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7 16:16: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養老院經營思路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從創辦中醫館,到發展經營,再到品牌運作。每一步,她都會做清晰的規劃,為的都是一個夢想“努力讓中醫產業復興”。
原本是西醫出身的朱霞,現在成為兩家中醫館的女主帥。近年來,她逐漸養成一個良好習慣:每天會看《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中國經典文獻。她對中醫的特殊情結,滲透在中醫產業中。
試水中醫行業
對朱霞而言,創辦濟華中醫館,是偶然也是必然。
一次,她因患肩周炎四處求醫,在養生會所與正規醫院之間反復治療,沒有效果。最后,依靠中醫針灸推拿徹底治愈。曾經艱難的求醫經歷,讓朱霞意識到中醫市場的空白。
中醫館,作為中醫領域的一個分支,近幾年在全國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養生,喜歡在季節更替去中醫館,專家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結合個人的體質特征和需求,開出膏方。通過個性化的身體機能調理,固本培元,保證在下一個時節身體免疫力增強,預防疾病發生。
“沒病可以來調理,調理好一年就不會生病”。朱霞道出治未病的重要性。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中醫調理的重要性,所以在發達城市,去中醫館好像去美容會所一樣,已經成為一種新的風尚。
深圳的五洲國醫堂,北京的紫荊城國醫館、同治堂中醫館等,經過多年市場沉淀,已經在業態模式中找到定位,擁有豐富的顧客資源。福建惠好、四川德仁堂嗅到市場先機,紛紛從連鎖店轉型,開展中醫館的項目規劃。
有著濃厚中醫文化的河南,緊跟中醫產業風向標。2011年,鄭州市政府下發文件,文件中明確指出:一、大力支持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藥領域。朱霞在心里告訴自己,機遇來了,在中醫產業發展的春天,她轉身投入到中醫領域。
同年,濟華中醫館連鎖醫療機構――紅專路館建成,前期投資2000萬元。
這是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的一次試水。可以說,濟華中醫館的誕生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政策導向,政府重視,資本給力。濟華中醫館趁勢而上,兩個月后,旗下第二家連鎖醫館――桐柏路館開業。
此次開業,河南省衛生廳常務副廳長、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夏祖昌先生在開業典禮上對濟華中醫館提出厚望“要建成河南的品牌,全國的名牌,爭取把中醫館樹立成品牌,讓名老中醫繼續發揮余熱,形成影響力,這不僅是給市民就醫提供更多的選擇,也是為中醫復興作出努力”。
創辦中醫館,讓朱霞看到一個方向:從治已病發展為治未病。在濟華中醫館最大的特色,就是摒棄精密的西醫儀器,將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發揮到極致。
一家新成立的中醫館,在無序競爭、散亂的醫療行業中立身,從西醫的診療人群中,分離出自己的患者,需要拿出真本領。濟華中醫館的一個理念,就是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發展中醫產業的必經之路。
朱霞談到,中醫館前期最關鍵的環節,是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提升診療技術,形成優勢特色服務。濟華中醫館以傳統中醫為基礎,推出中醫診病、中醫養生、健康管理等特色項目。
自下而上建品牌
一個創業型企業,往往經歷一個“筑巢引鳳”的過程。即打造框架后,開發商品,再吸引人才,開拓市場。與傳統企業成長軌跡不同,濟華中醫館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找名醫培養品牌,搭建平臺,培育市場。
中醫發展的關鍵是臨床,臨床的關鍵是有名醫。對于新生的中醫館而言,在老百姓對品牌的認知程度不高時,找名醫“引鳳筑巢”,是培育品牌的捷徑。
于是,濟華中醫館第一步目標是招人。中醫是稀缺資源,需要有戰略眼光,率先占有中醫師資源是開館的基本條件。朱霞談到,初期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去全國各地造訪一些中醫名醫。
朱霞請來在各級中醫院執業的名中醫固定來醫館會診、坐診,還請來了一些散落在民間、身懷絕技的老中醫,每天車接車送,有專門的本科大學生給他們做助理陪同。醫館現在共有8位國家級名醫、36位省級名醫、16位中醫世家祖傳名醫,專家實力不容小覷。
縱觀一些中醫館的發展,診療服務被當做核心競爭力,受到經營者的重視。如何將中醫技術完全表現,把“產品”賣給消費者,還需要在一線市場的診療過程中凸顯。
對于濟華中醫館而言,“筑巢”筑的不僅是硬件設施和環境,還有“軟實力”――診療服務。
朱霞介紹,除了充分發展名醫戰略,同時還專注于為患者提供“一對一”診療服務,注重為患者量身打造療效確切的診療方案,并依據不同患者的需求,提供多樣的個性化服務組合,開展個人健康咨詢,養生保健指導等。隨著中醫診療越來越受到關注,濟華中醫館紅專館及桐柏館日門診量最高可達400余人。
