點,有的沿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解釋主推公共財政思想,有的則強調財政的社會共同需要性,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教材中表述相差很大,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教師教學中選用教材和講授內容的隨意系統的教學資料。
2.教學方法問題。目前《財政學》課程的教學主線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的組織方式,對案例教學、舉例教學、案例研討型教學法很少采用,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一些學生常常抱怨財政學課程枯燥乏味,即使采用案例教學,也經常是重講授教學、輕案例教學,重舉例、輕案例,重經典案例、輕本土案例。
3.教學內容問題。在《財政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校依然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遵循從概念到概念,從原理到原理的邏輯推理方法,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原理的系統性、概念的準確性和思維的一致性,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認識和對強化案例教學的重要性缺乏深層次的認識,因此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和引導性。
(三)案例研討型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
1.恰當選擇案例。《財政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案例的選擇一般從以下渠道產生:一是選取國內外典型性有影響力的現實案例;二是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發現一些真實的案例。然后,代課教師需要對案例進行再編寫、再提煉,把本節課需要讓學生掌握理解的內容通過對案例設問、疑點分析等方式插入案例中。
2.科學組織課堂。在課堂上,首先要讓學生對案例做好充分閱讀,并且結合財政學基礎理論,對案例本身進行深度地分析,并從不同角度去發現問題的答案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要合理安排課堂討論,靈活地進行個人發言、分組討論、自由辯論等課堂教學形式,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認識的開創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要做好學生案例研究成果的點評,鼓勵學生去模擬環境背景并試行提出的多種方案,最終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3.規范教師引導。案例研討型教學法是難度性比較高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力爭做到引導到位,這取決于教師良好的表達能力以及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能力,事實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杜絕兩類現象發生:一是教師沒有對案例進行認真篩選,也不進行公開評講,使學生在分析問題后很難有所收獲;二是教師在案例分析中依舊偏向于提供案例分析的答案,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這樣,案例研討型教學的目的就難以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