濟華中醫館整體打造的是一個誠信體系,在藥材來源上,自下而上樹立品牌。把質量控制在源頭,實現名醫配名藥,利用準確的治病處方,增強患者對品牌的誠信度,進而推廣品牌。
培養人才打造產業鏈
從一家中醫館到兩家,上百家;從鄭州走向全國,談起濟華中醫館未來的發展,朱霞顯得有些興奮。
只是,如何實現整個中醫產業鏈條的深度整合,由追求規模向提升內涵質量的實質轉變,是中醫產業面臨的問題,也是朱霞思索的事情。
對于濟華中醫館發展的經營思路,朱霞也獨辟蹊徑:“通過治已病樹立品牌后,會發展連鎖打造品牌;下一步治未病,也就是中醫養生,相當于西醫講的“預防醫學”,但中醫治未病、養生的內涵比之‘預防學’面要寬、治療范圍要更加廣泛。未來我們還將建立中醫文化養老院。”
與其說這是一套經營方案,不如說這是產業鏈的整合。對此,朱霞信心十足。這份信心,來源于“內功”的力量。
因為現在很多人心理壓力大,很多病來源于心理。濟華中醫館的中醫,不但要會治病,還承擔著心理醫師的職能。這樣一來,在醫生與顧客接觸的第一個環節,就建立起信賴關系。久而久之,中醫館會擁有豐富的顧客資源。
那時他沒什么手藝,找個工作異常難,最后只能跟著一個師傅學修理自行車。當時,他的想法很淳樸:“藝不壓人,學點手藝,以后能混口飯吃。
2年多的學徒,掙了2萬元,“當時白天除了在店里修自行車,晚上還要到自行車廠去裝自行車,工作雖然辛苦,但收獲大。”這個“成績”讓他至今記憶猶新,“一個不到20歲的年輕人有2萬元,那個時候很少見。
回家蓋房子結婚,還是繼續在那里做?當時,他困惑,在農村,男孩子一般20歲就要結婚了,父母也勸他回去。但他最終還是“違背”了家人的意愿,在濟南大廈附近花300元/月租了一個門頭,專門修理自行車。
當時來修理自行車的人大多喜歡吸煙和喝酒,細心的劉玉棟,專門從別處進來一些煙酒放在店鋪里輔助經營。這成了他做酒類的原始起點,時間長了他感覺從別人那里進貨成本高,頭腦靈活的他把眼光盯到上。
生意從收酒瓶開始
做何嘗容易,誰也不會把大批量的貨放給這個只有19歲的年輕人,而且,當時許多酒廠都有專門的,酒廠對一車兩車的貨也不在乎,再說他沒有多少資金,實力不行。
膽大的劉玉棟帶著1萬多塊錢,來到當年旺銷的蘭陵白酒的酒廠。廠長毫無商量地把他拒絕了。劉玉棟并沒有氣餒,“他不賣酒給我,我就不走,”劉玉棟回憶說在廠長的點撥下,他跑遍了整個濟南,包括商河、濟陽等地方收酒瓶。廠長沒有失信,最終把酒賣給了他。“想做的事,就要不惜代價去做,應該把困難當作機遇,當作鍛煉的機會。”現在,劉玉棟還慶幸自己的堅持,“這與我在農村生活養成的勤奮、努力分不開。
1992年,在得知美國兩家洋行開始從事可口可樂、德芙等產品中國貿易后,21歲的劉玉棟跑到北京與這兩家洋行談判,要求在濟南經銷“洋牌子”。精明加上努力,劉玉棟如愿以償。
后來,他又陸續了費縣老白干、景芝白干、泰山特曲等山東的白酒。到了1994年,公司每年的銷售額達到上百萬。劉玉棟完成了原始積累。
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
更大的動作還在后面。2002年10月,劉玉棟聯手瀘州老窖,開發了瀘州老窖“古釀”、“窖藏”兩個系列共二十多個新產品,并取得其全國獨家權,在全國各主要省市設立分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銷售渠道和物流配送網絡,形成了以濟南為中心、依托山東、輻射全國的市場布局。
至今已是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等50多個著名品牌、2000多個單品的濟南商。不過,這并沒有讓他滿足,“我們還要做外國名酒的中國區總,讓中國老百姓與洋酒真正的親密接觸。”
目前,劉玉棟的產品不僅在酒水,還涉及副食調料、熟肉制品、保健食品、日用百貨等領域。“我們除了做流通環節,現在還進入了生產環節,并打造了自己的食品品牌‘達達’牌,這標志著我們正式進入生產環節,具有標志價值。”2003年,劉玉棟僅在濟南地區的銷售就達到1.5億元,全國銷售超過2億元。
“只有專業化才能取勝,”劉玉棟有著自己一套特殊的經營思路。雖然目前,劉玉棟經營的這個企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專業酒類網絡,但他們仍在強化、延展自己的網絡,“現在我們的網絡已覆蓋了山東70%的縣級城市,不過還在建設更深層次的營銷網絡,對于流通行業,網絡是最有價值的。
目前,劉玉棟正在自己專業化的路上奔跑。“我們在酒類上要向國美看齊,有自己完善的網絡,專業化,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
創業寄語
進城打工的年輕人,不要放棄學習。也許因為沒有上高中、沒有上大學,一直沒有得到系統的學習,劉玉棟感到很遺憾,在與筆者的對話中,他時常提到這個詞:“學習”。在他的生活中,學習是一個永遠貫穿的關鍵詞。
現在,他感到欣慰的是有了學習的時間和條件。“我現在正在讀MBA,希望多學習一些經濟管理的知識,這樣才能有利于企業的快速、穩定的發展。”“學習應該成為一種習慣。”人最大的財富不是結果,而是走過的路,而是學習積累的經驗。
除了學習一些理論,“還要向你的客戶、家人、員工學習,他們往往能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啟發。對于1970年代的年輕創業者,應多學習五六十出生的企業家身上的一些精華,彌補自己時代的不足,避免走一些彎路,”劉玉棟說。
作為農村出來的人,劉玉棟對農村有著特殊的感情,對農村人的經歷有特殊的理解。他提醒:對于很多農村進城打工的年輕人,不要放棄學習,要敬業,這樣才可能成功;對于大學生來說,不要放棄打工,鍛煉自己的能力很關鍵。
創業心得